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味成语

成语是语言的精华,其中趣味无穷,本书收集了成语中最具有影响力的、广泛流传的成语,以让读者充分领略语言的魅力。

第一章
版权信息
书名:趣味成语
作者:《菁菁校园精品读物丛书》编委会
出版社:广东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出版时间:2009-06
ISBN:978-7-5100-0642-5
前言
读书可以陶冶性情,可以博采知识,可以增长才干,使人开茅塞、除鄙见、得新知、养性灵。书中有着广阔的世界,书中有着永世不朽的精神,虽然沧海桑田,物换星移,但书籍永远是新的。阅读撼人心弦的高贵作品,就如同亲炙伟大性灵的教化,吸收超越生老病死的智慧,把目光投向更广阔的时空,让心灵沟通过去和未来、已知和未知。
世纪老人冰心说过一句话——“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读一本好书,可以使人心灵充实,使人明辨是非,使人充满爱心,使人行为文明、礼仪规范;相反,如果读一本坏书,则可能使人变得心胸狭窄、不知羞耻、自私残暴。
我们为什么而读书?大体有四种情况:一是为读书而读书,没有明显的目的;二是为了考上一所好大学;三是为了古人所说的“修身养性”;四是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在这四种人中,第一种人是最可怜的,因其无理想、无奋斗目标。没有理想的人犹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在青少年时代就没有人生理想,这是最可怕的。第二种人目标明确,父母花了大价钱将其送进中学,就是为了考个好大学,将来奔个好前程。古人所说的“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应是这类人的追求目标。第三种人读书,是为了“修身养性”。儒家曾把人生奋斗的目标定为三个层面七个字——“修身、齐家、平天下”。所谓“修身”,就是陶冶个人情操、培养个人品质,做社会的一个优秀分子;所谓“齐家”,就是说管理好家庭,甚至家族;所谓“平天下”,就是说你若能“修好身、齐好家”,那么就把你的才华进一步发扬光大,用来治理社会,为社会做贡献。“修身”是儒家人为自己定的最基本的人生标准。这种境界也是相当不错的。第四种人读书,乃为立志成为社会的栋梁之材。约一个世纪以前,有一位南开中学的学生在回答老师为什么而读书的时候,充满自信地说出“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誓言,并用毕生心智去实现他的诺言,赢得了全中国乃至世界人民的敬重和爱戴——他,就是我们敬爱的周恩来总理。
事实证明,读书决定一个人的修养和境界,关系一个民族的素质和力量,影响一个国家的前途和命运。一个不读书的人、不读书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
亲爱的同学,若你热爱生命的话,那就认真读书吧!书籍是全人类智慧的结晶、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籍可以帮助你跟上时代的步伐,实现创新的梦想。“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通过读书,可以让你掌握知识、增强本领、敢于创新,可以给你智慧、勇敢和温暖,可以使你成为知识的富翁和精神的巨人,成为我们伟大祖国21世纪高素质的建设者。
这套《菁菁校园精品读物丛书》汇集了励志格言、名人诗词、人文、历史等方面的知识和美文,相信会成为你课余学习的上佳读物。
爱屋及乌
【书证】
《韩诗外传》:“爱其人及屋上乌,恶其人者憎其骨。”
《孔丛子·连丛子》:“若夫顾其遗嗣,得与群臣同受厘福,此乃陛下爱屋及乌,惠下之道。”
【解释】
原意是爱一个人连带喜爱他屋上的乌鸦。比喻爱一个人连带关心与他有关的人和事。
【故事】
相传周文王去世后,儿子姬发继位,即周武王。姜太公继续担任军师。周武王又请同母弟姬旦(即周公)、异母弟姬奭(即召公)做助手,得到了其他几个诸侯的拥护。他觉得时机已经成熟,于是正式宣布,出兵伐纣。大军在孟津渡过黄河,向东北挺进,直通商朝的京都朝歌(今河南淇县东北)。因为商纣王早已失尽人心,军队士兵也不愿为他送命,逃的逃,降的降,起义的起义,朝歌很快就被攻克。纣王自杀,商朝就此灭亡。
周武王建周之初,对于怎样处置商朝遗留下来的权臣贵族、官宦将士,及怎样使局面迅速稳定下来,心里没谱,很是担忧。为此,他请来姜太公商量。问道:“该怎样对待商朝的人呢?”太公答道:“我听古人说,如果喜爱那个人,就连带喜爱他屋上的乌鸦;如果憎恨那个人,就连带厌恶他的仆从家吏。商朝的贵族、大臣、将士都是我们的敌对分子,除恶务尽,应该全部杀尽一个不留,您看怎样?”
最终,周武王没有采纳姜太公的主张,而是根据周公的建议,让那些人回家种田去了。
安如泰山
【书证】
《汉书·严助传》:“天下之安,犹泰山而四维之也。”
《上书谏吴王》:“变所欲为,易于反掌,安于泰山。”
《易林·坤之中孚》:“安如泰山,福喜屡臻。”
【解释】
意为安稳坚固得如泰山一样。
【故事】
西汉时期,汉高祖刘邦把一些刘氏的子弟分封到各地为诸侯,成立了若干王国。朝廷直辖的只留下15个郡,其余都分给了这些诸侯。当时,最大的王国就有五六个郡的地盘。汉高祖死后,各国诸侯就渐渐不听朝廷号令,等到了汉景帝刘启时,各王国与朝廷对抗的形势越来越严重。这时汉景帝的御史大夫晁错向景帝建议:削减各国领地,加强朝廷的权力和威信,以巩固汉朝的统一。
当时诸侯中,吴国是个大国,吴王刘濞的野心特别大,他早就有篡夺帝位的阴谋,便趁此机会挑拨和煽动其他诸侯,要联合起兵谋反。刘濞的郎中(官名)枚乘,字叔,淮阴(今江苏省)人。他不同意刘濞谋反,便上书劝谏。在枚乘给刘濞的谏书中,有这么一段话:“您要是能听取老臣的忠告,那一切灾难祸害就都可以避免。假如你一定要照您所想的那样去做,那局势就危险极了,要成功难于上天。如果您能立即改变原来的主意,那就很容易地像泰山一样安稳,不可动摇了。现在您要想一辈子都享受荣华富贵,有很大的势力,可是,您不用便捷的办法、稳当的措施,反而却要冒危险,自找困境。作为臣子,我实在是替您担心和不理解啊。”
枚乘如此苦口婆心地劝告刘濞,可是刘濞根本不听,枚乘很是失望,便离开吴王刘濞,投奔梁孝王刘武去了。
按图索骥
【书证】
《艺林伐山》:“伯乐知其子愚,但转怒为笑曰:‘此马好跳,不堪御也。’所谓按图索骏也。”
【解释】
索:寻找;骥:原意为好马。照着图像找寻好马。比喻办事不从实际出发,而是机械死板地套用陈规旧法。现多指依据线索去寻找。
【故事】
春秋时,秦国人孙阳是我国古代最著名的相马专家,人们都称他为“伯乐”,他写了一本《相马经》(或称《马经》)。
当伯乐年老的时候,他的儿子很想把父亲这套本领继承下来,以免失传。于是,他就死读他父亲写的《相马经》,将书中说的良马的额头是如何如何,眼睛又是如何如何,蹄子又是怎样怎样等几条牢牢地记在心里。有一天,伯乐带他出去,在路边看见了一只大蛤蟆,他便高兴地对伯乐说:“父亲,这是一匹良马。您瞧,它的额头、眼睛都跟您书上说的相像,好像就是蹄子不太一样。”伯乐听完又好气又好笑,就幽默地说:“这只‘马’好跳,无法驾驭!”伯乐的儿子还是不死心,把《相马经》读得烂熟。出去相马时,他还把《相马经》拿在手中,完全按照书上所描绘的各种马的图形,跟他所见到的马一一对照,不差分毫。结果,马是找到了,但不是一匹日行千里的骐骥良马,而是一匹性子很凶悍的劣马,根本不能使用。
伯乐知道后,便对他儿子说:“像你这样用按图索骥的愚蠢办法,哪能找到真正的好马呢?”
暗渡陈仓
【书证】
《赚蒯通》:“一不合明修栈道,暗渡陈仓;二不合击杀章邯等三秦王,取关中之地。”
【解释】
栈道:古代在山崖上用木料架起来的道路。陈仓:在今陕西省宝鸡市东,古代的战略要地。原意是表面上在修葺栈道,暗地里偷偷地通过陈仓。比喻表面上的所作所为只是为了掩人耳目,实际上却是另有图谋。
【故事】
秦朝末年,在推翻秦朝后,项羽、刘邦以及其他参加反秦战争的各路将领中,项羽势力最强,便自封为“西楚霸王”。项羽最不放心的是刘邦,就把巴蜀(今四川)和汉中(今陕西西南山区)的三个郡分给刘邦,封他为“汉王”,并以汉中的南郑为他的都城,想这样把刘邦关进穷乡僻壤。又在刘邦前面安排了章邯、司马欣、董翳三个秦国降将把守,让他无法回来。
刘邦虽然不服气,但他势力不如项羽大,只好领兵西上,开往南郑。他接受谋士张良的计策,把一路走过的用木板架设在险峻的悬崖上的栈道,全部烧毁。其目的有二:一是为了防备项羽的大军来进攻;二是为了迷惑项羽,让他以为刘邦真的不打算再出来了,从而放松对刘邦的戒备。
刘邦到了南郑,拜了一位很有才能的军事家韩信为大将,请他谋划夺取天下的军事策略。韩信准备东征入关,打开东进的大门,建立兴汉灭楚的根据地。韩信一方面加紧操练兵马,组建了一支训练有素的精锐队伍;另一方面,命樊哙、周勃等将领率1万名士兵去修复烧毁了的栈道,摆出一副要从栈道出来的架势。这时,守在关中西部地区的章邯,听到“汉王”刘邦要东征的消息,就在栈道口加强防守。
谁知,韩信修栈道只是摆个样子,他和刘邦暗中率领精锐部队抄小路袭击陈仓,趁章邯不备,取得了胜利。这就是韩信的“明修栈道,暗渡陈仓”的计策。
不到几个月的时间,刘邦又回到关中咸阳,而章邯、司马欣和董翳的地盘,全被刘邦收去了。
暗箭伤人
【书证】
宋·刘炎《迩言》:“暗箭中人,其深次骨,人之怨之,亦必次骨,以其掩人所不备也。”
清·李汝珍《镜花缘》:“有轻弃五谷的强盗,有荼毒生灵的强盗,有暗箭伤人的强盗,有借刀杀人的强盗。”
【解释】
暗箭:从隐蔽的、别人不易察觉的地方发射出来的箭。比喻暗中用手段害人。
【故事】
春秋时,郑国的郑庄公得到了鲁国和齐国的支持,准备去攻打徐国。
在那年的二月中旬,郑庄公检阅完部队,就派人给士兵发放武器。老将军颍考叔和一位年轻将军公孙子都,为了争夺兵车,两人吵了起来。颍考叔是一位勇将,从不服老,他驾上兵车,转身就跑。公孙子都年轻气盛,向来瞧不起人,当然不肯相让,拔出长戟赶忙追赶。可等他追到大路上,连颍考叔的影子都看不见。公孙子都非常恼火,怀恨在心。
这年七月,郑庄公和鲁国、齐国一起攻打徐国。当军队逼近徐国都城时,颍考叔一马当先,高举大旗,抢先爬上城头。公孙子都眼看着颍考叔就要立头功,心里越发嫉妒,他抽出箭,趁人不注意,对准颍考叔就是一箭,把颍考叔老将军射下城墙。另一位大将瑕叔盈以为是徐国的士兵杀死了颍考叔,连忙高举起大旗,继续指挥士兵进行战斗。最后,徐国的徐庄公逃亡到卫国。
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书证】
《八仙出处东游记传》:“却说八仙来至东海,停云观望。只见潮头汹涌,巨浪惊人。洞宾言曰:‘今日乘云而过,不见仙家本事,试以一物投之水,而各显神通而过如何?’众曰:‘可!’”
【解释】
意为各自都拿出自己的看家本领。
【故事】
在我国古代民间传说有八位神仙,他们是汉钟离、吕洞宾、铁拐李、张果老、韩湘子、蓝采和、何仙姑、曹国舅。有一次,八仙参加完王母娘娘的蟠桃盛会,驾着祥云,正要返回他们的住地东海蓬莱仙岛。他们一路上说说笑笑,不知不觉已经到了东海之滨,只见东海水连着天,天连着水,潮头汹涌,巨浪惊人。这时,吕洞宾向其他仙人建议说:“我们赴蟠桃会时走云路,现在回蓬莱还走云路,就太乏味了。不如我们改走水路,大家可以各显神通,露一露咱们仙人的本事,怎么样?”众仙齐说:“好!”
首先是袒胸跛足、蓬头垢面,腰间挂着个酒葫芦、手扶铁拐杖的铁拐李,只见他急忙解下系在腰间的酒葫芦,仰头喝光葫芦里的酒,把葫芦掷向波涛汹涌的海面,小葫芦渐渐变大了,在海面上像一只平稳的渡船,铁拐李一脚踏在上面,向着蓬莱方向疾驶而去。
汉钟离见了笑了笑,赶紧把手中的芭蕉扇掷向海面,这波涛滚滚的海水立刻就被扇子压得平静下来,汉钟离踏在上面,向铁拐李追去。
张果老从袖中取出一张纸,很快折成一头毛驴的模样,放在海里,只见纸毛驴蹬蹬蹄子,叫了两声,就变成了一只活毛驴。张果老急忙跨上驴背,倒骑着毛驴,追赶铁拐李、汉钟离去了。
吕洞宾把手中的桃木剑掷下海,这把桃木剑用千年桃木削制而成,非同寻常。它躺在海面上十分平稳,于是吕洞宾踏上去,如履平地一般,徐徐离去。
韩湘子也不甘落后,把手中的玉箫掷进海中,玉箫迎着海水发出美妙的乐音,韩湘子满面春风踏在上面,与吕洞宾并肩而行。
何仙姑见了,从花篮中取出一朵荷花扔到海里,荷花一落水中,就变成了莲花宝座。她坐在花蕊上,紧跟吕洞宾、韩湘子身后飘去。
曹国舅也紧紧跟上,将手中那个大拍板掷入海里,两只脚踏在上面走了。
最后是蓝采和,他将铁笛抛到海面,铁笛就变得像一只船,蓝采和乘着铁笛,跟在七仙之后,向着蓬莱仙岛驶去。
这就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的来历。
更多章節請下載APP
海鷗小說APP 海量小說 隨時隨地免費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