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像南大——南京大学百年图传

本书是校情教育读本,以图文的形式,介绍了南京大学110年来的变迁,重要事件、重要学术人物,图文并茂、通俗易懂。本书向读者呈现了南京大学的发展历程。全书分为四编,从南京大学的两个源头三江师范学堂和金陵大学讲起,一直到二校合并后的院系调整,最后展示南京大学在崭新的历史机遇中焕发出来的新的生机。全书不单单列举了南大历史上的荣誉,也讲述了曾经的辛酸,是一本客观翔实的南京大学校史缩影。

第一章
原中央大学校长顾毓琇2001年为“南京大学校史博物馆”题名(时年99岁)校史赋莫砺锋惟我南大,创自三江。
波澜既阔,丽泽成双。
广居正位,校名中央。
煌煌金大,比翼雁行。
百年风雨,多难兴邦。
诚朴雄伟,正正堂堂。
名师辈出,群彦汪洋。
邃密科学,绚烂文章。
青衿济济,桃李芬芳。
切磋琢磨,特达珪璋。
与时俱进,乘运更张。
数度乔迁,卜宅吉乡。
钟山郁郁,大江汤汤。
奠千秋基,启万里航。
巍峨史馆,肃穆门墙。
丹书青简,矞矞皇皇。
摩挲瞻仰,循源提纲。
前哲既往,后进当强。
江流不息,暾出东方。
祝我南大,与国同昌。
词义简释:1.《易·兑卦》:丽泽兑,君子以朋友讲习。朱熹:两泽相丽,互相滋益。比喻两源相汇,古代有丽泽书院,即取此义。
2.《孟子·滕文公下》: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3.韦应物《郡斋雨中与诸文士燕集》:吴中盛文史,群彦今汪洋。
4.《礼记·聘义》:珪璋特达,德也。比喻人材优异,才德出众。
5.《尚书·召诰》:太保朝至于洛,卜宅。指选取建都或营宅之地。
6.扬雄《太玄》:物登明堂,矞矞皇皇。意为光明、辉煌。
校史沿革表汇文书院NankingUniversity基督书院益智书院(1888)ChristianCollege三江师范学堂PresbyterianSchool(1891)(1902)(1894)两江师范学堂宏育书院(1906)UnionChristianCollege(1907)南京高等师范学校(1914)金陵大学UniversityofNanking(1910)国立东南大学南京高等师范学校(1920)金陵女子大学GinlingCollege国立东南大学(1913)(1923)国立第四中山大学金陵女子文理学院(1927)GinlingCollege(1930)江苏大学(1928)国立中央大学(1928.5)国立南京大学(1949.8)金陵大学南京大学UniversityofNanking(1950.10)(1951)南京大学NanjingUniversity(1952)两江师范学堂关防南京高等师范学校章国立东南大学之章第四中山大学校之印国立中央大学关防国立南京大学南京大学印金陵大学堂印南京私立金陵大学钤记金陵大学印南京大学清末两江师范学堂、金陵大学堂区位图说明:1907年测绘的南京地图,图中标出的红色地方为1910年规划的金陵大学校址,橙色为已建立的两江师范学堂鼓楼校区平面图浦口校区平面图▲★仙林校区平面图说明:图中★标注为展览馆,▲标注为档案馆三校区区位图序钟灵毓秀,虎踞龙蟠。坐落于古都金陵的南京大学是一所历史悠久的高等学府,其前身是肇始于1902年由张之洞创办的三江师范学堂。先后经历了饱受侵略、战乱不已的晚清和民国时代,进入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在艰难中创业,在曲折中前进,在改革开放中崛起,至今已阅一百一十二个春秋。
百余年来,南京大学历尽沧桑,迭经变革。从堪称“中国师范学堂之嚆矢”的三江(两江)师范学堂,到声誉鹊起的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和国立东南大学;从1928年国立中央大学黉宇宏开,到八年抗战中的西迁和东还;从1949年更名为国立南京大学、翌年径名南京大学,到1952年全国院系调整中与肇基于1888年的金陵大学文、理学院的汇流;从50-60年代的艰苦发展,到1978年后顺应改革开放大潮高歌猛进……百多年南大的命运,始终和国家、民族的命运紧紧系联,与时代和社会的变革息息相关,她的沿革与分合、顿挫与腾飞,也几乎是中国现代高等教育发展历史的缩影。
21世纪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世纪。大国的崛起,为大学,特别是研究型大学的发展注入活力并提供用武之地。南大老校长匡亚明等当年的“八三五建言”为邓小平等中央领导所采纳,形成了“七五”时期建设“重中之重”的决策,继而形成了重点建设一批研究型大学并争取其中有若干所跻身世界一流大学行列的国家战略和国家意志。首批进入“211工程”和“985工程”的南京大学,毫不犹豫地抓住了百年难逢的历史机遇,义无反顾地选择了多少代南大人孜孜以求、魂牵梦萦并为之不懈奋斗的办学理想——跻身世界一流,为中国崛起和人类发展提供新思想、新理论、新知识和新技术,培养国家栋梁之才!大江竞渡,百舸争流;中原逐鹿,骐骥奋发。
南大人秉承“诚朴雄伟、励学敦行”的优良传统,始终保持着自强不息、艰苦奋斗、中流击水、奋勇拼搏的精神,谋国家之富强,求科学之进步,与民族共命运,在中国高等教育和科技发展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华章。
踏遍青山人未老,而今迈步从头越。百年高等学府的历史,将翻开新的一页,铸就新的辉煌!今天,南京大学档案馆的同志们精心撷取一组组珍贵的图片,编著《影像南大——南京大学百年图传》一书,回眸历史,着眼当代,展望未来,让光影流转中的那些人、那些事,激励南大人昂首前行、续写鸿篇。
是为序。
2014年10月1目录第一编肇始三江(1902—1949)第一章从三江到两江(1902—1912)………………………………………………3第一节三江师范学堂的创建…………………………………………………5第二节更名两江师范学堂……………………………………………………6第三节三江、两江的行政组织体系……………………………………………9第四节三江、两江时期的学科设置、学制及办学规模………………………9第二章东南黉宇(1914—1927)…………………………………………………15第一节南京高等师范学校的开办……………………………………………16第二节南高师的行政组织体系与学科设置…………………………………21第三节东大的组建与南高师的归并…………………………………………22第四节南高师、东大的办学方针……………………………………………25第五节国立东南大学的系科设置……………………………………………27第六节南高师、东大的“全国第一”…………………………………………29第七节活跃的学术研究………………………………………………………34第八节南高师、东大师生的革命活动………………………………………36第三章巍巍中大(1927—1949)…………………………………………………38第一节国立第四中山大学与江苏大学………………………………………39第二节定名国立中央大学……………………………………………………40第三节易长风波………………………………………………………………42第四节罗家伦的治校方针和教育思想………………………………………44第五节西迁办学………………………………………………………………58第六节回迁后的中央大学……………………………………………………71第七节五二○运动……………………………………………………………74第八节护校迎解放……………………………………………………………771影像南大——南京大学百年图传第二编源起汇文(1888—1952)第四章从书院到大学堂(1888—1910)…………………………………………81第一节历任院(校)长…………………………………………………………81第二节校园建筑………………………………………………………………85第三节金陵大学鼓楼医院……………………………………………………88第五章江东之雄(1910—1952)…………………………………………………89第一节金陵大学的组建、立案与发展(1910—1937)………………………90第二节历任院(校)长…………………………………………………………92第三节金陵大学校歌校训校标……………………………………………94第四节办学理念和学科设置…………………………………………………97第五节校园规划和建筑………………………………………………………99第六节文学院………………………………………………………………105第七节理学院………………………………………………………………113第八节农学院………………………………………………………………127第九节西迁入川至东还复校(1937—1949)………………………………132第十节合并与改制(1949—1952)…………………………………………140第三编再铸辉煌(1949—2009)第六章承前启后(1949—1952)…………………………………………………145第一节接管与更名…………………………………………………………145第二节1952年院系调整中的合与分………………………………………154第三节建设新校园…………………………………………………………157第四节校园风光……………………………………………………………159第七章曲折前进(1952—1978)…………………………………………………160第一节“具有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高等教育办学思路…………………162第二节向科学进军…………………………………………………………164第三节跻身全国重点高校行列……………………………………………167第四节改善办学条件………………………………………………………167第五节六十周年校庆………………………………………………………169第六节拨乱反正……………………………………………………………1712目录第八章蓄势待发(1978—1991)…………………………………………………176第一节恢复全国重点高校…………………………………………………177第二节“东风第一枝”………………………………………………………178第三节科学的春天…………………………………………………………180第四节“八三五建言”:建设“重中之重”……………………………………182第五节确立“以学科建设为龙头”的改革发展方略………………………183第六节创建七年制医学院…………………………………………………184第七节18个学科首批入选“国家队”………………………………………185第八节建立研究生院………………………………………………………190第九节南京大学所授博士学位中的“全国第一”…………………………191第十节受国务院表彰的博士、硕士学位获得者……………………………192第十一节国际化办学迈出实质性步伐……………………………………193第十二节学术榜的突破……………………………………………………195第十三节拓展办学空间建立浦口校区…………………………………197第九章跨越新高(1991—2009)…………………………………………………198第一节首批列入“211工程”…………………………………………………198第二节成立校董会…………………………………………………………199第三节跻身首批“985工程”…………………………………………………200第四节本科教学评估………………………………………………………202第五节创新机制,培育新的学科生长点……………………………………203第六节百年校庆……………………………………………………………206第七节基础学科向现代工科延伸…………………………………………207第八节中国共产党南京大学第九次代表大会……………………………207第九节开辟新百年发展基业,建设仙林国际化校区………………………208第四编今日南大第十章队伍建设…………………………………………………………………211第一节师资队伍……………………………………………………………211第二节大师风范……………………………………………………………212第十一章人才培养………………………………………………………………218第一节办中国最好的本科教育……………………………………………218第二节国家级教学名师……………………………………………………2223影像南大——南京大学百年图传第三节学子风采……………………………………………………………223第四节新星璀璨……………………………………………………………225第十二章科学研究………………………………………………………………226第一节自然科学研究领域的最高荣誉——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227第二节南京大学荣获国家级科学三大奖项………………………………228第三节南京大学国家级科研机构…………………………………………230第四节中国南海研究协同创新中心入选“2011计划”……………………231第十三章文化传承创新成果……………………………………………………232第一节原创性、基础性工程——《中国思想家评传丛书》(200部)………233第二节中国出版政府奖图书奖作品………………………………………234第三节南京大屠杀史料集…………………………………………………236第四节教育部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奖名录…………………238第十四章社会服务………………………………………………………………241第一节南大首创的产业园和工作站………………………………………241第二节服务地方成果………………………………………………………243第十五章国际化办学……………………………………………………………244第一节学生海外交流………………………………………………………244第二节台港澳交流…………………………………………………………249第十六章杰出校友………………………………………………………………251第一节“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251第二节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励的校友………………………………252附录………………………………………………………………………………254一、南京大学及其前身历任校长………………………………………………254二、名誉博士……………………………………………………………………255三、星光璀璨……………………………………………………………………256四、曾在南京大学及其前身学习、工作过的两院院士名录…………………257参考资料……………………………………………………………………………266后记………………………………………………………………………………2684第一编肇始三江(1902—1949)1901年,清政府试行“新政”,颁布《人才为政事之本》的兴学诏书,谕令各省督抚学政兴办各级学堂。1902年,南京大学的前身——三江师范学堂便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应运而生。南京大学即肇始于此,至今已有一百一十多年历史,期间迭经变革,先后更名为两江师范学堂、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国立东南大学、第四中山大学、江苏大学、国立中央大学和国立南京大学,1950年定名为南京大学。
第一章从三江到两江(1902—1912)概述1902年,“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主要倡行者张之洞署理两江总督,开始创办三江师范学堂(简称“三江”),选址江宁府北极阁前明代国子监所在。1906年,三江师范学堂更名为两江师范学堂(简称“两江”),杨觐圭、徐乃昌、李瑞清先后任学堂总办(即校长)。李瑞清以“视教育若生命,学校若家庭,学生若子弟”为办学理念,着力培养“崇实务本”的学风,以“嚼得菜根、做得大事”为校训,由此薪火相传,形成南京大学优良的学风。
两江总督张之洞1903年2月5日(清光绪二十九年正月初八),张之洞正式上奏《创建三江师范学堂折》,奏报朝廷:“兹于江宁省城北极阁前,勘定地址,创建三江师范学堂一所,凡江苏、安徽、江西三省士人皆得入堂受学。”这片奏折详尽而又具体地汇报了创设三江师范学堂的理由、意义、章程学制、生员定额、师资来源及构成、办学经费及筹措渠道等。张之洞对筹建三江师范学堂已经是深思熟虑、了然于胸3影像南大——南京大学百年图传第一章从三江到两江(1902—1912)1903年3月(清光绪二十九年初),张之洞(前右)与继任两江总督魏光焘(前左)和三江师范学堂职员合影三江师范学堂开学典礼上,张之洞(中)与学堂官员合影受张之洞委派,缪荃孙(前排中)、徐乃昌(前排左四)、柳诒徵(前排左一)等于1903年赴日本考察教育,这是行前留影4第一编肇始三江(1902—1949)第一章从三江到两江(1902—1912)第一节三江师范学堂的创建缪荃孙等前往日本考察,主要是为了汲取日本师范教育成功经验而用于三江师范学堂的建设发展。考察回国后不久,缪荃孙即被委任为三江总稽查,1905年,徐乃昌任三江总办,柳诒徵担任三江历史教员。
三江师范学堂选址北极阁前明代国子监旧址,并暂借江宁府署先行开办。学堂1902年开始酝酿、筹备,1903年开办,着手聘请师资、建造学堂,自1903年6月19日中日教习“互换知识”一年,至1904年11月正式招生入学,在两年多的时间内,完成了创建工作。三江师范学堂是当时江苏的最高学府,“堪与京师大学堂比美”,也是“中国师范学堂之嚆矢”。三江师范学堂校址(明代国子监旧址)张之洞(1837—1909)字孝达,号香涛,河北南皮人。早年读经史,同治二年(1863)荣登“探花”,任翰林院编修。曾连续十年出任浙江、湖北、四川等省的考官或学政。在出任山西巡抚和署理两广总督时,就力主兴学育才。1902年,署理两江总督后创办了三江师范学堂。
张之洞在举办洋务、接触新学的过程中,对在中国延续了一千余年并日趋僵化、腐朽的科举制度深恶痛绝,洞察其弊,逐渐形成了变革甚至废止科举、广兴新式学堂的认识。他在《劝学篇》中提出并阐述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在这一新旧杂糅、中西参酌的思想指导下,张之洞对中国传统教育制度的变革,进行了多方面的实践和探索,对于建立一种完备而系统的新式教育体系,进行了持之以恒的思考和总体性的筹划,并最终形成章程法规。他参与制定了《学务纲要》和近代中国第一个经正式颁布并在全国实施的教育体制——《奏定学堂章程》,即“癸卯学制”。
在署理两江的百余天内,张之洞对于三江师范学堂的创建全力以赴,运筹帷幄,规划设计,倾注了满腔热情,确定了几乎所有方针大计和具体细则。因此,在他离任之后,三江的建造工程和办学进程依然能够按部就班地进行。也正因为此,后人均以张之洞为三江师范学堂的主要创始人。1906—1909年出任两江总督的端方,他关于两江师范学堂的所有奏折,均冠以“两江师范学堂经前督臣张之洞创办”之语。李瑞清也在《两江师范同学录叙》中说:“南皮张相国于江南建两江师范学校。中国师范学校之立,以两江为最早。”5影像南大——南京大学百年图传第一章从三江到两江(1902—1912)第二节更名两江师范学堂1906年,两江总督周馥将校名更为两江师范学堂,李瑞清任学堂监督。李瑞清以“视教育若生命,学校若家庭,学生若子弟”为办学理念,着力培养“崇实务本”的学风,首创图画手工科,开中国高等美术教育之先河。他提出了学校最早的校训“嚼得菜根、做得大事”。
学堂监督李瑞清两江师范学堂关防清宣统元年十一月刻印的《两江师范学堂同学录》。在其叙中,李瑞清明确提出了要培养“中国之培根、笛卡尔”的办学目标6第一编肇始三江(1902—1949)第一章从三江到两江(1902—1912)两江师范学堂全图一字房(教学楼)7影像南大——南京大学百年图传第一章从三江到两江(1902—1912)口字房(办公室、图书室、实验室楼房)教职员宿舍李瑞清(1867—1920)字仲麟,号梅庵,入民国署清道人,江西抚州人。1895年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三署江宁提学使。1905—1911年先后任三江师范学堂总办、两江师范学堂监督。中国近现代著名教育家、美术家、书法家,近代高等美术教育的奠基人和改革者。
在南京大学鼓楼校区北园两江路畔,有校牌“两江师范学堂”六个字,这就是李瑞清任两江师范学堂监督时所写,字体遒劲有力,笔画沉着厚重,至今已经历了百年风雨。1906年,李瑞清担任两江师范学堂监督,针对东南地区急需任课师资的实际,在学堂增设选科、补习科,附设中小学校。李瑞清曾亲赴东瀛,聘请日本教习传授西方科学和近代工艺,在两江师范学堂首创图画手工科,设立画室及有关工场,并亲自讲授国画课,增设音乐课程,培养了中国最早的近代美术师资和艺术人才。国画大师张大千、著名书法家胡小石、艺术教育家吕凤子皆出自他的门下。在他的悉心主持下,两江师范学堂成为名副其实的江南第一学府。
8第一编肇始三江(1902—1949)第一章从三江到两江(1902—1912)第三节三江、两江的行政组织体系学堂设置监督(即校长),并在监督下分设教务长、庶务长、斋务长三职。教务长分管中日教习,负责教学,管理教材;庶务长管理学堂总务,下辖会计官、文案官、杂物官及相关职员;斋务长统领监学官、检察官,负责对学生操行和生活的管理。这种组织结构,后来演变成为校长以下设教务长、训导长、总务长的“三长制”。
三江、两江的行政组织体系第四节三江、两江时期的学科设置、学制及办学规模学堂设置了下列学科:数理化科、农学博物科、历史舆地科、图画手工科。学制分为:一年初级师范最速成科、二年速成科、三年本科,以及四年制优级师范本科。
学堂的招生主要集中在三个阶段,其一为1904年秋冬,此时的招生对象为“举贡禀增生员”,即有传统功名者;其二为1906年到1908年春,三江更名两江后,专办优级本科,改以中学堂和初级师范毕业生为招生对象,但合格生源不足,只好放宽条件,频频招生,其中包括“预科”和“补习科”;其三是1910年春到1911年春,此时已有较多的合格考生,两江的发展也已步入正轨,招生规模扩大。
三江、两江前后开办八年,到1910年时共有毕业生900余名,其中初级师范毕业117人,大都到小学堂任教;两江时期毕业802人,包括程度较高的“分类科”和“选科”的毕业生248人,他们一般取得中学堂和初级师范教员的资格,他们的视野、抱负、学养和能力,在学界和社会得到好评。
9影像南大——南京大学百年图传第一章从三江到两江(1902—1912)学科分类学科(班级)入校时间毕业时间学生数最速成科光绪三十年十月光绪三十一年十二月58速成科光绪三十年十月光绪三十一年十二月26本科光绪三十年十月光绪三十三年十二月32第三分类科甲班光绪三十年十月宣统元年十二月35第四分类科光绪三十年十月宣统元年十二月46数学理化选科光绪三十二年六月宣统元年十二月31农学博物选科光绪三十二年六月宣统元年十二月37图画手工选科甲班光绪三十二年六月宣统元年十二月33第三分类科乙班光绪三十二年六月(资料编印时尚未毕业)50历史舆地选科光绪三十三年九月(资料编印时尚未毕业)38图画手工选科乙班光绪三十三年九月(资料编印时尚未毕业)36数学理化预科光绪三十三年九月(资料编印时尚未毕业)38补习科乙班光绪三十三年九月(资料编印时尚未毕业)44补习科丙班光绪三十三年九月(资料编印时尚未毕业)38补习科丁班光绪三十三年九月(资料编印时尚未毕业)39补习科戊班光绪三十三年九月(资料编印时尚未毕业)45补习科己班光绪三十三年九月(资料编印时尚未毕业)43公共预科毕业出校者(未注明)(未注明)43未毕业出校者(未注明)25注:(1)本表依据1909年底(清宣统元年十一月)刻印的《两江师范学堂同学录》汇总编制,故资料数据截止时间为1909年底。
(2)表中“第三分类科”为数学物理化学分类科“,第四分类科”为农学博物分类科。
三江、两江校名的由来三江师范学堂的名称由学堂创建人张之洞亲定。在上奏朝廷的《创建三江师范学堂折》中,张之洞有如下表述:“两江总督兼辖江苏、安徽、江西三省……兹于江宁省城北极阁前勘定地址,创建三江师范一所,凡江苏、安徽、江西三省士人,皆得入堂受学。”至于“三江师范学堂”之“三江”的含义,迄今尚无公认的权威解释。以下所列举的两种解说,均为后人的猜想。其中一种说法出自中央大学首任校长张乃燕,他在《国立中央大学沿革史》中有个非常简略的解释:“盖取《尚书》扬州三江之义”。《三江10第一编肇始三江(1902—1949)第一章从三江到两江(1902—1912)师范学堂章程》则载明:“本学堂名三江师范,为江苏、安徽、江西三省之公学。”或许这也是“三江”之名的由来。
1905年底,江苏士绅张謇等先后上书清廷学部和两江总督,提议:“三江师范学堂应请厘正名称为两江师范学堂”,并为时任两江总督周馥采纳。周馥批曰:“三江即是两江。两江总督兼辖江南、江西(江南兼辖苏、皖),故此项学堂应定名为两江师范,庶几名实相符,仍照前议厘正名称为是。”中日教习两江师范学堂非常注重教学,学生成绩被公认为江南各高等学堂之冠。教员一部分聘请中国学者,主要担任经学、文学、伦理、修身、历史、舆地、算学、英文、体操等课程的授课。其来源分两种:一是直接向社会选聘德学兼备的学者;二是各省推荐的人员经考试合格后加以培两江师范学堂全体教职员合影训。
另一部分是日本教习,主要讲授物理、化学、博物、生理、农学、图画、手工、日语等课程。
首批延聘日本高等师范教习11人,先后共延聘日本教习约30余人。
这充分体现了张之洞“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也开启了南京两江师范学堂金工实习(站在黑板前者为现代高等学府之先河。日本教习,其右为日语翻译)11影像南大——南京大学百年图传第一章从三江到两江(1902—1912)学子精英胡小石(1888—1962)名光炜,字小石,号倩伊、夏庐,江苏南京人,国学大师。1906年9月考取两江优级师范学堂预科,翌年插班入农学博物分类科,1909年毕业。国学、诗文、书法均得到李瑞清的指点,对古文字声韵训诂、佛典道藏、金石书画的研究造诣颇深。历任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金陵大学、东南大学、中央大学教授、系主任、文学院院长,1949年后任南京大学文学院院长、图书馆馆长等职。
陈中凡(1888—1982)原名钟凡、宗藩,字觉云,江苏建湖人,中国古典文学家。其叔父陈玉树是三江师范学堂提调。1910年2月考入两江师范学堂公共科,毕业后考取北京大学哲学系。1918年后,历任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国文部主任、东南大学国文系主任,广东大学、暨南大学中文系教授兼文学院院长,金陵大学国文系教授。1949年后任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在诸子群经、书目学、先秦两汉文学史等领域造诣颇深。
吕凤子(1888—1959)又名吕濬,字凤痴,江苏丹阳人。1910年1月毕业于两江师范学堂图画手工选科,擅图画、金石、雕刻、书法及诗词,是我国近代艺术教育的开创者。民国初年创办丹阳正则女子初等学校,后发展成正则艺专。历任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南京高等师范学校、东南大学、中央大学教授。
12第一编肇始三江(1902—1949)第一章从三江到两江(1902—1912)刘永翔两江师范学堂毕业文凭此毕业文凭颁于宣统二年(1910),内容详尽,主要包括所学学科、各科考试成绩及任课教师等信息,从中可见刘永翔毕业于师范学堂第四分类科,毕业分数精准到八十四分四厘四毫,并且当时的日本教员众多,几与中国教员数量相当。上钤有满、汉两种文字的学堂印章,文曰“两江师范学堂关防”。该文凭由刘永翔后人捐赠,现藏于南京大学档案馆。
两江师范学堂毕业文凭13影像南大——南京大学百年图传第一章从三江到两江(1902—1912)刘永翔两江师范学堂卒业证此证书颁于光绪三十三年(1906),是两江师范学堂的高等专修预科卒业证明,从中可见当时学堂设有日本总教授一职,可窥其模仿当时日本教育体制之一端。上钤有满、汉两种文字的学堂印章,文曰“两江师范学堂关防”。该证书由刘永翔后人捐赠,现藏于南京大学档案馆。
两江师范学堂卒业证两江师范学堂校名牌此名牌系一整块石材制成,校名由学堂监督李瑞清题写,书写字体为魏碑体,内填绛红色漆。现保存于南京大学鼓楼校区校史博物馆前。
两江师范学堂校名牌14第二章东南黉宇(1914—1927)概述辛亥革命以后,两江师范学堂因战事一度停办。
1914年8月,江苏巡按使韩国钧委任江谦为校长,就两江师范校舍筹建南京高等师范学校(简称“南高师”)。1920年,在南高师基础上成立国立东南大学(简称“东大”)。东大成立后,南高师不再招收新生,并于1923年并入国立东南大学。
1914—1925年十余年间,江谦、郭秉文先后执掌校政,在学科、教学和治校体制上实行改革,以诚为训,确立“三育”(训[德]、智、体)并举和“四个平衡”的办学理念,要求学生要有“国士的风度和气节”,有“钟山之崇高、玄武之恬静、大江之雄毅”,在教育界和学界首任校长江谦都产生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南高师和东大坚持以学术为重,明确提出了发扬民族精神、民主精神和科学精神的办学思想,主张学者治校,广延硕彦俊秀以为师资,刘伯明、吴宓、陶行知、李叔同、竺可桢、茅以升、吴梅、黄侃、秉志、胡刚复、汤用彤、胡焕庸、熊庆来等许多名师在南高师和东大执教,时人誉为“以科学名世”,称其为“中国科学社的大本营”。
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校印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校训15影像南大——南京大学百年图传第二章东南黉宇(1914—1927)第一节南京高等师范学校的开办南京高等师范学校首任校长江谦,致力于改革,使一所“中体西用”的师范学堂呈现出多学科综合大学的雏形。
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校园平面图16第一编肇始三江(1902—1949)第二章东南黉宇(1914—1927)江谦作词、李叔同谱曲的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校歌歌词:歌词译文:大哉一诚天下动,诚实之德多么伟大,整个世界都为之鼓动,如鼎三足兮,曰知、曰仁、曰勇。像鼎之三足支撑着它的,是智慧、仁爱和奋勇。
千圣会归兮,集成于孔。集大成的圣人是孔子,是众圣汇聚归依的正宗,下开万代旁万方兮,一趋兮同。直到千秋万代,旁及四面八方,我们的目标都相同。
踵海西上兮,江东;随着海潮沿江西上,就是富饶的江东;巍峨北极兮,金城之中。巍峨的北极阁啊,耸立在雄伟的南京城中。
天开教泽兮,吾道无穷;上天开启了教育的恩泽,我们的事业永无穷;吾愿无穷兮,如日方暾。衷心祝愿事业无穷,像初升的太阳照耀长空。
17影像南大——南京大学百年图传第二章东南黉宇(1914—1927)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教职员宿舍之一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工艺(工科)实习场18第一编肇始三江(1902—1949)第二章东南黉宇(1914—1927)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国文专修科毕业生合影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教育科学生送别合影19影像南大——南京大学百年图传第二章东南黉宇(1914—1927)刘伯明(左七)、陶行知(左六)、陈鹤琴与南高师教育科第一届毕业生合影江谦(1876—1942)字易园,号阳复,安徽婺源(今属江西)人,著名教育家。早年受业于南京文正书院,为山长张謇所赏识。1902年,张謇在南通创办我国第一所民办通州师范学堂,江谦初任堂长、后任校长。1914年8月,江苏巡按使韩国钧委任江谦为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校长,就两江师范学堂勘察校舍筹备开学。
在两江师范的校址开办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实则是延续三(两)江师范学堂的办学传统,并加以发扬光大。江谦虽然心中有着非常宏伟的目标,但行事却非常谨慎,第一年招生时严格奉行“宁缺毋滥”的原则,所以规模宏大的南高师这一年仅设国文、理化二部和国文专修科,招生人数仅126人。江谦学问根基深厚,不仅掌握着学校的发展方向,而且身体力行,亲自为学生讲授“四书”和《说文解字》等课程,并要求学生精研曾国藩《家书》,结合实际撰写读书笔记。江谦的领导,加上他的后任郭秉文等人的努力,南高师发展很快,至1919年,全校共设有国文史地部、数学理化部、教育专修科、英文专修科、农业专修科、工艺专修科、商业专修科、体育专修科等,校舍面积370亩,教职员94人,学生共416人,成为东南最高学府,足以和北方的北京大学相媲美。
由于操劳过度,江谦仅仅当了三年校长,就不得不离任休养。但他对南高师所做的贡献,仍然受到了充分肯定。为了表彰他的办学之功,江苏省政府特别颁发给他三等嘉禾奖章一枚。
20第一编肇始三江(1902—1949)第二章东南黉宇(1914—1927)第二节南高师的行政组织体系与学科设置学校设置校务会议,负责规定办法、任调职员、进退学生和审核经费。在总务处下设置教务会议、庶务会议和斋务会议。教务处负责教授和实习事务;庶务处负责书记和会计事务;斋务处负责训练和管理事务。
学科设置:南高师开办伊始,人数甚少,1915年第一次招生时,仅招国文、理化两部预科和国文专修科,其中国文专修科只招收了一届,于1917年毕业。1916年春开办体育专修科,同年秋增设工艺专修科,1917年秋增设农业专修科、商业专修科和英文专修科,1918年秋增设教育专修科。
1919年春改国文部为国文史地部、理化部为数学理化部。至1919年,南高师设有2部6科,即国文史地部、数学理化部和教育专修科、英文专修科、农业专修科、工艺专修科、商业专修科、体育专修科。
南京高等师范学校组织系统表(1918)21影像南大——南京大学百年图传第二章东南黉宇(1914—1927)第三节东大的组建与南高师的归并1920年9月,郭秉文联合张謇、蔡元培、王正廷、沈恩孚、蒋梦麟、穆湘玥、黄炎培、袁希涛、江谦共十人,联名向教育部提出“拟就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校址,及南阳劝业会旧址,建设南京大学,以宏造就”。12月7日国务会议全体通过,同意以南京高等师范学校为基础筹建大学,定名国立东南大学。1923年南高师学生全体毕业后,南高师名称即取消。
郭秉文就任国立东南大学校长后强调:“不发扬民族精神,无以救亡图存;非振兴科学,不足以安邦立国。”郭秉文南高师第二任校刘伯明南高师国文史地陶行知南高师教务主任、长、东大首任校长部主任,东大文理科主任、校长东大教育科主任办公处副主任(副校长)国立东南大学校印国立东南大学校徽22第一编肇始三江(1902—1949)第二章东南黉宇(1914—1927)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国立东南大学并存时的校门郭秉文(1879—1969)字鸿声,江苏江浦人。早年就读于上海清心书院,后赴美留学,1914年获哥伦比亚大学博士学位。1915年回国后,先后担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教务主任、校长及国立东南大学首任校长,被誉为“东南大学之父”。20年代曾连续3届当选世界教育会副会长兼亚洲分会会长。抗战胜利后出任联合国远东救济总署副署长兼秘书长。
郭秉文深谙办学之道首在广延名师。他留美六载,毕业于有“世界新教育中心”之称的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曾任中国留美学生联合会主席,后来又几度出国考察高等教育,对欧美留学生的情况了解甚清。他往往是先拟出优秀中国留学生的名单,请欧美著名大学校方代为介绍,然后再与学生进行交谈,甚至前往观察实验或旁听教学。对于具有真才实学者,他都千方百计“拉”过来,常常预付薪金,以作为留学生回国的“旅费”。
当时在美国成立的中国科学社聚集了一批中国留学生的精英,郭秉文认准这是一个“富矿”,遂诚邀其创始社员加盟南高师,共谋发展。他先将社长任鸿隽和主要发起人秉志、杨杏佛等请来学校,或委以重任,或待若上宾,同时又鼎力支持他们将“中国科学社”的大本营迁回国内,安扎在南京,于是其他留学生便源源而来。一时间,国23影像南大——南京大学百年图传第二章东南黉宇(1914—1927)立东南大学名师荟萃,俊彦云集,学人皆以受聘南高师、东大为荣,“孔雀东南飞”也成为教育界人士的热门话题。燕京大学校长司徒雷登在其所著《在华五十年》一书中写道:“郭秉文延揽了五十位留学生,每一位都精通他自己所教的学科。”北京大学教授梁和钧在其《记北大(东大附)》一文中更有点睛之笔:“北大以文史哲著称,东大以科学名世。然东大的文史哲教授,实不亚于北大。”因为“东大所延教授,皆一时之选”。
刘伯明(1887—1923)名经庶,祖籍山东章丘,生于南京,哲学家,教育家。专于道家老子哲学、西洋哲学,精通英文,并通法文和德文,兼及希腊文与梵文。
刘伯明早年就学于金陵大学的前身汇文书院,后留学日本,曾任日本留学生青年会干事,并加入同盟会。辛亥革命后赴美留学,入美国西北大学研究院攻读哲学和教育学,获博士学位。1915年回国后,刘伯明倾心于教育事业,先受聘为金陵大学教授,同时任教于南京高等师范学校。1919年后,历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国文史地部主任、校长办公处副主任,国立东南大学文理科主任、哲学系主任、行政委员会副主任。
刘伯明悉心致力于校风建设,在其论著《论学风》和《共和国民之精神》等文中提到,“学校中有两个最难调和之精神,一曰自由,一曰训练”,作为一个学者必须既要有一种自由的精神,又要有一种负责任的态度。自由精神和负责任态度的结合,使南高师、东大形成了勤奋、朴实的学风。
刘伯明曾说:“吾校同学率皆勤朴,无浮华轻薄气习,而其最显著之优点,在专心致力于学。其艰苦卓绝,日进不已,至可钦佩,实纨绔子之学生所不能及者也。”陶行知(1891—1946)原名文濬,后改知行,又改行知,安徽歙县人。提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等著名主张,形成了“生活教育”的思想体系。
毛泽东、宋美龄分别称他是“伟大的人民教育家”和“万世师表”。
1909年,陶行知考入南京汇文书院,后就读于金陵大学文科。1914年,他以全校文科第一名的成绩毕业。后留学美国,回国后任南高师、东大教授、教务主任等职,开始其教育生涯。在此期间,他将“教授法”改为“教学法”,他认为:“一,先生的责任在教学生学;二,先生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三,先生须一面教一面学。”这一理念不久为全国各高校所采用。1927年,他创办了“晓庄试验乡村师范”,培养乡村教师。
曾与蔡元培等发起成立中华教育改进社,发起成立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总会。
24第一编肇始三江(1902—1949)第二章东南黉宇(1914—1927)第四节南高师、东大的办学方针郭秉文、刘伯明、陶行知等,在主持南高师校务期间,呕心沥血、革故鼎新,大力提倡“训育、智育、体育”三育并举,明确提出了训(德)、智、体三育的标准、方法、程序及实施办法等,对于我国近代高等教育的发展具有创见和重要意义。郭秉文作为20世纪上半叶中国最著名的教育家之一,他把办学方针归纳为一个“平”字:“平,是治学治事的最好座右铭。”就大学教育而言,他认为应力求达到“四个平衡”。
国内与国际的平衡:博取众家之长,广求知识于世。
通才与专才的平衡:一所综合大学,应注重通才与专才教育的相辅相成、相互调剂,使通才不致流于空疏,专才不致流于狭隘。
人文与科学的平衡: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的均衡发展,平等对待各种学术思想,提倡学术自由。
师资与设备的平衡:既注重延聘国内外著名学者,又注重学校的基本建设。
延聘名师王瀣(1871—1944)字伯沆,祖籍江苏溧水。1915年起在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国立东南大学、国立中央大学执教数十年,抗战胜利前夕病逝南京。
吴宓(1894—1978)字雨僧,陕西泾阳人。
1921年至1924年,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国立东南大学英语兼英国文学教授,并与刘伯明、梅光迪、柳诒徵等创办《学衡》杂志。
吴梅(1884—1939)字瞿安,号霜厓,江苏苏州人。1922年至1937年,执教于南高师、国立东南大学、国立中央大学,培养了大量学有所成的戏曲研究家和教育家。他是第一个在高等学府传授戏曲课的教师,开创了研究曲学之风气。
25影像南大——南京大学百年图传第二章东南黉宇(1914—1927)汤用彤(1893—1964)字锡予,湖北黄梅人。在哈佛期间,由于才华出众,与陈寅恪、吴宓并称“哈佛三杰”。1922年至1931年,任国立东南大学、南开大学、国立中央大学哲学系教授、系主任。1948年当选中央研究院第一届院士。
李叔同(1881—1943)号息霜,浙江平湖人。
他是向中国传播西方音乐的先驱,所创作的《送别歌》,历经几十年传唱经久不衰。1915年起执教于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教授图画、音乐,并为学校校歌谱曲。1918年,在杭州虎跑寺出家,号“弘一法师”。
陈鹤琴(1892—1982)浙江上虞人。1919年起,先后担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国立东南大学、国立中央大学、国立南京大学教授。在此期间,他致力于研究儿童心理学、家庭教育学和幼儿教育学。1923年他创办了鼓楼幼稚园,并将其作为理论研究的实验基地。
楼光来(1895—1960)字昌泰,浙江嵊州人。1923年起,先后担任国立东南大学外文系教授,国立中央大学中文系系主任、文学院院长。长期从事翻译工作和莎士比亚作品研究,是国民政府教育部部聘教授。
邹秉文(1893—1985)江苏泰兴人。1916年至1927年,先后担任金陵大学农林科教授、南高师和东大农科主任。1930年至1931年又一度任国立中央大学农学院院长,是中国植物病理学教育的先驱。
陈焕镛(1890—1971)字文农,祖籍广东新会。1921年至1927年,任国立东南大学教授,著名植物学家,我国近代植物分类学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之一。1955年选聘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
26第一编肇始三江(1902—1949)第二章东南黉宇(1914—1927)第五节国立东南大学的系科设置东大学科十分齐全,分为教育科、文理科、农科、商科和工科5个科,达到了5科30系的规模。其中,文理科是全校规模最大、师资最强、培养人才最多的科。1926年之后,东大实行了文理分科。
教育学系教育科体育学系心理学系数学系(附天文)物理学系、化学系政法经济学系文理科地学系国文系、历史学系学科设置哲学系英文系、西洋文学系(生物学系、农产制造系1924农艺系农科年春畜牧系园艺系、蚕桑系、病虫害系)工商管理系银行系、会计系国际贸易系商科普通商业系交通运输系保险系机械工程系工科土木工程系(1924—1927年间划出)电机工程系27影像南大——南京大学百年图传第二章东南黉宇(1914—1927)国立东南大学编号为第一号的毕业文凭,获得者为严济慈国立东南大学学生合影(1922年4月)28第一编肇始三江(1902—1949)第二章东南黉宇(1914—1927)第六节南高师、东大的“全国第一”1915年,创办第一个体育专修科。
1919年,率先改“教授法”为“教学法”。
1920年,成立第一个新型地学系。
1920年,首创大学男女同校。
1920年,开始面向社会开办暑期学校。
1920年,创建中国第一个现代物理学实验室。
1920年,成立物理系。
1921年,创建国内大学第一个生物系。
1921年,创建国内大学第一个算学系。
1921年,创建国内第一所设在综合大学的商科大学。
首创体育专修科1915年12月,南高师拟定增设体育专修科计划书,报教育部备案,是国内高校最早国内高校第一个体育专修科29影像南大——南京大学百年图传第二章东南黉宇(1914—1927)设立的体育专修科。1916年3月22日举行招生考试,首次招生41人,4月14日正式开学,学制为两年,为我国培养了第一批体育师资和体育管理人才。1918年和1919年分别改学制为三年、四年。为了提高体育教育质量,加快体育系科的建设,南高师先后重金聘请美国人麦克乐(1916)、祁屋克(1917)、饶冰士(1918)为体育主任。鉴于南高师在体育教育上的先进性和已取得的成绩,教育部在南高师开展体育教育实验,普及体育专业教育,并在全国推广经验。1921年,国立东南大学成立,正式设立体育系,麦克乐任系主任。
南高师体育专修科的出现,在我国近代体育专业教育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它填补了我国高等体育专业教育的空白,成为了全国第一所培养体育专业教育人才的高等学校,满足了当时社会对体育人才的迫切需要。
首开“女禁”五四运动前后,中国除个别私立大学之外,还没有同时招收男生和女生、实行男女同学的高等学府,教育史上习惯地称之为“女禁”。
1919年12月17日,南高师教务主任陶行知书面提出《规定女子旁听办法案》,痛陈南高师首届招收的8位女生的合影30第一编肇始三江(1902—1949)第二章东南黉宇(1914—1927)“中国女子高等教育最不发达,中等学校毕业以后,女子几无上进之路”,建议本校“通融办理,容其旁听,遂其向学之志愿”。1920年1月14日,南京临时校务会议议决:“组织委员会讨论”。1920年4月7日,南高师第十次校务会议以多数赞成票表决通过“招收女生委员会”议决案,并决定自1920年暑假正式招收女生。
暑期招生之际,闻讯前来报名的受过中等教育的女子达一百余人。如张佩英便是在陈独秀、张国焘、茅盾等人的鼓励下,专程从上海赶到南京投考。学校不偏袒女生,不降低录取标准,经过严格考试,最后正式录取了8名女生,同时还招收了50多位旁听女生。
国内第一所设在综合大学的商科大学1917年,南高师增设商业专修科。1920年,筹组国立东南大学,决定将南高师商科扩充为商科大学。为了适应商学人才培养需要,将地址定在上海。适值暨南学校(今暨南大学)亦有在上海设立商业专科计划,遂议定由两校合办,定名为东南大学暨南学校合立上海商科大学,于1921年9月28日正式开校,是国内第一所设在综合大学的商科大学。
当时马寅初为教务主任,郭秉文兼任校长。1922年3月,暨南学校退出,商科大学改商科大学原址由东大独力专办,改定校名国立东南大学分设上海商科大学。
设立初期,上海商科大学的学系、课程设置已十分规范。全校设有普通商业、会计、工商管理、银行理财、国际贸易五系,实行学分制,每学年开设的课程有四五十门。除国文、数学、英文等共同必修课外,各系均有必修课和选修课。1924年,校长郭秉文撰写《中国的商科教育》一文,对学校的发展寄予极大的期望。1927年,上海商科大学改组为第四中山大学商学院,其后相继改称江苏大学商学院、国立中央大学商学院。1932年9月,学院从国立中央大学划出独立,定名为国立上海商学院(今上海财经大学)。
31影像南大——南京大学百年图传第二章东南黉宇(1914—1927)国内大学第一个算学系1921年,熊庆来在国立东南大学创办了国内大学第一个算学系国内大学第一个生物系1921年,秉志在国立东南大学创办了国内大学中第一个生物系。图为生物实验室32第一编肇始三江(1902—1949)第二章东南黉宇(1914—1927)科学大师胡刚复(1892—1966)原名文生,又名光复,江苏无锡人,物理学家、教育家、中国近代物理学事业奠基人之一。在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建立了中国第一个现代物理实验室,并担任国立东南大学物理系的首任系主任,培养了吴有训、严济慈、赵忠尧等著名物理学家。
竺可桢(1890—1974)字藕舫,浙江绍兴人。
早年留美,获哈佛大学博士学位。1920年,创建国立东南大学地学系,并任系主任。1948年,当选中央研究院院士。1955年,当选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曾任浙江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副院长、中国科协副主席、中国气象学会名誉理事长、中国地理学会理事长。被公认为我国气象、地理学界的“一代宗师”。
熊庆来(1893—1969)字迪之,云南弥勒人。早年留学比利时、法国。1921—1926年担任国立东南大学教授,创办数学系并任系主任,被公认为“中国近代数学的先驱”。30年代初在法国研究函数论,获巴黎大学理学博士学位。他所定义的“无穷级函数”,国际上称为“熊式无穷数”。
秉志(1886—1965)字农山,河南开封人。清末中举,以京师大学堂的学生资历被派遣赴美留学,1918年以昆虫解剖学论文获康乃尔大学博士学位。1920年回国,任教于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农业专修科和国立东南大学生物系,后又继续在国立中央大学生物系任教。1955年,当选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
茅以升(1896—1989)字唐臣,江苏镇江人。中国近代桥梁事业、铁道科技事业的先驱。1922年任国立东南大学工科教授兼主任,奠定了学校机械、土木、电机三系的格局,始创启发式教育方法,致力于教育改革,培养了一批杰出的桥梁工程专门人才。1955年,当选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
33影像南大——南京大学百年图传第二章东南黉宇(1914—1927)首开“女禁”录取的8位女生我国首届男女同学的这8位女生是:①李今英,毕业于东大西洋文学系,后与系主任梅光迪结婚。她是中国女性教育家、社会活动家,在哈佛大学取得了硕士学位。
建国后赴美,在密西根任教,曾撰写《南高开女禁》一文。②陈美宝,毕业于东大外文系,后回香港任教。③张佩英,毕业于东大外文系,后更名为张蓓蘅,毕业后长期在上海最早的西式学堂之一——上海清心女子中学、南洋模范中学任教,曾撰写《我成为中国首届男女同校女生之追忆》。④黄叔班,毕业于东大西洋文学系,后与东大同学王克仁(贵阳师院院长)结婚。⑤曹美恩,毕业于东大英语系,后留美。⑥吴淑贞,毕业于东大外文系,后与同班同学胡照祖(胡适之侄)结婚,建国前赴台湾。⑦韩明夷,录取在教育科,曾任苏州女师副校长。⑧倪亮,录取在教育科,后与同学吴俊升结婚,居住在香港。她们与男生同堂听课,一起活动,使校园里平添了许多生气和乐趣。南高师也因而成为我国第一所实行男女同学的高等学府,翻开了中国教育史上崭新的一页。
开放女禁影响甚大,曾担任过“国务总理”的熊希龄来校考察后深表赞赏。一些欧美人士对此事也都极为支持。曾于1919年8月参观过南高师的美国克兰公使夫人,在听到南高师招收女生的消息后,特捐银4千元以资助女子高等教育。时隔四十余年,1962年南大60周年校庆时,时任中科院副院长的竺可桢回忆起当年的情景,还深深地以此为荣:“东南学府,为国之光。男女同校,唯此首创。外御强敌,内抑豺狼。天下有道,黉舍乃昌。”第七节活跃的学术研究一、中国科学社的大本营20世纪初,中国科学社社址一度设于南高师校内,科学社发起人任鸿隽、秉志、胡明复、杨杏佛、周仁等人均受聘于南高师、东大。中国科学社是当时国内最大的科学团体,南高师和东大被誉为“中国科学社大本营”和“中国自然科学的发祥地”,后国立东南大学更以科学名世。
中国科学社在国内科学界长期独占鳌头,在近代中国各科学团体的孕育、成长过程中一直都充当着“母体”的作用。此后陆续成立的各种专门学会,如中国动物学会、中国植物学会等,无论在思潮流向、组织形态,还是在学会成员的交叉组成方面,都与中国科学社有着密不可分的“亲缘”关系。
34第一编肇始三江(1902—1949)第二章东南黉宇(1914—1927)二、《学衡》杂志1922年,南高师和东大教授吴宓、梅光迪、胡先骕、柳诒徵、刘伯明、汤用彤等人创办了《学衡》杂志,使之成为对20年代思想界有重要影响的刊物。其宗旨是:“论究学术,阐求真理,昌明国粹、融化新知,以中正之眼光,行批评之职事,无偏无党,不激不随。”也就是说对于中国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都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这在当时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三、大师讲学郭秉文校长认为:东大不仅要成为教学、科研的中心,还应成为国内外的学术交流中心。因为只有博取百家之长,广求世界知识,才能使学生放宽眼界,开拓心胸,广纳人类文部分学术期刊明和智慧。所以东大每年必请多位国内外著名人士来校讲学或演讲。1920年4月美国教育界泰斗杜威,来校演讲《教育哲学》等,并与教育科师生进行多次座谈;同年10月,英国大哲学家罗素来校做了《关于哲学》的演讲;1924年,印度大文豪、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泰戈尔来校做了《中印文明》的演讲;同期,美国著名教育家孟禄、德国新活力论创立者杜里舒等人,也曾来校考察和演讲。可以说,20年代的南高师、东大已然成为我国进行国际学术交流的一个重要窗口,是中西文化交流的热点所在。
美国著名教育英国著名哲学印度大文豪泰戈著名学者梁启家杜威来校讲学家罗素来校讲学尔来校讲学(1924)超来校讲学(1920)(1920)(1922—1923)35影像南大——南京大学百年图传第二章东南黉宇(1914—1927)第八节南高师、东大师生的革命活动一、南京城内第一个中共党小组1922年,国立东南大学学生谢远定、吴肃等加入中国共产党,1923年7月,东大学生宛希俨入党,10月11日南京城内第一个中共党小组成立,谢远定为组长,沈泽民、宛希俨为成员。
二、南京早期的青年团组织1922年5月5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南京地委在国立东南大学梅庵举行成立大会,推选国立东南大学学生吴肃、侯曜为负责人。
1923年8月20日—25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在梅庵召开。南京团组织代表、国立东南大学学生谢远定参加了会议。
谢远定吴肃梅庵36第一编肇始三江(1902—1949)第二章东南黉宇(1914—1927)三、马克思主义在南高师、东大的传播五四运动后,南京一批先进青年积极寻求革命真理,探索“改造中国”的道路。河海工程专门学校张闻天与南高师杨贤江等人共同创办《南京学生联合会日刊》,接着又成立了“少年中国学会南京分会”,杨贤江被推为书记。1920年杨贤江在南高师组织了“马克思主义研究小组”,邀请杨杏佛教授演讲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教育家、南高东大教授杨杏佛《少年中国》杂志师学监处事务员杨贤江马克思主义研究会成立通告37影像南大——南京大学百年图传第三章巍巍中大(1927—1949)第三章巍巍中大(1927—1949)概述1927年国民政府定都南京,6月南京国民政府将国立东南大学与河海工科大学等九所专科以上公立学校合并为国立第四中山大学,1928年2月又改称江苏大学,同年5月定名国立中央大学(简称“中大”),共设文、理、法、教育、农、工、商、医8个学院,是当时全国院系最全、规模最大的大学。
1932年,罗家伦出任中央大学校长。他治校十年,延聘名师,充实师资,使中央大学一时俊彦云集;他调整扩充学科设置,努力改善办学条件,为学校的长远发展奠定了基础;他提出了“诚、朴、雄、伟”的学风,致力于使中央大学承担起“创造有机体的民族文化”的使命。
1937年抗战爆发,南京沦陷,中央大学迁校重庆沙坪坝松林坡,并在柏溪建立分校。西迁期间,中大师生在抗日精神的感召下经历了血与火的洗礼,齐心协力,不断扩大办学规模,使中大的发展达到鼎盛时期,中大被誉为民国最高学府。与此同时,沦陷区中央大学学生与日伪政权展开了不屈的斗争。抗战胜利后,西迁的中大于1946年分批东还回到南京。
1949年8月8日,国立中央大学更名为国立南京大张乃燕校长学,次年10月,直称南京大学。
38第一编肇始三江(1902—1949)第三章巍巍中大(1927—1949)第一节国立第四中山大学与江苏大学1927年6月,国立东南大学与河海工科大学、江苏政法大学、江苏医科大学、南京工业专门学校、南京第一农业专门学校、南京商业专门学校、苏州工业专门学校、上海医科大学九所专科以上公立学校合并为国立第四中山大学,下设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文学、哲学、教育学、工学、农学、商学、医学9个学院,除商、医两学院设在上海外,其他均以东大原址为校舍,1928年2月改称江苏大学。
国立第四中山大学校印国立第四中山大学更名为江苏大学函稿(1928年2月)国立第四中山大学学科设置院名系、科算学系、物理学系(附天文)、化学系、地学系(附矿物、气象)、生物学系、自然科学院人类学系、心理学系社会科学院史地学系、社会学系、经济学系、政治学系、法律学系文学院中国文学系、外国文学系、语言学系哲学院哲学系教育学院教育学系、体育专修科、师资科、艺术专修科工学院土木工程科、电机工程科、机械工程科、建筑工程科、化学工程科农作物门、园艺门、畜牧门、蚕桑门、农产制造门、森林组、昆虫组、农艺化农学院学组、植物病理组、农业工程组商学院银行科、会计科、工商管理科、国际贸易科基本医学科、临床医学科医学院附设护病专修科39影像南大——南京大学百年图传第三章巍巍中大(1927—1949)第二节定名国立中央大学1928年2月学校改名为江苏大学后,全校师生群情激愤,组成“改定校名请愿团”,要求政府依照英国伦敦大学、法国巴黎大学等的做法,将校名改为国立南京大学。1928年5月16日,国民政府行政院做出决议,江苏大学改称国立中央大学,张乃燕仍为校长。图为国立中央大学校门。
国立中央大学40第一编肇始三江(1902—1949)第三章巍巍中大(1927—1949)中央大学校徽(1930年前)中央大学校徽(1930年后)中央大学礼堂41影像南大——南京大学百年图传第三章巍巍中大(1927—1949)国立中央大学校歌汪东词程懋筠曲维襟江而枕海兮金陵宅其中陟升皇以临睨兮此实为天府之雄焕哉郁郁兮文所钟宏哉黉舍兮甲于南东干戈永戢弦诵斯崇百年树人郁郁葱葱广博易良兮吴之风以此为教兮四方来同第三节易长风波1930年10月,张乃燕因经费问题辞去校长职务后,朱家骅校长任职一年余。1931年9月28日,中大师生因九一八事变后我国外交失败而怒打傲慢无礼的外交部长王正廷,12月17日,又围攻国民党中央党部并冲砸诋毁学生运动的《中央日报》馆。朱家骅因此而引咎辞职,校务由法学院院长刘光华代理。
42第一编肇始三江(1902—1949)第三章巍巍中大(1927—1949)1932年1月8日,国民政府任命桂崇基为中大校长,桂因遭到学生的反对而辞职。
1月31日,国民政府又任命曾经担任过东大副主任(副校长)的任鸿隽为中大校长,任坚辞不就。此时刘光华亦辞代理校务之职。
6月28日,行政院议决由教育部行政次长段锡朋代理中央大学校长。中大学生反对政客式人物统治中大,曾由学生会出面向行政院提出,要求委派国内知名学者担任中大校长,当时曾得到行政院院长汪精卫的当面答复。所以当学生听说靠国民党党务起家的段锡朋到校就职时,感受到欺骗和羞辱,便从各教室涌向校长办公室楼下,高呼口号,反对段锡朋出任中大校长,部分学生甚至扭打段锡朋,砸了段的小汽车。段锡朋十分狼狈,仓皇离校。
7月2日,教育部派委员4人接收了中大,教员全部解聘。4日布告所有学生立即离校,听候甄别。6日行政院议决由蔡元培、钱天鹤、顾孟余、竺可桢、罗家伦等为中大整理委员会委员,李四光为副委员长,并于整理期间代行校长职务。直至1932年8月26日罗家伦被任命为校长,易长风波方告平息。
朱家骅桂崇基任鸿隽刘光华段锡朋李四光43影像南大——南京大学百年图传第三章巍巍中大(1927—1949)第四节罗家伦的治校方针和教育思想一、延聘名师1932年,罗家伦出任中央大学校长,开启了学校发展至关重要的十年,形成了“诚、朴、雄、伟”的学风。即使在战乱的困窘艰辛中,中大师生在他的领导下,始终不失雄伟奋发的民族气概和真诚朴实的科学操守。中大以“研究高深学问”为职责,在战火中坚持对学问的执着和诚意,取得了许多重要的科研成果。马寅初、徐悲鸿、金善宝、蔡翘、梁希、童第周、张钰哲、罗宗洛等许多名师任教于中央大学;朱光亚、任新民、黄纬禄、钱骥、丁衡高、张存浩、吴健雄、吴作人、冯元桢、李国鼎、聂华苓等许多杰出的政治家、科学家、经济学家、文学家、艺术家、企业家曾在中央大学就读。
罗家伦校长艺术家徐悲鸿经济学家马寅初哲学家宗白华44第一编肇始三江(1902—1949)第三章巍巍中大(1927—1949)艺术家张大千生物学家欧阳翥天文学家张钰哲林学家梁希农学家金善宝医学家蔡翘生物学家童第周文学家闻一多化学家庄长恭45影像南大——南京大学百年图传第三章巍巍中大(1927—1949)二、改善办学条件1932年9月至1936年9月,筹措校舍建设经费87万元,重修生物馆、东南院、南高院、体育馆,新建游泳池、文昌桥学生宿舍二幢,改建女生宿舍,扩建图书馆等。
东南院科学馆46第一编肇始三江(1902—1949)第三章巍巍中大(1927—1949)生物馆南高院47影像南大——南京大学百年图传第三章巍巍中大(1927—1949)医学院学生在做实验化学工程实验室机械工程科原动室电机工程科电机实验室48第一编肇始三江(1902—1949)第三章巍巍中大(1927—1949)三、学科调整罗家伦校长对中央大学系、科设置进行了调整与扩充。1933年教育学院增设心理系,工学院恢复化学工程系;1934年成立机械特别研究班于工学院;1935年重建医学院,开办全国唯一的国立牙医专科学校;1937年成立我国第一个航空工程系,工学院增设水利工程系,筹建中央大学研究院等。经过一系列学科调整和扩充之后,中大拥有文、理、法、教育、农、工、医7个学院,下设34个系,学科设置之全和学校规模之大为全国各高校之冠。
中国文学系、外国文学系、哲文学院学系、历史系、社会学系算学系、物理学系、化学系、地理学院学系、动物系、植物系法学院政治学系、经济学系、法律系中大学科设置教育学系、心理系、艺术科、体教育学院育科、卫生教育科农艺系、森林系、蚕桑系、畜牧(农学院三十年代兽医系、农业化学系、园艺系机械工程系、电机工程系、土)木工程系、建筑工程系、化学工学院工程系、机械特别研究班、水利工程系、航空工程系银行科、会计科、工商管理科、商学院国际贸易科基本医学系、内科系、外科系、医学院药科系、专科系、国立牙医专科学校49影像南大——南京大学百年图传第三章巍巍中大(1927—1949)四、英才辈出物理系朱光亚化学工程系任新民电机工程系黄纬禄理化系钱骥化学工程学系张存浩航空工程系冯元桢物理系李国鼎物理系吴健雄外国语文学系聂华苓机械工程学系丁衡高50第一编肇始三江(1902—1949)第三章巍巍中大(1927—1949)国立中央大学农艺系师长暨三六级毕业同学合影纪念土木工程科第一届毕业生合影51影像南大——南京大学百年图传第三章巍巍中大(1927—1949)实验民众学校第一届毕业典礼52第一编肇始三江(1902—1949)第三章巍巍中大(1927—1949)国立中央大学第一届毕业生合影航空工程系1940级同学合影53影像南大——南京大学百年图传第三章巍巍中大(1927—1949)中大法学院政治学系师生合影地质系1947级毕业生与老师合影54第一编肇始三江(1902—1949)第三章巍巍中大(1927—1949)五、校园文化生活中大工学院足球队罗家伦校长国立中央大学(左)与万米长跑冠拳击队(1945年摄于军合影重庆沙坪坝)1933年,中央大学院际赛锦标队农学院队中大嘉陵歌咏团中大学生器乐四重奏演出罗家伦(1897—1969)字志希,浙江绍兴人,出生于江西进贤。1917年考入北京大学,后赴欧美留学。1932—1941年担任中央大学校长。后任国民党中央党史编纂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驻印度大使、“考试院”副院长、“国史馆”馆长、“总统府”国策顾问等。他任校长的十年,是中央大学危难深重而又有长足发展的十年。
在北大求学期间,罗家伦与傅斯年等人共同创办了新文化运动中颇具影响力的刊物《新潮》。他是五四运动的学生领袖之一,并被推举为代表,前往各国使馆递送《意见书》,希望各国予以“同情之援助”。5月26日,以“毅”为笔名在《每周日报》第23期上发表了《五四运动的精神》一文,首次提出了“五四”和“五四运动”的重要概念。
55影像南大——南京大学百年图传第三章巍巍中大(1927—1949)1920年赴美留学,先后在普林斯顿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攻读历史,又转往英国伦敦大学、德国柏林大学和法国巴黎大学深造,1925年回国,任国立东南大学教授。随后参加北伐,先后任国民革命军总司令蒋介石的秘书、中央党务学校教务主任和代理教务长等。1928年,清华大学改为国立清华大学,31岁的罗家伦被任命为首任校长。可见,罗家伦之所以能够出任中央大学校长并为师生所接受,一方面是因为蒋介石的器重,另一方面,与他是“五四”学生领袖的形象乃至其传奇般的留学经历有关。
1931年罗家伦出任中央大学校长,他认为当时中国的危机不仅仅是政治和社会的腐败,最重要者在于没有一种“足以振起整个的民族精神”的文化。中央大学的使命应该是“为中国建立有机体的民族文化”。出于这样高屋建瓴的考虑,罗家伦提出了“安定、充实、发展”的治校方略与“诚朴雄伟”的学风,“诚朴雄伟”至今仍是南京大学的校训。
罗家伦校长通过对师资的甄选,学科的不断调整完善,学校硬件设施的改进,使得中央大学成为民国第一学府。
规划建设万人大学罗家伦校长出于对学校进一步发展的考量,为了拓展办学空间,率先提出筹建万人大学的想法,决定另觅新校址。
1934年,国民党中央全会通过“建立中央大学新校址”的提案,1935年11月在石子岗征地8000亩,1937年1月新校址动工。然而七七事变后,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中大新校址的建设被迫停止。虽然因抗战爆发最终未能实现建设万人大学的宏图,但建校的款项用于学校的西迁,极大地保存了学校的有生力量,使中大在西迁后仍然成绩斐然。图为规划中的中央大学新校址设计图。
万人大学规划平面图56第一编肇始三江(1902—1949)第三章巍巍中大(1927—1949)施士元(1908—2007)上海崇明人。1929年清华大学毕业后赴巴黎大学留学,是居里夫人为中国培养的唯一博士。1933年归国后,一直担任中央大学教授、南京大学物理系教授,并曾任系主任。学生当中有十多人当选为中科院院士。
1929年秋,施士元与王淦昌等四人成为清华大学物理系的首届毕业生。一毕业他就考取了江苏省首批公费留学生,远赴重洋,来到了巴黎大学镭研究所,幸运地成为因发现钋元素、镭元素并提炼出镭而成为世界上第一位两施士元(左一)博士论文答辩时的情次获得诺贝尔奖、唯一既获得诺贝尔化学奖又景。图中右2为居里夫人,其他两位答获得物理奖的比埃尔·居里夫人的及门弟子。辩委员均为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居里夫人的悉心指导下,他专门从事钍及锕放射性同位素β谱的研究。经过四年的苦心攻读,他终于以优异的成绩毕业,成为居里夫人为中国培养的第一位也是唯一的博士,第二年居里夫人便因恶性白血病去世了。
1933年回到国内,他受聘担任中央大学物理系教授,时年25岁,成为全国最年轻的教授之一。在1994年首批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的科学家当中,有一位世界最著名的女实验物理学家,她在各种场合都声称自己是施士元的学生。这位女物理学家,便是在国际上被尊称为“世界物理女王”、“中国的居里夫人”的吴健雄。30年代在中央大学求学期间,她是施士元的学生,60年前吴健雄那篇出色的毕业论文就是在施士元的指导下完成的。后来吴健雄得以与“原子弹之父”奥本海默共事并参与著名的“曼哈顿计划”,应该说这与她早期所接受的核物理教育很有关系。因此,我国凝聚态物理泰斗冯端院士曾亲切且传神地说:“他是1947年,赵忠尧、施士元推荐把科学王国里两位最杰出的女性连吴健雄回母校担任教授的推荐表结在一起的物理学家。”57影像南大——南京大学百年图传第三章巍巍中大(1927—1949)第五节西迁办学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日本军国主义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中央大学连遭敌机轰炸,损失惨重,迫于形势不得不在该年10月至11月分批西迁四川。其中文、理、工、农、法、教育学院设在重庆沙坪坝松林坡,医学院及农学院的畜牧兽医系建在成都华西坝,中大实验中学设在贵阳。次年,又在离沙坪坝15千米的柏溪建立分校。
1937年9月13日,教育部准中央大学西迁重庆的批文中央大学举校西迁时乘坐的民生公司轮船“民生号”58第一编肇始三江(1902—1949)第三章巍巍中大(1927—1949)西迁时期中央大学的文、理、工、法、农、教育学院设在重庆沙坪坝松林坡重庆沙坪坝中央大学大礼堂59影像南大——南京大学百年图传第三章巍巍中大(1927—1949)重庆沙坝中央大学学生宿舍王作荣1939年在重庆沙坪坝中央大学的学生证60第一编肇始三江(1902—1949)第三章巍巍中大(1927—1949)中央大学历史系1941级同学在重庆沙坪坝校区松林坡合影重庆六校联合音乐会61影像南大——南京大学百年图传第三章巍巍中大(1927—1949)1945年元旦摄于重庆沙坪坝国立中央大学(艺术系)嘉陵美术会欢迎徐悲鸿教授由南洋归国返校师生联欢会。1942年6月29日(民国三十一年)摄于重庆沙坪坝本校62第一编肇始三江(1902—1949)第三章巍巍中大(1927—1949)一、校长更迭1941年8月,罗家伦辞职后,校长依次为顾孟余、蒋中正、顾毓琇,任期都只有一年左右。
顾孟余蒋中正顾毓琇二、学科调整1938年底,奉行政院令,改教育学院为师范学院。
继1939年增设六年制牙科之后又办牙医专科学校、护士师资专修科、高级医师检验职业科、司法检验员训练班等。
1941年,恢复社会学系,隶属法学院。
1942年,农学院农艺系农业经济组扩建为农业经济系,隶属农学院。
1943年,理学院地理系气象组独立建制,成为我国第一个气象系。
1944年,成立边政系,隶属法学院。
1945年,成立俄文专修科,隶属文学院。
三、成立研究院1936年秋,理学院和农学院开始招收研究生。
1938年12月,创办了中央大学研究院,1939年秋正式招生。当初仅5个研究所7个学部,之后不断发展,到东还南京前已有7个研究所23个学部,共有63人获得了硕士学位。
中央大学研究院院徽63影像南大——南京大学百年图传第三章巍巍中大(1927—1949)1943年度中央大学研究院概况所主任学部主任研究生哲学方东美文科范存忠6历史柳诒徵生物欧阳翥地理胡焕庸理科欧阳翥化学高济宇15物理王恒守数学胡坤升法科何联奎政治经济黄正铭9师范科徐养秋教育心理艾伟10农艺周承和农科邹钟林11森林梁希土木刘树勋工科陈章机械杨家瑜6电机陈章生理蔡翘医科戚寿南6公共卫生李廷安西迁重庆沙坪坝校区1937年,中央大学迫于形势不得不在10月至11月分批西迁四川。
迁校期间最为感人的要数农学院对大批良种牲畜的搬运。虽然罗家伦临行前给牧场职工发了安置费,并表示若敌军逼近,这些牲畜能迁则迁不必勉强,但畜牧场职工却用安置费雇佣了民船,把场内的良种畜禽运过长江后,自行设法将鸡、鸭、兔子装进笼中,驮在荷兰牛、澳洲羊、美国猪身上,驱赶着它们徒步从江浦出发,经过安徽、河南边境转入湖北,历时一年后从宜昌乘船至重庆。当牧场职工风尘仆仆、须发蓬松带着这些中外良种牲畜万里迢迢来到新校区时,作为校长和迁校决策者的罗家伦不禁热泪沾襟,竟孩子般的与远道回归的牲畜相拥亲吻。
西迁后办学条件十分艰苦,师生们吃不饱,穿不暖,住的是黄泥糊的竹笆屋,睡的是“统舱”,几十个人、多至几百个人挤一大间屋子,拥挤不堪。重庆气候潮湿闷热,蚊蝇、昆虫遍地都是,加上营养不良,中大师生几乎差不多都有疟疾病史,肺炎、肝炎、肠炎的发病率很高。另外,校园还常常遭到日军飞机轰炸,钻防空洞成了师生们的“必修课”,据教师对沙坪坝地区的统计,有一月空袭高达28次,有一个月钻过5次防空洞,成都华西坝还有2名学生被炸死。在防空洞里,同学们还在学习,警报一解除,学校就上课。当时中央大学拥有很多具有学术权威的教授,对学生们影响很大。教授们教学认真,中午也不回家,生活相当清苦。学生们课余去请教教授,他们也不怕麻64第一编肇始三江(1902—1949)第三章巍巍中大(1927—1949)烦,因此师生之间感情深厚,关系十分融洽。抗日战争初期,国家粮食部只供应中央大学每天30担(包括教职工)平价米。这种米质量极差,杂有沙子、霉变米、老鼠屎等,煮出来的饭难以下咽,同学们戏称为“八宝饭”。那时在学生中广为流传着“顶天立地”、“空前绝后”两句极为形象的话。“顶天”就是下雨没有伞,光着头淋雨;“立地”就是鞋袜洞破,光着脚着地;“空前绝后”就是裤子前膝或后臀部穿破了。
八年抗战的苦难生活,他们经历了战争的、政治的、生活的种种磨难,这不仅未使他们意志消沉,反而更加增强了民族意识和不畏艰难困苦的精神,他们始终以饱满的热忱,锲而不舍的精神,坚持教学和科研。根据战时特定的需要,不少领域的科研都有了新的发展,并取得了一批直接为抗战服务的教学、科研成果。
徐悲鸿卖画筹款抗日徐悲鸿在新加坡、香港等地举办画展,将全部画款捐献给祖国,以救济难民。1940年春,徐应印度诗人泰戈尔之邀,赴印度国际大学讲学,其间利用各种机会,积极宣传中国的抗日战争。在印度两次举办画展,所得款项全部捐寄祖国,救济难民。
徐悲鸿还亲自作国画《愚公移山》,寓意中国人民以愚公移山的精神一定能移掉压在我们身后的两座大山——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一定能取得抗1938年,画家徐悲鸿在日战争的最后胜利。整个画面描绘了正在开山凿南洋举行赈灾义展石的壮观场面,表现了那种坚卓的精神和强劲无比的力量,给人们以巨大鼓舞。
从“自然科学座谈会”到“九三学社”1944年底,位于重庆沙坪坡的中央大学校园内,潘菽、梁希、金善宝等一批知名教授发起组织“自然科学座谈会”,它是今天“九三学社”的前身。由于当时日军疯狂进攻西南地区,“自然科学座谈会”走出校园,与重庆科技界、文化界、教育界的高级知识分子,讨论民主与抗战问题。他们齐聚许德珩和劳君展夫妇家中,成立“民主科学座谈会”。
1945年9月3日日本无条件投降,为了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伟大胜利,“民主科学座谈会”改名为“九三座谈会”。同年10月,中共中央代表团到达重庆,许德珩主席向毛主席汇报了座谈会的情况。为了将“座谈会”精神继续下去,他提出建立一个永久性组织的愿望,这一想法立即得到了毛泽东和周恩来的大力支持和推动。次年“,九三学社”正式成立。
65影像南大——南京大学百年图传第三章巍巍中大(1927—1949)西迁时期中央大学教授撰写并出版的部分论著*艾伟:《高级统计学》黄其林:《中国园艺虫害》*胡焕庸:《中国经济地理》邹钟林:《普通昆虫学》*缪凤林:《中国通史要略》孙鼐:《普通地质学》《工程地质学》*黄夏千:《航空气象学》余大缜:《英国文学史》孙本文:《中国社会问题》柳无忌:《曼殊大师纪念集》李长之:《西洋哲学史》常任侠:《汉唐之间西域乐舞百戏东渐史》罗根泽:《周秦两汉文学批评史》吴传颐:《比较破产法》徐仲年:《初级法文文法》唐君毅:《中西哲学思想之比较研究集》林振镛:《刑法学》朱经农:《近代教育思潮七讲》朱契:《中国财政问题》范存忠:《英语学习讲话》朱伯康:《经济学纲要》许哲士:《工商管理学》许恪士:《中国教育思想史》何兆清:《西洋科学思想概况》肖嵘:《教育心理学》陈正祥:《日本地理研究》潘菽:《普通心理学》金善宝:《中国小麦区域》胡焕庸:《气候学》《国防地理》孟心如:《毒气与防御》《化学战》朱炳海:《普通气象学》《军事气象学大纲》赵廷炳:《阳离子分析法》孙醒东:《中国食用作物》张德粹:《农业合作》孙光远:《微积分学》(有*者为部订教材)国立中央大国立中央大学国立中央大国立中央大学农学丛刊社会学丛刊学教育丛刊学文艺丛刊66第一编肇始三江(1902—1949)第三章巍巍中大(1927—1949)部聘教授1941年,国民政府教育部颁布《部聘教授办法》,实行“部聘教授”制,按学科评选出一批资深、有名望的教授,改由教育部直接聘任(原则上每学科1名)。部聘教授每月薪金600元(相当校长待遇),另加发研究补助费400元。部聘教授还负有“辅导全国各院校对于学科之教学与研究事项”的重任,由教育部分派赴各地讲学。
同年底,教育部公布了第一批部聘教授30名,中央大学有梁希(林学)、孙本文(社会学)、艾伟(心理)、胡焕庸(地理)、蔡翘(生理)、秉志(生物)6位教授荣任。1943年,评审出第二批部聘教授15名,中央大学有楼光来(外文)、胡小石(国学)、柳诒徵(历史)、高济宇(化学)、常导直(教育学)、徐悲鸿(艺术)、戴修瓒(法律)7位教授荣任,差不多是总数的一半。这些中青年教授,活跃在教学第一线,思维敏捷,接受新事物快,克服了战时教学、生活上的重重困难,有力地推动了教学工作的开展与教学质量的提高。
沦陷区的南京中央大学1940年4月,汪伪“行政院”通过“在南京建立中央大学案”,校址始设于原中央政治学校,后迁至金陵大学。在校学生数曾达1100余人,教师165人,其中教授、副教授110人,讲师39人,日籍教员15人,德籍教员1人。全校设文、法商、教育、理工、农、医6个学院。1945年9月南京中央大学改为南京临时大学,1946年6月,临时大学撤销,学生分别转入国立中央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浙江大学等校。
南京中央大学迁至金陵大学南京中央大学初建时校址67影像南大——南京大学百年图传第三章巍巍中大(1927—1949)南京中央大学外文系第一届毕业生、中共地下党员厉恩虞与他的同学在玄武湖的合影南京中央大学京郊农村调查团全体人员68第一编肇始三江(1902—1949)第三章巍巍中大(1927—1949)中国语文学系文学院外国语文学系历史系南政治系(1944年合并为政经系)经济系京法商学院中法律系央商学系教育系大教育学院师范专修科学艺术专修科学土木系科化工系理工学院设机电系置数理系农学系农学院农业专修科(学制两年)医学院医学系(学制五年)清毒运动沦陷区中央大学学生,在中共地下党组织的领导下,成立了秘密的反日团体,如“群社”、“青年救国社”等,隐蔽开展各种抗日活动。其中最著名的就是清毒运动。
1943年12月17日,南京中央大学200多名学生在厉恩虞、南京新街口第二届清毒大会的现场王嘉谟的带领下,到街上举行清毒游行,到烟馆集中地夫子庙地区,砸了“逍遥阁”、“云裳阁”、“广寒宫”等几家大的烟馆,并向广大群众宣传烟祸的危害性和严重性。1943年12月18日下午,以南京中央大学为首的三千多名大中学校的学生举行示威游行,在“国民大会堂”将缴获的逾万两的烟土、数千支烟具及赌具焚毁,大家欢呼雀跃、庆祝胜利。
1944年1月24日,南京学生“清毒运动”工作团组织100多人,搜查“白面大王”曹69影像南大——南京大学百年图传第三章巍巍中大(1927—1949)玉成的家,将搜出的海洛因当众焚烧,并将曹押送警察厅。当时,江泽民的高年级学长厉恩虞就是这场运动的学生领袖。他英勇机智,表现突出,带领数百名学生上街游行砸了鸦片烟馆,在全国造成一定声势,迫使汪精卫枪毙了“白面大王”。
1998年江泽民同志发表了《忆厉恩虞同志》的文章,专门回忆了这段历史。文中写道:“1943年冬,我与厉恩虞同志同在南京中央大学读书,他念的是外国文学系,已是高班四年级的学生,我进大学不久,是电机系的低班学生。我作为一个积极要求进步的学生,参加了那场运动(指厉恩虞领导的清毒运动)。在一个非常寒冷的夜晚,我们几千学生高呼禁毒口号,游行到夫子庙一带,冲砸了所有的鸦片烟馆。厉恩虞同志当场发表了一篇慷慨激昂的演说,深深打动大家的心灵。”“文化大革命”中厉恩虞同志受到冲击,并下放“五七干校”,但他无怨无悔,始终对党和人民的事业抱着坚定的信念。1999年,在江泽民总书记的提议下,《厉恩虞纪念集》正式出版,《纪念集》描绘了一个生动、真实的厉恩虞,展示了他厉恩虞作为一个共产党人崇高的思想境界。
江泽民同志在1998年7月17日撰写的纪念文章江泽民同志曾在南京中央大学机电系就读三年,曾经亲身参加过反对鸦片烟毒的“清毒斗争”。图为江泽民同志在南京中央大学读书时的借书证70第一编肇始三江(1902—1949)第三章巍巍中大(1927—1949)第六节回迁后的中央大学1945年8月,吴有训出任校长,即着手筹备抗战胜利后回迁南京事宜。图为东还后的中央大学校长吴有训。
1946年5月至7月,12000多名师生及家属前后分八批乘船东还返宁。东还后,中央大学分为四牌楼校本部和丁家桥二部,学校对两处校舍均进行了整修和扩建。11月,中央大学在南京复校上课。
吴有训校长1946年,全国考选公费留学生,中大学生考上的人数在全国遥遥领先。图为校长吴有训与学生合影71影像南大——南京大学百年图传第三章巍巍中大(1927—1949)一、东还后中央大学概况东还后中央大学概况学生教职工开设课程本部分部本科生先修班研究生教授副教授讲师助教职工4556956831262713344721432170学生合计:4719教职工合计:1251国立中央大学丁家桥二部(原为农学院农场,中大东还后扩充土地共800亩,又称新生院)东还后的中央大学全景72第一编肇始三江(1902—1949)第三章巍巍中大(1927—1949)二、东还后中央大学科研一瞥1947年,中大物理系主任赵忠尧受吴有训校航空工程系自行设计并安装成长之托,在美国购得可供原子能研究的设备功的飞机模拟试验风洞,是当时国VandeGraffMachine等,在九华山下创办我国最内最先进的设备之一早的原子能科学研究基地吴有训(1897—1977)字正之,江西高安人。曾任中国物理学会理事长、全国政协常委、全国人大常委。著名物理学家、教育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1916年,吴考入南京高等师范学校理化部。1921年冬,考取江西官费留美生,1926年获芝加哥大学博士学位。其间,参与A.H.康普顿X射线散射研究,以精湛的实验技术和精辟的理论分析,验证了康普顿效应性,使康普顿效应进一步为国际物理学界所公认,吴有训也因此享誉世界。回国后,先后受聘清华大学物理系教授、系主任、理学院院长。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吴有训出任国立中央大学校长,他一手操办了学校东还返宁事宜并使学校在南京复校上课。在重庆,为了反对国民党坚持独裁、内战的政策,推动政协会议的召开,中央大学发动并组织了重庆“一·二五”万人大游行。为了支持学生,吴有训加入游行队伍并走在队伍最前头,鼓舞了士气。在南京,中央大学发动了反饥饿、反内战、反迫害的五二○运动。“血案”发生后,南京警备司令部发布了中央大学戒严令,并向学校出示一张逮捕名单,上面有40多名学生。为了保护青年学生,吴有训利用自己在科技文教界的声誉,联合社会各界知名人士进行声援,才迫使警备司令部撤除了戒严令。
1948年8月,吴有训因长期积郁和劳累心脏病复发,辞去中央大学校长一职,后受聘于上海交通大学,任物理系教授。1950年调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1955年当选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
73影像南大——南京大学百年图传第三章巍巍中大(1927—1949)第七节五二O运动五二○运动是指1947年5月20日,由中央大学始发而后扩展到京沪苏杭平津等全国60多个大中城市的“反饥饿、反内战、反迫害”的青年学生爱国民主运动。
物价对比1946年12月1947年5月项目物价倍数物价(元)物价(元)大米550002860005.2猪肉200080004大豆3000180006豆油1200005500004.6煤12000300002.5平均4.41946年,国民党发动全面内战,巨额的军费负担、财政的入不敷出,导致恶性通货膨胀,国统区物价暴涨,民不聊生。公教人员、青年学生的生活水平也急剧下降,常处于饥饿状态,中央大学公费生一天的副食费只够买两根半油条或一块豆腐。
1947年5月6日,中大召开教授会,通过《要求提高教育经费,改善教职员工待遇宣言》,郑重做出五项决议,并表示“如不能达到目的,吾人为国家前途及实际生活计,当采取适当步骤,以求五项决议案之有效贯彻”之决心。《宣言》要求全国从事文化教育的工作者,团结起来,坚决支持此决议案,这呼声震动了南北各大学,也引发了中大的“吃光运动”,成为五二○运动的导火线。中央大学、金陵大学等校师生在共产党的领导下,于1947年5月20日展开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反饥饿、反内战、反迫害”爱国民主运动,全国60多个城市的学生都纷纷罢课游行。
当年部分报刊对五二○运动的报道74第一编肇始三江(1902—1949)第三章巍巍中大(1927—1949)1947年5月20日,中大学生游行队伍学生游行队伍到达珠江路时受到宪兵及警察阻挠,遭袭击与围殴75影像南大——南京大学百年图传第三章巍巍中大(1927—1949)毛泽东高度评价五二○运动毛泽东5月30日发表的《蒋介石政府已处在全民的包围中》一文说:“中国境内已有了两条战线。蒋介石进犯军和人民解放军的战争,这是第一条战线。现在又出现了第二条战线,这就是伟大的正义的学生运动和蒋介石反动政府之间的尖锐斗争……学生运动的高涨,不可避免地要促进整个人民运动的高涨。”1954年6月,校务委员会决议,学校历史自1902年算起,并将五二○运动纪念日作为南大的校庆日76第一编肇始三江(1902—1949)第三章巍巍中大(1927—1949)第八节护校迎解放1948年8月,吴有训校长辞职,由教务长周鸿经接任,周鸿经不久离校。国民党疯狂搜捕迫害进步师生,并下达迁校密令。1949年1月21日,校务会议通过“以不迁校为原则”的决议。中大教授会组织“校务维持委员会”,由梁希、郑集、胡小石三人任常委,主持校务,护校应变。全校师生在党的领导下,以“起看星河含曙意,我以我血荐黎明”(梁希诗句)的决心,展开了反迁校斗争,积极护校迎解放。
校务维持委员会常委梁希校务维持委员会常委郑集校务维持委员会常委胡小石1949年4月26日,应周恩来之邀于南京解放4月27日,中央大学教授会、维持会电复梁、前夕秘密北上参加新政治协商会议筹备工作的梁潘:“亟盼就近催促,派员接受,并恳速驾返校,共希、潘菽两教授自北平来电:“庆贺南京解放,并祝策前途。”梁、潘二教授立即电请刘伯承将军早日学校平安”派员办理中央大学接收事宜。5月7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南京军事管制委员会主任刘伯承、副主任宋任穷委派市军管会文教接管委员会大专部部长赵卓为中央大学军代表,并负责该校接管事宜77第二编源起汇文(1888—1952)南京大学的另一源头金陵大学,是美国基督教会美以美会在南京创办的教会大学,也是第一个向中国政府请求立案并获批准的教会大学。金陵大学,为中国现代大学教育的建立与发展、现代科学技术的引进、新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开创、优秀人才的输送都做出了突出贡献,是当时教会大学中唯一的A类大学,享有“江东之雄”、“钟山之英”的美誉。
1951年,金陵大学与金陵女子文理学院合并,由政府接管。1952年全国高校院系调整,金陵大学撤销建制,主体并入南京大学。
第四章从书院到大学堂(1888—1910)概述1888年,美国基督教会美以美会的传教士傅罗(C.H.
Fowler)在南京干河沿创办汇文书院(NankingUniver?
sity),请福开森担任院长。后来,美国基督教会中的基督会和长老会又分别于1891年和1894年在南京创办了基督书院(ChristianCollege)和益智书院(Presbyteri?
anSchool)。1907年,基督、益智两书院合并为宏育书院(UnionChristianCollege)。1910年,宏育书院又与汇文书院合并,依大学建制成立金陵大学堂。后更名为金陵大学(UniversityofNanking)(简称“金大”)。金陵大学堂印第一节历任院(校)长福开森(J.C.Fer?师图尔(G.A.美在中(F.E.文怀恩(J.E.Williams)先guson)汇文书院首任Stuart)汇文书院第Meigs)基督书院院后任益智书院院长、宏育书院院长,金陵大学校董二任院长长、宏育书院院长副院长、金陵大学副校长81影像南大——南京大学百年图传第四章从书院到大学堂(1888—1910)82第二编源起汇文(1888—1952)第四章从书院到大学堂(1888—1910)福开森捐赠藏品中南唐王齐翰之《勘书图》83影像南大——南京大学百年图传第四章从书院到大学堂(1888—1910)福开森(J.C.Ferguson,1866—1945)字茂生,著名汉学家、教育家、鉴赏家、慈善家,生于加拿大安大略省。1886年毕业于美国波士顿大学,获文学学士学位(1902年获博士学位),1887年来华传教,先在镇江学习汉语,后到南京。1888年,美以美会在南京创办汇文书院(NankingUniversity),福开森担任首任院长。期间福开森负责规划建筑校园,初设立圣道馆、博物馆(即文理科),后增设医学馆、附属中学,使汇文书院初具规模。
1897年,受晚清著名实业家盛宣怀之邀,福开森担任南洋公学(即上海、西安交通大学前身)监院,直至1902年。1899年,福氏在上海创办了《新闻报》,经营非常成功,《新闻报》位列上海三大报之一,与《申报》齐名。他在担任《新闻报》董事长同时,先后受聘为两江总督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洞幕僚,当时上海法租界有一条马路曾被命名为福开森路(现武康路)。
离校后,福开森长期居住在中国,活跃于中国政界、文化界,受到历届政府重用,曾获清朝二品顶戴,并先后担任北洋政府总统府、国务院顾问,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又任行政院顾问。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福开森被日军遣返回美国,于1945年在波士顿病逝。
更多章節請下載APP
海鷗小說APP 海量小說 隨時隨地免費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