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天津沧州主编刘宝锁第六屯至谢家坝原生态河道吴桥安陵镇原生态河道德州聊城泰安济宁枣庄宿迁淮安扬州常州苏州无锡嘉兴湖州杭州绍兴宁波中国大运河(沧州段)文化志图书在版编目(CIP)数据中国大运河(沧州段)文化志/刘宝锁主编.--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20.10ISBN978-7-202-15011-5Ⅰ.①沧…Ⅱ.①刘…Ⅲ.①大运河-文化史-沧州Ⅳ.①K928.42中国版本图书馆CIP数据核字(2020)第196206号------------------------------------------------书名中国大运河(沧州段)文化志主编刘宝锁责任编辑陈冠英美术编辑李欣责任校对余敬文出版发行河北出版传媒集团河北人民出版社(石家庄市友谊北大街330号)印刷沧州市新颖印务有限公司开本787毫米×1092毫米1/16印张字数版次2020年10月第1版2020年10月第1次印刷书号ISBN978-7-202-15011-5定价78.00元版权所有翻印必究目录《中国大运河(沧州段)文化志》编委会主编:刘宝锁编委:刘宝锁王玉芳杨秀立赵金刚郞文生陈铁江目录目录凡例!!!!!!!!!!!!!!!!!!!!!!!1概述!!!!!!!!!!!!!!!!!!!!!!!1大事记!!!!!!!!!!!!!!!!!!!!!!!4第一章开凿与历史变迁!!!!!!!!!!!!!!!15第一节东汉末年至宋朝期间运河(沧州段)变迁!!!15第二节元朝至中华民国期间运河(沧州段)变迁!!!20第三节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运河建设!!!!!21第二章文化遗存及考古发现!!!!!!!!!!!!!23第一节河道主体!!!!!!!!!!!!!!!!23一、河道特点!!!!!!!!!!!!!!!!23二、堤坝形态!!!!!!!!!!!!!!!!24第二节减河!!!!!!!!!!!!!!!!!!24一、四女寺减河!!!!!!!!!!!!!!!25二、捷地减河!!!!!!!!!!!!!!!!25三、兴济减河!!!!!!!!!!!!!!!!27四、马厂减河!!!!!!!!!!!!!!!!28第三节码头遗址!!!!!!!!!!!!!!!!29一、东光码头!!!!!!!!!!!!!!!!291中国大运河(沧州段)文化志二、南霞口码头!!!!!!!!!!!!!!!29三、泊头码头!!!!!!!!!!!!!!!!29四、沧州码头!!!!!!!!!!!!!!!!30五、东砖河码头!!!!!!!!!!!!!!!31六、兴济范桥古渡及码头!!!!!!!!!!!31七、青县码头!!!!!!!!!!!!!!!!31八、流河码头!!!!!!!!!!!!!!!!31九、马厂码头!!!!!!!!!!!!!!!!32第四节渡口!!!!!!!!!!!!!!!!!!32一、桑园西街摆渡口!!!!!!!!!!!!!32二、第六屯摆渡口!!!!!!!!!!!!!!32三、安陵渡口!!!!!!!!!!!!!!!!33四、堡子庄摆渡口!!!!!!!!!!!!!!33五、清州镇张三摆渡口!!!!!!!!!!!!33六、二十里屯渡口!!!!!!!!!!!!!!34七、李窑村渡口!!!!!!!!!!!!!!!34八、林缺屯村渡口!!!!!!!!!!!!!!34九、流河渡口!!!!!!!!!!!!!!!!34十、马厂渡口!!!!!!!!!!!!!!!!34十一、唐家窑村渡口!!!!!!!!!!!!!35第五节漕运水次仓!!!!!!!!!!!!!!!35一、漕运水次仓变迁!!!!!!!!!!!!!35二、漕运水次仓革除!!!!!!!!!!!!!36第六节运河水驿!!!!!!!!!!!!!!!!37一、良店驿!!!!!!!!!!!!!!!!!38二、连窝驿!!!!!!!!!!!!!!!!!382目录三、新桥驿!!!!!!!!!!!!!!!!!38四、砖河驿!!!!!!!!!!!!!!!!!38五、乾宁驿!!!!!!!!!!!!!!!!!38六、流河驿!!!!!!!!!!!!!!!!!39第七节运河沉船点!!!!!!!!!!!!!!!40一、莫家场沉船点!!!!!!!!!!!!!!40二、东光码头沉船点!!!!!!!!!!!!!40三、陈家园沉船点!!!!!!!!!!!!!!40四、焦庄沉船点!!!!!!!!!!!!!!!40五、南霞口沉船点!!!!!!!!!!!!!!41六、孙家园沉船点!!!!!!!!!!!!!!41七、油坊口沉船点!!!!!!!!!!!!!!41八、剪子屯沉船点!!!!!!!!!!!!!!41九、北口沉船点!!!!!!!!!!!!!!!41十、十二里口沉船点!!!!!!!!!!!!!41十一、傅家圈沉船点!!!!!!!!!!!!!42十二、东砖河沉船点!!!!!!!!!!!!!42十三、小白洋村沉船点!!!!!!!!!!!!42十四、北蔡庄沉船点!!!!!!!!!!!!!43十五、陈嘴沉船点!!!!!!!!!!!!!!43十六、齐家圈沉船点!!!!!!!!!!!!!43十七、泊渡口沉船点!!!!!!!!!!!!!43十八、八里堂沉船点!!!!!!!!!!!!!43十九、二十里屯沉船点!!!!!!!!!!!!43二十、柳河屯沉船点!!!!!!!!!!!!!44二十一、兴济沉船点!!!!!!!!!!!!!443中国大运河(沧州段)文化志第三章河道治理及重要水利工程设施!!!!!!!!!45第一节水务管理!!!!!!!!!!!!!!!!45一、水务管理机制!!!!!!!!!!!!!!45二、治水措施及水利工程!!!!!!!!!!!48第二节铜帮铁底大运河!!!!!!!!!!!!!51第三节世界文化遗产——谢家坝!!!!!!!!!57一、地理位置!!!!!!!!!!!!!!!!57二、自然与人文环境!!!!!!!!!!!!!57三、形制及保存现状!!!!!!!!!!!!!58四、价值评估!!!!!!!!!!!!!!!!58五、调查、考古、保护、展示工作!!!!!!!!!58第四节重要分洪枢纽工程!!!!!!!!!!!!59一、安陵枢纽!!!!!!!!!!!!!!!!59二、杨圈闸!!!!!!!!!!!!!!!!!60三、代庄枢纽!!!!!!!!!!!!!!!!60四、捷地分洪闸!!!!!!!!!!!!!!!61五、北陈屯枢纽!!!!!!!!!!!!!!!63六、周官屯穿运枢纽!!!!!!!!!!!!!64七、王希鲁节制闸!!!!!!!!!!!!!!65八、流河节制闸!!!!!!!!!!!!!!!66第五节河道治理工程!!!!!!!!!!!!!!66一、河堤修复工程!!!!!!!!!!!!!!66二、河滩地平消埝和清淤工程!!!!!!!!!66三、引黄济津中的运河水利工程!!!!!!!!67第四章运河盐业、漕运与商贸!!!!!!!!!!!!68第一节沧州盐业的变迁!!!!!!!!!!!!!684目录一、沧州盐业的发展!!!!!!!!!!!!!68二、沧州盐业的衰落!!!!!!!!!!!!!71第二节运河上的漕运!!!!!!!!!!!!!!76第三节运河沿岸的商贸!!!!!!!!!!!!!80第四节运河沿岸的古集市!!!!!!!!!!!!84第五节当代运河航运!!!!!!!!!!!!!!87第五章运河沿岸古城、古镇、古村!!!!!!!!!!!89第一节桑园镇!!!!!!!!!!!!!!!!!89第二节安陵镇!!!!!!!!!!!!!!!!!92第三节东光镇!!!!!!!!!!!!!!!!!93第四节连镇!!!!!!!!!!!!!!!!!!95第五节泊镇!!!!!!!!!!!!!!!!!!97第六节捷地镇!!!!!!!!!!!!!!!!!98第七节沧州古城!!!!!!!!!!!!!!!101第八节兴济镇!!!!!!!!!!!!!!!!105第九节清州镇!!!!!!!!!!!!!!!!108第十节大小盘古!!!!!!!!!!!!!!!109第十一节千童镇!!!!!!!!!!!!!!!112第十二节海丰镇!!!!!!!!!!!!!!!114第十三节码头村!!!!!!!!!!!!!!!119第十四节大白洋桥!!!!!!!!!!!!!!120第十五节佟家花园!!!!!!!!!!!!!!121第十六节王黄马村!!!!!!!!!!!!!!122第十七节刁公楼村!!!!!!!!!!!!!!123第六章运河沿岸非遗项目与民俗民风!!!!!!!!126第一节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1265中国大运河(沧州段)文化志一、吴桥杂技!!!!!!!!!!!!!!!!126二、泊头传统铸造技艺!!!!!!!!!!!!128三、沧州武术!!!!!!!!!!!!!!!!129四、劈挂拳!!!!!!!!!!!!!!!!!130五、六合拳!!!!!!!!!!!!!!!!!131六、燕青拳!!!!!!!!!!!!!!!!!132七、沧州木板大鼓!!!!!!!!!!!!!!133八、沧县舞狮!!!!!!!!!!!!!!!!135九、沧州落子!!!!!!!!!!!!!!!!137十、青县哈哈腔!!!!!!!!!!!!!!!138第二节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140一、杂技口艺!!!!!!!!!!!!!!!!140二、吴桥杂技:硬气功!!!!!!!!!!!!141三、吴桥杂技:驯兽、驯鼠!!!!!!!!!!!141四、吴桥杂技:地摊魔术!!!!!!!!!!!142五、吴桥杂技:杂技唢呐!!!!!!!!!!!143六、吴桥杂技:大变活人!!!!!!!!!!!143七、吴桥杂技:马戏!!!!!!!!!!!!!144八、吴桥杂技:蹬大缸!!!!!!!!!!!!144九、拉洋片!!!!!!!!!!!!!!!!!145十、独台戏!!!!!!!!!!!!!!!!!145十一、石影雕!!!!!!!!!!!!!!!!146十二、传统杂技魔术道具制作技艺!!!!!!!147十三、吴桥杂技:二龙吐珠!!!!!!!!!!148十四、线装书工艺!!!!!!!!!!!!!!148十五、手工挂面制作技艺!!!!!!!!!!!1496目录十六、观州锣鼓!!!!!!!!!!!!!!!150十七、东光吹歌!!!!!!!!!!!!!!!150十八、沙家门武术!!!!!!!!!!!!!!151十九、泊头火柴制作工艺!!!!!!!!!!!151二十、泊头小竹马!!!!!!!!!!!!!!152二十一、泊头三痴斋泥塑!!!!!!!!!!!153二十二、三井十里香酒酿造工艺!!!!!!!!154二十三、杨家烧饼制作技艺!!!!!!!!!!155二十四、雕花陶球泥塑工艺!!!!!!!!!!156二十五、南皮八卦掌!!!!!!!!!!!!!157二十六、南皮小米面窝头制作技艺!!!!!!!157二十七、南皮阿杜土鸡制作技艺!!!!!!!!158二十八、王厂錾铜浮雕!!!!!!!!!!!!158二十九、二郎拳!!!!!!!!!!!!!!!158三十、中幡!!!!!!!!!!!!!!!!!159三十一、查滑拳!!!!!!!!!!!!!!!159三十二、迷踪拳(高氏迷踪拳)!!!!!!!!!160三十三、沧州通臂拳!!!!!!!!!!!!!161三十四、杨氏青萍剑!!!!!!!!!!!!!161三十五、弹腿!!!!!!!!!!!!!!!!162三十六、师蜂堂中医疗法!!!!!!!!!!!162三十七、苗刀!!!!!!!!!!!!!!!!163三十八、传统书法古字书艺!!!!!!!!!!164三十九、刺绣!!!!!!!!!!!!!!!!164四十、明式家具制作技艺!!!!!!!!!!!164四十一、沧州彧元堂传拓技艺!!!!!!!!!1657中国大运河(沧州段)文化志四十二、御河老酒酿造工艺!!!!!!!!!!165四十三、沧县传统武术!!!!!!!!!!!!166四十四、沧县哈哈腔!!!!!!!!!!!!!166四十五、沧县枣木加工工艺!!!!!!!!!!166四十六、义昌永冬菜制作技艺!!!!!!!!!167四十七、沧县镂空木雕雕刻技艺!!!!!!!!167四十八、青县盘古文化!!!!!!!!!!!!168四十九、青县麒麟拳!!!!!!!!!!!!!169五十、李氏迷踪拳!!!!!!!!!!!!!!170五十一、盘古王拳!!!!!!!!!!!!!!171五十二、觉道庄老子祭奠!!!!!!!!!!!171五十三、同聚祥酿酒工艺!!!!!!!!!!!172五十四、冬菜制作技艺!!!!!!!!!!!!172五十五、青县青剧!!!!!!!!!!!!!!173五十六、青县点穴拔穴疗法!!!!!!!!!!174第三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174第四节沧州运河沿岸民俗!!!!!!!!!!!174倒两筲!!!!!!!!!!!!!!!!!!174遛百病!!!!!!!!!!!!!!!!!!175藏冰!!!!!!!!!!!!!!!!!!!175元宵河灯!!!!!!!!!!!!!!!!!176开河鲜!!!!!!!!!!!!!!!!!!176赛龙舟!!!!!!!!!!!!!!!!!!176放河灯!!!!!!!!!!!!!!!!!!177第七章运河文化!!!!!!!!!!!!!!!!!178第一节武术文化!!!!!!!!!!!!!!!1788目录一、沧州武术的发展!!!!!!!!!!!!!178二、沧州武术名人榜!!!!!!!!!!!!!183三、中国沧州国际武术节和沧州武术学校!!!!186第二节杂技文化!!!!!!!!!!!!!!!186一、杂技溯源!!!!!!!!!!!!!!!!186二、吴桥杂技的发展历程!!!!!!!!!!!188三、杂技之乡——吴桥!!!!!!!!!!!!190四、现代杂技文化!!!!!!!!!!!!!!197五、吴桥杂技节目类型与艺术特色!!!!!!!200六、今日吴桥杂技!!!!!!!!!!!!!!210第三节诗经文化!!!!!!!!!!!!!!!216一、刘德与《诗经》!!!!!!!!!!!!!!216二、河间歌诗!!!!!!!!!!!!!!!!219三、河间诗经斋博物馆!!!!!!!!!!!!220第四节医药文化!!!!!!!!!!!!!!!221一、扁鹊中医理论与实践!!!!!!!!!!!221二、张锡纯衷中参西中医思想!!!!!!!!!224三、刘完素中医理论和实践!!!!!!!!!!225第五节纪晓岚笔下的运河!!!!!!!!!!!228第六节沧州文庙与庙学教育!!!!!!!!!!230一、沧州文庙的规模及修缮!!!!!!!!!!230二、沧州庙学教育发展!!!!!!!!!!!!233三、庙学教育废止后的教育境况!!!!!!!!236第八章运河与军事!!!!!!!!!!!!!!!!242第一节东汉末年至明代大运河沧州段发生的战争!!!!!!!!!!!!!!!!!!!!!!2429中国大运河(沧州段)文化志第二节清末大运河沧州段两场军事清剿清清清清清243第三节运河岸边的马厂兵营清清清清清清清清清清246一、马厂兵营的创建清清清清清清清清清清清清清246二、中央炮台遗存清清清清清清清清清清清清清清248三、马厂兵营与大沽口、小站清清清清清清清清清250四、北洋军阀下的马厂定武军清清清清清清清清清251五、马厂誓师清清清清清清清清清清清清清清清清253六、马厂与第一次直奉战争清清清清清清清清清清254七、马厂兵营与减河开凿清清清清清清清清清清清256八、沧州抗日第一仗清清清清清清清清清清清清清258九、马厂兵营驻军沿革清清清清清清清清清清清清259第四节青沧战役清清清清清清清清清清清清清清清262第九章运河与民族宗教清清清清清清清清清清清清清清266第一节沧州穆斯林与运河清清清清清清清清清清清266一、回族进入沧州的渊源清清清清清清清清清清清266二、回族在沧州清清清清清清清清清清清清清清清268三、沧州回民现状清清清清清清清清清清清清清清269第二节天主教沧州教区历史及发展清清清清清清清269一、天主教早期传入沧州清清清清清清清清清清清269二、天主教发展时期清清清清清清清清清清清清清270三、天主教繁荣时期清清清清清清清清清清清清清273第三节沧州基督教与医院建设清清清清清清清清清274一、基督教传入沧州与博施医院建设清清清清清清274二、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时期的博施医院清清清清276三、新中国成立后的基督教及医院沿革清清清清清277四、改革开放后的沧州基督教清清清清清清清清清27810目录第四节沧州佛教历史与现状!!!!!!!!!!278第五节道教在沧州!!!!!!!!!!!!!!279第六节运河沿岸重要的宗教场所!!!!!!!!281一、沧州市区的清真寺!!!!!!!!!!!!281二、泊头清真寺!!!!!!!!!!!!!!!283三、历史上的水月寺!!!!!!!!!!!!!285四、东光铁佛寺!!!!!!!!!!!!!!!287五、道教慈航宫!!!!!!!!!!!!!!!288六、李家花园基督教教堂!!!!!!!!!!!289七、觉道庄青云观!!!!!!!!!!!!!!289八、胜利街天主教堂!!!!!!!!!!!!!290第十章运河沿岸的历史名人!!!!!!!!!!!!291尹吉甫!!!!!!!!!!!!!!!!!!!!291隽不疑!!!!!!!!!!!!!!!!!!!!292石崇!!!!!!!!!!!!!!!!!!!!!292刁协!!!!!!!!!!!!!!!!!!!!!293刁雍!!!!!!!!!!!!!!!!!!!!!293刁遵!!!!!!!!!!!!!!!!!!!!!294贾耽!!!!!!!!!!!!!!!!!!!!!294冯道!!!!!!!!!!!!!!!!!!!!!295马之贞!!!!!!!!!!!!!!!!!!!!295马致远!!!!!!!!!!!!!!!!!!!!296张缙!!!!!!!!!!!!!!!!!!!!!296刘焘!!!!!!!!!!!!!!!!!!!!!297戴才!!!!!!!!!!!!!!!!!!!!!297范景文!!!!!!!!!!!!!!!!!!!!29811中国大运河(沧州段)文化志范景姒!!!!!!!!!!!!!!!!!!!!298戴明说!!!!!!!!!!!!!!!!!!!!299纪昀!!!!!!!!!!!!!!!!!!!!!299张之洞!!!!!!!!!!!!!!!!!!!!300朱佩兰!!!!!!!!!!!!!!!!!!!!300霍元甲!!!!!!!!!!!!!!!!!!!!301佟忠义!!!!!!!!!!!!!!!!!!!!302王正谊!!!!!!!!!!!!!!!!!!!!302张之万!!!!!!!!!!!!!!!!!!!!303王子平!!!!!!!!!!!!!!!!!!!!303孙福有!!!!!!!!!!!!!!!!!!!!304张继!!!!!!!!!!!!!!!!!!!!!305霍殿阁!!!!!!!!!!!!!!!!!!!!305孙凤山!!!!!!!!!!!!!!!!!!!!306张申府!!!!!!!!!!!!!!!!!!!!306荀慧生!!!!!!!!!!!!!!!!!!!!307张隐韬!!!!!!!!!!!!!!!!!!!!308张岱年!!!!!!!!!!!!!!!!!!!!308第十一章大运河历史文献选录!!!!!!!!!!!310编后记!!!!!!!!!!!!!!!!!!!!!!31512目凡录例凡例为明确编撰《中国大运河(沧州段)文化志》的指导思想和编撰原则,作此凡例。指导思想1.该文化志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2.文化志是上层建筑的反映,力求推本溯源,以此透视运河原生态及运河领域诸多文化现象。编撰原则1.以事实为依据,引经据典,只述不论。2.实事求是,秉笔直书,力求反映事物的原貌,事物的本质。凡例1.本志书采用述、记、志、传、图、表、录七种形式组成。2.本志书凡十一章,五十七节,一百八十一目,共十六万一千余字。3.本志书上限为东汉末年,大运河沧州段开凿始,但主要讲述元朝以来的大运河沧州段。下限为2019年末。4.研究范围为沧州市内215千米运河两岸村庄、城镇以及相关河流、支流、水工、文化现象,辐射沧州市全境内各县市区运河文化流域。5.此书尽可能做到思想性、科学性和资料性的统一。中国大运河(沧州段)文化志13概述中国大运河是世界上最长、历史最悠久的运河,北起北京,南到杭州,流经北京、天津、河北、山东、江苏、浙江四省两市,沟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是世界上最长的一条人工开凿的运河。她为中国乃至世界留下了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存,孕育了一座座璀璨明珠般的名城名镇,积淀了深厚悠久的历史文化底蕴,凝聚了政治、经济、文化、社会诸多领域的庞大信息,是祖先留给我们的珍贵物质和精神财富。中国大运河沧州段为原永济渠中段,流经沧州境内的吴桥县、东光县、南皮县、泊头市、沧县、新华区、运河区、青县8个县(市、区),全长215千米。她在沧州境内婉转流淌,连南通北,川流不息千余年,滋润了两岸广阔肥沃的土地,福泽了沿河历代子民,是沧州人的母亲河。中国大运河沧州段在发挥运载漕粮、商运物流主要功能的同时,形成了自身独有的运河文化,成为承载中华民族水文化和沧州流域文化的黄金水道。这条富蕴中华民族智慧的水道流经的沧州大地,因其特殊的地理区位,成为千余年中多次朝代更替、政权易帜的政治舞台和无数次军事征战的疆场。大运河也使沧州的武术、吴桥杂技,以河为途传往大江南北、长城内外,以至漂洋过海,成为全人类共享的珍贵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了中华民族文明宝库。中国大运河沧州段在元代称为南运河,也统称为御河,即卫1中国大运河(沧州段)文化志河的下游段。它是东汉末年所开的白沟、隋代所开的永济渠,宋代以后演变为卫河,明代为会通河,清代以后成为南运河的一部分,至今已有1800多年的历史。虽然到20世纪70年代大运河失去了航运的功能,但始终保持着较好的原真性、完整性。由于大运河开通,特别是明成祖迁都北京,极大地促进了沿岸城市沧州的发展,社会、经贸、文化及百姓生活都呈现出繁茂景象。“一川白浪,帆樯如织”“盐场林立,商贾云集”就是对当时沧州最真实的写照。从《诗经》文化的诞生地,到闻名遐迩的沧州武术之乡、吴桥杂技之乡,成为沧州不可或缺的运河文化符号。纪晓岚、张之洞等历史名人,更为运河文化增添了浓浓的一笔。2014年6月,中国大运河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三十八次大会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46处世界文化遗产,沧州市东光连镇谢家坝—吴桥第六屯段河道、遗产点连镇谢家坝被列入遗产名单中。随之,开展大运河文化带建设,诸多运河遗迹及非物质文化遗产被挖掘、保护、修复、传承,大运河(沧州段)越发显现出无穷的活力和魅力。中国大运河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后,沧州市委、市政府立即进行大运河文化带建设。2017年,制定《沧州市大运河文化带建设规划》,2018年制定《大运河城市提升改造概念性规划》,并成立大运河文化发展带办公室。召开沧州市旅游产业发展大会,依托沿线164处物质文化遗产和27项非物质文化遗产,打造了七大经典文化旅游项目。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发出要把大运河“统筹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指示后,沧州市加大文化带建设、生态修复及旅游开发等工作。拆除三个自然村,建成占地约137.33公顷的大运河文化生态修复展示区,是大运河沿2概述线唯一一个生态修复区。实施运河沿线绿化工程,建设宽度不低于2000米的绿廊,2019年完成25866公顷。沧州市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始终在加速进行中,依托《诗经》、武术、杂技等特色文化及特色小镇建设,着力提升新型城镇化水平。同时完善运河沿线休闲、旅游、文化和产业发展功能,加快提升城市品位。这部文化志书,可以让后人了解大运河沧州段文化的历史及现状,以便更好地把握未来,服务于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服务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这部书对研究、传承和开发运河文化具有一定的作用。3中国大运河(沧州段)文化志大事记元至元十七年(1280)二月,发侍卫军三千浚通州运粮河。元至元二十二年(1285)春正月,发五卫军及新附军浚蒙村漕渠。二月,以应放还五卫军穿河西务河。元至元二十四年(1287)春正月,已修筑柳林河堤南军三千,浚河西务漕渠。元至元二十六年(1289)二月,浚沧州御河。五月庚辰,发武卫亲军千人浚河西务至通州漕渠。明弘治二年(1489),北河工部管河郎中吴珍与河间知府谢文在沧州境东开十四条减河用以调节水源的丰歉。明嘉靖十三年(1534),因卫河自德州以下渐与海近,河道浅狭,最易冲决,在恩县、东光、沧州、兴济四处各建减水闸一座,以泄涨溢。清雍正七年(1729),因沧州位于水陆要冲,升直隶河间府属之沧州为直隶州,辖南皮、盐山、庆云、东光四县,并设“沧州知州一员兼管本州运河工程,州判一员专管本州运河工程,浅夫三十名”。清雍正九年(1731),沧州降为散州后,置“河间府天津海防河务同知一员,专管沧州、青县、静海三州县天津卫运河工程”。清乾隆三年(1738),为进一步加强对沧州河道的治理,设正五品沧州管河同知,“沧州、南皮二处河道归沧州分设同知兼4大事记管”。清嘉庆八年(1803),河道管理进一步细化,沧州减河吏目为沧州风化店巡检,专管河务。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沧州等处河道淤塞严重,培修直隶天津、静海、青、沧、南皮、交河、东光、吴桥、景九州县堤工,并浚修沧州减河,加筑石坝海墁。清咸丰五年(1855),黄河铜瓦厢决口后,运河基本不能通行漕船。清光绪九年(1883),直隶、东光、南皮、沧州等处疏浚,庶运河水有分消不至溃决。清宣统三年(1911),沧州、南皮、东光三县因运河治理中各自顾及本县利益导致多起冲突,清政府成立直隶咨议局,东光县议员提出三县齐心协力,大力修筑闸坝工程与疏浚河道。但由于各县均以地方私利为重,加之直隶总督、沧州知州等官员不能正确协调各县之间的利益,导致矛盾与冲突不断,直到民国时期都没有解决。1952年,由山东省水利局南运河工程处负责测量,吴桥、东光、南皮三县按保证流量440m3/s,堤顶高程在保证水位以上0.8米,堤顶宽5至7米,培修辖内堤防。5月18日开工,6月30日竣工,完成土方8.8万立方米,抛砖1220立方米,修险16处,长4215米,用款26万元。1953年10月,沧县专区下达秋季水利工程以工代赈计划,南运河故城至泊头两岸复堤189.6千米,完成土方187.46万立方米,用工100.53万工日,投资111.71万元。1955年7月,国家投资107万元,分别组织聊城、德州两地区民工8.5万人,整修南运河(主要是培堤、切滩、护岸),5中国大运河(沧州段)文化志完成土方23.3万立方米,护岸长度达6230米,砌石2万立方米。1958年,聊城专区卫运河工程管理局对自四女寺至二屯公社(时称)第三店长33.475千米的右堤,对德州市德石铁路桥到冀鲁两省交界处长5.225千米左堤,再次进行整修治理。整治标准按四女寺枢纽工程控制水位25.5米、南运河行洪流量400m3/s、校核流量450m3/s设计,堤防按堤顶抬高1米、顶宽7至9米,内外边坡按1∶3进行填平补齐设计。该工程由德县、平原、德州市各防指组织施工,共完成土方量45万立方米。1963年,南运河行洪483m3/s,德州市南运河段安全行洪未出现险情。1963年,沧州发生洪涝灾害。进行了南运河堤防修复工程。1981年和1982年,引黄、引岳济津输水期间,南运河淤积较重,险工险段险情时有发生。1982年至1985年,南运河沿岸各县市完成了以下几项重点维修工程:(1)整修堤防286千米,土方75.41万立方米,用工56.66万工日,投资125.41万元。单堤加戗120处,长32.2千米,土方5万立方米。(2)兴济镇北至青县、静海交界处清淤,段长37.65千米,共清除土方158.4万方米,用工71.3万工日,投资250.7万元;沧州市护岸清淤,投资11.25万元。(3)险工护坡,共完成险工82处,长12229米,石方70.4万立方米,其中,浆砌石护坡1.83万立方米,干砌石护坡5.21万立方米,用工22.17万工日,投资381.15万元。(4)城镇护岸三处,沧州市护岸长3799米,泊镇护岸1620米,桑园护岸240米,共长5659米,完成混凝土9739立方米,石方13126立方米,土方24.28万立方米,用工45.12万工日,投资373.08万元。(5)汛房投资40.85万元,堤防绿化投资98.25万元。上述工程总投资1336.46万元。6大事记1983年至1984年,国家投资2248.59万元,对南运河进行了整修。项目有:(1)河道清淤。由捷地至九宣闸段,以河道中心为基准,随弯就弯,河槽底宽15米、边坡1∶3清淤土方除满足复堤及填筑河唇埝外,剩余土方弃于堤外筑平台,平台顶高程低于堤顶0.5米,堤顶高程按泄量120m3/s的相应水位超高2米确定。(2)单堤险工加戗。戗台顶宽5米,顶高程捷地以下按泄量120m3/s的水位相平,捷地以上按300m3/s的水位相平,边坡1∶1.5至1∶3。(3)堤防整修。堤顶高程在捷地以上,高出量300m3/s水位线2.0米。捷地以下高出子牙新河行洪9000m3/s,与南运河120m3/s洪水相遇时水位线1.0米。周官屯至九宣闸按高出泄量120m3/s水位线2.0米确定。堤顶宽度:平工段6.0米,险工段8至10米,内外坡均为1∶3。(4)险工块石护岸。砌石顶高程控制在水位线以上0.5米。另外沧州市、泊头市城区段建混凝土护岸工程。1983年至1984年,国家投资重建了南运河沿岸的吴桥县第六屯,东光县连镇,南皮县肖圈,交河县杨圈,沧县仁和村,青县周官屯、吴辛庄、县农场等引水闸涵,新建了南皮县冯家口,沧县东花园、肖家楼,青县南环、北环和二十里屯等公路桥。1985年8月28日,穿运闸所会同青县上伍乡、孙楼乡及所属的周官屯、冯官屯、张二庄三村共同划定了穿运枢纽工程管理范围及安全区范围。1986年6月25日至7月21日,进行了子牙新河滩地平交埝和主槽涵洞清淤工程。1986年10月,美国水利考察团来穿运进行考察,陪同考察7中国大运河(沧州段)文化志的有河北省水利厅总工程师侯陆,南运河务处副处长刘立之、主任工程师孙梅先。1983年6月4日,河北省防汛指挥部批准穿运平交埝爆破试验,地点在穿运平交埝西小埝距引水压槽闸50米处,埝长15米。由李根生设计,孙梅先校核并负责现场技术指导,石家庄陆军学院共同兵种教研室操作,副处长郝秀生指挥,于7月4日上午引爆,试验取得了成功,达到了预期的目的,共炸开小埝缺口23米,然后将其恢复。1987年,汛前完成捷地分洪闸6台手摇启闭机改电动手摇两用机的安装工作,并修建了操作室和制作安装了配电盘,从此结束了动闸靠手摇的历史。1988年8月21日,引水压槽闸由子牙新河向南运河为青县引水历时七天,共引水930万立方米,相应子牙新河水5.67米,流量252m3/s。1992年7月,南运河代庄节制闸工程完工。1992年12月,安陵枢纽工程完工。1993年4月,穿运闸所申办了工程管理范围划界,向青县土地局办理了土地证,存河务处资料室。1993年6月,青县流河节制闸工程完工。1993年6月,办理安陵枢纽景县境内的《国有土地使用证》。1995年秋末,为了保证沧州市所引黄河水的水质,使黄河水不与卫运河基流水混合,确定将安陵闸前蓄水位由设计规定的14.6米提高到17.27米。对于闸底板和上下游护坡做了加固处理,使上下游水位差由3.0米提高到5.67米。1999年9月至11月,对安陵闸进行加固维修。8大事记2000年10月10日,引黄济津河北省输水段捷地电闸涵洞改建工程完工。2000年,国务院决定实施引黄济津应急调水,利用已建成的引黄入冀输水线路,自位山引黄闸放水途经位山三干渠、穿卫枢纽、清凉江、清南连渠、南运河至天津九宣闸。2001年11月,沧州市南运河上光荣路运河桥竣工。2002年6月26日至8月26日,北陈屯船闸双曲拱桥维修加固,此次维修加固工程主要对拱桥主拱肋以上部分拆除后维修加固。2002年7月13日,捷地闸应急加固工程完工,主要内容有:分洪闸机架桥更换;分洪闸闸墩混凝土碳化处理;新增分洪闸钢结构启闭机室;护坡及砖砌挡土墙维修,上游河底淤土清除;分洪闸钢闸门上方活动钢胸墙更换、闸门除锈上漆等。2002年,国务院决定实施引黄济津应急调水,调水路线与2000年调水相同。2002年10月31日位山闸开始提闸放水,至2003年1月23日停止,历时85天,位山闸累计放水6.03亿立方米,天津市九宣闸累计收水2.02亿立方米。2003年4月25日至2003年7月10日,南运河北陈屯枢纽节制闸进行了除险加固,主要内容包括:闸室加固改造,抬高闸门门顶高程;启闭机更新;闸门防腐处理;电气设备更新;下游交通桥改造等。2003年5月15日至7月15日,安陵节制闸进行除险加固,本次除险加固主要内容有:更换工作桥T型梁;右岸上下游护坡防渗保温处理;闸墩、机架桥排架碳化处理等。2003年,捷地枢纽景区修建宪示碑园。2003年,流河闸、穿运枢纽、捷地电站闸、代庄闸维修加9中国大运河(沧州段)文化志固。2003年,国务院决定再次实施引黄济津应急调水,调水路线与2000年、2002年调水相同。黄河位山闸2003年9月12日15时58分提闸放水,2003年9月22日8时48分到达天津市九宣闸,至2004年1月6日引黄调水结束,历时116天,位山闸放水9.25亿立方米,天津市九宣闸累计收水5.1亿立方米。2004年5月2日至6月10日,穿运枢纽引水压槽闸水毁修复。2004年5月5日至10月5日,北陈屯枢纽除险加固。2004年6月至8月25日,捷地电站闸闸室应急维修。2004年10月26日,安陵节制闸维修加固工程开工。2004年,建设水月寺、南湖和胜利公园雨水泵站工程。2004年,沧州市南运河上北环桥、新华桥扩建。2004年,国务院高度重视天津城市供水问题,批准再次实施引黄济津应急调水。调水路线与2000年、2002年调水相同。黄河位山闸于10月9日开始放水,至2005年1月25日,位山闸累计放水8.99亿立方米,天津市九宣闸按日均流量50m3/s收水,累计收水4.3亿立方米,输水时间108天。2005年8月,安陵节制闸维修加固工程竣工验收。主要建设内容包括:上游阻滑板前浆砌石海漫改为钢筋混凝土铺盖,上游海漫段浆砌石护坡改为钢筋混凝土护坡;下游右岸钢筋混凝土护坡维修。2005年,王希鲁橡胶坝完工。2006年1月25日,捷地枢纽新建泄洪闸主体工程完工。2007年1月,沧县捷地御碑苑被评为国家AA级旅游景区。2009年,引黄济津济淀应急调水从2009年10月1日开始,10大事记至2010年2月28日结束,黄河位山闸累计放水9.857亿立方米,天津市实际收水2.585亿立方米,白洋淀收水超过1亿立方米。2010年3月至4月,维修安陵枢纽防汛工程抢险路。2010年,穿堤闸涵故城西第三闸、景县玉泉庄闸、泊头尹庄闸、沧县小白杨桥闸、沧州市运河区小圈闸、青县运东滩地闸拆除重建;新建泊头前辛倒虹吸。2010年,沧县南运河肖家楼桥拆除重建。2010年,青县流河节制闸改建,下游翼墙拆除重建,加长。2010年,国务院决定实施引黄济津潘庄线路应急调水,该线路总长392千米,由山东省德州市黄河潘庄渠首闸引水,经潘庄总干渠入马颊河,再经沙杨河、头屯干渠、六五河,穿漳卫新河倒虹吸后入南运河,至天津市九宣闸。应急调水于2010年10月22日10时开闸放水,至2011年4月11日8时结束,历时172天,渠首潘庄闸累计引水11.91亿立方米,顺利完成了天津市收水4亿立方米的基本目标。2011年4月,王希鲁节制闸工程开工。2011年11月,沧州市王希鲁景区被评为国家AA级旅游景区。2011年,引黄应急调水自2011年10月18日开始,2012年1月15日结束,历时89天,黄河渠首潘庄闸累计放水4.94亿立方米,天津市九宣闸收水1.81亿立方米,圆满完成了天津市调水目标。2012年4月10日至10月17日,建设南运河沧州市区段综合治理一期工程(解放桥至新华桥)。2012年5月26日至2012年7月1日,南运河安陵节制闸11中国大运河(沧州段)文化志进行了防渗应急加固工程施工。2012年7月6日,由建设单位组织设计单位、施工单位、监理单位组成的验收组对王希鲁节制闸电气设备安装分部工程进行了验收。至此,已完成王希鲁节制闸工程所有分部工程的验收工作。2012年11月25日,王希鲁节制闸工程单位工程验收。2012年,北陈屯枢纽修建游艇码头。2013年3月,河北省南水北调配套工程石津干渠南运河倒虹吸工程开工。2013年7月,安陵枢纽节制闸除险加固工程正式开工。本次除险加固主要内容有:节制闸闸底板加厚;上游浆砌石护坡拆除重建;下游右岸混凝土护坡拆除重建;节制闸和船闸交通桥上部结构拆除重建;节制闸闸门加固、除锈上漆;更换变压器;增加自动化设备;现有机电设备维修;节制闸闸室碳化处理等。2013年10月20日至11月15日,穿运枢纽引水压槽闸进行了护坡修复。2013年,北陈屯枢纽建设大运河水浒岛景区。2014年6月22日,卡塔尔首都多哈召开的第38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同意将中国大运河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我国第46处世界文化遗产,沧州市东光连镇谢家坝—吴桥第六屯段河道、遗产点连镇谢家坝被列入遗产名单中。2015年6月至10月,按照省水利厅对省级河道管理范围划界竖桩工作的相关要求,对南运河进行了划界竖桩工作。2016年5月25日,南运河东光段油坊口橡胶坝工程正式开工。由河北省水利工程局负责施工,监理机构是天津市冀水工程咨询中心。12大事记2016年10月,沧州市新华区南运河上九河路运河桥开工建设。2017年2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大运河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是流动的文化,要统筹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此后,沧州运河沿线开始大运河文化带建设。2017年11月23日,南运河东光段油坊口橡胶坝工程进行了单位工程验收。2017年,沿河各县市加紧进行运河景观带工程建设。2017年,沧州市运河区大赵庄南队因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全部拆除,被安置到世纪福邸小区。2018年,沧州市运河区南关村、张家坟村,因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全部拆迁,被市政府易地安置。2019年,以上三个自然村拆除后,加之滩涂用地约137.33公顷,按照《沧州市大运河文化带建设规划》,全面规划为绿地,建成大运河文化生态修复展示区,区内配建基础公共附属设施,初具大运河文化公园规模。这是运河沿线城市唯一一处运河生态修复区。2018年1月17日,河北省南水北调配套工程石津干渠南运河倒虹吸工程单位工程验收。2018年12月,沧州市成立大运河办公室,是京杭大运河沿线唯一成立运河办公室的城市。2018年,市政府通过《大运河城市区提升改造概念性规划》,打造大运河文化带。2018年,沧州市召开旅游产业发展大会,依托沿线164处物质文化遗产和27项非物质文化遗产,打造七大经典文化旅游项目,包括吴桥杂技文化名镇、东光生态文化名镇、泊头铸造文化名镇、沧州旧州古文化名镇、沧县武术文化名镇、沧县运河小13中国大运河(沧州段)文化志吃文化名镇、青县红木文化名镇。2019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先后印发了《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规划纲要》《长城、大运河、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方案》。沧州市加大文化带建设、生态修复及旅游开发等工作。2019年,实施大运河沿线绿化工程,建设宽度不低于2000米的绿廊,当年完成25866公顷。14第一章开凿与历史变迁中国大运河河北沧州段位于沧州市中部,南北贯穿沧州市域,为海河流域漳卫南运河系的下游河道南运河的一部分,元以后京杭大运河的组成部分。沧州市境内南运河起自吴桥县的第六屯南,流经吴桥、东光、南皮、泊头、沧县、新华区、运河区、青县8个县(市、区)。自青县李又屯村北入天津界,全长215千米。目前,沧州市境内南运河已经断航,运河的主要功能为泄洪和输水,局部地区取水灌溉。南运河(沧州段)示意图第一节东汉末年至宋朝期间运河(沧州段)变迁南运河的开凿始于东汉末年。东汉建安九年(204),修建了著名的“遏淇东水入白沟”工程,《水经·淇水注》中有详细记15中国大运河(沧州段)文化志载:“汉建安九年,魏武王于水口下大枋木以成堰,遏淇东水入白沟以通漕运,故时人号其处为枋头。是以卢谌《征艰赋》曰:后背洪枋巨堰,深渠高堤者也。”汉建安十一年(206),曹操北征乌桓,命董昭开平虏渠。平虏渠沟通白沟(《水经注》中称白沟在威县以东的古称广宗的地方)、泒水和滹沱河。据专家考证,平虏渠位置大致在今青县之东,约相当于现在的南运河而稍偏东,为南运河下游段的前身。晋代和北朝时期,南运河依然是曹操开凿的白沟—清河—平虏渠水运干线的重要组成部分。晋代和北朝时期几次大规模军事行动都是经白沟—清河—平虏渠水运通道进行军队调动的,表明这条水运通道仍畅通。隋大业四年(608),隋炀帝为了解决北方的漕运和北征高丽的需要,“诏发河北诸郡男女百余万人开永济渠,引沁水,南达于河,北通涿郡”(《隋书·炀帝纪》)。南运河为永济渠的一部分,是在曹操旧渠的基础上并利用部分天然河道建成的,与今南运河河道基本相同。唐代,南运河仍为永济渠的一部分,依然通航。据《元和郡县志·永济县下》载:“永济渠在县西郭,内阔一百七十尺,深两丈四尺。南自汲郡引清、淇水,东北入白沟,穿此县入临清……隋氏修之,因名‘永济渠’。”在永济渠两侧,又开凿了长丰渠、无棣沟等几条运河,使黄河北侧平原地区运河形成网络。唐代在河北道平原最早开凿的运河是贞观二十一年(647)刺史朱潭在河间县开凿的长丰渠:“瀛州河间郡,河间县,西北百里有长丰渠,(贞观)二十一年,刺史朱潭开。”此后,薛大鼎于永徽元年(650)开凿了无棣沟:“永徽元年,薛大鼎为沧州刺史,界内有无棣河,隋末填废。大鼎奏开之,引鱼盐于海,16第一章开凿与历史变迁永济渠行经示意图百姓歌之曰:‘新河得通舟楫利,直达沧海鱼盐至。昔日徒行今骋驷,美哉薛公德滂被’。”无棣沟是通海的一条河道,是将原被淤积堵塞的无棣河加以疏通而成,将永济渠与渤海连通。永徽二年(651)以及开元年间,姜师度等人还在沧州景城郡清池县开凿了多条运河。宋代也称永济渠为御河。“中国封建时代,往往称皇室御用河道为‘御河’……宋元时代所谓‘御河’,专指今河南、河北境内的卫河,即隋所开永济渠的一部分。”(《辞海》1999年版)北宋初年永济渠即御河仍能通航,但黄河曾在很长时期北流夺御河河道由今天津入海,南运河时断时续。北宋乐史的《太平寰宇记》和王存等撰《元丰九域志》中均对永济渠有所记载,可确定永济渠所行经的路径,就是后来南运河所行经的位置。17中国大运河(沧州段)文化志《元丰九域志》卷二《河北路·永静军》东光县有“永济渠”。《元丰九域志》卷二《河北路·沧州》南皮县有“永济河”。《太平寰宇记》卷六十五《沧州》“清池县”:“本汉浮阳县,属渤海郡,以在浮水之阳,故名。隋开皇十八年改为清池县,因县东南仵清池而得名浮水,源自东光县西界永济渠分出,东北流经州理南十里,又北经州城东一里,又东北入于海。……永济河在县西三十里,自南皮县来,入乾宁军,今亦呼为御河。……长芦县……元在永济渠西,开元十四年大雨,城邑漂沉,十六年移于永济渠东一里,即今县是也。”(宋长芦县治位于今沧州市,宋代沧州州治位于清池县,在今沧州市东南约16千米。)《元丰九域志》卷二《河北路·乾宁军》:“范桥,军南三十宋代沧州旧城图18第一章开凿与历史变迁里,有永济渠、界河。”范桥在北宋时隶属乾宁军,而乾宁军治所位于今青县。范桥原为镇,宋徽宗大观初在此设兴济县,金代仍为兴济县,曾隶属沧州,后又隶属清州,清州治所位于今青县。兴济镇位于沧县县城北22千米今南运河之旁,宋、金兴济县城位于今沧县北部的兴济镇。据此,永济渠的位置和今天的南运河完全相重合。《太平寰宇记》卷六十八《乾宁军》“乾宁县”:“旧名永安县,与军同置在城下。太平兴国七年六月改乾宁县。……御河在城南一十步。”永济渠由北宋的范桥,今沧县兴济镇向北,经今青县。今青县在北宋时期为乾宁军乾宁县,乾宁军治所位于今青县,在范桥北三十里。此处将永济渠称御河,位于乾宁军治所之城南。这里的永济渠,由西而东绕过乾宁军,再绕该城东侧向北流。金代由于黄河河道向南迁徙,夺占淮河河道入海,御河摆脱了黄河频繁的冲淤影响,并且金代迁都燕京,改燕京为中京,宫廷建造需要的大量建筑材料从汴梁(今开封)运至北京,同时漕粮北运,逐渐形成以御河为主干运道,再加上漳河、滹沱河等河流构成的水运系统,将河北平原沟通和联系起来。《金史·河渠志·漕渠》载:“金都于燕,东去潞水五十里……其通漕之水,旧黄河行滑州、大名、恩州、景州、沧州、会州之境,漳水东北为御河。”“泰和元年……五年,上至霸州,以故漕河浅涩,敕尚书省发山东、河北、河东、中都、北京军夫六千,改凿之。……六年,尚书省以凡漕河所经之地,州县官以为无与于己,多致浅滞,使纲户以盘浅剥载为名,奸弊百出。于是遂定制,凡漕河所经之地,州府官衔内皆带‘提控漕河事’,县官则带‘管勾漕河事’,俾催检纲运,营护堤岸。为府三:大兴、大名、彰德。州十二:恩、景、沧、清、献、深、卫、浚、19中国大运河(沧州段)文化志滑、磁、洺、通。县三十三:大名、馆陶、夏津、武城、历亭、临清、吴桥、将陵、东光、南皮、清池、靖海、兴济、会川、交河、乐寿、武强、安阳、汤阴、监漳、成安、滏阳、内黄、黎阳、卫、苏门、获嘉、新乡、汲、潞、武清、香河、漷阴。”第二节元朝至中华民国期间运河(沧州段)变迁元代疏浚沟通京杭大运河,南运河为京杭大运河的组成部分,基本上沿用了原来的河道。《元史·河渠志·御河》载:“御河上从交河县,下入清池县界。又永济河在清池县西三十里,自南皮县来,入清州,今呼为清代运河(沧州段)全图20第一章开凿与历史变迁御河也。”南运河明代为卫河的一部分,《明会典》载:“卫河,旧名御河,源出……其一东流,经大名东北,出临清至直沽(今天津),会白河入海。”《明史·河渠志·运河上》载:“自通州而南至直沽,会卫河入海者,白河也。自临清而北至直沽,会白河入海者,卫河也。”卫河又称卫漕,《明史·河渠志·卫河》载:“卫河,源出河南辉县苏门山百门泉,经新乡、汲县而东,至畿南浚县境,淇水入焉,谓之白沟,亦曰宿胥渎。宋元时名曰御河。由内黄东出,至山东馆陶西,漳水合焉。东北至临清,与会通河合。北历德、沧诸州,至青县南,合滹沱河。北达天津,会白河入海,所谓卫漕也。”清代,临清至天津一段,称为南运河。清早期至中期,漕运沿袭明代,仍以内河航线为主;道光时,大部分漕运改走海运,至咸丰五年,运河漕运结束。但卫河作为豫北及河北平原南部地区与京津地区的重要交通通道,一直承担着繁忙的运输任务。民国时期,南运河逐渐淤浅,已无大规模水运活动,内河航运规模很小。第三节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运河建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卫河—卫运河—南运河为海河流域航线最长、航运之力最大的一条河流,南运河仍为其下游段,承担着物资运输任务。20世纪50年代,兴建了引黄济卫工程,为运河补充了水源。1958年,南运河上兴建了四女寺枢纽,维持了运河的通航。20世纪70年代,南运河上兴建了安陵枢纽和北陈屯枢纽,均建21中国大运河(沧州段)文化志有船闸。但由于水源缺乏,1978年南运河航运全线中断,沧州段南运河航运功能完全丧失。2014年,中国大运河申遗成功后,按照国家大运河文化带战略部署,沧州段开展了多种形式的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实施了运河修复、重建、美化等工程。2017年,制定《沧州市大运河文化带建设规划》后,成立了大运河文化发展带办公室。利用沧州区域内丰厚的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打造七大经典文化旅游项目,包括吴桥杂技文化名镇、东光生态文化名镇、泊头铸造文化名镇、沧州旧州古文化名镇、沧县武术文化名镇、沧县运河小吃文化名镇、青县红木文化名镇,成为展示沧州形象的新名片。沧州市城区运河沿岸修复美化工程、运河生态修复展示区建设,使古运河重新焕发了生机。依托《诗经》、武术、杂技等特色文化,进行旅游开发,并依托全国、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把传统文化融入城市建设中,着力提升新型城镇化水平。同时完善运河沿线文化、养生、休闲、观光和产业发展功能,城市品位得到明显提升。22第二章文化遗存及考古发现大运河沧州段作为古老大运河文化的直接载体,承载着大量的历史文化信息,大运河悠久的历史给沧州运河两岸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存。2006年5月25日,国务院公布京杭大运河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属古建筑类,时代为隋至清。同年,河北省文物局组织专业队伍对全省运河沿线进行文物资源调查,共发现各类文化遗存305处,其中沧州130多处。第一节河道主体沧州段南运河河道全长215千米,河道为复式或单式U型断面,河床上口宽48至84米,槽深5至6米,堤距为57至1030米,河槽为单式U形断面。两侧堤防大部分为土堤,局部堤顶硬化兼做公路或城市道路。沧州段运河没有砌体纤道,局部主河槽两侧的缕堤在运河航运时期兼做纤道。沧州段运河未被过度破坏和过度开发,河道保持了较好的原真性和完整性,并具备泄洪运水的整体功能。一、河道特点多处设弯是南运河的主要特点。沧州段运河地处华北平原东部,地势平缓,而鲁北运河地势与南运河有很大落差。为减缓水力,保证行船,故河道多弯,从吴桥到东光谢家坝48千米世界遗产河道就有88个弯,这里面包含了古人挖河治水的聪明才智,23中国大运河(沧州段)文化志故俗称“三弯抵一闸”。二、堤坝形态因为河道弯多,河水冲击力易造成大弯处被冲刷决堤,人们多用毛石砌筑的办法加固堤防,也有用传统的三合土砌筑堤体以防决口,东光谢家坝和衡水景县华家口险工设施都有百年余历史而依然坚固。为防止溢水而修筑的缕堤、遥堤、月牙堤、田格堤等众多堤坝形态都有较好保存。谢家坝运河段第二节减河历史上运河频繁溢水,水患不断,为减水,官民曾修筑了多条减河。截至2019年底,沧州境内尚存四条:四女寺减河、捷地减河、兴济减河、马厂减河。24第二章文化遗存及考古发现一、四女寺减河四女寺减河位于吴桥县第六屯与德州交界处,是山东省与河北省的界河。四女寺减河开挖于明永乐十年(1412),最初河口在德州西北,开挖后河水泄入黄河故道,自大沽口入海。全长227.5千米。四女寺减河在明清两代曾多次维修,但主要都集中在河头的滚水坝工程,至光绪年间,全部淤废。1955年重新疏浚河道,设计分泄流量55m3/s。1956年再次治理,挖河、筑堤206千米,设计行洪流量400m3/s。1957年、1958年又一次治理,兴建了四女寺枢纽,沿河修建30座木桥,挖河筑堤,完成土方4121万立方米,设计行洪流量850m3/s,校核流量1230m3/s,为抗御1963年洪水做出了贡献。1971年、1976年漳卫河中下游扩大治理时,从四女寺至吴桥县大王铺新辟一条岔河,全长43.5千米,设计行洪流量2000m3/s。同时扩挖四女寺减河,加固堤防,设计行洪流量1500m3/s。此次治理后,四女寺减河、岔河及汇流以下河道统称漳卫新河。二、捷地减河捷地减河,又称南减水河或砖河,为南运河分洪河道之一。开挖于明弘治三年(1490),全长96千米。起自沧州南捷地镇,至黄骅歧口附近入海。明末,渐淤塞。清雍正四年(1726)怡亲王胤祥主持,于沧州之砖河开挖引河120里,并建五孔闸一座。乾隆三十六年(1771),为减少天津水患,下旨将闸改为滚水坝,并将坝顶降低一尺二寸。嘉庆十二年(1807),运河淤积,坝口低矮,又将坝顶龙骨提高二尺二寸。清同治年间(1862—1874),翟香国(直隶总督李鸿章的表叔)主持开挖了周青庄至西高头段,25中国大运河(沧州段)文化志捷地减河并在下三堡以下5千米处建一挡潮闸,以防海潮上流。清光绪十五年(1889),又开挖一次捷地减河,西起捷地,东到西高头。民国时期将滚水坝改造成闸。在今捷地减河上,仍可寻到古代工程遗迹,闸上用砖有的镌有“雍正十年临清窑户张译作头吴起承造”字样,闸口上的龙骨石、燕尾榫都是明代工艺。由于河道淤积,堤防失修,新中国成立初期捷地减河泄洪能力仅100m3/s,1956年捷地减河改由沧浪渠入海。1963年11月至12月,沧县、黄骅县组织民工对捷地减河进行复堤维修。1965年7月,两县再次组织民工1.69万人,对捷地减河按200m3/s泄量进行堤防加固,要求堤顶宽4.5米,堤顶超高1米,复堤总长122.9千米。1972年,对捷地减河进行扩建、疏浚,加高培厚堤防,扩建了高尘头挡潮闸,新建了捷地枢纽,即北陈屯节制闸和船闸。26第二章文化遗存及考古发现三、兴济减河兴济减河是南运河的分洪河道,位于沧州和青县之间。开挖于明成化三年(1467)。明嘉靖版《兴济县志》称之为减水闸河,清代称为兴济引河或北域水河,当地人称娘娘河。该河开挖之初有“石闸一座,在县北三里,大埽湾东岸”。明嘉靖十六年(1537),重新开挖河道,至丰台堡以东入海。明末,渐淤塞。清初,“闸石犹有存者”。清雍正四年(1726)重开,于青县至兴济建石坝一座,开挖引河长90里。清乾隆三十六年(1771),为减少天津水患,下旨将兴济闸改为滚水坝,并将坝顶高程降低一尺。嘉庆十二年(1807)前后,由于河道淤积,坝口低矮,又将坝顶增高二尺,兴济减河于清末逐渐淤废。1963年海河流域特大洪水后,在根治海河兴修水利工程中,兴济减河为子牙新河取代,子牙新河大体沿兴济减河南岸流过。兴济減河27中国大运河(沧州段)文化志四、马厂减河清光绪五年(1879),直隶总督李鸿章调集在马厂驻扎的淮军周盛传部队30余营,分段挑浚,至清光绪六年(1880)完工。减河上起静海县靳官屯,东至天津市赵连庄入北大港,全长40.19千米,设计过水流量120m3/s。马厂减河又称靳官屯减河,开挖作用有二:一是分泄南运河的洪水,二是给马厂、小站、新城、大沽各驻兵地开一水道。在南运河东岸靳官屯马厂减河入口处建“石质双料五孔大桥闸”一座,每孔宽一丈九尺,此闸时称靳官屯大闸,又称宣九桥。现名九宣闸。民国九年(1920),重开这条河,并正式命名为马厂减河。以后曾多次疏浚。1953年,与马厂减河平交的独流减河建成,较大水流同时溢入北大港。1957年,在马厂减河上建成赵连庄节制闸,以限制马厂减河泄洪和防止独流减河高水位倒灌;并扩建马圈分洪闸,分泄马厂减河洪水经马圈引入北大港。1963年8月14日,马厂减河最大分洪流量达193m3/s(超过保证流量140m3/s),行洪25天,为抗洪减灾做出了贡献。马厂减河28第二章文化遗存及考古发现第三节码头遗址一、东光码头东光码头位于东光县城关镇码头村大桥北,南北长220米。码头原利用运河河堤自然坡度,搭木板装卸货物。码头遗址内遗物较为丰富,暴露遗物有元明清时代的黑瓷碗、白瓷碗以及青花瓷碗片,其中有褐釉罐瓶残片、白瓷宽涩圈底碗、青花瓷碗以及黑褐釉瓷瓶残片。元明清时代瓷碗二、南霞口码头位于东光县南霞口镇南霞口村霞口桥南150米。遗址东西长50米,南北宽100米,面积约5000平方米。无明显文化层暴露情况。现运河内有水,河道内遍布盗挖的土坑。采集文物标本,发现有钧窑青釉碗底、磁州窑双色釉碗底、宋白釉碗底、明青花瓷片、民国粉彩帽筒等。三、泊头码头位于泊头市胜利街。胜利街改造拆迁时,在运河码头旧址地29中国大运河(沧州段)文化志下3米的地方,挖出了一块石碑和碑座,是一块“漕院明文”。由此证明600多年前这里驻扎着漕运管理机构,水陆码头沿河边砸桩架桥。明清时,交河县泊镇(今泊头市)运河上共有四个码头,两个小型的为民办,两个大型的为官办。因为码头,泊头养船户较多。据泊头《泊头回族》介绍,清朝末年,泊镇计有回族养船户21家,船主以石、李、曹、朵、穆五姓为主。四、沧州码头沧州码头位于沧州市解放桥北运河东岸100米处,俗名江岔子。明清时,这里北达津沽,南通齐鲁,高桅长篙,大小船艘,装仓卸货,热闹非凡。码头东侧就是沧州城厢经济带,也是当时最繁荣的贸易市场。留有书铺街、当铺街、锅市街、鸡市街等老地名。在配合基建的考古发掘中,在码石遗址出土了大量定窑瓷器残件,另有铜镜、钱币和各窑口瓷片出土。清代沧州码头一角30第二章文化遗存及考古发现五、东砖河码头位于沧县张官屯乡东砖河村西,运河东岸,隔河与西砖河村相望。周围地势平坦。河道已干涸,地表码头遗迹无存或没有暴露。平面东西20米,南北60米,面积1200平方米。码头所在的河底有宋元明清瓷片。采集文物标本有白瓷、青瓷、黑瓷碗、罐残片,另有明清青花瓷残片。六、兴济范桥古渡及码头位于沧县兴济镇北200米,渡口、码头均位于河堤内,渡口东西60米,南北15米,面积约1000平方米。地表采集到的古代遗物以宋至清时期的瓷器残片为主,可辨器型多为碗,包括酱釉、白釉黑花、青釉及青花瓷片等。七、青县码头位于青县县城内新华桥南侧约30米,东距运河大堤200米。码头附近有磨盘道。地势平坦,东西长约200米,南北宽约10米,分布面积约2000平方米。历史上该码头既运旅客又运货物,是附近较大的码头。八、流河码头位于青县流河镇流河村,码头利用运河自然堤坡,搭木板作为跳板。码头处地势平坦,南北约200米,东西约50米,分布面积1万平方米。采集标本有磁州窑白釉黑花碗口沿、青花碗口沿及碗底、白釉黑花瓷碗底、灰陶罐口沿等。九、马厂码头位于青县马厂乡上马厂村西,运河东岸拐弯处,紧邻上马厂村。地势平坦,南北约30米,东西约5米,分布面积约150平方米。在有水泥护坡面,近西端处有一水泥踏垛由河堤底部通向堤顶。采集标本有白釉瓷片、钧窑天青釉瓷片、青花瓷片等。根31中国大运河(沧州段)文化志马厂码头实景据采集标本特征判断遗址年代为元至清。第四节渡口一、桑园西街摆渡口位于吴桥县桑园镇桑园西街村西、运河东岸。渡口遗址东西长约10米,南北宽约10米。该渡口原来有纤夫拉纤,并且曾常装卸货物。渡口范围内曾经出土过铜钱、瓷器等。二、第六屯摆渡口位于吴桥县宋门乡第六屯村西、运河东岸,村东有第六引水渠。渡口遗址南北长约10米,东西宽约5米。历史上该渡口是为了方便两岸居民,最近几年由于河道干涸,村民在摆渡处修建了土桥。32第二章文化遗存及考古发现三、安陵渡口位于吴桥县安陵镇安陵村西、运河东岸。渡口遗址南北长约20米,东西宽约10米。该段运河河道内部分干涸。抗日战争时期,曾在该渡口处修建安陵桥一座,现仅存桥基遗迹。四、堡子庄摆渡口位于东光县胡集乡堡子村。堡子村东有京沪铁路和津德公路通过。摆渡南北约3米,东西约6米。河道中仍有水,摆渡仍在使用中。五、清州镇张三摆渡口位于青县清州镇泊渡口村内,地处滹沱河故道河口。渡口遗址东西长约8米,南北宽约5米。据青县地名志记载,明永乐二年(1404),滹沱河从村中通过,经鲍家嘴汇入南运河,村民张三在此摆渡,俗称摆渡口。分东、西二村,后合称今名。根据地名志记载及对村民的采访,判断该摆渡口为明清时期。张三摆渡口33中国大运河(沧州段)文化志六、二十里屯渡口位于青县马厂乡二十里屯村南、运河东岸。渡口遗址南北约50米,东西约60米。二十里屯距离青县水路20里,明清至民国时期设有小摆渡。七、李窑村渡口位于青县上伍乡李窑村西南、运河东岸,紧邻李窑村,村民称该地为北大窑或后窑。渡口遗址南北约50米,东西约60米。李窑村村民曾经在该渡口运河里挖出瓷牛和康熙、乾隆、嘉庆年间的铜钱。八、林缺屯村渡口位于青县上伍乡林缺屯村西,紧邻林缺屯村,运河东岸。渡口遗址东西约50米,南北约80米。据村民介绍,该村村西曾设有运河渡口,摆渡两岸村民。九、流河渡口位于青县流河镇流河村东北、运河东岸。渡口遗址南北约80米,东西约50米。李又屯村砖路(原为土路)与运河河堤相交处即为渡口,流河渡口为一大渡口,可渡马车,民国时期以运砖为主,运河修桥后渐废弃。渡口南、运河东岸转弯处有石护坡。十、马厂渡口位于青县马厂乡上马厂村西300米。渡口遗址南北长约48米,东西宽约35米。据采访当地村民了解,该处摆渡在20世纪50年代时尚在使用,后逐渐废弃。十一、唐家窑村渡口位于青县清州镇唐家窑村西、运河东岸,唐家窑村距运河约100米。渡口遗址南北长约80米,东西宽约60米。唐家窑村桥34第二章文化遗存及考古发现附近曾设有摆渡,方便两岸村民。20世纪70年代运河干涸后,摆渡设施无存,原摆渡处留下一条土路。第五节漕运水次仓一、漕运水次仓变迁宋真宗咸平五年(1002)正月,梁颢等自河北使还,言民有食野生牢豆者,因持以献。上谓辅臣曰:“此豆干硬苦涩,何可食也?又闻乾宁、定远等军积水蔽田,亦无此豆可采。蚩蚩之氓,益可悯念。乾宁惠民仓有粟万余斛,颇资赈捄耳。”(《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五十一)位于乾宁的惠民仓虽然属于常平仓,但由于濒临御河,因此存储、运输都很便利。“神宗元丰二年(1079)二月,沧州饥,发仓粟赈之”(《宋史》卷十五《神宗本纪》),即为明证。金自天德二年(1150)迁都燕京后,依赖山东、河北地区为主要物资供应基地,为了保证粮食的及时调运,政府积极整治了御河的漕运,并规定各路沿运河之城均要设置粮仓,用来存贮当地及周边州县的税粮。《金史》提到的设仓州县有以下几处:恩州之临清县、历亭县,景州将陵县、东光县,沧州清池县、南皮县,清州兴济县、会川县,献州乐寿县、交河县,深州武强县。(《金史》卷二十七《河渠志》、卷二十五《地理志》)除乐寿、交河、武强三仓位于滹沱河岸边外,其余均在御河沿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