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信息书名:浪遏飞舟——张乾二传作者:林梦海,黄宗实,郭晓音著出版社:厦门大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16-08ISBN:978-7-5615-6104-1序言本书记述的是我国杰出的理论化学家张乾二院士的儿时回忆、负笈求学、教书育人和科研攻坚的经历与业绩。领衔编著者林梦海教授是张院士的学生,她邀我为本书作序,我和乾二兄长同学两载,友情五十年,义不容辞。张乾二出生于福建惠安崇武“霞田张”世家,祖父和父亲都是当地名中医,很重视对后辈的教育。张乾二天资聪慧,勤奋好学,童蒙先入家塾,主要习记国学,也有算术。他独为推理的数学所吸引,读小学时就喜解难题,学习成绩优异。由于日寇入侵,1938—1945年张乾二随家避难惠安山区,上完小学后考入集美中学(当时借地在安溪上课)。13岁时因病初愈不愿上学,在严父催逼下,独自一人背负行囊,芒鞋竹杖,三天跋山涉水180里赶往学校,备尝艰辛。海滨出生,山里成长,在渔夫加山民生活环境的陶冶下,铸就了张乾二旷达坚强的性格。1947年张乾二从集美中学高中毕业,随即考入厦门大学化学系,当时该系主任是刚从英美留学回国不久正当盛年的卢嘉锡教授。张乾二大学期间学习成绩突出,毕业后分配在卢嘉锡先生名下读研究生,当时称研究助理,既要听导师开设的“量子化学”“物质结构”“统计热力学”等专业课程,又要辅导本科生或带实验课等。1954年7月,张乾二研究生毕业留校,担任化学系助教,继续在卢嘉锡的带领下进入物质结构的学术研究殿堂。先是卢嘉锡为开设“晶体结构”实验课,需要自行研制X射线衍射仪,设计回摆照相机、粉末照相机等。卢嘉锡让张乾二根据书上只有的两张图去设计一个回摆照相机,其难点是先找出主要部件偏心凸轮曲线的数学公式,张乾二很快推出了这个公式,交给厦大仪器厂加工出部件,又经反复调试,制成了可用的仪器。它可认为是张乾二科研工作的起跑点。卢嘉锡带领青年教师和研究生,用该仪器学习测定晶体结构,并勉励他们要在艰难的条件下,做出一流的工作。1958年卢嘉锡提出物质结构组可在水溶液中培养晶体,他把任务交给张乾二和张炳楷两位青年教师,他们又带领两名大学生成立“晶体生长实验室”,进行溶液中培养晶体的科学研究。当时国内还没有人进行这样的工作,在查阅有关文献后,一切从头开始。先试着培养酒石酸钾钠晶体,克服了一个个困难,找到了晶体生长的控制条件。经历了数十个日夜的轮流值班之后,终于看到了五六厘米大晶莹剔透的单晶体。1959年起,厦门大学晶体生长实验室又接着培养出氯化钠、氯化钾等荧光晶体,再培养磷酸二氢铵(ADP)单晶和另一种非线性光学材料磷酸二氢钾(KDP)。后来,山东大学派来张克从和蒋民华,他们与张乾二、张炳楷一起培养晶体。张克从和蒋民华回到山东大学后,也建立了晶体室,并于20世纪80年代出版了《晶体生长》专著。60年代卢嘉锡到福州筹建中科院物构所,调去张炳楷和颜明山,在所里建了个晶体研究室,大力开展压电材料大口径磷酸二氢钾的晶体培养,后来又培养出激光性能极好的偏硼酸钡(BBO)。物构所与山东大学后来成为我国培养晶体的重要基地。卢嘉锡的决策,张乾二的首功是应该大书一笔的。遗憾的是,随着张乾二及其研究组的科研方向转向量子化学理论研究,结晶化学方面因新老交替未能接续起来,致使厦大这个晶体培养发源地的工作反而停顿下来了。1963年,为了推进我国物质结构研究,培养高层次理论化学研究人才,原高等教育部委托唐敖庆教授在长春吉林大学举办为期两年的“物质结构学术讨论班”。张乾二和我都有幸成为该班的学员,而且我们与邓从豪组成三人科研组。1963—1965年两年期间,唐敖庆老师在讨论班主讲群论及其在理论化学中的应用。这是一系列的课程,每周三个上午授课,每次约两个半小时,内容都是难度较大的理论推导,而他从不拿讲稿,只带参考书,偶尔核对一下推导的结果。后来大家总结出唐敖庆老师高水平的讲课有三性:连贯的系统性、严密的逻辑性和高度的启发性。我们听唐老师讲课所作的笔记,整理出来就是很好的教材,它对我们后来的教学起了示范作用。唐老师讲完点群进入连续群以后不久,就布置讨论班学员开始做科研,分配给我们三人科研组的题目是“配位场理论研究”。经过初步探索,我们发现一个关键的问题是要找出连续群分解到点群的耦合系数。向唐老师汇报以后,我们不分昼夜研讨,仿佛在朦胧的隧道中摸索着行进。一夕人静,我和乾二在灯下检查演算草稿,蓦然,酝酿多时的思绪,竟被一语点破,乾二马上提笔疾书,不过三两分钟就推出了旋转群分解到点群的耦合系数的计算公式。次晨又经邓从豪校阅后于上课前送呈唐老师,恰好此时唐老师也拿出一张纸给我们,上面写有旋转群分解到点群的耦合系数的封闭计算公式,他说也是昨晚刚推出的。如此巧合,人生难遇!之后,乾二和我赶着计算出第一批100多个耦合系数,邓从豪则着手撰写“配位场理论研究”的首篇论文。由于讨论班两年期限已过半,三人科研组有了好的开端,唐老师就决定安排学员江元生、戴树珊和孙家钟等也参加“配位场理论研究”的项目,大家分工合力攻坚。除撰写论文外,还要考虑出版专著。自那时起到1965年夏讨论班结业,共完成论文3篇和配位场理论方法书稿若干章节。张乾二的进度最快,所写的三章书稿还刻印成册,先送唐老师审阅。遗憾的是,此项集体科研项目,却因“文革”风暴而中断。而后继续整理文稿,发表论文和出版专著,最后“配位场理论研究”项目获得1982年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已是16年过去了!讨论班结业后,张乾二回到厦大,正想继续展开研究时,“文革”浪潮冲击到厦大,他受到不公正的对待,同时又遭失侣之痛。但他坚强地挺了过来,逆流而上,白天挨批斗,夜晚推公式,待到落实政策之时,张乾二得到平反,恢复了自由,他的地下科研“有机共轭分子Hückel矩阵的约化”就可以公开了。1975年他北上调研各高校复课教改的情况,在吉林大学向唐老师报告了这个成果,引发唐老师启动了“分子轨道图形理论”的研究,接着邓从豪在这方面也发表了相关论文。科学的春天来到以后,张乾二和他的弟子们在厦大组成了干练的团队,在结构化学、量子化学及计算程序等领域开展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在国内和国际学术界赢得了赞誉。1989年张乾二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这在同行中是很难得的。张乾二有三项很突出的科研成果:其一是对化学键三大理论之一的价键理论创建了新方法并编制了从头算程序VB-XIAMEN99,在国际同行中获得好的评价,2001年获得教育部高校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其二是对多面体分子轨道理论的研究,得出了金属原子簇多面体的成键性质和规律。其三就是对任意连续群及其子群之间的耦合系数得到了统一的计算公式,这在群表示理论中具有完整化的意义,等于一个链条把所有连续群及其子群都打通了。这三项工作都可以在理论化学的发展史上留下一笔。除教学和科研外,张乾二还出任过厦门大学化学系主任,并兼任过中国科学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所长。在物构所,他组织非线性光学晶体的研制和生产,并维护物构所的知识产权,还参加卢嘉锡组织的金属原子簇化合物的实验及理论研究。在担任厦大化学系主任期间,他参与组建物理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又组建化工系,成立化学化工学院;他还注重对青年教师的培养,学生初次讲课的备课稿他都要过目修改,再组织试讲,分析讲课效果。厦门大学化学系的科研成果和科学院院士的当选频率在全国各大学化学系中是位居前列的,在这方面应当计及张乾二所做的贡献。乾二兄性情直爽,襟怀坦荡,不恃才自傲,臧否人物,为朋辈所敬重。虽臻米寿而壮心未已,我们期待他在科教事业上取得更大的成就。赞曰:张翼南天 乾坤朗曜 象精微 识得妙要鄢国森2016年4月于成都引子桃李芬芳祝华诞2008年8月13日,厦门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大楼和报告厅张灯结彩,吉祥的红灯笼挂了一排排,五彩缤纷的旗子迎风招展。物构教研室的在职教师、退休教师个个喜气洋洋,硕士生、博士生忙着接待客人,他们都忙着张罗张乾二从教六十周年暨八十岁生日庆祝会的准备工作。远在国外或贵州、浙江、江西等地的学生纷纷从外地赶来;化学系催化组、电化组的老师来了;无机组、有机组、物化组、分析组的老师来了;物理系、数学系一些老师也闻讯赶来了;中科院福建物构所开了一辆大巴,载了三十几人从福州来了;厦门第一医院当时参加抢救的医生、护士代表也来了。庆祝大会在化学化工学院报告厅举行,院领导主持会议,校领导参加。庆祝会上领导、兄弟单位发言表示祝贺,同事、学生更多的是回忆张乾二如何带领他们在科学的惊涛骇浪中冲过急流险滩,乘风向前,医务人员则赞扬张乾二战胜伤痛病魔的顽强毅力。中国科学院、教育部、中国化学会、农工民主党中央等都发来贺电,纷纷赞扬他:“辛勤执教六十年,智者乐享八十寿,桃李遍满天下,科研硕果累累。”准备工作早在两年前就开始了,先由教研室主任陈明旦组织研究生一起查资料、找文献,整理张乾二所有的论文、讲话、著作、译著;然后按照论文重要性和张乾二的参与度,并保证主要研究生都有一篇与他合作的论文,选择了60篇论文的全文、50篇论文的摘要以及论著的总目录(约380篇),一并收入《张乾二院士论文集》。为追求论文集版面的美观,早期的论文全部重新录入,最近的论文也进行了版面编辑,工作量相当大。张乾二的专著《休克尔矩阵图形方法》《多面体分子轨道》《角动量理论与原子结构》《配位场理论方法》和译著《分子的结构及物理性质》(伏肯斯坦著)的全部目录都包含在内。第一届研究生林梦海则组织专著《多面体分子轨道》的再版工作。该书第一版于1987年问世后,受到许多同行学者的关注,他们对多面体分子轨道理论的进一步发展与应用研究充满期待。近年大量合成的金属、非金属团簇及过渡金属、稀土配合物提供了大量研究对象。该书第二版在第一版的基础上,增加了张乾二课题组近年在这方面的研究成果,并对书后的附录作了较多充实,大部分附录与两个计算程序放入书后的光盘内。这两本书都由科学出版社出版。2008年,张乾二著作及八十诞辰庆祝专刊张乾二的学生吴玮、曹泽星等则争取国际理论化学刊物为其从教六十年出一期专刊。WSCP出版社出版发行的Journal of Theoretical and Compu-tational Chemistry(《理论与计算化学》)杂志于2008年8月为张乾二八十华诞出版庆祝专刊。国际理论化学编委会(JTCC)特邀美国Western Michigen大学的教授莫亦荣(张乾二的学生)为客座编辑,并向包括张乾二的学生在内的国际同行发出约稿倡议,该倡议得到几乎所有研究小组的积极响应。专刊共收到32篇论文,涉及目前国际各主流研究方向,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国内《结构化学》杂志也为张乾二诞辰出专刊。张乾二是我国结构化学领域教学与科研的领航者之一,早年追随卢嘉锡,率先进行水溶液中晶体培养。20世纪90年代任物构所所长期间大力扶植原子簇化合物合成与研究,十分关心非线性光学材料的研制与发展。为祝贺张乾二诞辰,《结构化学》出版庆祝专刊,表示致敬。张乾二从教六十周年的庆祝活动也受到学校领导、校办公室的重视,《厦门大学报》组织出版祝贺专刊,由物构教研组具体组稿。教研组向张乾二各个时期的助手、学生约稿。林连堂回忆张乾二如何手把手教他讲授“物质结构”课;王南钦回忆张乾二如何克己待人、支持年轻教师成长;院士万惠霖回忆张乾二为学生讲基础课的情景;院士郑兰荪回忆张乾二做他博士后导师,并与他探讨学术问题的心得;陈明旦介绍张乾二学电脑的精神;吴玮、曹泽星、莫亦荣则回忆张乾二与他们一起搞科研的乐趣。张乾二在国外的学生也寄来稿件,有的学生把他比作生命中的一盏灯,女博士们则祝愿他乘着歌声的翅膀,在科研的蓝天中翱翔。物构所专稿则回忆了张乾二在物构所当所长时的工作,并为他送上生日的祝福。林梦海根据各种资料,整理了一版张乾二的生平介绍。张乾二八十华诞,家里也非常高兴,国外的孩子都赶回来了。老伴吴肖君是化学系老教授吴思敏的女儿,原在厦门第二中学任教。20世纪70年代,在张乾二最孤独的时候,与他结为夫妻。吴肖君小时候家庭条件较好,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婚后开始学做家务。后来她父母在香港患病住院,她便辞职赶赴香港看望,前后达好几年。90年代张乾二从福州返回厦门后,她承担了大部分家务。大儿子张洵一家从加拿大赶回来了,女儿张影一家也从美国芝加哥赶回来了。看着化学化工学院报告厅内的同事、学生,家里的大大小小为自己祝寿,张乾二不禁思绪万千,回想起自己小时候在家乡惠安度过的童年。2008年8月,庆祝大会合影(部分)前排右起卢嵩岳、陈力文、万惠霖、黄本立、程文旦、陈绍军、洪永世、朱之文、张乾二、吴肖君、朱崇实、朱亚衍、欧阳建、吴新涛、田昭武、郑兰荪、姚元根、田中群第一部分轻舟已过万重山崇武度童年惠安崇武与“霞田张”张乾二的家乡在福建省泉州市惠安县,八十年前他出生在惠安崇武古城。惠安县位于福建省东南沿海,北部处于泉州湾和湄洲湾之间,东临台湾海峡,是闽南著名侨乡,素有“海滨邹鲁”“石雕之乡”“渔业强县”的美誉。惠安海岸是黄金海岸,沿海港湾密布。斗尾港是大陆至台湾西海岸最近的港口之一,崇武港是我国中心渔港。惠安女头戴斗笠,脸遮方巾,身穿短上衣,腰系银腰带,下着宽腿裤,以独特的打扮与民俗在国内闻名。泉州惠安县崇武古城灯塔崇武,崇尚武备之意,崇武古城因此得名。它东临台湾海峡,与台湾一衣带水,相距97海里。崇武半岛上明朝时期建造的丁字形石头城墙,至今仍屹立在海边。古城环海,有12处半月形沙湾,湾域岩石缀布,地形复杂,易守难攻。宋代初就设有巡检司,明洪武二十年(1387年),建城设置千户所,派驻军队,成为防备海盗和倭寇的海边重镇。崇武城因此成为福建沿海建造的13座城中规模最大的一座,明清两代先后进行过18次修葺增建。明朝倭寇之乱时,民族英雄戚继光率兵于崇武古城临危而战,击溃来袭之敌;明末郑成功时代,崇武是其军队重要的兵饷供应地;清代乾嘉年间,东南沿海海盗风盛,崇武又是清朝官兵的守地。崇武惠安女民俗风情园崇武历史上不仅是一个崇尚武备的兵家必争之地,而且还是一座文风甚盛、人才辈出被誉为“海滨邹鲁”的文化古城。明代嘉靖年间,崇武文坛就出现了一位诗人、文学家黄吾野。近现代以来,崇武的文苑诗坛先后出现了旅居台湾的医师兼雕塑家张世昌,张乾二的堂兄、旅台学者张福星,以及画家、诗人、张乾二的舅父赵复纾等。此外,张氏后人还在崇武成立了“海社”“初社”等一批文学社团组织。这里的居民以渔业为主,少数经营航运业。因土地少且多为沙质地,这里很难进行农业耕耘,只能在沙质地上种植地瓜、花生等耐旱作物。所以,这里的居民以海为田,不管春夏秋冬或风晴雨露,日夜尽在风浪中与大海搏斗,求得生存与发展。崇武霞田的张氏祖祠名为“永源居”,位于崇武城南灯塔下,是一座具有闽南建筑风格的三进结构的红砖大厝。始建于明嘉靖年间,至今400多年,是张氏后代祭祀祖先、宗亲联谊、培养人才和传播传统文化的重要场所。数百年来,祠堂历尽风雨,几经修葺。2004年张氏族人又予以重修,其房屋坐向、外形、结构等皆保留旧时形式,大门外象征张氏书香门第的旗杆夹和厅砛等古石也予保留。祖祠的匾额“霞田张氏宗祠”系霞田张氏第十六世裔孙张乾二的手书原迹。张氏宗祠“永源居”正门及匾额霞田张氏开基祖张寿,字孟知,号芥蓭,原籍漳州府平和县小溪乡,系铁崖公之五世孙。明洪武二十年(1387年)入崇武抗倭,几经砺战,功成名就。后娶妻林氏,择霞田而居,故以“霞田”为开基灯号。芥庵公在崇武兴田置业,惠掖遐迩,庇荫后世,功德无量。其子孙繁衍600余年,至今凡二十一代。世代诗礼传芳,懿德远播。人称此祖祠是“谊亲之圣地,传学之黉府,励才之殿堂”。张乾二还记得小时候父辈带他到平和小溪寻根认祖的情景。张乾二旧居“永和居”紧邻“永源居”左侧的一幢名为“永和居”的三进结构红砖厝是“永源居”的同宗支张氏十四世四兄弟共建的居屋。张乾二的祖父就在此成家立业,繁衍后代。“永和居宅古城边,荟萃人才代代然”,数百年来,从“永源居”和“永和居”中走出了一批曾经对当时的社会经济、政治、文化、教育做出过历史贡献的人才。诸如,明代“霞田张”三世祖张得山是当时的文坛名流,与崇武籍著名学者、布衣诗人黄吾野齐名,他鄙视官场,有诗文之才而不仕宦。张乾二的堂叔张灿从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起历任福建霞浦、邵武、龙岩、长乐和惠安五个县的县长,为官清廉,颇负众望。张乾二的堂叔张述,20世纪30年代毕业于厦门大学,后赴南洋执教于陈嘉庚创办的华中、道南学校。新中国成立后,他毅然回国到张家口市,从事中等教育工作。退休后回厦门,担任厦门市致公党主委和市政协委员。这些都是从“永和居”走出来的人才。在当代,除院士张乾二外,还有一批散居台、港地区和美、加等国的教授、博士等高级人才,他们为当代中国的科学、教育文化的发展,或为所在国家、地区的科技文化做出了贡献。祖祠的文化传承由此可见一斑。“永和居”度童年“永和居”是“永源居”的同宗支张氏十四世四兄弟共建的居屋。大门顶部的匾额“永和居”三字因年久失修,油漆脱落,字迹已模糊。据族人介绍,上面“永和居”三字用白色粉笔勾出,是“文革”后由张乾二堂叔张述亲手描写出来的。这座古民居已有100多年的历史,因无人居住,现已破败不堪,有的房间屋顶已坍塌,成为废墟,有的房间木质隔墙已毁损。张乾二旧居“永和居”匾额当年住在“永和居”的“霞田张”第十四世嫡孙子欣、子善、子静和子敬是张乾二的祖父辈,按当地俗称为大房、二房、三房和四房。四位兄弟都受到系统的旧式教育,从《三字经》《千字文》学起,直至四书、五经等古代典籍。长大成人后,四兄弟都继承家学渊源,学习中医,学成后即以行医和开药店为业,其店号即为“源记”。张乾二曾经回忆道:“祖父有四个兄弟,都学中医,经营中药,维持一家人的生活。”四房共育有男丁二三十人,因战乱、疾病,最后每房只剩男丁一人。张乾二的祖父张子静在四兄弟中排行第三,育有一男二女。他从事中医,悬壶济世,颇负众望,又热心公益,把自己积攒的一些钱财捐出,为家乡修路挖井,兴办学校。张氏家族一贯乐捐好施,崇武城南灯塔和图书馆都由张氏家族捐建。晚年祖父皈依佛门,到泉州承天寺出家当和尚。家庭生活负担和养育子女的重担就落在了他的儿子张国琛身上。张乾二的父亲张国琛少年时入旧式学堂书塾接受教育,后升入泉州中学读书,一年后转入泉州医院研究社学习中医,毕业后行医。他医术高明,医德高尚,当地人称他为“国仙”。据乡民说,贫苦老百姓上门求医,他常给予免费诊病。义诊时,轿夫在门口排长队求诊,直到深夜。张国琛日夜辛劳看病,落下了高血压的病根。他19岁时,曾独自到厦门行医。后因其父离家到泉州出家,家庭经济负担必须由他担当,才回到惠安。张国琛回家乡后,仍操旧业——挂牌行医,兼营中药,以维持家庭生活开支。不久,张国琛娶妻结婚。妻子赵羌出生在厦门港的一户编竹器的手艺人家庭,父亲性情刚烈,女儿也遗传了他的性情。民国十七年(1928年,岁次戊辰)阴历六月廿八日(8月13日),张乾二出生于“永和居”“下五间”的一间房子里。张乾二在家中排行第二,父亲张国琛将他取名“乾二”,是颇费一番心思的。大儿子取名“上乾”,“上”与张氏辈分“尚”同音,还可理解为“第一”或“最好”的意思;“乾”则是《周易》中的八卦之首乾卦,含“男子”和“健康强壮”之义。张乾二排行第二,出生于戊辰年,生肖为龙。“乾二”是乾卦的二爻,其意是“飞龙在天,利见大人”,意思是希望他健康成长,将来能见到大人物,能有出息。这也是父亲等老一辈“望子成龙”的观念在子女起名上的一种体现。张国琛夫妇共育有五男二女,张乾二下面还有三个弟弟和两个妹妹,年纪差得比较远。那时,子女们逐渐长大,要让他们接受文化教育,张国琛颇费了一番心思。至抗日战争时期,家庭经济更为困难。为解决子女的教育费,他把父亲留下的一座小房子出卖,将其所得与几位亲友合股经商,开办“公益行”贸易商行,兼营货物运输业务,商行的股份收入用于家庭生活开支和子女的学费。海边的自然环境、风土人情,渔民的勤劳勇敢、粗犷豪爽、眼光开阔、心胸坦荡,给幼年的张乾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后来回忆道:“我生长在惠安海边的一个渔村——崇武。这里是一片沙土,种的是花生和地瓜。百分之九十的人民靠捕鱼来过活。在这种乘风破浪的战斗生活中,他们锻炼得很坚强、粗犷和活泼。海与风浪和一切活生生的环境陶冶了我,让我也一样生活得坚强、粗犷和活泼。”小伙伴李敲生孩童时代的张乾二是一个天真活泼、生性好动的孩子。他爱和同村的渔民交朋友,喜欢无拘无束地在村里社外四处游玩。对此,他回忆说:“我的父亲很强调个性发展,所以家庭就对我们采取自由放任的态度。从小我也就每天东溜西溜,不愿在家里受约束,只爱个人自由自在地生活。小学放暑假遇到大热天,我就带草席和被单到海滩或球场随便睡觉去。”崇武城边的东澳海滩水清沙白,小时候张乾二最爱去那儿睡觉,有时也到堂兄开的鱼行的屋顶天台上睡觉。与幼时同伴李敲生(左一)合影同村有个渔民的孩子叫李敲生,与张乾二同龄,两人一起玩、一起上课。李敲生家是渔民之家,从小就跟着长辈风里来雨里去地学习打鱼。张乾二出生在中医世家,家里常有来看病的病人,或来买药的病人家属,气氛比较沉闷。他对渔民的生活很感兴趣,经常跟着李敲生看渔民补网、油漆新船,有时跟渔船出近海,看抓鱼捕虾,跟着渔民拖网,感受海港渔村浓郁的风土人情。有时渔船出海了,他和李敲生就跑去看人打石头。惠安有许多打石头的工匠,用钎与锤将一块块石头修成石料,叮叮咚咚的声音不绝于耳。对此,敲生用闽南语形容,“我俩是从穿开裆裤开始就结下情同手足的兄弟情谊的”。童蒙养正,是中国传统儿童启蒙教育的核心。一个人的基本素质、人格的养成,文化的积淀、心灵的滋养,需从儿童开始抓起。希望子承父志的张国琛,先后将两个儿子张上乾和张乾二送入其四叔张子敬任教的私塾接受蒙学教育。年仅7岁的张乾二从小天真活泼,聪慧过人,甚得四叔公的看重。据李敲生回忆,他与张乾二两人“从小感情就很好”。“我当时挺聪明伶俐,他(指张乾二)也很聪明。读私塾时我俩同班,学校在祠堂里上课。启蒙老师是他的四叔公子敬先生。我们俩虚岁7岁入学,年龄最小,被安排坐第一排,同一张课桌。子敬先生对学生要求很严格,上课稍有分神或者书写不工整的,就要被竹板子打手心。但是我们俩书都读得很好。私塾的教学都是《三字经》和《幼学琼林》这类的古文,较深的才读四书五经等。”私塾的教育内容一般都侧重古文,给儿童讲解最基本的文化历史知识和语言文字知识。但当年张乾二上的私塾的教学内容别有特色,原因是他的四叔公张子敬不仅教古文,还兼上算学课,这让张乾二感到好奇,产生了兴趣。他回忆当时的情景说:“我那个四叔公的私塾有一些改革思想,他开了算学课,经常讲‘过河问题’‘分房子问题’等一些民间流传的数学问题,这些引起了我的兴趣。所以我从小对数学有爱好,是我四叔公在私塾给我的影响。”张乾二在私塾里接受启蒙教育约一年时间,虽然受教时间短暂,但对他而后进入小学的学习打下了语言、文字以及算学的坚实基础。1935年,张乾二进入崇武城内一所私立小学——莲城小学,就读初小二年级。这所学校位于城内紧靠莲花石的下庵宫(即水潮庵),借庙堂为教室,是以白话文为主的现代小学教育。他在这所小学读了两个学期,1936年转入惠安县立崇武小学,从初小三年级读至初小四年级上学期,李敲生一直与他是同学。这时,抗日战争爆发,地处祖国东南沿海的崇武城也遭受了日本侵略军的炮火攻击,老百姓横遭战乱,纷纷逃离,以求安全。1938年春,抗日战争进入第二年,日寇炮轰崇武古城,并从海上登陆,对老百姓进行烧杀抢掠,张乾二目睹惨烈血案。小学被迫停课,学校和部分师生内撤。张乾二的父亲任惠安抗日救国会会长,成为日寇追杀的对象,他只好带领全家逃难到惠安内陆山村(土名叫“下尾山”),投奔一户黄姓的姻亲。张乾二随家人来到下尾山,并和几个同学一起艰难跋涉、翻山越岭,到下尾山的霞美小学寄读五年级。此时在校读书是极为艰难的,白天有日寇飞机在空中肆虐轰鸣,夜晚则有山村蚊叮虫咬的侵扰。张乾二小小年纪,身躯瘦弱,但凭着坚强的意志和求知的欲望,从高小一年级一直读到小学毕业。因为原来是在崇武小学念到初小四年级,他小学毕业仍属崇武小学的学籍。张乾二在回忆小学读书经历时说:“抗战的时候,因为日本人登陆崇武镇,我们家就内迁到霞美一个亲戚家里,到那边的霞美小学完成五年级到六年级的课程。”在小学阶段,少年张乾二就对数学有浓厚的兴趣,并在学业成绩上初露锋芒。当时不仅教普通的加减乘除运算方法,还会使用一些民间流传的“龟兔赛跑”等趣味数学问题和一些珠算口诀等,这些让张乾二等孩子更早地接触到了数学。当别的孩子对数字概念感到枯燥无味的时候,数字的奇妙与精彩的思维已给他带来开启智慧的钥匙。张乾二在霞美小学读书时的同学、现已87岁高龄的漳州退休教师黄磐石回忆说:“他(指张乾二)数学特好,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每次数学考试他的成绩总是全班第一。老师为测验我们的思维能力,出了个‘龟鹤题’——龟与鹤同放一个笼中,共有X个头,Y个脚,问龟鹤各有几只?要求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算出答案,班里总是乾二同学第一个算出来。”虽然生于内忧外患的年代,而且求学的初始阶段如此曲折,但这些都没难倒少年的张乾二。相反,他由此磨炼出顽强的意志和坚韧求知的个性,并开始了更加艰难的中学阶段的学习。求学年年进辗转集美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