严嵩趣闻逸事杏子著江西高校出版社JIANGXIUNIVERSITIESANDCOLLEGESPRESS严嵩趣闻逸事图书在版编目(CIP冤数据严嵩趣闻逸事/杏子著.—南昌:江西高校出版社,2013.5ISBN978-7-5493-1961-9Ⅰ.①严…Ⅱ.①杏…Ⅲ.①严嵩(1480~1567)—生平事迹—通俗读物Ⅳ.①K827=48中国版本图书馆CIP数据核字(2013)第103690号严嵩趣闻逸事杏子著责任编辑邱建国文字编辑李智慧排版制作邓娟娟出版发行江西高校出版社社址江西省南昌市洪都北大道96号邮政编码330046总编室电话(0791)88504319编辑部电话(0791)88595397发行部电话(0791)88517295网址www.juacp.com印刷北京艺堂印刷有限公司经销全国新华书店开本890mm×1240mm1/32印张8字数210千版次2013年10月第1版第1次印刷书号ISBN978-7-5493-1961-9定价48.00元赣版权登字-07-2013-255版权所有侵权必究原江西省委书记舒惠国题词严嵩趣闻逸事←严嵩儿时佳对︵知名书画家胡志亮书︶江西新余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刘献忠书严嵩《秋阁诗》严嵩趣闻逸事严嵩素描相←严嵩遗稿:《钤山堂全集》↓↓严嵩手迹拓印片民国版《严氏家谱》载严嵩少有神童名引印︵饮严藏嵩江遗西省物博:物汉馆白︶玉私︵藏饮江严西嵩省遗博物物:馆朝︶严嵩祖茔遗物:石器祭物笏尹严嵩趣闻逸事严嵩故里民居中的石鼓、石板地历史文化名村严嵩故里的古巷尹尹严嵩故里祖茔内石俑引国际庄严宗亲总会马来西亚庄尹绍荣宗长(中)参观严嵩故里严嵩祖茔石俑(竖)寅严嵩祖茔石俑(横)引严嵩趣闻逸事仙女湖·万年桥饮全景(聂朋摄)严嵩故里古水塘一角寅严嵩故里省级文物饮保护单位———飨褒堂序曹国庆提起严嵩这个名字,大凡对中国历史,抑或对明清戏剧、中国古典小说有所涉猎的人,似乎都不陌生。他生活于明朝中叶,历仕正德、嘉靖两朝,为官五十五年,居内阁二十一载,是有明一代在位时间最长的宰辅,权倾一时,对朝事政局起过重要的影响。其名气之大,几可用如雷贯耳来形容。不过,除了专业史学工作者,人们对其人其事又似乎知之甚少,人们听到的、看到的更多的是一个经过艺术加工后已经被脸谱化、妖魔化的历史人物,以至于“奸臣”二字为其考语。深入研究明朝政治和文献典籍,人们不难发现这样一个事实:严嵩既是中国传统社会政治体制下培养和造就出来的一个学而优则仕的典型代表,自幼家境贫寒,通过自己发奋努力,饱读诗书,年仅二十六岁001严嵩趣闻逸事002便高中二甲第二名,入翰林院,一路风风光光。他不仅享誉士林,以一部《钤山堂集》名动天下,而且历经沉浮,最终位极人臣。他同时又是皇权专制系统中为皇权所驭用和官场恶斗的牺牲品,是一个极具悲剧色彩的历史人物。他做过一些好事,但又常常违心或无心地做一些自己并不乐为的事情,有时既要代君受过,又要遭同僚中不明真相者的指责。更糟糕的是,经过特殊处理而成的官修《明实录》《明史》等关于严嵩的载记,历述其种种“奸状”,刀笔见骨,则又虚虚实实,不乏风闻或政敌夸大不实之词。当然,他也做过不少错事甚至是坏事。可叹,一朝“奸”名加身,后世人人闻而斥之。我早年在江西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供职时,曾经对严嵩其人做过一些研究。1986年,我研究生毕业刚参加工作不久,即受命主持历史所中国古代史研究,适逢上海社科院出版社武曦先生前来江西学界组稿,我们一见如故,相谈甚欢,确定下《严嵩评传》的选题。在撰写书稿的过程中,几度到严嵩的老家分宜县,与当地的领导和文史工作者建立了密切的联系。经商议,我们在1988年以江西省社科院历史所和分宜县方志办、社联的名义,共同举办了一次全国性的“严嵩与明代政治学术研讨会”,美国密执安那州州立大学教授苏均炜先生,国内史学名家郑克晟、张显清、吴量恺、姚公骞等先生应邀到会发表演讲。次年,《严嵩评传》和我主编的《严嵩与明代政治》在上海社科院出版社正式出版,中、日、韩、美及中国香港、台湾的相关学术杂志进行了充分报道。中国明史学会会长刘重日研究员,日本明史研究会会长山根幸夫教授,韩国东国大学文学院院长曹永禄教授,香港史学大家饶宗颐、赵令扬、陈学霖先生等给予了极大的关注。严嵩研究的影响在扩大,关心和关注这项工作的人也越来越多。1994年,江西省历史名人研究会成立,确定对包括严嵩在内序的江西历史上重要的历史文化名人进行系统研究。这项工作得到了当时的省政协副主席叶学龄等领导的大力支持,省社科院副院长陈文华、省文联主席杨佩瑾、省摄影家协会主席宫正等共襄此事。1995年,我历时七年完成的《严嵩年谱》作为《江西历史名人研究丛书》的开篇之作,由中国人事出版社出版。次年,我们联合香港大学文学院,在香港举办以严嵩研究为主题的明史国际学术研究会,来自中国大陆、台湾以及日、韩、美、澳、新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五十多位专家学者出席。与会学者坚持用史实说话,还原历史人物的本来面貌,对严嵩与明代政治、经济、文化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热烈的讨论。不久,因工作变动,我离开了学术岗位。作为一名政府官员,无论是时间、精力还是其他因素,都不能允许我继续原来的学术研究,期间原先与北京人民出版社议定的出版《严嵩大传》和中央电视台某名牌栏目讲座等计划全都搁置了。近年来,与学术界的同仁故交联系不多,对明史研究的动态更是知之甚少。杏子女士是一位业余史学爱好者,也是严分宜的同乡,自幼对乡土掌故多有喜好。作为一名基层单位的公务员,在繁忙的工作之余,坚持学习和写作,注意搜集地方史料和逸闻趣事,对地方乡贤名人用力颇深,发表过《众说纷纭论严嵩》《宋应星与天工开物》等论文。承其不弃,索序于我,谨以此纪念当年与学界同仁共治史学的岁月,焉敢称序!年初夏于旷达斋2013003目录C序/001ONT严嵩故里简介/001ENT少年严嵩应对/005S分宜关于严嵩的传说/007狐仙伴读严嵩/007小严嵩拜倒菩萨公/010严嵩与龙女、龟石/011严嵩故居“大象”雕像之由来/012严嵩直系后裔迁走之谜/014真假严嵩墓/016严嵩与分宜严氏之由来/023严嵩的新余乡谊/049严嵩与祠堂、古井、白鲶/025概述/049严嵩与百花仙家酿/027严嵩的新余同年/050严嵩这一家子/029严嵩与黎凤/052严嵩的儿女们/029严嵩与符观父子/055严嵩夫人欧阳淑端/030严嵩与简霄父子/057严嵩的父母/032严嵩与敖璠/058严嵩姐弟及家族/033严嵩与仙女湖/061严世蕃妻妾子女如云?/035严嵩游洪阳洞(严嵩洞)/061严嵩与曾孙严云从/039严嵩赋钤山/064严嵩与高祖严孟衡/043严嵩与万年桥/069严世蕃的绝技/046严嵩游仙女湖/073001严嵩趣闻逸事002钤山笔会·严嵩与李梦阳/077钤山笔会·严嵩与王阳明/078钤山笔会·严嵩与邵宝/080钤山笔会·严嵩与陆深/082严嵩与蒙山、仰天岗/087严嵩求学清江东林寺/090严嵩与清江慧力寺/093严嵩与明月山(仰山)/095目严嵩和宜春台/101录严嵩与弋阳龟峰/105CON严嵩与三清山/107TEN严嵩与“天下第一关”巨匾/109TS严嵩与曲阜“三孔”/113严嵩题匾“北镇庙”/116严嵩与景山牌坊/132严嵩游西湖/118严嵩与“六必居”/134严嵩三访严陵祠/121严嵩与京北小皇城/136严嵩进京记/126严嵩与长城/139丹江亭饯行/126严嵩与柳宗元/141新余境内的亲友访别/127严嵩与韩愈“斗鸡诗”/144严嵩留字北京知多少/129毛泽东与严嵩咏蛙诗/146严嵩手书“至公堂”/129严嵩概述/149严嵩手书北京东岳庙门额/130严嵩年表/169严嵩题写“鹤年堂”(鹤年贡酒)/131后记/245严嵩故里简介严嵩故里简介严嵩故里———介桥村,是严嵩出生和生活了几十年的故乡,它坐落于江西省新余市分宜县城郊东南角,背倚袁岭,面临省道清萍公路段的快速通道。“介桥村”源于村东北“介塘”中的“介石”。《周易》豫卦的六二爻辞:“介于石,不终日,贞吉。”意思是:心志操守,坚如磐石,不终日沉迷于享乐,是最吉利的。据《严氏家谱》记载:在村西北6华里处的谭家边村有一泉水,泉水自西向东,至介桥村与村旁通往古县城的官道相遇,折转为一口泉塘,被称为“介塘”。介塘中有一磐石被称为“介石”。这一溪水自介桥村始往东汇入袁河段则被称之为“介溪”。严嵩由此名号曰介溪。此处四界通衢,是分宜北部乡民(1958年前)通往老县城的必经之路。“介溪”之上的木桥因不堪重负累坏累俢,严嵩父亲严淮尽管家道中落财力不济,但自小乐善好施,经过多年筹措,捐资修建了一座石桥,命名为“种德001严嵩趣闻逸事002桥”。意为带头种德号召乡人皆来向善的意思。后来严嵩记述父亲这一事例时把桥表述为“介桥”,于是介溪村也被逐渐叫成了介桥村。介桥自然村均为与严嵩同族的严姓后裔。始祖严季津于北宋元祐年间(1086—1094),从福建邵武来到袁州府(今江西省宜春市)做官,而后定居袁岭北麓的“打铁坑”,即现在的大连坑自然村,至第四代严大华迁至介桥村西面的坑头,到第六代严洪伯才逐渐形成现在的介桥村,距今九百多年。介桥村曾一度人文蔚起,历代科甲蝉联,英贤辈出。明清两代袁州一府的进士分宜占了四分之一,而介桥村累计出了七个进士,占全县的六分之一。据《严氏家谱》记载,在明朝科举考试大力扩招的永乐十三年(1415)至天启元年(1621)的两百年间,当时全村八代男丁总数五百一十一人中,一百五十四人获得秀才以上称号,获得一品官职或朝廷诰封的达八人之多,因此有“八世一品”的美称。石砌古巷、古水沟、古井、古方塘、介溪、明清祠堂群、明清古樟群等村中的文物古迹便是人文鼎兴的见证。严嵩故里现有明清古祠堂九所。其中人文价值最高的要算已经成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的毓庆堂和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的飨褒堂。飨褒堂是介桥严氏二房祠堂。毓庆堂是介桥严氏总祠堂,但并不是严嵩所建,而是第九代世祖严竹坡创建的,至今有六百多年的历史,曾经过三次缩前扩后的大修。毓庆堂分上、中、下三进,其中中进、上进仿古修缮后基本保留古迹原貌,地下的方砖和厅中的木柱均为古迹。上进经过2007年的仿古修缮基本还原了上世纪50年代的模样。毓庆堂外墙门楼,上书“方伯世家”,两侧为严清乾隆朝宰相朱轼考察介桥村时留下的一副楹联:“介水流长,嵩故连绵甲第金瓯固;笏峰俊秀,璀璨人文玉树芳”。1944年前,毓里简庆堂内悬挂的牌匾有一百二十四块之多。有明朝永乐年间以来遗介留下来的大量文物古迹。其中包括嘉靖御笔,史可法、刘统勋、袁世凯、戴季陶等历史名人的真迹、“藩侯官邸”、“宰相神龛”、“廉石”以及朝廷诰封、名流楹联等。可惜的是只有一小部分保存至今。严嵩史料馆位于毓庆堂后。内有严嵩画像、严嵩手迹及有关文物。一百块碑刻记录了他为官之后每年每月每日的事迹。严嵩生于宪宗成化十六年(1480)正月二十二,死于世宗嘉靖四十五年(1566),字惟中,号介溪,别号勉庵,时称严分宜,位居明朝辅臣二十多年,一生经历明朝五代皇帝。他五岁入书塾,八岁有神童之名,十九岁中举,二十六岁中进士并入翰林院任侍读,六十三岁拜相入阁,八十三岁退休回归故里,八十六岁遭遇儿死抄家之难,享年八十七岁。其一生的生、死、钤山隐读等重要时刻的共四十年时间,都是在分宜(含当时的袁州、清江、南昌等地)度过的。著有《钤山堂集》《南宫奏议》《历官表奏》《嘉靖奏对录》《直庐稿》《南还稿》等两百多万字的书稿。至今在北京地区、山东曲阜孔庙、杭州西湖、辽宁锦州、山海关“天下第一关”、天津独乐寺等全国近二十个著名景点里都留有他的书法手迹。史料馆东面北墙上为严嵩书法手迹碑刻拓印件:《寻愚溪谒柳子庙》。这首诗是严嵩离开京城在分宜隐读八年重返政坛后的第三年(正德十三年,严嵩三十九岁),奉旨当钦差大臣赴广西途经湖南永州柳宗元庙时所作,原诗手迹现存永州柳宗元纪念馆。这首诗大意是说对柳宗元的景仰,同时也表达了时任翰林编修、年已三十九岁的正七品官003严嵩趣闻逸事004严嵩的感怀与迷茫。这里还有一块斑驳却珍贵的旧文物,是好不容易才收集到的严嵩中进士牌匾。明弘治十八年,严嵩二甲二名即第五名中进士,不久又以头名考入翰林院庶吉士。明朝做官很重出身,有“非进士不入翰林,非翰林不入内阁”之说。严嵩由此拿到了位列储相的敲门砖。史料馆还有严嵩入选翰林院庶吉士的《翰林诗》,嘉靖帝颁给严嵩的《祝寿诗》《表贺书》《世宗圣旨石刻》,以及师友赠诗,严嵩回禀世宗的《永别诗》,等等。“瑞竹堂”是严嵩故居和启蒙拜师的地方,位于村中偏东。据传为严嵩上溯第七代祖所创建,距今已有六百多年的历史。因为房前有一片秀美可观的竹林,严嵩曾专门为此写过一文———《瑞竹园》,收录在他的《钤山堂集》中。目前仅剩半堵墙角,墙角上雕有半身大象。村中还有珍贵的宋元古樟群。上世纪70年代,上海同济大学著名园林专家吴人伟专程考察介桥村时,当时统计有四十多棵,现只存三十多棵。最大最久远的是“樟树王”,有五百多年历史,至今仍郁郁葱葱。该树最大直径4.2米,树冠避地面积约一亩。少年严嵩应对少年严嵩应对严嵩五岁时对对子就非常出名。一天,一个秀才来找他爷爷严骥,见小嵩伢子在大厅里玩耍,便用带命令的口气对小孩叫道:“去,叫你爷来。”小嵩伢子有点生气,故意抱着大厅的屋柱悠悠转着不理他。秀才也想为难一下这个小毛孩,就要他对对子,说:“手扳屋柱团团转。”哪料嵩伢子脱口而出:“脚踏云梯步步高。”这时的嵩伢子还未正式上过学,是他父亲严淮抱在膝上认的字,祖父捂在床头学的声律,便学会了对对子。又一天,嵩伢子和一群伙伴在晒场空地玩阁老请安问好的游戏,伙伴们都朝他朝拜。年约三十的严嵩叔父路过见状,不由得对这个侄儿戏弄嗔道:“七岁孩童未老先称阁老。”可这顽童竟然反唇相讥:“三旬叔父无才强作秀才。”叔父听后又高兴又惭愧,赶忙督促大哥严淮赶紧送严嵩入书塾。在书塾上学,小严嵩总是比那些大伙伴活跃好动,有时不免005严嵩趣闻逸事006唧唧喳喳,塾师便用对子考他:“林间小鸟到天明,说尽多般。”小严嵩略一思忖,立即答道:“海上大鹏遇风起,扶摇万里。”塾师自此便高看一眼,全力相教。小严嵩对对子扳倒秀才和老师的事传到县衙,知县莫立之也特地前来考对这个小孩。县令出:“山环绕,水萦回,何人钟秀。”小严嵩对:“天开辟,地立泰,我辈登庸。”一句话震惊了莫立之,他额头竟然渗出了汗珠,便打开纸扇扇了起来,见扇面上画着鱼儿戏草,于是又出:“画扇画成鱼游草,扇动鱼游。”小严嵩低头沉思,见自己的鞋上绣着凤凰穿牡丹,便灵机一动:“绣鞋绣出凤穿花,鞋行凤舞。”县令大喜过望,县内竟真有这样的神童,果然名不虚传,于是慨然允诺:特招到县学就读。到了县学,又专门组织儒学之士考小严嵩。大家指着高耸的校门出对:“儒门高耸入云霄,独此沉!”善于联想的小严嵩看到了云彩就想到了日月,随即答;“圣道流行照日月,问何迟?”莫立之后曹忠继任,一次省提学使敖山视察县学,听说神童一事,便要十岁秀才严嵩跟随。在钤冈岭上,敖山指着四周山峰考严嵩:“四顾好山皆入望,削碧攒青。”十岁严嵩看到山下浩浩荡荡的袁河水应对:“一弯流水足陶情,流珠溅玉。”敖山击掌叫好,曹忠也想显露一下,面对波涛汹涌的袁河出对:“三级浪中,看尔龙门一跃。”吟完虎视眈眈注视着小严嵩,不想十岁严嵩竟然作了一个下拜姿势,款款而对:“九重殿上,容臣虎拜三呼。”这一对更让上下官员啧啧称奇。于是责成给予严嵩最优厚的待遇,不仅免了全部膳食和束侑,还另给赏赐。曹忠还让儿子曹宏与他一起住宿,一道上学。分宜关于严嵩的传说分宜关于严嵩的传说狐仙伴读严嵩因族长说了严嵩会有大出息的话,严嵩家里决定送他到二十里之外的学堂读书。因为在那学堂附近,严嵩有个姑姑,以方便他在姑姑家吃住。母亲叮嘱他每隔七天回家一次,看望家人。上学一个月来,他遵照母亲回过几次家来了。一天,严嵩辞别了母亲,背起书包上学,路过洪阳洞(现在分宜发电厂后山腰)时,发现有一个衣着十分艳丽的妙龄女郎堵在前面路上,正朝着自己微笑,严嵩刚走近,她便笑容可掬地自我介绍起来。她自称是一个私塾教师,在洞里开办了一个学堂。说完就执意邀请他在此读书,不收学费。严嵩心想,这里不收学费,离家又近,岂不是天大的好事吗?于是满口答应下来。走进007严嵩趣闻逸事008洞口,顿时眼花缭乱,目不暇接。天下之物,应有尽有:有清澈见底的泉水,有状如动物的怪石,有香味浓郁的鲜花,有叫声婉转的小鸟,俨然是一个超凡脱俗的仙境。从此,严嵩就在这洪阳洞里,不分昼夜地发愤读书。渴了,就喝上碗泉水;饿了,女老师就让他吃下一颗宝珠,便不觉饿了。原来女老师是一位狐仙,经过千年修炼,才炼出这颗宝珠。不知不觉一个月过去了。严嵩带来的课本学完了,那狐仙便叫严嵩回家拿课本去。临行前,狐仙用手在严嵩胸前拍了三下,把他吞下的宝珠拍了出来。严嵩在那天进洞后,这还是第一次回家。这可把他的母亲急坏了。自他离家后七天过去了,不见儿子回来,再过七天还是不见儿子的影子。到现在将近一年了,仍然不见儿子回家,她担心出了什么事,就在这天前往姑姑家看个究竟。严嵩的姑姑也不见他的踪影,她以为自己对严嵩照顾不周,冷淡了他,而导致他逃学。今天看见老嫂子,正欲问个究竟时,不料老嫂子先开腔了:“妹子,你怎么不叫嵩儿回家走走呢?真把我想煞了。”姑姑一听,不由吃了一惊,心想难道小严嵩失踪了不成?于是她赶忙把严嵩在某年某月回家的时间说了一遍,并说至今还未见一面。严嵩的母亲一听,心里马上就像刀绞似的疼痛不止,眼泪像断了线的珠子扑簌簌地住下落。她只得摇摇晃晃,跌跌撞撞地回家去了。她回到家中,一见严嵩在家里坐着,立即喜出望外,激动得泪水纵横,忙问:“嵩儿啊,这一年哪里去了?”严嵩愕然了,明明是一个月,怎么是一年呢,莫非洞中一月,外面一年?严嵩把自己的经历一五一十地告诉了母亲。母亲知道他久久不归的奇遇后感到惊讶,不由想起族长讲过的话,于是她说:“儿啊,你是分遇到神仙啦!将来一定会有大出息的。”宜关第二天,严嵩带着新课本,踏上了返校的行程,母亲送他走于严嵩到门外时,忽然想起那老师给他吃的宝珠,便叫他设法带回家来的传给她看看。严嵩说老师不让他带出来,只要外出就得把宝珠吐出说来。可他母亲极想看到宝珠,眉头一皱,计上心来:“嵩儿,娘有办法了。”说完,她对着严嵩耳语了几句。严嵩听罢便拍手叫好。狐仙对严嵩的学习十分关心,早早就站在洞口翘首眺望,一眼看见了小严嵩,将长袖一拂,化作一阵风,飞在严嵩眼前。她蹲下身子,背上严嵩,嘱咐他闭上眼睛,一下就把他带到了洞口。严嵩想,老师的宝珠真不错,还能腾云驾雾呢。狐仙开始讲课了,可严嵩不像以前那样专心致志地学习。狐仙问他为何心不在焉,严嵩说肚子饿了。狐仙听说后,就把自己的宝珠吐出来让他咽下。严嵩心里暗暗高兴,趁老师不备之际,就把母亲事先准备好的饭团咽下了。饭团一压着宝珠,狐仙的身子就一抖,脸上登时变得苍白无血,她有气无力地说:“你必定是偷吃了米饭,把宝珠压着了。我失去宝珠活不了多久,不过我一旦死了,你拿着这颗宝珠也不起作用,而你在我这里中止了学业,只能做到万人之上,一人之下了。”严嵩听着,后悔莫及,禁不住痛哭了起来。狐仙说:“此乃天意,不必懊悔!”说完她就倒在地上晕过去了。洪阳洞,立时失去了光亮,一片黑暗,阴森森的,使人不寒而栗,毛骨悚然。严嵩失魂落魄,拼命地向洞口奔去……。(杏子按:民间流传下来的这个故事,其原型实际跟严嵩十六岁时父亲去世有关。按当时礼制,本可参加省试的严嵩必须中断009严嵩趣闻逸事010学业回家守孝,但身为私塾先生的父亲生怕由此断了严嵩的前程,临终前一再叮嘱,一定要继续完成学业继承遗志。在这种情况下,严嵩就远走他乡,悄悄寄宿到几百里外的清江东林寺潜心苦读了两年,详见《严嵩趣闻逸事———严嵩求学清江东林寺》)。小严嵩拜倒菩萨公有一天,小严嵩早晨起来,坐在厅门口穿鞋袜,不料他弯着腰低着头穿鞋袜时,对面山上有一坐庙宇,里面有几尊菩萨,一见严嵩身子一弯一弯的,立即坐不安稳。他一弯腰,这些菩萨就要往后仰动几下,严嵩天天在此穿鞋袜,使这些菩萨不得安宁。一日菩萨便托梦给族长(村中年长者),让他叫人不准再到厅门口向对面山中拜。族长很是奇怪,有这么一回事?到底是何人下拜?天刚亮时,他就赶到厅门口去看,没有看到下拜的人,只有严嵩坐在门槛上穿鞋袜。他也就没有上前过问。当晚,菩萨又托梦来了。第二天,族长又去察看,见仍然如此,恍然明白了。于是说:“嵩儿,你以后不要在这里穿鞋袜了,北山上的菩萨公公受不起你的拜,特地托梦要我转告于你。”严嵩听了,觉得好笑,说:“我偏要拜,他受得了就受,受不了就滚!”说完特意拜了几下,霎时只听到对面北山上轰隆隆作响,没想到那座庙宇,被他拜塌了,几尊菩萨果然依他说的那样滚到山下去了。族长骇然不止,过后便对严嵩母亲说:“你这孩子一定有大出息,福分很大,连北山上的菩萨也受不起他的拜,你要让他好好的读书去。”(杏子按:这是民间对显贵之人出身神异的自然臆想)分严嵩与龙女、龟石宜关于严嵩严嵩年少时喜欢到昌山龙女庙去读书、题诗作对,从而感动的传了龙女对他才学的爱慕和赞赏,说他今后必有大贵,只是严家背说靠的袁岭山峰左手低了一些(旧时云:左青龙、右白虎,不怕青龙高万丈,只怕白虎高一尺),恐怕难成大器。为了成全严嵩,龙女便要龙宫海龟爬上袁岭峰顶变为一块石头,以增加该峰七七四十九寸的高度,以保严嵩有兴旺发达的风水,海龟遵命,朝袁岭七峰峰顶爬去。不料此事让土地神知道了,他掐指一算,认为严嵩没这个福分,当海龟即将爬到峰顶时,便学做鸡叫,使海龟不能前进。不信请站在袁河对岸朝北看,顺着电厂主办公楼往后,与昌山庙隔河相对的袁岭七峰峰顶不远处,至今还有一块像乌龟的顽石蹲在那里。因此严嵩只能是万人之上,一人之下。因为土地神干的“好事”,直到解放前,严嵩故里———介桥村家家户户都不摆土地神,只在村外一角建有土地神位,把它冷落一旁。(杏子按:这是民间对严嵩荣极一时又骤然而败命运的臆想性传说)011严嵩趣闻逸事012严嵩故居“大象”雕像之由来穿过严嵩故里———介桥村的几条古巷,在村中偏东,可见一堵两米多高的断壁残垣,令人惊奇的是,墙上有一幅半身大象图。这幅雕塑十分精美,惟妙惟肖,如一头大象从门外奔入,刚进半个身子,两腿和象鼻的动态呼之欲出,十分生动,非一般民间艺人所能为。在我国江南一带是没有象的,当地其他民居建筑上,均没出现象的图画和雕塑。据族老介绍,这里是严嵩的出生地和启蒙拜师的“瑞竹堂”,有六百多年历史,严嵩曾专为瑞竹园(该堂前东面)写过文章,收录在他的《钤山堂集》中。目前半堵墙角上雕的半身大象成为一个谜,会与严嵩做内阁辅臣半夜直(值)庐受大象袭击有关吗?明嘉靖皇帝好斋醮道教,移居西苑后内阁辅臣须轮班直(值)庐,时刻准备传唤询问解答。嘉靖十九年(1540)农历二月十五深夜,严嵩正在“直庐”当班,忽然一阵风,一头大象撞破门闯了进来,严围着床咆哮跺脚,情形十分危急,严嵩吓得坐在床上,闭着眼睛,嵩故心里默念着《渡汉江事》(程伊川的一首诗)。过了很久,养象的人才居﹃大赶来把象牵走,一场虚惊总算过去。当夜严嵩便写下了诗歌《纪象入象﹄室事》:雕像之由来独宿直庐逢象斗,忽来入室绕床鸣;平生危险更尝遍,事合惊时亦不惊。猛象咆哮君合避,只须屏息坐帷中;汉舟几复心无怖,记取程家主一翁。这件事在严嵩一生中印象十分深刻。这大象图是否为事过几年后重修瑞竹堂时把它塑在了故居墙上的?暂无从考证。013严嵩趣闻逸事014严嵩直系后裔迁走之谜江西分宜县境内现有严姓人口约五千人,集中于县城附近。现存世者大约为严嵩故里严氏世系的第27—31代之间,都是与分宜严氏世系第十四代严嵩共一个始祖的族裔,但却没有一个是他的直系后裔。他还有直系后裔存世吗?查找《介桥严氏家谱》,其中载有严嵩的第七代直系后裔五人的生年,但却无卒年记载,之后便神秘地突然断档,即严嵩曾孙辈的曾孙辈去向不明。严嵩在分宜(宜春)不但修县学、筑学院,还捐建了“七桥一路”,是一个造福桑梓的赤子,其家室及后裔在家乡的口碑一直不错。其曾孙辈都曾回介桥居住过。曾孙严云从曾受明末崇祯皇帝之托领太子在介桥村西的哨院招募勇士练兵。严嵩于嘉靖二十七年上朝面君用的象牙朝笏,也还一直作为介桥严氏家传之宝保留严至今。嵩直几年前,曾有来自广东、珠海的严姓人来介桥寻祖。他们的系后裔祖籍在广东连州市协和乡陈巷村,据当地严氏家谱相传,当时严迁走嵩落败时,他们的祖婆带着四个儿子逃难到那,从而繁衍至今,之谜现今大约有一千多人。令人称奇的是,这支严姓一直供奉的是祖婆,说是祖公在江西介桥。祖婆墓碑上刻着“江西分宜介桥廉(粤语口误,应为严)氏”的字样。据传,严嵩落败,严氏被抄家时,祖婆带着几个小孩在当时的严氏家庙———石门庵(现此址仍在,即县城南郊石门寨公园内袁岭山腰的寺庙,目前仍是该县内香火最旺的佛教圣地)内躲藏了一段日子,然后逃到广东连州市,隐姓埋名地买下了一大片山地,现在还留有山界的遗址。据说他们为了日后回乡寻祖,还带走了一份详细的标有江西介桥在内的严氏居住图谱,可惜的是在文化大革命时期,图谱在族内人的秘密保管中下落不明。目前有谱可查的为新余市城区一支、贵州玉屏一支严嵩后裔。其他如浙江、武汉、江苏等前来认祖的均无佐证确认。严氏被抄家二十多年,当时株连全省及几省“严党”,再加上充军戍边,其子孙远走僻乡穷壤,符合历史事实。但其回乡后第七代孙的悄然迁走,是否与严嵩逝后九十多年(1656年)清顺治帝作《表忠录》褒扬斥严、1735年乾隆朝《明史》定稿时严嵩入奸臣传、大量戏曲上演严嵩父子戏有关呢?有待进一步考证。015严嵩趣闻逸事016真假严嵩墓2005年4月,一项重要的文物发现引发新一轮探访、研究分宜严嵩的热潮。人们在非史记严嵩墓地的山径中,新发现铸有“界桥寿相严公之墓”(其中“寿”“严”字为繁体;“界”字不同于常用的“介”字,据查两字在该村一直有通用现象)字样的大片榫头墓砖及高大无头石俑。这再度勾起关于严嵩死时百棺出殡的民间传说,从而使研究者大胆提出新论:史记“严嵩葬白田铺蛇形”为假墓?山坡中环绕一小簇竹林的小径上,竟垫着铸有“界桥寿相严公之墓”字样的大片榫头砖,累计七十多片。形状不一,有的呈扇形,有的呈拱形,但拱形程度不一,每块墓砖都有相嵌的榫头;大小有别,小的只比现今机砖稍大,大的几乎是现今机砖的四倍,均比现今机砖厚。旁边还反铺着一个近两吨的无头石俑,残高一米九。据附近村民介绍,几年前这里的石俑还有四个,后来有人真锤裂搬到附近建房做墙基……这里距史记和家谱载的白田蛇形严假严嵩墓十多华里,民间流传的严嵩百副棺材出殡说与现今新址发现嵩墓的“寿相”墓砖、石俑又是一谜。严嵩墓有真假几墓吗?如果有,则史书“嵩死时寄食墓舍,不能俱棺椁,亦无吊者”(参阅《钦定四库全书》嘉靖以来首辅传卷四)缺乏根据。在白田郭家里村小组公路对面一个叫蛇形的小山地,拨开灌木杂草,有一处较深的穴坑,经白田村民指认:这里就是严嵩的墓,是一九五七年挖的。据介桥村老人说这里曾有严嵩的麻石墓碑,1949年以前介桥严氏挂钱会每年会组织族人到白田铺蛇形为“相公”(严嵩)扫墓。谱记受皇命一直陪侍严嵩终老的严鸿(严嵩孙)也葬于此地,但严鸿墓一直无考。历经几年的寻访,杏子找到了当年挖入墓穴的两位社员之一谢生根(六十九岁,另一位袁秋牙已在2004年去世)。谢生根回忆了四十八年前挖墓的整个经过:一九五七年上半年,他们是驻扎在白田村的西茶分社社员,为建养猪场取砖而拆了严嵩墓的墓围,并进而挖了这个墓。当时,这片小山地全是一般坟墓,唯独这个墓有人肩高的围墙,占了六七分地,墓是圆形的光滑的,没有任何杂草,有两间店面那么大,墓顶有米把高的带顶子的小亭子。全体社员都在现场,拆的拆,挑的挑,看热闹的白田村老表怂恿说,解放前这个墓年年有骑着大马坐着大轿的人来扫墓,肯定是个好墓,你们不如挖开看看。谢和袁两人先扒了近一米厚的黑泥,然后又挖了近一米厚的石灰,这才露出比墓围砖小、薄的方砖,砖上都没字,墓砖卷了两层,扒掉砖头,就“轰”地露出一个棺材大小的方洞。方洞的四角各钉着一个长铁钉,依稀记得上面还017严嵩趣闻逸事018套着铁圈。方洞四壁光滑坚硬,是黑色的,大概是掺了木炭粉什么的材料,使劲凿却凿不出任何痕迹,还有挺大的回声。方洞有近两米深,底部也跟四壁材质一样,里面只有几块木板,朱红的颜色还比较鲜艳,没有其他任何东西。大伙都很扫兴,都嘀咕着说原来是个假的。为这事,1959年省考古部门的人在县公安局的配合下,对这个墓进行了清理,还找到谢生根等人进行调查核实。而在新发现的“寿相”墓址百米开外的小村池塘边,还发现一件重要的文物———严嵩疑似严嵩真墓旁出现大量“界桥寿相”字样的墓砖为其祖父严骥做的《敕修枣林祖茔纪恩碑》(汉白玉大理石,现藏于县博物馆)。据七十二岁的村民袁淑兰说,碑石是在文革“破四旧”时从山坡上搬下来的。经过几十年的捶衣磨具,一部分字迹已模糊,但“敕修枣林祖茔纪恩……”“袁州府知府徐桢……”(全文见严嵩《钤山堂集》)等大部分内容尚清晰可辨。2004年县博物馆还意外收到了一块被盗的严嵩祖父严骥的墓志铭,此墓志铭应是在墓内的小碑真石,而“敕修枣假严林祖茔纪恩碑”嵩墓应是墓外。被指认是从距新发现的“寿相”“严公”墓址五十米处所得,即严骥墓。其旁还发现墓俑两尊,无头,残高一米七五。正德三年(1508)五月二十二日,其时严嵩正在翰林院从界桥寿相严公之事国史编修的工墓砖正面字样作。严骥的死讯传来,严嵩悲痛欲绝,哭着对江西同乡弋阳人汪俊(翰林院国史同修)诉说祖父的恩海深情,并请他为祖父撰写墓志铭(参阅严骥墓志铭)。当严嵩告假丁忧回到分宜时,其祖父已经下葬,葬县城(老县城,现沉仙女湖景区上游的钤阳湖底)东西峰安觉院山。严嵩于是开始了长达八年的丁忧隐读家居生活。隐读钤山八年其间,严嵩主编了《正德袁州府志》《云台编》。除此之外,严嵩还做了一件重要的事情,就是重新选择一块风水宝地,他要厚葬祖父严骥。严嵩看了无数的山水,终于选中了介桥村东北处的枣林山,并于正019严嵩趣闻逸事020德九年七月将祖父严骥迁葬枣林山(见严骥墓志铭)。时隔严骥死后三十八年(嘉靖二十五年,嵩任内阁次辅),严嵩还上疏皇上敕封枣林山为其祖坟山。严嵩的祖先都不葬在枣林山,高祖严孟衡葬介桥村西南;曾祖父严琏、父严淮葬介桥村西北(今分宜县城西派出所周边所在地)。严嵩给严孟衡重新书写了墓碑,给严琏、严淮修了墓并树阡表碑,唯独对祖父严骥却要择地改葬,甚至于三十多年后还要对严骥墓重新营造,并惊动朝野。这说明严嵩与祖父的感情至深。严嵩十六岁丧父,便一直由祖父抚养,他在给皇上的奏折中是这样写的:“臣少失怙,赖祖教育成人,臣甫得第,祖随故,彼因贫乏,聊且营葬,每图改迁未能如愿,此臣平生罔极之怀,比闻茔被水啮,愈加彷徨,不克宁处,切念臣祖荷蒙皇上推恩赐官一品,而丘垅荒秽,有同民庶,臣怛焉,割中不孝之罪无所逃焉。顾臣以职守未敢暂离,即欲改葬,无可托之人。伏望。”皇上的批复是:“嵩辅有年,勤劳素着,伊祖骥着工部遣官造葬,仍赐祭二坛,不为例”。并命严世蕃“恭捧纶命”回家操办。开始商议改葬(稍作移动,仍在枣林山),因诸宗老、诸姻戚及乡士大夫说“咸谓体魄安厝已久,轻动非宜,惟增拓规制,修饰壤缺,视茔后水所冲啮之处,实以厚土,周回缭以崇垣,中辟神道,树诰赐之碑,前作拜享之堂(墓舍),凡所建告一准典制”。由工部的员外郎周薇董督造,江西布政恭议方任,袁州知府徐桢谕祭,嘉靖二十五年四月动工,十月竣工,历时七个月。至此,皇上的“雨露之恩,覃被幽壤,山川草木俱有荣耀焉”(参阅《钤山堂集》、《敕修枣林祖茔纪恩碑》、《明世宗实录》卷308)。自严骥始,枣林山便成为蒙受皇恩的严嵩家族的祖茔山。真像这样一块皇恩浩荡、草木增辉的风水宝地,而且又是严嵩假严亲自选定的,不正是严嵩自己的极好归宿么?嵩墓自古以来,分宜人就有生前做好棺材、烧好墓砖、选好墓地的风俗,严嵩也不免俗,而且在仕途的顶峰时期就已经完成了这种准备,何况他此年已是一个近七十岁的老人,不知哪一天就会归西,一定会对后人和族中父老有一个交代。更何况他还有经皇帝恩准的孙子严鸿侍养送终。(《明世宗实示》卷525)2004年上半年,分宜县公安局刑警大队抓获了四名盗窃古墓的嫌疑犯,他们所盗之墓正是那两尊石俑所处的位置。接着便有了严骥墓志铭的发现,这绝不是偶然的巧合。在枣林山发现的刻有“介桥寿相严公之墓”的榫头砖和墓俑,石俑残高1.90米,加上头部应在2.40米左右,如此高大的墓俑谁能够受用?再看墓砖上的字“介桥寿相严公之墓”,送交省有关专业人士看后分析,这些字样没有谁比严嵩更相称。这里是否为严嵩的真墓址地?那白田严嵩墓又是怎么一回事呢?让我们回到明代,重温严嵩致仕南归到死去这一段历史。严嵩是嘉靖四十一年(1562)六月二日离开北京,最后回到袁州府(今宜春市区)的悬车堂(因皇上赐匾而名),这时的严嵩还对世宗怀有很大的幻想。嘉靖四十二年九月十三日,严嵩上疏皇上,说:“我已经八十四岁了,唯一的儿子世蕃和孙子严鹄都充军在千里之外,我一旦死了,谁来料理我的后事?希望皇上慈悲,特赐放归,给我送终。”世宗的答复是:“严嵩已有孙子严鸿侍养,已经恩待了。”驳回了严嵩的请求(参阅《明世宗实录》卷525)。此时严嵩哪里知道,北京城里徐阶们为彻底铲除严嵩的势力,正紧锣密鼓地021严嵩趣闻逸事022搜集严嵩和严世蕃的罪证,嘉靖四十三年十一月,以严世蕃“通倭谋反”罪将其押回京城重审,四十四年三月二十四斩首,并下令削籍抄家。这一抄,使严嵩一无所有,从昔日的辉煌,落至凄惨的深渊,并殃及北京、南京、南昌、宜春、分宜等地的无辜。江西巡按御史成守节受命前来宜春抄家,分宜抄得更彻底,连严氏公共场所祠堂(毓庆堂)也充抵成他个人资产(参阅《天水冰山录》)。严嵩无颜面对族中父老,两袖空空回到分宜,只好和他的孙子严鸿住到严骥墓前的“拜享之堂”了(一说是住在严骥墓附近的紫刹古寺,原分宜造纸厂内),也就是史说的“寄食墓舍”。遭此重重打击,风烛残年的他,终于在嘉靖四十五年(1566)四月二十一辞世,享年八十七岁。临终前写下了“平生报国惟忠赤,身死从人说是非!”的绝句。可见严嵩对朝廷的忠心耿耿和对世俗的绝望。从以上可以看到,从嘉靖四十四年三月至四十五年四月去世,严嵩在墓舍住了有一年多的时间,这其间他肯定会为自己的后事作准备,他选定的墓地是否就在“敕修枣林祖茔纪恩”墓舍的附近,也就是皇恩浩荡、草木增辉的枣林山上?因为凄惨的结局,他怕敌党们在自己死后都不会放过,而造了一个假象,将一副空棺葬到远离枣林山十余里之外的白田蛇形。此举不但瞒过了敌党徐阶们,也使历史受了四百六十多年的蒙蔽?真假棺材出殡的事情一传十,十传百,演变成了至今还时有流传的严嵩百棺出殡的传说。当然,关于严嵩墓还有另外几说,一说其旁有一湖,一说严嵩真墓没出村。但真相暂无从考证。严嵩与分宜严氏之由来严嵩与分宜严氏之由来分宜严氏现有人口约五千人,几乎均出自介桥严氏。严嵩为介桥严氏第十四代孙。他的世系表如下:严恒,宋元佑年间以秘书丞出任袁州府(即今江西宜春市)通判———严惟澄———严季津(分宜严氏开基祖)———严均(宋绍兴年间户部员外郎)———严慧瑞———严大华———严柞裕———严洪伯———严诚可———严决英———严仲恭———严孟衡(明永乐年间四川右布政使)———严琏———严马冀———严淮———严嵩(明弘治十八年进士,历官至内阁首辅)———严世蕃(以父荫,累官至工部左侍郎署尚宝司卿)———严绍忠(荫授中书舍人)、严绍庆(荫授尚宝司丞)、严绍庭(荫授锦衣卫都指挥使。其子严云从,武进士,拥戴南明永历帝抗清,累官一品,功封清江伯)、严绍康(荫授中书舍人)、严绍庚(荫授中书舍人)、严绍应(出继堂叔严世蕙);严鸿(恩养,荫授中书舍人)、严鹄(恩养,荫授锦衣卫都指挥佥事)。023严嵩趣闻逸事024介桥严氏的由来,最早要上溯到战乱纷飞的南北朝时期。当时为避战乱从中原南迁入闽赣的严氏有闽侯、虔化、和昌等三支。大约在唐德宗(780—804)年间,辅公(严辅)自河南光州固始县入闽,官闽侯(福州)为始祖,历闽清、永春、德化(均为地名),至十四世,德化分江、淮、河、汉四房。十五世江房迁莆田府、淮房迁福清、河房迁仙游、汉房迁邵武。其中汉房邵武一支严恒在北宋元佑(1086—1093)年间自闽邵武府光泽县出任袁州通判,有惟清、惟汉、惟溟、惟滨、惟澄五子。老大、老三回邵武,老二、老四迁湖北黄冈,惟澄留袁洲,娶吴氏生孟津、季津两儿。孟津早殇,季津(为介桥第一代始祖,其墓在袁岭北)定居袁洲,迁分宜定居打铁坑(今分宜镇水北村大连坑村小组,在清宜线旁,为省级文明示范村),历坑头(今介桥村西)至黄竹坡(今介桥自然村),葬海螺洞。至第九代“仲”字辈分“三屋”即上屋(仲温、仲良)、下屋(仲恭)、西下屋(仲俭)。下屋这支严仲恭(竹坡公)有五个儿子,这时才开始建毓庆堂即严氏祠堂,现今仍保存完好。竹坡公五个儿子中只有严孟衡、严孟澄、严孟钧有后。第十代孟衡公生五子,其五子遂传为现在的五大房;孟澄公生一子传为前房;孟钧公传生一子为后房。三人后代合成七大房。这就是分宜严氏现今的“三屋七大房”。其中上屋严氏除部分居住分宜外,大部分迁至宜春、吉安;西下屋严氏除部分居住分宜外,大部分迁至湖南、四川、贵州等地;下屋严氏主要在分宜、少部分在新余城区附近。严嵩与祠堂、古井、白鲶严嵩与祠堂、古井、白鲶在严嵩故里———介桥村,有一个神秘的祠堂和一个神奇的传说。这个祠堂就是毓庆堂,即现在通称的严氏祠堂。毓庆堂并不是严嵩所建,而是介桥严氏九世祖严竹坡(1358—1431)创建,有六百多年历史。经过了缩前扩后、拆后扩前的两次改建,其上进仍保持着原来的风貌,其间撑着的古木柱和斑驳的地砖、明亮的天井,仍是那样的古韵十足。东厢房曾是严嵩的高祖严孟衡回乡休假时住过的,名曰官厅。最为神秘的莫过于上进中堂靠右的地面,每到炎炎夏日的中午或晚上,胆大的村中壮汉总爱在那摊个席子,抢占那块无比凉快的绝好避暑之地。据说这上进祠堂地面之下有一方泉塘,泉水终年不息,介桥严氏祖辈视为仙异之地,故在其上建祠堂永久保护。创建之初,即开挖了暗沟引出泉水,在祠堂的东北侧两百米处造了一口方井。这个井至今保护非常完好,两侧踩脚的青石板就印证了古井几百025严嵩趣闻逸事026年的历史。即使现在都有自来水,很多村民仍喜欢喝那井水。泉塘、井水汩汩流通,人们经常在古井中能看到从泉塘中游出来的白鲶,外人看了咋舌叫怪,介桥村民见了却格外爱惜,说是鲶鱼呆在泉塘中不见阳光久了,便自然成了白色,游到古井口,是想晒晒太阳,千万不要去惊动它。现在由于气候、环境污染等的变化,已经很难看到这种景象了。但如今七八十岁的老人,仍能清楚地记得当年在井口见过白鲶的样子。据说白鲶很通人性,你跟它作揖打拱,它就会跟你摆尾问好。都说严嵩不吃鲶鱼,当地姓严的也都不吃鲶鱼,这当然有严、鲶(在当地口音中)谐音的缘故。另外,可能也与严氏祠堂内泉塘古井中的灵异之物———白鲶有关吧。严嵩与百花仙家酿严嵩与百花仙家酿严嵩自六十三岁一场大病差点丢了性命后,一家人更加注重养生保健。欧阳夫人和家人根据家乡酿酒的方法,反复尝试,终于调制出了一种家酿———百花仙,专供严嵩和欧阳夫人每天小酌。一日,大臣赵文华拜见尊师严嵩,谈及养生之道,严嵩笑言:“吾有百花仙,常饮,多补益。”赵文华一听窃喜,随即跪下百般恳求赏赐。严嵩赶紧扶起,说:“文华何须如此!”遂命家人搬出一小罐百花仙家酿,笑而馈赠。哪知赵文华欲独自攀结嘉靖皇帝。第二天,将百花仙酒转献于嘉靖帝,并说:“臣师嵩服之而寿。”嘉靖皇帝是个虔诚的道教徒,一心想长生不老,因严嵩在朝中官员中不管是资历还是年龄都是最年寿的(与他同辈同龄的进士和翰林学士几乎都去世了),所以其一直要严嵩随侍左右想沾点福寿之气。听赵文华这么一说,嘉靖皇帝心想严嵩居然有好东西家里藏着?那还了得!于是手敕责问:“汝有家酿何不早献?”嵩内心027严嵩趣闻逸事028惊曰:“文华安得为此!”连忙上奏婉转解释。下得朝来,严嵩恨赵文华不告诉自己私自献酒,召至府中厉声呵斥!赵文华长跪哭泣,任严嵩责骂一直不敢起来。欧阳夫人闻讯赶来劝阻解围,严嵩才令赵文华离开。后严嵩与欧阳夫人分别八十七岁、八十三岁终老。严嵩这一家子严嵩这一家子严嵩的儿女们严嵩一生虽然寿高八十七岁,但子女寥寥(两女一子),也许跟严嵩少壮病弱而老骥伏枥、中青年时期颠沛流离有关。严嵩十九岁结婚后,第二年长女严咸宜出生,二十多岁后又生了一个女儿。直到三十四岁才盼来了儿子(关于严世蕃,后文再单独分解)的降生。严世蕃出生后,本来还有一个小女儿的,但在严嵩四十五岁即嘉靖三年三月(1524年,当时严嵩在南京做翰林院侍读并主持工作)时,不幸死于南京城的瘟疫。长女严咸宜嫁于同乡分宜人袁应枢(官至工部员外郎),四十三岁便因病去世了。严咸宜非常聪明,可能受严嵩潜移默化的影响,从小就特别喜欢看书习字,写得一手漂亮的书法。女工活也029严嵩趣闻逸事030无师自通。生有一个孝顺儿子,可惜因母亲去世悲痛了两年,才十七岁就离开了人世。生有一个女儿刚嫁于夫家也去世了。严嵩的另一个女儿嫁于邻乡新喻人黎天监(其父逝后寄居严嵩家,书法闻名京城,被选为鸿胪寺署丞),一生没生育儿女,在1538年就早世了,女婿黎天监也在1542年去世。白发人几度送黑发人。严嵩夫人欧阳淑端或许,严嵩子女稀少跟他终生只有夫人欧阳淑端一位性伴侣有关吧。史书说,严嵩除欧阳淑端外,“旁无姬妾”。欧阳淑端比严嵩大一岁,早严嵩五年去世,活了八十三岁,也算是高龄了。据家谱说其脸上还留下了小时候得天花的小麻点。但史志家谱都称严欧夫妻感情很深,有点举案齐眉的意思。这可是让一直痛恨严嵩“大奸大恶”的看官们大跌眼镜的。欧阳淑端乃严嵩同乡分宜防里村女子,父亲欧阳激还是衙门里的一名普通干部呢,比当时严嵩的秀才父亲可体面了。不过两人也算门当户对。严欧均为分宜当地望族,当时分宜有“南有欧阳北有严”(严嵩故里那时在老县城以北)之说。严欧所在的两个村至今还都保存了很多几百年的大樟树和古建筑,两村进士几乎占据了全县科举史上的一半。欧阳淑端所在的防里村,也和严嵩故里一样,是个千年文化古村,地处江西新余分宜县最南端,距县城三十多公里,与吉安市安福县赤谷、山庄两乡相邻,三面环山,数百棵大小樟树环绕严着整个村庄,素有“进士之乡”的美誉,是一块难得的风水宝地。嵩这据史料记载:防里古属安福、宋雍熙元年(984)分宜建县时一家纳为管辖。千百年来,防里村科甲蝉联,人文鹊起,先后出了十子九名进士,举人、诸贡、忠义之士近百人,其中正二品官员就有两个。历经千年岁月沧桑,防里村至今仍较完整地保留了百余处历史遗迹。目前村内有元朝的星拱桥、意山楼,清朝的三星桥、贞节楼、科甲楼,明清古民居建筑群,以及新建的仿古欧阳氏祠、千年古樟。这些形成了防里村特有而浓厚的文化底蕴。欧阳淑端出生在这样一块风水宝地,除了脸上的斑点外,大姑娘时倒也丰腴白皙,并把这些优良基因传给了唯一的儿子。严欧二人是娃娃亲,由于两家早先就交情不错会来往,使他们两人有了两小无猜、青梅竹马的培育温床,严嵩小时候就颇得欧阳父亲的赞许与教诲。欧阳淑端和严嵩算得上患难夫妻。严嵩十六岁时父亲去世,二十九岁、三十岁、三十三岁又分别遭遇祖父、母亲、岳父的相继去世。由于当时朝中宦官当政排挤士官,年轻的严嵩在三年守孝完毕后只得仍居家中闲住,被家事国事击垮的严嵩在家乡一直愁病连年地度过了十年青春。用严嵩自己的话说,就是“一官系籍逢多病,数口携家食旧贫”;“家贫念藜藿,寒至想衣裘”;“江上日日吹北风,茅屋拥被卧如弓”。欧阳淑端自二十岁与十九岁的严嵩完婚后,在清贫的日子里一直鼓励严嵩勤勉学业,在仕途渺茫的日子一直为严嵩鼓劲开导。家谱中称她“助公食贫力学,比贵不失素风,与公白首相敬”。031严嵩趣闻逸事032严嵩的父母严嵩的父亲严淮(1452—1495),享年四十三岁;严嵩的母亲晏灵秀(1446—1509),寿终六十三岁。大家应该看得出来,严嵩母亲比严嵩父亲大,而且大了六岁。看样子在严嵩家,妻比夫大岁数是有传统的。严嵩的父亲严淮,字伯川,号仰云。他历览史传,能诗善对(这项基因被严嵩传承得青出于蓝胜于蓝),可惜考取功名的济世之志一直未能如愿,年纪轻轻就开始做私塾教师,至死都耿耿于怀,嘱咐严嵩一定要“成吾志,吾目暝矣”。严嵩的神童之名得益于父亲严淮的孜孜教诲。儿子严嵩刚学会说话,严淮就抱在膝上口授其书,就像教私塾里的学生一样循序而进,寒暑不断。等到了严嵩刚刚换牙的发蒙年龄时,他已经是过目能诵,为文作对名噪一方了。严淮私下暗喜,有先见之明的他与夫人商议说“我肚子里的这点墨水已不能满足他(严嵩)了”,决定高薪另聘良师,于是一边招揽学徒一边做家长工作。乡里族人不高兴了,甚至讥笑他:大家请你这个自家人教得好好的,哪有把自己搞下岗再花高价请外人的?于是有人就暗暗作梗阻挠他这项计划,但严淮却更加坚决,关键时候严嵩母亲出面赞助,忍着贫困把富裕娘家的嫁妆物资全部变卖而尽,充当了延请高师的聘请费。严淮嗜书如命,偶尔觅得一本奇异之书,便会想尽办法哪怕高价也要买下,实在不行,就求人借来亲自抄录一本,然后慢慢研读。严淮嫉恶如仇,他历览史传,常常举古代孝义典范教授学生和儿女,且亲力行之。有什么好吃的必给父母亲先尝,他的二弟严有时做出些有侮兄弟情谊的事来,他也从不计较。姻族乡里谁家嵩这有个急难,他总是唯恐救济不及时,经常弄得帮了别人自己一家一家却还没着落。但多行善事的他却从不愿别人提及。严淮性格耿直子正派,敢于当面数落别人的过错,以至乡里亲族做了不是的人,就怕让严淮知道。直到严淮突然急病去世,远近听说者纷纷前来悼泣于墓下,人们才隐约知道了先前严淮对他人的诸多帮助而更加肃然起敬。严嵩的母亲晏灵秀,为邻县新喻人,祖父晏大章是当地的富裕户,在新余城区做生意,曾经出米赈饥,父亲晏仕望是乡里有名的善士。晏灵秀在家族事务的处理上非常得体,出自富家却能勤俭持家。三十三岁才生下长子严嵩,丈夫逝后(严嵩当时才十六岁)含辛茹苦抚育严嵩兄弟读书,经济拮据还常遭别人冷眼,但她仍能忍辱负重,坚持扶助儿子读书。直到严嵩三年(十九岁)后中举、十年(二十六岁)后考中进士,跟着严嵩一家在京城才住了两年,就因严嵩祖父之丧举家回乡,第二年晏灵秀跟着去世。严嵩姐弟及家族严嵩姊妹四人,大姐嫁于官宦人家罗忠,罗忠曾为湘贵边境的沅州(今湖南怀化市芷江侗族自治县)同知,二姐嫁的是普通人家李火高。弟弟严岳(1483?—1535)为县学正规毕业生(邑庠生),字维正,号五山秀才。严岳子女比严嵩还少,只有一棵独苗,儿子严世芳(1515—?)为府庠生,即袁州府学里毕业生,可惜没有留下一个子女。033严嵩趣闻逸事034严嵩的兄弟子侄情谊很深,常常督促弟弟、侄子刻苦求学,争取早日金榜题名。严嵩归隐家乡八年后的第一次(1516年,三十七岁)返京复官,弟弟严岳亲自一路护送严嵩全家,直到扬州才依依惜别。沿途的惊险让兄弟二人犹如生离死别。以至严嵩在弟弟返回后连续几夜在梦中惊醒,深深担忧弟弟的安危。在严嵩的《钤山堂集》卷3里,他写了两首诗记录了当时的情形。扬州别舍弟做伴来吴越,那堪此地分。还同广陵月,独向楚山云。客路频加饭,文场早策勋。要宽千里念,时遣尺书闻。晚次宝应湖阻雨忆舍弟广陵舟里连衾枕,宝应湖边隔雨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