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经典古文诵读

对孩子进行古文教育是必要的。儿童对语言韵律和节奏的敏感性证明对他们进行古文经典教育是可行的。本书为《小学生经典古文诵读(2012版)》的改版,适合小学生学习,由浙江省特级教师王慧琴担任主编。它从浩如烟海的古籍材料中精选适合孩子阅读的古文内容,使孩子易于理解和接受,从而激发和培养他们诵读的兴趣,并为日后广泛地接触古文形成一个良好的开端。全书共分六大板块,分别为“从成语读古文”、“从名言读古文”、“从寓言读古文”、“从学法读古文”、“从课文读古文”和“从越文化读古文”,共计古文96篇。这是一次对如何指导儿童诵读经典古文的有益探索。

第一章
编委会主编王慧琴副主编金彩娣编写人员阮秋萍王雪英朱蓉蓉郭圆媛俞芳琴裘雅萍陈海虹序
余秋雨先生曾经说过:“在欧洲,作为古代经典最显著的标志,是一尊尊名扬天下的雕塑和一座座屹立千百年的建筑。中国历史上毁灭性的战乱太多,只有一种难以烧毁的经典保存完好,那就是古代诗文经典。这些诗文是蕴藏在无数中国人心中的雕塑和建筑,而一代又一代传递性的诵读,便是这些经典绵延不息的长廊。欧洲经典的长廊安静肃穆,中国经典的长廊书声琅琅。”因此他认为:“在孩子们还不具备对古诗文经典的充分理解力的时候,就把经典教给他们,乍一看莽撞,实际上却是文明传承的绝佳措施。幼小的心灵纯净空廓,由经典奠基可以激起他们一生对文化的向往。”经典的长廊星光璀璨。古诗、古词、古文……历代先哲前贤为我们留下了无以计数的闪烁着创造光芒和生命色彩的文化瑰宝。如果说古诗词的教学,多少还有点进入了当代儿童的学习生活,那么,对于古文这个巨大的文化宝藏,却因为文言的阻隔而远离了孩子的视野。其001小学生经
典实,比之古诗词,古文更是汇聚中华传统经典瑰宝之库。
古文它是历代圣贤思想、智慧的结晶,是我们民族文化的精诵粹。千百年来古文承传不衰,它所具有的文学价值以及读
所包蕴的人文精神更是毋庸置疑,成为现代汉语的“根”和“源”。
在少年儿童中开展民族的经典诵读活动,事关扎民族文化之根以重塑世道人心的大事。让心性尚处纯真的孩子,从小接受传统民族文化的洗礼,是培根固本、正源清流之举。“经典”之“经”,本义是“织布的纵线”。这是织成一匹布的先导,引申为“天经地义的常理常德”。“经典”,是公认的不朽的传世之作,是高度智慧文化的结晶,也是启迪人们得以安身立命的心灵指南;而“诵读”,则是我们民族已相沿数千年,被证明是极简易、极有效、极高明的学习方法。“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儿童在心灵最纯净、记忆力最佳的年龄段,若能诵读中国文化乃至世界上一切优秀文化的典籍,以滋养心灵、拓展视野,以启迪心智、教养人品,如此必定会有益于造就德才兼备的贤士,襟怀天下的大器,以达民族文化薪火相传的目标。
为少年儿童选编古诗词读本,可以说已经相当普遍了,但遍选古文的经典读本,尚属少见。儿童也能从小读古文吗?能!在民族传统文化的教育中,我们做了一些有益的尝试,由于流传在现代已为小学生耳熟能详的许多成语出处、历史故事、名人逸事、传闻美谈等等都有古文典籍可据;而今天依然活跃于现代汉语中的许多警言美002序
句、掌故熟语,也还是古文的历史承传。我们就以儿童今天熟知的某些出于古籍的语言材料为选文对象,在浩如烟海的古文中“只取一瓢饮”。这样做的目的是使儿童易于理解和接受,激发他们诵读的兴趣,并为日后广泛地接触古文形成一个良好的开端。本书共分六大板块:“从成语读古文”“从名言读古文”“从寓言读古文”“从课文读古文”“从学习方法读古文”和“从越州文化读古文”,共计96篇。这是我们对如何指导儿童诵读经典古文的有益探索。当然,这只是许多选文思路中的一种,诵读途径中的一条途径,是否得当,热切希望得到专家、学者的指导。
郭沫若先生曾经说过:“儿时背下的书,像一座大冰山,入了肚子,随着年龄增大,它会慢慢融化,一融化可就是财富了。”我们的教育应当多为孩子积蓄一些这样的“财富”,让他们一辈子受用不尽。我们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做的。
王慧琴2012年9月003目
CONTENTS录
从成语读古文1.画龙点睛…………………………………………0022.滥竽充数…………………………………………0043.指鹿为马…………………………………………0064.叶公好龙…………………………………………0095.前倨后恭…………………………………………0116.孟母三迁…………………………………………0147.塞翁失马…………………………………………0178.刻舟求剑…………………………………………0209.坐井观天…………………………………………02210.破釜沉舟………………………………………02511.一鸣惊人………………………………………02812.四面楚歌………………………………………03113.纸上谈兵………………………………………03414.名落孙山………………………………………037001小学生经
典古15.一叶障目………………………………………039文
16.唇亡齿寒………………………………………042诵
读从名言读古文17.吾日三省吾身…………………………………04618.不食嗟来之食…………………………………04819.百姓为天………………………………………05020.玉不琢,不成器…………………………………05221.出淤泥而不染…………………………………05422.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05623.居安思危………………………………………05824.王顾左右而言他………………………………06025.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06326.小时了了,大未必佳……………………………06527.余音绕梁,三日不绝……………………………06828.得道多助,失道寡助……………………………07029.峣峣者易折,皎皎者易污………………………07330.己所不欲,勿施于人……………………………07631.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07832.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081从寓言读古文33.拔苗助长………………………………………084002目
?
录34.买椟还珠………………………………………08635.守株待兔………………………………………08836.掩耳盗铃………………………………………09037.郑人买履………………………………………09238.盲人摸象………………………………………09439.画蛇添足………………………………………09640.杯弓蛇影………………………………………09941.鹬蚌相争………………………………………10242.杞人忧天………………………………………10543.螳螂捕蝉………………………………………10844.狐假虎威………………………………………11045.南辕北辙………………………………………11346.愚公移山………………………………………11647.对牛弹琴………………………………………11848.蝉与鸲鹆………………………………………120从课文读古文49.夸父逐日………………………………………12450.矛和盾…………………………………………12651.得过且过………………………………………12852.破瓮救友………………………………………13053.曹冲称象………………………………………13254.百发百中………………………………………13455.女娲补天………………………………………137003小学生经
典古56.惊弓之鸟………………………………………140文
57.纪昌学射………………………………………143诵
读58.晏子使楚………………………………………14659.橘生淮北………………………………………14960.田忌赛马………………………………………15261.和氏献璧………………………………………15562.戴嵩画牛………………………………………15863.盘古开天………………………………………16164.孔子问礼于老子………………………………164从学习方法读古文65.学而时习之……………………………………16866.发愤忘食………………………………………17067.孟母裂织………………………………………17268.一字之师………………………………………17469.读书三到………………………………………17670.教学相长………………………………………17971.宋濂嗜学………………………………………18172.董遇论三余……………………………………18473.学弈……………………………………………18674.朱詹好学………………………………………18975.以学自损,不如无学……………………………19176.千金之裘………………………………………19377.淡泊明志,宁静致远……………………………195004目
?
录78.知之为知之……………………………………19879.青出于蓝而胜于蓝……………………………20080.业精于勤荒于嬉………………………………203从越州文化读古文81.鲧禹治水………………………………………20882.东施效颦………………………………………21183.兔死狗烹………………………………………21484.放火三日………………………………………21685.卧薪尝胆………………………………………21986.王冕读书………………………………………22187.雪夜访戴………………………………………22388.东床快婿………………………………………22689.祝英台与梁山伯………………………………22990.兰亭集序………………………………………23291.观第五泄记……………………………………23592.五柳先生传……………………………………23993.叶子肃诗序……………………………………24394.入木三分………………………………………24795.三过家门………………………………………25096.勾践灭吴(节选)………………………………253005从成语读古文从成语读古文001小学生经
典古
文1①诵画龙点睛读
原?文张僧繇②于金陵安乐寺画四龙于壁,不点睛。每③曰:“点之即④飞去。”人以为诞⑤,因点其一。须臾⑥,雷电破⑦壁,一龙乘云上天。不点睛者皆在。
——张彦远(唐)《历代名画记·张僧繇》助?读①画龙点睛:比喻说话作文,在关键处用一两句话点明要旨,使全篇精警。
②张僧繇(yáo):南北朝时梁朝大臣,著名画家。
③每:经常,常常。
④即(jí):副词,立即,马上。
⑤诞(dàn):荒唐,说大话。
⑥须臾(yú):立刻。
⑦破:打破。
导读快车道“画龙点睛”这个成语,比喻说话或写文章,在主要处用上关键性的、精辟的一两句话,点明要旨,使内容更加生动有力。处在现在这个知识开放的信息时代,我们更002从成语读古文可以认为这就是一种创新,因为张僧繇给龙点了眼睛就发生了一个质的飞跃……意译大观园张僧繇在金陵安乐寺的墙壁上画了四条龙,没有点上眼睛。他经常说:“把眼睛点上去,龙就要飞走了。”人们认为他荒唐,说大话,于是他就在一条龙上点了眼睛。
立刻,雷电击破了墙壁,一条龙乘着云飞上了天空。没有点睛的龙仍然在原来的地方。
开心演绎场在现实生活中,真的替龙画眼睛的人似乎没有,但类似“画龙点睛”的妙事却不少,你能举出一两个这样的例子和伙伴一起分享吗?
003小学生经
典古
文2诵滥竽充数读
原?文齐宣王①使人吹竽②。必③三百人。南郭处士④请⑤为王吹竽,宣王说⑥之,廪食以数百人等⑦。宣王死,湣王立⑧,好⑨一一听之,处士逃。
——韩非(战国)《韩非子·内储说上》助?读①齐宣王:战国时期齐国国君,姓田,名辟疆。
②竽(yú):古代乐器名,像现在的笙(shēng)。
③必:一定,必须。
④处(chǔ)士:古代称有才德而隐居不仕的人为处士。这里带有嘲讽意味。
⑤请:请求。
⑥说(yuè):通“悦”,高兴。
⑦廪食(lǐnsì)以数百人等:待遇跟那几百人一样。
廪食,官府供食。廪,粮仓。食,供养,给……吃。以,和,跟,同。等,相同。
⑧湣(mǐn)王立:湣王继承了王位。
⑨好(hào):喜欢。
004从成语读古文导读快车道南郭先生是一个混饭吃的典型。他不爱学习,不爱劳动,没有真才实学,靠装模作样、欺骗别人过日子。这样的人虽然也能蒙混一时,但迟早要露出马脚。人应该用诚实的劳动(包括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为社会做出贡献。
人的能力有大有小,但只要是努力了,就会受到社会的尊敬。如果像南郭先生那样,就会成为大家耻笑的对象。
意译大观园齐宣王叫人吹竽,一定要三百人一起演奏。南郭处士请求为齐宣王吹竽,宣王很高兴,给他的供食与其他吹竽的人相同。宣王去世以后,湣王即位,他喜欢听吹竽的一个一个进行演奏,南郭处士只好逃走了。
开心演绎场这个故事给了你怎样的启示?跟“滥竽充数”意思相近的成语你能列举哪些?
005小学生经
典古
文3诵指鹿为马读
原?文赵高①欲为乱②,恐③群臣不听,乃④先设验⑤,持⑥鹿献于二世⑦,曰:“马也。”二世笑曰:“丞相误邪⑧?谓鹿为马。”问左右,左右或⑨默,或言马以阿顺⑩赵高,或言鹿。
高因阴中诸言鹿者以法。后群臣皆畏高。
——司马迁(汉)《史记·秦始皇本纪》助?读①赵高:秦宦官,秦始皇死后任中丞相,专权,后被子婴所杀。
②乱:叛乱。
③恐:担心。
④乃:于是。
⑤验:试探。
⑥持:拿。
⑦二世:秦二世,胡亥,秦始皇幼子。
⑧误邪(yé):错了吧?邪,疑问语气词,吗,吧。
⑨或:有的人。
⑩阿(ē)顺:阿谀奉承。
阴中(zhòng)诸言鹿者以法:暗地里假借刑法惩006从成语读古文处那些直说是鹿的人。阴,暗中。中,中伤。法,刑法。
导读快车道“指鹿为马”来源于历史故事。秦始皇死后,赵高和李斯专政,他们为保住自己的权势,假传“圣旨”,令本应继承皇位的秦始皇大儿子扶苏自杀身亡,助秦始皇的幼子胡亥即位成了秦二世。赵高做了宰相,想伺机再推倒胡亥篡夺皇权,他知道自己出身低下,各大臣都不服他。
为了测试各个官员对他的态度,一日,赵高拉来一头鹿,当着众大臣的面对胡亥说:“陛下收下这匹卑臣千方百计寻得的好马吧!”胡亥笑道:“丞相是否搞错了?你拉来的是一头鹿哇,哪里是良马!”赵高并不理会皇帝的话,却仔细观察周围人的反应:有人跟着赵高随声附和,有人却说真话指出是鹿非马。结果,后来说真话的陆续都被赵高设计杀害了。从此,留下“指鹿为马”这个成语,后以“指鹿为马”来比喻颠倒黑白。
意译大观园赵高想要犯上作乱,担心群臣不肯依从,就先试探一下。他把鹿献到二世面前说:“这是马。”二世笑着说:“丞相您错了,把鹿当作了马。”他就询问左右的人,左右的人有的默默无言,有的说是马来趋奉赵高,有的说是鹿。赵高就暗中以触犯法律构罪,处死了那些说是鹿的人。之后,群臣都怕赵高了。
007小学生经
典古开心演绎场文1.你知道赵高指鹿为马的目的是什么吗?
诵读2.赵高为什么敢在秦二世面前指鹿为马?
008从成语读古文4叶公好龙原?文叶公子高好龙,钩以写龙,凿①以写龙,屋室雕文以写龙。于是天龙闻而下之,窥②头于牖③,施④尾于堂。叶公见之,弃而还走⑤,失其魂魄,五色无主。是叶公非好龙也,好夫似龙而非龙者也。
——刘向(汉)《新序·杂事》助?读①凿:通“爵”,古代饮酒器具。
②窥(kuī):窥伺,这里是探望、偷看的意思。
③牖(yǒu):窗户。
④施:蔓延,延续。
⑤还(xuán)走:转身就跑。还,通“旋”。
导读快车道《新序》是由西汉著名经学家、散文家刘向编辑的。
书中记述了许多古代历史故事。《叶公好龙》这个故事用生动的比喻,辛辣地讽刺了“叶公”式的人物,深刻地揭露了他们只唱高调、不务实际的坏思想、坏作风。这个故事启迪我们,要丢弃理论脱离实际的坏思想、坏作风,树立009小学生经
典实事求是的好思想、好作风。
古文
诵意译大观园读
叶公非常喜欢龙,衣带钩、酒器上都刻着龙,居室里雕镂装饰的也是龙。天上的龙听说后就来拜访他。龙把头探进窗户里张望,长长的尾巴伸在厅堂上。叶公看到了天上的龙,吓得魂飞魄散,转身就跑。叶公喜欢的不是真的龙,他喜欢的是那些像龙又不是龙的东西。
开心演绎场你在现实生活中遇到过像叶公一样的人吗?
010从成语读古文5前倨后恭①原?文苏秦为从约长②,并③相六国。北报赵王,乃行过④雒阳⑤……苏秦之昆弟、妻、嫂,侧目⑥不敢仰视,俯伏侍取食⑦。苏秦笑谓其嫂曰:“何前倨而后恭也?”嫂委蛇⑧蒲服⑨,以面掩地而谢⑩曰:“见季子?位高金多也。”——司马迁(汉)《史记·苏秦列传》助?读①前倨后恭:先前傲慢,而后恭敬。倨,傲慢,怠慢。
②从(zònɡ)约长:同“纵约长”,合纵联盟执行官(相当于现在的秘书长)。从,通“纵”。
③并:同时。
④行过:路过。
⑤雒(luò)阳:洛阳。“雒”是“洛”的古字。
⑥侧目:斜着眼睛看(不敢正视)。
⑦俯伏侍取食:俯着身子侍奉饮食。
⑧委蛇(wēiyí):同“逶迤”,斜行,曲折前进。
⑨蒲服:同“匍匐”。
⑩谢:道歉。
季子:小叔子,是古代嫂嫂对夫弟的称呼。
011小学生经
典古
文导读快车道诵古战国时期,纵横家苏秦求父亲给他新皮袍和百两读
黄金前去秦国传播他的政治主张,没有成功,只好灰溜溜地回洛阳老家,嫂子连饭都不给他吃。他并没灰心,闭门读书,甚至用锥子刺大腿来提醒自己。后来他成功说服燕、赵、齐、楚、韩、魏六国组成合纵抗秦联盟(纵约),并任纵约长,成为六国的丞相,回家时嫂子跪地不敢抬头。
古往今来,势利眼常有,成语“前倨后恭”便是贬斥势利眼的用语。这种情况在生活中也时有发生:比如你穿戴普通一点儿,在高档用品商店常受冷遇,但是当你这布衣客掏出厚厚一叠百元大钞时,售货员便会马上换上恭维的嘴脸;再如,一群人在高谈阔论,根本没把身边某君放在眼里,突然有人称呼了他一声“局长”、“司长”等,谈笑者立刻鸦雀无声,对其毕恭毕敬起来。这都是前倨后恭的生动写照。
意译大观园苏秦做纵约长,同时被拜为六国丞相。北上向赵王报告工作时,路过洛阳……苏秦的兄弟、妻子、嫂子对他都不敢抬头正视,俯着身子侍奉饮食。苏秦笑笑,对他的嫂嫂说:“你为什么过去这样傲慢而现在却又这样恭敬呢?”他的嫂嫂匍匐斜行,用面孔贴在地上道歉说:“因为我看到小叔子地位很高而且金银财物很多啊。”012从成语读古文开心演绎场如果你是苏秦,会怎样对待这些“前倨后恭”的人呢?
013小学生经
典古
文6诵孟母三迁读
原?文孟子①幼时,其舍②近墓,常嬉③为墓间之事④,其母曰:“此非吾所以⑤处子⑥也。”遂迁居市旁。孟子又嬉为贾人⑦炫卖⑧之事,母曰:“此又非所以处吾子也。”复徙居学宫⑨之旁。孟子乃嬉为设俎豆⑩揖让进退?之事,其母曰:“此可以处吾子矣。”遂居焉。
——刘向(汉)《列女传·母仪传》助?读①孟子:名轲,战国时鲁国邹(今山东邹城)人。一生致力于阐述儒家学说,游说诸侯,不得重用,退居讲学,成为继孔子之后儒家学派最重要的代表人物。
②舍(shè):房屋,这里指家。
③嬉:游戏,玩耍。
④墓间之事:指祭扫坟墓的事情。
⑤所以:用来。
⑥处子:安顿儿子。
⑦贾(ɡǔ)人:商人。
⑧炫卖:沿街叫卖。
⑨学宫:学校。
014从成语读古文⑩设俎(zǔ)豆:指祭祀仪式。俎豆,古代祭祀用的两种盛器。
揖(yī)让进退:打躬作揖、在朝堂进退等相见礼仪。
导读快车道环境对人的影响是很大的。战国时期有个墨子,一天,他走过染坊,看人家在染丝,随即感慨地说:白色的丝放进青色的染缸里,丝就变成青色;放进黄色的染缸,就变成黄色。所以染丝不能不慎重啊。人处在什么样的环境中,就像丝放进了什么样的染缸里。孔子也说过:“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与不善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意思是:跟好人生活在一起,如同走进了栽种芝兰的屋子,时间久了,就闻不出它的香气,因为被它同化了;跟坏人相处,如同走进了卖咸鱼的铺子,时间久了,不觉得它臭了,因为也被它同化了。这都说明环境能改变人的思想行为。“孟母三迁”的故事告诉我们,要重视对生活环境的选择,更要注意跟什么样的人接触、交往。
意译大观园孟子年幼的时候,他的家邻近墓地,他常常玩祭扫坟墓的游戏。他的母亲说:“这里不适合安顿我儿子。”于是就把家搬到集市附近。孟子又玩起商人叫卖的游戏。他的母亲说:“这里也不适合安顿我儿子。”又把家搬到学校015小学生经
典旁边。孟子于是玩起祭祀典礼和官场行礼相见仪式的游古
文戏,他的母亲说:“这里可以安顿我儿子了。”于是,他们就诵在那里住下了。
读开心演绎场你能说说“孟母三迁”的原因吗?假如孟母生活在今天,她会因为家的附近网吧、游戏厅太多而搬家吗?
016从成语读古文7塞翁失马原?文塞①上叟②失马,人皆吊③之。叟曰:“此何遽④不为⑤福乎?”马将⑥胡⑦骏马而至。人皆贺之。曰:“此何遽不为祸乎?”家富马良,其子好⑧骑,坠⑨而折髀⑩,人皆吊之。
叟曰:“此何遽不为福乎?”一年,胡夷大入,丁壮者战死十九,子独以跛?故,父子相保。
——刘安(汉)《淮南子·人间训》助?读①塞:边塞。
②叟:老头儿。
③吊:安慰,宽慰。
④何遽(jù):难道,如何,怎么。
⑤为:是。
⑥将:带领。
⑦胡:少数民族。
⑧好:喜欢。
⑨坠:掉下来。
⑩髀(bì):大腿骨。
大入:大举入侵。
017小学生经
典丁壮者:身强力壮的青年。
古文十九:十有八九,大部分。
诵跛(bǒ):瘸腿。
读保:保全。
导读快车道塞翁不以一时失利为忧,不以一时得利为喜,坦然对待失马、得马和儿子坠马。这则成语故事用对比的方法突出了塞翁对祸福得失的见解,反映了他对待祸福的朴素的辩证思想。也告诉了我们这样一个道理:不要孤立、静止地看待事物,在一定的条件下,事物会向着它的相反方向转化,坏事可以变为好事,好事也可以变为坏事。
意译大观园古时候,居住在靠近边塞的百姓中,有个老头丢失了一匹马。邻居都来安慰他,而他却说:“这难道不能变为有福气的事吗?”过了几个月,塞翁家跑失的马带着外族人的好马回来了。邻居都来祝贺他,他却说:“这难道不会变为灾祸吗?”塞翁家有很多好马,他儿子喜欢骑马,有一天从马上摔下来,跌断了腿。因此,邻人都来安慰他,而他却说:“这难道不会变为好事吗?”一年后,塞北外族大举入侵,边塞地区青壮年男子都被征召参战,十有八九都战死了。唯独塞翁的儿子因跛脚的缘故而免于出征,和他年老的父亲一起保全了性命。
018从成语读古文开心演绎场1.你知道这则寓言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道理吗?
2.日常生活中,你听过好事和坏事可以互相转化的事吗?讲给你的同学听一听吧。
019小学生经
典古
文8诵刻舟求剑读
原?文楚人有涉①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②契③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④乎!
——吕不韦(战国)《吕氏春秋·察今》助?读①涉:本义蹚水过河,泛指从水上经过;渡。
②遽(jù):急速,立刻,表示时间很紧迫。
③契(qì):用刀刻。
④惑:糊涂。
导读快车道《吕氏春秋》是秦国宰相吕不韦的宾客们合编的。全书共分为十二纪、八览、六论,共二十六卷,一百六十篇,二十余万字。涉及的内容驳杂,有儒、道、墨、法、兵、农、纵横、阴阳等各家思想,所以《汉书·艺文志》等将其列入杂家。
《刻舟求剑》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世界上的万事万物,总是在不断发展变化中。因此人们想问题、办事情都应020从成语读古文当考虑到这种变化,适应这种变化的需要。要因时制宜,因地制宜。
意译大观园楚国有个人坐船渡江。船到江心,他不小心把一把宝剑掉落江中。于是,他马上在船舷上刻上一个记号,说:“这是我的宝剑落水的地方。”船停以后,那楚人立即从船上刻记号的地方跳下水去捞取掉落的宝剑。船继续行驶,而宝剑却不会再移动。像他这样去找剑,真是太愚蠢可笑了。
开心演绎场这个楚国人为什么找不到宝剑呢?聪明的你知道他犯错的原因是什么吗?
021小学生经
典古
文9诵坐井观天读
原?文埳井①之蛙谓东海之鳖曰:吾乐与②!出跳梁③乎井干④之上,入休乎缺甃⑤之崖,赴水则接腋持颐⑥,蹶⑦泥则没足灭跗⑧,还⑨虷⑩蟹与科斗,莫吾能若也。且夫擅一壑之水,而跨跱?埳井之乐,此亦至矣,夫子?奚不时来入观乎?东海之鳖,左足未入,而右膝已絷矣。
——庄子(战国)《庄子·秋水》助?读①埳(kǎn)井:坍塌破废的浅井。埳,同“坎”,坑穴。
②与(yú):同“欤”,表示感叹的句末语气词。
③跳梁:同“跳踉(liáng)”,腾跃。
④井干:井上的木栏。
⑤缺甃(zhòu):残缺的井壁。
⑥接腋(yè)持颐(yí):指水的深度可以托浮住两腋和双颊。颐,面颊。
⑦蹶(jué):跳。
⑧没足灭跗(fū):指泥的深度可以埋没双脚。跗,脚背。
⑨还:回头看。
022从成语读古文⑩虷(hán):孑孓(jiéjué),蚊子的幼虫。
莫吾能若:没有能够比得上我(的)。
?擅(shàn):专有,独自据有。
壑(hè):蓄水的洼地。
跨跱(zhì):蹦跳停立的动作。
夫子:夫,句首发语词;子,古代对人的敬称。
奚(xī):为什么。
不时:不常常,不经常。
絷(zhí):卡住,拘住。
导读快车道世界无限广阔,知识永无穷尽。如果把自己看到的一个角落当作整个世界,把自己知道的一点点知识看作人类文化的总和,那就会跟枯井里的青蛙一样,成为孤陋寡闻、夜郎自大和安于现状的可鄙角色。从这则故事概括出来的成语“井底之蛙”,常常被用来讽刺那些见识短浅而又盲目自满的人。
意译大观园坎井里的蛙对东海来的鳖说:我多快活啊!出来,我在井沿上蹦蹦跳跳;进去,我就在井壁的窟窿里休息。跳到水里洗澡,水浸到两腋,刚好托住面颊;出去走走,泥水刚好能盖住脚背。回头看看小虫、小蟹和蝌蚪,有谁能像我这样呢?而且这个坎井是属于我的,任我跳东走西,这023小学生经
典是最美好、最快乐的地方了。你为什么不经常来看看呢?
古文东海之鳖左脚还没有跨进,右脚就已经被井栏绊住了。
诵读
开心演绎场1.请你找一找青蛙的“坎井之乐”表现在哪些方面。
2.你知道人们常常把坐井观天的青蛙比作什么吗?
024从成语读古文10破釜沉舟原?文项羽已杀卿子冠军①,威震楚国,名闻诸侯。乃遣当阳君②、蒲将军将③卒二万渡河④,救巨鹿。战少利⑤,陈余复⑥请兵⑦。项羽乃悉引兵⑧渡河,皆沉船,破釜甑⑨,烧庐舍⑩,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于是至则围王离?,与秦军遇,九战,绝其甬道,大破之。杀苏角,虏王离,涉间不降楚,自烧杀。
——司马迁(汉)《史记·项羽本纪》助?读①卿子冠军:“卿子”,当时对人的尊称,就贵族而言。
“冠军”,宋义当时为上将,故称“冠军”。
②当阳君:是英布的封号。
③将(jiàng):率领。
④河:这里指漳河。漳河流经河北省南部,所以楚军渡漳河始至巨鹿。
⑤战少利:战争胜利不多。
⑥复:又。
⑦请兵:要求增援。
⑧悉引兵:带领全部军队。悉,全,都。
更多章節請下載APP
海鷗小說APP 海量小說 隨時隨地免費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