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天文学

本书主要介绍以科学地角度说明天文学的一些现象,以中国传统理论对天文现象加以解释。有些理论是创新型的。以发展地角度客观解释了自然现象。本书通俗易懂,图文并茂,内容详细,是作者王枫研究天文学多年所得的成果。

第一章
周易天文学王枫王艺霏著山西出版传媒集团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作者简介王枫,1937年生,黑龙江省五常市拉林镇人,哈尔滨建筑工程学院毕业,高级工程师,国家注册一级结构师,从事工业与民用建筑专业设计,鞍山中冶北方技术有限公司退休。
作者热爱中华传统文化,喜欢阅读中国文化经典、哲学、尤其阅读《周易》这部哲学巨著,也喜欢阅读历史和马克思、毛泽东等名人名著。
退休后,为了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以现代科学观念与《周易》参照,在2012年著有《生命密码探索》一书。2015年在《生命密码探索》基础上写成《周易天文学》。学习和研究《周易》已有18年时间。
1鞍山市诗人协会主席周以纯为本书名题书法家曹化斌为本书题字前言前言历史学家冯友兰说““周易是宇宙代数学”,无论把什么未解之谜代入《周易》,都会得到科学的解释,找到它产生发展的本原,“万物所出,造于太一,化于阳”,这正是《周易》所说的“‘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至哉坤元,万物资生,乃顺承天’”。这是说天为阳,地为阴,天地交,万物化醇。人类和人类社会是宇宙长期发展的产物。对于人类社会人文的形成和发展,《周易》是这样说的:“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为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为继承和发扬《周易》的哲学思想,古为今用,所以写出这本书。
《周易》提出“天地氤氲,万物化醇”,这实质是指明了以场的形式存在的气态物质(现代天文称粒子流)的运动和生成万物(含生命体),现代人类学提出“气态物质是生命产生和存在的动力”,“干细胞是一个精妙的量子波”,而《周易》早就提出“精气为物,游魂为变”,引出“人生于地,悬命于天,天地合气,命曰为人”。揭示生命体灵魂的由来及组成,以及生命体如何按天地运转规律进行养生。
马克思说:“一切科学只有当它达到了能够运用数学1
周易天文学时,才算真正发展了。”恩格斯说:“纯数学是以现实世界的空间的形式和数量的关系--这是非常现实的资料为对象的。”《周易》反应改为映数学科学而且具有数学函数图象,所以它是无所不包的哲学,《周易》包容了全息万象的天文变化。
《周易》是天地演化发展的模式,数千多年前就提出,“无平不陂,无往不复,艰贞,无咎”。用在人类社会的践行就是“道路曲折,前途光明”,“艰辛曲折必然”;用在天体上就是“平陂往复者,天运之不能无”,而现代天文学才提出广义相对论,发现“时空弯曲”的本原。可见《周易》的思想价值跨越时空。
《周易》提出“天地革而四时成”,就是把革的作用广义化,变就是革。引申到人类社会就是“汤武革命,顺乎天应乎人,革之时,大矣哉。”《周易》揭示“人为天地之心”,《周易》的宗旨是“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人类的文明、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社会的进步,本原来自天道发展变化的彰显,人类“感而遂通天下”,形成相对真理与绝对真理的统一,也就是现代唯物辩证法说的“在实践中实现主体与客体的辩证法的统一”。此处“主体”即是人的思维;“客体”的广义是天道所包容的一切变化、发展规律;“统一”也即是“天人合一”,天人有异才能合,无异不能合,合而不同。中华传统文化的本原是天人文化,《周易》是中华文化的主根,本作者提出《周易》是与天地同在与日同辉的文化。
《周易》阴阳理论是一部博大精深的唯物辩证法,使人看到阴阳矛盾时时处处相交,彰显万事万物运动发展变化2
前言是由于内因、内力即阴阳矛盾发展变化引起的,本书提出《周易》与当代唯物辩证法义相同、理相通。
本书按北京大学已故教授张岱年“以现代科学观念与《周易》相参照是最有价值的尝试”,广泛联系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唯物辩证法,将现代科学观念与《周易》相参照,从本原上寻找联系,阐述《周易》是无所不包的哲学巨著。
本作者力从通俗易懂,联系实际,深入浅出。2012年本作者所写《生命密码探索》一书是本书相关的理论基础,本书摘引了一些枝节、片段,如能两本书相结合阅读,更易于理解。
本书编写过程,得到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赵志春编审的指导、帮助,在此,表示对赵总衷心的感谢。
3目录目录第一章《周易》的函数图象反映宇宙“空间的形式和数量的关系”/1第一节用数学认识《周易》的象数理/1第二节为《周易》建立函数图象/3第三节《周易》函数图象标志出宇宙的演化/8一、宇宙是物质的、运动的、呈周期性变化/8二、混沌宇宙演化成有形天地/9三、《周易》函数图象展示宇宙是无限大,又是无限小/10第四节宇宙存在太极序列的提出/11第五节64卦圆图是太极序列的图形化/12一、阴阳矛盾对立统一观的展示/12二、太极序列偶数周期的展示/13三、太极序列偶数周期子项序列的展示/14四、地球为何形成南北极的展示/14五、天时变化的展示/15六、人与天地合其德的展示/16七、宇宙大爆炸及大收缩时间(子时及午时)的展式/161
周易天文学第六节宇宙存在太极序列的事实/17一、地球绕日周期性运动(公转)太极序列的展开/17二、八大行星到太阳中心距离符合太极序列的周期性变化规律/18三、元素周期表中的元素符合太极序列周期性变化/21四、生命体受精卵裂符合太极序列周期性变化/21五、生命体内的太极八卦序列/22六、从“角谷猜想”看万数中存在太极序列/22七、音乐中太极序列的体现/23第七节人类社会发展的周期性变化/24一、人类社会发展的大周期/25二、人类社会发展阶段性的周期性变化/27第八节对称破缺是《周易》阴阳对立统一理论的体现/27一、什么叫对称破缺?/27二、宏观宇宙在对称破缺中演化/28三、微观世界在对称破缺中变化/30四、人类社会在对称破缺中发展/33五、对称破缺证明太极图是宇宙演化的模式/36第九节太极序列对人类的启示/38一、太极序列展示生物有共同的祖先/38二、从百万富翁的破产看《周易》指数爆炸的威力/39三、人口数量和消费观不可超过地球的承受力/402
目录四、太极序列无限变化产生量子世界/41第二章《周易》的天地之动法则反映太阳地球运动规律/45第一节从太阳运动看《周易》的科学性/45一、从太阳“一阖一辟”看阴阳变化/45二、太阳运动的极奌,周期长度/46三、“太阳高度”变化之根本原因是阴阳变化/47四、太阳电磁辐射具有场能的阴阳之性/49第二节从地球绕日公转的原因看阴阳变化/49第三节从地球自转原因看阴阳变化/50一、地球自转原因是地球电流切割地球周围磁力线———磁为阴,电为阳,本原是“一阴一阳之谓道”的作用和运动/50二、用《周易》阴阳理论审视地球自转原因/52第四节地球自转轴指向北极星说明宇宙是无限的及有序运转/53第五节地球绕日公转远日点为阴、近日点为阳的阴阳差别/54第六节“赤黄交角”可以说太阳与地球时时处处阴阳“交也”/56第七节用《周易》透析太阳地球的运动规律/61一、以北半球为例:地球春夏秋冬四季的生成及其转化,/61二、地球自转周期、阴阳变化及阴阳极点在64卦圆图上的印迹和标志/64第二章小结/653
周易天文学第三章《周易》天地之贞和当代真理之真反映人脑思维过程/67第一节《周易》反映天地变化之贞/67第二节天地之贞与真理之真的区别和转化/68第三节天地之贞与真理之真一致性的彰显/69一、“天地之動,贞夫一者也”一致性的彰显/69二、“天地之道,贞观者也”一致性的彰显/75三、《周易》与当代科学技术方面的一致性的体现/77第四节追求真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境界/79一、《周易》中贞字哲学含义/79二、真,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境界/79第四章《周易》“大亨以正,天之命”反映天文发展的实际/81第一节“大亨以正,天之命”的含义/81第二节从“大亨以正”看天道的功能/83第三节“大亨以正,天之道”对人的化育/86第五章《周易》“变、通、久”和天地、社会的运动相符/89第一节天地之“变、通、久”/89第二节从电磁感应看微观世界“变、通、久”/90第三节人类社会之“变、通、久”/92第六章《周易》是与天地同在与日同辉的文化/95第一节“感而遂通天下”/95第二节从汉字以形表意看天文形成人文/97第三节天人文化的要义是顺天应人/1024
目录第四节从“学”字结构看中华文化从天文形成/105第五节圣人作《周易》以天道教人/105第六节“天文以止,人文也”/108第七节“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的史实/109一、“汤武革命,顺乎天应乎人”/110二、秦国变法革新,抓住人心所向之机改为际统一中国/112三、汉继秦制成为人心所向,项羽复古称霸沦为孤家寡人/113四、从大乱到大治看天文人文的变化/114五、从争夺土地的斗争看“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的史实/117六、世界史上“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的史实/120第八节中华民族对天道的信仰/121第九节守住和发展自己的文化疆域需要学习/125第十节国外对《周易》文化的评价/128一、《周易》文化与当代自然科学发展相符合/128二、以《周易》论“这场危机在本质上是一场观念危机”/129三、当代科学革命与《周易》世界观相接近/130四、东西方文化的结合、互补是大势所趋/134第七章《周易》唯物史观和人文史实一致/139第一节人民为天地之心/139第二节人为什么成为天地之心/1425
周易天文学第三节《周易》的唯物史观的理念及表达/143一、《周易》唯物史观的理念/143二、《周易》唯物史观的表达。/143第四节“天地养万物,圣人养贤以及万民”是人类社会的太极序列/146一、“养生于民”是天之大业/146二、人心是太极/146三、政党是太极/147四、“圣人养贤以及万民”是人类社会的太极序列/150第八章《周易》天地人整体发展观和人类认知相同/152第一节整体观阴阳平衡的图形化及其启示/152一、整体阴阳平衡的图形化--八卦的空间定位/152二、四维空间物质运动“S”形流形结构曲线/154第二节天、地之整体阴阳平衡/156第三节天、地、人三道整体阴阳平衡/158第四节阴阳平衡数学模式/162一、阴阳平衡数学模式的建立/162二、阴阳平衡数学模式所表达的意义/163第九章《周易》的“和谐”观是人类社会之大本/166第一节“中和”是天地之大本/166第二节“中和”引申到人类社会便是“和谐”/167第三节“和谐”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本因/170第十章《周易》天文基本预知宇宙的运动/1736
目录第一节《周易》太极序列中的信息与《果壳中的宇宙》中的密码比较/173一、太极是宇宙之本/173二、太极中两仪、四象产生万事万物/176第二节《周易》展示宇宙存在平坦时空和弯曲时空/178第三节《周易》“平陂往复者,天运之不能无”与“弯曲时空”两者相符/179一、《周易》指出“平陡往复者,天运之不能无”/179二、万有引力不是真正的力,而是时空弯曲的引力场力的泛指的不确定值/180三、64卦圆图体现八个弯曲时空曲面/181四、星系运动的引力是引起时空弯曲的本因/182五、GPS系统证实了时空是弯曲的/184六、万物发展都有极限,时空弯曲的极限是黑洞和白洞/185七、《周易》对天时变化的展示即是使时间具有了形态/188第四节《周易》彰显星际间存在着黑洞、白洞、虫洞/190第五节《周易》展示人类的星际航行/193一、《周易》对人类在星际旅行的展示/193二、“乘六爻之时”的“六”字之诸多含义/193三、时空弯曲给时间带来的奇妙变化/194第十一章《周易》阴阳理论与当代唯物辩证法义相同、7
周易天文学理相通/197第一节《周易》讲阴阳对立统一规律,唯物辩证法讲矛盾对立统一规律/197一、事物之阴阳差异就是矛盾差异,阴阳等同差异/197二、《周易》是朴素的唯物的科学辩证法/200三、《周易》在欧洲的传承/201四、《周易》“天地之动,贞夫一者也”的本原就是阴阳对立统一规律/202第二节用唯物辩证法证明八卦、64卦圆图是科学的/204一、用唯物辩证法理可以绘制八卦、64卦圆图/204二、64卦圆图整体和局部反映唯物辩证法的矛盾同一性、斗争性/211三、64卦圆图展示主要矛盾、主要矛盾方面和次要矛盾方面转化规律与唯物辩证法相同/216第三节两者关于阴阳矛盾对立统一体中的自然力/221一、《周易》阴阳对立统一体中的自然力/221二、人类社会中的自然力源自人民大众/222三、人类社会发展决定的东西属于内因、内力/223第四节《周易》阴阳相交涵盖唯物辩证法关于矛盾的相交/226第五节两者均指出道的周期性变化/228一、两者均指出矛盾发展变化的过程性、阶段性存在量变到质变的转化即飞跃/2288
目录二、《周易》“变、通、久”对人的启示/230三、《周易》与唯物辩证法“否定之否定”的联系/233四、两者均指出物极必反是客观存在/235第六节《周易》信息之性引发预测和忧患意识/240一、《周易》引发预测的科学道理何在?/240二、唯物辩证法指出的预测性/243三、《周易》和唯物辩证法预测科学对人们的启示/245四、《周易》有预测就有忧患意识产生对人们的启示/246第七节《周易》和唯物辩证法都遵循中庸之道/247第八节两者均研究人们的践行要少犯错误/252一、《周易》提出人们认识世界的自然观/252二、《周易》卦象让人们增强免疫力,少犯错误/253三、“无咎者,善补过者也”/254第十二章《周易》社会治理观符合当代社会人文优化发展/256第一节自然科学、社会科学都离不开哲学/256第二节唐朝“贞观之治”是用《周易》治国理政的典范/257一、君臣联手用《周易》哲学打造“贞观之治”/257二、唐太宗采纳魏征“天下和解”为什么能成功?
/259三、唐太宗采用和发扬《周易》民本思想/2609
周易天文学四、唐太宗按《周易》“惧以终始”有忧无患/262第三节“何以守位曰仁,何以聚人曰财,理财正辞,禁民为非曰义”/264一、细说《周易》哲学仁、财、义/264二、违背仁、财、义之理念谋私利必败无疑/267第四节“易简(俭)之善配至德”,“圣人崇德而广业”/271第五节“鉴国之安危必取于亡国”,“蹈平易之涂,多遵覆车之辙”的历史教训/272第六节《周易》有世界大同思想的萌发/272第七节《周易》能根治当代社会的危机/274一、人类社会的“阳刚亢奋”之表现及根治/274二、从“泰极否来”看《周易》根治危机的哲理/276三、各种危机的产生和根治/283第八节《周易》的宗旨:“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285第九节《周易》关于天地人类社会发展的大本大原之文辞/288第十节近代旧中国落后、挨打非是读易之过/290一、中国古代文明对世界的重大贡献/290二、近代中国落后的根本原因/295第十三章《周易》对生命的起源论断是当代生命起源说的基础/300第一节《周易》太极理论是生命起原的大本大原/30010目录一、生命起源于物质演化/300二、《周易》对生命本原的论断/301三、从克隆原理说明《周易》太极理论是生命起原的大本大原/302第二节从《周易》哲学寻找人的灵魂物质组成及功能/304一、对《周易》关于人的灵魂论述的解释/304二、太极序列无限发展变化必然产生量子世界/306三、用太极圆图解释人的灵魂在生命体内存在和功能/308四、用太极理论透析量子“鬼魅似的远距作用”在生命体内的存在/310五、用太极序列揭示灵魂的组成及由来/314六、《周易》四象组合使生物产生千变万化的灵魂世界/317七、宇宙学家霍金对于人灵魂的思考/319八、对灵魂的探讨要提防主观唯心论的滋生/322第三节生命体的遗传信息源自太极序列/324一、生命体内的太极两仪四象八卦系列/324二、人体整体量子波是人体自组织的内核/324三、生命种系的优化和凝聚力的产生/325第四节人是自组织形成的具有电动力学行为的巨复杂的信息体/327一、对人生命体具有电动力学行为的探讨/327二、大脑各级中枢神经协调控制的高级功能/328三、神经细胞膜内外“一阴一阳之谓道”的传导11周易天文学/330四、反射弧模式及神经的阴阳传导/332五、神经元之间“一阴一阳之谓道”的信息传递/334六、神经元之间“一阴一阳之谓道”的信息传递是量子波(电磁波)的传导/335七、对癫痫病原因的探讨及根治/339第五节64卦圆图彰显生命体内的阴阳对立统一规律是电动力学行为/340一、灵魂是人的电动力学行为的最高主宰/341二、《周易》阴阳对立统一规律在生命体内存在、发展的体现/342三、量子电动力学是生命存在和发展的动力/348第十四章《周易》养生原则是当代人养生的准则/352第一节《周易》是养生的大本大原/352一、《周易》哲学对养生的伟大作用/352二、《周易》“四象生万物”同“三生万物”,均是中医按天地规律养生的本原/353三、生命养生“与天地准”模式图的建立/355四、对中医三阴三阳划分命名意义的探讨/365五、从“养生”二字结构看养生与《周易》密不可分及养生的意义/377第二节按《周易》理论看糖尿病的成因及人体内阴阳平衡的重要性/378一、胰岛B细胞为阴,胰岛A细胞为阳,“一阴一阳之谓道”,血糖正常/37812目录二、血糖的来源和去向/379三、糖尿病的成因/380第三节心随道变为养生之大本大原/382第四节按《周易》理论得出的养生原则/387一、德养———人“与天地准”,德养为先/387二、食养———“以食治疾,胜于用药”/388三、学养———看书学习是养心之道的本原/390四、俭养———俭可直道而行,家无俭,家必衰,国无俭,国必亡/395五、简养———“易简而天下之理得矣,天下之理得,而成位乎其中矣”/404六、检养———“精气为物,游魂为变”,改造灵魂,美化人生/406七、善养———与时俱进,善也;背道而驰,恶之萌发也/408八、信养———能大生、广生,生生不息/408九、话养———语言养生,益于健脑/410十、静养———非宁静无以致远,非静无以成学/411十一、动养———人与天地相应,生命在于运动/412十二、睡养———“天睡我睡,天醒我醒”/413十三、气养———调整人体以场态存在的能量/415十四、美养———心灵美的再生、外露,畅于肢体,发于事业/416十五、茶养———万病之药,调节人体阴阳平衡/418十六、酒养———单向调节剂,少饮可调节身体阴阳平衡/42013周易天文学十七、性养———“既相感应,乃得亨通”;“凡易之情,近而不相得则凶”/420结束语/424一、《周易》反映宇宙天地间大本大原/424二、“圣人养贤及万民”,“圣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426三、“《周易》是宇宙代数学”/428四、《周易》是中华传统文化软实力的源头活水/430五、“原始反终,故知生死之说”/433主要参考书目/43714第一章《周易》的函数图象反映宇宙“空间的形式和数量的关系”第一章《周易》的函数图象反映宇宙“空间的形式和数量的关系”第一节用数学认识《周易》的象数理用数学认识《周易》的象数理,有以下三条基本理论根据。
第一:刘徽在九章算术中说:“观阴阳之割裂,总算术之根源。”此语是说阴阳的变化是数学产生和发展的根源,也是《周易》易卦系列产生的根源。
第二:《易传》系辞下指出“极其数,遂成天下之象”。此语是说《周易》用数表示阴阳及其阴阳两极,用数来表示万物变化的象。再反过来说,象、数及阴阳,三者是同一,均以阴阳符号表示出来。极其数可谓之物极必反、周期性。地绕日周期数365天之一天是24小时又是周期数,60分钟、60秒也是周期数,这就体现二进制数“0,1”也即阴阳变化,象、数、理皆用阴阳符号表示,三者同一性。也即是有:第三:汉书曰:“自古包牺氏画八卦由数起。”以上三条为《周易》象数理的基本理论根据(关于理梢后讲述)。《周易》卦系之数取十进制数0、1作为二进制1
周易天文学数码,0、1也就是象,也就是阴阳,正是数以征象,象以定数。莱布尼兹根据64卦阴阳数表排列发明了电脑,是古老的《周易》在东方地平线上发出的第一道曙光,世人所知。
毕达哥拉斯学派认为统摄万物的最高原则是数,认为“整个天体就是一种和谐和一种数”。
恩格斯曾给数学下过一个简单明了的定义:“纯数学是以现实世界的空间的形式和数量的关系--这是非常现实的资料为对象的。”马克思说:“一切科学只有当它达到了能够运用数学时,才算真正发展了。”“从古希腊起,人们就有一个信念:冥冥之中最深处宇宙有一个伟大的、统一的、而且简单的设计图,这是一个数学设计图”。
《周易》所以“与天地准,故能弥纶天地之道”,必有数学的科学贯穿其中。M=2n数学式体现了“冥冥之中最深处宇宙有一个伟大的、统一的、而且简单的设计图,这是一个数学设计图”。用2代表阴阳二面,用n代表阴阳二面组合的次数,用M代表发生发展变化的质量或数量,M=2n式就无所不包了。
当n=0、1、2、3、4、5、6时,上式M=1、2、4、《天心与人心》中西艺术体验与诠释魏明德沈清松邵大箴主编商务印书馆2002年10月。
恩格斯:“反杜论”,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37页。
拉法格:[忆马克思]、[摩而和将军],《回忆马克思恩格斯》第一册,第95页。
2002年高中语文第六册《数学与文化》。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试验修订本·必修)语文第六册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语文室编著2002年10月第1版2004年12月第5次印刷,第4页《数学与文化》。
2第一章《周易》的函数图象反映宇宙“空间的形式和数量的关系”8、16、32、64。M所示之数的卦名,分别为太极(本无极)、两仪、四象、八卦、十六卦、三十二卦、六十四卦,也是各卦系的周期数。如64卦周期数展开数为0~63,0为一个数,而且是很重要的一个数。卦位、阴阳符号排列可见《生命密码探索》124页讲述。
关于《周易》的理,就是阴阳对立统一,阴阳相反相成,相互转化,周期性变化,周期性变化有阴阳两极,阴阳变化不过两极也无不及。详见《生命密码探索》一书之78页。
第二节为《周易》建立函数图象《周易》有数学式M=2n,数学式必有《周易》函数图象,反映《周易》无所不包的哲理。
下面就阐述《周易》的数学函数及其图象。《周易》的函数式在形式上有两个,本质上是一个,两个函数式可以相互转化,两者的函数图象是对立统一、对称于M轴。先讲M=2n函数图象,后讲M=(1函数图象。《》2)n图1-1周易函数图象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由八卦到六十四卦,这是《周易》太极序列函数图象的理论基础。用2代表阴阳二面,用n代表阴阳二面组合的次数,用M代表3
周易天文学太极变化的序列,于是有M=2n。无论n取什么数,M=2n都有确定的数与之对应。n可取整数、分数、小数、复合函数、-8~+8。所以可绘出数学式M=2n的函数图象。说到底宇宙中的事物都是时空的函数。
天地万事万物存在基本对称的原则,《周易》与天地准,故《周易》函数图象首先需要体现万物的其本对称性。
对称性具有基本的艺术感染力,例如人体、各种昆虫、鳥类、雪花、晶体、分子结构、人造出来的各种器具如船舶、飞机、房屋建筑等,都体现出对称性美。人们都无法去问大自然,它为什么选择对称性?对称性正如伽利略所说的:“如果不理解它的语言,没有人能读懂宇宙这本伟大的书,它的语言就是数学。”《周易》函数图象和大自然的实际相符合。数学的发展使人认知了易卦系列平衡的对称美。亚里士多德论美善时说:“虽然数学没有明显的提到美和善,但善和美也不能和数学完全分离,因为美的主要形式就是秩序、匀称和正确性,这些正是数学所研究的原则。”正如庄子所云:“圣人者,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庄子》知北游)”。《庄子》的话实质上将“美、秩序、理”联系一起了。
所以要讲太极序列M=(1函数图象,是因天地万2)n事万物基本存在对称美的原则,如有左就有右,有正就有负。
详见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数学”选修3-4“对称与群”,人民教育出版社B版2006年初审通过。2006年7月第1次印刷第60页。
同上,第60页。
4第一章《周易》的函数图象反映宇宙“空间的形式和数量的关系”现计算两个函数式自变量n取值和因变量M的得值:当n=0,则M=2n=1;M=(1。为太极之本,无极。
2)n=1当n=1,则M=21=2;当n=-1,M=(1。为两仪。
2)n=2当n=2,则M=2=4;当n=-2,M=(1。为四象。
2)n=4当n=3,则M=23=8;当n=-3,M=(1。为八卦。
2)n=8当n+8,则M=2n为无限大;当n=-8,M=(1为无限大。
2)n当n=-1,则M=2n=1/2;当n=1,M=(12)n=1/2。两个函数都体现出一分为二的哲学原理。
当n=-2,则M=2n=1/4;当n=2,M=(1。同上。
2)n=1/4当n=-3,则M=2n=1/8;当n=3,M=(12)n=1/8。同上。
当n-8,则M=2n逼近n轴,但始终在n轴之上,M>0;当n+8,则M=(1逼近n轴,但始终在n2)n轴之上,M>0。
用描点法将《周易》函数M=2n所标示出的点1(0,)、(,)、(,)、(,)、11、112124248382(-1,2)4(,1、11,-24)8(-3,8)各点连成曲线函数式M=2n5
周易天文学函数图象就画出来了;再将函数M=(1所标示出的点12)n(,)、(,)、(,)、(,)、1012-124-248-382(1,1、11、11,2)4(2,4)8(3,8)各点连成曲线函数式M=(1函数图象就画出来了。
2)n将《周易》函数式M=2n、M=(1进行一番比较:2)n当n=0、-1、-2、-3时,函数M=(1的对应函数2)n值与M=2n函数在n=0、1、2、3的对应函数值分别相等并对称M轴;函数M=(1当n=1、2、3时M的对2)n,应函数值与M=2n在n=-1、-2、-3时M的对应函数值,两者也分别相等并对称M轴,见表1-1。
表1-1M=2n、M=(1的n、M对应值2)nn-8…-3-2-10123…+8…111…M=2n无限小8421248无限大n…111…M=(21)无限大8421248无限小为什么两个函数M=2n、M=(1在指数函数的底2)n,(,1不相同一个指数函数底为2另一个指数函数底为2),在n取值一正一负的绝对值相等而两个函数图象上的M值6
第一章《周易》的函数图象反映宇宙“空间的形式和数量的关系”却相等并对称M轴呢?这是由于数学的产生和发展是从大自然有形和无形世界发展规律或法则高度抽象出来有关系。如何理解为什么M=(1和M=2n以M为轴左右对称?
2)n这是因为数学是在人类文化发展过程中对天文、物理等一切领域的探索、发现而逐渐完善的科学,它源于客观实际又从客观实际抽象出来,所以让人们感到数学非常抽象。
在数学发展中就遇到“倒数”问题,倒数就是一个被,11,颠倒的数如阴阳两面数2的倒数就是2,2的倒数是2这两个数(1与2)就是互为倒数。在上述两个指数函数的2
,1图象中2和2互为倒数就是数学家为了反映客观世界发展和运算法则需要而引用倒数定义的体现。这样去理解才不觉抽象,千万不可将“1误认为是阴、阳两面的二分之2”一,这样理解是学习《周易》函数及其图象上的概念错误。至于笛卡尔直角坐标系的产生也是客观物质世界发展对数学之需要。数学发展史上数学家们又发明了指数函数其底数相同有关幂指数乘除运算的法则,在引用了零指数、整指数、分数指数、负指数以后,就实现了整数到有理数的扩充,指数函数运算法则源于物质世界实际发展的需要,它必定反映客观世界的实际,因此数学是科学,运算法则就是数学语言。有左必有右,有正必有负。
《周易》讲阴阳矛盾对立、发展和转化,《周易》函数图象也能转化。上面所以要讲的细致是为了让人们认识7
周易天文学《周易》太极序列是客观存在,观念形成之后,我们会认识到《周易》太极序列两个函数M=2n、M=(1是数学2)n上一对阴阳矛盾,它们在一定条件下会相互转化。当M=2n和M=(1其中一个函数的n改变阴阳符号就和另2)n,一个函数相同,例如M=2n变成M=2-n就转化成M=12n=(1,(11。。
2)n;同理M=2)-n=1=2n两者实现了阴阳转化2n,1其实一分为二即可以视为2,又可看作太极序列裂变为二或按毛泽东说的“将一体分裂为二的见解,是辩证法的基本特质”,万物可无限分割即用2-n数列(n=1、2、3、4……),于是(1在“图1-1《周易》函数图象”上就2)n顺理成章了。
第三节《周易》函数图象标志出宇宙的演化一、宇宙是物质的、运动的、呈周期性变化《周易》的理论核心是阴阳,有阴阳变化才产生宇宙天地万事万物。对于M=2n、M=(1定义域是全体实数,2)n使人认识函数左右范围(水平轴n由-8至+8),对任意实数n,都有M>0(0代表无),这使人认识到宇宙是物质8
第一章《周易》的函数图象反映宇宙“空间的形式和数量的关系”的,由n轴的左右取值呈现物质是运动的,M轴上的数都是周期性的数,所以宇宙天地万事万物呈现周期性变化。
二、混沌宇宙演化成有形天地M=2n、M=(1两个函数在直角坐标系均通过奌2)n,(0,1),从运动看静止,这表明点(0,1)是宇宙无形和有形的分界点,(0,1点)说明宇宙有过阴阳没分、其整体质量M为1的时候,此时宇宙为混沌宇宙,即谓之太极本无极阶段。太极本无极是天地万物之本原,追根溯源有无极的时空。再从静止看运动,静止和运动是阴阳对立统一,静止为阴,运动为阳,后来无极变太极,阴阳分成,也即是气聚成形,变成有形天体恒星、行星至诸多的星系集团,即《周易》所说:“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对“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这句话应理解透彻才可以,我这里打个比仿,温度计是人人都熟悉的测定气温的仪器,可以用温度计测量水的温度,给水加温到100℃,水就沸腾了,水面短距离的气体主要水蒸气,可借喻100℃以上为水蒸气来说明“形而上者谓之道”就容易理解。“形而上者谓之道”是指“道”的变化(当然亦指物质的变化,犹如水变成了气体的水);后一句“形而下者谓之器”是指气聚成形后的有形天体和人类制造出来的各种器物,器谓指各类有形状的物质。在我举这个例子中,可认为水是有形的物质即液体物质,水蒸气是气体的水,而冰呢?可认为是固体的水,也是有形的水,也可认为冰是“睡觉”的水。“谓形而下者”就类似100℃以下的水和=0℃的冰。这可按唐·孔颖达《周易正义》中说的“故有太9
周易天文学易,有太初,有太始,有太素。太易者,没见气也;太初者,气之始也;太素者,质之始也。气形质其而没相离,谓之混沌。”这说明中国古代具有系列的宇宙创生于无的思维。用当代自然科学数学的观点,当太极序列函数值M等于1,在n-8和n+8时,都可将有形物质无穷的一分为二(详看本章的《周易》函数图象),从有形看无形,宇宙演化过程中存在几乎成为零质量的宇宙大气,这当然是宇宙大爆炸大膨胀的作用。
三、《周易》函数图象展示宇宙是无限大,又是无限小《周易》函数图象M=2n,M值随n值的增大,M増大得越来越快,至无限大;反之,当n值逐渐减小时,M值减小得越来越快,但始终在n轴上方逐渐逼近n轴到无限小。
《周易》函数图象M=(1随n值的减小,M増2)n,M大得越来越快,至无限大;反之,当n值逐渐增大时,M值减小得越来越快,但始终在n轴上方逐渐逼近n轴到无限小。
综上,《周易》函数图象反映宇宙至大无外,至小无内。《周易》函数图象从M轴两侧往中间发展均经过1(0,1)点,由有限看无限,图象两个端点均为开放的,无限,此乃说明宇宙是无限的,无论从大到小还是从小到大都是无限的,均在n轴之上说明宇宙是物质的、运动的、变化的。这说明《周易》理论是科学的。
10第一章《周易》的函数图象反映宇宙“空间的形式和数量的关系”第四节宇宙存在太极序列的提出宋·朱熹关于太极广义说有:“人人有太极,物有一太极,总天地万物之理,便是太极。”这便是太极广义化,加以引申之,便说出宇宙存在太极序列。冯友兰就说《周易》是“宇宙代数式”,其意是说往《周易》里代入什么,都可以得到科学地解释。
《周易》的数学函数是指数函数M=2n,自变量n由-8~+8,在n由-8~+8中,可有n的多种形式的自变量存在,如2n式可写成代数式“2k(2k2)”,当式中K=0、2、4、6、8、10、12,则M=1、2、4、8、16、32、64,成为《周易》的无极而太极、两仪、四象、八卦、十六卦、三十二卦、六十四卦序列,由于“2k(2k2)”式中的k(自变量)和M(因变量)所得都是偶数,故称谓太极序列偶数列的周期数;当式“2k(2k2)”中的K=1、3、5、7、9、11、13…就相当2n式中的n(自变量)=0.5、1.5、2.5、3.5、4.5、5.5、6.5…则M(因变量)所得之数为1.414、2.83、5.66、11.3、22.6、45.3、90.5…称谓太极序列奇数列的周期数。n还可取小数,n还可取负数,n可取任何数,因此M=2n(2k或2k2)式通过数学运算可出现多种形式代数式。例如M=2n序列的特殊形式可为复合函数M=2lg(sinn2+n),还可以不定积分形式出现,如M=2n。()2明代朱载育1536-1611通过研究象数来研究ln+C11周易天文学古代历法和乐律,他认为:“天运无端,惟数可以测其几;天道至玄,因数可以见其妙”,他计算出音律中十二平均律的正确比例值为1.059463,与现代世界通用的十二平均律的等比数中的122(1.059463…)是相同的,这说明2n式可为2121。所以,M=2n式为太极序列通式。
“2k”式是意大利莫塞蒂(F.Mosetti,1960)对各种地球物理现象的周期数据进行研究后提出的,他的文章发表后没有引起国际上的重视。徐道一等(1980)把“2k”序列用于中国的地震活动周期资料有较好的对应,徐道一自1986年起,进一步发现“2k”序列与各种天地生现象的周期性、有序性有相当好的对应关系,故在1989年命名“2k”序列为太极序列。
第五节64卦圆图是太极序列的图形化一、阴阳矛盾对立统一观的展示从“太极64卦万象全息圆图”看,圆图局部到整体均是阴阳平衡的。
矛盾对立统一观是当代哲学提出来的,矛盾对立统一观认为,差别就是矛盾,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矛盾对立统一法则是宇宙的根本法则,无论在自然界、人类社会都是普遍存在的,也是人们思维的根本法则。64卦圆图充满阴阳数理矛盾,反对卦各爻位阴阳符号相反,阴阳等值数理;圆图四区之各爻位阴阳数码量相同而质相反或相抵;因此圆图从局部和整体都是阴阳平衡的。阴阳两个方面性12第一章《周易》的函数图象反映宇宙“空间的形式和数量的关系”质不同,也是矛盾表现,阴阳既然是矛盾就构成对立统一体。这就是当代哲学矛盾对立统一观和《周易》阴阳对立统一观就一致了。
太极64卦万象全息圆图(2012王枫)二、太极序列偶数周期的展示本节“太极64卦万象全息圆图”,圆图中心是太极,它是宇宙之本,是64卦之源。从圆图内到外,依次是一周期13周易天文学(初爻位或阴阳两仪)、二周期(四象“一~二爻位”)、三周期(八卦圆图“一~三爻位”)、四周期(16卦圆图“一~四爻位”)、五周期(32卦圆图“一~五爻位”)、六周期(64卦圆图“一~六爻位”)。这很像元素周期表中的周期数,每周期子项数(如两仪、四象、八卦…64卦)很像元素周期表中的族数。每一卦之六爻就是一、二、三、四、五、六个爻位,分阴分阳。但一周期有两个元素为氢和氦均为非金属,如太阳由氢和氦组成两仪,不断进行核聚变,演化成天地万事万物一样。
三、太极序列偶数周期子项序列的展示地绕日公转的年周期春夏秋冬四季和24气节命名,是地球自转、公转时空变化的客观存在,这和“太极64卦圆图万象全息圆图”的展示相同。
按圆图第六爻位向外,依次是卦名(喻之卦位之象);按二进制数字转化的十进制的卦序号0,1,2,3…;阴阳符号;二进制数码表示的卦序号;英文缩写的遗传密码;地球公转的时律(12月)、气候变化的24节气如冬至、小寒、大寒……;日周期(24时)、人之年龄周期(12时辰);极点(午时、子时或夏至、冬至);物极必反(《乾》阳极遇阴、《坤》阴极生阳)的展示;最外边是日即太阳律(如日中、日昳…)、东西南北方向及月亮的四时变化的周期。
四、地球为何形成南北极的展示八卦位置确定《乾》为南,《坤》为北。如把自转轴的端点定在地球表面,端点就成为北极和南极。南极、北极就是南北朝向之端点,为何会出现南北极?为什么会这样排列?请详见《生命密码探索》一书之14页“八卦14第一章《周易》的函数图象反映宇宙“空间的形式和数量的关系”方位的确定”及193页“从《周易》生命密码的组合看地球南北极的形成”。
五、天时变化的展示人们所熟悉的天时:一年有四季春夏秋冬,春夏秋冬又分24个节气。一年四季有四立:立春、立夏、立秋、立冬。阴阳对立互补并能转化,所以有立春就有立秋,有立夏就有立冬。又不能总是春季,所以有春分;又不能总是秋季,所以有秋分。总不能总是夏季,所以有夏至。总不能总是冬季,所以有冬至。这些都是天时的变化,天时变化表现对立统一并能互补、转化,有大寒必有大暑,有小寒必有小暑…,万物、时空统一运动,人立天地间,无时不受天时所左右,真是“天地悠悠,过客匆匆,潮起又潮落,恩恩怨怨,生死白头,几人能看透,红尘滚滚,痴痴情深,聚散总有时”。
一年365天,365天又分12个月,一个月有30天,一天有24小时,一小时又有60分,分分秒秒之别。“天不在与,时不久留”,64卦圆图384爻,爻在变化,所以,爻爻皆是时,“六爻相杂,唯其时物也(《易传》系辞下)”。
“爻”者,交也,天太极圆、地太极圆、人太极圆,彼此相交,取出两太极圆相交的两点及两交点处四段太极圆弧以形表意便是“爻”字。人们“感而遂通天下”,“爻也者,效天下之动者也”。《系辞上》曰“六爻之动,三极之道也”,王弼在《周易略例》中说:“爻者,适时之变者也。”太极序列发展由动极生静;再由静极复动;阳极遇阴;阴极生阳…这些都是质变性天时的体现。质变天时或者即将质变的天时在圆图上都以卦位、卦名、阴阳符号排列、15周易天文学卦的主题词(彖传)、爻辞、爻象以展示。几个重大天时在圆图上展示:有《夬》、《乾》、《姤》、《剥》、《坤》、《复》等。
在自然界《乾》、《坤》两卦又意味着单质,在人类社会又被看成转折点、里程碑、划时代的分界。在天时变化中《乾》又称谓“午时”、“夏至”、“日中”、“望月”;《坤》在天时变化中又称谓“子时”、“冬至”、“夜半”、“朔月”。这是人们都经受到、感受到的大自然天时的变化。
六、人与天地合其德的展示64卦圆图所以成为宇宙发展模式,是因为宇宙、天地、人类社会方方面面在圆图上都有展示和对人的实践活动有所启示。人德展示是人与天地合其德,每卦彖传相当一卦的主题词,从主题词及每爻之象辞去观察有人德彰显。
七、宇宙大爆炸及大收缩时间(子时及午时)的展式子时,相当宇宙大爆炸的起点,阴极一阳生相当于起爆,随之宇宙大膨胀开始。大爆炸和大膨胀都属于阳动,不能永无止境的膨胀下去,动极生静。动极生静有两个因素促成,其中之一是膨胀宇宙的密度不均,密度大的区域开始塌陷,“气聚成形”,成为有形之天体,恒星、行星或其他类型天体等。其二,大尺度的不受膨胀力作用影响的大星系系统,它们会阻止其膨胀,大尺度的星系中有万有引力的杰作--黑洞之类天体存在,在防止宇宙大膨胀会助一臂之力。
《周易》函数式M=2n中,n取6次组合,天地人三道每道两爻共6爻,就可以模拟宇宙天地万物的变化,模拟收胀平衡的64卦圆图就可以画出来了。64卦圆图是如何按生命密码组合而画出来,详见《生命密码探索》12416第一章《周易》的函数图象反映宇宙“空间的形式和数量的关系”页“《周易》生命密码的数理演算及图形化”。
第六节宇宙存在太极序列的事实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形式,时间、空间、物质三者统一呈流形运动,犹如大气层内一架静止的直升飞机悬在空中,无论停在空中多长时间,它与地面相对位置和方向因地球公转和自转,飞机与地球的相对位置不会改变,可以想象宇宙中各星系中阴阳平衡的物质都具有同地球类似的周期性运动。
将太极序列函数图象上周期数展开,就可以成为易卦序列,易卦序列也是反映宇宙天地万事万物呈太极序列变化的周期性。
一、地球绕日周期性运动(公转)太极序列的展开地球绕日公转周期数是太极序列,它说明宇宙存在太极序列。按太极序列奇数列的周期数应有一项奇数列的周期数相当于地球绕日公转的周期长度。宇宙太极序列的奇数列周期数用M=2n=2k(2k2)表示,当k=17时,M=2n=2k(2k2)式中的n=8.5,太极序列奇数列周期数为28.5=26+2.5=26×22×20.5=64×4×1.41421=362天,和365天相比误差为0.8%。从近似看精确,M=28.5是地球绕日公转准确的太极序列长度。
地球绕日公转年周期为365天,365天又分春夏秋冬四季(四个阶段),每季中又分6个节气,四季中共4×6=24个节气。年复一年周期性变化。可以说一年365天中的每一天都是年复一年周期性变化,但是每一天和过去的年周期17周易天文学的同一天都不一样,和未来年周期的同一天也不一样,每一天变化都不是简单的重复。这就是天地万物周期性变化规律本质的体现。一月有平均30天变化周期、一天有24小时、一小时有60分钟、一分钟有60秒、一秒又有60微秒,这些都是时空周期性微妙的变化,大到一年,小到一微秒。微观上人们可静听到钟表发出嘀—嗒、嘀—嗒声,这声音标志时间数码(0与1)的瞬间周期性变化。人活在世间也有周期性,中国的12属性也是意味着生命周期,人的本历年就是年岁周期,生命周期中的每一年、每一月、每一天、甚至每一秒钟的瞬间都不一样,“生物在每一个瞬间是它自身,但却又是别的什么。(毛泽东《矛盾论》)”所以珍惜时间也就是珍惜生命价值,因为时间一去不复返。
《周易》对万物的周期性变化高度概括、浓缩,提出“无往不复,天地际也”(《泰》卦象传)。这句话中的“复”谓之周期性变化。
二、八大行星到太阳中心距离符合太极序列的周期性变化规律用2n式就可研究“2k”式,因为n可为任何数。二百多年前德国提丢斯和波得先后发现行星与太阳之间距离是有规律地排列,后来称为“提丢斯--波得定则”。它可表达为:离太阳由近到远计算,行星至太阳距离可近似地表示为an=0.4+0.3×2n-2(天文单位),一个天文单位为地球到太阳的平均距离。“提丢斯-波得定则”an式中有《周易》2n序列,可认为an序列是M=2n序列的一个特殊形式,M=2n序列的普遍性在an式特殊性之中反映出来。
“提丢斯--波得定则”即an=0.4+0.3×2n-2一式。
18第一章《周易》的函数图象反映宇宙“空间的形式和数量的关系”王枫(2013年)把an式中的2n-2直接用2n取代,成为aw=0.4+0.3×2n,当n=-8,0,1,2,3,4,5,6,6.5时,除海王星外,各行星和谷神星(小行星带的代表)与太阳的平均距离符合太极本无极、太极(两仪)、四象、八卦、十六卦、三十二卦、六十四卦数值序列,见表1-2。
表1-2aw理论值和实际观测值的比较(单位:天文单位)(王枫,2013)行星观测值理论值误差2nn水星0.3870.43.3%0-8金星0.7230.73.3%10地球1.0001.0021火星1.521.65%42谷神星2.72.83.6%83木星5.25.20164土星9.510.05%325天王星19.219.62%646海王星30.127.69.1%90.56.5除海王星外,各行星至太阳中心的距离接近aw=0.4+0.3×2n一式的变化序列,但取n=6.5(太极序列奇数列K=13时),计算误差为9.1%,从八大行星总体看来,各行星到太阳中心距离的形成具有太极序列变化的周期性。
aw=0.4+0.3×2n一式与一般性2n一式是特殊和一般关系。在《周易》M=2n太极序列的普遍性,而aw=0.4+0.3×2n一式是太极序列的特殊性,普遍性在特殊性之中,二者正是相辅相成。式中0.4和0.3只能是模拟计算中的常数,太极之初形成有形天体之时是非常复杂的状态在n取19周易天文学-8时,距太阳中心距离理论计算有0.4,有水星存在……。这可按唐·孔颖达《周易正义》中说的“故有太易,有太初,有太始,有太素。太易者,没见气也;太初者,气之始也;太素者,质之始也。气形质其而没相离,谓之混沌。”这说明什么事物发展都有阶段性,太极变化也如此。宇宙大收缩到大爆炸之初就是混合物而且是合而不同状态,密度肯定是不均匀的。但《周易》的阴阳学说,其核心内容的基本原则是不会改变的,“易与天地准”,但“不可为典要,唯变所适”。当代天文学权威霍金在他著的《时间历史》一书之61页在阐述宇宙生成时以太极图展开。《周易》没有涉及宇宙大爆炸,但提出“辟户谓之乾,阖户谓之坤。一阖一辟谓之变,往来不穷谓之通”。“阖户谓之坤”,坤为全阴、为静,喻于天文谓之宇宙大收缩、诸多星体相互靠拢一起,有的恒星晚期大收缩成白矮星、中子星(脉冲星)、黑洞类天体,在参加新宇宙物质贸易中有各种类型天体;“辟户谓之乾”,乾为全阳、为动(为伸),喻于天文谓之膨胀,喻于天文谓之宇宙由静极复动、大爆炸、大膨胀意谓宇宙新天体的诞生。当代天文学提出的关于宇宙“膨胀--塌缩”和《周易》同出一理,所不同之处是《周易》是哲学,它的语言要覆盖万物发展变化的本质。《周易》提出太极是宇宙之本,太极演变之后,形而(以)上者为之气,形而(以)下者为之器,只是以气聚成形、气散形灭为原则。宇宙大爆炸后,在高温下,时空中的爆炸物密度肯定不均,气聚成形,成为恒星、行星之胎星,前期天体之形溃散后作为后期宇宙生成的材料,正如孔颖达之《周易正义》中说的“气形质其而没相离,谓之混沌。”20第一章《周易》的函数图象反映宇宙“空间的形式和数量的关系”角谷猜想:“任意一个自然数,如果是偶数就除以2;如果是奇数,就先乘上3加1。按这个方法,一直算下去。
结果总是421”。这说明宇宙刚柔相交天文也,天文遇到人类,人类感而遂通,人文也,必有数量变化在其间,正如《系辞上》曰;“通其变,遂成天地之文;极其数,遂成天下之象。”万数从万物变化中人类把数抽象出来,经过倒推运算,其结果总是“421”,意味万物变化经过“四象两仪太极”三阶段。如aw=0.4+0.3×2n一式中,0.3+0.4=0.7,粗略地视为70,则70÷2=3535×3+1=106106÷2=5353×3+1=160160÷2=8080÷2=4040÷2=2020÷2=1010÷2=55×3+1=1616÷2=88÷2=44÷2=22÷2=1。可粗略地想象,aw式中的0.3与0.4之数在宇宙演化成万物中,必有数量变化在其间。
三、元素周期表中的元素符合太极序列周期性变化元素周期表的元素随着原子序数的增加(核外电子数)、元素的化学性质、原子半径、元素主要化合价呈周期性变化也说明宇宙存在太极序列。
四、生命体受精卵裂符合太极序列周期性变化分化是一分为二,是宇宙普遍存在的规律,生命体受精卵裂符合太极序列周期性变化,见《生命密码探索》一书91页“图5-4蛙受精卵卵裂的几个时期”。细胞分化是生物界普遍存在的一种生命现象,仅仅有细胞分裂增殖而没有分化,生物体还是不能正常生长发育的。由分裂经过正常易变,生成器官和肢体细胞,生命形成。
五、生命体内的太极八卦序列21周易天文学《周易》曰:“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由《周易》八卦、64卦彰显之物质的特殊性即个性,引申到生物体内,就没有两个相同的细胞或细胞内之各项物质。生命体内的太极八卦序列体现在DNA分子结构上最为明显:在DNA分子结构有两条反向双螺旋结构,这两条双螺旋链就相当《周易》的两仪,它联结着四项碱基(在内)和八种氨基酸(在外,每侧四种)。可见,人体内有太极、两仪、四象、八卦序列。
六、从“角谷猜想”看万数中存在太极序列这个猜想,是由日本学者角谷静夫首先提出来的,所以称为“角谷猜想”。
“角谷猜想的内容是:任意一个自然数,如果是偶数就除以2;如果是奇数,就先乘上3加1。按这个方法,一直算下去。结果总是4214211×3+1=44÷2=22÷2=1……这几个数字不断循环。目前,在109951162776之内的数,人们已经验证了。“角谷猜想”由上百亿数中最后得到421。
《周易》说:“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卦”就是悬挂在时空中的万事万物,必有数码、数量体现其中。“太极、两仪、四象”,是周期数的语言表达,数字表达周期数是1、2、4。“四象”展开后,得“0、1、2、3”四数,二进制数表示为“00、01、10、11”,这就是说万数从一起,都有经过太极、两仪、四象周期数的过程,用数字表示就是1、2、4。
辽宁省中小学教学用书:2007年,数学5年级寒假作业。
22第一章《周易》的函数图象反映宇宙“空间的形式和数量的关系”我猜“角谷猜想”:“421”是反映把万物发生发展所形成之数倒推回去,必反映万物发生发展经过“四象两仪太极”初始序列。
两仪生四象的同义语数字化的不同顺序说法(从四象往太极说),如果将“四象生八卦”用老子“三生万物”代替,则“1、2、4”就是《老子》“一生天,二生地,三生万物”的标志,不过这里“四当为三”用了,四当三之用也是用的合理,因为“四象”中包含“三”之数,三和四两数“并驾齐驱”。这里可见“科学与数学是同义词,自然的语言是数学”,而《周易》既显科学又显数学,如果将“4、2、1”再加上0,就显见“4、2、1、0”,生命密码即“四象、两仪、太极”在万物之中。
笔者认为对任一数“是偶数就除以2”,是为了逐渐找到该数所在的初始的准周期数;“是奇数就乘3+1”,“乘3”是应“三生万物”形成无穷多个奇数之故;“+1”,还是为了逐渐找到该数所在的初始的准周期数,就像7、15、31、63分别+1而形成8、16、32、64偶数列准周期数。
七、音乐中太极序列的体现葵氏元定曰:“天下之万声,出于一阖一辟。天下之万理,出于一动一靜。天下之万数,出于一奇一偶。”(《周易折中》巻首第9页)葵氏这“三个一一”本质上也是瞬间周期变化的体现。“合则为乐,分则为音”,是讲音和乐之差异,差异就是阴阳,由于阴阳变化才有声音、音乐。《周易》有太极两仪四象八卦十六卦三十二卦六十四卦。音乐就有全音符二分音符四分音符八分音符十六分音符三十二分音符六十四分音符(音乐上23周易天文学六十四分音符很少用)。“合则为乐”就是在合之过程中,“合而不同(各种音符的质和时值不变)”才彰显出美妙的旋律,称谓“合则为乐”;如“合则相同”就没有个性,如弹棉花声就不是“合则为乐”,所以人听起来感到旋律单调。
音乐节拍源于64卦圆图阴阳变化律。在64卦圆图中,从阳极一阴生的姤卦到六爻皆阴的坤卦,再由阴极一阳生的复卦起到阳极一阴生的姤卦,两者在反映阴长阳消与阳长阴消时间的速率按经过卦序个数的比律均是:16、8、4、2、1、0,可参见本书“图11—2之64卦衍生于太极圆图”中阴长阳消变化速度(图中编号~)。16卦间隔时值正是64卦的四分之一,可视为四分音符(64卦圆图为全音符),而8、4、2、1、0的卦序号个数间隔就分别视为八分、十六分、三十二分、六十四分音符,视0为休止符。左边由复卦至姤卦的阳长阴消的速率,同样是二倍递减的音符时值变化。从64卦圆图整体上看可组成连续的四三拍圆舞曲节律,即以四分音符为一拍,一小节有三拍,组成(×××××0|)“慢、快、快”|或|“强、弱、弱”|或|“大、小、小”|圆舞曲节律的模式,不停地划出节奏的三角形节拍,体现出‘音乐与天文学是姐妹科学’的渊缘变化即展示音乐中的太极序列。
第七节人类社会发展的周期性变化人类的出现是宇宙物质发展中逐渐形成的,在一定阶段是自然人,由于生产的发展才成为社会人,发展成人类社会。人类社会是宇宙物质发展的一种物质形式,人类社24第一章《周易》的函数图象反映宇宙“空间的形式和数量的关系”会发展也是周期性的发展。人类从远古时代走来,经过原始公社制社会、奴隶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俄国在列宁的领导下建立了社会主义社会,对社会主义社会建设进行了尝试,虽然存在了七十年,但给人类社会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教训。中国,在共产党领导下,以人为本,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一、人类社会发展的大周期原始公社制社会、奴隶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体现不同社会制度发展的大周期性变化。奴隶社会取代原始公社制社会、封建地主阶级社会取代奴隶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取代地主阶级的封建社会,无疑是社会的大发展,是不同社会制度的兴亡更替的大周期性发展变化。
“中国历史同任何民族的历史一样,也就是说,依照历史一般的发展规律,在中国上古时代,存在过原始公社制度(也称为原始共产制度)。从中国历史开端到[禅让]制度崩溃,正是实行着这个原始共产制度的时代。
什么是原始共社制度?就是对于生产资料的社会公有制。”据“礼记”的“礼运篇”讲禹以前的社会情况是:“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和平)。故人不独亲其亲(人际关系一样),不独子其子(血缘关系不明显)。使老有所终(养老),壮有所用(工作),幼有所长(抚育)。鳏(鳏,音关,指老男无妻)寡(老女无夫)孤(幼儿无父)独(老人无子)废疾(残废)者皆有所养。男有分(职业),女有归(生活可靠)。货恶(恶为不好),其弃于地也,不必藏25周易天文学于己(生产品共同所有)。力恶其不出于身,不必为己(各尽所能)。是故谋闭而不与(不欺诈争利),盗窃乱贼而不作(不侵略),故外户而不闭(没有私有财产,不用关大门),是谓大同。”这原始反终的社会一定是“行大道,民为本,利天下”的社会。
上古时代人民以集体采集为主而生存,生产力低下,没有压迫和剝削,如果不是依靠古代传闻,不能虚构“大同”的思想,原始公社制度在中国上古时代存在过,这也是一个证据。后来生产力发展了,产生私有制社会,原始社会制解体,无疑是社会发展的体现。现时社会和原始公社制社会是有本质上的区别,是经过奴隶制社会、封建制地主阶级社会、资本主义社会演变而来,但现时社会存在着原始公社制社会的一些社会存在,这些存在又决定一些人们的意识,使人们认识到人类社会发展存在周期性变化。《周易》系辞上说:“原始反终,故知死生之说”。社会发展能“原始反终”就是指社会发展的大周期性。上古原始公社制社会“原始反终”那需要漫长的时间才能到来,不过“前途光明,道路曲折”,“原始反终”之后无疑是马克思构想和列宁所尝试的共产主义社会。
《中国通史简编》作者中国历史研究会,东北新华书店出版,1949年9月,沈阳第1次印刷。第10~11页。
26第一章《周易》的函数图象反映宇宙“空间的形式和数量的关系”二、人类社会发展阶段性的周期性变化人类社会发展性质相同的周期性,是指社会制度没有改变的情况之下所发生的周期性变化。这种周期性变化成为周期律,这种周期律长度以各种条件而确定。如地主阶级的封建社会,由于封建社会是家天下的社会,每个朝代都没有摆脱兴亡更替的大循环,兴亡更替周期长短不一,以条件不同而变化,周期律有几十年的,有几百年的,长短不一。
资本主义社会中的经济危机,也有周期性变化,而且周期性越来越短,危极越来越严重,这也是发展阶段性的周期性变化。
第八节对称破缺是《周易》阴阳对立统一理论的体现在本章第五节提出太极序列是阴阳演化,又在64卦圆图中展示“阴阳矛盾对立统一观”。近年来,物理学、天文学提出一个“对称破缺”哲学名词。这里偏重说一下对称破缺是《周易》哲学阴阳对立统一理论的体现。
一、什么叫对称破缺?
对称破缺涉及对称问题。万事万物都是一分为二的,一分为二后两者又是对立统一的,这是《周易》关于宇宙天地间对立统一规律的体现。对称破缺,顾名思义,对称又破坏了又缺少了,又引发新的变化。
常见的有轴对称图形:在平面内如果一个图形沿着一条直线折叠,直线两旁的部分能完全重合,这样的图形叫做轴对称图形,轴对称又可扩充到平移对称。中心对称图27周易天文学形就是把一个图形绕着一个定点旋转一个角度后,与初始图形完全重合,这种图形叫做中心对称图形。
对称图形与镜像图形有区别,镜像就是把一个物体像照镜子一样得到另一个与它相同但是相反的物体,这应该说镜像物体和被镜像的物体不是对称的,可以说两者属于对称破缺范畴之中。镜像是虚的图象,虚像又被镜象所得到的虚像的虚像,和被镜像的物体在时空域上是不一样的。这过程可喻谓物体在对称破缺中变化。这两者犹如正物质与反物质的物质质量都是一样的只不过正物质带正电荷,反物质带负电荷。宇宙中对称图形所带的能量如果都是一样的就是对称的,这几乎遇不到;如果是两图形对称,则所带能量只要有一点点差别,则两图形就是不平衡的,两个对称图形所带物质相同但物质正符号不同只能说二图形是平衡的而不是对称的。所以“对称破缺”也就是阴阳对立统一规律的体现。
二、宏观宇宙在对称破缺中演化要说宏观宇宙在对称破缺中演化莫过于宇宙大收缩和宇宙大爆炸。宇宙是无限的,至大无外,天文学家指出我们所居住的宇宙是经过多次大爆炸、大收缩的振荡宇宙。宇宙大爆炸是指大尺度不受周围宇宙引力影响而进行的,宇宙有大爆炸就有大收缩,变成体积无限小、密度无限大、温度无限高、引力无限大,如黑洞一类的天体,可以说黑洞一类天体是对称的。天文学指出由于10亿加1的正物质与10亿的反物质这样一点点的差别就引起宇宙大爆炸,这正是对称破缺阴阳对立统一规律的功能,静极复动。大爆炸之后引发大膨胀,膨胀到一定阶段,当膨胀与相邻稳态28第一章《周易》的函数图象反映宇宙“空间的形式和数量的关系”(相对来说)天体接近时,就受到稳态天体的排斥作用,给大膨胀宇宙助一臂之力;在大膨胀宇宙内部由于自组织原理非局域性地又产生塌缩,逐渐生成新的诸多恒星、行星,形成稳态的星系,这就是由对称破缺使大爆炸宇宙转化成新的宇宙。宇宙就是这样不断熄灭又不断燃起的一团活火。
太阳系诞生之初并不是现在这样,经过对称破缺的整合才形成现在这样类地星、类木星系统的阴阳平衡有序运转。
地球形成后,经过对称破缺变化由原来联合古陆分成六大洲四大洋:美洲、非洲、亚洲、欧洲、大洋洲、南极洲;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才形成南北半球、东西半球,地球表面陆水间隔,阴阳平衡。都证明地球在对称破缺中演化。远古造山运动、冰河时期、桑海变迁是对称破缺的作用。现在火山爆发、泥石流自然灾害发生,从本质上说是对称破缺的作用。
产生对称破缺的原因。太空充满引力子和反引力子,而且由于黑洞存在产生纯引力子,宇宙中存在引力子和反引力子的不对称,即引力子总量多于反引力子。对称性破缺的本质来自太空的引力子不对称性,产生真空自发破缺机制。地球绕太阳公转,所形成的24个节气说到底就是24个对称破缺阶段。由于地球绕日公转和地球绕地轴自转中,太阳与地球不断与金木水火土五星、银河系相关星座交错,每一瞬太空中的引力子与反引力子对斥都是变化的,这是引起24节气对称破缺不断转化的本质原因,就是正反引力子作用的瞬间也存在对称破缺的不断转化,如人的生命体内心脏舒张压的变化就是瞬间对称破缺变化。由于有24个29周易天文学节气对称破缺转化,使地球绕日公转的角速度、线速度、气候温度、昼夜长短、降水量等,均产生变化。
如没有这般对称破缺变化,天地将凝结。所以不能凝结,是因为宇宙天地万事万物不断地发生对称破缺的转化,《周易》叫作“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三、微观世界在对称破缺中变化微观世界对称破缺变化有诸多体现。
大自然中充满了立体装饰艺术,见图1-2,元素的原子和分子排列图案就是立体艺术。
图1-2-1金图1-2-2钻石图1-2-3石墨图1-2-4碳60图1-2-7水图1-2-8氨图1-2-5碳70图1-2-6食盐分子模型分子模型图1-2一些熟悉元素的原子和分子的排列的立体图案分子是由原子组成的构架--分子对称性群,水分子H2O由一个氧原子0和两个氢原子H构成,见图1-2之7,三个原子在同一个平面中(三点决定一个平面)。根据水分子模型,水分子全部对称破缺变化可有空间恒等操作、所在平面镜面反射操作、通过氧原子所在位置的镜面发射操作、以水分子平面中HOH的平分线为轴在空间旋转30第一章《周易》的函数图象反映宇宙“空间的形式和数量的关系”180度。按照对称破缺变換合成方式操作二元运算,它们所组成一个水分子的对称操作群或对称群为C2。
氨分子NH3由一个氮原子N和三个氢原子H构成。氨分子构成很对称,整个分子模型呈现一个锥形,三个氢原子H在同一平面。氨分子有三个对称面可由过一个N-H棱和分子真轴(图中虚竖线)得到。三个氢原子在平面内构成一个正三角形,分子的真轴过正三角形的中心,且垂直于正三角形所在平面,故真轴就是一个旋转轴。由氨分子构架分,可列出氨分子NH3的对称操作有三个对称面的三个镜面反射操作、以真轴为旋转轴的三个旋转(其中包括恒等操作),氨分子NH3对称破缺的群的操作可记为C3。
世界上有对称的事物就有不对称的事物。大多数动物在外观上都具有左右对称性,但体内的器官就不对称了。如果深入到分子层次,就会发现一种普遍存在于生物界的更深刻的左右不对称性。生命的基本物质是生物大分子,它包括蛋白质、核酸、脂类等。其中蛋白质是生命功能的执行者,其分子是氨基酸组成的长链。每种氨基酸都应有L、D两种旋光异构体。但实验证明组成生物蛋白质的20种氨基酸都是L型的,D型氨基酸只存在于细菌细胞壁和其他细菌产物中。生物体内化合物的这种左右不对称性正是生命力的体现。由此可见,生命与分子的不对称性息息相关。可以说地球上生命发源之初,对称必然是暂时的、有条件的、过渡的,不对称性变化则是绝对的。
原来具有较高对称性的系统出现不对称因素,其对称程度自发降低———这种现象叫做对称性自发破缺。或者用31周易天文学物理语言叙述为:控制参量跨越某临界值时,系统原有对称性有较高的状态失稳,新出现若干个等价的、对称性较低的稳定状态,系统将向其中之一过渡。
在宇宙中,上下级物质特别容易产生干扰,形成对称性破缺,粒子级物质较易对原子形成干扰,因为前者是后者的结构材料,同理,引力子级物质较易对粒子形成干扰,形成对称性破缺。而引力子级物质对原子、分子、生物体较难在短期内形成可察觉的干扰,因为它们存在巨大的质量差异,这种干扰只能渐进的,一种从“量变到质变”的缓慢过程,引力子级物质最先影响粒子级物质,通过它逐渐对原子形成影响。正如德·康德所说:“固有的力和定律,才是产生秩序的不变根源,而这种秩序绝不是由于偶然而是必然地从力和自然那里得出来的。”《周易》讲天地人各有太极,彼此相感相交,即阴阳相交其间就有力的作用。恩格斯说:“交互作用是我们从现代自然科学的观点考察整个运动着的物质时首先遇到的东西。”“交互作用是事物的真正的终极原因。”恩格斯所说的“交互作用”是指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彼此的相互作用,可以用来帮助我们理解“一阴一阳之谓道”存在着引力和反引力的作用。细心想一想,这力又和能量有关系,和场能有关系,能又是物质存在和运动的一种形式,所以力和物质关系不可分割。
真空不空,宇宙广大区域的真空中运行着光子、中微子,超光速的引力子、反引力子,真空中蕴藏着的能量是德·康德著《宇宙发展史概论》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1973年第三次印刷178页。
恩格斯:《自然辩证法》人民出版社1984年10月第1版95页。
32第一章《周易》的函数图象反映宇宙“空间的形式和数量的关系”很大的,而且不同区域的真空蕴藏的能量差异极大,如黑洞奇点的真空区和宇宙奇点的真空区与宇宙广大区域的真空相比较即使是这样。
在物理学中当一个关于某种对称群的对称性系统进入非对称真空态就说发生了自发对称性破缺。此时这个系统的不再具备对称性状态,这是一种普遍的自然现象。用一个普通的例子来解释这种现象--放置于山顶的一个球。这个球处于一个完全对称的状态。然而其状态是不稳定的,极轻微的扰动力量就可以让球沿一特定方向滚下山。此时对称性被打破,因为球滚动的方向具有区别于其它。被真空破坏的对称性是整体性的。
对称性破缺是最深层次的自然规律,自发性对称破缺产生了不同的力(电磁力、弱力等等),因为对称状态是最不稳定的状态,破缺的对称破坏了统一,走向了多样性,多样性仍然会产生对称破缺变化。
四、人类社会在对称破缺中发展人类社会要比大自然在对称破缺中变化要复杂得多,但人类社会毕竟是在物质发展的阶段中而出现的,所以亦必定在对称破缺中发展。
按《周易》的发展观,发展的动力是由于内因,所以发展要靠内需而平稳向前发展。如发展的己方遇到了彼方,彼方是靠外需求发展,需要己方或更多的此方购买彼方的武器,诸多此方发展不需要这样武器,彼方就是要推销出去这武器才能发展,于是彼方就千方百计制造矛盾,这就是发展中的稳态即对称平衡遇到了外环境,产生了摩擦,彼方制造非和平环境,趁机卖出武器。这就要求己方高瞻33周易天文学远瞩,有备无患;也要求彼方改变靠外需求发展的观点。
人类社会和平是一种平衡稳定向前发展的,《周易》有“无平不陂,无往不复”运动规律,不该陡、不该复的情势,人类社会发展要避免,如果和平发展遇到战争环境,就是发生了对称破缺。怎么办呢?和平环境脱离不了战争时,强迫和平环境发展的国家卷入战争,其结果会达到战争教育了人民,人民赢得了战争,对称破缺势态又转化为和平。一战、二战前后社会就是在这样对称破缺中发展。人类社会的对称破缺变化,要历史、唯物、辩证地看,人类社会变化是非常复杂的,老子说“福兮祸所伏,祸兮福所倚”,说明对称破缺的转化。
平衡也可谓是对称,但有时平衡是假象,表面平静,实质上下面疾流滚滚,像地震一样快要爆发了,可是人们还没有预料到,当人为的维持平衡力量达到临界值时,很快就转入对称破缺状态。俗话说,苍蝇不叮无缝的鸡蛋,有缝的鸡蛋是自腐了,所以招至苍蝇来叮。人类社会是由高级智慧的人的生命之体组成的,生命都有自组织性,因而有自修复性、自更新性,所以一国、一集体、一家都要防腐,自更新性不间断,苍蝇就不来叮腐蛋。历史证明,一个国家要腐败就产生内忧,内忧发展到一定阶段必有外患,招来许多苍蝇来叮、来干预腐败国家的内政,甚至推翻腐国的政府,以改变这个国家主权财富的归属。
一个国家发展的内环境总要遇到来自外环境的干扰,对称破缺是经常遇到的。《周易》曰:“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变,就是改革,改革迟了,正如毛泽东所说“变化是很急速的,如果革命党人的认识不能随之而急速变化,34第一章《周易》的函数图象反映宇宙“空间的形式和数量的关系”就不能引导革命走向胜利”,“万千的学问家和实行家,不懂得这种方法,结果如堕烟海,找不到中心,也就找不到解决矛盾的方法”。毛泽东的话告诫人们要以变应万变,不变就受到干扰,搞得自己国家七零八落,甚至政息人亡。
人类社会发展势必要遵循个性化的发展法则,这是对称破缺发展的体现。当代政治多元化、文化多样化日趋深入各国人心,人类社会逐渐成为文明天下,回顾几千年人类社会发展史,人类社会在对称破缺中发展足以让人类信服。
东西方文化对立互补,各国发展经验相互鉴诫,经济上平等双惠贸易,也正是对称破缺发展的体现。强权政治,霸权主义,顺我者昌,逆我者亡;侵略扩张;隨心所欲,制造强盗逻辑要引起世界人民愤恨,必将引起全世界人民反对,这当然阻碍社会文明发展。但“宇宙进化的大路,只是一个健行不息的长流,只有前进,没有反顾;只有开新,没有复旧”,这也是对称破缺的根本原因,正是如此才出现今天的世界。数往者顺,知来者逆,如何鉴别善恶的变化呢?如何能鉴别对称破缺的形势发展的结局呢?《周易》指出让人“与时偕行”(《益》卦彖传)其道光明。《周易》说:“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这是人类社会在对称破缺中发展获得真善美的大本大原。“继之者,善也”,继者即跟随天时者就是美善;“成之者,性也”,是说按天道行事成功的原因,是认知了天性、毛泽东:《实践论》毛泽东:《矛盾论》李大釗《物质变动与道德变动》。
35周易天文学地性、人性、万物之性的发展规律。“阴阳往来交错其间,其时(指天时)则有消长之不同。长者便为主,消者便为客。事则有当否之或异,当者便为善,否则便为恶。即其主客、善恶之辨,而吉凶见矣。故曰‘八卦定吉凶’。吉凶既决定而不差,则以之立事,而大业自此生矣。(《周易折中》7页)”“长者”、“当者”,是“一阴一阳之谓道”的“继之者”,与时皆进者,所以是善也。可想而知逆道而行就是反而动者即是恶者。“成之者,性也”说明而能顺应万物之性即道的自然规律。所以,圣人设卦观象写系辞明吉凶,让天下之人都能知晓。“一卦一爻,足以包无穷之事,此所以见《易》之为用,无所不该,无所不遍,但看人如何用之耳。易如镜相似,看甚物来,都能照得”(同上第7页)。”《周易》是以象喻事明质的奇特哲学。与时俱进的意义在于“其功顺天,天助之;其功违天者,天违之。天之所助,虽小必大;天之所违,虽成必败。顺天者有其功,违天者怀其凶。(《管子》·形势)五、对称破缺证明太极图是宇宙演化的模式前面列举了什么是轴对称、中心对称,在现实生活中还是在数学中,人们遇到的对称性远远不止轴对称和中心对称。雪花,既是轴对称又是中心对称,但没有两片相同的雪花,見图1-3。世界上有对称的事物就有不对称的事物;图1-3缤纷的雪花普通高中教科书《数学》选修3-4对称与群人民教育出版社等四单位编著2007年7月第1次印刷。
36第一章《周易》的函数图象反映宇宙“空间的形式和数量的关系”在对称事物中又有不对称的部位(如人体内脏)。对称为阴,不对称为阳,总之对称与不对称是阴阳对立统一。
太极图,顾名思义,就是太有达到的意思;极,有极限之义,就是达到极限,亦无有达到。就是达到极限,也没有相匹之意,包括了至大无外、至小无内的时空极限,静止和运动有其规律,也包括了至极之理(如对立统一规律)。太极图既不是轴对称又不是中心对称,而整个结构是均衡的阴阳平衡,标志出一个稳定的结构,其内各对应部位能量是均衡的、相反相成的、独立的、由量变到质变的、转化的、对立统一的、阴阳矛盾双方(黑白鱼)、自组织的结构。
太极是宇宙天地万事万物运动的机制,太极为最高级、最标准、最完美变化法则。所以这样说是因为太极图反映了阴阳变化之理,阴阳是什么?阴阳就是差异,也就是矛盾,没有阴阳就没有矛盾,也就没有世界,所以太极图包含了宇宙的一切变化。
最根本的是太极图以阴阳变化为根,太极图外圆是统一体;统一体一分为二--黑鱼代表阴,白鱼代表阳;黑鱼中的白点代表阴中含阳,白鱼中的黑点代表阳中含阴;阴阳变化以爻表示,正是“爻也者,效天下之动者也(《易传》系辞下)”道有变动,故曰爻,爻有等,故曰物;物相杂,故曰文。文不当,故吉凶生焉(《易传》系辞下)。
易传这两句话说明太极图、八卦圆图、64卦圆图本质是通过爻效仿天地之动,是按道的变化即“一阴一阳(通过爻变表示)之谓道”反映天地变化。也可以说阴表示静止、为对称;用阳表示变化的“对称破缺”之势,则太极图全37周易天文学部涵盖了宇宙间一切变化的发展原理。
历史学家冯有兰说《周易》是“宇宙代数学”,这话是说无论把什么未解之谜的事物代入《周易》都会得到科学的解释並辨定发展趋势。毛泽东说过,哲学是关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科学。爱因斯坦曾指出:“如果把哲学理解为在最普遍和最广泛的形式中对知识的追求,那么,哲学就可以被认为是全部科学研究之母”。太极图就是这样的一个宇宙演化的模式。
第九节太极序列对人类的启示一、太极序列展示生物有共同的祖先《周易》理论证明:“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太极、两仪、四象、八卦,是《周易》所固有的哲学名词,代表万事万物,也表示宇宙发展。
生物圈、人类圈形成大约300万年前。生物和人类原是混在一起的,无名,万物之始;有名,万物之母。后来随天地之演化,人类与动物、自然分开了,形成天地人三才者。美国宇航局墙上写着,氢只要有足够的时间就会变成人,这也间接地说明了万物有共同的祖先。
科学家发现生物有共同的祖先,生命起源于非生命物质,所有物质均来自宇宙。这一共识,和《周易》认为万EinsteinA.爱因斯坦文集(第一集).许良英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6,342~343页。
徐道一2008年“周易·科学·21世纪中国”第368页引“徐道一、杨正宗、张勤文、孙亦因,天文地质学概伦。北京:地质出版社,1983年,第220页。
38第一章《周易》的函数图象反映宇宙“空间的形式和数量的关系”物生于太极,两者并不是简单的偶合,而是说明宇宙万物呈现着太极式的阴阳消长运动。从太极两仪四象八卦六十四卦……每一环节物质的变化过程,均含太极初始阶段的阴仪、阳仪,均含四象之元素,均含有半保留式阴阳消长变化运动。
人的基因之所以能“嫁接”到植物的DNA分子上去,是因为人与植物的DNA都具有规则的双螺旋结构;将人类胰岛素基因拼接到大肠杆菌的DNA分子中,然后通过大肠杆菌的繁殖,生产出了人类胰岛素。这两个事实说明人和植物共有一套密码子,蛋白质的合成方式相同。以上两个事实可以证明,现代地球上的生物之间是远亲近族,它们都是太极序列演化出来的。
二、从百万富翁的破产看《周易》指数爆炸的威力一个叫杰米的百万富翁,一天,他碰上一件奇怪的事,一个叫韦伯的人对他说,我想和你签订个合同,我在一个月中每天给你10万元,而你第一天只需给我一分钱,以后每天给我的钱是前一天的两倍,杰米说:“真的?你说话算数!”合同开始生效了,杰米欣喜若狂。第一天杰米支出1分钱,收入10万元;第二天支出2分钱,收入10万元;第三天,杰米支出四分钱,收入10万元;第四天,杰米支出8分钱,收入10万元……到了第10天杰米共得到100万元,而总共才付出10元2角3分。到了第20天,杰米共得到200万元,而韦伯才得到1048575分,共10000元多点。杰米想:要是合同签订两个月、三个月该多好!第21天杰米支出2万多,收入10万元。到第28天,杰米支出134万多,收入10万元。结果杰米在一个月(31天)得到310万39周易天文学元的同时,共付给韦伯1073741824分,也就是1073万多元!杰米破产了。
这个故事一定会让人吃惊,开始微不足道的数字,两倍两倍地増长,会变得这么巨大!事实的确如此,因为杰米碰到了“指数爆炸”,一件事物如果成倍成倍地增大(M=2n),则它是以指数形式增大,这种增大速度就像“大爆炸”一样,非常惊人。
指数函数M=2n正是《周易》的宇宙太极序列,从《周易》的函数图象上看,以M轴对称并随n的增大,函数值增加非常快。在科学领域中,常常需要研究这一类问题。
三、人口数量和消费观不可超过地球的承受力我们居住的地球,是人类唯一的家園,地球养育人类的资源是有限的,当人类按指数函数迅速增长,如果接近了地球的承受力,就会破坏环境,物种灭绝。贫富两极分化,会爆发战争,瘟疫也会到来。全球人口总量、各国人口总量均应保持与地球养育能力相平衡,人类才可以生存下去。人口爆炸是存在着的,如一对男女十八岁结婚,一生要两个孩子,“结婚、生孩子、盖房子”,十八年至二十年一个周期,五十岁左右就四世同堂。按2n指数增加,由1、2、4、8…指数函数增加,一个国家就算地大物博,到30多亿人口,无论生产如何快速增长,也很难摆脱贫穷和落后,人类应该有这个忧患意识。
就是人口不增加,也要限制高消费。“以能源为例,目前每个美国人能源消费量相当于3个日本人、6个墨西哥人、12个中国人、33个印度人、147个孟加拉人或422个埃塞俄比亚人。按此计算,美国2.6亿人口的能源消费相当40第一章《周易》的函数图象反映宇宙“空间的形式和数量的关系”于31亿中国人或85亿印度人的能源消费。用美国的观察所人员艾伦·德林的话来说,浪费性消费已成为美国社会中较普遍存在的弊病。这种消费的文化模式使美国人口远远超出本国资源的承受能力,因而美国尽管每平方公里人口绝对数量不算多,却出现了人口相对来讲严重过剩乃至‘爆炸’的问题。发展中国家人口问题相形见绌。”人类要想在地球上长久的生存下去,节制生育,勤俭生活,限制高消费,反对浪费,已提到日程上来。
四、太极序列无限变化产生量子世界从数学看《周易》的科学性,并为《周易》建立了轴对称的函数图象,可用函数图象看以象喻事就更加科学化了。太极序列无限变化是指变化的两个极端都产生无限小或无限大的物质世界,无限大与无限小的数均是周期数,无限大数的倒数可转化为无限小数,无限小数的倒数可转化为无限大数,所以太极序列函数值可以相互转化。
详述之,《周易》的函数式M=2n的含义为:2为阴阳两面,n为阴阳组合的次数即太极序列函数的指数,M为太极序列的周期数或为阴阳变化产生物质的总数。周期数展开为周期数的子项数,如一年周期数365天中的任意1天是365分之一,这一天是什么样的一天是有时间和空间特征标志的。什么样的一天包括天时发展、昼夜长短、人文情况、平均气温、降水量、环境情况、自然灾害、人口数量及健康状况、人类生活情况、国际间大事等等。一天时空的长见黎鸣著《道德的沦陷》贰,中国社会出版社,2004年9月第1次印刷269页。
41周易天文学短还可以用微秒计算,微秒以下可用小数计算,可见无限大周期的倒数是无限小数。如M=212=4096,M=2-12=1/2-12=1/4096,即M=212的周期数4096的倒数为1/4096,等等;如果M=2n之式中n取负数,则M=2-n=1即无2n,限大向无限小方向发展。无限小的东西就是气,气聚成形可以变为为无限大的有形之体,如M=(1无限小数的2)n倒数是当n取负无限大数时就由无限小还原成(转化)为无,(11,,限大的周期数即M=2)-n=1=2n当n=-12时2n上式(1就由1/4096转化成4096。两者的大、小数实现2)n了阴阳转化。见本章“图1—1《周易》函数图象”及“第三节《周易》函数图象标志出宇宙的演化”之三“《周易》函数图象展示宇宙是无限大,又是无限小”。
无限大周期数的倒数是无限小数,义味着什么?义味着统一物的分解,统一物即是事物对立的统一体,即《周易》说的“阴阳合德刚柔有体”,分开为二,合则为一即是对立统一体。毛泽东说:“将一体分裂为二的见解,是辩证法的基本特质”,揭示物质的可分性,特质就是物质的可分性,会使物质颗粒越来越小,出现量子世界。当代量子力学诞生,使人认识到《周易》是无所不包的哲学巨著。
《毛泽东哲学批注集》,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1988年3月第1次印刷,第166页,读《辩征法唯物论教程》(中译本第三版)一书的批注。
42第一章《周易》的函数图象反映宇宙“空间的形式和数量的关系”物质的可分性可涉及微观世界的任何层次、任何层面的量子世界中的量子。据量子纠缠现象资料说,两颗以相反方向、同样等速运动之电子为例,即使一颗行至太阳边,一颗行至冥王星,如此遥远的距离下,它们仍保有特别的关联性(correlation);亦即当其中一颗被操作(例如量子测量)而状态发生变化,另一颗也会即刻发生相应的状态变化。如此现象导致了“鬼魅似的远距作用”(spookyaction-at-a-distance)之猜疑,仿佛两颗电子拥有超光速的秘密通信一般,似与狭义相对论中所谓的局域性(lo-cality)相违背……纠缠态作为一种物理资源,在量子信息的各方面,如量子隐形传态、量子密钥分配、量子计算机等都起着重要作用。所谓“量子纠缠”就是指不论两个粒子间距离多远,一个粒子的变化都会影响另一个粒子的现象,即两个粒子之间不论相距多远,从根本上讲它们还是相互联系的。科学家们认为,这是一种“神奇的力量”。其实,这均是由于太极序列变化之故,耦合之性即“神奇的力量”这是由于太极变化的亲缘关系所至,本原上是太极一体化之故,两者变化长程有序,是因为万物皆含有阴阳之根。这种“神奇的力量”是太极序列或易卦序列的“相反卦”所彰显出来的特质,例如64卦圆图中的《夬》卦与《剥》卦、《乾》卦与《坤》卦、《姤》卦与《复》卦……诸多“相反卦”之间都有这种‘鬼魅似的远距作用’或“神奇的力量”。非64卦圆图即n不等于6,如从无穷大选出一个数,在太极序列或易卦系列中亦同样有“相反卦”存在,即同样有‘鬼魅似的远距作用’或“神奇的力量”存在。正是太极生阴阳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至到43周易天文学无穷卦,卦就是悬在时空中的物质,包括我们的生命体。量子长程有序向生命系统方向发展,这是太极序列变化在一定时空历史阶段中的反映。
量子的要义和《周易》有密不可分的互补关系。量子世界要义有三:第一,一个物理量如果有最小的单元而不可连续的分割,就说这个物理量是量子化的,并把最小的单元称为量子,当前还没发现再分割量子的事。这就把量子称为气了,这就和《周易》宇宙元气联系到一起;第二,量子力学把研究对象及其所处的环境看作一个整体,它不允许把世界看成彼此分离的、独立的部分组成的,‘鬼魅似的远距作用’这就和《周易》整体观联系到一起;第三,量子世界有许多测不准原理或不确定性,这又和《周易》“阴阳不测之谓神”联系到一起。可见东西方文化是互补的、相结合的。
44第二章《周易》的天地之动法则反映太阳地球运动规律第二章《周易》的天地之动法则反应太阳地球运动规律为什么地球在绕太阳公转的同时又自转?太阳、地球运动是如何阴阳转化及如何周而复始运动?从太阳地球的运动如何体现宇宙是无限的?太阳地球的运动又如何体现“阴阳合德而刚柔有体”?又如何体现出发展变化的阶段性?这是本章从太阳地球运动看《周易》的科学性,看《周易》是天地发展模式的原因所在,是本章所要讲的中心内容。
第一节从太阳运动看《周易》的科学性一、从太阳“一阖一辟”看阴阳变化太阳系是银河系的一小部分。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是四个类地星;木星、土星是两个大体积的巨星;天王星、海王星是两个远日星。太阳质量占太阳系质量的99.87%。这八大行星,在太阳的管辖下组成太阳系家族。地球是太阳系中居于第三位置的一个普通行星。
万物生長靠太阳,由“星”字上下结构体现出来。太阳是如何实现“万物资始,乃统天”呢?太阳是一个巨大炽热的气体球,主要成分是氢和氦,太阳源源不断地以电磁波的形式以30万千米/秒向四周发射能量,这种现象称为45周易天文学太阳辐射,太阳直接为地球提供了光、热资源,地球生物的生长发育离不开太阳,太阳是地球上一切资源和动力的来源。
太阳能量来源于太阳内部的核聚变反应。按《周易》理论,膨胀为阳,收缩为阴。在太阳收缩过程中,在内部高压、高温下,4个氢原子核经过核聚变反应,变为1个氦原子核,氢原子核减少以转化为能量,使其内部温度更高,于是又膨胀,向外发射光能。太阳膨胀放出能量后,又产生收缩,继续进行核聚变。正如《周易》《系辞上》说:“一阖一辟谓之变,往来不穷谓之通。”阖,就是关闭、收缩,为阴;辟,就是张开、膨胀,为阳。太阳就是不停地通过“一阖一辟”向外辐射能量。“一阖一辟”,就是太阳能量辐射要经过反复的吸收、发射、再吸收、再发射的过程。能量在太阳对流层内,以上下翻腾的对流方式向太空辐射能量,说明太阳辐射能量过程中不断地进行阴阳转化。
在过去的50亿年的时间里,太阳因核聚变损耗的质量是它本身质量的0.03%。目前我们的太阳正是青春年少的旺盛时期。
二、太阳运动的极点,周期长度在太阳系家族中,太阳本身在运动,又率八大行星等围绕相关天体中心在运动。
在地球自转和绕太阳公转时,太阳也在相对运动,太阳直射点在地球南北回归线之间往复移动。地球南回归线23°26',北回归线23°26',是太阳南北回归运动的极线(极点)。太阳运动不过南北回归线,也无不及,遵守中庸之道。太阳一个回归周期年长度等于365日5时48分46秒。
46第二章《周易》的天地之动法则反映太阳地球运动规律太阳直射南北回归线间的奌的轨迹形状是一条头尾相接的端端正正的“S”形空间曲线,详见图2-9。
三、“太阳高度”变化之根本原因是阴阳变化太阳高度概念。太阳光线与地平面的夹角叫太阳高度角,简称太阳高度,用h表示。太阳高度在正午达到一天中的最大值,叫正午太阳高度,用H表示。太阳直射点纬度为f,所求地面纬度度为d,所求地点正午太阳高度为H。
则H=90°-f+d。
太阳高度日变化原因是地球自转;正午太阳高度变化原因是赤黄交角的存在。为什么地球会自转和赤黄交角为什么会存在?是由于阴阳二因素相交,往后会理解的。因为太阳与地球之间做相对的运动,同时地球又自转,隨本章节学习往下进行,前后内容会相互浸润、相互彰显,会逐渐加深理解。全球太阳高度分布等值线见图2-1。夏至之日,太阳垂直照射北回归线,见图2-1左边图,太阳垂图2-1全球太阳高度分布等值线(太阳高度角相等的点的连线)直照射北回归线上,向北南两方向逐渐减弱直到0经线光度为零,此线为辰昏线,有哲言说,“黑暗即将过去,暑光即47周易天文学将来临”,就是在夜半球但接近辰昏线之处说的,人类社会运动也如辰昏线变迁一样。
小孩问大人:早晨和晚霞,人们看到太阳是一轮红日,感到太阳离我们很近,但光线不强,中午看到的太阳是银白色,比早晨或晚间看到的太阳要小许多,感到太阳离我们很远,但光线很强,使人眼睛不敢面对太阳,这是什么原因?经常是大人回答不出来或说的不清楚,使小孩听不明白。根本问题是太阳光照射地球是直射还是斜射问题,才使小孩早中晚看太阳有不同感觉。太阳和地球互动,可认为太阳是相对不动的(实质在不停的运转),只讲地球在动,地球绕地轴自西向东自转,在地球上的人早晨和晚间看到的太阳一般情况下都是太阳光斜射地球表面,太阳光线斜射地球表面时所穿过大气层路径要比中午太阳光所穿过大气层路径要长得多。太阳光有多种颜色,其中红光光波最长,光波越长的光穿透大气层能力就越强。大气层有灰尘,有的灰尘粒径很大,太阳的红光照射灰尘粒径上产生散射,能量也要削弱很多。因为太阳斜射地面、所以红光穿过大气层路径比中午要长,红光经过大粒径要散射,所以早晚人们看到的太阳不很热颜色发红。中午,太阳光直射地面,穿透大气层路径比早晚要短,红光遇灰尘散射少,所以,人们看到的太阳要比早晚小一些,因为光线能量损失少,所以人们就感到光线强、中午热。说到此处,就会理解太阳高度的概念。
认知太阳光在地球表面太阳高度变化,是因为地球绕地轴(地轴永远指向北极星)自转为阴,太阳在地球南北回归线之间往复运动为阳,这阴阳之间不断地“交也”,这48第二章《周易》的天地之动法则反映太阳地球运动规律阴阳相交也体现以地球赤道面为阴与地绕日公转的黄道面为阳相交为标志,见图2-6、7。两面(地球赤道平面与地球公转轨道平面)不断地相交,也可谓之“一阴一阳之谓道”的相交和变化。
四、太阳电磁辐射具有场能的阴阳之性太阳辐射带电粒子流,具有波粒两重性———粒子性、波动性。太阳辐射电磁能量,形成一阴一阳交递变化的场能,参见第本章图2—8。磁为隐为阴,有磁就有电;电为显为阳,有电就有磁。磁和电都以场的形式按《周易》“一阴一阳之谓道”向太空辐射,人类发射遥远星空探测器靠这种电磁波传导信息。
第二节从地球绕日公转的原因看阴阳变化人造地球卫星为什么不会掉下来而会绕地球旋转,这和地球绕太阳公转的道理是一样的,不过人造地球卫星是人造的天体,是人为地发射到天空去的,而地球是自然形成的天体,但两者围绕不同天体旋转的道理是相同的。发射卫星要克服地心引力,克服地心引力就要达到斥力和引力平衡,平衡体现人工天体(人造卫星)的最终速度,当速达到大约11、2km/s(第二宇宙速度),人造卫星就可绕地球公转。
本人所著《生命密码探索》一书第44页“图3-2太阳和行星之间的引力示意图”,表示万有引力。万有引力,标明太阳对地球有引力,地球对太阳有引力,二者之引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分别作用在两个不同的星体49周易天文学(太阳和地球)上。有引力自然就有斥力(排斥之力,脱离引力之力),引力为阴,斥力为阳,阴力阳力的合力也即是阴阳平衡的力,就使地球绕日公转。可见地球绕太阳公转离不开阴、阳之力的作用。万物生长发育是离不开自然力的。人在地上走,鸟在空中飞,鱼在水里游都有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相互作用。作用力为阳,反作用力为阴,星系间相互绕转都有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作用。恩格斯说:“交互作用是我们从现代自然科学的观点考察整个运动着的物质时首先遇到的东西。”“交互作用是事物的真正的终极原因。”恩格斯所说的“交互作用”是指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彼此的相互作用,可以用来帮助我们理解“一阴一阳之谓道”存在着力的作用。终极原因就是宇宙天地万物发展、存在的大本大原之因。
第三节从地球自转原因看阴阳变化一、地球自转原因是地球电流切割地球周围磁力线———磁为阴,电为阳,本原是“一阴一阳之谓道”的作用和运动“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形式”,“‘时空———场———物质———流形’,物理客体有着空间的广延”。上述中的“场”是什么意思?英国李约瑟博士“特别肯定和赞扬物质析离后仍保留阴阳,认为这是‘场’的思维方法。他的结恩格斯:《自然辩证法,人民出版社1984年10月第1版95页。
《生命密码探索》第182页引《科学的历程》吴国盛/著北大出版社第434页。
50第二章《周易》的天地之动法则反映太阳地球运动规律论就是‘现代科学所探讨出的世界结构的某些部分,已见诸阴阳学说家的思考中。”地球为什么绕太阳公转的同时不停地自转?笔者在《生命密码探索》一书198页曾说明“地球是空中的电动机”。太空中并不是绝对的空,太空中有物质之外的能量存在,这是由于能量可以在物质内存在,也可以在物质之外以场的形式存在。太阳辐射的高能粒子流就是一种能量,粒子具有二重性即粒子性、波动性。带电的粒子流形成电场,有电场就有磁场,有磁场就有电场,电场和磁场是对立的统一。
电为显为阳,磁为隐为阴。在磁场中,通电线圈受到安培力的作用,发生转动,这已是科学。地球是个带电体,这是地球能自转的内因,当地球绕太阳公转的时候,地球电流就切割太空中磁场之磁力线,于是带电体地球就会自转起来。太阳周围的磁场对地球自转起到一种动力即发动力的作用。
地球公转也会产生自身的磁场,地球磁场来源因受地电流感应。地球磁场来源也受太阳磁场对地球高空磁场的整合作用。人造电动机和天然的“电动机”两者原理有相同的道理。地球是变化均匀的带电体,地球自转轴相当于电动机的磁管--定子,定子是电动机固定不动的部分,这就是说地球南极与北极的连线形成一个偶磁场,偶磁场是均匀磁棒产生的,磁力线相对磁(棒)轴形成对称的磁《生命密码探索》第302页引李约瑟[英]《中国古代科学思想史》,陈立夫等译,江西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347页。
《生命密码探索》第196页图6-9太阳磁场对地球高空磁场的整合作用。
51周易天文学场。地轴就自然地成为类似电动机中的定子,相当转子部分是地球自转轴周围部分的地球质量--地电流体。一般说来地电流是比较稳定的,随昼夜、季节有缓慢的且是有规律的变化。物理学指出作用在导线上的安培力则是作用在运动电荷上的力的宏观表现,来源于微观上作用是电荷在安培力的作用下产生运动,地球内外电子不停的定向作切割地球磁场线的相对运动,地球磁场就使地球绕自转轴做圆周运动--地球不停的自转,成为空中的电动机。
电动机转数的稳定,是靠人为的调节相关的参数维持电机的阴阳平衡;而地球这个空中的电动机是靠自然因素的阴阳变化的整合,使其达到阴阳平衡,平稳运转。
二、用《周易》阴阳理论审视地球自转原因如何用《周易》理论审视地球是空中的电动机?《周易》理论指出“一阴一阳之谓道”。电子流动,使导体发热、发光,转化成各种能。虽摸不着、看不见,但可感触到电的存在,电属阳物质。磁和电比较起来,磁为隐,为静,磁属阴物质。电与磁是阴阳矛盾的一种形式,电与磁也是相互依存、此消彼长、相互转化,达到阴阳对立的统一。阴阳对立统一,所以磁场能使带电体地球产生旋转力,成为空中的电动机。
地球自转是围绕地轴而自转,地轴是南极与北极的连线,地轴通过北极地面的延长线总是指向北极星附近,地球是自西向东自转,自转周期是23时56分4秒,叫做恒星日。如果以太阳为参考点,则一日的时间长度是24小时,叫做太阳日,见图2-3。地球自转向太阳一面为白天,为阳;背太阳的一面为黑夜,为阴,见图2-3。老子说“万52第二章《周易》的天地之动法则反映太阳地球运动规律物负阴而抱阳”。图2-3是以太阳直射地球赤道和地球自转所形成的昼半球和夜半球的。
更多章節請下載APP
海鷗小說APP 海量小說 隨時隨地免費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