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懋元教授纪事年表

本书是一本详细记述潘懋元先生的人生经历、教育活动、学术思想、工作业绩的编年体著作。本年表尽可能表现出先生的胸怀、情操、气度和风貌,带领读者感悟大师风采、领悟人生真谛、顿悟学术精神。此外,通过力求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使本年表能够从一个极其重要的方面反映近百年来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历程、高等教育研究的思想轨迹和学术成果。

第一章
潘懋元教授纪事年表韩延明编著?九五感言(代序)?
九五感言(代序)———在“潘懋元高等教育思想研讨会暨从教80周年庆祝会”上的讲话潘懋元(2015年6月13日)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各位院友、各位同学:感谢大家参加潘懋元高等教育思想研讨会.特别要感谢山东省委高校工委和教育厅领导亲临指导,济南大学和?山东高等教育?杂志社主办这次研讨会.下面简单谈谈我的两点感想.
第一,我读了过去和现在一些有关潘懋元高等教育思想研究的论文,虽然只看了一部分,但是许多观点和理论已经超越了我的认识水平、思想深度.也就是说,许多论文是大家对高等教育研究的新成果,是高等教育理论的新发展.因此,我的理解是潘懋元教育思想的研讨,只是把潘懋元高等教育思想作为象征性的标志或者作为一个平台,实际上是大家在不断发展之中的共同思想.现在,高等教育思想已经超越了我早期的理论,并且在不断丰富发展中.
作为一个象征性的标志,我感到既荣幸又惭愧.
第二,我感觉到惭愧的,还在于我没有完成我应该完成的、哪怕是很粗糙的高等教育学科体系基本工程.30多年来,我没有在高等教育学科的基本理论和核心问题上做好比较完整的工作,而是随波逐流、泛而不深.我国高等教育学的研究,开始时,既不是宏观的理论,也不是宏观政策的研究,而是开始于微观的教学过程的研究.不管是我最早公开出版的?高等教育学讲座?也好,或是中国第一部?高等教育学?也好,基本上是讨论培养人才的微观的教育学过程的理论、原则与方法;其后,由厦门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华中理工大学的老师合作编写,由我主编的?高等学校教学原理与方法?,也还是微观方面的.
但是后来为适应形势,我差不多放弃了微观的高校教学过程的理论研究和课程、教材、教学方法等等方面的应用研究.我们知道,宏观的理论研究、宏观的政策研究是重要的,它为高等教育的改革、发展指明了方向.但是,所有宏观的理论、宏观的政策只有通过微观的教学过程才能进入人才培养的实践.二—1—?潘懋元教授纪事年表?
者的辩证关系是微观的高教研究,有赖于宏观的高教研究确定价值、指明方向;而宏观的高教研究成果,只有通过微观的高教研究,才能转化为实践.应该有更多的人把更多的时间、精力,用在微观教学过程、培养专门人才的实践性问题上.但是我很惭愧,没有很好地进行这方面的研究.现在觉察到这个问题,正在组织人力进行教学质量建设的协同创新研究.质量建设主要是微观教学方面.这个工程是浩大的,现在我已力不从心,心有余而力不足,希望年轻的教育理论工作者和我的同仁、我的学生,能够重视微观教学过程方面的研究,包括课程、教材、教法,也包括评估等等.这样,才能使我国高等教育研究真正深入到实践中去.今天,我在这里只能够表达我的反省和期望.谢谢!
(本文已收录?中国高教研究?2015年第7期)—2—?新版导语?
新版导语“东南拓荒牛,奋蹄绘春秋.”今年是我国著名教育家、中国高等教育学科创始人和总设计师潘懋元教授“从教80周年暨95华诞”.“岁月其徂,年其逮耇.”谨将此书敬呈黄耇鲐背之年依然精神矍铄地辛勤工作在教学科研一线的“高教泰斗、学界楷模”潘懋元先生!
一2010年9月,适值潘先生“从教75周年暨90华诞”之际,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隆重推出了八卷10册的?潘懋元文集?作为献礼,其中就包括列为第八卷的由我所编写的?图片与纪事年表?一书(其中图片部分由张耀荣、肖海涛编辑).如今已过五年之载,且由于当时公务繁忙、交稿匆忙,先生的不少活动和成果未能辑录于书中,为此留下了一份深深的遗憾和久久的歉意!所以,本版除细心搜集整理先生自2010年至今五年来的教育活动足迹和学术研究成果外,还通过联系先生的多届学术秘书、教研院院友和相关人员,以及赴厦门大学档案馆、图书馆、教务处、社科处、校友总会秘书处和教育研究院办公室、资料室仔细查阅有关档案与文献,有的甚至直接登门向先生请教、核实、咨询,增加、更正和完善了2010年之前遗漏、不准确或不完整的活动或事件记录,对2010年出版的“纪事年表”进行了大幅度的修订、增补、扩展和完善.
本次虽称“新版”或“再版”,实际上,这部?潘懋元教授纪事年表?已经印刷了六次.每每翻检,犹历历如昨:第一次是在2000年9月,我整理了一份18000多字的?潘懋元教授纪事年表?(初稿),在厦门大学高等教育科学研究所同时召开的“中国高等教育百年学术研讨会”和“潘懋元先生从教65周年暨80华诞庆祝大会”上印发交流,征询意见;第二次是在2007年1月,我将几年来搜集整理的6万字左右的?潘懋元先生纪事年表?(修订稿)印成小—1—?潘懋元教授纪事年表?
册子,寄发给我所熟悉的厦大教育研究院院友们,请他(她)们补充、订正;第三次是在2008年5月,我将增补后重新整理的近8万字的?中国高等教育学科创始人———潘懋元教授纪事年表?(征求意见稿),在“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高教所)建院30周年庆典暨大学教育质量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国际学术会议上印发,再次广泛征集相关信息和征求有关意见;第四次是在2010年9月,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正式出版了?潘懋元文集卷八图片与纪事年表?,字数已达15万字;第五次是在2014年5月,我作为答辩委员,应邀到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参加博士生学位论文答辩会.为让先生能够书面审阅一下近年来大量增补的“纪事年表”,我赶印了几十份纸质版“年表”,除敬呈先生外,还分发和邮寄给熟悉的院友们进行补充完善,扩充到了25万多字;第六次是在2015年6月,为庆贺潘先生从教80周年暨95华诞,在济南大学召开的“潘懋元高等教育思想研讨会”上,该校高等教育研究院又将我全面修订后的升级版?潘懋元先生纪事年表?印刷装订300余册在会上交流,再次征求各方面意见和建议.之后,呈交厦门大学出版社出版,全书已达30余万字.
二潘懋元,一个在当今中国教育界特别是高等教育理论界耳熟能详的名字,一位赤诚育英才、挥笔数十载、影响国内外的睿智老人,以卓越智慧和巨大勇气奋力开拓中国特色高等教育学科发展道路,以高度负责的使命担当勇毅前行.无论寒冬,抑或酷暑,始终在教书育人中因材施教、殚精竭虑,一直在学术研究上通幽洞微、钩深致远,教学生以知识、技能,育学生以道德、品行,倾情演绎了其丰富而传奇的教育人生.从他身上,感受到的不仅是阅历、经验和知识,更是善良、修为和智慧.他不仅是一位卓越的教育理论家,而且是一位出色的教育活动家和教育战略家.他已经与浴火重生、波澜壮阔的中国教育变革和发展同呼吸、共命运.这是一个人经历的记述,却讲出了整个时代.正是:栉风沐雨老舵手,领航百舸竞风流,德业臻盛铸辉煌,破浪前行立潮头!
?潘懋元教授纪事年表?是一本详细记述潘先生之人生经历、教育活动、学术思想、工作业绩、生活情趣的编年体著作,注重资料性、学术性、传记性—2—?新版导语?
和教育性相统一;注重网络搜索、文献查阅、走访调查和研究考证相结合.与其他?大事记?、?编年史?、?年谱?、?年鉴?不同的是,本年表辑录了潘先生多年来珍藏的一些鲜为人知的宝贵资料,并经先生本人披阅匡正,史料较准确,评价较客观,真实可信.本年表还尽可能地通过相关史料展现出先生的胸怀、情操、气度和风貌,带领读者感悟大师风采、领悟人生真谛、体悟学术精神,使年表不仅仅是一本凝固的、珍贵的历史文献,而且是一部流动的、鲜活的育人教材,从中汲取充沛的营养,采撷丰饶的收获,在益智、养心、弘德的同时,增长才干、增加能量、增强本领.此外,通过个人与时代相映照、研究与践行相结合等维度,使本年表能够从一些历史节点与人生亮点方面体现和折射出近百年来中国高等教育的变革发展历程、高等教育研究的思想轨迹和与时俱进的高等教育理论与实践成果.时代的变迁,教育的发展,先生的感奋、挑战和创见,俱在书中历历体现.
全书共分三编:第一编是“纪事年表”,这是主体部分.它主要以编年体形式,简练而又细致地记述了潘懋元教授自1920年诞生以来的生平事迹、活动足迹、学术研究轨迹和人生创业奇迹,展现了潘先生丰富的人生经历、璀璨的教育活动、深邃的学术思想、出色的工作业绩和高尚的人格魅力,也透视了潘先生人生发展历程中沉潜、悟道、储能、发酵,以梦为马,功不唐捐,在各种困境中静心俯身去开启自己累足成步、磨杵成针的辉煌教育事业的艰辛过程.正可谓“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他那灵心慧眼、元气淋漓、硕果累累的生命,实在让很多人惊羡不已甚至感觉不可思议,从而深信人之才具真真判若云泥.他心心念念的都是教育.他是一座奇崛的高等教育研究巅峰.?说文解字叙?中有言:“盖文字者,经艺之本,王政之始,前人所以垂后,后人所以识古.”我国东汉文字学家许慎的这段话,既说出了文字传承文化的历史功绩,也道出了文字超越时空的永恒价值.但愿我们这部文字记述的历史,也能充分发挥出文字的这一固有功能.
第二编是“大师风采”,这是辅助部分.它主要选录了编者近些年在工作和治学之余撰写的几篇叙述和展现潘先生教育情怀、精神风貌、生活情趣、人格魅力与心路历程的生活化、随笔式文章,以及应邀为几份杂志撰写的学习与领会先生高等教育思想的一些思考和心得.这些文章,更多的不是对其学术造诣的探究,而是对其言行举止的感悟.有学者曾将“君子道德—3—?潘懋元教授纪事年表?
人格”概括为“六有”,即有仁义、有涵养、有操守、有容量、有坦诚、有担当.而潘先生正是这样一位文质彬彬的“谦谦君子”.作为教育者,他抱诚守真,特别注意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尤其重视耿介拔俗、潜移默化.看他的为人,听他的报告,读他的文章,感觉时时都在点化你、激励你,也在培育你、成就你.我国著名美学家朱光潜先生在其?无言之美?一书中曾说过:“言有尽而意无穷.无穷之意达之以有尽之言,所以有许多意,尽在不言中.美,不是只美在已表现的一部分,尤其是美在未表现而含蓄无穷的一大部分.这就是所谓的无言之美.”潘先生的“有尽之言”和“无言之美”都是互为补充、相辅相成的,正所谓“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所以,这一编,既是表达对一代大师的崇敬和向往,也是对?潘懋元教授纪事年表?的注脚和补遗.
第三编是“年表附录”,这是从浩繁资料中条分缕析出来的几个图表文献,一目了然.美国传播学者霍华德莱茵戈德指出,数字化时代尤其需要在信息过载中找回“专注力”.这一部分,主要是为了便于大家更简捷、专注、直观地掌握先生有体量、有质量、有能量的学术贡献、获奖成果,以及学界同仁研究潘懋元教育思想的论著情况而精心编制的.它主要搜集梳理了潘先生1957年至今的著作出版情况、1933年至今的文章发表情况、1987年至今的科研成果获奖情况,以及1988年以来社会各界特别是教育界学人包括国外友人采访、述评、研究潘懋元高等教育思想的专著出版和论文刊发情况.古人云:“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文之为德也大矣”.王充也说过:“实诚在胸臆,文墨著竹帛.”我常常在想,缘何那么多的弟子、学者、世人深深地挚爱着潘先生?因为先生是用热血浇铸他的文字,用心雨滋养他的学生,用赤诚的奉献回馈国家和社会.本版以附表形式列出这些主要的学术成果,期冀对大家深化潘懋元高等教育思想研究有所裨益.
三本次辑录整理的?潘懋元教授纪事年表?,大量增加了与潘先生紧密相关但2010年版没有载入的以下八部分内容:一是多年来主持“周末沙龙”情况;二是多年来参加高教所(教研院)学术例会情况;三是多年来参与指导博士生论文开题和学位(毕业)论文答辩会情况;四是多年来承担各级各类课题和荣获各级各类奖项情况;五是任厦门大学教务处教学研究科科长、副处—4—?新版导语?
长、代处长、处长、副校长兼任海外函授学院院长、学校顾问期间的行政领导履职情况;六是任厦大高等教育科学研究室主任、研究所所长、名誉所长和教育研究院名誉院长期间的学术管理工作情况;七是多年来被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各级各类高校、社团组织和国外教育机构聘任兼职情况;八是1933年以来发表文学作品及教育论文的列表附录情况.
按照体例要求,本年表在记述潘懋元先生活动时,一般省略主语.纪事按年、月、日顺序排列,少数条目根据叙事的需要采用纪事本末的写法,具体日期考订不清的写月份,月份考订不清的写年份.用月、年表述的条目,一般放在该月、年的末尾,有的则视情况酌定.在一段时间内的活动或会议,用某月某日—某月某日或某月某日—某日表述,并以起始的时间确定条目的排列位置.同日记事,则注明上午、下午、晚上.写作上采用客观陈述的方法,一般不作评论.
通览?潘懋元先生纪事年表?,处处闪耀着“史心”与“人心”.透过字里行间,能够窥见一幕幕鲜活的历史,可以读出一段段感佩的人生.在我看来,历史从未远去.如果我们对历史进行系统梳理和深度挖掘,并从中获得一些有益于人生的东西,那么历史就是我们的一盏明灯,既可以照亮过去,也能够照亮今天和未来.我深深感觉,潘先生就像一座沾满风尘、历经沧桑的宝塔:塔基宽大、坚实,塔形简单、直观,塔顶优美、耀眼,是由一块块考究的基石搭建而成的.这些基石,就是做人做事做学问的卓越品质和文化修炼.这座塔,既可以欣赏又可以进入,既可以远眺又可以近观,既可以仰望又可以俯视,既一览无余又神秘莫测,既饱蕴历史信息又富含现代气息.而塔的真正的核心和精髓的部分,是一层一层往上升的,而通往金字塔顶端的奥秘和其中的珍藏,又是一般人所难以企及、无法窥探的.所达到的高度不同,领悟也就不同.这座塔,让很多人有感触、有遐想,被打动、难忘怀,不仅打动了人心,而且震动了时代、触动了世界.
有人说:梦想就像一株能开花的植物,需要你每天都去浇灌它,才会迎来璀璨绽放的一天.我们说:心若在,梦就在,守望就在,明天会更好.正如厦大校歌所唱:“自强,自强,学海何洋洋!自强,自强,人生何茫茫!”谨以此书诚挚祝贺潘懋元先生从教80周年暨95华诞!
韩延明谨识2015年8月16日—5—?初版前言?
初版前言古人云:“十年磨一剑,今朝把示君.”屈指算来,这本10多万字的内容充实的“纪事年表”,也已经断断续续地“磨”了十年!
(一)唐代大诗人孟浩然曰:“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这,便是历史.历史是过去的事实,但我更认为历史是过去与现在和未来之间的无休止的对话.?大学?曰:“物有本末,事有终始.”回首1995年5月与潘先生初次相识,恍如昨日.作为先生的博士弟子,自1998年起,我便开始搜寻、收集、整理潘先生的生平事迹、活动足迹、学术研究轨迹及其令人惊叹的一个又一个创业奇迹.2000年9月,我为在厦门大学同时召开的“潘懋元先生从教65周年暨80华诞庆祝大会”和“中国高等教育百年学术研讨会”整理了一份1万多字的简要的?潘懋元教授纪事年表?(初稿),在会上印发交流,征询意见.嗣后,我一直与先生保持密切联系,几度前往先生寓所拜访,促膝长谈、倾心交流,并到先生曾工作过的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厦门大学教务处、校长办公室、教育研究院(高教所)、海外函授学院及其家乡故居等处(地)走访调研、查阅资料,多方联系先生的亲朋好友和同事了解情况,多次向知情的各位师兄师弟学姐学妹征集信息,多年不间断地随时搜集、补充和完善,并借助国际互联网广泛搜索有关文本资讯,增补了先生的大事记载,充实了先生的学术活动与研究成果,重新整理成为近8万字的?中国高等教育学科创始人———潘懋元教授纪事年表?(征求意见稿),并在2008年5月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高教所)成立30周年之际举办的“大学教育质量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国际学术会议上印发,再次广泛汇集有关信息,得到了潘先生同事和弟子们的积极响应,使?纪事年表?更趋完整全面,最后数易其稿而修订编撰了这本?潘懋元文集卷八图片与纪事年表?,可谓日积月累、广征博引.令—1—?潘懋元教授纪事年表?
我深受感动的是,潘先生不仅在百忙之中多次与我促膝长谈,而且还信任地将自己多年来细心记录、精心珍藏的多本日记提供给我们查阅,并先后三次在日理万机中亲自对本?纪事年表?从头至尾逐条逐项进行了认真细致地审核、补充与订正,成为一笔弥足珍贵的历史文献和精神财富.因此,可以说,这是一本有关潘懋元教授生平活动足迹与学术研究历程的“正史”和“信史”.
(二)曹操曰:“夫英雄者,胸怀大志、腹有良谋,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地之志者也.”透视本册?纪事年表?,追寻先生人生足迹,我们真正领略了他那“胸怀大志、腹有良谋”的英雄本色,理解了他那“望之俨然、即之也温”的学者风范,参悟了他那自强不息、锲而不舍的奋斗精神,感受了他那开拓创新、敢为人先的创业气魄,沐浴了他那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的高风亮节,认知了他那好学善思、索隐发微的治学态度,探寻了他那“安身立命道义为本、处世做人诚信在先”的高尚品格,读懂了他那“板凳敢坐十年冷、文章不写半句空”的人生箴言,体悟了他那“矢志不渝战乱年代负笈求学、穷经皓首耄耋之年眷恋讲坛”的大师风采!他渊博的知识、精练的语言、敏捷的才思、独到的见解、高雅的素养、不懈的追求,令人颇多感慨!“生来奔走万山中,踏尽崎岖路自通”.多少风雪雨晴,几度春夏秋冬,披星戴月、茹苦含辛,潘先生以真理为伍、与时代同行,“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为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改革与发展披荆斩棘、筚路蓝缕,为我国高等教育学优秀人才的选拔和培养呕心沥血、殚精竭虑:“今岁种明岁栽岁岁育松柏,春开花秋结果年年献桃李”;“使外行变内行行行出状元,令后浪追前浪浪浪有奇峰”;“滴滴汗水诚滋桃李芳天下,点点心血乐育英才泽神州”.
古人云:“思之无垠,行者无疆.”作为一位“无疆”的教育“行者”,在长达75年的教学生涯中,他几十年如一日地辛勤耕耘在教育教学工作第一线,静下心来读书求真,俯下身去教书育人.“板凳敢坐十年冷,文章不写半句空”,他由名人名句“板凳甘坐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句空”改动而来的这句自警自励的“座右铭”,正是他育人治学的真实写照.他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厚积薄发、新意迭见,通脱豁达、茹古涵今,方正廉明、言信行果,正可谓:七—2—?初版前言?
十年执教笔耕,春风化雨育园林,树蕙滋兰,德昭后辈;千百次叩问求索,碧血丹心献事业,创榛辟莽,泽被人间.其言传身教、懿德嘉行,感人至深!?孟子尽心下?云:“可欲之谓善,有诸己之谓信,充实之谓美,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潘先生“善、信、美、大”的“师表”德行,历来为学人所敬仰,实如司马迁在?史记太史公自序?中所言:“学高为师,身正为表.”由此而向世人展示了其人生的境界、价值、追求和风范!就此而言,这本?纪事年表?,宛如一本潜移默化、陶情冶性的教科书和焕发精神、催人奋进的动力源.常言道:大象无形,大爱无言,大德无际,大责无疆.颜渊曾盛赞孔子:“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我们这些弟子们对潘先生也有如此的切身体验.教之道在于“渡”,学之道在于“悟”.通过解读潘先生波澜壮阔的创业生涯,我深切领悟到:我们无法阻止时光前行的脚步,但是我们可以左右自己的心路历程;我们不能遏制自己日渐苍老的容颜和身躯,但是我们可以创造高质量的人生价值.
?中庸?曰:“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追溯十年岁月,“纪事年表”的辑、编、撰、改、定,始终凝结着许多师长、学友包括学生的热诚指导和竭诚帮助,其情殷殷,其意浓浓,其乐融融.他们使我在多次编撰的多年辛劳中时时体验着感动、真诚、温馨、友善、幸福和自信.衷心感谢恩师潘懋元先生,衷心感谢同门王伟廉、邬大光、陈武元、张应强、高宝立、周川、肖海涛、李均、高新发等教授,以及我的学生陈廷柱、郭峰、孙士宏、孙永翠等.2008年7月,李均教授仔细阅读了全文,并提供了30多条补充和修改意见,其中多条为中国高等教育学科创建过程中的珍贵历史资料.在此,我还要特别感谢本书责任编辑庞小娟女士,她细心而又耐心的工作态度,严谨而又谦恭的编审作风,令我深受教益和启迪.
韩延明谨识2010年7月17日—3—?
目录
?
目录九五感言(代序)新版导语初版前言第一编纪事年表1920年
诞生21926年
六岁21927年
七岁21928年
八岁31929年
九岁31930年
十岁31931年
十一岁31932年
十二岁41933年
十三岁41934年
十四岁41935年
十五岁41936年
十六岁51937年
十七岁61938年
十八岁71939年
十九岁81940年
二十岁91941年
二十一岁91942年
二十二岁101943年
二十三岁10—1—?潘懋元教授纪事年表?
1944年二十四岁111945年二十五岁111946年二十六岁121947年二十七岁121948年二十八岁151949年二十九岁161950年三十岁171951年三十一岁191952年三十二岁201953年三十三岁211954年三十四岁221955年三十五岁231956年三十六岁241957年三十七岁251958年三十八岁271959年三十九岁271960年四十岁291961年四十一岁301962年四十二岁301963年四十三岁311964年四十四岁321965年四十五岁331966年四十六岁331967年四十七岁341968年四十八岁341969年四十九岁341970年五十岁351971年五十一岁351972年五十二岁351973年五十三岁351974年五十四岁36—2—?
目录
?
1975年
五十五岁361976年
五十六岁381977年
五十七岁381978年
五十八岁391979年
五十九岁441980年
六十岁511981年
六十一岁601982年
六十二岁681983年
六十三岁771984年
六十四岁851985年
六十五岁911986年
六十六岁941987年
六十七岁981988年
六十八岁1031989年
六十九岁1071990年
七十岁1121991年
七十一岁1151992年
七十二岁1181993年
七十三岁1211994年
七十四岁1261995年
七十五岁1301996年
七十六岁1341997年
七十七岁1391998年
七十八岁1441999年
七十九岁1502000年
八十岁1562001年
八十一岁1592002年
八十二岁1702003年
八十三岁1802004年
八十四岁1882005年
八十五岁199—3—?
潘懋元教授纪事年表?
2006年
八十六岁2082007年
八十七岁2202008年
八十八岁2322009年
八十九岁2452010年
九十岁2582011年
九十一岁2712012年
九十二岁2812013年
九十三岁2932014年
九十四岁3112015年
九十五岁326第二编大师风采高教泰斗学界楷模———修订本版?潘懋元教授纪事年表?的感与悟338我心目中的卓越成功者———潘懋元先生350历久弥新的“沙龙”意境与“潘师”情结362“我的名字排在教师的行列里”———记厦门大学教授潘懋元先生369漫忆与解读:潘懋元先生的“惊人之语”375哈佛归来重温潘懋元先生“少而精”教学原则的感悟386探寻人生足迹领略大师风范———编纂初版?潘懋元教授纪事年表?之回顾与感悟395中国高校必须强力推进特色发展———研读潘懋元先生高校特色发展理论之感悟409谨遵先生教诲深化教育研究———潘懋元先生学术报告会主持词4212013:我的幸福不是梦———记2013年与恩师潘懋元先生的七次幸会425潘先生引导我家两代人走上高教研究之路441—4—?
目录
?
情融五颂:吾爱吾师潘懋元先生443第三编年表附录附录一:潘懋元教授著作出版情况一览表(1957—)450附录二:潘懋元教授文章发表情况一览表(1933—)454附录三:潘懋元教授论著与课题获奖情况一览表(1987—)489附录四:潘懋元教育思想研究著作出版情况一览表(1991—)493附录五:潘懋元教育思想研究论文发表情况一览表(1988—)495后记514—5—?第一编纪事年表?
第一编纪事年表本年表采用编年体形式,通过多年的广搜遍查、精稽细核,通过多次的史海钩沉、披沙拣金,简明精炼而又较为全面地记录了潘懋元教授自1920年诞生以来的生平事迹、活动足迹、学术研究轨迹和人生发展史上令人惊叹的一个又一个创业奇迹.“古今往事千帆去,风月秋怀一笛知.”透过“年表”的字里行间不难发现,从小学教师到大学教师、从小学校长到大学校长、从初次上课失败到成为讲坛名师的潘先生,八十年从教生涯,九五载心路历程,以其丰富的人生经历、璀璨的教育活动、深邃的学术思想、出色的工作业绩和高尚的人格魅力,薄名精艺,培育英才,创新理论,服务社会,“板凳学问”与“行走学术”相得益彰,在中国现当代教育史特别是高等教育史上竖起了一座巍峨的丰碑,是我国高等教育研究航母舰队中的“旗舰”,令人钦敬.“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让我们循着“年表”的线索和记载,去领略和体悟先生异彩纷呈的教育人生吧!
—1—?潘懋元教授纪事年表?
1920年诞生8月4日(农历庚申六月二十日)出生于广东省汕头市升平路一个贫穷的小商贩家庭,祖籍揭阳,乳名如德.
父亲潘镜耀(1884—1965),又名潘周然、潘文声、潘文兴.以蒸制发糕为业,从摆摊子到租铺面,自做自卖发糕,聊以养家糊口.
母亲梁韵清(1892—1942),广东番禺人.不识字.为人善良.
原有兄弟姐妹10人,7男3女.但因家境贫困、无钱医病,大哥和弟、妹6人相继幼年夭折,二哥也不幸英年早逝(时年21岁),只有姐弟3个长大成人.弟弟从小就寄养在姑母家.
1926年六岁2—12月迁居汕头市福合埕,在家帮父亲看店铺,随正在上小学的二哥开始学习识字.
二哥潘载和的知识、智慧、进步思想和创作才华,以及对弟弟的关爱、辅导和引领,对青少年时期的潘懋元走上文学创作道路和参加抗日救亡活动具有极大的影响.
潘载和(1914—1935),乳名如章,学名连熙,1914年10月生于揭阳榕城.长6岁的二哥潘载和是当地有名的文学才子和进步青年,初中时就经常在当时的?岭东民国日报?、?星华日报?等发表小说、诗歌和宣传抗战的文章.17岁担任汕头市学生救亡联合会文书干事,中学毕业后即担任小学教师.19岁编写出版了收录8000字的?潮汕检音字表?、宣传抗战的诗集?夜心集?、中篇小说?泡影?等.20岁编写出版了20余万字的?潮州府志略?(1987年汕头市史志办公室重印)、?听雁楼诗词稿?等,并与友人合资开办“上海书店”.21岁时因患肺结核病逝世.才高命促,令人扼腕.
1927年七岁同年在家随二哥潘载和继续学习识字.
—2—?第一编纪事年表?
同年帮父亲看店铺、卖米糕,在父母指导下碾米,把浸泡好的米磨成米浆.
1928年八岁1—8月在家帮父亲看店铺、卖米糕,随二哥潘载和继续学习识字.
9—12月插班进入汕头市徐家祠私立东海小学初小三年级读书,学名连培.
1929年九岁2—7月继续在汕头私立东海小学初小三年级读书.
9—12月因迁居汕头市华坞路,离校较远,辍学在家,随兄自学?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幼学琼林?等.
1930年十岁1—8月在家自学.
9—12月插班进入汕头市孔教会所办的私立时中中学(现汕头市第四中学前身)附属小学高小一年级(相当于小学五年级)读书.
在该小学学习,主要有两方面的发展:一是看了很多古典小说,如?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等;二是在学习?苛政猛于虎?、?爱莲说?、?伤仲永?等古文的基础上学会了写文言文.
1931年十一岁2—6月在私立时中中学附属小学高小一年级读书.
7月时中附属小学毕业.高小毕业时国文考试,时中中学校长杨雪立先生亲自命题监考,用文言文完成作文题目?我之志愿?,给杨雪立先生留下了极深的印象.
9月“九一八”事变,参加学校组织的“救亡宣传队”.
—3—?潘懋元教授纪事年表?
1932年十二岁1—8月“一二八”淞沪抗战,时局紧张,辍学在家,自学?唐诗三百首?等,并学习撰写文章.
9—12月进入汕头市私立时中中学初中部一年级读书,得到校长杨雪立先生的帮助,成了半费中学生.杨雪立,清末“拔贡”,人称“贡爷”,号“雪道人”.写字优美,学识渊博,思想开放.当时他上一年级的国文课,是“聊斋志异选读”.其后,在该校跟随杨校长读了?聊斋?、?论语?、?孟子?、?古文观止?、?东莱博议?等,并学习了?读史方略?(教材).
1933年十三岁2—7月在汕头市私立时中中学初中部一年级读书.
9—12月在汕头市私立时中中学初中部二年级读书.
10月所写的一幅欧体的书法作品,被选送参加“汕头市书法比赛”.同年第一篇作品?戏剧的宣传性?在汕头?市民日报?副刊上发表.
1934年十四岁2—7月在汕头市私立时中中学初中部二年级读书.
9—12月在汕头市私立时中中学初中部三年级读书.
同年以“隽之”为笔名,在汕头?星华日报?副刊?流星?发表?“大众语”、“文学”与“土话”?(上、下)一文.
同年以“隽”为笔名,在?星华日报?副刊?流星?发表?“灵感”和“天才”?一文.
1935年十五岁2—6月在汕头市私立时中中学初中部三年级读书.
7月汕头市私立时中中学初中毕业.
—4—?第一编纪事年表?
8月陪载和兄回揭阳老家养病,帮着煮稀饭、煎药等.
9—10月经载和兄的朋友介绍,在揭阳县的私立树德小学任教———第一次当教师,系兼职.教授小学三年级国文、算术.当时陪二哥在家乡养病,上午照顾二哥,下午去教课,一小时算术,一小时语文.
初为人师的教学经历是不成功的,正如他所回忆:“每次准备一堆材料,但15分钟就讲完了.每次回身到黑板上板书,不安分的小孩们就朝我扔东西.”任小学教师第一次上课失败的苦恼经历,使他认识到教学必须讲究方法,激发他下决心学习怎样教学生的教育学.
10—11月如获至宝地认真学习了平生所接触的第一本教育学著作———庄泽宣的?教育概论?(上海中华书局1928年出版),并立下了一个终身的教育理想:“一定要教好书,当个好老师!”11月8日(农历乙亥十月十三日)载和兄逝世,终年21岁.料理完丧事,待到“冬至”为二哥扫完第一次墓后返回汕头.
同年以“隽”为笔名,在?星华日报?副刊?流星?上发表?略谈儿童文学?一文.
1936年十六岁2月8日(农历一月二十三日)哭写?百日祭文?,如泣如诉地沉痛悼念二哥潘载和.祭文起首写道:“维中华民国二十五年一月廿三日,三弟隽之谨以至诚之心致祭于先兄载和之灵而哭曰:呜呼!物坚易折,花香早凋,兄以英才,遂遭天姤.不及回锂之年,遽应修文之召.壮志未偿,抱恨而终.伤矣惜矣!追思昔日,自幼共处,质疑问难,有所之自.弟之蹇劣,赖以扶持,方冀荆树永茂,大被同眠,孰知兄竟薄命如斯耶!”2—8月进入汕头市私立商务英文补习学校学习.
4月14日以“隽之”为笔名,在?星光日报?上发表?走马看花写潮汕———汕揭普纪行?一文.文章以“货舱是空的”、“别具风味”、“揭阳的罂花世界”、“种罂花,个个发大财”、“普宁交通难”五个标题来记录汕揭这一行的经历.
9—12月进入汕头市私立时中中学高中部读书.
11月在?岭东民国日报?(汕头)副刊(?燎原?创刊号)上发表?我们的—5—?潘懋元教授纪事年表?
“野火”?一文.文章字句铿锵有力,激励人们要有“挺起了心胸,团结不要松”的精神.
同年以“潘隽之”为笔名,先后在?学生生活?上发表?现代青年应该怎样准备?和?教书匠?两文.
同年以“业”为笔名,在?星华日报?副刊?流星?发表?愚拙与聪敏?一文;以潘连培署名,在?星华日报?“星期论坛”栏目发表?关于儿童的健康和教导?一文.
同年修订重印载和兄的?潮汕检音字表?,增至一万字左右,易名为?增订万字本标准潮汕检音字表?.大受欢迎,此后八年间重印八次.
同年续编载和兄未完成的遗稿?潮音字汇?,以潮音拉丁化新文字注音,并附有释文,已成半部,毁于兵乱.
同年论文?如何救济潮汕农村经济?,获?汕头小日报?主办的潮汕各县市中学生征文比赛第三名,得奖金十块银元.
同年以“潘隽之”为笔名,为?潮汕检音字表?(改订本)写?敬告检查者?的序文.该序文以古文体对检查者进行发问.
同年以“潘隽之”为笔名,在?汕头小日报?发表诗歌?感怀?.同年以“潘隽之”为笔名,在?汕头小日报?发表诗歌?自戒?.
同年以“隽”为笔名,在?星华日报?副刊?流星?上发表诗歌?瞄准了我们底枪尖!?.诗中写道:“瞄准了我们底枪尖,对正着我们底敌人!流干了最后的一滴血,为着我们底民族的生存.”同年以“隽”为笔名,在?星华日报?副刊?流星?上发表诗歌?战神的漏网者?.
1937年十七岁2月经校长黄勖吾和教导主任王贯三特批,插班进入汕头私立海滨中学(现广东汕头华侨中学前身)高中师范科二年级当旁听生,开始学习?教育学?、?教育行政学?、?小学教学法?、?学习心理学?等师范生课程,并参加了高中军训.因学习认真、成绩优异,后转为正式生.未及毕业,抗战爆发,曾参加学校组织的下乡演出抗日宣传剧活动,后学校停课,学生分散.
4月任汕头市立第三小学附属夜校兼职教师,同时写作获取稿费,以—6—?第一编纪事年表?
作为读书期间学杂费和生活费的来源.从此,再也没有向家里要钱.
5月4日以“潘连培”为笔名,在?海滨校刊?五四专号上发表诗歌?像一颗炸弹?.
7月1日厦门大学正式由私立大学改为国立大学.
7月6日萨本栋被任命为厦门大学校长.
同年参加张问强、王亚夫等同志所领导的地下党组织的“读书会”,开始阅读进步书刊.
同年与吴南生等同志发起组织“燎原文艺社”,以“隽之”为笔名在?岭东民国日报?副刊开辟“燎原”专刊.
同年患伤寒症.住院期间,小六岁的弟弟夭折.“七七”事变,“八一三”事变,学校停课,回揭阳县榕城镇(现为揭阳市榕城区)老家养病.
同年以“忆琴”为笔名,在?大众日报?上发表小说?变色的地图?一文.该文通过记述老陈和“我”的点滴小事,塑造了鲜明的人物形象,凸显了当时青年慷慨激昂的爱国之情.
同年以“隽之”为笔名,在?大众日报?上发表小说?沈阳城外(一)?、?沈阳城外(二)?.作品记录了向沈阳城进军的始末.
同年以“隽之”为笔名,在?大众日报?上发表小说?六十三个?.该文以记事方式进行了鲜明的人物刻画,记录了陈湘临终前的事迹.
1938年十八岁2月学校复课,回校上课.
4月学校停课.参加“汕头青年救亡同志会”活动,以“车倍”为笔名写?警察阻止我们?投寄?救亡日报?发表,揭发国民党阻挠青年抗日活动的行径.
5月回校参加并通过毕业考试,获汕头私立海滨中学师范科毕业文凭.成绩单和毕业证上的学名为“潘茂元”.
6月敌机轰炸汕头市区,回揭阳参加揭阳青年救亡同志会(后改为“青年抗敌同志会”),从事抗日宣传工作,任第三宣传队副队长(队长陈诗辉),后任县理事会宣传干事.组织“活报话剧”,在县里演出.
9月到普宁县流沙墟泥沟乡锲金小学任教,后兼训育主任,校长王—7—?潘懋元教授纪事年表?
液.第一次正式成为专职小学教师,再不是过去的兼职教师.教授国文、算术,还负责教一门?新文字?,即用拼音文字写地方语言.
同年参加普宁县青年救亡同志会活动,协助地下党、校长王液同志组织当地农民青年抗日自卫队.同王液、许斯汀等办成人夜校,为农民上课,组织民众讲座,宣传抗日道理.
同年推广新文字运动,教学生学习方言拉丁化新文字.离开锲金小学,与学生用新文字通信交流.
1939年十九岁2月到普宁县墩墟高埕乡高埕公学(属小学)任教(校长廖少冬),兼训育主任.
5—7月汕头、澄海、潮安相继沦陷,前线紧急,参加地下党组织负责人林美南领导的揭阳青年抗敌同志会(原青年救亡同志会)所组织的随军工作队(队长杨世瑞).在横跨潮汕、揭阳、汕头三县交界的桑浦山(钱岗、邹堂、南陇)一带开展抗日游击活动.
青抗会分宣传、通讯、谍报三个组.潘先生在宣传组,负责抗日宣传、联络工作.组长郑志强(郑筠、郑诗章),后为李腾驹;组员有郑风(郑惠山、茶菲莎)、刘特慎、许剑莹(许虹),两位女会员许蟾德(许洁平)和章真,两位南侨学生陈文盛、陈侠等.
青抗会宣传组的主要任务是出版墙报,街头演讲,油印刊物稿件,写标语,编战地小报?阵地报?,组织演出进步话剧.兼任普宁县?青报?随军记者,写?劫后的蕉山村?、?夜袭狮子峰?等多篇战地通讯,鼓舞大家奋起抗击日本帝国主义.
8月奉派担负“特殊任务”,只身进沦陷区汕头市为汕头青年抗日游击队发展敌后情报人员,并将沦陷区的所见所闻写成通讯———?敌人是怎样掠夺潮汕的国币?在普宁?青报?发表,揭露日寇的罪恶行径,鼓舞民众的抗日激情.此次还悄悄回家看望被困沦陷区的父母亲,也是最后一次见到母亲.
10月患恶性疟疾,连续发烧,回揭阳养病.不久,随军工作队被解散.在保安团当文书,部队给予上士待遇.休整期间,主动要求回前线去,—8—?第一编纪事年表?
离开保安团.
12月回到揭阳,继续参加青抗会工作.
同年分别以“隽”、“隽之”为笔名,先后在?星华日报?上发表?普宁泥沟乡的教育?和?民众讲座在普宁?两文.
1940年二十岁2月到潮阳县桥柱新寮乡仰高公学(小学)任教(校长顾文光),兼任该校训育主任.
5月学校放农忙假,和许虹一起回揭阳榕城.
6月偕同丘金爱、许虹从揭阳步行到福建永定,再由永定搭车去长汀报考厦门大学,历时7天.(注:因躲避日军侵略,刚由私立改为国立的厦门大学于1938年1月12日从厦门迁至闽、粤、赣三省交界处的山城长汀,时任校长萨本栋)7月参加厦门大学入学考试,考国文、英语、历史、地理、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和三民主义等科目.由于准备不足,未被录取.
9—12月考进设在临时省会永安的福建中等师资养成所(后改为福建师范专科学校———福建师范学院———福建师范大学)国文组学习,国文组主任为著名文学家施蛰存教授.读书期间,通过帮刻蜡版和写杂文赚取零花钱.
1941年二十一岁2月在福建中等师资养成所读书.
3月福建中等师资养成所改为师范专科学校,唐守谦为新校长.课余自学普通高中课程,准备再考厦门大学.
7月由永安赴南平(厦大考点),第二次参加厦门大学入学考试.中暑后连续高烧,坚持考试三天,考了9门课程.笔试后又带病参加完教育系口试.返程经沙县回到永安.
9月被正式录取为厦门大学教育系学生.主修教育系,辅修经济系,当时称为“副系”.时任系主任李培囿.
—9—?潘懋元教授纪事年表?
10月5日作为新生,农历中秋节这天到当时厦门大学所在地长汀报到.
10月20日厦门大学正式开学,听萨本栋校长作开学报告.当年全校共招收新生369名,报考与录取比例是7∶1.
更多章節請下載APP
海鷗小說APP 海量小說 隨時隨地免費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