溪口镇志

本书是全面介绍溪口镇历史的志书。溪口镇位于浙江省宁波市奉化区,境内风光旖旎,景色秀丽。全书综合记录溪口镇自然与社会方面有关的历史与现状,展示了溪口面貌,留存资料,便于相关爱好者展开研究。本书稿已送交总局审读完毕,获总局同意函(出版管字[2016]2747号关于同意安排《溪口镇志》选题的函),并已按照总局要求对书稿进行了修改,修改后的书稿也已通过省局的审阅。

第一章
序一001序一修志续史袁事关存史尧资政尧教化遥第一部叶溪口镇志曳历经十个寒暑编撰袁付梓面世袁这是溪口历史上的一件大事袁意义深远袁值得庆贺遥溪口山水殊胜袁人杰地灵遥千百年来袁钟灵毓秀的雪窦山与清澈亮丽的剡溪水袁孕育着这座雪窦名山尧千年古镇遥雪窦山在晋代就有比丘尼结庐山顶遥唐宋之际袁雪窦山已成中国东南的一处游观胜地遥五代时期中华弥勒化身要要要布袋和尚常常弘法于雪窦寺袁被公认为野弥勒道场冶袁并于今年正式确立野中国佛教五大名山冶地位袁普获认同袁实至名归遥贯通全境的古老剡溪袁由宁波甬江之正源西晦溪与九曲剡源交汇而成袁使得溪口沃野十里尧桃乡处处袁引来王羲之尧李清照尧戴表元等文人骚客或游或隐遥半由山水半由人袁溪口聚居已达千年之久遥北宋景德三年渊1006冤溪口建村袁南宋已为浙东四明山区的要隘袁元明立市即成商贸繁荣的市镇袁民国正式设行政镇遥溪口因是蒋氏父子故里袁民国史迹及历史遗存较多袁在海内外产生了特殊而深远的影响遥当代溪口镇袁致力城镇发展尧生态保护尧文化建设尧两岸交流等袁拥有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尧国家5A级旅游景区尧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尧全国重点镇尧全国小城镇建设示范镇尧海峡两岸交流基地等诸多荣耀遥第一部叶溪口镇志曳全面尧系统地记述了溪口的历史及现状袁是溪口地理尧政治尧经济尧文化尧社会尧生态的一本百科全书袁是千年溪口的一个完美缩影遥而今袁溪口正在努力推动由镇到城的历史性跨越袁全力描绘更为长远的发展蓝图袁这部贯通古今的叶溪口镇志曳袁将引导我们鉴往知来袁续写溪口新的历史华章遥在此袁我谨对各级地方志专家尧学者的热情指导袁对各部门尧各单位的大力支持以及全体编纂人员的辛勤付出袁表示敬意和感谢浴志贵于用袁我十分乐意向关注溪口历史与现状的海内外朋友袁向全镇广大干部群众推荐本志遥是为序遥中共溪口镇委员会书记年月20169溪口镇志002序二盛世修志袁温故知新遥适逢溪口由乡镇向城市跨越之际袁叶溪口镇志曳纂成付梓遥这是溪口政治尧经济尧文化上的一件盛事袁实为可喜尧可贺尧可庆浴溪口属河姆渡文化袁历史文化源远流长遥新石器时代袁境内已有人类活动遥晋代境西南就有陆照村落袁境北雪窦山顶始建野瀑布院冶遥北宋至民国素为奉化县八乡之一的禽孝乡属地遥宋景德三年渊1006冤袁溪口建置为村袁始成通往四明山尧天台山腹地的一个要冲遥清代中期袁溪口已形成自然镇袁二百年前印行的宁波地方文献叶四明谈助曳袁多处记述溪口为野奉邑大镇冶遥民国8年渊1919冤袁溪口正式成为行政镇遥镇上还留有蒋氏故居丰镐房等大量史迹袁蒋介石从出生到少年直到三次下野袁都在溪口家乡度过袁遗存着丰厚的民国文化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袁溪口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袁发奋图强袁开拓进取袁努力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遥60年间袁溪口大地发生了巨大变化袁古镇新颜为世人瞩目遥特别是改革开放后袁溪口进入新的历史发展时期遥而今溪口政通人和袁百业竞荣袁物阜民康袁山河分外壮丽袁乃成浙江名镇遥野民国第一镇冶盛名之下袁已成对台宣传的一个重要窗口遥雪窦上下尧剡溪两岸袁溪口地灵人杰袁本籍人士遍布海内外袁且多有建树遥千年以降袁直至当今盛世袁人民创造的溪口灿烂历史袁理应载入史册袁传之于千秋万代遥有鉴于此袁2008年3月袁我们慨发继往开来之念袁成立编纂委员会袁着手编修叶溪口镇志曳遥世事茫茫袁总有绪遥清光绪年间袁溪口三石人赵霈涛先生袁曾编纂一部叶剡源乡志曳渊剡源乡覆盖的地域为今镇境的一半左右冤袁记录了境内大量的古迹尧物产尧氏族尧人物和艺文等史实袁已成浙江一种知名乡志袁可谓一部珍贵的文化遗产遥叶溪口镇志曳吸纳叶剡源乡志曳之精华袁又广泛收集古今资料袁野纳百川入海冶袁历数度春秋袁遂编纂而成遥它存真求实袁总揽溪口自然和社会变迁袁汇融古代先人之业绩尧当今盛世60年之成就和旅居境外同胞侨胞之足迹袁是一部认识溪口尧激励今人尧启迪后人的巨著遥其间袁全镇58个单位袁59个村渊社区冤袁130余人共襄其事袁并得到浙江省尧宁波市尧奉化市领导和有关部门的支持和帮助遥在此袁向关心尧支持叶溪口镇志曳编纂工作的领导尧专家尧学者和全体修志人员袁表示衷心感谢浴时至今日袁溪口呈现在世人面前的已是一个拥有368多平方千米的广袤土地和近10万人口的全国重点镇袁一个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和国家5A级旅游景区袁发展之快尧前景之好袁千载罕有遥这是溪口人民的骄傲遥值此叶溪口镇志曳面世之时袁让我们承前启后尧继往开来袁共同去创造溪口更加美好的明天浴中共溪口镇委员会原书记溪口镇人民政府原镇长2016年2月序三003序三溪口是我的家乡袁虽因外出求学尧工作袁有过离别袁但在我心里有着许多难忘的记忆和挥之不去的乡愁遥而今我刚回溪口工作袁就赶上叶溪口镇志曳编纂告成袁行将付梓遥兴奋之余袁我衷心感谢全体编委会成员和编纂人员的辛勤付出遥溪口宋代建村袁清代成镇袁民国设为建置镇遥境北雪窦山袁两宋时已成为中国禅宗的一处高地遥近代以来袁溪口因是蒋氏父子的故里而蜚声海内外遥祖先们守望剡源袁生息繁衍袁耕读传家袁名人辈出遥进入改革开放新时代后袁溪口人民紧随历史发展的步伐袁开创由镇到城的历史性跨越袁政治尧经济尧社会和文化等各个领域取得了长足进步遥而叶溪口镇志曳恰在这片有着悠久历史的厚土上袁构架起一个崭新的文化坐标院时间与空间袁古老与现代袁在此完整衔接尧汇聚尧叠加遥通览全志袁一个跨越千年的溪口古镇袁一座兴衰交替的雪窦名山袁一条灵动多姿的九曲剡水袁便完整而清晰地展现了出来遥它无愧是一部具有鲜明时代印记和地方特色的历史文献遥野以史为鉴袁可以知兴替冶袁它必将发挥出传承历史尧服务当代尧惠及后世的效用遥溪口镇地域广阔尧人口众多袁既有引人入胜的高山流水袁坦荡肥沃的一马平畴袁又有十分深厚的人文积淀袁发展空间巨大袁前景无限美好遥让我们奋发有为袁担当重任袁续写溪口新的历史华章遥对于它的出版发行袁我表示最热烈的祝贺浴溪口镇人民政府镇长2016年7月溪口镇志004凡例一、本志以存真求实、以史资鉴为原则,明古详今,客观记述。
二、全志由概述、大事记和25编专志组成。
三、溪口是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5A级旅游区,旅游资源丰沛,民国文化、弥勒文化底蕴深厚,故特设《风景旅游》《蒋氏故里》《佛教名山》诸编。
四、本志记事断限:上限力溯事物发端,下迄2008年12月底。大事记截至2015年12月底,重大事件等少数内容延至脱稿之日。
五、本志按编、章、节、目,横排纵写,述而不论,采用述、记、志、传、图、表、录等体裁,以志为主。
六、人物编分传略、简介、名录三个部分,以收录社会影响较大的本籍近现代人物为主。人物传略,生者不立;人物简介及名录,生卒并收,一般以生年顺序排列。
七、本志采用公元纪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的历代纪年加注公元纪年;公元纪年和民国纪年用阿拉伯数字,民国以前的历代纪年用汉字。
八、政区用当时名称。地名除有必要的地方使用历史名称外,均用现行标准地名,特定名称首次出现用全称,余简称。1988年10月奉化撤县设市,此前称县,之后称市。
九、各项数据主要来自统计局和部门资料。计量单位沿用当时名称,1949年10月后用法定计量单位。
十、入志资料取自正史、旧志、档案、专著、谱牒、文物考古、报刊、手札及采访。除个别引证注出处外,概不加注。
目录001目录序一周世君/001序二黄林军杜中权/002序三江定康/003凡例004概述001大事记008第一编建置第一章沿革003第三章镇区012第一节隶属003第一节变迁012第二节境域005第二节现状012第二章行政区划005第四章行政村社区014第一节唐至清005第一节行政村014第二节中华民国006第二节社区044第三节中华人民共和国008第二编自然环境第一章地质047第二章地貌049第一节地史047第一节山地049第二节地层047第二节丘陵051第三节岩石048第三节平原052第四节构造048第四节溪流052溪口镇志002第三章气候水文054第二节土壤种类065第一节四季日照054第三节野生植物065第二节气温积温055第四节野生动物072第三节降水056第五章环境保护078第四节径流057第一节环境质量078第五节灾害058第二节环境污染080第四章土壤生物资源064第三节环境治理083第一节土壤分布064第三编人口第一章人口变化087第三节婚姻家庭105第一节人口数量087第四节职业文化程度108第二节人口变动088第三章计划生育111第三节人口分布090第一节晚婚112第二章人口构成091第二节节育113第一节民族姓氏091第三节优生114第二节性别年龄095第四编社会生活第一章居民生活117第四节谚语132第一节日常生活117第四章宗教135第二节就业保障119第一节佛教135第三节收入积蓄120第二节基督教138第二章节庆习俗121第三节道教138第一节节庆121第五章精神文明138第二节习俗124第一节溪口精神138第三章方言俗谚127第二节公民道德建设139第一节特色方言127第三节文明创建活动140第二节方言词语128第四节风尚141第三节俗话131目录003第五编农业第一章生产关系145第一节用材林171第一节土地私有制145第二节竹林171第二节土地改革146第三节经济林174第三节农业集体化147第四节生态林176第四节农村经济合作社150第五节古树名木177第五节农村经济管理151第六节林场178第二章种植业153第四章养殖业179第一节粮食作物153第一节家畜179第二节经济作物160第二节家禽183第三节果蔬作物164第三节蚕蜂183第四节农机具168第四节淡水鱼184第三章林业170第六编土地水利第一章土地资源187第三章水利建设195第一节耕田增减187第一节水库196第二节土地复垦189第二节堰坝202第三节土地规划191第三节河道治理203第二章土地管理194第四章农用水利204第一节管理机构194第一节水利灌溉204第二节地籍管理194第二节节水灌溉205第三节土地出让195第三节防汛抗旱206第七编工业第一章管理机构209第三节集体工业212第一节区社(乡镇)工办209第四节其他工业220第二节工业园区管理机构211第三章工业园区221第二章经营体制211第一节投资环境221第一节手工业私营工业211第二节经济效益222第二节国营工业212第四章工业门类224溪口镇志004第一节基础制造业224第六节食品加工制造业231第二节通用设备制造业225第七节医药化工制造业233第三节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226第八节非金属矿物制造业234第四节纺织服装和皮革制造业228第九节电力236第五节工艺品和家具制造业230第十节其他行业239第八编商贸服务业第一章经营体制243第一节粮油副食品261第一节私营商业243第二节畜禽水产品262第二节供销合作社253第三节生产资料262第三节合作商业253第四节生活资料264第四节全民集体商业254第五节土特产品265第五节股份合作制商业256第六节物资收购与废品回收266第六节民营商业256第四章服务业267第二章集贸场所258第一节餐饮住宿267第一节集市258第二节理发照相268第二节集贸市场259第三节中介修理269第三节专业市场259第四节娱乐健身269第四节连锁超市专卖店260第五节其他服务业270第三章商品购销260第九编城乡建设第一章城镇建设273第二章乡村建设284第一节城镇规划273第一节房屋建筑284第二节镇区设施274第二节基础设施285第三节公用事业280第三节新农村建设286第四节住宅建设281第十编交通通信第一章陆路289第三节桥梁292第一节古道机耕路289第四节运输303第二节公路290第五节管理305目录005第二章水路306第三章通信309第一节渡口埠头306第一节邮政通信309第二节运具308第二节电信311第三节管理308第三节移动通信312第十一编金融第一章银行315第二章保险证券319第一节机构315第一节机构319第二节货币316第二节业务319第三节业务318第十二编财税物价第一章财税管理323第一节物价演变333第一节财政323第二节商品比价338第二节税务323第三节物价监管339第二章物价管理333第十三编行政与行业管理第一章综合行政执法343第二节统计351第一节机构343第三节计划352第二节管理与服务343第五章质量技术监督352第二章民政344第一节机构352第一节管理机构344第二节监督管理353第二节拥军优属344第三节计量353第三节社会福利345第六章安全监督354第四节殡葬管理348第一节机构354第三章工商行政管理348第二节管理与服务354第一节机构348第七章食品药品监督355第二节管理与服务348第一节机构356第四章统计管理351第二节管理与服务356第一节机构351第八章水政管理356溪口镇志006第一节机构356第一节机构357第二节管理与服务357第二节防疫357第九章畜禽防疫检疫357第三节检疫358第十四编政党群团第一章中国共产党361第一节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379第一节组织沿革361第二节中国民主同盟380第二节代表大会374第四章群众团体380第三节纪律检查376第一节工农团体380第四节统一战线工作377第二节青少年团体381第二章中国国民党及三青团378第三节妇女团体382第一节国民党组织378第四节工商团体383第二节三民主义青年团379第五节科技文教团体383第三章民主党派379第六节联谊团体384第十五编政府第一章唐至清代387第三节镇(乡)人委390第二章民国政府387第四节公社管委会391第一节乡(镇)公所387第五节镇(乡)政府395第二节保甲388第六节宁波溪口雪窦山风景名胜区第三章人民政府388管理委员会397第一节民主政权388第四章基层自治组织397第二节区政府(公所)389第十六编人大政协第一章人民代表大会401第四节代表议案及处理410第一节代表选举401第二章政协工作委员会413第二节代表大会406第一节政协委员413第三节闭会期间活动409第二节主要活动415目录007第十七编军事公安司法第一章军事419第二节治保组织435第一节驻军419第三节治安管理435第二节日军侵占溪口420第四节户籍管理437第三节地方武装426第五节消防安全437第四节兵役428第三章司法440第五节战事431第一节机构440第二章公安434第二节审判调解441第一节公安机构434第三节法制宣传441第十八编教育第一章历代教育445第一节扫盲教育460第一节旧学机构445第二节技术培训教育461第二节科举制度447第三节其他教育461第二章普通教育447第五章教育管理462第一节幼儿教育447第一节体制462第二节小学教育449第二节教师462第三节中学教育453第三节设施466第三章职业教育457第六章社会力量办学467第一节农林技术教育457第一节社会捐资办学467第二节综合技术教育458第二节海外华侨、港澳台同胞捐资第三节旅游专业教育459办学470第四章成人教育460第十九编文化体育第一章文学艺术475第六节名人轶事486第一节文学475第二章图书档案491第二节舞蹈戏曲476第一节图书491第三节美术书法摄影476第二节档案492第四节音乐478第三章文物博物498第五节民间故事484第一节文物保护单位498溪口镇志008第二节历史文化名村503第一节文化站520第三节乡村公共历史建筑504第二节文化活动520第四节非物质文化遗产513第六章文化市场523第五节博物馆515第一节业态523第四章影视传媒518第二节管理524第一节广播电视518第七章体育524第二节电影519第一节学校体育524第三节报刊网络519第二节群众体育525第四节新闻管理520第三节体育赛事526第五章群众文化520第四节体育设施527第二十编科技卫生第一章科技531第二节医疗设备544第一节科技机构531第三节医疗技术545第二节科技队伍532第四节医疗保险545第三节科技活动533第四章医政防疫547第四节科技成果534第一节医政547第二章公共卫生539第二节防疫547第一节食品卫生539第三节地方病防治549第二节饮用水卫生539第五章妇幼保健549第三节环境卫生540第一节妇女保健549第三章医疗541第二节幼儿保健550第一节医疗单位541第二十一编风景旅游第一章旅游资源553第二章溪口雪窦山风景名胜区559第一节地文景观553第一节自然条件559第二节水域景观554第二节三大景系560第三节生物景观555第三章其他景区景点567第四节建筑景观555第一节斑竹风景名胜区567第五节人文景观558第二节岩头古村旅游景区568第六节其他景观558第三节乡村旅游569目录009第四章旅游产业570第五节旅游营销575第一节旅游管理571第六节旅游效益577第二节旅游设施572第五章历代旅游578第三节旅游商品573第一节古代胜景578第四节旅游服务574第二节旧时行旅581第二十二编蒋氏故里第一章蒋介石家事585第四节庆喜避寿593第一节家世585第五节举办公益593第二节家庭586第三章民国要人往来溪口594第三节族亲589第一节要人留踪594第四节姻亲589第二节名人墨痕597第二章蒋介石回乡纪事591第四章对台窗口598第一节为母治丧591第一节信息传递599第二节三次下野591第二节民间交往601第三节清明祭祖593第三节两岸交流603第二十三编佛教名山第一章应梦名山607第二节高僧住持611第一节秀甲四明607第三节下属寺庵613第二节帝王垂青608第三章弥勒道场614第三节文士抒怀609第一节布袋和尚614第四节蒋家佛缘609第二节弥勒大佛617第二章禅宗古刹610第三节弥勒文化618第一节寺院沿革610第二十四编人物第一章人物传略623第二节革命烈士642第二章人物简介632第三节劳模及先进人物647第三章人物名录641第四节寓居外地名人选648第一节历代进士641溪口镇志010第二十五编丛录第一章文告653第三章诗文672第一节敕谕653第一节诗词672第二节告示654第二节文论686第三节公文655第四章碑刻724第二章书画657第一节墓志724第一节书题657第二节碑文726第二节绘画665编后记731镇志编撰委员会与编撰人员732主要参考志书目录735概述001概述溪口镇位于东经121至,北纬293150至44之间,地处长三角南翼,行政隶属奉毅03忆12义20忆08义毅忆义忆22义化市。溪口镇东邻萧王庙街道,南接大堰镇、尚田镇、新昌县,西与嵊州市接壤,北连余姚市及宁波市鄞州区。东西长27.23千米,南北宽23.15千米,总面积368.14平方千米。
一出土文物表明,新石器时期溪口境内已有人类活动,属河姆渡文化。春秋时期境属越国,战国时属楚国。秦王政二十五年(公元前222年),境属会稽郡鄞县。晋时,境内西有陆照(六诏)村落,北始建瀑布院。唐开元二十六年(738)设置奉化县,溪口处县境西。唐贞元中(794年前后),翠屏山下(今沙堤村),有樊姓人家繁衍生息。东三里为溪口,已是“烟霞牧歌”。宋景德三年(1006),溪口建置为村。
宋宝庆三年(1227)属禽孝乡,人口已近八千。南宋至明代,一直称溪口市,即成商贸繁荣的市镇。19世纪初叶面世的《四明谈助》,已称“溪口为奉邑一大镇,百货俱集,远近居民数千家”,又云“畸山为溪口镇关锁,突出溪中”,此时溪口已经形成自然镇。民国8年(1919)正式成为行政镇。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溪口一度称乡或公社。1972年起,一直称镇至今。1980年为县直属镇。
1992年5月撤区扩镇,畸山、东岙、董村乡并入溪口镇,辖51个行政村,2个居民区,原属溪口区的棠云乡划归萧王庙镇。2001年6月,行政区划调整,班溪镇、斑竹乡、跸驻乡划入溪口镇,辖114个行政村,4个居民区。2004年9月,调整行政村规模,设54个行政村,4个居民社区。2008年3月,萧王庙街道钟甘家村划入溪口镇。是年底,溪口总人口29590户,78754人,其中农业人口65347人,占总人口的83%。还有外来人口19149人,旅台同胞1125人,港澳同胞675人,华侨和外籍华人225人。以溪口镇行政区为中心的建成区,处于全境偏东,这里是蒋介石、蒋经国的故乡,有“民国第一镇”之称。镇政府驻溪口中山路。溪口镇上前有剡溪及溪南诸山,东有武岭,西接龟、蛇二山,北靠将军、钓台、三台诸岩,是一群山怀抱的古镇。长街与溪流并列,古木参天,景色宜人。
溪口以山区、半山区为主,兼有平原。西北部处天台山脉与四明山脉交会地带,多高山峻岭。黄泥浆岗海拔976米,为奉化境内最高峰,秀尖山次之,海拔975米。东南部地势较平缓,为丘陵盆地;东北部为鄞奉平原一部分,两区域是水稻和经济作物重要种植区。
全镇土壤类型主要有黄壤、红壤、水稻土,均呈酸性或微酸,无石灰岩类土壤分布,宜粮宜林。河流属山溪型,剡溪横贯全境,源头剡界岭,主要支流西晦溪、班溪和茗山坑俱源于西北山区,循山而下,流归剡溪,东流至大埠入剡江,汇入奉化江,融入甬江达东海。在西晦溪上建有亭下、驻岭两座中小型水库。地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温和湿润,年均气温16.3℃,降水量1500毫米,日照时数溪口镇志0021836.2小时,无霜期230天。北部东岙,地势较高,霜冻期较长,年平均温度14℃。危害严重的自然灾害有台风、干旱、洪涝和寒潮。岩头的石门村和亭下的马村,曾遭受大洪灾。
溪口地貌构成大体为“八山一水一田”,自然资源丰富,有耕地29295亩,其中水田占80%。林地面积509600亩,森林覆盖面积达82.7%。矿产以花岗岩、紫砂石、河砂为主。野生动物有云豹、黑麂、穿山甲、白颈长尾雉、岩羊、野猪、石斑鱼等1500余种。野生植物有1684种,其中木本植物366种,观赏植物400多种。已建立生态保护区5个,面积228公顷。延绵10千米的镇西升纲村左溪坑为原始生态观光区。
溪口交通便捷,通信设施日臻完善。全镇境内公路总里程252千米,村村通客车。有省道江(口)拔(茅)、浒(山)溪(口)公路和甬金高速公路过境。北离宁波栎社国际机场20千米,北仑港35千米。同时有10.44千米弥勒大道,直通奉化市区。镇上设邮政、电信支局,还有移动通讯分局、联通门市部,固定电话装机占总户数的87%。
二溪口多为山区或半山区。自古以来,高山从林,低山从垦。据宋宝庆《四明志》记述,溪口“土狭人稠,以垦辟为事,凡山巅水湄可耕者,累石堑土,高寻丈而延袤百尺,不以为劳”。勤劳的溪口人民长期过着男耕女织的农耕生活,种植稻米不足糊口,多以番薯、六谷(玉米)等杂粮代之。据清《四明谈助》载:“六谷随处俱有,东岙徐凫岩一带特广,种胜于他处。”番薯、六谷是古代山民主食。经济特产呈多样性,盛产竹木、柴炭、茶桑果、花卉、竹笋等。缫土丝、织土布、酿土酒、养六畜等成为家庭的主要副业。河谷盆地,建渠筑堤,大兴农田水利。溪口畸山一带,为稻米主产区,人称“米甏”。
南宋绍兴年间,畸山筑窑制陶,稍有名气。明清时期,溪口出现资本主义萌芽,商业渐趋繁盛。岩头、晦溪、石门等地,土纸、铁铺、制茶等手工作坊渐多,尤以竹为原料制造的土纸十分畅销,而东山同顺茶栈生产的“珍珠茶”出口海外。1883年,三十六湾村村民张银崇嫁接水蜜桃成功。1911年起,沙堤、溪口等地开始栽培良种水蜜桃,后广为种植。民国时期,现代工商业兴起,工厂、商店渐多。民国7年(1918),始用电报、电话等现代通信设施。水上交通,船运至大埠,筏运南至岩头,西至葛竹、六诏,沿途百余里。1929年5月,宁波永宁桥至溪口入山亭的鄞奉公路通车。同年9月,蒋介石开办武岭电灯厂。1933年,又开办武岭罐头食品厂。1936年,境内有工厂8家,工场作坊68家。1939年,溪口有商店44家,亭下有46家。1941年4月22日,日寇侵占溪口,百业萧条,仅溪口、亭下两地商店就歇业关门近百家。1942年,壶潭村试办商业合作社。其后内战又起,社会动荡,自然灾害频繁,民不聊生。据统计,1949年,全境内粮食总产仅11126吨,人均口粮215公斤,工业产值190万元。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溪口人民在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领导下,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经过数十年艰苦奋斗,古镇展新颜。
1956年8月,基本完成手工业、私营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迎来经济建设的高潮。在经历1958年“大跃进”和1960年至1963年间的国民经济调整时期后,工业走出低谷。20世纪70年代,乡镇工业崛起,逐步形成与农业生产资料配置相适应的以服装、食品、机械为主,电力、纺织、制陶、工艺美术等为辅的工业体系。1978年,工业总产值746万元,是1949年的3.93倍。
概述00350年代初,农村进行土地改革,宣告封建土地制度的结束,实现了“耕者有其田”的理想。此后,农村实行互助合作、集体化,兴修农田水利,推广先进生产技术,农业生产逐年发展。60至70年代开展的“农业学大寨”运动中,境内各镇乡农村,用锄头、土箕等简单的生产工具,溪滩还田和辟山造田476亩。种植茶叶1174亩,各地兴办茶牧场,农村经济收入有所增加。但有的在溪滩上建造的田地,因违背自然规律,过度改变溪水的环境,而再次被毁。1978年,粮食总产量26370吨,农民人均口粮292公斤,分别是1949年的2.1倍和1.4倍。
境内有溪口、亭下两个基层供销社,以及董村、斑竹、东岙、畸山、跸驻、康岭、岩头等供销社分社,流通领域逐步扩大,城乡交流加强。
20世纪50年代,提高农民文化水平。兴办中小学,大批工农子弟入学。农村办冬学、扫盲,至1976年,全镇有全日制小学96所,学生9343人,入学率98%。有小学附设初中23所,77班,学生2348人。五七高中8所,17班,学生975人。1978年,致力教育普及,提高教育质量。科技、文化、卫生、体育事业相应发展。财政收入逐年增加,收支基本平衡,城乡人民生活逐步改善。
四1978年12月,中国共产党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国家实行改革开放。溪口经济和社会发展进入新的历史时期。
改革经济体制,调整农业结构。1981年8月,全镇全面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983年,实行山林生产责任制。1990年4月,在溪口镇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首次提出“发展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机制”“稳定粮食生产,发展多种经营”和“大力发展开发农业和创汇农业”。农村开始调整产业结构,发展“一优两高”农业,推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引导农民走向市场。出现了以本地传统和优势为特征的各类专业户和专业村,“一品一村”的特色农业得到发展。千百年来的“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发生了质的变化。
1998—2000年,进行第二轮土地承包工作,稳定和完善农村土地承包责任制。其间,调整农业产业结构2.4万亩。建立起镇区附近的水蜜桃,班溪、岩头一带的雷笋,跸驻为主的银杏,斑竹为主的板栗和东岙、董村的苗木等五大农业主导产业基地,为宁波市产业结构调整最具特色的一个乡镇。
2008年,全镇农业总产值4.245亿元,农村经济总收入44.54亿元,农民年人均收入5300元。蔬果、花卉总产值2.89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68%,林业、畜牧业相应发展。传统农业逐渐向布局产业化、生产区域化、经营规模化的现代农业转化。因部分高坡山地种植花木,造成水土流失,镇政府及时制订变绿措施,实施变绿工程。
整治农村环境,加快新村建设。2000年后,镇政府相继制定《千村示范,百村整治》《开展生态村建设》和《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等重要文件和规定,着力改善农村环境,建立农村新的公共服务体系。以建设全面小康村、三类先进村、中心村为平台,发挥地方优势和给予适当的财政补助,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经济较发达的溪口二村、上山、上白、新建、畸上、任宋、沙堤等村,新建一批农村花园式住宅区,大批农户告别旧房陋所,入住别墅式新居。同时,贫困山区面貌得到显著改观。
转换经营机制,推动企业发展。20世纪90年代初,着手整顿弱小企业和转换企业经营机制,优化企业结构,增强企业活力。经过溪口液压件三厂试点,改革企业体制,组成股份合作制企业和联营企业。浙江奉通机电集团公司、奉化针织制衣有限公司、宁波夏宇集团公司、宁波金海乐实业总公司成溪口镇志004为溪口工业的“四大航母”。溪口二村、上白和上山等村建立了工业小区,为个私企业的发展构筑平台。1995年在畸山北侧,建立溪口经济技术开发区,占地2平方千米。
1998年始,扶持新兴企业,鼓励投入,吸引外资,扩大外贸。成立了美容美发器具、汽车摩托车、千层饼和气动工业协会。90年代末,工业渐入技术创新、机制创新、环境创新、招商引资和向外贸发展的道路。2000年11月,启动溪口工业园区建设。翌年3月,成立溪口工业园区管委会。至2008年底,园区总面积2564亩,入园企业共186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48家,占全镇规模企业的45%。
其间,美容美发器具和气动元件发展成特色产业。1999年9月,中国机械基础元件协会理事长吴筠,为溪口题词“中国气动元件之乡”。至2005年,以华尔刀剪为龙头的美容美发器具企业达70多家,有职工5100人,总产值5.5亿元,利税6000万元。销售额获占国内市场份额的45%,出口额占全国同行业的60%。时年8月,被授予全国唯一的“中国美发美容器具生产基地”,颁发了铜匾与证书。
1999年10月,成立气动工业协会,32家企业入会。是年秋,溪口获“中国气动元件之乡”的称号。
至2005年,气动元件企业达到285家,有从业人员1.5万人。产品出口欧洲、中东等国家和地区,出口额达2500万美元。2007年,自营出口额2845.96万美元。是年12月,中国贸易促进委员会机械行业分会授予“中国气动出口生产基地”的证书。
2008年,全镇工业实行“内升外引强服务”战略,推进工业结构优化升级,提升发展质量。并且,引导金融机构改善对企业服务,保障全镇企业持续平稳较快发展。全镇共有企业1021家,从业人员23303人,其中产值500万以上规模企业达107家,从业人员14625人。年销售超亿元企业8家。形成气动元件、美容美发器具、食品加工、摩托机械、服装针织、照明电器等六大产业,年工业总产值43.2亿元,创利5.56亿元,企业固定资产净值达19.2亿元。工业成了全镇经济的重要支柱。是年,全镇工农业总产值474.5亿元,是1978年的237倍。
保护古镇风貌,启动有序改造。20世纪80年代起,在保护古镇风貌和蒋氏史迹的前提下,开始旧城改造。至1988年,镇上新建成经堂路、中马路、溪西路等道路12条,总长8300米,形成镇区三横三直主路框架。镇区外延,区域面积扩大至3.2平方千米。1993年6月,动工拆迁武岭路水碓弄附近地段,拆迁181户,13125平方米,拉开了滚动式全面改造旧城的帷幕。是年11月21日,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的胡锦涛总书记视察溪口时,对溪口滚动式改造旧城的做法表示肯定。1995年,溪口被列入500个全国小城镇建设试点镇之一。1997年,奉化市批准《溪口镇城市总体规划》。随后,溪口被国家建设部定为第一批全国小城镇建设示范镇。20世纪90年代末,溪口积极推进滚动式旧城改造,逐年拆迁武岭中路、牌门路、财神殿南路、武岭东路,修复武岭西路晚清风格的街立面,建设了一条东起武岭山,西至公园路的观光步行街,并对建成区主要道路的街区房屋进行全面改造。建成位于武岭东路和财神殿南路的两个集贸市场和位于中兴中路的银凤广场,整治和改造了茗山堰、剡溪。随着城镇人口的增多,中兴路北侧的后畈,逐渐被开发成新的住宅区。1999年1月,小康型住宅美龄山庄签约兴建。
至今,溪口已建有天星武岭园、盛世桃源、紫汀花园、桃源小区和武岭坊等9个高档住宅小区。在镇北的五林村石鳝岙口外,建造了一座占地12.5亩的敬老院。新建了溪口风景区管委会、镇政府办公大楼和工商、公安、银行等一批办公用房。溪口中学、镇中心小学、武岭小学、花园宾馆、天柱山庄、王康乐艺术馆等相继落成。2004年,铺设溪口至奉化城区的污水管网,全长15.5千米,竣工后溪口镇污水入网处理可达70%。2005年,对江拔线中兴路段,实施城市式改造。2006年,动工拆迁武岭广场。1999—2008年,溪口镇新增公共建筑面积331427平方米。镇建成区向东延伸至任宋村,南至溪南山,西至上山村,北至上白和五林村,面积增至4.9平方千米。
概述005着力帮困扶贫,构建和谐社会。镇西北山区的东岙、董村、斑竹等地,经济相对落后,生活比较贫困。镇政府千方百计,帮助贫困地区挖掘新的生产门路,开展家庭致富工程,并发放帮贫救济金,让贫困地区早日脱贫致富,共同奔小康。编制了《溪口镇欠发达镇村“十五”发展规划》,相继出台“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发展乡村游总体规划”“科技兴农”和“深化结对帮贫”等多项扶贫措施。在财力、物力、人力上给予贫困村一定的支持,加强“造血”功能。20世纪90年代,引导农民走“三产兴村”的道路。1995年底,全镇有44个乡村进入小康村行列,占农村总额的38.6%。1998年农村实施低生活水平保障。2001年行政区划调整后,全镇有贫困村27个,涉及贫困人口45800余人,其中特困户525户,特困人口806人。随后五年,全镇投入扶贫资金2450万元,开发扶贫项目73个。其中修筑道路9条,长29千米。安装和维修自来水工程50处,改善贫困地区交通条件和解决饮用水问题。32个偏远、零星的自然村,近2万人口,实施梯度转移。修复和垦复水毁田、荒芜土地3131亩。随后,又帮助村建造工业标准厂房和商业用房,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当地就业。2006—2007年,全镇有扶贫挂钩单位34家,共筹集扶贫资金3515万元,支持和落实人口梯度转移,退宅还耕、完善生产和生活设施工程项目10个。
2008年底,全镇农村实行低生活保障共1142户,1507人,月发放低生活保障金214470元。社区居民实行低生活保障115户,174人,月发放低生活保障金30805元。建有班溪、溪口两个敬老院和溪口镇社会保障救助服务站,收助子女没条件照护或自愿入院的老人,对五保户和城镇三无人员实行集中供养。着力做好民生保障工作,社会日趋和谐安定。
发展公共事业,促进社会进步。20世纪80年代初始,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90年代起,溪口镇的教育事业,逐步由普及转向提高。新建校舍、改善办学条件、齐全办学门类。1987年,恢复武岭中学。
1990年,溪口中心小学和溪口镇中心幼儿园落成,千百学生和幼儿,走出遗用40余年的摩诃殿和旧宅,入新校、新园。1992年,建成溪口中学新校舍。1999年2月,溪口镇被命名为浙江省教育强镇。
2001—2008年,中小学布局调整,先后有畸山、东岙、岩头、斑竹、跸驻5所初中和湖山、新建、石门、界岭、三石等17所小学调整,新建武岭小学1所,形成合理的教育布局。在办学中,吸收了部分自愿助学的民资。同时,提高办学水平,加强学生的素质教育。2002年始,溪口镇成人学校,开办大学专科和本科班,培养有高等学历和实践经验的本土化农村专业人才。2008年,辖区内有市属武岭中学和旅游学校,宁波市属宁波城市职业技术学院。镇属中学有溪口中学、剡溪中学2所,有溪口镇校、班溪、武岭、跸驻、岩头、畸山、东岙小学7所,132个班级,5174名学生,254名教职工。成人学校(社区学院)1所,幼儿园25所,入托幼儿2291名,幼儿教师130名。全镇普及水平到义务教育,学龄儿童入学率、巩固率、毕业率均达100%。溪口中学、溪口镇中心小学、武岭小学和成人学校为省农村示范学校,武岭小学为宁波市现代化达纲学校。
1978年,成立溪口镇科技协会,负责科普宣传和农业技术推广工作。1989年,区成教办和岩头乡成教办,在岩头黄毛坞支持毛涨根进行雷竹高产试验获得成功。岩头乡业余教育干部毛玉尊编著的《雷竹》一书出版,雷竹栽种与高产技术,在全区范围内得到广泛推广。1996年10月,建立奉化(溪口)水蜜桃研究所,育有湖景蜜露、玉露等水蜜桃良种。在新建、沙堤、溪口一带和状元岙等地,大批种植水蜜桃,发展成水蜜桃种植专业村。水蜜桃成为溪口镇主要特产,“锦屏山”牌奉化水蜜桃享有盛誉。
2006年底,全镇有协会、研究所4个,成员188人,企业技术研究中心5个。全镇有企业会计师、经济师、工程师114名,具有高级技术职称的10人,有技术职称农村科技人员452人。1999—2008年,获各级奖励的科技成果10项,2004年,溪口镇被评为宁波市科普示范镇。
20世纪90年代,确立生态立镇方针。为此制订“风景区复绿工程”规划,界定生态林25万亩,其中溪口镇志006风景区保护林区4.3万亩,并建成1.3万亩商量岗自然森林公园和延续20里的镇西左溪坑原始生态观光区和白颈长尾雉、勺鸡、画眉、苍鹰、游隼、白腰文鸟、斑鸠等国家级野生动物保护区。2002年5月,建立环境保护工作委员会和办公室。2007年5月,成立溪口水环境保护办公室。同年,完成镇区污水管网与市网连接。为有效控制产业污染,建立4.9平方千米烟尘控制区。此外,还清理剡溪河床,建设生态江滨堤。
2004年,实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6.5万农民有了医疗保障。2007年,实施居民医疗保险。镇区设有奉化市第二医院,社区设医疗服务中心。
2005年,建立亭下水库上游水源保护责任区,农村全面推行卫生长效管理机制,实施生活垃圾三级(市、镇、村)联运,基本拆除露天粪坑。2006年12月,被命名为国家卫生镇,全镇有省卫生村16个。
活跃群众文化,丰富精神生活。镇区有文化中心、图书馆、博物馆、老干部活动中心和电影院、舞厅、卡拉OK厅、网吧等文化娱乐场所。各村普遍建立老年活动中心,形成以镇文化站为中心,企业文化、校园文化、村落文化、社区文化、广场文化为阵地的文化活动网络。每逢节日都有群众文艺演出,每年举办一次声势浩大的桃子节。成立溪口风景区广电中心,有有线电视用户2万余户,入户率达70%。1997年,获“东海文化明珠”之称。2006年,被命名为省体育强镇,岩头村列入省历史文化名村。
镇区成立有腰鼓、舞龙、拳(剑)术、健身操等业余运动队20多个。全镇安装有30条健身路径,篮球场、排球场、足球场等体育设施齐全,全镇健身人数约3万人。首届中国围棋棋圣赛和全国沙滩排球赛在溪口成功举行。2010年12月,被命名为全国文明镇。
人民生活逐年改善,稳步进入小康社会。居民消费日趋中、高档,电脑、轿车等进入普通家庭。镇上设有中国、工商、建设和农业等四家银行。2008年末,全镇城乡居民储蓄额达13.15亿元,人均13432元。全镇呈现着和谐和乐、开拓进取的景象。
五溪口镇山清水秀,风光秀丽,旅游资源丰富。境内有蒋氏故居、雪窦山、斑竹三大景区,148个景点,统称溪口雪窦山风景名胜区。总旅游观光面积达173.18平方千米。宋仁宗曾梦游雪窦山,梅尧臣、曾巩、王安石等慕名来探奇览胜,吟诗唱和。千百年来,“天下五山十刹”之一的雪窦资圣禅寺,宋真宗名之为“东浙瀑布”的千丈岩飞瀑,“日月挂天柱”的妙高台及“仙人骑凫升之处”的徐凫岩等,遐迩闻名。民国时期,新添不少人文景观,知名度提高。1984年12月31日,经中共中央书记处批准,溪口对外开放后,来溪口观光旅游的中外游客骤增,1985年被省人民政府批准为省级风景名胜区。党和国家领导人胡耀邦、江泽民、胡锦涛、乔石、李瑞环、吴邦国、李鹏、杨尚昆等相继到溪口进行视察和观光,并拨款修缮了蒋氏故居。1995年7月,溪口风景区党工委、管理委员会成立,提出建设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目标,着手旅游资源整体开发和推进对外开放。1998年,制定了《亭下湖景系总体规划》。2000年12月,溪口雪窦山风景区被评为首批国家4A级旅游区。2002年2月,溪口镇十五届人代会第一次会议上,提出了“旅游兴镇、工贸强镇、依法治镇、美化城镇,实现城市化、工业化、农业产业化联动”战略,成为溪口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思路。
2001年8月,改革旅游体制,成立溪口旅游集团有限公司。实行企业化运作、实施景点资源统一管理、规模经营的管理模式。着手改造老景点,开发新景点,充实景点内涵。着力发掘佛教、美食、民国三大文化,在雪窦山动工兴建全球最高的铜制坐姿露天弥勒大佛。相继完成三隐潭二期改造工程概述007和商量岗休闲观光区建设,建立武岭广场游人服务中心和位于上白的雪窦山旅游集散中心。启动创建“全国文明景区”和5A级旅游景区工程。同时,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推动乡村游事业的发展。
以具有地方特色的桃花节和颇具影响力的弥勒文化节为平台,扩大旅游沟通与交流,雪窦山与九华山、峨眉山、五台山、普陀山等五大佛教名山,联合发表了有利于促进发展佛教和旅游事业的“雪窦山宣言”,并先后签署了旅游联合协议,开创了溪口旅游事业的新格局。观赏内容不断丰富,服务设施逐步完善,中外游客接踵而至,逐年增加。2008年接待中外游客520万人次,门票收入1.15亿元,旅游综合经济收入达22.9亿元,旅游综合实力跻身全省各大景区的前五位。2010年4月,摘取等级最高的国家5A级旅游景区桂冠。
溪口是一块富有活力的热土。2004年4月,溪口被中央列入全国重点镇。翌年,被联合国开发署列入中国可持续发展小城镇试点镇。2009年,溪口镇入选上海世博会“城市未来馆”,为亚洲唯一入选城镇。全镇上下,齐心协力,正在努力实现由镇到城的历史性跨越,以“东城西游、一心两翼、多元发展”为总体思路,全面建设“旅游引领、产业支撑、生态优化”的溪口旅游经济区。
溪口镇志008大事记晋
晋(265—420)雪窦山顶(东姜)有尼结庐而居,称瀑布院,为雪窦寺前身。
唐至清唐开元二十六年(738)奉化建县,溪口隶属奉化县,位县境西。
唐贞元年间(785—805)奉化县设19乡、6管、13里、52都。其中剡源乡(辖嵩溪管四村:三石、小晦、陆照、公塘)和禽孝乡(辖灵泉管白岩里四村:曰岭、广岙、新建、雪窦)的新建、雪窦属今溪口境域。
唐会昌元年(841)雪窦山瀑布院移建雪窦寺今址,后改名瀑布观音院。
唐大中十四年(860)裘甫起义,据雪窦山抵抗官兵,雪窦寺首次毁于战火。
唐景福元年(892)南岳第五世常通禅师任雪窦寺住持,在雪窦山扩建瀑布观音禅院,后世尊为雪窦寺开山第一祖。
后梁贞明三年(917)布袋和尚(名契此)在岳林寺圆寂,世人以他为弥勒化身,塑像供奉。布袋和尚曾在雪窦寺弘法。
宋咸平二年(999)宋真宗赵恒赐雪窦寺寺额“雪窦资圣禅寺”。
大事记009宋景德三年(1006)溪口设村建置。
宋宝庆三年(1227)溪口属禽孝乡,一直延至明嘉靖年间。
宋淳祐五年(1245)宋理宗赵昀为雪窦山书题“应梦名山”。
明嘉靖年间(1522—1566)溪口为市。
明崇祯十六年十二月(1644年1月)胡乘龙在雪窦山聚众起义,自称天萌国大将军,旬日内被官府镇压。
清咸丰三年(1853)宁波双刀会起义。10月,镇海人洪世贤率双刀会会众移寨雪窦山。次年失败。
清咸丰十一年(1861)11月24日,太平军将领范汝增率兵数万,自嵊县入境。六诏、跸驻、三石等地农民400余人加入。
11月26日,攻克奉化县城。12月9日,建立农民政权。次年5月撤出。
清光绪十三年(1887)10月31日(农历九月十五),蒋介石在溪口玉泰盐铺出生。
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畸山人向鄞邑主刘公状告不法商人敲竹杠。溪口关锁畸山居民皆业陶,自道光二十年起,时有不法之人敲竹杠要“保护费”。畸山人从光绪二十四年起向鄞邑主刘公告状,到二十八年宁波知府高英第二次关注,畸山陶民“维权案”一波三折,终获全胜。勒石立碑以志纪念。
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4月9日,辰刻,天色忽晦暝,非燃烛不能见物,约一刻之久。
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7月14日,雨雹,北溪(今属余姚市四明山镇)等地屋瓦俱碎。
清宣统二年(1910)4月27日(农历三月十八),蒋经国在溪口丰镐房出生。
溪口镇志010中华民国民国元年(1912)县设10区、52都、686村,溪口归属禽孝区39—46都,剡源区47—52都。
民国8年(1919)全县设11区、12镇,溪口列为行政镇,属禽孝区。亭下镇和桕坑、岩头、六诏三市属剡源区。
民国10年(1921)6月14日,蒋介石母亲王采玉去世。11月23日,正式出殡下葬。孙中山特派陈果夫前来代他祭奠,戴季陶、居正等要员均亲临葬礼。
民国11年(1922)6月14日,狂风骤雨,山洪暴发。全县受淹农田14.75万亩,死亡297人。剡源、晦溪一带亘古未有之奇灾,其中斑竹园、毛家滩、白壁、环潭、马村上下二十余里,一片沙砾,触目惊心,人称“壬戌大水”。
民国14年(1925)溪口镇上武山、溪西、西河三所国民小学合并成禽孝区立小学,借丰镐房老当店屋为校舍。
民国16年(1927)7月10日,蒋介石改禽孝区校为武岭学校。
8月14日,蒋介石第一次下野回溪口。
10月,中共畸山支部成立,书记夏高崧。1932年,党组织遭破坏。
民国17年(1928)推行村里制。
民国18年(1929)5月,鄞奉公路宁波至溪口段通车。
9月,溪口武岭电灯厂建成。
是年,溪口萃园罐头食品厂油焖笋罐头获西湖博览会特等奖。
民国19年(1930)1月,武岭学校新校舍启用。
2月,武岭学校创办幼稚班。
7月,幼稚班改为幼稚园,创办农业职业中学部。
是年,创办武岭医院和实验农场。
大事记011民国20年(1931)12月22日,蒋介石第二次下野回溪口。
是年,嵊县的葛竹、唐田、晦溪、石门、左溪、董陈、壶潭、敏坑等8村划归奉化县。其中除唐田、董陈外,均在今溪口境内。
民国21年(1932)蒋介石兼任武岭学校校长。
民国22年(1933)武岭学校筹建葛竹分校,次年开校。
民国23年(1934)奉新公路溪口至新昌段建成通车。
溪口中街开办民众夜校。次年,改民众教育馆。
民国24年(1935)秋,建造溪口武岭公园和创办商量岗林场。
是年,推行保甲制。
民国25年(1936)10月8日,武岭学校童子军1111团,赴南京参加全国童子军大检阅。次年童子军独立,改2222团。
民国26年(1937)1月2日,西安事变后,蒋介石回溪口养伤。
1月13日,张学良至溪口,24日被幽禁在中国旅行社雪窦山招待所。11月13日去黄山。
1月24日,汪精卫来溪口见蒋介石。
4月14日,林森、冯玉祥、阎锡山、何应钦来溪口参加蒋介卿葬礼。
4月27日,蒋经国偕妻方良、子孝文,从苏联回国至溪口。
民国27年(1938)5月,中共亭下支部成立,有党员10名,隶属县工委(同年12月,划归四明特区委,1941年2月,支部书记被害,支部消失)。
夏,大旱,全县受灾农田13.7万亩。毛福梅从江西采办大米,救济溪口灾民。
12月,中共四明特区委成立。至1942年2月撤销。
民国28年(1939)10月1日,武岭学校师生徒步赴鄞县高桥参加中学生军训,获团体冠军。
10月,中共壶潭支部成立,有党员16人。
溪口镇志01212月12日下午,6架日机轰炸溪口,投弹13枚,文昌阁等100余间房屋被毁,毛福梅等20余人遇难。
民国29年(1940)2月10日—10月15日,日机轰炸溪口12次,毁民房1360间,炸死炸伤乡民百余人。
冬,赵次胜在三石创办食用菌繁殖试验场。次年1月,育成香菇。
民国30年(1941)4月22日下午,溪口被日军侵占。是月下旬,日军焚烧上山、董家桥、沙堤、公棠、徐家埠等村及入山亭,毁民房600余间。
民国31年(1942)1月1日,日军侵扰四明山,焚商量岗林场场部。
5月,石门青年抗日志愿队配合浙江保安一团,在棠岙牛头山擒土匪10余名,处决外号“小钢炮”等悍匪3名。
6月,单孝升(小白脸)等股匪,先后烧毁石门村房屋200余间,死伤村民100余人。
9月,中共奉西区委员会成立。1943年9月撤销。1945年2月重建。同年9月,改为区特派员制。是月,中共晦溪支部成立,有党员3人,1945年9月解散。
民国32年(1943)9月,中共奉西工作委员会成立,隶属四明地委。1945年2月,改为奉西区委。
11月25日,谭启龙、何克希率三北游击司令部(次年改新四军浙东游击纵队)至东岙、西岙击溃贺钺芳三纵队的“清剿”部队。
民国33年(1944)1月10日,国民党第三战区突击第一纵队一营17人在壶潭村起义,加入新四军浙东游击纵队。
民国34年(1945)4月下旬,鄞江区常备队夜袭王婆桥汪伪自卫队,截获日军运输车一辆。
6月,奉西区中队在沙堤袭击日军,毙日军2人。
7月21日,日、伪军三路进扰大堰柏坑,县政府移至岩头。是日,伪军由康岭、下跸驻调集500余人袭击岩头村,与县国民兵团激战6小时,伪军被毙1名,伤2人。
8月15日,日军投降,16日日军撤离溪口,18日离开奉化。
民国35年(1946)2月22日,武岭学校复校,蒋介石仍任校长,施季言为校务长。
12月1日,畸山村大火,延烧5小时,焚屋400余间。
12月21日,蒋经国、蒋纬国、俞飞鹏、沈鸿烈等参加毛福梅葬礼。
大事记013民国36年(1947)3月9日,武岭学校成立校董会,宋美龄为董事长,蒋经国等12人为校董。
4月2—11日,蒋介石偕夫人宋美龄回乡,祭祖扫墓。
是年,武岭学校农场置福特-25型拖拉机一台,为县境内首台拖拉机。
民国37年(1948)1月23日,中央教育部下达4369号文件,改武岭学校为奉化溪口私立武岭中学。
8月25日,凌晨2时,陈布衣率浙东游击纵队,夜袭亭下小晦岭墩的奉化县政府自卫大队,歼灭一个排。
是月,县木刻流动展览会在溪口、下跸驻展出。10月,全国木刻流动展览会在溪口展出。
民国38年(1949)1月21日,蒋介石宣告“引退”,第三次下野,次日回到溪口。
3月3日,国民党和谈代表团首席代表张治中和顾问屈武来溪口。
4月25日,蒋介石、蒋经国离开溪口,自宁海团堧下海,乘“太康号”军舰去沪。12月去台湾。
4月26日,武岭学校解体。
5月25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野战军第七兵团二十一军六十一师,凌晨从新昌出发,8时到达塔下,中午时分一八三团进驻溪口,溪口解放。
6月,撤销旧乡镇机构,全县设6区28乡镇。中共溪口区委和溪口区政府成立。溪口区辖溪口镇、畸泉乡、棠云乡、剡前乡、剡中乡、剡后乡、剡明乡。
7月,乡镇成立佃业仲裁会,调处租田纠纷。是月,农村开展减租减息运动,12月底结束。
8月,设在摩诃殿的武岭小学,在原地重新开办,改名为溪口区中心小学。
8月10日,中国人民解放军浙江军区第二军分区警备第二团入境剿匪。
中华人民共和国1949年10月2日,溪口镇各界联合举行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大会。
11月,溪口区校建立少年儿童队。1953年,改称少年先锋队。
1950年8月15日,县成立土地改革指挥部,在北街、上宋作土改试点,溪口土地改革随后开始,简称“土改”。
10月14日起,开始办理反动党、团、特、军、政、警、宪人员登记。
12月,镇压反革命运动开始,至1954年4月结束。
是年,废除保甲制。甘润乡划入溪口区,畸泉乡划出溪口区,增设亭下区,辖原溪口区的剡前、剡中、剡后、剡明乡。
溪口镇志0141951年2月,溪口区上白乡上山村董友清成立境内首个互助组,有7户26个农民入组。
是月,宁波军分区警备二团三营联合16个村联防民兵,在跸驻一带合力歼灭徐永昌(外号“小雄鸡”)股匪60余人,徐被击毙。2月25日,在跸驻村召开祝捷大会。
4月,村农会组织妇联会上门发动群众开展捐献“碗米”运动,支持抗美援朝。
5月,开始私营工商业登记发证。登记入册商店51家,小商小贩348户。
6月,整理地籍(简称“土整”),审核漏报土地及个别错划地主成分的作了纠整。
8月,培训新法接生人员,在农村推行新法接生。
9月,颁发土地证(含宅基地)。
12月24日起,乡镇机关开展反贪污、反浪费、反官僚主义“三反”运动。
1952年1月5日,县召开农业劳动模范大会,总结交流互助合作、发展生产经验,上白徐钦福和溪口三村王康兴互助组受表彰。
2月,工商界开展“五反”(反行贿、反偷税漏税、反盗窃国家资财、反偷工减料、反盗窃国家经济情报)运动。
8月,开展“严禁鸦片烟毒”宣传活动。
10月,溪口设立取缔反动会道门登记分处,溪口区登记、退道310人。亭下区登记、退道21人。
是年,开始实行公费医疗制度。
1953年3月,溪口镇武山村任苗根,办起境内首个初级农业合作社(后改称武山村第一农业生产合作社)。有11户55人入社。
是月,广泛开展《婚姻法》宣传。
5月,县、区级机关开始整党,至7月结束。
是月,县选举委员会成立,开始基层选举。
6月30日,第一次人口普查。
9月,修葺雪窦寺,至1955年2月基本完工。
12月15日,实行粮食统购统销。
是月,学习贯彻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总任务。
1954年7月14—20日,县首届人民代表大会召开。溪口区出席代表40名,亭下区出席代表24名。
12月17日,县首届妇女代表大会召开,成立县妇女联合会。溪口乡镇选举代表参加。
是年底,溪口成立信用社(部)。
1955年2月,开展反对使用原子武器签名运动。
大事记0153月1日,发行新人民币,新币一元兑换旧币一万元。6月11日起,停止使用旧人民币。
7月,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一律改为工资制待遇。
9月,县举办反革命罪证展览会,在溪口展出。
10—12月,试办土地归集体,取消土地分红,主要生产资料归合作社,成立社员按劳分配的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
是年,农村粮食实行三定(定产、定购、定销)政策,城镇居民口粮定量供应。
1956年1月,掀起手工业、私营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高潮,至8月底基本完成。
8月1日,强台风过境,最大风力12级以上,降水282.2毫米,灾情罕见。
是月,溪口开办初级中学,校名奉化县第二初级中学(简称二初)。
是年,亭下水电站建成,为奉化境内第一个水力发电站。
农村鳏寡、孤独老人享受“五保”(保吃、保穿、保住、保医、保葬)待遇。
1957年7月中旬,县级(包括区政府)机关干部整风。
是年冬,农村全面实现农业合作化。
是年底,机关干部、中小学教师开展整风反右派斗争,境内错划资产阶级右派分子28人。至1980年全部改正。
1958年6月,宣传贯彻“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建设社会主义”总路线,掀起“大跃进”高潮。
8月28日,全国毛竹丰产现场会议在石门村召开。奉化获“全国林木丰产县”称号。大毛竹送北京农业展览馆展出。苏联专家巴维洛夫考察石门大毛竹栽培技术,带去高24米、眉围54厘米、重125公斤大毛筒(大型毛竹的别称)一支,在莫斯科万国博览会展出。
9月,响应毛主席“大办民兵师”号召,掀起“全民皆兵”热潮。
9月28日止,99.9%农户加入公社,全区实现公社化,同时掀起“大办钢铁”高潮。
10月1日,溪口成立幸福公社,为境内第一个农村人民公社,社长周云祥,下设溪口、畸山、东岙、岩头四个管理区。
是年冬,掀起大规模治水改土运动。
是年,农村大办公共食堂,实行“吃饭不要钱”。实现村村通邮。
1959年1月6日晚,台湾的一架飞机,在畸山等地上空投下大量“心战”物品。
更多章節請下載APP
海鷗小說APP 海量小說 隨時隨地免費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