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启超传

为梁启超做传,首先应当明了梁启超其人。然而,这又是一个不易回答的问题。因为他一生多变,受复杂动乱的社会环境和古今中外各种思潮的影响,其政治思想和学术观点都极其复杂。在中国近代史上,他有着不可取代的地位,他既是一个复杂多变而又可亲可爱的人,又是一个能体现过度时代的过渡性人物。所以,作者本着对梁启超其人的理解,截取一些能反应梁启超性格、人品、才学的片段,再现一代大师的家国理想。

作家 李平 分類 出版小说 | 20萬字 | 66章
前言
严师慈父,满门才俊;一生学问,恣意人生。
这是梁启超先生的一生写照,不知慕煞多少人。
是的,梁启超先生是近代中国的思想启蒙者,他的一生横跨政治与学术两个领域,且都留下了光彩夺目的成就。他的一支健笔,不仅承载着高远深刻的思想,且携充沛的感情,纵笔所至从不拘束,所成文章议论纵横、气势磅礴,极富鼓动性和感染力。更是影响激励了几代中国人,包括毛泽东、鲁迅等。梁启超先生还是近代著名的教育家,桃李满天下,其中不乏胡适、徐志摩等著名人物。而梁启超先生的九个子女,亦是个个才俊,甚至创造了“一门三院士”(建筑学家梁思成、考古学家梁思永、火箭控制系统专家梁思礼)的佳话。且九位子女除了学业上的成就,在品行修养方面也是出类拔萃。历史学家傅斯年有言:“梁任公之后嗣,人品学问,皆中国之第一流人物,国际知名。”
才华过人,学问过人,已让人羡慕,更为难得的是梁启超先生还是个性情中人。与友人师生可谓爱憎分明,与子女可谓慈父益友,看事待物真情直抒,重传统但不拘泥,开新风又注意传承。做学问独树一帜,做自己挥洒自如。不学问学究,不权威古板。
如,当恩师康有为公开主张清帝复辟,梁启超立即撰文反驳,并随段祺瑞参加武力讨伐。不仅代表段祺瑞起草讨伐宣言,而且还以个人名义发表通电,斥责其师为“大言不惭之书生,于政局甘苦,毫无所知”。
可谓原则底线明鉴,不惜决裂师生之谊。
又如,梁启超是徐志摩的恩师,是徐志摩的忘年之交,徐志摩和陆小曼结婚请梁启超做主婚人,但在婚礼上,梁启超抛弃准备好的主婚词,即兴说了一段经典主婚词:
今天我来这里做这场婚礼的主婚人,我心里是一万个不愿意,我今天来是为了说几句不中听的话,让社会知道,这种恶例不足取法,更不值得鼓励。徐志摩,你这个人生性浮躁,以致于学无所成,做学问不成,做人更是失败,你的离婚再娶,就是用情不专的证明。陆小曼,你和徐志摩都是过来人,希望你今后恪遵妇道,检讨自己的行为和个性。离婚再婚都是你们自己性格的过失所造成的,希望你们从今以后不要一错再错,自误误人。不要以自私自利作为行事的准则,不要以荒唐和享乐作为人生追求的目的,更不可以把婚姻当作儿戏,以为可以高兴了就结,不高兴就离,让父母汗颜、朋友不齿、让社会看笑话,让大家……(话到这里被徐志摩打断:恩师,给学生,高堂留点面子吧),总之,我希望这是你们两个人最后一次结婚。这就是我的祝福,我说完了。
可谓胸臆在此不假不饰。
再如,梁启超对子女说:“生当乱世,要吃得苦,才能站得住,一个人在物质上的享用,只要能维持生命便够了,至于快乐与否,全不是物质上可以支配。能在困苦中求得快活,才真会打算盘哩。”他还对子女说:“我是学问、趣味方面极多的人,我之所以不能专积有成者在此。然而我的生活内容异常丰富,能够永久保持不厌不倦的精神,亦未始不在此。我每历若干时候,趣味转过新方面,便觉得像换了新生命,如朝日升天,如新荷出水,我自觉这种生活是极可爱的,极有价值的。我虽不愿你们学我那泛滥无归的短处,但最少也想你们参采我那烂漫向荣的长处。”
可谓言传身教有理有据,不冠父师之尊,仅呈兄朋之谊。
文章可见一个人的思想和人格。《少年中国说》《梁启超家书》等至今畅销,可见一斑。也有人说梁启超“善变”,“四周环境里一有显著的变动,他便起而迎之,起而感应之。”“他并不谬执他自己的成见,他可以完全抛弃了他自己的主张,而改从别人。”甚至于变得前后自相矛盾。依照我们现代的观点,他的那种变所体现的是思想上的与时俱进。也可以说是率直坦诚的真性情,不矫揉造作,不摆权威的架子,平等理性。
时代在变,思想和行为也要变,但是不变的却是梁启超先生的爱国之心与救国之志。可以说,这贯穿了梁启超先生的一生。梁启超先生之于近代中国,是辛亥革命的“精神之父”(埃德加·斯诺语),是“珍贵的灵魂”(伊藤博文语)。这些赞誉都有出处。
今天,我们再写梁启超先生的传,便对他有了更多面和更深层的认识:可以严父,可以挚友,可以学问,可以主张,可以恣意人生!
更多章節請下載APP
海鷗小說APP 海量小說 隨時隨地免費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