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城阅读课

“整本书阅读与研讨丛书”由北京教育学院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院长吴欣歆和她组建的高素养、专业化的编写队伍,以贯彻国家课程改革的精神、落实《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要求为依据来组织编写,参与人员均为相应经典名著的研究专家与教学专家。他们十多年来所取得的整本书阅读教育教学实践成果处于国内的领先地位,为确保内容质量提供了有力保证。丛书共十种,由“阅读课+经典原典”两部分组成,“阅读课”既是这套丛书的创新点,也是整本书阅读在课堂得以具体实施的关键。“阅读课”由五部分组成:一是经典源流,介绍经典成为经典的过程;二是阅读门径,即以阅读任务群为载体,呈现整本书阅读的全过程指导;三是名家视点,帮助高中学生学习名家的解读方式;四是延伸导航,为学生提供不同的阅读延展路径;五是研究旨要,重在指导学生如何进行课题研究,助力学生个性化阅读,为未来的专业学习打下良好的研究基础。“经典原典”选取权威版本,精心编辑。

第一章
整本
书阅
读与
研讨
丛书
阅《
读刘
婉婷
著边
课》
城河
北出
版传
媒集
团图书在版编目(CIP)数据《边城》阅读课/刘婉婷著.--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19.10(整本书阅读与研讨丛书/吴欣歆主编)ISBN978-7-5545-5304-6Ⅰ.①边…Ⅱ.①刘…Ⅲ.①阅读课-高中-教学参考资料Ⅳ.①G634.333中国版本图书馆CIP数据核字(2019)第129717号《边城》阅读课《BIANCHENG》YUEDUKE著者刘婉婷策划董素山张辉责任编辑张静装帧设计牛亚勋郝旭出版河北出版传媒集团http://www.hbep.com(石家庄市联盟路705号,050061)印制山东德州新华印务有限责任公司排版保定市万方数据处理有限公司开本787mm×1092mm1/16印张13.5字数165千字版次2019年10月第1版印次2019年10月第1次印刷书号ISBN978-7-5545-5304-6定价42.00元版权所有,侵权必究前言“整本书阅读与研讨”是《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十八个学习任务群之一,是语文学习的重要内容,其重要性毋庸置疑。为了帮助更多的中学生通过阅读整本书,探索阅读门径,拓展阅读视野,建构阅读经验,形成适合自己的读书方法,提升阅读鉴赏能力,我们组织了一批优秀的中学语文教师,为大家选定书目,开设“阅读课”。
“整本书阅读与研讨丛书”的呈现方式为“原典+阅读课”,用意有二:一是帮助中学生树立版本意识,第一次接触的就是比较好的版本,未来选书的时候也会有高标准;二是便于查阅,“阅读课”上引用的原典就在手边,能够随时翻阅,重读、细读部分内容,跟“老师”形成良好的互动。
原典是精心选择的适合中学生阅读的版本,不必多说。“阅读课”的“主讲教师”全部来自北京,选定北京的教师开设“阅读课”,主要考虑地缘优势,研讨方便,观摩教学方便,互相提建议也方便。编写过程中,我们说得最多的一句话是“这是写给中学生看的,马虎不得”,书中设计的阅读任务大多经过教学实践的检验,经过检验后的调整和优化,使用的语言经过几个轮次的打磨,尽量和蔼可亲,贴近中学生的接受水平。
“阅读课”包括五部分:经典溯源、阅读门径、名家视点、延伸导航、2《边城》阅读课研究旨要。“经典溯源”从创作的背景、出版发行、受到关注的变化历程以及研究视角的转型等方面讨论这部作品“为什么会成为经典”,启发中学生思考经典的永恒价值和当代意义,思考我们阅读经典的真实目的。“阅读门径”是“阅读课”的重中之重,提供阅读这本书或者这类书的合理路径与方法。需要说明的是,选入“整本书阅读与研讨丛书”的书目涉及类型相对丰富,不同类型的作品,阅读门径有所不同,这一章提供了丰富多彩的阅读任务,这些任务能够引领中学生走进作品,寻幽探秘。“名家视点”梳理了研究这部作品的主要观点,有助于中学生从文学评论的角度深度理解作品,写法与文献综述类似,从中可以梳理探究文献综述的撰写方法,为研究性学习奠定基础。“延伸导航”主要提供拓展阅读的书目,不同类型的作品拓展阅读的角度也有所不同,“阅读课”不仅提供了书目,还提供了找到这些书目的路径,知道从哪些范围去找书,这是扩大阅读视野的先决条件。
“研究旨要”侧重引领基于阅读开展的研究性学习,其中包括做研究的一般流程,适合中学生使用的研究方法,结合具体的作品给出样例,以供参考借鉴。
这是一套挺朴实的书,希望用合宜的内容、合理的互动、恰切的文字吸引中学生,在使用上我有三点建议:其一,在阅读原典的基础上修习“阅读课”。“阅读课”不是代替阅读的,而是辅助完整阅读、深入阅读的。没有零距离接触原典,任何分析鉴赏、什么视角观点都无法提升你的阅读素养,换言之,读书是自己的事情,无人可以替代。如果你自己完成整本书的阅读有困难,可以边上“阅读课”边阅读,在“老师”的帮助下读完原典。
其二,努力完成“阅读门径”中提供的任务。“阅读门径”中提供的任务按照阅读整本书的基本目标设计,属于“入门级”。如果你对这本书感兴趣,可以尽量多关注“延伸导航”提供的拓展书目,这属于“发烧级”。如前言3果你未来有从事语文学习与研究的愿望,期待你按照“研究旨要”的提示完成一项研究性学习任务,这属于“旗舰级”。你可在中学阶段多修习几次“阅读课”,逐步实现不同级别的进阶。
其三,跟周围的同学分享自己的阅读收获。“学而时习之”是自己读书之乐,“有朋自远方来”是分享心得之乐,“人不知而不愠”是得到上面两种乐趣之后的平和心态。倘若有两三位同学一起阅读同一本书,一起讨论探索,交流感悟,实在是乐事。不同的收获往往源自不同的思考方式,在分享过程中拓展思考视角,丰富思想内涵,是中学生自我发展的有效策略。
鲍鹏山老师说:“我们读经典,初衷不是获得知识,而是让你有一个判断的标准。是非善恶美丑标准从哪里来?经典就是建立这套标准的。”“整本书阅读与研讨丛书”共十种,期待这些经典走进你的书房,帮你建立起看世界的标准。
感谢人民大学附属中学季雪娟、清华大学附属中学赵岩、北京市第一六一中学郭翠翠和张悦、中央民族大学附属中学周明鉴和李延帅、北京朝阳外国语学校程现亮和李丽娟、北京师范大学第三附属中学刘婉婷、北京教育学院石景山分院纪秋香等十位老师,他们在繁忙的教学工作中努力探索,认真写作,承担起语文教育中的一份责任。期待大家成为真正的阅读者,享受阅读的宁静愉悦。
吴欣歆2019年5月目录第一章经典溯源第一节成书历程1
33
33
44
10111112131414165
一、第一版:《国闻周报》连载本二、第二版:初版单行本三、第三版:修改单行本四、第四版:改定本第二节本书影响一、乡土文学的一次新创作二、回归人性的美学追求第三节发展脉络一、《边城》的创作期二、《边城》的失落期三、《边城》的辉煌期第四节文学地位一、沈从文是中国文坛独具特色的一员二、沈从文的作品是中国文坛浓墨重彩的一笔2《边城》阅读课第二章阅读门径第一节阅读前的准备一、乡下人沈从文第二节正式阅读一、通读二、品读三、解读第三节阅读完成后的情感共通及其呈现方式一、用朗读的方式呈现情感共通二、用写阅读随笔的方式呈现情感共通二、城市中的沈从文19212125283133405959606163636365第三章名家视点第一节名家评论一、语言名家的评论二、艺术名家的评论第二节研究学说目录3一、田园牧歌说二、挽歌说三、原型探究说656769737575757676777777777778787878第四章延伸导航第一节沈从文传记研究一、沈从文《从文自传》二、金介甫《沈从文传》三、凌宇《沈从文传》四、汪曾祺《我的老师沈从文》第二节沈从文及其作品研究一、凌宇《从边城走向世界》二、邵华强《沈从文研究资料》三、刘洪涛《〈边城〉:牧歌与中国形象》四、刘洪涛《湖南文学与湘楚文化》第三节沈从文的其他作品一、《凤凰往事》二、《湘行散记》三、《沈从文谈艺术》4《边城》阅读课第五章研究旨要第一节如何进行文献检索一、文献的类型二、文献的获取第二节如何确定选题一、确定选题的原则二、确定选题的方法第三节如何撰写研究报告一、研究报告概述三、研究报告示例二、研究报告的内容7981818388899192929395第一章经典溯源第一版:《国闻周报》连载本成书历程第二版:初版单行本第三版:修改单行本第四版:改定本文学作品中的新地域—湘西——乡土文学的一次新创作本书影响回归人性的美学追求《边城》是与众不同的乡土文学作品经典溯源《边城》的创作期发展脉络《边城》的失落期《边城》的辉煌期文学之外的文化生命沈从文是中国文坛独具特色的一员文学地位沈从文的作品是中国文坛浓墨重彩的一笔被重估的文学史地位第一章经典溯源3第一节成书历程从1934年在《国闻周报》上连载,到1957年收入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沈从文小说选集》,《边城》共出现了四个版本。
一、第一版:《国闻周报》连载本1934年,沈从文的单篇小说《边城》开始在《国闻周报》上连载,共十次。除第十一至十二期每期刊载一个半章节、第十三至十四期每期刊载三个章节外,其余各期每期刊载两个章节。这一版本中,小说不附《题记》。
《题记》单独刊登在《大公报·文艺副刊》上。
二、第二版:初版单行本1934年10月,傅东华将《边城》收入“创作文库”丛书,交由上海这一单行本主要是将之前连载的《边城》整合出版,从连载版到整合生活书店出版单行本,后于1935年6月和1937年5月两次再版。
版,两个版本的时间跨度不大,改动不多。整合之后的《边城》增加了《题记》,形成了完整版本。
三、第三版:修改单行本1943年9月,桂林开明书店出版了经过沈从文修订的《边城》单行本。
这一版本的《边城》同开明书店1943年4月出版的其他十二本经沈从文修订的作品一起,形成了《沈从文著作集》。
这一版本是第一个沈从文修订本,无论是故事文本还是《题记》的内容都有所调整,整体来说是对《边城》的一种完善。
4《边城》阅读课四、第四版:改定本1957年版的《边城》出现了更多的修改,这次修改源于当时的国内外文艺活动现状。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沈从文虽然没有进行其他的小说创作,但是他重新修改了《边城》。这次的修改“使作品对旧社会的批判更加明确”①。
因此,《边城》的这个版本是该书问世二十余年来变化最大、改动最多的,也是现在我们阅读的版本。
第二节本书影响沈从文对中国文坛的贡献不可小觑。与一些作家所关注的社会现状之“变”不同,沈从文潜心于表现“于历史似乎毫无关系,百年前或百年后皆不变无可记载的历史,却使人引起无言的哀戚”②。沈从文有自己的创作主张,他认为“一部伟大作品总是表现人性最真切的欲望”。正是基于这样的创作理念,沈从文才孕育出了一系列的文学作品,而《边城》是这些文学作品中的代表作。《边城》完整、深刻地表现出了沈从文所期待的人性之“常”以及人性中那些真切的欲望,一经发表便获得了广泛赞誉。读者一致认为这部小说和谐、自然、美丽又不做作。
沈从文将理想的人生形式和古拙的湘西风情有机结合起来,在边地明净的底色中,把饱满的情绪投注到边城的子民身上,描绘了乡村世界中的人性美和人情美,着重塑造了作为“爱”与“美”的化身翠翠的①
②仿佛同目前一样。……历史对于他们俨然毫无意义,然而提到他们这点千年金介甫??沈从文传[M]??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9:341??
沈从文??湘行散记[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7:109-110??
第一章经典溯源5形象。作品中其他人物的品格,如老船夫的本分厚道、顺顺的豪爽慷慨等,这些都是美好的道德品格,都从某一方面展现了理想人生形式的内涵。古拙的湘西风情既是寄托健全的人性形式的不可或缺的背景,又是这一理想人生形式的有机组成部分,只有在如桃花源般的地域,才能让人感受到安静平和。
一、乡土文学的一次新创作乡土文学,又称乡土小说。在现代中国,关于“乡土文学”的阐述,最早来源于鲁迅。他在《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导言》中说:“蹇先艾叙述过贵州,裴文中关心着榆关,凡在北京用笔写出他的胸臆来的人们,无论他自称为用主观或客观,其实往往是乡土文学,从北京这方面说,则是侨寓文学的作者。”①尽管鲁迅对“乡土文学”未做出正面的定义,但他勾画了当时乡土文学的创作面貌。当时的乡土文学作家群体多寄寓都市,沐浴着现代都市的文明,领受着“五四”新文化的洗礼。现代文明和进步思想的烛照,为当时作家创作“乡土文学”做了重要的思想准备,乡土作家们开始在异乡回望故乡,在城市中思考乡村,在文明中观察落后。
20世纪20年代,一些寓居京沪大都市的游子目睹了现代文明与宗法农村的差异,在鲁迅“改造国民性”思想的启迪下,带着对童年和故乡的回忆,用隐含着乡愁的笔触将“乡间的死生、泥土的气息,移在纸上”,显示了鲜明的地方特色,从总体上呈现出自觉而可贵的民族化追求。
乡土文学的表象特征往往让人联想到意趣盎然、清新淡雅的田园风光。
鲁迅??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M]??上海:良友图书印刷公司,1935:11??
①6《边城》阅读课田园风光中出现的意象,如黄泥的墙、故乡的井、乡村的犬吠和月下的水乡……都显现着一种恬淡又自然的美学特征。伴随着美景的,还有彪悍的民风、未开化的文明、愚昧的乡规,作家在回忆自己的童年和美丽家乡的时候,也审视着家乡。
(一)文学作品中的新地域——湘西—在中国近现代文学史上,无论是海派文学还是京派文学,抑或是东北沦陷时期的文学以及解放区的文学,都占有重要的位置。因为有许多作家,或者作家群体都在不遗余力地表现不同地域的文化。沈从文的小说让具有地域特色的湘西走进人们的视野并且被人们重视。
“我人来到城市五六十年,始终还是个乡下人,不习惯城市生活,苦苦怀念我家乡那条沅水和水边的人们,我感情同他们不可分。”①沈从文终其一生拼命想融入城市文化,却发觉乡下才是自己真正的精神归属。他在他的家乡看见了诸多残忍又可怕的事,然而,在他的笔下展现的却都是家乡山水所孕育出来的美好人性。“虽然也写都市生活,写城市各阶层人,但对我自己的作品,我比较喜爱的还是那些描写我家乡水边人事哀乐故事。”②他如同其他作家一样描绘着自己家乡的山水,开辟了中国现代文坛作家从未触及的新地域——湘西。—1??湘西的民族特征“两世纪来满清的暴政,以及因这暴政而引起的反抗,血染赤了每一条官路同每一个碉堡。到如今,一切完事了,碉堡多数业已毁掉了,营汛多数成为民房了,人民已大半同化了。落日黄昏时节,站到那个巍然独在万山环绕的孤城高处,眺望那些远近残毁碉堡,还可依稀想见当时角鼓火炬传警告①②沈从文??从文自传[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7:122??
第一章经典溯源7急的光景。这地方到今日,已因为变成另外一种军事重心……”①沈从文生活过的湘西,地属极偏僻的角隅,汉民与苗民杂居,生活习俗以及由通婚而产生的血缘关系使此地的人互相融合。沈从文的祖母就是苗族人,他身上留着苗族人的血。这种地区样态,之前的文学作品并未触及。
2??湘西人的生活方式湘西的人敬畏天地,爱与恨都有自己的方式。这里不仅有汉民族的勤奋与坚韧,还有边地民族对神的敬仰与崇拜。正是这样的敬仰与崇拜,才使当地人可以有序地生活在这片土地上。大家敬畏天神,“春秋二季农事起始与结束时,照例有年老人向各处人家敛钱,给社稷神唱木傀儡戏”②,这是典型的汉人生活习俗,并不影响苗族的生活习惯也在这片土地上进行。在春天,“居民便装饰红衣傩神于家中正屋,捶大鼓如雷鸣,苗巫穿鲜红如血衣服,吹镂银牛角,拿铜刀,踊跃歌舞娱神”③,这是苗族人自己的祭祀方式。
不同民族的鬼神在这里和谐地被祭祀、供养。沈从文的创作,让我们看见了一个民风更加淳朴且残存着原始印象的地方。
(二)《边城》是与众不同的乡土文学作品在鲁迅的乡土文学作品中,因为丈夫七斤进城被剪了辫子担心皇帝再度坐龙廷而焦虑不安的七斤嫂,多年不见再度相见却只从嘴里说出“老爷”二字的可怜而麻木的童年玩伴闰土,仅仅把革命看作泄私愤而不知道革命的真正意义的阿Q……这些著名的人物形象身上担着这个国家和民族加诸农民身上的沉重负担。当然,他们身上也存在着来自本阶层的愚昧与麻木。在描述他们的时候,作者怀着深切的同情心,但更多的是对这种乡村中存在的落后和愚昧以及百姓生活现状的一种批判。
但沈从文不同。沈从文在《边城》中没有描绘人物的愚昧、落后和残①
②③沈从文??从文自传[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7:3??
沈从文??从文自传[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7:2??
8《边城》阅读课忍,而是让每个人都闪现出人性的光辉,展现出城市人所不具备的纯真与美好。这在乡土文学中并不多见。
沈从文所生活过的湘西,并非没有残忍。沈从文在《湘行散记》中描绘了许多杀头的场面,不仅野蛮、残忍,而且全无道理可讲。如果说之前的乡土文学中多描绘的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只求索中国乡村未来的发展何去何从;那么,看见残忍的沈从文想表达的就只有爱,他担心的是未来的城市文明会污染了这一片美丽又纯洁的净土。从他笔下流出的文字表达出的乡土风貌与其他作家不同。
1??这里有城里人没有的重义轻利在这座茶峒山城中,这种重义轻利的美好品德体现在当地有声望的人身上(比如船总顺顺)并不稀奇,但如果也体现在身份低微的人和以逐利为目的的商人身上,那其他的人就更是这种美好品德的持有者了。
由于边地的风俗淳朴,便是作妓女,也永远那么浑厚,遇不相熟的人,做生意时得先交钱,再关门撒野,人既相熟后,钱便在可有可无之间了。……这些人既重义轻利,又能守信自约,即便是娼妓,也常常较之知羞耻的城市中人还更可信任。①(老船夫)走到卖肉案桌边去,他想“买肉”人家却不愿接钱……卖肉的明白他那种性情,到他称肉时总选取最好的一处,且把分量故意加多……②低微的娼妓、逐利的商人,都能够重情义、讲情感,可见这山城中的人是怎样的淳朴厚道。
2??这里有别处没有的慈爱长者《边城》中描绘的慈爱长者有着更广博的爱。《边城》中人物的爱不仅①
②沈从文??边城[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19:9??
沈从文??边城[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19:34-35??
第一章经典溯源9来自血缘,而且来自美好的道德品格。“边城人”给自己加上的道德责任与义务使自己可以超越亲情、超越爱恨去把温暖传递给没有血缘的人。这种人性美较为充分地体现在杨马兵和顺顺身上。
时候变了,一切也自然不同了,皇帝已不再坐江山,平常人还消说?!
杨马兵想起自己年青作马夫时,牵了马匹到碧溪岨来对翠翠母亲唱歌,翠翠母亲不理会,到如今这自己却成为这孤雏的唯一靠山唯一信托人,不由得不苦笑!①杨马兵抚育的是求而不得的心上人的孩子,是情敌的孩子,也是忘年交老朋友的孩子。无论哪种关系,杨马兵都没有必要必须陪在翠翠身边,做守船这种辛苦而清贫的差事,但是他却用自己人性中的美好承担起了这份责任。这份责任既不是来自周围人的舆论压力,更不是来自什么金钱的驱使,也许这是一种城市文明、商品文明价值观下不被理解的责任心,却被杨马兵诠释得云淡风轻又恰如其分。
过三天后船总来商量接翠翠过家里去住,翠翠却想看守祖父的坟山,不愿即刻进城。……过了四七,船总顺顺派人来请马兵进城去,商量把翠翠接到他家中去,作为二老的媳妇。但二老人既在辰州,先就莫提这件事,且搬过河街去住,等二老回来时再看二老意思。②天保的死很难说完全与祖孙二人无关。船总顺顺在痛失长子之后,没有拿出传统式父亲的派头来包办或指派傩送的婚姻,也没有和其他人一样愚昧地认为翠翠不祥。他既不愚昧又不强势,且富有同情心,既能够尊重和考虑翠翠的立场,又能努力为翠翠寻求最合适的生活方式。作为父亲,作为长者,他展现了人性中美好的一面,放弃丧子的纠结,依然愿意成就孩子们的幸福。这种慈爱的长者,是一个大爱的形象,被作者塑造得有血有肉、丰富沈从文??边城[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19:94.①
②沈从文??边城[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19:94-95.10《边城》阅读课饱满。
二、回归人性的美学追求沈从文生活的时代,中国受新文化的影响,绝大多数民众都处在愚昧和麻木的状态中,但革命和斗争、探索和改变仍然是时代的主流。在这种大环境下,作家有责任承担起改造旧中国的任务,有责任为广大的人民群众带去思想的启迪,用一篇篇文学作品唤起更多人的觉醒。沈从文也不例外,他对时事并非毫无感觉,他对革命的现状有自己的认识和思考,对美与丑、好与坏也有自己深入的思考。沈从文正是在这样的思考下写出了那么多展现人生本来样貌、表现人性纯粹之美的文学作品,《边城》就是代表。在《边城》的题记中,他说道:“因为他们是正直的,诚实的,生活有些方面极其伟大,有些方面又极其平凡,性情有些方面极其美丽,有些方面又极其琐碎,——我动手写他们时,为了使其更有人性,更近人情,自然便老老实实—地写下去。”①从中可以看出,沈从文对农人、士兵怀着不可言说的温暖。
关注人群,关注人性,关注人们或者伟大或者琐碎的状态,并且用自己的热情去描写人世间所发生的事,这种认真的、老老实实的描写,是最符合人性的。这种符合人性的文学作品自然历久弥新。
沈从文在《边城》中,让老船夫思考死亡,让翠翠面对亲人的死亡。
“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人生忽如寄,寿无金石固”,这种慨叹是人类所共有的。老船夫正是因为知道生命的无常,才担心自己如果不在了翠翠将会怎样独自一人去面对所有的境遇。人活着要担心当下,人老了要担心子孙的未来,这种生命认识是从古至今人们所共有的。当读者感同身受时,文学作品的审美和情感价值便体现出来了。沈从文笔下的老船夫有对沈从文??边城[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19:1.①
第一章经典溯源11自己年龄的担忧,也有自己死后对亲人的不放心,这是真正符合人性的,是回归人性,是高级的文学审美追求。对于这种审美追求,沈从文不是独创者,但是他以自己的风格用在自己所了解的地域上发生的故事来表现全人类的困惑。这种对人性真实面的求索表现得恰如其分的文学创作,在20世纪30年代凤毛麟角。
另外,沈从文像陶潜一样热爱着乡村,在乡村他能够找到归属感和安全感。热爱乡村、热爱乡村生活就是热爱自然与质朴,就是热爱真实。在自然、质朴的审美追求的引领下,陶潜的诗歌经历了时间和岁月的打磨,在后世大放异彩。沈从文也是一样。《边城》中的语言像诗歌一样优美,这种优美并不是矫揉造作,而是如边地的山水一样纯美、自然。人类的审美追求有华丽、精妙的一面,但也有热爱自然、喜欢恬淡、向往纯美、接受辛劳与美好并存、淳朴与蒙昧共生的一面,它不与时代的特征挂钩,而与人性最本真的审美需求挂钩。《边城》恰恰是这样一部既表现恬淡、展现人类最真实的美好,又表达了人类最真实的无奈的作品。这是对人性回归的呼唤,也是对人性审美要求的尊重。
第三节发展脉络一、《边城》的创作期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离家十年的沈从文第一次准备回家看看,他怀揣着新婚的甜蜜,想象着母亲见到他的样子。在颠簸的路途中,沈从文看见“路劫至死者数人”,听见了杜鹃悲鸣的哀叫;行至青岛,又见“村中有死者家人‘报庙’行列,一小女孩奉灵幡引路”;“因与兆和约,将写一故事引入所见”,于是开始了《边城》的创作。沈从文在新的《边12《边城》阅读课城·题记》中,把该书的创作缘由写得极为平常,但创作过程并不是那么简单和轻松。
也就是在这一年,沈从文反对左翼文学,认为左翼文学过于形态化、概念化、公式化。由于和左翼文学作家认识的不同,沈从文走上了不一样的文学道路。沈从文追求创作自然且能够反映人性的文学作品,他并非不关心政治,也并非反对任何形式的革命,只是认为政治或者流派的掺杂会让文学的样貌不那么纯粹。他一直追求着纯粹的文学,希望用自然恬淡的笔触去反映生活,从而带给读者美的享受。沈从文能够在他所处的时代,超越时代本身去认识文学,并且努力将这种认识体现在创作中,确实需要勇气。
沈从文一直有自己是“城市人”还是“乡下人”的矛盾心理,在他内心深处分时间段有所侧重。从世俗角度来说,沈从文很喜欢成为城里人,不然他就不会离开湘西北上。但是从另一方面来说,在他精神的选择、个人生活的选择中有一种“原乡”情节,也就是寻找一种精神还乡。他有乡下人的淳朴,有乡下人的厚道和热诚。在城市文明的参照对比下,进入成熟期的沈从文意识到只有湘西才是一个永恒的美的所在。这样的审美追求,推动着沈从文创作出反映乡土中国、湘西文化的作品。
二、《边城》的失落期1945年抗战胜利,沈从文很快从昆明的西南联大动身,回到北平,进入北大教书。1948年,沈从文受到左翼文化界的猛烈批判。在沈从文的学生、作家汪曾祺看来,沈从文受到的“致命的一击”,是1948年3月郭沫若发表的《斥反动文艺》,将沈从文定为“桃红色”的“反动”作家。沈从文陷入巨大的精神压迫之中,1949年,他两度选择自杀,却两次都被发现并获救。1949年后,沈从文不再从事文学创作。
第一章经典溯源13中国小说的发展注重史诗性和传奇性,在这样的大环境下,《边城》这种被视野。
众的视野,知道《边城》、阅读《边城》的人寥寥无几。
“文革”时期,文学的样式极为单一,《边城》这样的小说不再进入大作品境遇与作家个人的境遇息息相关。从1949年到1966年的17年间,标记为带有小资产阶级情感的小说不再受到重视,被剥离出文坛主流和大众三、《边城》的辉煌期1980年6月,美国汉学家金介甫为撰写传记《沈从文传》来到中国。
不久之后,应美国文学界和学术界的邀请,沈从文以中国著名作家和文物研究家的双重身份到美国交流访学。从这个时候开始,尘封的沈从文及其那些描写湘西的作品才得以重见天日。
用视听语言展示了《边城》里的美。一时间,全国都在说《边城》、说翠翠。“黑黑的皮肤,长长的麻花辫”,一度成为当时中国人心中乡村少女的审美标准。
电影的巨大效应直接引发了阅读沈从文小说的热潮。在电影和小说的双重作用下,越来越多的人不断造访沈从文的家乡湘西。此时的《边城》不仅是满足当时人们文化需要的重要作品,也让人们对文学审美有了一次全新的认识。
当时代发展到某一个时期,一些文学作品会应时代而产生,成为当下最流行最受欢迎的作品。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时代的变迁,人们最终还是会回归关乎人性、关乎人类永恒话题的文学作品,这样的作品能够禁得起时间的考验。
弥新。
《边城》的再次大热,证明了它是这样的作品,历久1984年,由凌子枫导演执导的电影《边城》在全国各大影院相继上映,14《边城》阅读课第四节文学地位金介甫在《沈从文传》的引言中说:“在西方,沈从文的最忠实读者大多是学术界人士。他们都认为,沈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少有的几位伟大作家之一,有些人还说鲁迅如果算主将,那么沈从文可以排在他之后。”①可见沈从文在中国现当代文坛中的重要地位。
无论是沈从文,还是沈从文的作品,均在20世纪80年代获得了公正客观的评价。从此以后,沈从文一直是中国文坛中排名靠前、举足轻重的作家。
一、沈从文是中国文坛独具特色的一员沈从文曾说:“我和我的读者都行将老去。”这句伤感的预言并没有应验,他没有想到,他的作品和他的读者都没有老去。沈从文被冷藏了30多年后,在20世纪80年代又回到文学中心,并掀起了一股沈从文热,这对中国文坛产生了重大影响,而且持久不衰。
当然,沈从文的文学地位从根本上说是由其作品决定的。沈从文是中国近百年来乡土情结最浓的作家,是多产作家,又是文体实验作家,这足以让他在文学史上不被遗忘。而且沈从文是具有特殊意义的乡村世界的主要表现者和反思者,他醉心于人性之美,他说:“我只想造希腊小庙……这庙供奉的是‘人性’。”沈从文本身在谈他自己写得比较好的作品时,也举出《边城》《湘行散记》《长河》。
(一)文学之外的文化生命金介甫评述沈从文时说道:“美是沈从文的上帝。”当沈从文在文学作①
金介甫??沈从文传[M]??符家钦,译??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9:7??
第一章经典溯源15品中所描绘的湘西世界的美和爱不再被欣赏时,他决定到地下去寻找,到历史中去寻找,到废墟中寻找。
那个因为文学创作而几乎自杀的人,从死亡线上回归后,忽然变得豁然大度。从青少年时期开始,沈从文就与文物结缘,在《沈从文自传》里就有“沈从文已从那些本地乡绅学会了刻图章,写草书”这样的字句。1922年到1923年间,沈从文在保靖任“湘西王”陈渠珍的书记。当时,军部会议室大橱柜里有书,有字画碑帖,有古瓷铜器……这些东西就由沈从文负责。这些工作让他接触到大量的文献古籍、明清绘画及铜器等,为他的文物历史知识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被重估的文学史地位前半生,沈从文用笔记述着他所热爱的湘西,文字优美动人;后半生,他依然用笔,却变成了一位文物研究专家。他的一生著作等身,但直到20世纪80年代,他文学大师的身份才为人们重新审视。
在文学史的序列中,金介甫是给沈从文以明确的崇高地位的第一人。金介甫反映的是包括他自己在内的西方汉学家的普遍意见,他所用的“少有的几位”“伟大”作家之一,以及和鲁迅并列等说法,都是极高的赞誉。
1994年,学者王一川主编的《20世纪中国文学大师文库》以“文学大师”标目,其小说卷将鲁迅、沈从文、巴金、金庸、老舍等9位小说家的作品收入,却把茅盾等的作品排除在外,由此引起强烈反响。在文库的小说家排名中,沈从文位列第二。编者为沈从文获得如此地位提供了令人信服的理由:“他借湘西边地风情而对中国古典诗意的卓越再造。”此外,近年来文学界对沈从文频繁使用的“大师”称号也肇始于此。
1995年,钱理群、吴晓东推出了排在最前列的7位现代作家的名单。
他们在《“分离”与“回归”绘图本〈中国文学史〉(20世纪)的写作构想》一文中写道:“在鲁迅之下,我们给下列6位作家以更高的评价与更为16《边城》阅读课重要的文学史地位,即老舍、沈从文、曹禺、张爱玲、冯至、穆旦。”沈从文在全体现代作家中排名第三。
世纪全世界范围内用中文写作的小说进行排名,遴选前100部作品。参与这一排行榜投票的是海内外著名学者、作家。在这一排行榜中,鲁迅以小说集《呐喊》位列第一,沈从文的小说《边城》名列第二。但如果以单篇小说计,《边城》则属第一。
这些产生于20世纪末的排名,有的针对作家沈从文,有的针对沈从文沈从文的作品经受住了时间的考验,成为经典。但更为重要的是,读者喜欢阅读沈从文的文字,因为他是独一无二的。
1999年,《亚洲周刊》推出“20世纪中文小说一百强排行榜”,对20的个别小说,虽然范围大小不一,但是都在二三名之间。
二、沈从文的作品是中国文坛浓墨重彩的一笔毫无疑问,沈从文是中国文坛上的一匹黑马。这个只有小学文凭的湘西青年,曾经一文不名,14岁投身行伍,行走在湘川黔边境地区。20岁凭着一支笔一颗心,以及湘西人特有的野劲,硬生生地闯进了北京文坛。
沈从文的目光聚焦在湘西的农民身上,他的作品中大量地展现了边地农民的精神状态和原始的生活风貌,从婚丧嫁娶的风俗到爱恨情仇的表达,从反抗压迫的精神到乡村文明与城市文明的斗争,他笔下的中国农民更具有原始的蒙昧和人性的善意。
构筑在水边的“湘西世界”是沈从文和读者共同推崇和倾心的,在作品中则充分展示出他杰出的叙事和想象能力,形成了中国现代文学中独特的文学文化景观。可以说,“湘西世界”和沈从文成就了彼此。
沈从文在小说中描述了一个独特的湘西世界,在恬淡、静谧的氛围中展示了乡村生命形式的美丽,并对城市生命形式进行了批判。他创造的“湘第一章经典溯源17西世界”不但让自己实现了精神解放,而且给读者提供了精神栖息的家园。
他的文学作品对中国现代文学的最大贡献,恰恰在于创造了一个独特的、富有永久魅力的地域,让读者在这个作家用笔构筑出来的文学世界中获得心灵的放松以及精神的返璞归真。
第二章阅读门径沈从文的家庭乡下人沈从文沈从文的家乡阅读前的准备沈从文在家乡小城城市中的沈从文沈从文在他乡大城完成小说全文阅读通读梳理小说人物关系梳理小说故事情节品读《边城》语言正式阅读品读归纳沈从文的文学风格及其成因阅读门径解读人物解读解读意象分析主题阅读完成后的情感共通及其呈现方式用朗读的方式呈现情感共通用写阅读随笔的方式呈现情感共通第二章阅读门径21第一节阅读前的准备阅读《边城》之前,我们首先来确定一下阅读目标。
一是熟悉故事发展脉络,绘制人物关系图,将典型人物置于典型环境中,理性客观地从文本出发去揣摩人物内心,分析人物性格,理解人物选择,探寻作品主旨。
二是感受《边城》故事的发生地——湘西的独特、动人之处,进而探—索小说的环境描写对小说主题呈现和小说人物塑造的影响及作用。
三是通过分析《边城》中的重要意象进行小说主题探究的学习,感受作者对人性、人生及生命的独特思考。
四是初步了解沈从文,初步了解学术规范,找到自己的阅读路径,并培养探究兴趣。
一、乡下人沈从文1902年12月28日,沈从文(原名沈岳焕),出生在“黔北,川东,湘西,一处极偏僻的角隅上”,即湘西边城镇筸(今天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沈从文一直生活在湘西的边地文化氛围中,辗转于湘西各地。
的凤凰县)。从出生之日到1923年去北京学习写作并投身于中国文坛之前,(一)沈从文的家庭省,镇压太平天国运动;22岁时,率部攻克崇仁、乐安、宜黄、南丰,屡建战功,曾做过云南昭通镇守使;26岁时做过贵州总督;因受朝廷暗中监视,便借枪伤复发为由请求辞职,于28岁到湖南省凤凰县镇筸城定居。他亲自量地查勘,选定道台衙门对面的中营街,修建了一座小巧玲珑的四合沈从文出生在一个军人家庭。祖父沈洪富16岁时入湘军,转战江南数22《边城》阅读课院,就是现在的沈从文故居。
沈洪富没有孩子,死后,他的妻子为小叔子娶了个苗族姑娘,并将小叔子与苗族姑娘生的儿子中的一个——沈宗嗣要过来,为沈洪富一脉传宗接—代。沈宗嗣就是沈从文的亲生父亲。沈从文报自己是苗族作家,就因为他的祖母是一位地地道道的苗族姑娘,他的血管里流着苗族人的血液。在当时混乱的局面下,严重的民族歧视给沈家带来了不幸,为了避嫌,这位苗族姑娘被远嫁他乡。因为这样的人生经历,沈从文对于少数民族怀有深切的热爱和深刻的同情,对于来自少数民族的那种天然、纯真的野性美有着深刻的喜爱和赞同。
沈宗嗣的夫人黄氏在年纪很小的时候就随同沈从文的一个舅舅在军营中生活,所见的事情很多,“所读的书也似乎较爸爸读的稍多”。沈从文兄弟姐妹的家庭教育多来自这个“瘦小,机警,富于胆气与常识”的母亲。因此,沈从文的气度与个性受到母亲的影响更多,从而形成了沈从文由原生家庭所带来的性格。
(二)沈从文的家乡的家乡,沈从文是这样描述的:“一个好事人,若从一百年前某种较旧一点的地图上去寻找,当可在黔北,川东,湘西,一处极偏僻的角隅上,发现了一个名为‘镇筸’的小点。”①“兵卒纯善如平民,与人无侮无扰。农民勇敢而安分,且莫不敬神守法。商人各负担了花纱同货物,洒脱单独向深山中村庄走去,与平民作有无交易,谋取什一之利。地方统治者分数种:最上为天神,其次为官,又其次才为村长同执行巫术的神的侍奉者。人人洁身信神,守法爱官。……地方东南四十里接近大河,一条河流肥沃了平衍的两岸,多米,多橘柚。西北二十里后,即已进入高原,近抵苗乡,万山重叠,沈从文??从文自传[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7:1??
从《边城》中每一处自然风光都能看到沈从文家乡的印记。对于自己①
第二章阅读门径23大小重叠的山中,大杉树以长年深绿逼人的颜色,蔓延各处。……河岸上那些人家里,常常可以见到白脸长身见人善作媚笑的女子。小河水环绕‘镇筸’北城下驶,到一百七十里后方汇入辰河,直抵洞庭。”①1??沈从文家乡之“野”边地的民风塑造了沈从文的“野”。他在家里是不能不穿鞋子的,可是他一定会脱光鞋子走路上学,那样自在又舒服,上学的路上可以绕一段路去田塍上捉虫斗虫……这些都让沈从文不受任何约束,就那么自然地、随性地生长既塑造了他的强悍,又让他获得了多方面的文学素材。“照地方风气说来,一个小孩子野一点的照例也必需强悍一点,因此各处方能跑去。各处跑去皆随时会有一样东西在无意中扑倒你身边来,或是一只凶恶的狗,或是一个顽劣的人。无法抵抗这点袭击,就不容易各处自由放荡。
一个野一点的孩子,即或身边不必时时刻刻带一把小刀,也总得带一削光的竹块,好好的插到胯带上;遇机会到时,就取出来当作军器,尤其是到一个离家较远的地方去看木傀儡戏,不准备厮杀一场简直不成。……被他打倒,你活该,只好伏在地上尽他压着痛打一顿。你打倒了他,他活该,你把他揍够后你当时可以自由走去,谁也不会追你。”②民风彪悍之地也绝非不讲道理,当地的大人在待人接物上十分出色:“至于我那地方的大人,算却不作兴。这类善于斗殴的人物在当地另成一组,豁达大度,谦卑接物,为友报仇,爱义好施,且多非常孝顺。”③沈从文在他还不到10岁的时候经历了辛亥革命,他的几个叔叔都或多或少地扮演了一定的角色。在一个夜里,城外发生了很多事,发生了什么沈沈从文??从文自传[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7:1-4??
沈从文??从文自传[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7:17??
沈从文??从文自传[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7:18??
用单刀在大街上决斗本不算回事。……本地军人互相砍杀虽不出奇,行刺暗①
②③
24《边城》阅读课从文并不清楚,但是第二天白天的景象却完全不同了:“于是我就在道尹衙门口平地上看到了一大堆肮脏血污人头,还有衙门口鹿角上,辕门上,也无处不是人头。从城边取回的几架云梯,全用新竹子作成。云梯木棍上也悬挂许多人头,看到这些东西我实在稀奇,我不明白为什么要杀那么多人。我不明白这些人因什么事就被把头割下。我随后又发现了那一串耳朵,那么一串东西,一生真再也不容易见到过的古怪东西!……革命算已失败了,杀戮还只是刚在开始。……捉来的人只问问一句两句话,就牵出城外去砍掉。”①沈从文小时候看见这一切描述这一切的时候还颇为轻松,但是到他成长一些之后再遇见杀人的场景,他在信中的描述却是另一番景象了。沈从文家乡的野,既饱含着未完全被现代物质文明摧毁的淳朴民风,如同未经雕琢的璞玉具有野趣,同时也带着血腥和野蛮。
2??沈从文家乡之“杂”沈从文的家乡是一个汉族和苗族等少数民族杂居的地方,边地少数民族的民风和生活方式影响、浸润着沈从文,也丰富着他的见闻。沈从文弟弟的保姆是一个苗族妇女,而沈从文的表哥则是一个在苗乡附近守碉堡的战兵。“这战兵在苗乡有点势力,很能喊叫一些苗人。每次来城时,必为我带一只小鸡或一点别的东西。一来为我说苗人故事,临走时我总不让他走。我欢喜他,觉得他比乡下叔父有趣。”②沈从文的身上不仅流淌着苗族人的血液,同时他的家庭和苗族人有着联系密切。辛亥革命爆发时,沈从文的两个姐姐、一个哥哥、一个弟弟都随着苗族妇人躲进苗乡去避难。
3??沈从文家乡之“美”沈从文的家乡很美,有翠色的植物,他满眼看见的都是翠色;有大河,河中有比人脚板还大的鱼,想要泅水还要到上游更深一点儿的潭中去。他总沈从文??从文自传[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7:22-23??
沈从文??从文自传[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7:19??
①②
第二章阅读门径25是对水碾和水车感兴趣,想看看榨油坊里的油是怎么榨出来的,他的眼里有很多美好的、快乐的东西。就算是玩累了、饿了,也有大自然滋养着他,守护着他。“沿路有无数人家的桃树李树,果实全把树枝压得弯弯的,等待我们去为它们减除一份担负!还有多少黄泥田里,红萝卜大得如小猪头,没有我们去吃它,赞美它,便始终委屈在那深土里!除此以外路塍上无处不是莓类同野生樱桃,大道旁无处不是甜滋滋的枇杷,无处不可得到充饥果腹的东西。”①这是沈从文童年生长的乐园,在这样的环境中他得到了属于自己的自由自在的生活。他的童年生活,是舒适的、自在的、惬意的,这一切都构成了沈从文对家乡的记忆与印象,这些都以更加美好的文字体现在沈从文的很多小说中,最典型的非《边城》莫属。
二、城市中的沈从文在乡下自由自在的沈从文,到了城里就不那么自在了,这种不自在在沈从文青年之后贯穿了他的人生。这个湘西小城走出来的人总是在一些作品中隐约展现着自己对湘西的眷念。湘西小城凤凰给了他全部的归属感和安全感,以至于他在刚到北京时就产生了不自在和对家乡的眷念。
(一)沈从文在家乡小城沈从文当兵的时候随着军队沿着沅江到了辰州,又从辰州到了怀化镇,在那里住了一段时间。“我在那地方约一年零四个月,大致眼看杀过七百人。一些人在什么情形下被拷打,在什么状态下被把头砍下,我皆懂透了。
又看到许多所谓人类做出的蠢事,简直无从说起。这一分经验在我心上有了一个分量,是我活下来永远不能同城市中人爱憎感觉一致了。从那里以及其他一些地方,我看了些平常人不看过的蠢事,听了些平常人不听过的喊声,沈从文??从文自传[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7:34??
①26《边城》阅读课且嗅了些平常人不嗅过的气味;使我对于城市中人在狭窄庸懦的生活里产生的作人善恶观念,不能引起多少兴味,一到城市中来生活,弄得忧郁强悍不像一个‘人’的感情了。”①当兵之后的沈从文在一个军官身边做书记,学习到了很多,周围的人和事让他不断成长。沈从文在《从文自传》中的一篇散文《学历史的地方》中说:“到了这时我性格也似乎稍微变了些,我表面生活的变更,还不如内部精神生活变动的剧烈,但在行为方面我已经同一些老同事稍稍疏远了。……我所读的一些旧书,差不多就完全是这段时间中奠基的。……既多读了些书,把感情弄柔和了许多,接近自然时感觉也稍稍不同了。加之人又长大了一点,也间或有些不安于现实的打算,为一些过去了的或未来的东西所苦恼,因此生活虽在一种极有希望的情况中过着日子,但是我却觉得异常寂寞。”②沈从文离开乡村,增加了更多的见识,学习到了更多的知识。正是在这个时期学习到的传统文化成为他未来文学创作的基础。然而,他在性格、精神上却总透出忧郁和落寞。
(二)沈从文在他乡大城家乡小城中的沈从文已然没有了自在与快活的感受,但他依然决定到北京去。“我准备过北京读书,读书不成便作一个警察……”③沈从文从湖南到汉口,从汉口到郑州,从郑州转到徐州,又从徐州到天津,十九天后他提了一卷行李,出了北京前门的车站。“……呆头呆脑在车站前面广坪中站了一会。走来一个拉排车的,高个子,一看情形知道我是乡巴老,就告给我可以坐他的排车到我所要到的地方去。”④随后的几十年,除了母亲去世和几①
②③
④沈从文??从文自传[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7:58??
沈从文??从文自传[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7:106-107??
沈从文??从文自传[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7:115??
沈从文??从文自传[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7:115-116??
第二章阅读门径27次事件,沈从文再没有长期地在故乡生活过。他本想在北京读书,后来知道“任何处皆缺少不花钱可读书的学校”,于是只能在北京的小公寓住下,为北京《晨报》写文章。
之后,沈从文在北京结识了郁达夫、徐志摩等,此时的他以写作为职业。1930年,他在武汉大学担任讲师,并常常有小说在《小说月报》与《新月杂志》刊载。1931年到1933年,沈从文在国立山东大学任文学院讲师。经过漫长的追求,1933年沈从文终于与张兆和结婚,婚后的第二年便完成了《边城》的创作。这段时期也是沈从文小说创作的一个高峰,奠定了他在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1939年到1947年,沈从文与中国众多的知识分子一同辗转到西南联大任教。1947年,他回到北京。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一直在北京生活、工作。
纵观沈从文一生,有五百万字的著作和文章,《边城》《长河》《从文自传》是他的代表作。这些作品要么描写湘西优美的风光,要么描述湘西那“田园牧歌”式的生活,要么描写从乡村到城市各色人物的生活,主要反映了湘西下层人民的生活风貌。
沈从文的一生与他乡下人的身份,与他生活的湘西是分不开的。他在向挚爱张兆和求爱的时候说的都是“请给我这个乡下人一杯甜酒吧”这句话。
晚年的沈从文在受到打击而伤感和郁闷的时候,魂牵梦绕的也都是他遥远的、让他有无尽安全感的家乡。甚至在他神志不清的时候,喃喃自语的也是“要回湘西去,要回湘西去……”。
这里,沈从文所说的“要回湘西去”,如果是他对当时自己境遇的一种恐惧和逃避;那么,他在众多文学作品中所描绘的湘西世界,则可以说是他在不同时期所表现出的一种“精神还乡”,就如同萧红笔下的东北小城呼兰河。这些作品都是作家们在颠沛流离的生活中,在不适应的城市生活中,在倍感压力的精神状态下的一种回归家乡的载体。
28《边城》阅读课由此可见,《边城》无论是从文学角度、美学角度,还是从启迪心灵的角度来说都是值得阅读的好作品。对于这样的好作品,在了解了这些背景介绍之后,我们便要开始正式阅读了。
第二节正式阅读拿到《边城》这部小说,我们更期待的可能是快点儿看完,了解主人公身上发生了怎样的故事。不过了解了故事之后呢?到底要在读故事的过程中学习什么?哪些方面对成长有帮助,让我们受益?通过阅读这部小说,能够学习到哪些阅读方法?这些问题都是我们应该思考的。
进入正式阅读前,我们要先了解一下文学的基本体裁。文学体裁是文学作品的表现形式,是由话语系统的不同结构形式所决定的。基本类别有诗歌、散文、小说、戏剧(剧本)等。《边城》的体裁是显而易见的,就是小说。
小说是一种侧重刻画人物形象、叙述故事情节的文学样式。基本特征是深入细致的人物刻画、完整复杂的情节叙述和具体充分的环境描写。因此,无论是通读指导、品读指导还是解读指导,都是围绕小说的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展开的。
一是人物描写,这是小说的显著特点。诗歌和散文都可以写人物,也可以不写人物,但是小说必须写人物。着重刻画人物形象,是小说走向成熟的标志。在这里,我们也观照一下其他的文学样式。小说可以采用语言、动作、心理描写等众多方式来塑造人物,它不像戏剧受舞台时空的限制,局限于以人物台词展示性格,也不像报告文学那样受真人真事的约束。因此,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往往更加丰满且生动。
第二章阅读门径29在这里,给大家设计一个小任务:分析《边城》中人物,完成人物基本信息表。
《边城》人物基本信息表人物翠翠老船夫天保傩送顺顺外貌描写性格概括展现人物性格的典型语言二是情节描写,这是人物性格发展的历史。很多中学生对小说的认识仅仅停留在一部小说就是一个故事。这样的认识也不无道理,因为小说的故事性就是通过情节的曲折发展来展现的,同样,小说的人物形象也可以通过发生在人物身上的故事来展现,而这个“发生的故事”就是情节。观照其他文学体裁,诗歌与散文也会出现情节的描述,但往往都篇幅较短。戏剧的情节完整度和小说类似,但是由于受舞台空间的辖制,其复杂性和丰富性远不如小说,且情节中展现的矛盾和冲突往往比小说的频率密集。小说可以突破相对固定的时空限制,构建比较复杂的情节。因此在阅读一部小说的时候,尤其是阅读篇幅相对较长的小说时,对于故事发展的情节要做到心中有数,这样在整体上才能对故事有一个完整的理解和认识。
三是环境描写,这是衬托人物性格、展示故事情节的重要手段。小说中人物的活动和情节的发生及发展,也是受特定的环境制约的。我们在阅读一部小说的时候常常会有一种困惑:故事的结局为什么会这样?合理吗?其实,故事情节发展得合理与否、人物性格塑造得是否真实都离不开环境描写。《红楼梦》中塑造了宝钗聪慧、妙玉清高以及宝玉风流贵公子的形30《边城》阅读课象,他们每天只是吟诗作对、炮制胭脂,和姐妹们在一起,这一切都看似“无理”,但是在大观园这样类似乌托邦的环境中一切便变得尤为合理。
《边城》中的翠翠为什么会如此害羞,与翠翠生长的自然环境,与她长期和爷爷过着半隔绝的生活有关。当然,沈从文运用了大量笔墨来描写茶峒山城中的人们是怎样生活的,这都不是随意的闲笔。小说可以极为自由地进行环境描写,既可以是小小的场景,如《孔乙己》中的故事只是发生在一个小小的咸亨酒店;也可以是壮阔的全景式的环境,如《平凡的世界》中,路遥呕心沥血以宏大的视角描绘了整个黄土高原上的人世生活。
在这里,我们同样观照一下其他文学体裁。戏剧受舞台空间的限制,其环境的展现总是有限的;诗歌的环境描写往往也是概括性强且高度凝练的。
小说对于环境的发挥空间很大,时间可以纵贯千年,空间可以囊括万里。
环境描写为小说的种种“不合理”提供了种种“合理”的舞台,让故事的发展在这种状况下极为熨帖。当然,小说中的环境描写也可以展现所处时代的特征,为读者进行深度思考提供了重要依据。所以,我们在阅读小说的时候,要更加关注故事情节和主人公的活动,而环境描写也是不可以忽略的。
在这里,给大家设计一个鉴赏环境描写的小任务:概括边城的社会环境特征,并摘抄原文句子来佐证。
文本:社会环境特征:《边城》社会环境描写第二章阅读门径31用同样的方法,你可以试着概括一下自然环境特征。
一、通读要想了解一部小说,必须直接阅读原版,不要先阅读经过修改的精缩版本,也不要先阅读其他作家或者编辑评价或评论作品的文章,以免造成先入为主的印象。
下面的阅读任务既可以在完成通读之后进行,也可以在阅读过程中进行,大家可以根据自己的阅读习惯进行选择。
(一)完成小说全文阅读完成小说全文阅读,是一切品读、解读、探究的基础,没有全面整体的阅读就没有后面的环节。不同的小说有不同的阅读方法,而对中篇或长篇小说进行任务拆分则是基本阅读完成的方法。
完成《边城》的阅读难度不大,但是需要进行适当地任务拆分。《边城》全书共21节,约3万字,可分4天完成阅读。前3天每天阅读5节,第4天完成剩下6节的阅读。完成一天的阅读任务就在任务卡中标记完成。
《边城》阅读打卡表时间第一天第二天第三天第四天阅读任务1—5节6—10节11—15节16—21节(二)梳理小说人物关系理顺故事情节、理清人物关系是最基本的阅读目标。《边城》中的人物32《边城》阅读课关系并不复杂,但也需要借助一些方法来理清人物关系,这种方法可以是绘制人物关系图。
绘制人物关系图,是了解和梳理小说人物关系的重要手段之一,不仅直观而且能够帮助我们梳理故事情节。进行初读的时候,大家可以在绘制人物关系图这一任务的驱动下,先整理一下小说中的人物关系。在这里,给大家推荐的方式是,把核心人物放在图的中间位置,其他人物及其关系都沿着这个核心人物向外延展。
如《边城》人物关系图所示,用线条把其他人物和核心人物翠翠连接起来,并在连接线上写清楚二者之间的关系。如果这种关系是双向的就用双向箭头表示,如果是单向的就用单向箭头表示。比如天保对翠翠是喜爱的,这是天保单方面的喜爱,所以用单向箭头表示。下面的人物关系图已经完成部分,请大家参照已完成部分来完成人物关系的全部梳理。
杨马兵翠翠母亲爱慕傩送翠翠祖孙兄弟父子爱慕爷爷天保船总顺顺父子《边城》人物关系图第二章阅读门径33(三)梳理小说故事情节梳理小说故事情节的方式很多,绘制故事情节发展流程图是适用范围较广的一种。《边城》的故事情节不是特别复杂,但是小说运用了插叙的手法,即故事没有按照时间顺序发展。因此,我们选择运用故事情节发展流程图来梳理。
为了快速、整体地展现故事的基本情节,这里只设计了故事的开端、发展、转折(高潮)、结局四部分。大家可以根据自己的习惯进行设计,不必拘泥于例子。
开端两年前的端午节……发展转折(高潮)结局《边城》故事情节发展流程图二、品读品读不同于基本阅读,需要在阅读过程中深入作品内部,进行品鉴,体察其好坏、优劣,写下自己对文学作品的见地和评价。
(一)品读《边城》语言品读小说语言的方式有很多,最直观、最应该被中学生广泛使用的是文本批注法。
1??文本批注法所谓文本批注法,就是针对小说中体现语言特色的语句进行点评。点评的语言要精练。
我们在进行文本批注的时候,可以关注小说中的文学写作手法,如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反问、设问、对比、对偶、引用、反语、反复等修34《边城》阅读课辞,以及环境、外貌、动作、心理、神态、细节、侧面、语言等描写;还可以关注文学写作方法,如意蕴深刻、感情真挚、结构清晰、线索分明、首尾呼应、主题鲜明、形式创新、语言生动、立意深远、主次分明、描写生动、设置悬念、前后照应、抑扬结合、想象丰富、埋下伏笔、烘托、铺垫、象征等。大家可以在文本旁边的空白处写下自己的感受,即做出批注。
2??用批注法品读小说语言在这里试举一例,供大家学习。
文本:翠翠在风日里长养着……处处俨然如一只小兽物。人又那么乖,如山头黄麂一样,从不想到残忍的事情,从不发愁,从不动气。
批注:“翠翠像小兽、像山头黄麂”这句话很有趣。这里运用了比拟的修辞手法。我们常见的是拟人的修辞手法,一般都是物拟人,这里却出现了人拟物,说人像个小动物,让人耳目一新。
同时,这种比拟形象、准确地展现了翠翠的特征——纯真、自然、—乖巧、灵动,就如同山间轻盈的小麂,活泼可爱、自由自在;也展现了只有在边地才能养育出这样单纯的、钟灵毓秀的翠翠,令人不胜喜爱。这让我们既了解了翠翠的成长方式,又从侧面了解了翠翠这个人,同时感受到了作者文字的自然、清新,好像清冽的泉水让人感觉自然清爽。
上例只是抛砖引玉,小说中值得品读和批注之处非常多,请大家在阅读文本的时候,一定要认真品读语言。
第二章阅读门径35(二)归纳沈从文的文学风格及其成因比品评文学语言要求高一些的是通过品评作家的作品来归纳作家的文学风格,也就是总结出作家在文学作品中形成的属于自己的风格。这一部分要向大家讲解什么是文学风格、作家的文学风格是怎么形成的,并举例说明如何归纳文学作品的作家风格,以达到品读文学语言的目的。
现代汉语词典中,“风格”,一般是指在日常生活中某人的个性、作风、气度以及习惯化的行为特点。在文学理论中,文学风格涉及作品的言语形式、作家的创作个性,这些都与时代、民族、地域和流派有关系。文学风格包括文学作品的时代风格、民族风格、地域风格、流派风格等内容,但主要指作家和作品的风格。这里我们要探讨的是作为文学家的沈从文的风格。
1??沈从文的文学风格沈从文的小说题材可以分为两类:一类写城市与知识阶级,一类写乡村与无产阶级。在第二类题材的创作中,他更多地投入了自己的热情,正面表现了自己的人性取向和情感评价。“笔下涉及社会面虽比较广阔,最亲切熟悉的,或许还是我的家乡和一条延长千里的沅水,及各个支流县分乡村人事。这地方的人民爱恶哀乐、生活感情的式样,都各有鲜明特征。我的生命在这个环境中长成,因之和这一切分不开。”①沈从文是从湘西走出来的作家,是湘西的山水滋养了他。自然,湘西乡土的风俗文化便成了他笔下常有的题材。沈从文虽然也嗅到了一丝乡村中发生的不美好,但是这并不全然来自乡村本身,更多的是由于外面文化的侵蚀,他只是在写作时过滤掉了这些不美好,表现的全部是对家乡对乡土的怀恋,是生活在城里的乡下人的精神眷念。
沈从文??沈从文文集:第12卷[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13:110??
①36《边城》阅读课沈从文最擅长描写的就是富有牧歌因素的爱情,如《边城》中翠翠和二老傩送的纯粹又灵动、美好又娇羞的爱情。在创作这类题材时,他又从“人与自然的契合”的泛神论思想出发,故意淡化情节,以清淡的散文笔调去书写自然之美。这种美是大自然本身的美,是人类最基本的人性之美。比如《边城》中对酉水岸边的吊脚楼、茶峒的码头、碧溪岨的描写,甚至是边民如何在太阳下晾晒衣物都进行了细致的描绘,精心勾画了一幅湘西风景图和风俗画。作者喜欢用一种温柔的笔调创造一种独特的审美意境,进而酿就了小说清新、温柔、淡远的牧歌情调。小说中的爱情也是这种温柔的、淡远的牧歌情调。二老傩送爱着翠翠,表达时却说翠翠长大了,再也不会被大鱼吃掉了,这样的话既温柔又充满怜爱,仿佛清冽的甜酒,不刺激,不浓烈,而且甜美。翠翠对二老傩送也充满爱恋,不过对爱的表达却只是“被一个人的歌声浮起来,上对溪悬岩摘了一把虎耳草”,语言质朴,却清丽自然,这是让人耳目一新的爱的表达方式。当然,这种田园牧歌式的人生形式,这种难以寻觅的桃花源只能存在于小说塑造的理想氛围中,现实中这种情况是不存在的,亦或者说是因为城市文明的侵蚀或者是时代剧变,导致这种可能还残存着的“美好境界”也消磨殆尽了。
因此,在作者柔美清丽的笔触下,存在着淡淡的寂寞与哀伤、隐痛与沉郁。
2??沈从文文学风格的成因对作家文学风格产生影响的因素有很多,比如时代、民族和地域。不同民族的作家会产生不同的文学风格,就算是同一个民族,不同的地域,作家也会产生不同的文学风格。除此之外,不同的文学流派也会对作家的文学风格产生影响。
下面,就让我们来解读一下对作家文学风格产生影响的因素。
首先,时代对作家的文学风格会产生影响。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时代文第二章阅读门径37化,作家生活于时代当中,必然受到时代气息的感染。刘勰在《文心雕龙》中就已经将这种现象概括为“志深而笔长”,古今盛赞的“建安风骨”就是建安文学的时代特征。现代作家中,受时代影响较为明显的有丁玲。丁玲的早期作品《莎菲女士日记》带有浓厚的伤感色彩和浪漫风格,1948年出版的小说《太阳照在桑干河上》更是具有强烈的社会主义色彩和写实风格。虽然沈从文和丁玲生活在同一时代,但他却走上了一条不同的文学道路,他的作品中没有大量地反映民主、革命,没有表达对党派的认识与看法,而是摆脱了时代的束缚,选择了相对永恒的话题——人性。关于《边城》的创作动机,沈从文是这样说的:“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我主意不在领导读者去桃源旅行,却想借桃源上行七百里路酉水流域一个小城小市中几个愚夫俗子,被一件普通人事牵连在一处时,各人应得的一分哀乐,为人类‘爱’字作一度恰如其分的说明。”①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沈从文要描写人性,描述人生,探讨对命运的认识。我们在《边城》中看到的也是人生的状态、人性的善良。而沈从文这种清丽、淡然、温柔的文学风格,却成为当时文坛一种与众不同的写作形式。
其次,民族对作家的文学风格会产生影响。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文化传统,不同民族的作家受其传统文化的影响,表现出民族性,如同普希金之于俄国文学、川端康成之于日本文学。湘西边地,苗族人民的原始和天然、自由与蒙昧都影响着沈从文的文学风格,他的作品中呈现出原始、野性的美,这在《边城》中体现得尤为明显。沈从文笔下的翠翠是美的,但又美得不同,既不像传统文学中描述的女性,带有三从四德、端庄自矜的淑女风范;沈从文??沈从文文集:第9卷[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13:5??
①38《边城》阅读课更不像五四时期接受新文化洗礼的女性,做出出走、抗婚的激进行为。
再次,作家的文学风格与其生活的地域有关。不同的地域有不同的文化,作家总是生活在一定的地域中,就不能不受地域文化的感染,其文学风格必然渗透着地域文化,表现出地域性。地域文化对作家及其作品的影响在中国最早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在先秦诗歌中,《诗经》和《楚辞》就已经展现了不同的风格。沈从文大部分的时间生活在北方,但是他自称“乡下人”,是那个从湘西走出来的湖南人。湘西文化影响着沈从文。在《边城》中,我们看到的是湘西山水的清丽、秀美,看到的是湘西人民的淳朴,看到的是边地民风的彪悍、野蛮和落后,所以沈从文的文字没有那么多的矫饰,显得自然、清丽。
最后,文学流派对作家的文学风格会产生影响。文学流派风格的多样化,往往是文学繁荣的重要标志。唐代的诗歌、宋代的词都有了不同的流派,也表现出了不同文体在不同时代的兴盛。沈从文不能完全归于哪一个流派,他不同于其他的乡土小说作家。文学流派对他的影响比较微弱。
沈从文的小说融诗意、写实、纪梦、象征于一体。受到边地文化的影响,他的语言格调单纯而厚实、朴讷而传神,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凸显了乡村人性特有的风韵与神采。《边城》为我们打开了一扇门,提供了一种可能,那就是在民主和革命占主流的20世纪30年代也有人在以这样的方式在写作。当时的大多数作家都认为自己对民族的振兴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无论是斗争性强烈的郭沫若、丁玲,还是嬉笑怒骂的老舍,更或者是宣称自己不属于任何阶级的20世纪30年代文学洛神萧红,都或多或少地担负起了改造社会现状的责任。因此,描写男女纯真爱情的沈从文便成了“异类”。
不过,通过阅读沈从文的作品,我们会发现沈从文在描述人性美的时候第二章阅读门径39也在反映社会现状。《边城》反映的是翠翠爱情的不幸。翠翠爱情的不幸有多方面的原因。众多原因中有一点尤为重要,即二老傩送面对渡船和碾坊的选择。这不是简单的人生选择,而是爱情与物质的选择。这种物质对人的诱惑,是对原来的思想理念及生活秩序的一种打破,是一种农村文明的被打破。小说中,沈从文也表现了对当时这种社会状况的担忧,并且他也和鲁迅一样,描述了一种当时社会存在的压抑人性的不好的现象,可大家却“集体无意识”。而正是由于这种无意识导致的悲剧还一直存在着。沈从文对这些问题是有着自己的思考的,他在谈及《边城》时说:“即拟将过去和当前对照,所谓民族品德的消失于重造,可能从什么方面着手,《边城》中人物的正直和热情,虽然已经成为过去了,应当还保留些本质在年轻人的血里或梦里……”①只是在展现悲剧的时候,在担忧这种新旧文化冲突、城乡文化冲突的时候,沈从文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考方式——悲剧是真实存在—的,朴实的人们却都在尽力用爱去化解。这种审美角度在现在看来都不多见。在那个时代,作家们善于用主人公人生的悲剧去反映时代的悲剧,用主人公的毁灭去控诉丑恶的时代。可是,沈从文却在用他从容的笔触,以淡然而又诗意的姿态展现悲剧,尽力去展示人性的美好与人际纯粹真诚的关系,这种审美意象是难得的。也正是由于沈从文这种独特的表现悲剧的视角,让很多人忽视了他对时代问题的思考,认为他是只懂得“小情小爱”的、没有阶级立场和社会担当的作家。
不过,当某一个具体的时代过去以后,人类要面对的依然是永恒的话题,即爱与人性。沈从文对话题选择、乡土回归等的不断探讨,异于他人的对社会问题的探讨,让他的作品突破了时代的限制,历久弥新。
我们通过语言风格来探寻作家的文学风格和写作特征,找到沈从文沈从文??沈从文文集:第10卷[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13:5??
更多章節請下載APP
海鷗小說APP 海量小說 隨時隨地免費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