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南文化研究年鉴(2015)

本书内容包括2015年闽南历史文化研究述评、闽南文学研究述评、闽南方言文化研究述评、闽南建筑与民间艺术研究述评、闽南理学研究述评、闽南民俗文化研究述评、闽南书院与教育研究述评、闽南宗教与民间信仰研究述评、闽南家族文化研究述评、闽南文化研究学术动态、闽南文化研究课题立项情况、闽南文化研究论文索引等。

第一章
目录1目录特稿契约文书所反映清代台湾民番土地交易的四个特点…………………………陈支平/2闽南文化研究述评2015年台湾闽南文化研究述评………………………………………………施沛琳/162015年闽南历史文化研究述评………………………………………………刘云/342015年闽南文学研究述评……………………………………………………向忆秋/562015年闽南方言文化研究述评……………………………………吴文文马睿哲/722015年闽南建筑与民间艺术研究述评………………………………………庄小芳/832015年闽南理学研究述评…………………………………………………郑晨寅/1022015年闽南民俗文化研究述评……………………………………………钟建华/1092015年闽南书院与教育研究述评…………………………………………李毅婷/1132015年闽南宗教与民间信仰研究述评……………………………………马海燕/1232015年闽南家族文化研究述评……………………………………………陈启钟/130学术动态2015年闽南文化研究学术动态……………………………………………苏惠苹/1422
闽南文化研究年鉴2015课题立项2015年闽南文化研究课题立项情况………………………………………郑榕/158论文索引2015年闽南文化研究部分论文索引………………………………………蔡惠茹/166特稿1特稿2闽南文化研究年鉴2015契约文书所反映清代台湾民番土地交易的四个特点*陈支平摘要:本文通过对一批尚未被人引于土地的交易关系。“平埔族”人属于原用的清代台湾中部民间契约文书的分住民,在他们原有的活动范围内,其土析,就清代台湾开发过程中汉民与番民地、山林等自然不动产归属于他们,应该(即“平埔族”)的土地交易,归纳出四个是天经地义的。但是当明清以来福建等特点。一、清代台湾汉番之间的土地承沿海居民大量移居台湾之后,政治、社会耕、承租,不能与我们平常所认知的大陆环境的变化,汉民从沿海到山区垦殖活地区的租佃关系等同起来,出租土地的动的日益加强,都逐渐深化了汉民与番番民,从名义上是地主,但是他们往往处民、政府与汉民番民的多重关系。于是,于弱势地位;二、开发期的台湾,租种者这种复杂的社会关系体现在土地的交易承耕的土地大多属于初垦或半熟状态,关系上,就不能不呈现出一些与内陆福因此在租谷的交纳上需要工本费的折建等地同时期所不相同的社会经济特算,与大陆福建等地的地租交纳方式差点。下面我们就对某些带有普遍性特点异较大;三、由于经济及耕作技术上的优的土地交易现象进行初步的分析。
势,汉民承耕、承租番民的土地,经过若干年的产权更换交易之后,往往反客为一
主,番民的地主身份日益弱化,而汉民逐清代番社的土地归属,大体上可以渐成为土地的实际主人;四、在清代台湾汉番土地交易中,番民一方以女性出头分为两种。一种是由各番社的通事、土签订契约的现象比较突出,这与福建内目等土官所掌控。这种土地的地租收地等汉民区域的习惯大相径庭。
入,既要向政府交纳一定数额的丁口税,关键词:清代台湾;汉民番民;土地还要维持番社日常的行政、守隘经费和交易;特点上下应酬打点,同时还要拨出一部分,作20为番社内众番的生活补助。当然,通事、在清代台湾的汉民与番民(世纪土目及其亲属的生活费用开支取之于这被称为“平埔族”)关系中,最重要的莫过部分的地租收入也是在所难免。另一种*陈支平,厦门大学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协同创新中心首席专家,厦门,361005。
特稿
3的土地归属,是由各番户私家所拥有。
作,前来问到敦通事有水田一处,坐各番户或自己耕种,或租佃给外来的汉落土名朴仔篱口,四址分明。并带民,收取地租作为生活的来源。但无论茅屋一座,搭水牛牳带仔。大小共是上述的哪一种土地归属形式,由于早五只。前付耕人牧伙,并搭有家物,先的番民不擅长于农业粮食的耕作,甚亦付耕人使用。另单载明,当日三至根本不会耕作,所以番社的大部分土面言定耕人备出碛底银一百员正。
地必须租佃给外来的汉民。
递年实纳租粟一百六十五石,早季与福建等内地情景不同的是,内陆纳清油谷一百石,冬季纳杯粟六十各地的农村土地租佃关系,租佃双方大五石正。其租粟不论丰荒,并无加多是相互熟悉,甚至是同乡、同村的同乡减,务要干净,亦不得湿冇交纳。其族中人。因此在土地的交易及其租佃田一贌三年,若租粟清白,另立贌约中,关系相对稳定,赖租、卷租弃耕逃跑再耕。如有不清等情,即将此碛底等突发的事件较少发生。因此到了明清银任从短除,耕人不得异言执拗。
时期,特别是清代时期,福建等内陆地区其牛,耕人务要小心,倘有天年时租佃关系中的“押租”现象,已经比较稀气,预先报知田主。若有损失,不干少。所谓“押租”,就是当田主把自家土耕人之事。若不小心而至被盗等地租佃给某佃农时,佃农必须先交纳一情,照时值估值,赔还田主。再耕人定数量的押金,以确保日后佃户按照租若要回唐不耕,将田园、屋宇、牛栏、佃合约,如期如数交纳田租。一旦佃户家物等项,照单交还田主。耕人自出现赖租、抗租的情况,田主即可没收该置家物等件自愿搬开,不得阻挡。
押金。如果佃户按约交纳田租,一旦退此系二比甘愿,今欲有凭,立贌字一佃,田主必须把押金退还佃户。“押租”纸,付执为照。
制一般出现在租佃制度的早期阶段,以乾隆二十八年十一月廿三日及租佃双方关系不太稳定的情形下。
立贌字人林振岳清代台湾民番之间的土地交易关在场担认人刘启华系,正是在一种社会秩序不太稳定的情2.乾隆三十九年连阿五等贌耕字况下产生的。因此之故,在福建等内地立贌字人连阿五、蒋才富、曾阿省份租佃关系中“押租”现象日益减少的县,今因乏田耕作,前来岸里社潘兆趋势下,台湾民番土地交易租佃关系中仁官手内贌出水田,犁分二张,坐土“押租”现象,却比内地省份而言相对普枫树下东势庄,带瓦屋一座,共二十遍。这就是在清代台湾民番土地交易契二间。又茅屋十间,竹围、禾埕、菜约文书中屡屡出现的“碛底银”、“碛地园俱备在内。当日言定,递年供纳银”或“埔底银”,等等。在此我们先举两大小租粟四百石正。早季供纳清留份契约如下为例。
谷三百石,冬季供纳三杯谷一百石。
1.
1763其二季租粟务要重风干净,不得湿乾隆二十八年()林振约贌耕字立贌字人林振岳,今因乏田耕冇抵塞。斗系岸里社正满量交。纵4闽南文化研究年鉴2015过年冬荒歉,不得拖欠升合。其田贌耕三年,自乙未年起至丁酉年冬止,限满将田屋交还田主自理管业,任纵招佃别耕,才等不得阻当霸踞占耕滋事。其田屋系才等承贌自住自耕,不敢滥招多人窝藏匪类,开场聚赌等情,亦不得转贌他人,私相授受滋事。其修坡作圳以及修整屋宇,俱是耕人之事。其带有农具家伙照单收管,不得失落。如有失落,照额补还。今欲有凭,立贌字为照。
批明即日,才等现备银二百员,交于田主兆仁官收入,以为碛底。倘每年租粟无清,将碛底银扣算以抵租粟。其租粟每年还纳清楚,其田限满之日,将银二百员付还才等收回。此是二比甘允,不得反悔,立批再照。再批明约内茅屋十间,系带原片竹围背小分田,的系黄荣裕兄承贌批照。
乾隆甲午三十九年六月日立贌字人连阿五、蒋才富、曾阿县代笔人詹仁昆保领人黄荣裕①在上引的二纸贌耕契约中,第一纸中承贌人林振岳必须“备出碛底银一百员正……如有不清等情,即将此碛底银任从短除”;在第二纸中,承贌人连阿五、蒋才富、曾阿县等三人,“即日才等现备银二百员,交于田主兆仁官收入,以为碛底。倘每年租粟无清,将碛底银扣算以抵租粟”。在一般的情况下,承贌租佃双方在合约期满之后,如果没有继续延续承贌关系,碛底银、埔底银等是要归还承贌人的。
从上引的契约文书内容看,汉民向
番社承贌土地,交纳押租和年份田租,这种契约文书无疑就是明清时期内地的所谓“租佃文书”了。但是在台湾的此类契约文书中,却大多用“贌耕”的名目建立租佃双方的关系。这其中的原因大致有二。一是习惯性的用语。“贌”字在大陆各地很少使用,“贌”字在台湾的流行,可能与明代后期荷兰人的统治有关。“贌”(荷兰语:Pacht)为荷兰东印度公司在台湾实行的一种特殊的租税承包制度,意指将某项经营活动的权利拍卖出售,其他人不能侵犯承包商的权利。独占权通常一年到期,得标时承包商须先缴纳一些预付款,余款等到期后才缴清。
“Pacht”这一字,起源于拉丁语的“Pac-tum”或“Pactus”,意为领主与包税人对税额取得意见一致。当时的汉人以台湾闽南语念为“Pak”,汉字写成“贌”。“贌”字源于荷兰统治台湾时期的租税承包制度,故在明末清初之时,台湾有“贌社”之谓。“‘贌社’亦起自荷兰,就官承饷曰社商,亦曰头家。八九月起,集伙督番捕鹿曰‘出草’,计腿易之以布,前后尺数有差。劈为脯,筋皮统归焉。惟头及血脏归之捕者,至来年四月尽而止,俾鹿得孳息,曰散社。五谷、鸡豚饮食之外,凡所生息,唯社商估计,皆习为固然”。②这种贌社及社商制度,一直延续到清代统一台湾之后的康熙后期,官府革除“社商”①本文所引契约扫描件,现藏厦门大学国学研究院电子资料库。目前该资料库尚未对所藏资料进行分类编号,仅标示“清代台中民间契约文书”。本文契约文书均由台中陈炎正先生提供,特此致谢!
②康熙(周钟瑄)《诸罗县志》卷八《风俗志·番俗》。
特稿
5名目,但是“贌”字作为闽南语的一个俗批一纸,付为永远执照。外批明其庄中字,却被延续下来。
申禁以及水谷,俱系佃人之事,再照。即更为重要的原因是台湾民番土地中日收过垦批银一百六十两足讫,再照。
,乾隆十二年八月。
的贌耕关系中有相当一部分承贌者并日给①
不是我们习惯所认知的那种缺少土地而再如乾隆二十六年的招佃批字,是佃耕地主土地的贫穷佃户,而是具有雄张振万把自己承贌来的番社埔地对外招厚经济实力的农田垦殖经营者。如在我佃,由汉民林品秀承佃:们上引的二纸承贌契约文书中,第一纸立招佃批字人业主张振万,有承买所应每年交纳的田租是“递年实纳租粟岸里等社埔地一所,坐落土名何河巴庄一百六十五石”;第二纸每年所应交纳的上横山。今有佃人林品秀前来补给批田租是“言定递年供纳大小租粟四百石单,田经踏过,四址分明。又经业主丈正”。这每年动辄交纳田租上百石,甚至过,秀分水田五甲三分九厘,按甲纳租每数百石的大笔交易,断不是一般意义上甲纳租八石,永为定例。系官较斗量,佃的贫穷佃农所能承担。这些经济实力雄人自送至本庄公馆交纳,入仓外。又贴厚的大垦户和大承贌者,都要把承贌来纳配运车工脚料银每石贴银四分五厘,的番社土地再次转贌,或者转佃给其他随租枰交。如无随租枰交,就租照依时的农民,成为十足的“二地主”。在本文价扣出外,方算实租。租谷务要晒燥重中屡屡提到的张达京、张振万等番田承风干净,不得湿冇抵数。同中修理桥路,贌者,就留有不少再次转贌、转垦的契约开筑埤圳以及埤头扣费等项,系佃人文书。如乾隆十二年八月签立的给垦□□□□□□□□□等情。如有此情,批,是张振万把番田转垦给汉民王简书:查出禀官究逐,另招别佃。至佃人欲退,立给垦批阿河巴庄业主张振万,有此必要诚实之人,方许授受。今欲有凭,自置课地一所,坐落土名余庆庄。经丈立招批一纸,付执为照。乾隆二十六年,
,。
东至林宅田为界西至圳为界南至六张八月日业主张给②犁小圳为界,北至车路为界,四址丈踏明从这二纸的转垦字和招佃批中可以白。共有田甲一十一曱五分正。今招得看出,即使是二手转垦招佃,其田园的数佃户王简书前来,出得时价埔价银一百量还是不少。前者十余甲,后者五甲多,六十两正。其银即日交收明讫,其埔随折成民亩,则是一百余亩和六十余亩。
踏交银主前去垦成水田。内带水分九张这第三手的承垦和承佃,很有可能无法足荫。当日二面议定,递年每甲实纳初自家耕作,必须再次转贌或转佃给其他年大租二石,次年纳大租四石,三年实纳大租八石。系头家租税,永为定例。每甲随带车工银三钱六分正,贴运课工脚①契约扫描件藏厦门大学国学研究院电子费用。其大租务要晒干风净,不得湿冇。
资料库。
丰歉租无加减,亦不得拖欠升合。此系②契约扫描件藏厦门大学国学研究院电子二比甘愿,各无勒迫。今欲有凭,立给垦资料库。
6闽南文化研究年鉴2015农民。①因此,台湾民番土地交易中的贌耕租佃关系,固然从形式和内容上看,都可以等同于内地的租佃契约,但是从承贌者的身份上看,个体的差异很大。其中有一部分自然是乏田耕种的外来贫穷汉民,但是也有一部分是把承贌番社田地作为一种财产增殖来经营的。这种承贌者,多少有些类似于荷兰、郑氏政权时期的贌社社商的行为。也许正是由于这种因素,所以我们在台湾移民的祖籍地福建、广东等地的土地交易中,土地租佃依然书写的是佃约文书,看不到贌耕形式的契约文书,而唯独在台湾,大量流行着贌耕的行为及其契约文书。当然,随着汉民与番社经济往来的不断增强,相当一部分汉民与番民的社会关系逐渐改善,并且日趋密切,以及番地承贌之后再转手承贌、典借、抵押,甚至私下断卖等复杂情况的不断发生,民番土地交易中交纳碛底银、碛地银、埔面银等押租的现象有逐渐减少的趋势。
二在清代前中期台湾民番的土地贌耕契约文书中,还有一个特点也十分显著,这就是初垦免租或减租的特点。在台湾番地的早期开发过程中,由于番民不擅长于农业耕种和粮食生产,许多土地依然处于原始状态,抛荒者多。这种情况与内地福建等地的租佃关系很不一样,福建等内地土地,到了明清时期,大部分区域已经开发,土地的租佃基本上是在熟地的基础上进行的,租佃双方签订的租佃文书,直接进人耕作和交纳田租的
阶段。而在台湾则不同,原始状态和抛荒的土地,是需要数年的时间来进行开垦和培育,才能进人到正常耕作的熟地状态。这种特殊的开垦情况,造成了台湾民番土地的承贌租佃,往往出现早期初垦免租或减租以抵工本的形式。下面我们同样举二纸契约文书作为例证。
1.乾隆四十三年王辉侯立贌开辟字立贌开辟字人王辉侯,今因乏田耕作,前来向得岸里社番阿沐乌内手内贌出埔园一块,坐土崎仔脚东势,原有界址分明。即日当社言定,侯承贌自备牛只、农具、种子、前去凿圳开辟成田。言定四年开荒无租,以为折补开荒工本。自己亥年春起,至壬寅年冬止,四年限满,邀同通土并田主踏看阔狭,议定租粟,另立贌约再耕。田主不得私贌他人。此系二比甘愿,两无抑勒。口恐无凭,立贌字为照。
批明即日侯备出现银七十二员,以为开水费用之需。言定无利,折为碛底之费。侯若不耕作,此田田主应得原碛底银兑还耕人收回。立批为照。
再批此七十二员之银,原系其为开水以灌荫。此十一分番园之费,佃人不耕之日,此十一分番田主①张达京、张振万等人是雍正、乾隆年间彰化县最著名的土地承垦承贌者之一,在道光《彰化县志》卷六《田赋志》的升科记录中,多次提到张振万、张承祖以及秦、张、江等业户的升科报赋数额。如“乾隆五年,秦、张、江等新升下则田共四十一顷二十九亩二分二厘。每亩征银分七五厘五毫六丝,每银三钱六分,折粟一石,共征粟六百六十石零一斗零一合六勺”。
特稿
7共凑齐七十二员之银交还收回。侯定的差异,因此番社与汉民在订立承贌不得各执贌约,另向取讨七十二员契约的时候,对于初垦免租和减租的程之数。批照。
度上也会出现不同的约定。从以上契约再批明,倘园分圳水未足,仍作的第一纸情景看,承贌开辟字人王辉侯园耕种纳租,应以筑田之日算起再“自备牛只、农具、种子,前去凿圳开辟成照。
田。言定四年开荒无租,以为折补开荒乾隆四十三年四月日工本”,四年免租期限满了之后,双方在立贌字人王辉侯根据土地的开垦成熟情况,另行签立承代笔、在场见岸社土目、通事贌租佃的契约。在第二纸中,承耕人刘2.
芝应、余仁资,其所承耕的番田,经过初乾隆二十六年刘芝应、余仁资立合约承耕字步的垦辟,生产环境及其条件似乎比起立合约承耕人刘芝应、余仁资,今因那些原始状态的纯荒地要好一些。因此无业耕作,前来承得麻箸旧社土目阿打采取的是减租的方式,并且逐年递增,即歪大由士、斗内士郡乃等在地主大由士所谓“所供租粟,初年一九抽的,埔主得报垦旱园。内除有犁分五张,以为守隘一分,耕人得九分。次年一九二抽的,三番丁口粮承招耕种。当日经通事等众面年一九五抽的,照额推抽,永为定例”。
议定,并无埔底银。其屋厝系埔主出银这也就是说,第一年番田主仅取一分租架造,亦略搭,有农器、家物开明批内。
粟。承耕人的九分租粟,到第二年,番田其余牛只耕种农器家物等项,俱耕人自主增加一分,为二分;到第三年起,番田己备用。至所供租粟,初年一九抽的,埔主与承耕人各得五分,并且从此成为定主得一分,耕人得九分。次年一九二抽例。由于上引契约中的所谓“一九”、“一的,三年一九五抽的,照额推抽,永为定九二”、“一九五”属于闽南语俗称,难于例。若有偏背拖欠租,及有不法匪为擅理解,我们再引一纸乾隆二十六年九月越界外生事等项,查获情愿将物业交还二十七日的招佃契约作进一步的说明:出庄,任从埔主另招别佃,不敢踞抗。今今来招得弟运孟、芝应,前来承欲有凭,立承耕字为照。即日批明,现领贌埔地一张,坐落土名麻著旧社。
犁分五张,茅屋一庄,牛栏一座,犁二张,当日二面言定,业主大租每年招铁钯一张,锄头二张,大锅二口,凳四条。
(照)庄家例,耕人车运交纳。其小若埔不耕,照数支还批的。再批,限耕五租议定首年纳谷七石,二年纳小租年,满后再议规矩照。
谷十石,三年纳小租一十五石。若乾隆二十六年十二月日再耕作,招(照)十五石,永为定例。
立应、资(花押)其租谷二季收割后重风干净,一足在见通事敦仔纳明,不至少欠。口恐无凭,立招字代笔姻亲郑梯①由于出垦的荒地,在开垦环境、生产①以上契约文书扫描件藏度门大学电子资条件以及前期准备工作等方面都存在一料库。
8闽南文化研究年鉴2015存照。……①在这纸契约文书中,我们就可以比较清楚地看到,汉民承贌埔地,第一年交纳租谷七石,第二年交纳十石,第三年交纳十五石。以后则以十五石永为定例。由于租种者承耕的土地属于初垦或半熟状态,因此在租谷的交纳上面,与大陆福建等地的地租交纳方式很有不同。
三汉民虽然都是从福建等大陆移居的外来人,但是与番民相比,无论是在经济上还是文化上,都存在一定的优势。如在汉民的文化潜意识中,素来就有勤俭殖财、多种经营以及防范经济风险的传统,然而在番民方面,则较少有长期的经济风险意识。《台湾府志》记台湾“番俗”云:“平地近番,不识不知,无求无欲。……终岁不知春、夏,老死不知年岁。有今钱无所用,故不知蓄积。秋成纳稼,计终岁所食。有余,则尽付面蘖,无男女皆嗜酒。屋必自构,衣必自织。绩麻为网,屈竹为弓,以猎,以渔,罔非自为而用之。”②于是在这两种不同的社会形态、经济形态和文化形态的碰撞交往过程中,番社的经济权益,往往更容易受到汉民的侵蚀。其反映在土地交易关系上,汉民多关注较长远的利益,而番民则经常为了眼前的短暂利益而出让土地的经营权。如下面二纸契约文书所反映的情况:1.乾隆三十九年许愧吾领收认纳租字立领收认纳租字人许愧吾,前来岸里社潘讳兆仁官分前,承祖遗有埔园一处,坐土浮圳山顶,东至岭
下旱沟牛埔为界,西至牛骂头社番园为界,南至蔡家公馆车路为界,北至洪圳交界车路为界。踏看界址分明,俱有佃人承耕。界内共有犁分二十八张半,第因丰歉不时,佃人拖欠租粟无清。兹愧吾前来认,为佃首包领认纳。当日言定,每年供纳大租银三十员正。其银限定每年十月内一足交清,不论佃人耕作有收无收,系愧吾甘愿照约纳足,不敢向兆仁官异言减少等情。其租付愧吾,向各佃收取。倘庄中有大小争务等项所费,以及窝匪聚赌行凶打架,致生祸端等件,系愧吾一力抵当,不干业主之事。此是二比甘允、两无迫勒。今欲有凭,立议认纳约字一纸为照。
批明即日,言定愧吾包领认纳租银各执约字为凭,自甲午年起至丙申年,至限满租银清楚明白,再向认纳。若年间租银拖欠无清,不论年限,任从业主兆仁官另招他人包理,愧吾不得霸踞阻当滋事。立批是实。
乾隆三十九年七月日立领收认纳租字人许愧吾保领人李志生在场见人洪扬芳2.乾隆五十四年陈旁立备出现租碛底银字立备出现租碛底银字人陈旁,①契约扫描件,藏厦门大学国学研究院电子资料库。
②乾隆(范咸)《重修台湾府志》卷十六,《番俗通考》。
今来向得麻里兰社头家阿打歪老令分下有田一处,坐校力林庄大圳唇,东西南北原有界址分明。递年带纳额租二十石正,内割出租谷三石,交纳通事一九孔五之需,仍有租谷一十七石正。兹因阿打歪乏银缴公项之(银),在旁手内,现收过现租银五十七员,又收过无补利碛底二十六员。即日当社经通事言定,将此一十七石租谷付交旁自耕自收九全年。自庚戌年春耕起,至辛亥、壬子、癸丑、甲寅、乙卯、丙辰、丁巳、戊午年冬,共该收来租谷一百五十三石正,以为抵还五十七员之银,母利一足清楚。限满之日,旁只收回二十六员之碛底银,将此田交还业主管耕,旁不敢异言生端等情。此系二比口恐无凭,立备现租碛底银字,各执一纸为照。
外批明,即日当社,旁实备出现租并磧底银八十三员,交阿打歪老令收讫。批照。
乾隆五十四年七月日立备出现租并碛底银字人陈旁在场通事代笔岸社记乌牛栏土官阿四老六茅①在这两纸契约文书中,田主番民不仅拥有这两块土地的所有使用权,而且还把这两块土地租佃给相关的佃户,每年拥有比较固定的租粟收入。但是田主番民为了眼前的银两使用,索性把这两块土地的收租权以银钱交易的方式,转让给了汉民许愧吾和陈旁。在第一纸的契约中,许愧吾每年只需交纳给田主大租银三十元,就获得了番社“犁分二十八特稿9张半”大片土地的收租权益②。这颇类似于“包租”。而在第二纸的契约中,汉民陈旁向番社交纳现租银五十七员,外加二十六员碛底银,便获得了每年一十七石,连续九年共一百五十三石的该土地地租收入。这实际上就是把该地九年的租粟收入出卖给汉民陈旁。
由于番民在经济经营与管理上的劣势,番民或番社向汉民举贷借银的现象也时有发生。然而番民或番社向汉民借贷,由于平日缺乏理财积蓄的观念,如期如数还贷成了一个大问题。番民可以作为借贷抵押物,基本上就是土地了。当番民或番社向汉民借贷时,双方签订的“借银字”、“生银字”等借贷文书,绝大部分是以土地作为抵押物,或是直接把原耕佃户的收租权利暂时转让给债权人。我们这里略举数例如下。
1.乾隆五十七年通事潘明慈立生银字立生银字岸里社总通事潘明慈,今因欠公项并公馆缺欠伙食,前向王天送兄手内借过大甲街店契,当来银母二百圆正。当经三面言定,每银一百圆,每月贴利银三圆。其银母利银至癸丑年六月早季将岸里社公租对佃割收抵完清款,不致少欠。今欲有凭,立生银字一纸付①契约扫描件藏厦门大学国学研究院电子资料库。
②本契约中的所谓“共有犁分二十八张半”,按清代台湾民间的俗例,每张犁分等于五甲土地,二十八张半犁分约等于140余甲,每甲约等于福建内地的民亩11余亩。则这块番园大致折成民亩约为1000余亩。以常理推测,1000余亩地,每年仅包租银三十元,似乎过于轻微。姑加注存疑在此,仅以“大片土地”约略述之。
10闽南文化研究年鉴2015照。
在这二纸借贷契约文书中,债权人乾隆五十七年七月日汉民把银子借给番社,番社则把番田向立生银字佃户收租的份额转交给债权人收取。这代笔、保认人、在场知见郭九畴二纸借贷文书的举债人都是通事,通事道光甲午十四年通事潘清章是番社中的上层人物,拥有比一般番民2.
立借银对佃交租抵利字更多的土地及其他社会经济权益。虽然立借银对佃交租抵利字,岸里正如我们在前面所论述的那样,这些通社总通事潘清章,情因前通事办公事、土目等番社的上层人物,也经营着放乏银急用,向张庚龙兄弟借过尝祀贷取利的活动,但是他们也在不同的场银五百大元正,即日通土甲立约炳合里屡屡举债,这也从另外一个侧面反据,供纳利谷每年共一百石。奈社映了番民、通事平常不注重蓄积,防范经中公事浩繁,利息无可措完,母利无济风险意识差的生活方式。从这些通事归,以致张庚龙兄弟到社取讨屡迫。
的借贷文书中,我们还可以经常看到诸无奈爰集众社公议,此银理合公借如“因前通事办公乏银急用”、“因欠公项公用,各循天良,不敢昧心。随即对并公馆缺欠伙食”等缘由。在有的借贷过通事历收佃户王藏利应纳社课租文书中,我们甚至还看到通事为了给官谷七十二石零,又对员宝庄佃户张府送礼而不得不举债的记述,如所谓“因□
茂应纳大租谷四十二石五斗。两,
”。
年杪乏银送各官礼仪无处措办等②佃共纳谷一百一十五石,对交银主官府应酬事务繁多,固然使得许多通事、庚龙。历年通事自应出单交庚龙,土目必须以借贷应对,但是归根到底,番自行向佃量收抵利。每年仍长有谷社的这些通事、土目等上层人物最终还□十五□,交完通事收回,而通事不是要把这些负担转嫁到一般番民身上得向佃私收短折。出单之日,亦不。,的③因此番社平常比较缺乏防范经济得兜留延误。如有此情,任从银主取回母银。倘日后有接充通事,俱①
以上借贷契约扫描件藏厦门大学国学研照原约所行。此系人番两愿,恐口究院电子资料库。
无凭,立借银对佃交租抵利字一纸,付执为照。
即日批明,实收过约内佛母银五百大元正。
再批明,银主要移居别处,任从银主退回本银,不得拗难。再照。
道光甲午十四年六月日立借银对佃交租抵利字代笔古信口知见对社施缎①
②见乾隆四十四年十二月二十八日通事潘明慈立借银字,契约扫描件藏厦门大学国学研究院电子资料库。番社的许多通事虽然经常向汉民举债,但是有些财力比较雄厚的通事,也会仿效汉民或者与汉民合作,对外放贷。关于这一问题,拟在另文予以叙述。
③乾隆(范咸)《台湾通志》卷十六,《风俗·番俗通考》记载:“县官到任,有更换通事名色,缴费或百两、或数十两不等。设一年数易其官,通事亦数易其人。此种费用名为通事所出,其实仍在社中补偿。当官既经缴费,到社任意攫夺,岂能吟管约束?”风险意识的传统以及一般番民贫困化等因素,使得番社的对外举债,特别是向汉民举债,往往成为一种经济常态。
值得注意的是,如果番社或番民无法如约转让地租份额,则这种债务将有越陷越深的境况。在上引的第二纸契约中,就是番社无法如期如数还完利息而不得不把另外的地租份额追加给债权人张庚龙兄弟。在张氏兄弟的追讨之下,番社通事只好把“通事历收佃户王藏利应纳社课租谷七十二石零,又对员宝庄佃户张口茂应纳大租谷四十二石五斗。
两佃共纳谷一百一十五石对交银主庚龙”。
番民或番社向汉民借贷的过程,实际上逐渐加深了汉民对于番社土地的侵蚀。同样,汉民把土地出贌给汉民耕作,收取一定数额的“碛底银”、“埔底银”,从表面上看是对承贌者的一种额外索取。在以往我们对于明清时期福建等内陆地区租佃关系的研究中,“押租”制的残余,素来就是被看作地主对于佃户的一种剥削手段而予以负面的评价。但是在清代台湾,则有所不同,番社田主收取“碛底银”、“埔底银”等,其所产生的后果是两面性的。一旦番民或番社无法退还汉民的“碛底银”、“埔底银”,这些承贌的土地,就很可能逐渐转化为汉民所拥有的土地。下面的这纸契约文书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立退佃耕人字人张赞陈,因承垦耕到阿里史社番园埔一所,坐落土名本社前四址界内。自不能垦耕,欲行出退,托中引与陈恰哥前来承赞一张,议定每张五甲,外屋地五分。当日凭中言断,园埔底价银二特稿11百四十员,其银即收价银一百一十五员。其园埔随即丈明五甲五,分付承替人垦耕。递年纳大租十五石,永为己业。日后张赞陈等不得言取言赎等情。若张赞陈等开陂圳,应凑价银一百二十五员。有水成田之日,每张首年纳大租粟二十五石,二年定例纳轶粟四十石。租粟在庄交纳,无贴车工。至若陂头圳路,系张赞陈等清理。倘有番人上手不清,俱系通土白番张赞陈等抵当,与承替人无干。若承替人不耕,任从另退他人,业主不得阻挡。若承替人年纳大租粟不清,以及居庄窝藏匪类赌博情弊,任从张赞陈通土等禀究。此系二比甘愿,各无反悔。今欲有凭,立退佃垦耕字一纸,付执存照。
即日实领过园埔底价银一百一五员,所批是实。
乾隆甲申二十九年正月日立退佃垦耕字张赞陈中人廖珍岳知见①从这纸契约文书中可以看出,汉民张赞陈原先从番社阿里史社那里承贌到番园一处,于乾隆二十九年(1764)时自己不愿再耕作,由于铺底银的关系,张赞陈将本埔园转退给汉民陈恰哥来承耕,陈恰哥则退还给张赞陈铺底银一百二十五员,另外还有开陂圳的工本“铺底银”一百二十五员。如果日后张赞陈开陂圳成功,陈恰哥还得再次凑足价银一百二①契约扫描件藏厦门大学国学研究院电子资料库。
12闽南文化研究年鉴2015十五员,退还给张赞陈。在这纸契约文权已经逐步为汉民所拥有,成为了一种书里,原从番社承贌来土地的张赞陈,已无法逆转的经济趋势。
经完全把自己当作该地的支配者,所谓在清代台湾民番的土地物产交易“倘有番人上手不清,俱系通土白番张赞中,还有一个特点也很值得引起注意。
陈等抵当,与承替人无干”。而且今后如这就是在福建等内地的契约文书中订立果陈恰哥不再承耕,陈恰哥也可以仿效双方的身份,一般都是以男性为主的,女张赞陈的做法,把此地当作自家物业,转性在契约文书中作为当事主人的场合是退给别人,“若承替人不耕,任从另退他比较少的,除非是该物产的男性主人已人,业主不得阻挡”。如此一再转退之经去世,而其子辈男性尚未成年,不得不后,这块原先属于番社的土地,其番社所由寡居的女性代其子辈出头,在契约文留下的印记就更加稀疏了。因此到了清书上担任交易一方的责任人。但是我们代后期,许多汉民原先从番民那里贌租在台湾民番交易的契约文书中,却经常典当过来的土地,实际上把它当成了自可以看到由“番妇”出头来签订契约的,己的财产物业,可以进行“杜卖尽根”以由“番妇”等女性出头签订契约文书的概及其他的交易。
率大大超过福建等内地女性出头签订契原先属于番社的“界内”保护土地,约文书的比例。在我们前面所引述的契经过以上多重的贌耕、租佃、典当、胎借、约文书中,已经可以看到“番妇”出头签押租、退耕、转租、买卖、杜卖尽根的交易订契约的例子。在此,我们再举出两个之后,其土地所有权已经转手分散到诸例子以作进一步的证明。
多人的手里。作为原有业主番民来说,1乾隆六十年黄文麟立备出租并碛往往只是名义上的田主,收取最低份额.
地银承贌字的“伙食谷”而已。至于这块土地在汉人立备出租并碛地银承贌字人黄手里如何交易买卖及经营,番民们基本文麟,今有承贌得岸社番妇马六千上无权过问了。
斗内士父遗应分水田一分,坐在校力林庄背,东西南北四至,各有界址四
分明。当日凭土目甲头,备出有碛地银三十员正,清代台湾番社及番民在经济与文化又备出七全年现租银二十员上的劣势,导致他们在与汉民发生经济正,俱交番妇马六千斗内士,一足收关系,特别是土地关系的过程中,不断地领完讫。其田付麟,自乾隆六十年为汉民所侵蚀。虽然说官府为了维护番之后丁巳年春起,至戊午年、己未、民的生存空间和社会经济权益,一直采庚申、辛酉、壬戌、癸亥年冬止,耕作取着种种限制汉民侵害番民利益的政七全年。每年原带额租谷一十一石策,但是这种政策在现实的经济关系面正,内除岸社一九孔五公费租谷一前,显得十分被动和低效率。因此到清石六斗五升正外,尚仍有租谷九石代中期及后期,许多番民土地实际操作三斗五升正。麟照约收管七全年,以为抵还二十元现备租银。日后番妇不得取讨七年内租谷,麟亦不得取讨二十元现租银。如至期限满,其碛地银三十二元,一足交还文麟收回。若至期无碛地银交还,番妇愿将此田转贌立约,俱不得生端滋事,异言互拗等情。此系愿备碛地银外现备现租七全年租银抵消,碛地银照约兑还。今欲有凭,立承字付照。
乾隆六十乙卯年八月日立承贌字人黄文麟在场土目依口代笔人郑世琰知见甲头阿六万来牛番亲斗八士六木里2.嘉庆二十二年(1817)陈等加立杜卖尽根山园绝契立杜卖尽根山园绝契人陈等加,自有明买过南大肚社番妇打史斗内、阿伯狮、阿甲斗内同有承祖父遗下有山园大小三坻双坯连,坐落土名在社脚庄北势山坑沟墘。现今四至,东至小水沟界,西至赵家山园田界,南至山坑沟中界,北至赵家园界,各四至明白为界。今因乏银别创,愿将此园三坻出卖,先尽问房亲人等不欲承受外,托中引就招卖与赵天生出首承买。当日凭中三面言议时值,价佛银六十大员正。其银即日同中明交收讫。其山园三坻随即踏界付与赵天生前去掌管耕作,任从开凿买水成田,栽种竹围,起盖居住,陈等不得异言阻当。其园同中明约,逐年纳番业主大租钱二百文,不得增多减少,丰荒两无加减,特稿13出单为凭。保此园是等自己明物业,与房亲人等无干,亦无重张挂典他人财物为碍。如有不明等情,等出首一力抵当,不干银主之事。乙卖干休,连根尽绝,等日后子孙再不敢言找言赎套谋生端等弊。此系三面言议,二比甘愿,各无反悔。口恐无凭,立杜卖尽根山园绝契乙纸,并交上手番契乙纸,合共二纸付执为炤。
即日同中交收过立杜卖契内佛头银六十大员正完足。再照。
嘉庆二十二年五月日立杜卖尽根山园绝契人陈等加代书并知见男陈钟泰为中人侄陈绵深①在台湾民番土地交易中,“番妇”经常出头作为签订契约的一方责任人,是与“番妇”在“平埔族”人的家庭结构中的地位相联系的。在福建等内地,一千多年来延续着根深蒂固的男系社会,举凡家族、家庭的对外关系,基本上是由男性出头料理的。但是在台湾的原住民,即“番民”的社会结构里,女性的地位大大超出汉民家庭的女性地位。“番妇”在其社会里的生产、生活、传宗接代等许多方面,其重要性都要超过男性。根据清代台湾各地文献的记载,就可以十分清楚地了解到这一情形。《台湾府志》云:“番俗以女承家,凡家务,悉以女主之。故女作而男随之。番妇耕稼备尝辛苦,或襁①契约扫描件藏厦门大学国学研究院电子资料库。
14闽南文化研究年鉴2015,
。”“,
褓负子扶犁男则仅供馇饷①其俗重易在许多场合里由女性出头作为契约母不重父,同母异父俱为同胞,同父异母责任人的一方,就是理所当然的事情了。
直如陌路。呼父曰‘阿妈’,称叔伯、母舅当然,随着清代中后期汉民与“平埔族”如之。呼母曰‘惟那’,称婶母及妗亦如番社交往的日益密切,汉民与番民通婚之
。”《》:“,
,②
彰化县志云番妇耕获樵汲功的现象也不断增多再加上汉民社会经多于男,唯捕鹿不与焉。能织者少,且不济结构及其运作模式对于番社所产生的暇及,故贸易重布。钱谷出人,悉以妇为潜移默化的影响,番社的汉化现象也渐主。……重生女,赘婿于家,不附其父。
趋明显。在这样的趋势之下,“平埔族”故生女谓之有赚,则喜;生男出赘,谓之人的社会结构包括家庭结构在内,势必无赚。无伯叔甥舅,以姨为同胞之亲。
也会产生某些变化。因此到了近现代时叔侄兄弟,各出赘离居,姊娣皆同居共爨期,“平埔族”家庭内部的经济责任人,就故也。近县各社,有外宿妇家,日归其父要看各个家庭的内部结构具体情况而定合作者。
,。”了

父母既卒乃就妇家③有些掌家的“番妇”,甚至敢于随意打骂侮辱上门入赘的男性。在《北路理番案册》中,1768有一份乾隆三十三年()派差抓拿“番妇”殴人案件的票示,文曰:本年正月廿九日,据岸里社通事、副通事阿四老六万、甲头阿四老阿沐等具禀,杨永庆等复占番业,唆使番妇沙罔不听通土理论,先殴伊婿甲保并沈汝聪去园菜等情。案查先据沈汝聪以乘死唆逐等事具禀,业经拘集各犯,讯明在案。续于乾隆三十二年十二月十一日,蒙本县宪韩批,据沈汝聪告为棍唆番吞等事,……仰原差邱忠元协同该地保甲通土立拘。后开有名犯,证各正身,星刻赴司,以凭复讯。该差倘敢①乾隆(范咸)《重修台湾府志》卷十六,《番延纵究处不货。速速须单。计开:俗通考》。
被禀杨永庆、杨永芳、严阿奕,番妇②乾隆(范咸)《重修台湾府志》卷十四,《番沙罔,被殴保甲、沈汝聪,原禀通事、社风俗一》副通事、甲头阿四老阿沐。……干③道光(周玺)《彰化县志》卷九,《风俗志·证陈阿三、严阿奕。④番俗》。
在这样的社会风俗氛围里,所谓“钱④《北路理番案册》,乾隆三十三年二月初二日本扫描件现藏厦门大学国学研究院电子资谷出人,悉以妇为主”,土地等物产的交,
料库。案册由台中陈炎正先生提供,特此致谢!
闽南文化研究述评15闽南文化研究述评16闽南文化研究年鉴20152015年台湾闽南文化研究述评施沛琳一、专著因此,在谈及早期妇女生命的历程时,就必须由这些相关的历史背景与风俗成因黄佳蓉著:《从闽南歌谣探讨台湾早来探讨妇女在生活、观念所受的影响,再进一步分析台湾早期社会中特殊妇女之2015.
生活形态。
期的妇女婚姻生活》,花木兰文化,03。
从闽南歌谣看台湾早期女性的婚恋“从闽南歌谣探讨台湾早期的妇女生活,由于人类是感情的动物,所有风婚姻生活”之研究,即已明确说明由“闽俗、仪式的发生必然与人类情感的活动南歌谣”的角度来探讨台湾早期妇女的有着密切的关系,而婚姻正是男女情感生活历程。可见本文以“歌谣”为研究的具体表达的方式之一。一般而言,个体范围,并以妇女的婚姻生活与生命形态成熟的人为了追求生命的圆满与延续,为论述之重点。“妇女婚姻生活”即广泛满足生理、心理之需求,追求爱情实为自的包含妇女婚前与婚后的生活历程,并然的现象。因歌谣极具抒情功用,于是涵盖风俗习惯以及婚礼仪俗……等议庶民男女在追求感情的过程中,由于情题。本书主要以台湾早期社会的女性生感之特殊与丰沛,便不时借由歌谣的方活,婚前的恋爱生活,婚礼仪节与婚后生式来呈现个人恋情之感受。故吴瀛涛认活四章为主体,明确描述妇女的生命过为凡属男女爱恋言情之歌,皆属之,包括程,而每一章节均以歌谣贯穿其所要论诉情、求爱、得恋、失恋、相逢、离别、怀述的主题。
念、哀怨、憎恶、游乐、劝解、姻缘、盟誓从闽南歌谣看台湾早期社会的女性等,皆为情歌的范围。而本章主要在于生活,首先,以早期台湾的历史角度切入早期女性婚恋时相关观念的论述,因论相关妇女风俗的背景成因。由于台湾是及感情的议题,再者从情歌内容的描绘,为一移民的社会,移垦社会的众多生活也亦可得知早期民众对于爱情、婚姻的形态对早期民众的观念、生活均有深刻看法,从台湾闽南婚礼歌谣论婚姻的意的影响。民众在适应台地之生活时所养义,台湾闽南婚礼之仪节制度,实是承袭成的习惯,在经过时间的催化之后,则易《文公家礼·婚礼》仪俗而来,并融合台转化为社会上民众普遍的风俗与认知。
湾当地的风俗色彩,呈现的婚礼深具台湾本土特色。因此针对《文公家礼·婚礼》与“台湾闽南婚礼”之婚礼相关仪俗,采取分析比较的方法,探求“台湾闽南婚礼”与《文公家礼·婚礼》中所有仪式的关联性,并希望由“台湾闽南婚礼歌谣”与婚礼各相关仪式之链接中,进行仪式功能的探究。最后,再由婚礼歌谣内容意义的探析中,分析传统国人对于婚姻的看法。
从闽南歌谣看台湾早期女性的婚后生活,着重于探讨妇女婚后的生活,分别以“婚后生活”与“婚姻关系与家庭角色”作为这部分的研究中心。由于传统国人的子嗣观念,以致早期妇女的婚姻生活,主要受到生育、养育问题的支配。因此必先行分析早期传统女性与生、育相关之议题,并经由古籍与医学药理的记载为左证,再推求生、育问题对传统妇女生活、生命之影响,并探析传统民众在家族继承思维下对生命的重视。其次,本章也在传统妇女的角色扮演中,探讨妇女与夫家家族成员的人际关系。因此必须利用文献数据的记载作为本章妇女角色立论的参考,并配合台闽歌谣中所呈现的意义,客观地反映早期台湾妇女人际生活的真实面貌与心声。
陈益源主编:《府城大观音亭与观音信仰研究》,台北:里仁书局,2015.04。
成大人文社科中心与台南市大观音亭合办“观音信仰国际学术研讨会”,已顺利取得以下三方面的具体效益:(一)深耕台湾在地的宗教文化,突显台湾各地观音信仰的特色,协助民众认识并维护台湾寺庙古迹文化资产。(二)加强海峡两岸的学术交流,明察两岸(特别是闽、台二地)观音信仰的异同,有助于彼闽南文化研究述评17此的相互了解。(三)经由东亚各国观音信仰的比较分析,知己知彼,可以拓展宗教研究的广度与深度。每一篇都经两位委员审查通过的“观音信仰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结集成《府城大观音亭与观音信仰研究》一书。
陈益源、裴光雄合著:《闽南与越南》,台北:乐学,2015.06。
本书收录了陈益源的《泉州越南名人考唐朝姜公辅》、《源自漳州的三份越南家谱》、《从金门漂流到越南的蔡廷兰生平及作品》、《在金门与越南之间》、《台湾金门、澎湖二岛与越南之间的人口移动》、《河内福建会馆的历史文献与时代意义》、《文献与田野结合之必要性———以越南顺化关帝信仰考察为例》等论文,同时也收录裴光雄有关信仰与风俗主题的《越南华人祭祀天后信仰研究》、《越南兴安华省华人祭祀天后信仰之研究》、《越南保生大帝祭祀信仰及巫疗方式》、《从一书探讨越南文身的习俗》、《越南EDe族与台湾阿美族的母系社会比较研究》、《越南嚼食槟榔习俗》、《浅谈台湾乩童》等论文。读者可从这14篇文章中,了解到闽南与越南之间,越南与台湾之间,有许多必然与偶关的联系。
施沛琳著:《传播与流变:海峡两岸闽南语歌曲研究》,厦门市:厦门大学出版社,2015.09。
回顾海峡两岸关系,从明清时代的汉人入岛移垦,日据时期两岸人民频繁的交往,至现代因政治因素而产生的对立,海峡两岸的台湾与大陆曾经有过长达近半世纪的分隔。经过了两岸冷战对峙时期,到大陆改革开放,台湾开放返乡探亲,台商登陆投资,开放直航,两岸关18闽南文化研究年鉴2015系渐形热络与紧密之际,闽南语歌曲回到了闽南。
在过去不同的时代,不同的政治阶段,闽南语歌曲形式有什么样的变化,其形成因素为何。当两岸互不往来的年代又是通过何种管道进行传播,生于斯,成于彼,闽南语歌曲自母体文化中向外流传,终究又回归到源头。就文化传播而言,其所产生的影响于文化上又代表着什么意义,其回流在原乡又产生哪些新的文化意义,是值得研究、考察与追索的课题。
本书从文化传播角度为切入点,各章研究主题包括:闽南文化与原乡闽南语歌曲之回顾,台湾闽南语歌曲之演变历程,文化传播媒介与闽南语歌曲发展之关系,以及探讨闽南语歌曲传唱海峡之两岸情缘。
在闽南地区部分的回顾部分,从闽南文化的历史渊源与特点,闽台文化圈的形成与建立,闽南语民歌与歌仔的发展轨迹,以及闽南语原乡歌曲向台湾播迁的轨迹等面相进行讨论与回顾。探讨台湾闽南语歌曲的演变历程部分,时间断代从以下四个阶段切入,并针对当阶段闽南语歌曲发展特色分述:输入传流期(明清—民初)、生发萌芽期(日据时期)、酝酿潜伏期(战后至解严),以及暴冲播散期(解严后至今)。
探讨文化传播媒介与闽南语歌曲发展关系部分,内容除陈述如何自歌曲中了解当时代社会情况外,更要探讨其流传播唱之管道,重点如下:闽南语民谣中之乡野社会,文化思潮与闽南语流行歌,闽南语歌曲中的社会写实,以及大众传媒与文化工业运作下的闽南语歌曲。
探讨闽南语歌曲传唱海峡两岸情缘部分,则针对闽南语歌曲自台湾传唱至大陆进行探讨,重点包括台湾闽南语歌曲在大陆流传的现况,两岸对峙冷战时期的闽南语歌曲传播,两岸开放交流时期的闽南语歌曲传播,以及大陆当代闽南语原创歌曲的崛起,并对于闽南文化中的闽南语歌曲向外传播再回流现象,进行文化意义上的探讨。
罗文华著:《论日本统治在台湾闽南歌谣之映现》,新北市:花木兰文化,2015.09。
主要研究日本统治台湾期间总督府施行的诸般政策与制度在台湾闽南歌谣中的呈现,以及台湾社会与民众生活因日本统治权行使于台湾而受到影响、产生改变,反映于台湾闽南歌谣中者,另外因为这些外在因素与环境影响,民众因此产生的情感思想也在探讨范围之内。依此研究范围,若为日据时期流传的台湾闽南歌谣,但看不出“日本统治”这个因素者,就不纳入研究范围。反之,战后采录的歌谣,其中可见“日本统治”这个因素,能反映日本治台情形者,则为本论文的研究材料。
本书首先探讨歌谣中传唱的乙未割台事件。主要从歌谣中论析经历乙未变局的台湾人对世局的认知,其情感的抒发流露,以及心理动向。另从歌谣中,探知当日的社会景况。其二,歌谣中铭刻的殖民统治政策与制度。试观有哪些殖民统治政策与制度反映于歌谣中,且由歌谣考见这些统治政策与制度的施行成果。另则试图由歌谣中所显露的民众情感,来看台湾人对这些政策、制度的观感与接受度。
闽南文化研究述评19其三,歌谣中展示的社会现代化。
法及语意表现,探讨此语言是由何种认日本将西方现代化带进台湾,使台湾由知历程与概念化机制来产生时间起点概传统农业社会,逐渐蜕变成现代化社会,念。台湾闽南语的时间起点概念可以利无论物质建设、制度,或社会风气,均呈用多种介词来表达,并且这些介词也同现出与前清迥然不同的气象与风貌。本时具有空间意义。在此基础上,本书除章试图由歌谣中探知台湾在经日本统治研究各时间起点介词如何在空间概念的后社会现代化的诸般情形,及民众对现基础上扩展出时间起点概念外,也同时代化的感受与迎拒。其四,歌谣中反映探究各时间起点介词在时间与空间的语的战争时期情景。借歌谣以观战争时期意上有何差异性。为了探讨上述议题,殖民政府对台湾人进行的各项动员与思以概念隐喻理论,换喻理论,意象图式理想改造,另在歌谣中回溯台湾人战时生论,动态注意理论与语法化理论等用以活情景的记忆,以此勾勒战争时期台湾阐释概念化历程的相关认知语言学理论人民的生活图像与心理经验。
作为主要的理论框架,并且采用建立在同时涉及歌谣中示现的日人治台本认知语意学、认知语法学与语料库量化质与台民反抗心态。日人统治台湾五十分析等基础上的研究方法。在时间起点年余,期间恒以高压手段来压制台湾人。
介词的时间语意研究方面,本论文发现又采用差别待遇,歧视台湾人,剥夺台湾各时间起点介词在时间语意功能方面人该享的平等权利。另外在经济方面常具有相似性与相异性。前者主要表现在用尽各种手段来榨取,使台湾人以血汗所有的时间起点介词都具有引介时间起换得的成果为殖民者所独享。这些治台点概念的核心语意,并且涵蕴情境的持本质在歌谣中以哪些事件来示现?对殖续存在或陆续发生。再者,基于概念结民者不公不义的治台本质,台湾人自然构的限制,所有的时间起点介词都倾向会萌生反抗心态,又这种心态在歌谣中于不与有终事件共现。后者则表现在各以怎样的方式呈现出来?相关歌谣的语时间起点介词其宾语类型的形态,意义言形式与艺术特色则试图以搜集到相关的强化形态和与其他词语的共现情况上歌谣进行语言形式与艺术特色之探析。
都有所不同,反映出各时间起点介词在从研究分析中,除可见这些相关歌谣的“高强制解读性”、“专指‘过去’”、“高持前述三项特色为何,另外或可探知“日本续性”与“‘极早’语意涵蕴”等概念属性统治”这个因素对台湾闽南歌谣在语言、上的差异。这种差异性也同时验证了语形式与艺术方面的影响程度。
言的经济性与功能性。
郭永松著:《从空间到时间:台湾闽在时间起点介词的空间语意研究方南语时间起点之概念化研究花木兰文面发现各时间起点介词的空间语意也具化,。
》,,
有某种程度的相似性与相异性。这些特性2015.09表现在几个方面:首先,“对(3)”/“对主要透过台湾闽南语时间起点介词,即“对(3)”、“对(3)”、“按”、tui(3)”与“按”其共时层次的空间意义具“自”、“从(uituiui5)”与“从(5)”的语有较高的分布频率,而“自”与“从tsiongtsing20闽南文化研究年鉴2015(
5)”/“从(5)”则否。其中,唐蕙韵主编:《闽南文化国际学术研tsiongtsing讨会,:“闽南文化的流动”论文集》,“对(3)”倾向于引介空间起点,而“对ui2015tui金门县文化局,金门大学闽南文化研究(
3)”与“按”则倾向于引介空间终点。
其次,“对(3)”/“对(3)”与“按”都具所,。
tuiui2015.12有分别引介空间起点、路径与终点的介本书为2015闽南文化国际学术研词性语意,并且在映射空间起点概念时,讨会会中发表的专题演讲、学术论文、学其与动词的相对词序都遵循着“时间顺术论坛之全文及会中讨论发言记录。
序原则”。此种肖像性也由概念隐喻映二、论文射至时间域。再者,“对(3)”/“对(
tui3)”与“按”的动词性本义在水平性、垂ui杨士贤:《台湾闽南释教“午夜”丧葬直性与面对性等语意属性上具有差异性。这些语意属性会滞留在介词性语意拔渡法事调查:以花莲县寿丰乡丰山村上,而使这些介词的空间语意产生差异。
慈明坛为研究对象》,《民俗曲艺》第162相较于其他时间起点介词都具有动期,第85~138页。
词性本义,并涉及动态注意的认知机制。
在台湾人惯行的丧事流程中,丧葬“自”只具有代词性的本义,并且不涉及拔渡法事(做功德)是其中的一项重要步动态注意机制。此外由于对古汉语进行骤,也是台湾丧葬仪节中源远流长的传历时角度的语法化探讨,我们一方面验统之一。根据前人文献之记载,台湾人证了上述台湾闽南语时间起点概念在共惯聘僧(僧侣)道(道士)前来主持丧葬拔时层面的概念化历程,另一方面也发现渡法事,但依实地的田野调查,尚有一种了台湾闽南语某些时间起点介词在概念介于僧侣和道士之间,并自称为“释教”化历程上的特异性,(一)“对”的“引介空的职业性质民间宗教从业者,长期主导→
→了普罗百姓的人生济渡大事。“释教”兼间路径”“引介空间起点”“引介时间起点”概念化历程与“按”的“引介空间容佛教、道教与民间信仰,是一支属性极→
为模糊的教团组织,虽然今日已有不少起点”“引介时间起点”等概念化历程,都是在台湾闽南语内部产生的,而非古汉语的滞留。(二)“从”在台湾闽南语中缺乏“引介空间终点”语意的现象是因为其在上古汉语所产生的那义项已在台湾闽南语中丢失所致。综合以上所述,本书一方面发现了台湾闽南语是由空间概念来概念化时间起点的普遍性与特异性,并且厘清了时间起点介词在语意与语法上的相似性与相异性。另一方面也验证了语法、语意与认知三者之间的紧密联系。
析论“释教”之专著,但所涉及的层面仍各有其区域之局限性,且多以台湾西部地区为研究核心。反观有关释教在台湾东部发展的种种,与其丧葬拔渡法事概况,历来研究者却多无所触及。有鉴于上述学界的不足之处,本文以位居后山的花莲县内寿丰乡丰山村慈明坛为研究对象,并实地采录一场由该坛主持的“午夜”丧葬拔渡法事,翔实记述整场法事之科仪流程。本文首先就“释教”进行释名工作,并浅谈其渊源与台湾释教的分布、派别,以厘清释教在名称、职能、宗教属性等方面的模糊地带。其次,再略述花莲县释教现况与慈明坛之沿革,且于法事记实中兼论各种拔渡法事的规模,举行时机,以及坛场布置,参与人员,乐器、服装,同时针对“午夜”丧葬拔渡法事中各科仪的意义逐一说明。
潘培忠:《国立中山大学“风俗物品陈列室”旧藏闽南语歌仔册述论》,《民俗曲艺》2015年12月,第191~230页。
20世纪20年代末,在广州的国立中山大学语言历史学研究所成立“民俗学会”,并创建“风俗物品陈列室”。作为实际主持者的顾颉刚,此前任教厦门大学,时已关注闽南语歌仔册,曾经为厦大的“风俗物品陈列室”购藏泉州唱本。抵达广州后,顾颉刚又推动中山大学“风俗物品陈列室”购藏一批歌仔册文献,在亲自作了整理后,于《民俗周刊》1928年10月号上给予刊布。由于战争、迁校、动乱等诸种原因,中山大学“风俗物品陈列室”旧藏闽南语歌仔册,目前仅遗存四十九种五十二册,却有其独特的历史意义和文献价值。这批文献是近代中国民俗学运动的历史见证者,也是海峡两岸最早由公立机构收藏的歌仔册文献之一。它们大体购于1928年至1930年之间,且多为厦门会文堂书局出版者,借助于它们或可解决歌仔册刊行的一些问题。其中也包含有一些珍稀版本,值得闽南语歌仔册研究者的关注和研究。
胡元玲:杨应诏《闽南道学源流》的文献价值及其与《宋元学案》之比较,《书目季刊》2015年12月,49:3,第43~56页。
宋元理学以濂洛关闽四支学脉为代闽南文化研究述评21表,而明代杨应诏《闽南道学源流》一书,在宋元理学乃至闽学的研究上,具有相当高的文献价值,其一是可补充《宋元学案》未收录学者的资料,其二是可补充朱子门人的资料。本文表彰杨应诏《闽南道学源流》的文献价值,并从“文献选录”及“思想评论”两方面,略举数例,将其与《宋元学案》作一比较。
余伯泉:《论福“台语”拼音教学研究(1998—2014):两种观点》,《国际文化研究》11:2,第57~81页,2015.12。
“台语”教学存在两种论点“台语”包容论与“台语”统一论,到底哪一种论点比较合理?台湾思想史的吊诡之一就是2006年的“政治台独派”基于救“台语”,在教育文化事务主张“台语统一论”,也就是“哪一套拼音都好,只要统一就好”。但统一有解决“台语”教学问题吗?本文主要回顾研究者从1998年起进行的台湾母语拼音研究,研究发现1998年教育部公布“台语”TLPA拼音且曾达成统一,但没有解决“台语”教学问题;2006年教育部公布台罗拼音系统也几乎达成统一,但直至2014年仍然倾向没有解决“台语”教学问题。可是一再被“台语统一论”排挤压迫,导致教育部未公布台通拼音系统,却早在2003年就已解决教学现场的“台语”教学问题。这是台湾社会不公义的怪现象,也是教学史上罕见怪案。最后本文指出这种历史的吊诡在时间长流与灾难中慢慢地折磨澄清:民主社会面对不同志趣的冲突困境时,相互为用,却不追求相同志趣的“台语”包容论社会思想,才是民主台湾追寻的正轨。
徐富美:《闽南语“契兄”与客家话“契哥”的语义发展、文字误用及时代竞22闽南文化研究年鉴2015争》,《全球客家研究》第5期,第1~26来展现金门侨乡文化特质,并以“侨乡”2015.11形象,响应金门县政府所推动的文化政页,。
台湾现代流行的一个语词“小三”,策与其自我定位的过程。
这个外遇对象多半指的是女性,后来又连金发,《早期闽南语中多重功能词衍生出相对应的男性称呼“小王”。其实“处”的探索:从方位到体貌》,《东海中文闽、客族群早期已经有其相对应的称呼,学报》第29期,第251~2682015.06页,。
闽南族群称之为“契兄”,客家族群称之本文以“处”为例,探讨明清闽南戏为“契哥”。这个“契”表示契约之义,但文中多重功能语词怎么从方位词转变成后来大家都理解成“客兄”或“客哥”。本体貌标记。“处”原本是方位词,配上指论文分成三个部分讨论。首先分别就文示词等类的语词,才能具有指称的功能。
献材料讨论闽南语“契兄”和客家话“契但具有指示功能的方位构式除掉空间指哥”的语义发展,由早期表达情人意义,示词后,可以单独转化为体貌标记,置于后来转变成指外遇对象。其次讨论“契动词之后,表示狀态或动作结果的持续,兄”和“契哥”分别变成“客兄”和“客哥”置于动词之前,表示动作的进行或持续。
的文字误用及其影响因素。最后述及在动词后的句尾“处”不但表示狀态的持时代竞争之下,闽南语“契兄”这个语词续,且大多用于祈使式。这种现象在在将会继续保存,而客家话“契哥”则逐渐显示语词的语意的确定与出现的结构息走入历史。
息相关。从文献的语料中,可以回头审余懿珊:《金门县政府的文化活动与视方位词到体貌标记的可能路径。
侨乡形塑:以为观察对象》,连金发:《现代闽南语“无”的多重功《华文文学与文化》第4期,第69~105能:从阶层结构入手》,《语言暨语言学》页,。
:,第169~186页,。
2015.081622015.01本文讨论解严与解除战地任务的金现代闽南语“无”有多重功能,这与门,在“观光立县,文化金门”的施政目标这个否定词在句中阶层结构位置有关。
下,金门县政府展开一连串的文化活动,功能词“无”可充当动补式中显性或隐性来重新认识金门文化与定位金门。在以补语的否定助词,可出现于谓语词组或往战地形象所带来的边缘化阴影下,金情态词之前,表现主语导向更主观的语门透过“闽南文化”与金门历史中的移民义。“无”常可充当中心语,造就动词或特性,来理解自身与台湾、大陆及东南亚名词为形容词词组,再和程度副词结合。
地区的关系,并以此来建立其中心位置。
“无”也可出现于句尾形成问句,也可以文中以同时具“闽南文化圈”特色及呼应出现于句首,充当承前作用的附属子句金门移民历史的“侨乡文化”作为切入标记。这一系列的层次结构中带“无”的点,并以2004年金门县文化局出版的表现,有些已经发展出带有特定句法、语《金门文艺》为观察媒介,看《金门文艺》气特征的构式,如中间构式,习惯构式,如何配合县府推动的文化活动,如何透反映说者估量的验证构式等。
过相关文艺讯息报导及文学书写的刊载王亦铮:《闽南月老信仰的历史与现状》,《国文天地》31:4,第31~38页,2015.09。
在中国传统社会,月老是民间信仰体系中掌管男女婚姻的神明,其“月老”之称谓,自宋代形成后,逐渐在民间得到广泛的接受和普遍的信仰。福建的闽南地区,由古至今为民间信仰盛行之地,其多元化的民间信仰体系,可称之为闽南文化的特色之一。在这样一个民间信仰氛围浓厚的地区,其月老信仰的实态是怎样的?这即是本文的着眼之处。在闽南地区,除专司婚姻的月老之外,尚有如关帝、妈祖、观音等神明,也同样具有求姻缘的功能。这对于月老信仰在闽南地区的传播、发展等有怎样的冲击和影响,也是论文深入探讨的议题之一。
连金发:《明清闽南戏文中詈词的语法探索》,《台湾语文研究》10:2,第1~24页,2015.09。
本文针对明清闽南戏文中属情感用语(epithet)的詈词做初步探索。詈词是说者对听者主观的憎恶的语言表现,这通常是语句所传达的命题之外,额外的主观评价语意,反映对话者之间现场互动关系。詈词的选用,与对话者彼此的社会身份高低、情感的亲疏有密切关系。詈词常充当呼唤语(vocative),其主要特征是不构成一般低层谓语所投射的论元(Argument),若以Rizzi的功能范畴的阶层说(Rizzi1997)而言,功能范畴分三大层次VP、TP、CP。詈词反映交谈者的情感互动,占领比CP阶层中语势(force)还高的结构位置。就语法功能而言,詈词可分两大类:(1)名词性词组;(2)谓语性词组。前者可充当,但不必充当呼唤语,后者不可充当呼唤闽南文化研究述评23语,但可用来对听者发抒情绪。两者都可以促成交谈者感情上的亲和力。总之,本文依据明清时期的闽南戏文考察文本中詈语在上下文的语境中是如何的运作,并找出其中用法上的规律,从中推敲出交谈者传情系统的通则。
刘秀雪:《泉州闽南语的“乞”、“度”、“传”、“与”及其可能演变》,《台湾语文研究》10:1,第57~97页,2015.03。
本文由实际田野调查语料分布,详细呈现泉州地区次方言在给予、使动与被动用法上的词汇选用,主要焦点为“乞”、“度”、“传”、“与”四词,并比较其间异同点。“乞”与另外三个给予动词“度、传、与”,在不同次方言中,呈现一致的差异分布。“乞”普遍存于各次方言,主要是被动用法,无使动用法,而“度”“传”“与”则是分属不同次方言,俱包含给予、使动与被动用法。“乞”与“度”、“传”、“与”在许多被动句式上都可互换,但仍存在一定的语意差异,且“乞”无法在仅具使动语意的句子出现。由于这四词的分布差异,归论这几个泉州次方言的“乞”的被动用法,可能从“讨取”的核心语意衍生,而“度”、“传”、“与”则由“给予”动词,进一步衍生出使动用法,以及后续被动用法。
范文俊撰:《十七世纪闽南与越南佛教交流之研究》,成功大学中国文学系博士论文,2015年。
中国与越南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文化渊源,尤其是越南与中国佛教的往来。在笔者研究越南与中国佛教史及其关系过程时,发现很多闽南僧人曾到越南传教。他们随着陆路到越南,或随着商船去传教。之后,滞留在越南传承宗派,而24闽南文化研究年鉴2015成为越南禅祖。因此,本文以《十七世纪师的部分,其《拙拙祖师语录》是本文的闽南与越南佛教交流之研究》为题,以到新发现,因此详细记录了语录的版本问越南传教的中国闽南侨僧为研究对象。
题与内容。在研究过程中,笔者逐一发中国佛教僧人最初随着中国人移民而来现与披露佛教关系史上的许多新史料。
到越南,因此本文首先简略介绍越南历因越南历史上发生了许多天灾人祸,至史上的中国移民。论文接着研究中国僧今所留存的资料很少,特别是南方明海人到越南的历史,以北属时期与宗藩时法宝禅师的资料。随着笔者对越南与中期为时限,介绍越南佛教史上的闽南僧国佛教史论述和闽南与越南佛教关系研人。北属时期的数据难考,但是到了宗究,希望在这之后还可以持续找到新史藩时期,可以找到福建省天封禅师、应顺料,让随着每个时代渐进的越南佛教史禅师曾向陈朝皇帝传教的记录。几百年有更详尽的补充,特别是中越两国佛教、以前,中国明清之际,有很多中国僧人到文化与历史关系。
大越避难,或应邀请到越南传教,例如元胡佳音撰:《英语、汉语与台湾闽南韶禅师、石濂释大汕禅师、拙拙禅师、法语之讯息结构:双宾动词论元体现探化禅师、明海法宝禅师,等等。诸位闽南析》,清华大学语言学研究所博士,僧人中,有几位重要的禅师分别到了大2015年。
越南北方。因为闽南僧人到大越的相关双宾动词及相关构式,在语言学研资料不多,只有拙拙禅师与明海法宝禅究中一直备受重视。本研究以语料库为师两位僧人,后世仍保有资料。拙拙先本,探究英语、汉语及台湾闽南语之双宾是在南方传教,之后从南到北,在升龙看动词在面对面交谈中的论元体现。针对山寺担任住持,重建北宁省佛迹寺与笔直接宾语与间接宾语隐现以及常出现的塔寺,建立宗派,并且成为越南北方十七构式、句法位置进行数据统计,讨论对话世纪以后的临济宗的唯一禅祖。十七世篇章中的信息结构对直接宾语、间接宾纪下半叶,越南南方阮主羡慕佛教,邀请语前后顺序与隐现与否之影响。
中国僧人来大越传戒,因此南方佛教文本论文提出三个主要研究结果。首化发展鼎盛。在这时期,闽南僧人明海先,研究发现显性双宾论元之前后顺序法宝从泉州到会安发展宗派,建立传承。
显示了不同的讯息状态。同时,英语、汉自此,他的宗门发展到南越各省市。
语及台湾闽南语存在跨语言之差异。当本文以闽南到越南的佛教僧人为主,分别论述越南传承自中国到大越的各个宗派。此外论文也叙述越南各地有关闽南僧人传承佛教的情况与文化,尤其着重介绍拙拙与明海法宝的弟子与他们的传承。其次,论文也写道拙拙与明海对越南佛教文化诸多方面的贡献,如印经、刻板、讲经、建筑等。针对拙拙禅英语直接宾语指涉的对象为听话者所熟知,则出现在与格构式;若直接宾语陈述新信息,则出现在双及物构式。汉语及台湾闽南语的直接宾语在陈述新信息时,可能出现在双及物构式或与格构式。但陈述旧信息时,则出现在主题句、宾语提前句式,或处置式。整体来说,显性双宾论元之前后顺序在英语、汉语及台湾闽南文化研究述评25闽南语皆遵守“从旧到新”的先后顺序。
给语言学习者更清楚认知母语与目标语差异在于英语双宾受词的新旧信息的排相同与差异之处。
列维持在动词词组内,但汉语及台湾闽赖崇仁撰:《台湾闽南语笑科剧唱片南语则超出动词词组,更可能跨越句子2015研究》,逢甲大学中国文学系博士,范畴。这显示探究信息结构时,应以跨年。
句的篇章研究为考察对象,而非局限于1965—1977年间,以黑胶唱片录制个别句式的范畴中。同时唯以面对面交闽南语发音,内容以谐趣、滑稽、俚俗为谈的跨句研究,才能探知说话者、听话者主题的闽南语笑科剧曾大量流行坊间,在交谈过程中,由于信息成分的改变,造主角皆为二人或二人以上,表演逗趣对成的表层形式改变。
话。当时主要唱片公司,如月球唱片、环其二,探究面对面交谈语料发现,即球唱片、龙凤唱片、玲玲唱片、台声唱片、便是一般认为不允许隐性论元的英语,皇冠唱片等都曾发行笑科剧唱片。闽南当句中某论元角色相较于其他角色更为语笑科剧从1965年前后开始流行后,一不重要,说话者便可能以空形式呈现此时蔚为风行,从可见的广告页出版目录论元角色。最后,本文对于英语、汉语及来看,至1977年为止的十余年间,共出台湾闽南语双宾动词论元体现进行的跨版了三百余部作品,从庞大的发行数量语言比较研究显示了重要的类型学特和投入的演员,可想见当时盛况。然而征。英语为综合性语言,将多个语意成在1977年后,这股风潮又如同开始流行分浓缩在单一词素中;汉语、台湾闽南语时的风起云涌一般,迅速地从市场上消则为分析性语言,不同词素表达个别语失。
意成分。此外,英语为主语显著语言,汉本论文收集目前坊间可见的闽南语语、台湾闽南语则为主题显著语言。因笑科剧作品113部,以113部作品为材此在对谈时,汉语、台湾闽南语的直接宾料,将作品分为四大类,先行探讨海野武语常以其他动词引介,呈现主题链。
沙、欧云龙及脱线等三大系列的作品,其本文认为以言谈提供上下文信息的中海野武沙系列的作品有21部,欧云龙研究,能补足以个别句子为主体的语法系列的作品有37部,脱线系列作品有28分析,因此语言研究应强调跨越语句之部,最后再解读其他类27部不同作者的间的藩篱。传达相同真假值的命题,在作品。
说话者、听话者之间对话进行过程中,可以作品时期来分,闽南语笑科剧中能因为论元指涉对象的信息流动,因而仍有许多唱片圆标未标示出版日期者,改变表层形式。因此,跨句分析能在信其出版的年代,大略上可从圆标的尺寸息结构研究中扮演重要角色。以言谈分来作为识别。1968年底以前12寸的唱析为重心,并以语言沟通功能原则为本片还没有产出,在此之前的唱片都是10位的语言学研究,也能为语言教学与教寸大小。而1968年及1969年则为10材设计提供更贴近真实情境之语言材寸及12寸的过渡期,该时期两种尺寸的料。此外,跨语言比较之研究结果也能唱片都可见。1970年后,原则上几乎全26闽南文化研究年鉴2015为12寸的唱片。从唱片的尺寸来看,海一个地方之所以能吸引外地人口移野武沙系列作品皆为10寸唱片,脱线系居当地生活,并从事某些经济活动,势必列皆为12寸唱片,欧云龙系列则10寸有其条件优越之处。因此在探讨清代及12寸唱片都有,且比例相当。故三者闽、粤移民与台湾社会关系之前,先从的前后顺序应为海野武沙最早,欧云龙闽、粤原乡的地理位置、山林资源及清廷次之,脱线最晚,而欧云龙跨越的时期最的垦荒政策等方面,分析清代闽、粤移民长。
为何不顾危险,勇渡黑水沟,也要移民台本文由“情色语汇惯用现象”、“臭耳湾的内、外缘背景。
人贤弯话套式运用”、“流行调及传统调在闽南及台湾地区存在着严重的社歌曲入剧现象”、“特殊职业人物设定题会性冲突,社会性冲突包含有多种面向,材”及“铁齿铜牙曹套式运用”等角度,将如族群纷争,宗族口角,资源分配不均,闽南语笑科剧的样貌及特质做一统整性权力关系不对等。不同组织的冲突都是的分析,突显研究成果。
为了争取当地的主导权所造成的。这样主要的结论有六:(一)年代曾的发展关系是与传统台湾族群有相关1930连,可是这传统的模式与现今状况稍有流行的笑科、笑话唱片,在1965年至1977年间重新带起了一股闽南语笑科差别。过去往往是透过拳头械斗,族长剧创作的风潮。(二)海野武沙系列与欧出面约束的方式来解决冲突点,试图解云龙系列作品属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决问题。现今则是拳头换成选票来彰显笑科剧流行的早、中期作品,脱线系列则出我族的认同感。这种意识形态最底层为晚期的作品。(三)笑科剧的演出人员部分和传统的械斗有相类似的地方,唯中,相互客串、交流、合作的现象十分普其所表现的模式不同。
遍,当代演艺人员多曾投入笑科剧的创以闽南地区的械斗为例,与宗族组作或演出。(四)笑科剧的题材包罗广织发达及其中的绅耆、一般族人有着普泛,当代各种素材都能成为编作的来源。
遍关系。而在官方立场上,闽南官府以(五)脱线应可视由笑科剧唱片市场过渡地方乡族为地方控制之辅助力量,但当到现今娱乐市场之间的桥梁。(六)闽南地方官府势力缩小,而乡族力量坐大,官语笑科剧所用的引笑题材、技巧、谐趣府的地方控制反而难以有效实施。如地语,在日后娱乐市场仍可常见其踪迹。
方治安、司法、赋税等,皆因此而受到影笑科剧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引起的笑响。其延续至清末,甚至形成强大的地声,蔓延十余年,直到黑胶唱盘的式微,方对抗力量,对清政权的生存造成威胁。
更多章節請下載APP
海鷗小說APP 海量小說 隨時隨地免費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