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史馆”藏档

本书展示了在中方档案中的钓鱼岛文献,以档案的载体形式论证了我国对于钓鱼岛的不可辩驳的历史主权,具有客观、原始的文献特征。本书大部分档案资料系首次公开出版,具有十分重要的史料价值。台湾“国史馆”所藏档案时间上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至当代,前后约70年。内容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对日本领土的处置,直至当代钓鱼岛问题再次引发争议后台湾当局的情报搜集及应对,尤以20世纪70年代“保钓运动”爆发后,台湾当局的相关情报及处置为主。

第一章
版权信息
书名:“国史馆”藏档
作者:董为民,殷昭鲁,徐一鸣
出版社: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6-09
ISBN:9787305170850
钓鱼岛问题文献集
顾问 茅家琦 张宪文
学术指导 张海鹏 步平 李国强
编纂委员会
主编 张生
副主编 殷昭鲁 董为民 奚庆庆 王卫星
编译者 张生 南京大学教授
姜良芹 南京大学教授
叶琳 南京大学教授
郑先武 南京大学教授
荣维木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王希亮 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舒建中 南京大学副教授
郑安光 南京大学副教授
雷国山 南京大学副教授
李斌 南京大学讲师
翟意安 南京大学讲师
王静 南京大学讲师
蔡丹丹 南京大学讲师
王睿恒 南京大学讲师
于磊 南京大学讲师
杨骏 南京大学博士生
刘奕 南京大学博士生
徐一鸣 南京大学博士生
陈海懿 南京大学博士生
蔡志鹏 南京大学硕士生
刘宁 南京大学硕士生
张梓晗 南京大学硕士生
顾晓 南京大学硕士生
仇梦影 南京大学硕士生
殷昭鲁 鲁东大学讲师
王卫星 江苏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罗萃萃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副教授
董为民 江苏省社会科学院助理研究员
奚庆庆 安徽师范大学副教授
郭昭昭 江苏科技大学副教授
屈胜飞 浙江工业大学讲师
窦玉玉 安徽师范大学讲师
张丽华 安徽师范大学讲师
张玲玲 央广幸福购物(北京)有限公司
“东亚地中海”视野中的钓鱼岛问题的产生(代序)
所谓“地中海”,通常是指北非和欧洲、西亚之间的那一片海洋。在世界古代历史中,曾经是埃及、希腊、波斯、马其顿、罗马、迦太基等群雄逐鹿的舞台;近代以来,海权愈形重要,尼德兰、西班牙、英国、法国、奥斯曼土耳其帝国、意大利、德国乃至俄罗斯,围绕地中海的控制权,演出了世界近代史的一幕幕大剧。
虽然,法国历史学家布罗代尔(Fernand Braudel)引用前人的话说“新大陆至今没有发现一个内海,堪与紧靠欧、亚、非三洲的地中海相媲美”,但考“mediterranean”的原意,是“几乎被陆地包围的(海洋)”之意。欧亚非之间的地中海,固然符合此意;其他被陆地包围的海洋,虽然早被命为他名,却也符合地中海的基本定义。围绕此种海洋的历史斗争,比之欧亚非之间的地中海,其实突破了西哲的视野,堪称不遑多让。典型的有美洲的加勒比海,以及东亚主要由东海、黄海构成的一片海洋。
本书之意,正是要将东海和黄海,及其附属各海峡通道和边缘内海,称为“东亚地中海”,以此来观照钓鱼岛问题的产生。

古代东亚的世界,由于中国文明的早熟和宏大,其霸权的争夺,主要在广袤的大陆及其深处进行。但东吴对东南沿海的征伐和管制,以及远征辽东的设想,说明华夏文明并非自隔于海洋。只不过,由于周边各文明尚处于发轫状态,来自古中国的船舰畅行无忌,相互之间尚未就海洋的控制产生激烈的冲突。
唐朝崛起以后,屡征高句丽不果,产生了从朝鲜半岛南侧开辟第二战场的实际需要。新罗统一朝鲜半岛的雄心与之产生了交集,乃有唐军从山东出海,与新罗击溃百济之举。百济残余势力向日本求援,日军横渡大海,与百济残余联手,于是演出唐——新罗联军对日本——百济联军的四国大战。
东亚地中海第一次沸腾。论战争的形态,中日两国均是跨海两栖作战;论战争的规模和惨烈程度,比之同时期欧亚非之间的地中海,有过之无不及。公元663年8月,白江口会战发生,操控较大战船的唐军水师将数量远超自身的日军围歼。会战胜利后,唐军南北对进,倾覆立国700余年的高句丽,势力伸展至朝鲜半岛北部、中部。
但就东亚地中海而言,其意义更为深远;大尺度地看,此后数百年间,虽程度有别,东亚国际关系的主导权被中国各政权掌握,中日韩之间以贸易和文化交流为主要诉求,并与朝贡、藩属制度结合,演进出漫长的东亚地中海和平时代。“遣唐使”和鉴真东渡可以作为这一和平时期的标志。
蒙古崛起后,两次对日本用兵。1274年其进军线路为朝鲜——对马岛——壹歧岛——九州,1281年其进军路线为朝鲜——九州、宁波——九州。战争以日本胜利告终,日本虽无力反攻至东亚大陆,但已部分修正了西强东弱的守势。朱明鼎革以后,朱元璋曾有远征日本的打算而归于悻悻,倭寇却自东而西骚扰中国沿海百多年。《筹海图编》正是在此背景下将钓鱼屿、赤屿、黄毛山等首次列入边防镇山。
明朝初年郑和远洋舰队的绝对优势,没有用来进行东亚地中海秩序的“再确立”;明朝末年,两件大事的发生,却改写了东亚地中海由中国主导的格局。一是万历朝的援朝战争。1591年、1597年,日本动员十万以上规模的军队两次侵入朝鲜,明朝虽已至其末年,仍果断介入,战争虽以保住朝鲜结局,而日本立于主动进攻的态势已经显然。二是1609年的萨摩藩侵入琉球,逼迫已经在明初向中国朝贡的琉球国同时向其朝贡。日本在北路、南路同时挑战东亚地中海秩序,是白江口会战确立东亚前民族国家时代国际关系框架以来,真正的千年变局。

琉球自明初在中国可信典籍中出现,这样,东亚地中海的东南西北四面均有了政权。中日朝琉四国势力范围犬牙交错,而中国在清初统一台湾(西班牙、荷兰已先后短期试图殖民之)和日本对琉球的隐形控制,使得两大国在东亚地中海南路发生冲突的几率大增。
对于地中海(此处泛指)控制权的争夺,大体上有两种模式。一是欧亚非之间地中海模式,强权之间零和博弈,用战争的方式,以彻底战胜对方为目标,古代世界的罗马、近代的英国,均采此种路径。二是加勒比海模式,19世纪下半叶,英国本与奉行“门罗主义”的美国“利益始终不可调和”,在加勒比海“直接对抗”,但感于加勒比海是美国利益的“关键因素”,乃改而默许美国海军占据优势,这是近代意义上的绥靖。
1874年,日本借口琉球难民被害事件出兵台湾,实际上是采取了上述第一种模式解决东亚地中海问题的肇端。琉球被吞并,乃至废藩置县,改变了东亚地中海南路的相对平衡格局,钓鱼岛群岛已被逼近——但在此前后,钓鱼岛均被日本政府视为日本之外——1873年4月13日,日本外务省发给琉球藩国旗,要求“高悬于久米、宫古、石垣、入表、与那国五岛官署”,以防“外国卒取之虞”。其中明确了琉球与外国的界线。在中日关于琉球的交涉中,日本驻清国公使馆向中方提交了关于冲绳西南边界宫古群岛、八重山群岛的所有岛屿名称,其中并无钓鱼岛群岛任何一个岛屿。1880年,美国前总统格兰特(Ulysses Grant)调停中日“球案”争端后,“三分琉球”未成定议,中日在东亚地中海南路进入暴风雨前的宁静状态。日本采取低调、隐瞒的办法,对钓鱼岛进行窥伺,寻机吞并。
1885年10月30日,冲绳县官员石泽兵吾等登上钓鱼岛进行考察。(注:┌鱼钓嶋他二嶋巡视调查の概略┘(明治18年11月4日)、JACAR(アジア歴史资料センタ一)Ref.B03041152300(第18像目から)、帝国版図関係雑件(外务省外交史料馆))同年11月24日,冲绳县令西村舍三致函内务卿山县有朋等,提出在钓鱼岛设立国家标志“未必与清国全无关系”。12月5日,山县有朋向太政大臣三条实美提出内部报告,决定“目前勿要设置国家标志”。(注:┌秘第一二八吖ノ内┘(明治18年12月5日)、JACAR(アジア歴史资料センタ一)Ref.A03022910000(第2像目から)、公文別录·内务省·明治十五年~明治十八年第四巻(国立公文书馆))这一官方认识,到1894年4月14日,日本内务省县治局回复冲绳知事关于在久场岛、鱼钓岛设置管辖标桩的请示报告时,仍在坚持。(注:┌甲69吖内务省秘別第34吖┘(明治27年4月14日)、JACAR(アジア歴史资料センタ一)Ref.B03041152300(第47像目から)、帝国版図関係雑件(外务省外交史料馆))1894年12月27,内务大臣野村靖鉴于“今昔情况不同”,乃向外务卿陆奥宗光提出重新审议冲绳县关于在久场岛、鱼钓岛设置管辖标桩的请示。随后,钓鱼岛群岛被裹挟在台湾“附属各岛屿”中,被日本逐步“窃取”。
野村靖所谓“今昔情况不同”,指的是甲午战争的发生和中国在东亚地中海北侧朝鲜、东北战场上的溃败之势。通过战争,日本不仅将中国从中日共同强力影响下的朝鲜驱逐出去,且占据台湾、澎湖,势力伸展至清朝“龙兴之地”的辽东。白江口会战形成的东亚地中海秩序余绪已经荡然无存,东亚地中海四面四国相对平衡的局面,简化为中国仅在西侧保留残缺不全的主权——德国强占胶州湾后,列强掀起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的狂潮;庚子事变和日俄战争的结果,更使得日本沿东亚地中海北侧,部署其陆海军力量至中国首都。“在地中海的范围内,陆路和海路必然相依为命”。陆路和海路连续战胜中国,使得日本在东亚地中海形成对中国的绝对优势。
1300年,东亚地中海秩序逆转,钓鱼岛从无主到有主的内涵也发生了逆转。马汉所谓“海权包括凭借海洋或者通过海洋能够使一个民族成为伟大民族的一切东西”,在这里得到很好的诠释。

格兰特调停中日“球案”时曾指出;姑且先不论中日之是非,中日之争,实不可须臾忘记环伺在侧的欧洲列强。那时的美国,刚刚从南北内战的硝烟中走来,尚未自省亦为列强之一。但富有启发的是,中日争夺东亚地中海主导权前后,列强就已经是东亚地中海的既存因素。东亚地中海的秩序因此不单单是中日的双边博弈。而在博弈模型中,多边博弈总是不稳定的。
马戛尔尼(George Macartney)使华只是序曲,英国在19世纪初成为东亚海洋的主角之一,并曾就小笠原群岛等东亚众多岛屿的归属,与日、美产生交涉。英国海图对钓鱼岛群岛的定位,后来被日本详加考证。(注:┌久米赤岛·久场岛·鱼钓岛の三岛取调书┘(明治18年9月21日)、JACAR(アジア歴史资料センタ一)Ref.B03041152300(第8像目から)、帝国版図関係雑件(外务省外交史料馆))
美国佩里(Matthew Perry)“黑舰队”在19世纪50年代打开日本幕府大门之前,对《中山传信录》等进行了详细研究,钓鱼岛群岛固在其记述中,而且使用了中国福建话发音的命名。顺便应当提及的是,佩里日本签约的同时,也与琉球国单独签约(签署日期用公元和咸丰纪年),说明他把琉球国当成一个独立的国家。
俄罗斯、法国也在19世纪50年代前后不同程度地活跃于东亚地中海。
甲午战争,日本“以国运相赌”,其意在与中国争夺东亚主导权,客观结果却是几乎所有欧美强国以前所未有的强度进入东亚地中海世界。日本虽赢得了对中国的优势,却更深地被列强所牵制。其中,俄罗斯、英国、美国的影响最大。
大尺度地看,在对马海峡击败沙皇俄国海军,是日本清理东亚地中海北侧威胁的重大胜利,库页岛南部和南千岛群岛落入日本控制。但俄罗斯并未远遁,其在勘察加半岛、库页岛北部、滨海省和中国东北北部的存在,始终让日本主导的东亚地中海秩序如芒刺在背,通过出兵西伯利亚、扶植伪满洲国、在诺门坎和张鼓峰挑起争端,以及一系列的双边条约,日本也只能做到局势粗安。而东亚地中海的内涵隐隐有向北扩展至日本海、乃至鄂霍次克海的态势。因为“俄国从北扩张的对立面将主要表现在向位于北纬30°和40°之间宽广的分界地带以南的扩张中”。事实上,二战结束前后,美国预筹战后东亚海洋安排时,就将以上海域和库页岛、千岛群岛等岛屿视为苏联的势力范围,并将其与自己准备占据小笠原群岛、琉球群岛关联起来,显然认为其中的内在逻辑一致。(注:Liuchiu Islands(Ryukyu),(14 April 1943),沖県公文书馆蔵,米国収集文书· Liuchius(Ryukyus)(Japan),059/00673/00011/002。)
在日本主张大东群岛、小笠原群岛等东亚洋中岛屿主权的过程中,英国采取了许可或默认态度。日本占据台湾,视福建为其势力范围,直接面对香港、上海等英国具有重大利益的据点,也未被视为重大威胁。其与日本1902年结成的英日同盟,是日本战胜俄罗斯波罗的海舰队的重要因素。但是,一战后日本获得德属太平洋诸岛,这与英国在西太平洋的利益产生重叠,成为英日之间产生矛盾与冲突的根源。1922年《九国公约》取代英日同盟,使得日本失去了维护其东亚地中海秩序的得力盟友。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对英国远东利益的排挤更呈现出由北向南渐次推进的规律。攻占香港、马来亚、新加坡,是日本对英国长期积累的西太平洋海权的终结,并使得东亚地中海的内涵扩张至南海一线。
虽然由于后来的历史和今天的现实,美国在中国往往被视为列强的一员,实际上在佩里时代,英美的竞争性甚强。格兰特的提醒,毋宁说是一种有别于欧洲老牌殖民帝国的“善意”;他甚至颇具眼光地提出;日本占据琉球,如扼中国贸易之咽喉——这与战后美国对琉球群岛战略位置的看法一致——深具战略意义。
美西战争,使得“重返亚洲”的美国在东亚地中海南侧得到菲律宾这个立足点,被马汉(Alfred Thayer Mahan)誉为“美国在空间范围上跨度最广的一次扩张”,但美国在东亚地中海的西侧,要求的是延续门罗主义的“门户开放”和“机会均等”。早有论者指出,美国的这一政策,客观上使得中国在19世纪末免于被列强瓜分。而对日本来说,美国逐步扩大的存在和影响,使其在战胜中国后仍不能完全掌控东亚地中海。马汉指出;“为确保在最大程度上施行门户开放政策,我们需要明显的实力,不仅要保持在中国本土的实力,而且要保持海上交通线的实力,尤其是最短航线的实力”。美国对西太平洋海权的坚持,决定了美日双方矛盾的持久存在。日本起初对美国兼并夏威夷就有意见,而在20世纪30年代英国不断后撤其东亚防御线之后,美国成为日本东亚地中海制海权的主要威胁,日本对美国因素的排拒,演成太平洋战争,并使得钓鱼岛问题的“制造”权最终落入美国手中。

本来,开罗会议期间,美国总统罗斯福曾询问蒋介石中国是否想要琉球,但蒋介石提议“可由国际机构委托中美共管”,理由是“一安美国之心,二以琉球在甲午以前已属日本,三以此区由美国共管比归我专有为妥也”。
德黑兰会议期间,美苏就东亚地中海及其周边的处置,曾有预案,并涉及到琉球;
……罗斯福总统回忆道,斯大林熟知琉球群岛的历史,完全同意琉球群岛的主权属于中国,因此应当归还给中国……
宋子文、孙科、钱端升(注:Chinese opinion,(8 December 1943),沖県公文书馆蔵,米国収集文书·Territorial Problem-Japan; Government Saghalien, Kuriles, Bonins, Liuchius, Formosa, Man-dates,059/00673/00011/001。)以及王正廷、王宠惠等人对琉球态度与蒋不一,当时《中央日报》、《申报》等媒体亦认为中国应领有琉球,但蒋的意见在当时决定了琉球不为中国所有的事实。蒋介石的考虑不能说没有现实因素的作用,但海权在其知识结构中显然非常欠缺,东亚地中海的战略重要性不为蒋介石所认知,是美国得以制造钓鱼岛问题的重要背景。
在所有的地中海世界中,对立者的可能行动方向是考虑战略安排的主要因素,东亚地中海亦然。战争结束以后,美国在给中国战场美军司令的电文中重申了《波茨坦宣言》的第八条;“开罗宣言的条款必须执行,日本的主权必须仅限于本州、北海道、九州、四国及由我们所决定的一些小岛屿。”但苏联在东亚地中海的存在和影响成为美国东亚政策的主要针对因素,对日处理,已不是四大国共同决定。美国认为,“中国、苏联、英国和琉球人强烈反对将琉球群岛交还日本”,也认知到“对苏联而言,可以选择的是琉球独立或是将琉球交予共产党领导的中国。苏联更倾向于后者”。但美国自身的战略地位是最重要的考量因素。
承认中国的领土要求包含着巨大的风险。中国控制琉球群岛可能会拒绝美国继续使用基地,并且共产党最终打败国民党可能会给予苏联进入琉球群岛的机会。这样的发展不仅会给日本带来苏联入侵的威胁,而且会限制美国在太平洋地区的战略军事地位。(注:The Ryukyu Islands and Their Significance,(24 May 1948),沖県公文书馆蔵,米国収集文书·Central Intelligence Agency,319/00082A/00023/002。)
1948年,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向美国总统、国务卿等提出“对日政策建议”;“美国欲长期保留冲绳岛屿上的设施,以及位于北纬29度以南的琉球群岛、南鸟岛和孀妇岩以南的南方诸岛上的参谋长联席会议视为必要的其他设施。”麦克阿瑟指出;“该群岛对我国西太平洋边界的防御至关重要,其控制权必须掌握在美国手中。……我认为如果美国不能控制此处,日后可能给美军带来毁灭性打击。”1950年10月4日,参谋长联席会议未等与国务院协商一致,直接批准了给远东美军的命令,决定由美国政府负责北纬29度以南琉球群岛的民政管理。“该地区的美国政府称作‘琉球群岛美国民政府’”。命令美军远东司令为琉球群岛总督,“总督保留以下权力;a.有权否决、禁止或搁置执行上述政府(指琉球群岛的中央、省和市级政府——引者)制定的任何法律、法令或法规;b.有权命令上述政府执行任何其本人认为恰当的法律、法令或法规;c.总督下达的命令未得到执行,或因安全所需时,有权在全岛或部分范围内恢复最高权力”。美国虽在战时反复宣称没有领土野心,但出于冷战的战略需要,在东亚地中海中深深地扎下根来。
根据1951年9月8日签订的《旧金山和平条约》(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公开宣言不予承认),美国琉球民政府副总督奥格登(David A.D. Ogden)1953年12月25日发布了题为《琉球群岛地理边界》(Geographic Boundaries of the Ryukyu Islands)的“民政府第27号令”,确定琉球地理边界为下列各点连线;
北纬28度,东经124.4度;
北纬24度,东经122度;
北纬24度,东经133度;
北纬27度,东经131.5度;
北纬27度,东经128.18度;
北纬28度,东经128.18度。(注:Civil Administration Proclamation NO.27,(25 December 1953),沖県公文书馆蔵,米国収集文书· Ryukyus, Command, Proclamations, Nos.1-35,059/03069/00004/002。)
上述各点的内涵,把钓鱼岛划进了琉球群岛的范围。正如基辛格1971年与美国驻日大使商量对钓鱼岛问题口径的电话记录所显示的,美国明知钓鱼岛主权争议是中日两国之事,美国对其没有主权,但“1951年我们从日本手中接过冲绳主权时,把这些岛屿作为冲绳领土的一部分也纳入其中了”。钓鱼岛被裹挟到“琉球”这个概念中,被美日私相授受,是美国“制造”出钓鱼岛问题的真相。
在美国对琉球愈发加紧控制的同时,随着朝鲜战争的爆发和冷战愈演愈烈,美国眼中的日本角色迅速发生转变,其重要性日益突出。1951年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的《对日政策声明》(1960年再次讨论)称,“从整体战略的角度而言,日本是世界四大工业大国之一,如果日本的工业实力被共产主义国家所利用,则全球的力量对比将发生重大改变”。1961年,《美国对日政策纲领》进一步宣示了美国对日政策基调为;
1.重新将日本建成亚洲的主要大国。
2.使日本与美国结成大致同盟,并使日本势力和影响的发挥大致符合美国和自由世界的利益。
这使得以美国总统、国务院为代表的力量顶着美国军方的异议,对日本“归还”琉球(日方更倾向于使用“冲绳”这一割断历史的名词,而“冲绳县”和被日本强行废藩置县的古琉球国,以及美国战后设定的“琉球群岛美国民政府”的管辖范围并不一致)的呼声给予了积极回应。扶持日本作为抵制共产主义的桥头堡,成为美国远东政策的基石,“归还”琉球,既是美国对日政策的自然发展,也是其对日本长期追随“自由世界”的犒赏。
更多章節請下載APP
海鷗小說APP 海量小說 隨時隨地免費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