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在版编目(CIP)数据江苏历代文化名人传吴梅/苗怀明著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9.6(江苏文库研究编).ISBN9787214236807江…苗…文化名人列传江Ⅰ.①Ⅱ.①Ⅲ.①苏吴梅(—)传记②18841939Ⅳ.①K825.4中国版本图书馆数据核字()第号CIP2019130917书名江苏历代文化名人传·吴梅著者苗怀明出版统筹韩鑫责任编辑周晓阳责任监制王娟装帧设计姜嵩出版发行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社地址南京市湖南路号楼,邮编:1A210009出版社网址://httpwww.jspph.com照排江苏凤凰制版有限公司印刷苏州市越洋印刷有限公司开本毫米毫米/718×1000116印张插页214字数千字260版次年月第版年月第次印刷20191012019101标准书号ISBN9787214236807定价元73.00(江苏人民出版社图书凡印装错误可向承印厂调换)江苏文脉整理与研究工程总主编娄勤俭吴政隆学术指导委员会主任周勋初委员(按姓氏笔画排序)冯其庸邬书林张岂之茅家琦郁贤皓周勋初袁行霈蒋赞初程毅中戴逸编纂出版委员会主编王燕文王江副主编赵金松孙真福樊和平莫砺锋编委(按姓氏笔画排序)王江王卫星王华宝王建朗王燕文双传学田汉云朱玉麒朱庆葆全勤刘东刘西忠江庆柏许益军孙逊孙敏孙真福李扬李贞强李昌集佘江涛沈卫荣张乃格张伯伟武秀成范金民尚庆飞罗时进周琪周斌周建忠周新国赵生群赵金松胡发贵胡阿祥钟振振姜建姜小青贺云翱莫砺锋徐俊徐海徐之顺徐小跃徐兴无陶思炎曹玉梅章寿荣彭林蒋寅程章灿傅康生赖永海熊月之樊和平分卷主编徐小跃姜小青(书目编)周勋初程章灿(文献编)莫砺锋徐兴无(精华编)茅家琦江庆柏(史料编)左健伟张乃格(方志编)樊和平刘德海(研究编)出版说明江苏文化源远流长,历久弥新,文化经典与历史文献层出不穷,典藏丰富;文化巨匠代有人出,彪炳史册,在中华民族乃至整个人类文明的发展史上有着相当重要的地位。为了在新时代里科学把握江苏文化的内涵与特征,彰显江苏文化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出的贡献,增强文化自信,江苏省委省政府决定组织全省首个大型文化发展工程“江苏文脉整理与研究”。通过工程的实施,梳理江苏文脉资源,总结江苏文化发展的历史规律,再现江苏历史上的“文化高地”,为当代江苏把准脉动,探明趋势,勾画蓝图。组织编纂大型江苏历史文献总集《江苏文库》,是“江苏文脉整理与研究工程”的重要工作。《文库》以“编纂整理古今文献,梳理再现名人名作,探究追溯文化脉络,打造江苏文化名片”为宗旨,分六编集中呈现:(一)书目编。完整著录历史上江苏籍学人的著述及其历史记录,全面反映江苏图书馆的图书典藏情况。(二)文献编。收录历代江苏籍学人的代表性著作,集中呈现自历史开端至一九一一年的江苏文化文本,呈现“江苏文化”的整体景观。(三)精华编。选取历代江苏籍学人著述中对中外文化产生重要影响、在文化学术史上具有经典性代表性的作品进行整理。并从中选取十余种,组织海外汉学家,翻译成各国文字,作为江苏对外文化交流的标志性文化成果。(四)方志编。从江苏现存各级各类旧志中选择价值较高、保存较好的志书,以充分发挥地方志资治、存史、教化等作用,保存江苏的地方文献与历史文化记忆。(五)史料编。收录有关江苏地方史料类文献,反映江苏各地历史地理、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宗教艺术、社会生活、风土民情等。(六)研究编。组织、编纂当代学者研究、撰写的江苏文化研究著作。文献、史料、方志三编属于基础文献,以影印方式出版,旨在提供原始文献,以满足学术研究需要;书目、精华、研究三编,以排印方式出版,既能满足学术研究的基本需求,又能满足全民阅读的基本需求。“江苏文脉整理与研究工程”工作委员会江苏文库·研究编编纂人员主编樊和平刘德海副主编徐之顺姜建王卫星胡发贵胡传胜刘西忠一脉千古成江河———江苏文库·研究编序言樊和平“江苏文脉整理与研究工程”是江苏文化史上继往开来的一个浩大工程。与当下方兴未艾的全国性“文库热”相比,江苏文脉工程有三个基本特点:一是全面系统的整理;二是“整理”与“研究”同步;三是以“文脉”为主题。在“书目编—文献编—精华编—史料编—方志编—研究编”的体系结构中,“研究编”是十分独特的板块,因为它是试图超越“修典”而推进文化传承创新的一种学术努力。“盛世修典”之说不知起源于何时,不过语词结构已经表明“盛世”与“修典”之间的某种互释甚至共谋,以及由此而衍生的复杂文化心态。历史已经表明,“修典”在建构巨大历史功勋的同时,也包含内在的巨大文化风险,最基本的是“入典”的选择风险。《四库全书》的文化贡献不言自明,但最终其收书的数量竟与禁书、毁书、改书的数量大致相当,还有高出近一倍的书目被宣判为无价值。“入典”可能将一个时代的局限甚至选择者个人的局限放大为历史的文化局限,也可能由此扼杀文化多样性而产生文化专断。另一个更为潜在和深刻的风险,是对待传统的文化态度。文献整理,尤其是地域典籍的整理,在理念和战略上面临的最大考验,是以何种心态对待文化传统。当今之世,无论对个体还是社会,传统已经不仅是文化根源,而且是文化和经济发展的资源甚至资本。然而一旦传统成为资源和资本,邂逅市场逻辑的推波助澜,就面临沦为消费和运作对象的风险,从而以一种消费主义和工具主义的文化态度对待文化传统和文献整理。当传统成为消费和运作的对象,其文江化价值不仅可能被误读误用,而且也可能在对传统的消费中使文化坐苏历吃山空,造就出文化上的纨绔子弟,更可能在市场运作中使文化不断被代文糟蹋。“江苏文脉整理与研究工程”的“整理工程”以全面系统的整理的化名战略应对可能存在的第一种风险,即入典选择的风险;以“研究工程”应人传·对第二种可能的风险,即消费主义与工具主义的风险。我们不仅是既吴梅往传统的继承者,更应当是未来传统的创造者;现代人的使命,不仅是??继承优秀传统,更应当创造新的优秀传统,这便是传统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真义。诚然,创造传统任重道远,需要经过坚忍不拔的卓越努力和大浪淘沙般的历史积淀,但对“江苏文脉整理与研究工程”而002言,无论如何必须在“整理”的同时开启“研究”的千里之行,在研究中继承和发展传统。这便是“研究编”的价值和使命所在,也是“江苏文脉整理与研究工程”在“文库热”中于顶层设计层面的拔群之处。一倾听来自历史深处的文化脉动世纪是文化大发现的世纪,世纪以来西方世界最重要的战2020略,就是文化战略。世纪年代,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的《新2020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揭示了西方资本主义文明的文化密码,这就是“新教伦理”及其所造就的“资本主义精神”,由此建构“新教伦理资+本主义”的所谓“理想类型”,为西方资本主义进行了文化论证尤其是伦理论证,奠定了世纪以后西方中心论的文化基础。世纪年代,202070哈佛大学教授丹尼尔·贝尔的《资本主义文化矛盾》,揭示了当代资本主义最深刻的矛盾不是经济矛盾,也不是政治矛盾,而是“文化矛盾”,其集中表现是宗教释放的伦理冲动与市场释放的经济冲动分离与背离,进而对现代西方文明发出文化预警。世纪年代之后,亨廷顿2070的《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将当今世界的一切冲突归结为文明冲突、文化冲突,将文化上升为西方世界尤其是美国国家战略的高度。以上三部曲构成西方世界尤其是美国文化帝国主义的国家文化战略,正如一些西方学者所发现的那样,时至今日,文化帝国主义被另一个概念代替———“全球化”,显而易见,全球化不仅是一种浪潮,更是一种思潮,是西方世界的国家文化战略。文化虽然受经济发展制约甚至被经济发展水平所决定,但回顾从传统到现代的中国文明史,文化问题不仅逻辑地而且历史地成为文明发展的最高最难的问题,正因为如此,文化自信才成为比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更具基础意义的最重要的自信。在全球化背景下,文脉整理与研究具有重大的国家文化战略意义,不仅必要,而且急迫。文化遵循与经济社会不同的规律,全球化在造就广泛的全球市场并使全球成为一个“地球村”的同时,内在的最大文明风险和文化风险便是同质性。全球化催生的是一个文化上的独生子女,其可能的镜像是:一种文化风险将是整个世界的风险,一次文化失败将是整个人类的文化失败。文化的本质是什么?梁漱溟先生说,文化就是人的生活的根本样法,文化就是“人化”。丹尼尔·贝尔指出,文化是为人的生命过程提供解释系统,以对付生存困境的一种努力。据此,文化的同质化,最终导致的将是人的同质化,将是民族文化或西方学者所说地方性知识的消解和消失;同时,由于文化是人类应对生存困境的大智慧,或治疗生活世界痼疾的抗体,它所建构的是与自然世界相对应的精神世界和意义世界,文化的同质性将导致人类在面临重大生存困境时智慧资源的贫乏和生命力的苍白,从而将整个人类文明推向空前的高风险。应对全球化的挑战和西方文化帝国主义的国家战略,“江苏文脉整理与研究工程”是整个中华民族浩大文化工程的一部分和具体落实,其战略意义决不止于保存文化记忆的自持和自赏,在这个全一脉球化的高风险正日益逼近的时代,完整地保存地方文化物种,认同文化千古血脉,畅通文化命脉,不仅可以让我们在遭遇全球化的滔滔洪水之时可成江以于故乡文化的山脉之巅“一览众山小”地建设自己的精神家园和文化河?根据地,而且可以在患上全球化的文化感冒甚至某种文化瘟疫之后,不??致乞求“西方药”来治“中国病”,而是根据自己的文化基因和文化命理,?寻找强化自身的文化抗体和文化免疫力之道,其深远意义,犹如在今天003这个独生子女时代穿越时光隧道,回首当年我们的“兄弟姐妹那么多”和父辈们儿孙满堂的那种天伦风光,不只是因为寂寞,而且是为了中华江民族大家庭的文化安全和对未来文化风险的抗击能力。苏历“江苏文脉整理与研究工程”是以江苏这一特殊地域文化为对象的代文一次集体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与其他同类文化工程相比,其最具标识化名意义的是“文脉”理念。“文脉”是什么?它与“文献”和文化传统的关系人传·到底如何?这是“文脉工程”必须解决的基本问题。吴梅庞朴先生曾对“文化传统”与“传统文化”两个概念进行了审慎而严??格的区分,认为“传统文化”可能是历史上曾经存在过的一切文化现象,??而“文化传统”则是一以贯之的文化道统。在逻辑和历史两个纬度,文化成为传统都必须同时具备三个条件:历史上发生的,一以贯之的,在004现实生活中依然发挥作用的。传统当然发生于历史,但历史上发生的一切,从《道德经》《论语》到女人裹小脚,并不都成为传统,即便当今被考古或历史研究所不断发现的现象,也只能说是“文化遗存”,文化成为传统必须在历史长河中一以贯之而成为道统或法统,孔子提供的儒家学说,老子提供的道家智慧,之所以成为传统,就是因为它们始终与中国人的生活世界和精神世界相伴随,并成为人的生命和生活的文化指引。然而,文化并不只存在于文献典籍之中,否则它只是精英们的特权,作为“人的生活的根本样法”和“对付生存困境”的解释系统,它必定存在于芸芸众生的生命和生活之中,由此才可能,也才真正成为传统。《论语》与《道德经》之所以成为传统,不只是因为它们作为经典至今还为人们所学习和研究,而且因为在中国人精神的深层结构中,即便在未读过它们的野夫村妇身上,也存在同样的文化基因。中国人在得意时是儒家,“明知不可为而偏为之”;在失意时是道家,“后退一步天地宽”;在绝望时是佛家,“四大皆空”,从而建立了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结构相匹合的自给自足的文化精神结构,在任何境遇下都不会丧失安身立命的精神基地,这就是传统。文化传统必须也必定是“活”的,是在现实中依然发挥作用的,是构成现代人的文化基因的生命因子。这种与人的生活和生命同在的文化传统就是“脉”,就是“文脉”。文脉以文献、典籍为载体,但又不止于文献和典籍,而是与负载它的生命及其现实生活息息相关。“文脉”是什么?“文脉”对历史而言是“血脉”,对未来而言是“命脉”,对当下而言是“山脉”。“江苏文脉”就是江苏人的文化血脉、文化命脉、文化山脉,是历史、现在、未来江苏人特殊的文化生命、文化标识、文化家园,以及生生不息的文化记忆和文化动力。虽然它们可能以诸种文化典籍和文化传统的方式呈现和延续,但“文脉工程”致力探寻和发现的则是跃动于这些典籍和传统,也跃动于江苏人生命之中的那种文化脉动。“江苏文脉整理与研究工程”的最大特点就在于它是“文脉工程”而不是一般的“文化工程”,更不是“文库工程”。“文化工程”“文库工程”可能只是一般的文化挖掘与整理,而“文脉工程”则是与地域的文化生命深切相通,贯穿地域的历史、现在与未来的生命工程。“江苏文脉整理与研究工程”是“整理”与“研究”的璧合,在“研究工程”中能否、如何倾听到来自历史深处的文化脉动,关键是处理好“文献”与“文脉”的关系。“整理工程”是对文脉的客观呈现,而“研究工程”则是对文脉的自觉揭示,若想取得成功,必须学会在“文献”中倾听和发现“文脉”。“文献”如何呈现“文脉”?文献是人类文明尤其是人类文化记忆的特殊形态,也是人类信息交换和信息传播的特殊方式。回首人类文明史,到目前为止,大致经历了三种信息方式。最基本也是最原初的是口口交流的信息方式,在这种信息方式中,信息发布者和信息传播者都同时在场,它是人的生命直接和整体在场并对话的信息传播方式,是从语言到身体、情感的全息参与,是生命与生命之间的直接沟通,但具有很大的时空局限。印刷术的产生大大扩展了人类信息交换的广度和深度,不仅可以以文字的方式与不在场的对象交换信息,而且可以以文献的方式与不同时代、不同时空的人们交换信息,这便是第二种信息一脉方式,即以印刷为媒介的信息方式或印刷信息方式。第三种信息方式千古便是现代社会以电子网络技术为媒介的信息方式,即电子信息方式。成江文献与典籍是印刷信息方式的特殊形态,它将人类文化史和文明史上河?具有特殊价值的信息以印刷媒介的方式保存下来,供后人学习和研究,??从而积淀为传统。文字本质上是人的生命的表达符号,所谓“诗言志”?便是指向生命本身。然而由于它以文字为中介,一旦成为文献,便离开005原有的时空背景,并与创作它的生命个体相分离,于是便需要解读,在解读中便可能发生误读,但无论如何,解读的对象并不只是文字本身,江而是文字背后的生命现象。苏历文献尤其是典籍是不同时代人们对于文化精华的集体记忆,它们代文不仅经受过不同时代人们的共同选择,而且经受过大浪淘沙的历史洗化名礼,因而其中不仅有创造它的那个个体或文化英雄如老子、孔子的生命人传·表达,而且有传播和接受它的那个民族的文化脉动,是负载它的那个民吴梅族的文化生命,这种文化生命一言以蔽之便是文化传统。正因为如此,??作为集体记忆的精华,文献和典籍是个体和集体的文化脉动的客观形??态,关键在于,必须学会倾听和揭示来自远方的生命旋律。由于它们巨大的时空跨度,往往不能直接把脉,而需要具有一种“悬丝诊脉”的卓越006倾听能力。同时,为了把握真实的文化脉动,不仅需要对文献和典籍即“文本”进行研究,而且需要对创造它们的主体包括创作的个体和传播接受的集体的生命即“人物”进行研究。正如席勒所说,每个人都是时代的产儿,那些卓越的哲学家和有抱负的文学家却可能成为一切时代的同代人。文字一旦成为文献或典籍,便意味着创作它的个体成为一切时代的同代人,但无论如何,文献和它们的创造者首先是某个时代的产儿,因而要在浩如烟海的文献和典籍中倾听到来自传统深处的文化脉动,还需要将它们还原到民族的文化生命之中,形成文化发展的“精神的历史”。由此,文本研究、人物研究、学派流派研究、历史研究,便成为“文脉研究工程”的学术构造和逻辑结构。二中国文化传统中的江苏文脉江苏文脉是中国文化传统的一部分,二者之间的关系并不只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借助宋明理学的话语,是“理一”与“分殊”的关系。文脉与文化传统是民族生命的文化表达和自觉体现,如果只将它们理解为部分与整体的关系,那么江苏文脉只是中国文化传统或整个中华文化脉统中的一个构造,只是中华文化生命体中的一个器官。朱熹曾以佛家的“月映万川”诠释“理一分殊”。朗月高照,江河湖泊中水月熠熠,此番景象的哲学本真便是“一月普现一切水,一切水月一月摄”。天空中的“一月”与江河中的“一切水月”之间的关系是“分享”关系,不是分享了“一月”的某一部分,而是全部。江苏文脉与中国文化传统之间的关系便是“理一分殊”,中国文化传统是“理一”,江苏文脉是“分殊”,正因为如此,关于江苏文脉的研究必须在与整个中国文化传统的关系中整体性地把握和展开。其中,文化与地域的关系、江苏文化在中华文化发展中的贡献和地位,是两个基本课题。到目前为止的一切人类文明的大格局基本上都是由以山河为标志的地理环境造就的,从轴心文明时代的四大文明古国,到“五大洲四大洋”的地理区隔,再到中国山东—山西、广东—广西、河南—河北,江苏的苏南—苏北的文化与经济差异,山河在其中具有基础性意义。在这个意义上,可以将在此以前的一切文明称为“山河文明”。如今,科技经济发展迎来一个“高”时代:高铁、高速公路、电子高速公路……正在并将继续推倒由山河造就的一切文明界碑,即将造就甚至正在造就一个“后山河时代”。“后山河时代”的最后一道屏障,“山河时代”遗赠给“后山河时代”的最宝贵的文明资源,便是地域文化。在这个意义上,江苏文脉的整理与研究,不仅可以为经过全球化席卷之后的同质化世界留下弥足珍贵的“文化大熊猫”,而且可以在未来的芸芸众生饱尝“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的孤独之后,缔造一个“蓦然回首”的文化故乡,从中可以鸟瞰文化与世界关系的真谛。江苏独特的地域环境与江苏文化、江苏文脉之间的关系,已经不是所谓“一方水土一方人”所能表达,可以说,地脉、水脉、山脉与江苏文脉之间的关系,已经是一脉相承。我们通过考察和反思发现,水系,地势,山势,大海,是对江苏文脉一脉尤其是文化性格产生重大影响的地理因素。露水不显山,大江大河入千古大海,低平而辽阔,黄河改道,这一切的一切与其说是自然画卷和自然成江事件,不如说是江苏文脉的大地摇篮和文化宿命的历史必然,它们孕生河?和哺育了江苏文明,延绵了江苏文脉。历史学家发现,江苏是中国唯一??同时拥有大海、大江、大湖、大平原的省份,有全国第一大河长江,第二?大河黄河(故道),第三大河淮河,世界第一大人工河大运河,全国第三007大淡水湖太湖,全国第四大淡水湖洪泽湖。江苏也是全国地势最低平的一个省区,绝大部分地区在海拔米以下,少量低山丘陵大多分布50江于省际边缘,最高峰即连云港云台山的玉女峰也只有米。丰沛而苏625历开放的水系和低平而辽阔的地势馈赠给江苏的不只是得天独厚的宜代文居,更沉潜、更深刻的是独特的文化性格和文脉传统,它们是对江苏地化名域文化产生重大影响的两个基本自然元素。人传·不少学者指证江苏文化具有水文化特性,而在众多水系中又具长吴梅江文化的特性。“水”的文化特性是什么?“老聃贵柔”,老子尚水,以水??演绎世界真谛和人生大智慧。“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柔弱胜刚强,是水的品质和力量。西方文明史上第一个哲学家和科学家泰勒斯向全世界宣告的第一个大智慧便是:水是万物的始基。008辽阔的平原在中国也许还有很多,却没有像江苏这样“处下”。老子也曾以大海揭示“处下”的智慧:“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历史上江苏的文化作品、江苏人的文化性格,相当程度上演绎了这种“水性”与“处下”的气质与智慧。历史上相当时期黄河曾经从江苏入海,然而黄河改道、黄河夺淮,几番自然力量或人力所为,最终黄河在江苏留下的只是一个“故道”的背影。黄河在江苏的改道当然是一个自然事件或历史事件,但我们也可能甚至毋宁将它当作一个文化事件,数次改道,偶然之中有必然,从中可以发现和佐证江苏文脉的“长江”守望和江南气质。不仅江苏的地脉“露水不显山”,而且江苏的文化作品,江苏人的文化性格,一句话,江苏文脉,也是“露水不显山”,虽不是“壁立千仞”,却是“有容乃大”。一般说来,充沛的水系,广阔的平原,往往造就自给自足的自我封闭,然而,江苏东临大海,无论长江、淮河,还是历史上的黄河,都从这里入大海,归大海,不只昭示江苏的开放,而且演绎江苏文化、江苏文脉、江苏人海纳百川的博大和静水深流的仁厚。黄河与长江好似中华文脉的动脉与静脉,也好似人的身体中的任督二脉,以长江文化为基色的江苏文化在中华文脉的缔造和绵延中作出了杰出贡献。有学者指出,在中国文明史上,长江文化每每在黄河文化衰弱之后承担起“救亡图存”的重任。人们常说南京古都不少为小朝廷,其实这正是“救亡图存”的反证,“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口号首先由江苏人顾炎武喊出,偶然之中有必然。学界关于江苏文化有三次高峰或三次大贡献,与两次大贡献之说。第一次高峰是开启于秦汉之际的汉文化,第二次高峰是六朝文化,第三次高峰是明清文化。人们已对六朝文化与明清文化两大高峰对中国文化的贡献基本达成共识,但江苏的汉文化高峰及其贡献也应当得到承认,而且三次文化高峰都发生于中国社会的大转折时期,对中国文化的承续作出了重大贡献。在秦汉之际的大变革和大一统国家的建构中,不仅在江苏大地上曾经演绎了波澜壮阔的对后来中国文明产生深远影响的历史史诗,而且演绎这些历史史诗的主角刘邦、项羽、韩信等都是江苏人,他们虽然自身不是文化人,但无疑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奠定了大一统的思想和文化基础,他本人虽不是江苏人,却在江苏留下印迹十多年。江苏的汉文化高峰对中国文化的最大贡献,一言概之即“大一统”,包括政治上的大一统和思想文化上的大一统。六朝被公认为中国文化发展的高峰,不少学者将它与古罗马文明相提并论,而六朝文化的中心在江苏、在南京。以南京为核心的六朝文化发生于三国之后的大动乱,它接纳大量流入南方的北方士族,使南北方文化合流,为保存和发展中国文化作出了杰出贡献。明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在南京,也是第一次在江苏建立统一的帝国都城,江苏的经济文化在全国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扬州学派、泰州学派、常州学派,形成明清时代中国文化的江苏气象,形成江苏文化对中国文化的第三次重大贡献。三大高峰是江苏的文化贡献,在重大历史转折关头或者民族国家危难之际挺身而出,海纳百川,则是江苏文化的精神和品质,这就是江苏文脉。也正因为如此,江苏文化和江苏文脉在“匹夫有责”一脉的担当精神中总是透逸出某种深沉的忧患意识。千古江苏文脉对中国文化的独特贡献及其特殊精神气质在文化经典中成江得到充分体现。中国四大文学名著,其中三大名著的作者都来自江苏,河?这就是《西游记》《红楼梦》《水浒》,其实《三国演义》也与江苏深切相关,??虽然罗贯中不是江苏人,但却以江苏为重要的时空背景之一。四大名?著中不仅有明显的江苏文化的元素,甚至有深刻的江苏地域文化的基009因。《西游记》到底是悲剧还是喜剧?仔细反思便会发现,《西游记》就是文学版的《清明上河图》。《清明上河图》表面呈现一幅盛世生活画江卷,实际却是一幅“盛世危情图”,空虚的城防,懈怠的守城士兵……被苏历繁华遗忘的是正在悄悄到来的深刻危机。《西游记》以唐僧西天取经渲代文染大唐的繁盛和开放,然而在经济的极盛之巅,中国人的精神世界却空化名前贫乏,贫乏得需要派一个和尚不远万里,请来印度的佛教,坐上中国人传·意识形态的宝座,入主中国人的精神世界。口袋富了,脑袋空了,这是吴梅不折不扣的悲剧。然而,《西游记》的智慧,江苏文化的智慧,是将悲剧??当作喜剧写,在喜剧的形式中潜隐悲剧的主题,就像《清明上河图》将空??虚的城防和懈怠的士兵淹没于繁华的海洋一样。《西游记》喜剧与悲剧的二重性,隐喻了江苏文脉的忧患意识,而在对大唐盛世,对唐僧取经010的一片颂歌中,深藏悲剧的潜主题,正是江苏文脉“匹夫有责”的担当精神和文化智慧的体现。鲁迅说,真正的悲剧是把美好的东西撕碎了给人看,《西游记》是在喜剧形式的背后撕碎了大唐时代人的精神世界的深刻悲剧。把悲剧当作喜剧写,喜剧当作悲剧读,正是江苏文化、江苏文脉的大智慧和特殊气质所在,也是当今江苏文脉转化发展的重要创新点所在。正因为如此,“江苏文脉研究”必须以深刻的哲学洞察力和深厚的文化功力,倾听来自历史深处的江苏文化的脉动,读懂江苏,触摸江苏文脉。三通血脉,知命脉,仰望山脉江苏文化的巨大魅力和强大生命力,是在数千年发展中已经形成一种传统、一种脉动,不仅是一种客观呈现的文化,而且是一种深植个体生命和集体记忆的生生不息的文脉。这种文化和文脉不仅成为共同的价值认同,而且已经成为一种地域文化胎记。在精神领域,在文化领域,江苏不仅有灿若星河的文学家,而且有彪炳史册的思想家、学问家,更有数不尽的才子骚客。长江在这片土地上流连,黄河在这片土地上改道,淮河在这片土地上滋润,太湖在这片土地上一展胸怀。一代代中国人,一代代江苏人,在这里缔造了文化长江、文化黄河、文化淮河、文化太湖,演绎了波澜壮阔的历史诗篇,这便是江苏文脉。为了在全球化时代完整地保存江苏文脉这一独特地域文化的集体记忆,以在“后山河时代”为人类缔造精神家园提供根源与资源,为了继承弘扬并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年江苏启2016动了“江苏文脉整理与研究工程”。根据“文脉”的理念,我们将研究工程或“研究编”的顶层设计以一句话表达:“通血脉,知命脉,仰望山脉”。由此将整个工程分为五个结构:江苏文化通史,江苏历代文化名人传,江苏文化专门史,江苏地方文化史,江苏文化史专题。“江苏文化通史”的要义是“通血脉”,关键词是“通”。“通”的要义,首先是江苏文化与中国文明的息息相通,与人类文明的息息相通,由此才能有民族感或“中国感”,也才有世界眼光,因而必须进行关于“中国文化传统中的江苏文脉”的整体性研究;其次是江苏文脉中诸文化结构之间的“通”,由此才是“江苏”,才有“江苏味”;再次是历史上各个重要历史时期文化发展之间的“通”,由此才能构成“史”,才有历史感;最后是与江苏人的生命与生活的“通”,由此“江苏文脉”才能真正成为江苏人的文化血脉、文化命脉和文化山脉。达到以上“四通”,“江苏文化通史”才是真正的“通”史。“江苏文化专门史”和“江苏文化史专题”的要义是“知命脉”,关键词是“专”,即“专门”与“专题”。“江苏文化专门史”在框架上分为物质文化史、精神文化史、制度文化史、特色文化史等,深入研究各类专门史,总体思路是系统研究和特色研究相结合,系统研究整体性地呈现江苏历史上的重要文化史,如哲学史、文学史、艺术史等,为了保证基本的完整性,我们根据国务院学科分类目录进行选择;特色研究着力研究历一脉史上具有江苏特色的历史,如民间工艺史、昆曲史等。“江苏文化史专千古题”着力研究江苏历史上具有全国性影响的各种学派、流派,如扬州学成江派、泰州学派、常州学派等。河?“江苏地方文化史”的要义是“血脉延伸和勾连”,关键词是“地方”。??“江苏地方文化史”以现省辖市区域划分为界,市各市一卷。每卷上?13编为地方文化通史,讲述地方整体历史脉络中的文化历史分期演化和011内在结构流变,注重把握文化运动规律和发展脉络,定位于地方文化总体性研究;下编为地方文化专题史,按照科学技术、教育科举、文学语江言、宗教文化等专题划分,以一定逻辑结构聚焦对地方文化板块加以具苏历体呈现,定位于凸显文化专题特色。每卷都是对一个地方文化的总结代文和梳理,这是江苏文化血脉的伸展和渗入,是江苏文化多样性、丰富性化名的生动呈现和重要载体。人传·“江苏历代文化名人传”的要义是“仰望山脉”,关键词是“文化”。吴梅它不是一般性地为江苏历朝历代的“名人”作传,而只是为文化意义上??的名人作传。为此,传主或者自身就是文化人并为中国文化的发展、为??江苏文脉的积累积淀作出了重要贡献;或者虽然自身主要不是文化人而是政治家、社会活动家等,但对中国文化发展具有重大影响。如何对012历史人物进行文化倾听、文化诠释、文化理解,是“文化名人传”的最大难点,也是其最有意义的方面。江苏历史上的文化名人汗牛充栋,“文化名人传”计划为位江苏文化名人作传,为呈现江苏文化名人的整100体画卷,同时编辑出版一部“江苏文化名人辞典”,集中介绍历史上的江苏文化名人位左右。1000“江苏文脉研究工程”最重要也是最困难的工作是如何寻找和组建一支专门化的学术研究团队,并进行学术组织和管理。它与“整理工程”不同,所有研究都必须原创,而不是对历史文献的整理。由于工程浩大,学术要求高,而专门从事江苏文化、江苏文脉研究的学者又特别少,高端学者更是屈指可数,因而只能步步为营,在摸索中前行。到目前为止,在学术的组织与管理方面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启动阶段,由于我们对相关研究在学术上可能达到的深度与高度缺乏足够的把握,所以先聘请一些大家、名家领衔相关课题研究,并进行相关学术研讨;第二阶段大胆推进,一年以后,我们感觉积累了一定经验,于是各结构负责人深入高校和其他学术机构,比较广泛地进行选题和研究专家的确认和委托;第三阶段与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合作,在全省乃至全国范围内进行选题征集和课题申报。为了扩大研究的影响,我们在《明清小说研究》《世界华文文学论坛》设立专门的栏目,系统介绍相关研究成果,推进学术研究。一脉千古成江河,“茫茫九派流中国”。江苏文脉研究的千里之行已经迈出第一步,历史馈赠我们一次千载难逢的宝贵机遇,让我们巡天遥看,一览江苏数千年文化银河的无限风光,对创造江苏文化、缔造江苏文脉的先行者们献上心灵的鞠躬。面对奔涌如黄河、悠远如长江的江苏文脉,我们惟有以跋涉探索之心,怵惕敬畏之情,且行且进,循着爱因斯坦的“引力波”,不断走近并播放来自江苏文脉深处的或澎湃,或激越,或温婉静穆的天籁之音。我们一直在努力;我们将一直努力!一脉千古成江河????013目录第一章吴门才俊…………………………………………………001第一节忧患之始………………………………………………001第二节稻粱之谋………………………………………………012第三节游艺四方………………………………………………022第四节艺林新声………………………………………………033第五节曲学初成………………………………………………055第六节比肩静安………………………………………………062第二章北大五载…………………………………………………072第一节因缘际会………………………………………………072第二节弦歌一堂………………………………………………077第三节著书立说………………………………………………092第四节旧雨新知………………………………………………099第五节书香曲韵………………………………………………107第三章金陵风雨…………………………………………………121第一节乡关秣陵………………………………………………121第二节杏坛生涯………………………………………………125第三节南雍桃李………………………………………………146第四节群贤毕集………………………………………………172第五节交恶黄侃………………………………………………182第六节曲学殿军………………………………………………196江苏第四章避劫万里…………………………………………………229历代第一节挈家西迈………………………………………………229文化第二节手定旧作………………………………………………234名人传第三节桂滇烟云………………………………………………243·吴第四节客居大姚………………………………………………253梅?第五节百世流芳………………………………………………258???附录……………………………………………………………………266吴梅生平年表……………………………………………………266002吴梅著述刊行年表………………………………………………274吴梅研究资料目录………………………………………………281参考文献………………………………………………………………305后记……………………………………………………………………308第一章吴门才俊按照中国古代小说、戏曲或说唱文学作品的写作惯例,凡有重要人物降生世间,一定会有不同寻常的异兆出现,要么是母亲梦见星月、怪兽之类入怀,醒而有孕,要么是天上出现五彩祥云,香气满室,等等。按照这个说法,年月日(光绪十年七月二十二日),即吴梅来到1884911世间的这一天,似乎过于平淡了一些,千年古城苏州并没有出现什么特别的迹象,未能显示出一代曲学大师不同凡响的气派来。中国有句老话,叫三岁看老。从一个人儿时成长背景、言谈举止的一些蛛丝马迹,可以大体推测出其未来的前途和发展的趋势。从一个普通人家的苦命孩子到受人推崇的一代曲学大师,吴梅创造了一个不可复制的人生奇迹,等号的两端是遥远的距离。不过通过考察吴梅早年的生活及学习经历就可以发现,这一切都是有迹可循的,虽令人惊奇,却也在意料之中,从中我们可以领悟到一些颇有启发意义的东西。对于后学者来说,这是一笔十分宝贵的学术文化财富。第一节忧患之始对吴梅来说,尽管儿时的记忆中也有不少让其感到温馨和值得留恋的东西,但相比之下,他在这一时期的生活更多的则是带有灰暗的色彩。就出身而言,吴梅虽然出生在苏州城内一个普通人家,但上溯几代,却也有着颇为辉煌、值得骄傲的家世。这种辉煌和骄傲要从吴梅的江曾祖父吴钟骏(—)说起。吴钟骏,字崧甫,号晴舫,是道光壬苏17991853历辰()恩科状元。在此之前,其堂叔吴廷琛已中嘉庆辛酉科()代18321801文状元,叔侄两人双双中状元,这在古代是不多见的,在当时传为佳话,人化名称“叔侄状元”。一个家族连出两个状元,这是何等的荣光,“吴中文物人传之盛甲东南,而吴氏以科目称望族”。·①吴吴钟骏自幼家贫,以教书为生。早年曾任梁章钜幕僚,后历任礼部梅?侍郎、福建学政、浙江学政等。他一生勤奋好学,非常喜爱藏书,在当时??是位颇有名气的文人。著述颇丰,著有《两浙校士录》等,可惜大多未能?流传下来。吴钟骏代表着吴氏家族的鼎盛,也体现着这个家族的荣耀,002更是后代子孙学习的楷模,尽管这种辉煌后来再也没有出现过。吴梅的祖父吴清彦也曾中过举,并受父亲的恩荫,做过刑部员外郎之类的官职。遗憾的是,他还不及自己的父亲长寿,只活了四十二岁,未能为子孙多积累一些资源和财富。这样,到吴梅父亲吴国榛(—1865)的时候,已经家道中落,荣光不再。吴国榛,字声孙,号一蘧居士。1886尽管天分很高,也曾参加过科考,“十七游庠,省试膺荐”②,但未能获得更高一级的功名。好在他一直继承着家族喜爱读书的传统,勤于撰述,写有不少著作,如《尚絅堂骈文笺注》《文选李善注所引书目考》《冯孟亭义山诗笺纠谬》《甓勤斋诗集》和《续西厢》等,据吴梅说,“足列艺林”③,可惜这些著作未能及时刊刻,在其去世之后大多失传了。吴国榛“少好音律”,他读《会真记》“而有所憾”,继读《西厢》,“益觉太俗”,“故填词四套,刻而传之”④。该剧共四出,分别为《旅思》《死别》《忙亡》《出家》,“四套南北词各半,每折后自有评语”⑤。吴梅后来研究曲学,应该也有父亲这方面影响的因素在。吴梅长大后,曾想为父亲卢前:《霜崖先生年谱》,载北京图书馆编:《北京图书馆藏珍本年谱丛刊》,第册,北京图书馆出①199版社年版。后文所引卢前《霜崖先生年谱》皆依据该书,不再一一详注。1999吴梅年月日(农历十月初一)日记,王卫民编:《吴梅全集》日记卷,第页,河北教育出②1931111036版社年版。后文所引吴梅日记、诗词曲作、笔记、题跋及相关著述,除特别注明外,皆依据该2002书,不再一一详注。吴梅年月日(农历十月初一)日记。③19311110吴国榛:《续西厢》自序,载蔡毅编著:《中国古典戏曲序跋汇编》,第页,齐鲁书社年版。④11541989任讷:《续西厢》跋,载蔡毅编著:《中国古典戏曲序跋汇编》,第页,齐鲁书社年版。⑤11541989刊印遗稿,但搜罗多年,只找到数篇时文及残存的十来页著述。这些辛苦搜集的资料“以纸帙太少,不成卷数而止”①。到年,他还是1926设法刊印了其父的诗集《甓勤斋诗残稿》②。尽管只有二十首诗,但也算是完成了自己多年的一个心愿。祖上数代都是读书人,并一直保持着良好的家风,因此说吴梅出身书香门第、诗书之家是没有问题的。尽管书香门第一词听起来颇为儒雅,但它无法掩饰这个词语背后所蕴含的破落和辛酸。吴家曾经是苏州城里颇为显赫的家族,但到了其父吴国榛这一代的时候,受父祖早逝及太平天国战事等因素的影响,家境已大不如前,几乎可以用困顿这个词来形容了。命运对于年幼的吴梅来说,实在是过于残酷,让这个孩子过早经历了人世间的诸多坎坷和磨难,家境贫寒不说,连个完整的家庭都没有给他。吴梅三岁的时候,父亲吴国榛去世,年仅二十二岁。由于父亲去世时间早,吴梅没有兄弟姐妹。更为不幸的是,在他十岁的那年,饱受煎熬的母亲陆氏也离开了人世。双亲的相继亡故使年幼的吴梅成为孤儿,后来他在《北泾种树行》里这样回顾自己早年的这段不幸遭遇:“三岁丁孤露,不知饥与寒。母氏勤抚育,四序无笑颜。故家已中落,百忧初发端。薄田未满顷,安足供三餐。……吾母厉清节,盛年两鬓斑。茹荼垂十载,抱恨入一棺。时余才十龄,积苦身益孱。”幸运的是,吴梅八岁的时候,被过继给叔祖吴长祥,其以后的生活和成长自此有了稳定可靠的保障。吴长祥,号吉云,长期靠经商和帮别人管家为生。对其生平经历,吴梅曾有简要明晰的概括:“吉云公早失学,年十九岁就商,未几遭杨、洪之乱。事平,本生祖考小舫公延为主计,历事三十年,家渐温饱,后复往族祖引之公家主计,亦历二十余年,第一章至六十岁而罢。”③父母相继亡故后,这位心地善良的叔祖收养了吴梅,尽管这并不能从根本上弥补成为孤儿给其带来的巨大苦痛,但至少可吴门才以让他有一个较为正常的成长环境。吴长祥虽然从十九岁就开始经俊?商,并非文人才士,但是他喜爱读书,颇知治学门径。他很喜欢吴梅这???吴梅:《瞿安笔记》。①003参见柯愈春:《清人诗文集总目提要》,第页,北京古籍出版社年版。②19402002吴梅年月日(农历正月十七)日记。③1932222个聪慧的孩子,对其学习非常关心,很自然地成为吴梅的启蒙教师。对江这位叔祖,吴梅有着很深的感情:“余之能读书,略知学问途径者,嗣祖苏历吉云公之教也。”①代文无论是在物质上还是在精神上,这位叔祖都是十分负责的。他只化名有一个女儿,再没有其他孩子,一家人把对后代的慈爱都集中到吴梅身人传上。对自己早年的这段生活,吴梅日后在《北泾种树行》一诗中曾做过·吴如下深情的描述:“公独请大母,此儿颇不顽。敢乞为我后,庶足娱老梅?鳏。大母首屡颔,公亦心为欢。吾母厉清节,盛年两鬓斑。茹荼垂十??载,抱恨入一棺。时余才十龄,积苦身益孱。公复调饮食,巢覆幸卵?完。”如果没有这样一位慈祥可亲的叔祖尽心照料,吴梅日后的人生将004会如何,真是难以想象。苦难固然意味着不幸,没有谁会心甘情愿地去迎接它、接受它,但它的确可以锻炼人,这种锻炼不光是培养个人生活的能力,更为重要的是它可以磨炼一个人的意志,为其成长奠定坚实的基础。先哲孟子说:“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②这句话用在吴梅身上也是颇为贴切的。与当时普天下所有望子成龙的长辈们一样,叔祖吴长祥为吴梅设计的最佳人生道路不过是唐宋以来的文人们已经走了一千多年的老路,那就是学而优则仕。对吴梅来说,这不仅是个人的前途所系,更为重要的是,它还意味着对家族荣耀的恢复和延续。吴梅从十二岁开始学习举子业,叔祖吴长祥特地为他聘请了一位启蒙老师。这位老师名叫潘霞客,字少霞,系河南荥阳人。有趣的是这位潘老师是带着自己的孩子潘承庠远赴苏州设帐的③,于是,潘承庠便顺理成章地成为吴梅儿时的同窗和好友。潘承庠,字养纯,年长吴梅六岁。他爱好读史,也很喜欢诗词,“喜吴梅年月日(农历九月二十四)日记。①19351021杨伯峻:《孟子译注》,第页,中华书局年版。②2981960至于潘养纯到底是潘霞客的儿子还是孙子,吴梅本人的说法并不一致,在《哀养纯》一诗中云“养纯③为吾师少霞先生子”,但在《蠡言》中则云“吾师霞客先生,即养臣之祖父也”,而且连人名是养纯还是养臣,也不一致。作诗,穷日夜不倦”①,“喜诗余,日夕手一卷,寒暑无间焉”②。他天分很高,也很勤奋。两人时常在一起填词作曲、切磋学问,建立了非常深厚的友谊。吴梅《春夜口占示潘养纯(承庠)》一诗记述了这位好友当时的风采,后来他在追忆这些陈年往事时,还说自己“少时与潘子养纯承庠论词曲甚契”③。在吴梅问学成长的过程中,这位同窗好友有着相当重要的影响。就八股文的学习而言,吴梅有一个从不通到顿悟的过程。起初,他学习不得要法,加之也没有什么兴趣,每次作文都难以终篇,于是只好让好友潘承庠代笔。谁知弄巧成拙,潘承庠在文中不经意间流露的破绽经常被老师发现,毕竟文如其人,一人有一人较为固定的写法和风格。原来吴梅的这位好友喜欢读史,经常在文中引用史实。老师一旦盘问起来,吴梅因不熟悉,往往无言答对,只好挑灯重做,有时一直忙到第二天早上才能赶完。为此潘养纯曾用“一夜无眠为谁忙”④一语来和他开玩笑。作文如此艰难,考试的成绩自然也就可想而知了。到十五岁这一年(年),吴梅开始去应童子试,但未能成功。第二年再去应考,又1898在提复阶段被斥落选。潘霞客对此颇为失望,他认为吴梅不是读书这块料,就劝吴长祥,“此子不堪读书,习商为是”。但吴长祥“舐犊恩深”⑤,并没有答应。他一生经商,深知其中的甘苦,不想让吴梅再走自己的这条老路,坚持让吴梅继续读书。其实对天分很高的吴梅来说,只要肯用功,做这种类似文字游戏的八股文章并不是太难的事情。后来,他在阅读一本相关的范文书籍时,第一忽然悟到八股的诀窍,觉得自己也能做。他把这种想法告诉了老师,老章师自然是不相信,于是出了十个题目,让吴梅练习。谁知吴梅竟然五天吴门就做完了,这在过去是从来没有的。这种转变实在是有些太突然,也太才俊??吴梅:《瞿安笔记》。?①?吴梅:《奢摩他室曲话》自序。②吴梅:《风洞山》例言,小说林社年版。③1906005吴梅:《蠡言》。④以上见吴梅:《百嘉室遗嘱》。⑤富有戏剧性了,潘霞客感到很是奇怪,不知道这位自己并不看好的学生江何以一下豁然开朗,成为八股文的行家里手了。苏历就吴梅的兴趣而言,他更喜欢读小说、野史之类的杂书。他后来在代文化一次演讲时,曾说到自己早年读私塾时的一件趣事:“我幼时在私塾里名人读书的时候,我很欢喜看小说,看的时候,总是偷偷摸摸的不敢给先生传·知道。有一次《三国志》刚刚看完,正愁没有书看,同学告诉我,说道有吴梅一部《纲鉴易知录》,最是全备,他又说‘这部书上下数千年,什么都有’,??当时我就去买了来,谁知翻开一看,却都是脱头脱脑的东西,因此心中??非常不快。但是有一次被先生看见了,他非但不禁止,并且说此书大可006看得,于是我就公然的看起来了。不管看得懂不懂,只拣兴趣多的地方看去,有时还摘录一点儿。因此我做札记的习惯,也就在此时养成。”①可见私塾的学习虽然围绕科举考试进行,但还是为吴梅日后的治学打下了一些基础。年对吴梅来说无疑是个悲喜交加的年份,这一年他正好十八1901岁。喜的是,由于领悟到做八股文的诀窍,作文的水准自然不同以往,大有长进。出去应考,受到考官翁有成的赏识,结果以第一名的优异成绩补长洲县学生员②。这给吴梅以很大的鼓励,也让辛苦养育他的叔祖感到欣慰。不幸的是,也就在这一年,吴梅的老师潘霞客、好友潘养纯相继去世,这让吴梅感到非常伤心。特别是其好友潘养纯,时年仅岁,刚结22婚半年。吴梅为其才华未能施展而惋惜,为其英年早逝而悲伤,他在《哀潘养纯》一诗中写道:“命与才相厄,贫困病益悭。雄心希一第,秀语遍双鬟。驻景无丹诀,呼天惨玉颜。麻衣追地下,纯孝古人难。”此后,吴梅时常想起这位早年的朋友,为其命运不济而叹息,思念之情溢于言表:“呜呼!泉路茫茫,谁待我范巨卿乎?”③“今养臣亡十五年矣,车过腹吴梅:《对于中学国文的我见》,《苏中校刊》第期(年月)。①919287吴梅因翁有成“有知己之雅,虽非师生,渠亦忘年下交”,因此与其时有往来。参见吴梅年②193110月日(农历九月二十一)、年月日(农历六月初一)日记。311933722吴梅:《风洞山》例言,小说林社年版。③1906痛,忍回首前尘,重寻坠梦乎?”①既然已经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科举之路自然就要坚定地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