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经坛经教读

佛教是对中国文化影响巨大的外来文化,但中国文化致力于对外来的佛教文化吸收改造,对其中国化,其结果就是形成了中国的禅宗,影响全社会。本书选择中国禅宗的经典文献《金刚经》和《坛经》,力求以浅显的语言发掘其深刻的思想内含,帮助读者了解其文化思想价值。本书作者在苏州大学开设了同名的人文公开课,本书的目的是把优秀的高校人文讲坛普及于广大社会。

第一章
金刚经 坛经 教读
王新水 著
东 南 大 学 出 版 社
·南 京 ·
图书在版编目(CIP)数据
金刚经 坛经 教读/王新水著.—南京:东南大学
出版社,2016 .6
ISB N 978 7 5641 6453 9
Ⅰ.①金… Ⅱ.①王… Ⅲ.①佛经 研究 Ⅳ.
① B942
中国版本图书馆 CIP数据核字(2016 )第075764号
金刚经 坛经 教读
出版发行:东南大学出版社
社 址:南京四牌楼2号 邮编:210096
出 版 人:江建中
网 址:http ://w w w .seupress .com
经 销:全国各地新华书店
印 刷:江苏兴化印刷有限责任公司 开 本:787 mm ×960 mm 1/16
印 张:9 .5 字 数:170千字
版 次:2016年6月第1版
印 次:2016年6月第1次印刷
书 号:ISBN 978 7 5641 6453 9
定 价:26.00元
本社图书若有印装质量问题,请直接与营销部联系。电话:025 83791830
目 录 1
目 录
金刚经 导读 ………………………………………………………………… 王新水
法会因由分第一 ………………………………………………………………… 11
善现启请分第二 ………………………………………………………………… 13
大乘正宗分第三 ………………………………………………………………… 15
妙行无住分第四 ………………………………………………………………… 17
如理实见分第五 ………………………………………………………………… 19
正信希有分第六 ………………………………………………………………… 20
无得无说分第七 ………………………………………………………………… 22
依法出生分第八 ………………………………………………………………… 23
一相无相分第九 ………………………………………………………………… 24
庄严净土分第十 ………………………………………………………………… 26
无为福胜分第十一 ……………………………………………………………… 27
尊重正教分第十二 ……………………………………………………………… 28
如法受持分第十三 ……………………………………………………………… 29
离相寂灭分第十四 ……………………………………………………………… 31
持经功德分第十五 ……………………………………………………………… 33
能净业障分第十六 ……………………………………………………………… 34
究竟无我分第十七 ……………………………………………………………… 35
一体同观分第十八 ……………………………………………………………… 39
法界通化分第十九 ……………………………………………………………… 41
离色离相分第二十 ……………………………………………………………… 41
2 金刚经 坛经 教读
非说所说分第二十一 …………………………………………………………… 42
无法可得分第二十二 …………………………………………………………… 43
净心行善分第二十三 …………………………………………………………… 44
福智无比分第二十四 …………………………………………………………… 45
化无所化分第二十五 …………………………………………………………… 45
法身非相分第二十六 …………………………………………………………… 46
无断无灭分第二十七 …………………………………………………………… 47
不受不贪分第二十八 …………………………………………………………… 48
威仪寂净分第二十九 …………………………………………………………… 48
一合理相分第三十 ……………………………………………………………… 49
知见不生分第三十一 …………………………………………………………… 50
应化非真分第三十二 …………………………………………………………… 51
※ ※ ※
坛经 导读 …………………………………………………………………… 王新水
行由第一 ………………………………………………………………………… 62
般若第二 ………………………………………………………………………… 78
疑问第三 ………………………………………………………………………… 89
定慧第四 ………………………………………………………………………… 94
坐禅第五 ………………………………………………………………………… 99
忏悔第六………………………………………………………………………… 103
机缘第七………………………………………………………………………… 110
顿渐第八………………………………………………………………………… 127
宣诏第九………………………………………………………………………… 134
付嘱第十………………………………………………………………………… 136
金刚经 导读 3
金刚经 导读
一、《金刚经》的名称与来源
《金刚经》这一经名是略称,根据不同译本,其全称有三种:《金刚般若波罗蜜
经》《金刚能断般若波罗蜜经》和《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多经》。这三种不同译名
似乎暗示了“金刚”一词的喻义可以有不同的理解。
梵语“金刚”一词所指有二。一指金刚石,极其坚硬,可切割硬物;二指金刚
杵,古印度的一种兵器,坚固锐利,故称之为“金刚杵”。 “金刚”所指的这两种东
西,都可以用来比喻般若智慧。般若智无坚不摧,能观照世间一切皆缘起性空,
虚幻不实,能破除世间一切虚妄,一切烦恼。这种比喻义三种译名都可以容纳。
但唐代玄奘大师认为,“金刚”在此不是比喻般若智,而是比喻烦恼,烦恼如金刚
一样坚固,只有般若智慧才能断除,所以经名应该译作《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多
经》,而不能译为《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因为“能断金刚”是指能断除坚如金刚的
烦恼,若缺失“能断”二字,则会令人对经名产生误解,以为“金刚”是比喻坚如金
刚的般若智。其实“能断金刚”不但可以像玄奘那样看做动宾式短语,以“金刚”
为动词短语“能断”的宾语,也可以视为偏正式短语,解作“能断的金刚”,意为能
断烦恼的金刚般若智。也就是说,不管是把金刚比作般若智还是烦恼,都不违背
经名所蕴含的基本义,即般若智能断除烦恼。般若智是大乘佛教的最高智慧,而
佛教的无上智慧也可称之为菩提,因此如果从立足于般若空义的“烦恼即菩提”
这一基本教旨来看,说金刚既比喻般若,又比喻烦恼,其实无碍法旨。般若法门
并非屠龙之术,般若智无坚不摧的作用要在现实中成为事实,现实中就理应有非
其不可摧的至坚之物成为其试金石。而此试金石未尝不可是坚固难摧如金刚的
烦恼。正因为有坚固如金刚的烦恼,才需要有坚固如金刚的般若智。佛理如此, 而“能断金刚”一语之义也正可做如上两可之解。另外,若就“金刚杵”的形状而
言,“能断金刚”又可用来比喻菩萨行。菩萨行地前、入地、地上三段,首尾两段历
4 金刚经 坛经 教读
时漫长,中间入地一段只需瞬间,全程耗时两头大中间小,正如金刚杵两端粗中
间细的形状,所以金刚杵又可用来比喻整个菩萨行从发心到成佛的总历程。而
整部《金刚经》可以视作对整个菩萨行次第的详细解说,因此以经名中的“能断金
刚”比喻菩萨行全过程,正合经旨。(参见吕澂著:《能断金刚般若经讲要》,载《吕
澂佛学论著选集》卷二,齐鲁书社,1991年版,第730—731页)
“般若”是梵语音译,意译为“智慧”,是佛教的无上智慧。只有这种智慧才能
观照诸法实相,实相非般若不能照,般若非实相不能明。般若智慧可以由文字教
法而入,必须付诸实践才能自度度人。据上诸义,般若一般分为三种:实相般若、
观照般若、文字般若。
“波罗蜜”,梵语音译,全称“波罗蜜多”,意译为“度”“到 彼 岸”“事 完 成”等。
生死轮回为苦海,涅槃解脱即彼岸。脱离生死轮回,获得涅槃解脱,就犹如渡过
苦海,到达彼岸。这是佛教的终极追求。一切获得解脱的方法都可称之为“波罗
蜜多”。大乘菩萨行以六波罗蜜亦即六度为首。
六波罗蜜又以般若波罗蜜为根本。般若波罗蜜即智度,意为以智慧度脱,到
达彼岸,而这也意味着般若修行的完成。般若为诸佛之母,整部《金刚经》都是讲
如何修般若行,亦即如何以般若为指导修菩萨行。因此以“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为经名,不违全经大旨。
大乘佛教是随着大乘佛经的出现而兴起的。一般认为,最早出现的大乘佛
经是般若类,出现的具体时间不确定,有学者认为大约公元1世纪左右。专门宣
说般若空思想的佛经总称为《般若经》。 《般若经》数量庞大,根据玄奘搜集编纂
并翻译的《大般若经》,共有十六种(或称十六会、十六分),总计六百卷。其中开
头五会是根本般若经,其余皆属杂类,叫杂类般若经。根本五会内容相似,只是
文字详略不同。第一会 最 详 细,有 十 万 颂,第 二 会 二 万 五 千 颂,第 五 会 八 千 颂。
第三会与第二会内容相似,第五会与第四会内容差不多。一般认为,小品八千颂
般若最早出现,大品二万五千颂其次,十万颂最晚。
《金刚经》被玄奘放在第九会,叫《能断金刚分》,只有三百颂,共一卷,是《大
般若经》中最小的一种。篇幅虽最小,但却综合了全部般若经的主要思想,充分
阐述了“性空假有”这一般若思想的核心教义。现代义学高僧印顺(1906 ~ 2005 )
根据经中出现的一些与中品般若阶段类似的表达,认为《金刚经》的出现在中品
般若之后。吕澂(1896 ~ 1989 ,江苏丹阳人,有学者把他与印顺合誉为20世纪中
金刚经 导读 5
国佛学研究界之“双璧”)根据经的组织 形 式,认 为 它 的 出 现 早 于 小 品 般 若。总
之,《金刚经》在般若类经典中出现较早。
“乃知般若无边,允唯金刚第一。”作为单行本流通的《金刚经》,短短五千余
字,自后秦鸠摩罗什至唐义净,前后三百年间,共译六次。
二、《金刚经》的传译与影响
西方中世纪世俗王权需要获得宗教神权的加冕,中国古代政教关系与这种
模式相反,一直是世俗王权为宗教保驾护航,王权根本就不必事先获得宗教神权
的加冕,虽然王权往往会利用宗教势力巩固其地位。东晋高僧释道安的千古名
言可为此作证:不依国主,则法事难立。《金刚经》的汉译,无疑是道安此言的典
型注脚之一。本经六次汉译的六位译者,五人译经得到帝王直接护持,一人则由
地方太守护法。
六次汉译前后如下:
1.后秦(或作姚秦)天竺三藏鸠摩罗什公元 402年首译,名《金刚般若波罗
蜜经》。后秦国主姚兴护法。
2.元魏天竺三藏菩提流支公元509年二译,名《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元魏
宣武帝护法。
3.陈天竺三藏真谛公元562年于广州三译,名《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时梁
安太守王方奢护法。
4.隋三藏达摩笈多公元592年四译,名《金刚能断般若波罗蜜经》。隋文帝
护法。
5.唐三藏法师玄奘公元648年五译,名《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多经》,即《大
般若波罗蜜多经》第九会、卷五七七之《能断金刚分》。这次翻译因唐太宗病重,
为了祈福,玄奘中断正常译事,熬至五更三点,一夜译成。因时间仓促,未及润色
修改,玄奘自己不甚满意,但太宗已刊印一万册,颁行天下。
6.唐三藏沙门义净公元703年六译,名《佛说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多经》。
则天皇帝护法。
六译本除玄奘译本随《大般若经》收入《大正藏》第七册,其他五译本都收入
《大正藏》第八册。
六译中罗什译本最早,也最为流行。义净译本最晚,但流通不广。吕澂认为
义净本翻译最精确,其《能断金刚般若经讲要》即用此译本。
6 金刚经 坛经 教读
六译本在经文要义大旨方面其实差别无几,只是在篇幅和文字上互有出入。
篇幅最短的是义净译本,最长的是玄奘译本,与罗什译本相差近三千字。除了翻
译风格的差异之外,造成译本互异的一个重要原因,可能是各人所依据的梵文底
本不同。据玄奘高弟窥基所说,《金 刚 经》梵 文 本 原 有 广、中、略 之 分,龟 兹 梵 本
(于阗本)与罗什译本相近,属略本;昆仑 梵 本 与 菩 提 流 支、真 谛 译 本 相 符,属 中
本。据印顺法师的看法,不同梵本不仅篇幅不同,而且所代表的学派也有别,罗
什译本是中观学派的诵本,而其他五译本都是唯识学派的诵本。
玄奘认为,罗什译本在内容上存在以下最明显的缺失:
1.三问缺一:流通本“善现启请分第二”中,罗什译本只有“应云何住,云何
降伏其心”二问,而玄奘译本则有“应云何住,云何修行,云何降伏其心”三问。其
他译本也都有三问,这是个很重要的差别。吕澂认为这三问对应的正是菩萨行
的三总相———住相、修行相、降伏相,这三相菩萨行的每一个次第都缺一不可。
他依据的不仅仅是唯识学派祖师无著的解释,还有中观学派祖师龙树的解释。
2.二颂缺一:流通本的“法身非相分第二十六”中,罗什译本只有一颂“若以
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而玄奘译本在此之外则还有另
一颂“应观佛法性,即导师法身,法性非所识,故彼不能了”。义净译本也有二颂。
当然,这种缺失不同于上一缺失,就对经义的理解而言,几乎无关宏旨。
3.九喻缺三:经文最后一颂罗什译为“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
电,应作如是观”,只有六喻;玄奘译作“诸和合所为,如星翳灯幻,露泡梦电云,应
作如是观”,有九喻。义净译本比喻与玄奘同。如不对每个比喻的差异做细微诠
释,这种缺失对于经旨的理解似乎也无大碍。
4.八唯说四:罗什译本著名的“四相”——— “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玄
奘译本有“八想”——— “有情想、命者想、士夫想、补特伽罗想、意生想、摩纳婆想、
作者想、受者想”。这种差别于经旨的理解影响似乎更小。何况义净译本也并非
八想。但“相”“想”之别,有时对经义的理解却会造成甚大不同。
尽管罗什译本被玄奘指出以上缺失,但因为与其他译本相比它不但在经旨
要义方面并没有多少关键的损失,而且还文字流畅,言简意赅,在各译本中流传
最广、诵者最多、影响最大,历史上很多注解都选用它,连窥基作注也取它而舍其
师所译,所以我们这里也采用罗什译本。罗什译本本无三十二分和标题,但因为
坊间流通的《金刚经》几乎都按三十二分印行,为了随顺现实和方便分段,我们也
金刚经 导读 7
加上三十二分和标题,但解义完全与标题无关,因为那些标题多与经文脱节。三
十二分相传出自编选《昭明文选》的梁昭明太子萧统,但据学者研究,这种说法缺
少足够的证据(参 见 顾 伟 康:《金 刚 经 解 疑 六 讲》,上 海 古 籍 出 版 社,2011年 版,
55—60页)。
既 然 选 择 罗 什 译 本,不 妨 在 此 对 鸠 摩 罗 什 稍 作 介 绍。鸠 摩 罗 什,梵 文 名
K u marajiva ,又译鸠摩罗什婆、鸠摩罗耆婆,略作罗什。意译为童寿。生卒年为
公元344 ~ 413 ,一说公元350~409。东晋龟兹国(新疆疏勒)人,后秦僧人,我国
更多章節請下載APP
海鷗小說APP 海量小說 隨時隨地免費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