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和国教育学70年 教育社会学卷

“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一套丛书给我们提供了两面镜子,不仅带你领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年来教育学的发展史,更能让你清楚地看到,中国教育学人以前做了什么,现在还需要做些什么。本丛书系统梳理前人之思,深刻反思未来发展,有利于进一步明确中国教育学的发展方向,推进建设具有中国特色、中国气派的教育学。按照教育学科发展的历史逻辑,分阶段、分专题、分学科全面系统地总结了新中国教育学70年的发展成就,汇集了教育学界各个学科领域知名专家的最新学术研究成果。丛书是国家重点课题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学史”的研究成果,也是“十三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丛书的出版既是对共和国教育学70年发展成就的回顾,更是对新时代教育事业的助推。2019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70年来,中国教育学已经有了长足的发展。展望未来,新时代背景下中国教育学如何继往开来,接力发展,需要我们很好地去梳理已有的研究成果,准确定位中国教育学的发展历程和水平,明确未来的研究方向。 该套丛书以国家重点课题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学发展研究” 为依托,集合全国教育学科各学科专业领军专家,作者队伍强大。从学理层面来看,教育学史越来越凸显其在教育学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对中国教育学史的研究,既是为了镜鉴现实,为了推动教育学术的传承和发展,又是为了推动我国教育学术的传承和发展以及为了保存和传播教育学发展的积淀。从读者需求方面来看,研究和学习教育学的人需要很好地了解本学科的发展史,明确自己研究的基础和学科定位。

第一章 教育社会学学科的发展历程
中国教育社会学学科产生于20世纪20年代,至今已有近百年的历史。这近百年的时间,可划分为形成鲜明对比的三大历史时段。一是从20世纪20年代初的学科建立至1949年的发展;二是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教育社会学作为一门学科被取消一直持续至1978年学科发展的停滞;三是从1979年开始的学科恢复重建一直到今天的繁荣发展。中间随着中国社会的历史进程的演变,这一学科经历过起伏跌宕的变化,其存在形态也各不相同。在一般对中国教育社会学学科发展历程的追溯中,这三大时段分别被称为“创建”、“停滞”与“重建”。①
我国教育社会学自重建以来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对此,一些学者进行过大致相似的概括。杨昌勇、李长伟曾将开始重建至2001年的教育社会学发展分为学科制度化的准备期(1979—1982年)、恢复重建期(1982—1991年)、初步繁荣期(1992—2001年)。②侯怀银、王晋在对20世纪中国教育社会学的学科建设历程进行反思时将重建后的历程分为重建阶段(1978—1985年)、成型阶段(1986—1988年)、发展阶段(1989—2000年)。①董泽芳、张国强基于对教育社会学重建以来概论性著作的文本分析,将1979—2005年教育社会学的发展分为学科恢复期(1979—1991年)、研究拓展期(1992—1998年)、研究深化期(1999—2005年)。②吴康宁从研究领域拓展的角度将教育社会学在1979—2008年的发展阶段划分如下:以学科概论性研究为主、分支领域性研究为辅的阶段(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中期),学科概论性研究与分支领域性研究齐头并进的阶段(20世纪80年代后期至90年代中期),分支领域性研究为主、学科概论性研究为辅的阶段(始于90年代后期)。③杜亮在对改革开放40年中国教育社会学学科发展的梳理中,将40年的发展历程大致分为20世纪80—90年代学科重建与初步发展、21世纪学科全面发展与国际影响加深两大阶段。④
考虑到教育社会学自重建以来的发展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对总体阶段的划分宜粗不宜细。本书将新中国成立以来教育社会学70年的发展历程大致划分为1949—1978年教育社会学学科被取消,1979年至20世纪90年代初学科的恢复、重建与发展,20世纪90年代至世纪之交教育社会学的发展与积淀,2000年以来学科的进一步发展与繁荣四个阶段。此外,对中国教育社会学学科发展历程的梳理与反思离不开对新中国成立前教育社会学学科建设情况的追溯。
更多章節請下載APP
海鷗小說APP 海量小說 隨時隨地免費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