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品德修养中的108个怎么办

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难免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本书以中小学学生为对象,从个人品德修养方面提出了一百多个青少年可能遇到的问题,并帮助他们学会解决这些问题。

第一章
版权信息
书名:学生品德修养中的108个怎么办
作者:《学生品德修养中的108个怎么办》编写组
出版社:广东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出版时间:2010-02
ISBN:978-7-5100-1597-7
前言
人生就像在广阔海洋里的远航,航船之外风雨大作时掀起的巨浪喧嚣,有前拥后呼的虚浮浪沫,有一望无际的汪洋大海。但是只要帆桅挺直,就可以不畏惧前方的惊涛骇浪,就可以不避身旁的暗流漩涡,就无须害怕波澜迭起的浪峰,最终抵达梦想的彼岸。品德修养就是人的帆桅。几乎所有的树根花根都算不上美丽,但枝、叶、花长出地表却是美丽的。它们靠的是什么,是那并不美丽甚至有些丑陋的根来吸收养分和水分而长出那份美丽。世上很少有人因为长得美丽而受人尊重,更多人是因为内心的高尚而赢得人们的尊重与爱戴。
品德是指人在行为作风上所表现出来的对于道德的思想、认识和品性等的本质。品德有高尚与卑下之分,层次有高也有低。大到爱国心、民族心,小到平时的言行举止。品德修养高的人,有强烈的爱国心,有民族的自豪感,有慈悲之心,有奉献的品质,有高尚的追求,有自我约束力,有严格的职业操守……
中国从古至今都十分重视个人品德的修养,并把它提到治国安邦、立身处世的高度。《四书》是中国传统文化之宝典,是2000年来人们的行为规范之圣经。其首篇《大学》:“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未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书中特别地强调了个人品德修养的重要性和源泉性。生命短促,只有美德能将它传到辽远的后世。
学生是未来社会的中坚力量,代表着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他们的品德修养也可以说代表着一个国家未来的品德修养水平。因此,加强品德教育,培养道德意识和社会公德,是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部分,是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重要一环。但是面对光怪陆离的大千世界中“金钱至上”、“个人主义”等时,很让人眼花缭乱,以致在价值取向上产生偏差。本书精心收集了108个有关学生品德修养的经典问题,并给出合理的意见和建议,旨在为在道德边缘徘徊迷茫的学生们指出一条出路,培养出良好的个性,从而更好地融入社会,构建和谐社会。
品德修养是一笔财富,内心富有的人即使身在高位,或是满腹经纶,或是商贾巨富,也绝不会恃才傲物、盛气凌人、目空一切。品德高尚的人往往不断地擦拭心灵的窗户,往往会更加谦虚谨慎、礼贤下士、平易近人、善良宽厚。良好的道德品质和人格修养就是人的最美丽的东西。人人都具有这样的美丽,社会才会更加亲切,世界才会是和谐美丽的世界。
品德修养之爱国篇
怎样理解爱国主义?
爱国主义教育是全民教育。要认识到爱国主义教育是具有战略性意义的基础性工程。而爱国主义教育重点是广大青少年。现在在校学习的学生再经过十年八年即将走上社会,那时将是新世纪的主角,祖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宏伟蓝图将由你们去绘制,并变为现实。你们是国家和民族的希望。你们爱国感情的强弱,直接影响到未来公民的爱国之心,立国之志和报国之举,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和命运。所以,爱国主义教育必须从青少年抓起,并把它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项基础工程,这对于培养青少年具有爱国的情感、志向和报效祖国的思想,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目前,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改革和建设过程中,许多新情况、新问题不可避免地出现了,如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等现象,而有的人生理素质和心理素质都不成熟,极容易受到外界不良风气的影响,一部分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观念淡薄。让我们回想一下吧,范仲俺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文天祥的“留取丹青照汗青”,这些反映了古代仁人志士的救国救民的思想,所以“人的本性不是自私的”。
弘扬和培育爱国主义精神要与时俱进的。爱国主义精神的内涵需要随时代而不断丰富、发展。“要在21世纪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一定要丰富和发展伟大的民族精神。”
在当代中国,爱国主义与社会主义本质上是统一的。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巩固和发展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成果,为我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了可靠的保证与光明的前景,集中体现着国家、民族、人民的根本利益。40多年来的社会主义建设,已经使我国改变了民生凋蔽、满目疮痍的面貌,成为一个初步繁荣昌盛的国家。社会主义是中国人民的历史选择,是中国走向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今天,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都越来越自觉地认识到,只有社会主义能够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能够发展中国。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已经和正在为祖国的统一和强盛做出贡献,而且我们相信,会有越来越多的人成为社会主义的朋友。为了促进国家统一大业,我们提出了“一国两制”的方针。我们并不要求所有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都赞同大陆实行的社会主义制度,只要他们赞同“一国两制”,我们就要同他们加强团结。
在当代中国,爱国主义与人民民主即社会主义民主,本质上也是统一的。世界上只有具体的、相对的民主,没有抽象的、绝对的民主。民主属于上层建筑。实行什么样的民主,取决于国家和社会制度的性质。社会主义民主同资本主义民主有者根本区别。民主建设是一个过程,它的发展程度,又同一定的经济文化状况相关联。我们党自成立之日起,就为争取人民民主而斗争。现在,我们仍然在为逐步完善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进行不懈的努力。在共产党领导下,人民当家作主,建设和管理自己的国家,这是社会主义民主的核心内容。维护和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是爱国主义的重要体现。
在当代,国内外敌对势力企图通过和平演变颠覆中国的社会主义制度,剥夺我国人民主宰自己国家命运的权利,使中国变成西方大国的附庸。如果失去了国家主权、民族独立和国家尊严,也就失去了人民民主,并且从根本上失去了人权。所以我们要树立高度的民族自尊、自信、自强精神。要勇于同破坏国家统一、损害民族团结、危害社会主义事业的行为,进行坚决的斗争,要自觉地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同呼吸、共命运,在自己的岗位上努力学习,辛勤工作,促进安定团结,促进建设和改革,将继承和发扬爱国主义精神,要体现在实际行动中。
此外,我们所提倡的爱国主义,绝不是狭隘的民族主义。一叶障目而不见真理。高烧导致的狂热,爱国外衣下的狂热,不比那些地震或者海啸更可怕?拒绝日本人入内是爱国吗?不吃麦当劳是爱国吗?当爱国以如此敏感和狭隘的方式进入我们的视野,我们究竟应该庆幸还是悲哀?居心叵测的推断,无聊的口舌之争,又让我们在多大意义上接近爱国的精神内涵?那些过激的言论和行为因为打着“爱国”的旗号而分外冠冕堂皇,似乎只有从这些“不爱国”的名人们的身上践踏而过,才能证实自己更加爱国。爱国本来无错,但是当人们把爱国当作一场时髦的运动,随便找个靶子吐口水的时候,严肃的热情就异化为滑稽的狂热,爱国就在无聊的炒作中病变了。
爱国从来需要的就是实实在在的行动,而不是口号和空谈。从自身做起,从细节做起,也许是爱国主义的最好体现。爱国需要万众一心的凝聚力,需要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感。“云横九派浮黄鹤,浪下三吴起白烟”,正在走向复兴的中华民族,其前途和命运已经史无前例地融入了世界的格局。面对百年以来沉重的历史负荷和千年际遇,冷静、团结、开放和自尊成为我们爱国必须的心态。
怎样培养爱国主义精神?
“爱国主义教育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加强爱国主义教育,要贯穿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整个过程。”这是江泽民同志指出的。学生作为社会主义未来的建设者,理应把爱国主义的培养放在重要的位置。这也是民族振兴、国家富强的的必然要求。
那么,学生如何培养自己的爱国主义精神?爱国主义培养应从实践出发、从生活出发、从时效出发。
一、从实践出发
课堂教育是学生接受爱国主义教育的主要场所,作为学生,必须在课堂学习实践中,充分发掘分散在课文中的祖国人文资源和自然资源中深厚的爱国因素,唤醒受学生爱国思想和浓烈的爱国情愫,形成民族的优越感、忧患感和使命感。
1.培养对中华民族悠久历史、卓越的古代文明的自豪感,诸如被马克思高度评价为“资产阶级发展的必要前提”的“四大发明”,为世界文化界所推崇为人类文化源头和思想源泉之一的老庄哲学、孔孟儒学等等,可以从中强烈感受到中华民族的精神和物质文明史上所表现出来的智慧和创造美,油然而生自豪、自尊和自信的民族优越感受。
2.培养忧患意识。诸如“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艰”(屈原)式的仰天长叹,“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龚自珍)的热烈呼号,都表达了先贤诸哲对罹难祖国及其命运刻骨铭心的忧患意识和危机意识。这种苍凉的忧患意识,贯穿于整个中国文化传统之中。
3.培养为了祖国的新生和发展而舍弃个人一切的使命意识与牺牲精神。“取义成仁今日事,人间遍种自由花”(陈毅)这种充满悲剧美的千古绝唱,能激沸骨髓深入的爱国热血。应当说,在面临民族生死存亡、“小我”与“大我”两者之间必择其一的关键时刻往往最能迸发出爱国主义激情。
二、从生活出发
提起爱国主义,有人认为是不切实际空洞的大道理。其实不然,“经微之处见精神”,在我们的生活处处都不乏爱国主义的高尚之举。当我们向处于困境的同学伸出援助之手;当我们为希望工程捐出1元钱,为贫困山区的人们献出一件寒衣;当我们毕业后回到家乡,建设家乡;当我们学成回国,报效祖国之时……当我们默默地,很自然地做着这一切的时候,不正体现了我们对社会也是对国家的一种责任感、使命感受吗?只要我们时刻记住自己是中国人,那么爱国主义就无时无刻不在我们心中。
因此,学生要善于将爱国主义这一大概念具体分解成与生活、学习相关的细节,懂得一些生活小事也能体现爱国行为。自己也能做一些对国家有益的事情。老人们常讲自己童年时期吃野草,喝稀粥,忍饥挨饿,不少人活活饿死的血泪史和新中国人民所过的幸福生活,并希望同学们为国家的富强,要珍惜每粒粮食。由此我们可以联想到我国有一些地区的人们还地着比较贫困的生活,如果我们全国每人节约一分钱,一粒粮,就可以为国家节约1000余万元钱和几十吨粮食。这样不正是一种爱国行为吗?
三、从时效出发
学生可以借助一些重大和普通的爱国活动来培养自己的爱国主义精神。如今年伴随着“七·一”这一历史性日子的来临,爱国主义热情在中华大地激沸,在海内外亿万华夏子孙心中涌流,学生就可以抓住这一契机,开展多种形式的以“忆百年史,激爱国情,立强国志”为重点内容的爱国主义系列活动。像“雪洗中华民族耻辱的壮举”主题报告会、“迎香港回归”主题班会、“香港知识问答”等等,从中了解祖国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特别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为争取独立解放,实现民族振兴的奋斗史,进一步激发我们努力学习,为祖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贡献力量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再如结合日本文部省屡次篡改教科书、歪曲日本侵华史的卑劣行径,进一步了解到中华民族的苦难历史和深重灾难,加深了对日本军国主义的憎恨,体会“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激发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学习的积极性。
怎样成为一个爱国者?
邓小平同志曾经指出:中国人民有自己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以热爱祖国贡献全部力量建设社会主义祖国为最大光荣,以损害社会主义祖国利益尊严和荣誉为最大耻辱。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承和发扬爱国主义有优良传统,弘扬民主精神和时代精神,做一个忠诚的爱国者,是对当代学生的基本要求。
一、应该努力培养热爱自己的祖国、并立志为祖国献身的基本素质
“爱国者”是一个抽象的概念,是人们对那些热爱祖国的并具有愿为祖国献身精神和行为的人的一种尊称。爱国主义在不同的时代,不同国度以及不同身份的人的身上有着不同的体现。例如,我国南宋爱国名将岳飞为御外侮,坚决同朝廷权贵抗争,不惜血染风波亭。再如,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教授,当从报纸上看到新中国宣告成立的消息后,毅然放弃在美国的优厚工作条件和生活待遇,带领全家回到祖国的怀抱,为我国科学事业的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岳飞和华罗庚,他们虽是不同时代的人,但他们具有共同的品质——当祖国和人民需要自己的时候,毫不犹豫地挺身而出,视祖国的利益高于一切,为祖国奉献自己的一切甚至生命也无怨言。这是所有爱国者的共同特点,也是一个爱国者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这一素质体现在青少年身上,主要表现为热爱集体,关心国家大事,忠于祖国和人民等等。
二、要增强民族自信心并树立崇高的民族气节
民族自信心是民族心理素质中的精粹,是国民热爱自己祖国,努力为之奋斗的精神支柱。我们的国家是具有5000年发展史的文明古国,我们的民族是世界公认的勤劳勇敢,聪明智慧的民族。我们的祖国曾一度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地的社会,但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推翻站在自己头上的三座大山重新站起来了。社会主义不仅开创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而且为中国初步奠定了现代化建设的基础,给中国带来了新的光明和希望。我们要懂得我们的过去,更要看到我们的今天和将来,从而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不应该一味地认为别的国家什么都比我们好,自己国家什么都不如别人。我们还应该像众多的爱国名人那样,保持崇高的民族气节。我国古代著名的爱国者苏武,代表汉朝出使匈奴被扣十九年,渴饮雪饥吞毡,牧羊北海、心存汉稷,不辱使节,其崇高的民族气节流芳千古;近代著名学者朱自清一身重病,宁愿饿死也不吃美国的救济粮,其精神骨气令人赞叹……我们要学习他们这种坚持正义,面对外辱自觉维护祖国和民族尊严的崇高气节。
三、要以建设祖国,保卫祖国,推进民族自强为己任,锻炼过硬的本领
我们今天的学习,是为了明天能更好的建设祖国和保卫祖国。祖国明天的繁荣和富强,离不开她的儿女们的共同努力。我们作为祖国跨世纪的建设者,身负重任,应当从现在起牢固树立报效祖国的坚定信念,并努力锻炼过硬的本领。“万丈高楼平地起。”青少年时期精神旺盛,才思敏捷,接受能力和记忆功能,想象力、创造力等均处于最佳状态,正是人生旅途中汲取知识,增长才干的黄金时代。同学们应该好好珍惜,刻苦学习并自强不息,要把“热爱祖国”落实在行动上,从现在做起,从身边做起。要以坚忍不拔的毅力和顽强不息的精神,为将来更好地报效祖国而不断努力。
怎样维护国家尊严?
学生应当怎样维护国格,这不仅是一个十分严肃的道德修养问题,也是人生道路上必须回答的一个现实问题。
国格的基本内涵,就是国家的尊严,是一个国家的可尊敬的、独立而不可侵犯的地位,以及基于对这种地位而产生的尊严感。因此,要维护国格,首先就要明确树立“祖国的荣誉高于一切”的观点,在国际交往中做到不卑不亢,自尊自强。
其次,要在行为上维护国格,还必须在思想上培养爱国主义的情感。因为捍卫国家的尊严,是建立在高度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尊心的基础上的,当同学们参加庄严的国旗升旗仪式,耳边就会响起“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中国人民从此站立起来了”的巨人之声;当听到国歌在国际体坛上一遍又一遍的奏起,同学们的心田就会流淌着一股激情;当同学们从荧屏上看到中国的“长征”火箭呼啸直冲蓝天,把一颗颗外国卫星送入太空轨道,同学们就会感到做一名中国人是多么自豪。为什么?这一切都是因为我们有一个独立、自主、繁荣、昌盛的祖国。一位伟人曾经说过一句名言:“没有什么比独立和自由更可宝贵的了。”因此说,维护国格,是建立在爱国的基础上的,这个道理同学们都应该懂得。
第三,要维护国格,还必须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同学们要勤奋学习,掌握更多的科学知识,摒弃种种崇洋媚外的“媚气”,锤炼为国争光的骨气,将来为祖国的繁荣昌盛贡献自己的聪明才智。要知道国格与国力不可分割的,一个贫穷落后的国家,在国际社会中很难赢得别人的尊重,落后就要挨打,这样的历史教训难道我们还不清楚吗?20世纪60年代大庆人曾经说过:“一个国家要有名气,一个队伍要有士气,一个人要有志气。”大庆人正是树立了为国争气的志向,把“贫油国”帽子抛向了太平洋,维护了中国的尊严。
最后,同学们还必须懂得,维护国格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我国宪法第58条明确指出:“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维护祖国的安全、荣誉和利益的义务,不得有危害祖国的安全、荣誉和利益的行为。”在当前改革开放的经济大潮中,我们每一个学生,都要具备为国争光的骨气,为国奋斗的志气,为国捐躯的浩然正气,做到以祖国之荣为荣,以祖国之耻为耻。正如邓小平同志所指出的:“中国人民有自己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以热爱祖国,贡献全部力量建设社会主义祖国为最大的光荣,以损害社会主义祖国利益、尊严和荣誉为最大耻辱。”只有这样,中国才能自强于世界民族之林。
怎样维护国家形象?
从国外归来的许多留学生,大多有一个共同的感受:现在的中国人在异国他乡读书搞研究,被人尊重的程度大大超过他们的父辈,更不用说祖父辈了。其中的重要原因在于,中国的发展世界瞩目,中国的国际地位持续提高,中国以一个负责任的大国形象赢得了世界的尊重。一般来说,在国外,一个国家的形象良好,其国民给人第一印象大抵就会不错,受到人们尊敬;国民给人印象不错,赢得他人尊重,其国家形象也会因此而提升。反之亦然。这表明,国家与个人紧密相关,个人形象影响着国家形象。
国家形象虽然比较抽象,但影响国家形象的因素却多是具体的,甚至是细微的。事实上,从国民个人的一言一行,到企业、机构等对外经贸往来的一举一动,乃至一件出口商品质量的优劣,都影响着人们对一个国家的形象的认知与评价。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来我国参观游览,投资经商的外国友人与日俱增。我国人民文明友好、崇尚礼节的优良传统给外国友人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如许多拾金不昧、拒收财物的好人好事,成为外国友人的佳话美谈。尽管如此,也仍时有发生一些给国家形象抹黑的事情,例如出现过一些追随围观外宾,索要财物、兑换外币等丧失人格、国格的事。当学生遇到这种情况应该怎么办呢?
一、要树立强烈的民族自尊心,不要抱着“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淡漠态度,也不要见此情况绕道走,回避了事。要意识到少数人尾随外宾索要财物,损害了我国的对外形象,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格格不入,也丧失了索要者自身的人格。我们要站在“祖国的荣誉高于一切”,“祖国的形象不可损”的高度,主动上前劝阻、制止。
二、要注意方法,根据不同的场合采取适当的方法加以制止。如果在学校发现个别同学向来访的外宾索要财物,就要告诫同学,这是一种不文明、有辱人格的行为,而且也触犯了校规。如劝阻不听,可报告有关老师。在社会上发现有人向外宾索要财物,可上前向他(她)说一句“请你尊重自己”,告诫向外宾索要财物的利害关系,并及时劝阻他(她)离开。
三、对个别劝阻不听,纠缠外宾索要财物的人员,要及时向周围的民警同志或城管人员报告,以便有关部门采取适当的措施,制止这种恶劣行为。
有人说,确立一个国家的声望需要多年时间,失去声望却只需要几分钟。这个说法未必准确但确从一个侧面说明了国家形象的成难毁易。也正因此,国家形象需要我们倍加珍惜,不因一己之失而伤大义。国家形象的塑造急不得,唯聚沙以成塔,集腋以成裘,国家形象方能有大的提升。国家形象也不是装出来的、遮出来的,只有内铸好品质,方能外树好形象。
国家形象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具体体现,是民族文化与精神的一种外化,更是一个国家的“软实力”。在复杂的国际合作与竞争中,国家形象有着重要的战略意义。许多国家也正是从这样的高度来认知、打造和提升自己的国家形象的。国家形象又不仅是政府的事,也是每一个公民的事。作为国家的公民,包括个人、企业以及其他机构等,对维护和提升自己的国家形象,都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我们应该用自己文明的言行举止为国家的形象增光添彩。
怎样看待国家利益和个人利益?
古人说,人应有有为之心,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己任。故少年之时,便应立下志向,然后穷其一生,用契而不舍、坚贞不移之心,以苦心孤诣,奋发图强之势,完成铺设人生道路之旅。但此过程之漫长,过程之艰辛,诱惑之众多,往往超出最初的想象,故一路走来,折志之人有之,屈服之人有之,易志之人有之,能最终达到最初理想彼岸的,少之又少,综合原因,除了最初低估了客观因素、高估了主观因素以外,对目标的设定也是一个重要的因素,这使得我们必须认真的思考一个问题:我们非得在压抑人性本身的同时,规划一个空中楼阁一样恢宏、不切实际一样高尚的人生吗?
一直的教育是凡事以国家、集体利益为重,正是本着这种精神,我国能至建国之初的百废俱兴、困难重重中迅速冲破帝国主义、敌对国家的恶意封锁,崛起于东方,实现民族自强,但整个过程中,有多少同胞在国家的号召和道德的感召下心甘情愿或被迫的做出了许多的贡献与牺牲,但为了国家的利益,他们义无反顾。
而现在国家经济已经有了长足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质量已经大大得到了改观,而社会的道德感召力已经开始减弱,人们在追求个人利益时候慢慢习惯了抛弃对于一直以来国家及政府关于贡献的价值观。于是人们激烈的批判社会道德败坏,但往往是人们一边在批判着别人的堕落,一边再努力的朝着与自己批判对象相同的方向奔跑,客观的讲,人性的自私性是不可否认的,追求更好的生活是人的天性,也正是这种美好的品质促进了人类社会的持续发展和进步,这种美好的品质是不能随便就给与否认的,否则,发展经济,崛起国家的目标就不能真正得到实现,国家会再次进入文革瘫痪时期,所以承认人性追求个人利益的存在性就是国家及个人必须首先认可的观点。
其次,国强则民富,国弱则民贫,个人的利益是建立在国家的利益上的,故要实现个人的利益,必先保证国家的利益,但二者并非简单的建立在非得牺牲一方利益来保证另一方利益,而恰恰是建立在保证个人利益的同时能更好的促进国家利益的实现,否认这一点就会真正形成用虚无飘渺、无法实现的目标和理论来指导实际的工作,进而形成畸形的行为准则,变态的社会关系,滋长黑暗,孕育破坏。因而要真正实现国家或一个团队的利益高效增长,必先承认并保证内部成员的个人利益,然后以完善的法律法规为保障,依法办事,削弱个人权利,避免用假大空的口号和道德号召滋长真正的腐败和黑暗。
因此,人生首先应修正自身关于最求假大空的人生目标,承认人性本生的种种特性,尊重别人的利益,树立符合实际的人生目标规划,养成凡事从兼顾国家、集体及个人利益的角度思考问题,学会观察现有法律法规漏洞、思考弥补方法及严格依法办事的个人习惯和原则。用穷者独善其身、达者兼济天下的心态,明确个人自身地位及能量,做符合个人身份及能力的事情,力图在实现国家利益的同时,实现个人人生价值。
怎样对待损害国家利益的行为?
青少年要培养爱国情操,不仅需要有强烈的爱国之情,更要有自觉而持久的爱国之行。这种爱国之行的集中体现就是祖国利益高于一切。国家利益范围很广,类别上有政治、精神方面的;有文化、艺术方面的;有物质、资源方面的等等。程度上大到国家主权,小到公共财物。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国家利益即是劳动人民的集体利益。损害国家利益就是损害了公众利益。不能允许任何损害国家利益的行为发生。每个人只有尊重、维护国家利益的权力,决没有任意损害国家利益的自由。
怎样对待损害国家利益行为的发生呢?一方面,应当采取说服、劝阻的方法、制止损害国家利益的行为;另一方面,如果一旦发现这种行为,而自己又无能力解决时,要及时向有关部门举报、揭发,以便迅速、有效地制止行为的扩展。
具体说来,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看到有人损害国家利益,自己心理上要产生一种自觉的维护国家利益的责任感。我们每个人都是国家的公民,公民有权维护国家利益。要从思想上激发起对损害国家利益行为的羞耻和鄙视,从而勇敢、大胆地对损害人进行说理、劝阻,向这些人讲清国家利益是人民公众的利益,只能维护不能损害的道理,以理服人,让行为人及早停止损害行为。
二、在以理说服,劝告无效时,应再从法制角度,给损害人以警告,让其明白,损害国家利益,不仅有害于人民,而且违法,甚至是犯罪。不立即停止,将受到法律制裁。另外,从法律上讲,值得注意的是,不管损害人是否至亲好友,都要一视同仁,不能包庇,帮助隐瞒,否则也是违法。
三、当损害国家利益的事,程度严重,而青少年的行为能力不能达到劝阻和制止时要立即主动、及时地向有关部门报告,借助于专门机关的强有力手段,尽早及时禁止损害人的损害行为,并对严重触犯法律的人,绳之以法,保护国家利益不受损害或少受损害。
总之,作为一个青少年,千万不能产生损害国家利益与己无关的错误思想,或听而不闻,视而不见,听之任之。也不能因为损害行为情节轻,损害小,而麻痹放松,更不能产生“偶以恶小而为之”的念头。我们必须坚决、果断、勇敢地与损害国家利益的人和事作斗争。
怎样维护国家安全?
国家安全就是一个国家处于没有危险的客观状态,也就是国家既没有外部的威胁和侵害又没有内部的混乱和疾患的客观状态。国家的外部威胁和侵害也就主要是指处于一国之外的其他社会存在对本国造成的威胁和侵害。内部的混乱和疾患是指国内的混乱、动乱、骚乱、暴乱,以及其他各种形式的疾患。只有在同时没有内外两方面的危害的条件下,国家才安全,因此,只有这两个方面的统一,才是国家安全的特有属性。
有国家就有国家安全工作。古今中外,概莫例外。无论处于什么社会形态,或者实行怎样的社会制度,都会视国家利益为最高、最根本的利益,将维护国家安全列为首要任务。所以,每位学生都应当成为国家安全和利益的自觉维护者。
更多章節請下載APP
海鷗小說APP 海量小說 隨時隨地免費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