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信息书名:开漳圣王文化研究作者:漳浦县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编出版社:厦门大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17-05ISBN:978-7-5615-6507-0开漳圣王文化研究编委会顾 问:戴平忠 黄庆华 萧庆伟 陈诠主 任:刘达文副主任:林苏洪 陈美慧 张少榕陈宝钧 邓文金委 员:黄耀明 郑 镛 翁永祥 蔡红茂钟建华 江焕明 陈结仲 陈桂味陈志平 林杜鸿主 编:陈宝钧 邓文金副主编:陈结仲 翁永祥 钟建华 陈志平 林杜鸿主办单位:漳浦县人民政府承办单位:闽南师范大学闽南文化研究中心漳浦县社会科学界联合会漳州市开漳圣王文化联谊会漳浦县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漳浦陈元光文化研究会在海峡两岸开漳圣王文化学术论坛上的致辞(代序一)林苏洪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各位嘉宾,女士们、先生们:大家下午好!金秋九月,情满绥城。值此漳浦威惠庙建庙1300周年之际,我们十分高兴地迎来海峡两岸开漳圣王文化学术论坛在漳浦隆重举行。在此,我谨代表漳浦县委、县政府,对各位领导、各位嘉宾的到来表示诚挚的欢迎!对海峡两岸开漳圣王文化学术论坛的举办表示热烈的祝贺!漳浦县地处福建省东南沿海,辖21个乡镇、10个农林茶盐场,陆域面积2145平方公里,海域面积3560平方公里,总人口近90万人,是一座历史悠久、区位优越、物产丰富、人文荟萃的千年文明古县,素有“金漳浦”的美誉。近年来,我县经济社会步入跨越发展的快车道,2015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57亿元,增长11%;固定资产投资210亿元,增长24%;公共财政总收入20亿元,增长12%,被评为福建省县域经济发展十佳县。今后五年,我县将全力加快古雷港区、县城中心区、厦门港南岸漳浦片区、现代农业示范区“四大重点区域”开发建设,努力建成生态宜居宜业宜游的滨海新城。开漳圣王文化是闽南文化的根基和核心,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富有漳州特色的血缘祖根文化,内涵十分丰富,在海峡两岸、中国与东南亚各国文化交流及地方经济文化建设中具有重要地位和作用。此次学术论坛的召开,目的是为传承圣王文化,弘扬开漳精神,深化两岸民间文化交流,增强两岸同胞中华文化认同,促进两岸融合发展。我们相信本届论坛将秉承“威惠祖庙·福泽两岸”的主题,紧密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时代精神,就如何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如何发掘、利用民间优质文化资源服务国家对台战略需求和地方社会经济文化建设等献计献策。我们高兴地看到此次论坛征集到的论文,主题突出,内容丰富,富于时代感,尤其是对陈元光精神和开漳圣王文化内涵做了很好的概括和论述。这对于我们弘扬陈元光宝贵的精神财富,让陈元光社稷为先、民族为重的爱国精神,披荆斩棘、勇往直前的进取精神,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牺牲精神,前赴后继、众志成城的团队精神,传播文明、造福一方的“开漳精神”在海峡两岸开花结果无疑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各位领导、各位专家,近年来,漳浦县已步入经济社会发展的快车道,漳浦的未来发展离不开在座各位领导、专家学者的关心、支持和帮助,借此机会,我们殷切期望大家能在会议研讨期间,为漳浦的文化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多提宝贵意见。最后,预祝此次学术论坛取得圆满成功!祝与会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学者、各位嘉宾身体健康,工作顺意,家庭幸福!(作者系中共漳浦县委常委、宣传部长)在开漳圣王文化学术论坛上的讲话(代序二)萧庆伟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女士们、先生们:大家好!今天上午,我们在美丽的金漳浦共同见证了海峡两岸开漳圣王文化交流暨漳浦威惠庙建庙1300周年纪念大会的隆重召开。下午,我们又欢聚一堂,举行“开漳圣王文化学术论坛”的开幕式。首先,我谨代表闽南师范大学祝贺此次学术盛会顺利召开,对莅临会议的各位领导、专家表示热烈的欢迎和崇高的敬意!闽南师范大学是福建省重点建设的省属高校,学校始终坚持立足闽南,注重发掘地方历史文化资源,把闽南文化融入办学和育人的全过程,形成了鲜明的闽南文化办学特色。2012年,学校成立闽南文化研究院。2014年,建立福建省社会科学研究基地“闽南文化研究中心”。2015年4月,依托闽南师范大学,成立福建省闽南文化研究会。学校以上述平台为依托,整合海峡两岸学术资源,积极开展工作,在学术研究、人才培养、文化交流、社会服务等方面取得显著成绩。在学术规划和专题研究中,学校注重凸显漳州文化特色,把漳州民俗文化、民间信仰、开漳圣王文化作为学术研究的重要方向。2016年3月,由研究中心组织策划、林国平教授主编的《漳州民间信仰与闽南社会变迁》一书正式出版,由汤漳平教授主编的《陈元光研究》也将于明年上半年出版。同时,由闽南文化研究院组织编纂的《台海文献汇刊》、《闽南历史文化概说》双双获得福建省第十一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目前,学校正致力于组建一支涵盖海峡两岸的学术研究团队,在漳州宗教碑铭、民间文献、民俗文化与民间信仰、陈元光与开漳文化等领域积极开展学术研究,有力促进学校相关学科建设和两岸文化交流,进一步凸显学校办学特色。各位领导、各位专家,闽南师范大学素有闽南文化研究的学术传统,与漳浦县有关部门也有紧密的学术合作关系。进入新时期,我们在“十三五”发展规划中,进一步明确了闽南文化研究和地方特色人才培养的思路。我们坚信,在包括漳浦县在内的各级政府和海峡两岸相关兄弟院校以及在座各位知名专家学者的关心、帮助和支持下,闽南师范大学一定能在传承创新闽南文化、促进两岸文化交流方面取得新的更大成绩,为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促进祖国统一大业做出新的贡献!最后,预祝本次学术论坛圆满成功,祝各位领导、各位专家万事如意。谢谢!(作者系闽南师范大学副校长)谈开漳圣王文化的特色内涵——纪念陈元光开漳1330年林殿阁时光已穿越1330年,那时漳州才开始设州治,陈元光为首任刺史。自唐朝以后,历代都有一些记述、研究“开漳圣王”陈元光的的文章。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研究陈元光的角度不断深入,从研究陈元光祭祀的由来以及延伸到探讨它的形成和发展过程,把它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多层次地进行透视,从而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当今研究“开漳圣王文化”更具时代的意义。一、开漳圣王崇拜是一种独特的文化存在在无比丰富的闽南文化中,开漳圣王崇拜是一种独特的文化存在,时间特长,形式独特,延续不断,愈久愈盛。从史实看,陈元光是唐垂拱二年(686年)朝廷诏准漳州始置州郡的首任刺史。虽然唐史缺载其“开漳”的史迹,但《旧唐书·地理志》明确记载漳州郡的“漳浦,垂拱二年十二月与州同置于治所”;《新唐书·地理志》亦记述“漳州以南有漳水(在云霄)而为名”。及北宋元丰五年(1082年),吴舆(官至奉仪郎、潮州府通判)在其地理与政区专著《图经序》中已有较为明确的记载:“皇唐垂拱二年十二月九日,左玉钤卫翊府左郎将陈元光平靖闽、潮寇患,奏置州郡。敕割福州西南地置漳州。治初在屯所漳水北,因水名州。”明代正德年间的《大明漳州府志》出版,是至今发现的最早、也比较详细记载陈元光传略的官方文献资料,对陈元光其人其事做了记述和评价。而后,《闽书》、《八闽通志》、《福建通志》、《漳州府志》等,都对陈元光“开漳建漳”的历史功绩做了较为详尽的记载。从历史地位看,“开漳圣王”是朝廷对陈元光的封赠,是后人对陈元光的尊称。荀况《劝学》曰:“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司马迁《屈原列传》释“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可见中国古代,能称之为“圣”者,除了帝王、君主,就是圣贤了。从朝廷到民间皆称陈元光为“开漳圣王”,可见他在历史上的地位和影响非同寻常。在他的故里河南省固始县陈集乡的陈将军祠,祠堂上书有匾额“威震闽粤,尘净东南”,楹联“开闽数十年烽火无惊称乐土,建漳千百载香烟不绝祀将军”,是对陈元光不朽历史功绩的概括和写照。他为漳州的开发和发展所做出的卓越贡献,后人是永远不会忘记的。从文化遗存看,陈元光及其家族和属下部将“开漳建漳”的史迹,虽然岁月沧桑,闽、粤、台、豫各地仍有许多文化遗产可见可考,形态上包括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两个方面。物质文化包括陈氏父子的故宅、行宫、行台、家庙、祖祠、墓地、宫庙、柳营、军陂、揭鸿塞、松洲书院遗址等。非物质文化包括神话、传说、故事、祭典、民俗,以及闽台豫地方典籍、志书、宗谱中的唐朝廷诏书、陈元光奏表等文献资料,还有陈元光著作《龙湖集》为主要代表的诗赋作品等。尤其是流传于闽台民间的众多开漳故事传奇,如《平闽十八峒》民间说本,以神话的形式演绎了陈元光当年的开漳史迹,寄托了闽台民众对开漳圣王陈元光及所有开漳先祖的缅怀和崇敬。中华民族对有功的祖先皆当作神明奉祀,陈元光就是其子孙后代的祖先神。民众为寄托对陈元光及其将士祖先的缅怀与思念,抒发“思慕之情”,陈元光殉职之后人民就开始祭祀他,为其立庙。经过宋元明清的发展,直至今日,穿越一千多年的时空,民众对开漳圣王的尊崇祭拜香火,仍生生不息,绵延不绝。而且对开漳圣王陈元光的祭祀活动,不仅盛行于他的祖籍地河南固始和他建功立业之地的闽南漳州地区,还包括闽、豫的其他地区及粤、浙、台等地,而且伴随着漳州先民外移的足迹,传播到东南亚乃至海外众多国家。这些地区到处都有奉祀开漳圣王陈元光的庙宇,尤其是闽南漳州与台湾,几乎所有的村社都有奉祀他的祠庙,从而形成一种广泛、特殊的祭祀文化现象。陈元光不但受到民众的尊崇,还得到地方官府乃至朝廷的重视。唐朝廷诏赠陈元光为“豹韬卫镇军大将军”,赐享庙祀,历代朝廷给他的封号达21次之多。宋淳熙年间,皇帝颁诏各有关州县地方官员,定制为开漳圣王设立“春秋二祭”,官员皆必参与并主持祀事。从此,官府与民间都以祭拜祖先的形式纪念他。因此,各地奉祀他的庙宇名称也较多,有称开漳圣王庙、威惠庙,还有称广济灵著王庙、陈府将军祠、将军庙,俗称有圣王庙、王公庙、王爹王妈庙等。一千多年来,由于对陈元光祭祀场所、祭祀礼仪等一直保持特殊的方式,所以延绵不断,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巡王、鉴王、走王等,统称“圣王巡安”,是其他地区民间信仰所没有的。现已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张漳州文化名片。综上所述,开漳圣王文化这一独特的文化现象,在1300多年的历史长河中经久不息。其所凝聚的文化蕴涵在长久而广泛的流传中愈加丰富,在海峡两岸众多民间信仰中具有突出的地位,在闽、粤、赣、台以及东南亚一带国家和地区有着广泛的影响。二、开漳圣王文化的本质特征是捍卫国家统一爱国主义是人们对生于斯、长于斯的祖国深厚感情的升华,是形成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的思想道德基础,是捍卫祖国的统一、推动民族和国家进步发展的最强大的精神力量。国家统一是民族精神的核心价值,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是把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的团结作为“忠”“奸”的重要标准,所以都以“忠、孝、廉、节”为典范。毛泽东指出:“国家统一,人民的团结,国内各民族的团结,这是我们的事业必定要胜利的基本保证。”漳州地处闽粤接壤之处,自古以来,这里就居住着百越诸族。漳州设治前,仍处于“刀耕火种”时代,民以渔猎为生,经济落后,社会时有啸乱。唐高宗总章二年(669年),唐王朝为“靖边方”,陈政奉朝廷之命入闽平定“蛮獠啸乱”,戍边安民。陈政在闽戍边九年,仪凤二年(677年)殁于云霄任所,其子元光以二十一岁英年奉诏袭职。陈元光所率八千府兵,艰苦卓绝,经历了十七年的奋战,相继平定了闽粤三十六寨峒,使闽粤边区趋于稳定,始创了唐王朝东南边疆安定统一的局面。所惠及之处涵盖了闽南、闽中、闽西大部分地区及粤东一带,带动了东南沿海地区的稳定与发展,这也是开漳圣王威惠庙遍布漳州、三明、龙岩、厦门、潮州、汕头等地区的客观历史原因。陈元光继任父职之后,其可贵之处在于只把平乱作为一种手段,而把社会治理当作追求的最高目标。遂于垂拱二年(686年)向唐朝廷上《请建州县表》,“其本则在创州县,其要则在兴庠序”,建议于泉(今福州)潮间增置一州。这一建议得到朝廷的诏准,陈元光为首任刺史。设州治是漳州开发史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陈元光开漳,不是割据一方,分裂国家,而是建州立治,维护大唐版图的统一,民族团结。陈元光继承和发扬了中华民族特有的以国家统一为本质特征的爱国主义优良传统,在整个平乱和安疆守土过程中,自唐总章二年(669年)至元和十四年(819年),陈元光祖孙六代在漳治州长达150年。陈元光身为统领岭南军事总管兼漳州刺史,身先士卒,率领属下将士为安定边陲,而戎马倥偬。在一次战役中,他在对手刀下以身殉职,鞠躬尽瘁,充分体现了为捍卫国家而英勇无畏、勇于献身的民族精神。三、开漳圣王文化的多元性(一)开漳治州文化集军政大权于一身的陈元光,政治上,建立治所,保境安民,唯贤是举,安抚“蛮獠”,促进民族融合。经济上,寓兵于农,积极屯田,广收游散,大力推行均田制,兴修水利,围垦造田,通商惠工。文化上,极力倡导文明,把兴儒学、办学堂视为“救时之急务”,福建最早的“松洲书院”应运而生。更重要的是把中原文化传播到闽南,出现了“化蛮獠之俗为冠带之伦”。在陈元光及其部下将士和历代民众的不懈努力下,漳州日渐成为鱼米之乡,风俗日益淳朴,经济、文化得到较快的发展。陈元光是漳州设州置县的创始人,是开发闽粤边陲疆土的首领,是传播中原文化,使闽越文化融合,促进闽南文化形成与发展的奠基者。唐代漳州的开发,而后到台湾的开发和向海外的播迁,是来自中原的华夏文化在东南海疆的传播、发展和延伸。人们以“开千古百世衣冠文物”来评价陈元光是恰如其分的。(二)民间信仰文化开漳圣王崇拜,与民间崇拜关羽为“关圣帝君”、林默为“天上圣母”等一样,都是民众对历史上曾经为国家、社会、百姓做过贡献的人物进行崇拜,其最高的形象即被视之为天人合一的“神明”。陈元光之所以由人变成神,原因在于:一是陈元光本人及其家族为“开漳治漳”做过极大的贡献。他的名字和伟绩在当时无人不知,逝后为漳州民众所称颂、所追思、所崇拜。二是陈元光与其所率领的那批将士乃至整个移民群体(初步查明有87个姓氏之多),有着业缘、地缘、族缘上的关系。他是将领们的统帅,也是这些将领的后世子孙们心中的统帅。敬慕之心随着后世子孙的繁衍而代代相传。三是与历代朝廷的重视、恩赐与加冕有关。据资料显示,从唐宋元明至清朝,历代朝廷陆续有过21次封赠,如唐玄宗封“豹韬卫镇军大将军”,宋高宗封“辅国将军”、南宋封“开漳州主圣王”,明神宗和清高宗分别封“威惠开漳陈圣王”和“祀典开漳圣王”。这就是漳民尊称陈元光将军为“开漳圣王”的由来。陈元光殉职后,他的历史功绩在闽台同胞、特别是那批开漳将士后裔的心中永存。他们多在聚居地立庙供奉自己祖先的领袖人物开漳圣王,诸姓皆尊陈元光为共同的神祇,而非一姓一族之崇拜。远离故土的移民群体,早已将这种祭祀与供奉,当成思念故乡,不忘先贤的精神寄托,成为他们思源报本的强大感召力和策动力,而且历久弥坚,世代相传。据有关部门提供,目前在漳州11个县(市、区)中登记在册的威惠庙有251座,闽南、闽西、闽中以及粤东、浙南等地都建有寺庙;台湾有登记的祀奉开漳圣王庙达300多座,遍及台湾全岛,其中尤以台北、桃园、宜兰、彰化、云林、台南香火最为鼎盛;在东南亚及海外的开漳圣王庙也有30多座。千百年来,两岸人民一直用特殊的方式来纪念陈元光祖孙几代及其部将,在开漳祖地云霄县,每逢正月十五日前后,各乡百姓都会从庙里请出陈元光等开漳功臣的神像,进行巡城、鉴王、走王等,这种独特的民俗,统称“圣王巡安”。现已成为福建省人民政府公布的首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正在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而每值开漳诸先贤的诞辰或忌辰纪念日,两岸民众又都纷纷在庙中顶礼膜拜,奕代相承,至今依然。(三)寻根文化这个早期移民群体在此后的几百年间陆续外迁到毗邻的台湾岛,繁衍生息成为庞大族群。据1953年台湾户籍资料统计,当时台湾人口较多的姓氏(数量在500户以上者,列入台湾100个大姓),其中就有63个姓氏载明其祖籍河南。这些祖籍河南的“河洛郎”族群,多数又是“开漳将士”后裔。这些开漳将士的后裔凭借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促进了台湾的发展,并逐渐在当地经济、政治生活中占据主流地位。同时“河洛文明”也成为当地的主流文化,台湾历史上隶属于福建,使得台湾政治法律关系上历来与福建联系在一起,这就是闽台之间地缘近、血缘亲、文缘深、法缘久的重要原因。漳州成为“唐人过台湾”,到海外的重要出发点。已知的历史上漳州向台湾移民始于两宋,盛于明清,先后有98个姓氏移台。台湾现在人口中,祖籍漳州的人口占35.8%。此外,在台湾现有人口25%的客家人中,也有相当部分的祖籍也在漳州。台湾许多历史英雄人物,如被台湾人民尊奉为“开台王”颜思齐、“破肚将军”蓝理、平台名将蓝廷珍、板桥垦首林成祖、抗日英雄简大狮、爱国史学家连横等,以及当今大批政界商界知名人士的祖籍也都在漳州。以寻根文化为核心的祭祀,是祖先崇拜。追根溯源是人类的天性。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诸多“唐人”的后裔,满怀对祖国、对故乡、对祖先的赤诚之心,络绎不绝地回漳州寻根谒祖,以实现深怀多年的愿望。开漳圣王文化的多元特性,相互联系,互为影响。开漳圣王文化内容的丰富性,决定了其形式的多样性。其超越地域、时空的广泛传播,而形成了地缘、血缘、文缘、业缘、法缘等社会关系,是闽台间其他民间信仰文化无法比拟的。四、开漳圣王文化重要的人文价值开漳圣王文化不仅是闽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内容之一,具有丰富的人文价值。陈元光出身功勋世家,自幼受到良好的教育,秉承儒家文化“忠君、爱国、惠民”的精髓,在对待原住民的政策上,严遵古律,普施惠政,实行了怀柔政策去感召和安抚。在平息寇乱过程中,对归附的蛮民实行建立“唐化里”、“编图录籍”的区划自治。以唐朝廷的“恩惠”感化蛮民,使大批蛮民归附而聚,与汉人和睦相处。提倡汉蛮通婚,进一步从血缘上密切民族关系,使汉民族的风俗习惯对蛮民产生直接“唐化”影响,促进了闽粤地区的民族团结,并使农业生产有了明显的发展,出现了“杂卉三冬绿,嘉禾两度新”的景气。如今在云霄县的一座“开漳圣王”古庙内,尚有石刻楹联“气愤风云志安社稷,明参日月量合乾坤”等嘉词赞语,是陈元光对漳州人民威赫隆恩的真实写照。从那时起,在闽粤之交的各民族人民心目中,开漳圣王的形象就成为智慧和正义的化身,而圣王文化中所蕴含的正义、宽容、孝悌、仁爱等美德,也是人们心里把它作为“地方保护神”的永存的魂。陈元光少年随父征战,境遇不凡,阅历颇丰,因而文韬武略,有卓越的领导才能和魅力,且心存高远,胸怀大志。在率兵转战泉潮境域中,陈元光目睹战乱造成民不聊生、土地荒芜的惨象,在上奏《请建州县表》中,他阐述了戍边政策:“窃惟兵革徒威于外,礼让乃格其心。……其本则在创州县,其要则在兴庠序。盖伦理讲,则风俗自尔渐孚;治法彰,则民心自知畏服。”指出军事行动是维护安定的必要手段,加强地方政权建设,推进法规法治,发展经济、教育,才是保持统一的根本。在建置漳州后,他带头建宅定居,鼓励将吏携眷属入漳落籍,在漳江两畔“辟地置屯”。此举富有深远的历史意义,意味着陈元光已从纯粹的军人身份转变为军政合一的地方首领,而他手下的将士也成为亦兵亦民的“军人”。只有他们在当时还荒芜落后的闽粤之间长期定居下来,才有可能通过族群互动,文化重组,促使中原地区先进的封建文明得以在漳州广泛传播。经济上,全面地传播中原农耕文化,把六朝以来境内的无主地和荒地,按照民户的人丁平均分配,引进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促使原来的游耕农业转变为稳定农业。在精神文化方面,讲伦理,移风俗,收民心,是陈元光及其子孙继任后实行“文治”的主要内容和目标。如创办闽南首家书院——松洲书院,推行乡校教育,并引入文学艺术如诗赋词曲等,大开读书之风,为日后漳州享有“海滨邹鲁”之称打下基础。同时,还积极引入中原民间信仰与风俗习惯,如玉尊宫、观音庙、玄天大帝等神祇,以及饮食、服饰、生育婚丧与迁居落成习俗,等等。当初自中原南下的将士还从中原带来了河洛话。因为它源自河南故土,所以亦称河佬话,就是后代乃至现在流行于漳州、厦门、泉州、浙东和粤东的闽南话。随着开漳后裔的播迁,所传播的河洛话,又自东南沿海以扇形向外辐射,传至台湾和东南亚等地。这种传播的影响力是深远的。声音本来是无形的,由于共同的语言,而起到了十分重要的维系作用。这是中华文化传播史上的一个奇迹。开发漳州的历史,实际上就是陈元光率领河洛子弟筚路蓝缕、垦荒拓土的开发史。在安疆守土过程中,陈元光组织领导了对东南边界疆土的大规模开发。募民在江东一带“障海为田”,开拓沿江大片耕地,并采用中原农业先进的生产技术,大大提高土地产出率,郡区内普遍实现双季水稻及广为种植经济作物,从而吸引闽、粤、赣边区大批贫民“皆望九龙江而来”。积极发展水运,以通舟楫,开通闽南与闽西水上交通要道,促进九龙江流域的经济发展和文化交流。实行“通工惠商”政策,发展手工业和行商走贩,积极鼓励“治陶埴,通商贾”,促进了晒盐、造船、制茶、陶瓷、织染等行业的发展,郡县所在之地渐成商业重镇,坐商、行旅、摊贩聚集。在开发漳州过程中,中原汉人所具有的“冒险、开拓、坚韧”的优秀品格表现得淋漓尽致。陈氏父子率领众多府兵将士自中原南下,千里迢迢远征入闽,其家族六代薪火相传。经历了几代人的前赴后继,艰苦奋斗,唐代对漳州的开发是卓有成效的,经过宋元明清的发展,至清末,漳州已是全国比较富庶的地区之一。开漳圣王信仰早已成为漳籍移民一种重要的精神维系,开漳圣王文化所蕴含的凝聚作用和纽带意义越来越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在台湾,开漳圣王庙是维护族群利益而团结合作的中心。近几年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扩大,开漳圣王文化的影响力越来越大,开漳圣王以其来源于河南固始代表着中原文化的象征,逐渐成为大陆各省迁台移民,以及新加坡、菲律宾、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泰国、越南甚至美国、德国等地的华人共同奉祀的神明而香火鼎盛,成为世界“唐人”后裔心目中中华文化的象征之一。圣王文化不仅是连接海峡两岸同胞的精神纽带,而且逐渐成为联系世界华人民族精神的重要内容之一。五、开漳圣王文化开发利用的现实意义开漳圣王文化是历史留给漳州的一份十分宝贵的文化遗产。进一步挖掘、开发开漳圣王文化,具有现实而又深远的意义。在台湾,民间信仰组织十分活跃,开漳圣王有广泛的信众基础,社会影响非同寻常。许多政界、工商界人士热忱参与。有沟通才有了解,有了解才有共识,有共识才能产生民族的亲和与凝聚。积极拓展双向交流,加强与台湾开漳圣王庙团联谊会、社团的联系,有利于增进共识,联络感情,发挥文化“润物细无声”的功效。敬宗祭祖,缅怀先贤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和谐社会”内涵十分丰富广阔。将“和谐”用之于人际关系,就是强调淳厚中和,宽以待人,厚德载物,兼收并蓄。通过祭祀“开漳圣王”文化活动,有利于营造祭祖敬宗,尊老敬老的社会风尚,可以促进“以和为美,以和为善,以和为贵”,营造一种融洽的人际关系,促进社会的和谐相处。在漳州民间,祭祀“开漳圣王”文化活动比较活跃。开漳圣王文化具有多元的特性,包含了“开漳文化”、“信仰文化”、“寻根文化”三位一体的内核,因此可以依据不同的主题,开展多形式的活动。陈元光是漳州的“开基祖”,也是漳州文明的“奠基人”,政府可从“开漳治州文化”这一角度,组织纪念或祭祀活动。就如黄帝是中华民族文明始祖,延安地方政府组织公祭黄帝陵的活动。通过政府组织纪念活动,昭示陈元光开漳建漳的历史功绩,进一步弘扬开漳圣王文化优秀的传统文化观念和人文精神。而且,通过组织纪念活动,可以扩大开漳圣王文化影响,让世人进一步了解,开漳圣王文化不只是属于陈姓的子孙后代的,也不只属于当时从河南入闽的87姓几千将士后裔的,还不仅是属于漳籍人民的,它是属于中华民族的。从而引导民众逐渐从血缘、族缘等文化的认同提升到对中华文化的认同。陈元光在接到朝廷委以重任的诏书后,给朝廷回复“谢准请表”,宣誓“持清净以临民,重修前志;守无私以奉国,再砺于衷”(《漳州府志·谢准请表》)。尔后,陈元光实践自己的诺言,以此为座右铭,不懈努力创建耳目一新的清明政治,“清净”社会新风;他身先士卒,守住无私,清廉吏治,为初建时期的漳州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和“唐风”(“马放南山,户不闭门”)的形成做出了伟绩丰碑的贡献,乃为官者的一面镜子。当前,中国处于千载难逢发展机遇期,习近平主席发出努力奋斗,实现人民幸福、国家强盛的中国梦的伟大号召。陈元光将军护国爱民的精神以及开发建设漳州的历史实践,对我们为努力实现中国梦的当代人有着现实的启迪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