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学校小学教育专业教材中外教育思想史朱永新主编杨树兵副主编南京大学出版社书图书在版编目(犆犐犘)数据中外教育思想史/朱永新主编.—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5.6高等学校小学教育专业教材ISBN9787305154522Ⅰ.①中…Ⅱ.①朱…Ⅲ.①教育思想思想史世界高等学校教材Ⅳ.①G40091中国版本图书馆CIP数据核字(2015)第142089号出版发行南京大学出版社社址南京市汉口路22号邮编210093出版人金鑫荣丛书名高等学校小学教育专业教材书名中外教育思想史主编朱永新副主编杨树兵责任编辑胡豪编辑热线02583594071责任校对廖利明照排南京紫藤制版印务中心印刷南京大众新科技印刷有限公司开本787×9601/16印张17.875字数302千版次2015年6月第1版2015年6月第1次印刷ISBN9787305154522定价36.00元网址:http://www.njupco.com官方微博:http://weibo.com/njupco官方微信号:njupress销售咨询热线:(025)83594756版权所有,侵权必究凡购买南大版图书,如有印装质量问题,请与所购图书销售部门联系调换目录第一章导论……………………………………………………………(1)第一节教育思想史的性质及特点………………………………(1)第二节教师为什么要学习教育思想史…………………………(8)第三节教师如何学习教育思想史………………………………(11)第二章中外教育思想的发展轨迹……………………………………(14)第一节中国教育思想的起源与发展……………………………(14)第二节外国教育思想的产生与演变……………………………(31)第三章中外教育思想的特征比较……………………………………(58)第一节重世俗与重神性…………………………………………(58)第二节重道德与重功利…………………………………………(60)第三节重政务与重自然…………………………………………(62)第四节重和谐与重竞争…………………………………………(64)第五节重整体与重个体…………………………………………(65)第四章中外教育思想的理论基础……………………………………(69)第一节人性理论…………………………………………………(69)第二节治乱学说…………………………………………………(75)第三节人才观念…………………………………………………(86)第五章中国古代的教育思想…………………………………………(98)第一节中国古代的教学论………………………………………(98)第二节中国古代的教师说………………………………………(105)第三节中国古代的读书法………………………………………(109)第四节中国古代的德育论………………………………………(113)第五节中国古代的科举教育思想………………………………(119)1中外教育思想史第六节中国古代的书院教育思想………………………………(122)第七节中国古代的蒙学教育思想………………………………(125)第八节中国古代的科技教育思想………………………………(129)第六章外国古代的教育思想…………………………………………(134)第一节关于教育目的的论述……………………………………(134)第二节关于教学问题的论述……………………………………(136)第三节关于道德教育问题的论述………………………………(143)第四节关于体育及音乐教育问题的论述………………………(153)第五节关于教师和师生关系问题的论述………………………(157)第七章中国近代的教育思想…………………………………………(163)第一节西学东渐与中国近代教育学的诞生……………………(163)第二节中国近代教育思想的演变………………………………(167)第三节中国近代教育思想的特征………………………………(177)第八章外国近代的教育思想…………………………………………(182)第一节文艺复兴与西方近代教育学的萌芽……………………(182)第二节外国近代教育思想的演变………………………………(187)第三节外国近代教育思想的特征………………………………(207)第九章中国著名教育家的生平与学说………………………………(211)第一节孔子的生平与学说………………………………………(211)第二节孟子的生平与学说………………………………………(214)第三节墨子的生平与学说………………………………………(217)第四节荀子的生平与学说………………………………………(219)第五节颜之推的生平与学说……………………………………(222)第六节韩愈的生平与学说………………………………………(224)第七节朱熹的生平与学说………………………………………(225)第八节王守仁的生平与学说……………………………………(227)第九节王夫之的生平与学说……………………………………(229)第十节蔡元培的生平与学说……………………………………(232)2第十一节黄炎培的生平与学说…………………………………(234)目录第十二节陶行知的生平与学说…………………………………(237)第十章外国著名教育家的生平与学说………………………………(241)第一节苏格拉底的生平与学说…………………………………(241)第二节柏拉图的生平与学说……………………………………(244)第三节夸美纽斯的生平与学说…………………………………(247)第四节洛克的生平与学说………………………………………(250)第五节卢梭的生平与学说………………………………………(253)第六节裴斯泰洛齐的生平与学说………………………………(256)第七节赫尔巴特的生平与学说…………………………………(259)第八节蒙台梭利的生平与学说…………………………………(263)第九节福泽谕吉的生平与学说…………………………………(266)第十节杜威的生平与学说………………………………………(270)第十一节马卡连柯的生平与学说………………………………(273)第十二节苏霍姆林斯基的生平与学说…………………………(275)再版后记…………………………………………………………………(280)3第一章导论当人们研究和回顾人类教育历程的时候,总是十分关注人类教育历史中波澜壮阔的教育事件,以及一些影响人类教育发展进程的具有决定意义或开创性的教育制度以及教育法规、政策等,对教育史中的一些伟大教育家的教育思想却不太重视。其实,在人类文明发展的源远流长的历史发展轨迹中,无论是教育事件的发生还是教育制度的形成,都不同程度地受到教育家教育思想的影响和支配。因此,通过对历史上伟大教育家教育思想的深入细致的分析和研究,对于我们了解教育发展历程,开阔和拓展对中外教育的过去以及现在的认识,把握教育发展的规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可以说,在世界文明史上,这些伟大的教育家的教育思想丰富多彩、形式多样,是进一步推动人类教育发展不可多得的宝贵财富,对这些教育思想作进一步的分析和研究,并在此基础上,对他们的教育思想观念进行合理地吸收,对于我们做好当前的教育工作大有裨益。第一节教育思想史的性质及特点一、教育思想史的性质教育思想史作为一门系统研究古今中外伟大教育家的教育观点、教育理论、教育思想的学科,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但是,在具体的理论研究中,对于教育思想史研究的对象,不同学者有着不同的观点,他们对“教育思想”提出了许多不同的理解和解释,其中代表性的有以下几种:教育思想就是“对教育现象的认识,主要包括:教育主张、教育理论、教育学说等。大体可分为两个层次:一是较为零星的、不太系统的教育思想,如人们对教育总体或某方面的、片断的、初步的看法、想法、主张、要求与建议等;另一是较为系统和严密的教育思想,如人们在总结前人的经验基础1书中外教育思想史上,经过深入探索、反复检验、整理、改进而提出的教育理论、教育学说。”①“不管教育思想的具体结果采取何种形式(观点、主张、学说或理论),在本质上,教育思想是人类种族及其个体对教育现象的一种理性把握。易言之,教育思想虽然是人类主体对教育这个大千世界的认识结果,但这种认识结果首先不是感性的、直觉的,其次不是模糊的、不确定的,也不是随意的、即兴而发的。在这个意义上,教育思想不同于对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的议论、感受、体验。作为人类理性的产物,教育思想是主体运用一定的概念、范畴对教育现象的把握,它是一种沉思活动的结果,并且以某种形式确立下来的,或以某种方式表达出来的。”②还有一些学者把教育思想定义为“教育思想是人们对于各种教育现象及其规律的认识和概括,它既包括某些教育理论,也包括来自教育实践的经验和观点”。还指出“着眼于教育工作应如何进行所提出的各种各样问题所引起的关于教育方法方式的直接议论与答案。教育思想不同于对教育问题本身的议论而产生的教育理论。教育理论是把教育问题当作客观事实来探讨,回答的是‘什么是教育’,而教育思想则回答‘怎样教育’的问题。”③应该说,以上这些对教育思想的理解都是合理正确的,只是由于不同学者对教育思想所强调的角度、深度以及表达方式的不同,从而导致了对教育思想的理解存在差异。从字面上看,思想既有“思考”“想法”“念头”等意思,还有某一阶级、某一政党所持的一定的观点、概念、观念的体系等意。毛泽东曾指出:“感性认识的材料积累多了,就会产生一个飞跃,变成理性认识,这就是思想。”④在他看来,思想就是人的理性认识。综合思想的本义和其他学者对教育思想的理解,本书认为,教育思想就是在一定历史时代的社会条件下,在教育实践基础上形成的对教育现象与问题的认识和看法。因此,教育思想史也是关于教育思想产生、变革及发展规律的一门学科。很显然,同任何观念形态一样,教育思想也有一个历史发展的过程,而这一过程又具有一定的规律性,经过教育思想家和研究者对教育思想的不断反思、补充和研究分析,逐步形成了内容丰富的教育思想体系,从而也就形成了教育思想史这门学科。①顾明远主编.《教育大辞典》(增订合编本).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776页。②张斌贤,褚洪启主编.《西方教育思想史》.四川教育出版社,1994.3页。③张焕庭主编.《教育辞典》.江苏教育出版社,1989.763页。2④《毛泽东著作选读》(甲).人民出版社,1966.383页。第一章导论中外教育思想史既然是研究古今中外教育思想的产生、形成、发展和演进的历史过程,是建立在过去教育思想家的教育思想研究和总结归纳基础之上,那么,就决定了这门学科具有历史性的性质和特点。首先,教育思想的形成和发展必然受到一定历史条件的影响和制约。每一时代的教育都与该时代整个社会有着密切的联系,要受到政治、经济、文化等条件的影响和制约。而教育思想又是人们在一定社会条件下对教育现象和问题的认识和看法,这就决定了教育思想与每一时代的社会历史条件有着密切的关系,教育思想的内容由社会历史条件所决定,社会历史条件及背景不同,教育思想的内容也会有所不同。纵向来看,中国和其他一些国家都经历了不同的历史阶段,产生了不同的教育思想内容。从西方教育思想发展的历程来看,其历史发展大致经历了古希腊罗马时期、中世纪文艺复兴时期以及17世纪到当今的近现代社会发展等几个阶段。在这当中,曾经历了若干次教育思想的形成和发展,如雄辩家教育思想、经院主义教育思想、宗教改革教育思想、泛智教育思想、绅士教育思想、自由教育思想、“新教育”思潮和进步主义教育思想、永恒主义教育思想等等,其真正形成教育思想体系的不下数十种教育理论或流派。而这些理论或流派的形成均与当时社会历史条件密切相关,受到当时各方面条件的影响和制约。如其中的“新教育”思想、“进步教育”思想就是与19世纪末20世纪初欧美国家的社会和经济变革密切联系在一起的。19世纪末20世纪初期,欧美国家存在着经济生活混乱、政治不稳定以及严重的阶级对立等一系列社会问题,这就使欧美教育面临两个基本任务。一方面是为大工业提供受过一定教育、经过良好训练、具有某种主动性和创造能力的工人,这种人应该是“既能替资产阶级创造利润,又不会惊扰资产阶级的安宁和悠闲”①的人。另一方面就是要培养忠于本阶级的利益,具有多方面的知识并具有首创精神的、精干的领导者和统治人才。为适应当时社会的需求,便在这一时期形成了批判传统教育理论和方法,提倡新的教育形式、内容和方法的“新教育”思潮和进步主义教育思想,这成为当时欧美国家中一场广泛的社会改良运动的一个组成部分。从中国教育思想发展的角度看,中国经历了古代、近代和现代三个阶段,在这三个历史发展阶段中,也曾出现了许多教育理论思想和流派以及教育思潮,如儒家教育、道家教育、墨家教育、理学教育、洋务教育、维新教育、平民教育、生活教育等。同样,这些教育理①吴式颖主编.《外国教育史简编》.教育科学出版社,1995.365页。3中外教育思想史论和思想的形成也受制于中国不同历史时期、不同的社会发展水平。例如,在中国古代,春秋末战国初时期,孔、墨教育思想反映了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初期的社会需要,反映了当时冲击“学在官府”、发展私学教育的进步趋势。从横向方面来看,在某一历史时期,教育思想也会呈现出多元性的特点。一般会形成一种占主导地位的主体教育思想,同时还会存在多种非主导地位的教育思想,而占据主导地位的教育思想大多是与社会历史发展水平相适应的,是符合当时政治经济发展的教育思想,否则,就不能为社会所接受和承认,不能起支配作用。以西方文艺复兴时期为例,文艺复兴提倡以人为中心,反对中世纪神学以神为中心,歌颂人的伟大,提倡“自由意志”,重视人的世俗生活和世俗享受的意义,提倡世俗教育和科学知识。恩格斯曾给予评价说:“这是一次人类从来没有经历过的最伟大的、进步的变革,是一个需要巨人而且产生了巨人———在思维能力、热情和性格方面,在多才多艺和学识渊博方面的巨人的时代。”①因此,顺应当时社会发展的需要,从批判经院主义教育思想出发,强调人的全面发展,主张拓宽学校课程内容和学科范围,提倡使用新的教育和教学方法的人文主义教育思想便形成和发展起来。人文主义教育思想在文艺复兴时期起到了支配和主导作用,对当时教育思想的转变和教育质量的提高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而一度以神学占统治地位的中世纪时期的经院主义教育思想则受到了攻击和冷落。另外,在文艺复兴时期,还兴起了早期空想社会主义教育思想、早期科学教育思想以及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教育思想等,但在影响深度上远远不及人文主义教育思想。再如,在中国古代社会中,儒学教育思想长期在所有的教育思想中占据着主导地位,这是因为儒家教育思想十分适合封建社会政治、经济的需要,儒家的基本精神就是强调文化教育同政治、经济的密切联系。另外,儒家教育思想还以“述而不作,信而好古”为宗旨,实际上又是“以述代作”“寓作于述”,便于融会和凝集中华民族的悠久文化传统和先圣前贤的智慧,植根于广阔而深厚的民族背景之中,又致力于传播民族文化于社会各个阶层和各个方面。②而且,儒家教育思想能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而不断变化,不断进行自我调整。正是因为儒家教育思想适应当时中国社会和教育发展的需要,才能长期在众多的教育思想中居于主导地位,而当时的法家、道家、墨家等教育思想则因为不能与社会要求和历史发展保持一致,而没有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3).人民出版社,1972.445页。4②王炳照,阎国华主编.《中国教育思想通史》(一).湖南教育出版社,1994.6页。第一章导论受到统治阶级的重视和推广。另外,教育思想的形成和发展的历史性还体现在教育思想的历史继承性上。恩格斯指出:“每一时代的哲学作为分工的一个特定的领域,都具有由它的先驱者传给它而它便由此出发的特定的思想资料作为前提。”①他又说:“历史思想家……在每一科学部门中都有一定的材料,这些材料是从以前的各代人的思维中独立形成的,并且在这些世代相继的人们的头脑中经过了自己的独立的发展道路。”②在人类对教育现象和本质的认识研究发展过程中,也存在本质相同的现象,一个时代的教育思想是对这一时代的教育实践经验进行理论思维的结果,并获得一定规律性的认识,这些认识、结果都作为历史思想资料遗留给后代,而后代的教育家在认识和研究其所处时代的教育现象和问题时,往往要综合前人的教育研究成果和教育思想资料,并结合其自身的社会特点和状况,加以继承和改造,从而在新旧教育思想之间建立了一定的联系,使之具有一定的继承性。不同时代和社会的教育思想之间之所以会产生这种内在的联系,是因为虽然在不同的时代和不同的社会条件下,教育具有自身的特质及规律。教育从产生之日起,它的一些本质特性,它之区别于其他一切人类活动的根本性质以及基本关系,就已经确定下来,并被不断地强化、深化和形式化。③不论在任何时期,就教育的基本构成要素来讲,基本上都包括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目的、教育内容以及教育方法等方面。因此,这就决定了教育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它自身具有一些稳定的本质规定,不同的社会阶段,基本上都是围绕这些教育本身的内在本质要素进行新的拓展。正因为如此,后代人可以汲取前人的思想成果,并把它转化为自己的思想工具和材料,人类就是在这样一个不断继承、更新和发展的基础上,向着真理的认识不断前进的。其中比较典型的一例就是古希腊和古罗马时期的教育思想。在古罗马希腊化的过程中,有许多古罗马教育思想家曾提出“我们要向罗马学习道德,向希腊学习文化”。他们在制定教育目的、教育内容和教育方式等方面基本上都继承了古希腊时期教育思想家的观点和理论,并结合古罗马社会的特点和状况,对之不断完善和补充,使古罗马教育思想家对教育现象的认识和教育问题的论述更加全面和深化。另外,在对古希腊教育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4).人民出版社,1972.485页。②同上.501页。③张斌贤,褚洪启等主编.《西方教育思想史》.四川教育出版社,1994.6页。5中外教育思想史思想继承的基础上,古罗马教育思想家同时又批判了古希腊教育思想家所强调的重思辨而忽视重实际和重实用的缺陷,保持了罗马人本身所具有的重实际和重实用的特点。古罗马教育思想家就是在总结前人教育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些新鲜而中肯的见解,这是符合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的。总之,教育思想的发展过程就是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由片面到全面的历史发展过程。因此,对教育思想史的探讨和研究,实际上也就是对不同历史时期的教育思想家的教育思想、观点、理论的分析和研究,从而正确把握和认识教育发展的规律和特点。二、教育思想史的特征上面我们对教育思想所具有的历史的性质作了分析,在对中外教育思想发展轨迹的分析和考察中,我们还可以清楚地发现教育思想还具有以下几方面的特征:1.实践性在中外教育思想的发展中,许多教育家都是在教育实践的基础上形成具有自己特色的教育思想的。他们不仅是著名的教育思想家和理论家,更是伟大的教育实践工作者。如中国古代的孔子,从30岁时便开始私人讲学,其一生的大部分时间和主要精力都是从事聚徒讲学和整理古代文献的活动,其弟子多达3000人,精通六艺的高才生有72人。孔子正是在其广泛的教育实践的基础上提出了许多独特的有关教育的见解和观点,包括教育作用、教育对象、教育目的、教育内容、道德教育的原则与方法以及教学原则方法等诸多方面的内容,不但对当时教育的发展作出了可贵的贡献,而且对中国和世界教育思想史都有十分深刻而重要的影响。再以古罗马著名教育思想家昆体良为例。昆体良从公元58年就开始了教师生涯,后来还在古罗马历史上首次开办了由国库支付薪金的国立拉丁语雄辩术学校和希腊语雄辩术学校。昆体良主持拉丁语雄辩术学校,长达20年之久。昆体良正是在其丰富的实践经验的基础上,精心撰写了《雄辩术原理》一书,总结了自己长期从事教育工作的经验,其中在教育目的、作用、雄辩家教育、教学理论以及教师等问题上提出了丰富的见解和观点,极大地推动了古罗马教育的发展。古今中外的教育史上还有许多这样典型的事例。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认为,实践是认识的惟一来源和基础,只有通过实践,人们才能接触客观事物,才能了解和认识客观事物,并形成一定的观6念与思想。同样,教育实践也是教育思想形成的源泉和基础,离开教育实第一章导论践,教育思想也就成为无源之水和无本之木。教育思想以教育实践为基础,但反过来,教育思想又会在不同程度上影响教育实践,并指导教育实践。当然,这种指导作用既有积极的方面,也有消极的方面。2.民族性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生息活动的领域,都有自己的历史文化背景和氛围,以及本民族的社会经济和政治制度,从而也会形成具有自己民族特色的教育传统和特点,教育思想家所形成的教育思想也会受到以上因素的影响,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如中国古代儒家教育思想,其倡导的尊师重教、有教无类、注重德育、因材施教、教学相长、启发诱导以及学思结合等观点、见解,一直成为中华民族教育思想的优良传统,与世界其他国家民族相比,具有一定的民族特点。我们再以西欧中世纪的经院教育思想为例。由于中世纪教会控制了整个社会,并深深地渗透到教育当中,在这种社会背景之下,产生了具有浓厚宗教神学色彩的经院主义教育思想。在教育目的上,主张教育为教会和神学服务,培养虔诚的基督教教徒和教会的教士。在教育内容方面,以《圣经》等神学教材为主,即使在道德教育上,也是从神学的立场出发来论述的。可以说,以神学为中心的经院主义教育思想对中世纪的影响具有全面性和决定性的特点,形成了西方民族教育思想的一个显著特点,即使在后来上千年的教育发展历程中,神学教育也不同程度地渗透在教育活动和教育思想中,成为中西教育实践和教育思想的一个明显的区别。3.阶级性思想作为意识形态领域的一种形式,决定了它必然与阶级性相联系。从政治、经济与教育三者的关系方面看,教育要受到政治、经济制度的制约,而由此形成的教育思想在很大程度上也要受到统治阶级思想和经济基础的制约。教育只有适应政治、经济的发展,才能获得发展,在特定的社会当中,教育思想家的教育思想只有迎合统治阶级的利益,才能被承认和接受。这就决定了许多教育思想家的教育思想要符合统治阶级的利益。当然,也有一些教育思想不是维护统治阶级利益的,但往往会受到排挤与打击,形不成主流的教育思想。总之,阶级性是教育思想的一个重要特征。如中国两汉时期的著名教育家董仲舒,他提出了著名的性三品说理论,并在《对策》中提出了独尊儒术、兴太学和重选举的三大文教政策。此外,他还在教学、道德修养等方面提出了许多自己的见解。不可否认,这对两汉时期的教育发展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但同时也应看到,董仲舒的这些教育思想都是基于维护封建统治阶级的统治服务的,他把孔子所创立的原始儒学神学化,成7中外教育思想史为封建统治者在精神上奴役人民的工具,以维护封建统治秩序。又如我国现代的著名教育家徐特立,他在教育作用、教育方针、教学、教师等方面提出了精辟的论述,但是作为一名无产阶级革命家和教育家,其教育思想都是根据马克思列宁主义和毛泽东思想,从人民的利益出发,为促进新中国社会和教育的发展而提出的。4.规律性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任何事物的产生和发展都具有一定的规律性,教育思想的产生与发展也不例外,它也具有自身的规律性。从教育思想的内容上看,一般都包括教育的作用和地位、教育的方针与目的、教育内容、教育教学方法、学生与教师以及教育管理等方面。古今中外的教育家基本上都是从这几方面出发进行研究和探索,从而形成了自己的教育思想体系。从教育思想的发展过程来看,一般都具有从片面到全面,从肤浅到深刻,从简单到复杂的认识发展过程规律。从这些教育规律出发,才能系统地全面地客观地研究某个教育家的教育思想。第二节教师为什么要学习教育思想史西方曾有一位学者说过:历史能使一个年轻人变成既没有皱纹又没有白发的老年人;使他具有老年人所特有的经验,但没有年老所带来的疾病和不便之处;又能对将来的事情作出合理的推测。这句话说明了学习和了解历史对人的发展的重要意义。而作为从事教书育人活动的教师来讲,必须懂得教育、了解教育,特别是吸收别人的教育教学经验,而学习教育思想史则是达到这一目的的很好途径。古人云“学史明智”,广大教师只有通过教育思想史的学习,才能在了解教育历史发展的基础上,正确把握教育发展的现在和未来,才能消化吸收历史上伟大教育思想家的教育思想,取其精华,为我所用,才能减少自己盲目探索的错误,有效促进自己教育教学水平和能力的提高。具体来说,广大教师学习教育思想史的意义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学习教育思想史,有利于拓宽教师的知识面任何一个教师,他对学生所产生的影响绝不限于某一专业领域。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具有更为广阔领域的知识,而教育思想史这门学科,不仅可以使广大教师了解古今中外许多伟大教育家的教育思想,而且其中还包括了8不同时期许多国家的教育状况的描述,甚至还反映出不同历史阶段各国的第一章导论政治、经济、文化诸方面的发展状况和特点。我们可以从许多教育思想家的思想中学习到许多关于哲学、政治、宗教等知识以及一些学习和治学的方法。如在我国的朱熹的教育思想中,朱熹不仅论述了一般教育的问题,还专门就读书方法提出了自己的见解,这就是著名的“朱子读书法”。他提出读书要掌握循序渐进、熟读精思、虚心涵泳、切身体察、着紧用力、居敬持志等六法。就广大教师来说,在研究和学习朱熹的教育思想时,领会朱熹关于读书方法的见解不无裨益。再如,在介绍中世纪奥古斯丁和阿奎拉等人教育思想时,我们可以了解中世纪神学统治整个社会的状况,还可以了解从教父哲学到经院哲学的演变过程以及唯名论与唯实论之争等一些哲学和宗教问题。总之,教育思想史的系统学习,对于广大教师开拓知识范围,增强知识底蕴,具有重要作用。2.学习教育思想史,有利于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广大教师在教育和教学过程中,都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但是这种个人的经验毕竟是有限的。要把个人的感性经验上升到理性高度,需要借鉴别人的经验,同时还要系统学习一定的理论知识。教育思想史这门学科正好适应了广大教师的这一需求,它系统全面总结了那些伟大教育家的实践工作经验,这些经验经过理性化的思考,上升到理性的高度,经过不少人的总结提炼而形成,教育思想史是以许多伟大教育家的许多亲身实践经验为基础,并有理论总结的一门学科,是有效提高教师理论水平的一门基础学科。3.学习教育思想史,有利于提高教师的实践工作能力在教育思想史这门学科中,介绍了许多教育思想家关于教育教学方法的论述,如中外教育家们提出的因材施教、学思并重、启发诱导、循序渐进、由博返约以及理论联系实际的教育原则和方法,都是前人的实践总结。又如在道德教育中倡导立志乐道、身体力行、自省自克以及改过迁善等德育原则和方法。这些古今经验的归纳总结,如能为广大教师所理解和接受,并适当地运用到教育教学实践中,一定可以提高教育教学的效果。所以,在前人总结的理论经验的指导下,广大教师可以少走许多弯路,大大提高在实践中的教育教学工作能力。有些教师曾用“相见恨晚”4个字描述自己学习教育思想史后的心情,的确是肺腑之言。4.学习教育思想史,有利于教师把握教育教学规律在前面,我们已经介绍过,教育思想具有规律性这一特点。其实,这种规律性也就是许多教育家集中对教育基本内容及其本质和规律的探讨和研究。当今的广大教师,掌握了教育教学规律,才能顺利实施教育教学工作。9中外教育思想史通过教育思想史的学习,了解前人对教育教学规律的探索,我们可以在直接借鉴他们研究成果的基础之上,结合当前的教育实际和自己的实际经验,进一步对现代教育教学规律加以研究,这样可以使我们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5.学习教育思想史,有利于加强教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在人类教育发展的历程中,曾出现了无数伟大的教育家,他们在理论上提出了自己许多独到的见解,为人类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可贵的思想瑰宝。同时,这些伟大的教育家更是令人敬佩的教师工作者,他们在工作中兢兢业业、无私奉献,甚至把自己的一生都献给了教育事业。在治学上,教育家具有许多常人不可比拟的优点,为广大教师提供了学习的榜样。我国近代的著名教育家杨贤江,就是很典型的一例。他于1917年师范毕业后就开始了教育生涯。他坚持自己的共产主义信仰,为无产阶级教育事业作出了重大的贡献。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他逃难出走,但仍然从事他的教育事业,写成了《教育史A、B、C》一书。后来,由于日本警察的监视与迫害,又回到上海,继续从事写作和翻译教育方面的论著,完成了著名的《新教育大纲》,由于积劳成疾,1931年8月9日病逝于东京,年仅36岁。再如外国教育史上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从17岁起就开始做乡村小学教师,一直到他逝世。在整个教育生涯中,他把他全部的爱都献给了他的学生,为了实现他所追求的教育理想,他在农村一所完全中学———帕甫雷什中学做了20余年的校长。同时,为把自己的教育与教学经验传给别人,实现他的教育思想,他还写了40余本教育专著,如《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帕甫雷什中学》等,对整个世界的教育发展以及其他教育家的教育思想的形成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古今中外这些伟大的教育家的高尚的道德情操和人格品质以及为教育事业无私奉献的精神都是广大教师的学习楷模和榜样。通过教育思想史的学习,有利于广大教师加强自身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自觉提高自身的修养,提高献身教育的职业道德。这些优秀教育家的成长轨迹,也为广大教师的成长提供了学习借鉴的楷模,鼓励他们探索真理,立志成才。6.学习教育思想史,有利于教师在教育上不断创新,形成自己的教育教学思想和风格前面我们说过,教育思想的形成与发展具有一定的继承性,任何教育思想的形成与发展不是凭空产生的,它需要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作进一步的开拓。特别是现在,学校教育的内容、方法、组织形式、组织管理都要适应新的时代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传统的教育思想在许多方面已不能满足社会对10教育的要求。因此,要形成新的教育思想和观念已显得非常迫切。广大教第一章导论师无疑在这一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广大教师要使自己在教育思想上有新的创见,首先必须了解和研究别人的教育思想,找出别人教育思想中的优点和弊端,再根据现实的要求,构造出新的教育观点和见解。当今许多成功的优秀教师的新的教育思想的产生无不雄辩地说明了这一点。第三节教师如何学习教育思想史“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学习教育思想史,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是非常重要的。我们认为必须注意以下几个问题:1.要坚持实事求是的态度和辩证的观点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研究和学习教育思想的总的方法论指导。对于任何一位教育家的教育思想,我们对其分析都应该持实事求是的态度和辩证的观点,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切不可以点盖面、以偏概全。任何一位教育思想家的教育思想都不可能是绝对正确或绝对错误的,即使在某一历史时期或特定条件下是正确或错误的,随着时空的变化,其正确与否也会发生变化。如我国著名的教育家孔子,他在教育思想史上的重要地位是毋庸置疑的,他提出的许多观点、见解至今为人们所承认和运用,但是,在他的教育思想中也有不足之处。如在教育目的上,孔子一方面主张“举贤才”“学而优则仕”,但同时还主张“故旧不遗”。我们再以西欧中世纪教育思想家奥古斯丁的教育思想为例。中世纪学校所盛行的蒙昧主义、禁欲主义、体罚、机械训练,以及对古希腊、古罗马学术的鄙视态度等,都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奥古斯丁的影响。但是,不能由此而认为奥古斯丁的教育思想就全无价值之处,他所提出的关于世俗知识可以为基督教信仰所用的见解,提倡中世纪早期教会致力于保存古典作品的做法,以及关于修道院学校的教育活动安排等方面的见解和思想,还是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和进步性的。总之,我们在评价和认识一位教育家的教育思想时,一定要持实事求是的态度和辩证的观点,不可因某些观点正确而肯定其所有思想,也不能因某些思想观点不正确而否定其所有的观点及思想。此外,教育思想是人类长期从事教育实践的产物,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它具有连续性,是不分国界的。因此,我们要在继承和发展我国以往教育思想的同时,还要注意学习外国教育家的教育思想,根据我国的教育国情,融汇提炼,为我所用。尤其对西方近现代的教育思想,要正确评价,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在分析研究之中加以改造,使其适合我国的教育状况,这样才能11中外教育思想史把别人的先进思想吸收过来,成为我国教育思想体系中的一部分。当然,教育思想总是在一定程度上体现着统治阶级的意志。因此,我们在学习中外教育思想史时,尤其是西方教育思想史,应该具有一定的原则性,要认清资产阶级教育思想的本质,并予以批判。另外,教育思想的发展是具有一定联系和规律性的,并且具有一定的继承性,许多教育思想之间都存在一定的关联性。因此,我们在学习教育思想史的过程中,还要善于把不同年代不同国家的教育家的教育思想联系起来,进行分析和比较,在比较分析的基础之上,找出各种教育思想之间的异同,这样有利于我们把握教育思想发展的规律,同时还有利于我们加深对各种教育思想的认识和理解。2.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理论联系实际是学习任何一门学科所必须遵循的基本方法。要掌握教育思想史这门学科,必须认真读书,掌握本学科的基本理论和知识,掌握教育思想家们所总结、创立的教育理论。但是,在认真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还应当根据教学的需要和条件,把所学到的许多有价值的教育思想运用到具体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去,或者有意识地带着实践中的问题来学习教育思想史。在学习过程中,要运用所学的教育理论、教育思想来研究教育实践中的问题,学以致用。通过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更深入地领会和理解所学的教育思想,用前人的教育思想来解决自己教育教学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这也是我们学习教育思想史的一个主要目的。3.要采取学思结合的方法古人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习要与思考相结合,在学习教育思想史的过程中,一方面要认真阅读和理解教育思想史,努力吸取前人已有的教育教学经验和研究成果。另一方面还要充分发挥广大教师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进行独立思考,把培养创造性的思维,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作为学习教育思想史的一项重要任务。目前,我国正处于教育改革的转型时期,在教育价值、教育目的、教育内容、教育方法与手段等诸多方面都要进行全新的改革,以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因此,广大教师更必须在学习教育思想史的过程中,将读书和思考结合起来,不为前人已有的教育观念和思想及现成结论所困,勇于探索和开拓教育思想的新境界。4.要提倡阅读教育家的原著固然,在许多有关教育思想史的教材中,大多采用专题的方式系统介绍每位教育家的教育思想,对古今中外的教育家的教育思想进行了整理归纳。12这样,可以使广大教师高效系统地掌握著名教育家的教育思想。但是,这种第一章导论方式所形成的弊端是,教师自身的思想观念极易受到研究者已有观念和思想的影响与支配,不利于广大教师对教育思想家的原有教育思想进行新的探索。所以,广大教师在学习教育思想史的过程中,在结合教育思想史的教材的同时,还要有选择地阅读一些教育思想家的教育原著。这样,一方面有利于对教育家思想有更深入更具体的认识,同时,也容易使广大教师自身发展创新性思想,提出新的观点和见解。教育思想是一门系统性较强的学科,它不仅讨论了教育思想家对教育的观点见解,还包括影响教育家教育思想形成的社会背景以及多种学科的理论基础,包括哲学、宗教、心理学、生理学等方面的知识。因此,广大教师如果能具备广博的知识底蕴,则对理解教育思想家的教育思想大有裨益。总之,广大教师怎样才能学好教育思想史这门学科,除上述几点建议外,还应根据广大教师自身的学习方法和习惯以及条件,选择适应自己的学习方法。古人云:“学无定法。”我们相信,只要广大教师在思想上充分重视,实践中勤奋钻研,就一定能学好教育思想史这门学科。教育思想史的学习也必将对广大教师的工作有很大的促进和帮助。檪檪殏檪檪殏殏檪檪檪檪思考题殏1.教育思想史的研究对象是什么?如何理解“教育思想”?2.如何认识教育事件、教育制度与教育家教育思想之间的关系,并举例说明。3.谈谈你学习《中外教育思想史》的计划。檪檪殏檪檪檪檪檪殏殏檪檪檪檪檪殏檪檪推荐阅读书目1.王炳照,阎国华主编.《中国教育思想通史》.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42.顾明远主编.《教育大辞典(增订合编本)》.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3.肖建彬主编.《中国教育思想史》.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4.单中惠主编.《外国教育思想史》.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5.张斌贤主编.《西方教育思想史》.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13第二章中外教育思想的发展轨迹教育思想的产生与发展是伴随着人类的起源和发展而进行的。最早的原始人群出现后,原始的教育形态也初见端倪。人类的祖先在征服自然的过程中,把劳动和生活的经验传授给下一代,这便是最初的教育活动;当他们自觉或不自觉地思考自身的教育行为时,最原始的教育思想的萌芽就已经产生了。虽然我们无法与先人对话,无法猜度先人的教育思维,但借助考古的发现,我们对远古的教育亦可窥斑见貌。而文字与学校的出现,则使我们真正有可能把握古代教育思想的源头活水。第一节中国教育思想的起源与发展一、中国教育思想的滥觞中国古代的教育思想可以溯源到最早有文字记载的殷周时期。此时,学校教育系统臻于完备,六艺教育的内容也趋于完善,从而为教育思想的诞生准备了条件。由于西周以前基本上是政教一体、官师不分的体制,教育思想往往也与政治、军事、哲学思想揉和在一起,未成为独立的理论形态。中国古代最早的教育思想可以通过《尚书》《周易》《诗经》《周礼》等文献进行爬罗剔抉的整理与研究,但比较系统和具有代表性的,当推周公的有关论述。周公,姓姬名旦,系周文王第四子,周武王同母弟,又称叔旦,曾助武王伐纣灭商,为周朝开国功臣。在武王病逝后又扶持成王,“继文王之业,履天子之籍,听天下之政”①,为建立和巩固西周江山立下了卓越功勋。尽管周公在教育问题上并无恢弘之作和惊世之言,但由于西周在中国历史上的独特地位,由于周公对于西周王朝的独特贡献,周公的教育思想在中国教育思想史上有其特殊的地位。14①《淮南子·汜论训》第二章中外教育思想的发展轨迹1.重视教育的政治功能周公非常重视教育的政治功能,把教育作为治民安人、移风易俗的重要工具。他认为,只有经常对人民进行训告、教诲,他们才不会互相欺诈、违反法制,“古之人犹胥训告,胥保惠,胥教诲,民无或胥而张为幻”。①如果不这样对民众进行教化,就会使他们“厥心违怨”(心中滋生反抗、怨恨的情绪)、“厥口诅祝”(口中发出诅咒的语言),从而危及社会秩序。为了施行教化,使人民遵守规范,周公提出了“彝教”的主张。他说:“无能往来,兹迪彝教,文王蔑德,降于国人。”②“彝”,训“常”,指规范、准则,“彝教”是相对民众进行行为规范的教育。周文王时,正是由于有虢叔、闳夭、散宜生、泰颠和南宫括等贤臣不遗余力地宣扬教化,使文王的美德传播给国人,才使国民循规蹈矩,安居乐业。所以,周公在夺取政权后,也比较注重对殷民的教化,曾告诫康叔说,“汝惟小子,乃服惟弘,王应保殷民,亦惟助王宅天命,作新民”。③要求康叔不负天命,帮助成王把殷朝的旧民教化成为“新民”。刑罚与教化历来是统治阶级用以维护社会秩序的两面刃,但周公主张“明德慎罚”,先教后刑,注重教化的政治功能与心理效应。他说:士制百姓子于刑之中。以教祗德。穆穆在上,明明在下,灼于四方,罔不惟德之勤,故乃明于刑之中,率于民彝。④意思是说,士师教导臣民遵守法令制度,教导臣民敬重德行,就不会由于犯罪而受到刑罚的处置。当国王的有美德在上,当大臣的能明察于下,政治十分清明,光辉照于四方,所有的人无不勤勉地根据德教办事,因此用刑完全合乎法律,臣民完全服从统治,而乐于遵守法律。相反,如果不重教化,滥施刑罚,任意杀戮,就会激起民怨。周公重视教育的政治功能的思想对后世影响很大,构成了中国古代教育的一个基本特征。后世如孔子“为政以德”的主张;《学记》中“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和“化民成俗,其必由学”的观点;董仲舒关于“教,政之本也”的论述;以及王安石“天下不可一日而无政教”的提法,都是对周公这一思想的继①《尚书·无逸》②《尚书·君》③《尚书·康诰》④《尚书·吕刑》15中外教育思想史承与发展。2.重视君主的榜样示范周公在《尚书·召诰》中有这样一段对于年幼的成王的训词:“其惟王位在德元,小民乃惟刑用于天下。”意思是说,希望成王居于天子之位,而有圣人的大德,小民在下面便能够自行按照法度行事。周公认为,君主的品德与志行,对于小民有着重要的示范作用和心理影响。君主如果具有圣人的大德,小民在下面就能够自觉地遵章守法,显扬其美好的品德。否则,如果君主不能做好榜样,道德低劣,胡作非为,人们就会口出怨言,违法作乱。《尚书·无逸》也是周公对成王的训词,它比较集中地论述了君主榜样示范的社会教化功能,阐明了小民犯罪与君主无德的内在关系。如认为君主不能贪图安逸享受,而要“先知稼穑之艰难,乃逸则知小人之依”;赞扬过去的殷王中宗能“严恭寅畏,天命自度,治民惧,不敢荒宁”,所以能“享国七十有五年”。周文王也是如此,他“卑服,即康功田功,徽柔懿恭,怀保小民,惠鲜鳏寡。自朝至于日中昃,不遑暇食,用咸和万民”。由于他心地仁慈,态度和蔼恭谨,用自身的善行去影响百姓,所以人们能安居乐业,并把他的恩惠施及于那些鳏寡孤独、无依无靠的人。据此,周公一再告诫成王,要像文王等圣明君主那样,“皇自敬德”(更加恭敬地按规矩办事),反省“朕之愆”(自己的过错)。正是从君主自身行为的教化功能出发,周公等人十分重视统治者自身的榜样示范,要求用自己的大德去感化万民。这种思想在《诗经》和《周易》中都有清楚地反映。如《诗经》曰“仪刑文王,万邦作孚”①,即只要效法于文王,万邦就会对你信任;“成王之孚,下土之式”②,即王德取信于天下,天下之人以为法。《周易·临卦》也说:“咸临,贞吉。”高亨注:“盖读咸为感,谓君子志行正,方可以感人也。”这种强调君主的榜样示范,主张用君主的志行端正去感化万民的思想,后来经过孔子和孟子的发挥以后,成为儒家道德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如孔子关于“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的论述;王安石关于“教授必可以为人模范者”的观点,其思想渊源都与周公的上述见解有关。3.重视艺术的教化作用中国古代的艺术教育是从原始社会宗教活动的仪式(礼)和原始音乐歌①《诗经·大雅·文王》16②《诗经·大雅·下武》第二章中外教育思想的发展轨迹舞(乐)脱胎而来的。到西周时,艺术教育的内容主要体现在“六经”与“六艺”之中,其中最典型的就是诗教与乐教。诗教与乐教在上古时期的教育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尚书·尧典》曾记载了舜与夔的一段对话:帝曰:“夔!命汝典乐,教胄子,直而温,宽而栗,刚而无虐,简而无傲。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夔曰:“於,予击石拊石,百兽率舞。”在这段文字里,舜要求夔用诗与歌去教导年轻人,使他们形成正直而温和、宽大而谨慎、性情刚正而不凌人、态度简约而不傲慢的人格特征。周公在诗教与乐教方面也身体力行,奠定了中国古代艺术教育的基础。言诗教必言《诗经》,这部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是儒家用以教化百姓的经典,虽然它经过漫长的流传、扩充、修订的过程,但周公对其创作、订定的贡献是不可磨灭的。据考证,《诗经》中《周颂》31篇,就是周公亲自创作或订定的,此外,《小雅》中的《棠棣》以及《诗经》中的《周南》与《豳风》,也可能是周公所作或为周公所定。①这些诗的教化作用是显而易见的,如《小雅·棠棣》云:棠棣之华,鄂不。凡今之人,莫如兄弟。死丧之威,兄弟孔怀。原隰裒矣,兄弟求矣。脊令在原,兄弟急难。每有良朋,况也永叹。兄弟阋于墙,外御其务。每有良朋,也无戎。这是劝教兄弟之间要友爱和睦的诗作。周公还注意采集征选民间诗歌,以作为对统治者进行讽谏劝教的手段。汉代史学家班固就认为周公负有选集民歌的职责,指出“孟春之月群居者将散,行人振木铎循于路以采诗,①毛礼锐,沈灌群主编.《中国教育通史》(一).山东教育出版社,1985.138页。17中外教育思想史献于太师,比其音律以闻于天子”。《诗经·豳风·七月》就是由周公从民间选辑到宫廷中的,该诗反映了百姓饥寒交迫、受尽剥削的状况:七月流火,九月授衣。一之日发,二之日栗烈。无衣无褐,何以卒岁?周公把这首诗献与成王,就是要其“知稼穑之艰难”、“知小人之依”①,体恤民情,为政无逸。在乐教方面,周公亦有提倡之功。虽然《乐经》早已亡佚,周公对其有无贡献不得而知,但他创制乐舞却是载于史册的。《吕氏春秋·古乐》说:“武王即位,以六师代伐殷,六师未至,以锐兵克之于牧野;归乃荐俘馘于京太室,乃命周公为作《大武》。”《大武》是西周时期规模宏大的乐舞,成功地表现了周初开国的壮丽景象。作为乐教的内容,它是西周国学的必修课程。周公重视艺术的教化作用的理论与实践对后世影响甚大。如孔子就主张“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②。认为诗能激发人们的道德情感,乐则可以使人们完成这一方面的道德修养。明代王阳明也指出,诗教与乐教能陶冶学生情感、涵养学生德性,使其不受“邪僻”的侵蚀。③此外,周公对于教育培养德性的论述,对于师保之教的重视等,也对后世有一定影响。其中最直接、最重大的影响或许莫过于孔子。孔子的最大理想就是实施“周公之典”,恢复周礼,其教育思想也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周公的启发。由于孔子的教育思想代表着儒家文化教育思想的灵魂,也直接构成着中华教育思想的表征,周公的教育思想及其在中国教育思想史上的地位,就不能不使人注目而视了。二、两朵奇葩:孔子和《学记》在中国和世界教育思想史上,有两朵瑰丽靡曼、鲜艳夺目的奇葩,这就是堪称世界上第一位教育思想家的孔子和世界上第一部教育专著的《学记》。①《尚书·无逸》②《论语·泰伯》18③《传习录》(中)第二章中外教育思想的发展轨迹1.世界上第一位教育思想家———孔子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年),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孔子3岁丧父,17岁丧母,大约在30岁左右开始讲学,从事教育工作40余年。其中虽有过几次短暂的入仕,但受徒授业从未停却,号称弟子七十,养徒三千。孔子在教育上最大的贡献就在于创办私学,并公开亮出了“有教无类”①的旗号。“这一人人受教育的主张,充分表现了人民性和民主性的因素,开创了通向文化下移和普及教育的新道路,是中国教育史上划时代的革命创举。”②虽然在孔子之前或孔子的时代可能已出现私人讲学,但无论是在规模或影响上都无法与孔子相提并论,或言之,他们的成就已被孔子的光辉所淹没了。孔子“有教无类”的主张,突破了“学在官府”的旧框框,给下层平民创造了接受教育的机会,这不仅有利于提高整个社会的文化教育水准,也促进了中国最早的知识阶层的崛起。③孔子不仅明确提出了“有教无类”的主张,也亲身躬行了这个主张。他自称“自行束以上,吾未尝无悔焉”④。即只要送给他一束干肉作为拜师求学的礼物,就可以收为弟子,随孔子读书,所以,在孔子身边聚集着国籍、贵贱、贫富、老幼各不相同的学生。如鲁国的颜渊、冉求,齐国的公冶长,陈国的颛孙师,卫国的子贡、子夏,宋国的司马耕,吴国的子游,楚国的公孙龙,秦国戎族的秦祖等,可谓“五湖四海”;从出身的贵贱贫富来看,有来自贵族家庭的南宫敬叔、司马牛和孟懿子,有来自“家累千金”的大商人家庭的子贡,也有“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的颜渊、“卞之野人”⑤的子路,“无置锥之地”⑥的仲弓,“环堵之室,茨以生草;蓬户不完,桑以为枢;而瓮牖,二室,褐以为塞;上漏下湿”⑦的原宪,絮衣破烂的曾参,“以芦花衣之”的闵子骞,甚至还有梁文大盗颜涿聚,曾经“在缧绁中”的罪犯公冶长等,可谓兼容并蓄。从年龄来看,有比孔子小4岁的秦商,也有比孔子小53岁的公孙龙,有颜繇与颜渊、①《论语·卫灵公》②匡亚明.《孔子评传》.齐鲁书社,1985.277~278页。③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冯友兰先生称孔子“创立,至少亦发扬广大中国之非农、非工、非商、非官僚之士之阶级”。(《中国哲学史》(上).中华书局,1961.71页)。④《论语·述而》⑤《史记·仲尼弟子列传》⑥《荀子·非十二子》⑦《庄子·让王》19中外教育思想史曾点与曾参父子的前后入学,也有孟毅子与南宫适等兄弟的同时受业。虽有人发出“夫子之门何其杂也”的疑问,但这恰恰反映孔子是坚持自己“有教无类”的主张,实践自己“泛爱众,而亲仁”①的理想的。孔子之所以提出“有教无类”的主张,是与他对于人性的深刻理解分不开的。孔子提出了一个言简意赅的人性论命题:“性相近也,习相远也。”②认为人的本性是相近的,没有很大的差异,人之所以成为各种不同的人,人的道德和知识水平之所以会有那么大的距离,都是后天的影响造成的,是后天学习、教育的结果。从这一理论出发,孔子认为人人都可以通过教育革新自我,可以通过教育得到改造与提高。这样,人人接受教育就不仅是一种可能性,更是一种必要性了。事实也正是如此,上述贫富贵贱各不相同,聪慧迂拙素质各异的人,在孔子“诲人不倦”的教育引导之下,大多成为人才,其中还有不少成为著名的贤才。孔子从“性相近,习相远”出发,强调教育对于人的发展的意义,从而构成了中国儒家重视教育的传统,也开了中国平民教育的先河。在孔子的教育理想中,为学与做人的和谐统一是最高的境界。“学知与修身并举,使其弟子既学诗书,又学做人,从而有力地奠定了中国哲学之重人生、重世事的鲜明格调”。③这种格调在教育内容上的反映,就是注重具体的日常生活的准则,注重完善人格的实现。《论语·述而》阐述了孔子对于弟子为学的基本要求: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道”“德”“仁”都是孔子用以形容品德修养的基本概念,要学习者立志于道、据守于德、倚依于仁,然后方可从事一招一式的学习过程,方可游憩于礼、乐、射、御、书、数六艺之中。《学而》的一段话也有异曲同工之妙:“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这样,孔子就把教育的基础奠定在具体的行为习惯的培养上。一开始就显示了与西方古代教育把认识最高理念世界作为教育之理想的不同风格。即使所谓“六经”与“六艺”,也都是为了进一步陶冶与塑造完美的人格,巩固良好的行为①《论语·学而》②《论语·阳货》20③高专诚.《孔子·孔子弟子》.山西人民出版社,1991.14页。第二章中外教育思想的发展轨迹习惯。正如《礼记·经解》引孔子的话所说:“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疏通致远,《书》教也;广博易良,《乐》教也;洁静精微,《易》教也;恭俭庄敬,《礼》教也;属辞比事,《春秋》教也。”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育家,孔子在其不懈奋斗的生涯中,积累了许多极有价值的教育经验,总结出一套建立在实践基础之上的教育原则与方法,如学思结合、启发思维、以身作则、因材施教等,这些是孔子教育思想中最精华的部分,也直接影响着中国古代教育原则与方法的形成与发展,可谓中华教育思想的基因。2.世界上第一部教育专著———《学记》《学记》是《礼记》中的一篇。《礼记》又称《小戴礼记》,小戴是指西汉戴德之侄戴圣。戴德、戴圣都是西汉今文礼学的开创者,戴德为西汉宣帝时太学博士,辑有关于中国古代各种礼制的论述85篇,世称《大戴礼记》,今所存仅为39篇。戴圣辑编的《礼记》中的《学记》一篇,据考证,与《大学》的作者为同一人,即战国后期的思孟学派乐正克所作。《学记》是一部专门讨论教育问题的专著。它虽然只有1229个字,但微言大义,内容十分丰富,从教育的功能到学制的设想,从教育成败兴废的规律到师生间教学相长的关系,都进行了比较详尽的讨论,体系严密,极有价值。特别是关于教育成败兴废规律的研究,言简意赅地勾勒出学校教育的基本规律,可以说是一部学校教育学的大纲。它这样写道:大学之法:禁于未发之谓豫,当其可之谓时,不凌节而施之谓孙,相观而善之谓摩。此四者,教之所由兴也。发然后禁,则磗格而不胜;时过然后学,则勤苦而难成;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修;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燕朋逆其师,燕辟废其学。此六者,教之所由废也。君子既知教之所由兴,又知教之所由废,然后可以为师也。这段文字阐述了学校教育中四方面的基本规律。一是教育的预防性,即在学生不良的行为发生之前就加以防范,把不良的行为消灭在萌芽状态之中。如果等不良行为发生之后才去禁止,积习既深,则难以矫正。二是教育的及时性,即抓住适当时机,及时地进行教育。如果不在最佳时机因势利导,就会贻误机会,事倍功半,虽勤苦也难以成就。三是教育的循序渐进,即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和已有知识水平循序进行教育。如果不按顺序,教材21中外教育思想史漫无系统,教学就难以收到应有效果。四是教育的观摩性,即同学之间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发挥集体的教育作用。如果独自关起门来学习,缺乏师友的帮助,就不容易增进知识;如果交友不慎,与表现不好的同学结伴为友,就会违背师长的教诲;如果与这些同学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就会荒废学业。作为一个教师,只有在了解了教育兴废成败的原因所在,掌握了教育的内部规律,才能胜任工作。《学记》对于学校制度的论述也具有重要意义。可以说,是《学记》首先提出了学制的雏形、教育视导制度、教学组织形式和作息制度,以及学习操行考查制度。它写道: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比年入学,中年考校。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九年知类通达,强立而不返,谓之大成。夫然后足以化民成俗,近者说服而远者怀之。此大学之道也。《记》日:“蛾子时术之,”其此之谓乎!大学始教,皮弁祭菜,示敬道也。《宵雅》肄三,官其始也。入学鼓箧,孙其业也。夏楚二物,收其威也。未卜?不视学,游其志也。时观而弗语,存其心也。幼者听而弗问,学不躐等也。此七者,教之大伦也。《记》曰:“凡学,官先事,士先志,”其此之谓乎!上述第一节首先提出了从中央到地方按行政建制建立学制系统的设想,是以中央为核心的学校教育制度雏形。这个设想其实就是中国古代学制的原型,从汉代开始,封建统治阶级基本上就是按照这个设想去兴办教育事业的。①接着论述了考校制度。分学年规定学习的内容与要求,定期测验教学的效果。第二节首先论及“大学之礼”,即学校的开学仪式,如最高统治者或主管教育的官员带领全体师生,戴着鹿皮帽子,端着芹菜之属,致祭先圣先师,以示尊重师道。其次论述了视导制度,对视学的时间与方法提出了要求。此外,《学记》还就长善救失、藏修息游、教学相长等问题提出了颇具价值的意见。22①张瑞主编.《中国教育史研究》(先秦分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124页。第二章中外教育思想的发展轨迹三、古代教育思想的发展轨迹中国古代的教育思想绵延数千年之久。在这个历史长河中,曾出现了4次“百家争鸣”的高潮,推动了当时学术思想(包括教育思想)的发展。中国古代教育思想具有十分丰富的内涵,除了不同的历史阶段,不同时代有不同的教育思潮外,教育思想还有地区的差异(如春秋战国时期曾出现过风貌迥异的区域文化教育———邹鲁、三晋、燕齐、荆楚文化教育)、民族的差异(汉文化为主的教育与少数民族的教育)、对象的差异(上层的、官办的、贵族的教育与下层的、民间的教育)等。这里我们试以“百家争鸣”为历史线索,把古代教育思想发展划分为4个时期。1.先秦时期的教育思想先秦时期泛指公元前221年秦王朝建立以前的殷周、春秋战国时代。这是中国古代社会由奴隶制过渡到封建制的巨大变革时期,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乃至自然科学等各方面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不同阶级和阶层的思想家为了解决社会大变革中提出的各种问题,各抒己见,展开讨论,因而出现了所谓“百家争鸣”的学术繁荣。在文化教育方面,先秦时期出现了新的格局,即学术下移和士阶层的崛起、官学的没落和私学的勃兴。发轫于孔墨两学派之辩的百家争鸣,也使教育思想进入了空前活跃的时期。儒家是以孔子所创立、孟子与荀子为主要后继的一个学派,它不仅是先秦时期的显学,也是整个中国古代社会的国家学说。儒家强调教育的作用,认为教育具有改造社会与造就新人的功能。如孔子说:“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①强调教育具有刑罚所无法替代的功能。孟子也把教育视为推行“仁政”的主要工具:“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善政,民畏之;善教,民爱之。善政得民财,善教得民心。”②至于《学记》则更明确提出了“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和“建国君民,教学为先”的命题。儒家特别重视伦理道德教育,认为这是教育的根本所在。孔子所说的“君子怀德”③以及“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④,就是突出了道德至高无上的地位。孟子更直截了当地指出:“设为庠序学校以教之。庠者,养也;校①《论语·为政》②《孟子·尽心上》③《论语·里仁》④《论语·学而》23中外教育思想史者,教也;序者,射也。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学则三代共之,皆所以明人伦也。”①而所谓“人伦”,就是指“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②,是封建的伦理纲常。荀子也注重道德品质的培养与训练,把具有“德操”的“成人”视为道德教育的最高境界。③此外,儒家在教育的内容、教育的原则与方法等方面也多有论述,颇有建树。墨家是代表手工业小生产者的一个学派,创始人为墨翟。在春秋战国之际,儒家和墨家都被称为“显学”。墨家思想体系的核心是“兼相爱,交相利”④,在教育上,也就主张培养能担当治国利民、兼爱相利的“贤士”或“兼士”。从“利天下为之”的原则出发,墨家重视实用技术的传习,在科学技术教育(如几何学、光学、力学、声学、机械制造等)方面具有突出的成就,不仅实现了我国古代生产技术向科学理论的最初飞跃,也开了我国古代科学技术教育之先河。此外,墨家“合其志功而观”的道德评价方法、“量力而至”与“务本约末”的学习态度、“以名举实”和“察类明故”的教学艺术,以及强调环境影响的“习染”学说,在战国教育思想史上也独具特色,有一定的影响。法家因变法,主张法制而得名。春秋初,齐桓公任用管仲变法,法家人物从此登上了政治舞台。此后,李悝、吴起、申不害、慎到、商鞅及韩非均是法家的重要代表人物。法家的教育理想是以社会教育取代学校教育的特殊形式———私学,并针对传统的“以礼为教”“以儒为师”,提出了“以法为教”“以吏为师”的主张,所以,实行法制教育乃是法家教育思想的突出特点。法家教育思想的明显失误是过分强化了法制的功能而忽视了教育的作用。韩非亦直言不讳地承认了这一点:“今有不才之子,父母怒之弗为改,乡人谯之弗为动,师长教之弗为变。夫以父母之爱,乡人之行,师长之智,三美加焉而终不动,其胫毛不改;州部之吏,操官兵、推公法而求索奸人,然后恐惧,变其节,易其行矣。”⑤一切的教化在刑罚面前都黯然失色了。这种思想的极致就是文化专制主义,秦王朝的“焚书坑儒”是这一思想的行为外化。自然,法家的教育思想也并非一无是处,如注重事功人才的选拔与培养,注重职业技术教育,注重读书学习的“参验”等,其强调法制与儒家强调教化的传统也起到①②《孟子·滕文公上》③《荀子·劝学》说:“是故权利不能倾也,群众不能移也,天下不能荡也。生乎由是,死乎由是,夫是之谓德操。德操然后能定,能定然后能应,能定能应,夫是之谓成人。天见其明,地见其光(广),君子贵其全也。”④《墨子·尚贤中》24⑤《韩非子·五蠹》第二章中外教育思想的发展轨迹了互补作用,成为维系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道家的创始人是春秋战国之际的老聃,其后有战国时期的庄周和以齐国田骈等为代表的稷下黄老学派。基于“小国寡民”的社会政治理想,道家提出了“绝圣弃智”“无知”“无欲”“无为”,摆脱一切束缚人的个性自由发展的自然主义教育。道家的创始人老聃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①教育的作用就在于促进人的自然本性的充分展开,使人摆脱社会的种种困扰与烦恼,回归于自然无为的状态。此外,尚有阴阳家、名家、纵横家、杂家、农家、兵家、小说家等,对教育问题也多少论及,他们与上述儒家、墨家、法家、道家的教育思想相互辉映,构成了先秦时期五光十色、丰富多样的教育思潮。先秦时期的教育思想是中华教育思想得以形成与发展的重要渊源。2.汉魏六朝时期的教育思想汉魏六朝时期包括秦、汉、三国、两晋和南北朝等许多王朝,从公元前221年秦王朝建立,至公元589年南朝陈灭亡为止,绵延800余年。它大致可分为两个阶段:即中国统一而强大的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封建制度建立、形成和逐渐巩固的秦汉时期,和中国历史上第二次大分裂、大混乱的六朝时期。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了中国学术史上的第二次“百家争鸣”高潮。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创建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专制的王朝,在政治上实行吏师制度,在文化教育上实施书同文、行同伦、一法度、定一尊等政策,对后世产生了重大影响。汉代初年,黄老学派在从秦代的法治教育向汉代“独尊儒术”的德治教育的转变中起了中介作用,而汉武帝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文教政策后,则正式促成了古代教育的政治伦理化。经过董仲舒的阐发,以“三纲”(父为子纲、夫为妇纲、君为臣纲)“五常”(仁、义、礼、智、信)为核心的儒家伦理道德教育更加系统化、理论化,更加富有了专制主义精神,并罩上了神秘的外衣。汉代的教育事业有新的开拓与发展。首先是官学制度的建立与完善,如太学、宫邸学、鸿部门学、郡国学校的体系,宦学事师的教学形式,经学教育的教学内容等。其次是私学教育的兴盛与繁荣,如既有以书馆为主要形式的蒙学教育,又有以乡塾为主要形式的一般经书学习,还有以精庐或精舍为主要形式的专经教育,后者在唐宋后衍变为书院教育。再次是察举取士制度的产生与实施,形成了兴官学以养士,重选举以取士,养士皆学儒经,取①《老子·二十五章》25中外教育思想史士皆选儒生的格局,这也对科举制度产生了直接的影响。教育事业的发展也孕育出一群卓越的教育思想家,其中最为突出的就是董仲舒与王充。被称为“汉代孔子”的董仲舒,继承了儒家的德治传统,强调教育的社会政治功能,他的三大文教政策(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置明师,兴大学;重选举,广取士)被统治者所采纳,成为汉代的文教国策。从“性三品”的学说出发,董仲舒认为“圣人之性,不可以名性;斗筲之性,又不可以名性”,只有“中人之性”才可以“待渐于教训而后能为善”。①在道德教育方面,他首倡的三纲五常的内容及正谊明道,不计功利,躬自厚而薄责于人,积小致巨,以微致显的德育原则与方法也具有相当的影响。东汉王充在批驳当时流行的谶纬迷信和崇古宗圣的学风中,提出了独树一帜的教育理论。他肯定环境和教育在人的培养中的作用,提出了“学校勉其前,法禁防其后”②的主张;他反对“生而知之”的先验论,提出了“知物由学,学之乃知,不问不识”③的命题;他还认为“人有知学,则有力矣”④。这可能是“知识就是力量”的最初始的表达,而这一表达比英国的弗兰西斯·培根(公元1561~1626年)要早1500余年。他反对呆读死记,重视学习与实际练习相结合的方法;他反对“信师好古”地盲目学习,而倡导“问难穷究”,“核道实意”⑤的探索学风。秦汉时期还有一些重要的典籍,如《吕氏春秋》《淮南子》《法言》《史记》《新语》《新书》《白虎通·德论》《汉书》《说苑》《申鉴》《太平经》等,也都程度不同地涉及教育问题,丰富了这一时期的教育思想。魏晋南北朝时期,国家离乱动荡,政权频繁更迭,豪族巧取强夺,社会玄学风行,官学时兴时废,私学昌盛发达,又一次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在教育思想方面,以人才教育、玄学教育和家庭教育三方面的内容最引人注目。“乱世出英雄”。这一时期不仅社会上需要人才,实践上重视人才培养,在理论上也形成了一套比较成熟的人才教育思想。如诸葛亮在《训子书》中指出:“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提出了成才以学习为本,而学习以立志为先的人才教育观。刘劭的《人物志》则系统地论述了人才的①《春秋繁露·实性》②《论衡·率性》③《论衡·实知》④《论衡·效力》26⑤《论衡·问孔》第二章中外教育思想的发展轨迹类型和人才的培养、人才的任用、人才的鉴别等问题,堪称人才教育学的专著。①魏晋玄学是指魏晋时期以老庄思想为骨架的一种特定的哲学思潮。玄学家大多是当时的“名士”,如何晏、王弼、嵇康、阮籍、向秀、裴、郭象、张湛等。玄学家虽然对于一般的教育原则及教育内部规律无甚兴趣,但在反对传统的儒家教育思想方面却别开生面,富有批判精神。如嵇康在《难自然好学论》中这样辛辣地鞭挞儒家的名教与经学教育:“今若以明堂为丙舍,以讽诵为鬼语,以六经为芜秽,以仁义为臭腐,睹文籍则目瞧,修揖让则变伛,袭章服则转筋,谭礼典则齿龋,与万物为更始,则吾子虽好学不倦,犹将阙焉;则向之不学,未必为长夜,六经未必为太阳也。”“越名教”是破,“任自然”则是立。玄学家认为儒家名教的最大失误是压抑个性,破坏了人的自然发展。所以,教育的关键是让受教育者的个性自然地发展。玄学教育的最高理想就是培养“文明在中,见素表璞。内不愧心,外不负俗。交不为利,仕不谋禄。鉴乎古今,涤情荡欲”②的“至人”。这个时期家庭教育的思想也是不容忽视的。成就最高的当是颜子推的《颜氏家训》。这本书分二十篇,从立身、治家、处事、为学诸方面,全面阐述了教育的意义与家庭教育的普遍问题。颜子推强调家庭教育要及早进行,认为“人生小幼,精神专利,长成已后,思虑散逸,固须早教,勿失机也”。③他既批评“无教而有爱”的教育方式,也反对“苛虐骨肉”的棍棒体罚,而主张“威严而有慈”④,把严与爱结合起来。他还就家庭教育的具体内容(如强调语言、道德与立志)和指导孩子学习的方法(如“跟学”“勤学”“惜时”“切磋”等)进行了颇具特色的阐发。他的家庭教育理论对后世影响极大,后代封建士大夫的家庭教育深受此书的影响,称其为“家教规范”,并成为以后历代家庭教育用书的范本。难怪乎有人认为“古今家训,以此为祖”⑤,“六朝颜子推家法最正,相传最远”⑥。此外,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佛学教育、道家教育及民族教育也别开生面,①1937美国学者斯莱奥克(J.K.Shryock)曾把《人物志》编译成一本书,题为《人类能力之研究》,由美国东方学社出版。②《嵇康集·卜疑》③《颜氏家训·勉学》④《颜氏家训·教子》⑤王三聘.《古今事物考》(二)⑥袁衷等.《庭帏杂录》(下)27中外教育思想史具有一定的规模。3.唐宋时期的教育思想唐宋时期指隋、唐、五代、两宋四个阶段,从公元581年隋王朝建立,到公元1279年南宋灭亡,绵延约700年。唐宋时期是中国古代由长期分裂又重新走上大统一的时期,文化教育也出现了空前的繁荣与昌盛,学术上也出现了第三次“百家争鸣”的高潮。唐宋时期的教育事业又有进一步的发展,并具有若干新的特点。隋朝继汉代鸿都门学(艺术专科)之后,又设立了书学、算学、律学。唐朝在司天台、太仆寺、太乐署等进行职业性训练,从而使中国古代的专科教育与职业教育走向正规化。隋唐始建并逐步完备的科举制度与唐宋发端并日趋完善的书院制度,都对古代的教育产生了前所未有的深刻影响。唐宋时期的教育思想也相当活跃,呈现出学派林立、丰富多彩的局面。韩愈亮出维护儒家道统的旗号,提出了“明先王之教”的教育宗旨。他的《师说》从教师的作用、任务、择师标准和师生关系诸方面全面地论述了教师问题,留下了“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以及“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等千古名言,是中国古代第一篇集中论述教师问题的名著。他的《进学解》则是一篇文字优美、寓意深刻的教育散文,以对话形式集中论述了学习问题,其中“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等也是脍炙人口的大手笔。他的《子产不毁乡校颂》对于提倡地方办学,也有一定积极意义。他的“性三品”学说,阐述了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对后世亦有较大影响。两宋时期是中国古代教育思想发展的高峰期。以范仲淹、王安石为代表的教育改革家,提倡经世致用的教育,积极主张改革教育制度、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试图变培养人才与选任人才的恶性循环为良性循环。尽管他们的兴学改革运动最终失败,但某些成果仍以不同形式保存下来,对宋代教育产生了不可低估的影响。至于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做人格言,和王安石《伤仲永》的警世小文,都已成为历代教育的重要教材,流传于世。胡瑗在实践范、王的改革理想方面进行了可贵的尝试,更确切地说,是胡瑗的教育改革实践与理论启迪了范、王的宏观教育改革设想。他的“分斋教学”、主副科制度,早于西方国家400多年。他的自学辅导、直观教学、游戏教学、考察游历等教学方法,也不守成法,别具风格。宋代理学有濂(周敦颐)、洛(二程)、关(张载)、闽(朱熹)四大学派,其中28以程颐、程颢、朱熹为代表的“程朱理学”,在教育上影响最大,形成了理学教第二章中外教育思想的发展轨迹育的思想体系。在教育的宗旨上,程朱理学明确提出了“圣贤千言万语,只是教人明天理、灭人欲”的纲领,并肯定了教育在育人才、一道德、变气质、正人心、美风俗方面的重要作用。在教育的内容上,程朱理学开创了“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与“五经”并列的局面,对中国古代封建社会后期教育内容的格局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在道德教育方面,程朱理学主张培养能够“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圣人”,并通过立志、主敬、存诚、养心、寡欲、养正于蒙、禁于未发等修养方法,使人达到“与天地同德,无物欲之累,大公而无私,极高明而不同污合俗,不偏不易而无适不中”①的道德境界。在教学理论方面,程朱理学进一步深化了因材施教、启发诱导、循序渐进、温故知新、博约结合等教学原则。朱熹的读书法也对古代的教学理论有重要贡献。程朱理学的教育思想无论在当时还是对后世都有很大的影响,在朱熹逝世后不久,就逐步定型为中国封建社会后期占支配地位的官方教育思想。与程朱理学相抗衡的,是以陆九渊为代表的心学教育思想。陆九渊从“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②以及“心即理”③的基本心学命题出发,认为教育的目的是“发明本心”;“古人教人,不过存心、养心,求放心。……保养灌溉,此乃为学之门,进德之地”④。在此基础上培养具有优良德操的“完人”和具有独立精神的“超人”。在道德教育方面,陆九渊的心学全面论述了德育的过程:“履,德之基也;谦,德之柄也;复,德之本也;恒,德之固也;损,德之修也;益,德之欲也;困,德之辨也;井,德之地也,巽,德之制也。……九卦之列,君子修身之要,其序如此,缺一不可也。”⑤在教学方面,他不同程朱理学“泛观博览,而后归之约”的观点,而主张“先发明人之本心,而后使人博览”⑥,并提出了自立精神、切摩辩明、涵泳功夫等具体原则与方法。有人曾概括陆九渊教育思想的主要特色:是整体明了,不是逐一理解;是“尊德性”,不是“道问学”;是反省内求,不是外求外铄;是提倡独立思考,不是盲目迷信书本和圣贤;是注重躬行实践,不是言行相违。⑦应该说前三点大致把握了①毛礼锐,沈灌群主编.《中国教育通史》(三).山东教育出版社,1987.151页。②《陆九渊集·杂说》③《陆九渊集·与李宰》④《陆九渊集·与舒西美》⑤《陆九渊集·语录上》⑥《陆九渊集·语录上》⑦郭齐家.《中国教育思想史》.教育科学出版社,1987.290~293页。29中外教育思想史心学教育与理学教育相异的主要特点。以陈亮、叶适为代表的事功学派,既反对程朱理学,又反对陆九渊的心学,在批判理学家与心学家空谈性命道德的同时,建立了求实用、讲功利、论真才的教育理论。他们倡导的学以致用、开物成务的教育宗旨,经史与艺能并重而以实理实事为中心的教育内容,以及大胆批判勇于创发、严谨治学师友讲论的教育原则和方法,成为明末清初早期启蒙思想家教育思想的理论来源,也成为清代汉学大师们的学术养料,为中国古代文化教育的发展增添了光彩。4.明清时期的教育思想明清时期包括元、明、清三个朝代。作为古代历史分期,它从公元1279年元灭南宋统一全国起,讫于1840鸦片战争,绵延560多年。这个时期社会处于大变革状态,各种学术思想也比较活跃,形成了中国古代学术思想史上的第四次百家争鸣。明清时期的教育体制基本承袭汉唐,但也呈现了一些新的特点,其中社会教育的兴起最具特点。虽然中国古代教育家早就提出了社会教化的思想,但真正付诸实施则是从元代开始的。元代的社学与庙学是典型的社会教育机构。元世祖至元二十五年(公元1286年),元朝正式发布政令:“诸县所属村庄,五十家为一社,择高年晓农事者立为社长。……每社立学校一,择通晓经书者为学师,农隙子弟入学。如学问有成者,申复官司照检。”①庙学则是以孔庙为中心展开的以宣传普及儒家道德为主要内容的社会教育形式。明清时期教育的另一特点是政府进一步强化了对于学校教育与科举考试的控制,文化教育实施了封建专制主义。在教育思想上,明清时期的反理学倾向比较突出,弘扬个性,倡导实学的教育思潮有所发展。王守仁继承与发展了陆九渊的心学教育观,提出了“致良知”的教学理论和“知行合一”的道德教育论。在儿童教育方面,他反对“督以句读,责其检束”,“鞭挞绳缚,若待拘囚”的扼杀儿童天性的施教方法;主张用诱导、启发、讽劝等顺应儿童“乐嬉游而惮拘检”的特点和方法,使他们如时雨春风沾被卉木一样,“莫不萌动发越”②。在课程设置方面,他认为必须把读书与歌诗、习礼等结合起来,也是符合儿童身心发展规律的。在王守仁去世前一年诞生的李贽,也是反理学的急先锋,他公开反对盲目崇拜①《新元史·食货志》30②《王文成公全书·训蒙大意示教读刘伯颂等》第二章中外教育思想的发展轨迹孔子,明确提出学习申、韩之书。在教育思想上,他的主要贡献是提出了“师之即友”①的师生关系说和倡导女子教育,并且亲身躬行。他与学生的师生关系就是“学同术,业同方,忧乐同事”,如同“真骨血一般”。他在麻城讲学时亦公开招收女生,向世俗和封建礼教提出了挑战。明清之际的黄宗羲是中国古代第一位比较系统完整地提出具有近代色彩的民主主义教育思想的学者。他从民主政治的高度出发,对以八股取士的科举制度进行了猛烈抨击;为了反对封建教育的专制与特权,他设计了一套普及教育的学制体系,即从蒙学(小学)、郡县学(中学)到太学(大学)和书院(研究生院)的学校体系,具有近代学制的萌芽。另一位明清之际的著名教育思想家是著作丰富、学问渊博的王夫之,他把教育作为强国的“财、兵、智”三纲领之一,认为明朝灭亡的原因是“教化日衰”“失其育才”②;他从“性日成日生”的人性理论出发,强调人性的“未成可成”“已成可革”,从而揭示了教育对人的发展的作用。他提出的学思相资、因材而授、因机设教、教必著行、乐勉结合、恒教其事等教育原则与方法,集中国古代教育精华之大成,并多有创新之见解。明清时期还有一个值得一提的教育流派,即以颜元、李?为代表的实学教育学派。他们反对宋明理学倡导的读死书和死读书。倡导“实学”“实用”的教育,开辟了中国古代教育向实践接近的新方向。在教育目标上,实学教育主张培养“经世致用”,能“利济苍生”“为生民办事”的人才;在教育内容上,实学教育提出以“实文”“实行”“实体”和“实用”为原则,重视艺术教育、体育、自然科学教育和劳动教育;在教育方法上,反对静坐空谈,提倡“习行”“讲辩”,认为“为学为教,用力讲读者一二,加功于习行者八九”。这是现代教学论“精讲多练”的雏形。实学教育突破了儒家传统的教育内容与方法,冲破了几千年的封建教育桎梏,在某种程度上预示着近代科学教育与劳动教育的必然产生。换言之,实学教育反映了中国古代资本主义萌芽时期市民阶层的心声,是近代教育内容改革的理论基础之一。第二节外国教育思想的产生与演变大约在公元前3000年,人类社会开始进入奴隶社会。最早进入奴隶社①《焚书·为黄安二上人三首》②《读通鉴论》卷五。31中外教育思想史会的国家是中国、埃及、巴比伦及印度等亚洲和非洲的几个文明古国。随着奴隶社会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在古希腊、古罗马以及封建社会的中世纪,已出现了许多专门从事教育活动和教育研究的教育家,如古希腊的德谟克利特、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古罗马的西塞罗、昆体良以及中世纪的奥古斯丁、阿奎拉等教育活动家和思想家,他们的教育思想为外国教育思想的形成和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可谓是外国教育思想发展的源头。一、古代印度和埃及的教育实践与教育观念1.古代印度的教育实践与观念古代印度是世界文明的发源地之一,它位于南亚次大陆印度河、恒河流域,早在公元前3000年已显示出与尼罗河、幼发拉底河—底格斯河流域同等的文明。古代印度社会的一个非常突出的特点是种姓等级制度和宗教信仰。同样,古印度的教育也与种姓制度和宗教信仰密切联系在一起。婆罗门在种姓等级的地位中最高,他们所受的教育也是当时最完备的、最高级的教育。吠陀时期,婆罗门贵族的儿童主要在家庭中接受教育,由父亲指导他们诵习《吠陀》经。同时养成各种规矩和日常生活习惯,另外,儿童还要从母亲那里受到早期的训练。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在印度出现了专门从事教育活动的人,这种人在印度史籍中被称之为“古儒”,他们一般把学习地点设在自己的家中,教育对象主要是贵族子弟,学习年限不一。学习的内容除了宗教经典《吠陀》经外,还有语音学、韵律学、文法学、辞源学、天文学和祭礼,合称“六科”,并且把“六科”的学习看作是《吠陀》经的基础。此外,还要学习体育、军事、医学和政治等学科。从当时的教育宗旨看,教育过程包括传授知识和磨练性格两大方面,通过知识的学习,引导学生对人生进行思考,给学生以启迪,通过发展人格以养成性格。在当时教育方法方面,除记诵外,还有演示、复述、讨论、争论和实习等,并规定教师使用“甜美而仁慈的语言”,不要给儿童带来“任何不愉快的感觉”,这在当时来讲,是非常具有进步意义的。不过,在当时实际的教学中,体罚的现象仍然很严重。到公元前5世纪末,古印度开始出现了专门的学校,又称高等学识中心。这种高等学识中心有两种。一种是单个教师办的,把学生招到教师家中,这些教师一般都是以学问高超、信仰虔诚而闻名遐迩。因此,许多学生争相前往。还有一种是帕利沙德,它是婆罗门学者们的集会,由国王邀请全国各个思想学派的有代表性的思想家参与,对婆罗门宗教和学术有关的一32切要点作出决定。成员大多数是教师,当然也有许多学生到此向教师学习。第二章中外教育思想的发展轨迹当时大的高等学识中心有好多个部门,据《摩诃婆罗多》中列举的有以下几种:祷告和礼拜大会堂、吠陀学校(神学校)、军事学校、植物学部门、经济学部门、运输部门等,这些可谓是最古老的高等学府形式。在古印度,佛教教育非常盛行。佛教教育主要是在寺院中进行。教育对象不受种姓限制,凡愿为僧者,不论男女均可由家长向寺院提出申请,经许可后,入僧院或尼庵修行,其学习的主要内容除佛教经典和宗教仪式外,还学习哲学、文学、文法及艺术等。在教育手段和方法上,佛教强调用方言进行教学,而不用梵文,这样大大促进了教育的推广。此外,佛教徒还采用了维持纪律的新方法,就是让犯错误的学生,在集会时进行公开忏悔,其目的是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自觉改正错误,这种方法比婆罗门教的体罚教育方式大有进步。当时,在印度一些学术水平较高、规模较大的寺院中,除负责培养僧人外,还要从事各种学术研究,经常举办一些学术讨论和讲演,当时较为著名的寺院为那兰陀,它创建于公元425年左右,建筑壮丽,藏书丰富,僧徒众多,学术气氛活跃,实际上是古代印度的最高学府和国际学术文化中心。古印度佛教教育的这种思想和做法,对后来学校集教学、研究和文化交流于一体的功能的形成具有很大的影响作用。2.古埃及的教育实践与观念埃及是世界文明的另一发源地。大约从公元前3500年起,埃及就逐步进入了奴隶社会,开始了文明发展的历程。其教育实践和思想的产生和发展在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中,也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埃及的教育较其他国家教育的一个明显特点,就是埃及在古王国时期就出现了学校系统,主要包括宫廷学校、职官学校和寺庙学校以及文士学校四大类。宫廷学校创建于古王国时期,它设在宫廷里面,专门教育帝王和官吏的子弟,由官吏充当教师,教学内容与日常政务工作密切联系,主要是为一些政府机关培养所需官吏。寺庙学校一般设在大城市的寺庙中。寺庙学校既是从事宗教活动的场所,又是研究学术和传播文化科学知识的地方。在寺庙学校里学习的有僧侣、军人以及建筑家和医生等,他们致力于天文学、数学、医学、建筑学等学科的研究与传授。文士学校是当时设置较多的学校,它除招收特权阶级的儿童外,也接纳部分手工业者的子弟,其目的是为国家培养文士及计算人员,学生的程度不一,学习年限也不等。从埃及的教学实践和观念角度看,在早期王国以前,埃及人就发明了文字。最初的文字是图形文字,后来逐渐发展为一种字符,图形及词组组成的符号文字,是人类最早的文字之一,文字的产生对教学活动产生了深刻的影33中外教育思想史响,它使教学成为专人所干的事,也使教学成为特有的人所接受的事。同时,文字的出现也使教学正规起来。另外,当时的埃及人已会计算三角形、四边形、圆形等面积,并知道圆周率等于3.16。他们还能计算若干种物体如正棱锥和截头棱锥的体积,这些都大大地丰富了学校的教学内容。从教学观念上看,埃及人认为,教学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他们认为,只有通过专门的教学,人类的经验和知识才能被完整迅速地传下来,并用于生活与劳动。但是他们又认为,教学不是所有人能胜任和所有人能接受的,只有奴隶主贵族、教士、巫师才有权做教师,也只有他们的子女才有权接受教育。在教学方法中,他们不注意引导学生思考,只强调机械、反复的练习。学校的纪律非常严格,体罚被看作是正常合理的手段。在古埃及的典籍就有“您打在我背后,您的教导就透入我耳内”以及“男孩的耳朵长在背上,打他他才听”等记载。此外,古代埃及的学校还特别重视道德教育,其主要内容包括教导学生忠君、孝亲、敬神以及服从神在人间的代表———法老等方面。由于受社会发展水平以及人的思维发展水平等条件的限制,在古印度和古埃及并没有形成系统的教育思想,我们只能通过这一时期人们的教育实践来了解当时的教育观念和思想。但是,古印度和古埃及的教育实践及观念对后来教育实践及其教育思想的形成和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古埃及、古印度在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等许多方面都达到了当时世界最高的水平,这对于进一步推动人类文明发展无疑具有积极意义,特别是后来许多伟大的希腊教育学者,如泰勒斯、毕达哥拉斯、德谟克利特和柏拉图等都曾到埃及或印度等地学习过,然后,通过希腊又将东方文化传播到其他各地。这些伟大的学者教育思想的形成也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当时古埃及和古印度教育实践及其观念的影响,如重视道德教育等。可以说,古埃及和古印度教育的发展是后世教育思想形成发展的重要基础,是整个人类文明发展的摇篮。二、古希腊教育思想的发展与特点在西方的教育思想发展历史中,古希腊的教育思想内容十分丰富,对西方教育的发展甚至整个人类的教育发展都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古希腊不仅是人类文明的发源地,也是西方教育思想的发源地,为整个西方教育思想的发展奠定了深厚的历史基础。古希腊教育思想以其强大的生命力和永34恒的价值在西方乃至整个世界的教育思想史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它第二章中外教育思想的发展轨迹拉开了西方教育思想发展史的序幕。1.古希腊的教育状况古希腊是巴尔干半岛南部、爱琴海诸岛以及小亚细亚西岸一群奴隶制城邦的总称,其中最强大而且具有代表性的是斯巴达和雅典。斯巴达居民由三部分人组成,即斯巴达人,他们是公民,居于统治地位,是农业贵族;希洛人,他们是农业奴隶;皮里阿西人,他们是平民,可以从事工商业劳动,但不能享受公民的政治权利。斯巴达是一个少数奴隶主贵族专制的国家。在公元前8世纪时,斯巴达人对奴隶和平民残酷的剥削和压迫,经常激起奴隶和平民的反抗和暴动。因此,斯巴达人经常处于军事戒备状态。这种社会政治状况和以农业为主的经济状况,决定了斯巴达教育的性质:单纯的军事体育教育,忽视文化教育。其教育目的就是把青年一代培养成为国家强壮的军人,斯巴达的全部教育组织、内容和方法都是围绕着这种教育目的、任务而实施的。斯巴达人把教育看成是国家的事情,全部教育都由奴隶主国家组织和管理。而且,斯巴达人十分重视女子教育,女孩也要进行健身体操和军事训练。除此以外,斯巴达人还很重视儿童和青少年的道德教育,在国家教育场所,经常向青少年讲述斯巴达人的风俗、习惯、传统、宗教仪式等内容。斯巴达教育既包含着积极的因素,同时也具有很大的片面性和野蛮性。其教育实践对柏拉图的教育思想产生了一定的影响。雅典是当时希腊另一个著名的奴隶制国家,它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与斯巴达大有不同。雅典有优良的港湾和丰富的矿藏,宜于商业的发展,所以它的手工业和商业很发达。雅典由于与周围国家有着频繁的贸易来往,成为当时国际商业中心。同时,接受了古代东方文化的影响。因此,它的文化、科学和艺术等方面比较发达。由于雅典发达的工商业,出现了工商业奴隶主。工商业奴隶主不满农业奴隶主的专制,展开了与农业奴隶主争夺政权的斗争,逐渐形成了雅典的民主共和体。雅典的这些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的特点,使它的教育无论在教育目的、组织形式、内容和方式上,都比斯巴达的教育更广泛、更灵活、更丰富,更具有多样性。雅典的教育也是为奴隶主贵族服务的,其教育目的是为了培养德、智、体、美几方面和谐发展的、服从奴隶主阶级利益的上层人物。其教育内容也比斯巴达丰富,儿童在7岁前由父母在家教养。7岁后,雅典的男孩进入私立文法学校和音乐学校,学习读、写、算的初步知识,还学习唱歌、练琴等。35中外教育思想史到12至13岁,进入体操学校,练习跳、跑、角力、投标枪等竞技。15至17岁后,少数家庭的子弟再进入国家体育馆接受身心和谐发展的教育。到18岁,可进入“埃弗比”接受二年的军事训练,最后取得公民资格,参与国家政事。而女童在7岁以后则继续留在家中,学习读书写字、演奏乐器,练习家事、缝纫,一生不能接受正规的教育。雅典教育中强调人的全面和谐发展,对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的教育思想产生了很深的影响,而且还影响到后世欧洲的全面教育发展的教育思想。2.古希腊教育思想的发展与特点古希腊时期不同国家和城邦教育的不断发展,也促成了许多教育思想家的出现,其中影响较大的有雅典的德谟克利特、智者派、苏格拉底、柏拉图,以及马其顿王国的亚里士多德等人。德谟克利特是古代希腊奴隶主民主制繁荣时期的唯物主义哲学家、古代原子论的创始人。他在教育上也提出了一些卓有见解的观点。德谟克利特非常重视教育在人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他说:“天性和教育在某些方面是相似的;后者可以改变人,……创造第二天性。”①德谟克利特还十分强调劳动在教育中的重要意义。他在两千多年前就指出:“学习只有在劳动的基础上才能作出极好的东西。”②在学习方法上,德谟克利特把练习提到很重要的地位,并强调实践在学习中的重要性。他认为,学习得好,要真正获得知识,就要多动脑筋,勤于思考,“应该尽力想得更多,而不是知道得更多”③。另外,德谟克利特很重视道德和道德教育,并在道德教育的方法上提出了独特的见解。他认为,道德观念起源于人的本性和人追求利益和快乐的愿望,判断道德行为的标准不是宗教信仰和抽象的哲学原理,而是人们的行为对个人和社会带来的后果,他反对空谈道德,强调言行一致、表里如一。他说,很好地思想、很好地说话和很好地行动是每一个人所应具备的三种品德,应该热心地致力于道德行事,而不要空谈。“……一切都靠一张嘴来做而丝毫不实干的人,是虚伪和假仁假义的。”④在道德教育方法上,德谟克利特反对斯巴达教育中那种残酷压制和强制训练的办法,主张通过说服鼓励的办法进行道德教育,他说:“用鼓励和说服的语言来造成一个人的道德,显然比用法律和约束更能成功。……说服而被引上尽义务道路的人,似乎不论私人或①北京大学哲学系外国哲学史教研室编译.《古希腊罗马哲学》.三联书店,1957.107页。②徐汝玲主编.《外国教育史教程》.教育科学出版社,1994.28页。③北京大学哲学系外国哲学史教研室编译.《古希腊罗马哲学》.三联书店,1957.109页。36④同上.110页。第二章中外教育思想的发展轨迹公开都不会做什么坏事。”①总之,德谟克利特的教育观点在当时是具有积极意义的,如重视教育的作用,提出唯物主义道德观,主张用说服和鼓励的方法进行道德教育等。当然,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和自然科学还不发达等原因,德谟克利特的教育思想还存在着朴素性和机械性的缺陷。智者派系指公元前5世纪开始出现的一批希腊职业教师。智者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是普罗泰戈拉。智者派的教育目的就是教人学会从事政治活动的本领。普罗泰戈拉在谈到他的教育目的时说,到他那里求学的人,可以学到处理“私人事务以及公共事务中的智慧。他们学到把自己的家庭处理得井井有条,能够在国家事务方面作最好的发言与活动”②。在教育内容上,智者派向学生传授的主要是辩证法、修辞学和文法,以及自然科学知识和道德教育、音乐教育等内容。普罗泰戈拉还就教授雄辩术提出了著名的“五步骤”教授方法。普罗泰戈拉和他的学生普罗底柯斯在文法和修辞教育方面也作出了非常显著的贡献,他们研讨并制定了各种文法的规则,讨论了各种词类以及他们的性质、功能,并主张应严格地将词性分为三种。智者的兴起使雅典教育发生了三个重大变化:一是使智力的探求得以推广,而使体力活动降到次要地位;二是将雄辩术提高到重要地位;三是在青年中大大推广了正式教育。早期以普罗泰戈拉为代表的智者们,的确是一批真正的学者和教师,他们深信教育在国家中的重要地位,为希腊的哲学、文化及教育的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苏格拉底是古希腊的哲学家和教育家。他在教育思想上的两个特色就是提出“知识即道德”观点以及“产婆术”教学方法。苏格拉底认为,教育的任务就是培养美德,探求知识,教人怎样做人以及增进健康。苏格拉底认为“美德是一种善”“美德就是知识”“美德是灵魂的一种属性”。苏格拉底把知识和道德完全等同起来,认为智慧的人必然是有美德的人,要培养人的美德,则必须发展人的智慧,人的美德是教育的结果。苏格拉底把知识和道德完全等同起来是不对的,但认为美德不能没有知识,这是有一定道理的。同时,他重视发展人的智慧和道德品质的修养,这一点也是值得肯定的。苏格拉底对教育的另一贡献是倡导问答法,又称苏格拉底法或“产婆术”,这是他的精神助产术在教学中的具体运用。苏格拉底并不直接向学生传授各种具体的知识,而是通过回答、交谈或争辩的方法来宣传自己的观点。他先向学①北京大学哲学系外国哲学史教研室编译.《古希腊罗马哲学》.三联书店,1957.114页。②同上.132页。37中外教育思想史生提出问题,学生回答错了,也不直接指出错在什么地方和为什么,而只是提出暗示性的补充问题,使学生不得不承认答案的荒谬和处于自相矛盾的地方,这样交相争辩,最后,迫使对方承认无知,并从苏格拉底的引导和暗示中,得出苏格拉底认为是正确的答案。这就是著名的苏格拉底法或苏格拉底的“产婆术”。柏拉图在看待教育作用的问题上,给予了充分的肯定。他认为,教育一方面是改造人性的手段,通过适当的教育,可使人“成为有理性的人”。柏拉图着重指出,教育重在使人回忆理念世界,把结合肉体以后的灵魂,提高到原有的状态,使其恢复理性,接近“善”的理念,达到改造人性的目的。教育另一方面也是建立理想的社会关系的重要工具。基于对教育重要性的充分认识,柏拉图主张教育应由国家管理。柏拉图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把奴隶主的子弟培养成为哲学家和军人。他把人分为三类,提出“要迫使那些禀赋好的人去得到我们认为最伟大的知识,使其能够看到‘善’,帮助他不断前进,使他们登峰造极”①。在教育过程中,对那些优异分子要把他们一步步提高,最高层为哲学家,其次是军人。对于广大劳动人民,他是十分藐视的,柏拉图只希望他们努力生产,“各尽本分,而不去管闲事”。柏拉图在教育史上首先提出了学前教育问题,对儿童学前教育的内容和方法提出了许多的见解。而且,柏拉图还把一个人整个学习阶段作了详细的划分,并为各个不同的学习阶段规定了不同的学习对象、学习内容和方法,对后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在女子教育方面,柏拉图主张女子应受到与男子同等的教育。他强调说:“在治理邦国时,女子之为女子,或男子之为男子,没有特殊的职能,本性里的天资是一样分散于两性间的,所以男子的事业也是女子的。”“护国者和他们的妻子应有同样的事业”。②基于这样的认识,柏拉图主张不分男女,都应教之音乐和体育,因为只有男女接受同样的教育,才能担负同样的责任。亚里士多德教育思想中的一个重要特色就是提出了“教育适应人的天性发展”思想。亚里士多德认为,人的灵魂共有三个部分:一是表现在营养和繁殖上的植物灵魂;二是超越各种植物的特性而表现在感觉和愿望上的动物灵魂;三是超越各种动植物的特性而表现在思维或认识上的理性灵魂。①《柏拉图论教育》.郑晓沧译.人民教育出版社,1958.28页。②华东师大教育系,杭州大学教育系.《西方古代教育论著选》.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46、3847页。第二章中外教育思想的发展轨迹为顺应灵魂的三个部分,必须实施三种教育,即为了身体和生理的体育,为了控制非理性灵魂的德育,以及为了发展人的理性的智育。亚里士多德认为,就像每一种物质都潜藏着发展的可能性一样,人具有自然所赋予的发展能力的胚芽,要把这种可能性得以实现,全赖于教育。由于自然已将三种灵魂密切联系,我们在教育上便应遵循自然,把体育、德育、智育结合起来,使人得到多方面的和谐发展,依照自然程序,躯体发展在先,灵魂发展在后,因而,体育应先于智育。亚里士多德在教育史上第一次提出了教育适应于人的天性发展的思想。这种思想后来在17、18世纪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在当时说来是十分进步的。另外,亚里士多德还根据人的自然发展顺序,在对青少年身心自然发展特点的观察研究基础上,首次提出了按年龄来划分受教育的阶段,以及各年龄阶段教育的要求、组织、内容和方法等具体措施。亚里士多德在教育思想中的另一个比较突出的思想就是道德教育思想。亚里士多德认为教育目的在于发展人的灵魂的高级部分———理性和意志。道德教育方法上,亚里士多德特别注重道德习惯和道德活动的培养。他指出,习惯和理性是人们具有“善德”的根基,人们是由于具有自然的天赋而能接纳社会美德,同时又由于人的生活以及行为举止的习惯而使美德日趋完善。他强调说:“从小就养成这样或那样的习惯并不是件小事情,恰恰相反,它非常重要,比一切都重要”,为了培养儿童具有良好的习惯,他主张运用道德练习的方法。因为“我们做公正的事情,才能成为公正的人;进行节制,才能成为节制的人;有勇敢的表现,才能成为勇敢的人”①。应该说,亚里士多德的教育思想对于当时教育的发展以及西方以后教育思想的形成与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亚里士多德可以说是世界上最早从理论上论证了教育适应人的天性发展的教育(或和谐发展教育思想)的可能性和必要性的思想家。而且,对道德教育的内容方法等都提出了自己独特的见解,这些都应给予正确的评价。综观古希腊时期几个著名教育思想家的教育思想,我们不难看出,在古希腊的教育思想中,涉及了教育中一系列带有普遍性和根本性的问题,形成了古希腊教育思想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古希腊教育思想是与斯巴达及雅典的教育实践紧紧相连的。古希腊的几个教育家和哲学家他们本身就是从事教育实践工作的,通过对实践的总结和提炼,逐步形成了各自的教育思想。如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系①单中惠主编.《西方教育思想史》.山西人民出版社,1996.29页。39中外教育思想史统论述了对儿童施行德智体美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思想就是对雅典教育经验的概括,由国家控制教育的思想则是由斯巴达教育经验总结概括而来的。柏拉图同时强调,男女儿童应该接受大体相同的教育,对女孩子也要进行必要的军事训练,使其具备保卫城邦的能力。在这里,他又吸取了斯巴达的女子教育经验。总之,古希腊的教育思想都是建立在教育实践基础上的理论总结。第二,古希腊教育思想强调国家控制教育,注重通过教育来培养当权执政的人才。在古希腊的几位教育思想家当中,如苏格拉底和柏拉图等人,都很重视国家在教育中的作用。柏拉图吸取了斯巴达教育由国家办理的经验,他指出:“教育应当由国家负责办理,并进行严格的控制,教育的内容应根据国家的利益来规定。”所以在其《理想国》一书中所构想的教育体系的根本目的就在于培养“哲学王”,即集聪明才智和政治权利于一身的国家最高统治者。亚里士多德在这方面的教育观点基本上承袭柏拉图,认为教育应该由国家负责,受国家控制,明确指出教育对于巩固奴隶主的政治统治具有巨大的作用。他强调指出:“国家的统治必须首先注意青少年的教育,把教育作为国家政权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国家要把抓好教育工作来作为维护国家政体的实力。”第三,古希腊教育思想与哲学有着密切的关系。古希腊的教育家大多是通过哲学观点和理论来阐明其教育观点和理论的。无论是智者派,还是苏格拉底、柏拉图等人,他们都是用哲学的观点来说明其教育目的、教育制度等问题的。以柏拉图为例,他是一个客观唯心主义者,他把世界分为“现象世界”和“理念世界”,认为“理念世界”是真实存在、永恒不变的,而“现象世界”只是“理念世界”微弱的淡薄的影子。从此出发,柏拉图提出一种“理念论”和“回忆说”的认识论,把知识等同于理念世界,学习知识就是一个回忆理念世界的过程。亚里士多德则动摇于唯心主义与唯物主义之间,最终还是走上唯心主义。亚里士多德把人的灵魂分为三种,即植物灵魂、动物灵魂以及理性灵魂,为顺应灵魂的三个部分,亚里士多德提出必须实施三种教育,即为了身体和生理的体育、为了控制非理性灵魂教育的德育以及为发展人的理性的智育。第四,古希腊教育思想重视体育和音乐教育。无论是斯巴达还是雅典,出于保卫国家的目的,都十分重视体育,在古希腊的教育家的教育思想中,都把体育作为最基本的教育内容。同时,为了陶冶人的心灵,还把音乐作为40教育的主要内容。柏拉图认为,男孩和女孩从7岁到8岁应分别接受普通第二章中外教育思想的发展轨迹教育,其主要内容是音乐和体育,“以体操锻炼身体,以音乐陶冶心灵”。亚里士多德则根据人的自然发展顺序,强调在教育的第二阶段,应把儿童送到国家办的学校学习,学习的内容主要是体育、音乐、绘画、读写算等,以体育形成儿童健美的体格,并通过音乐等形式进行美感教育,“净化”儿童的心灵。第五,古希腊教育思想中非常重视道德教育。在道德教育这个问题上,古希腊哲学家们既有共同点,同时又存在着很大的分歧。首先在施行道德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问题上,他们都持较一致的态度。例如苏格拉底到处劝人为善,并认为应该培养人们具有“智慧”“正义”“勇敢”“节制”四种道德品质。柏拉图主张从幼儿开始就要培养他们的美德。但是,就道德与知识的关系问题,古希腊哲学家们存在着很大的分歧。苏格拉底提出了“美德就是知识”的命题,他认为,教育目的就是发展人的智慧,使人的道德完善,苏格拉底的“知德统一”理论是柏拉图的政治伦理思想的重要出发点,柏拉图不仅全面接受了苏格拉底的“知识即美德”的观点,而且还把知识与道德的关系推进到了一个“一一对应”的极端,即德行的等级完全是由受教育者的教育程度决定的。但是,亚里士多德却提出了不同的观点,他认为,知识本身并非道德,只是人的道德行为的指导。他强调,人的道德“存乎于心”“成于习惯”“见于行动”。3.古希腊教育思想的影响与评价以智者派、苏格拉底、柏拉图以及亚里士多德为代表的古希腊教育思想,对后世欧洲的教育以及教育思想的形成产生了十分重要的影响。在西方教育思想史上,古希腊教育思想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可以说是人类教育思想的源头和基础之一。希腊教育思想的产生,标志着西方教育思想发展进程的开端,并由此开始了西方教育思想的演化历程。作为西方教育思想的基础和起点,古希腊教育思想中的一系列见解、主张和理论,对后世教育思想的发展发生了深刻的影响,如柏拉图在《理想国》中阐述的重视教育的社会功能,主张国家控制教育,实施和谐发展的教育,重视学前教育,提倡男女平等教育的教育理论和观点,甚至直到今天,仍然在人们的研究和探讨之中。如果说柏拉图创造并奠基了西欧教育思想的基础,那么,亚里士多德则继承并发展了这一理论基础,从而使古希腊教育理论发展到了一个更高的水平,可谓是古希腊教育思想的集大成者。他既继承前辈的教育思想,但又不拘泥于先行者的成就。他曾说“吾爱吾师,但吾更爱真理”,正是具备了这种精神,才使他创立了不同于其师的教育学说,如41中外教育思想史亚里士多德首次提出教育要与人的自然发展相适应的教育观点,开辟了西方教育思想史上“教育遵循自然”的理论先河。他根据学生发展的不同阶段,提出不同的关于年龄分期的思想,在当代许多国家的学制中还可看到亚里士多德思想的痕迹。而且,亚里士多德也是最早从理论上论述和谐发展教育的可能性和必要性的思想家。在教育实践中,亚里士多德创办的“吕克昂”学园充分重视自然科学的教学与研究,并以其丰硕的成果促进了古代希腊自然科学的发展。正是基于亚里士多德如此丰富的教育思想,马克思在《资本论》中称他是“古代最伟大的教育家”。古希腊教育思想的基本精神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西方教育思想的特性。古希腊教育思想家在论述希腊教育问题时,提出了一系列带有普遍性,乃至永恒性的重大课题。尽管西方教育思想史有1000多年的历史,但真正决定西方教育思想主要特性的力量,主要还是来自于古希腊教育思想。西方教育思想的历史传统都是在古希腊教育先哲的基础上,在不同时期,经过不同程度的发展,而逐渐形成的。古希腊教育思想对西方教育思想发展的历史贡献是毋庸置疑的。如果要深入了解近现代欧美教育思想,分析和掌握古希腊教育思想是非常必要的。也不可否认,古希腊教育思想也有其自身的局限性,古希腊教育家大多都是维护奴隶制的,他们的教育思想基本上都是针对奴隶主阶级的教育的。同时,在一些具体的问题上,如教育的组织、教学过程等问题上重视不够,缺少专门的研究和探讨。另外,虽然古希腊时期形成了许多重要的教育思想,但是在这一时期还没有一本严格意义上的教育著作,其教育思想和观点大多数都是包含在他们的哲学、政治学以及伦理学等著作中的。三、古罗马教育思想的发展与特点与古希腊一样,古代罗马也是西方教育思想发展进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古罗马教育思想家在吸收和消化古希腊教育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了富有自己特色的教育思想,对后来的西方教育思想同样也产生了很深的影响。1.古罗马教育状况古罗马的历史大致可分为三个时期。公元前8世纪到公元前6世纪末,史称为“王政时期”;公元前6世纪末至公元前1世纪后期为“共和时期”;公元前30年至公元476年则属于“帝国时期”。“王政时期”实际是原42始社会向奴隶社会过渡的“军事民主制”阶段,从“共和时期”开始,罗马才完第二章中外教育思想的发展轨迹全进入奴隶制社会。第一,王政时期的教育公元前8世纪到前6世纪,罗马社会中已经出现了阶级,但是还处于父系氏族公社后期阶段。当时罗马人主要的生产活动是农业耕作,同时,还需要参加征战。这就决定了这个时期的教育性质是农民和军人的家庭教育。在这个时期,父亲对子女操有生杀大权,父亲根据出生婴儿的状况决定其取舍。对那些父亲授予生存生活权利的孩子,由父母给予生活和生产方面的知识,男孩主要随父亲学习耕作技术,女孩则随母亲学习家务。另外,王政时期的道德教育占了首要地位。同时,为预防敌人的攻击,还学习使用各种武器,并学习游泳、骑马、角力等,家庭中有时还学习读书、写字和计算等。第二,共和时期的教育公元前6世纪末,经过贵族反对国王专政及平民争取公民权力的斗争,古罗马建立了共和政治。在这一时期,由于越来越多的自由民移居城市从事手工业,商业也发达起来,军事、外交上的对外接触也越来越频繁,所有这一切都促进了学校教育的发展。从公元前3世纪起,罗马逐渐形成如下学校制度:7到12岁的男女儿童都可到初级学校学习,而且这种学校较为普遍,但都是私立的,学费较高。这种学校相当简陋,无固定的教学场所,其教育内容主要是读、写、算,无体育和音乐课程,而且读、写、算的内容也十分简单,都是一些初步的知识。在教学方法上,主要是教师讲述,学生背诵,而且体罚盛行。在当时,教师的地位很低,大多数由奴隶担当。文法学校是供12至16岁少年上学的学校。它比初级学校高一级,相当于中等教育的学校,也是私立的。上文法学校的一般是贵族奴隶主的子弟。文法学校以学习希腊文学为主,后来又逐渐增加拉丁文、拉丁文学等课程。文法学校的教师起初由希腊人担任,后来相继增加许多罗马教师。总的来看,文法学校基本上是希腊文与拉丁文并用。文法学校主要学习文法、作文、文学和罗马神学,有些学校还增加音乐、几何、天文等方面的内容。但罗马的拉丁文学校对体育却持完全排斥和否定态度,这是罗马教育与希腊教育的明显区别。随着共和制的繁荣和发展,文法学校已不能满足古罗马的政治需要,于是又仿照希腊学校制度开办了一种比文法学校更高一级的学校———修辞学校,其目的是把贵族子弟训练成为演说家、辩论家。修辞学校的学习科目主43中外教育思想史要有修辞学、哲学、法律、希腊语、数学、天文以及音乐等。从上述三种不同的学校可以看出,古罗马教育的最高目的在于培养演说家或雄辩家,这是受古罗马的共和政治制度制约的。第三,帝国时期的教育公元前30年,共和政体结束,罗马进入帝国时期,并发展为称雄西方世界的军事大帝国。在教育方面,要求教育为罗马帝国的政治服务,这首先表现在教育目的上,罗马帝国把培养效忠于帝国的顺民和官吏作为教育目的,因为独裁政府不再需要演说家而需要忠顺的人民和官吏。另外,罗马帝国对初等学校实行国家监督,把私立文法学校和修辞学校改为国立,以便于国家对教育的严格控制。但是,罗马帝国在对教师的问题上,却提高了教师的地位和待遇,改教师的私人选聘为国家委派。所有这一切,都是为了使学校的一切都置于国家管理监督之下,使教育成为为统治阶级政治服务的专门工具。在罗马帝国时期,教育的另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基督教对教育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他们任命基督教神职人员管理学校,充当教师,使学校充满着强烈的宗教色彩,这就是后来中世纪基督教会垄断学校的根源。2.古罗马教育思想的发展与特点古罗马经历了共和时期、王政时期以及帝国时期三个不同的发展阶段,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分别出现了不同的教育活动家和思想家,其中影响较大的是西塞罗和昆体良。西塞罗是共和后期的一位政治家、雄辩家,他在教育上的贡献主要是他的雄辩家教育思想。西塞罗认为,教育的最高目标在于培养演说家,而当时演说家这一概念,含义很广泛,包括政治家、军事家、法律家等在内,意指演说家是一个具有广泛教养的人,既具有文学、法律、军事、政治等方面的知识,同时又擅长雄辩术。西塞罗强调指出:“有资格享受这种神圣称号的雄辩家是这样的人,不论在讲话中突出什么论题,他都能就这个论题以渊博的知识、巧妙的方法、诱人的魅力和很强的记忆力以及落落大方的文雅举止发表演说。”①“能够以更庄严、更华丽的风格对他所选择的主题作详尽的、绚丽的论述,能熟记有关雄辩术的一切事项的一切资料的人。”②这就是西塞罗对雄辩家的定义与要求。西塞罗把理智、学问、道德、情绪、态度作为演说的五①《昆体良教育论著选》.任钟印译.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207页。44②同上.215页。第二章中外教育思想的发展轨迹大要素。为了培养出这样的演说家,他为培养演说家的教育规定了广泛的内容。他规定的课程有文学、修辞学、历史、哲学和法学等。所有这些学科必须服从培养演说家这个总目的。应该说,西塞罗所要培养的雄辩家,不仅是政治家,同时也是一个接受全面教育的人。西塞罗认为,要想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雄辩家,就必须具备很高的素质。首先,西塞罗认为,要成为一个真正的雄辩家,必须具有良好的自然天赋,并接受良好的教育和训练。雄辩家还应具有智力上的快速反应、敏捷的口才、清脆的声调、匀称的体态等,这些与生俱来的天赋再通过经验和训练,就会变得更好。在他看来,缺乏天赋才能是难以成为真正的雄辩家的。其次,雄辩家应具有广博的知识,这是由雄辩术这一门学问本身的特点所决定的。“雄辩术集众多科学和学问,其内容远比人们想象的要广泛得多”①。因而作为一个雄辩家,“掌握广博的知识是必不可少的,不具备这个条件,要做到言辞流畅不仅不可能,而且荒谬可笑”②。西塞罗认为,雄辩术是依靠各门学科的知识而达到优美和丰满的,否则雄辩术只不过是空洞的、愚蠢可笑的、夸夸其谈的胡言乱语。他认为,要成为雄辩家必须要通晓文法、修辞、算术、几何、天文、音乐以及法律、哲学等学科,只有这样,才能在演说时,做到随机应变,使演说具有魅力,富有智慧。另外,西塞罗对雄辩家的语言修养也提出了很具体的要求,同时认为优美的举止和文雅的风度也是雄辩家应有的品质。他说,演说是由身体、手姿、眼神以及声音的调节变化加以控制的,它们对于演说本身所产生的作用是巨大的。雄辩家应该认真向演员学习,在声调、手势、呼吸和语调等方面像演员一样,“他所做的一切都是尽善尽美、完全令人陶醉、举止得体,以便能打动人心,令每个人着迷”③。总之,雄辩家必须“具有逻辑学家的精密,哲学家的思维,近乎诗人的诗藻,法学家的记忆力,悲剧演员的嗓子,以及近乎十全十美的演员的姿态”④。这可以说是西塞罗对雄辩家条件的完整写照,由此可见其要求非常高。在雄辩家教育的教学方法上,西塞罗认为,为了掌握辩论和演讲,应以练习为主,用法庭的案件作为练习的题材,再加之作文练习。西塞罗认为,应该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雄辩艺术,他强调说:“在每个人通过自己的努力①②戴本博主编.《外国教育史》(上).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170页。③《昆体良教育论著选》.任钟印译.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225页。④同上.224页。45中外教育思想史所获得的学识之上,又加上了大量的实践经验,这些经验比一些大师们的箴言都更有用。”①所以要让学生用尽可能接近真实的方式进行辩论,使参加“实际训练”的人对法庭上所做的事情进行练习。西塞罗认为,雄辩家最主要的练习是写作,通过写作来磨练演说。他认为,写作可以锻炼人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同时,经过长期的写作锻炼,还可以培养学生敏锐的判断力和机智的表达能力,这些能力可以迁移到演说当中去。另外,演说辞所要求的结构合理、布局匀称得体,并富有韵律,也可以通过写作的方式达到。西塞罗以培养“雄辩家”为中心的教育思想不仅影响了当时罗马的教育,而且影响到文艺复兴以后的西欧教育,他的思想在他死后的一个多世纪,由昆体良继承并发展。昆体良是古代罗马杰出的教育家和演说家。昆体良十分强调教育的作用,认为只有人的天赋和教育相结合,才能培养出理想的雄辩家。在教育目的上,昆体良和西塞罗一样,都把培养演说家作为教育的目的。昆体良在教育上的一个重要贡献是对教育阶段的划分。昆体良根据培养雄辩家这一教育目的,把一个人一生所受到的教育划分为4个阶段,即学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从纵向方面探索了教育的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