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源寺庙

《晋源寺庙》本书是对晋源区内现存寺庙、石窟、道观等进行的整理,共130多处,包含有晋祠、天龙山石窟、阿育王塔、晋源文庙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通过对这些古建筑的了解,使人们进一步感受晋源的历史内涵和文化底蕴。

第一章
图书在版编目(CIP)数据晋源寺庙/%董云飞主编.%———太原:北岳文艺出版社,2015.5(晋之源历史文化丛书)ISBN%978-7-5378-4434-5%%%%%%%%%%%%Ⅰ.%①晋…Ⅱ.%①董…Ⅲ.%①寺庙-名胜古迹-介绍-太原市Ⅳ.%①K928.75中国版本图书馆CIP数据核字(2015)第126217号书名晋源寺庙主编董云飞责任编辑孙茜装帧设计阎宏睿出版发行山西出版传媒集团·北岳文艺出版社地址山西省太原市并州南路57号邮编030012电话0351-5628698%(太原发行部)010-57571328%(北京发行部)0351-5628688%(总编办)传真0351-5628680网址http://www.bywy.comE%%-%%mail%%%%bywycbs@163.com经销商新华书店承印者太原市海泉印刷有限公司开本787mm×1092mm%%%1/16字数1550千字印张72.5版次2015年8月第1版印次2015年8月山西第1次印刷书号ISBN%978-7-5378-4434-5定价168.00元(全五册)《晋之源历史文化丛书》编辑委员会主任董云飞副主任次文英高志文张青贵靳玉琴王冲锋委员(按姓氏笔划为序)王忠武王春生牛明仙李合李海清张德一陈泽吴鹏程聂振宇郭永安郝妙海姚富生魏金山霍润农主编董云飞执行主编张青贵副主编牛明仙本册编撰霍润农吴鹏程总序太原市晋源区是省城太原六城区之一,地处太原市西南,西依吕梁山脉,东临汾河水域,区域面积290平方公里,现有人口23万,辖3个镇、3个街道办事处,95个行政村、24个城市社区。
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们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以建设“时尚都市乐居区、文化生态旅游区、现代产业集聚区”为总目标,凝心聚力,敢于担当,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狠抓产业转型和结构调整,工业新型化步伐加快,农业生产提质增效,现代服务业不断壮大,生态建设成绩斐然,社会保障事业稳步推进,各项工作保持了蓬勃发展的良好态势。
晋源区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厚重的文化,是晋阳古城所在地,是中华儿女张氏、王氏的根祖之地。战国时期曾为赵国初都,之后相继成为北齐别都、总盛唐北都,孕育了“文景之治”“贞观之治”两大盛世,留下了汉文帝刘恒序治代、唐太宗李世民起兵晋阳等英雄豪杰和白居易、王昌龄、王之涣等历史文化名人的印记。现存各类文物古迹233处,非物质文化遗产24项。其中有全国最大的祠堂式古典园林晋祠、被誉为中国“庞贝城”的晋阳古城遗址、中国古代雕塑艺术的典范天龙山石窟、世界最早的摩崖石刻蒙山大佛、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店头古堡以及曾参加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等民间文艺展演的晋阳风火流星,这些丰富而独特的文化资源,无不散发着“唐风晋韵”的地域特色和文化魅力,成为建设“文化生态旅游区”的重要支撑。我001晋
源们把文化与旅游的融合发展作为转型发展的支柱产业,大力实施了晋祠环境寺
庙综合整治、太山龙泉寺扩建、蒙山大佛景区建设、店头古村落保护、明太原县城修复等重点工程,农业观光、休闲度假等新型旅游产业发展方兴未艾。
充分依托历史文化资源优势,发展壮大文化旅游产业,全力塑造“晋之源”文化旅游品牌形象。历史文化是建设“文化生态旅游区”的主线和核心,我们在保护文化遗产资源、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市场化运作步伐的同时,也清醒地看到景区宣传、文化研究展示等方面略显乏力。晋源是历史文化的“富矿”,历史文化是文化旅游的魅力所在,也是文化建设的特色所在,必须造就一群素养深厚的文化学者,必须形成一个文化研究的社会氛围,必须制作一批高雅精致的文化产品,这样才能为“三区”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万民之业,乘众志乃兴”。晋源区在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文化旅游业产业发展中,政协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这次由区政协编辑出版的《晋之源历史文化丛书》,进一步挖掘整理晋源历史文化资源,实乃文化建设中的一件盛事。丛书既是对以前文史资料工作的传承和创新,又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反映了晋源独特的历史文化,对于进一步研究晋源文化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和学术价值,相信该丛书的出版一定能够起到引领示范作用,进而激发更多的文化学者和文史爱好者聚焦晋源历史文化研究,不断推动晋源区文化建设更上一层楼。
在今后的工作中,希望区政协能够继续团结全区上下社会各界人士,集智聚力,建言献策,还要广泛联系所有关心、支持晋源发展的省内外、国内外有识之士来晋源创业、投资、发展,共同为繁荣发展美丽晋源一起努力。
最后,让我们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政协2015年新年茶话会上的一句话作为结语共勉之:“我们的目标越伟大,我们的使命越艰巨,就越需要所有人拧成一股绳去干事创业。”中共晋源区委书记2015年3月002引言从晋源古寺庙看古寺庙在宗教文化研究中的作用和意义晋源区是我国古代北方修建寺庙等古建筑较多地区之一。该区域最早的晋阳古城虽不是寺庙建筑,但其作为晋阳地区最早见诸史籍城池建筑,对后世寺庙建筑的影响意义无疑是很大的。尤其是后来晋源西山地区成为了晋阳古城祭祀文化集中之地,寺庙文脉延续和晋阳古城的影响是分不开的。晋源区的寺庙文化和太原市其他县区相比自然优势明显,其辖区中天龙山石窟与龙山石窟作为寺庙建筑的表现形式,对当时及后世寺庙文化、雕刻艺术、美学等多方面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寺庙建筑及其形式演变是一个地区宗教思想发展、宗教文化传承、社会文明积累的直接见证。寺庙的历史延续与传统社会生活引息息相关,历史烟云跌宕起伏,千回百转,无论是其建造者还是修缮者当年言所付出的艰辛早已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湮没在滚滚的历史长河中,仅给后世留下了许多个难以卒然解开的谜。据此,我们可以相应做出如下判断:寺庙建筑及其遗址的存在为我们留下了最真实且能深刻反映当时历史的重要信息,是除了历史典籍记载之外作为实物证据能帮我们还原关于那段历史,提供给有心人解谜破雾的“金钥匙”。因此对于想要了解与研究历史文化的学人来讲,就单凭寺庙这种宗教信仰能密切联系社会各种层次之人(尤其是达官贵人,这些人引领社会发展的方向)这点,寺庙等这些古建筑群体似乎应该给001晋
源予更多的关注。残破不堪的寺庙建筑形式,历经数年风雨,最终将会把人们寺
庙带入它的生活的辉煌年代。
寺庙原本仅是指佛家寺院和建筑,后来随着历史的发展演变,释道儒共处一室成为现实并长期存在人们的生活范围,严格意义上的寺庙已经不复存在。建筑形式引领思想潮流,建筑风格代表了历史与文化。中国传统道教的逐步演变与成熟,东汉明帝年间随着佛教的传入,逐渐在中国大地落地生根,再加上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儒家正统思想的长期居于统治地位,儒释道三教经过多年较量与对立之后合而为一,成为了指导传统中国社会的主导思想。因此,对于晋源区寺庙的研究与考证不应该只停留在佛教这一块,也应该把道家宫观和儒家的孔庙与家祠甚至影响社会进程的特殊古建筑作为考察研究对象(甚至是后来影响中国发展的外国宗教,比如基督教、天主教等),把影响传统社会的这些主流思想相关的古建筑及其文化内涵阐述清楚,尽可能还给历史一个清白身,给后人一个较为清晰而准确的答案。如果从这个意义上来分析,寺庙的价值似乎比我们所要估计的还要重要得多。这才是我们要进行寺庙等相关重要古建筑调查、保护、研究、考证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为了弘扬晋源区优秀的历史文化,进行文化传承,在晋源区政协领导以及文史委的提议与倡导下,作为对晋源区历史文化感兴趣的年轻人,几年的工作经历,几年的深入思考,曾亲眼目睹晋源不少现存寺庙大多破败不堪,深感痛惜。在此基础上得出结论:现今很有必要进行晋源区寺庙建筑与历史文化的整理与研究。要做好这个工作,首先就得大量搜集资料,进行实地调查,拜访专家名流,找出寺庙文化发展之脉,进而追本溯源,列出提纲,把每个寺庙都尽可能放到它所生存的历史环境中来写,以历史沿革的形式来描写每个寺庙,做到实事求是,客观准确。
关于寺庙文化这个课题,其实早在2001年,晋源当地学人张德一、姚富生历时八个月进行有关走访与查阅大量资料的基础上,潜心研究,当时合著出了一本书《太原市晋源区旅游漫谈》。这是一本具有现代意义的对晋源区旅游文化做了系统全面工作的好书,重点突出,优势明显。此书从晋阳古城、旧太原县、晋祠、天龙山、王郭村景区、西山景区、晋阳湖景区等七个002方面(63处旅游景点)详细地对晋源区当地的旅游现状与文化资源进行了一次很有效的梳理。书中历史、古建、宗教、民间传说、地方风俗、轶闻趣事各个方面协调一致,为我们提供了大量的资料。更加难能可贵的是书末的《晋源废毁寺庙一览表》为我们下一步进行有关走访考察做了很有意义的参照。
随着时代的发展,晋源区寺庙文化特色愈发彰显并会异彩纷呈展现在世人面前。散落在乡村中、深山里的寺庙等古建筑同处在闹市中的寺庙古建筑群体共同见证着晋源区曾经的辉煌,演绎着一幕幕感人的传说故事和其中的文化信仰。重新打捞这些历史记忆,有助于我们发现古人的智慧,感知寺庙等古建筑不可代替的文化传递功能和心灵慰藉。
引言
003目录总序!!!!!!!!!!!!!!!!!!!!!!!!001引言!!!!!!!!!!!!!!!!!!!!!!!001第一章义井街道办事处!!!!!!!!!!!!!!!001吴家堡观音堂!!!!!!!!!!!!!!!!!!002吴家堡三官庙!!!!!!!!!!!!!!!!!!003吴家堡龙王庙!!!!!!!!!!!!!!!!!!004第二章金胜镇!!!!!!!!!!!!!!!!!!!005西寨观音堂!!!!!!!!!!!!!!!!!!!006目西寨关帝庙!!!!!!!!!!!!!!!!!!!007录西寨真武庙!!!!!!!!!!!!!!!!!!!008古寨弥陀寺!!!!!!!!!!!!!!!!!!!009武家庄关帝庙!!!!!!!!!!!!!!!!!!010董茹圣母庙!!!!!!!!!!!!!!!!!!!012石庄头石窟!!!!!!!!!!!!!!!!!!!013冶峪龙王庙!!!!!!!!!!!!!!!!!!!014木厂头龙王庙!!!!!!!!!!!!!!!!!!015001晋
源古寨皇姑阁!!!!!!!!!!!!!!!!!!!016寺
庙西寨阎氏宗祠!!!!!!!!!!!!!!!!!!017金胜大云寺!!!!!!!!!!!!!!!!!!!022西寨魁星阁!!!!!!!!!!!!!!!!!!!023第三章罗城街道办事处!!!!!!!!!!!!!!!024蒙山大佛!!!!!!!!!!!!!!!!!!!!025开化寺遗址及连理塔!!!!!!!!!!!!!!!028棘针普益寺!!!!!!!!!!!!!!!!!!!030开化真武庙!!!!!!!!!!!!!!!!!!!031罗城小大王庙!!!!!!!!!!!!!!!!!!032寺底青龙洞!!!!!!!!!!!!!!!!!!!033寺底黑狐爷洞!!!!!!!!!!!!!!!!!!034开化寺塔墓群!!!!!!!!!!!!!!!!!!035第四章晋源街道办事处!!!!!!!!!!!!!!!036晋源文庙!!!!!!!!!!!!!!!!!!!!037太山龙泉寺!!!!!!!!!!!!!!!!!!!040佛塔塔基!!!!!!!!!!!!!!!!!!!!042古城营阿育王塔!!!!!!!!!!!!!!!!!044东街东岳庙!!!!!!!!!!!!!!!!!!!046南街村龙天庙!!!!!!!!!!!!!!!!!!048古城营九龙庙!!!!!!!!!!!!!!!!!!051东关真武庙!!!!!!!!!!!!!!!!!!!052魏家店石窟!!!!!!!!!!!!!!!!!!!054北街关帝庙!!!!!!!!!!!!!!!!!!!055西街玉皇庙!!!!!!!!!!!!!!!!!!!057南街财神庙!!!!!!!!!!!!!!!!!!!059晋源基督教堂!!!!!!!!!!!!!!!!!!061002南城角长春观!!!!!!!!!!!!!!!!!!062西街隆恩寺!!!!!!!!!!!!!!!!!!!063店头观音阁!!!!!!!!!!!!!!!!!!!065南城角昭惠真君庙!!!!!!!!!!!!!!!!066古城营玄武楼!!!!!!!!!!!!!!!!!!069东街段氏宗祠!!!!!!!!!!!!!!!!!!070西街窑神庙!!!!!!!!!!!!!!!!!!!071古城营观音堂!!!!!!!!!!!!!!!!!!072古城营文昌阁!!!!!!!!!!!!!!!!!!073东关关帝庙!!!!!!!!!!!!!!!!!!!074东关观音堂!!!!!!!!!!!!!!!!!!!075庞家寨观音堂!!!!!!!!!!!!!!!!!!076庞家寨三教寺!!!!!!!!!!!!!!!!!!077北瓦窑观音堂!!!!!!!!!!!!!!!!!!078北瓦窑真武庙!!!!!!!!!!!!!!!!!!079梁家寨文昌庙!!!!!!!!!!!!!!!!!!080店头文昌阁!!!!!!!!!!!!!!!!!!!081店头真武庙!!!!!!!!!!!!!!!!!!!082店头石佛洞!!!!!!!!!!!!!!!!!!!083目
店头山神庙!!!!!!!!!!!!!!!!!!!084录
黄冶玉皇阁!!!!!!!!!!!!!!!!!!!085魏家店玉皇庙!!!!!!!!!!!!!!!!!!086五府营奶奶庙!!!!!!!!!!!!!!!!!!087武家寨观音堂!!!!!!!!!!!!!!!!!!088北庄头龙天庙!!!!!!!!!!!!!!!!!!089第五章晋祠镇!!!!!!!!!!!!!!!!!!!090晋祠!!!!!!!!!!!!!!!!!!!!!!091003晋
源圣母殿!!!!!!!!!!!!!!!!!!!!!093寺
庙水母楼!!!!!!!!!!!!!!!!!!!!!095奉圣寺!!!!!!!!!!!!!!!!!!!!!097舍利生生塔!!!!!!!!!!!!!!!!!!!098二郎庙!!!!!!!!!!!!!!!!!!!!!101昊天神祠!!!!!!!!!!!!!!!!!!!!102天龙山石窟!!!!!!!!!!!!!!!!!!!102龙山石窟!!!!!!!!!!!!!!!!!!!!113王郭明秀寺!!!!!!!!!!!!!!!!!!!114天龙山圣寿寺!!!!!!!!!!!!!!!!!!117童子寺遗址!!!!!!!!!!!!!!!!!!!120童子寺摩崖造像!!!!!!!!!!!!!!!!!125童子寺燃灯塔!!!!!!!!!!!!!!!!!!126琉璜沟石窟!!!!!!!!!!!!!!!!!!!128王郭真武庙!!!!!!!!!!!!!!!!!!!129花塔关帝庙!!!!!!!!!!!!!!!!!!!130花塔华塔寺!!!!!!!!!!!!!!!!!!!131索村仙居寺!!!!!!!!!!!!!!!!!!!133晋祠白衣庵!!!!!!!!!!!!!!!!!!!136杨家村关帝庙!!!!!!!!!!!!!!!!!!137瓦窑石窟!!!!!!!!!!!!!!!!!!!!139赤桥关帝庙(古兴化洞)!!!!!!!!!!!!!!141赤桥观音庙!!!!!!!!!!!!!!!!!!!143王郭关帝庙!!!!!!!!!!!!!!!!!!!144姑姑洞石窟!!!!!!!!!!!!!!!!!!!145悬瓮寺石窟!!!!!!!!!!!!!!!!!!!147瓦窑白云寺!!!!!!!!!!!!!!!!!!!150索村三官庙!!!!!!!!!!!!!!!!!!!151004索村龙王庙!!!!!!!!!!!!!!!!!!!152王郭台骀庙!!!!!!!!!!!!!!!!!!!152王郭观音堂!!!!!!!!!!!!!!!!!!!155张村三官庙!!!!!!!!!!!!!!!!!!!156新庄纯阳宫!!!!!!!!!!!!!!!!!!!157新庄观音庙!!!!!!!!!!!!!!!!!!!159牛家口白龙庙!!!!!!!!!!!!!!!!!!160牛家口青龙寺!!!!!!!!!!!!!!!!!!162牛家口观音堂!!!!!!!!!!!!!!!!!!163牛家口二郎庙!!!!!!!!!!!!!!!!!!164赤桥兰若寺!!!!!!!!!!!!!!!!!!!165北大寺武氏宗祠!!!!!!!!!!!!!!!!!167东庄营关帝庙!!!!!!!!!!!!!!!!!!171柳明苑明仙寺!!!!!!!!!!!!!!!!!!172长巷观音堂!!!!!!!!!!!!!!!!!!!173瑞云阁!!!!!!!!!!!!!!!!!!!!!174雨花寺!!!!!!!!!!!!!!!!!!!!!175老君庙!!!!!!!!!!!!!!!!!!!!!176千佛洞石窟!!!!!!!!!!!!!!!!!!!177目
天龙山白龙洞!!!!!!!!!!!!!!!!!!178录
天龙山观音塔!!!!!!!!!!!!!!!!!!180天龙山福慧寺!!!!!!!!!!!!!!!!!!171昊天观遗址!!!!!!!!!!!!!!!!!!!182第六章姚村镇!!!!!!!!!!!!!!!!!!!183枣元头永宁寺!!!!!!!!!!!!!!!!!!184姚村上仙岩寺!!!!!!!!!!!!!!!!!!185姚村仙严寺!!!!!!!!!!!!!!!!!!!186005晋
源姚村三官庙!!!!!!!!!!!!!!!!!!!187寺
庙姚村天主堂!!!!!!!!!!!!!!!!!!!189圪塔窑神庙!!!!!!!!!!!!!!!!!!!191枣元头老爷庙!!!!!!!!!!!!!!!!!!192枣元头观音庙!!!!!!!!!!!!!!!!!!193枣元头北极宫!!!!!!!!!!!!!!!!!!194枣元头天主堂!!!!!!!!!!!!!!!!!!196洞儿沟方济各院!!!!!!!!!!!!!!!!!197洞儿沟天主堂!!!!!!!!!!!!!!!!!!198西邵关帝庙!!!!!!!!!!!!!!!!!!!200西邵文殊寺!!!!!!!!!!!!!!!!!!!201固驿关帝庙!!!!!!!!!!!!!!!!!!!203固驿佛行寺!!!!!!!!!!!!!!!!!!!204高家堡龙天庙!!!!!!!!!!!!!!!!!!205大元关帝庙!!!!!!!!!!!!!!!!!!!206黄楼狐仙洞!!!!!!!!!!!!!!!!!!!207黄楼窑神庙!!!!!!!!!!!!!!!!!!!208北邵老爷庙!!!!!!!!!!!!!!!!!!!209北邵龙天庙!!!!!!!!!!!!!!!!!!!210黄楼观音庙!!!!!!!!!!!!!!!!!!!211附录!!!!!!!!!!!!!!!!!!!!!!!!!212后记!!!!!!!!!!!!!!!!!!!!!!!!218跋!!!!!!!!!!!!!!!!!!!!!!!!!!220006第一章义井街道办事处义井街道办事处地处晋源区最北端,北起义井东街,南至董茹桥,西与万柏林区的西峪接壤,东至汾河西岸,辖区面积11.8平方公里。
义井原为乡村名,因太原城市规模南移,义井区域多数已成城中村或社区。义井历史悠久,现有义井新石器文化遗址,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可见远古时期就有早期先民在此地活动,尤其是出土的陶埙(现藏于山西博物院)更是义井新石器先民具有文化内涵的直接见证。
传说村内有八角琉璃井,水清似玉,称玉井,后演变为义井。清《太原县志》作义井,又记村名来历为:“元武管婴年十七未嫁,至正间避兵,其父被执,女奔救,请以身代父释。女始曰:我有金藏井边。
第众掘果得,争取之,女即投井死。后人因名其井曰烈女井。”义井历史一上寺庙建筑并不多,但仍有吴家堡村的几处重点寺庙,成为其宗教信章义
仰支撑。随着城市改造建设发展,原有寺庙多数拆毁,目前存留的寺井街
庙建筑则屈指可数。道办
事处
001晋
源寺
庙吴家堡观音堂时代:民国位置:晋源区义井街道办事处吴家堡村西北吴家堡观音堂,始建不详,现存主体结构为民国建筑。坐北朝南,一进院落布局,东西长18.5米,南北长37.5米,占地面积723.7平方米。中轴线上存有山门,东西两侧为耳房、厢房、配殿。山门面宽三间,进深六椽,单檐硬山顶建筑,明间设板门,门前两侧有石狮门枕石1对。寺内保存有民国重建碑2通。2012年7月,晋源区人民政府公布其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
002吴家堡三官庙时代:民国位置:晋源区义井街道办事处吴家堡村西吴家堡三官庙,坐西朝东,一进院落布局,现存山门、钟鼓楼、三官殿,该庙始建年代不详,清雍正十年(1732)塌毁,道光十年(1830)重建,民国十二年(1923)修缮,2004年进行全面整修。三官殿面阔五间,单檐硬山顶,绿琉璃瓦覆顶,前带廊。南北厢房各三间,均为平顶。三官殿南侧偏院还新建有千佛阁。庙前山门处存民国十五年(1926)《重建三官庙碑》和布施碑各1通,门前有古槐1株。
第一
章义
井街
道办
事处
003晋
源寺
庙吴家堡龙王庙时代:民国十三年(1924)位置:晋源区义井街道办事处吴家堡村西北吴家堡龙王庙,始建不详,据碑文记载,清顺治年间增修,民国十三年(1924)二月重建。坐北朝南,一进院落布局,南北长40.81米,东西宽13.57米,占地面积为553.79平方米。中轴线存有山门,两侧为厢房及配殿。配殿面宽三间,进深五椽,平顶,明间为板门,次间设窗,隔心为步步锦图案。
004第二章金胜镇金胜镇位于晋源区境北部,东临汾河,西临吕梁山脉,面积71.4平方公里。在其区域内,古迹众多,名人辈出,其中最有价值的就是1988年考古发掘的赵卿墓,它位于金胜村太原一电厂内,是迄今所见等级最高、规模最大、随葬品最丰富、资料最完整的晋国高级贵族墓葬。五代时期后晋河东节度使刘知远驻守晋阳时,其妹下嫁古寨村,刘知远称帝建立后汉,古寨又被称作皇姑寨、姑姑寨,当地人至今仍沿用这一村名,并修建高大雄伟的皇姑阁以示纪念。西寨村阎氏望族声名显赫,清初走出一位著名学者、考据大师阎若璩先生,开学术考据先风,堪称一代学界领袖,现存的阎氏宗祠就是西寨历史文脉源远第
流长的实物见证。二章
金胜
镇005晋
源寺
庙西寨观音堂时代:明至清位置:晋源区金胜镇西寨村东西寨观音堂,据民国九年(1920)《重修观音堂碑记》载,始建于明代,清代重修,现存主体结构为明清建筑。坐东朝西,一进院落布局,东西长21.44米,南北宽23.54米,占地面积504.70平方米。中轴线正殿为原制,两侧为耳房。正殿砖石台基,面宽三间,进深五椽,单檐硬山顶,琉璃瓦剪边,六檩前廊式构架,斗三踩单昂,装修改制。殿内两山墙存壁画。堂内存民国年间修建碑1通。2011年12月,太原市人民政府公布其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重修观音堂碑记》碑,立于观音堂大殿北侧廊下。青石质,圆首。碑身高1.97米,宽0.73米,厚0.18米。碑座长0.83米,宽0.49006米,高0.3米。额题永垂不朽,首题重修观音堂碑记。碑文楷书,22行,满行55字。碑文记载了民国九年(1920)重修观音堂的情况。其中有“民国九年三月四日”题记。
西寨关帝庙时代:清位置:晋源区金胜镇西寨村东南西寨关帝庙,始建年代不详,现存主体结构为清代建筑。坐东朝西,一进院落布局,东西长47.75米,南北宽19.83米,占地面积946.88平方米。中轴线有山门、正殿,两侧有钟鼓楼、厢房、配殿及耳房。山门单檐悬山顶,檐下斗三踩,中设板门,镂雕龙形云纹雀替木雕。正殿砖石台基,面宽三间,进深六椽,单檐悬山顶,七檩前廊式构架。明间设四扇六抹隔扇门,次间为槛窗。梁枋、柱头均雕葡第
二章
金胜
镇007晋
源萄、力士等,柱间施雀替、镂雕如意云纹等。殿内山墙及后墙有工笔寺
庙彩绘关羽征战壁画51平方米。院内存有清残碑1通。1988年8月,南郊区人民政府公布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2011年12月,太原市人民政府公布其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西寨真武庙时代:明至清位置:晋源区金胜镇西寨村中西寨真武庙,现名北极宫,始建年代不详,现存主体结构为清代建筑。坐北朝南,二进院落布局,南北长69.18米,东西宽31.15米,占地面积2154.96平方米,该庙高大巍峨,气势恢宏。中轴线建有山门、过殿和正殿,两侧有便门、钟鼓楼、厢房、垂花门、配殿及耳殿。
临大街台基高约1米,山门为单檐悬山顶,琉璃瓦剪边,中间用琉璃008瓦铺成阴阳八卦图案,山门前后设廊,前檐悬“北极宫”横匾,山门两侧依次为旁门、八字墙和悬山顶钟鼓楼。正殿为明代建筑,砖砌台基,长31.15米,宽12.04米,高0.60米。面宽五间,进深五椽,单檐悬山顶,绿琉璃瓦剪边。六檩前廊式构架,内设天花,绘有八卦图案,檐下斗三踩单翘,明、次、梢间均设隔扇门窗,额枋间均饰彩绘,殿中神台正中为真武大帝坐像,足踩龟蛇,两旁为周公、桃花女二弟子站像,东西两壁各置神台,较中间略低,分塑十大天君站像,栩栩如生,神态各异。庙内存有清碑和民国碑各1通。1988年8月,南郊区人民政府公布其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
古寨弥陀寺时代:清位置:晋源区金胜镇古寨村北古寨玉皇庙,现名弥陀寺。始建年代不详,据庙内石碑记载,建于明万历年间(1573~1620),民国十三年(1924)重修,现存主体结构为民国建筑。坐北朝南,二进院落布局,南北长44.11米,东西宽18.88米,占地面积832.80平方米。中轴线有山门、正殿,两侧有东西第二
配殿、东西厢房及耳房。山门临街,建在高1米的石砌砖铺基座上,章金
单檐悬山顶,前后设廊,中间为单檐歇山顶抱厦。门额书“弥陀寺”胜镇
金字,山门旁蹲有两个小石狮,两侧为八字山墙,墙上绘制佛教故事。
寺院中间有一亭式建筑,名曰“弥勒殿”,正面设佛龛,内奉弥勒佛坐像,背面为韦陀护法天神立像。寺院正殿砖石台基,长18.88米,宽8.45米,高0.75米。面宽三间,进深五椽,单檐悬山顶,琉璃瓦剪边,六檩前廊式构架,斗三踩单昂。明间设隔扇门,次间为槛窗,柱间施雀替。1988年8月,南郊区人民政府公布其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
弥陀寺原为道教玉皇庙,《太原市南郊区志》记载为清代所建,009晋
源1995年所立碑记云“寺庙建于明万历年,重修于民国十三年”。新中国寺
庙成立后,曾为学校、仓库占用,“文革”时期遭受损坏,1994年当地组织修复寺庙,次年修复完工并更名为弥陀寺。
武家庄关帝庙时代:清位置:晋源区金胜镇武家庄村西武家庄关帝庙,又名忠义祠。始建年代不详,据正殿梁架题记载,清嘉庆二十一年(1816)重修,现存主体结构为清代建筑。坐西朝东,一进院落布局,占地面积691.57平方米。中轴线仅存正殿,两侧仅存耳房。正殿砖石台基,面宽三间,进深五椽,单檐悬山顶,六檩前廊式构架,檐下斗三踩单昂,装修改制。2012年7月,晋源区人民政府公布其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
010相关链接武家庄关帝庙待保护晋源区武家庄村民郭师傅说,村里的关帝庙受晋阳湖水位影响,地基下沉,墙体坍塌,架构倾斜,部分木构件腐朽,村民万分着急,但由于资金问题,修缮工作时断时续。
关帝庙坐落在村西,占地约700平方米,造型别致,木雕精美,风格独特,但是由于晋阳湖水位的影响,地面严重塌陷,整个庙宇几近毁坏。郭师傅说:“‘文革’之后,这是村里仅存的‘宝贝’,全村人为此都很着急,多者3万元,少者1元,共筹集了近6万元,修缮工作算是开始了,但离预算的60万元差距很大,随时都有可能停工。”据了解,关帝庙系明代所建,清嘉庆年间翻修,庙里的雕塑已全部被毁,幸亏郭师傅将部分壁画保存了起来,否则除了屋檐上的几条雕龙,恐怕就什么都没有了。
晋源区文物旅游局闻讯后,于2004年6月15日下发文件,责成村委会负责抢救修缮,费用由武家庄村和造成加速文物毁坏的一电厂共同筹备,且必须在原址上修缮,抬高地基,尽量使用原材料,做到整旧如旧,并接受文物部门监督指导。但村民们说,他们至今未见到一电厂和村委会拿出一分钱,眼看工程就要停下来了,大家万分着急。第二
武家庄村委会的雷主任说:“村里费用紧张,一下子拿出这么多章金
钱难度很大。但并不是说我们就不出这个钱,等村里经济好转了,我胜镇
们一定会大力支持的,这毕竟是一件好事情嘛。”一电厂经营部的陈部长说:“最近正值汛期,我们目前最重要的工作是帮助武家庄村搞好防汛工作,为此已经投入了近10万元,等汛期过去,我们会和村委会协商,相信此事会得到圆满解决。”村民们说,谁知道村里的费用什么时候才能不紧张,况且汛期过去的时候,地面也就快上冻了,还怎么施工?干了半拉子的工程,实在是拖不得呀!(来源:新华社)011晋
源寺
庙董茹圣母庙时代:清位置:晋源区金胜镇董茹村东南董茹圣母庙,始建年代不详,据庙内清嘉庆二十四年(1819)《重修圣母庙碑记》载,明万历二十二年(1594)、清顺治、嘉庆年间均有修葺。坐北朝南,二进院落布局,南北长39.15米,东西宽19.7米,占地面积711.26平方米。中轴线上有山门、过殿和正殿,两侧有钟鼓楼、耳房。山门一小间,悬山顶上覆黄琉璃瓦,门额为“圣母庙”三字,门前和台阶下各蹲一大一小两对石狮,山门两侧为垛口式庙墙,两侧为钟鼓楼。过殿面宽2间,进深1间,卷棚顶琉璃瓦剪边,前后敞开,檐用斗拱承接梁枋,东西两面垒墙开有圆窗。正殿砖石台基,面宽三间,进深五椽,单檐悬山顶,六檩无廊式构架,斗五踩双昂,012前檐悬“圣母殿”横匾。殿内神龛上圣母端坐,慈眉善目,旁有二女童站立,神龛下又有二女童捧物面对而立。2012年7月,晋源区人民政府公布其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
石庄头石窟时代:北齐、明位置:晋源区金胜镇石庄头村山梁上石庄头石窟,开凿在一块崖壁上。始凿于北齐,原为石雕像,明代用泥土塑一层泥衣。由北向南4窟,整体为庙窟合一建造。第一窟无像。第二窟平面方形,塑像为石胎泥塑,彩绘有剥落,龛檐部装饰为垂带,中饰莲花,窟顶有云纹彩绘。第三窟塑像为石胎泥塑,无龛,塑像后背光装饰,窟顶彩绘,剥落严重。第四窟窟内无塑像,淤泥严重。2012年7月,晋源区人民政府公布其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
第二
章金
胜镇
013晋
源寺
庙冶峪龙王庙时代:清位置:晋源区金胜镇冶峪村龙头山腰冶峪龙王庙,始建不详,现存主体结构为清代建筑。坐西朝东,一进院落布局,东西长21.97米,南北宽26.33米,占地面积577.81平方米。中轴线仅存正殿,两侧仅存北厢房。正殿石砌券窑洞1孔,北厢房石砌窑洞3孔,装修无存。院内存古槐2株。
014木厂头龙王庙时代:清位置:晋源区金胜镇木厂头村西北木厂头龙王庙,坐北朝南,一进院落布局。据重修前大殿正殿梁架记载,建于清乾隆三十九年(1774),2011年7月至2012年8月在原址扩建,现寺庙占地面积1260平方米,建筑面积980平方米。正殿为二层重檐歇山顶,面宽三间,前带廊,明次间为直棱门窗。两侧建有耳房,东为龙王殿,西为关圣殿。东西厢房为二层悬山顶,山门为单檐歇山顶,钟鼓楼为十字歇山顶。扩建后更名为万龙寺。
第二
章金
胜镇
015晋
源寺
庙古寨皇姑阁时代:现代位置:晋源区金胜镇古寨村南沙河北堰古寨皇姑阁又名奶奶庙,是为纪念五代时期后晋河东节度使刘知远之妹而建。刘知远驻守晋阳时,其妹下嫁古寨村,刘知远称帝建立后汉,古寨又被称作皇姑寨、姑姑寨。皇姑一生勤劳宽厚、和睦邻里、倡导耕读、为民请命、减赋赈灾,死后当地村民将其供奉在村南女娲娘娘庙内,祈求保佑人丁兴旺、五谷丰登。
据2004年和2011年所立《皇姑阁碑记》记载:奶奶庙历经兵灾水患,屡毁屡建,明万历年间原址重建,主奉皇姑奶奶,遂改名奶奶庙。清顺治年间遭遇水患坍塌后原貌复建,坐南朝北,一进院落布局,占地面积520平米,是由山门、钟鼓楼、厢房、正殿及耳房组成的一016座格局完整的寺庙。1958年该庙被人为拆毁,1993年群众自发建造照壁式神龛,2003年在神龛原址扩建为三间庙堂,2009年因暴雪塌毁后,又于2010年重建,更名为皇姑阁。现在的皇姑阁为三层楼阁式木构建筑,面阔五间,重檐歇山顶,四周回廊,高大雄伟,庄严肃穆,成为古寨村的标志性建筑。
西寨阎氏宗祠时代:明至清位置:晋源区金胜镇西寨村东南据1999年9月9日所立的《重修宗祠记》碑记载,阎氏宗祠始建于19世纪初,当时祠堂占地300余平方米,共有祠堂5间、祠门1间,均为砖雕木刻,古色古香。20世纪90年代中期,族人因宗祠年久失修、残破不堪,出于“光宗耀祖,昭示后人”之意发起重修,于1999年将祖祠修葺一新。祠堂坐东朝西,南北宽约16米,东西深约42米,第
二章
金胜
镇017晋
源占地面积约为700平方米。临街祠门高耸,建在高约1米的基座之上,寺
庙水泥结构仿硬山顶上覆盖着黄色琉璃瓦,前檐门额为“阎氏宗祠”四字瓷砖匾额,两旁八字墙上分书昭、穆两个大字,门前竖有两根高10余米的旗杆,象征着过去官宦人家的威仪。祠堂面宽3间,进深2间,前檐正中悬“甲第世家”瓷砖匾额,两旁为瓷砖楹联。祠堂内正中绘制阎氏祖先名讳,前设供桌、跪垫、功德箱,四周墙壁上端绘有二十四孝彩图,祖宗案一旁摆放着旧祠门“阎氏宗祠”的木质横匾。
阎氏家族是当地名门望族,元代初年从山西祁县迁徙至此已有20余代1500余人,历代均有显赫人物,曾经出过6名进士。清初,阎氏家族还出了一位著名学者、考据大师阎若璩,他一生勤奋治学,著有《古文尚书疏证》等,是开一代考据之风的先行者,对乾嘉学派的形成有很大影响。纪晓岚评价阎若璩在考据学上的贡献是,“百年以来,自顾炎武以外,罕能与之抗衡者。”相关链接垂范千古的学术宗师阎若璩阎若璩(1636—1704),字百诗,号“潜丘”,“太原县(今太原市晋源区)西寨村人。早在明正德(1506—1521)年间,阎若璩的五世祖(高曾祖)居訚(字西渠)就因为“世业盐荚”而侨寓于运河之滨的江苏淮安,到了明末清初,阎氏家族逐渐衍生、发展为淮安大族。
虽然如此,侨居淮安的阎氏家族却一直与家乡保持着密切的关系,阎若璩的高曾祖、高祖、曾祖三代去世后的灵柩,都归葬于太原晋源区的阎家坟村西的凤凰山顶,至今仍然是太原一处著名的胜迹。其祖父世科、父亲修龄两辈,因为当时适逢明代亡国巨变,无法归葬家乡太原,只好寄葬于江苏淮安。
阎若璩出生于明思宗崇祯九年丙子(1645)十月十日亥时。据记载,他在少年时期“口吃”“体弱”“资质颇钝,读书暗记不出声。”直至十五岁时的一个冬夜,读书有所障碍,若璩乃愤发不寐,直至四018更天气,夜寒至甚,他仍然坚坐沉思,忽然感到心灵开朗,如门户大开、四周一片光明,从此以后他就“颖悟异常……视书一过目即成诵”。他以此在屋柱上题写了一句格言:“一物不知,以为深耻。遭人诟问,少有暇日。”阎若璩以上“苦学开窍”的故事,对启发和教育少年从小树立“立志苦学,奋发有为”的上进精神,非常有益。
由于明、清两代的“科举”制度规定:考生必须在“原籍”参加考试,所以阎若璩曾经于顺治二年(1645)、康熙二年(1663)、康熙五年(1666)、康熙十一年(1672)、康熙十七年(1678)先后回故乡太原参加乡试。但是“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他始终没有能够通过考试取得功名,进入官场。
阎若璩对历史的实地考察,起始于故乡山西之行:他几次从江苏淮安返回故乡山西参加科举考试,出于对家乡故土和山川草木的深挚热爱感情,都要充分利用宝贵的时间,对有关山西、太原的历史地名、事件和历史沿革,进行深入的实地考察:他根据《尔雅》、《元和郡县志》等书,考明太原县南三里有地名为“潜丘”者,即取号为“潜丘居士”,以表自己不忘故乡之情;他对晋祠“汾东王祠”“圣母庙”“晋源神祠”等历史演变沿革;并州泽薮“昭余祁”之地望;绛州、曲沃一带之文物古迹等等亦多有考证研究,并有自己独到、深刻的见解。
阎若璩在几次回到故乡太原期间,曾经多次拜访、会晤比自己年第二
长三十岁、当时已经名播天下的傅山先生,“傅山先生长于金石、遗章金
文之学,每与会晤,穷日继夜,不少衰止”;他还与不远千里前来太原胜镇
拜访傅山的著名学者、江苏昆山顾炎武先生切磋学问,顾炎武“以所撰《日知录》相质,即为改定数条,顾虚心从之”;他在赴京师“博学鸿词科”考试时,曾与当时的“翰林编修”汪琬相交,为其所著《五服考异》纠谬数条,汪琬无言而从。阎若璩因此在京师声名大振。当时任“尚书”之位的徐乾学向他指问《经》学,“先生应答自如”。
“徐大叹服,即邀至邸,延为上客。每诗文成,必属裁定,”后来徐干学奉敕纂修《大清一统志》,乃邀请当时已经五十四岁的阎若璩担任019晋
源《一统志》的分纂工作。阎若璩又用十余年,终于完成了《大清一统寺
庙志》的编纂工作。
《尚书》是中国第一部古书,与《诗经》《周易》《礼记》《春秋左传》等并称为“五经”,是一本文字艰深、内容难解、古代读书人必读的书籍。它经历秦始皇焚书坑儒,由人秘密收藏才得以保存下来,被称为《今文尚书》(二十八篇),到了汉武帝时,又在山东孔府发现一部《古文尚书》(四十四篇),至唐初由孔颖达将二者合而为一。阎若璩在二十岁时,读《尚书》至古文二十五篇,即怀疑其是伪作之书,于是潜心研究了三十余年,采用“以虚证实,以实证虚”的考证方法,尽得其症结所在,写成《古文尚书疏证》八卷,在学术界确立了自己牢固地位。
在文、史研究领域,考据之学是打开“学问之门”的钥匙,也是中国史学“实事求是”“论从史出”科学精神的实际体现。具有上下五千年悠久历史的中华民族,遗留下丰富、灿烂的历史典籍,记录了我们伟大祖先无数可歌可泣、可警可鉴的光荣事迹。但在记录这些事件和人物的同时,也留下了许许多多已经发生变革或当时作者记载不确、存在错误的历史事件和地理名称,造成后来读者费神难解和游移不定,无法对相关问题做出科学、准确的判断和解读。
在阎若璩之前,中国史学虽然早就有“考证”之学,但学者们多是采用在狭隘的书斋中埋头苦读、闭门造车,以虚辨虚的治学方法,这样研究得出的学术见解和结论,虽然比不辨真伪、盲从前人进了一步,但是这种知识毕竟还是与真正的学问和客观的情况存在着相当的距离。
针对以上情况,阎若璩首创采取了“以虚证实,以实证虚”的治学方法,他把司马迁“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治学精神贯彻运用到自己的史学研究当中,在古代交通条件落后、困难的情况下,不辞劳苦地跋涉山水,把读书过程中发现的相关问题放回到实践中加以研究、考察,经过实事求是的抓梳剔除和审慎严密的思考分析再作出判断,对相关的疑难问题作出确切、明白的科学解释,在很多存在分歧的学术问题上,都能够说出翔实的证据和合理的见解,真正做到“言而有020据,实而有证”,使存疑者豁然开朗,使异见者无言以对,他的这种科学作风,不仅为后世学人树立了一代师范和楷模,而且更使得后世读者能够通达顺畅地跨入知识殿堂的大门。历史研究的科学发展证明:这是一种值得学术界和读书界高度提倡的科学态度和治学方法。
《清史稿》说:“若璩于地理尤精审,山川形势、州郡沿革,了如指掌……及于人名、类事、训诂、典制,事必求其根底,言必求其依据,旁参互证,多所贯通。”可见其学术成就之高。阎若璩虽然一生未能踏上仕宦之途,却以自己广博的学问和深厚的知识,以独自创立的“以实证虚、以虚证实”的科学考证方法,成为清代经学大师和中国古代历史“考据学”的光荣奠基者。
还要指出的是:阎若璩是古代山西除《康熙字典》编纂者陈廷敬以外的又一位“帝王之师”。康熙三十八年已卯(1699),康熙皇帝南巡江、浙,驾幸淮安时,就曾经召见以学问驰名于世的阎若璩,“以御舟行速,未果”。接着,当时尚为“皇四子贝勒殿下”的“雍正皇帝”,则以手书邀请其至京,据《不足斋笔记》记载:“皇四子以书币礼致之,先生力疾赴至都中,则相待厚甚。逾于宾友。”又《道古堂集》记载:阎百诗“晚年名动九重,世宗在潜邸,手书延请,复至京师,呼先生而不名。身虽不显,而道则享也。”对于此事,《阎若璩先生年谱》则记曰:“正月登车,一月抵都第二
……三月二十七日进府,殿下止府君跪拜,迎送执手赐坐,日索观所章金
著书,每进一篇,未尝不称善。凡饮食、药饵、衣服及几研、陈设诸胜镇
物,罔不经心,目击其经典。命太医院林大文先生朝夕视,且曰:‘吾受益先生日正长。’”不料,阎若璩在潜邸中居住两月之后,却患“下泄”之疾,神气委顿,于“六月六日,晨起顿首辞别。殿下固留不可,则命以大床为舆,上施青纱帐,二十人辇之,移城外十五里,如卧床不觉其行也,言笑自若。”于康熙(甲申)四十三年(1704)六月初七日卒于京师馆舍,享年六十九岁。世宗宪皇帝于康熙四十三年(1704)六月十七日,亲书挽章致祭曰:“先生挺出群贤之标,家世奕021晋
源奕,衣冠而朝……不为荣利,沈思经籍……下笔吐辞,天惊石破,读寺
庙书等身,一字无假。”可以说:在清代,受到如此殊荣的“帝王之师”,仅有“太原阎若璩”一人。
阎若璩的著作有:《古文尚书疏证八卷》《毛朱诗说一卷》《四书释地六卷》《潜丘札记六卷》《困学记闻二十卷》《眷西堂诗集》等。他的一生,表现出不盲从古人和不迷信权威的独立思考精神;重视实践、追求真理、不务虚假的科学、踏实的人生态度;不媚从权贵、以学问为崇的坦荡、正直人格。他除了与太原傅山、昆山顾炎武的交往以外,还和当时著名学者余姚、黄宗羲、屈大钧等有着广泛的交往和友谊。其声望和名誉并不在傅山、顾炎武等人之下,是一位对中国史学产生广泛、巨大、深远影响的著名历史人物。
金胜大云寺时代:现代位置:晋源区金胜镇金胜村东022金胜大云寺,据史料记载,大云寺始建于隋开皇年(581),重建于唐开元年(713)。相传晋阳古城废后的一年夏天,冶峪沟山洪暴发,金胜村一带平地起水,有一块巨石被水冲至大云寺山门前。水退以后,大云寺僧人将巨石雕凿成佛头,塑置于寺内,其后人们就称“大云寺”为“大佛寺”,甚至连村名也叫成大佛寺了。该寺损毁于“文革”时期,现遗存一砂石大佛头,高约1米,头围2~3米。2001年在大云寺遗址上新建大雄宝殿,坐北朝南,面阔五间,进深四间,重檐歇山式黄琉璃瓦覆顶,彩绘斗拱,明次稍间均为隔栅门,前廊设8根圆木大柱,石砌台基高近1米。
西寨魁星阁时代:现代位置:晋源区金胜镇西寨村健康北路中段西寨魁星阁,又名魁星楼。据《西寨魁星园碑记》记载,魁星阁第二
始建于明嘉靖初年,章金
1956年被人为损毁。该胜镇
阁为六角三层塔式建筑,通高14.32米,砖雕仿木结构,一层为财神阁,二层为文昌阁,三层为魁星楼,分别供奉着财神、文昌、魁星诸神,魁星阁为石砌台基,北侧设有踏步,四周置有石质护栏。2008年在该阁原址复建,南侧有古槐3株。
023晋
源寺
庙第三章罗城街道办事处罗城街道办事处东临晋阳湖,西靠蒙山,南接晋源街办,北连金胜镇,总面积15.1平方公里。关于罗城,据《五代史》载:“周师攻北汉,栅木为城,谓之罗城。”《读史方舆纪要》载:龙山城,宋毁,西南外有罗城,以御西山之水,俗呼为长龙城,今有罗城镇。清《太原县志》记作:罗城,在县西北。
罗城街办因临近罗城村而得名。罗城村有座小大王庙,祀春秋时期晋国屠岸贾所杀之伪孤(程婴之子),与阳曲县大王庙(祀赵氏孤儿赵武)遥相呼应。小大王庙有雌雄两株古槐,树围之粗堪与晋祠关帝庙中隋槐媲美,其龄自然也与晋祠隋槐不相上下,可窥罗城历史文化底蕴深厚之一斑。该区域历史上佛教盛行,香火旺盛,现存寺庙多集中于西山脚下的寺底、开化一带,最知名的莫过于北齐时期开凿的蒙山大佛和宋代建筑开化寺连理塔以及周边的开化寺遗址、墓塔群等。
特别是近年来,政府投巨资围绕蒙山大佛的修复,整体开发周边古迹资源,形成了基础设施完善、功能较为齐全的蒙山景区,成为游人驻足流连、领略晋阳文化的胜境。
024蒙山大佛时代:北齐天保二年(551)位置:晋源区罗城街道办事处寺底村南蒙山大佛,又称西山大佛,开凿于北齐天保二年(551),为开化上寺遗物。坐北朝南,面积1505平方米。大佛原高66米,上建阁楼。
佛居蒙山近山顶处,利用陡直的崖面开凿。龛平面略呈半椭圆形。宽29.60米,深17米。原有的大佛头部已失,颈以下保存基本完好。佛颈较粗短,宽、厚各5米,高2米余,上部阴刻三道项线,颈至腹高22米,双肘间距22米。双肩宽平,肥胛厚胸,身体颇显雄壮。腹部微鼓,双手施禅定印,右手存手掌及小指,左手已残,手以下有高3米用条石砌成的台基。
蒙山大佛坐落于蒙山北峰之阳,南向,依山凿制,由于年久风雨第
三章
罗城
街道
办事
处025晋
源剥蚀,岩石表层风化严重,况其外露高大的胸颈部剥落之处还长出小寺
庙树蒿草,失其原有的风采,致人们不知其为当年巍伟的大佛,立于大佛胸下怀间而不知,无怪以往探佛者慨叹“大佛已不存在了”,“仅遗乱石而已”。蒙山大佛现场外露胸颈部分,高17.5米,宽25米,颈部直径宽5米,唐代记载“高二百尺”,按唐普通尺计算约合今63米,仅低于我国四川乐山大佛(高71米)8米,比以往西方所说“世界第一大佛”阿富汗巴米扬大佛(Bamiyan,高53米)高10米,按凿制年代,西方对“巴”佛考查不清,认为“巴”佛凿于“三至七世纪”之间,这是个不精确的估计数字,而蒙山大佛,史籍明确记载凿于北齐天保二年(551),时在6世纪。如按“巴”佛凿于“七世纪”来说,蒙山大佛要早一个世纪。比我国乐山大佛凿于唐开元元年(713)早162年。按此,论高度蒙山大佛是世界第二大佛,论年代则是世界最早的大型石刻佛像。2000年9月,太原市人民政府公布其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相关链接蒙山大佛期待重光蒙山大佛位于太原晋源区寺底村西北二里的蒙山,北齐高洋于天保二年(551)将东魏大庄严寺扩建为开化寺,开凿了高200尺的摩崖大佛,称为西山大佛,比中外驰名的四川乐山大佛早162年,是我国最早的露天摩崖石刻大佛,比已炸毁的西方公认“世界第一大佛”阿富汗巴米扬大佛高10米。作为山西及至世界佛教、建筑、雕刻史上的一大奇迹,蒙山大佛目前已引起国内有关学界的关注。
太原八景光耀千年晋阳蒙山大佛历史上曾弘显八百余年。
早在佛教传入中国的第二年便开始在山西建立寺院,魏晋南北朝时期,山西涌现出法显、慧远、昙鸾等一代高僧,随着几大佛教宗派026的确立,山西成为中国佛教文化的中心。而北齐兴佛时期修建的开化寺,则是其中香火最盛的寺庙之一。
据《北齐书》与《北齐》均载“凿晋阳西山(蒙山)大佛像,一夜燃油万盆,光照宫内”。传说李渊做太原留守时,参拜蒙山大佛的当晚梦见佛光普照,以为祥瑞,从而坚定了起兵的决心。在此之前,隋文帝为大佛建佛阁,改额“净明”。唐武德三年,高祖李渊来游,复改名“开化”。唐高宗与武则天巡幸晋阳时,对蒙山大佛的庄严宏伟感慨不已,回到长安之后,命令内宫的能工巧匠为大佛制作了一件硕大无朋的袈裟,派遣特使送到晋阳,在晋阳僧俗的万众瞩目之下为大佛举行了披戴袈裟仪式。以后历任太原守吏都在布施维护蒙山大佛。蒙山大佛在皇家的眼中,形同国庙,在百姓眼中至灵至宝,倍受尊崇。加之大师云集,高僧如云,其社会和历史地位可见一斑。
再往后,后汉高祖刘知远又为蒙山大佛建造了遮风庇雨的阁楼,取名庄严阁,阁高五层,每层建房二十六间。宋淳化元年,前寺院建成释迦如来舍利塔二座。宋代又在后寺北半里许蒙山北峰蒙头山建“杭州天目山祖师峰彻禅师塔”,其塔距大佛约200米,高大巍峨,称“雁塔峰台”,俗称“千层塔”。民谚有“倒了千层塔,砸了后寺院”之说。元世祖忽必烈敕封国师辇真八匝赤住寺。元末,开化寺毁。明时复修前寺,后寺与佛从此湮没无迹。1980年,太原市南郊区地名办公第三
室在地名普查中,发现大佛遗迹。1982年顺势探索“大肚岩”一名的章罗
来历时,实地勘测为大佛胸部,大佛从此再现。城街
作为太原旧八景之一,蒙山历来就是游览名胜。据说蒙山的月亮道办
来得比其它地方早,落得比其它地方晚,有足够的时间欣赏朗朗乾坤,事处
朦朦月色,天山一色,残星几点,其情其景让人流连忘返,因而从古就有“蒙山晓月”之说。在海外,日本、韩国及东南亚佛教界都将蒙山大佛称为交城山蒙山大佛,尤其日本佛教界,更是推崇蒙山大佛,认为其历史悠久,居中国佛像之首。加之蒙山开化寺,从北齐始,历代均有碑刻留存,再有晋阳帝王之气象云集,王维、王翰、王之焕、027晋
源王昌龄等历史名人之灵集,古风悠然,文化积淀很深,很有开发和利寺
庙用价值。
开化寺遗址及连理塔时代:北宋淳化元年(990)位置:晋源区罗城街道办事处寺底村西400米开化寺遗址位于晋源区蒙山北峰,始建年代不详,因寺后有岩石,故称大岩寺。北齐天保二年(551)凿寺后岩石为佛像,在寺南约800米处建寺,赐额开化,后大岩寺改为开化寺后寺,新建寺为开化寺前寺。开化寺遗址现存大佛身躯与连理塔两处遗迹。大佛身躯高约60米。
连理塔位于晋源区寺底村北,始建于宋淳化元年(990年),坐西朝东,两塔间隔1米,总高8.3米,因塔基相连,故称“连理塔”。两028塔均为砖结构方形楼阁式单层塔,边长3.3米,由塔座、塔身、塔顶三部分组成。南塔门楣题“化身佛舍利塔”,北塔门楣题“定光佛舍利塔”,现存为宋代遗构,两塔形制均为四方形单层墓塔,砖土砌筑,高8米余。塔基座为一砖砌须弥座方台。塔身为一四方形小室,塔身外面抹满白灰。塔檐以砖叠涩十一层挑出,塔顶层层内收,成方形刹座子一层,方形刹座子上雕成巨大的受花四层,受花上安八角小亭一座,顶部已毁。这两座塔,从形制上说,属于唐代单层墓塔的一般做法,但塔顶、塔刹已有金代花塔的特点。从细部看,柱子、方座花纹等,又是宋代的风格。这两座塔是在保存一部分唐代作法而又进入宋代时期的遗物,在全国很少见,具有很高的价值。2004年6月12日,山西省人民政府公布其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相关链接开化寺连理塔位于晋源区罗城街办旧寺底村西山梁上,为北宋淳化元年(990)建筑。两座墓塔,东向,原为北齐创建的开化寺下寺遗物。砖砌单层,平面呈方形,两塔形似相同,间隔1.7米,下连基座,俗称“连理塔”。基座高1米,迭座砌成。塔身边宽各3.3米,高2.5米,正面嵌青石门,南塔门楣题“化身佛舍利塔”,北塔题“定光佛舍利塔”。余三面各辟假门一道,半开门,有直棂假窗,上部叠涩而成,第三
挑出塔檐0.5米,高达1米,塔顶层层内收,塔刹呈八角形亭台式样,章罗
束腰座之上为方形塔身,正面为半圆形门拱,火焰开脱券面,隐刻卷城街
草与花瓣。塔檐叠涩而成,塔顶刹部雕造精巧,亭台式样,雕栏额、道办
普柏枋和斗,极顶为八角形塔檐和宝珠。外形俊美,雕造秀丽,既事处
有唐代古朴遗风,又有宋代精细刻法,是唐宋一种过渡形式,具有很高的文物价值和艺术价值。
029晋
源寺
庙棘针普益寺时代:清位置:晋源区罗城街道办事处棘针村北棘针普益寺,原名龙王庙、关帝庙。该寺为始建于明末的龙王庙,清道光年间重修增设祭祀关公,龙神偏居东偏殿,龙王庙遂更名关帝庙。民国年间各地兴办国民小学,关帝庙东西厢房尽为教舍,西偏殿做了教员们的办公室。战争时期,关帝庙遭到很大的损坏,山门及钟鼓楼毁废不存。后来,关帝庙先后为扫盲速成班、民校、小学、生产队部所占,其铁钟及神像分别毁于1958年大炼钢铁及1966年文化大革命。近年,棘针村关帝庙展拓重修,更名为“普益寺”。该寺坐北朝030南,二进院落布局,占地面积近1000平方米。现存山门、钟鼓楼、厢房、正殿,正殿面阔三间,单檐硬山顶,黄琉璃瓦覆顶,内塑观音、文殊、普贤菩萨塑像,两侧建有耳房各一间。2012年7月,晋源区人民政府公布其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
开化真武庙时代:清位置:晋源区罗城街道办事处开化村北200米开化真武庙,始建不详,现存主体结构为清代建筑。坐北朝南,占地面积126平方米。仅存献殿及东耳房。献殿面宽三间,进深五椽,单檐硬山顶,六檩前廊式结构,前廊柱施斗,后檐墙存壁画7.2平方米。
第三
章罗
城街
道办
事处
031晋
源寺
庙罗城小大王庙时代:清位置:晋源区罗城街道办事处罗城村北罗城小大王庙,始建不详,现存主体结构为清代建筑。小大王就是赵氏孤儿故事中的程婴之子,而一般大王庙祭祀的则是赵氏孤儿赵武。据说程婴之子被奸臣屠岸贾杀害后成神,负责地方上行云布雨之职,最是祈雨有灵。相传每年八月初一为小大王生辰,罗城村要将村西龙王爷抬至小大王庙一同祭祀,有时还要演剧唱戏。现该庙宇坐北朝南,一进院布局,占地面积526平方米。中轴线存有大殿,两侧为厢房、耳房。大殿为两层,底层为窑洞式结构,二层为砖木结构,面宽均三间,进深五椽,单檐硬山顶,六檩前廊式结构。
032寺底青龙洞时代:明位置:晋源区罗城街道办事处寺底村西山梁上寺底青龙洞,始建不详,现存主体结构为明代建筑。坐西朝东,东西长6.6米,南北长13米,占地面积85.8平方米。青龙洞为窑洞式结构,借助山体自然形势而建,砖石砌筑,3孔砖券顶,内有白灰泥抹墙、墨线图、彩色泥塑痕迹。
第三
章罗
城街
道办
事处
033晋
源寺
庙寺底黑狐爷洞时代:清位置:晋源区罗城街道办事处寺底村南西山脚下寺底黑狐爷洞,始建不详,现存主体结构为清代建筑。坐西朝东,东西长5.17米,南北长4.6米,占地面积23.78平方米。石块叠砌而成窑洞式建筑,内有须弥座,塑像无存。
034开化寺塔墓群时代:北宋、金位置:晋源区罗城街道办事处寺底村西南,蒙山开化寺西北约200米开化寺塔墓群,塔林东西长约100米,南北宽约70米,分布面积约7000平方米。现存有较为完整的墓塔4座,另有十余块墓塔石构件散落于坡地上。该塔林为开化寺僧侣的墓地,墓塔上可辨识的年代有北宋熙宁二年(1069)、北宋元二年(1087)、金皇统二年(1142)。
第三
章罗
城街
道办
事处
035晋
源寺
庙第四章晋源街道办事处晋源街道办事处地处晋源区的晋阳古城遗址之上,东临汾河,南接晋祠风景名胜区,西依吕梁山,北隔晋阳湖与市区相望,历来被誉为“龙兴之地”,俗称“凤凰城”,“并邑龙斯跃,城池凤翔余”,正是古晋阳最为生动的写照。
晋源街办既是晋阳古城所在之地,也是明太原县城的故址,因此历史文化深厚,文物古迹荟萃,其中晋源文庙、太山龙泉寺、古城营阿育王塔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东街东岳庙、南街龙天庙、古城营九龙庙、东关真武庙、店头观音阁、魏家店石窟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东街段氏宗祠则是家庙祭祀的产物,其他诸如龙天庙、长春观、真武庙、窑神庙亦不在少数。店头古堡还被评为国家历史文化名村和全国传统古村落,古窑洞、旧民居、古戏台不胜枚举。
036晋源文庙时代:明位置:晋源区晋源街道办事处东街村东大街晋源文庙,始建于明朝洪武六年(1373),是目前太原市现存最古老的一座文庙之一,为明代太原县城内遗构。整个文庙属于典型的明清建筑风格,由棂星门、大成门、大成殿以及东西厢房组成,为五进式院落,占地1万余平方米。2004年6月被山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3月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据明嘉靖三十年(1551)《太原府志》载,晋源文庙始建于明洪武六年(1373),后屡有增建、修葺,现存主体结构为明代建筑。坐北朝南,二进院落布局,南北长104米,东西宽98米,占地面积1.0192万第
四章
晋源
街道
更多章節請下載APP
海鷗小說APP 海量小說 隨時隨地免費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