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信息书名:青少年必知的世界著名钢琴曲作者:《青少年必知的世界名钢琴曲》编写组出版社:广东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出版时间:2010-04ISBN:978-7-5100-2212-8编写说明享有“乐器之王”美誉的钢琴,作为一种西洋乐器,正随着我国国民的小康步伐,迅速进入普通家庭。众多优秀的钢琴作品吸引了越来越多的青少年加入到钢琴音乐的学习、欣赏和演奏的队伍中。而欣赏和演奏钢琴曲,无论是从儿童智力的启蒙和开发,还是业余爱好、一技之长的培养,到高层次的艺术修养,都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共鸣和认可,成为人们文化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本书从欣赏的角度,从音乐画面的联想和音响的感官效果上,向青少年朋友简单介绍20首世界经典钢琴名曲。这些作品,旋律大都优美动听、朗朗上口,在音乐会和日常生活中经常能听到,有的还是钢琴考级时必须弹奏的曲子。我们还联系作品创作的背景,介绍作曲家其人其乐和相关的轶闻趣事。为了帮助正在学习钢琴的青年朋友,我们在曲谱的重要之处做了弹奏指法说明。本书不重乐理和技术的分析解剖,更多地强调乐曲给人留下的听觉和视觉印象。如果你在聆听中的感受与书中的描述不符,那么先不去想谁对谁错,要知道,这一切身的感受对你是否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诗无达诘”,说的是中国古诗,其实,音乐又何尝不是如此呢?让我们单纯、直观地品味钢琴音乐那种纯洁、超脱的魅力吧。《少女的祈祷》音乐听起来庄重而不失浪漫,纯真而不失情思,华丽而不失规矩。巴达捷夫斯卡用明朗的色彩和波浪式的旋律线表现了天真无邪少女的遐思和幻想。巴达捷夫斯卡 曲《少女的祈祷》是一首非常流行、通俗的名曲。其实,它的确是一位少女创作的。这位波兰少女巴达捷夫斯卡,仅仅活到27岁便夭折了,在花样的年华里她谱写了这首乐曲。她的青春虽然短暂,但她留下的这首经典钢琴曲,却成为一支永开不凋的鲜花,永远绽放在世界音乐的百花园里!《少女的祈祷》于1859年发表在《巴黎音乐评论》附件上,很快就不胫而走,成为畅销一时的名曲,此后相继以100余种不同的版本风行全球,是有史以来最为畅销的钢琴曲之一。数年来,人们把它改编成吉他、竖琴等各种器乐独奏曲,可是许多人还是喜欢单纯由钢琴来演释的味道。聆听巴达捷夫斯卡透过时空向人们叙诉一位19世纪波兰少女青春的梦境和无限憧憬。《少女的祈祷》赏析《少女的祈祷》用一个温婉、幽丽的旋律作了5次不同的变奏,每一次微妙的变化,都充满作曲家纯洁、亲切、温婉的青春活力。音乐听起来庄重而不失浪漫,纯真而不失情思,华丽而不失规矩。巴达捷夫斯卡用明朗的色彩和波浪式的旋律线表现了天真无邪少女的遐思和幻想。欣赏这首乐曲时,要注意旋律中三连音和颤音的效果。不稳定的三连音至下而上,奏出的旋律,如同少女的美好幻想和期盼,圆润悦耳的颤音仿佛少女心灵的颤动。乐曲中优美的意境让人沉醉,几乎所有听过、弹奏过它的人都能很快记住它的旋律。下面,我们就逐段来欣赏它的魅力。乐曲一开始就将钢琴穿透性的声音用带有装饰音的八度下行旋律展现,仿佛少女正虔诚地迈进庄严的大教堂时的肃穆,教堂宏亮、浑厚的钟声敲响在耳边。音乐在一个短小的停顿后,庄重、柔美的主旋律在高音区用八度构造出甜美的音色飘洒而来,在空中上下回转,旋律自低向高的攀升,如同人们对幸福的祈盼,一种希望回旋在心中。钢琴稳重的低音与和声规矩的伴奏,让人们又感受到教堂那庄严、肃穆的气氛。音乐营造出一个圣洁的、带着青春气息的少女形象,她如同一朵柔美、娇嫩的花朵,虔诚地跪在十字架前,向上帝介绍自己,感激上帝的护佑。她流露出一抹淡淡的伤感,希望上帝能倾听她的心事……主旋律不断送出幽幽淡淡的清香,萦绕在人们的心里,投入到亲切、温馨又万般甜美的境界。如此醉人的旋律和温柔的氛围让听过它的人几乎都难以忘怀。接下来的几个乐段是对刚才美妙旋律的5种变奏,每一种变奏都表现了少女祈祷时的内心变化。而每一次微小的变化,又给了我们不同的音乐享受。第一次变奏,在钢琴的高音区,右手从明亮、整齐的八度变成了分解琶音音色变得如珍珠般粒粒清晰,纯洁、亲切、温婉而优美。旋律依然是自低到高的攀升,但是增加了许多装饰音和颤音,音符也快速流动了起来,充满了青春的活力,让人感受到无限的憧憬和期待,是作者心中美好情感的抒发。音乐在华丽的装饰下显得有些俏皮,它欢快地起伏翻滚,犹如小提琴和长笛在相互比美:分解上行的快速琶音仿佛小提琴轻巧地拉出一支柔美、舒展的歌曲;紧接的那一串串精巧、潇洒的颤音又好似一支精致的长笛在欢快吹奏,声声入耳,它连绵不绝地在空中持续飘荡,让人感觉轻松、舒爽。这两种乐器交替奏出两种不同的音乐形象,听起来让人感到无比的华丽绝美。它如同描绘美丽少女那白色的纱裙,优美、雅致而圣洁。每一次都用快速、轻盈的十连音和八度装饰音轻巧、华丽的结尾来表现少女对美好愿望的祈盼和天真无忧的乐观,仿佛少女萌动的内心正经历着一个美妙的故事,她向上帝倾诉着自己的梦想和期望。第二次变奏,旋律与第一次变奏大致相同,只是作曲家在句尾用了回音的叹息,替代了刚才充满希望的十连音,音乐比之前显得稍稍低落了一些,仿佛表现出少女对刚才的期盼有些犹豫和迷茫。她难以忘怀的青春拨动着片片心绪,在心中泛起阵阵涟漪,她对上帝默默地诉说自己的困惑。第三次变奏,低沉、饱满的旋律出现在了钢琴的低音区,将之前弥漫着希望的亮丽变成了深沉稳重又抒情的回响,音乐犹如一把大提琴在深情款款地吟唱,有些庄重又格外虔诚。双手交替奏出淳淳的乐音,如同一潭幽静的湖水,在寂静的月光中波光粼粼……少女在回忆中沉思,追忆美妙的青春,多愁善感的她思索着心中的故事。她仿佛听到上帝的声音,感到上帝的抚爱和安慰,对着上帝娓娓诉说心底的惆怅和犹豫。神秘、崇高、庄严和憧憬,在这段音乐中活现出来,少女虽然迷惑,但她的心中依旧充满光亮和温柔。第四次变奏,旋律又回到了琶音式的上行下行,明朗的色彩,波浪式的旋律起伏,充满青春气息的音乐,表现出少女又有了希望,她仿佛得到了上帝的安慰和赞赏,兴奋地诉说着自己的情思和梦想,她在自己的幻想中忘情歌唱,歌唱人们美好而短暂的青春。第五次变奏,是整首乐曲中最令人激动的一段。右手在高音区用八度音、同音反复的手法和华丽的装饰音共同奏出一个肯定的旋律,为人们制造一种升华后的情感。仿佛是少女心灵得到了慰藉,内心焕然一新。音乐充满了对未来坚定的信念,预示着少女祈祷的愿望将会得以实现。《少女的祈祷》乐曲听起来非常连贯,让人有一气呵成之感。当我们看到它的乐谱时,立刻就可以看出它的主次分部,左手伴奏从头至尾都保持着美好的和声,右手优美如青春般的旋律有规律地变化。曾经有评论这样评说这首乐曲:“如果说,数学是科学里的抽象科学,那么,音乐就是艺术里的抽象艺术。然而,《少女的祈祷》每一个段落都有可以用视觉想象做阐述的效果,因而便于乐理入门和钢琴指法练习而又不觉枯燥。”《少女的祈祷》在单纯中显现出亲切、伤感和柔美。美丽的少女究竟在祈祷什么呢?这也许就是音乐的魅力,正因为她没有实体的形象,没有固定住欣赏者的思维,于是,人们尽可以自由地发挥想象去体会其中的奥秘……如果把声名显赫的贝多芬比成参天松柏,那么这位少女——巴达捷夫斯卡也许就是原野上的一朵小花。参天大树固然伟岸挺拔、万古长青,而娇小秀气、生命短暂的鲜花却也能默默地散出芬芳。她那柔美、娇嫩的花朵,送出幽幽淡淡的清香,这种亲切、温馨的甜美感受,为人们留下了隽永的回忆。作者简介巴达捷夫斯卡,泰克拉(Badarczewska,Tekla,1834~1861)波兰女作曲家。1834年生于华沙,1861年卒于华沙。巴达捷夫斯卡并未受过严格的音乐训练,只是一位业余的青年作曲家。她只活了短短27年,一生创作了35首钢琴小品,如《小茅屋的回忆》、《甜蜜的梦》、《友谊的回忆》,其中唯有《少女的祈祷》不胫而走,其他作品都默默无闻。《少女的祈祷》使她一举成名。这支曲子不仅流传于波兰和欧洲其他各国,在美洲、亚洲、非洲和澳洲各国也广为人知。有人把它改编成四手联弹、八手联弹或其他形式的器乐曲,甚至还有人给它填词,把它改编成歌曲来演唱,它可以说是器乐曲里最成功的“流行歌曲”之一。巴达捷夫斯卡生在欧洲音乐繁荣的时代,一大批杰出的古典音乐家群星璀璨,贝多芬、舒伯特、舒曼、肖邦、门德尔松、李斯特、约翰·斯特劳斯、勃拉姆斯、威尔第、瓦格纳、柴可夫斯基等,他们的创作,给人类留下了数不尽的精神财富。在这些大师林立的空间中,巴达捷夫斯卡也许很不显赫,像一颗淡然的星,在19世纪音乐的星空中,默默地闪烁着。相关链接名人眼中的《少女的祈祷》有些人觉得《少女的祈祷》从艺术性和技巧性来讲都不算高,作为独奏曲又过于简单了。可是,不少著名作曲家和文人对它还是很欣赏的。它不仅得到俄罗斯著名作曲家穆索尔斯基的推崇,而且还曾经受到过俄国文学大师契诃夫的器重,他在创作剧本《三姐妹》时,注明要将这首曲子用在第四幕。我国著名哲学家、作家赵鑫珊教授说这首乐曲在他生命的记忆中是清晰的,这是他心灵上的乐曲,经常在生活中出现,并给予他一种心灵的慰藉,是秋风朗月、宇宙澄清、上下天光、竹影摇动的情景中才可以有的。而且多次荡涤了他灵魄的尘垢。他认为比起教堂里的仪式,他更喜欢这种彻底艺术化的祈祷。因为它比烟火缭绕、烛火和十字架更能在他心中激起一种憧憬,对某种神秘的、飘忽不定的、既崇高又庄严的东西的憧憬,使他的心中又光亮又温柔。《月光奏鸣曲》《月光奏鸣曲》在音乐上具有重要的地位,贝多芬探索了情感挣脱的创作方式,开启了浪漫主义时代的先河。贝多芬 曲在音乐史上,人们常常把巴赫的平均律键盘曲集比作《旧约圣经》,而把贝多芬的钢琴奏鸣曲比作《新约圣经》。如果说,巴赫是站在复调音乐之巅,那么贝多芬则是站在主调音乐之峰。贝多芬一生写了32首奏鸣曲,都附有作品号。这些作品叙述了他整个生活:他曾企图自杀;他的耳聋;他通过贝蒂娜与著名诗人歌德相识;他长期受病痛折磨……所有这一切都在贝多芬的音乐创作中得到反映。通过这些奏鸣曲,人们可以看到贝多芬坚强的人格、深邃的哲理、崇高的境界和无与伦比的艺术天赋。《月光奏鸣曲》是1802年贝多芬在31岁时创作完成出版的,这首曲子是其钢琴奏鸣曲中的第14首,是他的早期作品,也是他最有独创性、最感人的作品之一。当初它只是一首在形式上略有突破的奏鸣曲,并没有“月光”的称谓。因为贝多芬并不是对月亮心生所感而写的,他曾提到过本曲是“幻想曲式的奏鸣曲”。但是,因为它的音乐极为动听而深受乐迷们欢迎,30年后一位德国诗人、音乐评论家路德维希·雷尔施塔布听过此曲的第一乐章后形容:“犹如置身在瑞士琉森湖月光闪耀湖面的摇荡小船上一般。”从此,“月光”的别称便不胫而走。《月光奏鸣曲》赏析第一乐章 持续的慢板乐曲是一个很慢的、绵延的柔板,整个乐章充满了冥想的柔情,悲伤的吟诵和阴暗的预感。音乐一开始,贝多芬就用一段持续流淌的、柔弱的三连音作引子,模仿出竖琴浪漫的拨动,制造了宁静、柔美的音乐氛围,让听众进入作曲家无边的幻想中。随后,细致、沉静的主题淡淡地出现了,旋律在平缓、柔和中又带有一丝丝的忧郁,仿佛是贝多芬梦幻中的声声叹息。音乐来到中间乐段,三连音曲折有致地走向高音区,开始独自歌唱起来。它一次又一次地从心底唱着清澈透明的旋律,自下而上洋溢着希望,又从高向低地尽显哀伤,每一次的吟唱都不得不回到低沉的阴郁。从这些忧伤的片段中,可以感受到作曲家克制的情感和焦虑的心情,感受到音乐中隐隐呈现出的急躁不安的情绪。最后,音乐进入了第三乐段,主题旋律又回到了平静和甜美中,伴奏中拨动的三连音至此也没有停歇过,它一直为整首乐曲衬托着一种浪漫和温馨的幻想氛围,给人以整体稳定的流动感。最后旋律从高到低回旋到了低音区,用低沉、微弱的声音反复吟唱,仿佛贝多芬心中不息的盼望,又好似对生活哀伤的叹息,之后旋律慢慢地消失结束。欣赏这一乐章时,我们可以感受到贝多芬的情感是克制、含蓄的,音乐里没有那种过分的煸情。音乐仿佛都建立在那些连绵不断的三连音上,它用持续的、如同睡梦中呼吸的节奏,来刻画出思维的流动发展。这一乐章由于技巧要求不太高,所以有许多钢琴爱好者都乐于弹奏。如今,当人们提到《月光奏鸣曲》的时候,都会想到这一乐章,因而,这一乐章比其他两个乐章更深入人心,流传更为广泛。我们在弹奏这个乐章的时候,要保持音乐的祥和与安宁,特别要注意双手的协调配合,既要稍稍突出右手上声部旋律与左手低声部旋律的横向起伏,让人能清晰地倾听到主旋律的美妙;又要保持中间声部(三连音)的平稳和连贯。乐句之间的呼吸自然,触键音色也要细腻,弹奏出月光般的温柔,贴近贝多芬心中的幻想、沉思与悲哀的意境。有人曾借助想象力解释这个乐章说:“第一乐章犹如月之初升,充满希望,但被浮云所掩,万影俱逝,令人悲从中来。”这个乐章把有表现力的抒情与丰富的和声色彩成功地结合起来,可以说是大多数浪漫主义钢琴小品的先驱了。第二乐章 小快板第二乐章是一段优雅可爱的诙谐曲,贝多芬将它安插在这里,突出了前后乐章的优美对比。它仿佛是瞬息间留下的一抹温存的微笑,李斯特将它形容为“开在两个深渊之间的一朵花”;莱内克都把它看作是一个“金色的桥梁”,联系着沉思的第一乐章和激动的第三乐章。乐章轻快短小,拖沓中又带着几分跳跃,柔情蜜意中伴着刚毅。旋律在连、断的节奏中相互交替发展,互相呼应,这种气息让音乐听起来有一种独特的魅力。主题在这样拖沓又具推动的旋律中重复着,因为贝多芬将它视作一个过渡的乐章,所以音乐情绪总体都处于柔和温馨之中。它仿佛是在回忆昔日的甜梦,也像是在憧憬未来的蓝图。音乐中一阵阵的双手交叉和弦,让人感到内心的触动。在轻柔的结尾之后,立即迎来了急促的第三乐章。它以迥然不同的轻快表情将第一乐章的沉思默想和第三乐章的紧张气氛衔接得非常完美,仿佛是在抚慰受尽创伤的心灵。第三乐章 激动的急板这一乐章激动澎湃,与前面两个抒情的乐章在情绪上有着明显的对比,音乐一开始就充满了激烈,它的极速和雄壮,可以说是扑面而来的猛烈。贝多芬用急风暴雨般的旋律、各种复杂的钢琴技术、精巧的结构和充实的音乐内容,显示出他坚毅和顽强不屈的精神,表达他愤懑的情绪和高昂的斗志。第一旋律的速度和力度都是让人记忆深刻的。快速的音流由下而上奔腾而出,直至喷发出两个坚定、刚毅的和弦,仿佛带着一股不可遏制的沸腾热情和煽动性,犹如激烈的狂怒,又好像是连连的跳脚声,似一阵巨雷震撼长空,又似有千军万马急驰而来,长期的压抑、愤怒,像火山的岩浆喷发出来,一泻千里、酣畅淋漓。第二旋律则优美而略显平静,音乐性格比较忧郁、焦躁,像是一种从心底里发出来的申诉。但是,即使右手主旋律弹奏着较为舒缓的曲调,左手也依旧铺垫着快速的分解和弦,显示着他内心的不安和激动。之后的节奏型从十六分音符变成了八分音符,力度由弱(p)到强(f),预示着一股被压抑的激情要再次迸发出来。贝多芬再一次用斩钉截铁般的节奏,表现了他热烈的情感和坚强的意志。经过短短的展开乐段后,乐曲中蕴藏的激动之情表现得更加强烈,如同从万丈悬崖上狂泻直下的洪水,激动的快板如暴风骤雨,将乐曲渐渐推向高潮。第一乐章的不安、彷徨在这里得到了宣泄,它仿佛融进了贝多芬的愤懑、申诉和抗争——坎坷的际遇给他的不是叹息和屈从,而是搏击与争斗。在这里,人们终于听到了贝多芬对生命的呐喊,看到他不屈不挠的性格。最后,乐曲的尾声运用了庞大的结构、精巧的手法,沸腾的热情在达到顶点时,突然沉寂下来,戏剧性的斗争与内心激烈的冲突在这里达到了最高峰,到全曲结束之前,还是一种作“最后冲击”的态势,如同结束了一幢宏伟的音乐大厦,气势磅礴地为全曲画上一个完满的句号。这激动人心的第三乐章用了坚定的向上冲击的高亢乐句,显示出贝多芬不屈不挠的性格和永不止息的抗争。同时又运用了另一个优美清丽的音调,透露出贝多芬博爱的襟怀、丰富细腻的情感,充满了作曲家对美好信念的憧憬与希冀。在演奏这个乐章时,要紧紧抓住音符中展现出的坚定的冲刺精神,快速音符及八度和弦显示的英勇和激动,做到用内心去体会音乐里凝聚的、充满张力的气氛和能量,投入感情去体会音乐中渗透出的“力”感。《月光奏鸣曲》在音乐上具有重要的地位,贝多芬探索了情感挣脱的创作方式,开启了浪漫主义时代的先河。在这首作品里,贝多芬在第一乐章就打破了传统的写法,用具有浪漫主义的情感至上的特点,代替了古典乐派固定的写作模式。第三乐章则具有奏鸣曲式的结构,它也是这部作品的情感中心。欣赏《月光奏鸣曲》时,要抓住第一乐章里,贝多芬用流动的三连音贯穿始终,主题旋律没有太强烈的对比,仔细倾听音乐的层层铺垫和发展,感受曲调中阵阵温柔的如“月光”般的意境,领悟在朦胧、柔美的音乐中弥漫的作曲家深厚的思想感情。欣赏第二乐章时,体会它“绽开在深涧中的小花”的精致。感受第三乐章扑面而来的戏剧变化,因为那些充满激动情感的音符完全超出了古典乐派崇尚的清澈典雅,它真实地记录了贝多芬个性化的内心世界澎湃激情的表达。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月光奏鸣曲》启发了整整一个浪漫主义时代的钢琴作曲家。贝多芬能把一切转换成音乐语言的卓越才能,使得他的创作极大地充实了人类的精神宝库。因而,人们将贝多芬誉为“集古典之大成,开浪漫之先河”的“乐圣”。作者简介贝多芬,路德维希·范(Beethoven,Ludwig van,1770~1827)德国作曲家、钢琴家,维也纳古典乐派代表人物之一,被世人尊称为“乐圣”。1770年生于波恩,1827年卒于维也纳。贝多芬的祖父是波恩宫廷乐队的乐长,父亲是合唱队的歌手。他自幼学习弹琴,1787年曾到维也纳向海顿学习作曲,之后师从莫扎特,受到莫扎特很大的影响。莫扎特发现了他的才华并且预言:有朝一日,贝多芬将震动全世界。海顿也敏锐地察觉到贝多芬那与众不同的独立性格和见解。贝多芬一生都处于动荡的年代,在法国的大革命、拿破仑战争和维也纳体系时代,欧洲的民主和民族意识正日益兴起,对他的创作具有深刻的影响。他一方面有着卓越的音乐天赋、炽热的叛逆气质和巨人般的坚强性格;另一方面他那百折不挠的意志和对社会的责任感而产生的崇高思想,形成他作为一个音乐家的特殊品质。贝多芬最杰出的作品几乎都是在他后半生痛苦的耳聋状态中创作出的。他以时代和个人的命运为题,将深刻的哲理和感人的艺术形象相结合,写出了一系列交响乐作品,音乐雄健有力,气势宏大宽广,既体现了追求“自由、平等、博爱”的理想和个人的刚强个性,也深刻反映了那个时代伟大的人民运动和最进步的思想。贝多芬是人类艺术史上最伟大的创造者之一。他的主要代表作有九大交响曲如:《英雄》、《命运》、《田园》等;小提琴协奏曲如《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等;管弦乐曲如小提琴曲《克莱采奏鸣曲》等;32首钢琴奏鸣曲如《月光》、《悲怆》、《黎明》、《暴风雨》、《热情》等;其他钢琴作品如《献给爱丽丝》等;室内乐如《弦乐四重奏》等;合唱及独唱曲,等等。音乐史上,贝多芬与海顿、莫扎特并列为西方古典主义音乐大师,他在音乐上进行了划时代的变革,为浪漫主义音乐的发展做了重要的铺垫,是一位承上启下的人物。相关链接传说《月光奏鸣曲》的诞生有这样一段唯美的故事:有一年秋天,贝多芬去各地旅行演出,某天来到莱茵河边的一个小镇上。夜晚,他在幽静的小路上散步,忽然听到断断续续的钢琴声从一间茅屋里传出,弹的正是他的曲子。贝多芬走近茅屋,琴声忽然停了,屋子里有人在交谈。一个姑娘说:“这首曲子多难弹啊!我只听别人弹过几遍,总是记不住该怎样弹;要是能听一听贝多芬自己是怎么弹的,那有多好啊!”一个男子说:“是啊,可是音乐会的入场券太贵了,咱们又太穷。”姑娘连忙说:“哥哥,你别难过,我只不过随便说说罢了。”贝多芬听到这里,就推开门,轻轻地走了进去。茅屋里点着一支蜡烛,在微弱的烛光下,男子正在做皮鞋。窗前有架旧钢琴,前面坐着一个十六七岁的姑娘,脸很清秀,可是眼睛瞎了。男子看见进来了陌生人,站起来问:“先生,您找谁?走错门了吧?”贝多芬说:“不,我是来弹一首曲子给这位姑娘听的。”姑娘连忙站起来让座。贝多芬坐在钢琴前弹起盲姑娘刚才弹的那首曲子来。盲姑娘听得入了神,一曲完了,她激动地说:“弹得多纯熟啊!感情多深哪!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贝多芬没有回答,他问盲姑娘:“你爱听吗?我再给你弹一首吧。”突然,一阵风把蜡烛吹灭了,月光照进窗子来,茅屋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银纱。贝多芬望了望站在他身旁的兄妹俩,借着清幽的月光,按起琴键来。皮鞋匠和盲姑娘静静地听着,他好像面对着大海,月亮正从水天相接处升起,微波粼粼的海面上,一时间洒遍了银光。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忽然,海面上刮起了风,卷起了巨浪,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皮鞋匠看看他妹妹,月光正照在她那宁静的脸上,照着她睁得大大的眼睛。她仿佛也看到了她从来没有见过的景象——在月光照耀下的波涛汹涌的大海。兄妹俩被美妙的琴声陶醉了。等他们回过神时,贝多芬已离开了茅屋。贝多芬飞奔回客店,花了一夜工夫,把刚才即兴弹的“月光曲”记录了下来。实际上,《月光奏鸣曲》是贝多芬痛苦经历的纪念品:1801年,年仅30岁的贝多芬得知自己即将耳聋,而他一见钟情的恋爱对象朱丽叶·桂查蒂也和他挥泪作别。因此,触动贝多芬创作灵感的不是皎洁如水的月光,而是他遭受即将失聪的打击和恋爱失败后的痛苦心情,并且失聪的影响更甚于失恋,因而罗曼·罗兰在听过此曲后说:“幻想维持得不久,奏鸣曲里的痛苦和悲愤已经多于爱情了。”《致爱丽丝》这是一首钢琴小品,它优美、亲切、形象单纯、通俗易懂,深受世人的喜爱。贝多芬 曲《致爱丽丝》又译作《献给爱丽丝》或《赠爱丽丝》,是德国作曲家贝多芬在1810年为他的恋人特蕾莎生日所作。贝多芬还在乐谱上题上了“献给特蕾莎”这样几个字。以后,这份乐谱一直留在了特蕾莎那里。1867年,德国音乐家诺尔为写贝多芬传记时,在特蕾莎·玛尔法蒂的遗物中发现了这首乐曲的手稿。在斯图加特出版这首曲子的乐谱时,因为贝多芬的字体潦草,诺尔把曲名错写成了《献给爱丽丝》。从此,人们反而忘记了《献给特蕾莎》的原名,而称之为《献给爱丽丝》了。这是一首钢琴小品,它优美、亲切、形象单纯、通俗易懂,深受世人的喜爱。由于这首乐曲技术、技巧十分容易掌握,非常适合初学者弹奏,因而深受钢琴爱好者们的喜爱,它几乎成为初学者必弹的曲目之一。因为它流行,它可算得上是音乐会、休闲场所背景音乐的首选钢琴曲。《致爱丽丝》赏析《致爱丽丝》最迷人的就是贝多芬用一个纯朴而亲切的旋律音调,把特蕾莎温柔、美丽的形象描绘得非常亲切、甜美,听起来非常浪漫、温馨。这甜美的旋律在这支曲子里先后出现了16次,好似贝多芬有许多亲切的话语正向特蕾莎诉说,又如同两人在亲切地交谈。音乐幽雅、舒缓,极富浪漫色彩,听一遍就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如今,收藏在许多钢琴曲集里的《致爱丽丝》,大都只选取了它最迷人、优美的一段出版,有的偶尔也有一个轻快的段落。其实原始版完整的《致爱丽丝》一共由5段组成,是一个回旋曲式结构。乐曲第一、三、五段是相同的乐段,也是人们最喜爱、最常听到的乐段。它在全曲围绕了许多次,让乐曲一直统一在柔和而美丽的基调中。它既具有青春般的甜美,又具有万般迷人的魅力,再配以钢琴清脆的声音,使得音乐听起来非常的幽雅、舒缓,沁人心脾。随后,旋律出现在大调上,情绪顿时明朗起来。一幅美丽、单纯而活泼的少女肖像画呈现在听众的眼前。这样优美的主题在乐曲的一、三、五段回旋出现了3次,让人感受到乐曲总体的温柔、恬静和浪漫。第二段从密集的节奏和加快的速度上很明显就能分辨出来,它跟前面悠扬抒情的音调形成了明显的对比。贝多芬用欢快的节奏写出了一段如歌的旋律,刚才优雅而浪漫的静态肖像画突然变成了一支轻快的歌谣,也仿佛贝多芬眼中活泼的特蕾莎在动人地歌唱,与好友们尽情地追逐、玩耍。快速流动的音调带有一种莫扎特式的明朗和欢乐,使原本迷人、幽静的音乐豁然开朗,烦恼、忧愁和一切的不快都随着欢快的节奏烟消云散。欣赏和演奏这样欢快的乐段时,要注意抓住旋律的干净、洒脱、轻快和流畅,感受如孩子们嬉戏一般的轻松、欢愉。其中强、弱力度的变化,仿佛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儿童式的顽皮和机灵。随后,音乐经过了一串快速美妙的音符,精致巧妙地回到了第三段的浪漫和甜美中。第四段是全曲听起来最焦躁不安的一段,低音在焦躁地持续不断地反复着,让人感觉到气氛的凝重和惊惶不安。贝多芬在这里还运用了许多沉重的和弦来演奏旋律,听起来严肃稳重,一切仿佛陷入了挣扎的沉思中。音乐色彩的暗淡,让心情也同样变得忧虑起来。这哀怨、困惑不安的音乐,仿佛是特蕾莎孩子气的烦恼情绪;仿佛是贝多芬在沉思、焦虑中徘徊,企图寻找希望的生机;又仿佛是他在万千烦恼中,不断地挣扎和奋进。随后,音乐出现了一连串华丽、高贵的上行三连音,精致又有颗粒感,它轻巧、柔和、连贯地向高音区滑进——那是贝多芬对希望的憧憬和幻想。紧接着是长串半音阶自上而下的快速音流,浪漫又朦胧,有一种身在雾中似的梦幻色彩。从彷徨、焦虑中解脱了出来,第五段安详、浪漫的情绪就再次出现了,音乐又跟往常一般,如同潺潺流水,沁人心脾的抒情段落又一次打动着人们的心灵。全曲在优美、温柔、欢快的旋律中结束。欣赏和演奏乐曲时,我们要抓住它优美的旋律线条,浪漫轻松的伴奏织体及其上下呼应的流畅均匀与平滑连贯。演奏快速乐段时,要弹奏出欢快和流畅,又不能弹得太猛太快。如果能让音乐沉浸在浪漫和欢愉中,演奏起来将是非常美好的享受!相关链接贝多芬的爱情说到《致爱丽丝》,不由得让人想起贝多芬的几个浪漫爱情故事。那是1800年,贝多芬在维也纳给布伦斯维克伯爵的两个女儿——特蕾莎和约瑟芬娜教授钢琴,并在伯爵家里和16岁的琪丽爱泰邂逅。琪丽爱泰是特蕾莎和约瑟芬娜的表姐,她天生丽质,风情万种,贝多芬被她深深地迷住。虽然贝多芬相貌平平,但音乐才华横溢,内心世界丰富,琪丽爱泰也对他有好感。不久,两人就坠入爱河。但出身的天壤之别,最终使他们劳燕分飞。当时,深受耳疾困扰的贝多芬差点为她自杀。1803年琪丽爱泰远嫁意大利的一位伯爵,从此,贝多芬对她的思念,只能寄托于她的小雕像。琪丽爱泰成为贝多芬心里永远的恋人。和琪丽爱泰分手后,贝多芬将感情转移到了约瑟芬娜身上。约瑟芬娜美丽动人,而且很有才气,不过一生命运坎坷,年纪不大时就嫁给了大她30岁的伯爵,婚后两人关系极不融洽,老伯爵于1804年暴卒,留下她和4个孩子。在此期间,贝多芬坚持给约瑟芬娜上课,由于孤独寂寞,她从贝多芬那里得到很多安慰。不久他们就发现彼此相爱,但这种互为伴侣的幸福日子只维持了1年,当拿破仑进军维也纳时,约瑟芬娜带着她的孩子们逃到她在匈牙利的乡村别墅。再回到维也纳时,两人都意识到彼此社会地位的悬殊,最终不会走在一起,于是约瑟芬娜做出了选择,从此不再见贝多芬,尽管贝多芬极不愿意,但还是接受了她的决定。为了自己和孩子,约瑟芬娜再次嫁人,然而没过多久家庭就告破裂,而约瑟芬娜也在40岁时含恨早逝。正当贝多芬沉浸在失去约瑟芬娜的悲痛之中的时候,特蕾莎闯入了他的心扉。虽然他俩早在1799年就认识了,但当时特蕾莎不常在家,因而与贝多芬不太熟悉,后来两人的交往逐渐频繁起来,于是彼此心起涟漪,互相爱慕。特蕾莎漂亮迷人,多才多艺,尤其擅长绘画,她曾把自己的一幅肖像赠给贝多芬,并在上面题词:“致罕见的天才、伟大的艺术家、上帝的宠儿。T.B赠。”作为回报,贝多芬为她作了一首钢琴小品并题上“FR.特蕾莎”。然而,不知何故,他们也没能终成眷属,在时断时续地相爱14年后,坦然地分手了,特蕾莎终身未嫁。贝多芬的谱纸1803年4月3日晚,贝多芬的《C小调协奏曲》在维也纳演出,由贝多芬亲自担任钢琴独奏。按照当时的习惯,协奏曲的独奏者应当看着谱演奏,贝多芬请了他的学生赛弗里德坐在一旁替他翻谱。但是,让这位翻谱员感到迷惑的是,谱纸上几乎一片空白,最多在这里或那里偶然有几个他完全不能理解的形状古怪的符号,这是只有贝多芬本人才能看得懂的提示。原来,贝多芬作曲的时候,由于头脑中的乐思过于丰富,他常常来不及把它们全部写下来,这样,他就只能借助于那些埃及象形文字的符号。每当贝多芬弹完一页时,他就给旁边的学生一个表示,意思是这一页已弹完。虽然如此,赛弗里德仍是焦虑不安,他由于吃力地辨认贝多芬的那些符号而十分紧张,满头大汗。他这副样子使贝多芬感到颇为有趣。实际上,那天晚上,贝多芬几乎是凭记忆弹出了协奏曲的独奏部分。一气呵成的乐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