僧格林沁

僧格林沁,蒙古贵族,清末将领。博尔济吉特氏,科尔沁左翼后旗人。 道光五年,袭科尔沁郡王爵。1834年,授御前大臣、领侍卫内大臣。咸丰三年为参赞大臣,率兵驻涿州,同惠亲王、钦差大臣胜保,防堵太平天国北伐军。 1857年5月,英法联军向北进犯,命为钦差大臣,筹设大沽海防。1859年英法联军再犯大沽,所部爱国官兵奋起反击,重创侵略军。1860年8月,英法联军自北塘登陆,直犯北京,他在大沽、天津、通州连吃败仗,被夺爵革职。 咸丰十年,因镇压捻军有功,复任御前大臣、亲王职爵。1865年初,率蒙古骑兵对捻军发起大规模进攻,屡战屡败。后被捻军引进山东曹州,围歼斩首,所部清军全数覆灭。

前言
蒙古科尔沁大草原左翼后旗的吉尔嘎朗镇白音哈戛村住着一户姓博尔济吉特的人家。男主人叫布和德力格尔,是成吉思汗大弟哈布图哈撒尔的第二十五代孙,为四等台吉。这家很穷,穷得连一头牛、一匹马也没有,所以被人称为“雅马台吉”(放牧的贵族)。
清嘉庆十六年(1811),—对孪生兄弟给“雅马台吉”家带来了一缕温暖的阳光。大的叫郎布林沁(宝象),小的叫僧格林沁(宝狮子)。孩子的外祖父胡日乐牵来几头羊作为见面礼,并提出其中一个孩子必须属于他家,为的是替胡日乐家传宗接代。于是,郎布林沁姓胡日乐,僧格林沁姓博尔济吉特。
小小少年茁壮成长,“宝狮子”留下不少传奇故事。他七岁落井安然无恙,九岁徒手抓牛,十三四岁夺得敖包比武大赛第一名,从此获得“巴特尔”(英雄)之称号。其父母一心希望儿子能成为真正的草原英雄。如果不是一个偶然的机会被“宝狮子”的伯父抓住,也许科尔沁草原真的能诞生一位威武不屈的巴特尔。
最终改变僧格林沁命运的人是道光皇帝。道光皇帝的三姐夫是科尔沁左翼后旗的第十代扎萨克多罗郡王,即索特那木多布斋王爷。这位王爷无子,将来由谁继承王位成了王府最敏感的话题。
僧格林沁的伯父布和特木尔是位喇嘛,他借自己在索王府做达喇嘛之机向索特那木多布斋王爷的侧福晋韩氏推荐了侄儿。在布和特木尔与韩氏的共同努力下,僧格林沁顺利走进了京城的王府大院。十四五岁的少年长相俊美、知书达礼,深得索王爷夫妇的欢心。索特那木多布斋王爷病逝,争嗣者不下二十人,但是,僧格林沁以其英俊的相貌和聪明才智及“属羊”的特殊身份赢得了道光皇帝的青睐,他被钦定为第十一代扎萨克多罗郡王。
阳光洒在少年的身上,道光皇帝十分偏爱这位“皇外甥”,命其在御前行走,并赐婚于他。年轻的僧王回乡整顿旗政,成效不小,在京掌管火器营也尽职尽责。二十四岁时,授御前大臣,补正白旗领侍卫内大臣、正蓝旗蒙古都统。此后,他的官位一天天升高,而当年的英雄豪气也一天天锐减。
道光皇帝驾崩,咸丰皇帝即位。咸丰年间内忧外患始终不断,作为朝廷的重臣,僧格林沁三番五次请缨出征,他先平定了京畿密云境内的“匪患”,又血腥镇压了太平天国之北伐运动,甘心做腐朽王朝的“忠臣”。
虽然这位蒙古王爷的双手沾满了义军的鲜血,但他也曾为国家、为人民立下了汗马功劳。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僧格林沁带领蒙古马队取得了大沽口第二次战役的胜利,尤其是活捉英国领事巴夏礼,为被欺侮的中国人民出了一口气。大沽口战役中,僧格林沁血染战袍,激烈的战斗场面及英勇不屈的精神被人传颂至今。为了保住炮台,其得力助手直隶提督乐善献出了年轻的生命,众将士团结一心,谱写了催人泪下的一曲。
当英法联军闯入北京、火烧圆明园时,僧格林沁深感愧对大清王朝,他跪在空荡荡的乾清宫里泪流满面。几天后,从热河行宫传来圣谕:僧格林沁畏恿无能,革去爵职!
对此,他毫无怨言。当朝廷令他南下“剿捻”时,蒙古王爷仿佛又看到一丝光亮,此生此世若能再一次为大清皇帝做点什么,那便是他最大的愿望。不管对手是太平军,还是英法联军,或是捻军、教军,只要对大清王朝构成威胁的都是他的敌人。
对于腐朽朝廷的忠诚使他面目全非,当年的民族英雄变得令人不敢相认。“剿捻”六年,杀人几万,成了众人咒骂的“僧妖头”,可是,他不后悔,更不后退。
咸丰皇帝归天,六岁的同治皇帝登基,两宫太后垂帘听政。实际上,慈禧太后独揽朝政。蒙古王爷告诉自己:“只要皇位上坐的是爱新觉罗皇帝,我就心甘情愿为他卖命。”
因残酷镇压捻军,僧格林沁落了一世的骂名。同治四年(1865)夏,他在疲惫不堪中追剿捻军,最终魂断他乡。僧格林沁死后灵柩运回美丽的科尔沁大草原,圆了他心中的梦。
更多章節請下載APP
海鷗小說APP 海量小說 隨時隨地免費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