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在版编目(CIP)数据入声字诠/沈克成著.—宁波:宁波出版社,2016.12ISBN978-7-5526-2763-3Ⅰ.①入…Ⅱ.①沈…Ⅲ.①汉语-古音-入声-研究Ⅳ.①H113.3中国版本图书馆CIP数据核字(2016)第296247号入声字诠沈克成著因封面题签饶宗颐责任编辑陈金霞责任校对张爱妮霍佳梅装帧设计原色太阳出版发行宁波出版社(宁波市甬江大道1号宁波书城8号楼6楼315040)印刷浙江开源印务有限公司开本889毫米×1194毫米1/32印张13字数380千版次2016年12月第1版印次2016年12月第1次印刷标准书号ISBN978-7-5526-2763-3定价35.00元版权所有侵权必究目录目录CONTENT第一章什么是入声字001第一节有关声调的概念001一、声调001二、调类002三、调值002四、平仄002五、舒促003六、四声004七、声调的标示方法005八、汉语方言的声调类型006第二节叶广韵曳音系与普通话006一、声调部分009二、声母部分010三、韵母部分013第三节入声字的发音特点015第四节入声韵演变的历史序列016第五节入声韵的音乐作用019第二章古入声字与现代汉语的对应021第一节平分阴阳021001第二节浊上变去022第三节入派三渊四冤声023第四节野入派三声冶的传统理论024第三章如何识别入声字027第一节全浊尧次浊声母入声字变为阳平033第二节次浊声母入声字变为去声036第三节清声母变为入声字040第四节派入四声的识别方法052第五节用嗝试法识别古入声字054第六节用查证法识别古入声字055第七节用归纳法识别古入声字058第四章入声韵部诗词赏析085第一节入一屋韵部086第二节入二叶韵部090第三节入三洽韵部096第四节入四药韵部099第五节入五锡韵部102第五章音序古入声字总汇115附录349附录一叶广韵曳入声字表349附录二通用规范汉字表中的古入声字357附录三古入声字的现代读音表370附录四用温州话排序的古入声字380附录五参考书目389附录六古入声字笔画检字表391002目录QIANYAN前言古典文学是中国宝贵的文化历史遗产,其中的唐诗宋词,更是前人留给我们的瑰宝。凡是中国人,不论从事何种职业,不论文化程度高低,都能或多或少背诵几首古诗词。应该说,古诗词的美,美在它的用词遣句,美在它的节奏韵律。但是,由于时代相隔久远,当代的我们,虽然还能欣赏中国古诗词的优美文字,却难能体味它那隽美韵律。这是什么原因呢?因为社会变迁,近代的普通话跟唐宋时代的中古汉语差异很大,当代人已很难原汁原味理解和体味当年古诗词的韵律了。所以,凡是热爱古诗词者,必须恶补汉语史、文字学、音韵学等知识。当今,我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大多数从工作岗位上退下来的六七十岁老人都不甘寂寞,纷纷选择去老年大学报读摄影班、书画班或诗词班,希望老有所乐,老有所学,让自己的后半生能活得更精彩。学习诗词是老人的所爱,但是,无论是初入门道,还是行家里手,都遇到这样的问题:如何掌握诗词的格律和韵辙?古人写诗填词时,用的是古四声(平声、上声、去声、入声),而现代人写诗用的是新四声(阴平、阳平、上声、去声),两者并不一样。如果我们写新诗,可以参照用现代汉语新四声编成的《中华新韵》;如果我们写格律诗,就必须掌握古四声。两者相比,古平声字今分为阴平与阳平,发音大多相同或相近;古上声和去声字也与今天的上声和去声字发音相同或相近。唯有古001入声现在普通话里没有了,那些字被派到现代汉语的阴平、阳平、上声和去声中。古入声字现在读上声和去声的仍属仄声,古入声字现在读阴平、阳平的字,就易于出错。因此,现在写古诗词,在平仄上最容易搞错的就是古入声字。现代诗词大家,都主张在写古诗词时须掌握和保留古入声字,以便传承中华民族的灿烂文化。尽管掌握古入声字很有必要,但除了硬记,别无他法。目前解决的办法有两个:一是查《入声字表》,可以查到古代入声字派在现代汉语的哪个声调里,或现代汉语的哪个字在古代是入声;二是查《平水韵》或《词林正韵》。现在各地的汉语方言,其声调系统没有与唐宋时的四声完全吻合,唯有瓯语系的温州话,特别是瑞安话,跟唐宋时期的四声几乎完全吻合。正因为温州话非常完整地保留了古入声字的读音规律,因而对温州人来说,学习古诗词有着得天独厚的有利条件,他们学习音韵学比较方便,一提及现代汉语的“巴拔靶坝”能掌握,一说起古代汉语的“巴靶霸八”也能理解,而其他地方的人就难多了。但是,对于大多数缺乏语言学知识的温州人来说,你跟他谈入声字,照样是云里雾中,不得要领。入声字对于赏析古诗文,写作对句楹联、诗词歌赋等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懂得入声,对于理解平仄押韵,很有好处。“入声”作为一个科学概念,兼具“调”“韵”两种截然不同的声学性质,它是调类和韵类的“混合物”,因而入声是汉语声调中最具特色并最有争议的角色。好的是由于时代的变化、科技的进步,我们已经拥有比前贤优良得多的研究条件。有人说,既然古汉语中的入声字已在普通话中消失了,岂不说明入声字音的常用性地位已趋式微,随着时间推移,必将呈现衰退的趋向。但笔者认为,尽管普通话中已无入声,就连今天的诗词楹联也作无入声字来遣词用字,则诗词楹联在广袤的文化土壤中必会逐渐根衰叶败,我们的文化传承还怎能令人乐观?因此,笔者希望从历史语言学的角度,深入浅出地对入声字作一002目录前言介绍;希望较系统地跟大家讨论入声字的问题,找出一条学习古诗词的捷径。一旦掌握了入声的奥秘,或许能使你进入一个新的视域和境界,提高你对古诗词的欣赏水平,让你能驾轻就熟地写作格律诗词。本书第五章十余万字的《音序古入声字总汇》相当于一部完整的入声字字典,可以作为案头必备的参考工具,希望给学习古诗词者提供便利。003第一章什么是入声字第一章DIYIZHANG什么是入声字“入声”作为一个科学概念,兼具“调”“韵”两种截然不同的声学性质,它是调类和韵类的“混合物”,因而入声是汉语声调中最具特色并最有争议的角色。好的是由于时代的进步、科技的发展,我们已经拥有比前贤优良得多的研究条件。在此,我们希望对入声字作一比较系统的介绍,希望给学习古诗词者提供便利。一旦掌握了入声的奥秘,就能拥有新的视域,进入新的境界,提高古诗词的写作能力和欣赏水平。第一节有关声调的概念用声调来区别词义,是汉藏语系的重要特征之一。据调査,在汉藏语系中,汉语是典型的有声调的语言,声调是构成汉字音节不可缺少的语音要素。一、声调“声调”是指音节中语音高低不同的变化,具体指字音中主要元音高低、升降、曲直、长短的变化。句子的读音升降是“语调”,英文为tone,也叫“句调”。“声调”是用字音的高低升降来区别词或语法功能的。汉语的“声调”又简称“调”,传统音韵学上又称为“声”,如中古的“平、上、去、入”四个声调就称为“四声”。“声调”是贯穿音节始终的一个独立的语音要素,声调的具体表现形式是音高的升降变化,传统音韵学把声调解释为“长言、短言”之001别,古入声是指有塞音韵尾[-p、-t、-k]的音节。由于塞音韵尾读来必然短促,感觉上与高低变化相似,因而古人将“入声”音高变化的“平、上、去”三声并列为“四声”。二、调类“调类”是指语言的声调分类,如古代汉语的声调分平声、上声、去声、入声四个调类,现代汉语的声调分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四个调类,“平、上、去”是按字音的高低升降分类,“阴、阳”是根据声母的清浊来分类,阴声调原属于清声母字,阳声调原属于浊声母字。三、调值“调值”是指语言中各种声调的实际读音,也就是声音的高低、升降、长短的具体值,如现代汉语阴平调的调值是55,上声调的调值是214等。现代汉语的调类、调值都可以准确地描写和记录。但中古汉语“平、上、去、入”四个调类的具体调值是多少,古人没有留下确切的解释。古人为什么用“平、上、去、入”来表示四类声调,人们有不同的看法。有的认为是描述声调的语音特点,唐释处忠在《元和韵谱》中说:“平声哀而安,上声厉而举,去声清而远,入声直而促。”较形象地描述了四声在听感上的发音状态。明释真空在其《玉钥匙歌诀》中说:“平声平道莫低昂,上声高呼猛烈强,去声分明哀远道,入声短促急收藏。”短是多长?急为何状?也只是从感觉上描写声调状态。明末袁子让《字学元元》说:“大概平声铿锵,上声苍老,去声脆嫩,入声直朴”,“说者谓平声似钟,上声似鼓,去声似磬,入声似柷,其理近似”,更是从乐理感受上来描写声调的状态。这些描写都很抽象,未能准确地记录调值,后人很难据此去考定某一个调类的调值。由于中古四声的调值没有精确的文献记载可资研究,因而现代音韵学研究者在涉及古声调时往往只论调类而难论调值,正如唐作藩先生在《音韵学教程》中说:“至于古代四声的调值,老实说,到现在还没有弄明白。”四、平仄“平仄”是基于诗词格律的需要,从音高升降变化的角度对汉002第一章什么是入声字语声调的再分类:“平声”字音平直,不升不降不急促,指中古的平声;“仄声”即“侧声”,字音不平,或升或降或短促,指中古的上、去、入三声。平仄的分类与应用,源于六朝人对诗歌韵文的韵律讲求,《宋书·谢灵运传论》说:“一简之内,音韵尽殊;两句之中,轻重悉异。”这个“轻重”就是听者对平仄不同的感受。清江永《音学辨微》描述道:“平声音长,仄声音短;平声音空,仄声音实。平声如击钟鼓,仄声如击土木石。”中古仄声的音高变化形式,或曲折,或升降,与平直的平声形成鲜明的对照与反差。这样,字音声调平仄交错的高低变化,就能够让诗句产生抑扬顿挫的韵律美感。汉语的平声字多,与仄声三调的总字数约略相当,平声字与仄声字的对等交错使用能形成诗歌的节奏美。今天来区分平仄,需要搞清楚中古四声与现代普通话四声的关系:普通话的阴平、阳平绝大部分从古平声分化而来,属于“平声”,但今阴平、阳平字中还包含一小部分古入声派过来的字,应属“仄声”字,要注意挑出来;普通话的上声、去声属“仄声”,尽管普通话的去声字中有一部分来自古上声字,古入声字有一大部分派入普通话的上声和去声中去了,但古上声、古去声、古入声部是“仄声”。因此,实际上只要把今天普通话阴平和阳平中的古入声字挑出来归入“仄声”,平仄也就完全区分开了。中古入声字派入普通话四声的大致情况是:约15%归阴平,30%归阳平,6%归上声,50%归去声,其中归上声的字最少。五、舒促“舒促”是“舒声”和“促声”的合称,实质上是从韵尾的角度对声调的再分类,主要是从音长的角度来划分。“舒声”指平、上、去三声,其阴声韵和阳声韵所含的主要元音和韵尾读起来感觉要舒缓一些。“促声”就是入声,其塞音韵尾[-p、-t、-k]在发音时只有成阻、持阻而没有除阻的过程,故塞音韵尾又称唯闭音尾。舒促的不同实际上就是阴声韵、阳声韵与入声韵的区别。声调的性质主要由音高决定,促声003和舒声一样,也应该有它自身的音高变化形式,只是古代的调值已经无从知道了,也就是说,舒声和促声既有音长的不同,也有音高的区别。既然舒声和促声的不同,表现为塞音韵尾的有无,说到底还是音节结构上有音质的区别。平、上、去三声字与入声字在音节结构上是不能统一的,同声母、韵母的字在中古并不能四声相承,阴声韵、阳声韵字最多只能有平、上、去三个声调,入声韵则只有入声一调。这与现代汉语普通话声调的区别是非常大的,普通话没有入声调也就没有入声韵,同声母、韵母的基本音节一般都可以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兼备,如“妈、麻、马、骂”。所以,要认识古音必须要分清舒促,要分清舒促就需要识别入声。促声的入声调在现代普通话里已经消失,故普通话声调不用再分舒促,但在许多汉语方言,特别是南方的一些方言里,仍然保留着入声的独立调类,故仍须分清声调的舒促。六、四声一般认为“平、上、去、入”四声的发现与命名,始于齐梁时期的周颙(?~485)、沈约(441~513)等人。但“四声说”创立之初,并未得到普遍认可,直到隋代陆法言编排《切韵》时,才以四声为编排韵字的顺序,《切韵》成了科举考试写诗作文的用韵规范后,“四声说”才逐渐被公认并得到广泛应用。语言是发展的,汉语的声调也是发展的,如中古的平声字只有一类,到了14世纪元代周德清的《中原音韵》就明确分化成了“阴平、阳平”两类,分化的条件是声母的清浊,清声母的平声字形成阴平调类,浊声母的平声字形成阳平调类。声母的清浊影响到声调的分化,这是汉语有规律的音变现象,如在温州话中,古四声因声母清浊的影响分化成今天的“阴平、阳平;阴上、阳上;阴去、阳去;阴入、阳入”八个调类,系统分布很整齐。同称“四声”,但现代汉语是“阴、阳、上、去”四个调类,古代汉语则是“平、上、去、入”四个调类。当然,古今四调之间有着不可分割的004第一章什么是入声字密切联系。现代普通话的阴平、阳平主要是从中古平声分化而来的;中古上声字中的清声母和次浊声母字现代普通活仍读上声,但全浊声母的上声字如“巨、动、下、罪”等则变到今去声里去了;中古入声调类在现代普通话中已经消失,入声字混到普通话的四声中去了。中古入声分化演变的过程大约是这样的:在元代的北方方言中,古入声字只分别派入阳平、上声和去声中,即“入派三声”,其演变规律为全浊声母入声字归阳平,次浊声母入声字归去声,清声母入声字归上声;后来,散入上声的古清声母入声字再次分化,分派到阴平、阳平和去声之中,这样就形成了“入派四声”的复杂局面。中古四声与现代普通话四声的演变关系可以归纳为“平分阴阳,浊上变去,入派三(四)声”。七、声调的标示方法1.调值的数字标调法。汉语声调的调值表现为音高的升降变化不同,声调的音高不是单一的、跳跃的,而是复合的、滑动的,如普通话上声的调值记为214,念这个214调时,是先从2开始,滑落到1,再向上滑,升到高位的4结束。这与音乐的音高变化相似,所以赵元任先生在1930年创制了五度标调法,把一个音节的平均相对音高分成“5、4、3、2、1”五度,又依次称为“高、半高、中、半低、低”五度。经过仪器实验测定,现代汉语普通话四声的调值为阴平55、阳平35、上声214、去声51。如:“妈、麻、马、骂”四声就记为55、35、214、51。m倩m倩m倩m倩2.调值的调形标调法。完全式调形标调法是把调形符号直接附在声韵标音符号后面,如:“妈、麻、马、骂”就记为、、。而常用的则是简化m倩m倩m倩m倩式调形标调法,即去掉调形符号中的五度音高竖线,只把调值曲线直接标在韵母中的主要元音上面,如:“妈、麻、马、骂”就记为、m佟、、。m佗m伲m伽3.调类的数字标调法。调类的数字标调法是把声调按顺序编号,再把调类顺序号标在005音标符号的右上角,如现代汉语普通话四声以阴平、阳平、上声、去声为1、2、3、4的顺序,“妈、麻、马、骂”就记为1、2、3、4。m倩m倩m倩m倩4.调类的半圆四角标调法。这是为了便于在书面上表示古汉语和现代汉语方言的调类而设计的一种标调法,或称“四角标圈法”,是在音节符号的四角分别用缺口向着音标的半圆圈来表示平、上、去、入四声。如果没有阴阳分化的区别,左下角、左上角、右上角、右下角的半圆圈依次表示平、上、去、入四声。如果有阴阳分化的区别,则在半圆圈下加一横,表示阳平、阳上、阳去、阳入。八、汉语方言的声调类型汉语有非常复杂的方言,拿古汉语四声与现代汉语诸方言的声调作比较,分合、演化的情况十分复杂。仅就调类数目来看,有的只有平声、上声、去声三个调类,有的有阴平、阳平、阴上、阳上、阴去、阳去、上阴入、下阴入、上阳入、下阳入十个调类。综合看来,古今调类分合的条件多数是声母的清浊区别,少数是送气与不送气的区别。纷繁复杂的调类在分合之中仍有规律可循。一般说来,汉语方言的声调分类多是从中古四声发展演变而来的,各方言中同一调类的字都可以从中古汉语四声中找到对应的调类来源。古代某个调类的字分化到今各个方言中,其调值往往各不相同。各方言调类的名称可以相同而其调值不一定相同,如阴平调的调值:北京话、武汉话是55,济南话是213,天津话是11,西安话是21。相反,方言的调值相同并不意味着调类也必然相同,如21调值西安话是阴平,广州话是阳平,长沙话是阳去,济南话是去声。调类相同而调值不同是现代汉语方言之间声调比较的普遍现象,所以,方言调类的划分和命名,主要是依据某方言与古四声的对应关系来确定,而不考虑其实际的调值。第二节《广韵》音系与普通话《广韵》是现存的一部重要韵书,是宋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陈006第一章什么是入声字彭年、丘雍等人奉诏根据《切韵》和《唐韵》重行修订成书的,全名《大宋重修广韵》,简称《广韵》。《广韵》基本上继承的是《切韵》《唐韵》的音系和反切,而《切韵》和《唐韵》又已残缺,因此,《广韵》理所当然地成为研究中古音的重要材料。《广韵》收录汉字26194个,共有206韵,按平、上、去、入四声编排,其中平声57韵,上声55韵,去声60韵,入声34韵。平声分上、下两卷,上、去、入各一卷,一共五卷。本文仅讨论第五卷即入声卷。入声韵基本情况入声卷共收5369个字头,分34个韵,687个小韵。在687个小韵字头中,被《新华字典》收录的有465个字,约占68%;未被收录的有222个,约占32%。这说明《广韵》所收的小韵字头有三分之一是生僻字或异体字。具体统计如下表:字典收字典未该韵收序号韵目反切小韵数录字数收字数字总数1屋乌谷切463795342沃乌酷切15114783烛之欲切221931424觉古岳切191722275质之日切383082786术食聿切151051007栉阻瑟切321138物文弗切1183979迄许讫切5412410月鱼厥切1610612011没莫勃切2013717712曷胡割切1596122007续表字典收字典未该韵收序号韵目反切小韵数录字数收字数字总数13末莫拨切1714316214黠胡八切2081211515辖胡瞎切219128016屑先结切2418629617薛私列切48291923518药以灼切29191018719铎徒落切2619727520陌莫白切30201018321麦莫获切22111117622昔私积切2318519723锡先击切2216625824职之冀切3021925925德多则切2116510726缉七入切3021916227合侯阖切1711616728盍胡腊切167910529叶与涉切2113816430帖他协切138512431洽侯夹切13678532狎胡甲切6424533业鱼怯切7526334乏房法切62412合计6874652225369008第一章什么是入声字一、声调部分在《广韵》音系里,入声是一个独立调类,又是一个独立的韵类。从调的角度而言,音调短而促,与平、上、去的调型明显不同;从韵的角度而言,它收塞音韵尾[-p、-t、-k]。《广韵》中的入声字经历了下列变化:1.韵尾脱落。在《广韵》音系里,入声34个韵的韵尾特征是收塞音韵尾[-p、-t、-k],在今普通话音系里,入声韵不再收塞音韵尾,全部变为阴声韵了。2.入派四声。《广韵》里的入声字,在普通话音系里不但完全失落了塞音韵尾[-p、-t、-k],而且已经分散到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四个调类里去了。这种分化与声母有关,有如下规律:全浊声母入声字今读阳平,次浊声母入声字今读去声,清音声母入声字归入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具体情况见下表:《广韵》入声字普通话例字全浊声母阳平白乏伐达夺杂族习俗直逐匣别(浊)次浊声母去声灭麦目物袜纳聂列日业玉页月(浊)清音声母阴平伯福拂答得卒节锡责烛格吉胁(清)清音声母阳平逼拍摘脱积七悉捉湿郭曲忽约清音声母上声笔百匹尺法塔索嘱甲谷渴乞郝清音声母去声碧魄的作妾速肃侧祝触邑豁克(清)也有例外,一是有的全浊入声字今不读阳平,而是读阴平、上声、去声;二是有的次浊入声字今不读去声,而是读阴平、阳平、上声。例如: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全浊)次浊摸拉捏曰额辱抹辟弼曝愎甓特突秩掷著剧全浊檄夕淑僻蜀属或惑褐鹤获穴术述续涉009二、声母部分现代学者将《广韵》声类进一步归纳,得出36个声母(李荣《切韵音系》,科学出版社,1956年版),见下表:发音部位分组全清次清全浊次浊喉音晓组晓匣喉音影组影喻牙音见组见溪群疑舌音端组端透定舌音泥组泥舌音泥组来舌音知组知彻澄齿音精组精清从齿音精组心邪齿音庄组庄初崇齿音庄组生俟齿音章组章昌船齿音章组书常齿音日组日唇音帮组帮滂並明现代汉语普通话只有22个声母,与《广韵》36个声母比较,有如下系统性的变化。1.全浊声母消失。《广韵》音系有11个全浊声母,在今天的普通话里,这些全浊声母全都消失了,分别归入相同发音部位的清音声母里。分化的条件是塞音、塞擦音平声字变为相应的送气音清声母,仄声字变为相应的不送气音清声母,浊擦音声母变为相应的清擦音声母,见下表:声母条件今音例字今音例字群平声k狂遗馗揆q茄求其旗颀渠群仄声柜共跪j掘极技局具旧倮010第一章什么是入声字续表声母条件今音例字今音例字定平声t特驼题提徒途屠定仄声d达夺舵蝶弟度代澄平声ch长茶池除储潮绸澄仄声zh住辙浊直滞治逐z泽择並平声p婆皮蒲菩曝排牌並仄声b勃陛弼捕部白败从平声c瓷疵徂裁摧从仄声z昨坐自族在最j集辑籍崇平声ch锄雏豺柴崇仄声zh栈撰篆状仲sh士船sh蛇舌述船c词辞s似寺俗邪q囚泅x夕习席徐序袖常sh社涉时石是殊竖ch垂匣h滑华害胡何贺活k苛溃匣x霞侠鞋械学奚2.精组与见组的分合。《广韵》音系齿头音“精、清、从、心、邪”,在今普通话中分化为两组:一组在洪音前仍读“精”组音;一组在细音前变为舌面音。《广韵》音系牙音“见、溪、群”,在今普通话中也分化为两组:一组在洪音前仍读“见”组音;一组在细音前变为舌面音。见下表:音系条件普通话例字洪音z、c、s足则贼杂促速悉塞精清从心邪细音j、q、x节绩切戚寂集锡屑细音j、q、x菊觉曲缺泣怯剧崛见溪群洪音、k、h骨国隔酷渴廓窟格倮0113.齿音庄组的分化。“庄”组“庄、初、崇、生、俟”,在普通话中一部分转化为舌尖前音z、c、s,一部分转化为舌尖后音zh、ch、sh,见下表:zcszhchsh庄阻仄责侧诈捉札初测厕策楚初叉崇促查豺锄士生所色瑟杀刷师俟俟4.舌上音“知、彻、澄”,在普通话中转变为舌尖后音zh、ch,如:竹辍知敕黜彻浊秩著澄。5.齿音“章、昌、船、书、常、日”,在普通话中转变为舌尖后音zh、ch、sh、r,如:烛粥章触赎船实失书蜀常热日。“日”母少数字转变为零声母,如:而耳二。6.喉音“影、喻、晓、匣”发生分化,“影、喻”母转变为零声母,如:屋恶约影悦欲喻。“晓、匣”分化为两组:一组仍为原来的发音部位,如:忽豁霍黑晓曷合活或获匣;一组转变为舌面音,如:血瞎歇旭晓穴学辖协匣。7.“疑”母在普通话中分化为两类,一类与“泥”母合流,如:牛逆拟;一类转变为零声母,如:我卧屹义玉俄饿。8.唇音的分化。《广韵》音系只有重唇音而无轻唇音。重唇音“帮、滂、並、明”在普通话中分化出轻唇音f、w,见下表:帮b卜笔必八碧f福弗拂发覆滂p拍劈僻扑b勃拔鳖别白並p辟僻璧泊f伏伐乏匐明m目密末没灭w物勿012第一章什么是入声字三、韵母部分1.入声韵尾消失。《广韵》34个入声韵,均有塞音作为韵尾,即收[-p、-t、-k]尾。在宋元时期,这些塞音韵尾逐渐相混,全部变成了喉舌音韵尾[-]。今天鬡温州话的入声就收喉舌音韵尾。在普通话中,入声作为声调已不复存在,作为韵也不复存在,塞音韵尾全部消失,合并于阴声韵。34个入声韵合并到阴声韵中后,普通话的韵母系统大大简化。唐代以后的等韵学家们,为了更好地解释《广韵》,把206韵归并为16摄,34个入声韵也归并入相应的摄中。入声韵演变到现代普通话韵母,其主要演变结果如下表:塞音韵尾[-p]摄入声韵普通话例字深26缉i缉泣吸邑深26缉执蛰十湿尢咸27合28盍a答榻插法咸29叶30帖ia颊洽押甲咸31哈32狎e合盍摄辄咸33业34乏ie接惬协业塞音韵尾[-t]臻5质6术i笔匹蜜栗臻5质6术秩叱实日尢臻7栉8物u骨突术物臻9迄11没ü橘屈聿臻9迄11没o勃没山10月a达獭拔伐山12曷ia辖瞎黠轧山13末ua刮刷袜山14黠e葛折热遏013续表山15辖ie结别劣铁山16屑绝缺穴越俟e山17薛uo夺茁阔活塞音韵尾[-k]通1屋u毒促哭璞通2沃ü菊曲旭育通3烛uo浊渥江4觉uo剥桌捉觉宕18药uo灼若郭落宕19铎e各恪涸恶宕19铎爵鹊削约俟e梗20陌e责策格额梗21麦i积壁逆忆梗22昔直尺石识尢梗23锡uo国蝈获或曾24职ai白拍宅摘曾25德ei北贼黑2.等呼的简化。《广韵》共206韵,分为二呼四等。近古以后,等呼的情况简化了。到普通话里,原来的二呼演变为“开、齐、合、撮”四呼。等的区分也消失了,其演变的情况是:原来开口的一、二等变为普通话的开口呼,开口的三、四等变为普通话的齐齿呼,合口的一、二等变为普通话的合口呼,合口的三、四等变为普通话的撮口呼。对应关系如下:中古呼中古呼普通话四呼例字一等开口呼搭塔纳擦腊开口呼二等开口呼白拍麦摘拆014第一章什么是入声字续表中古呼中古呼普通话四呼例字三等齐齿呼别灭猎杰协开口呼四等齐齿呼瞥蔑涅节挟一等合口呼夺脱诺洛撮二等合口呼刷刮滑划挖合口呼三等撮口呼虐略绝雪月四等撮口呼决抉缺穴血第三节入声字的发音特点唐诗宋词的魅力,除了内容好或押韵美之外,也跟声调铿锵、抑扬顿挫有关。“抑扬”是指声调低与高的变化配合。那么“顿挫”是指什么呢?《辞海》解释说:“顿挫,犹抑扬也。”但两者仍有区别,“顿挫”的精髓在于“转动”二字。如果“顿挫”尽如“抑扬”的话,句子里有“阴阳上去”也就够了,今人诗词对联中何必还要眷恋一个普通话中早已消失了的“入声”?诗文之中“入声”之所以不可轻弃,除因它还普遍存在之外,还因为唯有它才特具“顿挫”之功。“顿挫”除了指声音高低变化之外,更强调“突兀”之变,即“遽然而强烈的使转、顺与逆的反差”,这是入声的“强项”。唱京戏不但要唱得高低合调,还要唱得有板有眼,这个“板眼”中所包含的跌宕,就与“顿挫”有关。日语的读音之中有“促音”,指的就是古汉语中的“入声”。试想,句子中不仅声调有高低之分,还有顿挫的变化,音调节奏当然就倍觉丰富了,这就是入声之美。那么入声的发音特点与辨别方法又如何呢?自古以来,已有不少音韵学家作过一些描述。喻守真编注的《唐诗三百首详析》里载有一个辑录图表,对各家之言有很明晰的罗列,在此,仅选录其中谈论入声识别的部分:0151唐《元和韵谱》入声直而促2明释真空《玉钥匙歌诀》入声短促急收藏3清顾炎武(同指上去入声)重疾4清江永(同指上去入声)短实如击土木石5清张成孙急言6日本泽田总清源扬抑自古以来都只说入声“短促”,这里又加上了“急收藏”“短实如击土木石”,确实描述得很形象。入声的“短促”,只可意会而难以言传。入声收尾之前无论有无拖拉读音,都不是关键所在,而在于收音的一刹那和收的是什么音。正因为有此尾音突然一塞,整个字音当然就显得“急收藏”了。按照现代语音学来说,构成一个语音的最小声音单位为“音素”。音素结构分析显示,入声字的“尾塞音”一般有唇塞音、舌尖塞音与舌根塞音之分。以[-b、-p]收音的是唇塞音,以[-d、-t]收音的是舌尖塞音,以[-、-k、-q]收音的是舌根塞音,这些就是入声的特点。倮我们如运用调声方法,故意延长或短促其音,可以清楚辨识出入声字的尾塞音效果:韵尾为之一塞,即音末端加上了[-b、-p、-d、-t、-、-k、-q]等不同的助塞辅音(实际不发出声音来),等于使气为之突倮闭,字音韵母的主元音至此突变如急速收藏,就会发出“如击土木石”之声,这就是入声与平上去各声的区别。第四节入声韵演变的历史序列我们可以把入声韵的历史演变过程大致划分为四个阶段。四个阶段的面貌在现存的一些方言中均有所体现。我们考察古入声字的韵母、声调在现代方言中的现实表现和演变特点,可以深化对“入声”本质的认识。各阶段“入声”的特点大致如下:第一阶段,入声韵的塞音韵尾[-p、-t、-k]尚存。粤方言、客家方言、赣方言和闽南方言可作为代表。016第一章什么是入声字第二阶段,三种塞音韵尾[-p、-t、-k]全部变成了不送气喉塞音[-],闽东方言、吴方言、瓯方言、江淮方言和晋方言可作为代表。鬡第三阶段,古塞音韵尾[-]都已失落,古入声字声调音高、音长或鬡其中之一还带一点个性。如南京话入声调值为短促的5,长沙话入声调的调值为24。第四阶段,入声韵与阴声韵合流。古入声字声调个性完全消除,与相应变体融合。北方方言基本如此。把这样的四种促声形式联系起来看,就表现出古有入声向今无入声演变的一个完整的渐变过程。纵向地看不同历史时期汉语声调的变化,语言学泰斗王力先生简述如下:一、上古的声调上古汉语有四个声调,分为舒、促两类,舒声分平声(高长调)和上声(低短调),促声分为长入声(高长调)和短入声(低短调)。上古四声不但有音高的分别,而且有音长(音量)的分别。所谓高调、低调,不一定是平调,高调可能是高升调或高降调,低调可能是低升调或低降调。由于年代久远,我们不可能作太具体的拟测。二、汉代的声调汉代的声调系统是否和先秦的声调系统一致呢?汉代确实还有长入一类声调,基本上还没有变为去声。但是,并不排除有少数字已经变为去声。三、魏晋南北朝的声调魏晋南北朝的声调和《切韵》的声调是一致的,即具有平、上、去、入四声。上古也有四个声调,那是平、上、长入、短入,魏晋以后的四声则是平、上、去、入。魏晋时代产生去声,阴声韵的去声字,多由长入字转来,少数由平上声转来;阳声韵的去声字由平上声转来。四、隋唐时代的声调隋唐时期的声调和魏晋南北朝时期一样,仍旧是平上去入四声,没有变化,这是指调类,至于调值有没有变化,就不得而知了。017五、晚唐五代的声调晚唐五代的声调,基本上和中唐时代的一样,只是浊音上声字转入去声。所谓浊上变去,指的是全浊字,至于次浊(又叫清浊),即“明微泥娘疑喻来日”八母的上声字,则不变为去声。六、宋代的声调宋代的声调和晚唐五代一样,仍旧是平、上、去、入四声。平声未分阴阳。入声韵母仍有[-p、-t、-k]三类的区别,除[-k]转为[-t]以外,其他都没有混乱。但是,后代入声的消失,应该是以三类入声混合为韵尾[-]作为过渡的,宋词用韵反映了这种情况,试看辛弃疾《满江红·鬡建康史帅致道席上赋》:鹏翼垂空,笑人世、苍然无物[-t]。还又向,九重深处,玉阶山立[-p]。袖里珍奇光五色,他年要补天西北[-k]。且归来,谈笑护长江,波澄碧[-k]。佳丽地,文章伯[-k]。金缕唱,红牙拍[-k]。看尊前飞下,日边消息[-k]。料想宝香黄阁梦,依然画舫青溪笛[-k]。待如今端的约钟山,长相识[-k]。七、元代的声调元代的声调是汉语声调的大转变,由古代的平、上、去、入四声变为阴、阳、上、去四声。平声分为阴阳两类,入声消失了,并入了平、上、去三声。在《中原音韵》《中州音韵》的阴声韵里,我们看见“入声作平声”“入声作上声”“入声作去声”等字样,意思是说诗词平仄中的入声字到了元曲中不再是入声字,而转变到平声、上声或去声了。八、明清的声调明清时代与元代一样,没有入声,而有阴、阳、上、去四声。明清入018第一章什么是入声字声的分配与元代入声的分配相比,主要的区别是,元代入声多转为上声,明清入声多转为去声;元代入声没有转入阴平的,明清入声字则有16例转入阴平。明清入声的转化比较有规律,一般是清音字归去声,浊音字归阳平,白话字归阴平。至于次浊字一律归去声,则是元代、明清、现代三个时期的共同规律。九、现代北京话的声调现代北京话的声调,和元明清一样,有阴、阳、上、去四声,但是,古入声字的分配与前代有所不同。古入声字在现代北京话里,属去声的最多,其次是阳平,又其次是阴平,最少的是上声。入声的演变以次浊入声字为最有规律性。这类入声字,一律转化为去声。从《中原音韵》《等韵图经》《五方元音》到现代北京话,没有例外。全浊入声字,一般转化为阳平,是比较有规律的,至于清音入声字,转化为阴、阳、上、去,就不那么有规律性了。第五节入声韵的音乐作用诗歌的音乐性,指的是整齐美、抑扬美和回环美,这三种美感特征分别由节奏、平仄和押韵体现出来。中国的韵文异常灿烂丰富,《诗经》、《楚辞》、各种赋、古体诗、近体诗、词、诸宫调、曲,以及各种民歌、童谣等等,形成了一个庞大的韵文家族,与无韵之文对峙,因而,“押韵”这一术语几乎无人不知。“押韵”究竟是什么?一般的解释是:“诗词歌赋中,某些句子的末一字用韵母相同或相近的字,使音调和谐优美。”或:“为使声音和谐优美,在诗词歌赋中,某些句子的末一字用韵母相同或相近的字。”押韵的关键,在于韵基(韵腹和韵尾)的相同或相近。从理论上讲,造成中国诗歌回环美的重要因素是汉语音节中那些充当韵腹和韵尾的音质单位。在诗句的末尾使用韵基相同或相近的音节,能使声音印象由于反复而得到强化,从而形成所谓回环美。押韵是获得回环美的主要方法。从韵文用韵的事实可以看到,“入声”和阴声韵、阳声韵的音乐作用相同。019被称为四声之一的“入声”究竟反映了怎样的声学实质?在诗歌中能产生怎样的音乐效果?入声的音乐作用是给诗歌带来回环美,和平、上、去的作用不同。所以我们说入声是韵,而不是调,押韵不是押调。直观地感知音节中韵基的异同似乎是中国人的本能。这可以用来解释为什么没有经过语音知识教导的人,居然能创作或欣赏富有回环之美的韵文。020第二章古入声字与现代汉语的对应第二章DIERZHANG古入声字与现代汉语的对应中古声调是“平、上、去、入”四声,现代普通话声调是“阴、阳、上、去”四声,中古四声演化成为今普通话四声,基本规律是:平分阴阳,浊上变去,入派三(四)声。第一节平分阴阳中古平声在现代普通话里分化为阴平和阳平,分化的条件是声母的清浊,中古读清声母的平声字变成阴平,读浊声母的平声字变成阳平。清声母包括全清声母和次清声母,浊声母包括全浊声母和次浊声母。汉语声调按声母的清浊分化为阴阳两类,大约在唐代就开始了,但直到元代的《中原音韵》才真正明确地把北方方言的平声整齐地分为阴平和阳平两类,现代普通话是承《中原音韵》而来的。中古平声清声母字分化为今普通话阴平的,如:全清:巴(帮母)都(端母)中(知母)将(精母)山(生母)公(见母)次清:芳(敷母)他(透母)痴(彻母)千(清母)春(昌母)空(溪母)中古平声浊声母字分化为今普通话阳平的,如:全浊:蒲(並母)徒(定母)昨(从母)常(禅母)其(群母)胡(匣母)次浊:模(明母)奴(泥母)鱼(疑母)尼(娘母)人(日母)林(来母)平分阴阳现象实际上是将中古用声母清浊来进行的语音区别转换为声调的区别,这与全浊声母清化是互相关联的,是辅音在音节中地位退缩而元音地位增强的具体表现之一。依中古声母的清浊来分021声调的阴阳,在普通话中只限于古平声字按声母的清浊分阴平、阳平两类,而在一些方言里,不但古平声字分阴阳,古上声、古去声、古入声也可以分阴阳,如温州话就把中古“平、上、去、入”四声,按声母清浊的条件分为“阴平、阳平,阴上、阳上,阴去、阳去,阴入、阳入”八个声调。第二节浊上变去这里的“浊上”只指中古读全浊声母的上声字。“浊上变去”具体是指《广韵》读全浊声母的古上声字,在现代普通话里都变成了去声;而其他非全浊声母的古上声字,普通话中还是读上声。“浊上变去”的音变现象产生很早,盛唐、中唐的不少诗篇中都有古浊上声字与去声字同韵的用例,说明当时它们就已经读去声了。现列出中古11类全浊声母的上声字今音变为去声的常用例字,以利于辨别:1.(並母)罢抱部薄辨伴笨蚌並被腰倍棒婢辦2.(奉母)犯范父妇负阜奉愤忿3.(定母)稻道社待断弟盾动淡舵荡殆怠囤堕4.(澄母)丈重柱赵纣雉篆峙兆朕肇杖伫痔5.(从母)造皂坐罪在尽静渐聚践6.(邪母)象像序叙绪似巳祀7.(崇母)仕士柿撰8.(船母)甚9.(禅母)善社上受绍是市氏恃竖肾10.(群母)技巨拒距近件键臼舅窘菌跪11.(匣母)旱撼限下户沪后厚亥骇混幸祸皓汇也有少数中古全浊声母上声字,在现代普通话中不变为去声而仍读上声的,如:读奉母的“釜辅腐”,读定母的“挺艇”,读群母的“俭”,读匣母的“皖很缓”等,仍读上声。这只是很特殊的情况,个别的例外并不影响“浊上变去”成为一条重要的古今汉语声调的演变规律。022第二章古入声字与现代汉语的对应第三节入派三(四)声从今人所拟的音值来看,《广韵》的入声是有[-p、-t、-k]三种塞音韵尾的,这就使入声与平、上、去三类舒声有不同的性质。中古入声发展到现代普通话,入声字的塞音韵尾全部脱落而归并到相应的舒声中去了。也就是说,现代普通话里已经不存在入声这一调类,中古的入声字全部分派到普通话的阴平、阳平、上声、去声中去了,这就是所谓的“入派四声”。在元代《中原音韵》里,中古入声字只派入阳平、上声和去声,传统音韵学上称为“入派三声”。入声派入三声的具体情况是:全浊声母的入声字变阳平,次浊声母的入声字变去声,清声母的入声字变上声。后来,《中原音韵》将派入上声的中古清声母入声字又进行了第二次分化,上声中保留了一部分古清声母入声字,其余的分派到阴平、阳平、去声中去,使阴平中也有了古入声字,形成了“入派四声”的局面。古入声字分派到现代普通话四声里,其分布情况比较复杂,但还是能够找到一些规律的:1.中古全浊声母的入声字,一般都分派到普通话的阳平里,如並母的“白”、定母的“读”、从母的“绝”、群母的“极”、匣母的“合”等。例外的情况是少数,如定母的“突”、禅母的“淑”、群母的“屐”派入阴平;禅母的“属蜀”派入上声;定母的“特”、从母的“寂”、匣母的“鹤”派入去声。2.中古次浊声母入声字,一般都分派到普通话的去声里,如明母的“木”、泥母的“纳”、来母的“落”、疑母的“逆”、日母的“肉”。也有少数的例外,如明母的“抹”、来母的“拉”派入阴平;疑母的“额”派入阳平。3.中古清声母入声字,分派到现代普通活的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四个声调里,没有显示出明显的规律。今阴平里的中古清声母入声字,如帮母的“剥”、滂母的“拍”、端母的“督”、透母的“脱”、精母的“接”、知母的“摘”、彻母的“拆”、生母的“杀”、见母的“割”、溪母的“哭”、影母的“约”等。今阳平里的中古清声母入声字,如帮母的023“驳”、非母的“福”、端母的“答”、精母的“则”、知母的“竹”、见母的“阁”、溪母的“壳”、晓母的“胁”等。今上声里的中古清声母入声字,如帮母的“百”、滂母的“匹”、透母的“铁”、心母的“雪”、见母的“谷”、溪母的“渴”、影母的“乙”等。今去声里的中古清声母入声字,如帮母的“必”、滂母的“魄”、透母的“帖”、精母的“作”、清母的“窃”、心母的“屑”、知母的“纳”、见母的“各”、溪母的“克”、晓母的“霍”、影母的“谒”等。因为无明显的规律可循,来自中古清声母的入声字就比较难掌握,因此要特别留意,把握不准时就要勤查工具书,以免产生讹误。第四节野入派三声冶的传统理论由上古而中古,由中古到近现代,汉语入声韵的发展总趋势是丢失塞音韵尾而阴声化。古入声韵经历过两次大规模的演变。第一次演变发生在11世纪或更早,许多入声韵音节丢失了韵尾,变成了阴声韵。第二次演变发生于12世纪中后期,入声韵在“中原之音”里丢失了塞音韵尾,变成了阴声韵,这是一次汉语入声韵的大转变。14世纪初,戏曲家、语言学家周德清才详密地归纳整理了他所处时代汉语韵类演变的重大事实:入声韵变为阴声韵,汉语共同语的韵类由中古阴、阳、入鼎立的格局演变为阴、阳对立的格局。周德清把入声韵的演变称之为“入派三声”。他将众多的入声字“归类”到各自的调位之中。在这个“类”中,所有音节的韵母分别带有[-p、-t、-k]的塞音韵尾;其声调则分属平、上、去各调。由于入声韵在“中原之音”里丢失韵尾而变成了阴声韵,原入声韵音节的音时自然延长,其固有的调值也清晰地显现出来,并趋同于各自的另一变体。于是,周德清便根据其高低升降的客观读法,把它们一一安排在相应的调类之后。周德清(1277~1365),字日湛,号挺斋,江西高安人。他不仅是元代卓越的戏曲作家,而且是中国古代最富于实事求是精神的音韵学家。024第二章古入声字与现代汉语的对应从13世纪中叶到14世纪末,北曲迅速发展。周德清对北曲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发现汉语的语音在当时的实际口语里已经与《广韵》所载很不相符,深感必须对《广韵》进行修改。他认为,要使北曲获得更好的发展,必须对语音作出一定的规范。他根据自己对当时语音系统的考察,重新编写了符合当时实际语音系统的新韵书《中原音韵》。周德清的《中原音韵》写成于泰定元年甲子(1324年),全书共两个部分。一部分为“韵谱”(即韵书),另一部分为“正语作词起例”(即附论)。《中原音韵》是为北曲的用韵而作的,目的是要纠正戏曲家的用韵不一,要求戏曲家必须依据现实的中原语音来创作作品,以防止语言上的混乱。《中原音韵》的价值体现在两方面。第一,对当时及后来的北曲创作起过很好的指导作用,以后的许多曲韵著作大多以它为样板,沿袭它的体例进行诠释或改编。第二,在诸多韵书中,《中原音韵》有其特殊价值,它是最具可靠性的汉语语音史研究资料。它所定的韵部,以及它反映的声纽和调类,是以当时北方的实际语音为依据的,大半与现代北京音相符。该书实际上是代表了我国十三四世纪北方话口语的语音系统,是探讨汉语普通话语音形成和演变的重要资料。也就是说,《中原音韵》是现代汉语普通话语音的基础。我们认为,在汉语语音史研究领域中,周德清就中古至近代韵母和声调的演变做了四项工作:第一,整理记录了中古入声韵演变为阴声韵的具体情况,即所谓“入派三声”;第二,为中古入声韵字找回了应属的调类,即记录了我们所谓变体趋同的结果;第三,记录了平声分化为阴平和阳平的事实;第四,记录了全浊上变去的情况。总之,周德清《中原音韵》一书的问世,对于规范和指导文人审音押韵、识谱填词起了很大作用。同时,由于它保存了丰富的语音材料,因而成为中古音向近代音转变时期的一部有代表性的韵书,对于研究近代语音史有重要的价值。025自明清至于今日,专家们对周德清的“入派三声”进行过许多的研究,几乎都认为它本质上属于声调演变的性质。有人把“入派三声”比较简单地解释为汉语声调的演变现象,其实这种分派具有很强的规律性:全浊声母字变阳平,次浊声母字变去声,清声母字变上声。026第三章如何识别入声字第三章DISANZHANG如何识别入声字入声属于汉语调类之一,以塞音[-p、-t、-k]结尾,发音比较短促。现代普通话和大部分北方方言已将入声归入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四声。南方地区的吴语、粤语、赣语、闽语等方言还保留着入声。韩语和日语均有类似入声的发音(日语称“促音”)。如何识别入声字?在此,给读者提供一些线索:一切入声字的韵母都落在单韵母和上,或是由其组倩尧o尧ei尧u尧俟成的简单结合中,如及等。倩i尧ei尧倩o尧ouie尧俟e尧u倩尧uo对于四韵,举例如下:倩i尧ei尧倩o尧ou属于开韵,常见的有“拍白麦脉摘拆宅塞窄翟”等。倩i属于微韵ei,常见的有“北黑贼给”等。属于豪韵,常见的有“嚼脚角壳削药”等。倩o属于侯韵ou,常见的有“粥轴熟肉”等。除去了这四个韵部,可将剩下的列成表:倩i尧ei尧倩o尧ouiuü倩渊i倩冤渊u倩冤o(uo)eiee俟在四韵之中有些异义异音字,如“没”字,读的倩i尧ei尧倩o尧oum佴i是阳平声,读的是入声,两音义殊。另外还有同义异音者,如“塞”m侔027字,读是平声,读是入声,读是去声。s佟is侉s伽i有极少数的声母如、等能和相拼。其中,和倮k尧h尧zh尧shu倩ku倩没有一个入声字,中仅有少数几个阳平声,如:刮、滑,zhu倩gu倩尧hu倩则只有一组“刷唰涮”字。shu倩剩下的就只有乜斜辙的ie和。凡是复韵母中含有e的(不包俟e括鼻韵母),则它们和一切声母相拼所读成的字全都属于入en尧en倮声字。少数例外的情况可分别划归为麻韵,如“遮车舍斜”等;或开韵,如“街鞋界”等。根据现代普通话的分韵,入声区域的位置可以一目了然:韵目韵母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入声花家麻茶马雅话榨八戈甲恰倩渊i倩尧u倩冤o(uo)波多箩模朵所错货拨国我作e歌遮鹅河扯可饿课鸽德渴塞ê(ie、)皆爹瘸爷姐写界夜接蝶铁月俟ei低机离迷比李利艺积笛匹力u姑初除途补祖布路忽福蜀木ü居需鱼徐举旅具趣屈菊曲玉zhi(-i前/后)支私池词齿使翅智失直尺日开塞材怀矮采爱代倩i渊u倩i冤ei(ui)微龟肥维美水对配包交豪桥保巧报笑倩o渊i倩o冤ou(iou)抽修候游斗酒豆秀er儿而尔耳二安关全蚕板典办电倩n渊i倩n尧u倩n尧俟倩n冤028第三章如何识别入声字续表韵目韵母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入声宾君痕林本品笨进en渊in尧uen尧俟n冤昌装唐黄访广畅况倩n倮渊i倩n倮尧u倩n倮冤庚冰成明丙冷凤政en倮渊in倮尧uen倮冤东胸崇龙董永送众on倮渊ion倮冤真正需要讨论的只有6个单韵母,但这却是最复杂的部分。首先,我们把发音部位和发音方法综合起来,可列成下列普通话声母发音表:清塞音清塞擦音清浊浊浊发音方法擦擦鼻边发音部位不送气送气不送气送气音音音音双唇音bpm唇齿音f舌尖音dtnl舌根音kh倮舌面音jqx翘舌音zhchshr平舌音zcs再将21个声母与6个单韵母列成下表:o(uo)eiuü倩渊i倩冤b阳平阳平阳平阳平p无去(无)阴平m无(抹蟆)全(除磨)去去f全全除阴平、上声029续表eiuü倩渊i倩冤o渊uo冤d阳平阳平阳平(全)阳平阳平t上、去去去(全)(无)阴平n去去去(全)去去去l全(除拉)去去(全)去去(除丽利)去(除虑)全阳平全阳平倮k喀、咯去(全)全阴平h全阴阳去全无(忽)j阳平阳平阳平q全(无)(无)阳平x阳平去(除霞)zh全全全阳平阳平ch无(察)全全去去阳平sh杀煞霎全全阳平(除时)r去(全)去(全)去(全)去z全阳平全无阳平c全去(撮)全(无)去s去缩索全无去(俗)经过仔细观察和对比,将会发现:1.每一大栏的第一栏,都是由高升调(阳平)组成,它们是b尧d尧。对照一下前表,全是属于不送气的清塞音或清塞擦音。倮尧j尧zh尧z2.由浊音声母m、n、l、r与这6个单韵母拼成的字中,凡读去声030第三章如何识别入声字的都归属入声字。3.从竖向看,e与任何声母相拼,都成了入声。当然有例外,如“哥科”和“遮车舍”等,不过,那是可以分别划入波韵和麻韵的。后三种前边已经提到过。前三种,如“哥”可念作“,科”念作ko“和”,念作ho。倮o以上三点是显而易见的,其他的类别则需要加倍留意和仔细检索,虽不成体例,然尚可借以窥其一斑。4.上边已讨论了不送气的几个清音,现在再来看看送气的情形。它们分别为p、t、k、q、ch、c。这里还需分四种情形讨论。(1)当这几个声母与相拼时,凡属于入声的,大多落在全倩尧o尧e降调上,除非没有,如:、、。p伽k伽ch伽(2)在支韵和齐韵中,没有一个入声字,只有“赤”例外。由此ch佻也得到了一点启发,凡是舌尖韵母与送气的清音声母相拼时,凡不能“转化”为皆(ie)韵的,则一定不是入声字。反之则然。(3)再来看模韵,它又可分为两种情形:在pu、tu、ku中,一般只有阴平才能作入声字;在chu与cu中,只有去声才能认作入声字,q与u不能相拼。(4)鱼韵中仅有几个入声字,如“曲屈”。5.对于唇齿音,也有个明显的标志,即:(1)唇齿分离时必为入声,如(2)唇齿相依时一般不易区分,如fu。不过,其阴平和上f倩尧fo遥声肯定不是入声,只需在阳平和去声中去辨认。6.对于零声母y、w的几种情形:归入声的只有“压押鸭”三个字y倩ye去声的全部是入声字(除“夜”外,它应读作)y伽yi较复杂,四声中除阳平外,都有入声字yue全部是入声字yo只有“唷哟”两个字属入声字只有一个入声字“挖”w倩wo去声部分皆为入声字wu少数几个字如“屋兀勿物”等均为入声字031至此,问题已大部解决,剩下的可以依偏旁、部首来推知。格律诗在字数、韵脚、声调、对仗各方面都有许多讲究,它规定诗有定句,句有定字,字讲平仄,严格押韵。就是因为格律诗讲究平仄和押韵,才有了它的音乐之美,即音韵回环流转之美、声调交替抑扬之美。具体说来,中古入声字有三种韵尾[-k]、[-t]、[-p]。这三个辅音韵尾是成阻的,所以入声字听起来比较短促。语言简化到一定程度,这三种入声塞音韵尾就合并成了一个喉塞音韵尾[-]。这个音的实质,鬡就是把音节用声门闭锁的方式截断。喉塞音的入声,其短促感听起来仍然非常明显。现代汉语彻底丢失了入声,入声在声调上混入其他调,从而完整地消失了。我们可以通过某些办法来辨别入声字,但最稳妥、最保险的办法,还是查询工具书。总体来看,从中古到近代再到现代,汉语音系渐趋简化是总的趋势。辅音成分在音节中的地位逐渐减退,音节中元音音素渐占优势而导致音节结构单纯化,是汉语音系趋于简化的重要原因。辅音声母数量的减少是很明显的,元音混同化则是韵母简化的显然趋向,韵图由四十三摄并为十六摄,两呼四等八个区别要素并为开、齐、合、撮四个区别要素,这些韵类简化现象多是韵母里元音混同化的表现。虽然声调的种类由古到今呈减少的趋势,但声调的音高变化在音节中的区别性作用却日见显著,而音高的变化越来越直指元音而少受辅音的影响,这也是元音渐占优势的表现之一。由于元音在音节结构中越来越占优势,元音的性质就影响着音节中音素拼合的方式,汉语音系中所用到的单元音总数不但比单辅音总数少得多,而且自身的数量也是由古到今趋于减少的,这自然就导致汉语音系的拼音规则渐趋单纯化,从而导致语音系统趋于简化。032第三章如何识别入声字第一节全浊尧次浊声母入声字变为阳平(母)拔(提拔)跋(跋扈)魃(神话传说中的鬼怪)b佗白(白色)b佗i雹(冷雹)b佗o荸(荸荠)b侏别(1)(分别)蹩(蹩脚)bi佴帛(布帛)泊(1)(停船靠岸)勃(突然)亳(亳县)悖(悖逆)钹(一种打击乐器)脖(脖b佼子)舶(船舶)渤(渤海)僰(逼迫)箔(锡箔)薄(1)(厚薄)礴(磅礴)(奉母)乏(缺乏)伐(征伐)罚(惩罚)阀(军阀)筏(竹筏)f佗佛(1)(佛陀的简称)f佼怫(悒郁)服(服务)菔(莱菔:萝卜)茯(茯苓)袱(包袱)伏(埋伏)幞(幞头)f俨(定母)达(发达)鞑(鞑靼)d佗狄(姓氏)迪(启迪)籴(买进粮食)荻(芦荻)敌(仇敌)涤(荡涤)笛(笛子)翟(2)(长d侏尾野鸡)谍(间谍)堞(城堞)耋(八十为耋)迭(更迭)叠(叠起)喋(喋喋不休)牒(简札)碟(碟di佴片)蝶(蝴蝶)蹀(蹀血)鲽(鱼名)毒(文读)(恶毒)读(读书)渎(亵渎)椟(椟柜)牍(尺牍)犊(牛犊)独(独立)黩(玷d俨污)髑(髑髅)夺(抢夺)铎(大铃)踱(踱步)掇(掇凳)沰(滴沰)du佼(澄母)择(选择)泽(沼泽)z佴闸(闸门)蚻(胶蚻)zh佗宅(住宅)翟(1)(姓氏)zh佗i033续表蛰(惊蛰)辙(车轮碾过的痕迹)zh佴侄(叔侄)直(直接)植(植物)值(值日)殖(生殖)zh侏妯(妯娌)轴(车轴)碡(碡碌)zh佼u术(1)(白术)逐(驱逐)躅(踯躅:徘徊不前)zh俨浊(浊音)擢(擢升)濯(洗涤污垢)镯(手镯)zhu佼(从母)疾(疾病)集(集合)嫉(嫉妒)蒺(蒺藜)楫(短的船桨)辑(编辑)瘠(贫瘠)藉(藉田)j侏籍(籍贯)捷(捷报)婕(婕妤)睫(睫毛)截(割断)ji佴绝(绝对)嚼(咬文嚼字)珏(双玉)ju佴杂(杂志)z佗凿(言之凿凿)z佗o贼(盗贼)z佴i族(民族)z俨昨(昨夜)捽(捽拽)胙(胙肉)zu佼(邪母)俗(风俗)s俨习(练习)席(主席)袭(袭击)隰(低下潮湿处)x侏雪(雨雪)踅(踅迷金刚)xu佴(崇母)赜(幽深玄妙)咋(大声呼喊)迮(迮狭)z佴铡(铡刀)渫(在沸水中煮)煠(煠肉)zh佗(船母)舌(口舌)折(2)(折本)sh佴实(现实)食(食物)蚀(腐蚀)sh侏赎(赎买)sh俨034第三章如何识别入声字(禅母)勺(勺子)杓(木杓)芍(芍药)sh佗o十(数词)什(什么)石(石头)拾(收拾)湜(清澈)sh侏孰(审慎)塾(私塾)熟(熟悉)sh俨(群母)及(及格)极(积极)笈(竹藤编织的盛器)j侏偈(勇武貌)碣(碣石)竭(竭力)杰(豪杰)桀(小木桩)ji佴局(当局)(局促)焗(一种烹饪方法)j俨倔(倔强)崛(崛起)掘(挖掘)撅(撅头)橛(短木桩)镢(镢头)ju佴(匣母)合(1)(合作)盒(纸盒)纥(回纥)劾(弹劾)阂(文读)(隔阂)核(核心)曷(什么,为什h佴么)盍(聚合)阖(关闭)涸(水枯竭)貉(一丘之貉)翮(鸟的羽毛中间的硬管)斛(鲜石斛)槲(木名)縠(縠纹:绉纱似的皱纸)觳(古代量器名)鹄(1)(通称天鹅)h俨猾(狡猾)滑(滑稽)划(1)(划船)hu佗活(快活)hu佼觋(觋女)檄(檄文)x侏匣(匣子)狎(接近)柙(关猛兽的木笼)侠(侠义)峡(长江三峡)狭(狭长)硖(两山之xi佗间的溪谷)辖(辖区)黠(聪明)协(协商)叶(2)(同“协”)挟(2)(要挟)勰(和谐,协调)颉(缚扎)撷(摘取)缬(染花xi佴的丝织品)穴(走穴)学(学问)峃(地名)xu佴(疑母)岌(岌岌:高貌)j侏035例外:→[阴平]屐(木屐)j侃凸(凹凸)突(突然)t俦→[上声]蜀(四川的简称)属(属于)sh俪第二节次浊声母入声字变为去声(帮母)别(2)(别针)bi侉(母)弼(矫正弓弩的器具)愎(刚愎自用)b佻擘(文读)(巨擘)薄(2)(薄荷)b侔瀑(瀑布)p俅(奉母)复(復)(2)(复印)馥(香气浓郁)缚(缚鞋带)f俅(明母)麦(小麦)脉(脉搏)m伽i泌(2)(分泌)宓(姓氏)密(秘密)嘧(译音用字)蜜(蜂蜜)幂(巾幂)觅(寻觅)谧(静m佻寂)汨(汨罗江)灭(消灭)搣(搣螺丝)蔑(细小)篾(竹皮)mi侉没(1)(淹没)殁(死亡)末(末代)抹(抹平)茉(茉莉)沫(泡沫)秣(牲口的饲料)墨(墨迹)默(沉默)莫(切莫)漠(沙漠)寞(寂寞)瘼(毛病)蓦(跨过)陌(陌生)貊(古同m侔“貉”)万(万俟)木(木头)沐(沐浴)目(目光)苜(苜蓿)牧(牧羊)幕(屏幕)睦(和睦)穆(肃穆)m俅(微母)袜(鞋袜)w伽勿(不要)物(事物)w俅036第三章如何识别入声字(定母)阘(店阘门)t伽特(特别)t侉(泥母)捺(笔捺)呐(2)(呐喊)纳(出纳)衲(缝补)n伽呐(1)(呐吃)讷(木讷)n侉昵(亲昵)匿(匿名)溺(溺水)n佻涅(黑泥)聂(聂耳)镊(文读)(镊子)蹑(蹑手蹑脚)ni侉搙(搙着)n俅衄(鼻出血)n俑诺(承诺)搦(握,按压)nu侔(来母)腊(腊月)蜡(蜡烛)剌(乖戾)瘌(同“癞”)辣(辛辣)邋(邋遢)l伽烙(烙铁)l伽o乐(2)(快乐)勒(勒索)仂(零数)泐(石头因风化遇水而形成的纹理)l侉肋(肋骨)l侉i力(力量)历(歷)(1)(历史)历(曆)(2)(日历)呖(鸟叫声)沥(沥青)枥(同“栎”)苈(葶苈)疬(瘰疬)雳(霹雳)戾(戾气)栎(麻栎)砾(瓦砾)跞(跨越)立(立正)笠l佻(箬笠)粒(颗粒)栗(栗子)傈(傈僳族)溧(古水名)凓(凓冽)慄(慄冽)鬲(2)(炊具)镉(古代炊器)劣(恶劣)列(队列)冽(凛冽)洌(清澈)烈(猛烈)裂(分裂)趔(趔趄)埒(矮墙)捩(扭转,li侉拗断)猎(打猎)躐(踩踏)鬣(颈上较粗硬的毛)六(数词)陆(1)(六的大写)li俅陆(2)(大陆)录(录音)渌(清澈)逯(逯逯:物体运动貌)禄(福禄寿喜)碌(碌碌无为)l俅鹿(白鹿)漉(过一过水)辘(辘辘:车行声)麓(山麓)戮(杀)酪(乳浆食品)洛(洛阳)络(粗絮)骆(姓氏)硌(山上的巨石)珞(璎珞:珠玉成串的饰品)lu侔雒(鸟名)落(堕落)泺(酸痛无力)荦(杂色牛)律(纪律)率(2)(效率)绿(绿色)l俑掠(掠夺)略(侵略)l俟侉037(从母)寂(寂寞)j佻作(1)(振作)怍(怍愕)柞(柞水)酢(酢酬)zu侔(邪母)续(连续)x俅(澄母)彻(彻底)撤(撤退)澈(清朗)ch侉帙(书套)秩(秩序)掷(投掷)踯(踯躅)zh佻(禅母)涉(干涉)sh侉妁(媒妁)硕(硕士)shu侔(船母)术(2)(技术)述(叙述)sh俅(日母)嗫(嗫嚅)颞(颞骨)ni侉热(热烈)r侉日(白二)(日子)日(白三)(日头)日(白一)(生日)日(文读)(日本)(日子)r佻肉(肉体)r侔u入(收入)蓐(草席)溽(湿润)缛(繁文缛节)褥(被褥)r俅弱(软弱)若(好像)箬(竹笋外壳)ru侔(群母)剧(戏剧)j俅(疑母)谔(直言)鄂(湖北省简称)萼(花萼)腭(口腔的顶壁)鹗(鸟名)噩(噩梦)鳄(鳄鱼)侉愕(惊愕)锷(刀剑之刃)逆(叛逆)n佻038第三章如何识别入声字续表臬(箭靶)啮(咬)孽(造孽)蘖(分蘖)ni侉疟(疟疾)虐(虐待)n俟侉兀(高耸貌)杌(树杌)w俅齾(缺口)y伽业(事业)邺(地名)y侉屹(高耸直立貌)y佻玉(宝玉)狱(监狱)钰(珍宝)y俅乐(1)(音乐)月(月光)(月日)刖(古代酷刑之一)钥(钥匙)岳(高峻的大山)(姓氏)yu侉(匣母)鹤(白鹤)h侉划(劃)(2)(计划)画(2)(笔画)hu伽获(穫)(1)(收获庄稼)获(獲)(2)(猎获)嚄(叹词,表示惊讶)濩(尾檐水下流貌)hu侔镬(煮食物的烹器)或(或者)惑(迷惑)洽(接洽)qi伽(云母)晔(光辉灿烂貌)烨(明亮)ye域(地域)蜮(短狐)阈(门槛)y俅粤(广东省的简称)越(越南)樾(树荫)yu侉(以母)药(药房)y伽o叶(葉)(1)(姓氏)页(网页)液(液体)掖(奖掖)腋(腋下)拽(拖拽)y侉弋(木桩)佚(佚名)轶(轶事)佾(古代乐舞的行列)疫(防疫)逸(安逸)蜴(蜥蜴)埸y佻(田畔)翊(飞貌)翌(翌日)熠(闪耀)聿(笔的别称)育(教育)峪(山谷)堉(沃土)浴(浴血)欲(欲望)昱(明亮,照耀)煜y俅(照耀)毓(生养,养育)鬻(谋取私利而出卖)燠(暖,热)鹬(鹬蚌相争)悦(喜悦)跃(飞跃)阅(阅读)龠(量器名)yu侉039例外:→[阴平]垃(垃圾)拉(白读)(拉尿)拉(文读)(拖拉)l佟捏(捏造)ni佶摸(摸索)m侪曰(子曰诗云)yu佶→[阳平]额(额头)佴膜(薄膜)m佼→[上声]邈(遥远)mi伲o辱(侮辱)r俪第三节清声母变为入声字中古清声母入声字在普通话中派入了四声,其派入规律至今没有发现:→[阴平](帮母)八(小八癞子)扒(扒灰)捌(八的大写)b佟逼(逼迫)b侃憋(闷气)鳖(鳖鱼)瘪(2)(瘪三)bi佶剥(剥削)钵(衣钵)拨(挑拨)鲅(鱼掉尾而游貌)饽(香饽饽)b侪(滂母)拍(拍手)p佟i劈(刀劈)霹(霹雳)p侃撇(撇捺)瞥(目光掠过)(一瞥)pi佶泊(2)(湖泊)泼(活泼)p侪仆(1)(仆倒)扑(相扑)仆(僕)(2)(仆人)朴(2)(朴素)p俦040第三章如何识别入声字(非母)发(發)(1)(发展)f佟(端母)搭(搭车)答(2)(答应)嗒(嘀嗒)褡(小被)耷(大耳朵)d佟跌(跌倒)di佶督(基督)d俦咄(咄米)裰(补裰)du侪(透母)塌(倒坍)遢(邋遢)溻(溻汗)榻(下榻)蹋(落下)鳎(鳎鳗:比目鱼)趿(趿鞋)踏t佟(踏步)剔(挑剔)踢(踢球)t侃贴(贴心)ti佶秃(秃头)t俦托(拜托)脱(脱离)tu侪(精母)迹(事迹)唧(汲取或喷射液体)积(积极)绩(成绩)缉(2)(缉合)j侃浃(遍及,满)夹(双层的)(夹杂)铗(剑把)蛱(蛱蝶:蝴蝶类昆虫)ji佟接(交接)秸(农作物的茎秆)揭(揭露)疖(疮)ji佶匝(1)(一匝十二年)匝(2)(匝道)咂(吮吸)z佟作(2)(作坊)zu侪(清母)嚓(喀嚓)擦(摩擦)c佟撮(用三指抓取)cu侪七(数词)柒(七的大写)戚(亲戚)漆(油漆)缉(1)(通缉)q侃黢(黢黑)q俦041(心母)昔(今昔)惜(可惜)息(休息)媳(媳妇)熄(熄灭)析(分析)淅(淅沥)晰(清晰)皙x侃(白晳)蜥(蜥蜴)悉(熟悉)蟋(蟋蟀)锡(驻锡)膝(膝盖)夕(夕阳)汐(潮汐)楔(填空隙的竹木片)xi佶戌(地支第十一位)魆(魆蜮)x俦削(削弱)薛(姓氏)xu佶(知母)摘(摘要)zh佟i(彻母)拆(拆散)ch佟i戳(邮戳)chu侪(庄母)桌(桌子)倬(高大)卓(卓越)捉(捉贼)涿(涿州)棁(棒,杖)zhu侪(初母)插(插队)锸(锸)ch佟(生母)杀(谋杀)刹(2)(刹车)铩(一种兵器)煞(结煞)sh佟虱(虱子)sh侃刷(印刷)(刷白)唰(象声词)shu佟缩(伸缩)su侪(章母)汁(浓汁)织(纺织)只(隻)(量词)zh侃粥(稀粥)zh侪u焯(2)(明显,明白)拙(死拙)zhu侪(昌母)出(1)(自内而外)出(齣)(2)(戏曲中段落或剧目)ch俦042第三章如何识别入声字(书母)失(丧失)湿(潮湿)sh侃叔(叔伯)淑(贤淑)菽(豆类总称)倏(倏忽)sh俦说(说话)shu侪(见母)嘎(鸟鸣声)倮佟鸽(白鸽)割(割切)胳(1)(胳膊)咯(禽鸟鸣声)搁(搁浅)倮佶刮(2)(搜刮)鸹(鸟名)倮u佟郭(姓氏)聒(聒耳朵)蝈(象声词)(蝈蝈虫)倮u侪激(感激)击(打击)墼(未烧的砖坯)j侃铪(钻入坚物声)挟(1)(挟菜)ji佟掬(以双手捧取)鞠(鞠躬)鞫(查究)j俦(溪母)吃(1)(吃饭)ch侃喀(象声词)k佟磕(磕磕绊绊)瞌(瞌睡)k佶哭(哭泣)窟(窟窿)k俦掐(掐指入)qi佟屈(屈服)曲(1)(弯曲)曲(麯)(酒曲)蛐(蛐蛐儿)q俦缺(缺乏)qu佶(匣母)耠(耠子)hu侪(影母)挖(挖苦)w佟喔(鸡啼声)w侪屋(房屋)w俦压(1)(压迫)押(扣押)鸭(鸭子)y佟043续表噎(噎下)y佶一(文读)(数词)一(白读)(一个)壹(一的大写)乙(天干第二位)揖(作揖)亦(亦工亦农)弈(下棋)奕(大)役(兵役)译(翻译)怿(喜悦)绎(演绎)驿(驿站)峄(山相连y侃接)易(交易)约(节约)yu佶(晓母)哈(哈欠)h佟喝(2)(喝水)h佶黑(黑暗)h佶i忽(忽然)笏(朝笏)惚(恍惚)唿(唿哨)寣(睡一觉)h俦吸(吸引)翕(收敛)歙(吸进)x侃呷(小口地吸饮或喝)瞎(眼睛失明)xi佟歇(停歇)蝎(蝎子)xi佶顼(頊頊:失意貌)x俦→[阳平](帮母)百(2)(百色)伯(1)(父亲兄的称呼)驳(反驳)博(渊博)搏(搏斗)膊(胸膊)b佼醭(醭苔)b俨(滂母)璞(璞玉)濮(姓氏)p俨(非、敷母)佛(2)(仿佛)弗(表示否定之词)拂(擦拭)(拂尘)茀(杂草多)芾(草木茂盛貌)绂(紱f俨冕)祓(祓飾)黻(黻衣:礼服)幅(篇幅)辐(辐射)福(幸福)蝠(蝙蝠)(端母)妲(妲己)怛(愁苦)笪(粗竹席)靼(鞑靼)答(1)(报答)瘩(疙瘩)d佗得(得到)德(道德)d佴044第三章如何识别入声字续表镝(箭头)d侏(透母)橐(盛物的袋子)tu佼(精母)即(立即)佶(佶屈:曲折)j侏爵(伯爵)爝(烧苇把以除邪去恶)ju佴则(原则)z佴足(足球)卒(兵卒)镞(箭头)z俨(心母)噱(噱噱大笑)ju佴(知母)砸(砸碎)z佗哲(哲学)蜇(海蜇)辄(擅自)喆(同“哲”)谪(处罚)磔(用车裂尸)zh佴竹(茅竹)竺(姓氏)筑(建筑)zh俨诼(造谣)啄(啄木鸟)琢(琢磨)浞(沾湿)zhu佼(庄母)戢(收藏兵器)蕺(蕺菜:多年生草本植物)j侏责(责问)啧(大声纷争貌)帻(包头发的巾)箦(楼板箦)笮(屋上的箔席)舴(舴艋:z佴小船)扎(挣扎)札(信札)zh佗茁(茁壮)zhu佼(初母)察(观察)ch佗045(章母)折(1)(挫折)摺(摺子)zh佴执(执行)职(职业)跖(足跟)摭(拾取)zh侏烛(蜡烛)zh俨斫(斫柴)酌(斟酌)灼(烧灸)着(2)(着衣)着(着色)zhu佼(见母)革(革命)格(规格)胳(2)(胳肢窝)阁(内阁)葛(姓氏)噶(噶点儿)蛤(蛤蜊)骼(骨倮佴骼)鬲(1)(针灸穴位名)隔(间隔)嗝(嗝吱)膈(膈膜)国(中国)虢(古国名)倮u佼吉(吉祥)汲(于井取水)级(等级)亟(急迫地)急(紧急)棘(荆棘)j侏郏(古邑名)荚(豆荚)颊(脸颊)戛(长矛)揳(弹奏)ji佗节(节约)劫(抢劫)拮(拮据:操作劳苦)洁(清洁)结(团结)桔(1)(桔梗)羯(阉过的ji佴公羊)孑(无右臂)讦(揭人短处)桔(2)(柑桔)菊(菊花)橘(果木名)j俨角(2)(角色)桷(方形的椽子)脚(2)(脚色)孓(无左臂)决(决定)诀(诀别)抉(抉择)玦(佩带的玉器)觉(1)(知觉)(觉悟)厥(晕厥)谲(谲秘)噘(翘起嘴巴)獗(猖獗:ju佴任意横行)蕨(多年生草本植物)蹶(颠仆)矍(矍矍:惊惧四顾貌)攫(鸟兽用爪取物)(溪母)壳(外壳)k佴劼(谨慎)诘(诘问:查究)ji佴(晓母)胁(威胁)xi佴→[上声](帮母)百(1)(千百)佰(一百)柏(松柏)伯(2)(妇人对夫兄的称呼)b伲i北(南北)b侑i卜(占卜)b俪046第三章如何识别入声字(滂母)匹(匹夫)疋(布疋)癖(癖好)p佾(母)瘪(1)(干瘪)bi侑(非母)法(法律)f伲(端母)笃(厚道)d俪(透母)塔(灯塔)獭(水獭)t伲铁(钢铁)帖(2)(官府文书)ti侑(来母)喇(喇叭)l伲(精母)脊(背脊)嵴(山脊)j佾(心母)靸(古代小儿穿的鞋)撒(撒手)s伲索(绳索)su侬宿(2)(一宿觉)xi俪(庄母)眨(眨眼)zh伲窄(狭窄)zh伲i047(章母)褶(皱褶)zh侑嘱(叮嘱)瞩(看见)zh俪(昌母)尺(尺寸)ch佾(见母)合(2)(三合粉)倮侑给(2)(使对方得到或遭受到)倮侑i谷(1)(山谷)谷(榖)(2)(谷物)骨(骨头)毂(车轮中心之圆木)倮俪椁(棺椁)倮u侬给(1)(供给)戟(古兵器)j佾甲(天干第一位)岬(两山之间)胛(肩胛)钾(化学元素)ji伲角(1)(三角)脚(1)(手脚)ji伲o(溪母)渴(渴望)k侑乞(乞丐)q佾曲(2)(歌曲)q俪(影母)哕(哕起,即恶心)yu侑(晓母)郝(姓氏)h伲o血(2)(流血)xi侑→[去声](帮母)必(必须)泌(1)(泌尿)碧(碧玉)毕(毕业)哔(哔叽)荜(一种多年生藤本植物)筚(筚路蓝缕)跸(驻跸)辟(1)(大辟)壁(墙壁)璧(美玉)襞(衣服上的褶裥)笔(笔记)b佻滗(滗取)048第三章如何识别入声字续表擘(白读)(擘饼)檗(黄檗)蘗(黄檗)b侔不(文读)(不仅)b俅(滂母)辟(闢)(2)(开辟)僻(偏僻)p佻魄(1)(魂魄)珀(琥珀)粕(糟粕)迫(逼迫)朴(1)(树皮)p侔(非母)发(髮)(2)(头发)f伽复(複)(1)(重复)腹(鳆部)蝮(蝮蛇)覆(覆盖)f俅(端母)的(标的)玓(玓)墑(台阶)嘀(嘀咕)嫡(嫡系)滴(点滴)d佻(透母)拓(1)(拓片)沓(2)(疲沓)挞(鞭挞)闼(小门)跶(蹓跶)t伽忑(忐忑)忒(差错)慝(邪恶)t侉倜(倜傥)逖(不近)惕(警惕)t佻餮(贪食)帖(1)(贴,粘)ti侉魄(2)(落魄:落拓)拓(2)(开拓)柝(巡夜人敲以报更的木梆)tu侔(精母)稷(不粘的黍)鲫(鲫鱼)j佻攥(握,抓)zu伽n(清母)刺(刺绒衫)c佻促(促进)蔟(蚕蔟)簇(簇拥)蹙(蹙眉)猝(猝不及防)蹴(一蹴而就)c俅错(差错)cu侔葺(修建)碛(沙石浅滩)沏(沏茶)q佻切(切磋)窃(偷窃)妾(小妻)qi侉雀(麻雀)鹊(喜鹊)qu侉049(心母)卅(三十的基数词)飒(像风声)萨(拉萨)s伽粟(粟米)夙(夙愿)肃(严肃)速(速度)涑(水名)觫(象声词)簌(象声词)s俅隙(空隙)舄(一种木底鞋)潟(盐碱地)郤(古地名)阋(阋墙)x佻泄(排泄)绁(牵牲口的缰绳)屑(风屑)亵(亵渎)燮(和顺)躞(书画卷轴之轴心)xi侉恤(抚恤)蓿(苜蓿)x俅(知母)陟(由低处向高处走)zh佻(彻母)坼(裂开)ch侉饬(饬口)敕(整饬)ch佻怵(发怵)绌(短缺)畜(1)(畜生)搐(搐风)黜(罢免)ch俅(庄母)仄(平仄)昃(日在西方)z侉栉(栉风沐雨)zh佻(初母)册(册页)策(政策)厕(厕所)侧(侧面)测(测量)恻(恻隐)c侉刹(1)(佛刹)(古刹)ch伽矗(矗立)ch俅龊(龌龊)chu侔(生母)色(颜色)涩(羞涩)瑟(琴瑟)啬(吝啬)穑(收获谷物)s侉唼(唼血)歃(歃血)霎(风雨之声)sh伽率(1)(率领)蟀(蟋蟀)shu伽i朔(朔门)搠(涂抹)蒴(蒴果)槊(古代兵器)嗍(吮吸)shu侔宿(1)(宿舍)谡(起立)s俅050第三章如何识别入声字(章母)浙(浙江)zh侉质(质量)炙(烤熟的肉)郅(大;盛)桎(桎梏)窒(窒息)蛭(水蛭)骘(公马)zh佻祝(庆祝)zh俅(昌母)叱(呵斥)斥(排斥)赤(赤裸裸)ch佻俶(美好)触(接触)ch俅啜(吃喝)辍(中止)绰(宽绰)chu侔(书母)设(建设)摄(摄影)慑(威慑)sh侉式(形式)拭(揩擦)轼(苏轼)饰(装饰)适(适应)室(教室)释(释放)奭(盛大貌)螫sh佻(蜂刺人)束(结束)sh俅烁(发光貌)铄(铄光)shu侔(日母)廿(二十的合体)ni伽n(见母)各(各个)铬(金属元素,符号Cr)倮侉梏(古代刑具名)倮俅括(包括)栝(树名)ku侔(溪母)克(克服)克(克己)刻(立刻)客(客人)恪(恭敬)缂(缂丝)溘(突然)嗑(嗑牙)k侉酷(残酷)喾(上古一位帝王)k俅蛞(蛞蝼)扩(扩充)阔(广阔)廓(轮廓)ku侔泣(哭泣)契(契丹)讫(讫止)汔(干涸)迄(终止)q佻恰(恰当)qi伽051续表怯(胆怯)挈(提起)锲(截断)惬(文读)(惬快)箧(小箱子)qi侉却(推却)确(确实)榷(商榷)阕(歌曲或词的一首)阙(宫廷)qu侉(晓母)喝(1)(吆喝)褐(短褐)赫(显赫)壑(壑谷)吓(恐吓)h侉嗀(呕吐)(嗀口)h俅霍(姓氏)藿(藿香)攉(手的反覆动作)豁(豁达)hu侔旭(旭日东升)畜(2)(畜牧)蓄(储蓄)洫(田间水道)勖(勖勉)x俅血(1)(血案)谑(戏谑)xu侉(影母)扼(扼杀)厄(迫害)呃(打呃)轭(车轭)恶(善恶)垩(垩土)遏(遏制)餩(饱餩)侉蠖(尺蠖:昆虫名)hu侔沃(肥沃)鋈(鋈器)握(把握)幄(帷帐)渥(沾润)斡(斡旋)龌(龌龊)w侔压(2)(压板)揠(揠苗助长)轧(倾轧)y伽咽(咽泣)谒(谒见)靥(酒窝)y侉亿(亿万)忆(记忆)抑(抑制)翼(翼膀)薏(莲子的心)臆(胸臆)癔(癔病)浥(湿润)y佻邑(人民聚居之处)挹(吸取)悒(忧郁)益(利益)溢(满溢)镒(古代重量单位)郁(郁闷)彧(彧彧:茂盛貌)y俅黦(黦黯)yu侉熨(熨斗)y俅n第四节派入四声的识别方法在普通话中如何识别古入声字,似乎没有什么规律可循,但也有几点是明显的,如:1.现代汉语中,凡是以鼻音结尾的字都不会是古入声字。渊-n袁-n倮冤2.现代汉语中,以b、d、、j、z、zh等不送气塞音为声母的阳平字倮都是入声字。如“鼻薄白毒笛独国决昨识”等。3.现代汉语中,uo韵母和卷舌声母相拼的字,即读zhuo、chuo、052第三章如何识别入声字shuo、ruo的字,基本上是古入声字,如“酌桌琢啄捉着镯浊绰朔若弱”等。4.现代汉语中,以ye结尾的字,基本都是入声,如“虐绝雪月略雀”等。常见字中只有三个例外,即“瘸靴嗟”。5.现代汉语中,以m、n、l为声母的字,在阴平、阳平、上声里一般都不是入声,而去声中有可能是入声。记忆入声字,可以采用下列几种办法:一、组词法将两个最常用的入声字组成一个常用的词组,这比单独记忆要容易得多。如:日月,出入,得失,学习,积极,北国,博客,克服,哭泣,独立,急切,曲折,合适,激烈,压迫,剥削,骨肉,黑白,熄灭,恶毒,吃喝,袭击,发达,决裂,物质,德育,脱落,阅读,结束,笔力。上面这30个词组,都是由两个最常用的入声字组成的。多看几遍,或者按照某种一定的规律排列起来,记住这些词组不难。记住了这30个词组,就记住了60个最常用的入声字。二、分类法将最常用的入声字分门别类,如:数字:一六七八十百亿颜色:黑白碧绿赤材质:铁石木竹天体:日月雪建筑:屋宅室壁阁阙身体:血肉骨骼发目额舌脖肋脊腹膝脚足甲角植物:菊柏桔橘栗棘荻麦核稷穑木叶竹植动物:虱蟋鲫蝎蝶雀鸽鸭(注意:没有大动物)入声发音短,故常用来表快速或破坏性的动作,如“速疾逐越突忽,杀伐击灭夺割”等等。通过以上分类法,多记几遍,除去与组词法重复的少数字,我们053又能记住70个入声字。三、人名法将所熟悉的、含有常用入声字的人名列个表,会有利于记忆。如:屈原、李白。四、诗词法选择所喜欢的押入声韵的诗词,背熟它,如岳飞的《满江红》、苏东坡的《念奴娇》、李清照的《声声慢》、李白的《忆秦娥》等。第五节用嗝试法识别古入声字要掌握入声字,最稳当的办法是完整地从全面强记着手,但实际上不可能,有时候就要用较为简捷的方法去适应一时需要。我们可以采用直接音辩的“嗝试法”,即在字音末端收音的时候,尝试突然闭塞胸腔,有如突然打了个嗝儿,故意给该字音尾强加入塞音,如作势欲发q或音辅助一样,而实际却不需发出声来。倮平、上、去三声字加塞音之后,就会感到扭曲了该字原义,但入声字加塞音之后,其本义只会感到相与吻合或有所加强,这是必须强调的一点。平、上、去与入声字在加塞时,如更进一步故意短促其声,就会感觉到它们字义上的转变相差程度有明显的不同,这种字义上的转变,也有些字较为微弱,但大多都很明显。明显者如“乌”与“屋”;稍弱者如“华”与“滑”,但细味之下仍然可以感觉出来。这个嗝试法需要练习,不断体会与累积经验,增强自己的敏感度。经过试验可以知道,普通话中任何声调的字,要像这样在音尾故意闭气加塞,只要加塞位置尽量后移,并无什么难度,任何字都可以轻易做到,重要的是审音的同时还要察义。下面略举数例,作为嗝试法的测试、比较与练习。每个字都可以故意延长或短促其声,或不加塞,或加塞来察义。尤其重要的是“加塞”与“急收藏”,将音色、音质迅速改变成“如击土木石”之短促声,甚至故意强调加塞的音变效果,以审察字义有无变异。以下各组后置者054第三章如何识别入声字皆为入声,不妨将前后字作一比较,体会一下:阴平—入声阳平—入声上声—入声去声—入声巴—八华—滑假—甲亚—揠倩o玻—拨膜—膜锁—索卧—握e歌—鸽禾—涸者—褶社—设ê街—接鞋—协写—雪夜—页i鸡—积祺—吉彼—笔利—立u乌—屋符—福主—嘱慕—木ü驱—屈鱼—菊娶—曲裕—玉(zh)i支—隻时—十齿—尺至—秩第六节用查证法识别古入声字要真正懂得格律,具备解构句子或控制句子声调的能力,首要解决的仍是平仄辨识的问题,而普通话中的关键,则在于对入声字的准确辨认,这得下一番功夫。对此有两个方法,一是读辨,二是査证。前面已谈了入声字的音辨方法———嗝试法,如果再能灵活妥善运用査证方法,就能掌握平仄,吟诵起来便倍觉趣味盎然。譬如要较快地搞清楚一首诗的平仄是否符合律体格式,首先要留意关键位置的字是否符合格式,再看这些位置上的普通话第一、二声字,会不会实际上是入声而似平实仄,符不符合格律要求,其他位置上的字就可暂缓理会,这样就快速有效地缩小了困惑范围。试以杜甫的《绝句》为例: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这是取律诗的颔联与颈联组合在一起,成为类似对仗结构的绝句。在每句中必须坚守格式平仄的关键字,是逢双位字与句末三字。055第一句句式是“仄仄平平平仄仄”,第二句按格式就必定是“平平仄仄仄平平”,第三句用黏而仄收,应是“平平仄仄平平仄”,第四句相反押平声韵,是“仄仄平平仄仄平”。我们在诵读整首诗时,可能察觉到第四句好像不合格式,因为“泊”字处应该用仄声而现在用了第二声似属阳平,这是最为明显的地方,故先行破解这个疑点。先用嗝试法试“泊”字,急促阻塞气流,读出后字义无转变,甚至有更切合原义的感觉,因可断为入声字。然后,再看其他各句关键位置的第一、二声字会不会是入声字,符不符合格律要求。第一句,我们在诵读时会感到完全符合平仄格式,但会不会有入声字呢?在值得注意的位置上,只“鹂、鸣”两字是第二声,又因“鸣”字带鼻音,不会是入声字,也就是说,此句中实际能“困扰”我们的只一个“鹂”字。“鹂”字察其韵母为i,依嗝试法试读“鹂”,字义似已转变:其义像“立”字多于“鹂”字,可初步判断为非入声字。第二句有“行、青、天”三字,第三句有“含、千、秋”三字,第四句有“东、吴、船”三字。其中“行青天含千东船”全是鼻音,肯定不是入声字;而“秋”字韵母为iou(qiu),可立即断定为非入声字;余下只有一个“吴”字需要猜测。依嗝试法试读“吴”字,字义似已转变:如“屋”字意义甚于“吴”字,可初步判断为非入声字。我们要较快速地分析这首诗的平仄是否合律,全篇实际就只有“鹂、泊、吴”三字是较为使人迷惑而必须验证的,这样,最能困扰我们的范围就缩到最小了。在自己创作的时候也可以这样,主要留意在关键位置上的普通话阴平、阳平声字,会不会实际上是入仄,符不符合格律要求,其他字的平仄要么已心中有数,要么无关大局,大大减少了创作中使人分神的枝节缠扰。分析了杜甫这首《绝句》的平仄,我们知道这是一首严守格律的七绝。用普通话诵读起来,感觉上也能与格律甚为一致。唯有第四句“门泊东吴万里船”的“泊”字第二声读似阳平,而“吴”字也是阳平,觉056第三章如何识别入声字得音律变怪了些,显得有点重复沉闷。因为如果我们知道“泊”是入声字,则相应把它念得短促些,读音带着顿挫压抑的尾塞意味,跟“吴”字就有了明显的区别,必然感觉一新。至此,我们就可以进一步细品一下“门泊东吴万里船”这一句的平仄音韵趣味了。单看这一句音调,是“平仄平平仄仄平”,其中“阴阳上去入”五音倶全,又都出现在重要位置上面,音韵变化可谓丰富极了。如果要读出“泊”字的入声味道,建议你试试运用如歌曲简谱这样的节奏诵读:门泊0|东吴·|万里|船0|如果不习惯看这种形式也不要紧,只要在“泊”字后面稍作停顿,声抑而意不断,“吴”字音则稍作延长就是了。但是若将“泊”字只当作阳平声拉长来念,便如这般节奏:门泊·|东吴·|万里|船0|则前两节的节拍就显得雷同,稍微沉闷了。因只有在入声字的音尾,声调才最适宜作出如前面“0”字符的停顿,从而显现有促迫感的趣味,而这种趣味,即使在同属仄声的“上、去”声中也是没有的。入声的趣味既然如此独特,如果永远不知其存在,不懂得去品味、运用,而代之以其他仄声虽无不可,却似仍属一种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