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信息书名:一口气读懂军事常识作者:《一口气读懂军事常识》编写组出版社:广东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出版时间:2010-03ISBN:978-7-5100-1551-9前言军事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历史现象,在很早的时候就已经出现。古代的军事指的是原始社会末期到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这一时期。后来随着社会的进步、人类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提高,军事逐渐由部落的简单冲突发展为复杂的对抗性活动,这是军事的第一次变革。不管怎么说,从古代的数以万计的以陆军为主力的战争到现在以高科技为主要手段的战争,军事的发展经历了一个非常漫长的过程。军事,即有关军队和战争的事情和事务。在当今社会,很多高科技如微电子技术、定向能技术、新材料技术等高技术群在军事方面的运用越来越广泛。武器装备也逐渐发展,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各种武器开始走向智能化和非核化,就连曾经不可一世的核武器在不断更新的各种新能量武器面前,也不得不承认遇到了强劲的对手。就目前的军事发展方向而言,以高技术兵器为支撑的战略逐步取代以核威慑为主的战略已经势在必行。所以说,作为新时代新青年,我们有必要了解和学习一些军事知识,以免自己在时代的发展中成为思想落后的人。此外,就整个国家的利益而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学习军事利于定国安邦;从小的方面讲,学习军事,可以启动智慧,帮助我们从众多的军事家身上学到经验和教训,从而来指导我们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本书基于这两方面的目的,把军事常识进行编辑整合,搜罗了众多古今中外的著名军事将领,介绍了他们如何运用自己的智慧获得战役的胜利;而且还对古今著名的战役进行了文字上的再现,并深刻剖析了胜败的原因以及所带来的影响;同时,也对世界的知名军事院校进行了介绍,很多优秀的军事将领都是从这里走出来的;本书还罗列了军种、军事制度以及军事兵法等方面的知识;此外本书还介绍了现代军队的各兵种、武器,以及现代高技术战争的特点。孙子曾指出:“军事的根本就是保国安民。”虽然当今的时代是相对和平的时代,但战争因素并没有完全消失。因此在争取和平、谋求发展的进程中,了解军事常识已经不仅仅是一种爱好。而且,军事对于我们来说不仅仅是军事,我们还可以从军事家的智慧中得到启发,而这些启发对我们生活工作的各个方面又都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有利于我们更好地完善自己、实现理想。由于编者知识水平有限,本书可能还会存在一定的不足,欢迎广大读者批评指正。军事人物篇管仲管仲(约前723—前645),春秋时期齐国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汉族,齐国颍上(今安徽颍上)人。名夷吾,又名敬仲,字仲,谥号敬,史称管子。管仲为周穆王的后代,少时丧父,老母在堂,生活贫困,因此他不得不过早地挑起家庭重担。为维持生计,他和鲍叔牙合伙经商后从军,到齐国后,几经曲折,经鲍叔牙力荐,封为齐国上卿(即丞相),被称为“春秋第一相”,辅佐齐桓公成为春秋时期的第一霸主,所以又有“管夷吾举于士”之说。管仲注重经济,反对空谈主义,主张改革以富国强兵,他说:“国多财则远者来,地辟举则民留处,仓禀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齐桓公尊管仲为“仲父”,授权让他主持一系列政治与经济改革,他的改革内容包括:在全国划分政区,组织军事编制,设官吏管理;建立选拔人才制度,士经三审选,可为“上卿之赞”(助理);按土地分等征税,禁止贵族掠夺私产;发展盐铁业,铸造货币和调剂物价。管仲改革的实质就是废除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自管仲改革后,齐国国力大振。对外,管仲提出“尊王攘夷”,联合北方邻国,抵抗山戎族南侵,这一外交战略也获得成功。管仲之所以能相齐成霸,是和鲍叔牙的知才善荐分不开的。管仲晚年曾感动地说:“我和鲍叔牙经商而多取财利,他不认为我贪心;同鲍叔牙谋事,我把事情办糟了,他不认为我愚蠢;我三次从阵地上逃跑,他不认为我胆小怕死;我做官被驱逐,他不认为我不肖;我辅佐公子纠败而被囚忍辱,他不认为我不知羞耻……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管仲的著作《管子》共24卷,85篇,今存76篇,内容极其丰富,包含道、名、法等家的思想以及天文、舆地、经济与农业等方面的知识。其中《轻重》等篇是古代典籍中不多见的经济文作,对生产、分配、交易、消费和财政等均有论述,也是研究我国先秦农业和经济的珍贵资料。孙武孙武,字长卿,汉族,齐国乐安(今山东广饶)人,具体的生卒年月日不可考。后人尊称其为孙子、孙武子、兵圣。孙武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军事家,被誉为“百世兵家之师”、“东方兵学的鼻祖”。他著有巨作《孙子兵法》,为后世兵法家所推崇。孙武出生在一个祖辈都精通军事的世袭贵族家庭里,他长到8岁时,被送进“庠序”接受系统的基础知识教育。那时候,“五教”、“六学”是“庠序”的主要课程。少年孙武天资聪明,对那些艰涩繁杂的“五教”和规定的文化基础课,看两三遍就能熟记于心。在所有的课程中,孙武最感兴趣的是“六学”中的“射”和“御”。在齐国,每年的九月,都要举办一次全民“射”、“御”逐赛,作为国家选将取才的重要途径,这是很多有志之士展现自我、步入仕途的最佳机会。孙武从小就有一个理想,那就是长大后要像他的祖父孙书、叔父田穰苴那样,成为一名驰骋疆场的大将军。后来孙武到了吴国,被伍子胥引荐给吴王阖闾,通过斩姬练兵,孙武很快就取得了吴王的赏识。在伍子胥、孙武的辅佐下,吴国的内政与军事都有了很大的起色,因此吴王更加倚重二人,把他们视为左膀右臂。孙武与伍子胥共同帮助阖闾经国治军,制定了以破楚为首要任务,接着南服越国,最后进驻中原的争霸方略;并采取分师扰楚、疲楚的作战方针,使吴取得和楚争雄的主动权。吴王阖闾三年(前512年),吴军攻克了楚的属国钟吾国和舒国,吴王准备攻楚,孙武认为劳民伤财,不可推行。等到公元前506年,吴国攻楚的条件已经成熟,孙武与伍子胥佐阖闾大举攻楚,直捣郢都(今湖北江陵西北)。楚军沿汉水组织防御,和吴军隔水对阵。由于楚军主帅令尹子常为了争功,擅自改变预定的夹击吴军的作战计划,单独率军渡过汉水攻打吴军,结果在柏举战败。吴军乘胜追击,五战五胜,占领了楚的国都郢城,几乎灭亡楚国。吴国从此强盛起来,开始了攻打越国的战争。在伍子胥与孙武的帮助下,吴国的争霸活动在南方地区取得胜利,争得了霸主地位。但是随着吴国霸业的蒸蒸日上,吴王阖闾的儿子夫差渐渐自以为是,不再励精图治,对孙武和伍子胥这些功臣也不再那么重视,反而任用奸臣伯嚭。针对勾践求和之事,孙武和伍子胥认为他一定还会卷土重来,所以必须彻底灭掉越国,不能姑息养奸,留下后患。但夫差受到奸臣的挑拔,对孙武与伍子胥的苦谏不予理会。直到伍子胥被夫差逼死,孙武痛心疾首,终于明白“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的真理,意识到吴国已经不可救药。于是他便悄然归隐,息影深山。在归隐后他根据自己训练军队、指挥作战的经验,修订了兵法13篇,并使其至臻完善。总之,孙武精通军事、胆识过人,是军事方面难得的能将,而他所著的《孙子兵法》更是军事中的“瑰宝”,被后世视为军事著作的典范。伍子胥伍子胥(?—前484),春秋末期吴国大夫,名员,字子胥,是著名的军事家、谋略家。伍子胥本为楚国人,性格刚强,青少年时就好文习武,很早就显示出勇而多谋的一面。周景王二十三年(前522年),因遭楚太子少傅费无忌的陷害,父、兄被楚平王所杀,被迫出逃楚国,曾发誓必倾覆楚国,以报杀亲之仇。到吴后,知道公子光有大志,于是帮助他刺杀吴王僚,夺取王位,得进用为“行人”,与谋国政。在辅佐吴王阖闾时,改革法制、任用贤能、奖励农商,以此来充实仓廪,增加守备,管理城郭,受到了吴王的大力赏识。后又举荐深通兵学的孙武为将,选练兵士,调整军队,操练武术,吴国很快成为东南地区的强国。周敬王八年(前512年),伍子胥针对楚国执政者众而不和且互相推诿的弱点,提出分吴军为三部轮番攻打楚,以诱楚全军出战,彼出则归,彼归则出,待楚军疲惫,再大举进攻的战略,被吴王接纳。于是,此后几年间,吴军连年扰楚,迫楚军被动应战,疲于奔命,实力大为削弱。随即吴国展开大举攻楚的准备,先争取与楚有矛盾的蔡、唐两国作为吴的盟国,使楚北方门户洞开,为后来避开楚军防守正面实施突袭创造了条件。其后,又出兵攻打越国,给楚国造成吴国不会大举攻楚的假象,并对楚国施用反间计,使楚国不用知兵善战的子期,而用贪鄙无能的子常为帅。十四年(前506年),伍子胥与孙武等佐阖闾统领大军沿淮水西进,在楚防备薄弱的东北部实施大纵深突袭战略,直捣楚腹地,以灵活机动的战法,在柏举击败楚军主力,并展开追击,长驱攻入楚国都郢,终于完成破楚国的大计。但是,由于伍子胥怀有强烈的个人复仇愿望,破楚之后并未安抚民心,吴军因为楚国子民的反对而难以立足。阖闾死后,伍子胥继续辅助吴王夫差。二十六年(前494年),吴、越两国夫椒之战,越惨败,几乎亡国,夫差急于图霸中原,欲允越国求和之事,伍子胥预见到两国不能共存之态势,又洞察越王勾践图谋东山再起之野心,力谏不可养痈遗患,而应乘势灭越,但遭夫差拒绝。知夫差昧于大势而不可谏,而吴国的未来让人堪忧,为避祸而托子于齐国鲍氏,反遭太宰伯嚭诬陷,被逼自杀。死后仅十年,越国消灭吴国,终于应验他先前的话。应该说,春秋末期吴国的兴亡,伍子胥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他治国用兵的务实精神以及远见卓识、不凡谋略,都为现在兵法家所推崇。鬼谷子鬼谷子,姓王名诩,一说为春秋时代卫国(今河南鹤壁市淇县)人,一说为战国时代卫国(今江西省贵溪市)人,但具体生卒日不详。他是中国春秋战国时代的显赫人物,其长于持身养性和纵横术,精通兵法、武术与奇门八卦,著有《鬼谷子》兵书14篇传世,民间称其为王禅老祖。鬼谷子是“诸子百家”之一、纵横家的鼻祖,也是位卓有成就的教育家。他经常进入云梦山采药修道,因隐居清溪鬼谷,所以称鬼谷子先生。鬼谷子既有政治家的六韬三略,又擅长于外交家的纵横之术,更兼有阴阳家的祖宗衣钵、预言家的江湖神算,所以世人称鬼谷子是一位奇才和全才,也有人把他誉为命理师的祖师爷。他的著作主要是《鬼谷子》一书,又叫做《捭阖策》。鬼谷子为纵横家鼻祖,他招收徒弟从不挑剔,但他的学问不是每个人都能学会的,人称他的学问只要学会一门便可纵横天下。鬼谷子不仅自己横贯天下,他的很多弟子在当时乃至现在也是盛名远播,有苏秦和张仪两个叱吒战国时代的杰出弟子,孙膑与庞涓也是他的弟子。总之,鬼谷子不管从衣、食、住、行、医疗、养生教子方面,还是从国家理财、治国方案、内政外交、兵书战策、兵器发明、天文地理和神奇推算等方面,都可以说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鬼谷子据传说是为个人而笑天下之人,也可以说是个难驾驭之人,他还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利用空气动力的人,如制造热气球等。鬼谷子先生曾任楚国宰相,后归隐卫国授徒,他的书籍流传很少,多为抄译。但他的思想和智慧已经渗透到生活的各个方面。他是中国历史上罕见的奇才。孙膑孙膑(?—前316),是中国战国时期杰出的军事理论家和谋略家,其本名不详,汉族山东郾城人。生于战国时期的齐国阿鄄之间(今山东省的阳谷县阿城镇,鄄城县北一带),是孙武的后代。孙膑身长七尺(约为161厘米),曾与庞涓同时学习兵法。后来庞涓成为魏惠王的将军,因为嫉妒孙膑,将孙膑骗到魏国,对其处以刖刑,即砍去双脚,因此人们都称他为孙膑。后来他被齐国使者偷偷救回齐国,受到齐威王赏识而被封为军师。以后十三年,魏国与赵国攻打韩国,韩国向齐国告急。齐王让田忌为将而出征,直奔大梁。魏将庞涓听说后,离开韩国,迅速返回,齐军早就离开并向西进军了。孙膑谓田忌曰:“那三晋的军队素来就悍勇而轻视齐,善于作战的人根据具体的形势而作战。使齐军入魏地挖十万灶,第二天挖五万灶,第三天挖三万灶。”庞涓追行了三日,高兴地说:“我就知道齐军胆怯,进入我的地方三日,兵士逃亡的人已经超过一半了。”于是,庞涓丢下他的步军慢行,自己和轻锐部队日夜兼程追逐孙膑。这时,孙膑猜想庞涓的行军傍晚应该到马陵,于是事先了解了马陵的环境,发现马陵道路狭窄,并且旁边有很多阻隘,觉得可以在此设置伏兵,于是砍掉大树刮白而在上面书写到“庞涓死于此树之下”。然后令齐军善射者万弩,夹道而伏,约定说:“傍晚时候,看见火举而万箭齐发”。庞涓果然夜晚时分到树木下,看见白书,于是钻火照着看。还没有看完,齐军万弩齐发,魏军大乱。庞涓自知智穷兵败,于是引刀自刭说:“遂成竖子之名!”齐军乘胜尽破其军,虏魏太子申而归。孙膑以此名显天下,世传其兵法。孙膑在军事史上的重要地位,并不仅仅是指在马陵之战中所体现出来的军事谋略与智慧,另外在军事上他还著有《孙膑兵法》这部不朽的著作,为军事理论作出了出色的贡献。苏秦苏秦(前340—前284),字季子,东周洛阳轩里人(今洛阳东郊太平庄一带),战国时期的韩国人,他是和同样师从于鬼谷子的张仪齐名的纵横家,具有“一怒而天下惧,安居而天下熄”的才能。他出身农家,胸怀大志,曾随鬼谷子学习纵横捭阖之术多年。他与赵秦阳君共谋,发动韩、赵、燕、魏、齐诸国合纵,迫使秦国废帝退地。《汉书·艺文志》著录有《苏子》31篇,今佚。帛书《战国策》残卷中,存有其游说辞及书信16篇。苏秦从鬼谷子学成之后,曾出游许多年,但仍一无所成,直至后来连家人也对他不以为然:妻子在织布,不走下架;嫂子不烧饭给他吃;连亲生父母都不理他。苏秦感叹说:“妻子不把我当成丈夫,嫂子不把我当成兄弟,父母不把我当儿子对待,都是秦国的罪过!”于是闭室不出,把所有的书都看了一遍。苏秦苦读太公《阴符》之时,每当困乏欲睡,便用锥刺自己股,这就是典故“悬梁刺股”的由来。苏秦最为辉煌的时候是劝说六国国君联合,但是由于六国内部的问题,轻而易举就被秦国击溃。苏秦先在燕国做官,其主要活动是离间齐、赵两国的关系,以减轻齐国对燕国的压力;又和赵国李兑共同联合五国以攻秦国。后来他又离燕国至齐国,受到齐王的重用,但苏秦仍忠于燕国,暗中为燕国效劳。他所采取的策略是劝说齐国攻打宋国,以转移齐国对燕国的注意力,而此时燕昭王则派乐毅突然出兵攻打齐国,齐国因措手不及而被打败。苏秦暗地里和燕国图谋齐国的活动,到此而败露,被齐国处以车裂之刑而死。苏秦本质上在扮演着一个间谍的角色,他“以弱燕并强齐”,帮助燕昭王颠覆齐国。同时他的合纵政策也使他在战国末年的一系列历史事件中都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汉书·艺文志》的纵横家类有《苏子》31篇,是苏秦作品或后人所记有关他的事迹的汇集。廉颇廉颇,战国时期赵国杰出的军事家,山东德州陵县人,汉族,生卒年不详。他主要活动在赵惠文王、赵孝成王和赵悼襄王时期,在战国末期与白起、王翦、李牧并称为“战国四大名将”。赵惠文王初,东方六国以齐最为强盛,齐与秦各为东西方强国。秦国欲东出扩大势力,赵国首当其冲,因此秦王曾多次派兵进攻赵国。作为赵国大将军的廉颇统领赵军屡败秦军,迫使秦改变策略,实行合纵,惠文王五十四年(前258年)在中阳(今山西中阳县西)和赵讲和,后二国联合韩、燕、魏,五国之师共同讨伐齐国,大败齐军,其中,廉颇取得了很高的战绩。赵王大喜,廉颇官拜上卿,廉颇的威力也迫使秦国虎视赵国而不敢贸然进攻。此后,廉颇率军征战,守必固,攻必取,几乎百战百胜,威震列国。公元前266年,赵惠文王卒,孝成王立。这时,秦国采取应侯范雎“远交近攻”的谋略,一面跟齐国和楚国交好,一面攻打临近的小国。此时,秦赵之间围绕着争夺上党地区(今山西高平县西北)发生了战争。此时,名将赵奢已死,蔺相如病重,于是,赵孝成王命廉颇统帅20万赵军阻击秦军于长平。当时,秦军已南取野王(今河南沁阳),北略上党(今山西中部地区),切断了长平南北联系,士气正盛,而赵军长途跋涉而至,不仅兵力处于劣势,态势上也处在被动不利的地位。面对这一情况,廉颇正确地采用了筑垒固守,疲惫敌军,相机攻敌的作战方针。他命令赵军凭借山险,筑起森严壁垒。尽管秦军数次挑战,廉颇总是严束部众,坚壁不出。赵军森严壁垒,秦军求战不得,无计可施,锐气渐失。廉颇用兵持重,固垒坚守三年,意在挫败秦军速胜之谋。秦国一看,速胜不行,于是使反间计,赵王求胜心切,终于中了反间计,认为廉颇怯战,强行罢去廉颇官职,封赵括为将。赵括代替了廉颇的职务后,完全改换了廉颇制定的战略部署,撤换了许多军官。秦国见使用赵括为将,便悄悄启用武安君白起率兵攻赵。大败赵军于长平,射杀赵括,坑赵兵40余万。长平之战,赵国损失近50万精锐部队。赵国自长平之战败于秦国之后,国力大大削弱。廉颇出走魏国。楚国听说廉颇在魏国,就暗中派人迎接他入楚。廉颇出任楚将后,没有建立什么功劳。他说:“我思用赵人。”这流露出对祖国乡亲的眷恋之情。尽管回赵最终还是由于奸相郭开的从中破坏而归于失败,但他却给世人留下了一个“廉颇老矣,仍壮心不已”的完美爱国者形象。总之,廉颇之所以受到后人的爱戴,正是由于他的忠勇爱国,知错就改。他不仅仅是一个优秀的军事家,更是一个受到千古人无限崇敬的历史人物。白起白起(?—前258),战国时期秦国名将,也叫公孙起,号称“人屠”。他是中国历史上继孙武、吴起之后又一个杰出的军事家、统帅。秦国,原本是地处西陲的一个小国,秦孝公时用商鞅变法奠定了国家富强的基础。之后秦国开始不断向外发展势力,国力日益强盛。秦昭王时,任用历来以深通韬略著称的白起为将。秦昭王十三年(前294年),白起任左庶长,领兵攻打韩的新城(在今河南伊川县西)。第二年,由左庶长迁任左更,出兵攻韩、魏,用避实击虚、各个击破的战法全歼韩魏联军于伊阙(今河南洛阳龙门),斩获首级24万,俘大将公孙喜,攻陷5座城池。因为战功累累,白起晋升为国尉,昭王十五年,再晋升大良造,领兵攻陷魏国,占据大小城池61个。昭王十六年,白起与客卿司马错联合攻下垣城。昭王二十一年,白起攻打赵国,占取光狼城(今山西高平县西)。昭王二十八年,白起攻打楚国,拔鄢、邓等5座城池。次年攻陷楚国的都城郢,焚毁夷陵(今湖北宜昌),向东进兵至竟陵,楚王逃出都城,在陈国避难。秦国以郢都为南郡,白起受封为武安君。昭王三十四年,白起率军攻赵魏联军以救韩,打破联军于华阳(今河南新郑北),魏将芒卯败逃,掳获韩赵魏三国大将,斩首13万,后又与赵将贾偃交战,溺毙赵卒2万人。昭王四十三年,白起攻韩之陉城,攻陷5城,斩首5万。昭王四十四年,白起又攻打韩南阳太行道,断绝韩国的太行道。昭王四十六年,秦攻下韩国缑氏、蔺两地。昭王四十七年(前260年),秦国派左庶长王龁攻韩,夺取上党。上党的百姓纷纷逃往赵国,赵驻兵于长平(今山西高平县),以便安抚上党之民。昭王四十八年十月,秦再次平定了上党,后军分二路:一路是王龁率领,进攻皮牢(今河北武安);一路是司马梗攻占太原。而白起自将围攻邯郸。韩国和赵国惊恐万分,派苏代用重金贿赂秦相应侯范雎,晓以利害。于是范雎以秦兵疲惫,急待休养为由,请求允许韩、赵两国割地求和,昭王应允。韩国割垣雍,赵国割六城以求和,正月皆休兵。白起闻知此事,从此与范雎结下仇怨。之后白起被贬出咸阳,昭王和范雎等群臣谋议,白起被贬,不如处死。于是昭王派使者拿了宝剑,令白起自杀。白起伏剑自刎时说:“我何罪于天而至此哉?”很久又说:“我固当死。长平之战,赵卒降者数十万人,我诈而尽坑之,是足以死。”于是自杀。白起死时,是秦昭王五十年(前257年)十一月。白起在战场中的冷静毫无疑问使他成为一个绝少犯错的将领,他被后人称为军事上罕见的奇才。吴起吴起(?—前381),战国初期著名的政治改革家,卓越的军事家、统帅和军事改革家,汉族,卫国左氏(今山东省定陶)人,著有《吴子》。后世把他和孙子连称“孙吴”,将《吴子》与《孙子》又合称《孙吴兵法》,在中国古代军事典籍中占有重要地位。《史记·孙子吴起列传》与《儒林列传》记吴起在鲁“尝学于曾子”,至魏又拜子夏为师。孔门再传弟子中,出现了这样一位与“兵圣”孙武齐名的大军事家。吴起小的时候,家资十全,他想当官,但从事游说活动并没有成功,以致家庭破产。乡邻都耻笑他,于是吴起就杀了三十多个诽谤他的人,后逃出卫国而东去。在出走与母亲告别时,他咬着臂膀发誓说:“不为卿相,不复入卫。”此后他就在曾参门下学习,但是曾参很鄙视他的为人,不久就和他断绝了关系。吴起又跑到鲁国,曾被鲁国起用,但由于鲁国对与卫国的兄弟国家关系产生疑虑,于是辞退了吴起。吴起离开鲁国后,听说魏文侯很贤明,就去投靠了魏国,魏文侯因吴起善于用兵,廉洁而公平,能得到士卒的拥护,就任命他为西河的守将,抗拒秦国和韩国。特别是周安王十三年(前389年)的阴晋之战,吴起以五万魏军击败了十倍于己的秦军,成为中国战争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也使魏国成为战国初期强大的诸侯国。后来因为吴起不愿娶公主而害怕武侯降罪,于是离开魏国到楚国去了。楚悼王平素听说吴起很能干,所以吴起一到楚国就被任为相。他的军事才能使楚国越来越强大。吴起得到重用,原来楚国的贵族也开始想谋害吴起,到楚悼王死后,公然与大臣叛乱而攻击吴起,这一年是公元前381年。吴起虽很有谋略,但他喜好用兵,为了成名可以不惜一切手段。周威烈王十四年,齐国进攻鲁国,鲁国国君想用吴起为将,但因为吴起的妻子是齐国人,对他有所怀疑。吴起为了当将领成就功名,就毅然杀了自己的妻子,以此来表示不会心向齐国,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杀妻求将”。鲁君终于任命他为将军,并让他率领军队与齐国作战。吴起治军严于己而宽于人,与士卒同甘共苦,因而军士皆能效死从命。吴起率鲁军到达前线,没有立即同齐军开仗,表示愿和齐军谈判,先向对方“示之以弱”,以老弱之卒驻守中军,给对方造成一种“弱”、“怯”的假象,用以麻痹齐军将士,然后出其不意地用精壮之军突然向齐军发起猛攻。齐军仓促应战,一触即溃,伤亡过半,鲁军大获全胜。虽然吴起杀妻求将的做法一直为后人所不耻,但他的政治才能以及军事才能都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被称为是继孙武之后,既善于用兵,同时又具有高深军事理论的第一人。作为军事家,他与孙武齐名,作为政治家、改革家,他与商鞅齐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