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在江西

王阳明一生与江西结下不解之缘,进出江西地域达10多次,成婚于江西、在江西启蒙心学、过境江西赴谪龙场、任江西庐陵县令、任南赣巡抚等等。江西是王阳明立德、立功、立言的完成地在江西推行王化德政,剿灭了为祸江西、影响全国的南赣乱局,剿灭宁王朱宸濠的动乱,在江西完善“知行合一”和“致良知”学说;他的弟子遍布江西各地,占所有弟子的一半以上;他在江西大庾县青龙铺去世,留下了“我心光明,亦复何言”的遗言。王阳明去世后,他的弟子依然活跃在江西乃至全国各地,讲王阳明的良知之学。同时,他也在江西留下了大量的遗迹遗址。这些都在本书中得到完整的反映。

第一章
周建
华◎
编著
江西
高校
出版
社图书在版编目()数据CIP王阳明在江西/周建华编著.—南昌:江西高校出版社,2017.6ISBN978-7-5493-5582-2Ⅰ.①王…Ⅱ.①周…Ⅲ.①王守仁(1472—1528)—生平事迹Ⅳ.①B248.2中国版本图书馆CIP数据核字(2017)第137579号出版发行江西高校出版社社址江西省南昌市洪都北大道96号总编室电话(0791)88504319销售电话(0791)88517295王
阳网址www.juacp.com明
在印刷江西千叶彩印有限公司江
西经销全国新华书店开本700mm×1000mm1/16印张32.5字数470千字版次2017年6月第1版印次2017年6月第1次印刷书号ISBN978-7-5493-5582-2定价52.00元赣版权登字-07-2017-665版权所有侵权必究图书若有印装问题,请随时向本社印制部(0791-88513257)退换自序王阳明毕生的事功学术,成就于江西,广布于江西。王阳明心学思想的形成有三个重要阶段,对他的“三立”产生了重要的影响:龙场悟道———青年王阳明在这里奠定了心学思想的基础;南赣践道———中年王阳明的思想在实践中升华;天泉证道———壮年王阳明的思想在演进中完善。
王阳明与江西结下不解之缘,其生命中的许多“第一次”“独一次”都发生在江西或与江西有关:在南昌完成婚姻大事;在南昌、赣州提出心学主旨“致良知”;留下著述最多的地方是江西;自
第一个心学启蒙老师———上饶人娄谅;序第一个基层职务———庐陵知县;Ⅰ第一次带兵打仗———南赣巡抚;最大的一次军功———平定“宸濠之乱”;因平“宸濠之乱”被封新建伯;去世的地方———大余青龙镇;王阳明的心学,上接江西人陆九渊;王阳明弟子最多的省份是江西;王阳明及其门人创建、讲学的书院最多的省份是江西;纪念王阳明的祠宇最多的省份是江西;…………人生其实就是一场修行。对今天的人来说,无法重复王阳明悟道之过程,但王阳明孜孜不倦立志做圣人的志向,始终保持好学深究、追求真理的态度,在事上磨炼的精神,值得今人学习;而更值得学习的是,王阳明对自我内心的关照。
“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这是王阳明的名言。是的,无论身处什么时候,无论外界有多少监督,都没有人能替你看顾你的内心———除了你自己。迷失还是坚守,全靠自我。
《左传》云:“大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王阳明对江右文化的形成与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王阳明在平定乱局的同时,通过讲学、办书院和社学、举乡约,传授良知之学,实行王化德政,把江西的社会、经济、文化发展推上了一个新的阶段。百年过化“致良知”,德功与言“三不朽”,江西要感谢王阳明。
很多人都读过王阳明“心学四诀”: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
王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阳明心学简单来说就是“良知”之学。
阳明今天这个社会因为经济快速发展,文化多元碰撞,造成了我们在意识方面在
江的混乱和心理上的浮躁,很多人都觉得无所适从,而心学所强调的立志、良西
知、诚意、知行合一、致良知,以及王阳明提出的“内圣外王”“人人都是圣Ⅱ
人”的理念,对我们这个浮躁的社会来说,正好是一剂正本清源的良药。有学者认为:二十一世纪,是王阳明的世纪。二十一世纪已经到了,王阳明和他的心学,也已经被推到我们面前来了。认识王阳明,了解心学,弘扬阳明精神,对我们的人生,对人类社会,无疑大有裨益。圣贤学问不支离,大道光明原一体。愿阳明精神常在,良知之道永存!
2017年5月目录CONTENTS自序/Ⅰ第一章南昌成婚信州启蒙一、门当户对古越中,金玉良缘是天定001二、诸氏府高堂红烛,铁柱观新郎论道005三、官署内宣纸数箱,新郎官书法遽成011四、信州府拜师娄谅,知圣人可学而至016第二章贬谪龙场经由赣地一、触犯“八虎”,廷杖四十019二、杭州养病,武夷遇险024三、留迹赣地,一路向西033目
四、谒濂溪祠,题武云观042录第三章昭雪起复初仕庐陵001一、谪戍期满,治理庐陵051二、吟诗作词,写照心境061三、两大讲会,传承圣训065四、玉笥养心,泰和问学076第四章临危受命巡抚南赣一、奔赴赣南,平定乱局081二、调查研究,有的放矢089三、初战漳州,设平和县098第五章回师赣南立县崇义一、“盘王子孙”谢志珊117二、用“心”打仗,平定山贼130三、挥兵突进,战无不胜133四、设崇义县,建崇义城140五、茶寮勒石,桶冈纪功143第六章三浰廓清建县和平一、卢珂投诚,仲安探营150王二、刀光剑影,仲容授首155阳
明三、兵分九路,踏平三浰160在
江四、三十六计,九连靖宁168西
002五、二过龙南,勒石玉岩173第七章王化德政安堵南天一、王化德政,平定“心贼”191二、南赣乡约,气正风清195三、颁发告谕,多方教诲198四、循循善诱,教子有方200五、奖优恤老,树立榜样203六、赋税商情,治理有方204七、崇仁尚义,风俗化成205八、福泽南赣,功贻千秋208九、教育教学,系统理论218第八章犁庭扫穴生擒宸濠一、豫章告变,宸濠反叛225二、坐镇吉安,调兵遣将231三、运筹帷幄,决胜千里236四、天子驾启,捉放游戏252五、娄妃贞烈,立墓扬节265第九章题咏庐山寄情山水一、诗咏匡庐,情寄山林274目
二、开先华藏,勒石纪功277录三、夜坐龙潭,有心无绪283003四、远公高台,青莲云开284五、文圣拜月,佛灯满野287六、庐山之高,诗人逸兴290七、诗咏太平,道本无心291八、九江行台,书壁抒情293九、白鹿独对,天理吾心295第十章著书讲学揭致良知一、南赣讲会,授致良知299二、效《论语》法,刻《传习录》305三、古本《大学》,古本《中庸》307四、刻《朱子晚年定论》311五、作《啾啾吟》,不惑不扰313六、著《修道说》,理在心中317七、诗咏良知,心居仲尼318八、通天胜景,授致良知324第十一章书院社学教泽常新王一、南赣书院348阳
明二、赣西书院和讲会359在
江三、南昌、赣中书院373西
004四、抚州书院376五、赣东北、赣北书院378第十二章江西弟子王学后继一、南赣王门弟子和王学后继382二、赣西王门弟子和王学后继396三、南昌、赣中、赣北王门弟子和王学后继414四、抚州王门弟子和王学后继421五、赣东北王门弟子和王学后继428第十三章我心光明魂归青龙一、平伏思田,厥功至伟433二、谒伏波庙,祀增城祠441三、仙逝南安,英灵长驻444四、斯人已去,风范永存458附录:故事传说一、王阳明与谭邦古城473二、王阳明与崇义阳岭474三、王阳明与崇义上堡梯田474四、王阳明与赣南小炒鱼475目
五、王阳明与五梅山476录六、王阳明与磨刀坑477005七、陈清福代父死478八、一湖一桥定太平———王阳明与龙南太平桥478九、王阳明与龙南九寨山479十、王阳明与旗岭的石钟石鼓480十一、王阳明与先登岭481十二、草寇垅482十三、仙女送子482十四、阳明纸、阳明伞483十五、分而治之484十六、王阳明与广福禅寺智广和尚484十七、劝僧人回家探母485十八、文成泉486十九、梦回广福寺486二十、王阳明朱笔赶蛤蟆487二十一、崇义县治选址的传说489二十二、王阳明丫山作巧对491王二十三、王阳明与陈木匠492阳
明二十四、征三浰暑月降霜494在
江二十五、蜡烛草的传说494西
006二十六、风顺船行495二十七、王阳明太平咏八景495二十八、王阳明与聋哑人杨茂497二十九、满街都是圣人499三十、王阳明与镇关西501参考文献502第一章南昌成婚信州启蒙一、门当户对古越中,金玉良缘是天定十七岁之前,可以说王阳明是在严谨、快乐、有序的读书中度过的。他吟诗作赋,泛滥辞章。王阳明家学渊源颇深,曾祖父王世杰因通晓明经,任教于太学,一直到其去世;祖父王伦,被誉为“环堵萧然,雅歌豪吟,胸次洒落”,有《竹轩稿》《江湖杂稿》等著述,曾官拜翰林院修撰;父亲王华是成化十七年(1481年)的状元,官拜南京吏部尚书。王阳明浸淫于圣贤典籍之中,无复他顾。
成化二十二年(1486年),十五岁的王阳明怀着尚武报国的雄心,出游居庸关。居庸关位于今北京市昌平区西北部。此地为长城要口之一,控军都山隘道(军都陉)中枢。明代洪武元年(1368年)建关,与紫荆关(位于河北易县紫荆岭,为河北平原进入太行山的要口之一)、倒马关(位于河北唐县西北部,为河北平原进入山西高原的要口之一)合称“内三关”,形势险要,向为兵家必争之地。王阳明在这里察看山川地形,访问少数民族,打听备御方策,又与胡人追逐骑射,胡人没有谁敢欺侮他。经过一个多月的漫游考察,王阳明“慨然有经略四方之志”。一天,他在梦中拜谒了汉代伏波将军马援的祠庙,醒后有感于马援“男儿要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的名言,挥笔写下了一首绝句:卷甲归来马伏波,早年兵法鬓毛皤。
云埋铜柱雷轰折,六字题文尚不磨。
诗中表达了王阳明对马援为汉朝中兴而戍马边障、建功立业的景仰之情。其后,王阳明“屡欲为书献于朝”,却被父亲斥之为“狂”而阻止。由此可以看出,他对人生价值的领悟和对国家命运的关心。
弘治元年(1488年),王阳明十七岁。这一年,王阳明从京师回到浙江余姚。
男大当婚,女大当嫁。按照中国传统,年满二八,也就是十六岁,便已经王
阳到了谈婚论嫁的年龄了。
明在十七岁雨季。其时王阳明正沉浸在读书和想入非非的年龄,父亲王华江
西要他到南昌完婚。
002这门婚事,按照古人的说法,也算是姻缘天定。王阳明在很小的时候,他的父亲王华在余姚老家读书备考。王阳明在南昌府(今江西南昌)任职的舅舅诸介庵回到余姚家乡探亲,顺便也来探望探望妹妹和妹夫。不过,这个舅舅不是亲舅舅,王阳明的母亲姓郑,这个舅舅姓诸,只不过是个表舅。表舅也是舅,自然,外甥王阳明也少不得出来拜见一下这位远道而来的舅舅。
诸介庵看到这个小外甥长得清秀伶俐,待人接物也颇有分寸,落落大方,随即诘问四书五经,王阳明也是对答如流,诸介庵喜欢得不得了,主动向王阳明的父亲王华提出,要把自己的亲生女儿许配给王阳明为妻。
王华既是诸介庵的妹夫,他们又是金石相契的至交。除了这层关系外,诸氏也是越中一带的望族,门人辈出,门第甚高。余姚籍诸观,成化年间进士,历官数郡,清廉耿介。钱塘籍诸大观,曾是状元出身。况且诸介庵(养和)也是一个官吏,江西的主官之一,级别不低,与王家可谓门当户对。基于这些方面的考虑,王华就同意了这门亲事。
古人在婚姻问题上讲的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这门娃娃亲,在双方父母的撮合下,就定下来了。既然定了下来,就是“一诺千金”,以后不论贫穷富贵,就不能再反悔了。
按照古人的习惯,王阳明应该在绍兴,或者是王华工作的地方———京师迎娶新娘。男方结婚叫“娶”,就是“娶”过来的意思;女子结婚叫“嫁”,就是“嫁”过去。王阳明为什么要到南昌府,到岳父家完婚呢?王、诸两家,都是世族大家,应该要遵循这个礼数,为什么却要女婿上门完婚呢?这是个谜,但要破这个谜也不难,无非是时间、地点和方便与不方便之间的选择。
第一者,王阳明的父亲王华此时正在京师忙着公务,抽不开身。京官不同一章
地方官,京官自然一切听命于吏部,更没有自己支配的机动时间。
南昌
二者,在京城办婚事影响太大。王华是个讲原则、讲礼仪、讲廉耻的廉成婚
官,况且做人低调谨慎,不想在京城这个皇帝眼底下的地方,把儿子的婚事信
闹腾得那么大。州启
三者,王华虽说是个状元公,其时在京师做的官不算大。在京师这样的蒙地方,一品、二品满街走,三品四品一大溜,像他这样级别的官,数都数不过003来。这就很不好做事。儿子的婚事,办大了,影响不好;办小了,又是儿子一辈子的大事,这个尺度真不好拿捏。而南昌府则不然:其一,天高皇帝远,怎么着也不会造成什么影响;其二,诸介庵在南昌也算是江西的最高长官之一,可以办得隆重一点。
四者,如果放在绍兴老家办王阳明的婚事,王华就得请假,这又要兴师动众,弄得尽人皆知,这也不是王华想要的。
其五,王华和诸介庵是好友兼亲戚,把儿子交给他,放心。如果换另一个人,或许王华就不会这么做。一来怕这样做不成其数,贻笑大方;二来怕中间有什么欠周到的,亲家责怪;三来新郎官王阳明毕竟年少,怕做出什么出格的举止,惹得亲家和新娘不高兴,或者有看法,那就不好了。
所以,虑事周密的王华经过权衡以后,决定让儿子到南昌府完婚。
于是,王阳明就带着一点简单的行李,在仆人王升的陪同之下,从绍兴启程,经钱塘、萧山、诸暨、金华、衢州,进入江西境内,又过玉山、上饶、横峰、铅山、弋阳、贵溪,到达南昌府。
这是王阳明生平第一次踏上江西的土地。
对于江西南昌,十七岁的王阳明是没有多少概念的。他可能读过王勃的《滕王阁序》,知道这个地方“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知道赣江“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美景,知道欧阳修、王安石、曾巩、文天祥、杨万里、朱熹、陆九渊、解缙等是江西人氏。当然,他也知道周敦颐和程颢、程颐在江西创始宋明理学。所以,他对南昌既陌生又向往。何况,那里还有一个豆蔻年华的美少女在等着他。当父亲要他到江西完婚,他懵懵懂懂就收拾行李上路。当然,他当时只是听从父亲的吩咐,盼着美人来的,没承想他从此就与江西结下了不解之缘,他的“三立”———立德、立功、立言,与江西的王
阳关系会那么的深厚!
明在南昌地处长江以南,水陆交通发达,形势险要,自古有“襟三江而带五江
西湖”之称。南昌寓“南方昌盛”“昌大南疆”之意。南昌城名数易,别名诸多,西004汉称豫章,隋称洪州,宋称隆兴,明代定名为南昌。南昌有着两千两百多年的建城史,是历代县治、郡治、州治所在地,向来繁荣昌盛。
王阳明遵照父亲的吩咐,自弘治元年(1488年)七月前往南昌迎娶表妹诸氏为妻,在南昌一住就是一年半,直到第二年十二月才离开。
那么,王阳明迎娶的诸氏是一位什么样的人呢?
王阳明的新婚妻子姓诸,名芸玉。彼时,江西常常匪盗蜂起,饥民揭竿,匪民混杂,束手无策的诸介庵就到京师寻找解决办法。王阳明的父亲王华时任翰林院修撰,官不大不小,与诸养和见过几次。朝中诸官都说匪盗只有清剿,但王华认为最根本的是要安民,民不聊生才成匪,观点与诸养和不谋而合。此后,诸养和只要来京师,就必到王华府上拜访,有两次还把女儿芸玉也带来了。芸玉生得聪明清秀,言谈文雅有灵气,一次还要王阳明带她出府去京城看看。尽管不曾说过几句话,但王阳明与这位表妹也算门当户对,两小无猜,青梅竹马。
诸芸玉既是一位知书达礼的贤德女子,又是一位刚强的豪爽女子。这也是越中诸氏的家风使然。诸姓祠通用联有“兄让王位传佳话,女雪父冤播美名”联。下联中的“女”是指明代孝女诸娥,浙江山阴人。其父士吉,洪武初为粮长,被诬沦死,二子亦罹罪。诸娥年仅八岁,便与舅上京师诉冤。乡里人怜悯她,在其死后还刻肖像来纪念她。
对于这样一位贤良淑德的妻子,王阳明是非常尊重的。《万历野获编》第五卷介绍“:如吾浙王文成之立功仗节,九死不回,而独严事夫人,唯诺恐后。”虽然王阳明在军事上立有奇功,为了人格和理想“九死不回”,但是这第
么一位铁骨铮铮的人,对妻子诸芸玉却是以礼相待,毕恭毕敬,有传必应。一章
宸濠之乱时,王阳明为了家人的安全,打算把家人送到安全的地方,自南
昌己单独乘船指挥作战,但又放心不下妻子,心里犹豫不决。诸芸玉看出了王成婚
阳明的迟疑,毅然决然地对王阳明说:“大丈夫当断则断,不断则乱,夫君不信
要再延误了。”说话间,她从怀中取出一把短刀,慷慨地对王阳明说:“我身州启
上带着这把刀,贼人来了我可以自卫。自卫不成我就自裁,绝不会落入贼人蒙之手。你赶紧乘船走吧!前方将士在等着你呢?”王阳明在她的激励之下,005放下了心中的牵挂,一心一意指挥战斗,终于平定了宸濠之乱。
二、诸氏府高堂红烛,铁柱观新郎论道就是这样一位端方贤良的夫人,新婚之夜,却受到了新郎官王阳明的冷落。
诸介庵既是当时江西的大官,嫁女的礼节原本也马虎不得。这一天,诸府里是张灯结彩,好不热闹,省、府、县的不少头面人物都来诸家吃喜酒捧场。乐队吹奏起了传统的迎亲乐曲,新郎新娘踏着乐曲的节拍,款款走来。
大家正要打量这新郎长什么样,却没承想这新郎居然也像新娘一样盖着盖头。这是哪门子规矩?南昌人结婚可不兴这样,新郎是不会盖盖头的,莫不成是浙江绍兴一带的规矩?当时大家没多想,高高兴兴地喝酒、庆祝,然后曲终人散。
等所有宾客都走了之后,诸介庵把新郎叫到一旁,递给了他一个红包,道了声谢。新郎接过红包,掀开了盖头。新娘诸氏一看,吃了一惊,差点没昏过去。原来,这个人黑黑的皮肤、粗大的身材,压根不是新郎王阳明。
诸介庵对那人说:“这件事就到此为止,你知我知她知,就我们三人知道,不能张扬出去。”那人把红包揣在怀里,说了声:“大人放心,小的知道怎么做。”然后道了声谢,就走得无影无踪了。原来,这人不是真新郎,是个赝品。
那么,真的新郎官去了哪里呢?诸介庵不知道,新娘更不知道;诸介庵着急,新娘比他还着急。诸芸玉既焦急又恼恨,莫非伯安(王阳明字)不喜欢王
阳我?不知不觉,眼泪就哗哗地流下来了。
明在诸介庵一面安慰女儿,一面一批一批地安排人去找王阳明。他心想:王江
西阳明人生地不熟,是不是迷了路?是不是被人绑架了?是不是遇到其他什么006危险了?而一批一批的人都回来报告,没找着。
诸府男女老少度过了一个不眠之夜。不知不觉,天已大亮。诸介庵准备去衙门,派出捕快去寻找王阳明,刚要出门,新郎官精疲力竭、踉踉跄跄地回来了。诸府上下回惊作喜。诸介庵少不得要问问新女婿这一晚到底去了哪里,干什么去了。
而王阳明的回答,却使他更为吃惊。原来,他竟然与一个道士聊了一个晚上!这未免太荒唐了吧,古往今来,都没见到过几个这样的人。
原来,要做新郎官了,王阳明是很高兴的,但他是个不喜欢热闹的人。
看见诸家全府上下人进人去,热热闹闹,许多人他都不认识,就想躲个清静,于是就出了衙门,想到街上去走走。不知不觉,他来到了一座道观,叫铁柱宫观,上香的善男信女还真不少。王阳明就信步走了进去。
铁柱宫祀的是道教著名人物许逊。许逊,西晋豫章(今南昌)人,东晋时代的著名道士。举孝廉,于晋太康元年(280年)出任旌阳令,人称许旌阳,又称许真君,净明忠孝派尊奉的祖师。相传著有《灵剑子》等道教经典。据道书记载,少以射猎为业,一日入山射鹿,鹿胎堕地,母鹿舔其崽而死。许逊怆然感悟,折弩而归,始栖托西山金氏之宅修道。闻豫章人吴猛得术士丁义神方,乃拜大洞君吴猛为师,传三清法要。唐时开始兴起信奉许逊,宋时尤为推崇。
北宋真宗大中祥符三年(1010年),西山游帷观被升格为玉隆宫。宋徽宗时,许逊上尊号为“神功妙济真君”。南宋时,“真君垂迹,遍于江左湖南北之境,因而为观府、为坛靖者,不可胜计”。在台湾流行的闾山派道教,也奉许逊为始祖,尊之为“闾山教主许真君”。传说闽东一带的女神———闾山三奶派的宗第
师临水夫人与法主派的宗师法主真君,就是在闽江底的神秘世界闾山拜许一章
逊为师的。有些道教流派把许逊、张道陵、葛玄、萨守坚共尊为四大天师。
南昌
铁柱宫中有铁柱,传为许逊所铸以镇蛟螭之害者。唐咸通年间,赐名铁成婚
柱观。北宋真宗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改额景德观。重和元年(1118信
年),改名延真观。南宋嘉定年间,改名铁柱延真宫。嘉靖二十六年(1547州启
年),赐额妙济万寿宫。蒙在铁柱宫,王阳明好奇地东张西望,看到一个道人在侧殿的蒲团上盘007腿打坐。王阳明仔细打量这道人,只见他满头银发,而面庞却白净细腻,一派仙风道骨的样子。王阳明马上被道人吸引住了,不由自主地向道人鞠了一躬,说了声:“参见道长,小生这厢有礼了!”道人抬起眼睛,炯炯的目光朝王阳明看了一眼,微微一笑,说道:“心雄万夫,而手无缚鸡之力。年轻人,身体可好?”王阳明吃了一惊,说:“吃五谷长大,难免有些病痛。”道人呵呵一笑:“古之成大事者,要劳其筋骨,身体可是本钱哪。”王阳明说“:受教了。伯安未必能成大事。而身体,想必会好起来的。”道人说:“观你面相,当有三事,不辱没矣。”道人指的是王阳明“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
王阳明听不懂,问道:“哪三事?”道人微微一笑:“天机不可预泄,日后便知。”王阳明以为这道人是在卖关子,便没有再深究下去,而是问他:“道长从哪里来?”道人说:“贫道籍天府之国,因云游访问道友,来到豫章人杰地灵之地,在这许逊大师开创的地方,就不想走了。”王阳明说“道长:四川人?”道人说:“与苏东坡同乡。”王阳明说“:青城道统,世代传承。”道人说:“李太白有云,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既出了川,就不想回川了。”王阳明说“: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道人说:“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王
阳王阳明又问:“道长今年高寿?”明
在道人说:“青春正盛,九十有六。”江
西王阳明不由得又吃了一惊,九十六岁!这道长真是道行了得。想想自008己,年纪轻轻,身体这个样子,一来觉得惭愧,二来更加佩服道人。
王阳明于是更加好奇,问道:“道长如何称呼?”道人说:“贫道自幼四海漂泊,五洲为家,无复有姓,无复有名,无复有得,无复有失,无复有言,无复有功,就叫个‘无为道人’吧!”王阳明说:“自然之道本无为,若执无为便有为。得意忘言方了彻,泥形执象转昏迷。身心静定包天地,神气冲和会坎离。料想这些真妙诀,几人会得几人知。”道人说:“诚如所言。为无为,则无不治”。
王阳明说“:如何才能做一个好道者?”道人说:“心明则万法皆照,性净则五浊不归。”王阳明说:“我也是这么想的。”王阳明又向道人请教养生之道。道人说:“宇宙在乎手,万化生乎身。道法自然,乐天知命。”王阳明说“:伯安懂了。道长说的是大处,方法呢?”道人说:“一个‘静’字而已。老子清净中,庄生逍遥。唯清净而后能逍遥。”然后,道人又教给王阳明导引之术。
道教是在中国古代鬼神崇拜观念的基础上,承袭了战国以来的方仙道、黄老道和民间天神信仰等大部分宗教观念和修持方法,逐步形成的以“道”作为最高信仰的宗教。道教修性炼命之术,首先讲究祛病健体,其次着重延年益寿,最后追求长生久视。
铁柱宫的道人教给王阳明的导引之术,是道教的一种呼吸方法,是将第
宇宙中的气引入体内,让它在体内流动,最终实现“心神”和“虚无”在不知一章
不觉中合二为一的一种修炼方法。道教认为,道教炼气,遵循“道法自然”,南
呴昌行之得法,是延年益寿的法宝。庄子说:“吹呼吸,吐故纳新,熊经鸟申,为成婚
寿而已矣。”意即吐出浊气,纳入人体所需之清气,以帮助培蓄人体内部之信
元气,达到养生长寿之目的。州启
道教修炼,重视气对人体的作用,认为“气聚则生,气亡则死”,天地万蒙物无不需气以生。葛洪《抱朴子》说:“服药虽为长生之本,若能兼行气者,其009益甚速,若不能得药,但行气而尽其理者,亦得数百岁。”吐纳术就是一种行气之法,至简至易,常年坚持,则可终身受益。
道教认为,人身禀天地之数有限,要知保气即保生也,所以不求长生之术,也应求延年之法。道教修炼就是要返本还原,回到婴儿先天状态。吐纳使呼吸归根,保住先天元气,气足则百病可治,固住性命之本,始可言其上层修炼。
听了道士的一席话,王阳明恍然大悟。原来道家的精髓就在于闭目静坐。因此,他和道士两人闭目对坐,仿佛如枯槁木桩一般,废寝忘食,一直静坐下去。
经道人的一番引导和静坐,王阳明觉得舒服多了。王阳明对道人说:“道长说的静,就是清静、清心、寡欲。”道人说:“人欲,何人能免?除却道长。”道人微微一笑,又说,“新娘守空房,新郎在道堂。尘世之人,何能免俗?免俗,乃不近人情也。”经道人这一点拨,王阳明这才想起,原来错过了新婚之夜!王阳明匆匆与道人告别,一口气跑回诸府。
临别,道长微微一笑,说:“小相公珍重,二十之后,我们还会在波涛汹涌中相见。”果然如道士所言,二十年后,他们再次在海上相遇。这是后话。
王阳明回到诸府,诸介庵把他抱在怀里,说道:“小祖宗,你到哪里去了?一个晚上,让我好找啊!”王阳明连声说:“对不起!真对不起!伯安少不更事,让舅父担心了。”他也没有多做解释,他知道,一切解释都那么苍白无力。诸介庵也没有多责备他,毕竟,十七岁,还是个孩子。诸夫人高兴得流下了眼泪,不停地说:“回王
阳来就好!回来就好!”诸夫人向王阳明努努嘴,意思是叫他去哄哄新娘。
明在王阳明点点头,快步朝新房走去,轻轻地敲了敲门。一会儿,门开了,泪江
西眼蒙眬的芸玉怨艾地看着他。
010王阳明一看芸玉,两只眼睛都哭肿了。王阳明心疼得不行,一把把芸玉揽在怀里,不停地向她道歉:“芸玉,真对不起,伯安向你谢罪了……”诸芸玉又怨艾又关切地问:“相公,你平安回来就好。我一晚上都睡不着,你到哪里去了?真叫人担心啊!”到南昌的这段时间里,虽然王阳明与诸芸玉偶有碰面,但还没有认真打量过诸芸玉。一来诸芸玉是大家闺秀,囿于礼,不会在未来的丈夫面前多露面、说话;二来王阳明也出身于书香门第,不会造次。只有在这时,两人共处一室,王阳明才认真地打量了一下新娘,发现新娘不仅长得美,而且很端庄,落落大方,心里自是高兴。
新婚之夜新郎走失,这对于一位女子来说是奇耻大辱;但诸芸玉贤德善良,看见新郎官非常诚恳地道歉,又见新郎官疲惫不堪的样子,心里的不快很快就转化为疼爱,吩咐厨房给王阳明热饭热菜,伺候王阳明洗漱、吃饭。
经历过这件事以后,王阳明对诸芸玉再也不敢怠慢了,并且一辈子都怀有愧疚。这么贤良淑德、关心体贴的妻子,到哪里去找?!王阳明从此由新娘陪着,在岳父家里读书以备科试。
在岳父家里待了一年半之后,岳父同意王阳明带着妻子返回绍兴。在这一年多里,读书和书法有长进不必说,但王、诸两家人都盼望的成果,却没有得到。新婚夫妇耳鬓厮磨了一年多,却没有怀上孩子。两家人不得不面对一个现实:诸芸玉或许不会生育。当然,在那个时代,女人生不出孩子一般都不会怀疑男人的无能。其实,问题出在王阳明身上。后来王阳明也纳了妾,直到年过半百之后,好不容易有了一个孩子。“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但第
因为没有孩子,诸芸玉一生背上了很重的精神负担。一章
南昌
成三、官署内宣纸数箱,新郎官书法遽成婚信
州启
新婚燕尔,王阳明在南昌的一年半时间里,只干了两件事———爱夫人蒙和练书法。011舅父兼岳父的官署内有数箱宣纸,王阳明每天用这些纸潜心练习书法。第二年十二月,当王阳明离开南昌启程回余姚时,几箱纸被他写完了,可见其刻苦。不过,王阳明一开始练习书法也是摸不着门道的。与现在学习书法的学生一样,王阳明开始也是临摹古人字帖,依样画葫芦。可是渐渐地他发现这种方法不仅没有提高自己的书法水平,而且因为时时提醒自己字体字形要和古人一样,写出来的字只写出古人的形式,而写不出古人字帖上的神韵。后来他索性就抛开古人的字帖,在下笔书写前,通过凝神静思,在心中先勾画好字形与运笔的方式来摸索,发现自己写出的字跟以前比大有改进。用这种适合自己并且表达自己精神的书写方式,再加上几个月持之以恒的刻苦探索,王阳明的书法有了巨大进步。
后来他讲授“心学”,常常引此事为例启发弟子们说:“吾尝学书,对模古帖,止得字形。后举笔不轻落纸,凝思静虑,拟形于心,久之始通其法。既后读明道先生书,曰:‘吾作字甚敬,非是要字好,只此是学。’既非要字好又何学也?乃知古人随时随事只在心上学。此心精明,字好亦在其中矣。”后他与学者论格物,多举此为证。可见王阳明通过对于书法的研究,上升到对自己心灵状态的研究。之后他又将心灵状态对于研习书法艺术重要作用的认知,深化为心灵对人类认知世界、改造世界的一切活动都发挥着基础性、决定性作用。而格物是用心灵一步步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研究书法的过程使王阳明第一次认识到心灵对于解决实践活动中遇到的具体问题显得是如此的重要。
中国书法的“心性”,一直与传统“心性”之学的文化内涵互相融通,互为表里。
有一种理论认为,一切艺术,特别是书法艺术的作品形式,均出自人们王
阳在特定文化意义下的描心摹象。艺术主题研究核心正是针对描心摹象。因明
在此,艺术心理活动,它包括人的性格、情操、欲念及社会文化关系对它的影江
西响,包括在儒、道、佛思想的影响熏陶下,是人的自然心性的张扬或者抑制。
012心与性,是中国哲学中最根本,也是使用最广的两大观念。宋代以后,随着宋明理学的奠基和发展,心性这一概念更被广泛地应用,并且上升到了哲学的首位。
宋孝宗《原道辨》说:“以佛治心、以道治身、以儒治世。”这是佛、道、儒集于一身的人生心态文化。王阳明是心学大师,他把书法的“心性”特性发挥到了极致。王阳明指出:“圣人之学,心学也”“心者,天地万物之主也”。王阳明精辟地论述:“心外无事,心外无理,故心外无学。”而这些心学研究成果,对书法艺术表现的思想文化诠释,具有极大的现实性意义。因此,“心性”之学逐渐发展成为诠释书法的主要理论体系。
王阳明受北宋理学家朱熹、程颢的影响较深,而这两人是非常注重毛笔字的。明陶宗仪《书史会要》称:“朱子继续道统,优入圣域,而于翰墨亦工。善行草,尤善大字,下笔即沉着典雅,虽片缣寸楮,人争珍秘,不啻兴圭壁。”朱熹书法初学汉魏,崇尚晋唐,主张复古而不泥古,独出己意,萧散简远,古澹和平,非流俗所敢望,大有晋人风致。
程颢曾经说过:“某写字时甚敬,非要是字好,只此是学。”程颢认为,书法不仅仅是一种技巧,而是一种心法,这种心法同时也是做学问的根本。宋罗大经《鹤林玉露》云:“造道必有门,伊洛先觉以持敬为造道之门。”“敬”是一种心法,一种心的修行。宋儒做学问时,对“敬”都非常重视。程颢把写字上升到“敬”的高度,可见其重视程度。王阳明认同程颢的观点也认为心灵状态对研习书法有重要作用。
在明代以来的著名思想家中,王阳明的书法墨迹流传下来的可能是最第
多的,并以“清秀俊逸、规矩古法”的特点而载入中国书法史册。据初步统一章
计,现存于海内外的阳明手迹、遗墨和碑刻共有八十余幅。
南昌
从书艺渊源上看,王阳明传承的是与其世祖有亲缘关系的王羲之和智成婚
永禅师之家法,尤其喜爱临摹根据梁周兴嗣拓取王羲之遗书不同的一千字信
编写成《千文》的智永真草帖。除家传外,王阳明书法还受到当时一些书法州启
大家如李东阳和陆深的影响。而王阳明的书法,体现了其心学的体用观。王蒙阳明认为用心做事,精心学书,书法才会好。013在岳父诸介庵的书房里,有两本法帖受到了王阳明的格外关注,成为他天天练习的范本,一本是《宋拓郁孤台法帖》,一本是黄庭坚法帖。
郁孤台建于唐广德至大历年间(763—779年),宋代属江西赣州府的赣县。因“冠冕一郡之形势,而襟带千里之江山”,隆阜郁然孤峙而得名,在唐朝已为名迹,骚人墨客多有吟哦,历代迭经兴废。宋宝庆三年(1227年)聂子述由瑞金徙知赣州府,重建此台,次年汇刻了《宋拓郁孤台法帖》,并以“郁孤台”命名。《宋拓郁孤台法帖》中所收的苏轼诸帖,皆为传世稀见之作。
蔡襄的颜书、黄山谷的大草书、宋徽宗的草书等,都是难得见到的极品。此外,由于刻石与苏轼、黄庭坚等人生活年代相去不远,故帖中所载诗文较多保持了原貌,这对考证唐宋诗文史事提供了珍贵资料。
黄庭坚行书凝练有力,结构奇特,几乎每一字都有一些夸张的长画,并尽力送出,形成中宫紧收、四缘发散的崭新构字方法,对后世产生很大影响。在结构上黄庭坚明显受到怀素的影响,但行笔曲折顿挫,则与怀素节奏完全不同。在他以前,圆转、流畅是草书的基调,而黄庭坚的草书单字结构奇险,章法富有创造性,经常运用移位的方法打破单字之间的界限,使线条形成新的组合,节奏变化强烈,因此具有特殊的魅力,成为北宋书坛杰出的代表,与苏轼成为一代书风的开拓者。后人所谓宋代书法尚意,就是针对他们在运笔、结构等方面更变古法,追求书法的意境、情趣而言的。
王阳明天天摹写,终有心得,书艺得到很大进步。
日本现存有一件王阳明的书法真迹。正德八年(1513年),日本遣明正使了庵桂悟归国,王阳明特意为他写了一篇送别序。日本学者内藤湖南评价这幅书法作品云:“王阳明此书,先学元代赵孟頫,再学王羲之,晚年又融王合了北宋黄庭坚的书风,终成明代一大书法名家。王阳明与同时代文徵明阳
明的书风有些相似,但情有余而巧不及。”在
江明朝第一才子徐渭曾评价王阳明的书法:“古人论右军(王羲之)以书西
掩其人,新建先生(王阳明)乃不然,以人掩其书。观其墨迹,非不翩翩然凤014翥而龙蟠也,使其人少亚于书,则书已传矣。”这句话的意思是说王羲之的书法盖过了他个人的功名,而王阳明的书法则完全被个人的名声淹没,看王阳明的书法像是看飞起的龙凤,假如他的个人的名声没有大到可以淹没他自己书法的程度,那么王阳明完全可以凭借自己在书法上的成就流传后世。
王阳明三十七岁时书写的《象祠记》,以草书书写,草法娴熟,笔力奔放昂扬,使转顿挫皆极有法度,字形变化多端,线条遒劲多姿,它具有张旭之狂颠,怀素之奔放。字与字之间连缀不断,或断而意连,笔墨高扬,沉着而劲爽,酣畅淋漓,一挥而下,写得何等风流儒雅,意态豪迈,令人叫绝,是王阳明传世草书的精品。
王阳明四十三岁写的送给妻子的外甥诸伯生的一幅书法作品,用笔俊丽遒劲,结字瘦紧绵密,并有欹侧之势,字字独立而行气畅达。全篇节奏有跳荡之感,但笔致凝练、沉郁之意显然。
正德十一年(1516年),王阳明写的《奉寿西冈罗老先生诗》,笔劲潇洒,骨力峻拔,风神高远,多有露峰,但能沉着。同年写的《龙江留别诗》,书写自然,行笔流畅清劲,略无凝滞,线条的粗细浓淡一应自然,字之间也疏朗有致,看不出有一丝感伤之气。本卷乃为其送行友人白楼先生专门书录,是王阳明传世代表作之一,乾隆年间曾刻入《三希堂法帖》。卷中有清初朱之赤及乾隆、嘉庆内府鉴藏印多枚,卷后有朱彝尊题跋。
明代学者朱长春在评价王阳明的书法时说:“公书法度,不尽师古,而第
遒迈冲逸,韵气超然神表,如宿世仙人,生具灵气,故其韵高冥合,非假学也。”一章
清代史学家钱大昕评王阳明的书法说“:笔势纵逸,酷似李北海。平生南昌
所见真迹,此为最上”“书法劲拔,神采苍秀,笔势纵逸”。成婚
清代大学者朱彝尊曾说王阳明“诗笔清婉,书法尤通神,足以临池之一信州
模范”。启蒙
:当代艺术理论家余秋雨对王阳明的书法的评价是“王阳明书法无疑015是以王羲之为根基的,其中以得力于《圣教序》为最多,但他又多方汲取宋代书家直到明代李东阳的笔意,更把自己在精神领域所达到的境界浸润到字里行间,一派高贵,一派自由,一派儒雅,一派放逸。人生的感悟、思维的解脱,全都化作了笔墨风度。我想,在书法中寻找王阳明的生命信号,应该是特别准确和亲切的。”总之,王阳明的书法,清劲遒逸,气韵甚高,涌溢着潇洒俊逸,既继承了远祖王羲之的书风,又融合了李北海、黄庭坚和文徵明等人的书风;而流畅自如的艺术风格,也体现了王阳明的心学理念。
四、信州府拜师娄谅,知圣人可学而至南昌至绍兴,千里之遥,要经过信州府(今上饶)。当时信州府有一个大儒娄谅,王阳明早已如雷贯耳,机会难得,他决定顺道拜访一下。
这一次拜访,奠定了王阳明一生的为学基础。娄谅与他“语宋儒格物之学”,谓“圣人必可学而至之”,王阳明深以为然,从此一心一意于圣贤之学,以圣贤自励,一生未改。王阳明回到绍兴后,每天足不出户,认真研读五经,不苟言笑。后游佛教圣地九华山,回家后筑室阳明洞中。这一段时间,可谓是王阳明的困惑期,“泛滥二氏学,数年无所得”,也就是说,其思绪游弋在释、道之间,学问无所长进。直到贬谪贵州龙场(今修文县)之后,穷荒无书,日绎旧闻;穷域无事,日沉所思;出生入死,看透世情,于是,忽悟格物致知,当自求诸心,不当求诸事物,喟然曰:“道在是矣”,有了“知行合一”的要旨,遂笃信不疑。其为教,专以“致良知”为主。认为自宋代周敦颐和“二程”王
阳后,唯陆九渊的学说简易直接,有以接孟子之传。而朱子《集注》《或问》之明
在类,乃中年未定之说。此后学者翕然从之,世间才有“阳明学”。说到底,娄谅江
西是他的启蒙老师,王阳明学说起点,是在信州府,始于娄谅。
016那么,这位娄谅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娄谅(1422—1491年),名谅,别号一斋,是大儒吴与弼的弟子。吴与弼(1391—1469年),初名梦祥,字子传,号康斋。崇仁人,崇仁学派创立者。吴与弼一生不应科举,讲学家乡,屡荐不出。吴与弼的理学,“上无所传”,自学自得,身体力行,他的理学思想,概括起来有四:天道观、性善观、践行观、苦乐观。吴与弼不仅是明初一位著名的理学家,而且是一位著名的教育家。在中国历史上,他是第一个提出“劳动与读书相结合”的人,其“教育不能脱离生活”的理论,是他教育思想的一个重要内容。吴与弼主张言传身教、因材施教、启发引导、为人师表,要求学生循序渐进,打好基础,不要好高骛远,一步登天,并把“天理”“居敬”“践行”作为自己日常行为的规范。吴与弼品德高洁,襟怀坦白,不计个人恩怨,而学识渊博,人称“康斋先生”。
娄谅得这样一位名师指点,学业大进,遂成大家。
黄宗羲在《明儒学案》说“姚江之学,先生(娄谅)为发端也”。所谓“姚江之学”,即王阳明的心学。
回到余姚后,王阳明继续过着读书准备应试的无忧无虑的生活。不过,自从见过娄谅之后,又多了一层心思,把周敦颐、朱熹、陆九渊的心性之学放在心上了。此时,他一度崇尚朱熹的“格物致知”说。朱熹认为,任何事物之所以呈现出现在这个状态,是因为其内部有“理”,也就是自身的规律,只有不停地格物,与事物做亲密接触,才能明白其中包含的“理”。王阳明想亲身体验第
一下。一章
王阳明选择了格竹。自南
昌然万物,什么都可以去格一成婚
格,为什么独独选择格竹呢?
信主要是两个方面的考虑:一州上饶市水南街劳动路娄家巷30号的理学旧第启是竹子不仅是一种植物,更蒙是一种文化的象征。古人把017竹子形态特征总结成了一种做人的精神风貌,如虚心、气节等,其内涵已形成汉民族的品格、禀赋和精神象征。看到竹子,人们自然想到它不畏逆境,不惧艰辛,中通外直,宁折不屈的品格,这是竹;
子特殊的审美价值二是王余姚王阳明故居瑞云楼阳明的祖父王伦生前特别喜欢竹子,他不仅自称“竹轩翁”,还在自己的屋前屋后种满了竹子。
王阳明约了一个姓钱的朋友,每天一大早就起来,站在院中的竹林里,目不转睛地注视着竹子。在王阳明看来,透过竹子,能看到整个世界,参透了竹子的变化玄机,也就掌握了宇宙万物的变化规律。
就这样,王阳明一个时辰又一个时辰,一天又一天地站在那里格竹,甚至连吃饭、喝水都忘记了,更把娇妻一个人丢在房间里。周遭的一切仿佛都不存在,眼中只有竹子。格到第三天,那个陪他玩的钱氏累垮了,而王阳明却咬着牙,一个劲儿地坚持。他的身体本来就不大好,这一格,果然格出问题来了。
王阳明终于倒下去了,当他醒来的时候,发现自己躺在了床上。妻子拿着方巾,正在小心翼翼地擦去他脸上的汗水。
朱熹说的格物致知,只是说自然界的一草一木,都有存在之理,需要多观察思考,总结规律。光一天到晚盯着一块石头,就能参透它的机理?并没有那么容易。但天性敏感的王阳明,却对朱熹学说的权威性产生了一定的怀疑,认为他的“格物致知”之说,并不是通向圣人之境的康庄大道,而且很王
阳容易让人产生误解。
明在
江西
018瑞云楼前新建伯牌坊第二章贬谪龙场经由赣地一、触犯“八虎”,廷杖四十明武宗朱厚照(1491—1521年),明朝第十一位皇帝,是明孝宗朱祐樘和张皇后的长子,在位期间年号正德,后世成为正德帝或明武宗。朱厚照从小机智聪颖,喜欢骑射。即位后史书上出现两极评价,一方说他处事刚毅果断,批答奏章,决定国家重大事件,弹指之间诛刘瑾,平安化王、宁王之乱,大败蒙古小王子,且多次赈灾免赋。而且,他在位时臣下仍有不少贤才,也从侧面反映出这位帝王治下总体上仍有可称道之处。应州大捷大败鞑靼军,立下了一战功。在应州一战中与普通士兵同吃同住,甚至还亲手杀敌一人,极大地鼓舞了明军士气。所以说他又是一个好的将领。另一方说他为政期间荒淫无道,国力衰微,一生贪杯、尚武、无赖,喜好玩乐。以往很多人认为他荒淫暴戾,怪诞无耻,是少见的无道昏君。
武宗皇帝即位时年仅十五岁,父亲去世之后,他再无忌惮之人,于是就开始宠幸起平时跟自己较亲近的八名宦官,人称“八虎”,即刘瑾、谷大用、马永成、张永、魏彬、罗祥、丘聚、高凤。这八人自幼随侍武宗皇帝,在东宫游戏,因而用事。刘瑾尤其得到武宗信任。刘瑾曾仰慕王振的为人,每天向武宗进献鹰犬、歌舞、摔跤等游戏,引导武宗微服出行。武宗玩得开心就开始重用刘瑾,将刘瑾调进内官监,总督团营。明孝宗遗诏要废除宦官监枪和各城门监局,刘瑾都加以阻止,不予执行。他还劝武宗下令凡是宦官镇守的都要进贡一万两黄金,奏请设置皇庄,使皇庄数目增加到三百多所,使京畿地区大受干扰。
刘瑾是“八虎”之首,也是最有权势、最可恶的一个。刘瑾(1451—1510年),陕西兴平人,本姓谈,六岁时被太监刘顺收养,后净身入宫当了太监,从此改姓刘。弘治年间犯罪赦免后侍奉朱厚照,博得明武宗的宠爱,数次升迁,官拜司礼监掌印太监。掌权后趁机专擅朝政,作威作福,鱼肉百姓,时人称他为“立皇帝”,武宗为“坐皇帝”。刘瑾被捕后,从其家中查出金银数百万两,并有伪玺、玉带等违禁物。他被认为是当时的“世界首富”。
朝廷官员得知这“八虎”引诱皇上游乐,不顾朝政,内阁大学士刘健、谢王
阳迁、李东阳多次进谏,皇上不仅不听,反而重罚那些敢于直言的官吏。
明在刘瑾的专权使朝政混乱,他的索贿受贿也直接导致了地方矛盾的激江
西化,给国家和人民带来了无穷灾难。官员们向他行贿后,必然要加重剥削百020姓,逼得百姓走投无路,只好反抗。正德五年(1510年)四月,武宗派都御史杨一清和“八虎”之一太监张永去平定安化王的叛乱。杨一清平定叛乱后与前来监军的张永商讨除刘大计。叛乱平定之后,太监张永利用献俘之机,向武宗揭露了刘瑾的罪状,揭发了刘瑾的十七条大罪。武宗不禁大吃一惊,命令将刘瑾抓捕审问。在李东阳的帮助下,明武宗最终动了杀心。第二天,武宗亲自出马,去抄刘瑾的家。从其家中查出金银数百万两,并有伪玺、玉带等违禁物。在刘瑾经常拿着的扇子中也发现了两把匕首,武宗见了大怒,终于相信了刘瑾谋反的事实。
经会审,刘瑾被判以凌迟,结束了其罪恶的一生。恶贯满盈的明朝太监刘瑾,被判凌迟三千三百五十七刀,分三天割完。刽子手先从其胸脯割十刀,然后对着他大声吆喝,怕他昏过去,等醒过来,再割十刀,如此反复。第二天,刘瑾熬不住气绝身亡。第三天刽子手继续割尸,直到割足三千三百五十七刀。在封建社会,除非谋反、杀父母亲等属于“十恶”的大罪,一般的死刑犯要等到秋天的霜降以后,在冬至以前才能处死。这是顺应天时,而春天万物生长的时候禁止行刑,也禁止捕杀幼小的鸟禽和走兽。但刘瑾属于谋反的第一重罪,所以不等到秋天的霜降到来就行刑了。行刑完毕,割下的小肉块被受过其害的人家抢着买下吃掉,一文钱一块肉。这是后话。
戴铣,弘治九年(1496年)进士,改庶吉士,授兵科给事中,光禄少卿。
调南京户科。武宗即位,宦官刘瑾等横暴专权。正德元年(1506年),刘瑾逐刘健、谢迁,激起士人共愤,戴铣与给事中艾洪、御史薄彦徽等二十一人,或独自具名,或几人联名,上疏请求保留刘、谢二人。最后皇帝将这二十一人第
全部逮捕,各廷杖三十。戴铣死于杖下,蒋钦被杖三次,三天后死在狱中。二章
薄彦徽,弘治九年(1496年)进士,授四川道御史。武宗宠信太监刘瑾,贬
谪以道士崔志端任尚书,贬大学士刘健、户部尚书韩文等,京师民间说:“礼部龙场
六尚书,一员黄老;翰林十学士,五个白丁。”薄彦徽数次上疏劾崔志端,有经
更多章節請下載APP
海鷗小說APP 海量小說 隨時隨地免費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