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伦布

哥伦布的探险成果,直接影响了欧洲资本主义进程,本书详尽描述了他探索的一生。全书图文并茂,有助于形象记忆,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一章
版权信息
书名:哥伦布
作者:《图解天下名人丛书》编委会
出版社:广东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出版时间:2009-09
ISBN:978-7-5100-0702-6
前言
克里斯托夫·哥伦布(Colombo Cristoforo,约公元1451~1506年)意大利著名航海家,美洲新大陆的发现者。
1451年哥伦布生于意大利的热那亚。他的父亲是一个著名的纺织匠,但哥伦布对航海发生了浓厚的兴趣。十四岁时他就到海上生活,热爱航海冒险。他读过《马可·波罗游记》,十分向往印度和中国。
在哥伦布二十五岁那年,也就是1476年,他随着一艘沉船的残骸安全地游到了葡萄牙。以后的几年,他定居在葡萄牙并且结了婚,有了孩子。可是不幸的是,他年轻的妻子不久就过世了。
当时,“地圆说”已经很盛行,哥伦布也深信不疑。1482年开始,他先后向葡萄牙、西班牙、英国、法国等国国王请求资助,以实现他向西航行到达东方国家的计划,但都遭到拒绝。一方面,“地圆说”的理论尚不十分完备,许多人不相信,把哥伦布看成江湖骗子;另一方面,当时西方国家对东方物质财富的需求除传统的丝绸、瓷器、茶叶外,更重要的是香料和黄金。其中香料是欧洲人起居生活和饮食烹调必不可少的材料,需求量很大,而本地又不生产。这些商品主要经传统的海、陆联运和商路运输,能够争取巨额的利润。经营这些商品的既得利益集团也极力反对哥伦布开辟新航路的计划。
哥伦布为实现自己的计划,到处游说了近十年,直到1492年才获得西班牙王室的资助,开始远航探险。1492年8月3日,哥伦布受西班牙国王派遣,带着给印度君主和中国皇帝的国书,率领一百二十名水手,分乘“圣·玛丽亚”号、“平达”号和“尼纳”号三艘帆船,从西班牙巴洛斯港扬帆西出大西洋,直向正西航行。他们在茫茫大海中航行了七十多个昼夜,直到10月12日凌晨才终于抵达陆地,哥伦布以为到达了印度。后来知道,哥伦布登上的这块土地,现在属于中美洲加勒比海中的巴哈马群岛,他当时把它命名为“圣萨尔瓦多”。哥伦布深信他脚下所踩的陆地正是“印度”,为了寻找《马可·波罗游记》中所描述的“遍地黄金与满野香料”的地方,他继续航行寻找新陆地。后来,因旗舰“圣·玛丽亚”号触礁,他只好留下三十九人在海地,建立殖民据点(即“圣诞堡”),而后带领其他人于1493年1月,乘另两艘船返回西班牙。经过几个月的远航,哥伦布于1493年3月凯旋归来。消息传开后,不仅轰动了西班牙,而且也震撼了整个欧洲。西班牙女王在巴塞罗那宫廷举行了隆重的欢迎仪式。
哥伦布首航成功后,又先后进行了三次航行。第二次在1498年9月,规模最庞大,有十七艘船、一千五百名船员出海。后来又分别进行了第三次、第四次远航。他先后到过巴哈马群岛、古巴、海地、小安的列斯群岛、波多黎各、牙买加、特立尼达以及中美洲的加勒比海沿岸。
直到1506年逝世,哥伦布一直以为他所到之处就是印度,因此后人把那些岛屿称为“西印度群岛”,那里的土著也称为“印第安人”。
哥伦布的远航是世界大航海时代的开端。新航路的开辟,改变了世界历史的进程。它使海外贸易的路线由地中海转移到大西洋沿岸。从那以后,西方终于走出了中世纪的黑暗,开始以不可阻挡之势崛起,并在之后的几个世纪中,成就了海上霸业。从此,一种全新的工业文明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主流。
热衷于航海的少年
发现只孕育在勇往直前的坚持之中。我想,它与懦夫大概永远无缘。
——哥伦布
热那亚的“小航海迷”
“这么晚了,哥伦布这孩子还不回来……大概又溜到什么地方玩去了。”
从早上就一直忙着工作的父亲多明尼科·哥伦布已经感到很饿了。晚饭的菜肴已全都摆上了桌,母亲苏珊娜费了大半天工夫烹调的鱼和烤小鸡,又香又肥,令人馋涎欲滴。
1429年,哥伦布的祖父把哥伦布的父亲多明尼科·哥伦布送到毛纺工人那儿去当学徒。他在1439年出师并成为毛纺织工人中的佼佼者。
1445年他和一个同业的女儿苏珊娜结婚,1451年哥伦布出生了。哥伦布的下面有两个弟弟,那就是巴索罗缪和狄亚哥,最小的妹妹名叫碧安卡。弟弟狄亚哥后来曾随同哥伦布出海航行。
多明尼科是一位手艺精湛的织布师傅。他每天的工作就是把进口的羊毛加以纺梳,染上各种颜色,然后织成布料。他手下有七八位工人,生意相当兴隆。
“我的肚子好饿!”巴索罗缪可怜地嚷着。
“我们先开饭好了,哥伦布不晓得要到什么时候才回来呢。待会儿他回来时,可得好好训他一顿才行。”多明尼科拿起杯子,一边倒酒一边说。
哥伦布今年十三岁,本来在家里帮忙。但是,父亲却认为他的手艺不够灵巧,倒是老二巴索罗缪似乎比较适合于这种精细的工作。因此,就在半个月以前,多明尼科把推销成品的工作派给了哥伦布。
哥伦布的任务是带着布料的样品到各行号去兜售。那些停泊在港口的船只也是他展示样品、招揽生意的好去处。可是,每次在码头上遇到水手们时,他总是只顾听他们谈论外地港埠的种种见闻而忘了自己的推销工作。
“哥伦布准是对织布不感兴趣,只想当船员,自己开创一番事业。我小时候不也是一心一意要到海上航行吗?”多明尼科忽地停止了吃饭,心想:“怎么能责备哥伦布呢?”
热那亚
当时的热那亚市还是一个共和国,与威尼斯齐名,是地中海最繁盛的贸易港口之一。港内船舶大多用来贸易。那里帆桅林立,人来人往,景象蔚为壮观。热那亚的码头附近有交易所、银行以及专做船员生意的酒吧、旅馆等;市区内一幢幢豪华巨宅处处可见,那些装饰着雕刻艺术品的美丽庭园和别具匠心的建筑比起王公贵族的宅第来也毫不逊色。
只要是出生在热那亚的男孩子,向往航海是理所当然的事。从船上打杂的干起,若有朝一日能拥有自己的船只,将东方各国的珍贵产品运到欧洲各地去销售,那么生活就可以过得很优越,周围的人也会尊称他一声“船长”。
哥伦布的父亲多明尼科也是怀着对航海的憧憬长大的。因此,他对于哥伦布不能专心推销布料而热衷于打听海外消息的行为很能理解。但是,仅仅怀着希望是不可能成为船员的,到头来也只不过是少年时期的一个梦想而已。
当晚饭快要结束时,哥伦布慌慌张张地从外面跑了进来。
马可·波罗
“爸爸,我回来了。刚才我在巴罗尼叔叔那里听他讲马可·波罗的故事,实在很有趣呢!”哥伦布一边喘息一边说着,眼睛兴奋得闪闪发亮。
“哦,那是一本名叫《东方见闻录》的书上所写的故事吧。不错,书是写得很好,但内容大部分是杜撰的。这本马可·波罗的游记,根本没有人把它当真。好了,好了,生意到底做得怎样?”
“巴罗尼叔叔和麦都洛船长都订购了。可是,我倒觉得那些故事不像是杜撰的。”
巴罗尼是一位见多识广的商人,家里收藏着很多书籍,为人很亲切。他告诉哥伦布,等他有能力看书时,要看什么书就尽管向他借。
自从德国人谷腾堡在1445年利用铅字发明活版印刷术以后,虽然已经过去了二十年,但是印刷的书本还是非常珍贵,只有相当富有的人才买得起这种书。
书本上所写的文章,只有具备良好拉丁文基础的人才读得懂。巴罗尼叔叔为了满足哥伦布的好奇心,就把《东方见闻录》的内容扼要地讲给他听。
当天晚上,哥伦布上了床以后,脑子里仍一直在想着马可·波罗所经历过的亚洲土地,久久不能成眠。
资料链接
热那亚共和国
热那亚共和国位于亚平宁半岛的意大利,源于12世纪早期,在早期的几个世纪,热那亚是一个重要的贸易城市,仅次于威尼斯这个大城市。热那亚的重要贸易遍布地中海和黑海。它的主要对手是比萨,但最终热那亚打败了比萨,在13世纪晚期从比萨手中夺取了科西嘉岛。在1283年西西里的安茹和阿拉贡王国的争夺西西里控制权的时候,热那亚的商人们幸运地选择了胜出的一方,并全副精力主导西西里经济,给予统治阶级贷款及组织和控制糖和丝绸的生产。除此之外,因热那亚当地是无粮食出产的,所以热那亚要依赖西西里谷物去支持它的人口。因此商人们也垄断了西西里的谷物出口,但马格里布也需要西西里的谷物,所以热那亚以谷物与马格里布作交换,得到了非洲的黄金。
热那亚因1380年跟威尼斯共和国进行塞奥芝亚战役及经历了欧洲14世纪晚期及15世纪的经济紧缩而开始衰落。奥斯曼帝国夺取了热那亚在爱琴海的商业活动,而黑海的贸易亦被挤压。在这段时间,热那亚的大部分领土都被法国及米兰占领。从1499年至1528年,热那亚共和国经历了它的最低谷,热那亚共和国差不多连续地被法国占领。西班牙人和它的盟友,热那亚的“旧贵族”们于热那亚背后筑起山城堡垒围困该市,并于1522年5月30日夺取了热那亚,将热那亚置于残酷的掠夺浩劫之下。当热那亚海军上将安德烈亚·多利亚联合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查理五世驱逐法国人并维持热那亚的独立时,复兴的迹象开始了:1528年热那亚的银行第一次借贷给查理五世。
热那亚港口
在这之后,热那亚经历过成为西班牙帝国中地位较低的附庸国,热那亚银行家们于他们在塞维利亚的账房特别提出资金支持多位西班牙国王的外交行动。历史学家斐而南·布劳代尔甚至称1557年至1627年的这段时期为“热那亚的时代”,“这一朝代是一个文明开化、不为人知、历史学家们长时间忽略的盛世”,现代的观光者一旦经过热那亚色彩艳丽的风格主义及巴罗可式的建筑前,都不会不知道热那亚拥有着无比丰富的财富。但这些财产并不是热那亚人所共享,事实上热那亚的财富是集中于一个组织严密的银行金融家圈子里,他们是真正的“风险资本家”。
热那亚银行的借贷活动是起源于1557年西班牙国王腓力二世宣布国家破产,令德国银行业务陷于瘫痪,完结了西班牙金融家支配银行业的时候。热那亚银行家给予周转不灵的哈布斯堡王室一笔流动的贷款和一笔可信定期的收入。为偿还贷款,他们让来源不可靠的美洲白银用船迅速地由塞维利亚运送到热那亚,提供资金给银行为他们做更长远的投资。17世纪西班牙的衰落也带来了热那亚的再次衰落,而西班牙王室屡次的破产,亦令很多热那亚商人倾家荡产。
18世纪,热那亚继续慢慢衰落,在1768年因科西嘉岛发生地方叛乱而被迫将科西嘉卖给法国,但热那亚比同时的威尼斯仍比较繁荣。1797年共和国被拿破仑的法国革命军占领,并推翻了以往热那亚历史中统治该市的领主,而以知名的利古里亚共和国代替。
拿破仑在夺取法国的权力之后,对热那亚颁布了更保守的法规,但利古里亚共和国只存在一段短时间,在1805年它被法国吞并,成为法国的亚平宁省、则尼斯省和芒特鲁堤省。
威尼斯
1814年春季,拿破仑被打败之后,英军代表威廉·斑迪克勋爵怂恿热那亚地区的领主们宣布恢复热那亚共和国,但热那亚在维也纳会议中决定给予萨丁尼亚王国。英军于1814年12月撤退,而热那亚于1815年1月3日被萨丁尼亚吞并。
《东方见闻录》的启示
哥伦布在工作之暇,开始抽出时间学拉丁文。在罗马帝国时代被定为国语的拉丁文,无论是读或写都是相当困难的。然而,如果不学会拉丁文就没有办法读书。据说,因为哥伦布的父亲和织布师傅们没有什么可以教给他,而他又急于看航海术和地理、历史方面的书籍,哥伦布在十四岁时就进了巴比亚的学校。
“哥伦布,顾客对你上次送来的上等布料反应非常好,很快就卖完了。下次再送十套来吧。你现在的拉丁文学得怎么样?”巴罗尼有一次愉快地向哥伦布问道。
“还好,考试的成绩也还讲得过去。我今天想请求您答应我一件事情。”
“哦,我知道了,是这本书吧?你拿回去慢慢看好了。”
巴罗尼从书架上取下《东方见闻录》交给哥伦布。这本书的作者马可·波罗也是意大利人,但在哥伦布出生前大约一百三十年就已经去世了。
元世祖忽必烈
马可·波罗在世的时候,很多人讥笑他是“吹牛大王”,甚至连“马可·波罗”这个名字,也还被人当作“吹牛皮”的代名词来使用。但是,他这本《东方见闻录》却不是在吹什么牛皮,这是欧洲人所写的第一本亚洲游记。然而,对亚洲懵然无知的欧洲人却不肯承认这本书的价值。哥伦布的父亲把它斥为“杜撰的故事”,也是基于同样的心理。
哥伦布从一开始读这本书,就再也无法停下来了。他怀着异常兴奋的心情,完全沉醉于故事之中,觉得自己仿佛就是马可·波罗。
马可·波罗是威尼斯的一个富商的儿子,在他十七岁的那一年,跟随经营贸易的父亲和叔父从威尼斯出发,经过塞浦洛斯、土耳其、小亚细亚等地到达了蒙古,途中经历了三年多的时间。当时的蒙古皇帝忽必烈很器重马可·波罗,马可·波罗曾经在元朝当了十七年的官,游历了中国的许多地方,他所看到的庄严华丽的宫殿、辽阔无垠的国土、租税和法律制度、被用来支付军饷和进行物品买卖的纸币、大元帝国的庞大财富以及首都燕京的盛况等等,在他所著的《东方见闻录》中都有生动的描述。
书中,最使哥伦布最感兴趣的是被马可·波罗称作“黄金之国”的中国的情形。据书中说:
位于亚洲大陆东方的这个国家,住着黄皮肤的人,他们很有礼貌,又有高度文化,物产也很丰富。
……那里有取之不尽的黄金,但是国王却禁止输出,而且因为该地民风很保守,东西交通又极为不便,所以西方的商人也没办法和他们来往。
那里的黄金真是多得不可胜数。统治者所住的宫殿屋顶上都用黄金装饰着,宫殿内的房间和道路铺着厚达4厘米的纯金板,窗户是黄金制成,玫瑰色的珍珠也出产得很多。人死了以后,要把珍珠含在嘴里埋葬。此外,那里宝石的产量也极其丰富。
读到这里,哥伦布心中有说不出的兴奋。
他想:“既然如此,只要我能航行到中国,那里的黄金、珍珠和宝石岂不是唾手可得了吗?”
知识链接
马可·波罗
马可·波罗在1254年出生于意大利威尼斯的殷商之家。他十七岁的时候随着父亲尼可罗和叔父马非尔前往亚洲旅行。
他们此行的目的,是要试图打开可以跟中亚细亚和东亚细亚直接进行贸易的新路线,使在热那亚强大压力下处于劣势的威尼斯重新振作起来。对他的父亲和叔父来说,这是第二次的亚洲之旅。
马可·波罗
1270年从威尼斯出发的马可·波罗一行,越过高原和沙漠,到达了遥远的东方。他所经过的地方包括中国、缅甸、印度等国,行程达数万公里,最后在蒙古皇帝忽必烈宫中做官,经过二十六年后才重返威尼斯,时为1295年。
他把多年来在亚洲搜集到的金银珠宝缝入衣服中带了回来,因此成了大富翁。接着用这些钱买下了商船,从事大规模的对外贸易。然而,不幸的命运却在前面等着他。
盛行地方主义的意大利各城市经常为商业利益和政治权利而互相斗争。英国、法国、西班牙已纷纷实行中央集权,缔结成民族国家,而意大利却还停留在城邦政治阶段,贵族家族互相械斗,教皇派与皇帝派相争,贵族与平民相争,每个城邦都纷扰不安。热那亚就在这种情况下逐渐衰退,不再有往日的风光。
热那亚在中世纪时发展得虽然比威尼斯要晚,但是在推广商业和发展海权的成就上并不在威尼斯之下。
当时热那亚和威尼斯这两大贸易港由于商业上竞争的关系,形成了水火不相容的局面。双方为了保护自身的利益,分别派出了强大的舰队担任护航。地中海虽大,怎奈冤家路窄,大家为了抢夺财物、占领贸易优势,几十年来打打杀杀从未断过。
1298年,也就是马可·波罗从亚洲回来后的第三年,他在亚得利亚海的库尔卓拉岛(现属南斯拉夫)外海卷入了一场海战之中。
敌对双方的阵容中,威尼斯拥有舰只九十五艘以上,热那亚则有八十艘左右,两支舰队相遇,立即展开激烈的战斗。在一场混战中,有的船相撞;有的船起火燃烧,许多水手从船上摔到大海里去……
起初是威尼斯方面占了优势,但是随后风向转变,热那亚舰队乘机发动猛烈地反攻。结果,威尼斯舰队惨遭失败,被俘者达数千人。马可·波罗也和其他俘虏一样,被带上脚链,关进热那亚的监狱里。
更多章節請下載APP
海鷗小說APP 海量小說 隨時隨地免費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