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时节令

本书选取对社会生活有着重大影响的节令和一部分越出时序意义、已具有社会性的节气,简单扼要地介绍它们的产生、演变,从收选的诗歌中挖掘中华传统节日所包含的优秀文化基因,探寻当下我们应赋予传统节日怎样的时代生命。将节令诗歌中多姿多彩的节令风习、丰富的历史人文内涵展现在读者面前。书稿编著角度与众不同,涉及内容较为典型,语言通俗易懂,文字优美流畅,是一本非常好的文化通俗读物。

第一章
前言节日是活态的文化。
一方面,早在四五千年前,我们的祖先仰观天象、俯察地情,根据物候变化的规律创立了有助于农业生产的历法。另一方面,我们的祖先继承了从原始社会以来的原始崇拜活动。这两者共同构成了中国岁时节令最基本的源起形态。前者发展为与农事活动密切相关的节气,后者则慢慢演变为反映社会生活习尚的节日。
《“青青子衿”传统文化书系?岁时节令》选取对社会生活有着重大影响的节日和一部分越出时序意义、已具有社会性的节气,扼要介绍它们的产生、演变,收选诗歌(91)篇,从中发掘中华传统节日所包含的优秀文化基因,探寻当下我们应赋予传统节日怎样的时代生命。
003任何民族的传统文化都包含着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典籍文化,另一方面就是民间文化。诗歌与民俗分别代表着个体生命秩序和社会生活秩序的深层设计,于是,寻找两者共同的文化根基,将无意识的集体创造发展为有意识的文化传递成为编写本册书最重要的目标。
首先,诗歌里反复出现的意象是对民间习俗的真实写照,形成了一些节令特定的典型意象,比如元宵节的火树银花、玉漏;除夕的爆竹、屠苏等,它们不仅反映了诗人的个体生命秩序,更是对民族的典型情感、审美观念的知觉体验,并最终体现为对人的最广泛内涵的追问,包括人的生存境遇和命运、生命的追问;对人与人、人与自然关系的追问;对人类未来的追问。由此,节令诗文中的历史传统文化意义不再以潜在的沉默的状态存在,这也是文学的历史传统文化意义最顽强的表现。
其次,节令诗文深层的文化意识与节令特定的文化内涵核心内容是一致的,这就是植根于天性的道德情感和人伦情结;是人性的自然感情和原发性的内心体验;是对天伦之乐的无限向往,对“情本位”的生命追求。可见,无论是典籍文化,还是民间文化,人伦情义都是天地人和的生命指针,使社会生活与个人生命秩序得以长久地和谐统一。
中华传统节日就是培育人伦道德的沃土,是人伦教化的好载体,人伦教化重在研读、重在体悟。如果读者在阅读本书后,能被节令诗歌中多姿多彩的节令风习、丰富的历史人文内涵所吸引,进而决心徜徉于中华优秀文化的海洋,本书权当“蛤藻”又有何憾!
005001目录第一章欢天喜地中国年文化典籍∷001元会诗∷001新年作∷003田家元日∷005次北固山下∷006元日∷007玉楼春?己卯岁元日∷009蝶恋花?戊申元日立春席间作∷010元日∷011001次韵陆佥宪元日春晴∷012甲午元旦∷013文化倾听∷014文化传递∷018文化感悟∷022第二章灯火璀璨元宵节文化典籍∷023正月十五夜∷023上元夜∷025生查子?元夕∷026蝶恋花?密州上元∷027解语花?上元∷029青玉案?元夕∷031鹧鸪天?元夕有所梦∷032生查子?元夕戏陈敬叟∷034女冠子?元夕∷035元夕二首∷037汴京元夕∷039金菊对芙蓉?上元∷040清平乐?上元月蚀∷042元夕无月∷043002文化倾听∷044文化传递∷048文化感悟∷051第三章曲水流觞上巳节文化典籍∷053溱洧∷053兰亭集序∷055江上寄山阴崔少府国辅∷061丽人行∷062千秋岁∷065蝶恋花?上巳召亲族∷066上巳将过金陵∷068文化倾听∷069文化传递∷071文化感悟∷074第四章哀思绵绵清明节文化典籍∷076介子推不言禄∷076清明二首(选一)∷079清明∷080003寒食∷082郊行即事∷083清明日∷084清明∷086三台?清明应制∷087苏堤清明即事∷090风入松∷091文化倾听∷092文化传递∷096文化感悟∷101第五章丹心照耀端午节文化典籍∷102屈原列传(节选)∷102五日观妓∷107端午日赐衣∷109竞渡诗∷110浣溪沙?端午∷111贺新郎?端午∷112澡兰香?淮安重午∷114文化倾听∷116文化传递∷119004文化感悟∷124第六章美丽爱情七夕节文化典籍∷126迢迢牵牛星∷126秋夕∷128鹊桥仙∷129七夕∷130鹊桥仙?七夕∷131行香子?七夕∷132[商调]集贤宾?七夕∷134文化倾听∷138文化传递∷141文化感悟∷144第七章月圆人圆中秋节文化典籍∷145望月有感∷145八月十五夜赠张功曹∷148八月十五夜月∷152嫦娥∷153005水调歌头?丙辰中秋∷154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156倪庄中秋∷157咏月饼诗∷158文化倾听∷160文化传递∷163文化感悟∷166第八章福寿绵长重阳节文化典籍∷167滕王阁序(节选)∷167蜀中九日∷173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174九月十日即事∷175九日齐山登高∷176阮郎归?天边∷178醉花阴∷179[双调]沉醉东风?重九∷180[双调]折桂令?九日∷181文化倾听∷183文化传递∷185文化感悟∷187006第九章守岁祈福大年夜文化典籍∷189岁除夜会乐城张少府宅∷189杜位宅守岁∷190除夜宿石头驿∷191除夜有怀∷192除夜作∷194卖痴呆词∷195高阳台?除夜∷196祝英台近?除夕立春∷198一枝春?除夕∷199玲珑四犯?越中岁暮,闻箫鼓感怀∷201文化倾听∷203文化传递∷206文化感悟∷209第十章万象生息话节气文化典籍∷211汉宫春?立春日∷211满江红?田家四时苦乐歌(其一)∷213踏莎行∷214007插秧歌∷216夏至避暑北池∷218舟中立秋∷220月夜忆舍弟∷221月夜梧桐叶上见寒露∷222扬州慢∷224文化倾听∷227文化传递∷229文化感悟∷232008“青青子衿”传统文化书系岁时节令第一章欢天喜地中国年第一章欢天喜地中国年文化典籍元会诗魏?曹植初岁①元祚②,吉日惟良。乃为嘉会,宴此高堂。
尊卑列序,典③而有章④。衣裳鲜洁,黼黻⑤玄黄⑥。
清醑⑦盈爵,中坐腾光⑧。珍膳杂沓⑨,充溢圆方⑩。
笙磐既设,筝瑟俱张。悲歌厉响累,咀嚼清商累。
俯视文轩累,仰瞻华梁累。愿保兹善,千载为常。
欢笑尽娱,乐哉未央累。皇室荣贵,寿考累无疆。
注释:①初岁:正月。
②祚:福。
③典:礼仪制度。
④章:程序。
001“青青子衿”传统文化书系岁时节令⑤黼(fǔ)黻(f?):古代礼服上绣的华美花纹。
⑥玄黄:指丝帛衣服。玄,黑色,此处指帽子的颜色。黄,此处指衣裳的颜色。
⑦清醑:美酒。
⑧腾光:光彩浮荡的样子。
⑨杂沓(t?):杂乱拥挤的样子。
⑩圆方:古代盛放食物的器具。
累厉响:高亢响亮之声。
累清商:乐调名。南北朝时,中原旧曲及江南吴歌、荆楚四声,统称清商。
累文轩:绘有彩色图案的栏板。
累华梁:指绘有彩色图案的屋梁。
累未央:未尽。
累寿考:年高,长寿。
【文意疏通】正月元日是吉祥有福的好日子。(皇室)举办宴会,宴请宾客。座次排位尊卑有序,礼仪规范,流程顺畅。穿着鲜亮整洁,黑色的帽子搭配黄衣裳。酒器中盛满美酒,光彩浮荡。膳食种类繁多,装满了食器。乐器演奏已准备好,古筝都已摆放好。悲歌高亢响亮,细细品味乐调。向下看绘有彩色图案的栏板,抬头观瞻绘有彩色图案的屋梁。希望妥善保存这些建筑,千年后如往常一样。欢笑嬉戏,欢乐不尽。皇家的气派,长寿安康。
【义理揭示】农历正月初一,古称元朔、元日、元旦、元正等,有岁首002“青青子衿”传统文化书系岁时节令第一章欢天喜地中国年吉日之意。自汉代以来,每逢元旦都要举行元会,君主会举行大规模的宴会,首先是进行受贺仪式,公侯大臣分别向君主敬献贺礼,二千石以上官员升殿称岁,然后共同作乐宴飨,即兴赋诗。这首诗反映的便是曹魏时期的一场盛大的正会礼。诗分三章,首章四句点明宴会的举行原因和时间,次章十二句通过繁复的物象铺陈,渲染出礼仪之庄重、宴饮之欢畅、音乐之和美,以见宴会热闹华美的场景。末章八句为诗人的颂美祝福语。诗歌采用四言句式,尤显庄重典雅。
曹植(192—232),字子建,沛国谯(今安徽省亳州市)人,三国时期曹魏著名文学家,建安文学代表人物之一。所作的《洛神赋》《白马篇》《七哀诗》等流传后世。后人因其文学上的造诣而将他与曹操、曹丕合称为“三曹”。
新年作唐?刘长卿乡心新岁切,天畔①独潸然②。
老至居人下③,春归在客④先。
岭⑤猿同旦暮,江柳共风烟。
已似长沙傅⑥,从今又几年。
注释:①天畔:天边,指潘州南巴,即今广东茂名。
②潸(shān)然:流泪的样子。
③居人下:居官处于人家下面。
④客:诗人自指。
003“青青子衿”传统文化书系岁时节令⑤岭:指五岭。作者时贬潘州南巴,过此岭。
⑥长沙傅:指贾谊。曾受谗被贬为长沙王太傅,这里借以自喻。
【文意疏通】新年来临思乡之心更切,独立天边不禁热泪横流。
到了老年被贬居于人下,春归匆匆走在我的前头。
山中猿猴和我同度昏晓,江边杨柳与我共分忧愁。
我已和长沙太傅一样遭遇,这样日子须到何时才休?
【义理揭示】诗人于唐肃宗至德三年(758)春天遭到贬谪。由原先的苏州长洲尉贬为潘州南巴尉,告别人杰地灵的鱼米之乡,来到当时荒凉的潘州一带,失落之情可想而知。据《送长洲刘少府贬南巴使牒留洪州序》记载:“曩子之尉于是邦也,傲其迹而峻其政,能使纲不紊,吏不欺。夫迹傲则合不苟,政峻则物忤,故绩未书也,而谤及之,臧仓之徒得骋其媒孽,子于是竟谪为南巴尉……”足见诗人因受诽谤而获罪,失落之中不免多了些许忧愤。时值新年,本应和乐团聚,举家欢庆,却因诗人背井离乡、归家无望的境况难以实现。全诗意绪剀切,情感尤为哀伤。
刘长卿(约726—约790),字文房,宣城(今属安徽)人,唐代诗人,工诗,长于五言。
004“青青子衿”传统文化书系岁时节令第一章欢天喜地中国年田家元日唐?孟浩然昨夜斗①回北②,今朝岁起东③。我年已强仕④,无禄尚忧农。
桑野就耕父⑤,荷⑥锄随牧童。田家占气候⑦,共说此年丰。
注释:①斗:指北斗星。
②回北:指北斗星的斗柄从指向北方转而指向东方。古人认为北斗星斗柄指东,天下皆春;指南,天下皆夏;指西,天下皆秋;指北,天下皆冬。
③东:北斗星斗柄朝东。
④强仕:强仕之年,即四十岁。
⑤耕父:农人。
⑥荷:扛,担。
⑦占气候:根据自然气候推测一年收成的好坏。
【文意疏通】昨天夜里北斗星的斗柄转向东方,今天早晨一年又开始了。我已经四十岁了,虽然没有官职但仍担心农事。靠近在种满桑树的田野里耕作的农夫,扛着锄头和牧童一起劳作。农家人推测今年的收成,都说这一年是丰收年。
【义理揭示】这首五言律诗写作者的亲身经历,作于他去长安应试的那年春节。诗中首尾两联反映了我国古代农民非常重视观测天005“青青子衿”传统文化书系岁时节令象,注意气候、节令与农业生产的关系,其中虽有某种程度的迷信色彩,但更多的是从生产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经验,有一定的科学价值。中间两联叙写了自己的隐居生活内容,其中隐隐透露了作者不甘隐居躬耕的心情,一说为其鹿门隐居只是为了取得清高的声望,以便得到引荐,达到入仕的目的。
孟浩然(689—740),唐代著名诗人,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四十岁前隐居鹿门山,四十岁后到长安游历。一生沦落,却名重当世。王维和李白都对他十分推崇。著有《孟浩然诗集》。
次①北固山②下唐?王湾客路③青山④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⑤,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⑥,江春入旧年。乡书⑦何处达?归雁⑧洛阳边。
注释:①次:旅途中暂时停宿,这里是停泊的意思。
②北固山:在今江苏镇江北,三面临水,倚长江而立。
③客路:行客前进的路。
④青山:指北固山。
⑤潮平两岸阔:潮水涨满时,两岸之间水面宽阔。
⑥残夜:夜将尽之时。
⑦乡书:家信。
⑧归雁:北归的大雁。大雁每年秋天飞往南方,春天飞往北方。古代006“青青子衿”传统文化书系岁时节令第一章欢天喜地中国年有用大雁传递书信的传说。
【文意疏通】游客路过苍苍的北固山下,船儿顺着碧绿的江水向前。潮水涨满,两岸与江水相平,显得十分开阔,顺风行船恰好把帆儿高悬。夜还未消尽,一轮红日已从海上升起,江上春早,旧年未过新春已来。给家乡捎的书信怎样才能转达呢?北归的大雁啊,烦劳你替我捎回家乡洛阳吧。
【义理揭示】海日东升,春意萌动,诗人泛舟于绿水之上,继续向青山之外的客路驶去。恰逢此时,北归之雁使诗人想起了“雁足传书”的故事,于是就想托北飞之雁寄去对家人的相思。全篇笼罩着一层淡淡的乡思愁绪,对偶句发端,既工丽,又跳脱,整首诗意韵优美。
王湾(693—751),唐代诗人,洛阳(今属河南)人,受吴中诗人清秀诗风的影响,现存诗作10首,其中最著名的一篇为《次北固山下》。
元日宋?王安石爆竹声中一岁除①,春风送暖入屠苏②。
千门万户曈曈③日,总把新桃④换旧符。
007“青青子衿”传统文化书系岁时节令注释:①除:逝去。
②屠苏:指用屠苏草浸泡的酒,古人春节饮屠苏酒为祛病驱邪。
③曈曈:日出时光亮而温暖的样子。
④桃:桃符。正月初一时人们把神明的名字写在桃木板上挂在门旁,用来压邪。也作春联。
【文意疏通】在噼啪作响的爆竹声中送走了过去的一年,人们迎着和煦的春风,开怀畅饮屠苏酒。家家户户都被太阳的光辉照耀着,每家每户都在新年的时候取下了旧桃符,换上了新桃符。
【义理揭示】这首脍炙人口的春节诗是一首写古代迎接新年的即景之作。取材于民间放爆竹、饮屠苏酒、换新桃符等除旧迎新的习俗,富有浓厚的生活气息。王荆公在诗中以除旧迎新来比喻和歌颂新法的胜利推行。这首诗正是赞美新事物的诞生如同“春风送暖”那样充满生机,同时也含有深刻哲理,指出新生事物总是要取代没落事物的这一规律。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世称王荆公、半山居士,临川县城盐埠岭(今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邓家巷)人。北宋时期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著有《临川先生文集》,现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并有著名散文《游褒禅山记》。
008“青青子衿”传统文化书系岁时节令第一章欢天喜地中国年玉楼春?己卯岁元日宋?毛滂一年滴尽莲花漏①。碧井酴酥②沉冻酒。晓寒料峭尚欺人,春态苗条先到柳。
佳人重劝千长寿。柏叶椒花芬翠袖。醉乡深处少相知,只与东君③偏故旧。
注释:①莲花漏:外观形似莲花的漏水计时器。
②酴(t?)酥:即“屠苏”。
③东君:春神。
【文意疏通】莲花滴漏送走了旧的一年。在井边悬冻酒,料峭晓寒侵入之时,柳枝的苗条身姿,已透露出了新春气息。佳人劝酒助兴,衣袖间带有柏叶和椒花的芳香。醉意朦胧知音少,只有春神像是旧友。
【义理揭示】这是一首辞旧迎新的贺岁词,春寒虽未消退,但诗人已满怀如对故友般的期待,迎接即将到来的春天。词人为早春的物候所惊,犹如见到了久别重逢的故旧。构思新颖,饶有情致。
《词林纪事》称毛滂诗文“有闲暇自得,清美可口之语。一吟一咏,莫不传唱人间。曼声歌之,不禁低徊欲绝也”。《宋词通论》中称其词“明倩韵致,风度萧闲,令人百读不厌”。
009“青青子衿”传统文化书系岁时节令毛滂(1056—约1124),字泽民,衢州江山(今属浙江省)人,宋朝人,著有《东堂集》十卷和《东堂词》一卷传世。
蝶恋花?戊申元日立春席间作宋?辛弃疾谁向椒盘①簪彩胜②?整整③韶华,争上春风鬓。往日不堪重记省,为花长把新春恨。
春未来时先借问。晚恨开迟,早又飘零近。今岁花期④消息定,只愁风雨无凭准。
注释:①椒盘:旧俗,正月初一各家以盘盛椒进献家长,号为椒盘。
②彩胜:即幡胜。宋代士大夫家多于立春之日剪彩绸为春幡,或悬于家人之头,或缀于花枝之下,或剪为春蝶、春钱、春胜等以为戏。
③整整:是辛弃疾所宠爱的一位吹笛婢,这里举例以代表他家中的年轻人。
④花期:即是作者时时盼望的南宋朝廷改变偏安政策,决定北伐中原的日期。
【文意疏通】正当美好年华的整整等年轻人,争着从椒盘中取出春幡,插上两鬓,春风吹拂着她们头上的幡胜,十分好看。自己并非不喜欢春天,不热爱生活,而是痛感无忧无虑的生活对于自己早已成为“往日”的遥远回忆。
010“青青子衿”传统文化书系岁时节令第一章欢天喜地中国年春天还没到来时一直盼望着。花开晚了让人等得不耐烦,开早了又让人担心它很快会凋谢。今年花开之期已经确定,只是风吹雨打无法准确推算而使人犯愁。
【义理揭示】这首词作于南宋孝宗淳熙十五年(1188)戊申正月初一,恰好逢上立春,诗人却由于报国之志难以舒展而忧愤不已。眼前的乐景并未消解诗人的情绪,物候的常理反倒惹得他不得不把一腔爱国之情一吐为快。这一年辛弃疾四十九岁,渡江归宋已经整整二十七载。这首在春节的宴席所作之词,隐喻了词人对现实处境的不满,同时也借花期不定来暗示对南宋朝廷偏安政策的不满,北伐中原的看似无望,作者却仍持有期盼,真可谓是花期未定,愁绪难平。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山东历城县(今济南市)人,南宋著名豪放派词人,与苏轼合称“苏辛”。著有《稼轩长短句》,现存词600多首。
元日宋?辛弃疾老病忘时节,空斋晓尚眠。
儿童唤翁起,今日是新年。
【文意疏通】久病缠身竟忘记佳节,空荡荡的房间里,天将破晓仍在睡011“青青子衿”传统文化书系岁时节令觉。小孩来唤我起床,方知今天是新年。
【义理揭示】诗人竟忘了新年这般重要的日子,不是因为“山中无历日”,也并非“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而是因为久病缠绵,凄苦之情可见一斑。
次韵陆佥宪元日春晴明?王守仁城里夕阳城外雪,相将十里异阴晴。
也知①造物曾何意,底事②人心苦未平。
柏府楼台衔倒影,茅茨松竹泻寒声。
布衾③莫谩愁僵卧,积素还多达曙明。
注释:①也知:有谁知道。
②底事:此事。
③布衾(qīn):棉被。
【文意疏通】城里有夕阳而城外却下雪,相距十里天气竟不一样。可知道造物主是何心意?莫非人们心中的苦难还没有磨平?御史府的楼台倒映在水中,茅屋松竹流泻出寒冷的信息。有布被不必担心睡觉冻僵,多一点耐心总会等到天明。
012“青青子衿”传统文化书系岁时节令第一章欢天喜地中国年【义理揭示】这首写初春的景象,诗中“相将十里异阴晴”写出了贵州山区复杂的气候现象。此诗虽然以写景为主,但表达的仍然是诗人对美好未来的强烈愿望,画面优美,意境新鲜,富有生活情趣。
王守仁(1472—1529),字伯安,自号阳明子,世称阳明先生,故又称王阳明。他是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儒家心性学说的集大成者。王阳明二十八岁时中进士,授兵部主事。
明武宗正德元年(1506),因反对宦官刘瑾,被谪贬至贵州龙场驿,后经朝廷重新启用,并平定了宁王等叛乱,立下赫赫战功。
甲午元旦清?孔尚任萧疏白发不盈颠①,守岁围炉竟废眠。
剪烛催干消夜酒,倾囊分遍买春钱②。
听烧爆竹童心在,看换桃符老兴偏③。
鼓角④梅花⑤添一部,五更欢笑拜新年。
注释:①颠:头顶。
②买春钱:新春时散发的喜钱。
③偏:不尽。
④鼓角:泛指乐器。
013“青青子衿”传统文化书系岁时节令⑤梅花:《梅花落》,古曲名。
【文意疏通】稀疏的白发不能覆盖住头顶,围炉守岁竟放弃了睡眠。剪烛饮酒消夜达旦,因为散发庆春的喜钱而倾尽口袋。听到爆竹的燃响萌发童心,看着更换桃符的情景兴致浓浓。乐器又一度演奏了《梅花落》,五更时分人们欢声笑语拜贺新年。
【义理揭示】全诗描写了除夕围炉守岁到五更时人们欢喜拜年的过程。
甲午,指的是清康熙五十三年(1714),时年六十六岁的孔尚任早已“发不盈颠”,深居简出,但仍童心未泯,兴致勃勃地看别人更换桃符。围炉守岁、点爆竹、分买春钱、换桃符、拜新年,诗中处处可见浓浓的年味,也体现了诗人脱离官场后释然的心情。
孔尚任(1648—1718),字聘之,号东塘,又号云亭山人。
山东曲阜人,是孔子六十四代孙。康熙中授国子监博士,迁户部广东司员外郎,不久被罢官。所写的《桃花扇》与洪升之的《长生殿》齐名,人称“南洪北孔”。
文化倾听春节,俗称过年,古称元日、元辰、元正、元朔、元旦,现在则称公历一月一日为元旦,农历的一月一日则叫春节。
“元”,本意为“首”,含初始的意思。“旦”,据《说文解014“青青子衿”传统文化书系岁时节令第一章欢天喜地中国年字》的记载“从日见一上,一,地也”,也就是太阳刚从地平线升起,天明的意思。作为岁之朝、月之朝、日之朝,这个节日自然带有万象更新、辞旧迎新的含义。历代诗词歌赋中对春节的禁忌、礼仪、传说、风俗的描述,都是历史文化的缩影,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新年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节日,也是历代诗人着力描写的重要内容。传统意义上的新年一般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廿三、廿四的祭灶持续到正月十五日元宵节,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人们都要举行各种活动,这些活动均以敬仰神明、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除旧布新之际,最容易引发诗人对于生命意义的思考,感悟人生、历史、宇宙的道理、意义和真谛。历代新年诗可谓浩如烟海,灿若群星,有记录各种传统习俗的,有描写喜庆气象的,有抒怀言志的,有寄托祝愿与祈祷的,可谓异彩纷呈。
仰神是春节古诗词中一个比较重要的主题。《吕氏春秋》记载,新春扫尘、祭拜天地的风俗在尧舜时就已经形成,而祭拜天地,敬奉神明的仪式恰好反映了中华民族“天人合一”的精神。年节的本质意义在于开端,因为新年本身既是岁月又超越了岁月,所以从除夕开始,是一种感恩的开始,也是一种庆祝的开始,感念天地化育,感念风调雨顺,无论祈福还是祝福,人们对天地都充满感恩和敬畏。因此,古诗词中描述了很多“敬神”礼俗的代代传承和各种庆贺场面。如描写祭灶风俗的有范成大的《祭灶诗》;描写扫尘风俗的有蔡云的《吴歈》;描写除夕夜通宵不寐,把烛迎新的有杜审言的《除夜有怀》、曹松的《除夜》;孔尚任的《甲午元旦》生动细致地描述了新年来临的015“青青子衿”传统文化书系岁时节令场景,待第一声鸡啼响起,街上鞭炮齐鸣,响声此起彼伏,家家喜气洋洋。新的一年开始了,男女老少都穿着节日盛装,先拜天地、敬神佛,再给家族中的长者拜年,然后出门走亲访友,相互拜年。
人们最津津乐道的两则关于春节的传说是熬年守岁、万年创建历法。
守岁习俗兴起于南北朝,旧年的最后一天夜里不睡觉,熬夜迎接新年的到来,期待着新的一年里吉祥如意。梁朝文人留存的诗文中,不少仍见有“守岁”的题材。由凶恶年兽衍生而成的传说故事不仅为新春添上了传奇色彩,更是在诗词中留下驱魔除邪的相关笔墨。来鹄的《早春》、王安石的《元日》、范成大的《爆竹行》都描述到新春放鞭炮的场景,都反映了放鞭驱兽的习俗。
万年创建历法则是讲述万年制造测日影计天时的晷仪和五层漏壶,经过年复一年的观测和计算,总结出四季循环往复的规律,制定了太阳历。岁之朝、月之朝、日之朝的春节,辞旧迎新的内涵不言而喻,陆游笔下的“夜雨解残雪,朝阳开积阴,桃符呵笔写,椒酒过花斜”则以雪后初晴、一扫阴霾喻辞旧迎新之意。陈献章的《元旦试笔》就借饮酒、作诗、歌唱等活动描写出老人饮酒作诗,少儿齐声歌唱的场景透露出迎春的气息。孟浩然的《田家元日》反映了农家的新年气象,更体现了忧农躬耕的精神。
冬去春来是不变的自然规律,新年是人们表达美好愿望的最佳时间,大家相互拜年致以贺词,形成写春联、贴福字、挂年画等年俗。如唐代包佶在《元旦观百僚朝会》中写道:“万国016“青青子衿”传统文化书系岁时节令第一章欢天喜地中国年贺唐尧,清晨会百僚。衣冠萧相府,绣服霍嫖姚。寿色凝丹碧,欢声彻九霄。”描写了文武百官元旦朝会的景象,也反映了盛唐气象。宋代的王十朋在《元日》中写道:“元旦年年见,天涯意故长”“弟兄互拜处,归去顾成行”,描写出兄弟们互相拜年、共贺新岁的情景。相传唐太宗李世民过年时,曾亲制贺卡,御书“普天同庆”,赐予大臣。此后,这一形式便迅速在民间普及。宋代时已用名片拜年,称为“飞帖”,各家门前贴一红纸袋,上写“接福”,即承放飞帖之用。到了明、清,“飞帖拜年”非常流行,如明代文徵明在《拜年》诗中写道:“不求见面惟通谒,名纸朝来满敝庐。”春节也不全都是团聚的场面,自然是有人欢喜有人愁。身处客乡的游子不免感叹背井离乡、远别家人无所依傍的忧愁,刘长卿的《新年作》就是其中代表,这类思亲怀乡、渴望团聚的诗歌在春节诗中读来别有一番滋味。
此外,元会诗等宫廷贺岁之礼也成为春节诗词重要的创作背景之一。历代的历法有所变化,故而元会的时间不一定都在岁首,例如汉朝元会就因高祖十月灭秦而定于当月。汉朝建立后,叔孙通重新制定新的礼仪规范,虽然参考了前代的制度,但是做了大量的改动,官方仪式中就有正会礼一项。汉武帝虽然制定了太初历,将夏历的一月作为岁首,但是仍然遵循在十月一日举行宴会的习惯,所遵循的礼仪便是正会之礼。
汉朝元会的规定是从岁首的前一夜晚上,夜漏未尽七刻开始,百官与各地郡守献上礼物朝贺皇帝。献上的礼物有等级标准:三公和列侯送玉璧,中二千石、二千石送羊羔,千石、六百石送雁,四百石以下送野鸡。三公献上贺礼时,先手持玉璧017“青青子衿”传统文化书系岁时节令上殿到御座前,面向皇帝座位所在的北方。太常引赞道“皇帝为君兴”,皇帝起立,接受三公伏地跪拜。皇帝坐下,三公才上前献上玉璧。然后百官上殿向皇帝贺岁,二千石以上的官员要手举酒杯,口称万岁。宴会中皇帝进食时,司徒献上羹,大司农献上饭,奏进食时的音乐。皇帝会在元会上赏赐群臣,并与群臣举行宴会,宴会上会有娱乐活动。
东汉末年,曹操建魏国,在都城邺城同样像皇帝一样举行元会。魏国举行元会的地点是邺城的文昌殿,遵照汉朝的仪式流程,又增设百华灯。曹魏建立之后,魏文帝禁止藩王到京城来朝贺,所以元会的时候并没有藩王上贺的仪式。曹魏的岁首定在正月,但是在冬至日的时候也会举行接受属国、地方和百官祝贺的小会,所用的礼仪较元会低一等。到了西晋,元会礼仪确定于晋武帝咸宁年间,名为咸宁仪,过程分为晨贺和昼宴两个部分。
元会既是重要的贺岁之礼,同时也是重要的政治活动,作乐宴飨时的即兴赋诗虽多为应景之作,却也有不少佳句留给后人吟诵。
除了年俗和过年的氛围会引发诗人的诗兴外,一些新春诗词仍重在“言志”及抒发胸臆,比如王安石的《元日》、辛弃疾的《蝶恋花?戊申元日立春席间作》。
文化传递除夕夜的一场大雪让2014年的马年春节显得有些特别,航班因天气缘故临时取消导致那些原本选择在大年夜踏上“回家018“青青子衿”传统文化书系岁时节令第一章欢天喜地中国年路”的人们不得不临时改变行程,其中的一些甚至经历了真实版的“人在囧途”。不知始于何时,人们总会留意那些“曲线回家”的奇人逸事,例如7天换乘46辆公交车1次轮渡回家过年的山东“公交哥”……车票拼接出回家的梦,蕴含着中国年背后浓浓的情意。
游子回归故里,一家团圆,其乐融融,其中蕴含着强大的情感力量,体现出中国人重孝悌、睦邻和居、吉祥纳福等文化理念,其中的亲情文化、交往文化和寻根文化从春节的多重意义中挑选出时代的主题,同时也反映了人们对中国传统文化中家庭伦理和社会伦理观念的传承。这种温暖同金钱无关,同权力无关,同势利无关,是骨肉情,合家欢。俗话说,“大年三十吃饺子,没有外人”,春节还是加深人与人之间感情、沟通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节日,是团结的节日。不但在亲人之间,即使在互不相识的“外人”之间,包括在有些隔阂、有些矛盾的人们之间,春节见面时也会客气一点,会有笑容和宽容,多点理解和关心。一句“恭喜发财”,一句“新春愉快”,谁听了谁高兴。总之,春节是使人和睦相处、欢乐愉快的盛大节日,春节的文化形态和社会功能会随着时代的发展有所改变,但不变的是中国人看重情义、重和合的情怀。
若追溯岁时节令的由来,则岁时源于古代历法,节令源于古代季节气候,是由年月日与气候变化相结合排定的节气时令。对于农耕社会而言,人们的生产生活与气候、天气的变化息息相关。古人称谷子一熟为一“年”,五谷丰收为“大有年”,西周初年就出现了一年一度的庆祝丰收的活动。“旧岁已完,新春复始,春为岁首”,春节作为一岁之中最早的节日,预019“青青子衿”传统文化书系岁时节令示着人们即将告别寒冬,迎来大地复苏的春天,也意味着人们又要开始新一年的劳作。在民间,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开始,一直到正月十五。
春节,是中华民族最为隆重的传统节日,既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象征,又是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春节源于原始社会的“腊祭”,它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起初,在尧舜时期,新春之时已有庆祝活动,但是未成规模,至殷商时期有祭神、祭祖活动。西周时,新春期间开始有农业庆祝活动。到了汉朝,形成正式新春礼仪,开始有烧竹子,也就是后来的爆竹出现,团拜礼仪,官员朝贺天子。魏晋时期,开始有鞭炮及守岁习俗。五代后蜀开始有春联。后蜀孟昶题写的“天地纳余庆,佳节号长春”是中国最早的一副春联。宋朝时开始使用火药制成的鞭炮。随着科学、文化水平的不断提升,一些带有迷信色彩的节庆活动逐渐被淘汰,而类似吃年夜饭、放鞭炮、挂年画、贴春联、拜年串门等习俗得以保留,人们自发地选择表达与宣泄的方式,以达到满足和愉悦的目的。这些习俗,流传于民间、盛行于民间,具有旺盛的生命力。
中国人重视“年味”,春节过完后还会反复地回味其中的滋味。春节自古以来就是一项集祈年、庆贺、娱乐为一体的盛典,具有全民性、稳定性和持续性的特点。它是炎黄子孙共有的传统节日,古今中国人都把过年看得特别重要。无论天南海北,无论男女老少,无论富贵贫贱,全国各地区各民族的中国人都以特有的方式庆祝这个最盛大的传统节日。家家户户欢聚一堂,尽享天伦之乐,感受家庭的温暖和幸福,分享一年的收020“青青子衿”传统文化书系岁时节令第一章欢天喜地中国年获与喜悦,回顾过去的一年,展望新年的开始。
根据《中国民族节日大全》的逐一统计,春节不仅是汉族的第一大节日,也是其他38个少数民族的重要节日。放眼世界,春节也是朝鲜、韩国和日本等国家的重要节日。每年因春节而起的“春运”,被誉为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周期性大迁徙,是世界上最大的周期性运输高峰,创造了多项世界之最、中国之最。
世界上没有哪个节日能像春节一样“旷日持久”。按照传统习俗,春节的各种节日活动从旧岁末腊月二十三祭灶日,俗称“小年”之日起就拉开了序幕,直至新年正月十五,即“元宵节”为止。有的地方则从旧岁腊月初八“腊八节”吃腊八粥就开始了,直到新年正月二十三日“燎疳节”才偃旗息鼓。这真是名副其实的“过大年”。
中国的传统节日甚多,其中三大节指的是春节、端午节、中秋节。而春节相对其他传统节日,历史更为悠久。据史籍记载,中国人民过春节已有四千多年的历史了。无论处在什么情况下,老百姓年年都要“过年”。不管科学如何发达,人们的心里都祈求和平、幸福、健康、吉祥,都希望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因此从心理因素分析,过春节对老百姓而言是永恒的。虽然信息时代无需以往“鸿雁传书”后的漫长等待,但面对面的交流是看不见、摸不着的电子通讯无法代替的,情感的要素需在对视时彻底表达,情感理念也因此得以超越、升华。
就今天而言,春节不仅体现了其促进国民经济增长的意义,更体现了其传承并发扬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价值,它象征着华夏儿女对于美好未来的无限向往和情感寄托,是人际关系021“青青子衿”传统文化书系岁时节令的黏合剂,同时也促进了民族团结和社会和谐。
文化感悟1.为你的邻居写一副春联。
2.比较你童年时期和现在对过春节的认识、过春节时的心情和举止的异同,你更喜欢怎样的春节?
3.给父母、亲戚、朋友和老师各写一句春节的祝福语。
022“青青子衿”传统文化书系岁时节令第二章灯火璀璨元宵节第二章灯火璀璨元宵节文化典籍正月十五夜唐?苏味道火树银花①合,星桥铁锁开②。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
游妓皆秾李③,行歌尽落梅④。金吾⑤不禁夜,玉漏⑥莫相催。
注释:①火树银花:比喻灿烂绚丽的灯光和焰火,这里指上元节的灯景。
②铁锁开:唐朝都城有宵禁,此夜不禁,城门的铁锁开启,任人通行。
③秾(n?ng)李:指年轻人像盛开的娇艳的桃花李花一样华美富丽。《诗经?召南?何彼秾矣》中有“何彼秾矣,花如桃李”一句。
④落梅:乐曲《梅花落》。
⑤金吾:掌管京城戒备,禁人夜行的官名。
023“青青子衿”传统文化书系岁时节令⑥玉漏:即滴漏,计时的器具。
【文意疏通】明灯错落,园林深处映射出璀璨的光芒,有如娇艳的花朵一般;由于四处都可通行,所以城门的铁锁也打开了。人潮汹涌,马蹄下尘土飞扬;月光追着人,使人抬头便可望见。
月光灯影下的歌妓们花枝招展、浓妆艳抹,一面走,一面高唱《梅花落》。京城取消夜禁,计时的玉漏不要催促欢乐的人们。
【义理揭示】元宵佳节的绮丽夜景,明灯错落,歌舞升平。长安城里的正月十五之夜,人潮涌动,热闹非凡。这一派节日风光,很难说清是人在赏景,还是人也成了景。灯火辉煌的佳节,正是风清月白的良宵,然而欢愉的时光总显短暂,不知不觉便到了深更时分,人们在惋惜之余,还怀着无限的留恋之情,希望元宵之夜不要匆匆地过去。言虽尽于此,然意味深长。整首诗纤浓恰中、浑然一体。《瀛奎律髓》对此诗评价甚高,称“古今元宵诗少,五言好者殆无出此篇矣”。
苏味道(648—705),唐代政治家、文学家,赵州栾城(今属河北)人。对唐代律诗发展有推动作用,《正月十五夜》为其传世之作。
024“青青子衿”传统文化书系岁时节令第二章灯火璀璨元宵节上元夜唐?崔液玉漏银壶①且莫催,铁关金锁彻明开。
谁家见月能闲坐,何处闻灯不看来。
注释:①玉漏银壶:计时的器具,古代以漏壶之法计时。
【文意疏通】玉漏切莫催促,今夜的城门要一直开到天明。哪家见到今晚的月色能闲坐家中,哪里会有人知道有灯会而不来看的呢?
【义理揭示】崔液的这首七绝虽仅有28字,却把元宵盛况空前的欢腾场面巧妙地表现出来。“谁家见月能闲坐,何处闻灯不看来。”家家户户难掩激动的心情,可以想象到人们兴高采烈地燃放烟花爆竹,挥舞狮子龙灯,观赏绚丽多彩的灯火的场面。据刘肃《唐新语》记载:“神龙(唐中宗年号,705—707)之际,京城正月望日(即十五),盛饰灯影之会,金吾弛禁,特许夜行。贵游戚属及下俚工贾,无不夜游。车马骈阗,人不得顾。王、主之家,马上作乐,以相竞夸。文士皆赋诗一章,以记其事。作者数百人,唯中书侍郎苏味道、吏部员外郎郭利贞、殿中侍御史崔液三人为绝唱。”这是崔液所作组诗《上元夜》六首中的第一首,是描写当时京城长安元宵赏灯繁华景象的名篇之一。
崔液(生卒年不详),字润甫,定州安喜(今河北定县)025“青青子衿”传统文化书系岁时节令人。祖父崔仁师,唐太宗贞观年间任中书侍郎,自幼喜爱文学,擅作五言诗。
生查子?元夕宋?欧阳修去年元夜①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注释:①元夜:农历正月十五夜,即元宵节,也称上元节。
【文意疏通】去年元宵之夜,花市上灯光明亮如同白昼。与佳人相约在月上柳梢头之时、黄昏之后。
今年元宵之夜,月光与灯光依旧明亮。可是却见不到去年的佳人,相思之泪湿透了春衫的袖子。
【义理揭示】这首脍炙人口的名篇写的是昔日一段缠绵悱恻、难以忘怀的爱情,抒发了旧日恋情破灭后的失落感与孤独感。上阕写去年元夜情事。头两句写元宵之夜的繁华热闹,为下文情人的出场渲染出一种柔情的氛围。后两句情景交融,写出了恋人在月光柳影下两情依依、情话绵绵的情景,制造出朦胧清幽、婉约柔美的意境。下阕写今年元夜。相似的情景,旧情却难再续,026“青青子衿”传统文化书系岁时节令第二章灯火璀璨元宵节相思之苦不禁使人伤感。与“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一句一样都是对物是人非的现象生动的写照。全词读来一咏三叹,使人无限感慨。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吉州永丰(今江西省吉安市永丰县)人,政治家、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他也是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杰出代表。
蝶恋花?密州上元宋?苏轼灯火钱塘①三五夜②,明月如霜,照见人如画。帐③底吹笙香吐麝④,更无一点尘随马。
寂寞山城⑤人老也,击鼓吹箫,却入农桑社⑥。火冷灯稀霜露下,昏昏雪意云垂⑦野。
注释:①钱塘:此处代指杭州城。
②三五夜:即每月十五日夜,此处指元宵节。
③帐:此处指富贵人家元宵节时在堂前悬挂的帏帐。
④香吐麝:指散发一阵阵的麝香气。麝,即麝香,名贵的香料。
⑤山城:此处指密州。
⑥社:农村节日祭祀活动。
⑦垂:下挂。
027“青青子衿”传统文化书系岁时节令【文意疏通】杭州城里元宵夜,明月皎白如霜,一派热闹繁华的景象。
帐底吹出一阵阵的麝香气,街上干净整洁,行马时无尘土飞扬。
密州寂寞冷清,元宵佳节远没有杭州城里那般热闹,只有在农家祭祀时才有鼓箫乐曲。不仅没有笙箫,连灯火也没有,只有天空中低矮的云下垂旷野。
【义理揭示】此词是苏轼于宋神宗熙宁八年(1075)在密州时所作。题为“密州上元”,全词却从杭州城里的上元夜的种种回忆写起,“灯火钱塘三五夜”一句即点出灯夕的盛况。游人盛装出行,“无一点尘”既写出江南气候之清润,又赋予一种游人行进的动态感。
上阕描写灯、月、人,声色交错,展现了杭州元宵节的热闹、繁荣景象。下阕描写密州上元。过片一句“寂寞山城人老也”使情调突变,寂寞冷清不禁使词人抒发凄清的悲叹。全词抓住杭州、密州在气候、地理、风俗各自的特点,描绘了杭州上元节和密州上元节的不同景象,流露出作者对杭州的思念和初来密州时的寂寞心情。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唐宋八大家之一,是历史上伟大的文学家,兼精书画。
028“青青子衿”传统文化书系岁时节令第二章灯火璀璨元宵节解语花?上元宋?周邦彦风销焰蜡①,露浥②红莲③,花市光相射。桂华④流瓦。纤云散,耿耿素娥⑤欲下。衣裳淡雅,看楚女、纤腰一把。箫鼓喧,人影参差,满路飘香麝。
因念都城放夜⑥。望千门⑦如昼,嬉笑游冶。钿车⑧罗帕。相逢处,自有暗尘随马。年光是也。惟只见、旧情衰谢。清漏移,飞盖⑨归来,从舞休歌罢。
注释:①焰蜡:红烛。
②浥(y?):沾湿。
更多章節請下載APP
海鷗小說APP 海量小說 隨時隨地免費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