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在版编目(CIP)数据《山海经之南山经》考证/马红光著.—广州:世界图书出版广东有限公司,20124ISBN9787510045813Ⅰ.①山…Ⅱ.①马…Ⅲ.①《山海经》—考证Ⅳ.①K928631中国版本图书馆CIP数据核字(2012)第078564号《山海经之南山经》考证策划编辑:陈名港责任编辑:钟加萍责任技编:刘上锦余坤泽出版发行:世界图书出版广东有限公司(广州市新港西路大江冲25号邮编:510300)电话:02034203432http://wwwgdstcomcn编辑邮箱:gzzjp2012@126com经销:全国各地新华书店印刷:北京振兴源印务有限公司印次:2012年6月第1版2012年6月第1次印刷规格:880mm×1230mm1/32625印张98千字书号:ISBN9787510045813/K·0133定价:2800元若因印装质量问题影响阅读,请与承印厂联系退换。书前言《山海经》是本怎样的书《山海经》在古代被当作纪实书籍看待,是中国各代史家的必备参考书。《山海经》书名最早见之于《史记》。司马迁虽不能理解其中一些内容,但比较谦虚,说:“至《禹本纪》、《山海经》所有怪物,余不敢言之也。”一百多年以后,同为西汉人的刘向、刘歆父子校订此书,认为该书“其事质明有信”,并举例说明:“孝武皇帝时尝有献异鸟者,食之百物,所不(肯)食。东方朔见之,言其鸟名,又言其所当食,如朔言。问朔何以知之,即《山海经》所出也。”其后汉朝兴起了一股《山海经》热,现在发掘的汉代文物中有很多根据《山海经》内容绘制的帛画、石刻等。《汉书·艺文志》将《山海经》列入形法家1《山海经之南山经》考证之首,即风水学的鼻祖,《隋书·经籍志》以下则多将其归入地理书。《山海经》被神化的原因既然《山海经》是本纪实的书,在人才辈出的中国,两千多年后的今天,为什么《山海经》仍然被当作神话著作来看待呢?《山海经》被神化的首要原因,是文字传播过程中字形、语音、语意的变化,使得后人无法理解前人记述的真实含义。《吕氏春秋·察传》云:“夫得言不可以不察,数传而白为黑,黑为白。故狗似玃,玃似母猴,母猴似人,人之与狗则远矣。此愚者之所以大过也。”比如《南山首经》记载“猼訑”这种动物,其特征之一是“九尾四耳”。这里的“九”在古代通“鸠”,即鸽子,“四”通“驷”,即马,“九尾四耳”实际上应该是“鸠尾驷耳”,就是说这种动物的尾巴像鸽子尾,耳朵像马的耳朵。这种动物就是今天的赛加羚羊(见本书动物篇),它的羚羊角是一味中药,现在仍叫九尾羊。如果人们不能理解“九尾四耳”的真实含义,很容易把这种动物想象成九条尾巴、四只耳朵的怪物。2前言《山海经》被神化的第二个原因,是汉代独尊儒术之后,儒家思想一支独大,文字掌握者和生产、生活严重脱节。文人们钻研的内容核定在“四书五经”,学习目标为“学而优则仕”,严重的官本位思想和蔑视劳动的教育导致这些人四体不勤,五谷不分,而《山海经》中所述诸内容,多是与人类生产、生活相关,他们自然无法将《山海经》记载的内容和现实中存在的事物进行匹配。历代文人对《山海经》的研究从来没有停止过,但多从咬文嚼字、牵强附会方面入手,反而更使《山海经》增加神秘色彩,越描越黑了。比如《南次二经》记载,有一种动物叫猾褢,“见则县有大繇”,本意是这种动物以鲜草为食,它们出现的地方就会有大草原(繇,草茂盛的样子,见本书地质篇),却被曲解为“繇通徭,即徭役”,搞成了这种动物出现的地方就会有比较繁重的徭役,而徭役只有官府才能摊派,一种动物竟然具有预报官府动态的功能,这就和《山海经》的本意相差十万八千里远了。而底层的劳动人民,虽然对各种动物、植物、矿物有所了解,但是由于不认识字,接触《山海经》的机会就更少了,自然无法解开《山海经》的真实面目。《山海经》被神化的第三个原因,是佛教传入中国后,3《山海经之南山经》考证为传播佛经方便,借用了中国本土的很多词语使用在佛教神话中,如神、鬼、龙、凤等。随着佛教影响的扩大,这些字词逐渐脱离了它本来的含义,成为神话中的重要角色,其形象在人们头脑中打上了深刻的烙印,记载有这些字词的《山海经》,也就被披上了神话的外衣。比如《南次三经》记载的凤皇这种动物,实际上是红腹角雉(见本书动物篇),它的头、背、胸、腹、翅膀上的花纹分别像汉字的德、礼、仁、信、义。但是佛教凤凰的形象在我们的头脑中印象太深刻了,一般人看到红腹角雉,很难和凤凰联系起来,因为它没有传说中经过加工的凤凰那么漂亮。《南山经》记载的是哪些地方的山《南山经》是五藏山经之首,其记载的大部分山脉因远离中原,远离商周之后的中国政治中心,在流传过程中所受的人为干扰小,较好地保持了《山海经》的本来面貌。《南山经》分为南山首经、南次二经、南次三经,所描述地形是长江以南山脉,包括中南半岛。对应今日地图,南山首经路线西起横断山,东至武夷山,所经过地区4前言大致相当于中国西藏、云南、贵州、湖南、江西、福建;南次二经路线西起神农架,东至雁荡山,所经过地区大致相当于中国湖北、江西、安徽、江苏、浙江;南次三经西起若干山脉,东至戴云山,路线所经过地区,大致相当于缅甸、泰国、老挝、越南、中国广西、广东、福建。三条路线平行而互不交叉,首经路线在中间,次经路线在首经上方,三经路线在首经下方。从记载的内容来看,《南山经》成书时间要早于大禹治水时期。《南山经》中有一座山叫会稽之山,史载此山是大禹活动的重要场所,大禹封禅、娶亲、计功、归葬均在此山,但是《南山经》中没有关于大禹的任何记载。另外,《南山经》中记载了一种地形叫“毗”,即今天的盆地(见本书地质篇),柜山“北望诸毗”,浮玉之山“东望诸毗”,即登山能看到各个盆地,可见写此经时大洪水尚未发生,应在大禹治水之前。从分布范围来看,《南山经》记载的山脉范围西起西海(今印度一带),东到东海(今东海),北达长江,南到中南半岛,包括并超过了今天中国南方的范围。由此可见,在商周局限于中原一带发展之前,我们的先祖的活动范围曾经达到并超过了当今中国统治的南方疆域,《南山5《山海经之南山经》考证经》的研究发现,可以为解决我国同外国的领土纠纷提供部分历史依据。关于本书笔者经过研究,发现《南山经》中记载的植物、动物、矿产、山脉、河流等在现实中都可以一一找到对应,因此整理成册,奉献给读者。笔者对《南山经》中需要解释的名词进行了整理,分为疾病篇、地质篇、矿物篇、植物篇、动物篇、山河篇六个部分,广大读者在了解过这些名词后再去读《南山经》,就会有豁然开朗的感觉。本书出版的目的,就是要帮助国人读懂《山海经》,体会到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为自己是中国人而自豪。因水平有限,书中难免有不足之处,欢迎广大读者批评指正。本书引用的部分文字资料因无法找到准确来源而未标注出处,请原作者和本书作者(手机:13162765556)联系以便按相关规定支付稿酬。本书部分图片资料由前图网和微图网提供。6目录《南山经》原文南山首经…………………………………………………………1南次二经…………………………………………………………3南次三经…………………………………………………………6疾病篇1.迷:精神病……………………………………………………112.瘕疾:肿瘤病………………………………………………111书《山海经之南山经》考证3.聋:耳聋病……………………………………………………124.肿疾:水肿病………………………………………………125.妒:心绞痛……………………………………………………136.畏:惊风病……………………………………………………147.卧:风湿病……………………………………………………158.蛊:寄生虫病………………………………………………169.惑:神经衰弱………………………………………………1610.疥:疥疮……………………………………………………1711.痔:痔疮……………………………………………………1712.劳:肺结核…………………………………………………18地质篇1.无草木:草木稀疏原因多…………………………………212.四方:四面如一是相仿……………………………………223.多沙石:因砂成沙误解大…………………………………224.毗:在人为肚脐,在地为盆地………………………………235.山之阴阳:山南为阳北为阴………………………………236.大水:水源充沛的大江河…………………………………247.大繇:丰美茂盛的大草原…………………………………248.渤海:古之渤海今海湾……………………………………242目录9.丘山:岛上小山为丘山……………………………………2510.谷:两山之间有夹道………………………………………2511.凯风:凯风自南暖人心……………………………………2612.条风:条风居东北,主出万物……………………………2713.穴:水满则溢是壶穴………………………………………27矿物篇1.金:惟金三品黄白赤………………………………………312.玉:石之美者俱为玉………………………………………313.育沛:琥珀别称,可消肿……………………………………324.水玉:水晶别称,用途广……………………………………335.底:砥砺即是磨刀石………………………………………336.青雘:天然之墨作书画……………………………………347.丹粟:朱砂别称,可安神……………………………………348.砆石:砚台原料有讲究……………………………………359.博石:大块石头多奇景……………………………………36植物篇1.桂:百药之长,炖肉必备……………………………………393《山海经之南山经》考证2.祝馀:内补精血,外治跌打…………………………………403.榖:制衣造纸,治疗脚气……………………………………424.迷榖:安神泄忿,精神不迷…………………………………435.棪木:清热止渴,令人润泽…………………………………446.梓:维桑与梓,必恭敬止……………………………………467.枏:利水消肿,名贵木材……………………………………478.荆:杀虫止痒,造船搭桥……………………………………499.杞:清热止痛,家具好料……………………………………5010.穀:养肾益气,开胃补虚…………………………………5111.漆:防腐绝缘,涂器入药…………………………………5312.饴:谷类发酵,补虚治劳…………………………………5513.白:制糖主料,生津润燥………………………………56动物篇1.禺:赤目长尾,脑袋像鬼……………………………………612.狌狌:白耳善跑,不是猩猩…………………………………623.白猿:长臂白毛,横跨中越…………………………………644.蝮虫:受其伤害,五步必倒…………………………………655.鹿蜀:保男护女,送子麒麟…………………………………666.虺:为蛇有毒,泛指蛇类……………………………………684目录7.旋龟:补肾防聋,可以磨刀…………………………………698.留牛:拉犁耕田,高原之舟…………………………………709.鯥:形牛实鱼,消肿利水……………………………………7110.狸:体大如猫,有纹似豹…………………………………7311.類:自为公母,食之不妒…………………………………7412.九:九鸠通用,鸽类总称…………………………………7513.四:四驷相通,马之别称…………………………………7714.猼訑:九尾之羊,今仍药用………………………………7815.:丝羽眼脚黑,药鸡治风湿…………………………7916.九尾狐:豺狼同类,久被误读……………………………8117.灌灌:苦口婆心,开胃安神………………………………8218.赤鱬:鱼形人面,除湿止痒………………………………8419.鸳鸯:雌雄相伴,不离不弃………………………………8520.豚:本意小猪,泛指家猪…………………………………8621.狸力:靠蚁充饥,其现蚁多………………………………8722.鸱:古指鹞鹰,食鸟凶猛…………………………………8823.鴸鸟:鹰貌人手,叫输想赢………………………………8924.长右:马耳短尾,喜山爱水………………………………9125.彘:除了指猪,还能指狮…………………………………9226.猾褢:形态似人,食草冬眠………………………………9427.鮆鱼:开胃健脾,增肥良药………………………………965《山海经之南山经》考证28.:似羊无须,胆小敏感…………………………………9729.茈蠃:清热利水,南方美食………………………………9830.蛊雕:象雕有角,体大食人………………………………9931.象:亚非大象,古今一样…………………………………10132.犀:两角犀牛,今在亚非…………………………………10233.兕:独角犀牛,今在亚洲…………………………………10334.雉:雄者美丽,雌者平淡…………………………………10435.:群居朋飞,疏风透疹…………………………………10536.瞿如:外形像,白头三趾………………………………10637.虎蛟:鱼身蛇尾,去肿治痔………………………………10738.凤皇:五采而文,因德称王………………………………10839.鲋:今之鲫鱼,利水健脾…………………………………11140.鱄鱼:形似鲫鱼,遇旱翻山………………………………11241.枭:捕鼠能手,猫头鹰也…………………………………11342.顒:人面马眼,蝗虫克星…………………………………11443.鹓雏:凤凰同类,羽毛黄色………………………………115山河篇1.鹊山:今横断山……………………………………………1192.招瑶之山:今伯舒拉岭—高黎贡山……………………1206目录3.西海:今阿拉伯海+孟加拉湾+安达曼海+印度河恒河低地………………………………………………1204.丽之水:今伊洛瓦底江…………………………………1215.堂庭之山:今无量山、哀牢山……………………………1226.猨翼之山:今拱王山………………………………………1227.杻阳之山:今乌蒙山………………………………………1258.怪水:今三岔河……………………………………………1289.宪翼之水:今乌江…………………………………………12910.柢山:今大娄山…………………………………………12911.亶爰之山:今武陵山……………………………………13012.基山:今雪峰山…………………………………………13013.青丘之山:今罗霄山……………………………………13114.南山首经之英水:今浏阳河……………………………13315.即翼之泽:今湘江………………………………………13316.箕尾之山:今武夷山……………………………………13417.东海:今中国东海………………………………………13518.汸水:今建溪……………………………………………13619.淯:今闽江………………………………………………13620.柜山:今神农架…………………………………………13721.流黄:今达州……………………………………………13822.南山次经之英水:今香溪河……………………………1397《山海经之南山经》考证23.赤水:今长江……………………………………………13924.长右之山:今幕阜山……………………………………14125.尧光之山:今庐山………………………………………14226.羽山:今黄山……………………………………………14327.瞿父之山:今铜陵群山…………………………………14428.句余之山:今句容市茅山………………………………14529.浮玉之山:今天目山……………………………………14630.具区:今太湖……………………………………………14631.苕水:今苕溪……………………………………………14732.成山:今天台山…………………………………………14733.水:今三茅溪…………………………………………14934.虖勺:今始丰溪…………………………………………14935.会稽之山:今怀玉山……………………………………15036.勺水:今玉山水…………………………………………15337.湨:今信江………………………………………………15438.夷山:今仙霞岭…………………………………………15439.列涂:今鄱阳湖…………………………………………15540.仆勾之山:今龙门山……………………………………15541.咸阴之山:今会稽山……………………………………15642.洵山:今白际山…………………………………………15743.洵水:今马金溪…………………………………………1578目录44.阏之泽:今衢江…………………………………………15845.虖勺之山:今洞官山……………………………………15946.滂水:今瓯江……………………………………………16047.区吴之山:今大盘山……………………………………16048.鹿水:今好溪……………………………………………16149.鹿吴之山:今括苍山……………………………………16150.泽更之水:今楠溪江……………………………………16251.漆吴之山:今雁荡山……………………………………16352.天虞之山:今缅甸若开山脉……………………………16453.祷过之山:今东缅高原…………………………………16554.泿水:今缅甸锡当河……………………………………16555.丹穴之山:今清迈高原…………………………………16656.丹水:今湄南河…………………………………………16657.发爽之山:今长山山脉…………………………………16658.汎水:今越南蓝江………………………………………16759.旄山:今六诏山…………………………………………16760.旄山之尾:今那坡县境内山脉…………………………16861.育遗:今靖西大峡谷……………………………………16862.非山:今广西弧形山脉…………………………………16963.非山之首:今都阳山……………………………………16964.阳夹之山:今苗岭………………………………………1709《山海经之南山经》考证65.灌湘之山:今海洋山……………………………………17066.鸡山:今萌渚岭…………………………………………17167.黑水:今贺江……………………………………………17268.令丘之山:今骑田岭……………………………………17269.中谷:今乳源大峡谷……………………………………17370.仑者之山:今九连山……………………………………17371.禺槀之山:今莲花山……………………………………17472.南禺之山:今戴云山……………………………………17473.佐水:今晋江……………………………………………175结束语………………………………………………………17610《南山经》原文南山首经《南山经》之首曰鹊山。其首曰招摇之山,临于西海之上。多桂多金玉。有草焉,其状如韭而青华(huā),其名曰祝馀(yú),食之不饥。有木焉,其状如榖(gǔ)而黑理,其华(huā)四照。其名曰迷榖,佩之不迷。有兽焉,其状如禺而白耳,伏行人走,其名曰狌狌(xīng),食之善走。丽(jǐ)之水出焉,而西流注于海,其中多育沛,佩之无瘕(jiǎ)疾。又东三百里,曰堂庭之山。多棪(yǎn)木,多白猿,多水玉,多黄金。又东三百八十里,曰猨(yuán)翼之山。其中多怪兽,水多怪鱼。多白玉,多蝮虫,多怪蛇,多怪木,不可以上。1《山海经之南山经》考证又东三百七十里,曰杻阳之山,其阳多赤金,其阴多白金。有兽焉,其状如马而白首,其文如虎而赤尾,其音如谣,其名曰鹿蜀,佩之宜子孙。怪水出焉,而东流注于宪翼之水。其中多玄龟,其状如龟而鸟首虺(huǐ)尾,其名曰旋龟,其音如判木,佩之不聋,可以为底。又东三百里,曰柢(dǐ)山。多水,无草木。有鱼焉,其状如牛,陵居,蛇尾有翼,其羽在魼(qū)下,其音如留牛,其名曰鯥(lù),冬死而夏生。食之无肿疾。又东三百里,曰亶(dǎn)爰(yuán)之山。多水,无草木,不可以上。有兽焉,其状如狸而有髦(máo),其名曰類(lèi),自为牝(pìn)牡(mǔ),食者不妒。又东三百里,曰基山。其阳多玉,其阴多怪木。有兽焉,其状如羊,九尾四耳,其目在背,其名曰猼(bó)訑(yí),佩之不畏。有鸟焉,其状如鸡而三首、六目、六足、三翼,其名曰(chǎng)(fū),食之无卧。又东三百里,曰青丘之山。其阳多玉,其阴多青雘(huò)。有兽焉,其状如狐而九尾,其音如婴儿,能食人,食者不蛊(gǔ)。有鸟焉,其状如鸠,其音如呵,名曰灌灌,佩之不惑。英水出焉,南流注于即翼之泽。其中多赤鱬(rú),其状如鱼而人面,其音如鸳鸯,食之不疥2《南山经》原文(jiè)。又东三百五十里,曰箕(jī)尾之山,其尾踆(cūn)于东海,多沙石。汸(fāng)水出焉,而南流注于淯(yù),其中多白玉。凡鹊山之首,自招摇之山以至箕尾之山,凡十山,二千九百五十里,其神状皆鸟身而龙首。其祠之礼:毛,用一璋玉瘗(yì);糈(xǔ)用稌(tú)米,一璧稻米,白菅(jiān)为席。南次二经《南次二经》之首曰柜山,西临流黄,北望诸毗(pí),东望长右。英水出焉,西南流注于赤水。其中多白玉,多丹粟。有兽焉,其状如豚,有距,其音如狗吠,其名曰狸力,见(xiàn)则其县多土功。有鸟焉,其状如鸱(chī)而人手,其音如痹(bì),其名曰鴸(zhū)鸟,其名自号也,见则其县多放士。东南四百五十里,曰长右之山。无草木,多水。有兽焉,其状如禺而四耳,其名长右,其音如吟,见则郡县大水。又东三百四十里,曰尧光之山。其阳多玉,其阴多3《山海经之南山经》考证金。有兽焉,其状如人而彘(zhì)鬣(liè),穴居而冬蛰,其名曰猾褢(huái),其音如斫(zhuó)木,见则县有大繇(yáo)。又东三百五十里,曰羽山。其下多水,其上多雨,无草木,多蝮虫。又东三百七十里,曰瞿(qú)父之山。无草木,多金玉。又东四百里,曰句余之山。无草木,多金玉。又东五百里,曰浮玉之山。北望具区(oū),东望诸毗。有兽焉,其状如虎而牛尾,其音如吠犬,其名曰彘,是食人。苕(tiáo)水出于其阴,北流注于具区,其中多鮆(zī)鱼。又东五百里,曰成山。四方而三坛,其上多金玉,其下多青雘,水出焉,而南流注于虖(hū)勺(shuò),其中多黄金。又东五百里,曰会(guì)稽(jì)之山,四方。其上多金玉,其下多砆(fū)石。勺水出焉,而南流注于湨(jué)。又东五百里,曰夷山。无草木,多沙石,湨水出焉,而南流注于列涂。4《南山经》原文又东五百里,曰仆勾之山,其上多金玉,其下多草木。无鸟兽,无水。又东五百里,曰咸阴之山,无草木,无水。又东四百里,曰洵山。其阳多金,其阴多玉,有兽焉,其状如羊而无口,不可杀也,其名曰(huān)。洵(xún)水出焉,而南流注于阏(è)之泽,其中多芘(zǐ)蠃(luó)。又东四百里,曰虖勺之山。其上多梓(zǐ)枏(nán),其下多荆杞(qǐ)。滂(pāng)水出焉,而东流注于海。又东五百里,曰区吴之山。无草木,多沙石,鹿水出焉,而南流注于滂水。又东五百里,曰鹿吴之山。上无草木,多金石。泽更之水出焉,而南流注于滂水。水有兽焉,名曰蛊雕,其状如雕而有角,其音如婴儿之音,是食人。东五百里,曰漆吴之山。无草木,多博石,无玉。处于东海,望丘山,其光载出载入,是惟日次。凡《南次二经》之首,自柜山至于漆吴之山,凡十七山,七千二百里。其神状皆龙身而鸟首。其祠:毛用一璧瘗,糈用稌。5《山海经之南山经》考证南次三经《南次三经》之首,曰天虞之山。其下多水,不可以上。东五百里,曰祷过之山,其上多金玉,其下多犀(xī)兕(sì),多象,有鸟焉,其状如鵁(jiāo)而白首三足人面,其名曰瞿如,其鸣自号也。泿(yín)水出焉,而南流注于海。其中有虎蛟,其状鱼身而蛇尾,其音如鸳鸯,食者不肿,可以已痔。又东五百里,曰丹穴之山。其上多金玉。丹水出焉,而南流注于渤海。有鸟焉,其状如鸡,五采而文,名曰凤皇,首文曰德,翼文曰义,背文曰礼,膺(yīng)文曰仁,腹文曰信。是鸟也,饮食自然,自歌自舞,见则天下安宁。又东五百里,曰发爽之山。无草木,多水,多白猿。汎(fàn)水出焉,而南流注于勃海。又东四百里,至于旄(máo)山之尾,其南有谷,曰育遗,多怪鸟,凯风自是出。又东四百里,至于非山之首。其上多金玉,无水,其下多蝮虫。6《南山经》原文又东五百里,曰阳夹之山。无草木,多水。又东五百里,曰灌湘之山。上多木,无草,多怪鸟,无兽。又东五百里,曰鸡山。其上多金,其下多丹雘。黑水出焉,而南流注于海。其中有鱄(tuán)鱼,其状如鲋(fù)而彘毛,其音如豚,见则天下大旱。又东四百里,曰令丘之山。无草木,多火。其南有谷焉,曰中谷,条风自是出。有鸟焉,其状如枭(xiāo),人面四目而有耳,其名曰顒(yú),其鸣自号也,见则天下大旱。又东三百七十里,曰仑者之山。其上多金玉,其下多青雘。有木焉,其状如穀(gǔ)而赤理,其汗如漆,其味如饴(yí),食者不饥,可以释劳,其名曰白(gāo),可以血玉。又东五百八十里,曰禺槀(gǎo)之山。多怪兽,多大蛇。又东五百八十里,曰南禺之山。其上多金玉,其下多水。有穴焉,水出辄(zhé)入,夏乃出,冬则闭。佐水出焉,而东南流注于海,有凤皇、鵷(yuān)雏。凡《南次三经》之首,自天虞之山以至南禺之山,凡7《山海经之南山经》考证一十四山,六千五百三十里。其神皆龙身而人面。其祠皆一白狗祈,稰用稌。右南经之山志,大小凡四十山,万六千三百八十里。8疾病篇JIBINGPIAN疾病篇1.迷:精神病中医上迷病全称痰迷心窍,又称痰阻心窍、痰蒙心包,指痰浊阻遏心神,引起意识障碍。痰在中医上广义含义指人体津液因代谢迟缓而聚集成的比较稠的物质。迷病症状:神志模糊、精神抑郁或举止失常、喃喃自语,或昏倒于地、不省人事、喉中痰鸣,苔白腻,脉滑等。迷症大致相当于西医中的精神病。2.瘕疾:肿瘤病《诸病源候论·瘕病候》:“瘕病者,由寒温不适,饮食不消,与藏气相搏,积在腹内,结块瘕痛,随气移动是也。言其虚假不牢,故谓之为瘕也。”11《山海经之南山经》考证《罗氏会约医镜》:“瘕者得之伤血,肋间有块如石,按之痛引少腹,去来无常,肚硬而胀,食减餐泥,假物成形,如血鳖之类。……治宜调养脾胃,磨积消疳,奏效迟缓。”根据发病原因和症状,瘕疾在中医上分为食瘕、鳖瘕、虫瘕、蛲瘕、虙瘕、血瘕、酒瘕、谷瘕、水瘕、青瘕、燥瘕、黄瘕、脂瘕、狐瘕、肠覃、石瘕等。瘕疾大致相当于西医中的肿瘤病。3.聋:耳聋病耳聋病指听觉能力部分或全部丧失的一种疾病。中医认为引起耳聋的主要原因有肝肾阴虚、心脾两虚、气血亏虚、痰浊中阻、肝胆湿热等。4.肿疾:水肿病中医上将各种原因导致的体内水液运行障碍,水湿停留,泛溢肌肤,引起头面部、四肢甚至全身浮肿的病症,12疾病篇称水肿。引起水肿的主要原因有:(1)风湿外袭,内舍于肺,肺失宣降,则水道不通,水液溢于肌肤,发为水肿;(2)饮食劳倦,伤及脾胃,运化失司,水湿停聚,横溢肌肤,发为水肿;(3)房劳过度,内伤肾元,不能化气行水,水湿内停,溢于肌肤而水肿。5.妒:心绞痛《黄帝内经》按阴阳二气所占比例将人分为五类,分别为太阴、少阴、太阳、少阳、阴阳平和,其中少阴之人容易患心痛病。《灵枢经·通天》:“少阴之人,小贪而贼心,见人有亡,常若有得,好伤好害,见人有荣,乃反愠怒,心疾而无恩,此少阴之人也。”意思是说,少阴之人喜欢贪图小利,心里喜欢算计,看到别人有损失,好像自己受益一样幸灾乐祸,好伤害别人,看到别人有了荣誉,自己就感到愤怒,心怀嫉妒而从不感恩报德,这就是少阴类型人的特征。少阴之人“多阴而少阳,其血易脱,其气易败”,意13《山海经之南山经》考证思是这类人阴气多而阳气少,容易供血不足,容易呼吸困难,从而导致心腹疼痛。妒病大致相当于西医中的心绞痛一类。6.畏:惊风病《素问·宣明五气篇》:“精气并于心则喜,并于肺则悲,并于肝则忧,并于脾则畏,并于肾则恐,是谓五并,虚而相并者也。”后世将恐症和畏症归于一类,就是惊风病。惊风是小儿时期常见的一种急重病症,以临床出现抽搐、昏迷为主要特征。又称“惊厥”,俗名“抽风”。任何季节均可发生,一般以1~5岁的小儿为多见,年龄越小,发病率越高。惊风的症状,临床上可归纳为八候。所谓八候,即搐、搦、颤、掣、反、引、窜、视。八候的出现,表示惊风已在发作。但惊风发作时,不一定八候全部出现。由于惊风的发病有急有缓,症候表现有虚有实,有寒有热,故临症常将惊风分为急惊风和慢惊风。凡起病急暴,属阳属实者,统称急惊风;凡病势缓慢,属阴属虚者,统称慢惊风。14疾病篇小儿惊风的致病因素,分为以下几种:(1)外感六淫,即气候变化引起,尤以风邪、暑邪、湿热疫疠之气为主。(2)饮食不当引起,如饮食不节,或误食污染有毒之食物等。(3)受到外界刺激引起,如目触异物,耳闻巨声,或不慎跌仆,暴受惊恐等。7.卧:风湿病卧的本意是横陈,即躺或者趴,这里指痹症,即是由风、寒、湿、热等引起的以肢体关节及肌肉酸痛、麻木、重着、屈伸不利,甚或关节肿大灼热等为主证的一类病症,因行动不便而须卧在床上。《黄帝内经》:“故人卧血归于肝,肝受血而能视,足受血而能步,掌受血而能握,指受血而能摄。卧出而风吹之,血凝于肤者为痹,凝于脉者为泣,凝于足者为厥,此三者,血行而不得反其空,故为痹厥也。”《金匮要略·痉湿暍病脉证治》:“病者一身尽疼,发热,日晡所剧者,名风湿。此病伤于汗出当风,或久伤取15《山海经之南山经》考证冷所致也。”《诸病源候论·风病诸候》:“风湿者,是风气与湿气共伤于人也。其状令人懈惰,精神昏愦,若经久,亦令人四肢缓纵不随,入藏则喑哑,口舌不收;或脚痹弱,变成脚气。”8.蛊:寄生虫病寄生虫如血吸虫等引起臌胀称“虫臌”又称“蛊胀”,简称“蛊”。临床以本虚标实或虚实夹杂证多见,初起时腹部胀满,胁下有痞块,以后腹水逐渐增加时,面色苍白或萎黄或晦黑,肌肉消瘦,食量减少,倦怠无力。现代医学的肝硬化、腹腔内肿瘤、结核性腹膜炎等形成腹水,出现类似臌胀的症候。可导致肝脾肾功能障碍,肝气郁结,气滞血瘀,遂致脉络壅塞、气结、血瘀、水裹等其他疾病。9.惑:神经衰弱《左传·昭公元年》:“天有六气……淫生六疾。……16疾病篇阴淫寒疾,阳淫热疾,风淫末疾,雨淫腹疾,晦淫惑疾,明淫心疾。”意思是说,阴、晴、风、雨、夜、昼时间长短不协调,都会使人患病。晦即夜晚,惑疾即迷惑之疾,心情不安,疑神疑鬼,意思是黑夜的时间太长容易让人产生精神问题。惑疾大致相当于西医中的神经衰弱。10.疥:疥疮疥即疥疮,是由于疥虫感染皮肤引起的皮肤病,症状是皮肤剧烈瘙痒(晚上尤为明显),而且皮疹多发于皮肤皱褶处,特别是阴部。疥疮是通过密切接触传播的疾病。疥疮的传染性很强,在一家人或集体宿舍中往往相互传染。疥虫离开人体能存活2~3天,因此,使用病人用过的衣服、被褥、鞋袜、帽子、枕巾也可间接传染。11.痔:痔疮痔又名痔疮、痔核、痔病、痔疾等,是人体直肠末端17《山海经之南山经》考证黏膜下和肛管皮肤下静脉丛发生扩张和屈曲所形成的柔软静脉团,是一种常见的肛肠疾病。中医认为脏腑本虚、气血亏损是痔的发病基础,而情志内伤、劳倦过度、长期便秘、饮食不节、妇女妊娠等为诱因,使脏腑阴阳失调,气血运行不畅,经络受阻,燥热内生,热与血相搏,气血纵横,经脉交错,结滞不散而成。12.劳:肺结核劳通痨,痨病,又名痨虫病、肺虫病,即今天的肺结核。肺结核是结核杆菌侵入体内引起的感染,是青年人容易发生的一种慢性和缓发的传染病。一年四季都可以发病,15~35岁的青少年是结核病的高发年龄段。潜伏期4~8周。其中80%发生在肺部,其他部位(颈淋巴、脑膜、腹膜、肠、皮肤、骨骼)也可继发感染。主要经呼吸道传播,传染源是接触排菌的肺结核患者。18地质篇DIZHIPIAN地质篇1.无草木:草木稀疏原因多无草木的意思是草木稀疏,而不是一点草木都没有。导致草木稀疏的地质地貌有多种,比较典型的有:(1)岩溶地貌,即喀斯特地貌。这种地貌是因为可溶性岩石,特别是碳酸盐类岩石(如石灰岩、石膏等),受含有二氧化碳的流水溶蚀,有时并加以沉积作用而形成,往往呈奇特形状,有洞穴、石芽、石沟、石林、溶洞、地下河,也有峭壁。(2)花岗岩地貌,即花岗岩体所构成的峰林状高丘与球状石蛋或馒头状岩丘的通称。前者主要由具岩株构造的花岗岩体组成,地势陡拔,岩石裸露,沿节理、断裂有强烈的风化剥蚀及流水切割,形成奇峰深壑。后者由穹窿状花岗岩体构成,具红色风化壳,厚10~80米,风化壳剥离后,出露球状石蛋或馒头状岩丘,地势浑圆。(3)熔岩地貌,即火山岩地貌,由于火山长期多次的21《山海经之南山经》考证喷发,火山物质日积月累的堆积,其往往形成巍峨耸立的山峰。因断层、节理发育常形成陡坎地形,山坡陡险、谷地幽深、深渊峡谷,与碧水湍流结合,常形成气势磅礴、蔚为壮观的瀑布。由崩塌搬运的巨大岩块堆积在一起又组合成许多造型地貌景观,独具特色。2.四方:四面如一是相仿“方”通“仿”,《荀子·劝学》:“方其人之习君子之说,则尊以遍矣,周于世矣。”《商君书·算地》:“今世巧而民淫,方效汤武之时,而行神农之事。”“四方”即“四仿”,意思是四面相仿。3.多沙石:因砂成沙误解大这里的“沙”应通“砂”,指的是砂岩地貌。砂岩地貌是因砂岩发育形成的地貌。因砂岩的矿物成分、硬度和胶结程度的不同,发育的地貌也不相同。石英砂岩或由硅质胶结的砂岩,抗风化和侵蚀作用22地质篇强,常形成相对高起的山岭。胶结不坚实的粗砂岩、长石砂岩则常成丘陵或盆地。如湖南和江西中部的红砂岩丘陵,安徽南部、浙江西部的红砂岩盆地,彼此串通相联,内部广泛分布砂岩缓丘。中国三大砂岩地貌分别是张家界地貌、丹霞地貌和嶂石岩地貌。4.毗:在人为肚脐,在地为盆地毗的本意是肚脐,中间低,四周高,应用在地貌上,就是指盆地。5.山之阴阳:山南为阳北为阴山之阴指山的北面,山之阳指山的南面。《说文解字》:“(阴)暗也,水之南、山之北也。”《谷梁传·僖公二十八年》:“山南为阳,水北为阳。”23《山海经之南山经》考证6.大水:水源充沛的大江河大水指大江或大河。《史记·大宛列传》:“其人民乘象以战。其国临大水焉。”唐·韩愈《闵己赋》:“行舟檝而不识四方兮,涉大水之漫漫。勤祖先之所贻兮,勉汲汲于前修之言。”宋·苏舜钦《蜀士》:“放蛟入大水,驱虎还深山。”7.大繇:丰美茂盛的大草原大繇即今天的大草原。《禹贡》:“厥草惟繇。”繇这里指蕨草茂盛的样子,大繇,即大草原。8.渤海:古之渤海今海湾渤海指今天的海湾。渤的本意是指水涌的样子。海湾三面环陆,海水往来24地质篇激荡,所以称“渤海”。世界十大海湾包括:孟加拉湾、墨西哥湾、几内亚湾、阿拉斯加湾、巴芬湾、哈德逊湾、卡奔塔利湾、大澳大利亚湾、波斯湾、泰国湾。中国十大海湾包括:辽东湾、渤海湾、莱州湾、胶州湾、海州湾、杭州湾、北部湾、兴化湾、三沙湾、大亚湾。9.丘山:岛上小山为丘山丘山即今天的岛屿。《广雅·释丘》:“小陵曰丘。”《六书故》:“屿,平地小山也。”10.谷:两山之间有夹道谷在地形上指两山之间的夹道或水道。谷的分类有:(1)溪谷:指小的谷地,两侧为山丘或小山丘,中间为泉水或溪流构成的地形。此类地形分布于岗地、低山丘25《山海经之南山经》考证陵地区,多表现为小的山坡地形。(2)河谷:两侧为山脉或大山、中间为河流构成的地形。河谷多位于丘陵、山区,河谷地形构成“河谷平原”。河谷平原的地势较平坦,中间的河道水流平缓。(3)峡谷:二侧为陡峭的山峰、山脉、高原边缘。根据形态可细分为V形谷和U形谷。(4)悬谷:指冰蚀速度在主流较支流快速,形成支流悬在主流的河崖上,呈现支流是以瀑布流入主流。(5)冰斗:又称围谷、圈谷,指冰河在潜移过程中,将表土上碎屑、粗砾挟带着移动,因此产生磨擦侵蚀,直到冰河完全退去后,留下近似圆状的谷地。(6)断层谷:指断层作用下,形成一道与断层线平行的谷地。11.凯风:凯风自南暖人心凯风即今天的南风,是夏天的风。《诗经》:“凯风自南,吹彼棘心。”《尔雅·释天》:“南风谓之凯风。”26地质篇12.条风:条风居东北,主出万物条风即今天的东北风或东风,是春天的风。《史记·律书》:“条风居东北,主出万物。条之言条治万物而出之,故曰条风。”《淮南子·天文训》:“距日冬至四十五日条风至。”《淮南子·墬形训》:“东方曰条风。”13.穴:水满则溢是壶穴“有穴焉,水出辄入,夏乃出,冬则闭”,这里的穴指深潭。深潭学名“壶穴”,是因山区河流中湍急水流挟带砾石,在构造破碎、岩性软弱处冲刷、旋磨形成的深穴,其上方为岩坎,是急流或瀑布所在。深潭其形似井,水满则溢,而上方有急流或瀑布水源不断注入,是谓“水出辄入”;瀑布或溪流夏天水量充沛,冬天会出现断流,当水源断流时,深潭中的水就不再溢出,是谓“夏乃出,冬则闭”。27矿物篇KUANGWUPIAN矿物篇1.金:惟金三品黄白赤古代金分三种,黄金即今天的金,白金即今天的银,赤金即今天的铜。《史记·平准书》:“虞夏之际,金分三品,或黄或白或赤。”《汉书·食货志》云:“金有三等:黄金为上,白金为中,赤金为下。释之者皆以金、银、铜当之。《禹贡》‘惟金三品’,亦犹是也。然不曰金、银、铜而必曰黄金、白金、赤金者,盖古人制名,必自金始,由金而分也。”南朝梁江淹《铜剑赞》:“黑金是铁,赤金是铜,黄金是金。”2.玉:石之美者俱为玉《说文》:“玉,石之美者。”31《山海经之南山经》考证狭义上玉指软玉和硬玉。软玉的硬度一般为56~65度,呈不透明或半透明状,按颜色分为白玉、黄玉、青玉、碧玉、墨玉和糖玉,因以新疆和田地区出产最佳,人们常把软玉称为和田玉。硬玉是指产于缅甸的翡翠。广义上的玉还包括宝石和彩石。宝石如钻石、玛瑙、水晶、琥珀、绿松石、珊瑚、珍珠等。彩石即假玉,如汉白玉、京白玉、南阳玉、蓝田玉等。3.育沛:琥珀别称,可消肿育沛即今天的琥珀。育沛,别名虎魄、琥珀、珀、蜜蜡、遗玉、江珠、顿牟、育沛和红松香等,来源为古代松柏科、豆科植物的树脂,埋于地层年久而成的化石样物质,通常年龄大于1500万年。国内产于辽宁、河南、广西、贵州、云南等省。琥珀性味甘平,主治惊悸失眠、惊风癫痫、血淋血尿、血滞经闭、产后瘀滞腹痛、症瘕积聚、目生障翳、痈肿疮毒等。《本经逢原》记载:“琥珀,消磨渗利之性,非血结膀胱者不可误投。和大黄、鳖甲作散,酒下方寸32矿物篇匕,治妇人腹内恶血,血尽则止。血结肿胀,腹大如鼓,而小便不通者,须兼沉香辈破气药用之。又研细敷金疮,则无瘢痕,亦散血消瘀之验。”4.水玉:水晶别称,用途广水玉即今天的水晶。水晶又称水碧、水精、石英、晶玉等,是一种无色透明的大型石英结晶体矿物。它的主要化学成分是二氧化硅。水晶一般呈无色、紫色、黄色、绿色及烟色等,玻璃光泽,透明至半透明,硬度7,性脆,无解理,密度为256~266克/立方厘米,折射率为1544~1553,色散为0013,熔点为1713摄氏度。水晶用途广泛,具有聚焦折射、储存资料、传递讯息、能源转换、能量扩大五大功能。5.底:砥砺即是磨刀石底通砥,砥砺,即磨刀石。33《山海经之南山经》考证《汉书·枚乘传》:“磨砻底厉,不见其损,有时而尽;种树畜养,不见其益,有时而大。”意思是说,磨刀石平时的磨损不容易觉察到,但终有用尽的一天;种树木养家畜,平时感觉不到它在增长,但总有长大的一天。6.青雘:天然之墨作书画青雘即今天的石墨。青,在古代多指黑,雘指似土一样的颜料,青雘就是指黑色似土的颜料。中国书画一般称作丹青,就是因为其主要是用朱砂和墨来创作的,那么这里的青雘,就是指的墨的原料。墨按照原料来源分两类,一种原料来自天然墨,也就是石墨;另一种原料来自人工,如碳黑、松烟等。《山海经》中记载的青雘,因为是山中所产,当是指天然墨,即石墨。7.丹粟:朱砂别称,可安神丹粟即今天的朱砂。34矿物篇丹粟,就是小米状的丹砂。丹砂,又称朱砂、辰砂,朱砂的粉末呈红色,先是作颜料或涂料,后来又被用于医疗方面,丹砂在《神农本草经》中被列为上品之药,医疗范围很广,内服可以镇静养神,益气明目,通血脉,上烦荡,杀魅邪恶,除中恶、腹病、毒气等疾病,亦可用于外治。同时热丹砂可以提炼出汞———水银,而水银又是道教丹鼎派炼丹术的必须物品。葛洪在《抱朴子·仙药》中说:“仙药之上者丹砂,次则黄金,次则白银。”8.砆石:砚台原料有讲究砆石即今天的砚石。砆通玞,即像玉的石。就是说,这种“砆石”介于玉和普通石头之间,像玉但不是玉,是石但比普通石头有特点,所以古人会给与一个特别的称呼“砆石”。郭璞注:“砆,武夫石,似玉。今长沙临湘出之,赤地白文,色茏葱不分明。”意思是说这种石头颜色厚重不明朗,这个比较符合砚石的特征。中国的砚石种类很多,最著名的有端石、歙石、洮石35《山海经之南山经》考证和红丝石,合称四大名砚石。端砚产于广东肇庆市的端溪,常见品种有鱼脑冻、荡青花、蕉叶白、天青、翡翠、金星点、水纹、金钱线和石眼等。歙砚产于安徽歙县,常见品种金星、眉子、细罗纹、水浪纹等。洮砚产于甘肃西南的洮砚乡的洮河水底,色呈墨绿,经研磨后可呈现黄膘水纹,如浪似云。红丝砚产于山东益都黑山,色彩以红黄为基调,赭、紫等色兼而有之,各具特色,妙不可言。9.博石:大块石头多奇景博,即大的意思。博石,即大块石头。36植物篇ZHIWUPIAN植物篇1.桂:百药之长,炖肉必备桂即今天的肉桂树。《说文解字》里讲:“桂,江南木,百药之长。”《吕氏春秋·本味》中说:“和之美者:阳朴之姜,招摇之桂,越骆之菌,照(音毡)鲔(音委)之醢(音海),大夏之盐,宰揭之露,其色如玉,长泽之卵。”可见古代的桂既是一种重要的中药,也是一种常用的调料,非肉桂莫属。肉桂亦称中国肉桂、玉桂、牡桂、菌桂、筒桂、大桂、辣桂、桂。为常绿乔木,高12~17米,原产越南及喜马拉雅山东麓,以我国云南、广东一带所产最多。肉桂是止痛药、助阳药,性大热,味辛、甘,归肾、脾、心、肝经。功能为补火助阳,引火归元,散寒止痛,活血通经,主治阳痿、宫冷、心腹冷痛、虚寒吐泻、经闭、痛经等。39《山海经之南山经》考证肉桂树的皮称为肉桂,也称桂皮,除了中药,还是食品香料和烹饪调料,中餐里用它给炖肉调味,是五香粉的成分之一,是最早被人类使用的香料之一。2.祝馀:内补精血,外治跌打经文:其状如韭而青华,食之不饥。祝馀即今天的中药黑花韭。黑花韭,别名黑花野韭、山韭菜、野韭菜、野薤白、苍山黑花野韭、长生草、不死草、野麦冬、书带草,主要产于云南、四川,性味甘平,以植物的全草入药,功效为活血散瘀,祛风止痒,主治跌打损伤、枪伤、荨麻疹、牛40植物篇皮癣、漆疮等。黑花韭外形像韭菜,开着黑紫色的花,能当菜吃。《滇南本草》记载:“(黑花韭)作菜食,能养血健脾,强筋骨,增气力。连根捣汁,治跌打损伤,敷患处;根同赤石脂捣烂,晒干为末,擦刀斧伤,生肌长肉,神效。此刀伤之圣药也。”41《山海经之南山经》考证3.:制衣造纸,治疗脚气,即今天的楮树。注意这个字左下角是一个“木”字。楮树,又名谷(《诗经》)、楮(《说文》)、谷桑、楮桑(陆玑《诗疏》)、构(《酉阳杂俎)、斑谷(《本草图经》)、楮桃树(《救荒本草》)、酱黄木(《岭南采药录》)、谷浆树、奶树、当当树、柯树、谷沙树、沙纸木、造纸树、纱纸树、壳树等。42植物篇楮树浑身都是宝,树皮可以用来制布、造纸,东汉蔡伦的造纸原料就来源于楮树;枝叶、树汁可以治疗癣疮、脚气等皮肤病,其中树汁效果最好;果实可以壮筋骨、助阳气、补虚劳。楮树分布较广,长江、黄河流域均有分布,是和中国古代人类关系比较密切的树种之一。4.迷:安神泄忿,精神不迷经文:其状如而黑理,其华四照,佩之不迷。迷榖即今天的合欢树。合欢树外形像楮树但树皮发黑,即“其状如榖而黑理”。合欢花形状像光芒四照的样子,即“其华四照”。合欢花是一种中药,具有宁神的作用,即“佩之不迷”。合欢别名马缨花、绒花树、合昏、夜合、鸟绒等,落叶乔木。合欢花性味甘,平,无毒,药用上具有安神的效果。《本经》称其“主安五脏,和心志,令人欢乐无忧”。嵇康《养生论》中载,“合欢免忿,萱草忘忧。”43《山海经之南山经》考证主治郁结胸闷、失眠、健忘、风火眼,能安五脏,和心志,悦颜色,同时也具有清热解暑、养颜、祛斑、解酒等功效。5.棪木:清热止渴,令人润泽棪木即今天的君迁子树。君迁子,别名黑枣、软枣、牛奶枣、野柿子、丁香枣、梬枣、小柿、枣、牛奶柿、丁香柿、红蓝枣,可以药用。由于“棪”的读音为“君”字和“迁”字的合音,致使后人以君迁为名,而“棪”字为人所忘。44植物篇君迁子味甘、涩,性凉,《本草拾遗》记载:“止渴,去烦热,令人润泽。”《海药本草》记载:“主消渴,烦热,镇心。”45《山海经之南山经》考证6.梓:维桑与梓,必恭敬止梓:即今天的梓树。梓树属乔木植物,高达15米,适生于温带地区,在暖热气候下生长不良,生于海拔500~2500米的低山河谷,湿润土壤,分布于长江流域及以北地区。古代的人们经常在自己家的房前屋后植桑栽梓,桑树可以用来养蚕造纸酿酒入药,而梓树的嫩叶可食,皮是一种中药(名为梓白皮),木材轻软耐朽,是制作家具、乐器、棺材的美材。此外,梓树是一种速生树种,在古代还46植物篇常被作为薪炭用材。正是因为桑树和梓树与人们衣、食、住、用有着如此密切的关系,所以,人们对父母先辈所栽植的桑树和梓树也往往心怀敬意,桑梓也就成了故乡的代称。《诗·小雅·小弁》:“维桑与梓,必恭敬止;靡瞻匪父,靡依匪母。”毛主席《七绝句·改西乡隆盛诗赠父亲》:“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7.枏:利水消肿,名贵木材枏:即今天的楠木,为我国特有,是驰名中外的珍贵用材树种,具有散寒化浊、利水消肿之功效,主治吐泻转筋、水肿等。楠木木质坚硬耐腐,寿命长,用途广泛。产地范围小,主要分布于四川、贵州、湖北和湖南等海拔1000~1500米的亚热带地区阴湿山谷、山洼及河旁。生长缓慢,成为栋梁材要上百年。楠木常用于建筑及家具的主要是雅楠和紫楠。前者为47《山海经之南山经》考证常绿大乔木,产于四川雅安、灌县一带;后者别名金丝楠,产浙江、安徽、江西及江苏南部。楠木的色泽淡雅匀称,伸缩变形小,易加工,耐腐朽,是软性木材中最好的一种。48植物篇8.荆:杀虫止痒,造船搭桥荆即今天的金钱松,其根皮和近根树皮是中药土荆皮,又叫土槿皮、荆树皮、金钱松皮,具有杀虫、止痒的功效,用于治疗疥癣瘙痒。金钱松又名金松、水树,是落叶大乔木,树干通直,高可达40米,胸径15米,是我国特产树种,也是全世界惟一的树种。分布于我国长江流域一带山地,枝分长枝与短枝两种类型,长枝上的叶螺旋状散生,短枝叶数十枚簇生,49《山海经之南山经》考证平展如铜钱,故名金钱松。金钱松的种子可榨油,根皮可以入药。木材黄褐色,结构粗略,但纹理通直,又耐潮湿,可供建筑、桥梁、船舶、家具等用材。金钱松有较强的抗火性,在落叶期间如遇火灾,即使枝条烧枯,主干受伤,次年春天主干仍能萌发新梢,恢复生机。9.杞:清热止痛,家具好料杞即今天的黄杞树,又叫黄榉树、三麻柳,其树皮和叶子就是中药里的黄杞。其皮可行气、化湿、导滞,主治脾胃湿滞、胸腹胀闷、湿热泄泻;其叶可清热止痛,主治疝气腹痛、感冒发热。黄榉树属榆科,落叶乔木,高可达30米,树皮坚硬,木材质坚致,纹理美观,可供建筑及器物用材。黄榉树产于我国南方,在中国长江流域和南方各省都有生长,是江南特有的木材,在所有的木材硬度排行上,属于中上水平。北方不知此名,而称此木为南榆。榉木虽不属华贵木材,但比较重、坚固,抗冲击,蒸汽下易于弯50植物篇曲,可以制作造型,钉子性能好,因此在明清传统家具中,尤其在民间,使用极广,是中国明清时期民间家具最主要的用材,江南有“无榉不成具”的说法。10.穀:养肾益气,开胃补虚穀:即今日的谷子。注意这个穀左下角是一个“禾”字。谷子,即粟。大地上生长的农作物多种多样,但统称为五谷,可见谷在农业中的地位之重。谷穗一般成熟后金黄色,去皮后俗称小米。叶狭披针形,平行脉,性喜高温,生长适温22~30摄氏度,海拔1000米以下均适合栽51《山海经之南山经》考证培,属于耐旱稳产作物。谷原产中国,在中国北方有较广泛的种植,已有七千年悠久历史。谷子味咸,性微寒,无毒,可以养肾气,除脾胃中热,利小便,治痢疾。磨成粉可以解毒,止霍乱。做粥食用可以开胃补虚。《本草纲目》记载:“养肾气,去脾胃中热,益气。陈者苦寒。治胃热消渴,利小便。”52植物篇11.漆:防腐绝缘,涂器入药漆即漆树,从其树干上割的乳白色胶状液叫生漆(天然漆),俗称土漆,又称国漆或大漆,具有耐腐、耐磨、耐酸、耐溶剂、耐热、隔水和绝缘性好、富有光泽等特性,是军工、工业设备、农业机械、基本建设、手工艺品和家具等的优质涂料,是我国特种林产品,历史悠久。元代晋丘衍《学古篇一》中称:“上古无笔墨,以竹挺席漆书竹上。”《韩非子·十过》篇《说苑》中写道:“尧禅天下,舜变之,作为食器,斩木而裁之……,犹器黑之以为器,……舜禅天下,禹受之,作为祭器,漆其外而朱囫其内。”在我国出土文物的漆器,距今也有两千多年的历史,色泽艳丽如新,远非现代合成漆所能媲美,故称涂料之王。漆加工后叫干漆,还是一味重要中药,泡制后可用于治疗疾病和外伤止血。《本草纲目》载:“干漆入药,主绝伤,补中,续筋骨,填髓胞,安五脏,五侵六急,风寒撮脾……有驱虫止咳等动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