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国孤生——晚明首辅叶向高与海洋社会

《海国孤生晚明首辅叶向高与海洋社会》是《海洋与中国研究丛书》中的一册。本书论述了晚明首辅叶向高与海洋社会的联系和产生的影响。叶向高(15591627年),自称“海国孤生”,是晚明著名的政治家,在晚明万历、天启年间曾两度出任内阁首辅大臣。他出仕后长期在两京做官,虽然远离海洋,但他与海洋社会的联系并未中断,始终关心海邦的安危福祉。晚年,叶向高虽然退居林下,但他与艾儒略的“三山论学”,谱写了早期中西文化交流史上的一段佳话。

第一章
图书在版编目(CIP)数据海国孤生:晚明首辅叶向高与海洋社会/崔来廷著.—南昌:江西高校出版社,2019.1(海洋与中国研究丛书)ISBN978-7-5493-8000-8Ⅰ.①海…Ⅱ.①崔…Ⅲ.①叶向高(1559—1627)—人物研究Ⅳ.①K827=48中国版本图书馆CIP数据核字(2018)第255408号出版发行江西高校出版社地址江西省南昌市洪都北大道96号
总编室电话(0791)88504319销售电话(0791)88505090网址www.juacp.com
印刷浙江海虹彩色印务有限公司经销全国新华书店开本700mm×1000mm1/16印张20
字数307千字版次2019年1月第1版2019年1月第1次印刷书号ISBN978-7-5493-8000-8
定价60.00元赣版权登字-07-2018-1356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图书若有印装问题,请随时向本社印制部(0791-88513257)退换书
前言2002年8月底,笔者从中原大地负笈南下,千里迢迢来到了鹭江之滨山水辉映、风光旖旎的厦门大学,有幸忝列杨国桢先生门下,跟随先生攻读历史学博士学位,学习研究海洋社会经济史及海洋文明史。坦率地讲,在内陆腹地长大的笔者,在来厦门大学读书之前,从没有接触过大海,对于海洋基本上没有什么概念,更不用说对有关海洋人文社会科学的了解了。来到厦门大学之后,在授业恩师杨国桢先生的细心指导下,笔者一边开始有选择地阅读历史资料,从浩如烟海的历史典籍中,梳理过滤出点点滴滴的海洋人文信息;一边阅读有关的海洋人文社会书籍,进行相关的学术积累,为以后的学位论文选题做些准备。当笔者阅读了由杨先生主编、江西高校出版社出版发行的国家“九五”重点图书《海洋与中国丛书》后,深受启发,随之认识到:历史学研究原来也可以这样另辟蹊径。随着阅读量的不断增加,枯燥的史籍似乎逐渐地变得鲜活起来,笔者也越来越感受到海洋人文社会科学的精彩。就这样,三年来,在杨先生的耳提面命下,笔者这个门外汉也渐渐地走出了黑暗之境,一步一步地迈入了海洋人文社会科学的殿堂之门。
进入厦门大学读书之后,笔者一边主修学位课程,一边思考着如何做好博士学位论文选题的准备工作。由于笔者是跨学科进入历史学研究领域的,深知自己的历史学知识储备严重不足,尤其是有关历书
!史学的学养,与其他同门相比差距甚大,寻找一个研究的切入点,对"
#$笔者来说并非易事。笔者在读书空闲之余,经常与李德元、于运全、!
!
%杨强、余丰等同门探讨学位论文选题问题,但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笔&
'(者。2003年春季的一天,一次偶然的机会,在同于运全、杨强等同窗)
*好友的闲聊之中,不经意间提到了历史人物与海洋的关系。记得当+
,!时谈到了叶向高、董应举、何乔远、张经、王!、胡宗宪等几位历史名-
.
/人,上述历史人物除了王!、胡宗宪之外,其余四人都出生在福建沿海地区,出仕之后都与海洋人文有着或多或少割不断的联系。正可谓说者无心,听者有意。随后,笔者开始着手在厦门大学图书馆查阅!!"有关这几个人的历史资料,张经、王!、胡宗宪等人的相关海洋活动与明代中叶嘉靖倭寇有着密切的关系,而近百年来历史学界关于明代中叶嘉靖倭寇的研究,相关的研究成果十分丰富,说是汗牛充栋也不为过。因此,笔者将上述三人排除在外。之后,笔者仔细梳理叶向高等人与海洋人文的关系。在接触到叶向高的资料之后,随着对资料阅览的不断深入,笔者了解到叶向高出生在嘉靖倭乱时期,幼年时饱受倭寇骚扰福建沿海之苦,出仕后长期在留都南京和京师为官,是神宗、光宗、熹宗时期的三朝元老,曾经两次做过内阁首辅大臣,主持朝政达十余年之久,是晚明时期著名的政治家与思想家。叶向高与别的朝廷官员的一个很大不同之处在于:他的视野一直在关注着东南沿海地区,关注着东南“海国”①的安危,他称自己“家在海上”②,自①[明]叶向高:《苍霞续草》卷二二《答吴生白》,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1994年版,第1834页。[明]叶向高:《苍霞余草》卷三《观察韩公璧哉奏绩序》,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1994年版,第159页。云:“闽,海国也。封疆之事,以海为重。”②[明]叶向高:《苍霞续草》卷二二《答苏潜父》,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1994年版,第1868页。
书称为“海国孤生”①、“海上孤生”②、“海上书生”③,谦称为“海上贱!
"儒”④,称福建为“海邦”⑤“海国”,把家乡的父老乡亲称为“海邦之人”⑥。由于成长在东南海洋社会,叶向高步入政坛后,虽然迫不得已远离了大海,但他通过与亲朋好友、地方官员的通信联络,保持着同东南海洋社会的密切联系。
有鉴于此,笔者把试图厘清叶向高与海洋社会关系的初步想法,向杨先生进行了汇报,看看这个选题是否有进一步研究的价值,然后再做取舍。杨先生在认真听取了笔者的汇报后,又详细询问了有关叶向高研究的进展状况以及现存的史料,特别是关于叶向高本人所!!"撰写的《苍霞草全集》等第一手资料中所蕴含的海洋人文信息。面对杨先生的询问,笔者一一做了汇报。杨先生在经过了一番认真思考后,认为这一选题与他所建构的有关海洋史学的大方向是基本吻合的,于是同意笔者把对叶向高与海洋社会关系的探讨作为博士学位论文的选题。
一长期以来,由于受传统陆域视野影响的局限,我国史学研究一直存在着一种重陆地而轻海洋的学术倾向,这就不可避免地造成了中国历史①[明]叶向高:《苍霞续草》卷十七《谢益藩》,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1994年版,第1470页。
②[明]叶向高:《苍霞草》卷二《赐金桥记》,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1994年版,第37页。
③[明]叶向高:《苍霞续草》卷十九《答王太蒙》,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1994年版,第1678页。
④[明]叶向高:《后纶扉尺牍》卷一《答蔡元履》,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1994年版,第7页。
⑤[明]叶向高:《苍霞续草》卷十六《答陈志寰》,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1994年版,第1393页。
⑥[明]叶向高:《苍霞续草》卷十六《答徐石楼》,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1994年版,第1410页。
书!学研究的一个奇特现象,这就是杨国桢教授所说的“海洋迷失”①。史学"
#$界对叶向高的研究也是如此。
!
!
%国内学术界关于叶向高的研究发轫于20世纪80年代末期,但有关&
'(叶氏的研究进展却非常缓慢,截至笔者开始准备博士论文之时,叶向高)
*+的相关研究成果尚不多见。斯时,笔者所搜集到的与叶向高研究直接相,
!
-关的论文仅有寥寥数篇,还主要局限在政治史与宗教史研究层面。
.
/笔者当前所搜集到的有关叶向高研究的文章仅有7篇,其中5篇是关于政治史研究方面的。有关叶向高的研究文章,最早的是范兆琪于1988年所发表的《明代正直的名相———叶向高》②一文,该文仅有区区!!"1000余字,只就叶向高的生平进行了简单说明。
进入20世纪90年代,何孝荣发表《叶向高与明末政局》③一文,就叶向高与晚明的两个皇帝(神宗朱翊钧、熹宗朱由校)、叶向高与大臣和宦官的关系、叶向高的政治思想以及叶向高的主要政绩等问题进行了研究与探讨,肯定了叶向高是一个有所作为的政治家。
饶龙隼对叶向高与东林党人的关系进行了认真考察,他在文章《叶向高与东林党议》中提出了如下观点:一般认为叶向高是明末东林党争议过程中的一个重要人物,他是东林党中的重要一员。其实,这种观点是错误的,叶向高并不是东林党人,他不属于任何一个党派,而是当时党争的调解人。④冷东发文认为,明代万历年间,叶向高在国本之争上确实与东林党人保持了一致,但这在当时也是大多数正直官员的意见,不能以此就确定叶向高为东林党人。事实上,叶向高在入阁之前与东林党人的观点尚多一致,但是在进入中枢执政后,叶向高与东林党人的分歧也就日趋明①杨国桢:《海洋迷失:中国史的一个误区》,《东南学术》1999年第4期。
②范兆琪:《明代正直的名相———叶向高》,《史学月刊》1988年第3期。
③何孝荣:《叶向高与明末政局》,《福建论坛》1994年第3期。
④饶龙隼:《叶向高与东林党议》,《南开学报》1995年第1期。
书显。尤其是晚明天启年间,就有关宦官专权以及辽东军事问题,叶向高!
"尽力斡旋于包括东林党人在内的各派政治力量之间,成为中庸调和派。
叶向高虽然在某些问题上同情东林党人,但就实质问题而言,叶向高并不是东林党人,更不可能是“东林党魁”。①冷东的另一篇文章《叶向高与宦官关系略论》就叶向高与明代万历、天启两朝的宦官关系进行了认真探讨。他认为,叶向高在处理与宦官的关系问题上,体现了他特有的稳健作风,特别是在东林党人与阉党的党争过程中,叶向高的认识是正确而清楚的,采取的避免决裂的方法也是可行的,遗憾的是不为东林党人所接纳,最终致使事情不可收拾。②!!"樊树志从多方面论述了东林党人并非政党。他认为阉党把叶向高列为“东林党”的第二号人物和“东林党”所谓的领袖,完全是牵强附会。
他从叶向高执政之后,延续了前任内阁首辅沈一贯的路线,并从叶向高与李三才、顾宪成等人的关系等方面来加以论述,说明叶向高并非东林党人,认为把叶向高当作东林党的党魁,显然是曲解了历史,曲解了叶向高这个历史人物。③此外,林桦的《叶向高〈苍霞草全集〉散论》一文,对叶向高著作整理情况进行了详细的说明。
有关叶向高的研究专著,目前则仅有冷东所著《叶向高与明末政坛》一书,全书共约18万字,该书对叶向高一生的政治活动线索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整理和研究,认为叶向高所处的时代,政局之复杂,任务之艰难,斗争之激烈,超过了有明一代任何一位首辅大臣,面对如此复杂的政治局势,叶向高呕心沥血、苦心经营,努力调解各派政治力量,实在是不可多得的人才。此书的出版问世,填补了叶向高研究没有专门著作的①冷东:《叶向高与东林党》,《东北师大学报》1998年第1期。
②冷东:《叶向高与宦官关系略论》,《汕头大学学报》1995年第2期。
③樊树志:《东林非党论》,《复旦学报》2001年第1期。
书!空白。①"
#$我国老一辈历史学家范文澜先生所撰的《中国通史简编》一书,在有!
!
%关明代万历年间的部分,也涉及了叶向高,“东林党副都御史杨涟奏劾魏&
'(忠贤二十四大罪,忠贤恐惧,(顾)秉谦(魏)广微等教忠贤尽杀诸正人,)
*+造《缙绅便览》一册,正人如叶向高赵南星高攀龙左光斗魏大中等一百余,
!
-人称为奸党,邪党霍维华阮大铖等六十余人称为正人,请魏忠贤按名赏.
/罚”②。白寿彝先生所主编的《中国通史》对叶向高也有类似的记载。③此外,蔡美彪等主编的《中国通史》也在个别地方提到了叶向高。④福建师范大学历史系徐斌博士在其学位论文《明清士大夫与琉球———以中、!!"日、琉三国关系为中心》中也曾提到了叶向高,其他研究晚明史及党争的国内外学者,在他们的著作中偶尔也会涉及叶向高与东林党、阉党的关系。
有关明末清初天主教在华传播状况的研究中,也有一些研究文章涉及叶向高,如林金水教授的《艾儒略与明末福州社会》、方宝川的《叶向高、艾儒略与西学初入福建》以及马琳的《〈三山论学记〉中关于“天主”观念的文化对话》等。
林金水教授认为,三山论学从表面上来看,是叶向高、艾儒略等人在讨论生死大事问题,但是,我们发现,在叶向高的微言大义之中,所流露出来的是借外来信仰来抨击时弊。⑤方宝川则在其文章中对叶向高与艾儒略的交往过程以及天主教在福建的传播做了介绍。⑥马琳以《三山论学》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叶向高、曹学?与艾儒略之间关于基督教中的核心———“天主”的探讨过程。艾儒略针对叶向高、曹①冷东:《叶向高与明末政坛》,汕头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②范文澜:《中国通史简编下册》,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657页。
③白寿彝:《中国通史》卷9,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65页。
④蔡美彪等:《中国通史》第8册,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⑤林金水:《艾儒略与明末福州社会》,《海交史研究》1992年第2期。
⑥方宝川:《叶向高、艾儒略与西学初入福建》,《福建史志》1997年第6期。
书学?的提问,比较全面地阐述了天主的含义,包括天主的形而上以及伦!
"理的两个层面。在论学过程中,对话的双方虽然因为中西文化传统的差异而造成一定程度的误解,但通过对话交流达到了某种程度上的共识。①台湾学者潘凤娟的《西来孔子———明末耶稣会士艾儒略在华事迹考》,该文对艾儒略一生在大陆传教尤其是在福建的传教活动及其著述进行了系统研究,文中也提到了叶向高及“三山论学”。
香港学者的著作有陆鸿基博士(Bernard,LukHuang-Kay)的论文“AndThustheTwaindidMeet?TheTwoWorldofGiulioAleni”。遗憾的是,笔者没有能找到原文。据潘凤娟介绍,该文主要介绍艾儒略的《三山!!"论学》《性学粗述》《职方外纪》三书的内容,翻译后进行了翔实的分析。
值得我们重视的是林金水教授的《福建对外文化交流史》一书,该书第四章介绍了有关叶向高与利玛窦、艾儒略的交往状况,该章第三节《中西文化在福建的冲撞》第一部分还对艾儒略同叶向高的“三山论学”进行了详细描述。②此外,方豪教授的《中国天主教史人物传》、法国费赖之的《在华耶稣会士列传及书目》等书中也提到了叶向高。③自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内学术界关于历代海外贸易、海洋防务等方面的研究发展迅速,出现了不少力作,仅笔者收集到的有关明代相关研究的论文就达上百篇之多。除此之外,也有一些颇引人注意的专著,但是以上这些研究,基本上没有涉及叶向高与东南海洋社会的关系。
尤其值得我们注意的是,业师杨国桢先生对16世纪中国的海洋政策进行了翔实的考证与研究。他认为,随着西方人航海引起的地理大发现以及新航路的开辟,海洋经济的互动打破了洲际地理隔绝的局面,也突破了传统的局部区域贸易模式,使之带有了全球性的意义。以漳州海①马琳:《〈三山论学记〉中关于“天主”观念的文化对话》,《世界宗教研究》1997年第4期。
②林金水:《福建对外文化交流史》,福建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③方豪:《中国天主教史人物传》,中华书局1988年版。[法]费赖之:《在华耶稣会士列传及书目》,中华书局1995年版。
书!商为先锋的海洋力量异军突起,葡萄牙海洋势力趁机来到了亚洲东部海"
#$域,日本倭寇也随即南下东海,使中国海洋区域成为东西方海上势力进!
!
%行海洋竞争的大舞台。明代中叶十数年的嘉靖倭乱,给东南社会造成了&
'(严重破坏,同时也促成了东亚贸易网络中各种海上力量的大调整。1567)
*+年,漳州月港对外开放,这是官府与民间海上力量进行激烈较量之后双,
!
-方妥协的直接结果。16世纪70年代后,在东亚海域,中国面临西班牙与.
/日本的双重威胁与挑战。之后,荷兰海洋势力也来到东南亚海域,成为漳泉海商新的贸易伙伴与竞争对手。不过,到16世纪末,对明王朝而言,还没有形成现实的危机。所以在当时,主导东亚贸易网络的仍然是!!"漳州海商。①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有关叶向高政治方面的研究基本没有涉及他与海洋的关系,而有关海洋方面的研究也同样基本没有涉及叶向高,甚至就连有关叶向高的著述也很少被研究者引用,有关叶向高与宗教方面的研究也很少涉及其与政治及海洋的关系。因此,有关叶向高与明代中后期海洋社会的研究基本上还是空白,对于明代中后期海洋政策演变的研究也存在着诸多盲点与薄弱环节,一些领域的研究亟待加强与提高,而本学位论文研究之目的就是力图弥补这些缺失之处,借以填补人物研究与海洋社会研究之关系的空白。
二本书探讨研究的范围是明代中后期特别是万历及天启年间叶向高与东南区域海洋社会的关系。在研究过程中,笔者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指导,以历史学本位为出发点,采用“科际整合”等研究方法,力图再现明代中后期海洋社会的历史场景。因此,本研究的主旨是以叶向高为探讨切入点,透过叶向高来研究明代中后期的海洋社会,着重探讨叶向①杨国桢:《十六世纪东南中国与东亚贸易网络》,《江海学刊》2002年第4期。
书高与海洋社会的关系,再现叶向高生活时代海洋社会的历史场景,通过!
"本书的研究,笔者力图填补叶向高研究的一项空白。同时笔者希望为有关叶向高以及海洋社会的研究提供某些助益。为达成这个学术研究目标,本书把叶向高的一生划分为若干个历史阶段,以叶向高每个历史阶段与海洋社会的关系为主线,同时兼顾叶向高的政治活动以及东南区域海洋社会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以此作为本书的基本分析架构。笔者把全书分为七章,分别加以阐述。
第一章,叶向高的家世渊源、倭乱中的童年对叶向高后来海洋观的影响,探讨早年的叶向高与海洋社会的关系。
!!"第二章,探讨叶向高在南京任职期间,在谏止矿使税监方面所发挥的作用,分析叶向高与利玛窦的交往及与沈有容台湾剿倭的关系。
第三章,主要论述叶向高第一次主政期间与高肕及大闽江口区域商人的关系,分析探讨叶向高在罢免高肕时所发挥的历史作用以及对大闽江口区域海内外贸易的影响。
第四章,探讨叶向高退休期间,仍然不忘海国的安危,推荐老友沈有容击退倭寇对东南沿海地区的骚扰,关心民瘼疾苦,致力于海洋社会的公益建设,打击骚扰海洋社会的不法行为。
第五章,分析研究叶向高第二次主政期间,与粉碎荷兰入侵者霸占澎湖及龙王、天妃信仰之间的关系。
第六章,主要探讨天主教在福建传播之初,发生在叶向高与艾儒略之间关于中西文化之间的交流与冲突。
第七章,对叶向高与海洋社会的关系提出自己的认识和评价。
本书所研究的时间跨度,主要为叶向高所生活的晚明万历(1573—1620年)、天启(1621—1627年)年间。但是,由于叶向高出生在明代中叶嘉靖倭乱时期,童年时期的惨痛记忆对成年后的叶向高影响甚大,叶向高后来主张实行严厉的海禁政策,这与他童年时期的遭遇不无关系。
因此,个别章节的处理会追溯到明代中叶的嘉靖(1522—1566年)与隆书
!庆(1567—1572年)年间。
"#
$本书的研究以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论与唯物史观为指导,试图把海!
!
%洋史学的研究方法引入历史人物评价的领域。杨国桢先生曾指出:“海&
'(洋史学是海洋视野下一切与海洋相关的自然、社会、人文的历史研究。”①)
*+它是历史学与海洋人文社会学科以及自然学科进行“科际整合”的产物。
,!
-要研究叶向高与海洋社会的关系,首先要把握海洋社会相关概念的内.
/涵,才能跳出陆地思维的束缚,在实证研究上有所突破。本书所使用的基本概念与术语,大多采用杨先生所界定的。
所谓“海洋社会”,是相对于“陆地社会”而言的海洋人文学科的学!"!
术概念。海洋社会的基本内涵是“指在直接或间接的各种海洋活动中,人与海洋之间、人与人之间形成的各种关系的组合,包括海洋社会群体、海洋区域社会、海洋国家等不同层次的社会组织及其结构系统”②。换言之,海洋社会是“指向海洋用力的社会组织、行为制度、思想意识、生活方式的组合,即与海洋经济互动的社会和文化组合”③。这就明确告诉我们,海洋社会是指人类以海洋为主要活动场所或对象的海上一切经济活动或社会实践的总和。
海洋社会与陆地社会有着很大的不同,不仅其行为模式与陆地农业社会或游牧社会有着本质上的差别,而且其价值取向也有着巨大的差异。海洋社会的发展进程或兴衰取决于海洋经济的发展水平。换言之,也就是说,海洋经济决定海洋社会,海洋社会对海洋经济具有一定的反作用,当二者的发展相适应时,彼此就会相辅相成,起到相互促进的作用,反之亦然。“海洋社会与海洋经济的兴衰相适应,最初只是个别海洋沿岸地区和岛屿上的生产生活群体,进为一定的‘渔村社会’、‘海商社会’、‘海盗社会’、‘海洋移民社会’的组合,再进一步发展为面向海洋的①杨国桢:《海洋世纪与海洋史学》,《东南学术》2004年第6期。
②杨国桢:《论海洋人文社会科学的概念磨合》,《厦门大学学报》2000年第1期。
③杨国桢:《关于中国海洋社会经济史的思考》,《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96年第2期。
书开放型社会体系,形成‘海洋区域’(以海洋发展为社会驱动力的海洋沿!
"岸地区、岛屿和海域)和‘海洋国家’(以海洋发展为国策的海洋沿岸国家或岛国)。”①海洋社会的组织,包括以海为生的各种人类社会群体,在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长河中,主要是指诸如渔民、水手、船户、海商、海盗、灶户、水师等,也就是各种海上活动主体力量及陆地支撑力量的组合,这些群体、组织各有自己的行为方式、行规或组织制度,带有一定范围内的海上小社会的特征。海洋社会群体集聚的地区组成了区域海洋社会或海洋区域社会,这是大范畴与小范畴的关系,本文为行文方便,通称为海洋!""社会。
所谓“海洋经济”,它与农业经济或牧业经济具有极大的不同,是“指人类在海洋中及以海洋资源为对象的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活动。在不同历史时期,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关系的变化,海洋经济的内涵也不尽相同,呈现出不同的层次,不断地从低级向高级演进”②。海洋经济与陆地经济的划分是在地理空间范围内,由于人类社会活动分工的不同所自然形成的经济形态,举凡在涉海区域海岸带陆域、岛屿、海域直接或间接地以利用海洋资源或海洋空间为主的经济活动都属于海洋经济的范畴,在中国社会发展史上,海洋经济主要由海洋渔业、海洋贸易、海洋盐业、海洋交通(包括造船与海洋航运)、海洋养殖业等所组成。
人类的海洋实践活动有直接与间接两种类型,直接活动是指人类对海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间接活动则是指人类对海洋资源的部分开发与利用是在陆地上完成的,“因此,海洋区域并不单纯地指海区、海域,还包括一部分陆域”。③这部分陆域既包括沿海地区的海岸带陆域也包括岛屿———即海中的陆地(包括潮退时浮现的礁群),即从海岸线向陆地一侧①杨国桢:《关于中国海洋社会经济史的思考》,《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96年第2期。
②杨国桢:《论海洋人文社会科学概念的磨合》,《厦门大学学报》2001年第1期。
③杨强:《论明清环渤海区域的海洋发展》,《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04年第1期。
书!延伸的沿海地区。海洋区域的人类实践活动内容是多种多样的,即有政"
#$治、经济、军事、社会等方面的活动,也包括宗教、文学、民俗等方面的实!
!
%践活动,这是由人类社会活动的多样性所决定的。
&'
(所谓“沿海地区”,是指人类向海洋发展的前进基地,是陆域经济与)
*+海洋社会、海洋经济的交汇处,这二者相互影响、相互依赖,任何一方的,
!
-破坏与动荡都会给对方造成很大的影响。
.
/所谓“东南”一词,这本来是一个历史的、地理的、人文的、以中原地区为本位的地理或人文概念。但是,“在中国历史上,其地域范围经历了多次变动,历代文献所表述的‘东南’概念内涵并不一致,不同时代所指!"#的地理范围广狭不一,而且都限于陆地,不及海域。当代学术界对它也没有统一的定义”。在本文中,“东南”一词的范围“限定在长江以南、今行政区划的上海市、浙江省、福建省、台湾地区管辖的陆地和海域”。①由此可见,叶向高所说的“海国”“海邦”,以及在海洋区域所发生的事件,和海洋社会经济史研究的范围是一致的,可以而且有必要放在海洋社会的框架下进行重新考察和认真分析。
本研究所探讨、分析、研究的叶向高与海洋社会的关系是一个全新的研究课题,由于前人未曾涉及过,因此笔者在撰写本学位论文的过程中,需要查阅大量的研究文献,从中筛选、分析、梳理出有用的史料信息。
本书搜集、运用的史料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叶向高在为政之余,辛勤笔耕,留下了大量的著作,但是由于年代的久远,不少著述已经湮没不可考,今人整理出版的叶向高著作主要有两种,一种是《蘧编》,另一种是《苍霞草全集》。
台湾伟文图书出版有限公司出版的《蘧编》,是叶向高的自传体著作,书中记载了叶向高一生的经历,虽然内中所包含的海洋信息不多,但①杨国桢:《东溟水土———东南中国的海洋环境与经济开发》,江西高校出版社2003年版,第2页。
书是却为我们研究叶向高的一生提供了主要线索。!
"福建省文史研究馆整理出版的《苍霞草全集》,全书共16册,包含叶向高的著作7种,共分118卷,其中《苍霞草》20卷、《苍霞续草》22卷(内含尺牍7卷)、《苍霞余草》14卷、《苍霞诗草》8卷、《后纶扉尺牍》10卷、《纶扉奏草》30卷、《后纶扉奏草》14卷。这7种著作,题材颇为丰富,有“序”“论”“议”“颂”“赋”“辞”“碑记”“行状”“策论”“墓表”“墓志铭”“传”“赞”“考”“诗赋”“尺牍”“奏疏”等。
叶向高所著的《苍霞草全集》,内容极为丰富,其中《苍霞续草》部分包含叶向高第一次主政时的尺牍7卷,共有372封信函;《后纶扉尺牍》!"#10卷,收录了叶向高第二次入主中枢时的通信404封,二者合计共有信函776封。这776封书信的史料价值含量极高,是叶向高与当时的文武大员以及家乡的亲朋好友讨论当时政局以及家乡重大事件的历史记录,正如叶向高本人所说:“余生平尺牍皆焚,其稿惟前次在纶扉有关系时政者间存之,以附于奏草之后,比再入政地三年,值封疆多故,议论酬答皆兵食大计,虽书生未闲(应为“娴”)军旅,而苟有所见,不敢不尽忆。
……山居无事,检诸尺牍,凡属寒暄悉投水火,所余无几,乃政地之艰难,疆事之得失,大较可见,他日尚论著,亦或有考焉。”①这些书信内容涵盖政治、经济、海防(军事)等诸方面,包含有比较丰富的海洋人文信息,这就为后人研究当时的政治、经济、军事、社会等提供了颇有价值的史料。
在叶向高两次出任内阁首辅主持政务期间,他先后向万历皇帝和天启皇帝上奏折共计981道,其中《纶扉奏草》30卷,计有奏折666道,《后纶扉奏草》14卷,内有奏折315道。这些奏折主要是关于当时的时政及军国大事的,但是其中也含有少量的海洋人文信息。
在《苍霞草全集》中,涉及“序”“跋”“传”“墓志铭”“神道碑”“论”“议”“评”等各种题材的文章共计543篇,在这些文章中,也有不少包含①[明]叶向高:《后纶扉尺牍》,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1994年版,第1—3页。
书!有海洋以及商人的信息。
"#
$通过整理叶向高的著述,对其中所蕴含的海洋人文信息进行梳理,!
!
%笔者发现,有关海洋人文信息的内容还是颇为丰富的。当然,书中记载&
'(的有关海洋人文社会的信息大多是星星点点的碎片,相关的记述也相当)
*+简约。但是,如果认真对这些信息加以甄别、梳理、解读,对照叶向高的,
!
-自传年谱,佐以其他史料,我们大致可以勾勒出叶向高与东南海洋社会.
/的概貌。
本研究所采纳的官方正史资料,主要是《明实录》,包括《明嘉靖实录》《明神宗实录》及《明熹宗实录》。这些正史都是当时人所修,虽然是!"#以陆域视野来观察、记载当时的海洋信息,但是所用的材料较少人工雕琢,相对比较可靠,号为“信史”。因此,这些正史资料也是本书的主要资料来源之一。
笔者在整理叶向高著述的过程中,同时也搜集整理了叶向高的同乡好友、同年、同僚及部属文集中有关的海洋信息,比较重要的有叶向高好友董应举的《崇相集》、何乔远的《名山藏》、沈有容所辑的《闽海赠言》、曹学?的《曹学?集》、谢肇膌的《五杂俎》及朱国祯的《涌幢小品》等。
这些人当时都身居要职,或多或少与海洋有直接、间接的关系,沈有容、董应举等还是有关海洋社会事件的主要当事人,他们的记载也是第一手资料,这些人在当时的记载虽然难免带有个人的成见,但是,笔者认为这些资料的可靠性应是毋庸置疑的。当然,个别资料在使用过程中尚需要加以考证与辨析。
在撰写本书时,笔者还参阅了当时人所撰写的奏疏、笔记、小说以及文集等,如谢肇膌的《小草斋集》、张燮的《东西洋考》、郑若曾的《筹海图编》、郑舜功的《日本一鉴———穷河话海》、朱纨的《甓余杂集》、陈子龙的《明经世文编选录》、茅瑞征的《皇明象胥录》等以及清人的一些著作。
地方志是记载全国各地自然与人文社会状况的地方性百科全书,也是我国特有的巨大的地方文献宝库。东南沿海各省的地方志里包含了书
丰富的海洋文明人文社会科学信息,为我们今天研究海洋史学及海洋文!
"明史提供了丰富的第一手资料。本文所参考的方志基本上都是福建省的,有《闽书》《福建通志》《福州府志》《泉州府志》《福清县志》《长乐县志》《海澄县志》等。值得一提的是,本文参考的这些地方史志,大多为明代人所纂修,当时人记载当时事,基本上能反映当时的海上真实情况。
本书所采信的有关天主教史料主要有:利玛窦、金尼阁的《利玛窦中国札记》、费赖之的《在华耶稣会士列传及书目》、方豪的《天主教史人物传》,台湾学生书局出版发行的《天主教东传文献》《天主教东传文献续编》《天主教东传三编》《天学初函》等,这些书籍从不同角度记载了当时!"#有关天主教在中国、在福建省传播的信息。
三本书是笔者在博士学位论文《明代首辅叶向高与海洋社会》的基础之上修改扩充而成。在撰写博士论文期间,业师杨国桢先生在笔者进行博士论文选题、开题以及撰写过程中倾注了大量的心血。在论文定稿前的大半年时间内,笔者曾经三易其稿,每修改一遍提交给先生,杨先生都会进行认真的批阅和修改,无论从论文结构、学术观点方面,还是涉及文字处理甚至标点符号等方面,都提出了十分宝贵的指导修改意见。没有杨先生的批评、鼓励及耳提面命,笔者学位论文的顺利完成是难以想象的。杨先生思维敏锐、恢宏大度、视野开阔、学风严谨,为人幽默风趣,善于言辞,颇有史学大家风范。承蒙杨先生抬爱,纳笔者于门下,然而笔者愚钝,对杨先生的治学方法领悟不多,对先生所取得的学术成就及学术地位,更是可望而不可即。但对笔者而言,能少领略先生之教诲,亦算是此生之一大快事。
笔者的同门都知道,杨先生对自己的学生要求之严格在厦门大学是出了名的,他在治学上决不苟且,但同时大家也都承认跟随先生学会了很多做人做事做学问的道理。在厦门大学攻读博士学位的三年时间内,书
!每次与先生在一起探讨问题,亲耳聆听先生教诲,笔者都会有醍醐灌顶、"
#$收获良多的感觉。因此,在厦门大学的三年时间内,笔者在学业上所取!
!
%得的点滴进展,都与先生的严格教诲是密不可分的。记得入学之初,杨&
'(先生曾经告诉笔者,在大学里学到多少东西并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
*+是:你是否学会了掌握知识的方法,一旦你学会了掌握知识的方法,你将,
!
-终生获益匪浅。笔者虽然不敏,却不敢忘记杨先生的教诲。如果说在厦.
/门大学三年来,笔者在做人做事做学问等方面有所进步的话,也是业师倾力培养、教导的结果。因此,在本书再版付梓之际,笔者谨在此对辛勤培育自己的恩师杨国桢先生表示衷心的感谢。同时也感谢为本书重印!"#再版付出辛勤劳动的秦晟同志。
书总序一年的开始是人生的新起点,学习的新坐标,事业的新征程,成功的新希望。但我平生在元旦写下学术研究心愿和追求只有三次。第一次是1980年元旦为《林则徐传》写自序,第二、三次是1998年和2003年元旦分别为《海洋与中国丛书》与《海洋中国与世界丛书》写总序。这三篇序都和海洋与中国的研究有关,特别是后两篇,表达了当年我和我的研究团队走向海洋的书生意气、家国情怀。今天是2018年元旦,要写第四篇序,不能不从第二篇序说起。
1997年3月,我在全国政协八届五次会议上倡议建立中国海洋人文社会学。我毅然从原有的历史学科主流走向多学科结合的边缘,筚路蓝缕,敢为人先,亮出“展开海洋视野,敞舒海洋胸怀,挖掘海洋信息,探讨海洋成败,复忆海洋过去,关注海洋未来,重塑中国海洋文明,迎接全球海洋时代!”的口号。1998年元旦,我在《海洋与中国丛书》总序中说:中国是一个兼具陆海、生态环境多样性的大国。海洋是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重要环境。现今中国的版图内,有1.8万余千米的大陆岸线,1.4万余千米的岛屿岸线,有大于500平方米的海岛6500多个,五大海域的海洋国土达300多万平方千米,相当于陆地国土的1/3。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中华民族不屈不挠地向海洋进军,发展了自己的海洋经济、海洋社会和海洋人文模式,积淀了丰厚的文化,体现了中华文明海洋性的一面。
中华民族有光荣的海洋发展传统,也经历过从海洋退却的严重!
书顿挫。向海洋开放,曾使中国传统的海洋产业、海洋贸易和海洋科技走在世界各国的前列;厉行海禁、压抑向海洋发展的传统,曾使中国丧失海上竞争的优势,处于落后、挨打的地位。走向海洋与忽略海洋的选择,关乎国民经济和社会文明的全局,这是我们的先辈付出沉重的历史代价换取的认识。
21世纪将迎来海洋大发展的时代,世界各国都在调整自己的海洋发展战略,力图在新世纪抢占海上竞争的制高点。中华民族面临复兴海洋发展的机遇和挑战。贯彻、落实海洋发展的基本国策,重振海洋大国的雄风,不仅是海洋界、经济界和政府部门的事情,同时也需要人文社会科学界的积极配合。
提高全民族的海洋意识,需要发达的海洋人文社会科学。国民海洋意识的普遍薄弱,根植于历史上重陆轻海的社会价值导向和海洋人文社会科学的不发达。当代中国的海洋性研究虽在一些人文社会学科领域取得突出的进展,但尚未出现海洋政治学、海洋经济学、海洋社会学、海洋法学、海洋管理学、海洋旅游学、海洋军事学、海洋史学、海洋考古学、海洋文学、海洋民族学、海洋文化学、海洋民俗学、海洋宗教学等的全面振兴,更没有形成多元综合的学术体系。
沿海地区、海洋国土和中国人从事海洋活动的外海区域,蕴藏着大量中国海洋社会人文成果和信息,有待进一步发掘和阐扬。
中国海洋人文社会科学的建设,是一项跨世纪、高难度的理论工程,需要几代学人的不懈努力。《海洋与中国丛书》有志为此做基础性的学术积累。首期出版的各册,都以中国海洋社会经济史和海洋社会人文的视野,从不同的角度展示先人向海洋发展的努力、成败和荣辱,在吸收消化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挖掘民间和海上的各种中国海洋社会人文资料和信息,探索运用多学科整合的研究架构,重新审视中国海洋经济、海洋社会和海洋人文的价值,力争有所突破,为下世纪最终达到融合创新,重塑中国海洋文明奉献一点绵力。希望这一尝试能发凡起例,得到各方面的理解、帮助和支持,唤起更多人文社会科学人士的关注和投入。同时也希望它的出版,有!
书助于全社会更新观念,提高对中国海洋发展重要性的认识,形成关心、支持、投入海洋发展的人文氛围,迎接中国海洋经济、海洋科技和海洋社会人文大发展的21世纪。
2003年元旦,我在《海洋中国与世界丛书》总序中表示,历史事实是人文社会学科研究的出发点,海洋史学的成熟有助于海洋人文学科的发达。让非主流的海洋史学登上中国的学术殿堂,是我的梦想;形成具有独特风格、气派和特色的中国海洋史学,是我的追求:20世纪后期,科技日新月异,生产力大幅提高,给人类带来巨大财富,又给人类的生存带来潜伏的危机。随着陆地人口、资源、环境压力的增大,未来文明的出路在于海洋,已成为国际共识。21世纪的海洋开发与竞争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焦点之一。中国是一个陆地大国,又是一个海洋大国,西部大开发与东出海洋是实现经济腾飞、民族复兴的两翼,在国家发展战略中占有重要的位置。中国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顺应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潮流,走入海洋,走向世界,是历史的大趋势。中国能否抓住发展机遇,建成海洋强国,与海洋世界产生良性的互动,对人类社会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中国能否经受西方海洋霸权的挑战,消解遏制与对抗,在海洋竞争中占有自己的生存之地,避免历史悲剧的重演?这引起了世人的广泛关注和讨论。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中国海洋历史文化的研究,是21世纪理论创新和学术创新必须认真面对的重大课题。
上个世纪90年代初,我对历史的学术兴趣从陆地转移到海洋,对海洋发展陆地化描述的历史文本产生了怀疑,开始酝酿对中国海洋社会经济史和海洋人文社会学的探索。由于自知这是一项艰难的研究计划,需要聚集力量,长期冷静思考,不断探索,不能为浮躁之风所动,以时髦理论虚构历史,或急于求成,追求轰动效应,故设想结合博士生的培养来进行研究,指导他们各选择一个专题,用3—4年时间,一步一个脚印、一届又一届地做下去。我的设想和思路得!
书到博士生们的响应和认同,师生几经切磋,于是有一批博士学位论文的写作,虽有几个失败无成,但大多间有新见,为中国海洋人文社会科学建设做了基础性的学术积累。
1996年,江西高校出版社独具慧眼,支持我挑选一些博士学位论文加以修改,编成丛书,申请列入国家重点图书规划,并主动承担出版任务。在他们的热心支持和鼎力帮助下,《海洋与中国丛书》(8册)在上个世纪末面世,并荣获第十二届中国图书奖。这对我是一个巨大的鞭策和鼓舞,促使我下定决心与时俱进,拓展研究计划,争取2010年前在主要领域都有开拓性、创新性的成果,夯实中国海洋史学的基础。现在奉献给读者的这套丛书(12册),便是《海洋与中国丛书》的延续,又是厦门大学“211工程”第二期建设项目的成果之一。我们追求的目标是:以海洋中国与海洋世界的互动为研究平台,进一步深化中国海洋历史文化的研究;破除忽视海洋发展的观念、心态和认识的盲点,用翔实的历史人文资料,从不同的角度和领域,论证海洋是沟通中外的大通道,是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空间,海洋对经济社会发展、稳定和安全具有重大的国家利益,海洋国土是历代先人开拓经营的结果,海洋文化是中华文化的组成部分,中国海洋发展具有历史的连续性;突破国家、民族的界限和传统的学科结构,实现多学科理论、方法的渗透和融合,推动海洋史学的学科建设和博士生培养;分析中国海洋发展与海洋世界互动过程中的历史经验和教训,为现实和未来的实践提供借鉴。
纳入本丛书的各书,是从博士学位论文和国家、教育部社科研究规划及国外合作项目成果中选取的。作者大多风华正茂,都受过系统的专业训练,善于吸收国内外学界的新成果、新经验,有的已有多年积累,又经多年潜心研究,虽然水平难求一致,但均有创新的亮点。本丛书的内容分别涉及中国历史上的海疆政策、海洋经济管理、海神信仰、海上走私与反走私、海洋灾害、东南海洋区域、海上山东、环黄渤海经济圈的生态环境、经济开发与社会文化变迁、环中国海沉船、南海纷争与海洋权益、西洋航路移民、新加坡华人社会文化!
书的研究,多属立足学术前沿,扣紧时代脉搏的问题。在指导思想、研究主题、研究概念、研究方法、研究顺序上,实现从陆地本位向海洋本位的转移,把海洋视为一种文明形态和文明发展的进程,而不仅是单纯的区域概念或产业概念;站在历史学的立场,整合海洋考古、宗教史、环境史、灾害史、科技史、海洋经济地理、海洋法学、人类学、社会学、管理学等学科知识和成果,填补研究空白,为海洋史学整体框架添砖加瓦,体现中国社会经济史学派的特色和风格,具有重大的学术价值;勇于面对时代需要,追求传统与变革连续性的新思路,发挥学术的社会功用,有较强的社会价值和现实意义。为了增强学术著作的可读性和扩大读者群,作者在通过论文答辩或课题成果评审之后,又对标题和文字做了大量的加工,或做章节调整,重新改写,所有引文都经查核原书,反复校对,力求准确无误。
我们深知,上述内容在中国海洋历史文化领域还仅是沧海一粟,要完成最初的构想还任重而道远。一代有一代的学术,让非主流的海洋史学登上中国的学术殿堂,是我的梦想。感谢厦门大学的研究经费资助和江西高校出版社的精诚合作支持,给我圆梦的机会。人文社会科学对研究对象的阐述和说明不会有终极的结论,只要学术界承认我们努力过,尽心了,就是最高的褒赏。至于是否能够二十年磨一剑,形成具有独特风格、气派和特色的中国海洋史学,还要看今后的努力和学术的检验。
由于海洋发展在国史上长期处于非主流地位,造成资料信息的大量流失和断层,今人所能见到的只是一些断面或碎片。即便如此,从民间和海外发掘史源,还有很大的难度。由于资料分散,检索不易,不少还需实地调查才能获得,受到人力、时间和资金的制约,埋藏地下和海底的文物证据更有待考古的新发现,加上文理、古今、中外之间,学科专业分工过细,往往有好的选题,却一时难竟全功。
特别是外国档案文献的利用,缺乏通晓葡萄牙、西班牙、荷兰、阿拉伯等语言的学术专才,需要培养引进方能解决,有关从海洋世界看中国的许多课题只好延后处理。此乃时势使然,非“不战”之罪,敬!
书请读者见谅。
历史事实是人文社会学科研究的出发点,海洋史学的成熟有助于海洋人文社会学科的发达。这是可以期待的。我们希望以书为媒,广交关注海洋的学术与职业背景不同的有识之士,开展学术交流和合作,共同为提高海洋意识,弘扬中国海洋文化,繁荣海洋事业而努力。作为新兴学科,有许多新的发展空间,需要许多新人的参与、继承、开拓和超越。相信经过几代学人的努力,海洋史学将在中国大放光彩。
我们的努力与党和国家的事业发展同心同向同步同行,经过二十多年的奋斗,一届又一届的青年博士朝着同一个方向砥砺前行,接力创新,参与了对中国海洋史学基本论断和中国特色学术话语体系的建构。从1994年第一本研究著作问世,到2016年出版《中国海洋文明专题研究》(10卷),以丰硕成果呼应时代潮流,满足社会需求,为中国海洋史学奠定基础。这支以我为导师,以我的博士研究生及其再传弟子为主,自然集结起来的研究团队,可以说是中国第一支海洋史研究团队,但它与现行科研体制的研究团队不同,不是由某种基金项目、人才计划或科研单位组织起来的,而是以传统的学业传承关系为纽带,以学术兴趣和国家需要为动力形成的“学术共同体”。如今传承四代,枝繁叶茂,分布各地,为国家和社会培养了一批优秀的人才。
2017年,中共十九大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
“一带一路”倡议的愿景和实践,海洋强国战略的实施,中国海洋史学迎来了新机遇,需要擘画新坐标,谋求新作为。我们和出版社精心策划,将在一年内推出两套丛书。一是《中国海洋空间丛书》4册,由海洋出版社出版。团队八位新锐菁英每两人和我合撰一书,历经三年杀青,以历史的视野、国际的视野,用新的材料、新的理论,开创海洋人文社会科学综合研究的新境界,为海洋强国战略的实施提供文化支撑。二是《海洋与中国研究丛书》26册,由江西高校出版社出版。我们将原有的《海洋与中国丛书》《海洋中国与世界丛书》中的17册均重新修订,同时扩大规!
书模,纳入在其他出版社出版后过了合同期限的5册、尚未公开出版的新书4册,重新布局,精心打磨,统一版式,结集出版。站在学术前沿的制高点上,凝聚饱含二十多年心血的结晶成果,展示中国学界海洋历史文化研究的成就,助推“一带一路”的文化建设,帮助人们认清中国海洋发展的历史定位,认清前进的方向和目标。同时也借此与国内外学者交流,共同推动海洋史学术事业的繁荣。
2018年元旦!
书!"#$%&'()*+第一章海上书生001第一节家世渊源002第二节倭乱中成长019第三节日本侵略朝鲜046第二章留都岁月065第一节谏止矿使税监066第二节与利玛窦的交往085第三节台湾剿倭094第三章独相七年104第一节罢免高肕105第二节大闽江口商人的活动121第四章海国福祉149第一节东沙擒倭150第二节捐修宫庙165第三节为民请命造福海国175第五章再入中枢192第一节水神信仰192书
!"#$%&'()第二节澎湖剿逐荷兰入侵者207第六章三山论学225第一节论学者的背景226第二节中西学的论争230第七章认识与评价264参考文献278书
第一章海上书生叶向高(1559—1627年),字进卿,号台山,别号福庐山人,福建省福清县(现为福清市)人。在明朝万历、天启年间,叶向高曾经两度出任内阁首辅大臣(1607—1614年、1621—1624年),执政时间长达11年之久,是晚明政坛上一位举足轻重的政治家,在当时国是日非、时局混乱的政治舞台上,他发挥了折冲樽俎的重要历史作用。
叶向高的家乡福州府福清县,简称“融”,雅称“玉融”,县名取自“山自永福里,水自清源里,会于治所”一语中的“永福”与“清源”二词,这里自古以来人杰地灵、风景如画,素有“海滨邹鲁”之美誉。叶家在当地是世代书香门第,叶向高的祖辈们多为富商,是比较典型的亦商、亦农、亦儒的三栖之家。福清是明代福建中南部著名的海外贸易基地,在中国古代海外贸易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历史地位。由于福清县较为富庶,在明代中叶嘉靖倭乱期间,那里是惨遭倭寇蹂躏的重灾区之一,就连福清县城也一度被倭寇所攻破,倭寇在此烧杀劫掠,县城庐舍为之一空。福清县境内的牛田,在当时还是倭寇骚扰福建沿海地区的三大据点之一。叶向高就出生在这样的社会历史环境之中,童年时期的遭遇在其身上打下了深深的烙印,同时也使叶向高与海洋社会结下了不解之缘。
书!
"#
$!
!第一节家世渊源%
&'
()
更多章節請下載APP
海鷗小說APP 海量小說 隨時隨地免費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