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神灵——中国海神信仰与社会经济

《海洋神灵中国海神信仰与社会经济》是《海洋与中国研究丛书》中的一册。本书以海神信仰为研究对象切入中国海洋文化与海洋社会经济史的研究视域。首先构筑一个海洋神灵谱系,作为本书赖以展开的基石。接着探讨海洋渔民、商人、海洋移民群体各自的海神信仰状况。在陆域与海岛的渔村、商帮、移民群体等各类海洋社会中的神灵祭祀活动增强了海洋社会内部的凝聚力,强化海上活动的群体精神。海洋社会的神灵信仰有区域与海洋社会类型的差异,反映了海神信仰的区域特点和各信仰群体的不同祈盼。其信仰的功利性折射出中国海洋文化乃至中国文化的实用理性之光。

第一章
海洋与中国策划编辑/邱少华吴子明黄长根特约编辑/陈东有研究丛书责任编辑/姜旭东装帧设计/邓家珏责任印制/黄江萍图书在版编目()数据CIP海洋神灵:中国海神信仰与社会经济/王荣国著—南.
昌:江西高校出版社,2019.1(海洋与中国研究丛书)ISBN978-7-5493-8021-3海…王…海洋—神—信仰—Ⅰ.①Ⅱ.①Ⅲ.①研究—中国Ⅳ.①B933中国版本图书馆数据核字()第号CIP2018260236?
?出版发行江西高校出版社?地址江西省南昌市洪都北大道号?96总编室电话()?079188504319?销售电话()079188505090?网址?wwwj.uacp.com印刷浙江海虹彩色印务有限公司?
?经销全国新华书店?开本/?700mm×1000mm116印张?16.5?字数千字270?版次年月第版?201911年月第次印刷?201911?书号ISBN978-7-5493-8021-3?定价元?51.00?赣版权登字-07-2018-1383?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图书若有印装问题,请随时向本社印制部(0791-88513257)退换前言我从小生在海边,长在海边,赶过海,受过海风吹,海浪打,也曾在海上经受过几度惊险。对于大海所蕴含的人文底蕴,我有亲身的感受。在童年和少年时代,我无论如何也想不到自己有一天会进行有关海洋人文方面的研究,然而正是童年和少年时代的经历和感受,催促着我去追寻海洋人文的历史履痕。而那时和海洋打交道的人生经历与感受成了我的研究必不可少的体验,童年、少年时代保留下来的片断的印象成了研究中某些思路的源泉。以下所写的文字就是我寻觅海洋人文印迹的记录。
一我是从事中国文化史的教学与研究的,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中国文化史的研究与教学都忽视了海洋,都将海洋文化看作是红头发蓝眼睛的洋人的“专利产品”。希腊有海洋文化,中国没有海洋文化,这是学术界的普遍看法。我国著名的哲学家冯友兰就说,希腊是海洋国家,中国是大陆国家。①言下之意,希腊有海洋文化,中国没有海洋文化。可以说冯友兰的这种观点在国内学术界具有代表性。事实上,这观点是受德国大哲学家黑格尔思想的影响,说穿了就是照搬黑格尔《历史哲学》一书的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北京大学出版社,年,第页。
①199623看法。黑格尔认为,位于地中海的希腊是海洋国家。地中海是世界历史的中心,没有地中海,“世界历史”便无从设想了。希腊则是历史上光芒的焦点。航海“这种超越土地限制,渡过大海的活动,是亚洲各国所没有的,就算他们有更多壮丽的政治建筑,就算他们自己也是以海为界———像中国便是一个例子。在他们看来,海只是陆地的中断,陆地的天限;他们和海不发生积极的关系”。①从这则引文中,我们不难发现,黑格尔的前述言论是在“欧洲中心主义”意识支配下所做的哲学思考。显而易见,国内学术界在这方面的研究长期没有摆脱“欧洲中心主义”的笼罩!
“文化”是自然的“人化”。人类起源于陆地,②是从陆地走向海洋的。
无论中国还是外国都不能例外!生活在多山、半岛的希腊人因面临的自然环境是地中海,从而走向地中海,从事海洋活动,开始了对“地中海”这一特定的自然环境进行“人化”,产生了希腊的海洋文化;世界上其他濒临海洋的国家与民族的人们也同样有海洋活动,同样会对他们所涉足的海洋进行“人化”,从而产生他们自己的海洋文化。问题不在于那些有过海洋活动的国家与民族有没有海洋文化,而在于其海洋文化具有什么样的内涵和品格,其海洋文化在本民族与国家文化中居于什么层次?是主流文化的层次,还是社会文化的层次?这才是我们要思考与探讨的!
中国幅员辽阔,有着广袤的大陆疆域也有着辽阔的海域,既是一个大陆国家,也是一个海洋国家。如果我们面对地图,就会发现,日本群岛、琉球群岛、菲律宾群岛、南洋群岛等岛屿和中南半岛恰好构成一条岛链,而这条岛链将西边的渤海、黄海、东海和南中国海围成一个广阔的海域。这一广阔的海域是一个近似于地中海的“内海”。在我国古代,人们将海分为“禆海”与“大瀛海”。大瀛海是大海,禆海者小海也。③岛链以西的广阔海域就是古人所说的“禆海”,而岛链以东则是古人所说的“大瀛海”,也就是广袤的大洋———太平洋。在历史上,我们的祖先很早就在黑格尔:《历史哲学》(王造时译),上海辞书出版社,年,第—页。
①19999397也有人认为人类起源于海豚。不过,此说不具有普遍性,也缺乏足够的证据。
②《史记》卷七十四,《孟子荀卿列传》,《二十四史》(缩印本),中华书局,年,第册第③19971页。
594“裨海”内从事海洋活动,有过海洋互动,产生了我国的海洋文化。著名的李约瑟博士说:“中国人一直被称为非航海民族,这真是太不公平的了。他们的独创性本身表现在航海方面正如在其他方面一样,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西方商人和传教士发现的中国内河船只的数目几乎令人难以置信,中国的海军在—年之间,无疑是世界上最强大11001450的。”①显然,李约瑟对西方学术界将中国人视为非航海民族表示了极不以为然,他想为中国人正名,将“中国人”定为航海民族,其用意是好的。
众所周知,中国是一个幅员辽阔的多民族国家,简单地将中国人定为“非航海民族”是不对,同样,将中国人定为“航海民族”也是失之偏颇。再说以内河船只的数目和—年之间的海军力量作为中国是“航海11001450民族”的证据也是缺乏说服力的。如果我们面对地图,就不难发现,我国的版图可以分为:滨海及其岛屿、内陆、边疆草原三大区域。居住在内陆的人以农耕为主,居住在边疆草原的人以游牧为主,居住在滨海及其岛屿的人比较多的是从事海洋渔业和海洋商业。而这些从事海洋相关行业的人,在上古有东夷族人、古越族人,中古以后则有疍民(可能是从古越族演变而来的)、汉族等。很显然将中国人定为“航海民族”,与“非航海民族”都不对。如果从文化分布的地理格局来说,与上述三大区域相对应的则是:边疆草原游牧文化、内陆农耕文化和滨海及其岛屿的海洋渔商文化。当然,这仅仅是其文化呈现的主要倾向。实际上,边疆草原区域除了游牧活动外,还有商业活动和农耕活动;内陆区域除了农耕外,还有商业活动和牧业活动;滨海及其岛屿区域除了渔商活动外,还有农耕活动和牧业活动。我认为,中国的海洋文化,也可以说海洋渔商文化只分布于占国土面积不足四分之一的滨海及其岛屿区域,而且基本上没有上升到主流文化的地位,只是居于整个中国文化体系中的社会文化层次上。因此,中国的海洋文化既可以说是属于“社会文化”范畴,也可以说属于“区域文化”范畴,当然从根本上说,“区域文化”也属于“社会文化”范畴。
[英]李约瑟著:《科学与中国对世界的影响》(陈养正译),潘吉星主编:《李约瑟文集》,①
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年。
1986宗教的历史某种意义上说是文化史。海洋神灵信仰文化既是宗教史的范畴,也是文化史的范畴,确切地说是海洋文化史的范畴。大海是一个聚宝盆,蕴含丰饶的财富。然而,大海时而风平浪静,时而怒涛翻滚,充满危险,也充满神秘与诱惑,诱惑着一代代的人走向海洋。海洋神灵就是人们受大海的诱惑与召唤而走向海洋的过程中创造出来的,是人的观念的外化物,它所体现的实际上是人们在走向海洋的“精神与心灵的世界”。文化是自然的“人化”,所谓海洋文化,就是人们的海洋性活动所产生的文化,确切地说就是海洋性文化;所谓海神信仰,是人们的海洋性活动中所产生与出现的对神灵的信仰现象,从根本上说,海神信仰就是海洋性信仰。在本书中,我试图以海洋神灵信仰文化为研究对象切入中国海洋文化史与海洋社会经济史的研究视域。探讨我国历史上,渔民、海商、移民在走向大海的活动中,是如何创造神灵,又是如何凭借自己所创造的神灵的力量消除对海洋的恐惧,去向海洋索取经济利益,去拓展海外的生存空间,从中揭示海洋文化的历史印痕。
二我国的海神信仰的历史悠久,但学界真正对它进行研究是晚近的事。在世纪年代以前的研究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对沿2080海地区祈风祭海的研究,如方豪的《宋泉州等地方祈风》,①李玉昆的《试论宋元时期的祈风与祭海》②等;另一方面是对妈祖的研究,这方面的文章大都从民俗学、历史学的角度进行探讨,很少明确将妈祖作为“海神”进行研究。世纪年代,海峡两岸出现了要求通航的呼声,与此相应2080出现了一批明确将妈祖作为“海神”探讨的文章。这些文章或从闽台民间关系的角度,或从海外交通的角度,或从海洋贸易角度,或从华侨南渡的角度探讨了海神天后信仰。如朱杰勤的《海神天妃的研究》,金秋鹏的方豪:《宋泉州等地方祈风》,《台大文史哲学学报》,年第期。
①19513李玉昆:《试论宋元时期的祈风与祭海》,《海交史研究》,年第期。
②19835《天妃与古代航海》,辛文汉的《海神天后问题的探讨》,宋玉娥的《烟台天后行宫与我国南北近海贸易》,李玉昆的《妈祖———海峡两岸共同信仰的海神》,沈桂生的《从海神庙看泉台关系》,肖一平的《海神天后的东渡日本》与《海神天后与华侨南进》,李玉昆的《天妃与郑和下西洋》等。①世纪年代我国的海洋意识逐渐觉醒。在海洋意识的观照下,2080学者开始对海洋文化进行探讨。如舟欲行于年出版《海的文明》②,1991宋正海于年月出版了《东方蓝色文化———中国海洋文化传统》③,19955其中也涉及海洋神灵。与此差不多同时,金涛发表了《嵊泗列岛古庙宇及岛神信仰》④《嵊泗列岛的天后和关帝信仰》⑤,山曼发表了《山东内陆文化与海洋文化之比较》⑥。这些文章探讨的海神对象已不限于妈祖,其学术研究的视域有所扩大。
世纪年代,对海神的研究体现在:其一,对海神妈祖研究的拓2090宽与深化。童家洲的《日本华侨的妈祖信仰及其与新、马的比较研究》,⑦李天赐的《试论华侨华人妈祖信仰的文化特征及其发展趋势》,⑧张桂林、罗庆四的《福建商人与妈祖信仰》,⑨徐恭生、翁国珍的《海上贸易与妈祖信仰的传播》,周益群的《妈祖与南洋华侨》,êIR这些文章都比以前的研究有了深化。而李玉昆的《妈祖信仰在北方港的传播》一文,探讨了妈祖信仰在我国北方沿海诸港口传播的历史以及妈祖信仰与北方港口海上交通的关系,以及由于海神妈祖信仰而导致北方港口城市、集市的形成或扩大。êIS此外,郭梁的《长崎华侨史迹若干考察》一文考察了在长崎的华肖一平等编《妈祖研究资料汇编》,福建人民出版社,年。
①1987舟欲行:《海的文明》,海洋出版社,年。
②1991宋正海:《东方蓝色文化———中国海洋文化传统》,广东教育出版社,年。
③1995金涛:《嵊泗列岛古庙宇及岛神信仰》,《民间文艺季刊》,年第期。
④19894金涛:《嵊泗列岛的天后和关帝信仰》,《民间文学论坛》,年第期。
⑤19902山曼:《山东内陆文化与海洋文化之比较》,《民间文学论坛》,年第期。
⑥19895童家洲:《日本华侨的妈祖信仰及其与新、马的比较研究》,《华侨华人历史研究》,⑦1990年第期。
4李天赐:《试论华侨华人妈祖信仰的文化特征及其发展趋势》,《华侨华人历史研究》,⑧
年第期。
19923张桂林、罗庆四:《福建商人与妈祖信仰》,《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年第期。
⑨19923林文豪主编:《海内外学人论妈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年。
êIR1992李玉昆:《妈祖信仰在北方港的传播》,《海交史研究》,年第期。
êIS19942侨史迹,其中涉及明末清初我国海商因到日本从事贸易而移居长崎及其海神信仰的状况。①其二,海洋意识指导下的海神信仰研究。世纪2090年代国人的海洋意识更为明朗,在这种意识支配下,年出版了姜彬1992主编的《吴越民间信仰民俗———吴越地区民间信仰与民间文艺关系的考察和研究》②一书,探讨了吴越地区的海龙王信仰、海洋渔业祭祀等;马咏梅的《山东沿海的海神崇拜》一文阐述了山东沿海地区的龙王、天后、秦始皇、滕将军等海神信仰的情况。③事实上,这些文章与著作属于民俗学的调查报告。李玉昆于年出版了《泉州海外交通史略》④一书,简要1995论述了妈祖、通远王、宋代祈风以及信仰佛教、道教、伊斯兰教的航海者祈求各自所信仰教种的神灵保护其航海平安。隗芾于年出版《潮1997汕诸神崇拜》一书,阐述了潮汕一带的海神妈祖、莱芜女神、镇海宁海静海三将军石等信仰状况。⑤陈衍德于年在《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96发表《闽南粤东妈祖信仰与经济文化互动:历史和现状的考察》一文,文章剖析了闽南粤东历史时期与现实生活中妈祖信仰与经济文化的互动关系。⑥陈衍德于年在《世界宗教研究》发表《澳门的商业经济与妈1998祖信仰》一文,认为妈祖作为商业守护神在澳门的渔商经济关系中扮演了信用担保者的角色,还通过对各种中国传统宗教信仰的广泛吸取与渗透来间接地与澳门商业经济产生互动,并逐渐被澳门中外人士所普遍认同,成为一种商业进取精神。⑦谢必震于年在《世界宗教研究》发表1998《试论明清使者琉球航海中的海神信仰》一文,认为明清时期中国派遣使团册封藩属国琉球(今日本冲绳)有余次,祭祀海神的活动贯穿册封20琉球的始终:造舟、登舟、启航时的迎神送神;航海途中向海神的祈祷、设郭梁:《长崎华侨史迹若干考察》,《华侨华人历史研究》,年第期。
①19901姜彬主编:《吴越民间信仰民俗———吴越地区民间信仰与民间文艺关系的考察和研②
究》,上海文艺出版社,年。
1992马咏梅:《山东沿海的海神崇拜》,《民俗研究》,年第期。
③19934李玉昆:《泉州海外交通史略》,厦门大学出版社,年。
④1995隗芾:《潮汕诸神崇拜》,汕头大学出版社,年。
⑤1997陈衍德:《闽南粤东妈祖信仰与经济文化互动:历史和现状的考察》,《中国社会经济史⑥
研究》,年第期。
19962陈衍德:《澳门的商业经济与妈祖信仰》,《世界宗教研究》,年第期。
⑦19981誓、许愿和还愿;使事结束后为海神奏请封号、题写庙记、捐修庙宇等等。
海神信仰活动是明清使者琉球航海的重要内容之一。①年月《东亚文化论谭》发表金涛的《东亚海神考述》一文。文19983章第一部分阐述我国早期海神及其演变规迹,文章第二部分阐述在朝鲜、日本也存在妈祖与观音信仰,文章第三部分阐述中国、朝鲜、日本三国之间的海神信仰存在许多共性,形成一个文化圈。而这种共性的形成很大程度上是受中国影响。②徐晓望、陈衍德于年出版《澳门妈祖1998文化研究》一书,此书从渔业经济、商业经济以及澳门华人社会的神缘等与妈祖信仰之间的关系作了多角度的探讨。③徐晓望于年出版《妈1999祖的子民———闽台海洋文化研究》一书,此书第九章探讨了“闽台海神信仰与妈祖崇拜”问题。④年出版曲金良主编的《中国海洋文化研究》论文集,收入高伟1999《海州地区灵石崇拜与镇海民俗》等文章。高伟的文章认为灵石崇拜与镇海习俗是中国沿海各地自然神信仰所存在的一种普遍形式,虽然这种信仰产生于人类社会的早期阶段,而且经历过种种剧烈的社会动荡以及文化碰撞与融合而承传下来。它寄托着渔民祈求出海平安多捕鱼虾的愿望。⑤同年,又出版了曲金良主编的《海洋文化概论》一书⑥,其中第七章“海洋信仰”将海神分为“人兽同体的海神”“人神同形的海神”“由人鬼转化成的海神”“其他海神的信仰与淫祀”。王荣国于年发表《海洋2000渔船的神灵性探讨》《明清时期海神信仰与海洋渔业的关系》《海神妈祖信仰在沿海传播中的变异》,于年发表《清咸丰年间“丰利船”祭神2001活动分析》。这些论文已整合入本书之中。此外,张崇旺于年发表1995《试论明清商人的乡土神信仰》⑦,王日根于年出版《乡土之链———1996谢必震:《试论明清使者琉球航海中的海神信仰》,《世界宗教研究》,年第期。
①19981上海社会科学院东亚文化研究中心编:《东亚文化论谭》,上海文艺出版社,年。
②1998徐晓望、陈衍德:《澳门妈祖文化研究》,澳门基金会,年。
③1998徐晓望:《妈祖的子民———闽台海洋文化研究》,学林出版社,年。
④1999曲金良主编:《中国海洋文化研究》,第一卷,文化艺术出版社,年。
⑤1999曲金良主编:《海洋文化概论》,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年。
⑥1999张崇旺:《试论明清商人的乡土神信仰》,《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年第期。
⑦19953明清会馆与社会变迁》①一书,都是由社会经济史研究延伸而触及海神信仰的研究。
世纪年代初,杨国桢教授提出要建立“中国海洋社会经济史”2090主张,并将思路系统化反映在《关于中国海洋社会经济史的思考》②一文中。随着思考的深入,杨国桢教授于年在全国政协第八届第五次1997会议上倡议“建立中国海洋人文社会学”。③此后,又发表《论海洋人文社会科学概念的磨合》④一文。文章指出,随着海洋在人类社会文明发展中地位的提升,人文社会科学界加强了对海洋文明的研究,许多学科萌芽或生长出新的分支学科点。各个研究海洋的人文学科使用的概念内涵存在差异,有必要磨合,以利于学科间的交叉、渗透和综合。文章对“海洋区域”“海洋经济”“海洋社会”“海洋文化”等重要概念作了界定与论证。其界定是建立在通过科际整合之后的基础上,因此这些概念的内涵所呈现出的研究视域,基本上可以说构成了海洋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框架。与此同时,杨国桢教授指导博士研究生以此为主题进行博士学位论文研究。—年江西高校出版社出版杨国桢教授主编的“九五”19981999国家重点图书《海洋与中国丛书》,其中《闽在海中———追寻福建海洋发展史》为杨国桢教授所著,其他则是由博士研究生的博士学位论文修改而成的,包括欧阳宗书的《海上人家———海洋渔业经济与渔民社会》,陈东有的《走向海洋贸易带———近代世界市场互动的中国东南商人行为》,曾少聪的《东洋航路移民———明清海洋移民台湾与菲律宾的比较研究》,张晓宁《天子南库———清前期广州制度下的中西贸易》,黄顺力的《海洋迷思———中国海洋观的传统与变迁》,蓝达居的《喧闹的海市———闽东南港市兴衰与海洋人文》,吕淑梅的《陆岛网络———台湾海港的兴起》。我的博士学位论《明清时代的海神信仰与经济社会》也是在上述既定的主题下确定选题并进行写作的。
王日根:《乡土之链———明清会馆与社会变迁》,天津人民出版社,年。
①1996杨国桢:《关于中国海洋社会经济史的思考》,《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年第期。
②19962《中国海洋报》,年月日。
③199734杨国桢:《论海洋人文社会科学概念的磨合》,《厦门大学学报》,年第期。
④20001三
人类最初都是在陆地活动与生活。大海对于人类特别是远古人类来说,是仅次于太空的“域外世界”,是一个陌生的世界,这对于我们中国人的祖先来说同样如此。因此,我设置了第一章“古人眼中的大海”,阐述在科学不发达的古代,古人面对广阔无垠的大海,面对潮起潮落等海洋自然现象所进行的种种思考:为什么海中的潮水会时起时落,“落漈”是怎么一回事,是否真的就是潮水退到“落下而不回”的地方?为什么茫茫的夜海之上有时会出现“海火”,甚至“鬼火”,古代是否有一种在百里之外就能窥清海底的怪鱼与暗礁的“照海镜”和能够淡化海水的“海井”?
古人对海市蜃楼的出现究竟是怎么解释的,海底是否有“海和尚”与“抉目鱼”,它们是怎样的怪鱼?南海外的海底是否生活着一种“鲛人”?海中有“人类”当然也有神灵,“海神擎日”“海神朝禹”“海神树柱”“海神求宝”“马伏波射潮”都是关于海神的传说。以上古人关于海洋自然现象的思考和传说都极大地“神话”了海洋,使富有丰饶宝藏充满惊悸与危险的大海更加神秘与传奇,诱惑着人们走向海洋。
第二章“‘海神家族’谱系”,探讨我国古代的海神结构体系。在这个体系中,海神分为以下几个结构层次:其一,海洋水体本位神。就是对海洋水体崇拜而产生的神,如四海之神、四海龙王、潮神、港神等;对栖息于海洋中的水族的崇拜而产生的水族神如鱼神、龟神等。其二,航海保护神与渔商专业神。前者可分为:全国性的航海保护神,如妈祖、观音、水仙尊王等;区域性的保护神,如马援、秦始皇、隋炀帝、拿公、临水夫人、南天水尾圣娘等;此外,还有岛神、礁神等。后者主要有渔师菩萨、楚太、长年公等渔业专业神以及关公等商业的专业神。其三,镇海神与引航神。
前者如广东潮汕的镇海三将军石,后者如浙江舟山的笼裤菩萨、圣姑娘娘等。当然海神崇拜也具有地域性。确立海神结构体系是奠定本论文研究的基础性工作,其后的第四、五、六各章都是以此为基石而展开的。
第三章“海神信仰的时空探究”,首先对我国古代的海神信仰的历史演变进行探讨。本章认为在远古时代,我国已经产生了对海洋水体的崇拜与祭祀,即对“四海”的崇拜与祭祀。这是一种对水体笼统而模糊的崇拜。到了西周出现了“四海之神”,此后才定型,其形象都是人和动物的混合,属于图腾性质,还不具备“人格神”的形象特征。而在东南沿海生活的古越族人则认为大海中有一种“鱼虬”,能喷浪降雨。在先秦,官方对四海之神的祭祀采取“祭望”的形式,即远远地向大海所在的方向设祭。汉代有关海神的观念发生变化,四海之神继续为官方崇奉,但其形象已开始向“人格神”转化。唐代民间开始出现许多地方性的海神,同时也开始出现女海神———观音。宋元时期是我国海神信仰的重要演变时期,官方继续崇奉四海之神并对其册封与加封之外,又流行四海龙王信仰。各地涌现出许多地方性的海神特别是女海神,福建莆田湄洲岛的女海神林默娘受到朝廷的册封,从而奠定了她成为全国性的海神的基础。
明清时期女海神林默娘(也就是妈祖)的神格不断上升,被封为“天后”乃至“天上圣母”,从而成为海神之首。同时,东海神、南海神信仰和东海龙王、南海龙王信仰合流。本章还探讨了海神的区域分布特点。
第四章“渔歌声中的香火”,探讨海洋渔民这个历史上最先走向海洋的群体,在向大海索取生活资源中的海神信仰活动。本章对海神信仰与出海日期的确定、出海相关的人事安排、鱼群信息、下网捕捞等整个渔业生产的关系,渔村的神灵信仰、祭祀形式等进行具体的探讨,并揭示其海神信仰的目的。
第五章“天后光圈下的商舶”,探讨海洋商人在从事海洋商业贸易获取高额利润过程中的海神信仰状况。本章对出航前的祭祀,海上航行中沿途祭祀,海上航行中的招神与送神,不同针路上的祭神进行了探讨;对清朝咸丰年间“丰利船”从浙江乍浦起航前往日本长崎从事海洋贸易至返航前祭神活动进行个案分析。
第六章“漂泊者的心灵皈依”,探讨海洋移民的形式以及海洋移民群体在向异地谋求新的生存空间中的海神信仰。海洋移民可分为向近海海域的沿海及其岛屿移民与海外移民。但二者之间没有本质差别,所以本章在研究时将国内与海外的海洋移民合在一起。对海洋移民与移神,海洋移民社会中的神庙、会馆的出现及其功能进行比较系统探讨,并对移民社区进行个案分析。
第七章“流动着的神坛”,首先对海船船体进行宗教文化学的考察,认为海船具有准神灵性。接着对海洋渔船、商舶上神龛诸神合祀现象进行探讨,特别是对海洋商舶上神龛中诸神合祀现象进行类型分析、区域分布分析、演变过程分析,并进行量化处理以分析海洋商人的海神信仰区域格局。通过探讨揭示海洋商舶诸神合祀现象的象征意义。赋予海船以神灵性以及船上设龛供神的目的在于营造一个与外部“精怪世界”相抗衡的保护神的小世界,希冀借助其神力以保护渔夫、海商、海洋移民在风波浪里闯荡,去讨生计,养家糊口,去追求海洋经济利益。
第八章“海神信仰分析”,本章分析妈祖等海神信仰在沿海一带传播中的变异;在海神世界中,妈祖与龙王影响力的消长;海神信仰与佛教、道教的关系;海陆互动中的海神与陆神在角色互换等。最后,阐发本人通过前述各章的探讨所引发的有关思考。
四世纪是中国海洋的世纪,海洋开发与利用在经济社会的作用已凸21显出来,自然科学、经济学等学科已把研究的视线聚焦于海洋,作为人文科学也应对此做出回应,这就是本人确定这一选题的基点。海洋神灵信仰不仅是一种宗教信仰现象,也是一种文化现象。海洋神灵及其信仰是古代人们与海洋发生关系而产生的观念的外化。选择海洋神灵信仰为研究对象,从“虚幻的世界”入手也许有助于对中国海洋文化面目的了解,同时从一个侧面充实海洋人文学科的研究,为海洋开发提供历史的、人文学科方面的借鉴,或许这就是本题研究的现实意义。
这本书是在我的博士学位论文《明清时代的海神信仰与经济社会》的基础上损益修改而成的。在攻读在职博士学位研究生中的几年中,我备尝艰辛,其间因工作的重压导致两度胃出血住院,以致不得不推迟答辩。正如导师杨国桢教授所说的,海洋性社会人文的资源,埋藏在各种官方典籍、档案、地方史志、私家著述、文献之中,要花气力去梳理。我为了收集博士论文资料,查阅了不下部(本)史籍包括地方志,此中甘1000苦可想而知。必须提及的是,论文每写一稿,导师都责无旁贷地看了并提出修改意见,同事和朋友也给我提供有关资料,在修改本书稿的过程中,研究生林馨、本科生黄蕾帮助核对了一部分引文,在此表示深切的谢意!
限于主客观因素的限制,本书对我国的海洋神灵所做的探讨还很粗浅。不过,我不甘浅尝辄止,关于这方面的研究,我大致已有了比较系统的考虑,本书所涉及的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我希望借助这本书的出版,获得同行们的指教以及信息和资源,以期今后能够更好完成本课题的研究。
总序一年的开始是人生的新起点,学习的新坐标,事业的新征程,成功的新希望。但我平生在元旦写下学术研究心愿和追求只有三次。第一次是年元旦为《林则徐传》写自序,第二、三次是年和年元198019982003旦分别为《海洋与中国丛书》与《海洋中国与世界丛书》写总序。这三篇序都和海洋与中国的研究有关,特别是后两篇,表达了当年我和我的研究团队走向海洋的书生意气、家国情怀。今天是年元旦,要写第四2018篇序,不能不从第二篇序说起。
年月,我在全国政协八届五次会议上倡议建立中国海洋人文19973社会学。我毅然从原有的历史学科主流走向多学科结合的边缘,筚路蓝缕,敢为人先,亮出“展开海洋视野,敞舒海洋胸怀,挖掘海洋信息,探讨海洋成败,复忆海洋过去,关注海洋未来,重塑中国海洋文明,迎接全球海洋时代!”的口号。年元旦,我在《海洋与中国丛书》总序中说:1998中国是一个兼具陆海、生态环境多样性的大国。海洋是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重要环境。现今中国的版图内,有万余千米的大1.8陆岸线,万余千米的岛屿岸线,有大于平方米的海岛1.45006500多个,五大海域的海洋国土达多万平方千米,相当于陆地国土300的/。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中华民族不屈不挠地向海洋进军,发13展了自己的海洋经济、海洋社会和海洋人文模式,积淀了丰厚的文化,体现了中华文明海洋性的一面。
中华民族有光荣的海洋发展传统,也经历过从海洋退却的严重顿挫。向海洋开放,曾使中国传统的海洋产业、海洋贸易和海洋科技走在世界各国的前列;厉行海禁、压抑向海洋发展的传统,曾使中国丧失海上竞争的优势,处于落后、挨打的地位。走向海洋与忽略海洋的选择,关乎国民经济和社会文明的全局,这是我们的先辈付出沉重的历史代价换取的认识。
世纪将迎来海洋大发展的时代,世界各国都在调整自己的海21洋发展战略,力图在新世纪抢占海上竞争的制高点。中华民族面临复兴海洋发展的机遇和挑战。贯彻、落实海洋发展的基本国策,重振海洋大国的雄风,不仅是海洋界、经济界和政府部门的事情,同时也需要人文社会科学界的积极配合。
提高全民族的海洋意识,需要发达的海洋人文社会科学。国民海洋意识的普遍薄弱,根植于历史上重陆轻海的社会价值导向和海洋人文社会科学的不发达。当代中国的海洋性研究虽在一些人文社会学科领域取得突出的进展,但尚未出现海洋政治学、海洋经济学、海洋社会学、海洋法学、海洋管理学、海洋旅游学、海洋军事学、海洋史学、海洋考古学、海洋文学、海洋民族学、海洋文化学、海洋民俗学、海洋宗教学等的全面振兴,更没有形成多元综合的学术体系。
沿海地区、海洋国土和中国人从事海洋活动的外海区域,蕴藏着大量中国海洋社会人文成果和信息,有待进一步发掘和阐扬。
中国海洋人文社会科学的建设,是一项跨世纪、高难度的理论工程,需要几代学人的不懈努力。《海洋与中国丛书》有志为此做基础性的学术积累。首期出版的各册,都以中国海洋社会经济史和海洋社会人文的视野,从不同的角度展示先人向海洋发展的努力、成败和荣辱,在吸收消化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挖掘民间和海上的各种中国海洋社会人文资料和信息,探索运用多学科整合的研究架构,重新审视中国海洋经济、海洋社会和海洋人文的价值,力争有所突破,为下世纪最终达到融合创新,重塑中国海洋文明奉献一点绵力。希望这一尝试能发凡起例,得到各方面的理解、帮助和支持,唤起更多人文社会科学人士的关注和投入。同时也希望它的出版,有助于全社会更新观念,提高对中国海洋发展重要性的认识,形成关心、支持、投入海洋发展的人文氛围,迎接中国海洋经济、海洋科技和海洋社会人文大发展的世纪。
21年元旦,我在《海洋中国与世界丛书》总序中表示,历史事实是2003人文社会学科研究的出发点,海洋史学的成熟有助于海洋人文学科的发达。让非主流的海洋史学登上中国的学术殿堂,是我的梦想;形成具有独特风格、气派和特色的中国海洋史学,是我的追求:世纪后期,科技日新月异,生产力大幅提高,给人类带来巨大20财富,又给人类的生存带来潜伏的危机。随着陆地人口、资源、环境压力的增大,未来文明的出路在于海洋,已成为国际共识。世纪21的海洋开发与竞争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焦点之一。中国是一个陆地大国,又是一个海洋大国,西部大开发与东出海洋是实现经济腾飞、民族复兴的两翼,在国家发展战略中占有重要的位置。中国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顺应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潮流,走入海洋,走向世界,是历史的大趋势。中国能否抓住发展机遇,建成海洋强国,与海洋世界产生良性的互动,对人类社会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中国能否经受西方海洋霸权的挑战,消解遏制与对抗,在海洋竞争中占有自己的生存之地,避免历史悲剧的重演?这引起了世人的广泛关注和讨论。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中国海洋历史文化的研究,是世纪理论创新和学术创新必须认真面对的重大课题。
21上个世纪年代初,我对历史的学术兴趣从陆地转移到海洋,90对海洋发展陆地化描述的历史文本产生了怀疑,开始酝酿对中国海洋社会经济史和海洋人文社会学的探索。由于自知这是一项艰难的研究计划,需要聚集力量,长期冷静思考,不断探索,不能为浮躁之风所动,以时髦理论虚构历史,或急于求成,追求轰动效应,故设想结合博士生的培养来进行研究,指导他们各选择一个专题,用—3
年时间,一步一个脚印、一届又一届地做下去。我的设想和思路得4
到博士生们的响应和认同,师生几经切磋,于是有一批博士学位论文的写作,虽有几个失败无成,但大多间有新见,为中国海洋人文社会科学建设做了基础性的学术积累。
年,江西高校出版社独具慧眼,支持我挑选一些博士学位1996论文加以修改,编成丛书,申请列入国家重点图书规划,并主动承担出版任务。在他们的热心支持和鼎力帮助下,《海洋与中国丛书》(8
册)在上个世纪末面世,并荣获第十二届中国图书奖。这对我是一个巨大的鞭策和鼓舞,促使我下定决心与时俱进,拓展研究计划,争取年前在主要领域都有开拓性、创新性的成果,夯实中国海洋2010史学的基础。现在奉献给读者的这套丛书(册),便是《海洋与中12国丛书》的延续,又是厦门大学“工程”第二期建设项目的成果之211一。我们追求的目标是:以海洋中国与海洋世界的互动为研究平台,进一步深化中国海洋历史文化的研究;破除忽视海洋发展的观念、心态和认识的盲点,用翔实的历史人文资料,从不同的角度和领域,论证海洋是沟通中外的大通道,是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空间,海洋对经济社会发展、稳定和安全具有重大的国家利益,海洋国土是历代先人开拓经营的结果,海洋文化是中华文化的组成部分,中国海洋发展具有历史的连续性;突破国家、民族的界限和传统的学科结构,实现多学科理论、方法的渗透和融合,推动海洋史学的学科建设和博士生培养;分析中国海洋发展与海洋世界互动过程中的历史经验和教训,为现实和未来的实践提供借鉴。
纳入本丛书的各书,是从博士学位论文和国家、教育部社科研究规划及国外合作项目成果中选取的。作者大多风华正茂,都受过系统的专业训练,善于吸收国内外学界的新成果、新经验,有的已有多年积累,又经多年潜心研究,虽然水平难求一致,但均有创新的亮点。本丛书的内容分别涉及中国历史上的海疆政策、海洋经济管理、海神信仰、海上走私与反走私、海洋灾害、东南海洋区域、海上山东、环黄渤海经济圈的生态环境、经济开发与社会文化变迁、环中国海沉船、南海纷争与海洋权益、西洋航路移民、新加坡华人社会文化的研究,多属立足学术前沿,扣紧时代脉搏的问题。在指导思想、研究主题、研究概念、研究方法、研究顺序上,实现从陆地本位向海洋本位的转移,把海洋视为一种文明形态和文明发展的进程,而不仅是单纯的区域概念或产业概念;站在历史学的立场,整合海洋考古、宗教史、环境史、灾害史、科技史、海洋经济地理、海洋法学、人类学、社会学、管理学等学科知识和成果,填补研究空白,为海洋史学整体框架添砖加瓦,体现中国社会经济史学派的特色和风格,具有重大的学术价值;勇于面对时代需要,追求传统与变革连续性的新思路,发挥学术的社会功用,有较强的社会价值和现实意义。为了增强学术著作的可读性和扩大读者群,作者在通过论文答辩或课题成果评审之后,又对标题和文字做了大量的加工,或做章节调整,重新改写,所有引文都经查核原书,反复校对,力求准确无误。
我们深知,上述内容在中国海洋历史文化领域还仅是沧海一粟,要完成最初的构想还任重而道远。一代有一代的学术,让非主流的海洋史学登上中国的学术殿堂,是我的梦想。感谢厦门大学的研究经费资助和江西高校出版社的精诚合作支持,给我圆梦的机会。人文社会科学对研究对象的阐述和说明不会有终极的结论,只要学术界承认我们努力过,尽心了,就是最高的褒赏。至于是否能够二十年磨一剑,形成具有独特风格、气派和特色的中国海洋史学,还要看今后的努力和学术的检验。
由于海洋发展在国史上长期处于非主流地位,造成资料信息的大量流失和断层,今人所能见到的只是一些断面或碎片。即便如此,从民间和海外发掘史源,还有很大的难度。由于资料分散,检索不易,不少还需实地调查才能获得,受到人力、时间和资金的制约,埋藏地下和海底的文物证据更有待考古的新发现,加上文理、古今、中外之间,学科专业分工过细,往往有好的选题,却一时难竟全功。
特别是外国档案文献的利用,缺乏通晓葡萄牙、西班牙、荷兰、阿拉伯等语言的学术专才,需要培养引进方能解决,有关从海洋世界看中国的许多课题只好延后处理。此乃时势使然,非“不战”之罪,敬请读者见谅。
历史事实是人文社会学科研究的出发点,海洋史学的成熟有助于海洋人文社会学科的发达。这是可以期待的。我们希望以书为媒,广交关注海洋的学术与职业背景不同的有识之士,开展学术交流和合作,共同为提高海洋意识,弘扬中国海洋文化,繁荣海洋事业而努力。作为新兴学科,有许多新的发展空间,需要许多新人的参与、继承、开拓和超越。相信经过几代学人的努力,海洋史学将在中国大放光彩。
我们的努力与党和国家的事业发展同心同向同步同行,经过二十多年的奋斗,一届又一届的青年博士朝着同一个方向砥砺前行,接力创新,参与了对中国海洋史学基本论断和中国特色学术话语体系的建构。从年第一本研究著作问世,到年出版《中国海洋文明专题研究》19942016(卷),以丰硕成果呼应时代潮流,满足社会需求,为中国海洋史学奠定10基础。这支以我为导师,以我的博士研究生及其再传弟子为主,自然集结起来的研究团队,可以说是中国第一支海洋史研究团队,但它与现行科研体制的研究团队不同,不是由某种基金项目、人才计划或科研单位组织起来的,而是以传统的学业传承关系为纽带,以学术兴趣和国家需要为动力形成的“学术共同体”。如今传承四代,枝繁叶茂,分布各地,为国家和社会培养了一批优秀的人才。
年,中共十九大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
2017“一带一路”倡议的愿景和实践,海洋强国战略的实施,中国海洋史学迎来了新机遇,需要擘画新坐标,谋求新作为。我们和出版社精心策划,将在一年内推出两套丛书。一是《中国海洋空间丛书》册,由海洋出版社4
出版。团队八位新锐菁英每两人和我合撰一书,历经三年杀青,以历史的视野、国际的视野,用新的材料、新的理论,开创海洋人文社会科学综合研究的新境界,为海洋强国战略的实施提供文化支撑。二是《海洋与中国研究丛书》册,由江西高校出版社出版。我们将原有的《海洋与中26国丛书》《海洋中国与世界丛书》中的册均重新修订,同时扩大规模,17纳入在其他出版社出版后过了合同期限的册、尚未公开出版的新书54册,重新布局,精心打磨,统一版式,结集出版。站在学术前沿的制高点上,凝聚饱含二十多年心血的结晶成果,展示中国学界海洋历史文化研究的成就,助推“一带一路”的文化建设,帮助人们认清中国海洋发展的历史定位,认清前进的方向和目标。同时也借此与国内外学者交流,共同推动海洋史学术事业的繁荣。
年元旦2018目录第一章古人眼中的大海001第一节海洋自然现象传奇001第二节海洋“神话”神话海洋012第二章“海神家族”谱系021第一节海洋水体本位神022第二节航海保护神与渔商专业神032第三节镇海神与引航神043第三章海神信仰的时空探究048第一节海神信仰的历史演变048第二节海洋神灵信仰的区域性061第四章渔歌声中的香火069第一节海洋渔业的发展历程069第二节海神信仰与渔业生产过程075第三节下网捕鱼与祭神080第四节渔村的神灵信仰089第五章天后光圈下的商舶096第一节海洋商人的步履追踪096第二节海洋商船的海上航行与海神祭祀102第三节个案探讨:“丰利船”祭神活动分析113第六章漂泊者的心灵皈依125第一节海洋移民的足迹125第二节海洋移民与移神133第三节移民社会与神灵信仰138第四节海外移民社区的祀神个案分析153第五节海洋移民社会的神庙、会馆功能156第七章流动着的神坛161第一节海船的神灵性161第二节渔舟中的诸神合祀168第三节商舶神龛的合祀174第八章海神信仰分析191第一节海神信仰在沿海一带的变异191第二节妈祖与龙王影响力的消长198第三节海神信仰与佛教、道教203第四节海陆互动中的海神与陆神211第五节结束语:几点思考224主要参考文献227后记240第一章古人眼中的大海我们的祖先在科学不发达的古代,面对广阔无垠的大海、面对潮起潮落现象,做出了怎样的思考?对海洋自然现象、海洋鱼类演绎了怎样的神话传奇?那些神话传奇起了什么作用?这些问题正是本章所要探讨的。
第一节海洋自然现象传奇在远古时代,我们祖先的认知能力与思维水平低下,对自然界中的一切现象都感到新奇与不可思议,不仅对山川如此,而且对大海也如此。
屈原在《天问》中提出:川谷何洿?东流不溢,孰知其故?①江河不断地流注而东海为什么不会满,有谁知道其中的奥秘?屈原的这一疑问实际上反映的不只是他个人以及与他同时代的人的疑问,而是远古时候遗留下来长期悬而未决的“天问”!大海茫茫,广阔无垠,时而潮涨,时而潮落,时而风和日丽,波浪不兴,时而狂风大作,怒涛汹涌[宋]洪兴祖:《楚辞补注》卷三,《天问》,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①1
……古人能不觉得神秘吗?究竟是什么力量在支配着这一切?古代人们在探寻着、思索着。左思的《吴都赋》云:百川派别,归海而会,控清引浊,混涛并濑。氵贲薄沸腾,寂寥长迈;濞焉洶洶,隐焉礚礚。……潮波汩起,回复万里,歊雾漨浡,云蒸昏昧。泓澄奫潫,澒溶沆瀁,莫测其深,莫究其广。澶湉漠而无涯,惣有流而为长。瓌异之所丛育,鳞甲之所集往。于是乎,长鲸吞航,修鲵吐浪,跃龙腾蛇,鲛鲻琵琶,王鲔鲜侯鲐,??龟鲜番鲜昔,乌贼拥剑黽勾鲭鳄,涵泳乎其中。葺鳞镂甲,诡类舛错,泝洄顺流,噞喁沉浮。①无数的细流汇集成百川而同归大海,清流浊流奔赴一起,狂涛急流光天化日汇合一处。时而怒腾激荡,时而寂静远逝,大水暴涨,潮音汹汹,涛声隆隆,潮波迅猛疾进,须臾万里复返。水雾蒸腾,云气昏暗,碧波深旋,汪洋渺茫,无法知其深广。在壮阔无垠的大海中,水族群居繁育,聚集畅游。巨鲸吞航船,长鲵吐波浪,龙腾蛇跃,鲛鲻琵琶,王鲔河豚,??
勾龟鲨鱼,乌贼螃蟹,黽鲭鳄,有无数的水族沉潜荡漾于江海。这里多少透露出左思那个时代的人对海洋和水族的惊奇与遐想!
大海潮汐的涨落是地球与月亮相互的引力作用的结果,这是现代科学的结论。然而古人对于潮汐的成因不甚明了,从而产生种种猜想。东汉王充通过观察,发现潮汐涨落与月圆月缺之间存在对应关系,提出“涛之起也,随月盛衰”的见解。②唐代卢肇则观察到太阳从海平面上升起必伴随激浪,提出“日激水而潮生”的见解。③清代屈大均坚持潮汐涨落是月亮造成的,他认为:[梁]萧统:《文选》卷第五,《京都下·吴都赋》,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①[汉]王充:《论衡》卷四,《书虚篇》,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②[唐]卢肇:《海潮赋·有序》,《全唐文》卷七百六十八,上海古籍出版社,年,第册③19004第页。
35412
大率潮与月相应,月生明则潮初上,月中则潮平,月转则潮渐退,月没则潮干。月与日会,则潮随月而会;月与日对,则潮随月而对。月者水之精,潮者月之气。精之所至,气亦至焉。①唐代卢肇的日激水成因说当然与实际不符,而王充、屈大均多少猜到潮汐涨落与月亮之间的关系,但他们没有也不可能真正懂得潮汐涨落是地球与月亮之间的引力造成。如屈大均“月者水之精,潮者月之气。
精之所至,气亦至焉”的观点,明显地反映了他对潮汐形成原因的解释带有素朴性。尽管如此,在古代能够明了潮汐与月圆月缺存在密切关系的人毕竟凤毛麟角,而且他们的看法也不为同时代的士大夫知识分子理解与接受。至于民间的民众就更不要说了,在民间民众的观念中,潮汐的涨落背后存在着一种神秘的超自然与超人间的力量,正是这种力量控制着潮汐,控制着波涛,也控制着海洋。
夜幕笼罩下风平浪静的大海,显得十分宁静,这又会使海客舟子心理上产生宁静得出奇的感觉。在出奇宁静的海面上,如果远处出现一团团或一片片幽幽的火光,容易使渔夫海客产生种种幻想。据说,我国清朝末代皇帝溥仪登上金銮殿后不久的宣统元年(年)夏季,有一天夜1909半时分,在通往科伦坡的海洋航线上,有艘“安姆布利亚”号轮船在行驶途中发现东南方向有亮光,船员们误以为那是港湾和城市的灯光。随着船的行驶,亮光越来越强,船员们才看清那根本不是港湾和城市的灯光,而是海洋本身发出的光亮。当代生物学揭示,大海发光是海洋中一种会发光的微小的浮游生物在“作怪”。然而,古代我国沿海民间的海客舟子由于缺乏科学知识却认为是“海火”“鬼火”,即使是今天的渔民,心里也还存在对“海火”的疑团。
大海上航行充满危险与惊悸。长时间在海上航行并经历了九死一生的海客舟子到达目的地之后难免绘声绘色地谈论自己在海上遭遇的“天方夜谭”。“落漈”之说就属于这一类“天方夜谭”。据记载:[清]屈大均:《广东新语》卷四,《水语·潮》,中华书局,年,上册第页。
①19851333
海水至澎湖渐低,近琉球则谓之“落漈”。落者,水落下而不回也。有闽人过台湾,被风吹落漈中,以为万无生理。忽闻大震一声,人人跌倒,船遂不动。徐视之,方知抵一荒岛,岸上沙石,尽是赤金。
有怪鸟,见人不飞,人饥则捕食之。夜闻鬼声啾啾不一。居半年,渐通鬼语。鬼言:“我辈皆中国人,当年落漈流尸到此,不知去中国几万里矣。久栖于此,颇知海性。大抵阅三十年,落漈一平,生人未死者可以望归。今正当漈水将平时,君等修补船只,可望生还。”如其言,群鬼哭而送之,竞取岸上金沙为赠,嘱曰:“幸致声乡里,好作佛事,替我等超度。”众感鬼之情,还家后各出资建大醮,以祝谢焉。①在科学尚未昌明的古代,有关“落漈”的“海外奇谈”完全会使人信以为真,从而增添对泛舟海洋的恐惧。
海上航行经常要受暗礁、巨鱼等的威胁,有效地避免其危害成了航海者共同的心愿。据说:宜兴西北乡新芳桥邸,农耕地得一物,圆如罗盘,二尺余团围,外圈绀色,似玉非玉,中镶白色石一块,透底明空,似晶非晶,突立若盖。卖于镇东药店,得价八百文。塘栖客某过之,赠以十千,至崇明卖之,得银一千七百两。海贾曰:“此照海镜也。海水沉黑,照之可见怪鱼及一切礁石,百里外可豫避也。②能够窥视大海深处的所谓“照海镜”凭着中国古代的科技水平是不可能制造出来的,那只是海客舟子们编造出来的“神话”,反映了他们迫切而又美好的企盼。
生活中饮用的淡水对于从事海洋渔业、海洋贸易的人来说是十分重要的。对于从事海外贸易的人来说,其航程长,费时多,需水量大,能有充足的淡水就更为重要。如果能有一种可以淡化海水的器具,那么淡水[清]袁枚:《子不语》,上海古籍出版社,年,第页。
①1998479[清]袁枚:《子不语》,上海古籍出版社,年,第页。
②19986684
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这是海客舟子们梦寐以求的。因而出现了“海井”“定水带”之类的神话。
唐宋时期,在航海的人中就流行着有关“海井”的传说。据记载:华亭县市中有小常卖铺,适有一物,如小桶而无底,非竹,非木,非金,非石,既不知其名,亦不知何用。如此者凡数年,未有过而睨之者。一日,有海舶老商见之,骇愕,且有喜色,抚弄不已。叩其所直,其人亦驵黠,意必有所用,漫索五百缗。商嘻笑偿以三百,即取钱付驵。因叩曰:“此物我实不识,今已成交得钱,绝无悔理,幸以告我。”商曰:“此至宝也,其名曰海井。寻常航海,必须载淡水自随,今但以大器满贮海水,置此井于水中,汲之皆甘泉也。平生闻其名于番贾,而未尝遇,今幸得之,吾事济矣。”①与其相似的则是“定水带”的传说,但不知这一传说始于何时。“定水带”的功能与“海井”相似,据记载:京师穷市有古铁条,垂三尺许,阔二寸有奇,中虚而外锈涩,两面鼓钉隐起,不甚可辨,欲易钱数十文,无顾问者。有高丽使旁睨良久,问价几何?鬻者诡对五十金。如数畀之,先令一人负之,急驰去。时观者渐众,问此何名?使曰:“此名定水带,昔神禹治水,得此带九,以定九区,此特其一。我国航海,每苦水咸不可饮,一投水带,立化甘泉,可无病汲,此至宝也。”好事者随至高丽馆试之。命贮苦水数斛,搅之以盐,投以带,水沸作鱼眼,少顷甘洌无比,遂各惊叹。②当然,“海井”与“定水带”同样是沿海民间流行的传说。应该说,“照海镜”“海井”“定水带”神话的流传又给神奇的大海蒙上传奇色彩!
[宋]周密:《癸辛杂识》,中华书局,年,第—页。
①1988125126[清]董含:《莼乡赘笔》卷上,《定水带》,《笔记小说大观》,新兴书局有限公司影②1978印,第三编第册第页。
1067495
海市蜃楼奇观是由于空气中的温度不同而导致空气层垂直密度的差异,从而产生光折射,将远处的景物显示在空中或地面,形成各种奇异景象,给人如梦如幻的感觉。蓬莱、瀛洲、方丈是东海之中的三仙山,因传说有群仙出没而倍增神秘,使人羡慕,令人向往。秦始皇为了长寿而遣人求仙药,但竟然连求仙之人最终也不知去向,这一切更使得临近所谓蓬莱仙山的山东登州充满传奇色彩。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诗有“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越人语天姥,云霓明灭或可睹”之句。①李白是影响千古的著名诗人,其诗句的渲染使东海更加神秘。山东的登州(原名蓬莱),位于渤海湾之滨,古来多见海市蜃楼。沈括的《梦溪笔谈》记载:登州海中,时有云气,如宫室、台观、城堞、人物、车马、冠盖,历历可见,谓之海市。②众所周知,庙岛属山东辖地,位于渤海之中。庙岛在夏季白昼海水的温度较低,导致空气密度下密上稀。处在这种状态,位于渤海湾南部的登州时常能见到庙岛的幻影。不仅山东沿海有海市,其他沿海地带也有此类奇观。明代福建人谢肇淛的《五杂俎》记载:余家海滨,每秋月极明,水天一色,万顷无波,海中蚌蛤,车螯之属,大者如半珠,与月光相射,倏忽吐成城市楼阁……③这说明福建沿海也会见到海市蜃楼。广东有些地方也常有“蜃气”“海市”,如《粤中见闻》记载:[唐]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全唐诗》卷一百七十四,中华书局,年,第册第①19605页。
1779[宋]沈括:《梦溪笔谈》卷二十一,《异事·海市》,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②[明]谢肇淛:《五杂俎》卷三,《地部一》,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年,第页。
③1959806
蛟蜃之气尝蒸为城阙、楼台、人物、车骑,错出于层峦叠巘间。①前述说明在我国沿海一带大都能见到这种自然奇观,只是登州的海市蜃楼又与蓬莱神话有瓜葛,更显得浪漫、迷人。
在古代,人们也曾在内陆见到如海市蜃楼般的幻景。据记载,宋欧阳修曾出使河朔,过高唐县,驿舍中夜有鬼神自空中过,车马人畜之声,一一可辨。……闻本处父老,云:“二十年前尝昼过县,亦历历见人物。”土人亦谓之海市,与登州所见大略相类也。②元赵显宏《昼夜乐·春》曲:游园林酒半酣,停骖;停骖看山市晴岚。山市,在淄州焕山。相传嘉靖二十三年,县令张其辉过之,天将明,忽见山上城堞翼然,楼阁巍焕,俄有人物往来,与海市无异。③由以上可知,在宋代以前人们在内地见到蜃楼般的幻景也袭用“海市”的叫法,如上述前一则宋代的记载称“土人亦谓之海市,与登州所见大略相类”。到了宋代以后,才将此类自然奇观称为“山市”。如清代周亮工《书影》卷五云:人知有海市,而不知有山市。东省莱潍去邑西二十里许,有孤山,上有彝斋庙。志称春夏之交,西南风微起,则孤山移影城西;从城上望之,凡山峦、林木、神祠、人物,无不聚现。踰数时,渐远,渐无[清]范瑞昂:《粤中见闻》卷十二,《地部九·广海》,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年,第①1988页。
129[宋]沈括:《梦溪笔谈》卷二十一,《异事·海市》,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②[明]张岱:《夜航船》卷二,《地理部·景致·海市》,四川文艺出版社,年,第页。
③1996617
所覩矣。①前述说明由于光折射所形成的奇观,出现在沿海或海上的见诸记载的要比出现在内陆的年代要早而频繁。
《史记·天官书》中就有关“海旁蜄(蜃)气象楼台”的记载。②晋伏琛《三齐略记》亦有“海上蜃气,时结楼台,名海市”的记载。说明晋朝以前的人已经把这种自然奇观称为“蜃气”“海市”,而且无论称“蜃气”,还是称“海市”都被视为与海有关。在宋代以前就有人认为海市蜃楼是海中的蛟龙、蛤蜊吐出的气形成的,即“蛟蜃之气所为”。③这种看法在宋代还很流行。宋代的沈括可算是很有科学头脑的人,他所著的《梦溪笔谈》被誉为“科学史上的坐标”。虽然他在这部书中对“蛟蜃之气所为”之说表示怀疑,却没有提出新的科学的解释。明代的谢肇淛继承了沈括的怀疑精神,提出“海市”是“海气”也就是“海水之精”聚结而成的看法,他说:登州海上有蜃气,时结为楼台,谓之海市。余谓此海气,非蜃气也。大凡海水之精,多结而成形,散而成光。凡海中之物,得其气久者,皆能变幻,不独蜃也。余家海滨,每秋月极明,水天一色,万顷无波,海中蚌蛤,车螯之属,大者如斗吐珠,与月光相射,倏忽吐成城市楼阁,截流而渡,杳杳至不可见方没。海滨之人亦习以为常,不知异也。至于蚌、蝤、蚶、蛎之属,积壳厨下,暗中皆生光尺许,就视之,荧荧然,其为海水之气无疑矣。④在谢肇淛看来,大凡海中之物,得“海气”久者,“皆能变幻”,不仅限于蜃,蚌、蝤、蚶、蛎等都能“吐成城市楼阁”。谢氏认为对于“海市”,其家乡(福建)“海滨之人亦习以为常,不知异也”。事实未必如谢氏所说。笔[清]周亮工:《书影》卷五,古典文学出版社,年,第页。
①1957135《史记》卷二十七《天官书第五》,《二十四史》(缩印本),中华书局年版,第册第②19971页。
341[宋]沈括:《梦溪笔谈》卷二十一,《异事·海市》,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③[明]谢肇淛:《五杂俎》卷三《地部一》,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年,第页。
④1959808
者也生活在福建东南沿海一个农渔兼营的乡村,曾听过上辈绘声绘色地讲述所见到的海市蜃楼奇景,无不带有惊奇之状。还要指出的是,谢氏关于海市成因的见解并没有真正否定“蛟蜃之气”成因的说法。海市是“蛟蜃之气所为”观念在明清时代的史籍中仍有反映,如李时珍在其著名的《本草纲目》中说:蛟之属有蜃,其状亦似蛇而大,有角如龙状,……能吁气成楼台城郭之状,将雨即见,名蜃楼,亦曰海市。①清代人的《粤中见闻》中也说:(广东)龙穴洲常有龙出没,蛟蜃之尝蒸为城阙、楼台、人物、车骑,错出于层峦叠巘间。舟行海中弗见也,自外望之,变幻斯见。即之辄远,离之复近,虽大风雨不能灭。②说明在明清时代,海市是“蛟蜃之气所为”的解释仍普遍流行。如梦如幻的“海市蜃楼”已经赋予大海以神秘感,古人不知道这种幻景现象是由于光折射造成的而做出具有神秘性的解释,有关海市蜃楼的成因无论是“蛟蜃之气所为”的说法,抑或“海水之精”的说法,都给海市蜃楼、给茫茫大海增添了几许神奇,几多莫测!
宋代的著名诗人苏东坡对浪漫的登州海市向往已久。他曾经一度赴登州为官,但到任五日就奉命调任,当时正值初冬,并非出现海市的时节,他以未能一睹久闻的登州海市蜃楼为憾。不甘失望而去的苏东坡祷告于海神,终于如愿以偿。为此他写下《登州海市并叙》:予闻登州海市旧矣。父老云:“尝出于春夏,今岁晚,不复见矣。”予到官五日而去,以不见为恨,祷于海神广德王之庙,明日见[明]李时珍:《本草纲目》卷四十三,《鳞之一·蛟龙·附蜃》,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①[清]范瑞昂:《粤中见闻》卷十二,《地部九·广海》,第页。
②1299
焉,乃作此诗。东方云海空复空,群仙出没空明中。荡摇浮世生万象,岂有贝阙葳珠宫?心知所见皆幻影,敢以耳目烦神工!岁寒水冷天地闭,为我起蛰鞭鱼龙。重楼翠阜出霜晓,异事惊倒百岁翁。
人间所得容力取,世外无物谁为雄?率然有请我不拒,信我人厄非天穷。潮阳太守南迁归,喜见石廪堆祝融。自言正直动山鬼,岂知造物哀龙钟。伸眉一笑岂易得,神之报汝亦已丰。斜阳万里孤鸟没,但见碧海磨青铜。新诗绮语亦安用?相与变灭随东风。①据《通典·礼·山川》记载,“天宝十载正月,以东海为广德。”可见上述诗中的“广德王”,即东海海神。照此说来,海市蜃楼似乎由东海之神广德王主宰。由于苏东坡的名人效应与其诗文的流传而影响深远,更使“海市蜃楼”增添不可思议之感。
在古代人们眼里,“天下之大而莫测者,莫如海,而物之大而莫测者,莫如鱼”。②在浩瀚无垠的大海中生长栖息着硕大的鱼。在大海上讨生计的渔夫海客难免和它邂逅。相传有人泛海贸易,海船放大洋,浪高风急,水如飞立,横冲直击,左倾右侧,舟中人颠仆头眩,呕逆不绝,忽见水若蓝色,突起一山,横于舟前,约长千丈,乍沉乍浮,至夜始消,又一日,满海无风,而船浮水面,胶滞不前,倏而水面高百余丈,咂水有声,舟如横侧入深洞中,昏黑不测,舟子曰:入鱼腹矣。相聚而泣,忽闻大潮声起,将船涌出水上,高十余丈,飞至山前沙滩而坠,舟子曰:吾生矣。此乃巨鱼喷水,带舟而出也。遂与舟子上岸,行至山下,见有居民,问曰:此伊蓝埠也,地属琉球,去闽广万余里矣,遂易薪米,将船修补而归。③[宋]王十朋注:《东坡诗集注》卷七,《登州海市并序》,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①[清]慵讷居士:《咫闻录》卷四,《海中巨鱼》,《笔记小说大观》,新兴书局有限公司,②1978影印,第二编第册第页。
63384[清]慵讷居士:《咫闻录》卷四,《海中巨鱼》,《笔记小说大观》,新兴书局有限公司,③1978年影印,第二编第册第页。
6338410上述舟子所遇到的“海中巨鱼”是“鲸鱼”,至于船入鱼腹而能死里逃生则是有意编造的“天方夜谭”!由此不难想象,上古时代的人们对这种“海中巨鱼”更觉得神秘。《庄子》中说,在北方茫茫的大海中有一条巨大的鱼,其名曰“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①而在东南沿海生活的古越族人中则流传着有关神鱼的神秘传说,说是在东海中栖息着一种名叫“鱼虬”的巨大神鱼,能喷浪降雨。②而海人,也就是“海和尚”鱼,是和海洋打交道的人谈论最多的神秘的怪鱼。相传,海人是在海中生活着的一种形状很小、类似人的鱼,能在海上自如地行走。相传西域有人曾捕得之,进于国王,不言不笑。王以为不可狎而豢也,纵之于海。其人转盼视人,合掌低头,如叩谢状,继又鼓掌大笑,放步踏波而去。③据记载我国南海也有这种海人。有的说海人“须眉皆具,特手指相连,略如凫爪”④;有的说海人“遍身毛如猕猴,髡其顶而无发”,而且会说话,“语言不可晓”。⑤对于海船来说,海人的造访是将要发生事情的征兆。有的说海人“至则戒舟人寂然不动,少顷复沈水,否则大风翻舟”。⑥有的说舟“行遇者,率虞不利”,可能会“有鱼腹之忧”。⑦从现代的神话学角度审视,应该说这种海人或海和尚属于“人鱼神话”一类。而古人对此所做的绘声绘色的附会,特别是把它的出现说成是灾祸将至的先兆,更增添了人们对海洋的恐惧!即使到了明清时期,沿海民间民众对海人仍然心存恐惧。据说明朝弘治之初,广东省督学大佥淮阳韦彦质先生将往[清]王先谦注:《庄子集解》卷一,《逍遥游第一》,《诸子集成》,团结出版社,年,第①1996三卷第页。
131[宋]吴处厚:《青箱杂记》卷八,中华书局,年,第页。
②198585[清]褚人获:《坚瓠广集》卷三,《海人》,《笔记小说大观》,新兴书局有限公司,年③1978影印,第二十三编第册第页。
105798[清]褚人获:《坚瓠广集》卷三,《海人》,《笔记小说大观》,新兴书局有限公司,年④1978影印,第二十三编第册第页。
105798[清]袁枚:《子不语》,上海古籍出版社,年,第页。
⑤1998352[明]叶子奇:《草木子》卷之一,《下·观物篇》,中华书局,年,第页。
⑥195915[明]黄衷:《海语》卷下,《海神》,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⑦11琼州视学,从陆路至徐闻乘船渡海,“方登海舟,此物(即‘海人’)开鹢首而蹲。举舟皆泣,谓有鱼腹之忧……”①姑且不管后来结果如何,引文中的“举舟皆泣,谓有鱼腹之忧”正说明了当时民间普遍存在海人出现为灾祸先兆的观念。
如前所述,鱼能喷浪降雨,同样也能兴风作浪危害人类。相传有一种抉目鱼就是因为在海中兴风作浪危害人类的生命财产而被海神抉目。
据说:海州通潮之港,每岁逢闰,必有一巨鱼或龟鳖之属随潮而上,遂胶于滩,若有人抉其目者,大者或至数丈。海滨人候之,屡验。大凡东海有巨鱼流入内地者,必无目。无目,故随潮而进也。相传此鱼在海中作风浪翻船至伤人者,必有海神抉其目,使其自殉,或为人所杀,亦如人间杀人案罪之例。②前述有关海洋鱼类的种种记载都是古人演绎出的关于鱼的“神话”,这种“神化”渲染了大海神秘感的同时也“神化”了鱼。
总之,关于海市蜃楼,关于海洋鱼类等的传奇都极大地“神话”了大海,既增添了人们对大海的恐惧,也增添了大海对人们的诱惑。
第二节海洋“神话”神话海洋古代人们对海洋的传奇除了表现在对海洋自然现象、海洋鱼类外,还表现在对海洋生活着的“人”与“神”等方面的传奇。
在古代人们看来,陆地生活着人类,同样大海中也生活着“人类”,大海中的“人类”叫“鲛人”。据晋朝干宝的《搜神记》记载:[明]黄衷:《海语》卷下,《海神》,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①[清]钱泳:《履园丛话》卷十四,《祥异·抉目鱼》,中华书局,年,下册第页。
②197936412南海之外,有鲛人,水居如鱼,不废织绩,其眼泣,能出珠。①说是南海之外有一种“鲛人”像鱼一样居住在水中,但纺纱织布并不荒废,它的眼睛里流下的眼泪就是珍珠。又《太平广记》卷八三引《博○
物志》云:鲛人从水出,寓人家,积日卖绢。将去,从主人索一器,泣而成珠满盘,以与主人。②就是说,居住在海中的鲛人从水中上岸寄居在人家家中连日卖绢,将要离去的时候,向主人索取一个器皿,眼泪流下成了满盘的珍珠,献给主人。可见,“鲛人”是神话传说中生活栖息于南海一带海底的一种“人类”。鲛人与生活在陆地的人类一样能“织绩”,会劳动,所不同的是其眼睛具有能“泣珠”的特殊功能。鲛人织好了织品后就上岸“卖绢”。有关“鲛人”的传说极富传奇,给大海抹上了浪漫色彩。清代黄节的《海夜》诗:“樯灯倒照鲛人出,天幕低张渔火明。”③这一诗句表现了后代人们特别是骚人墨客在渔火明灭的“海夜”对海底“鲛人”的遐想!
大海中与陆地一样有“人类”也有海神。《庄子》《楚辞》《山海经》《神异经》等都记载了有关于海神的神话。《庄子》中记载了有关“北海若”的神话: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涯之间,不辩牛马。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④[晋]干宝:《搜神记》卷十二,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①今本《博物志》无此记载。
②钱仲联、章培恒等:《元明清诗鉴赏》,上海辞书出版社,年,第页。
③19941715[清]王先谦注:《庄子集解》卷四,《秋水第十七》,《诸子集成》,团结出版社,年,第④1996三卷第页。
22113就是说,在秋水暴发时节,百川汇入黄河,水势浩浩荡荡,辨不清对岸的牛马。黄河之神“河伯”欣然自喜,顺流向东来到了北海。他向东望着无边无际的海水,转过脸来看着北海神———若,叹息自己视野狭隘,见识短浅。屈原是一位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的楚辞《远游》中则有“令海若舞冯夷”①之句,就是让海神“若”与河伯“冯夷”共同跳舞,真是何等浪漫!而在《山海经》中还有关于“北海神禺京”“东海神禺强”等的记载(详见第二章、第三章)。汉左思《吴都赋》云:“岛屿遥远,洲渚高耸。极目远眺,渺茫不清。布满珍奇之物,充斥奇异之宝。翠帐重重迭迭,仙女袅袅婷婷。”“江婓于是往来,海童于是宴语。”②这里的“海童”就是海神。
李善对此做注说,“海童”是西海之海神。显然,左思笔下《吴都赋》中有关海神的记载多少有些扑朔迷离,但透过这种扑朔迷离的有关海神生活的片段,我们似乎窥见精彩的海神世界:海神擎日、海神朝禹、海神求宝等等。
一、海神擎日宋代周密在《癸辛杂识》中说,有人尝于舟中见日初出海门时,有一人通身皆赤,眼色纯碧,头顶大日轮而上,日渐高,人渐小。凡数月所见皆然。③这就是“海神擎日”。太阳每天早晨都从地平线上升起,这对每个现代的人来说是习以为常的现象。然而,对远古时代生活在沿海及岛屿的先民们来说,却不无惊奇,这种惊奇来自先民们对每天早晨海上日出的观察。当每天早晨东方的天幕中透出熹微之光,太阳像是一个巨大的红盘从海平面上冉冉升起,好像有只巨大的手把太阳从海底托起。而周密[宋]洪兴祖:《楚词补注》卷五《远游》,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①[梁]萧统:《文选》卷第五《京都下·吴都赋》。
②[宋]周密:《癸辛杂识》卷上《海船头发》,中华书局年,第—页。
③198812212314所记载的已是几经后代人加工附会的“神话”。
二、海神朝禹据《中华古今注》载:昔大禹集诸侯于涂山之夕,忽大风雷震,云中甲马及九十一千余人,中有服金甲及铁甲,不被甲者以红绢袜其首额。禹王问之,对曰:“此袜额盖武士之首服。”皆佩刀以为卫从。乃是海神来朝也。①就是说,有一天晚上,大禹集诸侯于涂山,忽然狂风大作,轰雷震天,云中甲马声势浩大,原是海神前来朝见大禹。
三、海神竖柱相传秦始皇东巡时要在渤海上造石桥,由于水深浪大,造桥的难度相当大。据《三齐略记》载:“始皇于海中作石桥,海神为之竖柱。”就是说“海神”前来帮助竖柱造桥。秦始皇要求与海神相见,海神说:“我形丑,莫图我形,当与帝相见。”于是秦始皇骑着马在海面的石桥上行走了四十里,去见海神。由于秦始皇手下的“工人潜以脚画其状”,使海神愤怒,说:“帝负约,速去!”秦始皇转马而返,前脚刚立定,后脚的石桥随即崩塌,四周的山石都向东倾斜,只有秦始皇有幸得登岸,而“画者溺死于海”。②四、海神求宝据《广异记》记载,有一位波斯胡人在扶风旅馆以“欲石捣帛”为由,费二千钱将主人门外一块方石购去。胡人将石载走,剖开得到一枚直径一寸的珠。他“以刀破臂腋,藏其内”,便乘船回波斯,在海上走了十多[后唐]马缟:《中华古今注》卷上,《军容袜额》,文渊阁四库全书本。《中华古今注》又①
说:“一云风伯雨师。”即又一说是“风伯雨师朝禹”。
[北魏]郦道元:《水经注》卷十四,《濡水》,引《三齐略记》,岳麓书社,年,第页。
②199522015天,忽然眼看船将要沉没,舟子心知是“海神求宝”,搜遍全船而找不到“宝”给海神,于是要将胡人沉入海中。胡人害怕乃剖开臂腋取出珠来。
“舟人咒云:‘若求此珠,当有所领。’海神便出一手,甚大多毛,捧珠而去”,①五、海神求物江南沿海一带有人乘船泛海,途中遇到大风,所乘的海船好几次将要倾覆。舟子说,这是海神有所求,赶紧将船上所载之物取出投入水中。
东西将要投尽的时候,只见有一位容色绝世的“黄衣妇人”乘舟而来,“四青衣卒刺船,皆朱发豕牙,貌甚可畏,妇人径上船,问:‘有好发髢,可以见与。’其人忙怖不复记,但云:‘物已尽矣!’妇人云:‘在船后挂壁箧中。’如言而得之。船屋上有脯腊,妇人取以食四卒,视其手,鸟爪也。持髢而去”,于是海船这才顺利抵达目的地②。
除了海神外,海中还生活着无数海鬼。五代禅月大师贯休的《寒月送玄士入天台》一诗就有“星精聚观泣海鬼,月涌薄烟花点水”之句③,反映了在唐五代人们的观念中大海中生存着“海鬼”。据宋代人的笔记小说记载,有人航海至大洋,忽天气陡黑,一青面鬼跃入舟中,继有一美妇人至,顾左右取头发。舟人皆辞以无。妇人顾鬼自取之,即于船板下取一笼,启之,皆头发也。妇人拣数束而去。
鲁迅在《朝花夕拾》中描写浙江沿海民间祭祀仪式让儿童扮成海鬼的情景时写道:[宋]李昉:《太平广记》卷四二,《径寸珠》,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①○[宋]徐铉:《稽神录》卷六,《朱廷禹》,中华书局,年,第页。
②199696[五代]贯休:《寒月送玄士入天台》,《全唐诗》卷八百二十八,中华书局,年,第③196023册第页。
932716因为祷雨而迎龙王,现在也还有的,但办法却已经很简单,不过是十多人盘旋着一条龙,以及村童们扮些海鬼。①显然,海鬼在海洋神话世界中只是充当海神的走卒。不过,海鬼也有令人感到恐怖的。据说,当日影西斜之时,如果遇到巨舶“帆樯欹侧,楼舵不全”,则是鬼船。鬼船往往“或两或三,时来冲突”渔夫海客的航船。②海中的海神、海鬼经常在海面出没,这在古人的笔记、随笔中不乏记载。据说海神出行时往往有大风雨伴随。《神异经》曰:“西海有神童,乘白马,出则天下大水。”③这里所说的西海“神童”指的是西海之神———海童,说明西海神童是乘白马的,他的出行必伴随风雨。李白的《横江词》也有“海神来过恶风回,浪打天门石壁开”之句。④在汉唐时代的人看来,海洋上出现的恶风骤雨与海神有密切的关系。不过,到了后代,有的地方的人们却说,见到海神出游的仪仗必然大吉大利。如明代人的《海语》载:风柔浪恬,岛屿晴媚,倏然红旗整整,拥浪而驰,迅若激电,火长即焚香长跪,率众而拜,曰:此海神游也。整整红旗者,夜叉队也。
遇者吉也。⑤清代的《广东新语》载:父老云:“凡渡海风波不起,岛屿晴明,忽见朱旗绛节,骖驾双鲁迅:《朝花夕拾·五猖会》,《鲁迅全集》,人民文学出版社,年,第册第页。
①19812261[清]屈大均:《广东新语》卷六,《海神》,中华书局,年,上册第页。
②1985204四库全书本《神异经》,旧题汉东方朔撰,西晋张华注。笔者认为《神异经》应为西晋以③
前的人托东方朔之名所作。此处所引《神异经》为[梁]萧统《文选》卷第五《京都下·吴都赋》李善注。
[唐]李白:《横江词六首》,《全唐诗》卷一百六十六,中华书局,年,第册第④196051720页。
[明]黄衷:《海语》卷下,《海神》,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⑤17螭,海女人鱼,后先导从,是海神游也。”①在古代有些地方民众的观念中,波涛汹涌的大海上,波浪之所以时高时低是由海神控制的。如《广东新语》载:溟海吞吐百粤,崩波鼓舞百十丈,状若雪山。尝有海神临海而射,故海浪高者既下,下者乃复高,不为民害。②马伏波(即马援)是广东地方性海上保护神(详见第三章),“马伏波射潮”就是流传于广东沿海民间的神话。相传廉州海中过去常常有九口海浪连珠而起,其势凶猛,声如巨雷,马伏波“射减其六口”,后只剩“浪三口连珠而起,声若雷轰,名三口浪。”清人屈大均的《射潮歌》云:后羿射日落其九,伏波射潮减六口;海水至今不敢骄,三口连珠若雷吼。③“钱王射潮”则是流行于浙江杭州一带的神话。相传,五代梁开平四年,武肃王钱镠要筑捍海塘,但钱塘江口的潮头来势汹涌,有数十丈之高,如山一般拥塞上来,海塘屡筑屡坏。
钱王大怒,叫三千犀甲兵士,待潮头来时,施放强弩,摇旗擂鼓,呐喊放铳。又祷于胥山祠,为诗一章道:“为报龙王及水府,钱江借取筑钱城。”将诗投于江内。又建六和塔以镇风潮,亲自取铁箭以射潮头,果然潮水渐渐退缩,东击西陵。海塘一筑而就。④[清]屈大均:《广东新语》卷六《海神》,中华书局,年,上册第页。
①1985204[清]屈大均:《广东新语》卷六《海神》,中华书局,年,上册第页。
②1985203[清]梁绍壬:《两般秋雨庵随笔》卷六,《射潮》,《笔记小说大观》,新兴书局有限公司③
年影印,第二十八编第册第页。
197974308[明]周楫:《西湖二集》第一卷,《吴越王再世索江山》(中国话本大系),江苏古籍出版④
社,年,第页。
19941618沿海一带夏季常出现台风暴雨。每当台风暴雨之时,必然巨浪滔天,古人说这是海神发怒所致。如《广东新语》载:雷州出海三百余里,琼居海中,号特壤。每当盛夏,海飜飓作,西北风挟雨大至。海水湓溢十余丈,漂没人畜屋庐,莫可胜计,盖海神怒二郡民之弗虔也,故以生人饷蛟鱼。蛟鱼食之而弗餍,又为之嘘噏咸雨,放为咸潮,使水卤积于洋田,逆流万顷,禾苗朽烂,数年而不可复耕,以病二郡之民也。①尽管海神喜怒无常,使大海上常常出现狂风恶浪,暴风骤雨,危害人们的生命财产。古代人们为了生存与发展,还是勇敢地面对大海。相传,八仙之一的吕洞宾曾遭雷厄,为书生蔡襄所救。吕洞宾告别时以笔墨相赠。宋仁宗时,蔡襄登科,官至端明殿大学士,后回家乡出任泉州知州,在洛阳江入海处鸠工造桥。造桥必须在海中建造桥墩,苦于海水不退难于施工,于是蔡襄以吕洞宾所赠笔墨为檄文,派役隶传檄于海神,令海潮让路三日。清人的《坚瓠六集》载:隶叹曰:“茫茫远海,何所投檄!”买酒酣饮,醉卧海崖。潮落而醒,则檄已易封矣。襄启阅之,惟一“醋”字。襄曰:“神示我矣,廿一日酉时兴工乎?”至期,潮水果三昼夜不进。其日正犯九良星,蔡策马当之,曰:“你是九良星,我是蔡端平,相逢不下马,各自分前程。”遂兴作无忌。或上言擅开官库,襄谢恩诗云:“得饶人处且须饶,曾借龙王三日潮;十万贯钱常在世,我王恩在洛阳桥。”上许之。桥成,时人以诗颂之。②[清]屈大均:《广东新语》卷六,《海神》,中华书局,年,上册第页。
①1985204[清]褚人获:《坚瓠六集》卷一,《造洛阳桥》,《笔记小说大观》,新兴书局出版有限公司,②
年影印,第二十三编第册第—页。
197994988498919蔡襄在洛阳江兴造桥梁,在江水与潮水交汇处建造桥墩,即“垒址于渊”,这在中国与世界桥梁史上都是史无前例的。这座桥梁的建造采用在江中抛石为“筏形基础”,然后在上面建造桥墩,架石梁采用“激浪以涨舟,悬机以弦纤”的浮运架桥法等先进的技术,在当时堪称创造了桥梁史上的奇迹。前述故事就是对这一奇迹的“神化”。“蔡襄传檄海神”的神话反映了古代人民敢于直面“海神”,试图凭借自己的智慧去超越大海的限制。
总而言之,海洋蕴含丰饶的宝藏,但在古人眼中则充满危险、神怪和传奇,也充满神秘与诱惑,它诱惑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走向海洋。
更多章節請下載APP
海鷗小說APP 海量小說 隨時隨地免費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