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信息书名:丰富多彩的中外文化作者:《丰富多彩的中外文化》编写组出版社:广东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出版时间:2010-02ISBN:978-7-5100-1593-9前言文化是人类生活的反映、活动的记录、历史的积沉,是人们对生活的需要和要求、理想和愿望,是人们的高级精神生活。她包含了一定的思想和理论,是人们对伦理、道德和秩序的认定与遵循,是人们生活生存的方式方法与准则。思想和理论是文化的核心、灵魂,没有思想和理论的文化是不存在的。任何一种文化都包含有一种思想和理论,生存的方式和方法。文化,应该是人类痕迹的总和。留在纸上的是文化,留在地上的、山里的,更是文化,而且是更重要的文化,是第一手文化,因为它们是原生态文化,是纯粹文化,也是真、善、美文化。文化可划分为物质范畴和精神范畴,物质范畴指人类物质生活的外化及其痕迹,精神范畴指人类精神生活的外化及其痕迹。文化作为人类社会的现实存在,具有与人类本身同样古老的历史。人类从“茹毛饮血,茫然于人道”的“原始人类”演化而来,逐渐形成与“天道”既相联系又相区别的“人道”,这便是文化的创造过程。在文化的创造与发展中,主体是人,客体是自然,而文化便是人与自然、主体与客体在实践中的对立统一物。这里的“自然”,不仅指存在于人身之外并与之对立的外在自然界,也指人类的本能、人的身体的各种生物属性等自然性。文化的出发点是从事改造自然、改造社会的活动,进而也改造自身即实践着的人。人创造了文化,同样文化也创造了人。文化有着极其丰富的外延,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莫不在文化之列。人类几千年的发展史,创造的文化自然是丰富多彩的,再加上各个地区,各个民族,各个国家的历史、风俗、价值观念、发展历程等等的极大不同,其文化更是百花齐放、丰富多彩,也正由于此,才造就了我们现在包罗万象的文化。人类文化的博大精深和丰富多彩不是薄薄的一本书所能承载的,本书只能算是冰山一角,以蠡测海,但也能从中里蠡测出中外文化之博大、之丰富,这也就达到了编辑本书的目的。雕塑世界商周雕塑商周的雕塑是实用与观赏相结合的产物,没有真正独立。商周是我国青铜器高度发展的时期。因此雕塑主要用于青铜器的装饰之上,多为动物形,主要有《虎食人卣》、《象尊》、《犀尊》、《鄂尊》等,造型庄重,纹饰繁密,神秘而威慑力强,有力地体现了商代狞厉的艺术风格。西周青铜器的装饰雕塑,写实简朴、平易清新,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理性萌芽。四川广汉三星堆出土的大型青铜人像是商周时期所罕见的独立雕塑。河南安阳殷墟妇好墓出土的大批玉雕充分显示了我国西周玉雕的成就。春秋雕塑我国雕塑真正独立是在春秋战国时期。原始社会和商周时期工艺美术的发展为春秋时雕塑的独立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使雕塑逐渐从实用美术中脱离出来。目前我国最早的陶俑是春秋战国时代的山东临淄郎家庄1号墓出土的男女奴婢俑,当时正处于以俑代替活人殉葬的过渡时期,因此中国的俑从这一时期开始发展起来。秦代雕塑秦代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秦代文化宣扬皇威,气势磅礴,尚武务实,写实严肃,充满现实主义精神,这能从秦代的雕塑中充分体现出来。秦始皇兵马俑气势浩大,体现了大秦帝国尚武务实的精神,并且其雄伟的气魄在中国雕塑史上异军独起,创造了闻名世界的一大奇迹。汉代雕塑汉代社会盛行“行孝”,导致厚葬之风兴起,美术大量用于墓葬,墓内装饰画像石、画像砖,雕塑用于墓前石雕和墓内陶俑,因此陵墓雕塑极为发达,并大大促进了汉代雕塑的进一步发展。霍去病墓前石雕汉代的陵墓雕主要有三类:陵前石雕、墓内陶俑和画像石、画像砖。陵前石雕最具代表性的是陕西兴平茂陵霍去病墓前的大石雕,简朴深厚,气势磅礴,是中国古代纪念性雕刻的典范。汉俑名类繁多、写实传神,如实地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各个方面;画像石和画像砖都属浮雕,是汉代雕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并且在汉代发展到鼎盛。汉代雕塑除陵墓雕塑外还有工艺美术方面的装饰雕塑,主要为青铜器和玉器上的装饰雕塑。总之,汉代雕塑以朴实生动、气势辉煌为其最大特色,表现出强烈的阳刚之美,充满生命力,体现了汉代积极进取的时代特征。魏晋南北朝雕塑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社会由大统一走入大分裂的时期,社会动荡,战祸频繁,阶段矛盾极为尖锐,政权分立,更替极快,但这时文化却还在向前极大发展。佛教盛行,并且出现石窟艺术,四大石窟(云冈、龙门、麦积山、敦煌)相继建成,推动了中国雕塑的发展,取得了伟大的成就。中国的佛教雕塑完美成熟,装饰性很强,艺术水平极高,是中国乃至世界雕塑史上的精华。这一时期的雕塑主要有两类:一是大型石窟造像,二是家中供奉的小型佛像。石窟寺这种佛寺形式是随佛教一起从印度传来的,后来逐渐中国化,具有中国特色,成为中国石窟。窟内的雕塑及艺术作品也是早期受外来影响,南北朝时形成自己的风格,南北朝后期成熟,并对以后的隋唐有极大影响。敦煌石窟小型的佛像主要供奉于家中,当时由于佛教的普及也随之非常普及,大多为模制,一般为一尺左右,小的只有几寸,材料多为铜铸、石刻,也有木雕、泥塑。南北朝后期形成自己的风格。南朝的家供佛像很纤巧,现存的已经很少,北朝的风格朴实,现存较多。北朝小型佛像与石窟造像风格大致相同。隋唐五代雕塑隋唐五代是中国封建社会高度发展的时期,之后便开始由盛转衰。隋代的雕塑为唐代雕塑的发展提供了可靠的依据,为唐代雕塑发展做了极大准备。五代的雕塑是唐代的延续和继承。唐代的雕塑是中国雕塑史上的最高峰,仍分为佛教雕塑和陵墓雕塑两大类。唐三彩唐代佛教雕塑,仍以石窟造像为主,此外还保存下来少数平原佛寺彩塑和小型佛像。唐代造像以奉先寺造像为代表,雄伟壮观,丰满圆润,有力地体现了大唐风格的特征。又以敦煌彩塑为主体和精华,数量之多,内容相当丰富,艺术水平达到很高的程度,是历代造像所无法比拟的。唐代的造像已经成为独立的圆雕,多为群像,中间坐佛,两旁弟子菩萨、天王、力士遥相呼应。造像与真人几乎同大,令人感到自己亲自与佛交流,亲切近人。唐代的陵墓雕塑仍分为陵前雕像和墓内小陶俑两类。陵前的大雕像主要分布于陕西关中地区的唐朝各代皇帝的陵墓附近。在陵前的神道两侧有高大的石人、石马相对呼应,气势宏伟,其中最有影响的有献陵石雕、昭陵石雕、乾陵石雕、顺陵石雕等。唐代的陶俑和唐代所特有的“唐三彩”,以人物、马、骆驼等为主,继承了传统,造型写实、生动传神,生活气息很浓,全面反映了唐代社会生活。唐俑的色彩是传统的彩绘。三彩是低温铅釉陶瓷,色彩自然垂流,互相渗化,丰富多彩,富丽堂皇,体现了大唐盛世的繁华风貌。唐代雕塑融合中外、综合南北特点,达到了成熟的顶峰,为后世雕塑艺术树立了光辉典范。宋代雕塑五代开始,中国经济重心向南转移,艺术发展的重心也开始南移,其中著名的石窟造像有:宋代四川大足石窟造像和杭州飞来峰石窟造像,也是宋代石窟造像的代表。宋代雕塑的特点是写实成熟、细致严谨,充满世俗气息,并且对人物内心刻画细致入微,富有个性,受文人艺术的影响。风格文雅大方,但气势不足,这也充分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状况。山西太原晋祠圣母殿中的侍女塑像是宋代雕塑的典型代表,充分体现了中国女性的阴柔之美。宋代的小型佛像以木雕观音为代表,丰腴秀丽,和蔼慈祥。在当时与宋代并存的是辽和金,他们继承和学习了唐和宋的雕塑特点,但仍不失自己的民族特色,尤其是辽代的彩塑,民族特色极浓。辽和金佛教雕塑方面的成就也达到了极高水平。元代雕塑到了元代,雕塑发展的趋势更加衰退。元代的雕塑艺术明显受到印度、尼泊尔、西藏艺术的影响,造型奇特。在宗教雕塑方面主要是喇嘛教的雕像,现存的一些鎏金铜佛像,细腰高髻,与传统汉式佛像迥然异趣。元代雕塑中的精品要数居庸关大浮雕四天王,威武雄壮,气势庞大,体现了蒙古帝国雄大富强的时代风貌。明代雕塑明代雕塑总的趋势是在前代基础上继续衰落。石窟造像已达到尾声阶段,水平也很一般。明代的陵墓雕塑也在衰落,但石雕较多,其中充分显示当时水平的有南京明孝陵石雕,是中国石雕艺术的最后杰作。建筑装饰的琉璃浮雕在明代有所发展,最有名的是九龙壁,釉色华丽,气势雄伟。明代雕塑观音堂总之,明代雕塑为中国的雕塑作了最后的总结,具有完整大方、庄重典雅、华丽精致的特征。清代雕塑清代雕塑在明代雕塑基础上进一步衰落,精品极少。从明代工艺雕塑开始兴起,但真正繁荣于清代的工艺雕塑,主要用于观赏、摆设,在民间及宫廷都有很多,并且材料使用广泛:宫廷内的工艺雕塑都使用昂贵的金银、象牙及玉为原料,雕刻极为繁缛精细、豪华富贵。民间雕刻工艺一般就地取材,如使用竹、木、石、泥等材料,朴实大方,充满了民间的乡土气息。将军俑兵马俑秦始皇陵兵马俑坑位于陕西省临潼县秦始皇陵东侧1.5千米。1974年3月的一次偶然机会被发现,文物部门经过有组织、有计划的发掘,截止1983年,已发现有如真人大小的陶俑,与真马大小相似的陶马7000余件,战车百余乘。陶俑的高度一般为1.8米,最高的达2米,形体魁梧健壮。根据陶俑不同的身份动态又可分为将军俑、铠甲俑、立射俑、骑兵俑、跪射俑等。它的发现不仅填补了秦代美术的空白,对了解秦代军事、政治也提供了最形象的史料。这一具有世界意义的考古新发现,为古老的中国艺术频添异彩。秦俑雕塑手法写实,每个陶俑神态各异;甚至从陶俑面部的刻画上,看得出有巴蜀人,或者是陇东人、关中人。陶俑陶马等都进行了彩绘,因年代久远,绝大多数都已剥落。这尊将军俑的形象塑造气宇不凡,从手势和表情可以看出不但将军久经沙场,而且雍容大度;表现出刚毅勇敢的秦代军人气质。秦俑形象处理上,通过绝大多数秦俑的胡须刻画,烘托出人物的个性特征;结合眼神的艺术处理,表现出秦军男子的勇猛和粗犷的性格。在艺术手法上,将圆雕、浮雕、线刻、堆捏等手法融为一体。秦俑的艺术处理可以说体现出古代雕塑手法的娴熟,表现出强烈的民族风格。云冈石窟大佛云冈石窟大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