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新解】孔子说:“学习知识并时常温习它,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而来,不也很令人高兴吗?即使别人不了解我,我也不恼怒,不也是一位道德修养高的人吗?”【原文】有子曰:“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欤?”【新解】有子说:“一个孝顺父母、尊敬兄长的人,却喜欢冒犯长辈和上司的情形是很少有的;不喜欢犯上,却喜欢作乱的更是从来不会有的。君子专心致力于基本的工作,唯有基础的东西建立了,道也就由此而产生了。孝顺父母、尊敬兄长这些‘孝悌’准则,它们应该是‘仁’的根本吧!”【原文】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新解】孔子说:“满口说着花言巧语,并且满脸装着和善的样子讨好别人,这样的人很少有仁德品格。”【原文】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新解】曾子说:“我每天都会对自己进行多次反省:检查自己替别人办事做到尽心竭力了吗?同朋友交往做到以诚相待了吗?老师传授的知识做到用心温习了吗?”【原文】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新解】孔子说:“弟子们在父母身边就一定要孝顺父母,出门在外要敬爱师长,做事要谨慎,说话要诚恳,要广泛爱护众人,亲近有道德的人。这样做了之后,倘若还有余力,就去学习文化知识。”【原文】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新解】子夏说:“尊重贤人,不贪女色;侍奉父母,能够做到竭尽全力;侍奉君主,能够做到不惜自己的生命;结交朋友,说话要诚实讲信用。这样的人就算自谦说没有读过什么诗书,我也一定要说他是读过诗书的。”【原文】子禽问于子贡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欤?抑与之欤?”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欤?”【新解】子禽向子贡问道:“先生每到一个国家,必然听得到那个国家的政事。这是他有心求人告诉他的呢,还是别人主动告诉他的呢?”子贡回答道:“先生凭温和、善良、恭敬、节制和谦逊的态度来取得别人的信任和尊敬,使得别人主动把政事告诉给他。先生这种取得别人信任而获知政事的方法,与别人获知政事的方法也许不同吧?”【原文】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新解】孔子说:“父亲在世时,由于儿子无法享有独立行动的权力,因而只有观察他的志向;父亲去世后,就要看他的行为了;若是他能长时间地遵照父亲生前的教诲而没有改变的话,就可以称他为孝子了。”【原文】有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新解】有子说:“与人有信约,符合了义,才能实践诺言。对别人尊重恭敬,符合了礼,才能免受侮辱。依靠关系亲的人,也才有可能靠得住。”【原文】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新解】孔子说:“君子吃饭不要求丰盛,居住不讲究舒适,办事勤奋敏捷,并且说话谨慎小心,能时常向道德高的人学习并改正自己的缺点,这样做就可以称得上是好学了。”【原文】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新解】孔子说:“不要担心别人不了解自己,要忧虑自己不理解别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