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祖文化教育概论

妈祖信仰是海洋文化史中最重要的民间信仰之一。莆田作为妈祖的故乡地,出版这本图书具有特别的意义。本书共九章,由莆田学院教材编写小组撰写完成。主要内容包括妈祖与妈祖文化、妈祖文化与中国海洋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构建和谐社会、与海上丝绸之路等。

第一章
编委会名单主
任:李永苍副主任:姚志平宋一然黄瑞国编
委:谢金森张国栋张晓茹柯力王福梅王丽梅黄少强帅志强余黎媛陈丽萍目录第一章妈祖与妈祖文化一、妈祖生平……………………………………………………1二、妈祖信仰的产生……………………………………………6三、妈祖文化的发展…………………………………………10第二章妈祖文化与中国海洋文化一、中国海洋文化概述………………………………………30二、妈祖文化与中国海洋文化的关系………………………34三、妈祖文化在中国海洋文化发展中的意义………………39第三章妈祖文化与传播一、妈祖文化人际传播………………………………………45二、妈祖文化大众传播………………………………………55三、妈祖文化组织传播………………………………………66第四章妈祖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一、妈祖文化与儒家文化……………………………………75二、妈祖文化与道家文化……………………………………82三、妈祖文化与佛家文化……………………………………89第五章妈祖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妈祖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的肥沃土壤……95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凝练妈祖文化的思想资源…98三、弘扬妈祖文化是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途径……………………………………………………………1031
目录
妈第六章妈祖文化与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祖
文一、妈祖文化教育与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目标相同………108化
教二、妈祖文化教育与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内容相向………111育
概三、妈祖文化教育与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方法相通………114论
第七章妈祖文化与构建和谐社会一、妈祖文化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文化支持………………119二、妈祖文化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131三、妈祖文化对当代社会的启示……………………………137第八章妈祖文化与台海两岸和平发展一、妈祖信仰是两岸民众共同的文化符号…………………148二、妈祖信仰是两岸经贸活动的联系桥梁…………………159三、妈祖信仰是两岸和平发展的精神纽带…………………166第九章妈祖文化与海上丝绸之路一、古代海上丝绸之路与妈祖文化…………………………178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184三、妈祖文化在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中的作用……188参考文献…………………………………………………1962
前言人类从蒙昧走向文明,从原始走向现代,经历了“下山”、“入海”、“上天”的漫长阶段,而每一个阶段的时空穿越,都是以打破对自然界的无知和恐惧为逻辑起点的。在海洋文明早期,由于海洋面积浩瀚无垠,海洋气象喜怒无常,海洋生物奇形怪状,海洋环境千变万化,人们从事的“入海”活动在威力无比的海洋世界面前,显得极其渺小,甚至微不足道,生命财产不时受到灭顶之灾的威胁。面对大海惊涛骇浪、桀骜不驯的心理恐惧,产生了海妖水怪的种种猜测与联想,进而塑造出四海龙王和水伯天吴等司水神灵。然而,管理海洋河流的龙王水伯虽有呼风唤雨、普济黎民的可亲一面,但也有兴风作浪、行动诡异、不近人情的一面。于是,人们自然期盼有一位充满爱心又法力无边,能镇风息浪、保驾护航、扶危济困、庇佑平安的海神出现,妈祖成为人们探识与改变海洋世界的心理寄托和信仰神,就是顺天应人的事了。
妈祖信仰是海洋文化史中最重要的民间信仰之一。妈祖原名林默,小名默娘。就是这位默默无语的渔家姑娘,用她生前身后的事迹、故事和传说,经过1000多年来人们的传播、演绎、充实、升华,不仅被誉为“妈祖”、“天妃”、“天后”直至无以复加的“天上圣母”,而且又被列为春秋谕祭之神,编入国家祭典,与黄帝祭典、孔子祭典并称“中华三大祭典”。妈祖信俗于2009年9月30日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成为中国迄今为止唯一的信俗类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海水到处有华人,华人到处有妈祖”,妈祖已经成为众多不同国籍、不同种族、不同肤色百姓的共同信仰。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球有34个国家和地区建有1万余座妈祖宫庙,信众达3亿多人。特别是在郑和七下西洋的28年间,所到之处大力宣扬妈祖的海洋文化精神,进一步树立了中国爱好和平的形象,巩固和发展了中国与亚非30多个国家的友好关系,留下了大量的妈祖圣迹和文化遗产。可以说,千百年来浸透着中华海洋文化基因的妈祖庙一直在世界各地默默传颂着中华文明,讲述着中国故事,宣扬着中国核心价值。正如习近平总书记2014年5月4日在北京大学考察时强调的,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表明,核心价值观承载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追求,体现着一个社会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是全社会共同认可的最持久、最深层的力量。
1前言
妈莆田学院作为妈祖故乡唯一的本科院校,一直关注并大力参与和组织妈祖文化研究等各项相关活动。目前,学校设有“莆田学院妈祖文化研究院”、“福建省妈祖
文祖文化研究会”、“福建省高校人文社科妈祖文化研究中心”、“福建省社会科学研化
教究基地莆田学院妈祖文化研究中心”、“全国台联海峡两岸妈祖文化研习交流基育
地”、“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妈祖文化研究基地”等学术研究机构,也是福建概
论省妈祖文化传承与发展协同创新的牵头单位。学校除了积极配合各级政府举办的各项妈祖文化活动外,还多次自主在湄洲岛举办“妈祖文化高峰论坛”。一批较高质量的妈祖文化学术专著和论文的发表,极大提高了妈祖文化在世界各地的知名度,吸引了更多的专家学者把目光和精力投入妈祖文化研究。与此同时,学校党政领导还十分重视妈祖文化的普及教育工作,策划成立妈祖文化进课堂的教材编撰委员会,促进妈祖文化精神植入学生心灵,成为学生人生的行为指南。
教材编撰工作由谢金森教授负责,经过专家咨询,集思广益,反复讨论,确定了教材的编写思路。首先要告诉青年学生什么是妈祖和妈祖文化;妈祖文化具有海洋文化的属性和基因;海洋文化发展促进了妈祖文化在国内外的广泛传播;妈祖文化传播的是中国传统文化;文化的核心是价值观;妈祖文化教育与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是一致的;无论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其宗旨都是为了构建和谐社会;和谐社会既包含台海两岸的和平发展,也包含世界各国尤其是“一带一路”沿途国家的和平发展。依据上述思路,对教材的编写内容进行了具体分工。前言由谢金森负责撰写,第一章妈祖与妈祖文化由俞黎媛、王福梅共同撰写,第二章妈祖文化与中国海洋文化由黄少强、谢金森共同编写,第三章妈祖文化与传播由帅志强编写,第四章妈祖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由王福梅撰写,第五章妈祖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由谢金森撰写,第六章妈祖文化与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由陈丽萍撰写,第七章妈祖文化与构建和谐社会由张国栋、张晓茹共同撰写,第八章妈祖文化与台海两岸和平发展由柯力撰写,第九章妈祖文化与海上丝绸之路由王丽梅撰写。全部书稿由学校领导及妈祖文化研究院的专家审定。
由于编者水平有限,对妈祖文化的学习和研究还不够深入,对有些问题的把握也未必准确,掌握的材料也不够全面,加上时间仓促,书中难免有错漏之处,恳请研究妈祖文化的前辈、专家和学者不吝指教,也请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2016年5月2
第一章妈祖与妈祖文化第一
章妈
祖与
妈祖
文化
妈祖文化肇于宋,成于元,兴于明,盛于清,繁荣于近现代。妈祖文化是一种历史文化现象,也是一种地域文化现象。
一、妈祖生平妈祖,原名林默,又称林默娘,莆田湄洲屿(今莆田市秀屿区湄洲岛)人,传说出生于宋建隆元年(960年),卒于雍熙四年(987年),在世28个春秋。历史上妈祖确有其人,多家古籍均有记载。
宋绍兴二十年(1150年),廖鹏飞撰写的《圣墩祖庙重建顺济庙记》,是目前发现的一篇最早的妈祖文献资料,文称:“……姓林氏,湄洲屿人。初,以巫祝为事,能预知人祸福;既殁,众为立庙于本屿。”①依据廖鹏飞所说,妈祖姓林,湄洲屿人,生前是位女巫,能预知人祸福,死后,当地人建庙祀之。
与廖鹏飞同时的黄公度绍兴二十一年(1151年)遭贬赴平海军(今泉州)任节度判官时,曾游新建的圣墩顺济庙,并作有《题顺济庙诗》一首,诗云:枯木肇灵沧海东,参差宫殿晴空。
①蒋维锬.妈祖文献资料[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0:1.1
妈平生不厌混巫媪,已死犹能效国功。
祖万户牲醪无水旱,四时歌舞走儿童。
文化
传闻利泽至今在,千里桅樯一信风。①教
育黄公度(1109—1156),宋福建路兴化军莆田概
论县人。宋高宗绍兴八年(1138年)殿试第一,历官吏部考功员外郎。黄公度诗虽仅有五十六字,却已叙及妈祖生前、死后事迹及当时百姓热烈崇祀之情形。黄氏也认为妈祖生前是位“巫媪”,死后人们崇祀她。
在宋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之后,洪迈写的《夷坚志》中又提及妈祖,并指出妈祖姓林。洪迈所以知道妈祖姓林,与他好于田间考察,搜集民间轶闻掌故,见过妈祖最早的祠庙和碑石有关。他在考察中得知妈祖姓林,并把搜集到的两段传说故事写进他的著作流传下来。但是,洪迈在他的著作中除了提及妈祖姓林外,并没有记载更多的妈祖生平事迹。
年代仅次于洪迈者,为陈宓所撰的《白湖顺济庙重建寝殿上梁文》,文云:昔称湘水神灵,独擅南方;今仰白湖香火,几半天下。祠宇殆周于甲子,规模增焕于此时。妃正直聪明,□福同于天道;周匝宏博,利泽覃于海隅。人人尽得所求,户户愿殚其力。不日遂成于邃宅,凌霄有类于仙居。用赫厥灵,以报有德。
神岂厌旧,众惟图新。修梁既举于佳辰,!1.1"#$%&'!()*+,-.
①蒋维锬.妈祖文献资料[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0:3.2
*!+,-./&'0121$2345!1.2"#$%&'()善颂宜腾于众口。①陈宓(?—1226),字师复,号复斋,兴化军莆田县人,乾道宰相陈俊卿之子。
宋光宗绍熙三年(1192年)《莆阳志》称:“妃有里中巫。”②宋宁宗嘉定七年(1214年),莆田人李俊甫的《莆阳比事》可谓集宋以前莆阳掌故之大成,该书亦称妈祖乃:“湄洲神女林氏,生而神异,能言人休咎,死庙食焉。今湄洲、圣墩、江口、白湖皆有祠庙。”③成文于宋绍定三年(1229年)的丁伯桂《顺济圣妃庙记》亦云:“神莆阳湄洲林氏女,少能言人祸福,殁,庙祀之,号通贤神女。或曰:龙女也。”④丁伯桂为兴化军莆田县人,对妈祖的身世和地方传说所知甚多。这篇《庙记》不仅囊括了《莆阳比事》及前各家对妈祖的有关记载,而且又提出了“龙女”一说,并详细考校了历代褒封妈祖的原因,对宋代妈祖传说做了全面系统的总结,但对妈祖的身世,丁伯桂并没有超越前人的记载。
宋宝祐五年(1257年),仙游县尉黄岩孙编纂《仙溪志》在“三妃庙”条中称妈祖:“本湄洲林氏女,为巫,能知人祸福,殁而人祠之,航海者有祷必应。”这与廖鹏飞的“初,以巫祝为事,能预知人祸福”、李俊甫的“生而神异,能言人休咎”及丁伯桂的“少能言人祸福”等说法一致,都认为妈祖生前是莆田湄洲岛上一位高明的女巫,①蒋维锬.妈祖文献资料[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0:7.②蒋维锬.妈祖研究文集[M].福州:海风出版社,2006:56.③蒋维锬.妈祖文献资料[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0:9.④蒋维锬.妈祖文献资料[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0:10.3

一章
妈祖
与妈
祖文
化妈
祖文
化教
育概
论!1.3"#$%&'(!)*+,-"#.12/01&'2她预卜灵验,深受当地百姓的信赖与传颂。不过,与之前各种文献不同,《仙溪志》首次提到了妈祖的父母,“顺济行祠”条中称:(顺济行祠)一在风亭市西,里人崇奉甚谨,庙貌甚壮。神父林愿,母王氏,庙号“祐德”。宝祐元年(1253年),王教授里请于朝,父封积庆侯,母封显庆夫人。妃之正庙在湄洲,而父母封爵自风亭始。①除上引诸文外,宋代有关记述妈祖之文献,还有楼钥所撰《兴化军莆田县顺济庙灵惠昭应崇福善利夫人封灵惠妃制诰》,《宋会要辑稿·礼二○》“张天师祠”、“神女祠”、“顺济庙”等条,刘克庄《风亭新建妃庙记》,李丑父《灵惠妃庙记》等。综合宋代文献之记载,可以理出妈祖生平之轮廓如下:妈祖本姓林,父亲林愿,母亲王氏,莆田湄洲屿人,生前为一女巫,能预言人的祸福,亦懂医理,能生人福人,在当地群众中颇有影响,死后人们建庙祀之。
闽人崇巫由来已久。早在秦汉时,闽越土著崇信巫道便已成众所周知的事实,连汉武帝也重用“越巫”,“令越巫立越祝祠,安台无坛,亦祠天神上帝百鬼,而以鸡卜”。打开各种地方志,“邑人贵巫尚鬼”、“专事师巫,不任医药”、“病痛不用药,祭鬼以祈福”、“信鬼尚巫”、“好巫信鬼”、“俗尚巫,病则禳祷”等字眼随处可见。到了宋代,闽人崇敬信巫道的观念仍然十分流行,宋安溪县令陈宓曾写道:“时人信巫纸①蒋维锬.妈祖文献资料[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0:18-19.4
多烧,病不求医令自活。”①对闽人而言,这些巫觋是神秘的人物,他们拥有超自然的法术,能预言吉凶、祈晴降雨、降妖除魔、驱邪祛病,因此,从事巫道者备受善男信女的崇拜。宋代,福建比较有名的巫道,除妈祖外,还有邵武巫师俞翁善于预测吉凶,《夷坚志补》称:“邵武俞翁者,善相人,尤能听器物声验吉凶。……叶祖洽儿童时,好骑羊为戏,翁见之曰:‘郎君当魁天下士,勉之,无戏。’祖洽遂折节读书。”后果然考取状元。“翁尝行田间,闻水声曰:‘水流悲,田将易主。’已而果然。又尝入市,闻乐声曰:‘金声亢,其有兵,当在申酉间。然我无伤,兵四人当溺死。’至期,果有戍卒自汀州还,过市群饮,争倡女,抽戈相戕。度不自安,乘暮乱流而渡,正春涛怒涨,溺死果四人。”德化巫师李泗可以降雨,乾隆《德化县志》载:“延平府旱,召巫祈祷。泗至,衣衫褴褛,群巫慢之。泗乃鸣角,角著壁,摇之不动。群巫大惊,白郡守。命祷雨。泗取水盥洗毕,掀水洒空,遂成雨。”古田女巫陈靖姑,“诸凡祷雨旸、驱疫疠、求嗣续,莫不响应”。宋代,即便是在兴化境内,也有许多巫觋在活动,如“兴化县有女巫自尤溪来,善禁咒术,殁,为立祠”。还有汾阳陈氏,“生为女巫,殁而人祠之。妇人妊娠者必祷焉,神力尤验”。“陈某侯官人,世以巫显,往来兴化县郡中,郡疫病,经其咒治者皆全活,没而兴化人祀之。”还有“詹持莆田洪渡人,少学禁咒,能治病伏虎,卒,人祠之。警捕雨肠,有祷必应”。②由此可见,巫在福建是很常见的,宋代文献中关于妈祖生前为一巫媪并因事巫而受人崇拜的记载应是可信的。
宋代以后,随着妈祖信仰的发展,妈祖生平也被不断演绎,如说妈祖乃都巡检林愿之女,把妈祖说成是名门望族之后,或说妈祖乃观音菩萨之化身,自幼喜欢焚香礼佛,五岁能诵观音经;或说妈祖乃妙行玉女降生人间,生而通灵,长而神异,十三岁得老道士授予玄微秘法,十六岁窥井得符。凡此种种,与妈祖的真实身世相离甚远。对此,明人周瑛有极为精到的见解:考《仙溪志》有所谓三妃庙者,其一顺济,其一昭惠,其一慈感,皆巫也。顺济谓湄洲林氏女,能知人祸福,即妃也。予少时读宋郡志,得绍熙初本,亦谓妃为里中巫。及再见延祐本,称神女。今续志,皆称都巡检愿女,渐失真矣。
①怀荫布修,郭庚武、黄任纂.泉州府志卷20:风俗[M].上海:上海书店,2000.②张大任.宋代妈祖信仰起源探究[J].福建论坛(文史哲版),1988(6):48-52.5

一章
妈祖
与妈
祖文
化妈
周瑛是明代理学名臣,以治学严谨而著称于世。他列举宋、元、明三个朝代对祖
文妈祖称谓的微妙变化,最后得出“渐失真矣”的结论,是很有见地的。事实也是如化
育此。①教
概论
二、妈祖信仰的产生(一)妈祖信仰产生的社会背景与地域因素1.宋王朝的宗教政策宋王朝对佛、道的政策随着不同时期政治需要的变化而有所改变。对道教,宋王朝继承前朝的宗教政策,继续加以利用和扶植。北宋王朝的崇道有两个高潮:一是在真宗时候,二是在徽宗时候,其中以宋徽宗为甚。宋徽宗是历史上著名的“道君皇帝”,在他统治期间,在全国大力扶植和推行道教。他宠任刘混康、张继先、林灵素等道流,大兴符箓道法;大修各地宫观,提倡学习道经,自注《老子》;命各州县设立道学,培养道教人才;屡次颁诏天下,搜访道教逸书,访求道教仙经,并设立经局和书艺局,召集各地高道名流加以整理校勘,并于政和年间(1111—1118年),编成我国历史上的第一部《道藏》———《政和万寿道藏》,共分540函。另外,宋徽宗还命道司院编写道教史,集古今道教事为纪志。对佛教,整个宋王朝,除宋徽宗崇道抑佛外,其余北宋诸帝都尊崇佛教。1127年,宋室南渡,处于内忧外患困境中的南宋统治者虽对佛教采取某些限制,但始终承认佛教存在的合理性和合法性。
2.宋代福建社会与宗教两宋时期,福建社会经济文化进入全面发展的繁荣阶段。经济上,两宋时期,福建人口剧增,由宋初的46万户,上升到南宋的160万户、五六百万人。大片荒田被开垦,无数的沼泽变为良田,大规模围海造田,农作物产量大大提高,“其亩之所出,视他州辄数倍”②。在手工业方面,福建的茶业、瓷业、纺织业、糖业、造船业等,享誉全国。在商业方面,福建商业繁荣,商品经济发达,福州、泉州闻名海内外。时人咏福州为“潮回画楫三千只,春满红楼十万家”,十分繁华。泉州更是以发达的海①蒋维锬.妈祖研究文集[M].福州:海风出版社,2006:22.②秦观.淮海集[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3.6
外贸易闻名世界,“繁华特胜于瓯闽”,“城内画坊八十,生齿无虑五十万”。①诗人张守《毗陵集》中收有时人叶适对福建的评价:“闽浙之盛,自唐而始,且独为东南之望,然则亦古所未有也。”“惟惜瓯越险远之地,为今东南全盛之邦。”②说明宋代福建的繁荣发达已为世人所瞩目。宋代福建的全盛还体现在文化方面。宋代福建学校遍布城乡,读书应仕成为社会风气。据统计,宋代福建秀才人数全国第一,进士多达7038人,约占全国进士人数的1/5,被《宋史》收录的闽籍“儒林”与“道学”者有179人,居全国各省之首。人才辈出,出现了柳咏、张元幹、刘克庄、严羽、袁枢、郑樵、罗从彦、朱熹、蔡元定、陈淳、杨亿、苏颂、宋慈等一大批英才,他们在文学、史学、理学等诸多领域都卓有建树。宋代闽人在各个领域都有出色的成就,如果说当时中国是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那么,福建就是中国最发达的区域。
经济的发展,再加上统治者的提倡和扶植,五代两宋时期佛、道二教在福建发展的速度十分惊人。据统计,从晋太康三年至唐开成五年(282—840年)的558年间,福州府属各邑只建造了76座寺庙。五代时,福州府属各邑建造的寺院就多达488座。北宋庆历三年(1043年),福州府寺院就达1625座之多。诚如宋人吴潜所指出的:“寺观所在不同,湖南不如江西,江西不如两浙,两浙不如闽中。”③黄仲昭也看到了福建佛教发展之迅速,他在《八闽通志》中写道:“自吴孙权始建建初寺于江东……而后寺观始蔓延诸郡以及于闽,历晋、宋、齐、梁而始盛,又历隋唐以及伪闽而益盛,至于宋极矣,名山胜地,多为所占。绀宇琳宫,罗布郡邑。”④宋代福建僧侣人数亦居全国之冠,当时福州,“家有三丁,率一人或二人舍俗入寺观”。据统计,庆历间,仅福州府就有系帐僧32795人,童行18548人,以至于出现“山路逢人半是僧”的状况。与此同时,佛教宗派林立、高僧云集。道教的发展虽不及佛教,但是与之前相比,五代两宋时期,福建道观数量增加的速度也是非常快的。据称,从三国至唐开元的近500年间,福建境内仅建造6座新道观,而宋元时期,福建兴建的道观就多达161座。⑤这些道观多拥有大片膏田沃土,经济实力雄厚。五代两宋时期,许多道派如灵宝派、茅山宗、闾山三奶派、神霄派等,都在福建流行,并对福建政治、经济、文化、风俗习惯等产生深远影响。这个时期福建还涌现了大批著名道士,①王象之.舆地纪胜[M].北京:中华书局,1992.②张守.毗陵集[M].北京:中华书局,1985.③林国平,彭文宇.福建民间信仰[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1.④黄仲昭.八闽通志[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6:148.⑤林国平,彭文宇.福建民间信仰[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1.7

一章
妈祖
与妈
祖文
化妈
如谭峭、白玉蟾、王捷、董思靖、彭耜等,他们著书立说,对道教理论的发展做出巨大祖
贡献。
文就民间信仰而言,福建素有“信巫鬼、重淫祠”的传统习俗,在古代闽人看来,各化
教种自然物、自然现象和人一样都是有灵魂、有意识的,能够降祸福予人类。在这种育
概万物有灵观念的影响下,闽人创造了成千上万的神灵,自然界中的万事万物,上至论
日月星辰、风雨雷电,下至各种飞禽走兽、种种植物乃至无生物,都可以成为他们崇拜的对象。唐末至宋元间,福建人更是掀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造神运动。这期间,人们塑造了数以千计的神灵,并为之修建了数以万计的神庙。南宋漳州学者陈淳曾说过:“淳窃以南人好尚淫祀,而此邦尤甚。自城邑至村庐,淫鬼之有名号者至不一,而所以为庙宇者,亦何啻数百所。”①可见,宋代,福建神庙数量之多,在国内极为罕见。在福建人创造的神灵中,既有由动植物或无生物演变而来的,也有由巫觋演变而成的;既有从僧侣演变为神灵的,也有由道士演变为神灵的;既有从王公将相演变为神灵的,也有从一般的平民百姓演变成神灵的。由于古代福建水利设施、医药卫生十分落后,旱涝频仍,瘟疫流行,严重地影响到人们的生产和生存。面对自然灾害,人们一筹莫展,只能求助于神灵的保佑,因此,这些神灵大多被赋予驱邪祛病、呼风唤雨等职能。
3.宋代莆田社会有宋一代,兴化军同福建全路一样,经济繁荣,海交发达。唐宋时期,泉州港乃是一个国际贸易大港,福州也是与国内外频繁通商的海港之一,而莆田湄洲屿地处两者之间,乃南北海上交通必经之路,地理位置相当重要。在当时的航海条件下,虽已普遍使用指南针,但天有不测风云,从事航海的以及海商、旅客,远涉海洋,历尽艰辛,就难免不发生海难,因之,海上保护神便应运而生。另外,宋代兴化军天灾人祸频繁,百姓生活艰苦。据统计,兴化在宋代300年间发生较大的自然灾害,有旱灾12次、大水6次、风灾4次、饥荒2次、疹病1次;发生动乱的有起义、兵变、盗起各1次,海寇2次。②面对频繁发生的天灾人祸,老百姓在艰难而无望之时,便去祈求神明消灾除祸、保佑平安。
总而言之,高度发达的社会经济、浓厚的宗教信仰氛围、频繁的天灾人祸,为妈祖信仰的产生提供了客观的社会环境、宗教土壤和社会需求。
①梁克家.三山志[M].北京:方志出版社,2003.②张大任.宋代妈祖信仰起源探究[J].福建论坛(文史哲版),1988(6):48-52.8
(二)北宋妈祖信仰的产生妈祖死后,湄洲当地居民立庙祭祀,希望妈祖的灵魂能够像她生前一样护佑人们的生活、生产安全,结果“有祷必应”,从而使妈祖的身份发生了质的变化,由女巫变成女神。由于宋代湄洲只是一个刚刚开发的岛屿,岛上居民及其财力都非常有限,因此,湄洲妈祖庙草创时只是个简陋的小祠,“仅落落数椽”,虽“日无虚祷”,但前来烧香磕头的也只是闾里乡人。后来据传有路过客商名三宝者“捐金创建”,①但连籍贯姓氏都无可考,其规模影响也就可想而知了。妈祖逝世后12年,即咸平二年(999年),在与湄洲岛隔海相望的平海卫(今平海乡)建有一座妈祖庙,这是迄今所知道的有确切年代记载的最早的妈祖分庙。②!1.4"#$%&'()*!+,-.$%&'/012+345妈祖死后100年,元祐元年(1086年),在距湄洲百里的三江口宁海镇(今属涵江区)出现了另一座妈祖庙———圣墩祖庙。绍兴二十年(1150年)廖鹏飞撰的《圣①李少园.论宋元明时期妈祖信仰的传播[J].福建论坛(文史哲版),1997(5):6-12.②林国平,彭文宇.福建民间信仰[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1.9
第一
章妈
祖与
妈祖
文化
妈墩祖庙重建顺济庙记》叙述了其建庙前后经过,云:祖
文元祐丙寅岁,墩上常有光气夜现,乡人莫知为何祥。有渔者就视,化
教乃枯槎,置其家,翌日自还故处。当夕遍梦墩旁之民曰:“我湄洲神女,育
概其枯槎实所凭,宜馆我于墩上。”父老异之,因为立庙,号曰圣墩。岁水论
旱则祷之,疠疫祟降则祷之,海寇盘亘则祷之,其应如响。故商舶尤借以指南,得吉卜而济,虽怒涛汹涌,舟亦无恙。宁江人洪伯通,尝泛舟以行,中途遇风,舟几覆没,伯通号呼祝之,言未脱口而风息。既还其家,高大其像,则筑一灵于旧庙西以妥之。①宁海镇地处滨海,当时是个商业、渔业兼盛的港口,被称为莆田“南北洋货物进出的内外港”,这里商业繁荣,桅樯林立,当地人经常北上南下,对进一步传播妈祖信仰起了重要作用。妈祖信仰由平海卫流传到宁海镇一带,是妈祖信仰发展的重要一步,“如果不是在渔业和商业港口宁海扎根,妈祖信仰就不可能很快扩散到外县、外省”②。
宣和四年(1122年),给事中路允迪奉旨出使高丽国,据廖鹏飞《圣墩祖庙重建顺济庙记》载:航行途中遇风浪震荡,“舳舻相冲者八,而覆溺者七,独公所乘舟,有女神登樯竿为旋舞状,俄获安济”。③路允迪询问随行人员女神为何方神圣,同般保义郎李振,莆田宁海镇人,素来信奉妈祖,便告知路允迪是宁海圣墩妈祖显灵护航。路允迪对此深信不疑,回朝后具奏于朝廷。于是,宣和五年(1123年),宋徽宗下诏,特赐宁海圣墩妈祖庙号“顺济”。皇帝赐庙号,说明妈祖已得到官方的正式承认和高度重视,这对妈祖信仰在民间的流传自然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但此时已近北宋末年,妈祖信仰真正得到大发展始于南宋。
三、妈祖文化的发展妈祖文化是劳动人民千百年来极度信任和景仰妈祖过程中沉淀和传承下来的①蒋维锬.妈祖文献资料[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0:1.②朱天顺.妈祖信仰的起源及其在宋代的传播[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6(2):102-108.③蒋维锬.妈祖文献资料[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0:1.10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称。它衍生并融合各种中华文化元素,是中华民族重要的文化瑰宝之一。妈祖文化博大精深、内涵十分丰富,但它是以妈祖信仰为载体的。因此,妈祖文化的发展在一定意义上说就是妈祖信仰的发展。
(一)南宋妈祖信仰的发展靖康之变后,北宋灭亡。靖康二年(1127年),宋高宗赵构在南京应天府(今河南商丘)即位,即迁都临安(今浙江杭州),是为南宋。南宋朝廷偏安江南,又恐金兵南下,故而重视扶祀百神,幻想借神灵力量固守偏安,对有功于护卫朝廷的民间诸神赏赐有加。诚如宋光宗在《加封灵惠妃诏》中所言:“怀柔百神,礼所不废;至于有功国家,有裨民社者,报当异数。”①具有护国安邦“神力”的妈祖因此得到朝廷的重视和利用。在南宋的100多年时间里,朝廷对妈祖的赐封达14次之多。
绍兴二十六年(1156年),朝廷“以郊典封‘灵惠夫人’”。②妈祖非但由神女升为夫人,还从民间私祀小神一跃成为具有特殊名分的官定神明,其地位大大提高,这为妈祖信仰的进一步扩大提供了有利条件。
绍兴三十年(1160年),流寇刘巨兴等骚扰莆田江口,当地百姓祷于妈祖,“神见空中,起风涛烟雾,寇溃就获”,地方官上奏朝廷,封妈祖“灵惠昭应夫人”。③孝宗乾道三年(1167年),朝廷加封妈祖为“灵惠昭应崇福夫人”。此次加封是针对白湖顺济庙的。白湖(今莆田阔口村),距莆田县城关大约5华里,是木兰溪与海潮交汇的地段,这里船运发达,素有“白湖水市”之称。据载绍兴三十年(1160年)前后,白湖童、邵两姓一夜同梦灵惠夫人显灵指地建祠,此事被陈俊卿知道,“乃以地券奉神立祠”。丁伯桂《顺济圣妃庙记》云:“于是白湖又有祠。时疫,神降,且曰:‘去潮丈许,脉有甘泉,我为郡民续命于天,饮斯泉者立痊。’掘泥坎,甘泉涌出,请者络绎,朝饮夕愈……郡以闻,加封崇福。”④孝宗朝时,陈俊卿任尚书右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枢密使,位高权重,在他的影响下,妈祖信仰得到显著的发展,莆田妈祖信仰的中心逐渐从圣墩向白湖转移,“今仰白湖香火,几半天下”⑤。
①蒋维锬.妈祖文献资料[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0:4.②蒋维锬.妈祖文献资料[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0:11.③蒋维锬.妈祖文献资料[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0:40.④蒋维锬.妈祖文献资料[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0:11.⑤蒋维锬.妈祖文献资料[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0:7.11
第一
章妈
祖与
妈祖
文化
妈淳熙十一年(1184年),福兴都巡检姜特立在征剿温州暴乱时,曾得到妈祖庇祖
护,得胜而归,朝廷随之加封妈祖为“灵惠昭应崇福善利夫人”。
文由于妈祖累显灵迹,有祷必应,“民疫、夏旱,祷之愈且雨”,绍熙三年(1192化
育年
),“
灵惠妃”。
①“
”是宋代女性神明封号最高的爵位。
妈祖由夫人晋爵教
特封为妃
概为妃,其身价倍增,神名远播,逐渐成为各地航海者崇拜的女神,“惟圣妃神灵烜赫,论
凡航海之人,赖以为司命”。②其后,庆元四年(1198年)封“灵惠助顺妃”,嘉定元年(1208年)封“灵惠助顺显卫妃”,嘉定十年(1217年)封“灵惠助顺显卫英烈妃”,嘉熙三年(1239年)封“灵惠助顺嘉应英烈妃”,宝祐二年(1254年)封“助顺嘉应英烈协正妃”,宝祐三年(1255年)封“灵惠助顺嘉应慈济妃”,宝祐四年(1256年)封“灵惠协正嘉应慈济妃”、“灵惠协正嘉应善庆妃”,景定三年(1260年)封“灵惠显济嘉应善庆妃”。
在朝廷和地方官府的倡导下,南宋妈祖信仰得到迅速发展,妈祖庙遍布南北海疆,几乎设市舶司之港口乃至首都都建立有妈祖庙。仙游枫亭于元符初(1098年左右)传说首建妈祖庙,刘克庄《风亭新建妃庙》云:“妃庙遍于莆,凡大墟市、小聚落皆有之。风亭去郡六十里,有溪达海。宋元符初,水漂一炉,溯沿而至,夜有人感梦,曰湄洲之神也。迎致锦屏山下,草创数楹祀焉。既而问灾祥者,祷水旱者,远近辐辏,旧宇庳甚,观瞻不肃。绍兴间,里士林君文可始割田以广神居。嘉定蔡君定甫始为宫厅,绍定为鼓楼,然皆未成而圮。于是林君谦父捐金葺废,黄君南叔协力鸠工,新庙百堵,以某年某月某日落成。”③庆元二年(1196年),当时的中国乃至世界最大海港泉州首建天妃宫。传说庆元二年(1196年)泉州晋江边浯浦海潮庵僧人觉全“梦神命作宫’,乃推里人徐世昌建起泉州妈祖庙,即今之天妃宫。泉州天妃宫的建立在妈祖传播史上有深远的历史意义,“预示着妈祖信仰的传播,在闽南一带即将出现一个新局面”,“泉州建天妃宫的前后,晋江下游妈祖信仰迅速发展,北岸的厂口、沟后、院前、法石、寻铺,南岸的蚶江、石湖、祥芝,安海湾的大盈、石井、安海、东石、金井、围头、永宁、梅林等乡镇以及邻近的惠安、南安、同安、厦门、安溪等县都先后建立数十座的妈祖庙”。④①蒋维锬.妈祖文献资料[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0:41.②蒋维锬.妈祖文献资料[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0:13.③蒋维锬.妈祖文献资料[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0:15.④李少园.论宋元明时期妈祖信仰的传播[J].福建论坛(文史哲版),1997(5):6-12.12第
一章
妈祖
与妈
祖文
化!1.5"#$%&$'()!*+,-./01不仅如此,随着福建商人的北上以及从福、泉、兴、漳大批征募来的“福建舟师”在江浙大败金人,妈祖走出故乡,向江浙粤传播。广州是中国古代最悠久、最重要的海港,大约在十二、十三世纪之间,广州即建有妈祖庙,据刘克庄《到任谒诸庙·谒圣妃庙》文:“某持节至广,广人事妃,无异于莆,盖妃之威灵远矣。”①刘克庄于嘉熙四年(1240年)任广东提举,故圣妃庙自建于此前。
杭州是宋代重要的海外交通与贸易港口,也是南宋朝廷的首都,其妈祖庙不仅文献中有明确的记载,而且不只一座。刘克庄《风亭新建妃庙》云:妈祖“香火布天下”,“非但莆人敬事,余游北边,南使粤,见吴楚、番禺之人,祀妃尤谨;而都人亦然”。②丁伯桂《顺济圣妃庙记》云:“京畿艮山之祠,旧传监丞商公份慰崇德日感梦①蒋维锬.妈祖文献资料[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0:14.②蒋维锬.妈祖文献资料[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0:15.13妈
而建。……开禧年间,始建殿阁。”①据丁记该庙始建于宁宗开禧年间(1205—1207祖
年),至理宗绍定三年(1230年)重修成。《淳祐临安志辑佚》卷一载:“顺济圣妃文
庙,在艮山门外。……旧传商公份感梦而建,开禧年间始建殿阁,宝庆三年鼎新重化
教建……候潮门外萧公桥,亦有行祠。”吴自牧《梦粱录》卷十四则云:“顺济圣妃庙,育
概在艮山门外。又行祠在城南萧公桥及候潮门外瓶场河下市舶司侧。”②论
作为古代重要市舶司所在地,宁波在宋代业已建有妈祖庙。程端学《灵慈庙记》曰:“神之庙始莆,遍闽浙。鄞之有庙,自宋绍熙二年(1191年)来远亭北舶舟长沈法询,往海南遇风,神降于舟以济,遂诣兴化分炉香以归。见红光异香满室,乃舍宅为庙址,益以官地、捐资,募众创殿庭像设,有司因俾沈氏世掌之。”③!1.6"#$%&'()*!+,-./01此外,东莞、香港、潮州、雷州、嘉兴、温州、镇江、上海、苏州、登州等地均建有妈祖庙。由此可见,南宋是妈祖信仰由莆仙走向全国的过渡时期,妈祖庙几乎遍建于神州之南北海疆,尤其是在宋代建立市舶司的广州、杭州、明州、泉州、密州、秀州、①蒋维锬.妈祖文献资料[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0:11-12.②陈佳荣.万里海疆崇圣妃———两宋妈祖封祀辨识[J].澳门妈祖信俗历史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1995:23.③蒋维锬.妈祖文献资料[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0:41.14温州、江阴、澉浦等地均建立有妈祖庙。不过,南宋妈祖信仰的范围与规模,也只限于一些外来海贾行商在几处海港商埠建立神庙致祭,仅是“点”、“线”式的辐射,与渗透入当地民众生活的“面”的融合,尚不能同日而语。
(二)元代妈祖信仰的兴盛1.元朝廷对妈祖的尊崇元王朝重视海上贸易,而当时的福建泉州港在以蒲氏家族为首的众多海商集团的经营下,海上航运和海外贸易进入全盛时期,与泉州有贸易交往的国家或地区,从南宋时的50多个增至100多个。有六条国际航线可抵东南亚、印度、阿拉伯半岛、亚丁湾、东非沿岸、澎湖琉球、朝鲜日本,①泉州成为一个国际性的大港,航海贸易需要海上保护神。
元王朝还重视漕运。元朝定都于燕京(今北京),北方粮食产量低下,官民粮食“仰给于江南”,但由于运河淤塞,朝廷只得开拓海道,用海船载粮北上,以保证京师的粮食供应,虞集《送祠天妃两使者序》中云:“世祖皇帝岁运江南粟以实京师……于今五十年,运积至数百万石以为常。京师官府众多,吏民游食者至不可算数。而食有余、价常平者,海运之力也。”②可以说,漕运是元朝统治的生命线。而漕运凶险难测,元代诗人臧梦解写有一首催人泪下的《直沽谣》:杂还东入海,归来几人在?纷纷道路觅亨衢,笑我蓬门绝冠盖。虎不食堂上肉,狼不惊里中妇。风尘出门即险阻,何况茫茫海如许!去年吴人赴燕蓟,北风吹人浪如砥。一时输票得官归,杀马椎牛宴闾里。今年吴儿求高迁,复祷天妃上海船。北风吹儿坠黑水,如知溟渤皆墓田。劝君陆行莫忘莱州道,水行莫忘沙门岛。豺狼当路,蛟龙狰狞,论他人,致身早。君不见贾胡割腹藏明珠,后来无人鉴覆车。明年五月南风起,犹有行人问直沽。③为了保证漕运的安全,元王朝祈求于神灵的庇护,航海保护神妈祖最受尊崇,①李少园.论宋元明时期妈祖信仰的传播[J].福建论坛(文史哲版),1997(5):6-12.②蒋维锬.妈祖文献资料[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0:35.③蒋维锬.妈祖文献资料[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0:26.15
第一
章妈
祖与
妈祖
文化
妈“国朝漕运,为事最重,故南海祖
诸神,有功于漕者皆得祀。唯文
天妃功大号尊,在祀最贵”。①化
教元政府对妈祖的尊崇,主育
概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加赐论
封号,二是举行隆重的祭祀仪式。
为借妈祖的威灵来稳定政权,发展海外贸易,增加财政收入,至元十五年(1278年),元王朝制封泉州神女妈祖“护国明著灵惠协正善庆显济天妃”。
至元十八年(1281年),元朝廷正式诏封妈祖为“护国明著天妃”。元朝廷首次把妈祖封号!1.7"#$%&!'()*+$%,-./提高到当时至高无上的“天妃”,从而使妈祖的神格有了质的飞跃,“如果说宋代有关封号只是把妈祖看成专管人间海上祸福的一般女神,那么元王朝则是将妈祖由凡间神提升到上天的尊神,并且辖管四海诸神妖怪,这就完全确立了妈祖在四海诸神中至高无上的权威”。②七年之后,即至元二十五年(1288年),因妈祖庇护漕运有功,朝廷诏封妈祖为“广祐明著天妃”。成宗大德三年(1299年),封泉州海神妈祖为“护国庇民明著天妃”;仁宗延祐元年(1314年)加封为“护国庇民广济明著天妃”;文宗天历二年(1329年),加封为“护国庇民广济福惠明著天妃”;顺帝至正十四年(1354年),加封为“辅国护圣庇民广济福惠明著天妃”。
元朝政府对天妃的祭祀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在漕运开始前,为祈求海运平安,由地方官员举行的祭祀;另一种则是在漕运结束后,为答谢天妃保佑,由皇帝派遣官员到各地天妃庙举行的祭祀。
元代漕运,“常以春三月、夏五月上旬之吉,开樯刘家港,乘便风,不兼旬达直沽①蒋维锬.妈祖文献资料[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0:45.②林国平,彭文宇.福建民间信仰[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1.16口。舟将发临,遣省臣率漕府官僚,以一元大武,致天子毖祀之命,荐于天妃,得吉卜而后行”。①黄向《天妃庙迎送神曲》言:“每春夏起运,皇帝函香降祭,自执政大臣以下,盛服将事。合乐曲,列舞队,牲号祝币,视岳渎有加焉。”②朱德润《江浙行省右丞岳石木公提调海漕政绩碑铭》亦云:“岁两运,卜吉,每先期祀天妃于郡城昆山路漕庙所,官属具集。公帅执事斋祓宿庙下,周视涤濯,随衅逆牲,奉币享神。之旦五鼓,乐既奏,公率掾属漕府官以下,恪虔致祷,拜兴肃然,罔敢怠哗。由是两运既发,海无惊涛,舟行如履坦途。”③由此可知,漕运开始前的祭祀是由行省大臣主持,漕臣、守臣参加,参加祭祀的官员事先要斋戒沐浴,祭祀在五更开始,主祭官员行跪拜礼,并举行占卜,选定开船的吉日,仪式进行时有乐队伴奏和歌舞表演,朝廷对天妃的祭祀规格在岳渎之上。
漕运顺利到达直沽后,皇帝要派遣官员到各大天妃庙祭祀致谢,《元史》本纪中有不少“遣使祀海神天妃”的记载,可考的有天历二年(1329年)的翰林直学士本雅实理、艺文太监宋本,元统元年(1333年)的中书省断事官床兀儿和翰林修撰宋褧,至正九年(1349年)的张翥、直省舍会彰实,至正十三年(1353年)的崇文太监周伯琦等。致祭路线是逆着遭运航线自北而南,从漕运终点天津直沽起,至漕运出海口泉州压轴,十分慎重。
2.元代妈祖庙的分布元王朝的推崇,使沿海各地掀起了崇奉妈祖的热情,元代天妃庙遍及沿海各地。《元史》卷七六《祭祀志五》载:“凡名山大川、忠臣义士在祀典者,所在有司主之。惟南海女神灵惠夫人,至元中,以护海运有奇应,加封天妃神号,积至十字,庙曰灵慈。直沽、平江、周泾、泉、福、兴化等处,皆有庙。”据陈高华先生考证,元代官方祭祀的天妃庙有:天津的大、小直沽天妃宫;昆山的太仓城内和刘家港天妃庙;庆元天妃庙、台州天妃庙、白湖顺济庙、湄洲妈祖庙、泉州天后宫以及杭州、福州、漳州、延平、淮安、温州等处的天妃庙宇。④此外,元代还有大量不在官方祭祀范围之内的天妃庙宇。如:镇江路丹徒县在宋淳祐年间建有妈祖庙,“至顺三年(1332年)重修”。松江郡之上海妈祖庙始建时①蒋维锬.妈祖文献资料[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0:39.②蒋维锬.妈祖文献资料[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0:30.③蒋维锬.妈祖文献资料[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0:44.④陈高华.元代的天妃崇拜[J].澳门妈祖信俗历史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1995:27-28.17
第一
章妈
祖与
妈祖
文化
妈间不详,宋渤《顺济庙记》称:“松江郡之上海为祠,岁久且圮。”宋元之际重建,“始祖
于辛未(1271年),毕于庚寅(1290年)”。①海南在元代时也建有妈祖庙,元代诗人文
王沂作有《咏天妃庙马援铜鼓》诗一首,称“南海天妃庙,今存马援铜”,②海南居民化
教本祀汉伏波将军马援为海神,元代渐改祀天妃。
育概
可见,元代是妈祖信仰发展的又一个高峰,南起海南,北至直沽,天妃庙宇遍及论
沿海各地。各地的天妃庙,有的始建于宋,在元代得到重修;有不少则是元代新建的,这些情况说明元代的妈祖信仰比宋代更为普遍。
(三)明代妈祖信仰新领域的拓展明初洪武年间,为避倭患,朝廷推行严厉的海禁政策,“禁濒海民不得私出海”,“禁濒海民私通海外诸国”,“禁民入海捕鱼,以防倭故也”,沿海一线居民被迫内迁,村墟荒芜,妈祖信仰由元时的高峰跌入低谷。在宗教政策方面,为了全面推行佛教和道教,明朝政府大规模扫荡民间神祇,致使“明中叶拆毁天妃庙的事件屡有发生”。③在对妈祖的赐封方面,虽然妈祖累显灵迹,但明朝廷却从不轻易加封,在明朝的270多年间,朝廷仅2次褒封妈祖,所赐封号也都没有超过元朝赐封天妃的高度。另一方面,对明朝廷而言,海运仍很重要,因此难免和妈祖发生一定的联系。如洪武初年征南将军廖永忠从海道进攻广东,途中得妈祖神助,广东平定后就在广州归德门!1.8""#$%“'()”!
外五羊驿之东建立天妃庙。洪武元年(1368+,-./0123456789年)福建平定后,朝廷命中山侯汤和提督海运,三年(1370年)汤和重建明州妈祖庙。洪武五年(1372年),命靖海侯吴祯率船队把粮食从江南运往辽东,同年加封①蒋维锬.妈祖文献资料[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0:22.②蒋维锬.妈祖文献资料[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0:31.③杨振辉.明代妈祖信仰及其趋势//林文豪.海内外学人论妈祖[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18妈祖为“昭孝纯正孚济感应圣妃”,这是明朝廷首次赐封妈祖为“圣妃”。
至明成祖,放弃海禁政策,一方面恢复元朝极为活跃的海运并疏通河道开始内河航行,一方面派遣使臣出使海外诸国,其中最著名的便是郑和七次下西洋。从永乐三年到宣德六年(1405—1431年)的近30年间,郑和奉命率领二三万人组成庞大的船队七次下西洋,出使东南亚、印度洋、阿拉伯等30多个国家。据称其七下西洋时每遇凶险均获妈祖神助,对此,郑和本人在《天妃之神灵应记》碑中称:一、永乐三年(1403年)统领舟师往古里等国。时海寇陈祖义等聚众于三佛齐国,劫掠番商,亦来犯我舟师。即有神兵阴助,一鼓而殄灭之。至五年返。
二、永乐五年(1405年),统领舟师往爪哇、古里、柯枝、暹罗等国。
国王各以珍宝珍禽异兽贡献。至七年回。
三、永乐七年(1407年)统率舟师,往前各国。道经锡兰山国,其王亚烈苦奈儿,负固不恭,谋害舟师,赖神显应知觉,遂生擒其王,至九年归献。寻蒙恩宥,俾归本国。
四、永乐十一年(1411年)统率舟师往忽鲁谟斯等国。其苏门答剌国,有伪王苏斡剌,寇侵本国,其王宰奴里阿比丁,遣使赴阙陈诉,就率官兵剿捕。赖神默助,生擒伪王,至十三年回献。是年满剌,加国王亲率妻子朝贡。
五、永乐十五年(1415年)统率舟师往西域。其忽鲁谟斯国进狮子、金钱豹、大西马;!1.9"#$%&'(!()*:+,-./01234)阿丹国进麒麟,番名祖19
第一
章妈
祖与
妈祖
文化
妈剌法,并长角马哈兽;木骨都束国进花福禄并狮子;卜剌哇国进千里骆祖
驼并驼鸡;爪哇、古里国进糜里羔兽。若乃藏山隐海之灵物,沉沙栖陆文
之伟宝,莫不争先呈献;或遣王男,或遣王叔、王弟,齐捧金叶表文朝贡。
化育
六、永乐十九年(1419年)统率舟师遣忽鲁谟斯等国,使臣久侍京教
概师者悉还本国。其各国王益修职贡,视前有加。
论七、宣德六年(1431年)仍统舟师往诸番国开读赏赐,驻泊兹港,等候朔风开洋。思昔数次,皆仗神明助佑之功,如是勒记于石。①郑和本人笃信妈祖,每航必于船头奉祀神像,沿途及抵岸不断祭祀,平安归来后都奏请致祭酬谢,曾两次亲诣湄洲庙祭祀加封,增修庙宇,三次驻节长乐候风均致祭,并建长乐天妃宫。其随员中多为福建漳泉一带的水手,他们更笃信妈祖。随着郑和下西洋的船队,妈祖信不仅在元代的基础上向福建、台湾、广东等地继续传播,而且逐渐传播到国外。
1.妈祖信仰在国内的继续传播邵武地处闽北,是个内陆地区,原来民间没有信仰妈祖。永乐时,邵武卫有一批军人跟随郑和下西洋,“归而建庙”。泉州为郑和下西洋途经之地,不仅泉州天妃宫得到修建,而且明代时泉州还新建了多座妈祖庙,如惠安崇武天妃宫、泉州府城外晋江县海边十五都围头妈祖庙,“另外泉州府尚有同安县城内一座,厦门四座,金门及马巷厅各一座的妈祖庙,皆建于明代”。②明代,妈祖信仰已传到宝岛台湾。据《台湾省通志》载,澎湖于“明末万历三十一年(1603年)荷兰人窃据时,此地已有汉人散居并建筑庙宇奉祀妈祖”。连横也认为澎湖天后宫建于万历年间,这是澎湖岛最古之寺庙,亦为全台湾最古之妈祖庙,虽有北港与台南二庙,当以此庙为总本山庙,因而被称为“开台妈”。
郑和船队从江苏太仓出发,其间在福建长乐停留,经我国南海诸岛出国访问,因而对广东沿海地区妈祖信仰起了推动的作用。据统计,明永乐六年(1408年)到天启年间,广东新建有13座妈祖庙。“这个时期在郑和下西洋的影响下,妈祖信仰以广州为中心,向广东东部揭阳、珠江三角洲香山、雷州半岛海康等地广泛传播,其①蒋维锬.妈祖文献资料[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0:66.②刘福铸,王连弟.论明代福建妈祖信仰的特征[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4):10-15.20范围远远超过宋元时期。”①此外,郑和一行还在江苏南京、太仓,福建长乐等地修建天妃宫,祭祀妈祖,对当地妈祖信仰也起了不可忽视的影响。
2.妈祖信仰在海外的拓展郑和船队曾在三佛齐、苏门答刺等国,依赖所谓“神兵阴助”,殄灭海寇和生擒伪王,妈祖在海上显灵的传说不可能不对这些地区产生影响。加上,因种种原因,跟随郑和出使的海员中有不少人留居各国,他们和当地的海商华侨也会把妈祖信仰带到这些国家。
郑和下西洋后,福建、广东人去南洋的逐渐增加,他们纷纷“效郑和之故智”,广泛“崇奉天妃以保平安”。据韩槐准先生考证,南洋最有历史性的神庙,要推马六甲的青云亭,“该亭所祀之神,右为天上圣母。此亭改建或属避难于马六甲之明遗巨李为经,然其渊源,当溯自明初”。②而该庙之建立亦与郑和有关,它实际上“既是郑和船队的仓库,又是供奉妈祖的处所”③。
琉球。元代已有福建海商私下将妈祖信仰传入琉球。洪武五年(1372年),中国与琉球王国建立正式的外交关系,使节交往频繁。在琉球祭封妈祖已成为官方正式行为。
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太祖以“闽人三十六姓善操舟者”赐予琉球,这“三十六姓”者大部分是漳泉人,也有些闽县、长乐、福清和宁波等海上交通发达地方的人,他们不仅带去先进的生产技术,也将妈祖信仰带到琉球。据研究,明代从福建传去的天妃宫共有3座,分别是: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由琉球中山王尚巴志赐建的下天妃宫,位于那霸!1.10"#$%&'天使馆之东;嘉靖四十年(1561年)由册封(!)*+,-./0123①张桂林.郑和下西洋与妈祖[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8(2):98-103.②韩槐准.天后圣母与华侨南进[J].南洋学报(第2卷第2辑),1941.③张桂林.郑和下西洋与妈祖[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8(2):98-103.21
第一
章妈
祖与
妈祖
文化
妈使郭汝霖助建的上天妃宫,位于久米村;而位于真谢港的姑米岛山上的天后宫,祖
可能也创于明代。①文
日本。妈祖信仰在明末已传入日本,“传播路线是沿九州岛北上到日本本州各化
更多章節請下載APP
海鷗小說APP 海量小說 隨時隨地免費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