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世修志,古今皆然。今国泰民安,教育勃兴,我们乘势编纂《金溪县教育志》,历经寒暑,广征博咨,三易其稿,终偿夙愿。金溪于北宋淳化五年(994)建县,千余年来,人杰地灵,书香袅袅,彪炳史册的人物层出不穷,曾出过3名状元,3名榜眼,272名进士。南宋哲学家、教育家陆九渊,开创“心学”,兴办书院,启蒙心智,被誉为“百世大儒”;元代危素,参修二十四史中宋、辽、金三史,并与宋濂同修《元史》,功在史册。何宗彦、蔡国用,朝廷重臣,国家栋梁;清朝著名学者蔡上翔,考尽群书,写成《王荆公年谱考略》,为荆公洗冤辩诬;“医林状元”龚廷贤,悬壶济世,著述甚丰,迄今仍为医界推崇;吴宏作画,名列“金陵八家”,声震江东;周亮工文才武略,一代豪雄;傅良桥平倭御寇,立功疆场……金溪历代名人辈出,文功武绩、翰墨丹青为世人瞩目。金溪,这座孕育了千年文化的古县,之所以为外人称道,还源于博大精深的文化常演常新,从而滋润人们奋发有为,不断创新。由此,培育出来的魁杰人物源源不断。民国时期首创金溪中学、继创应钦中学的曾仲鲁,闽浙赣红色根据地卓越领导人、红十军军长周建屏,近代欧美文学研究家、翻译家蔡文显,当代世界固体力学领域著名科学家、清华大学博士生导师、“全国十大杰出科技青年”、荣膺2017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的郑泉水,皆其中之佼佼者。修志,不仅仅是记录这些名人。人以地传,地以人传。“金溪书乡”孕育了一代代名人,而一代代名人又使“金溪书乡”发扬光大。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历届县委、县政府情系教育,举全县之力,实施“科教兴县”。自“普及初等义务教育”至“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办学条件日渐改善;从“素质教育”到“课程改革”,教育质量逐年攀升。管理与教研,两翼腾飞;投入及培训,活水潺潺。教育联盟,交流轮岗,城乡均衡发展;以人为本,文道一体,名师层出不穷。义务教育普及,基础教育做强,职业教育从无到有,高中教育如火如荼。城镇乡村,书声琅琅;锦绣河山,翰墨飘香;天道酬勤,桃李芬芳;党政关爱,沐浴春光;支教助学,时代风尚;仲永之伤不再,寒门人才昂扬。《金溪县教育志》是金溪县有史以来的第一部教育专业志。本书的出版是金溪县教育界的一大盛事,它溯源清流,分门别类,记其始末,以传历史,载其兴革,以明轨迹。凡属近期的教育史实,书!!"!"#$%&重点论述说明,而对古远的教育史实,则广征博采、去伪存真、去粗求精。它的付梓,上可告慰先贤,下可为后者镜鉴,也是研究金溪教育之资料库、工具书。愿全县广大教育工作者以志为鉴,鉴前代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描未来之蓝图,为实现教育可持续发展,打造更加靓丽的金溪教育品牌,建设人力资源强县再续新篇章!逾百万字之巨的编著工作,倾注了社会各界关心教育的同仁,特别是编纂人员的心血。新志初创,千头万绪,时间长,跨度大,管理体制多变,领导班子更迭,干部人事变迁,档案资料残缺,给编志带来许多困难。修志工作者夙夜匪懈,兢兢业业,群策群力,大功告成。教育志纲目清晰,史料丰富,处处见匠心,字字知务实,足见修志者劳动之艰辛。区区感激之情,不尽言表。谨此为序。2018年5月(作者系金溪县教育体育局局长)书!"#一、宗旨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实事求是地记述金溪教育的历史和现状。二、时限上限不定,重点追溯到金溪县教育事业的发端,下限断至2017年6月底。三、文体用现代语体文和第三人称记叙;横排门类,事以类从,以时为序,纵叙发展,纵横结合;采用述、记、传、录、表、图等体裁,分篇、章、节、目4级展开。四、纪年封建王朝以朝代纪年,中华民国以民国纪年,均用汉字书写,括注公元纪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以公元纪年,用阿拉伯数字书写;同一朝代年号,章节内只括注一次公元纪年,其他省略。括注时,只记数字。世纪、年代均用阿拉伯数字书写,凡不注明世纪的年代,均指20世纪;时间段、数据段之间用连接号连接。五、人物传略、简介按生年排序,人名录则分类以表格形式记载,各类人物为征集而来,未与组织核实。六、称谓机构、职务、地名均按当时称谓记述,机构第一次出现时用全称,再次出现时用简称;人物直呼其名和职务职称。七、文字、标点使用国家公布的《简化字总表》和《标点符号用法》。对人名、地名、书篇名及古籍文句,一般用简化书!!"!"#$%&字;容易引起误解者,则保留异体字。八、表格不设备注栏,说明文字列于表身之下,其中“—”表示缺项或数据不详,“0”表示该项数据为零。九、简称中华民国简称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简称新中国,中国共产党金溪县委员会简称县委,金溪县人民政府简称县政府。志内所称“解放前”“解放后”系以1949年5月7日金溪获得解放时为界。十、资料源自档案馆、县志办、局各股室、县内各校、族谱以及专著、报刊、网络等,编纂时一般不注明出处。书!"!!"概述一金溪县位于江西东部,地处北纬27°41′至28°06′,东经116°27′至117°23′之间。总面积135807平方千米。东与贵溪、资溪两县交界,南与南城县接壤,西与抚州市相邻,北连东乡和余江两县。金溪县城距省会南昌市150千米,距抚州市47千米,距鹰潭市49千米。金溪地貌,分平原、丘陵、山地三种类型。平原占20%,丘陵占70%,山地占10%,素有“六分半山两分田,分半水路和庄园”之称,共同构成一幅美丽的田园山水画。金溪属亚热带湿润气候,四季分明,气候温和,雨水充沛,光照充足,乃一方净土。县境属鄱阳湖平原与武夷山脉的交界地带,地势东南高、西北低。地形图状如鸡冠花,境内诸山均属武夷山脉,县东的云林峰与贵溪的龙虎山诸峰相接,参差起伏,绵延逶迤,高大险峻,出云峰海拔1233米;境内水系属抚河、信江水系。金溪县历史悠久。宋淳化五年(994)建县,因其山出金、银,有溪水色如金而得名。清代分为六乡四十九都。民国三年(1914)属豫章道,二十一年(1932)属江西省第五行政区,二十四年(1935)属第七行政区。1949年5月7日金溪解放,先属贵溪督察专员公署,同年8月底,划归抚州专区,现属抚州市。金溪县现辖8镇(秀谷、浒湾、双塘、何源、合市、琅琚、左坊、对桥)5乡(黄通、陆坊、陈坊积、琉璃、石门)1区(华侨管理区),共有10个居委会(社区)和149个行政村,1434个村民小组,总计人口318万。金溪山环水抱,人杰地灵,钟灵毓秀,人文蔚起。东枕云林三十六峰,西关灵谷十景之奇。青田三水之江,从东北奔向白塔,遂为信江一脉;芦河之流于西南汇入盱水,顿增抚河之波。城乡人民尊师重道,民风淳朴。金溪物产富饶、资源丰富。农业产品,以“绿色”著称,盛产粮食、黄栀子、早熟蜜梨、香樟香料;地矿丰富,石墨储量全国第二;珍珠岩、玛瑙储量不少;金溪有赣东粮仓之称和书乡之美誉。金溪文化底蕴深厚,古有“临川才子金溪书”之谚,今有“千年古邑,心学圣地,江南书乡,华夏香都”之誉,是赣东地区人文资源丰富的古县,至今古貌犹存,古风依然。特别是明清古村落、古建筑众多,是没有围墙的古建筑博物馆。现今,金溪将沿着聚焦“城区、园区、景区”之“三个板块”,突出“古邑文化,绿色生态,蓝色创业”之“三大主题”,实施芳香产业,清香生态,书香品牌的“三香工程”的发展策略,建设生态宜居、活力宜业、人文宜游、休闲宜养、特色宜创的“五宜金溪”,努力把金溪打造成“昌抚半日休闲地”“省级生态文化示范县”“中国历史文化名县”“世界香都”。二金溪历史悠久,教育源远流长。金溪最早之书舍,始于唐代初年,名士何仙舟弃官隐居于此,建造书屋,始称书山,后名“仙舟书屋”。两宋时期,不但私学、书院数量多,办学质量也令世人瞩目,饮誉海内的“崇正”“槐堂”书院就是其中的代表。金溪县学,始于北宋皇元年(1049)、南宋嘉定二年建学舍于县衙之侧,后经历代修葺增扩,至清乾隆时期,已成一座斋阁璀璨、庙廊完备的书舍。县邑人氏,一般是在家塾蒙馆启蒙,进而博览经史。北宋名相王安石,曾就读柘岗外婆家家塾和榉林书舍。南宋陆九渊,曾执教于槐堂书院,也曾讲学于贵溪象山,被尊为象山先生,更是创立“心学”,成为一代名家,享誉世界。清乾隆二年(1737)知县阎廷佶倡捐购买县城学岭右边桂氏房屋,改为义学。清代的双塘“枫园书屋”冯谌书!!"!"#$%&讲学,冯谦、冯盳从学,后均为著名文学家,“金溪三冯”传为佳话。竹桥经馆,陈子贤主讲,名气很大。两次鸦片战争,震惊国人,清明末年,“废科举、兴学校”。光绪二十八年(1902),知县杜麟光,把仰山书院改为县官办学堂,民国元年(1912)县官办学堂改名“县立高等小学校”,迁入文庙。全县各地书院纷纷改办学堂,新学创办呈蓬勃之势。办学宗旨由忠君尊孔,开始面向社会需求,教学内容上亦增设各种现代课程,以培养学生多方面兴趣和才干。辛亥革命后,废除尊孔读经,学堂改办学校,私立小学发展很快。先后有合市霞斯私立进修小学,黄坊榉林小学,石门靖思陶群小学,陆坊植源裘中小学,琅琚朝墩严家启秀小学,陈坊高坪树人小学(董事长乐淡然,校长雷省斋),县城私立端淑女子小学。竹桥才女全红云(1860—1939年),余孝慈之妻,出生时被送给全姓家人中做女儿,后归家竹桥,1934年在南昌创办“进德女子学校”。民国十七年(1928),全县按区、乡、保、甲行政体制,区、乡(镇)设中心小学,保设国民小学。金溪革命先驱卢春生、詹谷存等就曾在当时的保学———左坊睿智小学任教,他们一边教学,一边从事地下革命活动。民国时期的金溪小学教育,在民国初、中期,分为义务教育和失学民众补习教育两种,至民国二十九年(l940)秋,将义务教育和失学民众补习教育合并,称为国民教育。其时的金溪小学教育是很落后的,各地只有少量的国民学校,大多数还是家塾、私塾、私立小学。在广大农村,农民群众大都目不识丁。随着小学教育的缓慢发展,中学及中等职业教育在金溪也开始起步。民国二十八年(1939)秋,根据省教育厅制订的《中学教育改进计划》有关初级中学由县设立,完全中学由省设立的原则,金溪县立初级中学创办,校址在黄通村李家祠堂,首任校长曾仲鲁。其时还有崇麓乡南村秀才胡英甫在姚坊村禅居寺开办的中学补习班,为全区最早的初中补习学校。民国二十九年(1940)秋,私立章江中学一部分由南丰迁入金溪县疏口村,改名“振德中学”,为完中,由第七行政公署专员张伦元担任校长。民国三十年(1941)春,金溪县立初级中学迁至双塘竹桥村,同年秋又迁往浒湾黄坊村与私立应钦中学合并办学,两块校牌,一套人马,设有高中6个班、初中14个班,在校生千余人,另外还附办蔚霞小学,学生百余人。其时全地区五所完中,金溪就占有两所。民国三十二年(1943)春,金溪县政府决定将金溪中学与应钦中学分开,以县城文庙为金中校舍并委派汪兆熊任校长。民国时期,由于战乱及政府的腐败,金溪教育非常落后。中小学校都设在残破的祠堂庙宇中,教学条件简陋,教学设施缺乏。至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全县只有初级中学一所,教职工15人,中学生130人;小学52所,教职工91人,小学生1894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金溪的教育事业获得新生。据省人民政府《江西教育改革方案》,金溪县人民政府为了满足工农群众文化翻身的迫切要求,高度重视全县教育事业的改造工作。发布招考小学教师的简章,举办师资集训班;不但恢复了原有的中小学校,还逐步增设了新的小学校,私立学校逐渐由政府接管办学;要求全体教师坚决贯彻“面向工农”的方针,优先招收工农子弟入学,积极解决工农子女上学的具体困难;课程设置方面,取消公民、党义课,开设政治课;废除训育制度,加强劳动教育,严格禁止体罚学生等。1951年,开办职工业余学校,1952年冬扫盲委员会成立,农村完小附办职工夜校,全县开展扫除文盲运动。工农文化补习学校、职工夜校和妇女识字班遍地开花,各地大办冬学,学校分早、晚班,并开展送字上门、田头教学等活动。1953—1958年,根据党中央提出的“整顿巩固,提高质量,控制发展,稳步前进”的总方针,对全县中、小学进行整顿工作,并将中学教育逐渐纳入国家经济发展计划。1956年秋在浒湾小学借教室开办浒湾初中,招收学生90人,分为2个班,校长杨清泉。全县共有初级中学2所,学生618人,教职工54人。这一时期,各校学习苏联教育理论和教学经验,坚持以教学为中心,加强教学研究,改进课堂教学方法,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实行“五级计分法”。与此同时,为了提高教师文化水平,以适应教学工作需要,抓紧教师的业务函授,建立了函授辅导站,分初级、中级、高级三个阶段进行,函授采取教师自学与脱产学习相结合,深受教师欢迎。1957年,毛泽东主席提出“我们的教育方针,是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各校开展了轰轰烈烈的教育革命。1957年开展整风“反右”,全县教工集中在县城学习45天,结束时吸收四名教工(詹秋平、姜敬群、刘秀书!"!!"龙、吴天护)为中共党员,县委组织部主持宣誓大会,县委书记严寿清出席并讲话,对全县教工鼓励很大。1958年12月13—24日,中共金溪县第二次代表大会召开,姜敬群应邀列席会议。在“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指导下,金溪教育呈现“跃进”势头:幼儿园、托儿所如雨后春笋,村办小学遍地开花。除办好公办小学外,新增办各种类型的民办小学63所,教学形式采取了二部制、半日制、巡回教学,甚至开办牧童班等。广泛动员适龄儿童入学,要求“进得来,留得住,学得好”,力争实现普及小学教育。初中及中专教育也得到加强:先后在双塘、石门、蒲塘、陆坊、田等5所完小附设了初中班。共产主义劳动大学金溪分校创办,各公社的农业中学、红专学校各具特色。1960年5月,专署在浒湾召开全区妇女工作现场会,要求大规模地办好托儿所、幼儿园。学龄儿童统一入园,全县兴办幼儿园158所,入园儿童3151人,教师317人。城关一小在周家祠附办幼儿园一所,办班3个,招收150人。当年统计,金溪县有完中一所,学生401人,初中6所,学生2603人,小学255所,学生20511人。同年,金溪县文化教育、医疗卫生、中学、小学、知青、剧团、农中等10个单位被评为省先进单位,出席了省文教群英会。1961—1963年,贯彻落实八字方针“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教育工作进入调整期。根据省政府的要求,落实知识分子政策,在对“反右”运动中受到伤害的教师,进行甄别、平反,认真贯彻教育部颁发的“中学五十条”“小学四十条”,调动了广大教育工作者的积极性。调整了中小学校的规模与布局,大批幼儿园停办,农村不具备办学条件的戴帽初中班被撤销,农中减少,师训班停办。为了规范学校管理,调整了中小学教学和劳动时间,使教育逐步走上了健康发展的轨道。1964—1965年,中央推行“两种教育制度和两种劳动制度”,积极开展多种形式办学,在办好全日制中小学的同时,办耕读小学,完小附办耕读班。蚕桑职业学校、水陆小学、周庄共产主义劳动大学也陆续创办。至此金溪的教育经过接管、改造、整顿和发展,建立起以普通教育、民办教育、工农业余教育为主的社会主义教育体系。1966年5月,“文化大革命”开始,学校正常教学秩序被打乱,大批学校领导、教师被揪斗,学校停课闹革命,学生外出串联,教学设施被损坏,正常的招生考试制度被废止。1968年8月,毛主席关于“实现无产阶级教育革命,必须有工人阶级领导”“在农村则应由工人阶级最可靠的同盟者———贫下中农管理学校”的指示发表后,工宣队或贫宣队进驻各地学校,成立校革命委员会,领导学校的“斗、批、改”(斗争、批判、改革的简称),全面清理阶级队伍,制造了不少冤假错案,不少教师受打击迫害,约有50%的公办教师被下放劳动。同年11月,省革命委员会发出《关于贯彻执行党的八届十二中全会公报的决定》,提出在农村推广总结一村一校,小学不出生产队、初中不出大队、高中不出公社的经验,办好“五七”新型学校。是时,全县实行开门办学,强调突出政治,走“五七”道路,半工半读,在“三不出”(小学不出生产队,中学不出大队,高中不出公社)的口号影响下,不顾客观条件,推行一村一校,实行开卷、开门考试,不及格照样升级。全县大部分乡镇中心小学都于1968年前后附设初中部,甚至有的村完小也附设初中班。1969年,贯彻“学制要缩短,教育要革命”的指示,改小学学制为“五年制”,初、高中为“二二制”,改升学考试为推荐选拔,农村中小学下放到社、队办,农中、职校、民校停办,工农业余教育、扫盲教育、函授教育工作停摆。提倡开门办学,走“五七”道路,教材更改,开设语录课,学毛选,学农业基础知识,学“三机一泵”(柴油机、电动机、拖拉机、水泵),上军体课,唱革命歌,跳忠字舞,劳动教育耕田种地,开荒栽菜,突出政治主题,进行忆苦思甜教育。1971年,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出于篡党夺权的目的,全盘否定“文化大革命”前十七年的教育事业,极为严重地挫伤了教师的积极性。1973—1975年,在邓小平主持中央日常工作期间,金溪县对教育事业进行调整:被占领的校舍陆续退回,中小学逐步恢复正常教学秩序,教研室重现,师训班挂牌,扫盲业余教育又重新开展,招生工作改为推荐与考试相结合。在县政治部的直接领导下,教育组召开了学校管理教学经验巡回交流座谈会,历时15天。地区教研室对此十分重视,派出9名教研员出席座谈会。城关第二小学于1969年创办,金溪二中于1975年创办。据1976年统计,全县小学发展到673所,是1965年的18倍;在校学生35649人,是1965年的19倍;公办教师399人,民办教师达1162人,是书!!"!"#$%&1965年民办教师的63倍。中学有19所,初中生7195人,高中生1715人,教职工370人。“文化大革命”结束后,特别是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金溪县把教育和经济工作一样放在头等重要位置,齐抓共管。不断改造学校危房,不断深化教学改革,大力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大力普及义务教育,扫除青壮年文盲,教育事业开始进入新的历史发展时期。1979—1985年,按照中央提出的“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方针,认真贯彻中小学暂行工作条例,调整教育结构,普及初等教育,整顿教育秩序,改革教学方法,提高教育质量,将撤销的双塘、石门、对桥三所完全中学的高中部,合并到在何源孔坊开办的“何源完全中学”,共产主义劳动大学金溪分校,改名为“金溪第三中学”,先后撤销了小学戴帽的初中班,乡村小学也做了相应调整。1980年,根据《关于普及小学教育若干问题的决定》,各地纷纷集资建校,消除了危房,调整了网点布局,增加各种教学设施,整顿民办教师队伍,加强中心小学建设,发挥中心小学在普及教育中的示范作用。各公社恢复设立小学教育辅导站,以加强小学教育的领导与管理。1982年,地区文教局在金溪召开中心小学校长座谈会,强调中心小学在普及教育中的示范作用。1983年创办金溪实验小学。勤工俭学办公室成立,教育学校成立。1986年《义务教育法》颁布,将基础教育的管理权下放给地方。金溪县开始实行“三级办学,两级管理”体制,乡镇分管,以县管为主;教育经费县乡共管,以乡为主。各乡镇成立教育管理委员会办公室(简称“教委办”)。1986年9月,全区电化教育工作成果总结表彰会在金溪县召开,金溪县获全区电教成果团体总分第二名。1988年7月,全省业余体校田径赛在金溪举行。1988年制订了全县实施义务教育的规划,县政府下发了全县实施义务教育的决定,实行承包责任制,即乡、镇、村干部包入学率,学校领导包巩固率和控制留级率,教师包合格率,共同包普及率。经过政府、社会、学校、家庭的共同努力和密切配合,适龄儿童“进得来,留得住,学得好”,义务教育普及程度有很大提高。1992年,全县适龄儿童24411人,入学24060人,入学率达986%,比1985年净增35%;1992—1993学年初在校学生30298人,流生546人,年巩固率982%;上学年有小学毕业生4805人,其中双科合格人数为4536人,毕业合格率达944%;12—15周岁的少年总数为17589人,小学毕业人数15200人,普及率为865%;升入初中学生3750人,升学率达775%。是年底,全县宣布实施小学五年义务教育。1990年10月,沈玲玲在第八届省全运会女子52公斤级举重比赛获金牌,破世界纪录。1991年,金溪县通过了地区校园六配套建设的检查验收。同时,金溪教育电视台创办,教育卫视地面接收站、远距离教育和现代化网络教育进入校园,陆坊、左坊相继开办教育电视台。1993年,中国教育电视台台长宋成栋到金溪视察并题词:“发展电视教育,振兴金溪经济。”《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颁布后,县委、县政府把实施九年义务教育作为教育工作的中心任务,列入重要的议事日程,强化了政府行为,加快了实施“两基”(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进程。1994—1996年,召开了实施“两基”动员大会、教育工作会。县乡成立了“两基”工作领导小组,开征“教育附加税”和“人民教育基金”。首先是教育投入的增加,教育硬件环境大为改善;从1995—1998年,全县新建中小学教学楼房117栋,新建和改造校舍面积达13万平方米,中小学校基本实现楼房化;教学仪器配备增加。其次是端正办学指导思想,促使“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如举办中小学艺术节和体育运动会,开辟第二课堂,小学增设英语和计算机课程等。再次是调整中小学网点布局,创办环宇现代职业教育学校,开办象山中学及二中云林分校,新建县保育院、仰山学校、青少年活动中心,将陈坊、何源、左坊三个乡镇的初级中学和中心小学合并成三所九年一贯制学校等。与此同时,县局各股室的职能管理建设得到强化及规范:教育督导室主抓学校教育工作的督导和评估,有力地促使学校规范化发展;教研室主抓教改课改工作,促使了学校的校本教研及课改活动的开展;教学仪器站加强实验教学及教学仪器配备工作;教师进修学校、广播电视大学主抓教师培训工作,组织教师参加教材教法、普通话测试、合格证考试等;同时把教育工会工作提上议事日程,重新调配人员,改变了以前工会“无编制、无成员、无办公场所、无牌子、无章子”的状况,做了大量工作,成立了五十四个基层工会,各校健全了“教代会”制度,体现了教师在学校的“主人翁”意识,组建离退休教育工作者协会,评选出“教育世家”,并连续十年邀请七十岁以上的教工于重阳节到县城过“老人节”,教育工会多次被评为省、地、县先进单位。2003年10月,接受并通过省政府“普九”验收,顺利完成“两基”攻坚任务。2005年5月,县政府认真书!"!!"统筹教育发展,将教师队伍归口教育行政部门管理,实现了人权与事权的统一。县教育局依法履行了对全县中小学教师的资格认定、招聘使用、职务评聘、培养培训、调配和考核的管理职能;并对全县教师工资发放实行“财政部门统一安排、教育部门统一核发、核算中心统一拨付、银行部门统一发放”,杜绝了教师工资拖欠现象的发生。成立了教育系统落实知识分子政策办公室,平反教师中的冤假错案59件,对右派摘帽改正的13人做了安排,中右分子11人全部改正,对迫害致死5人的子女做了安排,被开除的43人收回任教,被取消工资的73人全部补发工资。拨乱反正,开创教育工作新局面,极大地调动了广大教师的积极性。党的十八大以后,认真贯彻执行新时期的教育方针,以县教育局的“深化内涵发展之路,打造人民满意教育”为总体目标,以“管理提升、教育改革、特色创建、均衡发展”为工作主线,不断加大教育投入,大力实施素质教育,真抓实干,锐意进取。从“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评选“金溪名师”“教师标兵”“教学能手”)、打造教育工作特色(一校一品)、推行教育教学改革、推进重点工程建设、创建‘金溪模式’、启动全面改薄工程、调整教学网点布局”等方面进行。2012年4月,全县民办教师最后一次选招104人(其中免试5人)。2013年9月创办博爱学校、锦绣小学。2014年,金溪县被确定为省“县域内义务教育学校校长教师交流轮岗”试点县之一,出台一系列新举措,搭建7个城乡教育发展共同体,实行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工作研究部署同步、教学教研活动交叉、教师交流良性互动、考核评价结果捆绑,党建工作互助共进,提高薄弱学校的教育质量和管理水平。该项工作得到各级领导和社会认可,两次在全省教育工作会议上做典型交流发言,并在全市教育工作会议上做经验介绍。《中国教育报》和省、市多家媒体宣传介绍“金溪模式”,外县市多个教育观摩团来金溪学习经验(该模式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启动教师校长交流轮岗和创建教育发展共同体)。2014年12月,试点开展“文以养心,书以载道”的文道教育创建活动。2015年,金溪县教育局更名为“金溪教育体育局”。创办了心湖谭兆小学,并对原代课教师及离岗民办教师3419人全部一次性发放补贴工资1700多万元。2017年,投资45亿元建设的金溪一中新校区基本竣工。全县乡镇学校校园建设面貌一新。全县中小学在县教体局“文以养心,书以载道”的文道教育理念引领下,纷纷确立了本校的教育品牌与校园文化建设主题,制订了实施方案,强化了文化立校与文化育人,加强了校园文化建设,认真扎实开展创建“文道·生态美丽校园”活动。2016年12月,金溪县顺利通过国家“县域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评估认定,获“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称号。据2016—2017学年统计,全县共有151所学校,其中完全中学1所,中等职业学校1所,博爱特教学校1所,初级中学8所,九年一贯制学校3所,小学137所,公办保育院1所,全县在校学生为40796人(小学26341人,初中10002人,高中4453人,中等职业学校188人),全县教职工2637人。三金溪兴学重教,自古人文荟萃,英才迭出,历千年而不衰。自北宋淳化三年(992)至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共有247人考中文进士,663人考中文举人。自明永乐十六年(1418)至清咸丰二年(1852),有25人考中武进士,153人考中武举人。以文状元为例,全国不过539人,而金溪一县则有状元3名,还有榜眼3名。历数前贤,人才济济:理学家、教育家陆九渊,理学家陆九韶、陆九龄,女诗人何师蕴,历史学家危素,天文学家吴伯宗,文学家曾坚、冯盳、乐钧,医学家龚廷贤、龚居中,抗倭名将傅良桥、黄朝聘、杨其武,金钏束手的书法家王英,泼墨雄江东的画家吴宏,考据学家王谟,明朝剧作家谢廷谅,戏剧表演家米喜子,著名学者蔡上翔,江西农学泰斗许调履,陶瓷专家戴亮侪,翻译家和英美文学研究专家蔡文显。能臣良吏亦多:宋代以来,金溪有4人担任副宰相以上高官,担任尚书、侍郎、巡抚、副将、布政使的不少于30人。州府级官员数以百计。令人骄傲的是,为官者政绩斐然,为将者战功卓著。其代表有清正廉明的宰相蔡国用,明朝守正清廉典范张廷相,文武双全的户部侍郎周亮工,不与奸臣为伍的刑部侍郎吴悌,民众呼为青天并为之立生祠的按察使邓应台,勒石纪德的知县张士任,树铜像祀之的苏州同知金庭训,有布衣推官之称的工部侍郎胡桂芳等。石门东京魏斯炅,同盟会员,参加辛亥革命,参与讨袁北伐,曾任江西省民政厅长;浒湾中州吴健陶,书!!"!"#$%&民国时曾任江西省财政厅长;合市龚学遂,南浔铁路局局长,民国时曾先后任江西省建设厅厅长、交通部政务次长、青岛市市长;浒湾黄光斗,民国时曾任江西省公安厅厅长;竹桥余地山,在督军李烈钧部下,任旅长、陆军参谋长;余慈舫,以“神州一怪”主编《大汉报》。更有革命志士:左坊卢春生,金溪最早的中共党员之一,领导学生运动,从事地下革命斗争;黄通黄云椿,高校毕业,1931年入党,领导游击队与土豪恶霸做斗争;横源蔡菊圃,“益群学会”领导人,曾到武昌中央农民运动讲习所学习;左坊詹谷存,江西省立第三师范学校毕业,金溪学联领导人,曾任军事委员,长期坚持地下斗争;双塘周建屏,红十军军长,为创建新中国奋斗终生。还有走实业救国道路或从事科学文化事业的:孔坊江殿荣,是台湾教育界数学学科泰斗;琉璃曾仲鲁任北师大、北京女子师大体育教授,武汉体育学教授,回到家乡创办“私立应钦中学”;陆坊通判公后裔,生于安徽望江的乡贤陆洪非,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是黄梅剧坛闪耀的金牌编剧,《天仙配》《女驸马》均是他的作品;唐佩琳,贵州文化厅主任编辑,影视作家,主要作品有《敌营十八年》《茅台酒的传说》等,曾出席全国第三届文代会;合市乌墩塘傅熹年,中国工程院院士;对桥移民村汪时家,2009年被评选为澳大利亚科学院院士;石门靖思蔡宗夏,卢森堡国家科学院名誉院士。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金溪教育培养出各种人才,更是灿若繁星。据不完全统计,至2016年止,金溪县录取大、中专生总数达36081人(本科19203人,专科11943人,中专4935人),博士生136人。从中涌现出清华大学博士生导师郑泉水,系清华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教育部长江特聘教授,航空航天学院工程力学系主任,微纳米力学中心主任,“钱学森力学班”首席科学家,国家科学技术二等奖获得者,全国十大科技青年之一;北京邮电大学博士生导师邹仕洪;号称全国神针第一人的魏慧王强,是新世纪医学模式的奠基人和倡导者;《江西日报》社长王晖,曾获全国新闻出版行业领军人才称号。这些人在国内外不同的岗位上奉献着聪明才智。综观一千多年金溪县的历史,教育能够如此繁荣并由宋至今延绵不衰,其原因在于:第一,文化的鼎盛往往来自教育的发达。“百世大儒”旌表牌坊立在县衙门前,陆九渊辟“槐堂书院”,设“象山精舍”,从学之士四方云集,形成“心学”学派,以耀眼的光芒引领家乡学子勤奋学习。金溪人才之所以能够并肩接踵成群涌现,是丰碑给我们指引了方向。第二,浒湾前后两条书铺街,其“籍著中华”“藻丽鯼”石匾已成为文化符号,抚州俗称“临川才子金溪书”。现在新建的“书铺街”广场展现今天的风采,给我们奠定了教育发展的基础。第三,重视子弟培养,是金溪教育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古代金溪曾有方仲永由神童变为常人的故事。王安石为之伤感作《伤仲永》以警示,借此说明后天学习的重要性,劝勉人们重视学习,唤醒金溪人的觉悟。如不重视教育,就出不了人才。金溪人民吸取教训,提高认识,从而推动了教育的发展,纷纷兴学重教,奋发读书,以求闻达,逐渐形成了喜读书、好礼仪的社会风气。第四,各级政府重视,广大群众支持,是教育发展的关键。各级政府顺乎民意,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开展多种形式的办学活动,扩大办学规模,在财政困难的情况下,优先保证教育投入:教育办公大楼巍然屹立,青少年活动中心和青少年宫各具特色,教育园区独领风骚。捐资办学,方兴未艾:邵逸夫、沈炳麟、江殿荣、喻!耕等为金溪教育事业捐款;魏斯炅后裔在教育局设立奖学金;熊文辉捐助浒湾中学校园建设,激励师生向上。办学条件明显改善,许多学校的教学设施和教学手段逐步实现了现代化。第五、教育行政部门科学的管理,教师辛勤耕耘,学生刻苦攻读,是金溪教育辉煌的根本原因。各级教育行政抓住教育工作的重点、难点、热点,采取有效措施,强化教育管理,形成你追我赶、力争上游、互相学习、共同提高的可喜局面。每年对先进单位、先进工作者和优秀教师进行表彰;对违反职业道德、违纪行为进行严肃处理,各类学校普遍形成了良好的校风、教风、学风。广大教师乐育善教,不断进取,兢兢业业,使教育之树长青。改革开放以来,金溪县出现了“东源教授村”“邹家人才村”“符竹才子村”“何坊大学生之家”,双塘溪头小村也成为“名牌大学生村”。云林磅礴,抚河苍茫,杜诗有云“不废江河万古流”,历史正是这样永无穷尽。我们深信,金溪教育事业,未来必将更加繁荣,更加兴旺发达,金溪风流英才也必将层出不穷,不断涌现,辉煌永存。书!"!#"书!"#$%!!"第一章官学有宋以来,曾任宰相之职的临川人晏殊首先倡兴教育,《宋史》称:“自五代以来,天下学校废,兴学自殊始”。书院是官学之外造就人才之区,古人誉之为“圣域贤关”,是人才摇篮,在民众心目中有崇高的地位。金溪哲学家陆九渊创办的槐堂书院,名震一时。明代各地书院继续发展,入清以后,民族压迫严酷,文字狱屡兴,使教育的发展受到扼制。迨及鸦片战争爆发,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金溪的教育遂走向全面衰退。地方政府官立学校,以习儒家经典“四书”“五经”为主,故各级地方官学又称儒学。金溪县官学始于宋,终于清。金溪县属抚州府,原有抚州路学、府学、州学、县学之分,在规模上虽有大小之别,但均属中等学校性质,彼此不相统属。其生员均有升入高一级学府———中央国子监的资格。儒学学官,历代均称教授;明清两代,教授之下增设副职,称训导;县学教官,自南宋开始均需经过考试才任用,其迁升降黜,由考核而定。考核分两个方面:一为业务考核,如明朝教官要考通经,考文章;二为学生科举成绩升学人数的考核,如明规定学官在九年任期内,县学考中3名者,成绩为优。至于成绩拙劣者,则有罚俸、罢黜、鞭笞等处分。凡经考试入府、州、县学的,通称生员(俗称秀才)。采取生员的定额。清还规定,县向朝廷捐饷捐资,即可增加学额。另有武学生员,均附属于儒学之内,其录取名额也有规定。生员在校所居班级,宋名舍,元、明、清名斋。生员按考试成绩依次升班。宋代时行三舍法,上舍为上等,内舍为中等,外舍为下等。元、明、清三代实行六斋法。如元代,时习、日新斋为上等,据德、志道斋为中等,游艺、依人斋为下等;明清两代,率性斋为上等,道德、诚心斋为中等,正义、崇志、广业斋为下等。生员升入率性斋,即为毕业班学生,通过考试及格者,便赐予出身,即可毕业,不及格者,需留学重读。生员在学习期间要进行月考,由地方官主持;另外还要参加两种考试:岁考和科考。岁考每年举行一次,由中央委派的学正主持,相当于学年考试。成绩分若干等,获得优等者,附生可补增生,增生可补廪生,最优者可选作拔贡、优贡,升入中央国子监。列入劣等者依次递降,甚至除名。科考每两年举行一次,也由中央委派的学正主持,相当于毕业考试。成绩分为若干等,列入优等者,也就获得了参加乡试(明清两代的省级考试)资格,成为科举生员,从此,可谓迈进了科举考试的正式门槛。官学有学田,由政府拨给,也有民众捐献的学田。学田所获,主要用于师生月廪等办学之资,同时补给参加科考者的旅途之需。金溪县儒学在县城南灵仙门外。宋皇三年(1051),县令刘佐建;绍兴十二年(1142),县令周绎迁于社稷坛之右;二十七年(1157),县令陈博文再迁于社稷坛之南;嘉定二年(1209),县令王衡仲三迁于晁氏九经堂故址。嘉定三年(1210),县令楼餑兴建斋舍。嘉定十二年(1219),县令何处久增拨学产。元大德六年(1297),县丞吴瑾重新修建斋舍。至正十二年(1352),县学毁于战乱。元至正二十四年(1364),当地人邓思诚予以重修。明洪武八年(1375),知县李子敬增修。以后又经多次修葺。至清康熙五十三年(1714),知县汪元撰率乡绅捐资修治一新。清有学田24亩。清学额,每年通过考试招收文生20名,武生15名;后文、武生各加名额9名,即每年招收文生29名,武生24名。书!!"!"#$%&第二章社学社学始创于元,终于清。地方政府在乡镇设立的官立小学,以实施启蒙教育为主。元朝规定,农村五十家为一社。至元二十三年(1286),朝廷诏令“每社设学校一,择通晓经书者为师。农隙使子弟入学”。明洪武八年(1375),朝廷亦下诏各地立社学,“每五十家为一所,各随其在,延师儒以教民间弟子”。正统元年(1436),令各处“严督勤课,有俊秀向学者,许补生员”。天顺年间(1457—1464),朝廷责令各地学使督察地方政府在“每乡里设社学,仍免为师之差徭”。金溪县曾建社学4所,但此后不久,均被停废,启蒙教育仍由民间自办。清社学复兴。顺治九年(1652),题准“凡府州县每乡置社学一区,择其文艺通晓,行谊谨厚者,补充社师,免其差役”。社学所授内容,元为《孝经》《小学》《大学》《论语》《孟子》等;明“以《百家姓》《千字文》为首,继以经史历算之属”,兼及御制大诰,当朝律令,歌诗习礼等;清所授为《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等童蒙读物,兼及儒家经典。社学发展到清雍正之后,日渐式微,逐步被私塾取代。明代金溪县城有社学4所,其中南市1所,中市1所,北市2所,均为嘉靖五年(1526年)知县林初所建。第三章私学由私人或宗族出钱,请人任教的学校,属于私办,统称“私学”。地方豪富、士绅、善士出资兴办的书院,民间个人或宗族开办的私塾、家塾和义塾,对蒙童进行识字启蒙教育,对青年学子进行培养深造。宋朝金溪建县后,被誉为理学儒林之乡。据《金溪县志》载,“宋有二周三陆之理学”,周谌、周兖、陆九韶、陆九龄、陆九渊就是当时金溪县理学儒林中的突出代表。陆九渊是心学创始人、南宋著名的理学家和教育家,被誉为“百世大儒”,列入孔庙祭祀。陆九渊等金溪籍的理学家的成长、悟道和讲学,无不与金溪有密切关系,并为金溪教育注入了新的内容和活力。金溪县官学、私学发展昌盛,为理学提供了研究、传播的阵地;理学的兴起,又促进了书院、官学及私学的发展。自宋至清的金溪教育,从结构内部来说,大有这种发展态势。清金溪人朱纯生开设云林义塾,王窻英开设养正义塾,黄孝忠开设涂坊义塾。也有无意仕进的学问大家,时人仰慕,争来就学的:如元末金溪举人吴仪,博览群书,隐居避乱,远近学者到他门下就读;金溪举人王颐贞,因时世艰难不愿为官,建屋招收弟子,背着书箱来求学的,不远千里而至。更有官员退休或罢官归山,讲学不倦的,如明金溪人王,以浙江提学使之职退休而归,与同乡洪壮山、黄卓峰、吴疏山等,共同举办翠云讲会。私家所办学堂,统称学塾,其形式有“义学”“坐馆”和“私塾”之别。由富家或宗族出资请塾师在公共场合教学的叫“义学”,如金溪邓应台建有田义学;由官绅富户独资或合资请塾师上门教授的,叫“坐馆”;学生到塾师家去读书的叫“私塾”。私塾是普通百姓接受基础教育的最常见形式。教蒙童的叫蒙馆,高一级的叫经馆。蒙馆多是七八岁入学,以农家子弟居多。课程分读书和习字。教材有《三字经》《千字文》《四书》等,其中《三字经》为入门者必读的一本书。女生读《女儿经》。升学者,加读《五书!"#$%!!"经》及《千家诗》,不欲升学者,加读《日用杂字》《幼学琼林》之类。学生一般上午读书,中午写字,下午背书。写字由填红到临帖,督课甚严。经馆学生一般从十几岁到二三十岁,以富家子弟居多,课程分读书、讲书、作文。反复训练的是八股文、试帖诗,以求应考童试,参加科考。学塾都订有塾规,要求学生“言须垂手而立,坐须端正其身,弗莫嬉戏打闹,弗莫左顾右盼”。塾师备有戒尺,对违规学生或学业不佳者,轻则罚站,留堂,重则罚跪,鞭笞,用戒尺打手心或臂部。塾师薪俸,以稻谷、银两计算,面议解决。蒙馆学金3—10块银圆,经馆是蒙馆的2至3倍。塾师一般由家长供膳或东家包饭,也有由学生供茶米油盐,教师自炊的。逢年过节,学生需送礼,不外禽肉蛋油糕点之类。私塾遍布城乡,条件简陋,但对文化普及,功不可没。新中国成立后,各地私塾改造成民办小学,私塾方退出教育舞台。金溪县部分私塾一览表创办创办私塾名称塾址创办人私塾名称塾址创办人朝代朝代潜省居疏山寺南宋龙潭私塾浒湾龙古潭清朝邹锦堂颐斋私塾秀谷兴贤坊元朝王颐贞黄家私塾浒湾黄家井清朝黄左之艺槐家塾浒湾洛城村明朝王思武洲头书屋浒湾洲头上清朝熊献兵苍下私塾左坊王家仓下明朝王智兴张氏私塾浒湾占家塘清朝张贻孙云林义塾黄通云林村清朝朱纯生之妻李氏晴明书舍浒湾洲头上清朝余晴初田义塾对桥田村清朝邓应台王茗私塾浒湾后书街民国邓玉书养正义塾临坊松舍村清朝王窻英范氏私塾浒湾宋家园民国范文桌涂坊义塾陈坊涂坊村清朝黄孝忠张氏私塾浒湾后街民国张贻孙源头义塾合市源头村清朝李映华傅氏私塾浒湾前书街民国傅木生枫园书屋双塘祠源村清朝冯谌丁氏私塾浒湾前书街民国丁经一世华私塾秀谷市心清朝陈世华周氏私塾浒湾面一青民国周日中宝山私塾城外宝山清朝苏应台喻家私塾浒湾李家巷民国喻翠兰父亲镇溪角私塾合市肖公庙村清朝姜氏私塾浒湾仁里后街民国姜春圻上周坊经馆合市上周坊村清朝宗族办谢氏私塾浒湾李家村民国谢永昌龚家经馆合市龚家村清朝宗族办周氏私塾浒湾礼家巷民国周根力桥书馆合市大耿村清朝宗族办汤家私塾浒湾汤家村民国汤润喻赵家书院浒湾清朝赵子和岔口私塾浒湾岔口村民国何二炳崇高私塾合市杭桥村清朝高何私塾浒湾高家村民国高绅漠植槐私塾合市杭桥村清朝王玉松永镇庵私塾浒湾彭家村民国陈梦南禅居寺补习班合市姚坊村清朝胡英甫再竹私塾浒湾双家村民国王商会下城书院合市下城村清朝胡元善上市私塾浒湾上市村民国碧荫书院合市里姜村清朝姜士林倡办东岗私塾浒湾洛城村民国王自欣三斋书房何源峡山潭潭科清朝黄淦川丁家私塾浒湾丁家村民国陈良木润湖经馆陈坊润湖村清朝王幼发谢坊家塾琉璃谢坊民国谢佑村赵氏私塾浒湾宋家园民国赵文翰书!!"!"#$%&第四章书院金溪书院始于唐僖宗中和二年(882),何仙舟弃官隐居疏山筑“仙舟书屋”。北宋有灵谷读书台、龙角读书岩。1173年,陆九渊在家创办“槐堂书院”名气很大。至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朝廷下令书院改为兼习中学、西学之学校,书院教育方告结束。书院是封建社会教育的一种教育组织形式,经历了由私学到官学的演变。宋书院多由乡绅大族创办,民办者居多。元朝廷诏令书院山长须经礼部或行省及寅慰司任命,并授官衔。书院逐步官学化。对书院控制也很严格,嘉庆、万历,天启年,曾大毁书院。清,书院由地方官吏兼行监督,山长由官府选择礼聘,和官学无大区别。书院以院田做常年经费,院田由私人捐赠或国家赐给,创建新书院。在封建社会,书院是名儒大师开展学术研究、传播学术观点、发展门生弟子的基地。不少书院也成为文化学术的中心。宋金溪人陆九渊,理学大师,也是著名书院教育家,曾辟槐堂书屋以教授生徒,后又筑象山精舍教学,从游者甚众。槐堂书屋。在延福乡青田村,南宋乾道八年(1172)陆九渊建。陆九渊于乾道八年进士及第,旋即归家,辟槐堂书屋以授徒。陆九渊提出,“学者当度德量力”“先立乎其大者”。这是他槐堂教学的总方针。故槐堂第一课为辨志,目的是教学生“学做人”。他还提出“五自精神”,即为学者要“自立、自重、自得、自成、自道”;要求弟子以自学为主,谈话为次,静坐为辅。槐堂不立学规,没有纪律约束,自由问学,高度自觉。远近之人闻风而至,弟子盈门,成为陆氏“心学”的传播者。槐堂书院。在县治西门,宋绍定六年(1233),县令陈咏之创办,祀陆九龄、陆九渊两兄弟。以陆氏书屋旧额“槐堂”为名。陆学门人、太学生傅子云为首任山长。淳十年(1250),县令王中立重修。元末毁于战乱。明天顺年间(1457—1464),巡按吕公到县视察,复创书院,兼九韶、九龄、九渊三先生像祀之。青田书院。在县治北三十里,为宋著名理学家三陆(九韶、九龄、九渊)故里。元大德七年(1303),县尹张居怿特建以祀。元末毁于战乱。明正德丙寅年(1506),居怿裔孙志行、志爱会同族人重建。林泉书院。在林泉汪家村,明洪武三年(1370),邑人汪伯高以平江县令致仕归,建林泉书院,乡贤危素为之作《林泉书院记》。召本乡学童及汪氏后裔,亲自课读。象山书院。在县治西门外二里,明嘉靖十一年(1532),知县程秀明建,祀陆九渊先生,并于刈鹅墩置办学田,一时文学大兴。崇正书院。在县治太紫庙前,明嘉靖二十一年(1542),知县冯元鼎建,祀朱(熹)陆(九渊)二先生。相传南宋时此地曾建书院,朱、陆曾在此讲学。崇祯年间(1628—1644),兵巡道吴麟瑞重修。金溪书院一览表私塾名称塾址创办朝代创办人私塾名称塾址创办朝代创办人榉林书舍灵谷峰南北宋黄振基秉山书院合市孙坊村清朝荐堂书舍青田南宋陆九韶儒林书院合市孙坊村清朝槐堂书屋青田陆家老屋南宋陆九渊碧阴书院合市里姜村清朝槐堂书院县城西门南宋陈咏之月山书院合市联桥村清朝张国英青田书院青田元朝张居怿锄经山馆合市上田西村清朝李应科书!"#$%!!"续表:私塾名称塾址创办朝代创办人私塾名称塾址创办朝代创办人象山书院县城西门明朝程秀民树屏楼书院合市上田西村清朝李应科崇正书院县城太紫庙前明朝冯元惜阴书院合市上田西村清朝李云爵东石书屋临坊乌峰明朝王龚凤鸣书院合市上田西村清朝李秀群宝山书院东门宝山明朝聂崇野丹山书院合市灵泉村清朝付晋民元州书屋合市大耿村明朝徐文青云书院合市上田西村清朝李云爵皆山楼书院合市坪上村明朝徐霖桂花书院陆坊下李村清朝青莲书院合市后斛塘村明朝李辂十五章家书院左坊土坡村清朝章文炳拂云书院合市后斛塘村明朝李辂十五汤家书院左坊汤家村清朝汤子干南阳书院合市中斛塘村明朝李诏一心堂书院左坊严家村清朝严肇律四勿轩书院合市中斛塘村明朝宗族办修竹书院陈坊槎源村清朝团山书院合市联桥村明朝宗族办澳塘书院琉璃澳塘村清朝谢尔昌天阔书院合市联桥村明朝宗族办赵家书院浒湾街清宣统间赵子和东云峰书馆合市东岭村明朝桂花书院溪山村清光绪间西山峰书馆合市荷岭村明朝桂花书院严家村清光绪间严皆先栎林书院合市下陈树下明朝麻山书院秀谷麻山村乔木书院合市范塘村明朝王士和礼源书院秀谷塘山礼源明朝旰敏斋书院合市东岗村明朝宗族办双溪书院双溪桥村清朝钟山书院枫山岭山张家明朝褐源书院秀谷褐源村仓下书院左坊王家仓下明朝王智兴刘源书院刘源村仰山书院县城学岭巷清朝万国荣三源书院秀谷三源村倦游书屋浒湾黄坊村清朝车履云邮路书院秀谷邮路头村秋水山房浒湾黄坊村清朝车培春镇溪角书院合市肖公庙村清梨香书屋浒湾山下高家清朝高上经肖家书院左坊肖家村清肖十万迎熹书舍浒湾黄坊村清朝车炳辉上高书院左坊梧桐村清黄崖别墅浒湾黄坊村清朝车文庆林泉书院左坊汪家村明洪武三年汪伯高桂园书室合市坪上村清朝徐澄柏轩书院石门横源村清嘉庆间张允昌三峰书院合市坪上村清朝徐桂彬紫芝书院崇岭清乾隆李省三桂花书院合市全坊村清朝族办平泉书院崇岭清乾隆李省三松林书院合市全坊村清朝宗族办冠峰书院秀谷艾家清光绪族办桂花书院合市全坊村清朝宗族办怀仁书院双塘竹桥村清光绪余锡昌项山书院合市全坊村清朝宗族办竹桥书院双塘竹桥村清末陈子贤茶花书院合市全坊村清朝宗族办枫园书院双塘祠源村清朝冯谌书!!"!"#$%&续表:私塾名称塾址创办朝代创办人私塾名称塾址创办朝代创办人疑香书院合市全坊村清朝宗族办山辉川媚书院双塘莲溪村清朝族办上述书院合市全坊村清朝宗族办宝山书院崇麓聂家清朝聂廷壁游垫书院合市游垫村清朝桂花书院合市坪上清朝徐端士晴峰书院合市坪上清朝徐占三峰书院合市坪上清朝徐腾赞第五章科举科举,是隋以后各朝设科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它因分科取士而得名。科举是中国封建时代一种影响深远的教育和考试制度,有着一千多年的历史。它始于隋文帝杨坚,继行于隋炀帝杨广,唐宋有所发展,延续至明清则制度更为周密。金溪建县后,在历朝科举考试中,取中率都是较高的。江西历朝累计高中状元三十四人,榜眼十人,而金溪就出状元三人(吴伯宗、陆肯堂、陆润庠),榜眼三人(吴裕、曾坚、徐琼),分别占全省6%和20%。而且培养出大批在全国有影响、有名望的理学家、教育家、文学家和中央高层官吏,仅《中国人名大辞典》一书记载,金溪籍的名人就有六十人。历朝金溪籍有著述问世者共二百四十八人,刊版著作五百一十八部。其中宋朝二十人,著作四十一部;元朝十七人,著作三十三部;明朝九十六人,著作二百一十六部;清朝一百一十五人,著作二百二十八部。先哲先儒们的这些著作,都是中华民族古代文明昌盛、文化发达的历史长河中的朵朵浪花。特别是宋朝陆九渊的《陆九渊集》;元朝危素的《宋史稿》《元史稿》;明朝吴伯宗翻译的《回回天文》;清朝蔡上翔的《王荆公年谱考略》、王谟的《豫章十代文献略》《江西考古录》《汉魏遗书抄》《汉唐地理书》《补史记世家》,周显的《声律浚源》,周启元的《天文纂要》,李用和的《地理囊》等著作,已成为中国珍贵的文献资料,对教育、学术的研究和发展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科举考试的基本特征是通过设科逐级考试选拔人才,不必依据名士或中正人物推荐。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这是一大进步,更是一项重大改革。科举设科考试,始于隋文帝开皇七年(587),设志行修谨、清平干济二科,至炀帝时,始置进士科。唐朝于进士科处,增设秀才、明经、明字(书学)、明算、制科诸科,又有道举、童子、开元礼、三史、一史、孝廉等科。武则天亲行殿试,增置武举科。宋朝科考名目更多,除唐朝设置的进士、制科、开元礼、三史等科外,还增设九经、五经、三礼、三传、学究、明法诸科。到元、明、清时,设科逐步完善而定型。当时,士子最向往的是进士科,其次为明经科。科举考试内容,主要是贴经、经义、对策、诗赋、试帖诗,从明朝开始,增加八股文。贴经。唐、宋科举考试法之一。主考人将应试人所学的经书文句,遮掩其前后文,留下一行,再贴去其中几个字,令其诵谈全段,测验能否记忆,以定优劣。经义。宋代科考时,选经书中文句为题,应试者须就题作文,阐明义理,故名经义。对策。由主考者提出问题,应考者按题做出答案。通常为政治、数化一类的问题。清制,则指参加殿试者对答皇帝策问而言。诗赋。由主试者出题,应试者按题意写诗作赋,以测其学识。试帖诗。科举考试中特定的诗体,源于唐代,通常选古人诗句命题,冠以“赋得”二字,指定韵脚,称书!"#$%!!"为“得某字”,某字即是指定的韵脚。体裁用五言或七言,全篇六韵或八韵。清代对试帖诗的结构体例,限制更严,在诗中必须自成一格,与八股文相辅而行。八股文。又称“八比文”“时文”“制义”或“制艺”,是明、清科举考试规定的文体。文章题目通常出于《四书》《五经》中的文句,每篇文章由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等部分组成,而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四部分为正文,每部分用正、反两面叙述,合为八段,称为八股,故名“八股文”。应试者必须按照这种死板的框架去做文章。科举逐级考试,唐朝分府县试和礼部试二级;宋朝在礼部试后增加殿试一级;到明、清时,则逐步定型为童试、乡试、会试、殿试四级考试。一、童试,俗称小考、小试和小场,是初级入学考试,为取得参加科举考试资格的非科举考试。童试包括县试、府试、院试三个阶段:(1)县试,凡学塾、书院读书的人(称为童生,但明、清则指未考中生员者,已不以年龄为别,统称童生,所以民间有“七十老童生”之说)为要取得出身,首先须在本县应县官所主持的县试。经过录取后,即有参加上一级府试的资格。(2)府试,经县式录取的童生参加管辖该县的府(或直隶厅、直隶州)由知府所主持的府试,府试录取后,即有参加上一级院试的资格。(3)院试,经府试录取的童生由各省学政主持的考试,经录取后,即取得府、州、县学入学资格,称为“入学”,又称“入泮”“采芹”,确定“生员”的身份,称为生员、庠生或秀才。凡参加县试、府试、院试名列第一的,都称案首。这些考试,每年各进行一次。生员进入府、州、县学后,须受本地方教官(即教授、学正、教谕、训导等)管教,并应按期参加考试。这种考试一般包括两种:一种是岁试,由各省学政巡回所属学校举行的考试,考查入学生员的学业,又叫岁考;另一种是科试,即每届乡试前,各省学政巡回所属学校举行的考试,选送优等生员参加乡试,又叫科考。经过岁、科两试,成绩优秀者,方能取得廪生名义,成为资深的生员,习惯上称为“补廪”。凡科试一、二、三等前五名或十名准送乡试外,其余或因故未考者,以及在籍的监生(明清时期在国子监肄业,统称监生,初由学政考取,或由皇帝特许。监生有举监、贡监、生监、恩监、荫监、优监等名目)、荫生(封建时代凭借上代余荫取得的监生资格)、贡生(明、清科举制度中,府、州、县学的儒学生员经学政考取,升入国子监肄业者称贡生,意思是以人才贡献给皇帝。明朝有岁贡、选贡、恩贡和纳贡;清朝有恩贡、拔贡、付贡、岁贡、优贡和例贡。但明朝的纳贡和清朝的例贡系通过捐纳取得的贡生,不算正途出身),名不列入学宫(县、府、州学),不考科试者,须由学政考试录科,方能送考。生员参加科试、录科未取,或没有参加科试、录科者,在乡试前再行补考一次,叫作“录遗”。经过录遗及格者,也可参加乡试。二、乡试,明、清两朝,每隔三年在各省省城(包括京城地区)举行的一次考试,又称“大比”。逢子、午、卯、酉之年为“正科”,遇庆典加科为“恩科”。乡试常在秋季八月间进行,因而又叫“秋闱”和“秋试”。试场称为“贡院”,又称“举院”。由朝廷派“主考官”“同考官”主持考试。正、副“主考”各一人,“同考官”规定为十八人,谓之十八房同考官,其任务为分房评阅试卷。这些称“内帘官”。本着巡抚或总督为“监临”,称“外帘官”。各地廪生、秀才、监生、贡生参加考试。取中者为举人,俗称监生、贡生参加考试。取中者为举人,俗称“孝廉”;前五名称“五魁”或“五经魁”,其中第一名称“解元”。取中举人后,得应次年在京城举行的会试。经过三次会试没有取中的举人,可以由吏部考选,挑为知县或教职,名为“大挑”。这种大挑,六年举行一次,使举人出身的人得有较宽的出路。三、会试,乡试后的第二年春天(二三月间),礼部在京城举行的考试,又叫“春闱”和“礼闱”。逢丑、未、辰、戌之年为“正科”;遇庆典加科为“会试恩科”。朝廷派大臣任正、副总裁主持,又派“会试同考官”十八人协助,亦称“十八房”。各省举人参加考试,取中者为贡士,第一名称“会元”。贡士可以殿试。四、殿试,也叫“廷试”。初为五月,后定在四月二十一日,由皇帝对会试合格者在殿廷上所举行的考试。殿试时派亲王、大臣监试,派大学士、部院大臣为读卷官以评定试卷。殿试后,取一甲三人,赐进士及第,第一名称“状元”,也称“殿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总称“鼎甲”或“三鼎”;二甲若干人,赐进士出身,第一名称“传胪”;三甲若干人,赐同进士出身。发榜后,设恩荣宴以待新科进士。进士于六十年后重逢其中进士之年,谓之“重与恩荣”,又称“重宴琼林”。一甲三人在殿试后立即书!"!!"#$%&授官,状元授职翰林院修撰,榜眼、探花授职翰林院编修。二、三甲进士再参加朝考后授官。五、朝考,进士经过殿试,取得出身以后,仍须再应一次殿廷的考试,皇帝派大臣阅卷,称为朝考。按朝考成绩,结合殿试和复试的名次,由皇帝分别决定应授何种官职,最优者以输林院庶吉士,其次分部以京官任用,再次分省以知县、教官任用。科举考试,制度森严。乡试和会试,场内试卷,应试人用墨笔缮写,称为墨卷。为防止考官认识字迹,徇私舞弊,将墨卷弥封糊名,付誉录人用朱笔誊写,然后送考官批阅,称为朱卷。武举科是科举制度中专为考试武艺人才而设的科目。从童生、生员到举人、进士、状元等名称均与文科相同,但加“武”字以别之。武生员的考试亦归学政主持,武举人以上则由督抚或特派大臣为考官。武举科分内外两场,内场考文章,外场考武功。清末,终于在光绪三十一年和三十二年(1905和1906)先后谕令“立停科举以广学校”,科举考试宣告结束。金溪科举望族一、柘岗吴氏“进士之家”始祖吴谦,二世吴德筠,后子孙相继登科。金溪以儒起家最早者。子吴敏,968年生,淳化三年(992)进士,官太常博士、尚书都官员外郎。孙吴芮,敏长子,天圣二年(1024)进士,官秘书丞。吴蒙,敏四子,宝元元年(1038)进士,官濠州司户参军;外孙曾巩,德筠女嫁南丰曾易上,生巩四兄妹。曾巩(1019—1083),1057年进士,历齐、襄、洪、福等州知州,史馆撰修,以中书舍人卒,名列唐宋八大家。曾牟,巩弟,与巩同科进士。曾宰,巩弟,1061年进士,官舒州司户参军,湘潭县主簿。曾孙,吴赜,敏孙,以江宁举登第。曾外孙,王安石,德筠次子畋(田)之女嫁临川王益,生安石、安国、安礼。王安石(1021—1086),1042年进士,两度拜相,唐宋八大家之一。王安国,1068年赐进士及第,官国子监教授,崇文院校书,秘阁校理。王安礼,嘉六年(1061)进士,任润州和湖州知州,以翰林学士居开封知府,元丰四年(1081)拜尚书右丞,迁左丞(副相)。裔孙,吴栗,敏元孙,南宋建炎二年(1128)进士,中书舍人,迁吏部尚书。族人,吴考宗,熙宁三年(1070)进士,授主簿。吴氏从德筠起家后,子孙、外孙、族人先后12人登举人,中进士。王安石、曾巩为历史名人,唐代八大家中占两家。自敏高中至栗题名,130余年,文脉传延5代,人才济济。名人硕宦迭出,乃邑中望族。注重诗书传家,给予子孙良好教育。与曾、王二家联姻,相互提携。吴、曾联姻,德筠女嫁曾致尧子曾易占为妻,易占1024年进士,而致尧女又嫁德筠子吴敏为妻,生芮、蒙。德筠生于945年,致尧生于950年;德筠官屯田员外郎,致尧官礼部、户部郎中,二人年岁相当,同朝为官,又同为抚州人,可谓门当户对。致尧父官水部员外郎;致尧983年进士,“家世为儒”。互姻关系,起到相互励进作用。吴、王联姻较吴、曾联姻晚一辈。德筠孙女嫁王益为继妻,生安石及弟妹。德筠曾孙女吴琼(吴芮之女)嫁王安石为二妻,生王蚞。曾巩妹嫁安石弟安国为妻。吴、王两代联姻,安石既是柘岗外甥,又是柘岗女婿,吴琼与安石为表兄妹。王益1015年进士,益父王用之官大理卫尉寺丞,益祖父王永泰进士授职方员外郎,在宋初由太原迁临川。安石少年时在柘岗书院与表兄弟同窗共读。吴、曾、王三家联姻,完满转了一个圈。南丰曾氏、临川王氏、柘岗吴氏交合一起而成亲戚关系。柘岗吴氏出了三位了不起的女性,都是知书达礼的女性,曾巩之母、安石之母、安石之妻。书!"#$%!""二、义门陆氏“百世大儒”二状元、四进士陆希声,唐昭宗宰相,其孙陆德迁徙青田,为金溪先祖。陆贺(1086—1162),以子贵赠“宣教郎”,生六子。陆九思,乡举,统管全家而不仕,后授“从政郎”。陆九叙,人称“处士”,经营药肆。陆九皋,曾举进士,授徒家塾,授“修职郎”,称“庸斋先生”,监潭州(长沙)南岳庙。陆九韶,学识渊粹,通易善弈,精于音律,筑室村前村梭山,隐居讲学,号“梭山先生”,时人誉“海内儒学”。陆九龄,自诸子百家至阴阳、星历、五行、十筮无所不涉。补郡学,入太学,1169年中进士,人称“复斋先生”。任兴国军教授,调全州教授,1226年特赠朝奉郎,直秘阁,赐谥“文达”。陆九渊(1139—1193),绍兴三十二年(1162)得举,乾道八年(1172)进士。赴部调官,授迪功郎隆兴府靖安县主簿;任国子监子正,任敕令所删定官,浙江台州崇观道,领祠禄归乡。登贵溪房天山讲学,史尊“象山先生”。淳熙二年(1191)命知荆门军,施“治荆八政”。卒于任,归葬青田。长子持之集其遗文编成《象山先生集》28卷,外集6卷。清乾隆时《陆象山全集》收入《四库全书》。其学经明朝王阳明继承发展,史称“陆王心学”。明正德十六年(1521),金溪县衙门口立“百世大儒”坊。嘉靖九年(1530)入孔庙从祀。1957年,象山墓列省级文物保护。南昌市、金溪县城命“象山路”纪念。陆氏家族中登科的还有:陆贺侄孙、陆卓之子陆筠,南宋初绍兴十五年(1145)进士,号“嘉材先生”,历贵溪主簿、岳阳教授、诸王府教授、江西宪司干官、浙西帅司参议,至朝奉大夫,赐服金紫。后迁丰城开脉系;贺曾孙、九思孙陆瑞,南宋嘉定四年(1211)进士,官饶州教授。陆氏三代4进士、2乡举、3人《宋史》列传,6人入收《宋元学案》。象山“心学”名彪史册。清全祖望按曰:“三陆子之学,梭山启之,复斋昌之,象山成之。”朱熹赞“一家兄弟学,千古圣贤心”。族人后裔,文脉相承,一家两状元,陆肯堂、陆润庠,康熙二十六年(1687),同治十三年(1874)属大清王朝第18名和101名状元。三、文武徐氏(进士之村)八进士,十九举人,十三监生、贡生,四十七人登仕徐慕贞是蒲塘开基祖后唐清泰乙未年(935)从临川岭后迁居于此,远祖豫章徐孺子。蒲塘出过8名进士(其中1名武进士);19名举人(其中6名武举人);13名监生、贡生,共47人登仕。徐廓,北宋嘉八年(1063)进士,官南台监察御史。徐国亮(1173—1252),南宋嘉定元年(1208)进士,授柳州之判,升四川团练使,中议大夫。徐天祥,南宋咸淳元年(1265)进士,任建昌学正。徐孟恕(1365—1428),明洪武二十七年(1394)进士,授浙江龙游知县,改富阳知县。谪后起用为金溪训导,旋署金溪县事。后任京师、浙江等地考官、调山东临清县尹,卒于官。徐则宁(1366—1414),明永乐十年(1412)进士。1410年贡于太学,第二年于应天府中解元,第三年会试第三名,殿试二甲33名。授刑部主事、奉议大夫、调福建按察司佥事。徐善庆(1532—1613),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进士,授河南汝州知州,入朝为职方员外郎,男礼部仪制司郎中,迁宁波知府。升广东兵备副使,御倭功著,迁督陕西学政。文武双全,配享省城孺子公祠。徐即达,明天启二年(1622)武进士,至广西营都司。《族谱》考究,蒲塘进士11人,文武解元各1人,登仕47人,文职知府2人,知县11人,枢密副使、监察御史、州判、通判各1人,县丞、教授各2人;武职有参将、防御使、团练使、指挥使、营都司各一人,守备2人,其中2人诰授将军御。徐涵宏(1031—1117),北宋熙宁三年(1070)进士,官至枢密院同知。徐邦宏,北宋嘉八年(1063)以贤良方正举进士,官至南台监察御史。徐光明,北宋元六年(1091)进士,知筠州新昌县文。徐显忠,明天启元年(1621)武举,次年武进士,任邵武守备,征海寇有功,晋广东都司,诰授昭勇书!"#!"#$%&将军。徐师颜,北宋崇宁二年(1103)贡士,试策集英殿时,宰相蔡京上书言有“奸党”在内,试策18人被罢黜,后被杀害。徐縂(1378—1420),明永乐六年(1408)举会试贡士,任绍兴教谕,旋入文渊阁,参与编修《永乐大典》,乃鸿儒硕学。徐日冲,明万历四十七年(1618)举人,崇祯间报贵州安化县令,以年老辞未任。徐耀宗,明万历三十七年(1609)武举,任崖州把总、升守备,诰授明威将军。徐之延,明万历四十年(1612)武解元,时客籍河南。从徐廓北宋嘉八年(1063)题名,到徐即达明天启二年(1622)登武进士,传延560年,名士官宦络绎,人文昌盛,底蕴深厚,一个单姓农耕村落,科第人数之多,传延时间之长,邑内首屈一指。家无读书子,官从何处来?几百年来,族人重视教育,代兴书院为后裔课读成材创造良好条件。学堂书院:愿学斋、蕴德堂、阳山精舍、永志斋、柳塘精舍、半亩山房、桃李园、蒲塘书屋、桂南斋、困学斋,清代书院未列。蒲塘先人对子孙文化教育之重视,一代接一代传承,使文风昌盛不衰。重文不轻武,故蒲塘是名副其实的“文武世家”。太平天国时蒲塘与犴坪乡团抗御太平军,遭其血洗。浦塘村是宋、明科第之门,是清朝商贾之道。四、彪勇犴坪(武科望族)五进士(文二、武三),六举人合市镇坪上村,北宋咸平四年(1001)徐原泰从南丰枫林铺徙家而息,是为徐氏始祖。明中期犴坪出了一对父子进士。徐霖,字用济,号怀伯,举成化元年(1465)乡试,二年进士,初授刑部福建清吏司主事、旋升员外郎,又擢嘉兴知府。徐行庆,徐霖子,字思道,号若辱,举弘治二年乡试,九年(1496)进士,官四川道御史。清代,犴坪,屡有高第,共出了三位武进士,四位武举人和一位文举人。徐占魁,字占春,号梅盭,康熙二十六年武举,二十七年(1688)武进士。官宜居营参将,督察佥事,诰授昭勇将军,正三品。徐起龙,字实则,号云盭,与占魁同科武举,康熙三十三年(1694)武进士,授山东兖州营守备,未抵卒于京。徐炳灿,字仁昌,道光二十九年(1849)武乡试亚元,咸丰二年(1852)武士,殿试以矢二十射金线,钦点卫守府,诰授武德骑射,24岁殁于客邸。徐祖绶,字崇来,号肃斋,明天启四年(1624)武举,官东越海关参将,敕封明威将军。徐国麟,字功未,号龙潭,清顺治八年(1651)武举,官开封府都司,诰封怀远将军。徐奕,字昌云,号非韩,康熙十七年(1678)武举,授武德将军。徐环,字山培,号珏峰,康熙三十八年(1699)武举,任山东东昌平山卫管河千总,署东昌卫守备印务事,诰授明威将军。徐管,字韶青,号东屏,乾隆二十四年(1759)文举。五、西门王氏(科第之族)四进士、十四举人(文五、武九)属太原世系,为王安国后裔,五世孙王彦远是城西王氏启祖。入明、清,弘扬祖光,4人登进士,5人中文举,9人中武举。王方,字宇直,号俭庵。由拔贡奉例入监。明正统十二年南京乡试举人,十三年(1448)进士,授刑科给事中,转吏科左给事中,族表“文鸣坊”。王懋德(1543—1584),字敬甫,号颐斋,明隆元年举人,五年(1571)进士,改庶吉士,授编修万历初同修《会典》《起居注》,奉命册封藩。推国子监司业,入都及临清而卒,族建“擒文东观坊”。王民顺(1539—1624),字道服,号如水。明隆庆四年举人,五年(1571)进士。初授广东广宁知县,调新兴。旋擢监察御史,巡按苏、松、常、镇。出山东按察司佥事,赴广东韶道,擢布政司参议,分守雷!,书!"#$%!"#监管珠池,转惠潮兵备副使。升福建布政司参议,督理粮储。补高肇道,擢广东按察使。进陕西右布政使,旋转左布政使。期年考满,进阶正治卿,归。族为之立“济美南官坊”和“恩光三世坊”。因与懋德同科金榜,而为二人建“一榜同登坊”。王有年(1622—1688),字惟发,号砚田,民顺曾孙。清顺治十四年举人,十六年(1659)进士,初授广西思州推官,旋改山东阳信知县,后以病归。历十载独修金溪《康熙壬子县志》。文举人是:王士美,顺治八年(1651)乡试;王佑兴,康熙十一年(1672)乡试;王!,雍正十三年(1735)乡试;王洵,同治六年(1867)乡试;王道济,光绪二十年(1894)乡试。武举人是:王良臣,康熙二十年(1681)乡试;王超,康熙三十五年(1696)乡试;王瑛,康熙四十四年(1705)乡试;王瑚,康熙五十二年(1713)恩科乡试;王勋,雍正二年(1724)恩科乡试;王鳌,雍正二年(1724)恩科乡试;王琏,雍正四年(1726)乡试;王金绶,乾隆二十一年(1756)乡试;王若凤,乾隆三十五年(1770)恩科乡试。明清两朝,王氏有33人入仕(文职26人,武职7人),邑庠生236人,郡庠生22人。六、谢坊(一门八士登科甲)四进士、九举人叠山先生三世孙谢正兴自弋阳徙金溪谢家桥。明清时期,谢坊仕宦第一人谢杰,任广东盐运司副使,此后家族应试子弟众多,9人中举,其中4人中进士,有“一门八士登科甲,五代十人列缙绅”之誉。谢伦,明成化十九年(1483)癸卯科举人。谢相,明嘉靖十六年(1537)丁酉科举人。东安知县、全州知县、房县知县。谢廷宗,明嘉靖四十三年(1564)甲子科举人。济南、福州推官,吏部稽司主事,"封司员外郎。明隆庆五年(1571)辛未科三甲26名进士,考功司员外郎、郎中,文选司郎中。谢继科,明万历十年(1582)壬午科举人。明万历十七年(1589)乙丑科三甲165名进士。登州府推官,刑部郎中,广东琼州知府。谢廷赞,明万历十年(1582)壬午科举人。明万历二十三年(1595)乙未科三甲202名进士,南京刑部主事,四川顺庆知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