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城郭巨

本书由六十余篇描写宁波市北仑区郭巨街道历史人文的文章组成,共分四章,第一章主要描写郭巨悠久的历史,第二章描写郭巨灯具业曾经的辉煌,第三章描写郭巨特色的人文风物,第四章收录描写郭巨的文章。全书图文并茂,用散文化的优美语言,娓娓道来,既有对郭巨抗倭史的再现,又有对郭巨曾经的支柱产业灯具业的梳理,还有对郭巨旧时农业、渔业的回忆,为读者展现了一个立体的郭巨、鲜活的郭巨。作者以个体视角观察其中变化,融入乡土情感,文字较为生动活络。

第一章
《古城郭巨》编委会主任陈召华副主任孙秀芳委员沈冬梅乐伟邹建华曾艳章春华黄海卷一一队兵,筑起一座城序
提到郭巨,从前人们印象最深的应该是小海鲜和灯具城,随着时代的变迁和郭巨的不断发展,它给人们的印象也在不断改变。而今,我们对郭巨的认识却是一座烽火与渔火、坚守与开放伴生而发展的历史文化古城。
郭巨的历史韵味非常独特,首先郭巨是一座古城。这座城建于明代洪武年间,在军事架构里它叫千户所。明朝两百多年间,这座城池充满兵戈与烽火,一直担当了抗倭主战场的使命。城里的每一块砖墙,都是一本长满青苔的史书。
城里的许多小弄堂是郭巨特有的民居形式,烙印着千千万万郭巨人的生活。一条条弄堂,就像毛细血管那样细小,却充满着生机。城里厢的每一条弄堂,都潜藏着历史沧桑与人间烟火。纵使时光褪却,弄堂还是安静地坚守在老城里。弄堂,是郭巨最重要的建筑特色,它构成了千千万万郭巨人最常见的生活空间,它也是数百年来郭巨地方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
郭巨的独特,还因为它曾有一个怪僻的名字。新中国成立之前,郭巨并不写作郭巨,而是“霩”。霩这个地名,在中国地名里独一无二。同时,据文史爱好者考证,这也是中国历史上笔画最多的两字地名。从前,中国的字典里根本就没有这两字,郭巨人硬生生创造了这两个汉字出来。后来,“霩”字被收入中国收录汉字最多的古代字典《康熙字典》。至于“”字,因为太冷门,至今没被收入。这地名体现了郭巨人的一种精神,即“异想天开,敢想敢干”。这种精神从南宋一路传承至今,直至成为郭巨人体内的一种基因。到20世纪80年代,郭巨人便从“抗倭守城”升华为“开放闯天下”。
001古城郭巨郭巨的独特还在于有一群人,这群人就是郭巨灯商。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刚刚兴起,所有地方都不缺乏“闯天下”的先行者,但是如郭巨这般,一镇人都出去闯天下,这就独一无二了。如同本书里写道:“灯具,对郭巨来说,是一场‘转基因’的大变革。”“灯具对于郭巨的影响,是史无前例的,它不仅改变了郭巨的经济与市场,同时也改变了郭巨的历史走向,并且改变了许多郭巨人的‘基因’。”正是因为有两到三代灯具人的前赴后继,正是因为成千上万的郭巨人远走他乡,拼搏创业,把中国的传统灯具提升到了现代光源产品。
郭巨濒临大海,海潮有信,不管流多远,总有回归的时候。郭巨人出去了,走远了,但无论走多远,走到哪里,都不会忘了故土,他们总以故乡为荣。
这本《古城郭巨》,反映的就是郭巨独特的历史文化。书中既有弄堂生活的悠闲,又有童年十字街的热闹。有七十二古井的神秘,更有对郭巨灯具业发展历史的全面描述和思考。作者以人文的笔触娓娓道来,具有较高的可读性。
当前,这座明清古城正在重新焕发出勃勃生机,郭巨人正用勤劳和智慧建设着五彩斑斓的郭巨大地,建设着属于自己的未来。我们相信,郭巨的明天一定会更加美好。
是为序。
北仑区政协主席2020年10月002目录CONTENTS卷一一队兵,筑起一座城南宋设驿守东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003明筑古城驱倭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009铁血抗倭有传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013卷二一盏灯,点亮一座城春江水暖鸭先知——大华灯具厂简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021九州映月同光明——宁波灯具总厂简史______________________029近水楼台先得月——个体灯具业的兴旺发达史______________038八千里路云和月——郭巨人的闯天下之路___________________047九万里求道,终归诗酒田园——郭商回归_____________________052卷三一千年,闲话这座城“郭巨”溯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059001古城郭巨弄堂笔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064码头风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070童年十字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074苍茫总台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081怀念护城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087风烟大涂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090六大祠堂与“众家堂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097探秘“七十二古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01应记深情总角时——从云衢书院到郭巨小学_______________106老菜场,以及行贩的故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12郭巨的“海鲜自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16双抢记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22筑塘简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31解心焦,猜枚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38故事新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51品味黄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58台岭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61骑猪漫吟少年游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64上梁抢馒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69补缀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72草木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75城隍庙戏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83002目录CONTENTS棉鞋旧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88犀利年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92小人书的岁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97鳓鱼往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01竹编岁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07院里那片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11好日往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15七月风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19农夫的冬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23万物有“套”的岁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26冬日烧酒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29山海之间有花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32长坑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36徐文彬其人其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44正在消失的一些郭巨食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48郭巨的“刻字”文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52我非阿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57水塌蛋:一只蛋的奇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60闲说火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63地名趣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69郭巨的“行会”文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74耶稣堂小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89003古城郭巨附录郭巨,一座有故事的古城(仇赤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95郭巨卫生简史(胡文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02诗话郭巨(陈一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18龙藏紫微岙(仇赤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23梦启山海城(张曙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30后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35004【
卷一】一队兵,筑起一座城南宋设驿守东海,明筑古城驱倭夷。
南宋开始,郭巨逐渐人烟繁盛。明朝洪武二十年(1387),大将汤和筑造郭巨城,此后开启数百年的铁血抗倭传奇。
抗倭东海边,烽火照百年。
本卷主要描述了郭巨从南宋到明朝的那一段历史。
南宋设驿守东海近几年不少文章写到郭巨历史,开头大多是:郭巨曾在南宋时设驿站,名郭巨驿。
在古代,当前面快无路时,会有驿站,当前面快下雨时,会有凉亭,因此有半路凉亭的说法。凉亭只是解渴避雨的所在,而驿站却能救命。
想象一下,骑马奔驰了一天,来到前不着村后不着店之所,饿得前胸贴后背之际,忽然看见远处有一个亮着灯火的驿站,是不是格外喜悦?因为驿站里有填饱肚子的食物,有抵御寒冷的炉火,说不定还有烫得火热的老酒……驿站,足以洗去赶路人身上与心上的所有疲累。
根据《郭巨简志》介绍,郭巨于南宋建炎四年(1130)设立驿站。南宋建炎年间,正是宋室南渡时期。这期间,北宋宣告灭亡,南宋宣告成立。
·光绪《镇海县志》关建炎这个年号,其实也有深意,蕴含着宋高宗“建于郭巨驿的介绍003古城郭巨隆再造,以火克金”的意思。
建,是建隆的缩写。何谓建隆?这是大宋朝正宗开国皇帝赵匡胤的开国年号。宋高宗想恢复太爷爷时代的文治武功,因此南宋的开国年号第一个字就取了“建”。炎,自然是炎热的意思,《水浒传》里就有歌谣:赤日炎炎似火烧,野田禾稻半枯焦。于五行来说,炎属火,火克金,克的就是大金,金兀术所在的大金朝。
因此取名建炎。
建炎这个年号,南宋朝廷用了四年,这四年,也是南宋开国皇帝宋高宗狼奔鼠窜的四年。
纵观历史,开国皇帝都是比较繁忙的,他们要四处征战,平定天下。宋高宗也不例外,他也很繁忙,但是并非忙着打天下,而是忙着四处逃难。
从开国建炎元年(1127),直到建炎四年(1130),他都在逃亡路上。
这期间,江南的许多偏僻山村、荒郊野外,都留下了宋高宗那狼狈且臃肿的身影。茅草丛里,有他;乱草堆里,有他;墙头马上,有他;凉亭渡口,有他。
这期间,你只要行走在江南道上,就有非常大的可能碰到万岁爷。假如顺便能求个签名,那么现在就发了。我们知道,作为宋徽宗的儿子,作为“瘦金体”原创者的接班人,宋高宗与他父皇一样,擅长丹青与书法。有了高宗的亲笔签名,自然可以让你的身价上升好几倍。
郭巨人喜欢把宋高宗称为“小康王”,内里透着股亲切,不见外。小康王逃难的故事,在郭巨是家喻户晓的。
话说有一天,小康王逃难到了郭巨乡下,后面金兵追得正紧。那时郭巨沿海多棉花田,一位年方二八的少女正在田里采棉花,身前放着两只盛棉花用的箩筐。小康王一路掩藏龙体,在密密麻麻的棉花田里埋头匍匐前进。
哐当一声,不好,撞到东西了!
小康王吓得一激灵,以为撞到了金兵的盾牌。抬头一瞧,还好还好,是只箩筐。拍拍吓得怦怦直跳的小心脏,麻溜地钻进了箩筐里。
004卷一一队兵,筑起一座城钻进去前,他小声对姑娘温柔嘱咐道:“来,帮我打个掩护。来,帮我撒点棉花。”姑娘也挺机灵,二话不说,把另外一只箩筐里的棉花尽数倒在了小康王身上。霎时,只见棉花堆,不见小康王。
说时迟,那时快。姑娘刚进行完天女散花,金兵便追到了棉花田里,看见一个姑娘在采棉花,于是大声嚷嚷:·宋高宗赵构像“有没有看见有人来过?”姑娘说:“没有。”金兵看看这姑娘,看看这田野,看看这高高耸起的棉花堆,这就是正宗的乡下采花姑娘啊,不带装扮的!
再看看姑娘那黑黝黝的脸……金兵头领打消了其他念头,挥挥手说:“走!”等金兵走远,姑娘忙不迭说:“快点出来!”小康王抖抖头上的棉花,又抖抖那狼狈且臃肿的身子,从箩筐里跳出来,眼看金兵走远,于是恢复他那雍容身份,清清嗓子说:“爱卿……”抬眼一看,对方是个姑娘,于是改口:“爱妃……”也觉不妥,再改口:“你……”“你今日救驾有功,朕赐你为……”仔细看看姑娘的脸,打消了念头,把“贵妃”二字和着口水默默吞下。
“……朕赐你日后出嫁,戴凤冠,披霞帔,坐花轿!”所谓金口玉言,从此以后,郭巨一带的姑娘出嫁,都是戴凤冠,披霞帔,坐花005古城郭巨轿,享受贵妃待遇。郭巨人都说,郭巨的姑娘出嫁,那都是奉旨出嫁。
类似的故事,你只要到了郭巨街头,随便抓住任何一个人,他都能给你娓娓道来。
话说小康王逃难路过郭巨,又从郭巨的司城岙下海逃往舟山定海。小康王算是正式认识了郭巨,觉得这地方虽偏远,但用来建一个驿站,倒挺好。有了驿站,至少日后自己逃难时,逃到了郭巨,有个地方可以落脚。那里有暖暖的炉火,香喷喷的食物,还有烫得滚热的老酒……建炎三年(1129)入冬前,小康王在郭巨的滩涂上,颁布了一道旨意:立刻马上建造郭巨驿!
手下人不敢怠慢,抬出罗盘,勘探风水,测量方位,然后起屋上梁。建炎四年(1130),郭巨驿成。
在这之前,郭巨这片土地是没有名字的,因为住的人不多。据《郭巨简志》记载:唐时,郭巨有零星居民,分住于各个山头,有小涂岙馒头山周家、河边山郭家、凤凰山郁家、山头蔡家。就这么四家,再多一家也没有。
那时,郭巨还是片汪洋大海,所谓山头,也不过是汪洋上突起的几块礁石罢了。随着斗转星移,海枯石烂,沧海变作了桑田,汪洋大海逐渐退去,浮现出陆地。到北宋时,郭巨陆地基本成形。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这块新成形的大陆,在北宋时正式被纳入疆域,隶属于“定海县海晏乡”,至于名字,抱歉,无名。对于人口稀少的偏僻小渔村,没谁有兴趣给它命名,就算命名了,也无人叫呀。
从地图上看,郭巨是个小地方,与世无争,在穿山半岛的最东端,摇啊摇,敞着肚皮晒太阳。
然后到了南宋,随着北方逃难人的到来,郭巨地方上人口渐渐聚集。
南宋建都杭州,这也是郭巨历史上第一次距离首都如此之近。在南宋之前,郭巨所在的区域,包括北仑,只能算是南蛮之境。偏僻荒芜,大陆到此终止。
006卷一一队兵,筑起一座城南宋时,郭巨开始热闹起来了。原因如下:第一,人口多了。因为宋金连年战争,北方人被迫大量南迁,城市里挤不下,那就到乡下,一路披星戴月,拖家带口,来到了郭巨,发现这里山高皇帝远,适合生存,于是住了下来。除了唐代的几户原住民,郭巨迎来了第一次人口增长高峰期。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有人的地方,才有机会发展。南宋开始,郭巨发展了,从只有几户人家的偏僻之地,向着小渔村发展。
第二,郭巨驿成立了。驿站的设立,对于郭巨来说,是划时代的事情。这件事情,从此改变了郭巨发展的走向。在古代,驿站附近一般都有驻兵,有了驻兵,相当于有了安保机构,老百姓住着也感觉放心,所以又间接促成了更多人口涌入郭巨。
为何要设郭巨驿?其实这是出于现实的考量。郭巨对面是六横岛,其旁边就是虾峙岛、佛渡岛,再旁边就是桃花岛,再旁边还有蚂蚁岛等。相对于这些岛屿,郭巨就是最后的陆地。
岛上物产不丰,许多生产生活资料必须依靠从陆地运送。所以在郭巨设立驿站,就非常有必要了,物资与信息,可以靠驿站传送到那些海岛上。
宋高宗既然铁了心要经营江南半壁河山,自然要把这些岛屿安顿好。有了稳定的后方,一旦前线吃紧,他就可以迅速撤退到后方,在海上当个逍遥的东海王。
不管怎么说,驿站设立后,郭巨开始起家了。从偏僻的无人问津的“旮旯之地”,逐渐向热热闹闹的小渔村发展。当时没有人会想到,这个小渔村,日后会在历史上写下如此多的传奇故事。
南宋享国一百五十二年,这一百多年,郭巨一直很平静。从北方南下的人们,默默地在海疆开荒。但是面对郭巨到处崎岖的山地,会不会怀念黄河岸边肥沃的黄土地?
毕竟是化外之地,要想夜夜笙歌、灯火通明,那是不现实的。宋高宗在一开007古城郭巨始对海疆产生过雄心后,随着熏人欲醉的西湖歌舞,早就把海防、后方抛到了脑后。郭巨,在遥远的东海之滨,继续沉默,晒太阳。
时间到了元朝,至元三年(1266),朝廷规定县以下划分乡、都、村,郭巨地属三都,所辖两个村,分别是大涂村与小涂村。
从唐朝的四户人家,到宋元时期的一两个小渔村,郭巨慢慢发展着。但是在外来人眼里,郭巨乃至北仑依旧是荒凉偏僻的海疆。元朝的丁鹤年曾避居北仑小浃江附近,他事母极孝,《四库全书》中收录有《丁孝子传》。他还是著名诗人与养生家,曾写诗描绘北仑当时的荒芜:避地长年大海东,萧条生计野人同。
深春耒耜孤村雨,落日帆樯远浦风。
僻处海隅,人烟稀少,也是郭巨当时的写照。
·今日新郭巨008明筑古城驱倭夷1368年,朱元璋从成吉思汗后代的手里继承了江山,同时也继承了元末的动乱。动乱主要来自两方面,一是北边的蒙古,一是东南边的倭寇。
倭寇对宁波和北仑的毁灭性抢劫,在明初达到肆无忌惮的程度。他们把沿海一带当作不设防的宝库,里面有他们需要的一切,想什么时候来就什么时候来。
基于事态的严重性,宁波官府用八百里加急文书,把这一情况上报给了朝廷。皇帝正是刚刚即位的朱元璋。他浏览一遍奏折后,第一时间就做出了决定:马上动工建设海防。并且立即请来自己的老搭档信国公汤和,委派他去东南沿海总督海防建设。
汤和从小跟他一起放牛,后来跟他一起打天下。坐稳江山后,朱元璋把大部分老部下都杀了,为的是给子孙后代扫清障碍,唯独留下了汤和。所以说,汤和堪称朱元璋最信赖、最倚重的手下,让如此重臣去办这件差事,可见他对倭患的重视。
信国公带领三军,兵锋直指郭巨。在那里,他将建起一座拱卫大明帝国的城池,固若金汤,万世不拔。他来到大涂岭巅,底下这块陆地便是郭巨。在以后009古城郭巨·正在烧杀抢掠的倭寇(《倭寇图卷》)的两百年里,这名字经常出现于浙江巡抚上大明皇帝的奏折中。两百年间,这块土地一直杀声震天,一直担当了抗倭主战场的使命。
汤和站在岭巅,远眺郭巨,但见三面环山,一面临海,当中平原坦荡。汤和察看周边地形后,选定城址,即刻开工建设。据记载,郭巨城建好后,城墙高1丈9尺,墙基宽1丈,周长488丈。建南、北、西三门,南为澄波门,北为崇秀门,西为吉安门,本系水门,后堵塞。上各有楼,外设吊桥,外围建月城。雉堞920垛,警铺13所,敌楼9座。西门有瞭远台。城濠374丈,堑132丈,备濠370丈。城内街道呈十字形,卵石道路。当时为千户所,守军1120人。清顺治十四年(1657)城毁。康熙年间修复,属镇海营官兵守御。20世纪50年代,残墙犹存。
郭巨这个军事基地,在明朝的军事框架里叫“千户所”,约相当于现在的师部。千户所以下是“百户所”,相当于营部。郭巨千户所,可以辖10个百户所,驻扎军士约有1120人。
建造郭巨所城的同时,汤国公又在三塔山建造烽火台。烽火台就是古代的报警台。古代边防报警有“放烟”和“举火”两种信号——白天放烟叫“烽”,夜间举火叫“燧”。因此,烽火台又称烽燧,俗称烽堠、烟墩,建于高台上,是当时速010卷一一队兵,筑起一座城度最快的土电报。
三塔山海拔309.2米,是穿山半岛东部最高山峰,和舟山群岛的朱家尖隔海对峙。于峰顶上能清晰俯瞰梅山港、螺头海道、峙头洋,对倭寇在附近洋面上的活动能一目了然,是极佳的观测哨所。
据史料记载,三塔山烽火台台基平面呈方形,立面呈梯形,上边长7米,下边长8米,高3.7米。台基四周墙体用块石垒筑,中间用沙土夯筑。台基中部建石屋,面阔2.8米,进深2.5米,高1.82米。9根石柱直接埋入台基内,柱顶开凿子母口,上托条石檩条。屋顶为悬山顶,屋面用条石盖铺,条石跟石檩条接触处,一律开凿凹槽。石屋四壁用乱石垒筑,开南门。该烽火台建筑结构独特。
台成后,士兵请汤国公登顶瞭望。汤和到烽火台顶,但见远处大洋奔来眼底,四下万物尽收眸中,端的好视野好景致,梅山港、双屿港清晰可瞰,峙头洋、朱家尖隔海而望,倭寇在海上无所遁形。后来三塔山烽火台升为总台,下辖高山、土泽、观山、梅山和虾腊等五个烽火台,与舟山的朱家尖烽火总台隔海相望,协力拱卫定海卫。
·总台山烽火台011古城郭巨三塔山也因有烽火总台,而改名为总台山。
汤和派兵士把守总台山,嘱咐他们务必擦亮眼睛,警惕洋面上的一举一动。
日后,这座总台,连同台上的守烽将士,孤独地屹立在峰顶,沉默无语,任风雨沧桑,恪守警卫之责,视线里除了茫茫大海,便是沉沉山风。在后来的两百年间,无数次狼烟从这里升腾,无数次目睹厮杀,及厮杀后漫山遍野的累累尸骨。
像一本长满青苔的史书,它沧桑无限。如今,总台废弃,狼烟不举,不再有烽火,也不再有兵戈,它目睹繁荣和平,亦欣慰无限。
朱元璋、汤和用明初紧张的财政收入,构筑了一道坚固的海岸线。那些漂流在海上的倭寇,只能望坚壁而叹,尽管坚壁背后的富饶令他们日日夜夜流着口水,但这道防线堵住了他们一切野兽般的妄想。
这期间郭巨的人口、经济发展都很快。戍守士兵也很快融入当地百姓之中,共同耕耘这片土地。
郭巨所筑城时总共有二十二个不同姓氏的指挥官,世称“二十二姓造郭巨”,这些军官在当地娶妻生子,二十二个姓氏在郭巨渐渐繁衍开来。
012铁血抗倭有传奇明朝嘉靖年间,戚继光在北仑小港训练“戚家军”,那时著名才子徐文长受浙江总督胡宗宪委派,在镇海北仑一带督军。徐文长看到戚继光的练兵阵容后,喟叹说:“俞大猷能带任何兵,不管多老朽的兵,在他手里都能化腐朽为神奇。戚继光不善于带任何兵,却会训练自己的兵,一旦让他练成了,必定天下无敌。俞大猷的兵是仁者之师,而戚继光的兵是霸王之师。”一日,从郭巨千户所传来烽火,显示有倭寇入侵。总兵俞大猷想瞧瞧戚继光部队的战斗力,就派他出兵郭巨。
戚继光火速点兵。徐文长在定海卫终日与一帮文人饮酒作对,也甚无聊,听说倭寇来侵,倒想一睹传说中那十恶不赦的倭寇到底是何面目,于是请缨同往。到了郭巨,徐文长眉头一扬,问戚继光道:“你准备如何退敌?”·戚继光像013古城郭巨戚继光乃聪明人,听他这么发问,知他已成竹在胸,因此就算心里有万千条退敌良策,他也不敢贸然出口了,只说:“兵来将挡,水来土掩。倭奴怎么打,咱们怎么还手就是了。”徐文长学诸葛亮哈哈一笑说:“我有条计策,可教你不费一兵一卒,把倭奴一网打尽。”戚继光将信将疑,徐文长却话题一转,讲起了宁波历史:“宁波府古称明州,明州的席子最是出名,号称明席,这草席用白麻筋或绿麻作经线编织而成,质地厚实挺括,刚劲有弹性,柔软光滑,能散热降温,收藏方便,经久耐用,铺垫、打包、挂门窗均可使用。”紧急关头,他却摇头晃脑讲得不亦乐乎,给明州席子做了番隆重的广告。
戚继光听他说了一大堆没用的历史掌故,正不知他用意如何,徐文长道:“席子沾水湿滑,人无法立足。山人今日之计策,就是把席子用水浸湿后,平铺于道路中央,诱倭寇经过,待倭寇滑倒,咱们一拥而上,生擒亦可,活剥亦可。”戚继光恍然大悟,对先生妙计赞不绝口,普天下酸溜溜的文人形象马上在他心里得到了升华,觉得古语所说“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说得的确没错。
到郭巨后,两人立刻吩咐士兵去附近收集席子,找来一大捆,把席子沾水后,接连铺放于道路中央,又派兵去引诱倭寇前来。其余人备下渔民捕鱼用的渔网,埋伏于道路两侧。
果不其然,大群的倭寇被引至埋伏圈。倭寇为了炫耀脚板的厚实耐用,经常光着脚板到处奔跑,今日亦是。这些人横冲直撞惯了,浑不把孱弱的大明军队放在眼里,也压根没注意到脚下地面发生了微妙变化,只顾着一个劲地往前冲。
跑到滑溜的席子铺地处,他们摔了个人仰马翻,要想爬起,但席子太滑了,爬起后接着又摔倒。后面的倭寇收不住脚,也跟着跌进埋伏圈,一时席面上人满为患。大明士兵趁机抛撒渔网,用专业的捕鱼技术,把席面上的倭寇罩了个严严实实。
014卷一一队兵,筑起一座城·蔺草席“席子抗倭”的传奇故事,以明军大获全胜完美收场。待官兵清理完战场,徐文长才背着手悠闲地踱出来,官兵们都心口合一地称赞“先生真乃大明智囊”“先生是天下读书人之翘楚”。
被文人捧不算稀奇,能被粗人捧就稀奇了。徐文长陶醉于自己的文武双全,乐得哈哈大笑。
对于这次失败,倭寇心有不甘,没过多久,他们又卷土重来。上次是粗心大意,光着脚板吃了大亏,这次长了个心眼,全都穿上了鞋子,心想就算你们有再多的明州草席,也没用了。
徐文长听说倭寇又来了,还是让戚继光在道路中央铺上草席。戚继光疑惑不解,倭寇已经在草席上吃了一次亏,如今又用相同计策,他们能上当吗?徐文长在戚继光耳边低声吩咐几句,戚继光笑着领命而去。
倭寇来到郭巨城,看见路中间铺的还是草席,不由哈哈狂笑,觉得明军已经黔驴技穷,用来用去不过是“草席退兵”的老计策,于是穿着鞋子大摇大摆走上了草席,一个都没摔跤。倭寇放下心来,一做手势,大步跑向前方。这时,埋伏015古城郭巨在路边和房顶上的明军开始向着草席大把大把抛撒黄豆。
黄豆滑不溜秋,撒到光滑席面上,更是滴溜溜转个不停。倭寇都没提防,踩到黄豆上,一个个都摔了个人仰马翻,又被明军一网打尽。
两次大胜,戚继光心里很高兴,于是摆开了酒席,请徐文长喝酒。面对透骨新鲜的郭巨海鲜,再佐以滚烫的绍兴老酒,那感觉,怎一个爽字了得。戚继光是北方人,对于新鲜的海货兴趣十足。徐文长生来乃一介贫士,胸中藏有天下学问,奈何手里经常不名一文,嚼食菜根惯了,虽目前供职于“省委”,却也难得遇见如此海鲜盛宴,吃了个尽兴。
徐文长很是奇怪,究竟是怎样的滩涂,居然可以生长如此多的可口美食?他让戚继光领路,要去滩涂上访个明白。众人趁着酒兴,来到滩涂上,徐文长站在海塘边,眺望漫长辽阔的滩涂,只见这滩涂形如水田,全是平坦的沼泽地,涨潮时,滩涂被海水淹没,退潮时,滩涂又显现出来。上面不长一草,只生各类海货,视线所及,尽是些小鱼小蟹小贝壳等,在滩涂上忙碌而快活地爬动。
徐文长以文人的眼光看得啧啧赞叹。戚继光却是个天生帅才,他眼里的滩涂又是一番模样。倭寇长年来往于海上,跋涉滩涂肯定如履平地。官兵们习惯了高头大马,假如在滩涂上追击倭寇,势必落于下风。
该怎么办?
他眼光一转,忽然瞧见有渔人踩踏着一块木板在滩涂上捕捉海货。那人看见某处滩涂上有海货,就停下木板,等捡完海货,他就用一只脚踏住木板,另一只脚在滩涂上一蹬,那木板就载着人飞快地滑出去,行进迅速。
戚继光甚是惊讶,问那渔人脚下踩的是什么东西。
渔人道:“滩涂表面光滑,又是沼泽,涉足其上,容易陷脚,故此我们就造了块木板,把它当船使用,在滩涂上滑行。”戚继光灵感骤现,说道:“假如把它改良一下,装个把手,应该更便于滑行,官兵用这东西在滩涂上追击倭寇,保管那些倭寇一个都逃不脱。”016卷一一队兵,筑起一座城徐文长称赞说这是个好主意。回来后,戚继光根据自己的设想,命人制造了一批滩涂船:外形狭长,前尖后宽,长约2米,宽15到20厘米;头部渐尖,向上略翘;尾部较宽而开口,前后有隔板,前部留有空位,可放置器物、干粮、饮用水、雨具等,也可装载一百余斤捕获的小海鲜;中间装有一个“凹”形把柄;底部平坦光滑,精致小巧,非常轻便,单手握把柄,可以轻松地提起来,放在肩上扛着回家。
使用小木船时,双手握住中间的把柄,把握滑行方向,使小船平衡稳定地前进。一脚站在小船的尾部或舱内,另一脚在泥涂上不停地向后蹬泥,小木船就快速地向前滑行。如果沿着小船的旧迹滑行,好比火车行驶在铁轨上,速度很快。使用这小木船看起来挺简单,但是也有诀窍:一是身体平衡要掌握好,注意协调性;二是蹬腿的力度要均匀适中。如果没有协调好平衡性,蹬泥一脚深一脚浅,没有规律,就会连人带船翻倒在泥涂上。
这些小船在滩涂上来去如风,像奔马一般迅速,戚继光看着很高兴,就把这种小船命名为“泥马船”。
·泥马船017古城郭巨一天,总台山上的烽火台侦测到六横洋面有倭寇船只出没,赶紧点燃烽火通知郭巨城里守军。戚继光得到军情后,召集一部分士兵,吩咐他们带着泥马船事先隐藏于海边芦苇丛里,自己率大部队在城门口严阵以待。没多久,倭寇停船靠岸,蹚过滩涂向着郭巨城飞奔而来。戚继光早已列阵等待多时,眼看倭寇靠近,与之厮杀起来。倭寇眼见明军势大,杀不进去,一声呼啸,准备撤退。
这些倭寇长年流浪海上,对滩涂异常熟悉,在滩涂上奔走与在陆地奔走一样迅速,这也是倭寇面对明军有恃无恐的原因之一。打不过?还能跑嘛!尽管你们有马,但是你们的马能下滩涂吗?哈哈!倭寇一边狂笑,一边奔向滩涂,只要进了滩涂,就算对方有千军万马,也只能在滩涂边眼睁睁看着我们逃走。
这时,让倭寇诧异的一幕出现了,只见从芦苇丛里钻出一个个人来,这些人无一例外都扛着一只小木船,还没等倭寇看清,这些人脚踩小木船,如同神兵天降,眨眼间就来到了倭寇身前,手起刀落,把这些倭寇杀得鬼哭狼嚎。
戚继光在岸边看得大声叫好。之后,他去宁海、台州等地抗倭,也用上了“泥马船”,这些小木船随着戚家军南征北战,为明朝的抗倭战争立下了不朽功勋。
018【
卷二】一盏灯,点亮一座城万家灯火染春色,火树银花不夜天。
20世纪80年代初,郭巨开始制作灯具,此后形成“全民做灯”的历史性现象。灯具对于郭巨的影响,是史无前例的,它不仅改变了郭巨的经济与市场,同时也改变了郭巨的历史走向。正因为有两到三代灯具人的前赴后继,正因为成千上万的郭巨人远走他乡,拼搏创业,才竖立起“郭巨灯具城”的金字招牌。
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
本卷主要描述的就是20世纪八九十年代郭巨灯具风云壮阔的发展历史。
春江水暖鸭先知——大华灯具厂简史抗倭东海边,烽火照百年。烽火之光,曾照彻郭巨整整200年的历史,看着耀眼,实则悲壮。1980年之后的郭巨城,再次如同一座琉璃宝塔,在岁月里闪烁着光芒,不同的是,让郭巨发光的不再是冰冷的烽火,而是璀璨的灯具。
“郭巨灯具”,写下这四个字,感觉沉甸甸的。郭巨的灯具,有一段非凡的历史。
灯具,对郭巨来说,是一场“转基因”的大变革。郭巨人对于灯具,有爱有恨,有挣扎有奋斗,有放弃有坚持……包含了人生种种苦,也包含了人生种种喜。
从前,郭巨以农业为主,假如说有第三产业,也无非是簟匠木匠箍桶匠等小手工艺人引起的微弱的经济波动和小小的市场繁荣。
可是灯具不一样。灯具对于郭巨的影响,是史无前例的,它不仅改变了郭巨的经济与市场,同时也改变了郭巨的历史走向,并且改变了许多郭巨人的“基因”。
这种感受,外人无法全然明白,只有郭巨人,并且经历过那个时代沉浮的人才能体会。从前,郭巨有个比较屈辱的名称,叫作“郭巨猪屙街”。所以,我由衷地敬佩郭巨灯具人,正是因为有两到三代灯具人的前赴后继,正是因为成千上万的郭巨人远走他乡,拼搏创业,才竖立起“郭巨灯具城”的金字招牌,从而让021古城郭巨“郭巨猪屙街”这个屈辱名称成为历史。除了明时造城的先辈,在郭巨接近千年的历史上,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郭巨人,是一个伟大的群体。
灯具代表着光明。光明,是一个美好的词语。
人类为了追求光明,曾经钻木取火。希腊神话里,普罗米修斯牺牲自己,为人类取来火种。
殷商时期,我国古人就会使用松脂火把照明。其后,照明用具逐渐发展,有陶器的,有青铜器的,有铁器的,有玉石的。燃料比较单一,豆脂或油脂。
清朝末年,电灯正式进入中华大地,最早使用电灯是在上海。1921年,胡西园试制成功第一只国产白炽灯泡。
胡西园与北仑渊源颇深。他是北仑柴桥人,制造出中国第一只白炽灯泡,创办中国第一家灯泡厂,被誉为“中国灯泡之父”“中国电光源之父”和“中国照明电器工业的开拓者”。
胡西园制造了中国第一只灯泡,六十年后,与他老家同属一地的郭巨,也成为当时中国最大的灯具集散地之一。不得不说,这是一种机缘巧合,也是一种奇妙的传承。
·“中国灯泡之父”胡西园像郭巨生产的第一盏灯,诞生于1980年的大华灯具厂。就是这一盏灯,如同寂暗长夜里点起的指路火把,照亮了此后数十年郭巨灯具发展的道路。
一说起大华灯具厂,郭巨人几乎个个知道。20世纪80年代,大华灯具厂是郭巨最红火的社办企业。它曾创造过许多郭巨第一:第一个生产灯具,第一个产值超百万,第一个职工人数超百个,第一个获得浙江省劳模集体奖。
大华灯具厂成立于20世纪80年代。这个年代,正是中国改革开放风起云涌的时代。同样是80年代,不远处的鄞县、奉化等地,也成立了几家工厂,雅戈022卷二一盏灯,点亮一座城尔成立了,罗蒙成立了,杉杉成立了……面对新时代,在一片朝气蓬勃中,这些宁波新生企业在民营经济起飞的南方,正成为掘金者的时代符号。
大华灯具厂与雅戈尔、罗蒙、杉杉等,一起踏上了历史跑道,只是当时谁也不知道,自己的未来究竟会走向何方。
1980年,大华灯具厂还不叫大华灯具厂,而是叫“郭巨塑料胶木五金厂”。
该厂成立于1972年4月,厂址位于如今的郭巨街道办事处,郭巨上年纪的人习惯把那地方叫作“甘露庵”,也习惯把那个厂叫作“胶木厂”。胶木厂最早生产胶木件,比如做一些旧时用的闸刀开关里的胶木外壳等。
1978年,厂里职工人数为30到40个,在当时属于上档次的社办企业,旱涝保收福利好,工人在社会上的地位相当于现在的公务员。就在那一年,胶木厂的销售人员从上海接到了一项生产灯具配件的业务,具体就是为上海伟力灯具厂配套生产灯具胶木底座。
业务有了,还需技术攻关,于是厂里成立了技术组,负责开发灯具底座,主要有汪苏国、赵召康等四人。汪苏国于1972年8月进厂,进厂时只有17岁,正是青春飞扬的年纪。他从工人做起,然后学习模具。因为善于钻研,逐渐成长为厂里的技术骨干。赵召康在日后也成为郭巨灯具业的“带头人”。
在四人日夜攻关下,胶木底座模型出来了,此后业务开展很顺利,胶木厂挖到了改革开放之后的第一桶金。到1980年,胶木厂制作灯具配件已经积累了一定经验,并且取得了较高的利润。但厂领导不满足于现状,决定上马做灯具成套产品。这个决定在当时具有风险,因为胶木厂原本以生产胶木件为主,现在要做灯具成品,不啻主营业务拐了个大弯,好比一个人本来做砖头,现在要去盖房子了。
为保险起见,厂里把生产力量分为两大块:一块依然生产胶木件,保住老传统;一块生产灯具,开辟新道路。做灯具看似风险大,其实条件还是具备的,电线、灯泡采购方便,底座厂里可以开发,唯独要解决的问题就是玻璃灯罩。当时023古城郭巨玻璃灯罩生产大多集中于苏北一带,采购不便。郭巨独自生产玻璃灯罩要等到20世纪80年代郭巨玻璃厂在石沿窑厂成立之后。
1980年,第一批灯具成品生产出来,通过宁波五交化站旗下的柜台商铺远销各地,胶木厂的灯具生产至此一炮而红,开启了胶木厂即后来的大华灯具厂辉煌的十年历程,同时也为日后郭巨“全民皆灯”的盛况点燃了星星之火。
1980年当年厂里的产值便已达到五六十万元,在一个大饼只需两分钱的年代,这个产值可谓惊艳,厂里上下也都十分惊喜。厂里当机立断,在1980年底,把胶木厂一分为二,新成立的厂叫“郭巨灯具电器厂”,第一任厂长便是汪苏国,专门生产灯具。老厂仍旧沿袭旧名,搬到了如今的影剧院附近。
1981年,灯具电器厂依旧劈波斩浪,创下年产值100万元的佳绩,相比上一年,产值翻了个番,产品以简易壁灯、玻璃吸顶灯为主。
最初产品以模仿为主,宁波五交化站会提供流行样品,灯具电器厂仿制出来后,再交给五交化站去推销。
生产条件也颇为艰苦,汪苏国回忆说,因厂里缺乏大冲力的冲床,于是他们骑着自行车,驮着几十公斤重的原材料、模具去二十里远外的峙头农机厂进行加工。天蒙蒙亮就从郭巨出发,直到天黑才赶回厂里,就为了制作吸顶灯的一只盘子。星光不负赶路人,时光不负有心人。正是第一代人的艰苦创业,才有了大华厂日后的辉煌。
从新厂建立开始,产值便以一年·宁波大华灯具厂的员工在厂门口的合影(后排左二为汪苏国)翻一番的规模递增。1982年,因产值024卷二一盏灯,点亮一座城屡创新高,郭巨灯具电器厂改名为“镇海县灯具电器厂”。镇海自然比郭巨大,牌子大了,预示着企业的地位也高了。1983年,灯具厂被评为镇海县重点企业。随着规模扩大,产值屡增,并且厂里管理层也有了一定的市场意识,于是决定注册商标,先是定的“巨光”牌,这个“巨”不仅代表了郭巨,也寓意着巨大,“光”代表着光明,大家都觉得挺好。后来一打听,商标设计注册很麻烦,于是干脆委托给设计院,然后就有了“大华”商标。此后厂名也顺理成章更改为“宁波大华灯具厂”。
到1984年,大华厂产值达到顶峰,接近1000万元,在镇海县江南地区排名数一数二,远超当时的江南农机厂。江南农机厂,便是日后中国塑机行业龙头海天公司的前身。可以说,当时的大华厂比江南农机厂起点更高,市场更广,发展的潜力也更大,假如大华厂不倒闭,它会不会成为第二个海天?会不会比海天更好?当然,历史无法重来,更无法假设。大华厂后来虽然倒闭了,却为日后千千万万的郭巨人开辟出了灯具创业这一群体致富之路。在这一点上,它胜过了海天公司。
1985年上半年,大华厂延续辉煌,被评为省劳动模范集体。当时镇海县只有两家被评上这一荣誉,大华厂便是其中之一。但是到了下半年,大华厂开始走下坡路。急行军了五六年,为什么在1985年企业突然刹车了?汪苏国首先分析了企业成功的原因。第一,企业一直以来受到郭巨当地政府的支持。大华厂本身便是社办企业,属于乡镇政府所有,在政策、资金方面受到倾斜。有这些先天条件,大华厂才在最初几年驶上了快车道。第二,激励机制的存在。大华厂在灯具生产初始便打破了“大锅饭”,实行干得多就拿得多,所以也提振了企业员工士气,连续创造出五年辉煌。
至于1985年之后企业开始不振,汪苏国也提出了个人看法。一、机构设置过多,管理队伍臃肿。在后期,大华厂里的管理人员人数几乎超过了生产工人,所有科室设置俱全,生产科、管理科、技术科、采购科等,一个科室明明两个人就025古城郭巨能完成的事,要用到三四人。多出的人员,据说都是上级部门塞进来的,因为福利好,所以要安排人进来。1980年职工只有三十几个,到1984年,全厂职工多达一百四十个。二、冗员过多,导致厂里财政负担过重。当时大华厂效益好,职工福利待遇也好,随着冗员增多,厂里财政也逐渐困难。上述两点直接导致了最后一个结果,就是一线职工干劲消退,对大华厂感觉失望,即所谓人心散了。
真正说起来,一线职工才是一个厂的关键所在,职工不生产,其他都是零。眼看着有些人什么都不干,拿的钱却比干活的人更多,职工心有不满,可能这就是所谓“不患寡而患不均”。
这些只是内部因素,更大的忧患来自外部。1980年之后,郭巨许多厂家纷纷上马灯具产业,如郭巨灯具总厂、郭巨二商公司下属的东海灯具厂等,瓜分了大华厂不少市场。
内忧外患的状况下,大华厂产值每况愈下。1986年,大华厂产值直接下降一半。真是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兴亡成败都在一瞬间。
眼看效益愈来愈差,郭巨镇政府决定在老车站附近建立大华灯具二厂。建立分厂可能也蕴含了“多点开花”的意思在里头,一个巴掌拍不响,两个巴掌总应该拍响了。厂党支部书记汪苏国与几个副厂长仍旧在原厂,把厂长赵召康与供销厂厂长蔡伏利派去二厂主持大局。随同两人而去的还有原厂的一批老职工。
出发点不错,目的是想全方位提升大华厂的竞争力。没想到这样一来,反而把大华·印有“大华灯具厂”字样的热水瓶厂多年来形成的固有优势打散了。原厂失026卷二一盏灯,点亮一座城·20世纪90年代《宁波日报》刊载大华灯具厂广告去了供销主力,撑不住局面;新厂缺少基础,打不开局面,从而造成“分则两害”的情形。到第二年,即1987年12月,眼看两个厂都快维持不下去了,于是郭巨镇政府又决定重新合并。这样一来一去,大华厂元气更伤。1984年顶峰时产值有1000万元,到了1987年只有400万元。
这一年,郭巨个人灯具产业也开始兴起,抢占了大华厂不少市场利益,致使大华厂经营愈发雪上加霜。其中有一个关键点是,1987年之后,大华厂外勤流失严重。一个厂内靠生产,外靠外勤。外勤,即今天的销售,产品如果推销不出去,生产再多也是废品。随着个人灯具业的崛起,许多个体灯具户便盯牢大华厂外勤,开始“挖墙脚”,以高于厂里的提成比例,把原本属于大华厂的业务揽到自己手中,间接导致大华厂经营愈发困难。
更让人看不懂的是,1989年,大华厂又分拆了。古人有“合则两利,分则两害”的说法,这也是“1+1>2”的道理所在。而大华厂自废武功,把自己做成了“1-1”。
这一次分拆,与1986年的第一次分拆有极大不同,第一次只是分人不分物,这一次人和物完全分为两半,从而也直接导致了大华厂最后的落幕。
假如不分拆,假如在制度上进行革新,大华厂兴许不会倒闭。当然,这也是假如罢了。
027古城郭巨其实在宁波,与大华厂类似的乡镇企业有许多,比如罗蒙西服,比如海天公司,比如奥克斯,它们的前身都是名不见经传的乡镇企业,在创业初始阶段,甚至比不上大华厂的辉煌,但是它们经受住了时代风云,在历史上完成了漂亮的转身。
1991年,大华厂宣告破产倒闭。没过几个月,即1992年的1月,小平同志视察南方,发表著名的“南方讲话”,从此中国经济又迎来了新一轮腾飞。只是可惜,大华厂没能看到这一缕曙光,它倒在了黎明前的黑暗里。
大华厂的倒闭,有时代因素。汪苏国分析说:第一,转制不够快,在制度上依旧实行“厂长负责制”“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等集体企业那一套,导致企业凝聚力与竞争力都不如灯具个体户;第二,大华厂分合几次,元气大伤,愈加缺乏竞争力;第三,后期骨干人员流失严重。
历史有兴衰,企业有成败。大华厂作为郭巨灯具业的先行者,它开创出了一条路,从而带动千千万万郭巨人发家致富。在郭巨的灯具历史上,它是那座屹立的指路丰碑。
·大华灯具厂员工在样品室028九州映月同光明——宁波灯具总厂简史一、灯具起步,筚路蓝缕20世纪70年代,郭巨有个家用电器厂,地址位于如今的湾里,主要业务有锯板,打铁,做沙尖、钢丝锯,生活用具也有,生产用具也有,杂七杂八的。还有个厂叫建筑弹簧厂,位于大涂塘老碶头,如今的郭巨信用社对面加油站那里,生产弹簧,做沙发,做椅子,拿到上海去卖。弹簧厂里还有泥水匠,负责给别人造房子。1980年,两厂合并,名称还是叫家用电器厂,九十几个工人,镇海县二轻局任命袁昌友做新厂厂长。当时郭巨主要的集体企业有四家,除了家用电器厂,还有模具塑料厂、橡胶厂、缝纫机厂。社会上的许多手艺人都在这几家企业里,比如橡胶厂有石匠,模具塑料厂有簟匠和烧窑人,家用电器厂有泥水匠。当时的集体企业工人,比现在的公务员更吃香。四家企业里,其余三家效益都好,唯独家用电器厂属于亏损企业。
家用电器厂因为长期亏损,被镇海县二轻局定为“关、转、并、停”性质,就是说,假如维持不下去,随时都有可能关停。内部人说起家用电器厂,都是一脸悲观:“这厂不合并,倒闭慢点,一合并,倒闭快点。”为什么?因为当时是计划经济,厂里人都吃“大锅饭”,不管出不出工,有无效益,该发的工资要发,该给的福029古城郭巨利要给。
厂里有九十几人要开口吃饭,而收入没有。面对这个烂摊子,新任厂长袁昌友急在心里。当时他年仅30岁,正是风华正茂。他觉得,靠生产这些农具、工具,企业是没奔头了,一定要寻找出路,于是,他就想到了灯具。
早在1979年,两厂还未合并前,他在建筑弹簧厂工作时就看中了灯具,想把灯具作为厂里的主营产品。事情起源于一次他去北方出差。从偏僻的沿海小乡镇,乍来到广阔的大世界,看到外面世界一片破土动工的建设场景,政府在开发搞基建,老百姓在动土造新房,改革开放之后的中国到处欣欣向荣。眼界开了,思路也多了,他便想到,这么多新房子,肯定要用到灯具。而随着将来老百姓生活水平的提高,普通的白炽灯泡未必能满足需求,灯具的开发制造会很有前景。
灯具,将成为一座“宝库”,至于谁能找到宝库,谁能挖到宝藏,那就要看谁先行动了。早起的鸟儿有虫吃,这句话尤其适合改革开放的头几年,谁行动早,谁先致富。
·1989年11月6日《宁波日报》刊载关于宁波灯具总厂的报道030卷二一盏灯,点亮一座城出差回来后,他去五交化公司买了几盏灯具样品。那时的灯具式样很单调,只有吸顶灯。买来后贴上自己厂的厂名标签,算是本厂的“贴牌”产品,拿到位于杭州的浙江省二轻厅的红太阳展览馆展出。
一开始他还盼望着这些贴牌产品能被上级部门看中,但过了许久没有消息,他也就渐渐淡了心思。1980年,他调到家用电器厂,看着这一个烂摊子,他每天苦思冥想,想打破局面。首先想到的便是灯具,可那时还是计划经济为主,一盏灯的制作,小到一枚螺丝,一根电线,大到一个玻璃灯罩,都需要上级部门的支持,都需要指标。只有上面给指标了,才能有原材料。
经常说“屋漏偏逢连夜雨”,但人生有时也会有“雪中送炭”的惊喜。就在袁昌友为家用电器厂的现状一筹莫展之际,喜讯来了。省二轻厅传来消息,袁昌友送去红太阳展览馆展出的灯具被列入1980年的省二轻厅扶持项目,给予钢材指标上的支持。
得到这个消息,袁昌友一开始很兴奋,但不久便清醒过来:做灯具和钢材没关系呀,有了这个指标,灯具还是做不起来,最需要的还是钱。
于是他去了镇海县二轻局“借钱”。找到二轻局局长赵玉田,开口就要5万元。几个副局长都不同意,认为家用电器厂就是个烂摊子,钱给了他们,也不过是打水漂,今年借给他们5万元,明年他们就要借6万元,没底的。局长赵玉田问袁昌友有什么想法,袁昌友毫不迟疑,当即立下军令状说,如果这5万元还不上,我就把厂长这顶帽子还给你们。
赵玉田是北方人,南下干部,豪爽有担当,尽管几位副局长极力反对,赵局长还是为家用电器厂拍板,觉得灯具这项目可以做,小袁这个年轻人可以信任,于是拨给家用电器厂5万元。要知道,当时大饼只要2分钱一只,所以这5万元真是一笔巨款了。
1980年,家用电器厂就是用这5万元起家,一方面搞研发,一方面招工人,开始做起了灯具。
031古城郭巨先是成立研发团队。当时厂里的工人多数是手艺人,有泥水匠、木匠、电工、技工等,动手能力都挺强。厂里给研发团队定了个规矩:不管这灯做出来是圆的是扁的,只要装上灯罩、通上电能亮就行!
就是这么简单粗暴。
现在看来有点可笑,但在当时的环境下,你想精致,想高档,都无法做到。
所以说改革开放初期的许多企业家,凭的就是敢想敢干,凭的就是一腔热血。
在这个看似大胆甚至有点荒唐的政策的指导下,第一批吸顶灯做出来了,投放到市场上很受欢迎。家用电器厂因此也积累了第一桶金。
有了第一桶金的支撑,袁昌友胆子更大,底气更足。他让人印刷了一批产品样本书。在当时,给产品做广告还是件稀罕事,不仅费力,还费钱,不像现在,街头广告满天飞。许多人都想不通,干吗要花大价钱去印些小册子,这些钱大家分了多好,再不济也可以去买些材料,总好过这些不能当饭吃的“花绿纸”。
但对外勤、销售来说,这些产品样本书作用很大,给客户介绍时更直观,更明白,也更能引起客户兴趣。
凭着敢想敢干,家用电器厂的灯具打开了销路。当时的销路主要有两处,一是各地的五交化公司,二是各地的大商场,如宁波的“一百”、“二百”、城隍庙,北京的王府井等。
经过三年的起步发展,到1982年,家用电器厂已经有了120个工人,销售收入超过500万元。灯具生产进入快车道,销售网络开始遍布全国。也就是从这一时期开始,一批销售骨干、技术骨干脱颖而出。这批人后来离开厂里,自己单干,成为郭巨个体灯具业的先行者与领头羊。
二、映月灯饰,点亮中国1983年,镇海县家用电器厂更名为宁波灯具电器厂,从镇海县到宁波市,企业的档次明显升了一级。1984年左右,宁波灯具电器厂开办了两个分厂,一032卷二一盏灯,点亮一座城·1989年10月25日《宁波日报》刊载宁波灯具总厂“映月”灯饰广告分厂在大涂塘中段位置,二分厂在老碶头,厂区包括原来的郭巨锁厂加区塑厂,即如今的老碶头加油站与云衢广场。
1985年,宁波灯具电器厂的年产值达到1200万元。也就在这一年,宁波灯具电器厂再次升级换代,正式更名为宁波灯具总厂。何谓总厂?袁昌友笑着解释说,宁波下属区县只要某地开办灯具厂,那也只能算是我们总厂的分厂。
这就很牛气了。短短几年,从濒临关停境地,到成长为宁波市内大企业,就像一个原本无法实现的梦想,居然被实现了。改革开放,成就了无数人的梦想。
那时灯具总厂的业务已经遍及全国。据说有一次,北方一个商场经理打电话给袁昌友,抱怨说:“袁厂,你们南方的耗子跑到我们北方来了!”怎么回事呢?原来,当时的灯具包装简陋,里面没有包装纸泡沫板,为了防止灯罩破碎,就地取材在纸箱里塞稻草。郭巨当时颇多水稻田,等水稻收割后,厂里就问农人买来稻草当包装纸用。生产业务繁忙,工人经常加班太疲累,没注意就把几只田鼠连同稻草一起塞进了包装箱,闹出了“南方耗子跑到北方”的笑话。这也说明当时灯具总厂的业务有多红火。
1987年,宁波灯具总厂荣获中国轻工业部灯具金奖。这个奖是灯具总厂033古城郭巨·宁波灯具总厂获得的荣誉史上获得的最高荣誉,也是当时中国灯具业的最高奖项。
在整个20世纪80年代,灯具总厂生产的“映月”牌灯具,点亮了全中国。
袁昌友给宁波灯具总厂的发展分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1980年到1983年,是灯具总厂的起步发展阶段;第二个阶段是1983年到1996年,是灯具总厂的全面辉煌时期;第三个阶段是1997年到2000年,是灯具总厂走下坡路时期。
全面辉煌时期也可以分为两个阶段,以1990年为界。
1990年,灯具总厂又一次迎来重大转折,因为在这一年,灯具总厂改制了,由土生土长的集体企业,转变为甬港合资企业,合资方是香港著名财团“新鸿基”。灯具总厂的名字也再一次变化,改为“宁波天安照明有限公司”。伴随着名字改变,企业再度高速发展。但是厂里人对老厂感情深厚,说起来还是称之为灯具总厂,本文遵照传统,仍以灯具总厂称之。
1990年,厂里从上海购置了一辆“本田雅阁”作为商务用车。在当时的北仑,有实力购置“本田雅阁”的企业屈指可数。许多人还记得那辆车的车牌号:浙B81111。就算完全不懂车的人看到这个号码,也会觉得这号码不简单。现034卷二一盏灯,点亮一座城在厂里的一些老工人说起这辆车,口气里也满是自豪:“那辆车在当时,根本就没人会拦!”一辆车,一个车牌,充分彰显了灯具总厂当时的实力。
1990年之前,灯具总厂的业务以民用灯为主,也就是说,业务主要针对家庭灯具方面。1990年之后,随着郭巨个体灯具业的崛起,民用灯业务逐渐被个体侵占。灯具总厂被迫转变业务方向,改而生产工程灯。这些工程灯包括工厂工矿灯系列、日光格栅灯系列、庭院灯景观灯系列、马路灯高杆灯系列、应急诱导灯系列、豪华水晶灯系列等。
销售对象也发生了改变,本来以五交化公司和大商场为主,如今以堂楼馆所及厂房的内饰安装为主。先与设计院打好交道,如此,设计院在给各地建筑设计图纸时,在需要安装灯具的场所、楼道,直接添上了宁波灯具总厂“映月灯饰”的备注,说明该灯饰宁波灯具总厂有售,这就给厂里产品打开了销路。再与安装公司打好交道,安装公司是直接负责安装的,对于使用哪种产品的权力更大。所以跟安装公司打好交道,对灯具总厂而言也是至关重要。
销售环节有了保障,质量方面也上了“保险”。这个“保险”是真正的保险,因为灯具总厂给每一盏销售出去的灯,都在太平洋保险公司买了产品质量险,只要用户因为产品质量出现事故,都会获得赔偿。给产品上保险的做法在当时很少见,不仅因为保险需要资金投入,更因为理念的缺失。灯具总厂先行一步做到了。销路与质量有了保证,就像鸟儿插上了双翼,灯具总厂的业务再一次实现腾飞。
三、对社会的贡献20世纪八九十年代,灯具总厂作为当时郭巨镇内最红火、最挣钱的企业,对社会公益事业也贡献颇多。
1988年,郭巨的一些主要道路路灯由灯具总厂赞助安装完成。1989年,郭巨影剧院落成,由灯具总厂赞助影剧院内所有照明用灯。1990年,灯具总厂出035古城郭巨·宁波灯具总厂样品室资一万元,赞助凤山路修建。1991年左右,凤凰山顶上造电视广播转播塔,灯具总厂不仅出资赞助,而且派人一起安装。1992年左右,出资两万元赞助郭巨中心小学成立乐器队。说到这个细节,袁昌友很开心,笑着说,当时小学校长是周毓敏先生,乐器队成立后,还专门让乐器队的孩子一路吹拉着乐器,到总厂来感谢。之后总厂还赞助郭巨中学建造升旗台。
袁昌友说,郭巨的那些单位只要开口了,不管当时效益好坏,我们总厂多多少少都会出钱,从不会让他们失望。
捐资,赞助,这是一个地方支柱企业的责任,更是改革开放时期一个企业家的担当。
说到灯具总厂后期衰落的原因,袁昌友总结了三点。一是20世纪90年代以后,个体灯具业发展迅猛,不仅蚕食了原本属于总厂的业务份额,还造成总厂的人才流失,因为厂里有许多业务骨干看到个体做灯具形势这么好,也无心上班了,纷纷下海单干。有句话说得好:“人心散了,队伍就不好带。”灯具总厂亦如此。二是相比个体经营,灯具总厂负担过重,既要负担在职职工的福利,又要036卷二一盏灯,点亮一座城负担退休职工的福利劳保,总体上需厂里三分之二的人去养三分之一的人。
第三个原因也是最大的原因就是体制问题。虽然1990年灯具总厂改为甬港合资企业,但内部运作的其实仍为集体企业那一套机制。随着20世纪90年代后期市场经济的迅猛发展,计划经济时代出生的老旧企业注定要被淘汰,这是发展规律,谁也改变不了。一个庞大、臃肿、内部管理机制接近僵化的企业能够支撑到2000年,能够看到新世纪的曙光,已经难能可贵。镇海县二轻局的老领导曾经叹息说:“这个灯具总厂能被老袁撑这么久,太不简单了!”在袁昌友身上,有着改革开放初期集体企业当家人的认真、肯吃苦的优秀品质。正是在他的带领下,灯具总厂才有了几十年的辉煌。
虽然掌握着一个地方大企业,在他身上却丝毫看不到掌权者的傲慢与张扬,有的只是低调、朴实。
他在担任灯具总厂厂长二十年间,获得过四次劳模荣誉,分别是连续两次获得北仑区区级劳模称号,一次宁波市市级劳模称号,一次宁波市特等劳模称号。得过这么多劳模荣誉的人,在北仑区估计也是比较少见的。但他从未在外人面前提起过,假如不是这一次采访,或许他还不会对外界透露。
袁昌友是郭巨灯具发展史上无法绕开的一个名字。我想,对于这样一位郭巨灯具制造的先行者,唯有把他和灯具总厂的故事真实记录下来,才是对未来最好的交代,才会给后来·1991年7月30日《宁波日报》刊载《投产一只成功一只:宁波灯具总厂形成新产品联合开发体系》人更多的启迪。
037近水楼台先得月——个体灯具业的兴旺发达史1980年的中国,改革开放的巨大引擎已经启动,经济细胞开始复苏,一个拥有十多亿人口的大国以不可逆转的姿态向商业社会迅速转轨。
1980到1990,是深刻影响郭巨的十年。
这十年间,郭巨灯具总厂与大华灯具厂作为郭巨灯具业的“黄埔军校”,为后来郭巨个体灯具业的兴旺发达,培养了许多优秀人才。这两个大厂,在郭巨灯具发展历史上,起到了无可替代的作用。首先,是这两个厂探索出了灯具致富这一条路;其次,这两厂为郭巨灯具走向全国,甚至于走向世界培养了最早一批开拓性人才。这两个厂是郭巨灯具最坚实的奠基石,之后才有了郭巨个体灯具业的风生水起。
郭巨个体灯具,从最小的配件开始。只要有一点点机会,郭巨人就不舍得放弃。因为在郭巨城里面,机会太少了,造个房要和旁人为了半尺地基争得面红耳赤,洗个衣服要抢河埠头,拉个手拉车要抢路。郭巨城太拥挤了,每个人都红着眼在抢夺城内有限的贫瘠的资源。
所以当灯具一出现,郭巨人都蠢蠢欲动,他们太需要机会,太想跳出郭巨城了。
一开始是少数人,其中就包括大华厂与灯具总厂的职工,他们不满足于企038卷二一盏灯,点亮一座城业的固定收入,率先尝试去外地租柜台卖灯。先从厂里赊一批灯出来,拿去外地销售。灯卖得挺快,于是第二批又接上了。他们成为郭巨个人灯具发展的最先“吃螃蟹者”。之后,这批人带动身边的亲戚朋友也外出“开灯”,郭巨个人灯具业的发展势头逐渐形成。
起先,他们从大华厂与灯具总厂直接拿货,到外地销售。那时全国各地的灯具用品较少,随便哪个地方都可以租柜台卖灯,不愁销路。所以一开始他们针对的目标市场是大城市,比如北京、上海、哈尔滨等地。到中后期,大城市的灯具市场有点饱和,才下沉到二三线城市。
更多章節請下載APP
海鷗小說APP 海量小說 隨時隨地免費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