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古文观止——提高篇

本书共十个单元,主要内容包括:神话故事、寓言故事、历史故事、勤学励志、《论语》选读、《孟子》选读、《老子》选读、《庄子》选读、古圣先贤、精短美文。

第一章
图书在版编目(CIP)数据小古文观止.提高篇 / 姜广平主编. —南京: 南
京大学出版社, 2020.6
ISBN 9787305231704Ⅰ. ①小…Ⅱ. ①姜…Ⅲ. ①文言文小学教学参
考资料Ⅳ. ①G624. 203中国版本图书馆CIP数据核字(2020)第059031号出版发行南京大学出版社
社址南京市汉口路22号邮编 210093
出版人金鑫荣书名小古文观止·提高篇
主编姜广平
责任编辑纪玉媛照排南京紫藤制版印务中心
印刷常州市武进第三印刷有限公司
开本787×10921/16印张16.25字数304千
版次2020年6月第1版2020年6月第1次印刷
ISBN9787305231704
定价36.00元网址:http://www.njupco.com
官方微博:http://weibo.com/njupco
官方微信:njupress
销售咨询热线:(025)83594756
 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 凡购买南大版图书,如有印装质量问题,请与所购
图书销售部门联系调换与世界上最美好的文字相遇
(代序)方今之时,正逢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盛世。我们不但要学会与世界对话,更要学会与我们的传统文化对话。我们当然要走向未来,但是我们又必须识得我们的来路。明了所从何来,才能明了所向何去。习近平总书记非常重视少年儿童的古诗文涵咏与研修,多次发表重要讲话,并对小学古诗文的学习做出重要指示:“应该把这些经典嵌在学生脑子里,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基因。”因此,让小学生尝试接触古文经典,已经成为越来越多师生的共识。然而如何对小学生进行古文的启蒙和入门教学仍然是个值得研究的课题。为此,我们选编了这一套《小古文观止》。
一、 幼学之功
为什么我们的中小学生会怕文言文?究其原因,是缺少了幼学之功,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童子功。学习文言文,为什么要讲究幼学之功呢?
最根本的原因首先在于文言文的语言形式与现代文有着很大的差异,现代人日常以现代文为语言表达形式,并且运用到书面文字之中。这一点,与古人已经有了很大的不同。正因为有了这样的不同,现代人与文言文之间相对来说隔了一层。只要跨越或超越了这种“隔”,便不再畏惧任何形式的文言文。而要达到这样的目的,只有从小便开始接触文言文,从小就习得文言文的形式与格局,才能打破这层隔膜。
其二,这也是文言文本身的特点所决定的。文言文有一个最显著的特点,就是言简意丰。这种意蕴丰富表现为:如果将某一段或某一篇文言文直译成现代汉语,你会发现,现代语言形式的文本篇幅要远远大于文言文,此外,就某一段或某一篇文言文的寓意或中心来说,其深刻性令人回味。如果不勤加吟诵,则很难体会出其中的深意。
其三,文言文的语言形式具有一种特别的美感,在古代散文里,或骈或散,均错落有致,轻重徐疾,抑扬顿挫,具有一种辞气洋溢的美感与天然的韵致;在诗词歌赋这里,则节奏分明,音韵相谐,语言或优美或壮美,具有一种极致的意象美、意境美与音乐感。这些语言形式所具有的美感,一定是要经由儿童时代的吟诵与习得,才能真正体会到的。
让孩子们在最美好的年华和这个世界上最美好的文字相遇,这就是我们编辑《小古文观止》的初衷。
二、 幼学如漆
另一方面,儿童时代是接受语言熏陶的最好阶段。古人关于幼学方面的名句有很多。譬如:“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又有:“少年读书,如门中窥月。”而在诸多论述中,最切近现代科学规律的句子是:“幼学如漆。”因为,儿童时代是最好的学习阶段,只要肯学,便能学到与习得,且一辈子都不会忘记。孩提时所习得的东西,会伴随一个人一辈子,就像涂刷的漆一样不容易剥落掉。
那么,既然如此,我们就应该将文言文中那些最为经典的内容、思想,在儿童时代,深深植入孩子们的心灵深处,并使之成为孩子们终身的营养,从而真正做到为儿童的一生奠基。
此外,童年是孩子们情感、态度、价值观形成的最重要的时期,一个人一生的教养与人生方向,基本上在童年时代便已经确定。儿童的心灵世界,其实是近乎空白的,这时候,我们教育工作者的刻意引导,便会成为他们的第一笔人生营养。而这一点,对于他们将来走什么路、做什么样的人、持什么样的人生态度,有着非常重大的意义。
如果以问题的方式来谈,我们不妨这样来提问:
如果有两个问题摆在我们面前,我们无法回避,必须给出正面回答,你将如何面对?
如果要成长为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你觉得你应该具有哪些精神品质?
你怎样才能做到无愧于中华儿女、炎黄子孙这样的称呼?
也许,这两个问题,其实就是一个问题,但是,你却可能有许多答案。譬如: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蔽之而无憾。”
“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以天下为己任。”
“虽千万人,吾往矣!”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
我们还可能找出更多的答案。
所有这些答案,你会发现,它们有一个共同的品质,那就是:它们都是刻在我们民族文化基因中的答案,闪烁着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永恒光辉。它们是我们伟大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它召唤着一代又一代华夏子孙,树立起为民请命、造福苍生的社会理想,“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而这些伟大的思想、灿烂的理想、感人的心音,基本可以在我们这本书里寻求到。(篇幅所限,故难免遗珠之憾。)
也就是说,努力使我们的孩子树立起伟大理想与人生目标,并使他们从我们祖国伟大的传统文化中汲取伟大的力量,形成他们今后树立理想、践行理想的动力之源,既是我们编选《小古文观止》的出发点,也是我们所持的终极目标。
三、 丛书特色
基于以上论述,我们所编选的《小古文观止》,有着以下几个方面的特色,同时也提示了本书的使用方法。
其一,我们所选的作品或片段,以雅正为选文标准。既具有伟大思想的光辉,同时又是极具文采的灿烂华章。孩子们一册在手,便可尽览祖国悠久灿烂的文化遗产和精神财富。
其二,易于诵读、记忆。我们为每一篇文章都标示了诵读节奏,即使没有师长在侧,你也可以手持《小古文观止》而进行轻松愉悦的诵读。
其三,启蒙篇以诵读为主,自基础篇而上,我们设置了“主题探究”版块,为每一篇文章进行了详细而到位的主题解说。我们有的继承了前人的说法,给予孩子以深刻的指导;有的则在前人的基础上,进一步探幽发微,旨在引导孩子们形成深思慎取的学习品质,形成批判性、反思性、质疑性的思维品质,让孩子们终身受益。
其四,本书十分注重拓展。在认真钻研一篇的基础上,我们或给出了拓展性的阅读文本,或给出了拓展性的思维训练题,或给出了拓展性的古文文法小贴士。如果孩子们在本书或其他执教者的引导下,认真使用拓展资料,做好充分的拓展训练,则一个小学生在钻研完这一套《小古文观止》后,便可以实现古代文化典籍的自由阅读与研究。
其五,“口而诵,心而惟。朝于斯,夕于斯。幼而学,壮而行”,这应该是文言文学习的应有之义和主要方法。这一套《小古文观止》非常注重引导学生“学思结合”和“知行合一”方向上的引领。
其六,我们想借《小古文观止》传达出本书编撰者的文化自信:清朝人吴楚材、吴调侯编选供成人阅读使用的《古文观止》,“阅其选,简而该,评注详而不繁,其审音辨书,无不精切而确当”,至今为人们广为称道,引为经典。我们也希望把这一套《小古文观止》置于小学生的案头,“以此正蒙养而裨后学”,成为小学生学习文言文、打开中华传统文化大门的入门经典。
相信,《小古文观止》将会是你人生中最重要的良师益友。
诚能如斯,则编者心愿得偿,而莘莘学子也将获益终生。
编者于2020年4月
神 话 故 事
嫦娥奔月①
昔者,羿狩猎山中,遇姮娥②于月桂树下。遂以月桂为证,成天作之合③。
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托④与姮娥。逢蒙往而窃之⑤,窃之不成,欲加害姮娥。娥无以为计⑥,吞不死药以升天。然不忍离羿而去,滞留⑦月宫。广寒寂寥⑧,怅然⑨有丧,无以继之,遂催吴刚伐⑩桂,玉兔捣药,欲配飞升之药,重回人间焉。
羿闻娥奔月而去,痛不欲生。月母感念其诚,允娥于月圆之日与羿会于月桂之下。民间有闻其窃窃私语者众焉。
① 选自《淮南子·览冥训》。《淮南子》又名《淮南鸿烈》《刘安子》,是西汉皇族淮南王刘安及其门客集体编写的一部哲学著作,故而得名。“鸿”是广大的意思,“烈”是光明的意思。作者认为此书包括了广大而光明的道理。班固《汉书·艺文志》将其归入“杂家”。该书在继承先秦道家思想的基础上,综合了诸子百家学说中的精华部分,对后世研究秦汉时期文化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淮南子》在阐明哲理时,旁涉奇物异类、鬼神灵怪,保存了一部分神话材料,像“女娲补天”“后羿射日”“共工怒触不周山”“嫦娥奔月”“大禹治水”等古代神话,主要通过本书得以流传。《淮南子》原书中有内篇21卷,中篇8卷,外篇33卷,至今存世的只有内篇。
② 姮娥:嫦娥本名姮娥,是中国神话人物后羿之妻。③ 成:结成。天作之合:好像是上天安排的结合,这里指夫妻关系。④ 托:托付,交给。⑤ 逢蒙:古人名,夏代善于射箭的人。窃:偷。⑥ 无以为计:没有办法。⑦ 滞留:停留。⑧ 寂寥:寂寞冷清。⑨ 怅然:心情失落的样子。⑩ 伐:砍。 允:允许,答应。 窃窃私语:小声讲话。
很久以前,后羿到山中狩猎的时候,在一棵月桂树下遇到嫦娥。于是二人以月桂树为媒,结为夫妻。
后来,后羿向西王母求得一包不死药,交给嫦娥保管。逢蒙听说后前去偷窃,偷窃不成就要加害嫦娥。嫦娥没有其他办法,只好吞下不死药飞到天上。由于不忍心离开后羿,嫦娥停留在月亮上的广寒宫。广寒宫里寂寥冷清,让人心情低落,于是嫦娥就催促吴刚砍伐桂树,让玉兔捣药,想配成飞升之药,好早日回到人间与后羿团聚。
后羿听说嫦娥奔月离去之后,痛不欲生。月母为二人的真诚所感动,于是允许嫦娥在月圆之日下凡,与后羿在月桂树下相会。据说民间有好多人都曾经听到后羿和嫦娥在月桂树下窃窃私语。
昔者,羿/狩猎/山中,遇/姮娥/于/月桂/树下。遂/以/月桂/为证,成/天作之合。
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托与/姮娥。逢蒙/往/而/窃之,窃之/不成,欲/加害/姮娥。娥/无以/为计,吞/不死药/以/升天。然/不忍/离羿而去,滞留/月宫。广寒/寂寥,怅然/有丧,无以/继之,遂/催吴刚/伐桂,玉兔/捣药,欲配/飞升之药,重回/人间焉。
羿/闻娥/奔月而去,痛不/欲生。月母/感念/其诚,允/娥/于月圆之日/与羿/会于/月桂之下。民间/有/闻其/窃窃私语者/众焉。
嫦娥奔月是中国上古时代的神话传说故事,出自《淮南子·览冥训》,其他典籍中也多有记载。故事讲述了嫦娥被逢蒙所逼,无奈之下,吃下了西王母赐给丈夫后羿的不死之药后,飞到了月宫的事情。
嫦娥奔月是中国十大古代爱情故事之一,表现了人们渴望团圆、渴望幸福生活的美好情感。
后羿射日
逮至尧之时,十日并出。焦禾稼,杀草木,而民无所食。猰貐(yà yǔ)、凿齿、九婴、大风、封豨(xī)、修蛇皆为民害。尧乃使羿诛凿齿于畴(chóu)华之野,杀九婴于凶水之上,缴(jiǎo)大风于青丘之泽,上射十日而下杀猰貐,断修蛇于洞庭,擒封豨于桑林。万民皆喜,置尧以为天子。
到了尧统治的时候,有十个太阳一同出来。灼热的阳光晒焦了庄稼,花草树木干死,老百姓连吃的东西都没有。猰貐、凿齿、九婴、大风、封豨、修蛇都是人民的祸害。(于是)尧派后羿到南方泽地荒野去杀死凿齿,在北方的凶水杀死九婴,在东方的大泽青丘,用系着丝绳的箭来射大风,射十个太阳(射下来九个)。接着又杀死猰貐,在洞庭湖砍断修蛇,在中原一带桑林擒获封豨。后羿把那些祸害一一清除,民众都非常开心,并推举尧为天子。
1. 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① 羿()请不死之药② 谪令伐树()
③ 蟾蜍()()④ 常斫之()
2. 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 羿请不死之药② 常斫之③ 学仙有过④ 过故人庄
A. ①②相同,③④相同B. 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C. ①②不相同,③④不相同D. ①②不相同,③④相同
3. 翻译句子。
(1) 遂以月桂为证,成天作之合。
(2) 月母感念其诚,允娥于月圆之日与羿会于月桂之下。
4. 本文人物形象鲜明,请你分析主人公姮娥这一人物形象。
火神祝融①
楚之先祖出自帝颛顼高阳②。高阳者,黄帝之孙,昌意之子也。高阳生称,称生卷章,卷章生重黎。重黎为帝喾高辛居③火正,甚有功,能光融天下,帝喾命曰祝融④。
共工氏⑤作乱,帝喾使重黎诛之而不尽。帝乃以庚寅日⑥诛重黎,而以其弟吴回为重黎后,复居火正,为祝融。
① 选自《史记·楚世家》。
② 颛顼(zhuān xū)高阳:中国上古部落联盟首领,“五帝”之一,姬姓,名乾荒,号高阳氏,据《史记》记载是黄帝之孙,昌意之子,中华人文始祖之一。颛顼因佐少昊有功,被封于高阳(今河南开封市杞县高阳镇)。少昊死后,共工氏与颛顼争夺帝位,颛顼打败共工,继少昊主政,号“高阳氏”。
③ 居:处于某种地位,担任。④ 祝融:祝指永远、继续;融指的是大明,大亮,泛指明亮。祝融,名重黎(简称黎),又称祝诵,祝和。相传帝喾高辛氏时,他在有熊氏之墟(今新郑)担任火正之官,能昭显天地之光明,生柔五谷材木,为民造福。帝喾命曰祝融,后世尊为火神。⑤ 共工氏:共工,为氏族名,又称共工氏,为中国古代神话中的水神;另外还有一种说法,共工氏是黄帝王朝时代的部落名。⑥ 庚寅日:中国干支历法中的第二十七天。
楚国的祖先出自颛顼帝高阳。高阳是黄帝的孙子,昌意的儿子。高阳生下了称,称生下了卷章,卷章生下了重黎。重黎成为帝喾高辛氏的火正,很有功绩,能使光照天下,帝喾赐予他“祝融”的称号。
共工氏发动内乱,帝喾让重黎诛杀作乱者但未杀尽。帝喾就在庚寅那一天杀死了重黎,让他的弟弟吴回接替重黎,担任火正之职,仍称之为“祝融”。
楚之/先祖/出自/帝/颛顼/高阳。高阳者,黄帝/之孙,昌意/之子也。高阳/生/称,称/生/卷章,卷章/生/重黎。重黎/为/帝喾/高辛/居/火正,甚/有功,能/光融/天下,帝喾/命曰/祝融。
共工氏/作乱,帝喾/使/重黎/诛之/而/不尽。帝/乃/以庚寅日/诛/重黎,而/以其弟/吴回/为/重黎后,复居/火正,为/祝融。
这个故事选自《史记》中关于祝融的记载。不过在不同的典籍中,前后出现了四五个不同时期的祝融。有人说祝融是中国帝王,他以火施化,号为赤帝;也有人说,黄帝时期,“祝融辨乎方向”,因此他担任了黄帝的司徒,是楚人的祖先;还有一种说法,祝融其实是尧帝时期天上的火神。众说纷纭,权衡之下,本书选取了相对来说更具有权威性的《史记》中的故事。
在司马迁的记载中,“祝融”与其说是某一个人,倒不如说这是一个称号,由于重黎能“光融天下”,于是帝喾赐封他为“祝融”,意为永久光明。但是后来,由于重黎在与共工氏的战争中,没有赶尽杀绝,而被帝喾处死,由此可见这个身份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重要,并且通过这件事情,帝王凉薄的心性也可见一斑。
祝融的“诞生”,与其说天命使然,倒不如说是古代劳动人民对光明的一种向往,希望能有一个天神一样的人物,带给他们永久的“光明”。
南方之极,自北户孙之外,贯颛顼之国,南至委火风之野,赤帝祝融之所司者万二千里。
——《淮南子》
南方最远的范围是,从反户之外穿过颛顼国,向南到委火风之野,那是赤帝祝融所管辖的地方,共一万二千里。
1.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词。
能光融天下()
共工氏作乱()
复居火正()
2. 请说出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
帝乃以庚寅日诛重黎()
以其弟吴回为重黎后()
3. 翻译句子。
(1) 甚有功,能光融天下。
(2) 共工氏作乱,帝喾使重黎诛之而不尽。
4. 从这篇故事中,我们能看出帝喾是一位怎样的君主?
《史记》,二十四史之一,最初称为《太史公书》《太史公记》或《太史记》,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纪传体史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上至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间
共三千多年的历史。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司马迁开始了《太史公书》即后来被称为《史记》的史书创作,历时14年,才得以完成。
《史记》全书包括十二本纪(记历代帝王政绩)、三十世家(记诸侯国和汉代诸侯、勋贵兴亡)、七十列传(记重要人物的言行事迹,主要叙人臣,其中最后一篇为自序)、八书(记各种典章制度)、十表(大事年表)。《史记》共130篇,五十二万余字,规模巨大,体系完备。
《史记》以历史上的帝王等政治中心人物为史书编撰的主线,“本纪”“世家”“列传”三部分,占全书的大部分篇幅,都是以写人物为中心来记载历史的,由此,司马迁创立了史书新体例“纪传体”。对后世史学和文学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其首创的纪传体编史方法为后来历代“正史”所传承,被公认为是中国史书的典范。
《史记》还被认为是一部优秀的文学著作,在中国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刘向等人认为此书“善序事理,辩而不华,质而不俚”。
愚公移山①
北山愚公者,年且②九十,面山而居。惩③山北之塞④,出入之迂⑤也,聚室而谋⑥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⑦。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⑧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⑨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⑩,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① 本文选自《列子·汤问》。《列子》又名《冲虚经》,成书于公元前450年至前375年,是道家重要典籍,全书始以《天瑞》,终以《说符》,首尾呼应,自成一体。列子, 名寇,又名御寇,是战国前期的道家人物,是老子和庄子之外的又一位道家思想代表人物,郑国人,大约与郑缪公同时代。其学本于黄帝老子,主张清静无为。先后著书二十篇,十万多字,今存《天瑞》《仲尼》《汤问》《杨朱》《说符》《黄帝》《周穆王》《力命》等八篇,共成《列子》一书,其余篇章均已失传。
② 且:副词,将近。③ 惩(chéng):戒,这里是“苦于、为……所苦”的意思。④ 塞(sè):阻塞。⑤ 迂(yū):曲折、绕远。⑥ 聚室而谋:集合全家来商量。室,家。⑦ 杂然相许:纷纷表示赞成。杂然,纷纷的样子。许,赞同。
⑧ 曾(zēng):副词,加强否定语气,可译为“连……也……”,常与“不”连用。⑨ 置:安放。“且焉置土石”一句为宾语前置句。
⑩ 龀(chèn):儿童换牙齿,乳齿脱落后重新长恒齿。这里始龀表示年龄,约七八岁。龀,换牙。 始一反焉:才往返一次。反,通“返”,往返。焉,语气助词。
惠:同“慧”,聪明。不惠,指愚蠢。 长息:长叹。 匮(kuì):竭尽。 亡(wú)以应:没有话来回答。亡,通“无”。
北山下面有个名叫愚公的人,年龄将近九十岁了,面对着山居住。他苦于山区北部的阻塞,出入都要曲折绕远,于是集合全家人商量说:“我跟你们尽全力铲除险峻的大山,使道路一直通向豫州南部,到达汉水南岸,好吗?”大家纷纷表示赞同。他的妻子提出疑问说:“凭你的力气,连魁父这座小山也不能削平,能把太行、王屋怎么样呢?再说,挖下来的土和石头又安放在哪里?”众人说:“把它扔到渤海的边上,隐土的北边。”于是愚公率领儿孙中能挑担子的三个人上了山,凿石头,挖土,用箕畚运到渤海边上。邻居京城氏的孀妻有个遗腹子,刚刚换牙的年纪,蹦蹦跳跳地去帮助他。冬夏换季,才能往返一次。
河曲智叟讥笑愚公,阻止他干这件事,说:“你真的太愚蠢了!就凭你残余的岁月、剩下的力气连山上的一棵草都动不了,又能把泥土石头怎么样呢?”北山愚公长叹一声说:“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了不可改变的地步,连孤儿寡妇都比不上。即使我死了,还有儿子在呀;儿子又生孙子,孙子又生儿子;儿子又有儿子,儿子又有孙子;子子孙孙无穷无尽,可是山却不会增高加大,还怕挖不平吗?”河曲智叟无话可答。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fǔ)/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hè)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jī běn)/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zēng)/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zēng)/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愚公移山》是战国时期思想家列子创作的一篇寓言小品文。文章叙述了愚公不畏艰难,坚持不懈,挖山不止,最终感动天帝而将山挪走的故事。本文通过愚公的坚持不懈与智叟的胆小怯懦,以及“愚”与“智”的对比,表现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信心和毅力,说明了要克服困难就必须坚持不懈的道理。
这是一则流传甚广,甚至可以说妇孺皆知的神话故事,故事中感动上帝天神的愚公,正是中华儿女、炎黄子孙的象征。在我们今天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需要大力发扬这种精神。因为我们的现代化建设是一项极其伟大而艰巨的任务,在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将面临各种各样的困难,将有千万座“太行”“王屋”挡住我们前进的道路,如果我们缺乏这种精神,那么我们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只能是纸上谈兵,一事无成。
詹何以独茧丝为纶,芒针为钩,荆筱(xiǎo)为竿,剖粒为饵,引盈车之鱼于百仞之渊、汩流之中,纶不绝,钩不伸,竿不挠。楚王闻而异之,召问其故。詹何曰:“臣闻先大夫之言,蒲且子之弋也,弱弓纤缴(zhuó),乘风振之,连双鸧(cāng)于青云之际。用心专,动手均也。臣因其事,放而学钓,五年始尽其道。当臣之临河持竿,心无杂虑,唯鱼之念;投纶沉钩,手无轻重,物莫能乱。鱼见臣之钩饵,犹沉埃聚沫,吞之不疑。所以能以弱制强,以轻致重也。大王治国诚能若此,则天下可运于一握,将亦奚事哉?”楚王曰:“善。”
——《列子·汤问》
詹何用单股的蚕丝做钓线,用芒刺做钩,用细小的竹子做钓竿,将一粒饭剖为两半来做钓饵,在有百仞深、流水湍急的深渊之中钓到(一条)可以装满一辆车的鱼,钓丝还不断,钓钩没有被扯直,钓竿没有被拉弯。楚国的国君听说了觉得很惊异,就把他叫来问他原因。
詹何说:“曾经听我曾当过大夫的父亲说过,蒲且子射箭,曾经用很弱的弓、很纤细的丝绳,顺着风一射,一箭在云端射到两只黄鹂鸟,(因为)用心专一,用力均匀的原因啊。我按照他的这种做法,模仿着学习钓鱼,五年才完全弄懂其中的道理。现在我在河边持竿钓鱼时,心中不思虑杂事,只想鱼;丢线沉钩,手上用力均匀,外物没有能扰乱(我的心神)。鱼看见我的钓饵,好像(掉到水里的)尘埃或聚集的泡沫(一样自然),吞食它不会怀疑。所以我能以弱制强,以轻御重。大王您治理国家如果可以这样,那么天下的事就可以一手应付了,还能有什么对付不了的吗?”楚王说:“说得好。”
1. 找出对加点字的解释正确的一项。
惩山北之塞()A. 处罚B. 警戒C. 苦于
出入之迂也()A. 绕远B. 迂腐C. 困难
指通豫南()A. 指向B. 手指C. 一直
杂然相许 ()A. 允许B. 赞成C. 答应
且焉置土石()A. 哪里B. 乃、才C. 语气助词
2. 找出下面的通假字并解释。
(1) 始一反焉()
(2) 甚矣,汝之不惠()
(3) 河曲智臾亡以应()
3. 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甚矣,汝之不惠!
(2) 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
(3) 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4. 愚公为什么对移山最终会取得成功充满信心?
鲤鱼跳龙门①
龙门山在河东②界,禹凿山断门。一里余,黄河自中流下。两岸不通车马。每暮春③之际,有黄鲤鱼逆流而上,得④者便化为龙。
又林登云,龙门之下,每岁季春,有黄鲤鱼,自⑤海及诸川,争来赴⑥之。一岁⑦中,登龙门者,不过⑧七十二。初登龙门,即有云雨随之⑨,天火自后烧其尾,乃⑩化为龙矣。
① 选自《辛氏三秦记》。《辛氏三秦记》记载了秦汉时三秦地区的地理、沿革、民情、都邑、宫室、山川,为我国早期地方志书代表作。原书已散佚。三秦为战国秦之故地。龙门,又名禹门,在陕西省韩城市,据《禹贡》载:“导河积石,至于龙门。”据《名山记》载:“河水至此山,直下千仞,水浪起伏,如山如沸。”清乾隆《韩城县志》载:“两岸皆断山绝壁,相对如门,唯神龙可越,故曰龙门。”“龙门”相传为大禹治水时所凿,亦称禹门渡。关于“禹凿龙门”,《吕氏春秋》说:“禹立,勤劳天下,日夜不懈,通大川,决壅塞,凿龙门。”《三才图会》记载:“此处两山壁立,河出其中,宽约百步,两岸断壁,状尽斧凿,形状似门,故称‘龙门’。”
② 河东:黄河以东。③ 暮春:季春,农历三月。季,指一季的末一个月。此外,农历一季的第一个月称为孟,第二个月称为仲。④ 得:成,成功。⑤ 自:从。⑥ 赴:到。⑦ 岁:年。⑧ 过:超过。⑨ 之:指刚登上龙门的鲤鱼。⑩ 乃:就。
龙门在河东的界内。大禹凿平龙门山,又开辟龙门,有一里多长,黄河从中间流下去,两岸不能通车马。每到晚春时,就有黄色鲤鱼逆流而上,过了龙门的就变成龙。
又有林登的说法:龙门之下,每年的晚春有黄色鲤鱼,从大海及各条大河争着来到龙门。一年之中,登上龙门的鲤鱼,不超过七十二条。刚一登上龙门,就有云雨跟随着它,天降大火从后面烧它的尾巴,(它)就变化成龙了。
古时传说,黄河鲤鱼跳过龙门(今称禹门口)就会变化成龙。“鲤鱼跳龙门”常用来比喻中举、升官等飞黄腾达之事,后来也用作比喻逆流前进,奋发向上。
龙门山/在/河东界,禹/凿山/断门。一里余,黄河/自中流/下。两岸/不通/车马。每/暮春/之际,有/黄鲤鱼/逆流/而上,得者/便/化为/龙。
又/林登/云,龙门/之下,每岁/季春,有/黄鲤鱼,自海/及/诸川,争来/赴之。一岁中,登/龙门者,不过/七十二。初登/龙门,即/有/云雨/随之,天火/自后/烧/其尾,乃/化为/龙矣。
上李邕
唐·李白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
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
世人见我恒殊调,闻余大言皆冷笑。
宣父(fǔ)犹能畏后生,丈夫未可轻年少。
1.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词。
得者便化为龙()
自海及诸川争来赴之()
不过七十二()
2. 请你说出“乃”在下列各句中的意义和用法。
乃化为龙矣()
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家祭无忘告乃翁()
3. 翻译下列句子。
(1) 每岁季春,有黄鲤鱼,自海及诸川,争来赴之。
(2) 初登龙门,即有云雨随之,天火自后烧其尾,乃化为龙矣。
4. 每年都有无数的鲤鱼来跳龙门,而登上者不过七十二,而那些登上龙门的,也要经受火烧才能变成龙。从鲤鱼变成龙的经历中,你得到了什么启发?
干将莫邪①
干将莫邪②为晋君作剑,三年而成,剑有雌雄,天下名器也。乃以雌剑献君,留其雄者。谓其妻曰③:“吾藏剑在南山之阴④,北山之阳,松生石上,剑在其中矣。君若觉,杀我。尔生男以告之。”及至君觉,杀干将,妻后生男名赤鼻,具以告之。赤鼻斫南山之松不得剑,思于屋柱⑤中得之。
晋君梦一人,眉广三寸,辞欲报仇,购求甚急。乃逃朱兴山中。遇客欲为之报,乃刎首⑥。将以奉晋君。客令镬⑦煮之头三日,三日跳不烂,君往观之,客以雄剑倚拟⑧君,君头堕镬中,客又自刎,三头悉烂,不可分别,分葬之。名曰三王冢。
① 选自《列士传》。《列士传》全书已散佚,部分篇目散见于其他典籍之中。作者刘向,原名刘更生,字子政,今江苏徐州人。汉朝宗室大臣、文学家。
② 干将(gān jiāng)莫邪(mò yé):干将,春秋时吴国人,是楚国最有名的青铜匠,他打造的剑锋利无比。后与其妻莫邪奉命为楚王铸成宝剑两把,一曰干将,一曰莫邪(也作镆铘)。
③ 谓……曰:对……说。④ 南山之阴:山北水南为阴。⑤ 屋柱:古代民宅用来支撑的竖立木柱,是房子的重要构件。一般在屋前叫前柱,厅内叫厅柱,走廊叫廊柱,房间叫房柱。⑥ 刎首:割下头颅。⑦ 镬(huò):古代的大锅。⑧ 拟:靠近。
干将、莫邪夫妇给晋君铸造宝剑,三年才铸成。宝剑有雌剑雄剑,都是天下著名的武器。干将就把雌剑献给了君主,留下了雄的那柄,对他的妻子说道:“我把剑藏在了南山的北边,北山的南边,松树生长在石头上,剑就在树里。晋君如果发现了,必定会杀死我。你如果生的是男孩,就告诉他。”等到晋君发现,把干将杀死了。干将的妻子后来生了个男孩名叫赤鼻,把这些事情都告诉了他。赤鼻劈开了南山的松树却没找到剑,思考后在屋柱中得到了雄剑。
晋君在梦中恍惚看到一个男儿,双眉之间有三寸宽的距离,说定要报仇,立刻悬赏捉拿他。赤鼻逃到了朱兴山里,遇到一个侠客说要替他报仇,立即就割下了自己的头颅。(侠客)把头颅进献给了晋君。侠客让晋君用大锅煮头煮了三天,三天里头一直在锅里跳动,煮不烂,晋君就前去观看,侠客用雄剑上前砍晋君,晋君的头落在热水锅中。侠客也砍掉自己的头,三个头颅全都烂在一起,不能分辨。人们就把那锅肉分成三份埋葬了,称为“三王墓”。
干将/莫邪/为晋君/作剑,三年/而成,剑有/雌雄,天下/名器也。乃/以雌剑/献君,留/其/雄者。谓/其妻/曰:“吾/藏剑/在南山/之阴,北山/之阳,松生石/上,剑/在/其中矣。君/若觉,杀我。尔/生男/以/告之。”及至/君觉,杀/干将,妻/后/生男/名/赤鼻,具/以/告之。赤鼻/斫/南山/之松/不得/剑,思/于屋柱中/得之。
晋君/梦/一人,眉/广/三寸,辞/欲报仇,购求/甚急。乃/逃/朱兴/山中。遇客/欲/为之/报,乃/刎首。将/以/奉/晋君。客/令/镬煮/之头/三日,三日/跳/不烂,君/往/观之,客/以雄剑/倚拟/君,君头/堕/镬中,客/又/自刎,三头/悉烂,不可/分别,分葬之。名曰/三王冢。
这篇故事记载于汉朝刘向所著《列士传》中,故事由干将莫邪铸剑、干将隐匿雄剑、晋君怒杀干将、赤鼻欲为父报仇、客助赤鼻杀王五部分情节组成。
东汉赵晔著《吴越春秋》中记载的干将莫邪的传说,情节较《列士传》丰富。其中铸剑部分,增加了“莫邪断发剪爪投炉”的情节。 同时,补充交代了铸剑所用原材料铁器的出处,使铸剑情节更为详尽,独立成章。复仇情节较早先版本更为生动,不仅增添了眉间尺与山中行客之间的对话,而且增加了“二头相啮”“三头相咬”的情节,使原本有些薄弱的煮头情节更加引人入胜、变幻莫测,人物形象更加饱满。这一情节使文本在最后收尾处达到高潮。《吴越春秋》对干将莫邪故事的创作极大丰富了《列士传》的内容,是一次成功的再演绎。
《干将莫邪》是志怪小说中的优秀作品,它记载干将为晋君铸成雌雄二剑后被晋君杀死,其子赤鼻为父报仇的故事。不仅揭露了封建暴君残害人民的血腥罪行,而且突出地表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反抗压迫的英雄行为。山中侠客见义勇为、自我牺牲为赤鼻复仇的豪侠气概,也体现了劳动人民在反抗压迫的斗争中的团结友爱。这个故事中所表现出的人民对于残暴统治者的强烈的复仇精神,是中国文学中少见的。
现代著名文学家、思想家鲁迅先生也以此题材写过一篇小说《铸剑》。
干将采五座山之铁精,六合之金英,以铸铁剑。三月不成。莫邪断发剪爪,投于炉中,使童男童女三百人鼓橐(tuó)装炭,金铁乃濡,遂以成剑。
——《吴越春秋》
干将采五座山上的铁精,并将天地四方中的金属的精华合在其中,用来铸铁剑。三个月的时间都没有炼成。莫邪于是将自己的头发剪下来,将自己的手指也剁下来,投进了炉中,又让三百个童男童女,拉动风箱,装上煤炭,金铁终于熔化了,这样,就铸成了剑。
1.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词。
君若觉,杀我()及至君觉()
具以告知()购求甚急()
2. 请指出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与用法。
干将莫邪为晋君作剑()南山之阴()
乃逃朱兴山中()乃以雌剑献君()
3. 请分析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
剑有雌雄,天下名器也。()
尔生男以告之。()
具以告之。()
乃逃朱兴山中。()
4. 请将下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遇客欲为之报,乃刎首。
(2) 客令镬煮之头三日。
5. 干将莫邪铸剑成功后,为什么不将雌雄二剑全部献给晋君?
6. 请具体分析赤鼻这个人物形象。
枕中记(节选)①
卢生欠伸而悟②,见其身方偃③于邸舍④,吕翁坐其傍⑤,主人蒸黍未熟,触类⑥如故。生蹶然⑦而兴⑧,曰:“岂其梦寐也?”翁谓生曰:“人生之适⑨,亦如是矣。”生怃然⑩良久,谢曰:“夫宠辱之道,穷达之运,得丧之理,死生之情,尽知之矣。此先生所以窒吾欲也。敢不受教!”稽首再拜而去。
① 《枕中记》:唐代传奇小说。作者是沈既济,小说家、史学家,他以文辞知名,博通群籍,尤工史笔。他主张选拔有用人才、反对官吏冗滥。传奇作品有《枕中记》和《任氏传》。
② 悟:醒来。③ 偃(yǎn):仰卧。④ 邸舍(dǐ shè):旅舍。⑤ 傍:通“旁”,旁边。⑥ 触类:接触到的东西。⑦ 蹶(jué)然:急起、惊起的样子。⑧ 兴(xīng):起来。⑨ 适:满足。⑩ 怃(wǔ)然:怅然若失的样子。 得丧:获得和丧失。 窒:抑制,停止。 稽(qǐ)首:指古代跪拜礼,为九拜中最隆重的一种。常为臣子拜见君父时所用。跪下并拱手至地,头也至地。
卢生伸个懒腰醒来,看见自己的身体还睡在旅舍之中,吕翁坐在自己身旁,店主蒸的小米饭还没有熟,接触到的东西跟原来一样。卢生急切起来,说:“难道那是个梦吗?”吕翁对卢生说:“人生所经历的辉煌,不过如此啊!”卢生惆怅良久,谢道:“恩宠屈辱的人生,困窘通达的命运,获得和丧失的道理,死亡和生命的情理,全知道了。这是先生你遏止我的欲念啊,我哪能不接受教诲啊!”一再磕头拜谢后离去。
卢生/欠伸/而悟,见/其身/方/偃于/邸舍,吕翁/坐/其傍,主人/蒸黍/未熟,触类/如故。生/蹶然/而/兴,曰:“岂/其/梦寐也?”翁/谓生曰:“人生/之适,亦/如是矣。”生/怃然/良久,谢曰:“夫(fú)/宠辱/之道,穷达/之运,得丧/之理,死生/之情,尽/知之矣。此/先生/所以/窒/吾欲也。敢/不/受教!”稽首/再拜/而去。
唐代传奇《枕中记》的故事大意是:唐开元七年(公元719年),卢生郁郁不得志,骑着青驹、穿着短衣进京赶考,结果功名不就,垂头丧气。一天,卢生旅途中经过邯郸,在客店里遇见了得神仙术的道士吕翁。卢生自叹贫困,道士吕翁便拿出一个瓷枕头让他枕上。卢生倚枕而卧,一入梦乡便娶了美丽温柔、出身清河望族崔氏的妻子,中了进士,升为陕州牧、京兆尹,最后荣升为户部尚书兼御史大夫、中书令,封为燕国公。他的五个孩子也高官厚禄,嫁娶高门。卢生儿孙满堂,享尽荣华富贵。80岁时,生病久治不愈,终于死亡。断气时,卢生一惊而醒,转身坐起,左右一看,一切如故,吕翁仍坐在旁边,店主人蒸的小米饭还没熟哩!
《枕中记》的基本思想是人生如梦,这是古人基于人生经验形成的一种人生思考,这一思想源于道家。《枕中记》脱胎于《搜神记》和《幽明录》中的焦湖庙柏枕故事,作者大大扩展了其思想内涵,表现出士人对现实政治的怀疑、失望乃至批判,对追逐功名富贵的自我否定。但大梦难觉,说到底所谓人生如梦只是失意者的失落、迷惘、无奈。
黄粱一梦,卢生在梦中享尽富贵荣华,等到醒来,主人蒸的黄粱饭还没有熟,所以称黄粱梦。现在多用于比喻虚幻不实的事和欲望的破灭犹如一梦。
水调歌头·呈汉阳使君
宋·王以宁大别我知友,突兀起西州。十年重见,依旧秀色照清眸。常记鲒(jié qí,地名)狂客,邀我登楼雪霁(jì),杖策拥羊裘。山吐月千仞,残夜水明楼。
黄粱梦,未觉枕,几经秋。与君邂逅,相逐飞步碧山头。举酒一觞今古,叹息英雄骨冷,清泪不能收。鹦鹉更谁赋,遗恨满芳洲。
大别山是我的知心朋友,它山势峭拔,高耸入云。阔别十年,今又与其重逢,景色清丽如故。想起汉阳使君,他身穿羊裘,拄着拐杖,在大雪停后邀我登高。千仞群山,一轮弯月,湖水清澈,楼阁倒映。
十年的岁月,仿佛一枕黄粱梦,还未察觉,岁月已匆匆而过。今天你我重逢,在碧山头相互追逐,健步如飞。畅饮美酒,评谈千古,感叹英雄豪杰都已逝去,不由得泪雨难收。现在谁作鹦鹉赋?壮志未酬,只有满腔遗恨。
1. 解释加点的字词。
吕翁坐其傍()生蹶然而兴 ()
生怃然良久()得丧之理()
2. 解释下文中“而”字的不同用法。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
生蹶然而兴()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3. 翻译下列句子。
(1) 生蹶然而兴,曰:“岂其梦寐也?”
(2) 此先生所以窒吾欲也。
4. 你如何理解“夫宠辱之道,穷达之运,得丧之理,死生之情,尽知之矣”这句话?
5. 卢生这一人物形象有什么特点?请做简要分析。
《柳毅传》节选①
其夕,至邑而别其友,月余到乡,还家,乃访友于洞庭。洞庭之阴②,果有社橘。遂易③带向树,三击而止。俄有武夫出于波间,再拜请曰:“贵客将自何所④至也?”毅不告其实,曰:“走谒⑤大王耳。”武夫揭⑥水止路,引毅以进。谓毅曰:“当闭目,数息可达矣。”毅如其言,遂至其宫。始见台阁相向,门户千万,奇草珍木,无所不有。夫乃止毅,停于大室之隅⑦,曰:“客当居此以俟⑧焉。”毅曰:“此何所也?”夫曰:“此灵虚殿也。”谛⑨视之,则人间珍宝毕尽于此。柱以白璧,砌以青玉,床以珊瑚,帘以水精,雕琉璃于翠楣⑩,饰琥珀于虹栋。奇秀深杳,不可殚言。
① 《柳毅传》:作者李朝威(约766—820),陇西人,唐代著名传奇作家。他的作品仅存《柳毅传》和《柳参军传》两篇。他本人也被后来的一些学者誉之为传奇小说的开山鼻祖。《柳毅传》收入《太平广记》419卷,只题作《柳毅》,无“传”字。鲁迅的《唐宋传奇集》始为校增。
② 阴:山的北面,水的南面。洞庭之阴指洞庭湖的南面。③ 易:更换。④ 何所:什么地方。⑤ 谒:拜见。⑥ 揭:掀开,拉开。⑦ 隅:角,角落。⑧ 俟:等待。⑨ 谛:仔细。⑩ 翠楣:碧绿的门楣。 深杳:深邃幽暗。杳,幽暗、深远。 殚(dān):用尽、竭尽。
这天傍晚,(柳毅)到泾阳告别了他的朋友。一个多月后,(柳毅)回到家乡,就去洞庭访问。洞庭湖的南岸,果然有一棵社橘。(他)就换下腰带,在树上敲了三下。一会儿有个武士出现在波浪中,(向柳毅)行了礼问道:“贵客刚刚是从什么地方来的?”柳毅先不告诉他实情,说:“我特来拜见大王。”武士分开水,指出道路,带着柳毅前进。对柳毅说:“要闭上眼睛,很快就可以到了。”柳毅依照他的话,便到了龙宫。只见高楼大殿一座对着一座,一道道门户数也数不清,院子里栽着奇花异木,各式各样,无所不有。武士叫柳毅在殿角里停下来,说:“请贵客在这里等着吧。”柳毅问:“这里是什么地方?”武士说:“这里是灵虚殿。”柳毅仔细一看,觉得世界上的珍宝全都在这里了。殿柱是用白璧做成的,台阶是用青玉铺砌的,床是用珊瑚镶制的,帘子是用水晶串成的,在绿色的门楣上镶嵌着琉璃,在彩虹似的屋梁上装饰着琥珀。奇丽幽深的光景,说也说不尽。
其夕,至邑/而别/其友,月余/到乡,还家,乃/访友/于洞庭。洞庭/之阴,果有/社橘。遂/易带/向树,三击/而止。俄/有/武夫/出于/波间,再拜/请曰:“贵客/将/自/何所/至也?”毅/不告/其实,曰:“走谒/大王耳。”武夫/揭水/止路,引毅/以进。谓毅曰:“当/闭目,数息/可达矣。”毅/如/其言,遂至/其宫。始见/台阁/相向,门户/千万,奇草/珍木,无所/不有。夫/乃/止毅,停于/大室/之隅,曰:“客当/居此/以/俟焉。”毅曰:“此/何所也?”夫曰:“此/灵虚殿也。”谛/视之,则/人间/珍宝/毕尽/于此。柱以/白璧,砌以/青玉,床以/珊瑚,帘以/水精,雕琉璃/于/翠楣,饰琥珀/于/虹栋。奇秀/深杳,不可/殚言。
《柳毅传》堪称唐传奇的翘楚,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十分深远的影响。该篇是唐代爱情小说中的上乘之作。虽然故事还没有脱离六朝小说鬼神志怪的传统,神怪离奇,但充满了人间社会的清新气息,两人的情操和爱情即使在今天也不无教益,所以民间妇孺皆知。故事既富于浪漫气氛,同时表现出的现实意义又极为深刻。它所概括出的问题,如家庭矛盾,妇女和封建社会的矛盾,以及现实生活中所存在的其他具体矛盾,处处都和现实生活的发展、变化分不开,是具有一定进步意义的作品。本篇写洞庭龙女远嫁泾川,受其夫泾阳君与公婆虐待,幸遇书生柳毅为传家书至洞庭龙宫,得其叔父钱塘君营救,回归洞庭,钱塘君等感念柳毅恩德,即令之与龙女成婚。柳毅因传信乃急人之难,本无私心,且不满钱塘君之蛮横,故严词拒绝,告辞而去。但龙女对柳毅已生爱慕之心,自誓不嫁他人。其后柳毅先后娶了张、韩两任妻子,但不幸,两任妻子先后去世,续娶范阳卢氏,实际是龙女化身。两人终成眷属。本节所选部分为柳毅传书过程,语言精练,极富表现力,文辞华艳,凝练生动,语句在散行中夹有骈偶文句和韵语,富于变化。骈句主要用于人物肖像神态的描写和场景的铺叙。文中柳毅信守诺言、不畏鬼神、平交王侯、淡泊富贵的形象非常突出,令人印象深刻。
陇西李朝威叙而叹曰:“五虫之长,必以灵者,别斯见矣。人,裸也,移信鳞虫。洞庭含纳大直,钱塘迅疾磊落,宜有承焉。嘏(gǔ)咏而不载,独可邻其境。愚义之,为斯文。”
陇西人李朝威叙述这件事情并且叹息道:“五虫之长,一定有它的灵性,和一般的虫类不同,从这里就可以看出它们的分别。人,是没有羽毛和鳞甲的,把人类讲信义的道理用在鳞虫身上。洞庭君有涵养且正直,钱塘君行动敏捷,胸怀坦荡,二者好的品性是有所秉承的。薛嘏时常谈起柳毅做神仙的事情,加以夸奖,可是他自己并不知道怎么样才可以成为神仙。不过因为他和柳毅是亲戚,所以他能够达到神仙的境界。我理解这件事情,所以写下这篇文章。”
1.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实词。
遂易带向树,三击而止()
走谒大王耳()
客当居此以俟焉()
谛视之()
2. 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虚词。
引毅以进()
谛视之,则人间珍宝毕尽于此()
毅如其言,遂至其宫()
3. 请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贵客将自何所至也?
(2) 毅如其言,遂至其宫。
(3) 奇秀深杳,不可殚言。
4. 尝试阅读完整的《柳毅传书》故事,说说柳毅这一人物在传书过程中有哪些经历,这些情节表现了他什么样的性格特点。
席方平(节选)①
席念阴曹之昧暗②尤甚于阳间,奈无路可达帝听。世传灌口二郎为帝勋戚,其神聪明正直,诉③之当有灵异。窃喜二隶已去,遂转身南向。奔驰④间,有二人追至,曰:“王疑汝不归,今果然矣。”捽⑤回复见冥王。窃疑⑥冥王益怒,祸必更惨;而王殊⑦无厉容,谓席曰:“汝志诚孝。但汝父冤,我已为若雪⑧之矣。今已往生富贵家,何用汝鸣呼为?今送汝归,予以千金之产、期颐⑨之寿,于愿足乎?”乃注籍中,嵌以巨印,使亲视之。席谢而下。
鬼与俱出,至途,驱⑩而骂曰:“奸猾贼!频频反复,使人奔波欲死!再犯,当捉入大磨中细细研之!”席张目叱曰:“鬼子胡为者!我性耐刀锯,不耐挞楚耶!请反见王,王如令我自归,亦复何劳相送。”乃返奔。二鬼惧,温语劝回。
① 选自《聊斋志异·席方平》。《聊斋志异》(简称《聊斋》,俗名《鬼狐传》)是中国清朝小说家蒲松龄创作的文言短篇小说集,最早的抄本在清代康熙年间已有流传。全书共有短篇小说491篇(见张友鹤《聊斋志异会校会注会评本》,朱其铠《全本新注聊斋志异》为494篇)。它们或者揭露封建统治的黑暗,或者抨击科举制度的腐朽,或者反抗封建礼教的束缚,具有丰富深刻的思想内容。描写爱情主题的作品,在全书中数量最多,它们表现了强烈的反封建礼教的精神,表现了作者理想的爱情。作者蒲松龄(1640—1715),字留仙,一字剑臣,别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自称异史氏,济南府淄川(今山东省淄博市)人,清代杰出的文学家,优秀短篇小说家。
② 昧暗:昏昧,不明事理。③ 诉:控告。④ 奔驰:快速地跑。⑤ 捽(zuó):抓。⑥ 窃疑:偷偷地怀疑。⑦ 殊:特别的,异常的。⑧ 雪:洗刷、清楚。⑨ 期(jī)颐:一百岁。⑩ 驱:驱赶。 耐:忍受,承受。 挞(tà):用鞭棍等打人。
席方平想,阴间的暗无天日,比阳间还要厉害,怎奈没有办法到上帝那里。世上传说灌口二郎神是玉帝的亲戚,为神聪明正直,向他告状,一定灵验。暗自高兴那两个鬼差已经走了,就转身往南跑去。正跑着,有两个鬼追上了他,说:“阎王怀疑你不回去,果然如此。”拖他回去再见阎王。席方平暗想,阎王一定非常恼怒,这次遭的罪更惨了。但是阎王没有一点生气的样子,对席方平说:“我知道你确实是个孝子,你父亲的冤案,我已为他昭雪了,如今他已经到富贵人家投生去了,哪里用得着你去喊冤?现在送你回去,给你千金家业、百岁之寿,该满足了吧?”接着就注在生死簿上,还盖上巨大的官印,叫席方平亲眼看了。席方平谢了恩退下,小鬼同他一起出了殿门。
走在路上,小鬼驱赶着骂他:“你这奸猾的贼人!一次次地反复,叫我们跑来跑去,快累死了。要是再犯,就把你扔到大磨里,研成细末!”席方平瞪着眼怒骂:“你们这些小鬼想干什么?我这性子耐得住刀锯,可受不了抽打!请回去见阎王,阎王如果叫我自己回去,也用不着你们送我!”说完,就往回跑,两个小鬼害怕了,好言好语劝他回来。
席念/阴曹/之昧暗/尤/甚于/阳间,奈/无路/可达/帝听。世传/灌口二郎/为/帝/勋戚,其神/聪明/正直,诉之/当有/灵异。窃喜/二隶/已去,遂/转身/南向。奔驰间,有/二人/追至,曰:“王/疑汝/不归,今/果然矣。”捽回/复见/冥王。窃疑/冥王/益怒,祸必/更惨;而/王/殊无/厉容,谓/席曰:“汝志/诚孝。但/汝父/冤,我/已/为若/雪之矣。今/已/往生/富贵/家,何用/汝/鸣呼/为?今送/汝归,予以/千金/之产、期颐/之寿,于愿/足乎?”乃/注籍中,嵌以/巨印,使/亲视之。席谢/而下。
鬼/与/俱出,至途,驱/而/骂曰:“奸猾贼!频频/反复,使人/奔波/欲死!再犯,当/捉入/大磨中/细细/研之!”席/张目/叱曰:“鬼子/胡为者!我/性耐/刀锯,不耐/挞楚耶!请/反/见王,王/如/令我/自归,亦复/何劳/相送。”乃/返奔。二鬼/惧,温语/劝回。
《席方平》是蒲松龄创作的文言短篇小说。本篇叙述席方平的父亲被奸人羊氏所陷害,席方平魂入城隍庙为父亲申冤。然而“羊惧,内外贿通,始出质理。城隍以所告无握,颇不直席”。席方平愤恨不已,但没办法。只好进入冥府,认为冥王能为自己申冤,不料,整个地府都被羊氏收买。他们相互勾结,上下串通,对席方平威逼利诱,想使席方平屈服。然而席方平是铮铮铁骨的硬汉,面对淫威毫不屈服,在严刑拷打下也没有退缩,连对他用刑的鬼吏也肃然起敬。
席方平面对的阴司地狱,分明是伸手不见五指的封建社会的曲折写照。那鬼奴、狱吏、城隍、冥王正是现实社会中大小剥削者、压迫者的形象。他们勾结起来对一个弱者进行残酷的压榨。他的申冤并不单纯是一般意义上的报仇,而是正义与邪恶的斗争,穷与富的较量,被侮辱与被损害者的一种反抗。他的这种反抗精神,激励着人们向封建统治阶级反抗的勇气。
又谓席廉:“念汝子孝义,汝性良懦,可再赐阳寿三纪。”因使两人送之归里。席乃抄其判词,途中父子共读之。既至家,席先苏。令家人启棺视父,僵尸犹冰,俟之终日,渐温而活。又索抄词,则已无矣。
自此,家日益丰,三年间,良沃遍野。而羊氏子孙微矣,楼阁田产尽为席有。里人或有买其田者,夜梦神人叱之曰:“此席家物,汝乌得有之!”初未深信;既而种作,则终年升斗无所获,于是复鬻(yù)归席。席父九十余岁而卒。
又对席方平的父亲说:“考虑你的儿子孝顺仁义,你性情善良懦弱,可再赐你三十六岁的阳寿。”派两个人送他们回家乡。席方平于是抄下那个判词,父子俩在路上一起读。到家后,席方平先醒。叫家里人开棺看父亲,他父亲僵硬的尸体还是冷冰冰的,等了一整天,才渐渐变温,活过来了。到处寻找抄回的判词,却无论如何也找不到。
从此,席方平家里一天比一天富,三年的时间,良田遍野;羊氏的后代却衰败了,楼阁田产,全部为席家所有。同村有人买了羊家的田地,夜里梦见神灵呵斥说:“这是席家的产业,你怎敢占有它?”起初还不大相信;待播种后,整年收不到一升半斗,于是只好转卖给席家。席方平的父亲一直活到九十多岁才死。
1. 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字词。
尤甚于阳间()
诉之当有灵异()
窃疑冥王益怒,祸必更惨()
而王殊无厉容()
2. 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但汝父冤,我已为若雪之矣。
(2) 我性耐刀锯,不耐挞楚耶!
3. 试分析“席念阴曹之昧暗尤甚于阳间,奈无路可达帝听”这一心理活动的过程。
4. 结合本文内容,分析席方平这一人物形象。
寓 言 故 事
穿井得人①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②,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③,告人曰:“吾家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④,闻之于宋君⑤。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⑥。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⑦,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① 选自《吕氏春秋》。《吕氏春秋》又称《吕览》,是在秦国丞相吕不韦主持下,集合门客们编撰的一部道家名著,成书于秦始皇统一中国前夕。此书以儒家学说为主干,以道家理论为基础,以名家、法家、墨家、农家、兵家、阴阳家思想学说为素材,熔诸子百家学说于一炉,闪烁着博大精深的智慧之光,全书共分26卷,160篇,二十余万字。《吕氏春秋》注重博采众家学说,但主要的宗旨属于道家。吕不韦(?—前235),姜姓,吕氏,名不韦,卫国濮阳(今河南省滑县)人。 战国末年商人、政治家、思想家,秦国丞相。
② 溉汲:从井里打水浇地。溉,浇灌。汲,从井里打水。
③ 及:等到。穿井:掘井、凿井。
④ 国人道之:都城的人谈论这件事。国,古代国都也称“国”。
⑤ 闻之于宋君:这件事被宋君听到了。之,代词,指“丁氏穿井得一人”一事,是“闻”的宾语。于,介词,当“被”讲,引进主动者。宋君,宋国国君。
⑥ 问之于丁氏:向丁氏问这件事。于,介词,当“向”讲。
⑦ 使:使用,指劳动力。
宋国有一家姓丁的,家中没有井,得外出打水浇地,因此经常有一个人住在外面。等到他家打了一眼井之后,便对别人说:“我家打井得到一个人。” 有人听到这话,传播说:“丁家打井打出了一个人。”都城的人都谈论这件事,一直传到宋国国君那里。 宋国国君派人去问姓丁的人家。丁家的人回答说:“得到一个人的劳力,并不是从井中挖出一个人来呀。”得到的消息是这样的,还不如什么都没听到的好。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家/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这个寓言故事告诫我们:对待传言,要持审慎态度,不要轻信流言,更不要以讹传讹,要经过辨别考察,才能确定其是非真相。切忌道听途说。此外,这个故事还告诉我们一个道理:语言表达应做到准确、清晰,这样才能避免不必要的误会和歧义。
郢书燕悦
郢人有遗(wèi)燕(yān)相(xiàng)国书者,夜书,火不明,因谓持烛者曰“举烛”而误书“举烛”。举烛,非书意也。燕相国受书而说之,曰:“举烛者,尚明也;尚明也者,举贤而任之。”燕相白王,王大说,国以治。治则治矣,非书意也。今世学者,多似此类。
——《韩非子》
郢地有个给燕相写信的人,晚上正在写着,烛火不亮,就对拿烛的人说:“举烛。”嘴里说着“举烛”,信中也误写上了“举烛”。举烛,并不是信的本意。燕相收到信后却解释说:“举烛,也就是崇尚光明;所谓崇尚光明,也就是要选拔贤人加以任用。”燕相告诉燕王,燕王非常高兴,国家因此治理好了。治理是治理好了,但这并不是信的本意。当代被提拔的学者大多都像这类人。
1. 解释加点的词。
及其家穿井()()
国人道之()()
不若无闻也()
2. 辨析下列“得”字的用法。
吾穿井得一人()
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今日有,明日去,吾不得而见之矣()
3. 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
(2) 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4. “穿井得人”这一成语有什么深刻的寓意?请用自己的语言简要地表述出来。
歧路亡羊①
杨子②之邻人亡③羊,既率其党④,又请杨子之竖⑤追之。杨子曰:“嘻!亡一羊,何追者之众?”邻人曰:“多歧⑥路。”既反⑦,问:“获羊乎?”曰:“亡之矣。”曰:“奚⑧亡之?”曰:“歧路之中又有歧焉,吾不知所之⑨,所以反也。”杨子戚然⑩变容,不言者移时,不笑者竟日。门人怪之,请曰:“羊,贱畜,又非夫子之有,而损言笑者,何哉?”杨子不答,门人不获所命。
① 出自《列子·说符》。
② 杨子:对杨朱的尊称。杨朱,战国时哲学家。③ 亡:丢失。④ 率:率领,带领。党:家族亲属。⑤ 竖:未成年的童仆。⑥ 歧:分岔。⑦ 既:已经。反:通“返”,返回 。⑧ 奚:(疑问代词)怎么。这里指为什么。⑨ 不知所之:不知道到哪里去了。之,到……去。⑩ 戚然:悲伤的样子。 移时:多时,一段时间。 竟日:终日,整天。 怪:以……为怪。 损:减少。 获:找到,得到。命:教导,告知。
杨子的邻居丢失了羊,于是带领他的朋友追赶,还请杨子的童仆一起。杨子说:“呵!丢一只羊,干吗要这么多人去追?”邻居说:“岔路很多。”不久他们回来了,杨子问:“找到羊了吗?”(邻居)回答:“跑掉了。”(杨子)问:“怎么会呢?”(邻居)回答:“岔路之中还有岔路,我们不知道往哪边去追,所以就回来了。”杨子的脸色变得很忧郁,有两个小时不说话,一整天没有笑容。他的学生觉得奇怪,请教(杨子)道:“羊,不过是下贱的畜生,而且还不是老师您的,却使您不苟言笑,这是为什么?”杨子没有回答,(他的)学生最终没有得到他的答案。
杨子之邻人/亡羊,既/率/其党,又请/杨子/之竖/追之。杨子曰:“嘻!亡/一羊,何/追者/之众?”邻人曰:“多/歧路。”既反,问:“获羊乎?”曰:“亡之矣。”曰:“奚/亡之?”曰:“歧路/之中/又有/歧焉,吾/不知/所之,所以/反也。”杨子/戚然/变容,不言者/移时,不笑者/竟日。门人/怪之,请曰:“羊,贱畜,又非/夫子之有,而/损/言笑者,何哉?”杨子/不答。门人/不获/所命。
在这个故事中,杨子邻居的羊逃跑了,已经有家属亲友等人去追寻,还觉得人不够,又来请求杨子的童仆帮助去追,结果还是没有追到。因为岔路太多,岔路中间又有岔路,不知道该从哪条岔路去追,所以这么多人去追,还是追不到。杨子对这事感触很深,很长时间不言不笑,他的学生问他为什么这样,杨子竟然没回答。
从整篇寓言看,当时杨子没有回答学生的疑问,是因为杨子对歧路亡羊一事,感触很深,一时难以向学生们解释清楚。杨子的本意是,大道因为有分岔的小路使得羊丢失了,而钻研学问、学习技术的人,因为方法太多而丧失了自我,甚至丧失了生命。这就告诫我们:求学的人经常改变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就会丧失本性,迷失方向,甚至丧失生命;只有抓住根本的东西、统一的本质不放,才不会误入歧途。
由这篇寓言提炼而成的成语有“歧路亡羊”“多歧亡羊”,比喻因情况复杂多变或用心不专而丧失本性、迷失方向,误入歧途,一无所成,后果严重。后来,也用以比喻事物复杂多变,如果我们不把握好正确的方向就会误入歧途。
故事还告诉我们,学的东西不是从根本上不相同,从根本上不一致,但结果却有这样大的差异。只有归到相同的根本上,回到一致的本质上,才不会迷失方向。
选文部分的结尾也意味深长:那个门人长期在杨子的门下,对于老师移时不言、竟日不笑的深思状态,未能得到启发,终无所获,实在是可悲的。
心都子曰:“大道以多歧亡羊,学者以多方丧生。学非本不同,非本不一,而末异若是。唯归同反一,为亡得丧。”
心都子说:“大道因为岔路太多而丢失了羊,求学的人因为方法太多而丧失了生命。学的东西不是从根本上不相同,从根本上不一致,但结果却有这样大的差异。只有归到相同的根本上,回到一致的本质上,才会没有得失的感觉,而不迷失方向。”
1. 解释下面加点的字。
杨子之邻人亡羊()
歧路之中又有歧焉()
奚亡之()
杨子戚然变容()
而损言笑者,何哉()
2. 说说下列各句中“之”字的含义、用法有何不同。
杨子之邻人亡羊()
吾不知所之()
奚亡之()
何追者之众()
3. 翻译下面的句子。
(1) 亡一羊,何追者之众?
(2) 吾不知所之,所以反也。
(3) 不言者移时,不笑者竟日。
(4) 门人不获所命。
4. “歧路亡羊”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5. 杨子为什么“不言者移时,不笑者竟日”?请说说你的理解。
6. 门人最终为什么“不获所命”,仅仅是因为老师杨子没有回答他吗?
杞人忧天①
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②,身亡所寄③,废寝食者。
又有忧④彼之所忧者,因往晓⑤之,曰:“天,积气耳,亡处亡气。若⑥屈伸⑦呼吸,终日在天中行止⑧,奈何忧崩坠乎?”
其人曰:“天果⑨积气,日月星宿⑩,不当坠邪?”
晓之者曰:“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
其人曰:“奈地坏何?”
晓之者曰:“地,积块耳,充塞四虚,亡处亡块。若躇步跐蹈,终日在地上行止,奈何忧其坏?”
其人舍然大喜,晓之者亦舍然大喜。
① 本文选自《列子·天瑞篇》。
② 杞国:春秋时期国名,在今河南杞县。崩坠:崩塌,坠落。③ 身亡(wú)所寄:没有地方存身。亡,同“无”。寄,依附,依托。④ 忧:忧愁、担心。⑤ 晓:开导。⑥ 若:你。⑦ 屈伸:身体四肢的活动。⑧ 行止:行动和停留。⑨ 果:如果。⑩ 星宿:泛指星辰。 邪:同“耶”,疑问语气词吗。 只使:即使。 中(zhòng)伤:打中击伤。 奈地坏何:那地坏了(又)怎么办呢? 地,积块耳:大地是土块堆积成的罢了。 四虚:四方。 躇(chú)步跐(cǐ)蹈:泛指人的站立行走。躇,立;步,行;跐,踩;蹈,跳。 奈何:为什么。 舍然:释然,舍弃心事的样子。
杞国有个人担忧天会塌地会陷,自己失去依存的地方,便整天睡不好觉,吃不下饭。
又有个人为这个杞国人的忧愁而忧愁,就去开导他,说:“天不过是积聚的气体罢了,没有哪个地方没有空气的。你一举一动,一呼一吸,整天都在天空里活动,怎么还担心天会塌下来呢?”
那个人说:“天如果是气体,那日月星辰不就会掉下来吗?”
开导他的人说:“日月星辰也是空气中发光的东西,即使掉下来,也不会伤害什么。”
那个人又说:“如果地陷下去怎么办?”
开导他的人说:“地不过是堆积的土块罢了,填满了四处,没有什么地方是没有土块的。 你行走跳跃,整天都在地上活动,怎么还担心会陷下去呢?”
经这个人一解释,那个杞国人放下心来,很高兴;开导他的人也放了心,很高兴。
更多章節請下載APP
海鷗小說APP 海量小說 隨時隨地免費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