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人文记忆

本书内容包括隋唐五代绝响、宋代遗韵、明清史篇、近现代流芳、人文记忆的现代延伸、厦门文博琐记等,不但有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而且包括过往的文化活动。本书侧重记述物质文化遗产中的不可移动文物,如厦门古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石刻、近现代建筑等,勾勒出厦门人文历史文化遗产在继承中薪火相传和繁荣景象。

第一章
菽庄花园金瓜楼望海别墅林氏府三一堂三落大厝林祖密旧居八卦楼会审公堂春草堂鼓浪屿救世医院旧址黄家花园仰望鼓浪屿悬崖上的公寓鼓浪屿林语堂旧居(廖家别墅)鼓浪屿李家庄鼓浪屿四落大厝厦门大学群贤楼群厦门大学建南大会堂楼群集美学村南薰楼集美学村道南楼胡里山炮台厦门破狱斗争旧址陈化成祠堂陈化成墓陈嘉庚墓鳌园青礁慈济宫宫前石狮子同安孔庙大门同安孔庙内苏公祠《厦门文史丛书》编委会■顾?问张?健?钟兴国?詹沧洲?江曙霞?魏?刚?陈昌生黄世忠?高玉顺?黄培强?黄学惠?陈永裕■主?任魏?刚■副主任张仁苇■主?编洪卜仁■编?委徐文东?傅兴星?王秀玉《厦门人文记忆》编写组■主?编洪卜仁■著?者、摄?影?陈志铭每一个地方都有自己的记忆。厦门人文记忆起于何时?
有文字记载,古代厦门,都隶属于同安。现在同安,隶属于厦门。厦门人文记忆应该从同安人文记忆算起。
本书所讲的人文记忆,大致以时间为顺序,之所以说“大致”,是因为有的章节对相似的题材进行归类,就不完全拘泥于全书整体的时间顺序。所写的“记忆”,侧重于至今看得见摸得着的文物古迹名胜,并以此为依据。据厦门文物部门调查统计,至今为止,全市已登记的不可移动文物2136处,已公布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7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39处,市、县、区级文物保护单位116处。本书只择要述之。虽择要述之,但不乏有全景式的视角。
人文记忆,包涵很广,不但包括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而且包括过往的文化活动。本书侧重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仅仅写了厦门南音,希望读者能够窥斑见豹,品味出厦门地方文化遗存的瑰丽与多姿。
在古代,金门隶属于同安县,所以本丛书给隶属于同安时的金门文物遗存留了一席之地。按文物部门《文物地图集》划分文物惯例排列:古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石刻、近现代建筑和其他进行分述。扎实的涉台文物古迹调查积累,丰富的“三亲”史料对比与研究,处处印证着海峡两岸文脉的同根同源,从文物古迹调查角度切入,将厦门人文之传承娓娓道来,让这本文史丛书与众不同,亮点纷呈。
新中国成立后,厦门的地方文化不断发展繁荣,本书也【1】只在最后一个章节,展示改革开放30年来厦门对外对台的文化交流,它应是这座美丽城市人文记忆的有机组成部分,抑或说是厦门人文记忆的自然延伸。
编辑此书,旨在挖掘和保留厦门这座城市的历史文脉,保护文化遗产和一份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传承优秀的厦门文化,旨在继往开来,与时俱进,用前辈的光荣传统和精神,启迪和激励人们,不断开拓进取,勇往直前,在新的历史时期为建设五大发展示范市做出更大的贡献。
厦门文史丛书,已经出版过不少专题。从不可移动文物的角度出发,侧重文物保护,这是我们的一次新尝试,希望其不可替代的价值能得到社会越来越多的关注。
编者2016年11月【2】厦门人文记忆目??录隋唐五代绝响?/?1大轮山山门,久远的历史之门?/?1唐与五代遗迹?/?6宋代遗韵?/?11芦山堂与苏颂?/?11吴夲与青礁慈济宫?/?17朱熹与同安?/?21紫阳过化?/?24厦门地区唯一的孔庙——同安孔庙?/?28汀溪窑及其他宋代遗迹?/?31明清印迹?/?38一段古城墙?半章明代史?/?38明代:那石那庙那宅?/?43郑成功与厦门?/?46明末清初,他们留下历史的印迹?/?54从一通残碑说起?/?57郑成功之后的两座高峰?/?62【1】厦门人文记忆近现代流芳?/?68虽非完篇,却字字连着台湾史?/?68追寻英雄和伟人的足迹?/?74历史记得他们?/?84万国建筑博物馆的印迹?/?87徘徊红砖古厝?/?94包容,城市的胸襟?/?99横卧在海峡里的纪念碑?/?104海防·炮声·港口的记忆?/?107厦门的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南音?/?111两岸文脉?/?115文物史迹,同根同源?/?115追宗奉先,血浓于水?/?121墓:文明长路边碑石?/?126隶属同安时的金门人文遗存?/?131门内门外?/?151附录?/?156附录一?人文记忆的现代延伸——厦门市文化事业发展60年?/?156附录二?厦门文博信息琐记(1996—2008年)?/?171后记?/?190【2】隋唐五代绝响隋唐五代绝响大轮山山门,久远的历史之门隋唐历史遗迹,在厦门凤毛麟角,让我们走进同安东北方向名山——大轮山山门。
同安乡贤明代洪朝选这样描述大轮山:群峰“自东北而来,磅礴蜿蜒势如车轮,以其形得名,故谓之曰大轮山”(《文公书院增修书舍建亭记》)。
文化是什么?是大自然的人化。人类生存,需要物质的支撑,也需要精神的依靠。宗教是重要的精神家园。自古以来,名山大多建寺。大轮山南麓建有梵天寺。隋开皇元年(581年)始建,唐初建成。梵天寺原方丈释厚学生前介绍:梵天寺“现尚遗有隋代石刻三块。它是一座十方丛林,主持是高僧真如哲禅师。其后高僧辈出……”(《大轮山和梵天寺》)寺原名兴教寺,北宋熙宁二年(1069年)改名梵天禅寺。元至正十四年(1354年)毁于大火。明洪武年间重建主体建筑。自明嘉靖至清光绪年间多次重修。
1918年被北洋军阀焚毁,仅余山门、金刚殿和钟楼。“文革”时金刚殿又毁。现在梵天寺,是1994年至2000年重建,2008年扩建。其规模宏大,面阔170米,通进深250多米。寺前建放生池、照壁和广场。寺坐西北朝东南,由金刚殿、天王殿、大雄宝殿、大悲殿、藏经阁和钟鼓楼、廊庑以及【1】厦门人文记忆文公书院、后山魁星阁等建筑组成。重建的梵天寺旁,有梵天寺遗址上的钟楼和山门。
大轮山山门,牌坊式木石结构,歇山筒瓦顶,面阔5.04米,深2.52米,6立柱,中间立柱比四角立柱粗,下端前后由夹杆石加固。顶部为穿斗木构,额匾“大轮山”为朱熹所书。山门明洪武十七年(1384年)重修,1984年再修。朱熹任同安县主簿时,常到大轮山游览,留有《梵天观雨》《游梵天寺》等诗作。
重建的梵天寺不必细说,说说寺遗址上的钟楼和婆罗门塔。
钟楼虽经多次修建,但仍保持明初的格局,双层砖木结构,九脊歇山筒瓦顶。底层面阔7.7米,进深10.1米,三开间四进,内撑4根木柱18根辅柱,楼上中梁悬挂一口明代大钟,重一千多斤,钟上铸刻《心经》和诸佛法号。钟纽一龙,钟声清越,“梵天钟声”为“轮山八景”之一。
钟楼北侧,有一座佛塔,原是同安宋代西安桥附属建筑物。西安桥两侧原有石塔四座,桥后废,一座塔移入梅山寺保护,一座于1926年被埋进福厦公路路基中,一座残塔和这座完整的塔移入梵天寺。1957年著名历史学家郑振铎命名其为婆罗门佛塔。塔高4.68米,雕工精美,是研究佛教史的重要实物资料,也是宋代珍贵的艺术品,1961年被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大轮山山门【2】隋唐五代绝响梵天寺单位。
关于厦门地区最早的寺庙,《厦门佛教志·概述》(厦门大学出版社2006年5月版)写道:“厦门地区自唐设大同场以来,在中心墟场附近(今同安大同镇),曾先后建立四所小寺院,作为赶集往来民众拜佛活动的场所。这就是梵天寺、梅山寺、天兴寺、拱莲古寺的前身。据《泉州府志》和《同安县志》记载,均称这四所寺院的始建年代,为‘建于隋唐间,岁月不可考’。可见这些寺院和前身均当始建于设场后至建县前,因年代久远,又因寺小无记,具体岁月无可稽考,故泛称为‘建于隋唐间’。是以确认这些寺院应为厦门地区佛教传入最早的寺院。”谈到古刹,应该讲讲厦门本岛内的南普陀寺。它因在普陀山以南、遥对南太武山而得名。
其始建年代,有二说:一说是“南普陀者,唐之普照寺,即陈姓之祖肇公所建也。”(《厦门颍川陈氏经始南普陀寺题刻》);另一说是五代,僧人清浩建泗洲院,后改建为无尽岩,拓建后成普照院,明扩建为普照寺。屡经兴废,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福建水师提督施琅重建。至德宗光绪【3】厦门人文记忆南普陀寺二十年(1894年)已建成三殿七堂,规模居厦门岛诸佛寺首位。
《厦门佛教志》第一章头条便是南普陀寺,云:“南普陀寺位于思明南路南端,五老峰下。寺肇始于后唐五代,僧清浩于五老峰下依岩结茅住修,称‘泗洲院’,后改‘普照院’。至今已有1000多年历史,是厦门岛上唯一的千年古刹。明万历《泉州府志》云:普照寺,在嘉禾里二十二都海岛中五老峰山。五代僧清浩建。”1924年,南普陀成为迎纳十方高僧大德的丛林禅寺,翌年,创办闽南佛学院。1928年,太虚方丈赴欧美讲学,是我国第一个赴欧美宣传中国佛教的和尚。1934年在弘一法师倡议下创办佛教养正院。南普陀高僧大德辈出,转逢、会泉、太虚大师、常惺、性愿、觉斌、会觉、妙湛、圣辉等和尚都任过住持或方丈,来寺里讲学的高僧更是多如星云。1928年至1938年弘一法师挂锡南普陀,下榻闽南佛学院,在闽南弘扬佛法。从此,名刹更是声名远播。
南普陀坐落于厦门风景名胜五老峰山麓,紧挨著名科学城、全国重点大学——厦门大学。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多次拨款,海内外人士捐巨资对南普陀翻修与扩建。和其他寺庙大致一样,南普陀有山门,进了山门后是广场,广场前是莲花池(又称放生池),大门进去是天王殿,顺中轴线依次是大雄宝殿、大悲殿、藏经阁,两侧为钟鼓楼、廊庑等。与一般寺庙【4】隋唐五代绝响不同的是,其建筑分外宏伟壮观,气度不凡,配以飞檐画栋的建筑群:闽南佛学院、海会楼、普照楼、佛教养正院、太虚图书馆、方丈楼、禅房、僧舍、上客堂楼房等。莲花池畔有亭水阁和白石宝塔,东西万寿宝塔高耸于天王殿前两侧。寺后山般若池旁矗立八角琉璃黄瓦的大禅堂,不远处是当年弘一法师闭关处,山上参天古木掩映下还有众多的亭塔,摩崖石刻星罗棋布。由于寺庙规模大,天王殿里的伟陀,手中的宝杵柱地,向远方来的游僧表明,到此寺长住不成问题。
在寺庙右侧山门内,屹立着八通乾隆御制碑:《御制剿灭台湾逆贼生擒林爽文纪事语》《御制平定台湾台城热河文庙碑文》《御制平定台湾二十功臣像赞序》和《御制福安康奏报生擒庄大田纪事语》。碑文用满、汉两种文字镌刻,为乾隆皇帝所撰。这八通碑详细讲述镇压乾隆御制碑林爽文、庄大田起义的经过及对有功将帅的褒奖。这是血火书写、石头镌刻的沉重历史。
现在,每年到南普陀的游客和信众达200万之多。
藏经阁里,收藏着大量的珍贵文物,包括佛教造像和经典文献。
大轮山,一个“轮”字意味深长,时光之轮,岁月之轮,滚滚向前,永无止息。
大轮山之门,有架无墙,洞开无碍,通向历史,面向现在和未来。
【5】厦门人文记忆唐与五代遗迹讲唐代遗迹前,先提一提一处传说的汉代遗迹——许滢墓。许滢,《汉书》里无载,但同安志书里记载,认为“未有同安,先有许濙”,是许氏入闽第一人和开疆同安第一人。此墓同安许姓子孙年年祭扫,尽管该墓地表结构系明代重修时风格。它被公布为厦门市涉台文物古迹。
唐代遗迹,厦门很少。寥寥无几的遗存中主要是墓葬。
陈忠、陈邕父子是开漳始祖。陈邕,官至太子太傅,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736年)被谪入闽,建南院(今漳州南山寺)。陈夷则,系陈邕的长子,授金紫光禄大夫。因遭谤避祸,陈夷则和其弟陈夷锡于唐德宗二年(781年)“举家三百余口迁入嘉禾屿,始登岸,筑室未成,托第为舍,人称其处曰:陈寮,尝洗马于坑水间,俗号为‘洗马坑’”(《陈氏族谱·南陈实录》)。南院派陈氏三世祖,就这样成为厦门岛最早的开发者。他的墓位于江头百果山北麓,清道光年间和现代三次重修,现墓碑上镌刻行书:“唐金紫光禄大夫夷则陈公墓”。墓冢寿龟形,墓围“风”字形。此墓是目前厦门岛迄今为止所见的年代最早古墓葬。
陈夷则之子陈俦,官至著作郎。初唐时随父徙居厦门岛。其墓在乌石浦,也是文物保护单位。墓坐北朝南,总面积144平方米。墓冢花岗岩条石围砌,三合土封顶,寿龟形。墓围“风”字形,亦以花岗岩条石围砌。
花岗岩墓碑上镌刻行书“唐著作郎陈公墓”。
陈夷则的玄孙陈喜,南院派陈氏七世祖,赐进士出身,授开封仪同三司上柱国。据泉州东郊石井乡1973年出土的《唐许氏故陈夫人墓志》记载,陈喜的父亲陈丞“任福州长乐县令,秩满,家于福唐”。喜“爱仁好义,博施虚怀,俊义归之,鳞萃辐辏,故门有敢死之士,遂为闽之豪族。
时闽侯有问鼎之意,欲引为谋,乃刳舟剡楫,罄家浮海,宵遁于清源之南界,海之中洲,曰新城,即今之嘉禾里是也”。也就是说,陈喜不与闽侯同谋,就避到他太祖父当年避祸的孤岛——唐称新城、宋称嘉禾屿的厦门岛。
“陈喜墓”为双冢双穴。前些年因仙岳路东段建设需迁移而考古发掘,得到两块墓志铭,才发现双穴中安葬的是陈喜的孙子陈元通夫妇。陈元通任婺源县令,其墓被盗过,但墓室保存完好。从陈元通夫人的墓里出土了许多珍贵文物。这次考古发掘,对研究晚唐墓葬,提供了许多宝贵的信息。为什么“陈喜墓”会变成陈元通夫妇墓?陈喜安葬何处?目前还是一个谜。
【6】隋唐五代绝响“南陈北薛”,陈氏居岛南,薛氏居岛北。清道光《厦门志序》写道:“厦门,宋曰‘嘉禾屿’,明曰‘中左所’。……惜边地狭隘,文物无多,自宋以上,唐有陈希儒、薛令之二人,余无概见。”薛令之,字珍君,长溪人,神龙二年进士。“闽人以诗赋登第自令之始。开元中,累迁左补阙兼太子侍读,与贺知章并侍东宫。时李林甫不惬于太子,官僚冷落,令之欲讽明皇,题壁云:‘朝旭上团团,照见先生盘。盘中何所有,苜蓿长阑干。’明皇览不悦,援笔题曰:‘啄木嘴距长,凤凰羽毛短。若嫌松桂寒,任逐桑榆暖。’令之遂谢病徒步归。明皇闻其贫,令有司资以岁赋,令之量口受赐。及肃宗即位,以旧德召令之。令之已逝矣。”(清道光《厦门志》)肃宗叹其廉洁高风,诏封其居住地为“廉村”、“廉溪”、“廉山”,这些地名沿用至今。廉洁自律,自古乃名士之高风。“薛令之墓”也是文物保护单位,不过,考古发掘与研究发现,墓中安葬的是其后代——“晚唐时期具有一定社会地位的薛瑜”。这是“南陈北薛”中的另一个谜。
陈黯为南院十世祖,字希孺,号昌晦,生卒年约为805—876年,晚唐厦门知名文人。他十岁能诗,十三岁携诗拜见清源牧(唐时泉州最高行政长官),十七岁作《苏武谒汉武帝陵庙赋》,著有《裨正书》三卷、《颍川陈先生文集》。《裨正书》朱熹作序,称其“洁身江海之上,不污世俗之垢”。
《颍川陈先生文集》系唐著名文学家黄滔于天复二年汇编。《全唐书》中存有他的《御暴说》《华心》和《代黄河父老奏》等十篇名作。陈黯父早逝,事母甚孝,直到40岁后才赴京应试,一生十八次应试,屡考不第,遂自号“场老”。他先是在陕西终南山隐居,后回厦门隐居于金榜山,金榜山因此又称“场老山”。他读书垂钓,在金榜山渡过两年余生。今“陈黯隐居石室”尚存,是陈黯隐居时读书的地方,被公布为厦门市第一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朱熹任同安县主簿时,曾到金榜山寻访陈黯遗迹,题诗云:“陈场老子读书处,金榜山前石室中。人去石存犹昨日,莺啼花落几春风。”他为石室所题的行书“钓隐”二字今陈黯隐居石室【7】厦门人文记忆清晰可见。石室附近崖壁上,镌刻有著名书法家罗丹一首《七绝》:“南陈北薛久流传,禾屿人文此最先。一样山川钟秀气,后贤岂必逊前贤。”金榜山还镌刻著名书法家谢澄光楷书的朱熹《金榜山记》:“金榜山在嘉禾廿三都北有岭曰薛岭岭之南唐文士罗丹题刻陈黯公居焉……”石室是巨大花岗岩横覆形成的天然岩洞,位于金榜山北面山腰,洞口朝向西北,进深11米,面宽6.5米,顶高约4.5米,面积71.5平方米。
陈黯墓位于西林观音山北面山腰。墓坐西南朝东北,占地面积80平方米。墓冢寿龟形,三合土封顶,花岗岩条石围砌,冢高1.2米,横4.5米,纵5.5米。墓碑花岗岩质,上刻行书“唐场老陈先生茔”等字。墓围呈“风”字形,墓前有三合土墓坪。
讲了唐墓,接着讲“皇帝井”。此井又叫“龙泉井”。它位于集美区后溪镇苏营村内北侧。《同安县志》说,相传唐宣宗李忱登基前云游到此,曾汲此井之水烹茗,后人遂称之为皇帝井。皇帝井两口,相距8米,形制相同,皆以条石砌六边形井栏,井后各立碑额浮雕龙纹的石碑一方,东侧碑刻“道光庚子年新建?龙泉井”,西侧碑刻“道光庚子年重修?古唐皇帝井”。两井之间有一口半圆形水池。
西侧碑旁立诗碑一方,刻陈上章怀古七言诗一首。皇帝井后30米处有两座小庵,被称为“皇渡庵”。传说李忱来此时,村人陈婆留他宿于庵中。李忱登基后,感念当年,下旨在该村筑坡引溪灌田。陈婆去世后,村人将庵取名“皇渡庵”,祭祀陈皇帝井(谢明俊摄)婆。原庵早圯,道光十年(1830年)重【8】隋唐五代绝响皇帝井(谢明俊摄)建。
与李忱关联的唐遗迹还有真寂寺遗址。它位于今海沧区东孚镇。《同安县志》载,李忱曾到义安寺游览,与黄檗禅师观瀑吟诗。黄檗吟:“穿岩越壑不辞劳,到底方知出处高”,李忱继吟:“溪涧岂能留得住,终归大海作波涛。”皆充满禅趣。李忱847年继位后,将义安寺赐名为“真寂寺”。现真寂寺遗址上尚遗存有许多寺庙的石构件。
根据民国《同安县志》记载,位于同安新民镇莲花溪上、虎头山下,有唐代修建的水利工程石盘陂遗址,石盘陂又名官真迹寺遗址(谢明俊摄影)【9】厦门人文记忆陂,筑坝引水,当年灌溉田地1500余顷。后坝毁坏,遗迹尚存。1954年石盘陂遗址旁修建策槽滚水坝,1955年于坝西岸立《兴建策槽纪念碑》,这是在古人智慧基础上兴建的现代水利工程。
看了唐遗迹,我们再看看五代。
位于海沧区霞阳村玳瑁山麓的石室院,始建于五代后唐同光三年(925年)。千年来,该院屡经兴废,元、明、清、民国曾大修。明代香火鼎盛,“殿构三重,僧舍六十四间,旁辟花园,中有亭八面,资产三十余石。”寺院主祀释迦牟尼佛。院内今存重修碑记三通,石槽、石臼各一个,相传为明代抗倭名将戚继光军寨遗物。
位于同安城区西北隅的葫芦山铁渣堆,为五代炼铁遗址。铁渣大者百多斤,小者如瓦砾残砖,乌黑细密,间有泡隙,外泛光泽,击之作金石声。
铁渣量多而堆积成山,东西宽约42米,南北长达110米,高约12米,状若葫芦,故名葫芦山。民国初期在山顶建了一亭,名“中山亭”。
开运二年(945年)南唐李景升泉州府清源郡,永春人留从效为节度使,不久被封为“晋江王”。留从效治理泉州17年,重视发展地方瓷铁工业,“陶瓷、铜铁远泛于番国,取金贝而返,民甚称便”(《永春留氏族谱》)。
为便于交通运输,留从效还在同安东溪建造桥梁,《同安县志》载,桥因留太师所建,故名太师桥。由此可见,五代末至北宋时期,同安经济、交通、外贸、科技已相当发达。
位于海沧许厝村南部公路旁瓷顶山包上的许厝古窑址,遗物分布面积达500平方米,堆积层最厚达2米。南北相距20米的残窑遗迹2处,均为龙窑结构。其产品以青瓷为主。1997年文物调查,发现其产品为生活日常用具,有碗、碟、壶、罐、盆、灯盏等,胎质灰白,厚重坚实,施釉均匀,底部大多留有支钉痕迹。体现当时已具有很高的制瓷技术。在许厝古窑址附近,还有祥露窑和惠佐窑等窑址。祥露窑遗址堆积范围达15000平方米,炉群众多,是至今福建省已发现的面积最大的唐、五代时期的窑场。
五代窑址,在同安还有位于瑶头村村口瑶头窑址、位于祥平街道西湖塘东北部碗儿墩的碗儿墩窑址、位于西柯镇下山社区村东北部笼仔墘山包上的下山头笼仔墘窑址等。
【10】宋代遗韵宋代遗韵芦山堂与苏颂芦山堂,始建于五代后晋开运年间(944—946年)的建筑,位于同安大同葫芦山南麓,是苏颂高祖左屯卫将军苏光诲所建的府第。苏光诲的父亲苏益(856—949),随王潮入闽,任泉州都统军使,其墓在内厝镇蜈蚣仑,是文物保护单位和厦门市涉台文物古迹。宋天禧四年(1020年)苏颂出生于芦山堂,5岁离开同安,10岁随父苏绅入京。其子苏携于宋靖康年间归居于此。
后晋天福七年(942年)苏氏始祖苏益撰写的《自叙芦山族谱序》云,其子苏光诲于葫芦山下建大第,即以“芦山”为堂号。
芦山堂是苏氏芦山派入闽的发源地,子孙世居,南宋至元期间府第改建为苏氏祠堂,最后一次重建于清末,富有闽南建筑风格。它花岗岩砌半墙,红砖红瓦,面阔五开间,燕尾脊,两侧护厝马鞍脊,前厅和正厅为苏氏大宗祠,后为苏颂祠堂。根据1987年人口普查,同安苏姓居全县姓氏排列第十三位。宋、明、清三代,同安苏姓出进士17名,举人16名,其中,苏颂被朱熹誉为“道德博闻,号称贤相,立朝一节,终始不亏”。现代英国著名科技史专家李约瑟赞苏颂为“中国古代和中世纪最伟大的博物学家【11】厦门人文记忆和科学家之一”。宋代宰相共计133个,能如苏颂这样闻名于后世的着实不多。
苏颂(1020—1101),字子容,庆历二年(1042年)中进士,时22岁,初任宿州观察推官,后任江宁(今南京)知县。皇祐元年(1049年)授南京(今河南商丘市南)留守推官,受到留守欧阳修赏识。其时,宰相杜衍离宦养老住在商丘,对苏颂大为器重。仁宗皇祐五年(1053年),朝廷召苏颂任馆阁校勘。仁宗宗嘉祐六年(1061年),苏颂出任颍州知州。神宗熙宁元年(1068年),他擢知制诰,翌年进银台司,知刑部审御史。后被黜知制诰,归中部郎中班。熙宁四年(1073年)出任婺州(今浙江金华)知州。
熙宁六年(1073年),苏颂赴亳州任职,次年还朝,加集贤院学士,后任应天府知府兼南京留守司,不久复召为三班院,知银台司,授秘书监。熙宁十年(1077年),苏颂应召还朝修史,后转为右谏议大夫。神宗元丰元年(1078年),他任开封府知府,后历任集贤殿校理、刑部尚书、吏部尚书、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即次相)。漫长的官宦生涯,他屡有政绩。更可贵的是他廉洁自持,《宋史·苏颂传》赞他“器局闳远,不与人较短长,以礼法自持。虽贵,奉养如寒士。”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苏颂去世于润州,享年82岁。卒赠司空,追封魏国公。苏颂生前是大诗人苏东坡的诗友,其《苏魏公文集》收录他创作的诗歌587首。
这位情感世界异常丰富的同安人,5岁时离开故土。他曾在《感事述怀诗》中谈到5岁时的往事:“我生五岁,先公口授《孝经》。古今诗赋,皆成诵。又令从诸父教学。不数年而诵《五经》;习《尔雅》,知声律。”他是否曾经回乡,文献志书里没有记载。人的一生,童年时代最难淡忘。可以想象,夜深人静之时,佳节月圆之际,他遥望闽南方向,眼前朦胧浮现背倚葫芦山的芦山堂,那美丽的燕尾翘脊凌空欲飞,那漏空细雕的虎鼠石窗妙趣横生,更难忘大厝前那方水池,承载着他多少欢乐、多少勤奋……半个多世纪的官场生活,身不由己,他把许多精力,花费在科技研究上。
苏颂主持研制的水运仪象台,被人称之为中国古代第五大发明。在他之前,东汉张衡曾创制浑天仪,可惜已经失传。苏颂组织了一批科学家(韩公廉等),运用自己丰富的天文、数学、机械学知识进行复制并获得成功。这是一套完整的天文仪器。由于苏颂在《新仪象法要》中绘制了机械与天文图纸60幅、机械零件150多种,使得今人可以根据这些材料复原仿制“水运仪象台”。李约瑟博士的复制品陈列在英国南肯辛顿科学博物馆;【12】宋代遗韵王振铎的复制品陈列在北京国家博物馆;在他的故里同安,也有水运仪象台的复制品。
前些年,在各界人士呼吁和海外苏氏宗亲资助下,同安建起了建筑面积2400平方米的苏颂科技馆,馆名为方毅所题。中国科学院主席团主席卢嘉锡撰写的对联生水运仪象台局部动概括苏颂的一生,上联为:“探根源,究终始,治学求实求精;编本草,合象仪,公诚首创。”下联为:“远权宠,荐贤能,从政持平持稳;集人才,讲科技,功颂千秋。”前几年,同安投5000万元建苏颂公园,占地220亩,公园里,花800万元,按1︰1比例复制苏颂主持制造的水运仪象台。它高约12米,宽约7米,集浑仪、浑象和报时器于一身,功能相当于一座小型天文台。原物同安苏颂公园里仿制的水运仪象台【13】厦门人文记忆被金所毁。由于遗存了大量设计图纸,20世纪90年代,由苏州市古代天文计时仪器研究所复原成功。现在到同安苏颂公园,可以见到这件800多年前的伟大发明,其外形上狭下广,共分三层,顶部是一间装有浑仪的小屋,其顶盖可以自由开启;第二层设有浑象一座,第三层设有动力驱动装置及报时系统。三个层次之间以传动装置相互连接,统一用漏水推动和控制,不仅可以自动计时、报时及演示天象,而且可以驱动浑象自动跟踪某一天体,以便观测。报时系统亦分五层,能操纵木偶摇铃、击鼓、扣钟报时初、刻及时正信号,以小人执牌出现显示时辰、刻数,还能操纵木偶以鸣钲作为夜间更点报时信号,并能随季节变化显示黄昏、日出等时刻。
水运仪象台是世界上第一个天文转仪钟的雏形,有世界上第一个天文台自由开启和关闭的圆顶。水运仪象台以漏斗的水为原动力,一组“天衡”系统的杠杆控制其原动轮。这种对原动轮擒纵与控制的“天衡”系统,其原理与现代钟表的锚状擒纵器相同。著名的英国科学家李约瑟博士说:“苏颂的时钟是最重要最令人瞩目的。它的重要性是使人认识到第一个擒纵器是中国发明的,那恰好是欧洲人知道它以前六百年。”(《中国宋代科学学苏颂》)苏颂为后世留下来的机械图纸和天文图纸,是世界上保存至今的最早最完整的机械图纸,是国内最早的全天星图。他的全天星图记录恒星1434颗,比300年后西欧星图记录的星数还多了442颗。
苏颂的科技成就不止于此,他编撰的《本草图经》共21巻,成书于1061年,收集了宋以前的医药经方,引证了近两百种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著作,记载1082种药物,绘制933幅药物图。明代医药学家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从《本草图经》中直接采用药物74种。
苏颂杰出的科技成就与我国古代高度发展的科技史分不开。早在上古,我国就有初始的历法和完备的十进位值记数法。我国古代的科技体系奠基于春秋战国,形成于秦汉,发展于六朝隋唐,昌盛于宋元。这个体系包括以代数学为主的数学体系,资料丰富的人文与自然地理体系,十进制直交网络的地图学体系,完美独特的医药学体系,多种经营精耕细作的农学体系,遥遥领先的冶炼钢铁体系,卓然不群的建筑体系等等。就中医学来讲,汉末有名医华佗,有著述《伤寒杂病论》的张仲景;唐代就出现了《新修本草》的国颁药典,出现名医孙思邈。当然,还包括对人类文明有巨大贡献的四大发明。马克思将指南针、火药、活字印刷看作是“预告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这是卓立于世界万国之林的科技体系,是苏颂站立的巨人的肩膀。中国科技的落后,是在封建社会的末代王朝。作为中国人,【14】宋代遗韵我们既不可妄自尊大,也不必妄自菲薄。
步近芦山堂,抬头可见著名科学家苏步青的“芦山堂”题匾。触目所见,虽是中国古建筑常见的斗拱画梁、石雕木雕,但是,我听到的是有别于其他祠堂的另一种诉说。苏颂只在这里度过童年,但我踩着他幼小的脚印,却一面感到无限的自豪,一面陷入深沉的思索。
芦山堂前,原有一口池塘,相传苏颂童年少年时常在这儿洗笔,故名“洗墨池”。可惜前些年因房地产开发,池塘被填。徘徊于洗墨池旧址上,我依稀看见一泓碧水,如镜的水面上倒映着一个儿童的身影,身影突然漾成无数碎片,原来是那少年在洗笔,几滴墨色洇入那碧绿之中。今天,池塘何去?现代“败家子”的概念,已不只是挥霍祖先的钱财遗产,且包括挥霍祖先的文化遗产。芦山堂的不远处,有一座孔庙,孔庙里有朱熹为苏颂建的祠堂,朱熹还撰写了《苏魏公同安特祠文》。在对伟人的仰慕上,一些今人,不如古人。
当然,有识之士、广大百姓,还是把这位贤相铭记在心。《中国大百科全书》《同安志》等典籍都较详细地记载了苏颂。同安九跃山上,至今还立着一座明万历年间修建的甘露亭,亭边立着石碑,上刻:“宋熙宁三舍人丞芦山堂【15】厦门人文记忆芦山堂主殿相正简苏公故里”。
芦山堂,作为苏氏芦山派发源地和苏颂的故居,承载着太多的历史信息。
【16】宋代遗韵吴夲与青礁慈济宫吴夲(979—1036),字华基,号云冲,出生于同安县积善里白礁一个穷苦农民家庭。其父名通,母亲黄氏,都因病早逝,他立志学医普济众生,终身不娶、吃素,云游天下,博取众长,在青礁龙湫坑结庐行医,炼丹修道,“所治之疾,不旋踵而去,远近以为神医”(宋进士杨志《慈济宫碑》)。
他不但医学高明,而且医德高尚,对病人不分贵贱一视同仁,民间流传许多他救死扶伤的神奇故事。例如他以丝线切脉,治愈宋仁宗母亲的乳疾,且坚辞御史太医之职,回乡为百姓治病。史载明道二年(1033年),闽南疫病流行,吴夲深入疫区,救人无数。
“夲”在《汉语大词典》里有两个读音,两种释义,其中一个同“本”。
作为一代神医“吴夲”,在《辞海》《汉语大词典》和《中国大百科全书》里却都没有词条,而在闽南的地方志里,却有详细记载,前几年出版的《同安县志·卷三十八》第一章“人物传”里,“吴夲”排在第一个。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青礁、白礁慈济宫”祭祀的就是吴夲。青礁、白礁两宫相距不远,古时白礁隶属同安县,现在青礁隶属厦门,白礁隶属漳州。
在民间传说里,吴夲生平更为传奇。传说他原是周代泰伯皇帝的后裔,分土金陵,建国吴县,就以吴为姓。子孙中一支迁入同安白礁。吴夲母亲“梦星入怀,是生真人……乙未年十七,中秋之夕偶步月海滨,遇异人浮槎相邀,偕至昆仑。俄有青衣童引观蓬莱诸胜,入瑶岛,谒西王母,授以医书,传斩妖伏魔之法。于是修真养性,炼丹药,以医济世。”([清]黄化机《泉州花桥宫谱系》)另云:“宋吴夲,海澄青礁人,母梦呑白龟而孕,学道云游得三五飞步之术,以济人为念。”(《漳州府志》)这位百姓尊崇的神医被本土道教化。
传说他母亲临盆时,见太白金星、北斗金星和南陵使者,护送仙童紫微星前来。吴夲降生时,室内异香弥漫,屋外紫气满庭。他幼小便博览群书,过目不忘。《同安县志》记载,由于其医术神妙,同安知县江仙官、主簿张圣者都弃官跟随吴夲修道行医。《海澄县志》说他“按病投药,如矢破的,或吸气嘘水,以饮病者,虽沉病奇症,亦就痊愈,是以疠者、痢疸者,扶舁携持,无日不交踵其门。侯无问贵贱,悉为视疗,人人皆获所欲去,远近咸以为神”。
【17】厦门人文记忆我常想,那些地方志书将吴真人医术渲染得神乎其神,也不全然是迷信,它反映了古代老百姓心底的愿望。
尽管吴真人未曾著书立说传之于世,但青礁、白礁慈济宫收藏有据说是他传下来的各科验方,如内科验方120首(谢立新等《吴真人内科验方简介》),外科药签52首(郑启明《吴真人外科药签集辑》),儿科签36首(吴逸华《慈济宫36首儿科签》)。厦门大学出版社出版一本《吴真人药签与中草药研究》(主编方友义、方文图、林美治),16.5万字。显而易见,吴夲并非子虚乌有。
吴夲58岁时因采药坠崖伤重致死,“闻者追悼感泣,争肖像而敬事之。”(宋兵部侍郎庄夏《慈济宫碑》)后来,百姓觉得他“灵异益著。民有疮痬疾疢,不谒诸医,惟侯是求。撮盐盂水,横剑其前,焚香默祷,而沉疴已脱矣!乡之父老,私谥为‘医灵真人’,偶其像于龙湫庵。……岁在辛未(宋高宗绍兴二十一年),乡尚书颜定肃公奏请立庙。……庙既成,四方之香火,来者不绝,士祈功名,农祈蕃熟。……数十年来,支分派别,不可殚纪。……至乾道丙戌,三十一年又加‘忠显’之封。至嘉定戊辰,一十三年而后增‘英惠’之号。合而计之,一百七十有余年,人心皈响,终始如一。”(宋进士杨志《慈济宫碑》)官方对吴夲的封号、谥号没有到此结束,单南宋王朝105年间,封赠就达10多次。到明朝,洪武五年(1372年),封“昊天御史、医灵真君”,洪熙元年(1425年),封“恩主昊天金厥御史、慈济医灵妙道真君、万寿无极保生大帝”。官方的推崇与民间的信仰相辅相成,推波助澜。
吴夲——闽南民间信仰的主神,人称“吴真人”、“保生大帝”和“大道公”,也随着大量闽南人的迁徙到了台湾,据统计,台湾现有140座保生大帝庙,另有383座妈祖庙中也兼祀保生大帝。(林衡道《台湾的神明》)“台南学甲镇的慈济宫于1981年和1982年的遥祭大陆吴真人的仪式,参加者各达10万人,祭文有’伟哉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祖德宗功厚,子孙岂敢忘’之词”(陈桂炳《吴真人崇拜形成的原因及其社会作用》)。现在,每年到青礁慈济宫祭祀的台胞亦有10万之众,青礁慈济宫既是市、省、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是厦门涉台文物古迹。吴真人信仰也随着福建华侨的足迹传到世界各地。例如,菲律宾科任同乡会每年农历三月十五日举办保生大帝圣诞,为乡侨“过运”设坛拈香,设宴庆典。
现存的青礁慈济宫重建于清初,1989年至1991年台湾的信徒捐资重修三殿,2000年修复魁星楼和武圣楼。宫内现保存着清代四次修缮的碑记。
【18】宋代遗韵青礁慈济宫步入宫前广场,一面巨大的照壁雕刻着《吴真人慈济图》,那是鼓浪屿工艺美术学院院长庄南鹏的力作,由青斗石雕刻而成。石阶、石牌坊、石桥把人引至宫门前,一对宋代石狮颇引人注目。这对石狮与众不同,身上有槽,背上有卯,被认定为“门臼狮”。专家认为,“很可能是绍兴始建或淳熙扩建之遗物,弥足珍贵”(方文图《青礁慈济宫的文物意义》)。宫内石柱有圆、方、六角等形式,其中6对12根透雕盘龙柱。一对花瓶形石柱下半部分四方形,四面浮雕历史故事和“太平有象”等图,上半部浮雕缠枝花卉,瓶座则雕刻蝙蝠形弧脚。细心的游客会看出柱础风格不统一,有圆、方、六边、多边、扁鼓、花壶等造型,透露了历代屡毁屡修的信息。而石柱上的楹联,反映的却是历代百姓共同的心声:“自有宋而元而明而清,千载长留药石;由真人为侯为王为帝,累朝频锡褒封”,“大道无私累次褒封承北阙;生机不息万方慈济仰东宫”,“道通桔井春林外;人在礁山化雨中”……殿堂上木雕、彩绘,大多为清代所留,技艺高超精湛,人文丰富厚重,值得细细品读。
道教是我国土生土长的一种宗教,容纳各种民间信仰,反之,各种民间信仰由于跟道教结合而能在社会民青礁慈济宫大门【19】厦门人文记忆间生根与发展。唐宋时期是我国道教的全盛时期,因此,吴真人的民间信仰与道教结合是顺应当时潮流的。妈祖信仰也是福建的民间信仰,她也常常被供奉在道观里,与吴真人供在一起。不知是出于人道,还是出于好事,民间还有吴真人与妈祖谈情说爱结为伉俪的传说,这自然是无稽之谈。但在神话世界里,这也无可厚非。
对于吴真人的赞颂,还可见各宫庙的楹联。青礁慈济宫对联云:“丹井于今留圣迹,霞漳自古颂真人”;台北树林镇济安宫对联:“济世著良方,继孙许丹鼎宏开,慈心保赤;安贫辞厚禄,历宋明紫泥迭锡,天眼垂青”;台南县学甲镇慈济宫联:“慈爱父母,学究天人,保生不息;济困苍黎,甲荣草木,大道无私”;台中市元保宫对联:“元称大帝,仁术仁医覃千载;保佑群黎,神德神威泽九州”。
厦门老书法家高怀研墨直书《五律》:“吴公医德懋,远近迟蒙庥;灵药千山集,金丹百疹瘳。但知群众苦,不为一身谋,赫赫东宫在,高风孰与俦?”原厦门市文联主席谢澄光诗云:“雕梁袅瑞云,桔井又回春;妙手尊医圣,灵丹颂药神。高风扬大道,仁德保生民;济世慈怀暖,承庥两岸亲。”千年前吴真人选取青礁为其修炼行医之地,实在有真知灼见。宫后岐山,宫旁龙湫。山古木异草,尚有真人丹井药臼遗迹;水溅溅流淌,如琴如瑟千年余音袅袅。可谓修真养性发思古幽情的好去处。山上一心形巨石,上刻一个“心”字,只是中间一点,点在钩下面,是赞颂吴真人心无纤尘,或是人在山上,了无挂碍呢?
在闽台热播的电视连续剧《神医大道公》,主角便是吴夲。
每年4月,海沧区等单位举办“保生慈济文化节”,至2016年已连续一年一度的海沧慈济文化节举办9届。
【20】宋代遗韵朱熹与同安朱熹,祖籍徽州婺源(今婺源归江西辖),1130年10月22日出生于南剑州尤溪(今三明所辖),字元晦,一字仲晦,号晦庵,晚称晦翁,又称紫阳先生、考亭先生、沧州病叟、云谷老人,谥文,又称朱文公,南宋理学家,理学集大成者,尊称朱子。
朱熹家境穷困,自小聪颖,绍兴十八年(1148年)登进士第,年仅18岁,绍兴二十一年(1151年)授泉州府同安县主簿,二十三年到任,一生任官9年,在同安前后5年。历高孝光宁四朝。晚年定居建阳考亭。庆元六年(1200年)三月初九,在建阳家里忧愤而死,享年71岁。
朱熹任同安主簿时“兼领学事”,直接管理同安县教育。绍兴二十三年他在同安孔庙明伦堂旁建教思堂,在大成殿后倡建经史阁并征集图书900多卷藏于其中,增设志道、据德、依仁、游艺四斋,千方百计扩大县学。
他劝学采风,足迹遍于金厦。求贤览胜,还经常往来于泉属各地。每次从同安县前往泉州府,皆路过安海,常寻访朱松遗迹遗事,讲经论学,对安海文风产生深远影响。他到金门开一代文风,金门至今存朱子祠。
朱熹在同安留下许多墨宝遗迹,遗憾的是不少在“文革”中被毁,例如“极目”“圭石”“瞻亭”“偃月台”“战龙松”和“寒竹风松”等摩崖石刻。
现存的有:同山石字、金车石刻、安乐村塔、同民安关隘、太华岩摩崖石刻等等。
同山石字,位于同安城区东梅山寺后岩壁。梅山与轮山隔东溪对峙,古名同山。“同安”之名,是西晋太康三年(282年)第一次设县时,取“同山”之“同”字,加“安定”的“安”字为县名。梅山寺后有一面石壁,高3米多,宽5米多,朱熹于壁上以楷书体书“同山”两字,每字为0.67米×0.95米,镌刻后描朱砂色。
金车石刻,位于同安城区南门桥下溪流中石上。“铜鱼”石三块,状若鱼,色如金车石刻【21】厦门人文记忆铜,朱熹名之“铜鱼”,距“铜鱼”50米处有二石状若车轮,被名为“金车”。其南侧一块高约7米宽约17米的巨石,石上横刻“中流砥柱”,楷书,系朱熹所题。其北侧有一石镌刻“逝者如斯”,隶书,且还有“砥柱”“努力”中流砥柱石刻行书,不知何人所题。
安乐村塔,位于同安莲花镇沃溪村南麒麟山西麓。朱熹当年游莲花山,路过沃溪村,发现那儿山中一马平川,土地肥沃,水源充足,乃风水宝地,欣然题下“安乐村”。村民于溪石上造塔,塔四层,方形,实心素面,第四层竖刻朱熹此三字手迹。沃溪村地灵人杰,新加坡著名银行家郭芳枫、世界乒乓球冠军郭跃华,都是从这里走向世界。新加坡侨领陈延谦,亦是沃溪村乡人,1938年他赋诗云:“巍巍古塔镇山门,朱子题名安乐村,石鼓溪琴应忆我,不知松菊可犹存。”同民安关隘,位于现翔安区内厝镇与南安交界的小盈岭古驿道上,同民安关隘【22】宋代遗韵2003年4月26日前设立翔安区前这地方属于同安区。当年朱熹从泉州赴同安上任,路过小盈岭,见此山岭突兀,两翼高山夹峙成漏斗形,西北风长驱直入,以致沙溪一带村民深受风沙之害。为此,朱熹建一座石坊,题“同民安”三字为匾额,道旁植树挡风。同民安坊,补小盈岭之缺,改变了民谚“沙漠七里口,无风沙自走”的状态。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石坊圮塌,乾隆三十三年石坊改建为古道安隘,同安知县吴镛撰写《改坊为关记》,勒碑立于关隘旁。现在石关隘仍在,宽8.6米,高3.56米,中间拱券门门额嵌“同民安”石匾,下额“朱熹书”。当年“挡风树”尚存三株,古榕枝干如虬,叶茂如盖,郁郁葱葱。行人至关隘前,只觉微风习习,凉爽宜人。
太华岩摩崖石刻,位于同安莲花镇后埔村西北的莲花山中。莲花山系戴云山余脉,峰峦耸秀,状若莲花。莲花山中原有华岩寺,后毁,遗址巨岩石壁上有“太华岩”石刻,每字高1米,宽0.79米,相传朱熹“三探莲山”所留。《闽书·方域志》载:莲花山“名金冠山,又名夫人山。顶有石岩,南陟之,众山皆小。朱文公题曰‘太华岩’,盖取‘华岳莲花’之义。”石刻北一公里处有石释岩,岩前有潮汐泉,朱熹在岩上题刻“灵源”两字。
翔安新店镇与内厝镇境内有座香山。它原名荒山,朱熹登临时留下“真隐处”墨宝,并改其为香山。山中香岩寺始建于南宋建炎元年(1127年)。寺两进,前殿、天井和后殿。寺前有放生池,天井两侧有小丹池。主祀清水祖师。
朱熹在五显镇北辰山也留下墨宝,北辰山上十二级瀑布冲击形成十二个小潭,被称为十二龙潭。龙潭边朱熹“仙苑”楷书石刻至今犹存,另有明代与清代地方官员祈雨的石刻。“北山龙潭”被列为“厦门二十名景”之一。
同安洪塘镇郭山村还留有朱熹“郭岩隐安乐窝碑刻”。郭岩隐系同安郭村人,宋靖康二年任都转运使,历粤东节度使。朱熹任同安主簿时与他过从甚密,郭岩隐去世后,朱熹为其卜葬,在墓旁立一碑,上刻“郭岩隐安乐窝”。字系朱熹亲笔,八字篆。
同安大轮山梵天寺藏经阁后有文公书院。容后专节记述。
【23】厦门人文记忆紫阳过化紫阳,不是朱熹的字,也不是他的号,是其别称。朱熹的父亲朱松临终前将朱熹托付给挚友、朱熹的义父刘子翚,刘子翚居崇安(今改名为武夷山市),在自家房舍旁专建一舍安置朱熹一家,那舍称“紫阳楼”。紫阳先生也便成了朱熹的别称。
朱熹任同安县主簿的五年,是他踏上仕途的头五年,也是他作为终生教育家的第一个阶段。他兢兢业业,整顿县学,兴办书院,不辞劳苦,奔波讲学,对同安和泉州地区产生深远的影响。
其时,同安的现状是“后生讲学,不复闻前贤风节学问源流,是故仕风日就凋弊”,“邑子后生,闻见单浅,弗克究知”。他大力推崇同安乡贤、北宋科学家、丞相苏颂,创建“苏丞相正简祠堂”,把县城朝天门内纪念苏颂的荣义坊改名为“丞相坊”,积极扩建县学。他还亲自编写教科书,主讲“圣贤修己治人之道”。他恤民、劝农、兴学、敦礼义、厚风俗,为构筑中国理学集大成者打下基础。
宋元明清,厦门岛和金门岛都隶属同安,朱熹任同安主簿时,足迹亦到两岛。他在厦门曾留下一首《七绝》:“陈场老子读书处,金榜山前石室中。人去石存犹昨日,莺啼花落几春风。”这是他寻访陈黯隐居石室的感慨。他还为石室题写“钓隐”二字,至今,这摩崖石刻仍存。陈黯是晚唐厦门知名文人,为陈氏南院十世祖,字希孺,号昌晦。
金门史料记载,朱熹亦到过金门。
金门在宋代以前,尚未开化。朱熹在同安任职时,金门为同安县绥德乡翔风里。朱熹以地方长官身份渡海到金巡视,为民革弊兴利,导之以礼,并创立书院于燕南山,教育士人,任职五年,政绩斐然,风尚不变,至今八百多年,流风余韵,有迹可循。
金门本岛山势自北而南,峻拔中起为太武山。脉系发自闽中央戴云山脉,伸延而下,经同安鸿渐山,由南安石井下海,在海边深处汇成五匹马,其中一匹马头回向石井,四匹马奔南朝金门,经小嶝、角屿而过烈屿,上金门青屿、五虎山,转结而成龙跃之势。金门俗云:“天弧天角,龙跃渡江。”朱子精于易学,曾登临诸山,云:“鸿渐脑已渡江矣”;又曰:“鸿渐反背皆是同(同安),乃向浯(金门)也。”金门流传俗语:“凡各乡能与鸿渐山相照者,必人文蔚起”。朱子游金门牧马侯祠时曾说:“此入山林,即【24】宋代遗韵他日儒林”,预言了金门未来的人文之盛。同时,他还写下了一首诗《次牧马王祠》:“此日观风海上驰,殷勤父老远追随。野饶稻黍输王赋,地接扶桑拥帝基。云树葱茏神女室,冈峦连抱圣侯祠。黄昏更上灵山望,四际天光蘸碧漪。”金门燕南山则是今天的太文山,北为牧马侯陈渊的住地——庵前、泗湖,南则是明代江夏侯周德兴筑金门城设千户所的所在地——古贤堡,当时居民最多。朱熹墨宝一联:“立修齐志,读圣贤书”,木刻藏于金门后浦刘某家中,现拓件陈列于燕南书院内的朱子祠。建于清的朱子祠,大厅正面悬挂“海滨邹鲁”匾额,意在纪念朱子教化,并示历代金门文风之盛。
祠内还拓有朱子另一墨宝:“鸢飞月窟地,鱼跃海中天”。方志上说:“金门儒学,自南宋受朱子之影响,渊源有自,历代不乏传人,例如能诗者,在宋代有丘钓矶,而魏秀才、陈乐所亦同时唱和,明兴邵参将军应魁,从俞大猷游,故以名将能诗,有雅歌投壶气象,陈孝廉廷梁能诗,蔡布政守愚,有魏唐风味,蔡光禄献臣,明净简远,许太史獬,冲秀高华,谷收陶谢,蔡经略复一,以经济显,尤工于诗,继经略者卢司马若腾,然吉光片羽,鲜复有存者矣。”金门的文公巾,亦值得一提。以前金门妇女,上山或下海都要用一条蓝(黑)色(中年以上)或花色(年轻)围巾,披盖由头顶经两鬓裹至两颚处扎住,以防阻风沙吹打,保护头和脸,人称那围巾为文公巾。文公巾缘由,有几说,金门人认为起于朱熹治同治金之时。理由是金门悬于海中,风沙大,朱子“莅官以教养为先务,革弊兴利,缓急有序……利于民者,虽劳不殚。”(《泉州府志》)。
“宋儒朱熹任同安主簿时,在此设燕南书院,宣扬礼教,一时文风鼎盛,名流辈出,而有‘海滨邹鲁’之称。”(杨仁江《金门县的古迹》)朱熹兴办书院,深刻影响到后人对书院的创建,同安文公书院即是。文公书院又名紫阳书院、大同书院、轮山书院,是泉州府最早的官办书院,创建于至正十年(1350年)。明嘉靖年间,同文公书院【25】厦门人文记忆朱熹自画石刻半身像安“理学名宦”林希元效仿朱熹于漳州开元寺之后建书院之事,倡迁文公书院于梵天寺后。书院屡经兴废,“文革”后仅存断壁残垣和朱熹半身石刻像,现已按原制修建。头进左侧立隆庆二年(1568年)同安乡贤刑部左侍郎洪朝选撰写的《文公书院增修书舍亭记》石碑。后进正中墙壁嵌朱熹石刻半身像,相传画系朱熹生前对镜自画,头戴纶巾,身着儒服,拱手正襟。
可不可以说,现在的手机自拍是古代对镜自画的发展?此画像是成化年间遗物,十分珍贵。画像旁是副对联:“祖述尧舜宪章孔孟,德参天地道贯古今”,横批为“儒宗正统”。
我原以为是古代对联,细看才知是今人撰写。现在后进院落还增加了一座朱熹坐在书案前的全身石雕像。
文公书院培养出不少名人才俊,蔡复一、蔡献臣、许獬等都是同安的历史名人。
建书院之风也影响了同安县以外,如晋江的鳌江书朱熹石雕像【26】宋代遗韵院、南安的杨林书院、诗山书院等。
朱熹为前人苏颂倡建苏公祠,后人为朱熹建了“徽国文公祠”。绍定三年(1230年),宋理宗追封朱熹为徽国公,明代正统五年(1440年),时任同安县令的朱徽为朱熹建此祠。
徽国文公祠位于今翔安香山岩。香山原名“荒山”,是鸿渐山脉的一处风景名胜。宋绍兴年间朱熹到此游览,留下“真隐处”题刻,并发现荒山草木皆香,便改其名为“香山”。原名与今名用闽南话读同音。荒山本有寺庙,始建于南宋建炎元年(1127年),寺因山改名而改名为“香山岩”。寺西南便是徽国文公祠,此祠清代曾叫香山书院。其大门有联曰:“大哉夫子之功百家权衡六经羽翼,远矣斯文之统周程私淑孔孟闻知”。正厅奉祀朱文公神位。
金门在清乾隆时也建朱子祠,在金城镇珠浦北路。台湾当局定其为“二级古迹”。
这是后人对朱熹的纪念。
前些年在文物普查中发现,同安莲花镇军营村山顶,一块数十平方米的岩石平台上,镌刻着朱熹那首脍炙人口的《观书有感》:“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洗,为有源头活水来。”站在岩石上俯视,山坳中确有半亩方塘,那塘300多平方米,相当于半亩。其天光云影,简直是该诗的描绘。是这里景色,触发了年轻朱熹的灵感,此地是此诗的源发地?或是后来文人墨客游历到此,触景生情,想起朱熹的名篇而镌刻?
不管如何,这都是朱熹对后人巨大影响的明证。
2016年6月11日,中央电视台播出《海韵翔安之紫阳过化》,在中国,一代宗师朱熹越来越家喻户晓。
【27】厦门人文记忆厦门地区唯一的孔庙——同安孔庙同安孔庙是厦门地区唯一的孔庙。朱熹当年增建的经史阁等建筑虽已不存,但孔庙规模依然恢宏,原先被学校占去的地方腾出后,庙外有一个美丽的小广场。
同安孔庙,坐西北朝东南,面临东溪。古有“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之说,面对川流不息的东溪,孔庙可谓是智者的摇篮。
早在五代末,邑令陈洪济就创建孔庙,始建于登龙坊。宋绍兴十年(1140年)迁建于今址,绍兴二十三年朱熹增建经史阁、教思堂、苏公祠和志道斋等四斋。宋至正十四年(1354年)毁,明正统九年(1444年)修复,明天顺五年(1461年)知县吴镛重建,嘉庆十八年(1813年)知县何兰汀对大成殿等重修重建。
步入孔庙,不用走几步,抬头便见“兴贤育才”坊。石坊后面是泮池,正中的石拱桥俗称“青云桥”。北京国子监的主建筑辟雍,居于圆形水池中央,亦有桥通池岸,圆水方屋,紧扣其讲学开智之主题。同安孔庙面临的大自然的东溪,本已有水,犹嫌水之不足,特意建造泮池石桥,实含深意。
孔庙大成殿【28】宋代遗韵同安孔庙“兴贤育才”坊和泮池石桥过泮池,拾级上古城垣,视线越过东溪到对岸,可见城东凤山顶的凤山石塔。此塔又叫魁星塔、文笔塔,建于明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系同安县令洪世俊捐资倡建的,同安士绅纷纷解囊捐助,目的在于振兴同安文运。
据说塔建成当年,同安有8人乡试中举人,翌年,金门后浦人许獬殿试二甲头名。步下观澜亭,面对的就是孔庙的戟门了。戟门面阔七间,31.5米,前廊4根盘龙石柱后是5个门,中大门高4.4米。两庑总面阔24.9米。天井设祭台,陛石为云龙浮雕。祭台后是大成殿,重檐歇山顶结构,面阔五间共计18.15米。8根直径0.5米的圆形大石柱拔地而起,斗拱雀替,古韵古风,柱础浮雕精细、造形繁复,是五代始建时遗物。不知是巧合,还是别具匠心,31.5米是9的倍数,24.9米和18.15米是6的倍数,9为阳爻之所称,天数,6为阴爻之所称,地数。天九地六,为天地运转之时运,古人认为,为学与教化都应该顺应天地与时运。
孔庙1990年辟为同安博物馆,大成殿两旁廊房辟为陈列厅,可以读到同安1700多年历史的物证。
孔庙内有古石雕园,这是同安的文化工作者为了不让散落于各处的古石雕遗失,特意收集于此展示。别小看这些石雕,这些石兽石人,历经宋元明清,把人从现代带进古代,实是一本石质的历史书。
【29】厦门人文记忆同安孔庙戟门西南侧,是朱熹任同安主簿时倡建的苏公祠,纪念同安已故的宰相苏颂,始建于南宋,朱熹特为它撰写《苏魏公同安特祠文》。祠内今尚存清以前所立的苏颂神位碑及清代嘉庆年间重修的碑记一方。
苏公祠后是林希元祠,始建于明嘉靖年间(1522—1566),祠内悬挂“理学名宦”匾额。林希元,同安翔风里人,明正德十二年(1517年)进士,一生精研理学,世称一代宗师。
自古以来,同安文脉悠远,文风鼎盛,据《同安县志》记载,有姓名生平事迹可考的,同安文进士,宋代48人,元代2人,明代93人,清代26人;武进士明代14人,清代35人;明清两代钦赐进士5人;文科举人就更多了,明代277人,清代291人;武举人也不少,明代50人,清代340人。
古人为官大多在异地,辞官或晚年叶落归根,给故土后人留下了人文遗迹。文物保护单位中,这类遗迹不少,如:岳伯坊、蔡复一故宅、龙泉亭、陈沧江墓、洪朝选墓、林希元墓、林君升墓、康尔韫墓等。
在同安孔庙里踽踽独行,也许你会感慨现代人过于浮躁,以至于这块宝地如此冷清阒静,也许你会暗自窃喜,这儿宛非人寰,让你的心境明镜般澄明……【30】宋代遗韵汀溪窑及其他宋代遗迹汀溪窑址位于同安区汀溪镇汀溪水库。主要分布于库区南部西岸山坡至水库坝头、西南部山坳,面积4万多平方米,遗物堆积最厚达5米多;库区西岸窑址面积约2万平方米。
汀溪窑火起于宋,灭于元末,延烧了两朝代。《中国陶瓷》(冯先铭主编)章节中有一部分专门论述“福建同安窑”,其中说到它专门生产外销瓷:“同安窑瓷器在福建及邻近地区墓葬及古遗址里极少出土,但在亚洲一些国家却出土不少,证明同安窑是一处专烧外销瓷的瓷窑,它是我国瓷器大量外销之后,应运而起的众多瓷窑之一。”宋代泉州港被誉为世界上最大的港口之一,是海上丝绸之路一个重要的起点,作为泉州府所辖的同安县,大量生产外销瓷而从泉州港和厦门港运往世界各地,也是情理之中的事。
汀溪窑址是福建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厦门文物保护单位中的窑址不止这一处,还有海沧区新垵村的许厝古窑址、海沧区东孚镇东瑶古窑址、集美区后溪镇的碗窑古窑址、同安区洪塘镇石浔村的磁灶尾窑址,当然,汀溪窑址(谢明俊摄影)【31】厦门人文记忆这些窑址的重要性不及汀溪窑址。汀溪窑址发现于1956年修建汀溪水库时。那一年故宫博物院陈万里先生在闽南进行古窑址考古调查,他在发表于《文物参考资料》1957年第9期的《调查闽南古窑址小记》一文中,把汀溪窑称为同安窑,证实它是远销日本的“珠光青瓷”的产地。此后,福建、浙江发现22处窑址生产与同安窑风格类似的青瓷,即以“同安窑系青瓷”相称。这类青瓷之所以有“珠光”的别名,有两种说法,一是因为日本知名的“珠光”和尚十分喜爱这种瓷器;二是这种瓷器釉色“珠光宝气”。
“在日本镰仓、博多海岸发现的许多青瓷碎片,其中也有晋江磁灶和同安、安溪出土的瓷器。瓷器中有一种黄釉碗,日本人称之为‘珠光青瓷’,这就是同安汀溪窑群所生产的青釉刻花篦纹碗。还有如青釉执壶等,也都是晋江、同安的产品。”(叶文程《闽南地区古代陶瓷的生产与外销》)目前,还有另一种说法,认为“珠光青瓷”是另外一种瓷,但是,将汀溪窑烧出的瓷器称为“同安窑系青瓷”是不会错的。
自1956年至2002年,文博考古部门共进行了7次的考古调查与发掘,其露出地表的窑址有10条,堆积层面积达4万平方米。单2002年福建省博物馆和厦门市博物馆联合考古发掘2座龙窑,出土采集的标本就有千余件,大部分为碗类,其次是盘、碟、洗,还有壶、瓶、炉、杯、罐、钵、砚、水注和人物塑件等。遥想当年,汀溪流到端山之麓,水面宽广如湖,两岸森林茂密,龙窑成群,青烟袅袅,有船满载出窑的瓷器顺流而下,直驶港口,何等的诗情画意!
烧瓷需用柴火与水,汀溪窑址是个理想的地方。尽管窑火烧了几百年,这儿还汀溪龙窑(谢明俊摄影)【32】宋代遗韵是山青水秀,草木葳蕤。前些年在汀溪水库靠岸边的地方发现一块“晃岩寺”碑,是清乾隆年间立的,碑文里说到明代名士池显方在此隐居修道。
吴锡璜《同安县志·名胜》里也记载:“晃岩在感化端山,距县北二十里。
明邑人池显方辞荣入道,诛茅山栖,读书其地。”可见明代,同安和鼓浪屿一样也有晃岩,晃岩是清幽之地,世外桃源。
自从修建了水库,汀溪窑址大部分时间都被淹在水面下,文物考古部门考古发掘都是利用水库枯水季节。水库面积大约0.5平方千米。为保护水源,现在水库不对游人开放。
同安的宋代窑址还有:位于祥平街道过溪上寮自然村门口山的上寮碗林窑址,分布面积约500平方米。
位于汀溪镇褒美村路岭寨山的路岭窑址,面积约20000平方米,文化堆积层最厚达3米。
位于汀溪镇古坑村(章厝)土圳头山的章厝窑址,面积约1000平方米,文化堆积层最厚达2米。
显而易见,在宋代,同安烧瓷业十分发达。这种产业一直延续到明、清时期。
除窑址外,同安、翔安的宋代遗迹不少。
同安古城的城墙遗址仍在。城墙初建时开五个城门:东鸿渐,北拱辰,西北庆丰,西丰泽,南朱紫。周长795丈,高1.2丈。明正统十五年(1450年)增高5尺。到万历二十五年(1579年)城墙周长扩至847丈,增高至2.3丈。民国期间,城墙只剩余450米,从东门至南门傍溪的一段,城垣宽4米,高5米。1996年修孔庙时连同孔庙前76米残墙一并修复,复原城垛堞32个。城垣上建“观澜亭”一座,与孔庙泮池上“青云桥”、“兴贤育才”坊成一直线。
距孔庙不远,在小西门,有座朝元观。朝元观是供奉玉皇大帝的道观,历史悠久,始建于唐代,宋嘉熙二年扩建。坐北朝南,现仅存放生池、朝元门、两庑建筑及三清殿、玉皇殿遗址,占地4000多平方米。
位于同安大同岳口村铺前佛子岗下,有一座郡马府。它建于宋淳祐八年(1248年)。宋度宗赵禥为太子时曾到同安探望他姑母赵玉环。赵玉环是魏王赵从政的妹妹,同安佛岭叶氏八世叶益之妻。郡马府占地2170平方米,坐北朝南偏西,府中由南到北依次为照墙、旗杆埕、家庙和文昌阁。
家庙正间屋顶有太子亭,纪念宋度宗为太子时探望姑母。
【33】厦门人文记忆翔安新圩镇古宅村有座后壁山,山上有条古道,道路狭窄,宽约0.8米,长不过700米,九曲十八弯,路便被称为“古宅十八弯”,是文物保护单位。不规则石块从山脚铺到顶。这条古道在唐代已经存在,原先只是土路,宋代才砌上石块。古道旁立着一通碑,上刻:“郑公祥化忌经,并自舍,又僧妙谦十千,共计(钱)乙伯(壹百)贯足,铺修此路,计八百丈,以济往来。景定元年记。”也就是说,这条民间自发铺筑的古道,修于宋景定元年,即1260年。自宋始,同安县归泉州府管辖,泉州港曾被马可波罗称为世界第一大港,这条路便是为方便同安到泉州的运输而形成。同安文人也是通过这条路前往泉州参加科举考试,它上面印满了宋元明清同安科举文人的脚印。
新中国成立后,人民解放军也是通过这条古道进入同安,解放同安,由于夜黑路陡,传说有战士连人带马摔倒滚落山下。这山这路沾染了英雄的鲜血。
翔安新店镇钟宅后房自然村东通道路西大榕树下,有一座修建于宋代的花冈岩石塔,坐南朝北,三层楼阁式,系高僧圆寂后的舍利塔。
翔安内厝镇新垵村东北部旗杆仑,有乌营寨古寨城址。它修建于宋仁宗赵祯庆历三年(1043—1052),寨门坐北朝南,山寨分东西两寨,门前有条长约800米的山沟,被称为“广卫坑”,据说当年杨文广南征围剿此寨土匪将士牺牲众多。现山寨尚存西寨残墙250米,古寨四周林木茂盛。
集美灌口镇黄庄社区北面小溪上,有一座双孔石梁桥,叫卡仔塘桥,长12米,宽2米,始建于宋代,在同安至漳州古驿道上,分别连接鱼孚驿和深青驿。卡仔塘桥下的卡仔塘,是宋代水利工程,原先面积达1.2平方千米,是蓄水泄水的水利设施,是厦门地区至今发现的最早水利工程。
同安有几处不可移动文物,始建于元,明、清重修重建,我们不另列,放在这儿提一提。
一处是桥。同安五显村西和北,有三座桥,它们都是同安通往泉州的古道桥梁,也是北同安与金门水路航运的起运点。桥始建于元大德年间(1297—1307),明崇祯年间(1628—1644)重修。捐金倡修者,系金门阳翟人陈基虞。陈基虞,字志华,号宾门,明万历十七年(1589年)进士,曾任南京刑部曹郎、河南彰德刺史、粤东兵宪广东按察司副使等职,归籍后居同安。这三座桥现皆存在,第二桥已改建为公路桥,第三桥存而弃用,第一桥保存最为完好,被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桥不远处,便是同安影视城大门。此桥架于东溪上游,全长64米,桥宽2.3米,桥墩9座,对上游【34】宋代遗韵呈船首形,化解流水的冲击力。
闽南话“大元”与“台湾”同音,同安祥平街道瑶头村中,有座“大元殿”。它始建于元代,系都管林元成所建,取名延福堂。民国《同安县志》云:清代康熙初,“靖海侯施琅,初征台湾时,曾宿于庙,马秽污其宫,是夜马足高悬,号鸣不止,琅虔恳乃宁。因默祷:‘师行得捷,愿更新庙宇’。后凯旋,捐奉重建”(卷二十四)。施琅从郑氏手中收复台湾,台湾收入清朝版图,施琅兑现许愿,捐建延福堂前殿,并将其改名为“大元殿”。该殿坐东北朝西南,前殿为硬山布瓦顶,大门额悬“敕封同一武当”九龙木匾。大元殿主祀北极玄天上帝。
南宋时期,同安县境内设驿站两处,即大同驿(今同安区大同街道)和鱼孚驿(今集美鱼孚村)。元代,鱼孚驿移建于今集美灌口镇深青村。深青驿遗址今日犹存,存驿楼与石桥。此驿在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景泰元年(1450年)均有扩建、重修,规模最大时设抄单、走递、担夫等员额80余人。它上接南安县康店驿,下接龙溪县通源驿,连接漳、泉两地。深青驿驿楼横跨于村口古驿道上,穿斗式,硬山顶砖木结构,楼上奉祀关帝。
门楼南面嵌条石匾额,镌刻行书“驿楼古地”四字。驿舍由于年久失修,颓毁不堪。村里古驿道,石板路上原先依稀可见马蹄印迹,从石上踏出印深青驿遗址【35】厦门人文记忆痕,岁月久远驿道繁忙可想而知。可惜后来村里修路,把它修成了水泥路。
可以说,有了宋驿道,才有深青驿;有了深青驿,才有深青村;有了深青村,才有灌口镇。
深青驿保留至今,还有一座古桥。它始建于南宋,初为木桥,后改为石桥。明正德十一年(1516年)重建,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和嘉庆九年(1804年)及2002年重修。
说到桥,作为文物保护单位的古桥,厦门尚留下四座。厦门最长的古桥是苎溪桥,长73米,其次是五显第一溪桥,长64米,再次是深青桥,长25米,最短的是樵溪桥,只有14米长。
先说苎溪桥,位于集美后溪镇苎溪村口,在古同安连接漳、泉两地的古驿道上。它始建于北宋大观年间(1107年),南宋乾道年间(1165—1173年)重建,平梁式,东西走向,面宽2.6米,高4米,八墩九孔,桥墩亦呈船形。元代文人邓子实留下一首《苎溪》写到它:“日照松梢宿雨乾,秋风剪剪作轻寒。青林缺处云山好,更过桥西仔细看。”五显第一溪桥位于同安五显村西,上文说过,这儿不赘述。
最短的樵溪桥位于万石植物园内紫云岩。此桥为单墩双孔石梁桥,桥墩为天然巨石,桥宽1.5米,桥两旁皆有石阶可供上下。桥边有南明永历七年(1653年)岱州余宏所题的“樵溪桥”摩崖石刻。过桥溯溪而上,不多久可到一天然石洞,因水声如琴音,此洞名“琴洞”,相传郑成功当年常到琴洞旁的岩石上读书,那读书处被称为高读岩。
古代驿道,沿途设站,大站为驿,小站为铺,每十里一铺,配备役夫马匹,以便传送文书,接待官吏。宋时同安县大同驿(元改为同安驿)共设七个铺,依次为下尾店、圣林、刘五店、五通、蛟塘、莲坂、和凤宫。
五通是七铺中的一铺,所以五通渡又叫五通铺。五通渡头,至今可见整片巨石上凿出的十八级台阶,潮涨时一部分台阶会被海水淹没。1982年在渡头附近发现乾隆时的一方《重修五通路亭碑记》,上面记载了当时集资重修渡头路亭之事。碑文云:“五通渡,泉厦往省通津也。渡口故有亭,寒暑雨风,行旅借以休憩。岁久而圮。自戊辰迄今且二十余年矣。仁宦商贾,接踵问渡,暑苦渴,雨苦淋。疾风惊涛踯躅崖畔,望洋兴叹者,侵夜苦无栖息之所,往来咸弗便也。余奉命观察台阳,尝取道于斯,即思所以复之,使车鹿鹿,未之或遂。岁甲午内调,谋之同官……各捐廉奉,遣了董其役,不数日而亭成。……自今以始,舆者、徒者、负而担者,酷暑雨淋,无忧露宿,不可谓非便民之一端也。”撰文者,两度任台湾道的奇宠格。
【36】宋代遗韵五通古渡头(谢明俊摄影)五通古渡头位于禾山镇五通村凤头社北面,自古为厦门岛东北部交通要津和海防重地。它因此地旧祀五通神而得名。相传800年前元兵南侵,南宋丞相张世杰、陆秀夫携幼帝赵昺,经同安渡海从五通渡口登陆,再取道东渡、嵩屿进入漳州,在当地留下“金带水”等民间传说。
五通古渡头附近,现有翔安隧道。
【37】厦门人文记忆明清印迹一段古城墙?半章明代史在厦门新华路43号东侧,即现在公安局左侧后面,有一段明初的古城墙。明代初期,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江夏侯周德兴奉命建成厦门城,这一段城墙是城北面城墙的残墙,长约70米,宽3.5米~6米,呈斜坡状。
墙体两侧以花岗岩条石干砌,墙面以三合土夯筑。
厦门古城和平遥等古城不一样,它不是圈起来让老百姓居住在里面,而是屯兵之城堡。现在厦门的古城东路、古城西路,以前都是在古城外面而不是在古城里面的。
关于这段明城墙,厦门市文物部门做了两件值得一提的事:1994年厦门城建城600周年时进行重修,立重厦门明城墙遗址【38】明清印迹厦门明城墙遗址修碑纪念,建碑亭,并隆重举行纪念仪式;2003年和2004年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两次对城墙遗址进行考古发掘,靳维柏和郑东撰写的《厦门城》一书2006年出版。
厦门因位居于九龙江外侧、属下方出海口而称“下门”,“下”与“厦”同音,故得名“厦门”。明代厦门称“中左所”,这与明代卫所制度有关。
明初,朱元璋建立卫所军队管理体制。军队组织分卫、所两级,一府设所,几府设卫,卫下设千户所,一卫军队5600人,由指挥使指挥,千户所军队1120人,千户所下设百户所,士兵112人。洪武时期全国军队180万。厦门城建成后,有一种说法,泉州永宁卫的中、左两所驻防于此。若如此,守厦门城的军队是2240人。还有另一种说法,即靳维柏、郑东《厦门城》一书的看法,认为“中左守御千户所是永宁卫新设立的千户所”,若如此,守卫厦门城的军队只有1120人。
明永乐十五年(1417年)厦门城城墙增高2.2丈(7米),四城门增设月城。正统八年(1443年)加筑敌楼四座。清康熙二年(1663年)厦门城被清军攻陷并拆毁,后水师提督施琅修复并扩建,城周长达600丈(1920米)。乾隆十七年(1752年)重修。鸦片战争时英军攻占厦门,城垣逐渐废【39】厦门人文记忆厦门城遗址弃。20世纪20年代后,城墙大部分被拆除。
厦门城抵御侵略,有史可查的有:明正统十四年(1449年),倭寇骚扰;明嘉靖二十四年(1545年),海寇侵犯;明天启二年(1622年),荷兰军队侵犯;明天启三年,荷兰殖民者再次侵犯;崇祯三年(1630年),荷兰军队又一次侵犯。
有些历史,镌刻在石头上。
明中期以后,倭寇侵扰闽浙粤沿海一带愈烈,嘉靖、万历年间,抗倭名将戚继光、俞大猷、沈有容率军奋勇抗击,倭患才得平息。
在南普陀寺藏经阁西侧,有一方《陈第、沈有容题名石刻》。文云:“万历辛丑四月朔,三山陈第宛陵沈有容同登兹山骋望极天徘徊竟日。”万历辛丑即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陈第,福建连江人,明代著名诗人、学者,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戚继光追击倭寇到连江,陈第献《平倭策》,使该战获胜。他被俞大猷收为幕僚。后因功累升至游击将军。沈有容,历官千总、参将和都督佥事等,曾与陈第守卫蓟北,后奉命入闽主持浯屿、铜山等岛海防军务。陈第、沈有容来厦门是商量赴台大计。同年,沈有容【40】明清印迹击败了一支入侵福建的倭寇,翌年冬,在台湾海峡大败倭寇,击沉六艘敌船,夺回被掳百姓370余人。
万历二十五年(1597年)后,明政府在沿海一带实行春冬两季“巡哨”制度,水师巡视汛守。在万石植物园醉仙岩天界寺后山长啸洞左侧岩壁上,有一幅征倭摩崖石刻。万历三十六年(1608年)春天,神机营右副将军后右军都督施德政、游击将军李扬、福建南路参将徐为斌等在前往澎湖巡哨前登临醉仙岩,吟诗唱和,抒发抗倭豪情壮志。施德政诗云:“偏师春尽渡澎湖,圣主初分海外符。鼙鼓数声雷乍发,舳舻百尺浪平铺。争传日下妖氛恶,那管天边逆旅孤。为道凯歌宜早唱,江南五月有莼鲈。”李扬诗云:“樗才自分老江湖,袜线深惭佩虎符。舸舰森森鲸浪静,旌旗猎猎阵云铺。风生画角千营壮,月照丹心一剑孤。”徐为斌诗吟:“闽南要路险澎湖,元将专担靖海符。万里艅艎莹斗列,蔽空旗旆彩霞铺。鱼龙吞气烟波定,蜃虮驰魂窟穴孤。天子纶音勤借著,那思莼菜与江鲈。”三方石刻皆为行楷书。
在鸿山公园的摩崖上,有《徐一鸣攻剿红夷刻石》:“天启二年十月二十六日,钦差镇守福建地方等处都督徐一鸣、游击将军赵颇、坐营陈天策三营浙兵把总朱梁、王宗兆、李知纲等到此攻剿红夷。”这场战斗得到老百姓支持,厦门人陈则赓“赞划军门,谓夷性反复,宜剿抚并用”。他以犒劳荷军为由,带毒酒上荷舰,在荷兰士兵喝下酒后,指挥军队全歼荷兰侵略军。此摩崖石刻中国历史博物馆曾拓片收藏。
在虎溪岩后山白鹿洞岩壁上,有一方摩崖石刻《朱一冯攻剿红夷刻石》,上刻:“天启癸亥年十一月二十日广陵朱一冯以督师剿夷至”。天启二年(1622年)荷兰侵略者占领澎湖,天启三年,数次入侵厦门。农历十一月十七日,福建总兵谢隆仪率各路水师,于浯屿大败荷兰军队,烧毁一艘荷船,俘获船长高文律等52人,斩首8人。随后,新任福建巡抚南居益以厦门为基地,调集各路水师一万余人追剿荷军,于翌年七月,将荷军彻底赶出澎湖。期间,参加这次战役的福宁道参政朱一冯登临虎溪岩,留下了这幅行楷。
无独有偶,在白鹿洞岩壁上还有另一方摩崖石刻《赵纾攻剿红夷刻石》,这是参加驱剿荷兰侵略者的漳州府海防同知赵纾的题字,也是行楷直书:“天启癸亥冬晋阳赵纾督征到此”。天启癸亥即1623年。
明中期以后,倭寇十分猖獗,闽浙粤沿海一带倭寇所至之地,“千里为墟”。据清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万寿寺住持普荫所撰《万寿岩记》所【41】厦门人文记忆述,“倭寇之时,俞都督讳大猷、戚参将讳继光曾到此,有诗留题,勒之于石壁之上”。《俞戚诗壁》在万寿岩北侧摩崖岩壁上,为七律诗三首,幅宽2.3米,高3米,楷书直题。第一首云:“万丈峰峦耸目前,不须雕巧出天然。空涵石瓦生春色,炉爇旃檀起瑞烟。自信明时无隐逸,还疑僻处有神仙。公余正好谈玄妙,又统三军过海边。”第二首云:“幽岩屹立梵宫前,片石呈奇瓦俨然。峭壁罅虚寒漏月,博山香热暖生烟。高僧煮茗能留客,樵子观棋每遇仙。说罢禅机登绝顶,恍疑身在五云边。”第三首云:“禅宫俯瞰乱峰前,片瓦重重势俨然。松落石檐寒带雨,云飞山户晓生烟。人夸竺国三千界,我爱蓬莱第一仙。幸喜封疆无事日,楼船同渡海南边。”第二、三首步第一首之韵。胸中百万雄兵,淡定从容,谈笑风生,一代名将风采跃然而出。
抗击外国侵略者,岛外也留下历史遗迹。在同安大同镇岳口村,有一通《铭恩亭功德碑》,这块花岗岩石碑高2.72米,宽1.04米,上刻1000字,讲述倭寇侵扰,明嘉靖三十七年到四十年(1558—1561年)间,同安知县谭维鼎组织乡社联防,抗击倭寇,抵御外侮。同时歌颂谭维鼎施行德政,爱民如子,赢得百姓爱戴。
海沧东孚镇寨后村诗山小组西山上,有一座青龙寨寨址,该寨系明代李良钦所建,是当年抗倭练兵处。寨子原名龙安寨,依山势而建,不规则花岗岩垒筑,墙内充填生土。
现在让我们回到厦门城遗址上,这儿先后出土古炮23门,全是清代不同时期的炮,考古发掘出土的铁制鸟铳经鉴定是明代中晚期的武器。也就是说,厦门城建成后在明代是军事重镇,在清代也继续发挥其重要的军事作用。这段明城墙建一边傍着崖壁,岩壁上多处有石刻,大多为清代遗留,明代的有隆庆、万历年间任泉州府同知的丁一中的一首《五律》:“春日惬清游,邀观沧海流。冠裳文事备,岛屿瘴烟收。逸气凌飞鹤,闲情逐远鸥。
蓬瀛如在望,同与驾方舟。”【42】明清印迹明代:那石那庙那宅厦门的山多为花岗岩,质地坚实,文人雅士在石上题诗刻字,历数百年而留存。岛内的山,最高是云顶岩,云顶岩就有摩崖石刻群。那些石刻共有30处,有题景、纪事,也有诗咏,刻石时间从宋末到民国,明代的有赵俊等一行同登云顶岩,题刻“天际”,时间是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楷书,每字高、宽均1.7米,是厦门岛内迄今所见最早的纪年刻石。云顶岩留云洞里,有明代河南道监察御史叶普亮行书《七律》:“祖讳复临陟翠峦,生成境界白云间。满阶苔雨三春湿,半岭松风六月寒。动石叮当禅后鼓,插香环向刹前蟠。游人若问开山迹,好向苍碑剔石看。”叶普亮,厦门莲坂人,被誉为“天下三才子”之一。刑部左侍郎洪朝选行书《五律》:“洞宿孤云久,我来亦暂留。身随天路迥,情寄野僧幽。槛外涛声聒,林端雨气浮。顾谓二三子,高步信奇游。”洪朝选,同安人。浙江按察副使刘存德行书《五律》:“入定人何往,飘摇云独留。无心成去往,愧我自夷犹。性旷随麋适,机疏共鸟休。不期浮海外,更得与天游。”刘存德,亦是同安人。
泉州知府丁一中在云留洞里有两首《五律》,皆行书直题,一首云:“为爱留云洞,云留客亦留。青衿同信宿,老衲共夷犹。月皎诸天净,岩空万虑休。宁知沧海曲,清卧足奇游。”(明隆庆己巳年,即1569年)另一首云:“幽谷成良晤,云踪至复留。道心元共契,野性亦相犹。巨海瞻无际,危岩坐未休。浮生惭骨贱,奇绝喜同游。”(明隆庆庚午年,即1570年)丁一中,江苏丹阳人。另,还有淡成左丞行书《五律》:“涉海栖幽岛,云关几夕留。
烟霞灵境别,尘土故吾犹。白石饥堪煮,绳床倦可休。凭将汗漫迹,攀附绝尘游。”此诗同洪朝选次丁一中韵。
在万寿岩上,有“无量寿佛”石刻。是明代正统七年(1442年)福建都司郡贾定立题,每字1米见方。这幅摩崖石刻在清康熙四十四年太学生马世杰重刻。
在集美后溪白虎岩,有一巨洞,洞口上方巨石上镌刻“壁立朝天”行楷横幅,每字幅约0.4米,落款为“万历八年重九日徽州休宁潘桂书”。万历八年即1581年。岩洞内有白虎岩宫,始建于明代建文年间(1399—1402年),清代多次重修。该宫祀奉白虎神。
同安新民镇西山岩北侧有一块巨石卧立,明隆庆三年(1569年)泉州府同知丁一中游览过此,题刻一首《七律》:“古寺西岩紫翠间,独移飞盖【43】厦门人文记忆入松关。自知灵境遗探讨,空愧尘途数往还。碧涧暂时清客思,白云长日伴僧闲。振衣更蹑层峰顶,天海青苍照素颜。”两年后,浙江按察副使刘存德到此,见诗和了一首:“龙宫掩映碧云间,南北高峰耸两关。绝壑风回无鸟度,断炉火活有僧还。青郊路接平芜远,白社身随化鹤闲。极目尽窥沧海外,放歌聊以振颓颜。”西山因在同安城西面而得名,又叫大狮山或天龙山。
新民镇禾山村西面有一座石佛山,山上有一座石佛塔,不知是塔因山名而名,还是山因塔名而名。石佛山在宋端平年间建有端平岩寺,所以山又名端平山。明万历年间,金门琼林人、光禄寺少卿蔡献臣为其父蔡贵易寻找墓地到此,撰写了《游端平山记》。石佛塔建于明永乐十一年(1413年),花岗岩砌筑,三层,底层为方形空心室,拱门朝西,第二层是八边形塔身,环刻“皇明永固佛法兴隆”,第三层六棱花鼓状,原上面有释迦牟尼石佛,后遗失。石塔西侧石壁上有嘉靖年间湖广提学刘汝楠、潮州李春芳四首唱和诗刻。再往西的山峦,有明代同安人康尔韫、柯凤翔和林一材读书中进士的石书房。
前面提到的文笔塔,又叫魁星塔、岭头崎塔,建于明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其时同安县令心系文教事业,带头解囊捐资倡建。石塔五层实心,通高14.25米。塔立东凤山顶、东溪之畔,每当朝暾东起,塔影倒映溪中,形成“东溪塔影”名景。
在翔安,也有一座五层实心石塔,位于新店镇东界村浔海之滨,建于明万历四十年(1612年),通高8.56米,塔刹葫芦状。浔海海域有刘五店航道,系厦门东水道,海湾深阔。石塔成为航运停泊的地物标志。塔四周现已成农地,但海湾仍依稀可见。同安凤山石塔(谢明俊摄影)【44】明清印迹翔安新圩镇金柄村“上帝公宫”岩下,有一条修建于明代的布衣古道,东西走向,长580米,以不规则块石、卵石铺砌,直达“上帝公宫”门口。
它是明晚期著名学者、人称“理学布衣”黄季韬倡修,故称“布衣古道”。
至今路旁立有一块石碑,上刻“布衣古道”四字。这条古道为古代同安通往泉州的商贸和学子赴考的主要道路。
谈了石刻、石塔和石路,接着谈庙。
据灌口凤山庙碑文所载:明启祯年间,深青驿一位驿吏,从四川灌县二郎神庙传香到此。后香火愈盛,渐成街市。“灌口者何?真君著灵西灌口县而得名也”。也就是说,凤山庙在深青驿以后兴建,而凤山庙兴盛后才产生灌口镇,灌口镇得名于四川灌县(今都江堰市)。现在我们见到的凤山庙,保留清代扩建后的规模。庙坐东朝西,面阔五间,总进深27米,奉祀二郎神。清代,灌口銮井陈氏迁台,带去了凤山庙香火,现成为台湾四大民间信仰之一。
同安东、西溪汇合处,有一座龙虎宫,其正殿始建于明代永乐年间,原名碧溪殿。相传由当地郑氏族人郑碧溪舍地创建。多神并祀,三教合一。
翔安马巷镇五甲美街,有一座元威殿,始建于明万历年间(1575—1619年),原址在马巷五谷市,天启年间(1621—1627年)迁到现址。它奉祀的池王爷,确有其人。池王爷,名然,字逢春,明万历三年武进士,后任漳州府道台。相传他在马巷小盈岭路遇瘟神,为拯救黎民百姓,他盗取瘟神瘟药,自服身亡。玉帝感其舍身救民之大德,封他为总巡王,代天巡狩。百姓为他建了元威殿。明末清初,郑成功收复台湾,池王爷的信仰也随之传入台湾。
更多章節請下載APP
海鷗小說APP 海量小說 隨時隨地免費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