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经典阅读与应用

本教材适用于职业教育人文素养课程教学,全书分8个专题:国学与人生、美丽的汉字、励志修身、大道与术业、家国情怀、历史与记忆、诗意地栖息、人文江西。每个专题分专题序言、专题讨论、阅读篇目、专题训练4个板块。“专题序言”是对专题内容的总括,相当于专题导读。“专题讨论”中设置一个思辨性很强的讨论题,学生阅读资料或自己搜集资料,然后对资料进行概括归纳,形成自己的观点,并以或总分或并列或递进的结构进行表述。这个部分也是本专题的教学目标指向,通过思辨过程,达成对本专题教学能力目标与情感目标的实现。“阅读篇目”在专题主题下,依经史子集顺序撷取经典作品。阅读篇目中的单篇作品分导读、选文、注释与译文、国学课堂、思考与实践五部分。“专题训练”是“情景导入”“问题引出”“问题分析”“相关知识”“实践训练”五部分内容构成。

第一章
"图书在版编目(CIP)数据国学经典阅读与应用/罗燕,洪旺元主编.—南昌:江西高校出版社,2017.8(2018.7重印)21世纪高职高专创新型规划教材ISBN978-7-5493-4798-8Ⅰ.①国…Ⅱ.①罗…②洪…Ⅲ.①国学—职业教育—教材Ⅳ.①Z126中国版本图书馆CIP数据核字(2017)第203534号出版发行江西高校出版社社址江西省南昌市洪都北大道96号总编室电话(0791)88504319销售电话(0791)88592575网址www.juacp.com印刷南昌市光华印刷有限责任公司经销全国新华书店开本787mm×1092mm1/16印张23.5字数500千字版次2017年8月第1版2018年7月第2次印刷书号ISBN978-7-5493-4798-8定价39.60元赣版权登字-07-2017-942版权所有侵权必究图书若有印装问题,请随时向本社印制部(0791-88513257)退换书
!"#$%&'()专题导语“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国学是我国的传统文化,是先贤哲人的思想和古代社会的道德体系,是我国历代人民智慧的结晶。儒家孔子、孟子、荀子的人生智慧是德行的智慧,礼乐教化的智慧,通过修身实践的功夫,尽心知性而知天。道家老子、庄子的人生智慧是空灵的智慧,逍遥的智慧,强调得其自在,歌颂生命自我的超拔飞越,肯定物我之间的同体融和。佛教的人生智慧是解脱的智慧,无执的智慧,启迪人们忘掉外在的追逐,消解心灵上的偏执,破开自己的囚笼,直悟生命的本真。儒、释、道三教的哲学,充满了普遍和谐、圆融无碍的智慧,在今天仍有其价!
值与意义。"#
国学,内容丰富,博大精深。汲取国学的营养,须先学习好国$学经典,掌握其精髓,通过运用、实践来印证或补充、完善理论,使%&
国学理论知识化为实际工作和人生修炼的强有力武器,增强工作'(
实效,完善自我,创造和谐人生。)书
专题讨论对于中国传统文化,应如何继承与发展?
观点一:二十世纪初,在西方工业文明浪潮的冲击下,中国文化界有着不同回应。其中有一部分激进的、以胡适为代表的知识分子,把中国自鸦片战争以来的落后挨打归咎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落伍和腐朽,提出了“全盘西化”的主张,而紧接而来的“五四”新文化运动,在高举“民主”“科学”大旗的同时,也对中国的传统文化进行了广泛而尖锐的批判。
经过五四运动后大约一百年的荡涤,无论我们是否愿意承认,中国很多古典文明已经被隔离在我们日常生活之外了。现代社会在高速发展,而现代生活模式也完全不同于传统生活模式,传统文化不能完全适应现代生活的需要。
观点二:上下五千年来,我们的传统文化历经了多少次浩劫与磨难,但却薪火相传永不灭,这就表明了传统文化也有其普遍的意义。
对任何一个民族来说,传统文化不是可有可无的,现代生活不可能建立在虚无之上。
否定传统文化也就等于否定历史,人为地把自己的根割断。传统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是精神支柱,精神上无所依托是可怕的。
文化是一个连续的统一体,文化发展的每个阶段都产生于更早的文化环境。可以说,一个国家的发展史,就是一部文化史。民族精神也是传统文化孕育的果实。否定传统文化,就必然抹杀了民族精神。马克思也指出:“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继承下来的条件下创造。”我们现代生活应该对传统文化有选择地继承,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要发展,就是要对传统文化进行新的阐释,赋予新的内涵,使其摆脱传统文化的弊端,更加适应现代生活。
“未来的文化仅仅是现在文化的潮流。”新文化在现代生活中孕育。这并非复制已有的传统,而是面对未来的创造。而在未来的人看来,我们现在所创造的新文化,也会融入传统文化,成为传统文化的一种。
无论何时何处,传统文化对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
"你的观点:。
#课外查阅相关资料,用简要的语言对上述内容进行概括,并形成自己的观点,准备课$
%堂发言。
&'
()
!!"书
国学概述一、国学概念国学,可译作“guoxue”(音译)、“Sinology”(意译,指中国学或汉学)。
“国学”之名,始之清末。其时欧美学术进入中国,号为“新学”“西学”等,与之相对,人们便把中国固有的学问统称为“旧学”、“中学”或“国学”等。
学者黎黍匀等人认为,国学的定义一般认为应该是指国家的文学总称。类似的称呼还有国家的语言称为“国语”,国家的语文称为“国文”,国家的歌曲称为“国歌”。他认为,我国历史上一直以文学而著称,体裁有古文、诗、词、歌、赋、小说等等,不一而足,内容包含了历史、思想、哲学、地理、政治、经济乃至书画、音乐、易学、术数、医学、星相、建筑等等方面。这些艺术文化,都属于文学范围,与西方的“科学”作品有明显的区别。把这些艺术文化都统称为国学,是比较合适的。同样,国学在任何国家都可以称呼,比如印度也有印度的国学,埃及有埃及的国学。因此,国学的词汇,一般指一个国家的文学通称。
现在一般提到的国学,是指以先秦经典及诸子百家学说为根基,涵盖了两汉经学、魏晋玄学、宋明理学和汉赋、六朝骈文、唐宋诗词、元曲与明清小说以及历代史学等一套特有而完整的文化、学术体系。因此,广义上,中国古代和现代的文化和学术,包括中国古代历史、思想、哲学、地理、政治、经济乃至书画、音乐、易学、术数、医学、星相、建筑等,都是国学所涉及的范畴。狭义的国学是指以儒学为主体的中华传统文化与学术。
二、国学经典什么是经典?为什么读经典?这是两个紧密关联的问题,也是什么时候都需要加以追问的问题。身处一个文明古国,我们更需要认真地面对和思考。
回答得最有意思的当推意大利作家卡尔维诺(1923—1985),在他死后的2002年由蒙达利出版社出版的《为什么读经典》(汉译本出版于2006年)第一篇,对这个问题给出了十四个回答,这里抄录几条于下:经典是那些你经常听人家说“我正在重读……”而不是“我正在读……”的书。
经典作品是这样一些书,它们对读过并喜爱它们的人构成一种宝贵的经验;但是对那些保留这个机会,等到享受它们的最佳状态来临时才阅读它们的人,它们也仍然是一种丰富的经验。!
"一部经典作品是一本每次重读都好像初读那样带来发现的书。#一部经典作品是一本即使我们初读也好像是在重温的书。$一部经典作品是这样一部作品,它把现在的噪音调成一种背景轻音,而这种背景%&
轻音对经典作品的存在是不可或缺的。'(
一部经典作品是这样一部作品,哪怕与它格格不入的现在占统治地位,它也坚持)!!"书
至少成为一种背景噪音。
这些回答,不是概念式的定义,是具体、生动的描述。如果要加以概括,可提炼出以下几个特性:(1)经典是经过历史的筛选,被公认为具有永恒价值的人类智慧的结晶。
(2)经典是疗救一切时代根本问题、重大困境时的人类经验宝库。
(3)对于社会而言,经典是保持民族文化永续发展、推动世界文化健康发展的思想源泉;对于个人来说,经典是自我身心成长的最有价值的精神资源。
(4)经典处于动态变化之中,一般来说,出现于文化早期的经典几乎不存在过时、失效的问题,而离我们近的作品尚未经过时间的淘洗,一般不轻易纳入经典的范围。
(5)从空间范围看,经典包括中外。但是由于文化具有民族性,在经典教育中,一般更加强调对本民族经典的学习。中国传统经典,现在很多人直接称之为“国学经典”。这里的“国学”意义很宽泛,相当于“中国传统文化”。
(6)从内容范围看,经典主要包括思想文化类、文学艺术类、历史类、语言类等,并不限于哪一个领域。
问题思考到这里,可以做一个完整的总结:国学经典,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精华的传世之作,思考和表达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根本问题,其智慧光芒穿透历史,思想价值跨越时空,历久弥新,是中华民族伟大的精神财富。
今天,文化价值走向多元化,边缘声音越来越变成前景声音,这是社会进步的表现,但是轻飘的、娱乐的“浅阅读”和多向互动中的“碎片化阅读”却越来越让人们方向迷失、精神无依、生命萎靡。因此,如果说阅读会“浪费生命”,那么它指的应是被时尚、娱乐牵制的浅阅读、碎片化阅读,而与人的精神成长、社会的文化建构息息相关的经典阅读,则是拯救全球性现代危机的一种途径。
三、国学名家1梁启超(1873—1929),广东新会(今江门市新会区)人,字卓如,一字任甫,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饮冰子、哀时客、中国之新民、自由斋主人。
近代著名政治活动家、思想家,先后参与过戊戌变法和护国讨袁运动。1922年起在清华兼课,1925年被聘为清华国学研究院导师,与王国维、陈寅恪、赵元任被时人誉为“清华国学四大导师”。
!
"梁启超一生勤奋,涉猎广泛。他在经学、史学、佛学、文学等#领域均有建树。其著作编为《饮冰室合集》。今有《梁启超$
%全集》。
&'
()
!!"书
2章太炎(1869—1936),浙江余杭(今杭州市余杭区)人,名炳麟,初名学乘,字枚叔,后改名绛,号太炎,清末民初民主革命家、思想家、著名学者。
早年接受西方近代机械唯物主义和生物进化论,在他的著作中阐述了西方哲学、社会学和自然科学等方面的新思想、新内容,主要表现在《絛书》中,认为“精气为物”,“其智虑非气”;宣称“若夫天与上帝,则未尝有矣”,否定天命论说教。其思想又受佛教唯识宗和西方近代主观唯心主义影响,随着旧民主主义革命失败,思想上渐趋颓唐。
在文学、历史学、语言学等方面,均有成就。宣扬革命的诗文,影响很大,但文字古奥难解。所著《新方言》《文始》《小!答问》,上探语源,下明流变,颇多创获。关于儒学的著作有《儒术新论》《订孔》等。
一生著作颇多,约有数百万字。著述除刊入《章氏丛书》《章氏丛书续编》外,遗稿又刊入《章氏丛书三编》。
3钱穆(1895—1990),江苏无锡人,字宾四,笔名公沙、梁隐、与忘、孤云,斋号素书堂、素书楼,中国现代历史学家。
钱穆九岁入私塾,1912年辍学后自学,任教于家乡的中小学。1930年因发表《刘向歆父子年谱》成名,被顾颉刚推荐,聘为燕京大学国文讲师,后历任燕京大学、北京大学、西南联大、华西大学、四川大学、江南大学等校教授。
1949年秋天,钱穆答应了他的朋友在香港的亚洲文商学院出任院长。1950年钱穆在香港创办新亚书院,使流亡学生得以弦歌不辍,而办学有成,亦获香港政府尊崇,于1955年赠予香港大学名誉法学博士学位。1960年应邀讲学于美国耶鲁大学,又获颁赠名誉文学博士学位。1965年正式卸任新亚书院(香港中文大学前身)校长,应聘马来亚大学任教。
1967年10月,钱穆应蒋介石之邀,以归国学人的身份自港返台,筑素书楼于台北市士林区外双溪,1968年膺选台北“中研!
"院”院士。晚年专心致力于讲学与著述,虽目力日弱仍随时提#出新观点,赖夫人诵读整理出版,谦称为《晚学盲言》。$逝后,家人将其骨灰散入茫茫太湖,以示归家。%&
中国学术界尊之为“一代宗师”,更有学者谓其为中国最后'(
一位士大夫、国学宗师。)!!"书
4陈寅恪(1890—1969),字鹤寿,江西义宁(今修水县)人,被誉为清华大学百年历史上“四大哲人”之一。
1925年陈寅恪回国后,被刚改制不久的清华大学聘用。
“国学研究院”成立后,该院主任吴宓很器重他,称“吾必以寅恪为全国最博学之人”、“寅恪虽系吾友,而实吾师”;梁启超也向人介绍说:“陈先生的学问胜过我!”1926年6月,陈寅恪与梁启超、王国维和赵元任一起被聘为“国学研究院”导师,人称“清华四大导师”。
其著述范围至少涉及“国学”之哲学、文学、史学和古代科学等诸多领域,至于其学术建树,陈寅恪被公认为是一位对中国20世纪学术文化发展做出重大贡献的卓越学者,其在魏晋南北朝、隋唐史、蒙古史、西域民族史、宗教史、古典文学、敦煌学等诸多领域的精湛研究,均达到很高的境界,具有开拓和奠基的意义。
陈寅恪终生恪守“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在各种强权和邪恶势力面前,慎重恪守中华学人的良心、良知,铮铮铁骨,可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从学术贡献和人格、品德相统一的角度看,称陈寅恪为当代中国最为杰出的“国学大师”代表,名副其实。
5王国维(1877—1927),浙江海宁人,初名国桢,字静安,亦字伯隅,初号礼堂,晚号观堂,又号永观,谥忠悫。
王国维是我国近、现代相交时期一位享有国际声誉的著名学者。早年追求新学,接受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想,把西方哲学、美学思想与中国古典哲学、美学相融合,研究哲学与美学,形成了独特的美学思想体系,继而攻词曲戏剧,后又治史学、古文字学、考古学,郭沫若称他为“新史学的开山”。不止如此,他平生学无专师,自辟户牖,成就卓越,贡献突出,在教育、哲学、文学、戏曲、美学、史学、古文学等方面均有深诣和创新,为中华民族的文化宝库留下了广博精深的学术遗产。
!
"#
$%
&'
()
!!"书
6季羡林(1911—2009),山东清平(今临清)县人,字希逋,又字齐奘。北京大学教授,中国文化书院院务委员会主席,中科院院士,中国语言学家,文学翻译家,作家,梵文、巴利文专家。
1930年入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1935年赴德国留学。曾师从印度学家E瓦尔特施密特研究古代印度语言。1941年获格丁根大学哲学博士学位。后曾师从语言学家E西克研究吐火罗语。1946—1983年,被北京大学聘为东方语言文学系教授、系主任,1978—1984年兼任北京大学副校长。1956年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学部委员,曾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兼外国语言文学评议组组长、第二届中国语言学会会长、中国外语教学研究会会长、中国民族古文字研究会名誉会长、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和常务委员、《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编辑委员会委员和《语言文字卷》编辑委员会主任等等。其学术成就最突出地表现在对中世纪印欧语言的研究上颇多建树。
季羡林的学术研究,用他自己的话说是:“梵学、佛学、吐火罗文研究并举,中国文学、比较文学、文艺理论研究齐飞。”四、国学经典阅读1名人读经典江河不择细流。毛泽东之所以能够成为二十世纪中国历史上一位前无古人的大政治家、大思想家和大教育家,其关键就在于他首先是一位大学问家。毛泽东思想的形成除了得益于当时已经译成中文的部分马列原著和丰富的社会实践外,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其最基本的思想观点和方式方法大部分均可在中国优秀文化典籍中找到。他评《三国》、批《水浒》、熟读《资治通鉴》、精研《红楼梦》、圈阅《二十五史》、翻检诸子百家,特别是对于被称为儒家经典的“四书”(即《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和“五经”(即《诗经》《周易》《尚书》《礼记》《春秋》)的学习和研究、运用与继承,无疑对他领袖思想的最终形成具有极其重要的奠基作用。
杨振宁说:“我之怀疑奇遇不灭定律,这和我在西南联大读《易经》心得有关。《易经》中既有阴阳相似道理,又有阴阳相消长或阴盛阳衰、阳盛阴衰、剥久必复、否极泰来的道理。”杨父很早就发现杨振宁在数理上“有异秉”,睿智的父亲并没强化、发展其子天分,而请清华大学国文教师教他国粹。初中两个假期,杨振宁背会《孟子》。他形容古典文化!
"对他人格形成、思维方法及科学研究“如阳光和水”一样重要。#李政道是从周敦颐《太极图》中萌生灵感:“中国传统文化给了我深刻的思想启迪。$形象动荡的太极图,深深表达了宇宙星云至电子质子的一切形成。”%&
丁肇中在传统文化教育下长大。他说:“《大学》的格物致知精神使我成就大业。”他希'(
望中国下一代对格物致知有新的认识和思考,使试验精神真正融为中国文化的一部分。)!!"书
日本汤川秀树的母亲是中国人。他启蒙于《论语》《孟子》《老子》《庄子》。他最爱《庄子》,是因为《庄子》使他开窍。一天,他正在思考基本粒子时,忽然想起《庄子》一段话:“南海之帝为倏,北海之帝为忽,中央之帝为混沌,倏与忽时相遇于混沌之地……”倏与忽如两个粒子相遇于混沌之地,是粒子对撞吗?混沌是更基本的粒子构造吗?由是《庄子》确定了汤川秀树的“介子”理论。
李嘉诚出生在一个书香世家,三岁就能咏《三字经》《千家诗》。“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正是在这些童蒙读物中,开始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五岁入小学,开始学习四书五经,子曰诗云。《诗经》《老子》《庄子》《离骚》伴随他一生,打下了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的根基。李嘉诚感叹:“少年时期学到的知识弥足珍贵,它令我终身受益。”“我最喜欢三本书:《老子》《论语》《孙子兵法》。”张瑞敏说自己最喜欢读的是老子的《道德经》,也喜欢将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运用于经营之道。“《老子》帮助我确立企业经营发展的大局观;《孟子》培育我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勇于进取、刚健有为的浩然正气;《孙子》帮助我形成具体的管理方法和企业竞争谋略。”他曾老老实实地透露透漏自己的雄心:“日本式管理(团队意识和吃苦精神)+美国式管理(个性舒展和创新竞争)+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管理精髓=海尔管理模式。归根到底,我们要造中国自己的品牌。”古今优秀人物高瞻远瞩,不约而同地选择四书五经及老庄等经典为主要教材,启迪智慧,完善品格,成就卓越人生。
2读国学经典的意义中国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对于全面培养大学生素质来说,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素材宝库。大学生要加强国学经典的学习,通过背诵记住原文,学习理解内涵,运用于现实生活,铺垫一生的道德基础,厚积人文底蕴,激发民族精神,存留下中华传统文化的血脉。
读经典,需要一种贯通古今、穿透历史的慧眼。引用刘勰《文心雕龙》中的话说,就是“洞性灵之奥区,极文章之骨髓者也”。如果说国学是一顶皇冠,那么经典就是皇冠上的明珠。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从浩如烟海、汗牛充栋的史料中探寻经典,需要远见卓识、自出机杼,正是“近来别具一只眼,要踏唐人最上关”(杨万里)。阅原文、品释义,深感古风悠悠,更感大义昭昭。清代赵翼曾言:“此诗人慧眼,善于取题处。”读经典,要一种抽丝剥茧、研机析理的匠心。读国学不易,读国学经典更难。这种难,不只缘于思维方式、表述习惯上的古今差异,更因字字珠玑背后有本源、有深意。“精华在笔端,咫尺匠心难。”经典所蕴含的深厚的文化修养、深邃的思想思辨、高超的行文技巧,犹如考古学家,用细毛刷轻轻拭去历史尘土,又如工艺大师,雕刻勾勒纹理脉络。如!
"品读王阳明心学力作《尊经阁记》时,先交代记文的背景、故事,再从经的本质、经的表现#形式、对待六经的错误态度来条分缕析,把蕴含其中的玄奥哲理,娓娓道来、深入浅出,讲$
%得透彻、明亮。
&'读经典,是一种价值重构、精神升腾的睿思。阅读本身,就是思想再挖掘、再阐发、再(
)创造的过程。德国哲学家叔本华说:“记录在纸上的思想,就如同某人留在沙上的脚印,!!"书
我们也许能看到他走过的路径,但若想知道他在路上看见些什么,就必须用我们自己的眼睛。”品读诸葛亮的《出师表》,核心是要求官员为国以忠,这既是官员的本分和职责所在,也是官员的基本品格;对李密的《陈情表》,认为最大的社会历史价值在于从人的心灵深处升华了孝的价值、固化了孝的理念,给人们最大的启示就是要尽孝、至孝。
读经典,是一种进德修业、内圣外王的笃行。“儒有博学而不穷,笃行而不倦。”如读魏征《谏太宗十思疏》,治国理政要以人为本,坚持人民的主体地位,尊重人民意愿,保障人民权益;要厚积德义,爱民、富民、化民,既在物质上帮助民众,也在精神上引导民众。
作者持入世之心,务日用之行,探求着从“内圣”到“外王”的通道,启迪着今人更好地以知促行、以行促知、知行合一。
!
"#
$%
&'
()
!!"书
经典阅读一乾《易经》[1]《易经》六十四卦,“乾”卦为第一卦,说明《易经》强调阳刚力量在决定事物发展的矛盾中居于主要地位,这和强调阴柔为主导力量的商易《归藏》恰好相反。强调阳刚,不等于不要阴柔,不等于说阳刚的表现没有起伏变化。“乾”卦六爻,从初九到上九,就显示了阳刚力量从萌发到成长、旺盛以至衰弱的起伏过程。从象征的角度看,“乾”卦勉励人奋发进取,但进取要注意顺应形势,或向外以建立功业,或向内以提高德行。该向外而不进,被动消极,是没出息;时不宜却外进,不知转向内以充实自己,这叫愚蠢。
[2]乾上乾下乾:元,亨,利,贞[3]。
初九[4],潜龙勿用[5]。
九二,见龙在田,利见大人[6]。
九三,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7]。
九四,或跃在渊[8],无咎。
九五,飞龙在天,利见大人[9]。
上九,亢龙有悔[10]。
用九[11],见群龙无首,吉[12]。
(徐澍、张新旭译注:《易经》,安徽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注释】[1]《易经》,是中国最古老的文献之一,是我国一部古老而深邃的经典,被儒家尊为“五经”之首,是华夏五千年智慧与文化的结晶,被誉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易经》以一套符号系统来描述状态的变易,表现了中国古典文化的哲学和宇宙观。其内容包括!
"“经”和“传”两个部分:“经”指的是六十四卦符号和说明这些符号含义的简短文辞———#卦辞与爻辞;“传”则是对“经”的再解释,即阐释卦爻符号和卦爻文辞深刻而丰富的象征$
%意义。“经”和“传”产生的时代相隔甚远,相传“经”由伏羲画八卦、周文王演六十四卦而&
'成,“传”则由孔子所撰写。
()[2]:乾卦的卦象、符号。《周易》六十四卦,每卦都有自己的符号和名称。
!"!
书[3]元,亨,利,贞:这四个字放在卦名后面,称作卦辞,作用是概述一卦的含义。《周易》作者通过对大自然的直感的观察,认为乾(天)的本质是刚健的阳气,这种阳气沿春、夏、秋、冬四季循环往复,呈现出元始、亨通、和谐有利、贞正坚固这四种德行,制约、主宰着整个大自然。
[4]初九:这是爻题,即爻的名称,由爻的位置和爻的性质两部分组成。爻的位置由下往上,依次叫初、二、三、四、五、上;爻的性质有阴、阳两种,阴爻的符号是“——”,用数字“六”来表示,阳爻的符号是“—”,用数字“九”来表示。
[5]潜龙勿用:初九位于卦的最下方,说明阳气力弱,时机尚未成熟,所以不宜急于有作为。
[6]见:音xiàn。大人:龙所象征的伟大人物,一般有两种含义,其一,指有道德有理想的人。其二,指有道德而又有极高权位的人。九二地位不高,这里的“大人”为第一种含义。
[7]厉无咎:厉,危险,指九三居下卦上位,处境不好;无咎,指本来有咎,但由于主观努力,严格律己,所以有咎转化为无咎。咎,灾病,过错,罪祸。
[8]或跃在渊:即或跃或在渊。《周易》惯例,认为第三、第四爻位比较难处。三位在下卦之上,四位在上卦之下,容易下受抗,上受压。本句中的“或”字,就是针对这种处境说的。
[9]九五:九为阳爻,五为爻位。这个爻位在上卦之中,象征事物发展的最完美的阶段。以封建社会的政治地位相比,是有道德的男性居于最高的统治地位。古代称帝王为“九五至尊”,称帝位为“九五之位”,源出于此。
[10]亢:过分、极点。《周易》通例,以上爻表示盛极必衰的道理,如果当事者认识到盛衰转变的关键,爻辞就说“有悔”,认识不到,则说“吝”。就本爻来说,“亢”是上九的客观处境,“悔”是上九的理性认识。
[11]用九:乾卦特有的爻题。汉帛书《周易》作“迥九”。迥,通。用九即为通九,犹言六爻皆九。通则变,亦指全阳爻将尽变为阴爻,反映了《易经》的阳中有阴、阴中有阳,阴阳相互对立又相互转化的思想。
[12]见(xiàn)群龙无首:见群龙,表示乾阳的刚健;无首,不自封为首领,表示出坤阴柔顺的特点。
【译文】“乾”卦象征天的纯阳至健的性质,特点是元始、发展、成熟和收藏。
初九,时机未到,龙潜伏水中,不要有所作为。!
"九二,龙出现在地面上,利于出现大人物。(喻君子崭露头角,迈开了重要一步,虽距#最后成功尚远,但居中不偏,已具备成功的素质,故有大人之誉。)$九三,君子白天兢兢业业,夜里警惕戒惧。(喻君子身居高位而不骄傲,屈居人下而%&
不忧愁,兢兢业业而又随时反省,所以虽面临危险而无灾祸。)'(
九四,或者腾跃上进,或者退处在渊,审时度势,不会有过错。(象征着君子处于进可)!""书
取誉、退可免难的转折时期。)九五,龙已高飞上天,利于出现大人物。(喻圣人有龙德,飞腾而居天位,德备天下,为万物所瞻睹,故天下利见此居王位之大人。)上九,龙高飞穷极,终将有所悔恨。(说明物极必反,极端的状态不能持久。不可只晓得进取而不知及时引退,只晓得生存而不知终将衰亡,只晓得获利而不知所得必失。
只有知道进退存亡的道理,才能在行动上掌握分寸,没有悔恨。)用九,出现的一群龙,都不自封为首领,这样一定吉祥。(群龙谁也不居其首,只是相互平等,自由自在共存,如天道的运转,无私无偏,天下平治。)【思考与练习】1从这“乾为天”的卦辞中我们可看到世间一切事物发展都是遵循什么自然规律?
2谈谈你对“否极泰来”的理解。
3朗读《乾》卦。
国学课堂易经精神与中国人《易经》是中国群经之首,是华夏五千年的文明源头。《易经》自诞生以来,随着时间的流逝和时代的变迁,它早已成为指导中国人思维和行为的思想准则。它所揭示的感性和理性哲理已成为中国人精神思想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我们今天很多的日常用语都是《易经》中的易理,比如“不三不四”“否极泰来”“乐天知命”“乱七八糟”“大有作为”“三阳开泰”“文过饰非”“防微杜渐”“自强不息”“不速之客”“无妄之灾”“风雷激荡”“反目成仇”“立竿见影”“物极必反”等等。这些成语是一种思想的表述,这些思想渐渐地影响了每个中国人。中国人在行为和思想上自觉不自觉地遵循着这些祖宗留下的易理法则。数千年来,炎黄子孙始终都在实践着易经精神。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出自《易经》的这两句名言一度被冠以中华民族的精神概括。易理精神中的“天人合一”思想是中国文化最基本的精神内涵。中国人的一切行为活动都与“天人合一”思想有关,包括传统节日,如春节、腊八节、中秋节等。
古代民族与百姓的活动大多数是围绕能实现“天人融合”而进行的,北京的天坛、地!
"坛、日坛和全国到处可见的道观都是为实践“天人合一”思想的产物。中国社会的各个领#域都以合天为其最高准则。在没有政治信仰之前,“天地良心”和“皇天及列祖列宗在$
%上”曾是中国古代为官衡量自身行为的一把道德利剑。总有人在问,中国传统文化为什&
'么没有在历次的文化大变革、大清洗中遗失?其实答案也很简单,就是易理精神早已渗(
)透于每个中国人的血肉之中,它不会被某时的洗涤而退却了它本身鲜活的印记,每一次!"#书
只不过是颜色的浓淡而已。“天人合一”是中国人的最高审美境界和人生境界,而“天人合一”的思想是易理精神的主脉络。
“居安思危”,是历代开明的君王治国方略中最重要的原则,“否极泰来”是中国人面对逆境而自强不息的精神寄托的最好诠释,“谦虚慎行”是中国人修身养性而最重要的品质,“纯正守中”是中国人处事治国的最重要的追求,“阴阳平衡”是中医及宇宙观最根本的理论依据,“各司其职、分工合作”是中国人组织中最重要的管理指导原则。所有这些都是易理的集中体现。从儒释道兼容并奉的宗教,到华夏几千年文化的各种现象;从老庄的逍遥人生,到儒家的“齐身,治国,平天下”,都无不体现了易理博大精深的无限容量而又周流旁通的宇宙精神。
易理精神早已成为中国人血肉中的一部分,它是中华传统文化生生不息的一个重要载体,也是中国人血脉中永远清除不掉的DNA。
中国的崛起不仅在于经济上腾飞的力量,也是以《易经》为代表的易理精神和传统文化所蕴藏的深厚人文精神的力量使然,经济与文化的对立统一最后到互补和谐是中国自立于世界强国之首的真正潜力。
樊迟、仲弓问仁《论语》《论语》乃是记载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孔子[1]及其弟子言行的语录,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写,是我国古代儒家经典著作之一,首创语录体。论语以记言为主,成书于众手,记述者有孔子的弟子,有孔子的再传弟子,也有孔门以外的人,但以孔门弟子为主。
孔子是《论语》描述的中心,“夫子风采,溢于格言”(《文心雕龙·征圣》)。书中不仅有关于他的仪态举止的静态描写,而且有关于他的个性气质的传神刻画。此外,围绕孔子这一中心,《论语》还成功地刻画了一些孔门弟子的形象,如子路的率直鲁莽,颜回的温雅贤良,子贡的聪颖善辩,曾皙的潇洒脱俗等等,都称得上个性鲜明,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孔子因材施教,对于不同的对象,考虑其不同的素质、优点和缺点、进德修业的具体情况,给予不同的教诲,表现了诲人不倦的可贵精神。《论语》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与《大学》《中庸》《孟子》《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并称“四书五经”。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问知,子曰:“知人。”樊迟未达。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
"枉者直。”樊迟退,见子夏曰:“乡也吾见于夫子而问知,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何谓也?”子夏曰:“富哉言乎!舜有天下,选于众,举皋陶,不仁者远矣。汤有天下,$选于众,举伊尹,不仁者远矣。”%&
(《颜渊篇第十二》)'(
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书
在家无怨。”仲弓曰:“雍虽不敏,请事斯语矣。”(《颜渊篇第十二》)樊迟问仁。子曰:“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也。”(《子路篇第十三》)(《论语译注》,杨伯峻译注,中华书局1980年版)【注释】[1]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祖籍宋国栗邑(今河南省商丘市夏邑县),生于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省曲阜市)。春秋末期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的创始者。与弟子周游列国十三年,晚年修订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
【译文】樊迟问仁,孔子说:“对人慈爱。”问智,孔子说:“对人了解。”樊迟不理解。孔子说:“以正压邪,能使邪者正。”樊迟退出来,见子夏说:“刚才我见到老师,问什么是智,老师说:‘以正压邪,能使邪者正’,是什么意思?”子夏说:“这话很深刻!舜管理天下,从群众中选拔人才,选了皋陶,邪恶之徒从此销声匿迹。汤管理天下,从群众中选拔人才,选了伊尹,不法之徒从此无影无踪。”仲弓问怎样做才是仁。孔子说:“出门办事如同去接待贵宾,使唤百姓如同去进行重大的祭祀,(都要认真严肃)。自己不愿意要的,不要强加于别人;在工作岗位上不对工作有怨恨,就是不在工作岗位上也没有怨恨。”仲弓说:“我虽然笨,也要照您的话去做。”樊迟问怎样才是“仁”。孔子说:“平常在家规规矩矩,办事严肃认真,待人忠心诚意。
即使到了夷狄之地,也不可背弃。”【思考与练习】1从《樊迟、仲弓问仁》看,孔子“仁”的思想包含了哪些方面?
2谈谈《论语》思想在实际中的运用。
老子语录[1]!老子"
#$《老子》又称《道德经》《道德真经》《五千言》《老子五千文》,相传是春秋末期楚国李%耳骑青牛归隐,经函谷关时,因尹喜求赐所留的珍典,是春秋末期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
'著作,为当时诸子所共仰,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
)《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37章)在前,《德经》(44章)在后,总81!"#书
章,是中国历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学著作。《德经》是谓先修自身心意,《道经》是谓以身心精进,再体悟道之所传。
1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译文】了解别人的人有智慧,了解自己的人有洞察力;战胜别人的人有力量,战胜自己的人才是强者。
2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译文】天下没有比水更柔弱的了。然而能攻坚克强的力量没有能胜过水的。没有别的东西能改变它、代替它。弱能胜强,柔能胜刚,天下没有人不懂,却不能实现。
3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译文】最方正的东西,反而没有棱角;最贵重的器物,总是最后制成;最大的声音,恰恰是没有什么声音;最大的形象,看来反而无形。
4知足不辱,知止不殆。
【译文】知足则不会遭到羞辱,知道适可而止则不会遇到危险。
5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
【译文】最圆满的好似有缺憾,但它的作用不会败坏;最充实的好似空虚,但它的用处不会穷竭。最正直的好似有些弯曲,最灵巧的好似有些笨拙,最善辩的好似口齿木讷。
6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
【译文】从事学问,知识要天天增加;致力于提高境界,知识要天天减少。减少了再减少,最后达到无为,虽然无为,但一切事情又自然而然地成功。
7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译文】真懂的人不乱说,乱说的人不是真懂。
8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
【译文】做天下的难事,一定要从做易事开始;做天下的大事,一定要从做小事开始。
9吾不敢为主而为客,不敢进寸而退尺。
【译文】我不愿采取攻势而情愿采取守势,我不愿前进一寸而情愿后退一尺。
10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
【译文】要统治人民,就先用言辞表达对人民的谦虚;要领导人民,就必须将自己的利益放在人民的利益之后。!
"11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译文】所以说,圣贤高人处事应当以无为为要领,教化人民应当以不言为准则。$12为无为,则无不治。%&
【译文】按“无为”的原则办事,没有不成功的。'(
13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书
人行妨。
【译文】缤纷的彩色,使人眼花缭乱;动听的音乐,使人沉溺迷惑;丰美的食物,使人口伤厌食;驰骋打猎,使人心发狂;稀缺的财货,使人行为不轨。
14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
【译文】不只是用自己的眼睛看,所以明察秋毫;不自以为是,所以是非昭彰;不自我夸耀,所以功勋不没;不自高自大,所以成为民众之长。
15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译文】最善的人好像水一样。水善于滋润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停留在众人都不喜欢的地方,所以最接近于“道”。最善的人,居处善于选择地方,心胸善于保持沉静而深不可测,待人真诚、友爱和无私,说话善于恪守信用,为政善于精简处理,能把国家治理好,处事能够善于发挥所长,行动善于把握时机。最善的人所作所为正因为有不争的美德,所以没有过失,也就没有怨咎。
16知不知,尚矣;不知知,病也。
【译文】知道自己还有所不知,这是很高明的。不知道却自以为知道,这就是很糟糕的。
17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译文】真实的表达不见得漂亮,漂亮的表述不见得真实;善良的人不见得擅长道义之辩,擅长于道义之辩的不见得善良;明于道的人不见得博学,博学的不见得明于道。
圣人什么都不积蓄,他尽量为了别人,而自己就越富有;他尽量给予别人,而自己就越丰富。天的道路是利于万物而不加伤害,圣人的道路是有所作为而不去争夺。
(汤漳平、王朝华译注:《老子》,中华书局2014年版。)【注释】[1]老子(约公元前571年—公元前471年?),字伯阳,谥号聃,又称李耳。他博学多才,孔子周游列国时曾到洛阳向老子问礼。曾做过周朝“守藏室之官”(管理藏书的官员),是中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之一,道家学派创始人,被道教尊为教祖。老子哲学与古希腊哲学一起构成了人类哲学的两座高峰,老子也因其深邃的哲学思想而被尊为“中国哲学之父”。
!
"【思考与练习】#
$1怎样理解《老子》中包含的“无为”的人生智慧?
更多章節請下載APP
海鷗小說APP 海量小說 隨時隨地免費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