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在版编目(CIP)数据关于东汉王朝的100个故事 / 江辉著. 南京 :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18.9(人文社会科学通识文丛 / 刘德海主编)ISBN9787305209987Ⅰ. ①关… Ⅱ. ①江… Ⅲ. ①中国历史-东汉时代-通俗读物 Ⅳ. ①K234.209中国版本图书馆CIP数据核字(2018)第225959号出版发行南京大学出版社社址南京市汉口路22号邮编210093出版人金鑫荣丛书名人文社会科学通识文丛总主编刘德海副总主编汪兴国徐之顺执行主编吴颖文王月清书名关于东汉王朝的100个故事著者江辉责任编辑崔智博官欣欣照排南京南琳图文制作有限公司印刷常州市武进第三印刷有限公司开本787×9601/16印张 1425字数 259 千版次2018年9月第1版2018年9月第1次印刷ISBN9787305209987定价3500元网址: http://www.njupco.com官方微博: http://weibo.com/njupco官方微信号: njupress销售咨询热线: (025) 83594756* 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凡购买南大版图书,如有印装质量问题,请与所购图书销售部门联系调换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人文社会科学通识文丛》总主编刘德海副总主编汪兴国徐之顺执行主编吴颖文王月清编委会(以姓氏笔画为序)王月清叶南客朱明辉刘伯高刘宗尧刘德海许麟秋杨东升杨金荣吴颖文汪兴国陈玉林金鑫荣周长胜周锦南房学明赵志鹏倪郭明徐之顺潘法强选题策划吴颖文王月清杨金荣陈仲丹王军朱建波刘洁葛蓝郑天竹前言三国蜀《后汉书》是南北朝时南宋人范晔所著。虽然在范晔著《后汉书》之前,已经有好几个版本的《后汉书》问世,不过受连年战乱的影响,保留下来的书籍史料并不多。于是范晔集百家观点并以班固的《汉书》作为蓝本,写成了《后汉书》。范晔本人思想开明、进步,在《后汉书》的写作方式上虽以班固的《汉书》为主要参考,但不像班固那般以正统形式记载。另外,范晔生活在一个骈文逐步兴盛的时代,而史汉的优良传统也并未中断,因此,《后汉书》的语言是融骈散于一炉。从梁启超建议“读史自《后汉书》为始”这点来看,就足以证明《后汉书》的语言特色了。除了写作手法较有特色外,范晔在思想上亦与其他史学家有所不同。他敢于揭发和抨击封建统治者的暴政以及腐朽的行为,如在宦官和外戚等人的列传中,采用了批判的方法,尽情地予以揭露;而在党锢、独行、逸民列传中,则对那些高风独行之士采用歌颂的方法。另外,在书中的排列和分章上,他也改变了史书那种专为帝王将相立家谱之风气,不能不说是一个很大的进步。从文学方面来看,《后汉书》的成就也很高。范晔在自序中很自豪地说:“详观古今著述,班氏最有高名。”“吾书‘博瞻不可及之,而整理未必愧也’。”这里他明确说明,他的书不如班书博大深远,但在文字方面却不比他差。虽然此话未免有些不够谦逊,但从实际来说,也确是如此。接着他又说:“吾杂传论,皆有精意深旨。循吏以下诸序论,笔势纵横,实天下之奇作。其中合者,往往不减《过秦论》。方班氏所作,非是不愧而已。赞是吾文之杰思,殆无一字空设,且奇变不穷,自古体大而思精,未有此也。”上述之话,说明范晔对此书很满意。事实上也基本确如其所言,他的书和班书大体处在伯仲之间。《后汉书》在论的方面,确实写得好。由于作者思想开明,不受拘束,写作纵横捭阖,大气磅礡。其文如行云流水,读之深有玩味,给人一种美的感受,不像班固那样谨慎小心,过于拘谨。所以他自诩是“无一字空设”,这也不是虚言的。由此种种,范书问世以后,逐渐取代他书,与《史记》《汉书》及陈寿的《三国志》合称“前四史”,并一直流传于世。而对于这样一本具有传承性的史书来说,在当今的快节奏阅读习惯下,人们未必能够仔细品读之。故此,作者从全书中甄选出一百个重要的故事,这些故事无论是对历史知识的了解还是闲余生活的调剂都是有益的。这也是《后汉书》在21世纪的另一种意义。自序两汉时期,无论是西汉的汉高祖刘邦,还是东汉的光武帝刘秀,都是以普通身份一步步建立帝国的。虽然东汉初期也呈现过短暂的盛世景象,但是比起西汉终归是差了很多,且东汉在光武帝、明帝、章帝三朝过后,就陷入了外戚、宦官专权,内部权力斗争之中,直到灭亡都没有再出现一个像样的皇帝。有人说,东汉是个悲情的王朝,因为前有西汉的壮丽,后有三国的耀眼,整个东汉完全被这一头一尾给掩盖了;也有人说,东汉的政治是历史上最混乱的政治,外戚与宦官轮流把持朝政,皇帝一个个都沦为傀儡,党锢之争搞得朝廷乌烟瘴气。其实追根究底,东汉王朝的开国名将马援说得很对:光武帝刘秀之所以不及汉高祖刘邦,是因为刘秀凡事都循规蹈矩,而刘邦并没有太多束缚。也因此,刘邦建立西汉,可以穷兵黩武,消耗国力去达成自己的目的。这直接促成了后来汉文帝和汉景帝的“文景之治”,到了汉武帝时期形成了辉煌盛世。可是刘秀却做不到,这并不是因为他的才华和身边人才的欠缺,而是因为刘秀对“仁爱”十分推崇。在中庸的发展之路上,他所创造的开国盛世,在接下来的明帝、章帝两朝过后,就显得后劲不足了。就东汉王朝的衰弱,在整段历史期间,无论是开国功臣“云台二十八将”,还是太后外戚政治,抑或是中后期的宦官专权,究其根本原因,可能还是要从开国之君刘秀的性格来看。虽然,刘秀并不像秦始皇或刘邦那般斩杀功臣,可是他也在某种程度上限制了开国功臣们的权力。朝廷缺乏有力的大臣,三公没有匡扶作用,大将军又不足以震慑内外,加上重文轻武,结果自然是有人想谋夺权力。即使这般东汉的科技仍然很先进,这在当时的政治环境下是很难得的,尤其是科技上出现了造纸术的改进、九章算术、地动仪、浑天仪等。对于一个存在过两百多年的王朝来说,无论怎样评价它都无法准确地记录曾经发生的事情。只有一段段故事留给后世,供后人思考与借鉴。这本书里,不但有我自己对东汉历史的认识,也有一部分是从历史中领悟出的道理。希望有人能从这一百个故事里看到一个王朝的兴衰成败,这也就足够了!目录前言1自序1第一章历史洪流中的帝王1“庄稼汉”的逆袭人生——光武帝舂陵起兵2抽签得来的好运——刘盆子称帝4皇帝不是好当的——公孙述兵败族灭6好母生好儿——尊重师长的汉明帝8写得一手好字——汉章帝独创“章草”10外戚手里难夺权——汉和帝的自治之路12不满周岁的百日皇帝——汉殇帝因此得名14父凭子贵——被废太子遭诬陷16唯独成全父亲——内忧外患的汉安帝18阎显兄妹的政治秀——汉前少帝自身难保20宦官的傀儡——汉顺帝的屈从22两岁能执政?——汉冲帝的黄泉路24此跋扈将军也——汉质帝童言无忌25厕所政变为红颜——汉桓帝为爱诛权臣27皇帝也做不了主——汉少帝无法自主的人生29末代皇帝落难记——献帝不甘做傀儡31别开生面的送别仪式——学驴叫的曹丕33第二章开国与守成中的武将文臣35只动口舌不动刀兵——岑彭劝降朱鲔36躲不过的对手——延岑投降灭族38将军还是好厨子——冯异与刘秀的好交情40请不要“网开一面”——吴汉的临终遗言42贤妻有贤戚——阴兴与刘秀的秦晋之好44人红遭嫉妒——身死蒙冤的马援46云台第一将的失败——邓禹的污点48一人胜过百万兵——“战神”耿弇50预言里的富贵——李通辅江山52无颜守印绶——马成平夷无功55渠成水不流——王梁开渠失败57搏命无大功——不远征的贾复59反被聪明误仕途——陈俊怀才不遇61选择的代价——傅俊回乡殓亲属63比不过的智商——寇恂智取高平65失联没什么大不了——坚镡孤军守南阳67和胡人较上了劲——王霸越界打强盗69抄文书不是我的志向——班超西域修好71不要母亲和老婆——李忠大公无私73来去也潇洒——朱佑功成身退75回到故乡去炫耀——景丹封地波折77最后倒下的旗帜——李固亡,精神亡79生错了年代——李膺的党锢之祸81难以争辩的命运——杨秉辩护无果83大丈夫当扫除天下——陈蕃收拾残局85慧眼识木头——蔡邕救琴87乞丐进化论——曹嵩位列三公89赤壁之战的幕后操盘手——鲁肃坐观成败91区区寒舍有高人——诸葛亮躬耕自娱93聪明反被聪明误——杨修之死96第三章不是外戚掌权,就是宦官乱朝99政治暴发户——窦宪绝处逢生100皇帝年幼谁当家——邓氏的权力之路102当个皇帝不容易——刘懿与阎氏戚族的交易104太监推来个汉顺帝——宦官粉墨登场106不顾身份的结盟——梁商明哲保身109东汉的十年黑暗——梁冀的跋扈统治111容不得外戚再放肆——汉桓帝封侯宦官113外戚与宦官的鹬蚌相争——袁绍渔人得利116“和平期”的到来——汉灵帝的荒唐剧119最差劲的计策——何进死,天下乱121第四章天下乱世,群雄割据123兄弟的背叛——隗嚣的致命败局124忍不了的委屈——彭宠自立为王126没了粮食丢了兵——刘永部将造反128要不得的野心——张步东山再起130占了皇室血统的便宜——卢芳继承宗庙132用全家性命来赌气——公孙瓒兵败自焚134斗气不是好兄弟——刘虞恩怨难了136把握不住的机遇——刘表难有作为138引狼入室——刘璋乱世难幸存140宁为曹公奴,不为刘备客——张鲁择主143一会儿仇人,一会儿亲家——张绣袭曹也降曹145自导自演,逆转人生——袁绍名动天下147众叛亲离的结局——袁术称帝丧身149英雄难过美人关——吕布乃一介武夫151名将再强,也难防暗箭——孙坚的陨落154可怜霸王命不长——孙策脱离袁术156赤壁大火稳江东——孙权与刘备的联盟158君无实权——董卓的政治投机160挟天子以令诸侯——曹操的阴谋162第五章红颜浮生录165不一样的废皇后——郭皇后的政治姻缘166万千宠爱于一身——娶妻当得阴丽华168“不留名”皇后约束外戚——马家有位三小姐170开外戚专权之先河——窦太后横刀夺爱173都是嫉妒惹的祸——阴皇后巫蛊之祸175“灰姑娘”成长记——邓太后的逆袭177到底是亲哥哥——梁太后与她的外戚集团179给女人定规矩的女人——班昭与《女诫》181不爱华服爱穷郎——桓少君简朴从夫183“丑女”也有春天——孟光人丑心不丑185要钱不要命——董太后的敛财之路187被抢去做老婆——蔡文姬的三次婚姻189再婚不如要我命——皇甫规妻大骂董卓惨被杀191半途而废可不行——乐羊子妻的人格魅力193可怜佳人迟暮——红颜薄命的甄宓195第六章政治夹缝里的文化绽放197废物利用的成就——“蔡侯纸”的发明198科学的集大成者——“木圣”张衡200藏在朝廷的文学家——断代史从此兴起202经学家的政坛风波——马融剃发流放204留下一句座右铭——崔瑗的一生206中国有了“汉字学”——许慎“说文”又“解字”208夜梦金人向西去——佛教传入中国210老师也有年轻时——贾逵隔篱偷学212第一章历史洪流中的帝王第一章历史洪流中的帝王“庄稼汉”的逆袭人生——光武帝舂陵起兵假使没有西汉皇帝昏聩不堪、外戚擅朝,也许刘秀就没有登上历史舞台的机会;假使没有王莽篡夺刘氏天下,剥夺刘氏的爵位与封地,也许刘秀还能安心享受着皇帝远亲身份所带来的优渥生活。但是历史的发展就是这么突如其来。若不是当时风云突变,战火四起,刘秀可能与他的祖辈一样,既享受着皇室宗族的高贵生活,又不必卷进权力斗争的旋涡,更别说成为后来东汉的开国皇帝了。在天下未乱,西汉未亡的时候,刘秀生活得十分惬意,头顶着皇室宗族的光环,过着地主豪强的生活,每天耕田浇花,要有多自在就有多自在。相较于刘秀的谨慎低调,哥哥刘演却豪侠仗义,他性格刚烈,胸怀大志,广交天下豪杰,为了成就伟大功业而不懈地努力着。光武帝刘秀画像公元17年,那个不被人们认可的皇帝王莽,统治危机四伏,农民起义堪比星星之火,地方官甚至还没来得及向皇帝传报快讯,起义的野火就已经烧到了皇城外边。此时刘演、刘秀兄弟俩自然不会置身事外——刘氏远亲在没了刘氏政权支撑的情况下更不能坐以待毙。兄弟俩一边观察着当时的局势,一边蛰伏在距离帝都长安城很近的南阳。一来可以和风暴中心保持距离,二来在这个距离内又很利于掌握长安城内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刘秀的想法是“小不忍则乱大谋”,反正也忍了这么久,不差这一时片刻。可是刚烈的刘演却不想忍耐下去,巴不得早点加入打倒王莽的队伍。于是,他替刘秀做了决定,立刻招兵买马,以待时机。只要时机成熟,他就打着“光复汉室”的大旗,直捣王莽的老巢。刘秀见哥哥心意已决,只好一同为秘密起义做准备。这准备足足做了五年,直到公元22年,刘演和刘秀才遇到了有利于他们的时机。这一年,一支名为“新市兵”的地方军队已在南阳站稳脚跟;同时,在南阳平林县又有千余起义人员,组成了一支名为“平林兵”的起义队伍。眼看农民起义的烈火已经烧到了南阳城,刘演当机立断,决定响应两支农民起义军。《历代帝王图》中的光武帝刘秀。在阎立本笔下,光武帝刘秀双目炯然有神,面型端庄,体态匀称。画家巧妙利用史书所载“身长七尺三寸,美须眉、大口、隆准、日角”的生理特征,传达出刘秀英明睿智、胸怀宽广的气质。时隔不久,以刘演为领袖的起义队伍终于举起了自己的大旗。可是,并不是每一名刘氏子弟都有勇气捍卫汉室江山,起义刚刚开始就有了逃兵。此时的刘秀一反儒雅温和的性格,率先穿上戎装,佩上宝剑,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响应哥哥的号召,并告诉刘氏子弟他们并不是去送死。在战场上,只有勇气是不够的。刘演虽然刚烈,但是他低估了王莽军队的实力。在起义情势大好的情况下,他贸然进军宛城,结果兵败,舂陵义军被王莽的军队打得四散而逃。可以说舂陵起兵首战是以悬殊的差距落败了,但舂陵起兵对刘秀而言却是一个重大的转折点。宛城一战失败之后,刘秀辗转逃亡到信都。在信都立足之后,刘秀放弃了刘演的激进策略,他自己谋划形势对策,他开始筹建军队,还举办了一场政治联姻。新娘郭圣通的嫁妆是一支十余万人的军队。至此,刘秀已经从一名“庄稼汉”转变为国内群雄中不可小觑的起义领袖了。刘秀一鼓作气,经过数番征战,在乱世中成为一方势力。公元25年,刘秀在各地将领的拥护下称帝,没有排场,没有皇宫,非常低调。从此以后刘秀的天下开始了。抽签得来的好运——刘盆子称帝刘盆子何许人?他的祖上是平定“诸吕之乱”的刘章,而刘章的爷爷正是汉高祖刘邦。虽然刘盆子是正统的皇亲国戚,无奈他生逢乱世。当时已不是全盛的大汉王朝了,而是盛极而衰的末路国家。在封建社会,刘盆子这种身世注定他的人生无法由自己掌控,他的命运在家天下的捆绑下,“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如果生对时期,赶上汉武盛世,刘盆子什么也不用做,也有千百人簇拥他、讨好他,但他恰好生在末世,夹在两个朝代之间,刘姓对他而言,着实成为难以摆脱的负担。刘邦画像刘盆子虽然不走运,没能享受皇亲国戚的富贵与权势,却也在乱世里做了几天的皇帝。以刘盆子的出身和才干,在当时群雄并起的情形下,无论如何也轮不到他来称帝。而他能在四方战乱的烽火狼烟中成了九五之尊,依靠的是运气,因为他这个皇帝是抽签得来的。即使在割据混战的乱世,皇帝也不是谁想当就能当的。自古多少豪杰为了这个位置拼死拼活也没能称心如意,但偏偏刘盆子得到了。不仅如此,他不但做了皇帝,而且在他短暂的帝王生涯结束后还富足地过完了余生。回到刘盆子称帝的正题,这要从农民起义军赤眉军经过式县说起。当时,刘盆子家族受到王莽篡位、建立新朝的影响,原本的世侯爵位被废黜,他因此成了普通的百姓。赤眉军经过式县时,得知刘盆子一家居住在此。赤眉军的首领一想,自己是农民出身,想要从众多农民起义军中脱颖而出,必然需要一个名正言顺的理由,有了刘氏子弟,自然会变得师出有名。于是,他便将刘盆子和他的两个哥哥刘恭、刘茂劫掠到军营当中。刘恭和刘茂都是自小读过书的,聪明人懂得看形势,很快就为自己在赤眉军中谋到了职位,而年少无知的刘盆子看到赤眉军有一群牛需要人照顾,便愉快地放起牛来。到了公元15年,赤眉军首领樊崇采纳方望“拥立汉朝宗室为帝,以号令天下”的建议,决定从刘氏三兄弟中找一个人出来登基称帝。三个兄弟都很听话,但只立一个傀儡皇帝,无论立谁都没有差别,那么到底应该选谁呢?他把刘盆子兄弟三人叫过来,看了半天,最后决定把选择权交给老天。樊崇命下属准备一个签筒,做了三支竹签,一短两长,等到一切准备就绪,便命刘盆子三兄弟抽签决定谁来做皇帝。刘盆子一听要抽签,心里十分高兴,当发现自己抽中了签更是乐不可支。于是,在公元15年六月,抽中签的刘盆子就这样高高兴兴地登基成了皇帝,年号建世,史称建世帝。小知识刘秀打败赤眉军时,樊崇带着刘盆子前来投降。刘秀接纳了降军,命人准备饭菜赏给他们。第二天,刘秀将自己的军队召集起来,列成阵势给樊崇等人观看。刘秀问刘盆子:“我的军队如此强大,你能够抗衡吗?”刘盆子低头乞求着回答:“我冒犯陛下,罪该万死,但希望看在同是刘氏子孙的份儿上,能饶我不死。”刘秀笑起来,命刘盆子居住在洛阳,并分了一所住宅、两顷田地给他。皇帝不是好当的——公孙述兵败族灭东汉初年的英雄豪杰有很多,公孙述算得上是鼎鼎有名的人物之一。与刘秀不同的是,公孙述成名较早;他的爷爷和父亲都曾为官,这也为公孙述扩充势力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公孙述据蜀,在山上筑城,因城中一井常冒白气,宛如白龙,他便借此自号白帝,并称此城为白帝城。公孙述死后,当地人在山上建庙立公孙述像,称白帝庙。王莽政权灭亡后,天下失去秩序。此时公孙述既有名气,又有自己的军队,不称帝反而显得很不正常。于是公孙述自立为帝,国号成家,建元龙兴,任命李熊做大司徒,其弟公孙光任大司马,公孙恢为大司空。从时间上来看,公孙述称帝比刘秀早两个月。公孙述称帝后其实还是很有规划的。说到政治才干,他与刘秀几乎不相上下;可是说到军事才能,他则要逊色很多。公元30年,刘秀连连击败各地割据势力,天下局势已经十分明朗了。数年的征战让刘秀的政权已经坚如磐石,但公孙述和隗嚣偏偏不肯投降,仍然想要和刘秀一决雌雄。刘秀虽已基本坐拥天下,但经过连年的战乱他也打累了,因此希望能以和平手段解决剩余的两股势力,一来能显示自己的胸怀,二来也能避免战乱发生。于是,刘秀开始写信给公孙述,一封信不成就写两封,两封信不成就写三封。在信中,刘秀完全显露了自己与生俱来的皇室本性,以君自居,这种举动令公孙述十分不开心。公孙述心想,你是皇帝,我也是皇帝,凭什么要我退让来换取天下和平呢?一山不容二虎,天下不容二君,既然你想要做皇帝,那么我们只能战场上见了。公元32年,刘秀开始进攻隗嚣,虽然公孙述及时派兵援助,但没能挽回倾颓的局面。眼看又一股势力被刘秀消灭,公孙述有些着急,他派王元与领军环安据守河池,又命令田戎及大司徒任满、南郡太守程汛率军下江关,攻破汉威虏将军冯骏等,攻占巫及夷陵、夷道。至此公孙述反攻为守,据守了荆门重地。可是刘秀的势力如猛虎般,公孙述哪里抵抗得了。公元35年,大将军岑彭对公孙述发动进攻,没几日就夺下了领地。而这边,刘秀仍然秉持着“不抛弃、不放弃”的原则,继续写信给公孙述陈述利害关系。此时的公孙述早已不像从前那般不可一世。事已至此,身边的亲信都劝公孙述投降,但公孙述到底是有傲骨的,他对亲信张隆、常少说:“兴与亡都是命运,哪里有投降的天子呢!”乱世英雄,成王败寇,公孙述的人生已经注定为此付出代价。公元36年,刘秀又派大司马吴汉、辅威将军臧宫对公孙述展开进攻。不久,公孙述就收到弟弟公孙恢和女婿史兴战死的消息。此后,公孙述几经辛苦建立的帝国以不可挽回之势加快崩溃,各地将帅对这场结局早已明了的战争都显得十分绝望,即使在公孙述灭族的威胁下离叛之事仍不断地发生。同年九月,吴汉乘胜追击,公孙述此时已经濒临绝望,他对延岑说:“现在还有办法吗?”延岑说:“男儿应当在死中求生,怎能坐着等死呢!财物是容易聚敛的,不应当吝惜。”于是,公孙述以金帛相诱,募集了五千人敢死队偷袭吴汉大军,竟反败为胜,将吴汉打落河中。十一月,公孙述亲自率兵进攻吴汉,一战大捷,二战大捷,三战大捷。公孙述三战三胜,仿佛看到了一举击灭吴汉军队的希望,可是他竟然忘了将士们都是血肉之躯,需要补充体力。这下吴汉抓到了机会,他命令壮士突击公孙述,壮士一枪刺中公孙述胸部,将其从马上掀翻在地。虽然公孙述的亲信拼死将他救回到城内,但这一枪毕竟太致命,到晚上公孙述就一命呜呼了。临死前,公孙述将兵权交给了延岑。第二日清晨,延岑心知无法抵抗吴汉军队便举旗投降了。可是吴汉竟然下令族灭公孙述、延岑家族,又纵兵烧杀抢掠,焚烧公孙述宫室。虽然刘秀得知后愤怒地责备了吴汉,但是公孙述兵败族灭的结果无法挽回了。好母生好儿——尊重师长的汉明帝在中国千百年的封建社会里,男人三妻四妾,皇帝后宫佳丽三千。要普通男人对结发妻子一心一意尚且困难,更别说要求皇帝夫妻恩爱、琴瑟和谐了。但汉明帝刘庄的父母正是历史上极为著名的恩爱夫妻:刘秀与阴丽华。其实刘秀也曾为了事业与郭圣通联姻,郭圣通还生下了他们的第一个儿子,也是后来的太子。但不管是嫡子的限制,还是身份的限制,都难以阻挡刘秀对发妻阴丽华的深情。他不仅坚持让阴丽华做了皇后,还将他与阴丽华的儿子刘庄立为皇帝接班人。桓荣画像汉明帝的父亲是东汉开国贤帝刘秀,他的母亲有“娶妻当得阴丽华”的美誉,可想而知,两个优质基因的组合加上后天教育,即使放到现代,汉明帝也一定是一名出身良好的优秀少年。汉明帝可以说是被精准的皇帝教育模式培养着的。难得的是,自小就万千宠爱集一身,后来又是普天之下权力最高者,汉明帝对待恩师却始终保持着尊敬的态度。他从未以帝王之尊面对过他的老师,“一日为师,终身为父”,汉明帝完全身体力行,实践着老师对自己的教导。那么,这位担任准皇帝老师的高人到底是谁呢?据说,这位老师名叫桓荣,在当时是顶尖的学者。他学识渊博,不慕名利,对儒家思想至死追随,而且对《尚书》很有研究。如此高人担任准皇帝的老师自然是错不了的。于是,未登基之前,刘庄便整日跟在桓荣身边学习《尚书》。老先生本身应该也很有魅力,不仅将刘庄培养得很好,还和刘庄建立起了深厚的感情。当刘庄成为汉明帝后,有一次,他忙完政务,要给自己放个假。那么这难得的时间,到底是应该去后宫取乐,还是驰马射猎,或者安排歌舞表演?这些都不是他的选择,他甚至想都没有想便去了桓荣的家里,探望昔日恩师。到了桓荣的宅邸时,已经身为皇帝的刘庄丝毫不显露权威,而是如过去那般,让桓荣坐在东面,召集百官和其弟子前前后后数百人向桓荣行礼。身为皇帝,向来都是由大臣、太监主持别人向自己行礼,可是此时汉明帝却亲自主持众人向自己的老师桓荣行礼。到学生们提问题时,有的学生想讨好汉明帝,便向汉明帝提问。可是汉明帝却十分谦让地说:“老师在这里,我也是弟子。”如果说这是汉明帝为施仁治的作秀,那在他对桓荣其他方面的关心上,则可以让他人清清楚楚地明白他与桓荣的师生情谊了。桓荣每次生病,汉明帝都会派遣侍从前去探望,而且专门指派太医为老师治病。后来,桓荣病势加重,请辞交还爵位和官职,汉明帝坚决不许,并亲自到他家中询问起居情况。不仅如此,汉明帝一到桓荣家所在的街道就下车,完全放下皇帝的威严。在病榻前,他抚摸着老师哭泣,待了好久才离去。汉明帝尊崇儒学桓荣死后,汉明帝犹如失去至亲般伤心不已,换上丧服为桓荣送葬,并对桓荣的儿子做了妥善安置。写得一手好字——汉章帝独创“章草”刘炟在众多皇子中排第五,被汉明帝册封为皇太子的时候年仅3岁。汉明帝不按照嫡长子继承制来立皇储,究其原因,并不是汉明帝独宠其生母贾贵人,也不是前四位皇子无能、不才。理由其实很简单,汉明帝是“立爱”。可想而知,当时尚不通人情世故的刘炟是多么被汉明帝喜爱。父亲对他器重,刘炟并没有恃宠而骄,他十分争气地表现出聪慧、宽容、善学的性格特点。在刘炟19岁时,汉明帝去世,他顺理成章地继承皇位,是为汉章帝。汉章帝虽然年轻,但没有辜负父亲生前对他寄予的厚望。即位初期,刘炟便下令各部门“慎选举,进贤良,退贪猾,顺时令,理冤狱”。他继承了父亲勤政爱民、选拔良才的执政理念。相较于汉明帝,刘炟待人更为宽厚。可以说,汉章帝统治时期在东汉历代中算是一个黄金时代——政治清明,社会安定,他真正做到了“仁政”的统治。在政治稳定、社会繁荣的大好局面下,刘炟不需要担心军事上的侵略,也不需要考虑是否有奸臣贼子想要颠覆他的政权,更不需要顾虑百姓是否有饥荒疾病。所以刘炟可以好好培养自己的兴趣了。刘炟虽然是皇室出身,却没有皇室子弟身上那种奢靡之气,他更像一个文人墨客。对刘炟而言,除了治国理家之外,他唯一的兴趣就是书法。汉章帝巡行历史上的皇帝,基本上都有一手好字。在单纯依靠文书传递信息的古代,能见到皇帝本人的官员只有少数,更不必说普通百姓了。因此,皇帝想要彰显自己的威严,一手龙飞凤舞的好字则成为必修课。生长在帝王家,普天之下莫非王土,所有的资源都可以供皇室利用。想要找几个名师教皇帝练字再简单不过了,皇帝能写得一手好字也理所应当。而刘炟的字是不能只用“好字”来形容的,如果刘炟不是皇帝,说不定他会成为一代书法家。刘炟喜爱书法,喜欢舍弃原有的书体随性写字。起初,刘炟只是书写隶书,毕竟那是官方字体,身为一国之君无论如何也要好好练习。随着国家越来越安定,刘炟不必整天为政事所牵绊,可以利用的个人时间越来越多,练字的时间也就变得很宽裕了。想必刘炟此时的心情很得意自在,一不小心连笔下的字也活泼起来,上下字独立而不连写,笔法虽似隶书形迹,却又带有几分狂野自在。久而久之,刘炟的字体自成一派,形成了独特的书体。刘炟的这种字体,正是后来“章草”,也是“今草”的前身。小知识汉章帝去世时年仅31岁。在东汉历史上,汉明帝与汉章帝的统治时期是最为繁荣安定的黄金时期,后世称这段时期为“明章之治”,是中国古代政治清明的时代之一。但由于明、章两位皇帝在位时间总共不过31年,因此相较于西汉历史上的“文景之治”,缺少影响力。外戚手里难夺权——汉和帝的自治之路东汉的皇帝大多短命,因此小皇帝比比皆是。那么在小皇帝尚不能独立统治国家的时候,遇上贪权的太后及其身后的外戚集团,小皇帝自然会沦为朝堂上的傀儡。汉和帝刘肇就是这样的小皇帝。刘肇一出生就被窦皇后抱养而离开了生母梁贵人。窦皇后为了自己的前途和势力,先以“巫蛊之罪”诬陷了当时太子刘庆的母亲宋贵人,接下来又以“谋逆之罪”将梁贵人全族贬谪到了偏远地区。这样一来,窦皇后的势力已经坚不可摧了,不会再有其他的皇子来威胁自己的权力之路。汉章帝死后,刘肇登基,窦皇后顺理成章地晋升为窦太后。刚满10岁的刘肇不足以执掌朝政,自然需要请窦太后帮忙。于是,窦氏外戚开始了只手遮天的统治,彻底将一个稳定平和的东汉王朝搅得不再安宁。可是刘肇到底是会长大的,窦太后无论怎么有控制力,也无法控制一个逐渐长大懂事的人。天下没有不透风的墙,处于窦氏一族长期压迫下的刘肇,对自己的身世渐渐有所耳闻。一方面是日益膨胀的窦氏,一方面是养育自己的后母,刘肇虽然无法接受窦宪、窦笃等人的做法,但毕竟窦太后对自己算是疼爱有加,因此无权无势的刘肇只好对窦氏的行为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可是,窦宪却仍然不知足,即使外戚的身份令他荣耀,但也比不上帝王宝座来得舒服。因此,他与女婿郭举及其父郭璜、部下邓迭及其弟邓磊等人计划刺杀刘肇。当14岁的刘肇得知窦宪的阴谋之后,心知再也不能坐以待毙,必须想出强硬的对策,否则别说汉室江山,连自己的性命也将不保。但刘肇却无可奈何,朝廷里的文武官员基本上都是窦氏的人。虽然尚有司徒丁鸿、司空任隗、尚书韩棱这些忠臣可以信赖,但窦氏兄弟早已将皇帝的行动限制住,他想要和大臣们私下接触是绝不可能的。刘肇思来想去,突然发现在这已经不属于自己的皇宫里,每天服侍自己的宦官郑众正是对自己忠心耿耿可以倚重的人。而且郑众在刘肇身边多年,他和刘肇单独待在一起,谁也不会有疑心。另外郑众为人机敏,十分有心计,可以为刘肇出谋划策。于是,当其他人都离开后,刘肇便趁机将自己想要铲除外戚的想法告诉郑众。让刘肇惊喜的是,郑众竟然二话不说,当即表示自己将誓死追随皇帝。虽然外戚势力遍布朝野,但郑众并不惧怕,他劝刘肇要先下手为强。政变来得很突然,但也很直接。在逮捕窦宪的前一个晚上,刘肇亲自率领羽林军,命令司徒兼卫尉官丁鸿紧闭城门,同时派人分头捉拿郭璜、郭举父子和邓迭、邓磊兄弟。第二天,刘肇直接派人到窦家宣读旨意,不仅将窦宪的大将军印绶收回,改封他为冠军侯,还下令窦固、窦景回到各自的封地。年仅14岁的刘肇迅速扫除了外戚势力,窦氏子弟至死都无法相信他们辛苦建立的窦氏势力就这样在瞬间化为乌有。虽然刘肇没有公开处置窦氏兄弟,但私下逼迫他们回到各自封地后自杀。刘肇在外戚势力的压迫下夺回刘氏政权,没有引起朝野的混乱和恐慌,这足可见汉和帝刘肇的统治才能。小知识刘肇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扫平了窦氏外戚,归根究底,其成功的原因是他的群众基础好。窦氏嚣张跋扈的做法早已天怒人怨,各方人士早就对窦氏兄弟心生不满了,此时只需要一个契机,以及一位领导者将大家团结起来。窦氏往日强取豪夺,目中无人,民心尽失,他们的失败是必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