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录总序…1前言…1一、 日头一出红彤彤追悼“二七”死难同志歌…03“八一”纪念歌 …04“八一”起义歌 …04采茶灯 …05庆祝成立苏维埃…06拥护苏维埃…07拥护苏维埃歌…08长汀帮助宁化红 …09如今世界大造反…10《才溪乡调查》闪金光 …11第一次革命战争胜利歌…12第二次革命战争胜利歌…14地下穷人心向党…15东征胜利歌…16反帝拥苏歌…17反法西斯蒂歌…17朱德来会毛泽东…18毛委员来到苏家坡…18感谢恩人毛泽东…19歌唱苏维埃…20各地建立苏维埃…21保护红军万万年 …22保卫苏维埃 …22跟着委员毛泽东…23歌颂中国共产党…23共产党领导真正确…24共产儿童团歌…24共产青年团礼拜六…25共产主义儿童团歌…26共产主义就爱行…27巩固苏维埃…27国际旗…28红色苏区万万年…29建宁来了毛委员…29盼来红军己巳年…30盼望红军回家中…31旗号艳艳好威风…32穷人谁不盼红军…32来来来…33劳苦工农见太阳…34满山红旗蛮威风…35人民要靠稳共产党…35日头唔出云遮来…36日头一出红彤彤…37日头一出红又亮…38山歌唱来闹连连…39上课…39上列宁学校…40少共国际师出军歌…41少年先锋队歌…42世界工人的祖国…43世界主人翁…43十字歌(一)…44十字歌(二)…45苏区干部好作风…46同心革命歌…47童子团歌…48土地革命歌…49我当红军没有错…50我们的红旗插遍天下…51下课…52小放牛…53幸福日子万年长…54夜子再长会天光…54一棵腊梅千朵花…55万代难忘毛泽东…55永远记着毛泽东…56永远跟着毛泽东…57争取革命战争胜利歌…58这样的中国怎么不灭亡…59中国革命歌…60最后胜利终归我们…61二、 红军战士逞英豪我们红军…65红军战士逞英豪…66英勇的战士…66不打胜仗不回乡 …67步哨歌 …67打破铁上杭…68打骑兵舞…69打旗语…70打沙县…71反围剿…72行军歌…72奋斗歌…73奋斗曲…74风吹竹叶…75粉碎敌人第五次“围剿”…76粉碎国民党乌龟壳…77歌唱珠江模范营…78工农红军到古田…79归队歌…80红军…81红军不怕反动派…81红军冲锋…82红军打到石城县…83红军发给土地证…84红军歌(一)…85红军歌(二)…86红军纪律歌…87红军抗日先遣队…88红军穷人一家亲…89红军胜利万万岁…89红军舞曲…90红军野战军歌…91红军一到世道平…92海军舞曲…93唤醒AB团…93坚持游击唔怕饥…94军事演习歌…95炮火声来战号声…96庆祝红军胜利歌(一)…97庆祝红军胜利歌(二)…98闹洋洋…98杀敌歌…99十唱开小差…100十打反动派…101十二月革命歌…102收操…103四季歌…104我们的枪口对准它…105我们工农兵…106唔怕白鬼来烧楼…107“五卅”纪念歌…108新打梭标…108雄鸡一啼天大亮…109雄鸡一叫天就亮…109羊角花开红满山…110羊角花开三月三…111远征歌…112野战军出动…113野战军出铜鼓…114一九二九年斗争歌…115三、 打倒豪绅地主天下最恶土豪心…119逃难…120十诉妇女困苦歌…121农民苦…122穷人最伤心…122黄连树上结苦瓜…123工人苦…124救穷歌…125鸡心岭上金灿灿…126工农革命一条心…127革命与恋爱…128革命战士入狱歌…129工农兵大联合…130工农兵联合歌…131工农兵团结杀敌…132工农兵团结杀敌歌…134革命精神之歌…136革命洪流高涨…137革命歌…138革命宝贝…139革命道路要认清…140妇女解放歌…142妇女翻身闹五更…143打平世界妹自由…144打破旧世界…145打老蒋…147打刘湘…147暴动歌 …148白军苦 …149白军冇红军好 …149白军士兵来当红军 …150白军士兵心中愤怒 …150白军五更叹 …151告白军士兵歌…152忠告白军士兵歌…153劝白军士兵…154播谷歌 …155查田歌…156查田运动…157吃饭歌…157打打打…158打倒帝国主义歌(一)…158打倒帝国主义歌(二)…159打倒豪绅地主…159打倒日本帝国主义…160打倒它…160抗日反帝歌…161打死郭匪楼梯扛…162打土豪分田地…163悼亡曲…164斗争歌…165妇女暴动歌…166加入儿童团…167阶级战争歌…167火线的号召…168闹革命…169要求解放须革命…170纪念广州暴动…171纪念广州暴动歌…172纪念“四一二”死难烈士歌…174纪念“五一”歌…175紧急动员…176霹雳啪…177秋收暴动…178武装暴动歌…179想起广州暴动…180五更鼓…181四、 争先恐后当红军上前线去…185阿哥出门当红军…186单身,你单身 …187去当兵妹放心 …188参加革命战争…189赤卫军歌…190赤卫战士顶呱呱…191大家快来当红军…192当兵歌…193当兵就要当红军(一)…194当兵就要当红军 (二)…195当兵就要当红军(三)…196当红军…196调兵歌…197我郎要当兵…198弟弟送哥当红军…199妇女当兵歌…199女子出来当红军…200妇女慰劳红军歌…201哥哥出门当红军…202哥哥当红军…203欢送红军到前方歌…204欢送新战士…205剪掉辫子当红军…206快去当红军…207前进曲…208亲爱的工农兵…208穷人翻身要参军…209劝夫当红军…210劝郎当红军…211郎为革命当红军…212刈掉头发当红军…212争先恐后当红军…213自动报名到前方…214离别…215送夫小调…216十送郎当红军…217送郎把军参…218送郎参军…218送郎当兵…219送郎当红军…220送郎到前方…222送郎劝妹参军歌…223送郎上前方…224送亲歌…225十月当兵歌…226收了谷子送军粮…227送军粮…228送郎…229慰劳红军歌(一)…230慰劳红军歌(二)…231细编斗笠送亲人…232新做草鞋…233油菜开花满塅黄…234优待红军…234做军鞋…235五、 穷人翻身乐融融猜拳歌 …239操场去 …240唱歌唔要钱 …240春耕歌…241春耕好…242催幕歌…242大家唱…243对面桐子…243儿童生活…244儿童竞赛歌…244防毒气…245放脚歌(一)…245放脚歌(二)…246翻身歌…247飞去了…248妇女放哨歌…249妇女翻身歌…250哥哥弟弟…251哥哥寄信来…251耕田谣…252工农剧社歌…253工农群众掌政权…254工人纠察队歌…255工人舞曲…256恭喜做个红军娘…257过新年…258红孩儿…259红色的儿童…260红色五月歌…261黄牛…262蝴蝶…263婚姻自主又有权…264活报剧出场曲…265今年春耕…266韭菜开花…266剪发歌(一)…267剪发歌(二)…268开会…269开会了…270可怜的民众…271快乐歌…273快快觉悟起…273墙报…274青年节省歌…275青年舞曲…275青年勇敢歌…276勤学歌…276穷人翻身乐融融…277秋千…278劝妹歌…279妹在后方当后勤…279门前花钵种株莲…280蜜蜂做工…280牧童歌…281木梓打花连打连…281农民耕田曲…282农民舞曲…283农民协会歌…284“三八”妇女节歌…285三岁伢仔长得高…286扫除文盲…287晒菜干…288十杯酒…289时晨钟…290十二月的花…290十劝妹…291十送红军…292十送郎…293四季读书歌…294体操…295天大事情妹敢当…296天足舞…297晚会…299卫生歌…299园中…300慰问伤病战士舞曲…300“五一”劳动节…301“五一”劳动节歌…302相亲相爱…303小孩子…304小剪发…305新十杯酒…306摇篮曲…307拥军优属…308整理…308竹片歌…309索引…310后记…317出版发行 南京大学出版社社 址 南京市汉口路22号 邮 编 210093出 版 人 金鑫荣丛 书 名 中央苏区红色文化系列总 主 编 曾志刚 张玉龙书 名 中央苏区红色歌曲集主 编 燕录音 许玉明 汤光华责任编辑 刘翠红 李鸿敏 编辑热线 025-83686029照 排 南京凯建图文制作有限公司印 刷 江苏凤凰通达印刷有限公司开 本 880×1230 1/32 印张 10.5 字数 236千版 次 2015年11月第1版 2015年11月第1次印刷ISBN 978-7-305-16040-0定 价 38.00元网址:http://www. njupco. com官方微博:http://weibo. com/njupco官方微信号:njupress销售咨询热线:(025)83594756* 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凡购买南大版图书,如有印装质量问题,请与所购图书销售部门联系调换图书在版编目(CIP)数据中央苏区红色歌曲集 / 燕录音, 许玉明, 汤光华主编. — 南京 :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15.11(中央苏区红色文化系列 / 曾志刚, 张玉龙主编)ISBN 978-7-305-16040-0Ⅰ. ①中… Ⅱ. ①燕… ②许… ③汤… Ⅲ. ①革命歌曲-中国-选集 Ⅳ. ①J642.1中国版本图书馆CIP数据核字(2015)第251304号中央苏区在中国近现代史与新民主主义革命史上地位独特、意义奇重。20世纪20年代末至30年代中期,在以赣南闽西为中心的广袤区域内,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勇于探索与创新,开辟了创建革命根据地、武装夺取政权的农村道路,进行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大众化的伟大探索,创建了中央苏区国家政权,进行了局部治国安邦的伟大实践,并且在这一过程中孕育产生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红色文化。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在实现中华民族独立、民主、富强与文明的历史进程中,在创造性地吸取古今中外先进文化成果的基础上,以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为指导而创造的先进文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浴血奋战、艰苦奋斗、开拓进取,积淀孕育下来的物质文化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华民族极其宝贵的精神财富。红色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来源,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强大精神力量。在新的历史时期,传承与创新红色文化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史料是学术研究和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基础。中央苏区红色文化资料的收集、整理与出版,是中央苏区研究中心“十二五”规划所拟定的关于红色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重大课题。规划的初衷是对新发现的、已经发现的、已经整理未公开出版的或因条件局限未系统出版的中央苏区红色文化资料进行再收集、整理与出版,从而达到存文存史以及党史教育与爱国主义教育之多重目的。即将付梓出版的《中央苏区红色文化史料系列》,是我们推出的首批研究与整理成果之一,主要包括《中央苏区红色歌曲集》和《中央苏区教育史资料汇编》两种。特别值得指出的是,在史料的收集与整理过程中,我们既利用了前辈学者们辛勤整理的成果,如瑞金文化馆所编《苏区革命歌曲选》(出版时间不详);福建省人民政府文化事业管理局所编《福建省老革命根据地歌曲》(第一辑)1954年(出版地不详);中国音乐家协会江西分会所编《红色歌曲》,江西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杨衍梯、陈红所编《历史的回音——中央苏区歌曲选》,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04年版;张涛所编《江西苏区红色歌谣》,江西教育出版社2011年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苏区教育资料选编》(初稿)1980年(作者出版地不详);福建省教育科学研究所、中共龙岩地委党史委员会所编《闽西苏区教育资料选》,中共龙岩地委党史资料征集研究委员会印(1986年);赣南师范学院、江西省教育科学研究所编《江西苏区教育史料汇编(1927~1937)》,江西省教育科学研究所1985年印,以及吕良主所编的《中央革命根据地教育史》,教育科学出版社1989年版,等等,也充分使用了近些年来我们新发现的有关中央苏区教育、音乐方面的相关资料,从而使资料内容更丰富,体系更完善。在充分借鉴已有成果基础上形成的《中央苏区红色歌曲集》的研究与整理由中心苏区文化艺术研究所燕录音、许玉明和汤光华等承担。本书收编了中央苏区时期革命根据地创作和传唱的红色歌曲以及山歌、小调。从音乐旋律与歌词看,可以分为以下几类:一、原创歌曲;二、根据当地客家民歌填词或由客家民歌改编的歌曲;三、根据苏俄和欧洲传入的外国歌曲改编填词的歌曲。《中央苏区教育史资料汇编》的研究与整理由中心苏区史研究所张挚承担,张玉龙、钟日兴、佟德元、张红春、石莹等做了大量的工作。本书收编了有关苏区教育管理、学校教育、红军教育、干部教育、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等教育类型以及教材与教法等文献资料。上述资料系列的整理出版,无疑有助于推进和深化党史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同时也有助于推进和深化中央苏区史的研究。该资料系列,从收集整理直至汇编成稿,凡三年有余,甘苦自知。但由于此项工程头绪纷繁,加上编者学识、能力有限,疏漏舛误之处在所难免,尚祈读者指正。中央苏区研究中心2015年1月总 序人类的精神和思想活动总是与音乐保持着密切的联系。音乐以其直达灵魂深处的率真特性成为人类思想和精神活动中一个极其重要的部分。纵观历史,很多重大的集体或个体活动总是借助音乐的力量而使人们的精神和思想目的在实践上更接近于期望的目标。无疑,音乐可以唤醒和凝聚力量,也可以传递力量。这种力量的生发和崛起总是以精神和思想领域的活动为出发点,经历各种实践活动的量增后,最终又凝聚升华成新的精神和思想力量。音乐在其中既是媒介,又是内涵。先进的阶层和政党领导在实践中逐渐认识到,革命性的政治和军事活动只有以传播新思想、新文化为开端,以革新和解放思想作为先导,继而通过各种广泛的斗争才能最终取得追求自由、民主、平等权利的胜利。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土地革命战争同样需要向广大劳苦大众传播新思想、新文化,更需要自上而下的思想解放和革新。怎样才能更好更快地发动、团结、教育群众?怎样才能让红军成为有思想、有战斗力的军队?这时,音乐被发现了,音乐开始发言。这是革命政治活动宣传的需要,也是劳苦阶层自我表达和认同的需要。肖邦的音乐曾被比作埋藏在花丛中的大炮;俄国著名思想家赫尔岑曾把贝多芬的艺术比作是将革命翻译成了音乐。现代音乐之父斯特拉文斯基则干脆宣称,贝多芬的“这个四重奏就是人权宣言”①。可见,音乐成为了最好的形式,又是最好的内容。赣南闽西是中央苏区的根据地,也是红色歌曲的故乡。中央苏区音乐主要是指在这一时期收集、整理、创作、改编并传唱在赣南和闽西地区以服务当时的革命、军事、政治斗争为主要目的的音乐。中央苏区音乐的发展经历了初创期(1927年—1929年)、发展成长期(1929年—1931年)、繁荣期1931年—1934年)三个阶段。本书共收编了360多首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在中央苏区创作和传唱的革命歌曲和红色山歌小调。按照所反映的当时革命斗争生活的不同侧面,这些歌曲的题材和主题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类型:一是反映红军和新生红色政权成长壮大,歌颂中国共产党、红色政权和革命领袖的歌曲;二是反映红军的精神风貌和军队生活、鼓舞红军将士斗志的歌曲;三是反映苏区人民在阶级压迫下的苦难生活、向苏区人民宣传革命道理、发动群众团结起来向反动统治阶级进行斗争的歌曲;四是反映苏区人民支援前线、踊跃参加红军的歌曲;五是反映苏区军民新生活的歌曲。这些歌曲从曲调的来源看,大致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是作曲家创作的,这一类所占的比例较大;第二类是由民间歌曲改编而来,其中多数是中央苏区一带的民歌曲调;第三类是由外国歌曲改编而来。这些歌曲深深根植于对中国社会产生深刻影响的历史土壤中,在中国现代文化艺术史上具有重要意义。中央苏区时期的音乐是革命战争年代的产物,虽然主要流行和传唱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苏区,但她反映的却是当时最大多数普通国民追求自由、民主、平等的心声,她以博大的胸怀表达出对人类苦难和困境的同情与怜悯之爱。尽管当时的环境在现在看来比较朴陋,尽管音乐的表现形式比较简单,甚至他们的歌声可能不是很优美,难以用今天审美的标准来衡量,但是,我们需要明白一点:在中国历史上,很少有几百甚至上千人同时用同一种音调、同一种最强的声音迸射出对一切不平等、不合理的压迫人的社会制度的控诉和愤怒,同时唱出内心最真诚朴实的愿望和追求,同时表达对父老乡亲苦难的怜悯和同情。从这些音乐中激发出来的强大的情感和精神力量带给大家的不仅仅是情绪的宣泄,更重要的是她让所有参加的人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力量和自信——原来团结就有力量和自信;她让所有的参与者产生了强烈的情感和心理认同——原来我们的苦难都有相同的根源。根据实际需要,中央苏区音乐在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了以下特点。从歌词来看:1. 政治倾向鲜明。音乐作为动员群众为实现党的中心任务而奋斗的有力武器,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形式之一。2. 题材丰富多样。包括开展革命教育,动员人民群众积极参加革命,进行马列主义教育,树立共产主义理想,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密切联系群众等。3. 语言通俗易懂,山歌民谣风格与古典诗词节律相结合,集人民性、口头性、集体性于一身,易于传唱。从音乐特点来看:1. 主要为单旋律,旋律简洁明快。2. 节奏铿锵有力,明朗活泼。3. 大多借用当地山歌、小调、民歌的音调依曲填词,或根据当地民间音乐的音调创作或改变而成。1934年《革命歌集》在中央革命根据地出版,书中收录了65首歌谣,反映了当时苏区人民的革命精神风貌。该歌集编者阐明:“在这小小的本子里面,我们搜集了民众爱唱的歌谣65首,我们也知道这些歌谣,在格调上来说,是极其单纯的,甚而,它是农民作者用自己的语句作出来的歌,它道尽农民心坎里面要说的话,它为大众所理解,为大众所传诵,它是广大民众所欣赏的艺术。”瞿秋白在评价红色歌谣时说:“通俗的歌词对群众的教育作用大,没有人谱曲,就用民歌调填词,好听、好唱,群众熟悉,马上就能流传,比有些创作的曲子还好些。”音乐作为一种文化的表达形式具有比日常言语更丰富更生动的内涵。在喜欢唱山歌的客家地区,音乐成了人们最常见的一种情感表达与群体认同的方式。原来很少来往的不同村镇的人们在一种共同利益和理想的诉求中更易于通过音乐建立联系和沟通。中央苏区在赣南闽西最重要的任务是发展壮大红军的力量,而这必须紧密依靠群众的支持。只有深深地扎根于人民群众的军队才具有源头活水。怎样建立与人民群众的鱼水关系?除了为人民群众解决生活实际困难外,最主要的还需要在感情和思想上赢得人民群众的支持与认同,这样的军民关系才有真情实感,才能长远稳固。党领导下的红军在奋斗目标和情感基础上与人民群众是保持高度一致的。音乐以美的形式能最直接地表达人们内心共同的情感,同时它能让通过音乐联系和团结起来的人感到前所未有的力量和自信,而这种力量和自信是处在当时艰苦环境下的劳苦大众最需要的,他们需要通过音乐建立一种集体的力量并从中获得集体的力量来获得安全感和认同感。这是中央苏区音乐之所以能团结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原因。所以,在实际政治和军事斗争中,没有哪一次政治运动不愿将艺术招募于盟下,为其夺取并巩固政权的努力效力。因为艺术生动形象的感染力能够致力于变革人的意识冲动,而这些人是能够改变世界的。①不论唱歌的人本人自觉与否,真正的发自人民肺腑的歌声必定会引发关于生命和人类存在的意义之类问题的思考,还会使歌唱者产生“改变我们的生活方式的要求”。所以,用高尔基的话说:艺术的本质是赞成或者反对的斗争,漠不关心的艺术是没有而且不可能有的。①党的领导阶层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并在发动、团结、鼓舞、教育群众的活动中充分利用音乐这条纽带,与人民群众建立了广泛而稳定的联系。赣西南特委书记刘士奇,在给中央写的一份综合报告中,就专门谈到苏区红色歌谣在传播马列真理、启迪阶级觉悟方面的显著作用:“苏区范围内的农民无论男女老幼,都能明白《国际歌》、《少先队歌》、《红军歌》及各种革命歌曲,无论三岁小孩、八十老人,都痛恨地主阶级。打倒帝国主义、拥护苏维埃及拥护共产党的主张,几乎成了群众的口头禅,最显著的是许多不识字的工农分子都能唱歌。”古田会议决议指出:“红军宣传工作的任务,就是扩大政治影响,争取广大群众,以达到组织群众,武装群众,建立政权,消灭反动势力,促进革命高潮等红军的总任务。所以红军的宣传工作,是红军的第一重大工作。”并规定:“各政治部负责征集及编制表现各种情绪的革命歌谣,军政治委员会负责督促及审查之责。”决议还规定:“大队(连)士兵委员会内设立俱乐部,军政治部宣传科设立艺术股。”这为红色歌谣的产生和发展指明了航向。赣南闽西是客属地区,老百姓早有唱山歌的习俗,这为丰富红色歌谣创造了有利的条件。为此,军政领导、革命群众用唱歌的形式宣传革命道理,控诉旧制度的罪恶,歌颂新生的红色政权。无论什么场合,做什么工作,都响彻红色的歌声,赣南闽西成了红歌的海洋。苏区音乐有着自己最根本的求索,这就是对一个共同体的群体命运和前途的终极关怀。简单的音乐形式的背后实际上都在追问并且回答一个深刻的问题:“我是谁?我们从哪里来?我需要什么?到何处去?”人民军队的建设需要最广大群众的支持,不同的人为什么能走到一起来?缘于不同的人在音乐中找到了对这些问题相同或相似的回答。个体所经历的宏大的歌唱活动场面给苏区民众和红军战士前所未有的精神震撼和情感冲击,这种来自于强大的思想背景和精神力量的冲击给参与者一种深刻的确认和认同:我们的心连在一起,我们有共同的目标和理想。故而,优秀的艺术作品总是不容雄辩地让我们感受到,“人性实际上在人类的共同体中发挥着作用”。①尼采在《悲剧的诞生》这部名著中,以“生命的伟大兴奋剂”对艺术文化的形而上实质做出了精辟界定。苏区音乐活动中的审美体验对个体生命的激励不仅构成了艺术独特的快感,也在精神上冲击着一切对人的奴役和桎梏。②在这个意义上,当然我们不能简单地认为苏区音乐活动只是为了鼓励参军,鼓舞士气,统一号令,愉悦生活。作为音乐,它有美的属性,哪怕这种审美在它的组织者和创作者看来不是最主要的。审美意味着追求更高,否定和扬弃一切不美的和黑暗落后的。“美的规律也是反抗的规律”③。反抗什么?反抗违背与摧毁美的一切存在。当然,我们不能在苏区音乐活动中奢谈为审美而审美,实际上这在当时也是不现实的。所以我们不如这样来理解:苏区音乐活动激发和唤醒了群众和红军士兵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的力量,但现实又顽固地压制和阻碍人的这一项基本权利,要获得权利,只有打破现实。所以,以此为基础的“艺术的根本特性,就是对已有的现实的一种控诉”。④所以,黑格尔的“审美具有令人解放的性质”在这里也可以理解为苏区军民感受美、追求美、突破现实的逻辑过程。与劳苦大众紧密相连的民间文艺自始至终内在蕴含着改造世界的主题,这使得深深扎根民间音乐土壤的苏区音乐总是在对束缚人的生命的那些专制政治永远说不。苏区音乐在当时的政治语境中具有两个最重要的内核:帮助建立思想和组织上的共同体——扩大红军;要求获得民主、自由与平等——展开斗争。可以说,苏区音乐涵盖了当时军事和政治斗争的主要方面。当要倾诉受压迫受剥削的不幸时,他们唱道:“日头下山西边黄,想起苦情割心肠,无田无地租田种,朝晨无米夜无粮。”红色政权建立后,为了表达翻身解放的喜悦心情,他们唱道:“日出东方一片红,拥护朱德毛泽东,打倒土豪分田地,劳苦大众乐融融。”当他们歌颂红军及其领导人时,唱道:“红军弟兄真威风,一颗红星戴当中,大家来走红军路,赤色旗帜满天红。”“粗布军装八角帽,黑眉大眼嗓音高,朱德军长好威武,好比慈航救星到。”红色歌谣还唱出了苏区人民踊跃参加红军的动人场面:“妹妹送哥当红军,一心一意杀敌人,哥在前线做模范,妹在家中人上人。”“我送丈夫当红军,送条毛巾寄深情,毛巾绣上七个子,永远革命不变心。”他们还用音乐表达军民之间鱼水情深:“天寒地冻草鞋着,进门帮做农家活,开口都是热心话,红军向着穷人哥。”“火在笑来灯开花,红军兄弟住我家,红军替我来担水,我帮红军补衣褂。”这一切,就像歌中唱道的:“红军来了晴了天,红色歌谣万万年。”“红色歌谣千千万,一人唱过万人传。”一个忘记历史的民族是没有未来的。当代中国社会迅速发展的步伐已经将“中央苏区音乐”这个曾经深远影响中国历史和社会发展方向的存在远远地留在了身后,很多人对她已经开始陌生起来,甚至不知其曾经存在过。赣南闽西的人民十分重视这些红色歌谣,视如珍宝,当红军长征后,人们把它藏在心里,藏在夹墙里,甚至不惜用生命来保护它。他们坚信革命一定会胜利,红军一定会回来。建国后,赣南闽西广大文艺工作者对红色歌谣进行了多次的搜集整理,至今这项工作还在继续。今天,当我们再次听到《红军阿哥你慢慢走》、《十送红军》等歌曲时,这些融汇了人间真情大爱的旋律应该可以唤醒我们对产生这些音乐的时代的记忆和追思。为什么会有这样的音乐?她跟苏区有什么关系?这些音乐诉说了什么故事?是谁在唱这些音乐?唱给谁听?这些音乐对我们今天还有意义和价值吗?传统是一条河流,今天的音乐躯干里流淌着上游的血液,今天音乐的肌体里依然可以找到过去的细胞。当我们从民间文化的遗存角落和流行媒体关注的盲点拾集到这些70多年前的“旷世之音”时,我们深感震撼,惋惜,庆幸!震撼这些音乐中透射的精神力量,惋惜我们已经疏离她太久,庆幸这些音乐得以有机会继续延留。今天我们有幸沿着中央苏区时期的这条音乐之河,回溯到70多年前,回到那个特殊而伟大的时代,探寻能给今天的我们以不断思考和激励的力量。是为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