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天国战争全史第四卷南京大学出版社目次太平天国战争全史·第四卷目次第一章安庆保卫战1587第一节湘军围攻安庆1587一曾国藩图皖战略1587二湘军进犯太湖、潜山1589三湘军进逼安庆1593第二节太平军安庆解围战1595一太平军救皖战略决策1595二陈玉成进军湖北1597三李秀成沿江西进1602四中路各军战况1609五陈玉成、洪仁进援安庆1613第三节安庆失陷与进军西北1618一安庆失守1618二天京上游重镇相继失陷1620三陈玉成殉国与余部进军西北1623第四节安庆失陷原因及其后果1626第二章太平军进取浙江1629第一节浙江战事之历史回顾1629一浙江的战略位置和太平军两次入浙1629二1860年的浙江战事1632第二节太平军克复浙江1634一太平天国战争重心的转移1634二李世贤督师入浙1636三浙江腹地的攻克1642第三章浙江的沦丧1657第一节左宗棠进犯浙江1657一军事态势与曾、左的构想1657二左系湘军的组建1660第二节浙西、浙南防御战1661一金华及其外围争夺战1661二温、处、台陷落1668第三节浙东保卫战1671一中外联军攻陷宁波1671二绍兴的失守1674第四节杭、嘉、湖保卫战1678一杭州保卫战1678二嘉兴保卫战1685三最后据点——湖州的失陷1690第四章1862年上海战役1697第一节战略决策与谭绍光进攻上海1697一李秀成二攻上海1697二谭绍光直取上海郊县1702三中外联军反攻与上海战局逆转1711第二节上海战局的再次起落1720一中外联军猖狂进犯1720二李秀成督师全面反攻1732三李秀成撤军与上海郊县失守1743第五章苏南郡县的失陷1755第一节苏福省的沦丧1755一苏州外围州县失陷1755二苏州保卫战1780第二节苏南的最后血战1797一无锡保卫战1797二常州保卫战1801第六章天京保卫战1815第一节曾国荃东犯天京1815一安庆失守后的上游态势与曾国藩的战略决策1815二湘军沿江东犯,兵临天京1824第二节李秀成援京受挫1836一雨花台战役1836二“进北攻南”的战略机动1865第三节太平天国的覆亡1882一湘军合围天京1882二洪秀全消极防御首都1889三最后的血战1897第四节天京保卫战的余波——皖南赣北战事1907一切断曾国荃后路——金柱关之役1907二转进湘军后方腹地——皖南太平军西征1912第七章太平军余部的最后斗争1929第一节转战赣、闽1929一太平军余部转进江西1929二闽南攻守战役1937第二节太平军余部的覆灭1960一转战三省边界1960二最后的血战1973结束语:太平天国战争史之再思考1979参考文献2013索引2016再版后记2042A Complete War History of the Taiping KingdomVolume ⅣDownfall of the Taiping Revolution(18601866)Contents1. Defensive Battles of Anqing2. Taiping Armys March into Zhejiang Province3. The Fall of Taiping Army in Zhejiang Province4. Shanghai Campaign in 18625. The Fall of Southern Counties in Jiangsu Province6. Defensive Battle of the Heavenly Capital7. Struggle of Taiping Armys RemmantsConcluding RemarksReferencesIndex太平天国战争全史·第四卷第一章安庆保卫战第一章安庆保卫战安庆系天京上游的重要门户,它的得失,对双方的战争全局影响极大。从1860年9月以后,尽管战场很广,烽烟遍及大江南北,但是纵观全局战事,敌对双方都为争夺安庆而战。这一战争持续了两年之久,成为直接关系着双方生死存亡的大决战。为力保安庆(最终是为了保卫天京),太平天国不仅制定了“合取湖北”以解安庆之围的战略决策,而且投入了天国主要兵力,与湘军展开生死决斗,但是最终仍然未能保全安庆。从此,太平天国后期战局急剧逆转,以致不可挽回。第一节湘军围攻安庆一曾国藩图皖战略(一) 曾国藩的总体和近期战略构想1857年3月,曾国藩从江西瑞州大营动身回籍奔丧。此后,湘军由湖北巡抚胡林翼统率,在扫荡湖北战场以后,胡林翼移师江西战场,乘石达开分裂之机,分别攻陷瑞州、湖口、九江、抚州、吉安等地,将太平军势力逐出江西,顺利实施了“回剿武汉”的战略方案。接着,胡林翼制订东征计划,欲东犯皖省,但在三河遭到沉重打击,进攻势头遭到遏阻。为了对付石达开远征,清廷于1858年7月重新起用守制未终的曾国藩。曾国藩复出后,先后奉旨援浙、援闽,将石达开驱入赣南、湘南,远离主要战场。1859年8月,清廷应胡林翼疏请,诏曾国藩与胡林翼共图皖省。在与太平天国的数年较量中,曾国藩总结了多次战斗的历史教训,逐步制定和完善了争取上游、高屋建瓴、直捣金陵的战略决策,并先后攻取武汉、九江,控制了鄂、赣两省,至此乃实行第三步:倾水陆师全力争夺天京上游重镇——安庆。鉴于李续宾推行曾国藩前期速战速决的战略方针、招致全军覆没的惨痛教训,1859年9月,曾国藩抵黄州、武昌,先后与胡林翼、官文会商军务,并于11月,在《遵旨悉心筹酌折》中提出了先剪枝叶、后拔本根的战略进攻计划,确定了攻所必救、决战安庆的第一阶段的近期战略目标和金陵会战的第二阶段战略目标。首先,曾国藩从政治角度把农民起义分为两类:一为建设政权,拥有固定战略基地,进行统一作战的所谓“窃号之贼”;一为没能建立政权和进行流动作战的所谓“流贼”。他以为,“洪秀全据金陵,陈玉成据安庆,私立正朔,伪称王侯,窃号之贼也;石达开等之由浙而闽而江而湖南而广西,流贼之象也;宫(龚)、张诸捻之股数众多,分合无定,亦流贼之类也”。在这一认识基础上,他提出了战略总方针:“欲廓诸路,必先攻破金陵;……欲攻破金陵,必先驻重兵于滁和,而后可去江宁之外屏,芜湖之粮路;欲驻兵滁和,必先围安庆以破陈逆之老巢,兼捣庐州,以攻陈逆之所必救。”根据这一“剪除枝叶,并捣老巢”的战略总方针,曾国藩制定了攻所必救、决战安庆的近期战略方案,决定发动安庆会战。他认为:“自洪杨内乱,镇江克服,金陵逆贼凶焰久衰,徒以陈玉成往来江北,勾结捻匪,庐州、浦口、三河等处叠挫我师,遂令皖北糜烂日广,江南之贼粮不绝。”以上引文见《遵旨悉心筹酌折》,《曾文正公全集·奏稿》卷11,光绪二年长沙传忠书局木刊本,页26。因此,必须把湘军的战略重点落实到太平天国上游门户安庆,与陈玉成决战皖北,最后夺取战争的主动权。(二) 制订东进图皖的具体军事方案为实施会战安庆的战略决策,曾国藩于9月28日回驻黄州下游巴河,与胡林翼“详考入皖形势”,以为进兵安徽,宜分四路,“南则循江而下,一由宿松、石牌以规安庆,一由太湖、潜山以取桐城;北则循山而进,一由英山、霍山以取舒城,一由商城、六安以规庐州。南军驻石牌,则可与杨载福黄石矶之水师联为一气,北军至六安州,则可与翁同书寿州之师联为一气”。由于当时曾国藩所部不足万人,仅可“自当一路”,拟将萧启江一军5000人调至湖北。《曾国藩奏》,《方略》卷225,页13—14。咸丰帝上谕表示同意,又因“萧启江一军已入粤西”,难以调回,可商调张运兰回鄂。《曾国藩奏》,《方略》卷225,页16。在咸丰帝首肯下,曾国藩“现拟四路进兵,自江滨而北,第一路由宿松、石牌以规安庆”,并“亲自任之”;“第二路由太湖、潜山以取桐城,多隆阿、鲍超等任之;第三路由英山、霍山以取舒城”,由“胡林翼亲自任之,先驻楚皖之交,调度诸军,兼筹转运;第四路由商、固以规庐州,调回李续宜一军任之”《官文、曾国藩、胡林翼奏》,《方略》卷226,页23—25。。清廷基本同意曾国藩兵分四路进剿安庆的计划,谕复:“萧启江一军已准暂留广西,张运兰派防郴州”,均难调回,故而“谕令曾国藩别筹兵勇”,为防止太平军北上,咸丰帝旨饬“于四军内派出一军取道光、固、颍州,绕出怀、蒙以北之处”《官文、曾国藩、胡林翼奏》,《方略》卷226,页26—27。。曾国藩遂于11月18日由巴河拔营,11月26日“行抵黄梅小驻”,12月6日“进驻皖省之宿松县,扎营东北门外”《曾国藩奏》,《方略》卷227,页37。。这样,湘军四路推进,稳扎稳打,以图避免1858年11月李续宾孤军深入的弊端,准备在安庆打一场持久的攻坚拒援的战略会战。二湘军进犯太湖、潜山(一) 石牌镇失守石牌镇在安庆之西,与宿松、望江、潜山、太湖等县毗连,“为入安庆要隘”。太平军在此处“修造坚城一座”,以阻挡敌军入皖,并与太湖“互相援应,兼通贼粮火药”,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湘军首先进窥石牌镇。1859年9月24日,副都统多隆阿分兵由东、北、南进扑石牌城,“自率各营,出其不意,拆毁木城,越濠而进”,由于守军疏于戒备,仓猝开炮还击,潜山、安庆援军也被清军阻于城外。两军相持至次晨,湘军“攻毁炮眼而入”,攻陷石牌城。《官文、胡林翼奏》,《方略》卷225,页1—2。太湖失去犄角,陷于孤立,安庆乃暴露于敌前。陈玉成历来注重经营皖北战场,其视野主要集中于皖北一隅,在三河镇全歼李续宾精锐以后,未能乘胜将湘楚军逐出皖境。二郎河会战后,陈玉成兵团一直在苏皖江淮之间东西驰骋,以援京为急务。虽然,他的基地是皖北,但却不暇顾及,只能留驻部分兵力守卫州县要塞,并由捻军配合保卫。不言而喻,太平天国战略重心东移,给了湘军犯皖的有利战机。石牌陷落正是这一战略积弊造成的恶果。再说,石牌守军疏于防守,战前未能侦悉敌情,临战措手不及,终于导致城陷兵歼的严重后果,皖北西境防线卒被湘军打开一块缺口。胡林翼评论说:“石牌坚城,忽以不意而得之,盖乘骊龙之睡而摘其项下珠也。”《致蒋之纯观察》,《胡林翼全集·书牍》(中),卷18,大东书局版。远在安庆决战以前,太平军就棋输一着,失去了守御安庆的西路屏障。(二) 天堂镇之败胡林翼攻陷石牌以后,以“多隆阿、鲍超、唐训方、蒋凝学马步四军围守太湖”,进窥潜山天堂镇。该镇“雄据山中,实为舒、桐、英、霍之总要”,即于10月“密饬参将余际昌等夺此天险,移营驻扎”《胡林翼奏》,《方略》卷228,页19—20。。同时,为主持潜山、太湖战事,11月22日胡林翼自黄州移营至蕲州陈德园,筹商各路军情。12月29日又“移营至英山县城南”,意在“控制潜、霍,规划六、舒”,“捍蔽楚疆,兼顾豫境”《胡林翼奏》,《方略》卷228,页20。。至天堂镇失陷后,陈玉成乃派镇天侯刘某统军于11月28日由主薄园等处进军,以图击溃敌军,夺取天堂镇。次日接战,太平军被击退。《陈报官军剿退太湖援贼疏》,《胡林翼全集·奏议》,卷37。不久,桐城、潜山之太平军陆续进抵槎水畈,欲攻袭天堂镇之后,“参将余际昌等亲督兵勇绕路进攻”,又“抄出贼后,首尾夹击”,击退太平军进攻。《官文、胡林翼奏》,《方略》卷228,页14。因此,天堂镇仍为湘军所占据,成为威胁潜、太太平军后路的恶瘤。(三) 太湖县之争夺1. 地灵港战事在多隆阿、鲍超、唐训方、蒋凝学四军联合围攻下,太湖防守吃紧,它迫使陈玉成不得不派军西援。1860年1月13日陈玉成遣军驰赴潜山,协同龚得树所部,“在潜山县属之地灵港东西两岸筑垒二十余座,意将分路上犯,以解太湖之围”。多隆阿即与鲍超商议,决定“分路进兵”,由马步队任西路,协领西林布马队与开化五营步队任中路,多隆阿亲率弁勇由东路策应,其中西、中两路直趋地灵港,并以西路分军绕至太平军堡垒之后,“腹背夹击”。太平军奋力抗击,激战5时之久,击毙西林布、喀尔库等清军马步六七百名,太平军损失也颇重,并失陷堡垒数座。战至天晚收队。《官文、胡林翼、曾国藩奏》,《方略》卷229,页22—23。2. 双方增兵,决战小池驿陈玉成因西线军情紧急,决定从两浦率军亲援皖西,“自江浦、庐州、定远分道上犯,号称十余万人”。胡林翼急忙抽调围攻太湖之师迎击。1月8日陈玉成军“分三路并进”,多隆阿“遂移鲍超之霆营于潜山小池驿,以当前敌;移蒋凝学湘军驻龙家凉亭;多隆阿自以马步各军驻新仓”。不久,太平军已至,沿潜山城西、太湖城东,“傍山为营”,横袤30里,“作垒百余座”。1月10日,太湖守军见清军抽调打援,乃突围出城以应援军,在东门与蒋凝学部接战后,退回城中。曾国藩恐围攻太湖兵力单薄,不能阻挡太平军援师,于1月12日“抽派宿松十营六千人,交总兵朱品隆、主事李榕驰赴太湖,与唐训方合军,驻于城之西、北、南三面”,大大增加了太湖前线的兵力。次日,陈玉成猛攻小池驿的鲍超霆营,“日夜不息”,“鲍超独立御之”。随后,湘军三大主力会集拒援,多隆阿、鲍超、蒋凝学“约分三路迎击”,击败太平军。1月16日至21日太平军轮番围攻霆营,“参将苏文彪等当贼垒之冲”,拚死顽抗。曾国藩见事急,“加拨长胜、平江等营三千人,并顺字营马队驰赴太湖,而抽唐训方一军赴援小池驿,又调曾贞干等分赴新仓及太湖等处,调喻吉三等营赴潜山之罗溪河”,以防太平军截其后路。1月22日,各路湘军先后驰援太湖,准备与陈玉成决战。28日,“唐训方移营于蒋凝学、鲍超两军之中,以资联络”。多隆阿也派军修筑营垒,太平军乘敌营垒未就,逼近清军,使之退扎新仓。2月3日,多隆阿再派两营移扎小池驿。次日,加派胜勇营驻扎小池驿之南。曾国藩也“抽调太湖七营,派总兵朱品隆驰赴新仓,以资援剿”。胡林翼密饬知府金国琛统领14营及“前驻天堂之九营,间道疾趋,攀山而行”。10天后,2万名湘军出潜山高横岭、仰天庵,入陈玉成后路,“从万山深处,俯视平原”,以图拊太平军之背,并与多隆阿密订内外夹攻之约。2月1日,金国琛统各营驻扎仰天庵,筑垒设防,布置阻击战场。2日,太平军兵分四路来攻,“声震山谷”,金国琛按兵不动,直至太平军乘雾攻至山腰时,突然出击,参将余际昌等也在高横岭“出队击贼”,两路夹攻,大败太平军。《官文、胡林翼、曾国藩奏》,《方略》卷230,页1—5。胡林翼在天堂镇潜藏重兵,乘太平军突进时,突出拊背,一举夺取拒援战役胜利,不仅解除了陈玉成军对鲍超霆营的围攻,而且阻遏了太平军对太湖的救援。湘军遂集中兵力,加紧围攻太湖。同时,胡林翼见陈玉成集中大量兵力于皖西,以图救援太湖,以为皖北战场太平军兵力必定单薄,即令驻守霍山乐儿岭湘军进扑舒城。2月15日,府经历吴廷华率军抵舒城,太平军出城迎敌,受挫,即闭城不出,湘军退回防地,《请奖防剿舒城克复建德各员片》,《胡林翼全集·奏议》,卷39。使陈玉成的腹地受到威胁。3. 陈玉成再败罗山冲,太平军撤出太湖陈玉成攻打鲍超失利以后,移营至罗山冲、白沙畈一带,希望联络太湖守军,“分股绕犯”,以解太湖之围。2月16日多隆阿、鲍超等率马步各营进逼太平军,并以步队为诱兵,待太平军“分股来扑”时,“骤起回击”,击败太平军。次日,多隆阿等筹商兵分三路,乘胜急攻,以鲍超等率马步各军攻东路小池驿,以朱品隆、蒋凝学等率军攻西路罗山冲,中路由多隆阿任之。此时,太平军“自东堰口而西周围”建立了大量营垒,“袤广二十余里”,陈玉成在罗山冲亲自担任指挥,待敌来攻时,太平军“一齐拥出”,“枪炮齐施”,多隆阿督中路、西路各军逼攻罗山冲,蒋凝学率先“攻入山内”,朱品隆也“越山而进”,太平军再次战败。东路小池驿太平军分四路抗拒鲍超霆字营,鲍超在唐训方配合下督军猛扑太平军,鏖战多时,击败了东路太平军。随后,清军合三路兵力追剿太平军,焚毁了大量营垒、营棚,太平军损失颇重,伤亡约七八千名,乃沿山撤退。不料又遭金国琛、余际昌两军伏击,太平军腹背受敌,继续败溃。敌军又进逼太湖交界之玉房尖、天头山、甑皮尖等处,“并派兵扼扎潜山之水吼岭”,即兵分数路,前后夹攻,连次挫败太平军,进抵潜山河边及柏树湾一带。2月13日,为解脱敌军的逼攻,太湖守军出城击敌,“由河边包抄而来”,曾贞干派恒左、恒右等营前往接战,张岳龄、李榕也督师策应,击败了太平军攻势,使之退入太湖城中,静候援军。17日,太平军援军又被击败,太湖守军知城不可守,乃弃城撤走。太湖县终于沦于敌手。《官文、胡林翼、曾国藩奏》,《方略》卷230,页10—15。(四) 潜山沦陷“潜山四面环河阻水”。太平军在1858年冬重新占领该县以来,苦心经营,修城浚濠,自太湖撤退之军及部分援军增防潜山以后,兵力骤然增多。多隆阿督鲍超、唐训方等营“搜剿各山匿贼”,并亲率马步各军,会同蒋凝学、赵克彰等进逼潜山,在距城数里处立营。2月19日,太平军乘敌营未就,“悉众直前冲突”,多隆阿分兵数路,“以所部步队并建威营攻其左”,以蒋凝学督“湘勇及新前后两营攻其右”,并自率马队“直击其前”,鏖战中太平军渐渐不支。此时,知县叶兆兰又督团勇袭击太平军后路,太平军难以抵挡,放弃潜山。清军乘机占领潜山,并追赶太平军至桐城青草塥。《官文、胡林翼、曾国藩奏》,《方略》卷230,页18—20。分析这一阶段敌对双方战局的主要态势,可以知道围剿太湖、潜山等县湘军,在曾国藩图皖战略决策的指导下,瞄准了主要战略要地,步步进逼,各个击破,始终把战争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中。而太平军方面由于尚未形成一个全局性的战略决策,在与敌人交战中,疲于奔命,一直处于被动地位,而且,对防御安庆周围的战略要地重视不够,一些城池的失陷与太平军的轻敌有关。陈玉成援皖失败,几座重要城池的沦陷,使皖北局势异常严峻。但此时,洪秀全把围歼江南大营、解天京之围放在首要战略地位,上游战事不得不暂缓提上日程。1860年春,陈玉成也被调赴援京,接着,参与进军苏南。皖北兵力不足,湘军乘机推进,完成了对安庆的战略围困。三湘军进逼安庆(一) 韦志俊攻陷枞阳镇湘军进陷太湖、潜山等地,撤除了安庆西路屏蔽,第二步计划是,排除清廷干扰,积极准备继续东犯,进围安庆。曾、胡在人事上作了一番调整,进一步加强湘军力量,布政使李续宜在母病请假后重新回到军营,胡林翼把权力下放,委以多隆阿、李续宜重任,管带“所部各营”,又决定“俟天气晴明即可向怀、桐进取”,由副将宋国永代领鲍超所部(鲍超因伤病请假三个月),“暂资后路,防守皖疆”《胡林翼奏》,《方略》卷234,页11—12。。湘军随即实施第二步战役部署,把兵锋指向了安庆的唯一门户——枞阳镇,图谋包围安庆要塞。早在湘军为争夺太、潜时,胡林翼就已把下一步的战役进取目标定在枞阳。他以为,“安庆之要在枞阳,不得枞阳,既顿兵城下一二年,贼可徜徉自如,暇则来战,不暇则游于他处,我不能奈何也”《致严渭春阎丹初》,《胡林翼全集·书牍》,卷26。“安庆之计,不得枞阳,不能合围,即再顿兵十年,不能制贼要害,亦不关贼痛痒”《致杨厚庵军门》,《胡林翼全集·书牍》,卷27。。占领太、潜以后,清军就开始进攻枞阳。而太平军对此却并未重视,主将陈玉成未能着手布置枞阳防务,而是远离皖北战场,在天京、苏浙久战不归,湘军遂乘机大犯枞阳。1860年6月5日,杨载福、彭玉麟撤退围攻池州之师,以水师都司、叛徒韦志俊“出贼不意,以袭枞阳”。太平军顽强抵抗,清军“竟无隙可乘”,乃“派参将何瑞祥等督勇由外港将罗塘洲横腰开挖水道一条,又派李成谋等率勇挖断下首堤埂,引水浇入后湖”,湘军“水陆并攻”,直逼城下。至6月20日、21日守将万宗胜等“献城乞降”,韦志俊乃克枞阳。《杨载福奏》,《方略》卷242,页27—28。在安庆西路诸城尽陷敌手,桐城一路又复被阻的情况下,枞阳作为安庆的唯一门户,接济和拱卫着安庆,具有重要的地位。它的失陷,使安庆处于敌围之中,使战争逐步由外线推至内线,湘军趁势直逼安庆。(二) 安庆被围1. 湘军围困安庆早在1860年2、3月间,曾国藩已经根据图皖战略决策,与胡林翼函商具体进围计划:一、曾国藩亲自担任围攻安庆一路;二、李续宜担任桐城一路;三、胡林翼担任霍山、舒城一路;四、多隆阿暂时留任后援。至3月底,曾国藩在探明皖北战局以后,决定改变进兵计划,以李续宜所部担任后援,进驻青草塥;以多隆阿攻打桐城。至5月17日道员曾国荃由湘回抵安徽宿松大营,曾国藩令其统领进犯安庆之师,共万人,驻扎于集贤关外。《曾国藩年谱》;《曾国藩家书》,卷6,《致四弟》;《遵旨复陈并报起程日期折》,《曾文正公全集·奏稿》卷11,页56。随后,即进兵城下,深沟固垒,开挖长壕,以围为攻。5、6月间胡林翼令多隆阿、李续宜相继分抵桐城与青草塥,战略包围安庆的态势基本完成。《奏陈楚军围攻桐城迭胜并请优恤阵亡之员弁疏》,《胡林翼全集·奏议》,卷42。2. 曾国藩进驻祁门,统筹皖省战事苏南失守后,咸丰帝于6月8日以曾国藩署理两江总督,赏加兵部尚书衔,并屡屡催促迅速进兵苏南。于是曾国藩把围攻安庆的任务交给曾国荃,而亲率绥靖镇总兵鲍超霆字营6000人,游击杨镇魁礼字营1000人,总兵朱品隆、副将唐义训两军2000人,及其宿松马步队,共万人于7月3日自宿松启程渡江,由建德前往祁门。又札调张运兰一军赴皖,并咨商湖南巡抚骆秉章、候补四品京堂左宗棠在湖南募勇,“陆续由江西以达皖南”《曾国藩奏》,《方略》卷243,页19。。这样,借调兵之机,曾国藩重新调整和加强围攻安庆的力量,并牵制皖南诸路太平军北渡,以掩护曾国荃攻打安庆。曾国藩的战略部署,引起了朝野舆论哗然。杭州将军瑞昌即上奏清廷,要求咸丰帝下旨督促曾国藩,“兼程来浙,会商进取,以挽东南大局”《瑞昌奏》,《方略》卷244,页21。。咸丰帝立即传谕,“着曾国藩酌度情形,……星驰前进,将苏州等府县城池,速筹克复”《方略》卷244,页23。。曾国藩复奏辞绝,以为“浙省兵勇六万余人”,完全可以防守杭州,“且能由嘉兴以渐图苏、松”,把球踢回瑞昌。为了围攻安庆,曾国藩决定改变原拟三路进兵的计划,“俟左宗棠、李元度、鲍超、张运兰等先后到齐,北路则直趋池州,南路则直趋广德,中路则暂不深入,先守徽、宁要隘,庶免抄我后路,亦无逼贼南窜之虞”《曾国藩奏》,《方略》卷245,页1—2。。这个方案把安庆会战重心移向大江南北,曾国藩并不想进援苏浙,只想“先守徽、宁要隘”,目的还是为了掩护安庆会战。部署既定,他于7月28日进至祁门县。《曾国藩奏》,《方略》卷245,页29。1860年8月10日,清廷任命曾国藩为两江总督和钦差大臣,督办江南军务,所有大江南北水陆各军,统归其节制。《方略》卷245,页19。当时,太平军挺进江浙,大有席卷浙江、江苏、上海之势,朝野一再敦促曾国藩改变方略,移师援浙图苏,但他不为所动,决定待鲍超等军到后,先攻克旌德、泾县、石埭三县,而后进兵宁郡。湘军得以立足皖南,“皖南之局势始安,……而苏常亦有可图”《曾国藩奏》,《方略》卷249,页11—13。。这样,曾国藩一面空言应付清廷朝议,一面又频繁调动,加紧进攻安庆。在皖北战场,副都统多隆阿率军万余人于9月1日进扎至桐城城西三四里处,开始进攻桐城。提督杨载福率湘军水师破枞阳、攻池州,与围困安庆的曾国荃所部遥相呼应;在皖南战场,则以争夺宁国府为军事重点。先是,杨辅清率部进入皖南,会同赖文鸿、古隆贤一军于7月18日围攻宁国,久攻不克。因此,曾国藩进扎祁门,乃以解救宁国为首要任务,他一面令宁国守将周天受严密防守,待左宗棠、张运兰等新军到皖后,再组织增援。根据曾国藩的战略部署,张运兰率军3000人自湘进至祁门,8月22日行抵旌德,以图援救宁国。9月17日,曾国藩令鲍超所部副将宋国永统霆营进攻泾县,打响进援宁国之战。而后,李元度、左宗棠也率新募湘军先后奔赴皖南,协同作战。是时,太平天国方面也加强了对宁郡的进攻,9月15日,李世贤自浙江前来助战,会合杨辅清等部于26日再度攻克宁郡。湘军援救未及,遂在皖南与太平军展开角逐。第二节太平军安庆解围战一太平军救皖战略决策(一) 曾、胡布局围城拒援1860年春,湘军各部在曾国藩、胡林翼图皖战略决策的指导下,已将战线推至安庆城下。曾国荃日夜围攻安庆,杨载福督率水师封锁江面,支援围城湘军。为防止太平军救援安庆,多隆阿率部万余人进扎挂车河,以掩护曾国荃湘军的侧后;李续宜率万余人驻扎青草塥,为总预备队;胡林翼督师太湖,在太湖、安庆、桐城之间形成了一个纵深宽广的袋形阵地。面对清军步步进逼,在东征取得重大胜利之后,太平天国领导集团逐步把救援安庆放到首要战略地位,遂将战争重心移至西线,为此制定了“合取湖北”以解安庆之围的战略决策。(二) 太平天国实施第二次西征之决策早在攻破江南大营时,1860年5月11日太平天国主要将帅登朝庆贺,举行了军事会议,讨论下一阶段的战略部署。经多次商讨,洪秀全、陈玉成、李秀成等基本同意洪仁的建议:先乘胜攻取苏常,再移师上援安庆。据洪仁回忆他的方案说:为今之计,自天京而论,西距川、陕,北距长城,南距云、贵、两粤,俱有五六千里之遥,惟东距苏、杭、上海,不及千里之远,厚薄之势既殊,而乘胜下取,其功易成。一俟下路既得,即取百万买置火轮二十个,沿长江上取,另发兵一枝,由南进江西,发兵一枝,由北进蕲、黄,合取湖北,则长江两岸俱为我有,则根本可久大矣。《洪仁自述》,《太平天国》(二),页852。会后,洪秀全即命陈玉成、李秀成等率领大军东进,并“限一月肃清回奏”,它表明尽管太平军东进苏、杭、上海,试图开辟苏浙根据地。但是,东进只是救皖战略决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西上的前奏和准备,其战略重点仍然在西路。而后,太平军以刘琳为先锋,自天京出发,向江南挺进,先后占领了丹阳、常州、无锡、苏州、昆山、太仓、嘉定、青浦等地,直逼上海,在东线取得了重大胜利。但是,东征尽管迅速,却远远超过一月时限,曾国藩则趁陈玉成参加东线会战,西线空虚之机,进逼安庆。太平天国领导集团必须适应敌情的变化,重新安排救皖部署。1860年9月,陈玉成、李秀成分别从常州、苏州回到天京,与洪秀全、洪仁商讨救皖方略。洪秀全决定实施洪仁早已制订的西征计划,即分兵第二次西征,从长江两岸合取湖北,再次采用“围魏救赵”之计,迫使敌军抽调围攻安庆的兵力西援湖北,以解安庆之围,打破曾国藩的图皖战略。根据这一进军部署,太平军决定分兵五路,由大江南北同时并进:陈玉成由江北西上,经皖北入鄂东;李秀成自南岸西进,经皖南太平、芜湖、繁昌,进石埭、黟县,西入江西、鄂东南;杨辅清、黄文金率军沿长江南岸直趋赣北;李世贤率部经徽州入赣东;刘官芳、赖文鸿、古隆贤等部攻打祁门曾国藩大营。上述五路中,陈玉成、李秀成两路为大钳形攻势,预定于1861年3月会师武昌,进攻湘军的后方基地,以调动围攻安庆之敌;后三路主要牵制皖南和江西湘军,策应陈、李西征。由于安庆是陈玉成指挥中心,英王遂坚决执行这一战略部署,当即率先回京,渡江进兵。而李秀成却对此态度消极,迟迟不应,多方寻找借口,拖延进军时间,只是在洪秀全的一再催督下,才被迫于11月初亲率大军,自天京出发西进。“合取湖北”的救皖战略决策,在当时不失为比较合理与正确的决策,如果各将帅一致努力苦战,有可能付诸实现。但是,由于战事的错综复杂,以及敌对双方对战争的应变能力不一,在战略实施中,往往与初期设想背道而驰或不能严格遵守。太平军救皖失败,正是未严格实行这一战略决策的结果。以下分路叙述其实施进程。二陈玉成进军湖北(一) 皖北战场的重新活跃1860年8、9月间,多隆阿逼近桐城,企图夺取这一通向安庆的北路门户。9月21日,湘军扎营桐城之西,桐城守军出城突击,不克。而后,多隆阿多次围攻桐城,屡屡突破城围。桐城危在旦夕。陈玉成率军援皖,决定先打弱敌,进攻寿州,试图消灭皖北绿营及苗沛霖部团练,解除后顾之忧。再引军进取六安,绕道挺进湖北,实施救皖决策。10月9日,太平军“大股马步”,约万余人,“围扑炉桥”,未克。次日,分路进攻,突破清军尹善廷营。安徽巡抚翁同书弃城而出,退守寿州,并派参将吴峻基率川勇400人和副将黄鸣铎率炮船分扎东津渡,互为犄角,于10月13日击退太平军进攻。10月14日,陈玉成亲率“马队数千,步队数万余人”,大举进攻寿州,逼近北关集纵火。旋又直扑桥口,分兵两队,“一越蔡家冈北走,一循北关集西行,直至淮河南岸”,并与东津渡等处各部联合,于10月16日,欲抢渡过河,直趋寿州,但被翁同书击退。陈玉成大张声势,号称20余万,列营数十里,继续“窥伺寿州”《翁同书奏》,《方略》卷252,页4—7。。19日,太平军水陆两路,直捣北关,是夜,“潜踪涉浅而至”,均被击退。黄鸣铎趁势派遣水勇登岸进攻,“城围立解”《翁同书奏》,《方略》卷252,页18—20。。其实,陈玉成攻寿州不下,乃撤围南走,所部分兵三路,分赴定远、庐江、六安。看来,此时陈玉成改变了进军湖北的既定方略,转为径直驰援安庆。一面分兵南北,加强庐州防御;一面率主力南趋六安、霍山,转进舒、桐,遏阻湘军攻势,以解安庆城围。《翁同书奏》,《方略》卷253,页9。10月21日,英王分军进攻六安,遭到清总兵惠成、吉顺内外夹击,被迫于10月30日撤离六安,奔赴霍山、舒城。《翁同书奏》,《方略》卷253,页9—11;卷254,页3。陈玉成则亲率一军,自10月23日起,“日夜围攻舒城”,屡次进攻,均未奏效,乃撤去城围。《翁同书奏》,《方略》卷253,页10。随后,陈玉成率军由东北转攻六安,仍遭挫折,又撤围而去。《翁同书奏》,《方略》卷254,页4—5。纵观重新活跃的皖北战场,一开始就处于胶着状态,陈玉成屡屡受挫,清除湘军外线据点的军事行动未能成功。是时,西征湖北以解安庆之围的战略决策开始遭到动摇。面对安庆、桐城之危,陈玉成决定暂不西征,集中兵力,与清军在桐城一带决战。11月初,他调集重兵,“号称十数万”,自舒城,庐江等处逐渐逼近桐城,在县属西南数十里之挂车河、望鹤墩、香铺街、尊士庵、棠梨山等处筑营40座,揭开了桐城之战的序幕。《官文、胡林翼奏》,《方略》卷256,页22。(二) 桐城、枞阳之战1. 陈玉成援桐失利桐城系安庆北路咽喉,它的得失将关系到陈玉成直接救援安庆计划的成败。敌对双方投入大量兵力,展开多次角逐。针对桐城“地势散漫,沟渠极多”,马步各军极难施展,桐城太平军多在城外修筑石垒,以抗多隆阿军。1860年8、9月间,多隆阿采取“以正兵攻垒,以骑兵策应”等各种战术,多次攻破城外防线,构成了对桐城的极大威胁,也坚定了陈玉成救援桐城的决心。《官文、胡林翼奏》,《方略》卷255,页22—23。陈玉成屯兵桐城时,仍采用了筑垒联营的战术。11月26日,双方首先会战于挂车河。当时,陈玉成“倾巢出队,列于河东”,以数千人过河撩战,受挫而退。12月5日,乘陈玉成在望鹤墩增筑营垒时,多隆阿以左、中、右三路出战、骑兵扑击的战术,再次击败太平军。10日,多隆阿与安徽按察使李续宜相约,“以一军从挂车河,一军从新安渡,上下夹攻”。是日黎明,李续宜分兵八路,绵亘20余里,从新安渡上下进扑。陈玉成“倾巢而出,并力死拒”。湘军仍然先后攻破棠梨山、尊士庵等处营垒,逼近香铺街。同时,多隆阿亲率马步各军,兵分四路,“由望鹤墩之右抵香铺街”,“横冲直撞,杀贼殆尽”。随后,雷正绾右路7营,温德勒克西骑兵又由后路杀出。太平军受敌重围,鏖战3时之久,终致大败,损失惨重。陈玉成退入桐城,坚不出战。《官文、胡林翼奏》,《方略》卷256,页22—25。协同作战的龚得树、孙葵心所部捻军也北走庐江,进行休整。同时,为配合桐城决战,陈玉成曾在进军桐城前,分军往攻霍山,迷惑湘军。胡林翼见候补副将余际昌驻守霍山黑石渡、三石岭等处,兵力单薄,恐有失误,即派副将成大吉,尽先副将杨富有、刘长槐驻守诸佛庵,并派马队300人助战,加强了霍山守军的力量。12月16日夜,针对太平军用稻草盖搭的营棚,湘军兵分三路进犯,以火枪攻扑,太平军大受挫折,败退舒城,从而宣告了桐城决战的最后失败。2. 陈玉成转攻枞阳受阻时至1861年初,由于清朝政府与英法联军缔结了屈辱的《北京条约》,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得以腾出力量,集中对付太平军。湘军随即增强对安庆的围攻,抓紧完成进攻安庆的战略布局。1月23日,胡林翼“移营太湖”,指挥前线战事,《胡林翼奏》,《方略》卷258,页15。曾国荃、曾贞干所统14500名湘军日夜围攻安庆,多隆阿、李续宜两军2万多人,“坚扼桐城”,以对付救援安庆之太平军,又以1万多人严防皖鄂山险,护持后路交通线,而马队、水师及分防南岸诸军尚不在内,同时,胡林翼令地方官在皖鄂交界筑碉卡数百处,以节兵力。《请缓提漕折银两暂资饥军接济疏》,《胡林翼全集·奏议》,卷42。陈玉成在桐城深受挫折以后,挥师南下,复于1861年1月2日亲率万余人进攻枞阳,企图打开安庆东路通道。太平军集结于枞阳附近七里亭,准备东进。清总兵李成谋督同游击韦志俊“静镇固守”。韦志俊在枞阳街头“筑立一卡,力扼要冲”,李成谋以舢板船“护卫营卡”。1月4日,陈玉成派军进攻下枞阳河岸,不克,遂退回。次日,太平军全力转攻上枞阳街卡。杨载福恐韦志俊兵力不敌,亲率两营湘军策应。太平军忽然退守官埠桥,意在别寻路径,直赴安庆。杨载福乃于1月8日,“督率师船,择要设防”,断绝了陈玉成“扰皖之路”。于是,陈玉成由官埠桥复出,至枞阳附近各山筑垒多座,“连日出队争扑”,均被击退。2月10日,又分数队攻袭枞阳上下各卡,仍然不胜。12日,又退往官埠桥,杨载福“即将附近贼垒,概行铲平”,进攻枞阳之役遂告失败。《杨载福奏》,《方略》卷259,页2—4。太平军在桐城、枞阳的连续失利,表明陈玉成直接救援安庆计划的失败。同时,也决定了陈玉成必须回到执行“合取湖北”,以解安庆之围的战略决策。(三) 陈玉成挺进湖北1. 陈玉成攻克黄州,进逼武汉为实现“合取湖北”的战略决策,陈玉成于2月26日分遣捻军孙葵心等前往河南固始、汝阳等处袭扰,以牵制清军,掩护入鄂之师。3月3日,英王亲率十数万大军向西挺进,意趁“楚军全力谋皖,省会空虚”之机,进攻武汉,攻敌必救,动摇敌人的根本,迫使安庆湘军撤围援鄂,解安庆之围。3月10日,陈玉成攻克霍山,击溃余际昌4营。14日,进至英山。17日,又大败李续宜、舒保马步联军,进入蕲水。18日,太平军用霍山缴获的敌军号褂伪装清军,一举袭破黄州,距武汉仅200余里,且“黄州以上,无一卒一将”《复曾使相》,《胡林翼全集·奏议》,卷39。。武昌守城仅马队百数十名,营兵2000余名,总共不足3000人。《官文奏》,《方略》卷260,页8—9。当时,敌军主帅胡林翼驻守太湖,“大病五月,神销肌削,……五心烧热如火炙,夜间尤甚。……吐浓紫色血”《复官中堂》,《胡林翼全集·书牍》,卷39。,一时难以回援武昌。武昌城内一片混乱,官兵纷纷外逃。因此,如果陈玉成抓住时机,迅猛出击,很有可能攻克武昌。2. 陈玉成暂时放弃进攻武汉但是,英国为维护它在长江流域刚取得的侵略利益,决定干涉陈玉成进军武汉。英国海军司令何伯、参赞巴夏礼乘舰到达武汉,获悉太平军进占黄州时,巴夏礼即于3月22日到达黄州,借口维护英国在汉口的商业利益,“劝告”太平军放弃进攻武汉。陈玉成缺乏与外国侵略者打交道的经验,对巴夏礼的恐吓未免心存惧意,尤其是李秀成兵团尚未如期会师,甚至没有入鄂信息,不敢贸然行动,遂中止了对武汉的进攻,继续率军北上,转战鄂北,等待南路大军。可见,陈玉成保守不进,放过战机,以致功亏一篑,严重影响了合攻湖北战略决策的实施。无可讳言,陈玉成进取武汉,在客观上存在着许多困难。一方面,尽管当时武汉守卫空虚,但是省城内外仍然驻守着1万名清军,对陈玉成的攻势构成严重阻力,“副将张启基管带大小炮船一百十余号,分布武昌、汉阳、汉口、阳逻、团风、巴河、樊口等处,以扼江面”。安庆湘军部分水师炮船亦“上驶应援”,彭玉麟“于要隘处所,逐节布置,以遏贼众偷渡”。武昌西路、东路、北路之要害处,也集结勇丁和马队联合防守。《官文、胡林翼、李续宜奏》,《方略》卷261,页3。另一方面,陈玉成的战略意图,引起了清廷重视。它调兵遣将,多方布置,准备抵御陈玉成进攻。“官文即先就现有兵力,分拨布置,严密守御,并飞催李续宜、舒保马步官兵迎头截剿”;胡林翼也“派拨精兵协同堵剿”;骆秉章奉调四川,上谕估计他“行抵湖北,着即与官文会商”,“统率所部,驰赴蕲、黄一带,会合湖北各军”,前后夹击。连河南,也传谕备战戒严,“扼守要隘,严密布置”《方略》卷260,页9—10。。3月16日,安徽巡抚李续宜统率全军万余人由青草塥上救,《李续宜奏》,《方略》卷260,页12。至下巴河渡江,31日率军驰抵武昌。《官文、胡林翼、骆秉章奏》,《方略》卷261,页4。副都统舒保也率马队赶至省垣。《官文、胡林翼、骆秉章奏》,《方略》卷263,页10。湘军陆续集结,陈玉成若不能一举陷城,必将处于腹背受敌的困境。相反,陈玉成兵团各部却在逐次分散。龚得树所部捻军,在进攻罗田松子关时,与湘军副将成大吉军相遇,激战中损失颇重,龚得树本人也不幸阵亡。余部于3月17日分五路再攻,仍被击退。而后,捻军二三万人经舒城、庐江回归定远。《奏陈发逆大股犯楚请分别将弁功罪疏》,《胡林翼全集·奏议》,卷44。陈玉成兵团至黄州仅剩5万余人,因李秀成未到,长江南岸缺乏一支劲旅作战略上的配合。因此,经过双方力量的重新调整,陈玉成攻克武汉难度加大,即使攻下武汉,也未必能收到解安庆之围的预期效果。3. 陈玉成机动湖北腹地,再撤离湖北援皖陈玉成中止向武汉进军以后,除留下赖文光率部驻守黄州府外,亲率主力,分兵数路北上,于3月下旬至4月中旬先后占领鄂北蕲州、黄安、德安、孝感、黄陂、随州、云梦、应城、麻城等地。4月10日,李续宜“派道员金国琛等率湘勇七千余人,进攻孝感,彭玉麟率都司王吉等师船驶入该县城河,舒保督带马队往来策应”,相战数日,至18日攻克孝感。而后,云梦、应城、麻城、黄陂、黄安先后失陷。《官文、胡林翼、李续宜奏》,《方略》卷261,页28—30。就在陈玉成攻鄂同时,安庆城外湘军日渐增多,胡林翼调成大吉等军,曾国藩调鲍超全军,相继援助曾国荃。鉴于安庆情势吃紧,4月,陈玉成被迫放弃“合取湖北”的战略计划,于德安、随州、黄州、蕲州留守驻军3万余人,而亲率大队(不足2万人)东下,再次直接驰援安庆。陈玉成率领大军由蕲州、黄梅、广济回至宿松桃花铺。“多隆阿即派副都统温德勒克西、金顺各率所部马队官兵驰往迎击”。4月23日,陈玉成率军由石牌进至安庆,27日屯扎集贤关内外。《官文、胡林翼、李续宜奏》,《方略》卷263,页6—7。不久,洪仁、林绍璋、吴如孝、黄文金各部援军将士渐集安庆,与陈玉成汇合,进援安庆的战略决战导入高潮。三李秀成沿江西进根据原定战略部署,李秀成兵团必须沿长江南岸西进,与陈玉成会师武汉。但是,李秀成新获苏南地盘,又想经略上海、浙江,扩展实力,对救援安庆不感兴趣,因此行动迁延不力。据李秀成回忆,1860年9月下旬,天王严诏他率军赴上游,渡江扫北。看来,此时陈玉成正在寿州作战,洪秀全可能要李秀成驰援陈玉成。但李秀成拒不奉诏,而要进军江西、湖北。因为“江西德安县以及随州、义宁、武宁、大冶、兴国、蕲水、蕲州、武昌、江夏、金牛、宝安、埔圻、嘉鱼、通山、通城等有起义四十余名具禀差使到苏,恭呈降表投军”。李秀成立即“具本复奏云,我招集此等之人数十万,再行遵诏扫北”。实事求是地说,即使忠王招集人马,进军赣鄂,也是符合第二次西征决策的。扫北则违背这一决策。李秀成决定西进,将苏福省的军政事务交给陈坤书接任,自率大军于10月初旬抵天京,“将来情启奏,不欲扫北”。洪秀全“盛怒”,指责其违反旨意,坚持李秀成“扫北”。而李秀成却“逆主之命,信友之情,从师而上江西、湖北”,西进扩军。以上均见《李秀成自述》,《太平天国》(二),页813。可见,在救援安庆战略计划实施的最初阶段,李秀成并未贻误大局,而是洪秀全、陈玉成改变主意,移师“扫北”,而为李秀成拒绝。李秀成逆命,遂在天京、苏州迁延消极。他对湘军心存畏惧,在天京召集合朝文武会议,散布失败主义情绪。据他回忆,自己在会上声言,湘军统帅曾国藩“善算愿为”,将官用命,士卒“受苦坚心”,“此军常胜,未见败过,若来困者必严。若皖省可保,尚未为忧;如省不保,京城不保”《李秀成自述》,《太平天国文书汇编》,页513—514。。李秀成已经对保卫安庆缺乏信心,当然不愿驰援陈玉成。于是,挨到11月,南路李秀成兵团方才行动。是时,正值桐城之战揭幕,李秀成没有参与战事,而是转战皖南,他承认,这是违旨逆命。如果李秀成率江南将士倾力参战,配合陈玉成援皖解围,战局将可能向好的方向发展。(一) 转战皖南11月初,李秀成前队已入皖南,与湘军水师遭遇,稍受挫折,李秀成遂统大军走繁昌。11月16日,抵芜湖,即东驰南陵助战。18日,至南陵,又继续向南挺进。先是,湘军鲍超、张运兰两部联手于11月11日自黟县进犯休宁。16日,张运兰阵毙太平军将军汪怀忠于休宁迪祥湖。27日鲍、张“会齐”,大败太平军于休宁万安街,“追十余里,杀贼二千有奇”。其时正逢李世贤“因休宁被围,由严州进至徽州,运解子药大炮进城”。鲍、张“乘胜攻之”,“立毁贼垒二座”。时,李秀成带2万人于12月1日经石埭、太平等县,“突由羊栈岭窜入,图解休宁之围,断鲍、张两军粮路”。当天,李秀成大破清游击赵廷贵军,击溃黟县各防军,乘胜由庐村占领县城,实现了解休宁之围,兼截湘军粮道的目标。鲍超、张运兰急于摆脱窘境,乃于12月2日回军争夺黟县,张运兰“小挫”,鲍超“带兵赶至,迎头痛击”,迫使李秀成军退出黟县,回驻庐村一带。3日,鲍、张会合,增派兵勇,与李秀成战于休宁柏庄岭。李秀成复败,丞相吴桂先等战死,被迫从羊栈岭退出,《曾国藩奏》,《方略》卷255,页31—32。改由箬岭赴休宁、徽州,取道屯溪,进驻婺源。李秀成进攻羊栈岭,对曾国藩震动极大。因为羊栈岭距曾国藩祁门大营仅60余里,而且,防守兵力极为单薄,在皖南仅有鲍超、张运兰等军约一万三四千人,在江西乐平、婺源一带还有左宗棠所部五六千人可以调用。相反,在太平天国方面,各路援军会集皖南:李世贤由严州回抵徽州、休宁,杨辅清进驻宁国、旌德,黄文金、刘官芳、古隆贤、赖文鸿等皆在皖南,“环徽郡二百里群贼极多”。因此,李秀成如果能联合诸军,乘占领黟县之势,大举进攻祁门,直捣曾国藩老巢,颇有成功把握。鲍、张两军也寡不敌众,难以抵御各路太平军的围攻。重兵攻取祁门,不管能否克城与消灭皖南湘军,都是最合理的战略选择。这将在根本上打破湘军的战略部署,动摇安庆湘军军心,迫使曾国荃、李续宜等移师南援,湘军的安庆之围当可不攻自解。况且陈玉成正在桐城,乘势破围的条件具备。看来,李、陈南北呼应,从祁门下手,正中湘军要害。当时,曾国藩十分惊慌,准备以身殉国,在致其弟曾国荃、曾国葆的遗书中妥善安排了后事,曰:不料十九日未刻,石埭之贼破羊栈岭而入,新岭、桐林岭同时被破。张军前后受敌,全局大震,比之徽州之失,更有甚焉。……目下张军最可危虑,其次则祁门老营,距贼仅八十里,朝发夕至,毫无遮阻。现讲求守垒之法,贼来则坚守以待援师。倘有疏虞,则志有素定,断不临难苟免。回首生年五十余,除学问未成尚有遗憾外,余差可免于大戾。贤弟教训后辈子弟,总当以勤苦为体,谦逊为用,以药骄佚之积习。余无他嘱。《致九弟、季弟》,《曾文正公家书》,卷6,世界书局版。但是,李秀成此次出兵的目的并非“欲争此处(祁门——引者),实上湖北招兵”,故而被鲍超击败后,“当即改道,不由黟县,”退出羊栈岭,转取箬岭入赣,致使进攻祁门的大好战机丧失。曾国藩得以绝处逢生,安庆之围亦未能被陈玉成突破。李秀成消极避敌,严重贻误大局,其根源盖出于保守实力,不敢与鲍超争锋。(二) 转进浙江边界李秀成统军退出羊栈岭以后,自皖南休宁、徽州,转趋婺源。12月26日,以大队人马进攻江湾,皖南绿营王梦麟、程永年督兵防守,马登荣等率领弁勇300人“往来抄击”,鏖战许久,太平军突破敌防,攻毁清营营垒。次日,太平军又以四五万人分路进攻上溪口,南北夹击,再破杨名声营盘,扫清了挺进江西的障碍。“江湾、上溪口两处均属要隘”,李秀成连战皆克,清军“藩篱尽撤,贼得长驱以入江西”。曾国藩借此对绿营大动手术,奏请将王梦麟、程永年革职,连同杨名声均“不准留营”《曾国藩奏》,《方略》卷258,页8—10。。12月30日,李秀成率军至婺源县。1861年1月8日,围攻玉山县,进入江西。陈玉成此时尚在枞阳鏖战,没有进军湖北。李秀成动作也在英王之前,如果此时二人互相协同,“合取湖北”,正可按时会师武汉。但是,陈玉成一时还不想西征,李秀成当然不愿孤军前往,遂转折浙江,兵临常山。1月10日,“分股环扑”,击败署知县王兰诸军,占领常山。12日,返斾围攻江西玉山,清军道员王德榜御之。15日,撤围再转浙江。16日,击败知县高斗南所带民团,占领江山。引起浙江清军迅速反应,署金、衢、严道庄焕文,衢州府知府江允康把参将林文察一军调赴江山,杭州将军瑞昌、浙江巡抚王有龄派副将陈步高带勇3000名赴严州协防,张玉良派副将郭启举、参将蔡致贵等各率兵勇3400名,均归总兵李定太调度,“由寿昌、龙游水陆并进”《瑞昌、王有龄奏》,《方略》卷258,页15—17。。张玉良、李定太先后统军抵衢州府,与林文察共同防守。2月4日,李秀成因衢防严密,不宜深入,率军退出江山县,在常山度岁。不久,又自常山转回江西。(三) 迂回江西张玉良等军攻克江山以后,遂乘胜“统领全师,星夜拔营赴常”,2月8日,“进扎山溪口”。10日,太平军来攻,受挫退回。11日已革总兵李定太等分路进攻,于次日进占常山。《瑞昌、王有龄奏》,《方略》卷259,页7—9。同日,李秀成进攻江西玉山县,道员王德榜、都司顾云彩等“坚守不出”。当夜,湘军趁雨雪交加,偷袭劫营,“乘势焚其巢垒”,太平军退据古城一带。2月15日,李秀成自东津桥等处进攻广丰县,“环攻东、北、西三门”,道员段起、守备段华等登城守御。16日,太平军攻势更猛,逼近北门,段起等“分门抵御”。太平军不克,遂由三官殿、翁家岭退至西北门外。18日,清军“选敢死士潜至北门,烧破贼营二座”。2月20日,太平军解广丰城围,西趋广信,“愈聚愈众,将郡城合围”,李秀成在山冈上亲自“指挥四面猛攻”。道员屈蟠、知府钟世桢等坚守城池。21日,李秀成“攻城愈急”。清知府郭式源、道员段起自广丰率队驰援,前后夹击,太平军猝不及防,损失颇重,解围而去,退至叶青洲一带。《毓科奏》,《方略》卷264,页10—14。而后,李秀成所部“窜至铅山之吴坊、陈坊等处,有入扰江西腹地之意”《近日江皖贼势军情片》,《曾文正公全集·奏稿》卷13,页20。。2月28日,进至金溪之孔坊,受阻。3月2日,又转抵距建昌府城30里之渭水桥。清都司李升平开炮阻击,“贼势少却”。3日,太平军力攻万年桥,并在下游“蚁附而渡”。清军退入城内。4日,太平军“直逼城下”,同时进攻四门,均被知府黄鸣珂、道员刘于淳等督守军击退。李秀成遂退驻河东一带,筑垒20余座。8日、9日、10日又多次进攻建昌府,均被击退。3月17日、18日李秀成督军在南门挖成两处地道。但被守军侦知,乃在城内加筑子城1道。19日,太平军轰倒南门城墙,“冒烟冲突”,仍未破城而入。知府黄鸣珂趁河东水势骤涨,冲断太平军浮桥之机,派知县朱尔辅攻破太平军营垒3座。李秀成见建昌府城不克,又分兵奔袭抚州。建昌清军乘虚于3月23日出城反攻,大败太平军,扫除周围营垒,遂解建昌城围。道员刘于淳、署知府钟峻恐太平军进攻抚州府,已作多方布置。副将蔡康业、丁峻驻扎城外,互为犄角,水师泊于文昌桥封锁江面。3月22日,太平军分队奔袭抚州,旋被击退,退往上渡顿一带。23日,丁峻等督勇由钟家岭出击太平军。其时,郭式源亦由河口镇行抵抚州,“会合水陆各军,连日进剿获胜”。至3月27日,李秀成自抚州南趋,进向宜黄、崇仁。《毓科奏》,《方略》,264,页19—23。李秀成军撤抚州城围以后,乃分为两军,“一由乐安之龚坊窜入永丰地界”,“一由宜黄之刘家渡窜入丰城地界”。清江西巡抚毓科立即“督同司道赶备城守事宜”,一面飞檄知府郭式源等督带平江等营“分投追击”,并令水师参将孙昌国扼守省河,副将李金驻守吉安,道员刘于淳“分军追剿,以分贼势”。丰城太平军于4月5日至樟树镇,乐安太平军于4月4日占领新淦县。新淦知县李辅调集练勇数千,并与内河水师“协力围攻”,于11日“将新淦县城收复”。4月19日李秀成军用木、竹筏在吉水县滩“纷纷渡河”,挫败西岸清军,又在龙王庙击溃李金军。李金逃至保安、福会一带。吉安府知府曾咏见“外援尽绝,势已垂危”,乃饬令署庐陵县知县丁日昌驻扎螺子山,“自率经历刘建勋等登陴守御”。4月20日,李秀成军“麇至扑城”,随即占领吉安府。4月22日曾咏、丁日昌督同绅士曾金榜等调集乡勇万余人,进攻吉安府。李秀成弃城北进,吉安旋失。《毓科奏》,《方略》卷264,页16—18。李秀成退出吉安以后,转而“窥伺瑞、袁、临三府”。江西巡抚毓科即檄饬知府丁峻扼守临江,郭式源扼守峡江,道员刘于淳、参将孙昌国各拨江军水师沿河堵御,并飞咨曾国藩等,调派总兵鲍超等军援赣。4月24日,李秀成统军由庐陵进攻吉水县城,知县唐嘉德率勇固守,知县丁日昌也率军来援。太平军遂分军两路,“一由正道北窜峡江之中坳、乌口,一由别道窜新喻之罗坊”。30日,太平军主将谭绍光、陆顺德、蔡元隆、郜永宽等“麇聚于阴冈岭”,而后,兵分三路北攻临江府。知府丁峻、营官郭式源等登城守御。太平军屡攻不克,于5月2日解围而去,转由阴冈岭进攻瑞州府。11日,太平军诱敌深入阴冈岭,在太阳圩伏击清军,由陇中包抄敌军后路,阵斩郭式源,生擒副将李金。15日,太平军趁势围攻瑞州府,焚毁东门,占领该城,并分军占领新昌、奉新两县。《毓科奏》,《方略》卷271,页1—5。江西巡抚毓科见陆师被歼,急令孙昌国督率炮船沿河巡缉,“堵其下窜省河之路”,并饬刘于淳“作速进攻”。奉新一路太平军乃分兵两路,“一趋靖安,一趋武宁”。5月21日,太平军“由烂草湖山僻援崖而入”,23日,凫水渡河,由南门援堞而上,占领武宁县。清军围攻新昌,5月29日“各军齐抵西门,隔河而军”,优贡廖连城诱太平军出城,随即突然回击获胜,知县赵朴庭亦率勇驰赴新昌。李秀成见敌军“攻围紧急”,于30日放弃新昌县北进,占领义宁州。5月24日,另支太平军绕出小山口以后,突扑靖安县,并于6月1日占领县城。《毓科奏》,《方略》卷270,页11—13。(四) 长驱入鄂1. 李秀成进逼武汉,未经决战,折返江西占据义宁、武宁两县以后,李秀成军扩展至七八万人,即由兴国进窥湖北。鄂东南清军防守薄弱;官文派知府唐协和督勇2300人、营总花凌阿率马队百余名驻守兴国州;副将何绍彩等各营分防崇阳、通城、大冶、通山等县,每处仅五六百人。6月6日、7日,李秀成遣蔡元隆率2万余人分三路进攻兴国之溪口,唐协和率军亦分三路迎战,清军因此被太平军偏师牵制。6月9日、10日李秀成令主力由义宁州分兵二路入鄂;南路自苦竹、南楼二岭占领通城县。中路主将陆顺德由蛇箭岭进攻通山县,以与北路蔡元隆部互相接应,并击败清参将唐兴敏等军,占领通山县,直抵崇阳白霓桥等处,湖北兴国、大冶、武昌、江夏、通山、通城、嘉鱼、蒲圻一带30万民众争相加入太平军。李秀成兵力大增,号称50万。自此,李秀成兵团挺进湖北,兵锋直指武昌城。首先,北路蔡元隆于6月11日击败知府唐协和,已革副将余际昌等军,占领兴国州,12日,占领大冶县。官文见太平军“分窜四乡,扰及连界之武昌县”,全省震撼,即咨商李续宜统所部3000余人,自北岸新洲于15日渡江至省,驻扎于省城东门外20里之鲁家巷要隘,“妥筹战守”;又派副都统巴扬阿督带马步各军驻扎于距武昌60里之东湖站及纸坊一带,“相机进剿”;派广东按察使彭玉麟率水师炮船巡守长江及附近湖泊。胡林翼也抽调总兵成大吉、胡裕发统率10营回援,他本人亦由太湖起程,经水路回省。《官文、胡林翼、李续宜奏》,《方略》卷266,页32—34。是时,太平军主将谭绍光至大冶。安徽巡抚李续宜即派道员蒋凝学率军驰援。6月15日,北路军蔡元隆、李容椿克武昌县,蒋凝学遂会同水师游击曾绍霖等“督带炮船,水陆夹攻”,23日,蔡元隆退出武昌县城,撤向保安、金牛镇一带,谭绍光接应之。官文见太平军主力仍然占据兴国龙港等处,遂派“唐瑞延等带领炮船入梁子湖迎剿”,成大吉、蒋凝学等部约8000人,配以少量马队,自保安、金牛进攻兴国、大冶,副将何绍彩等由咸宁进犯埔圻、崇阳、通城等处,并约会已革皖南道李元度“上下夹击,分路前进”。7月9日,署知县金东等督率兵勇占领咸宁县,10日,李元度兵分数路,大举进犯通城,从西北门突入城中,占领县城,乘胜进犯撤向崇阳之太平军。13日,湘军分三路攻陷崇阳。李秀成见湘军集结,不敢进取,遂令大冶、通山、兴国太平军于7月13日、14日相继撤出,退往江西义宁州一带。《官文、胡林翼、李续宜奏》,《方略》卷269,页1—5。至此,李秀成回师江西,再次丧失进攻武汉的良机,两路“合取湖北”以解安庆之围的战略计划完全失败。2. 李秀成转战南岸评议综观李秀成在南岸的军事活动,可以发现,他的迁延主要在江西的迂回上。春节后重回江西,至6月初进至湖北,竟然在赣中迂回三个多月。其时,陈玉成只费时一个多月,即抵达黄州,李秀成则在赣东盘桓,以致贻误会师时机。及至武昌县城,李秀成不仅屯兵不前,而且未等敌军来攻,便率先撤出武昌县城,继陈玉成之后,再次放弃进军武昌的战机。其时,武昌空虚,防军不多。主帅胡林翼自7月10日抵达武昌以后,肺病日益加剧,“逆愈甚,呕血日增,精神大为委顿”。如果李秀成以数十万大军,力攻武昌,即使不能攻克,也必将震撼敌军,使之抽调安庆湘军回援湖北,大大减轻或解除敌军对安庆的围攻。但是,李秀成不顾大局,自接到赖文光从黄州府发来的禀报,得知陈玉成早已回师直接救援安庆以后,又见陈玉成、李世贤、刘官芳分别败于集贤关、乐平、黟县,恐孤军进攻武昌也会招致失败,遂决定放弃攻鄂计划,引师东返。原定五路救皖的战略决策,也最终失败。在李秀成被俘以后,曾国藩幕僚赵烈文曾问之:“十年秋,尔兵至鄂省南境,更进则武昌动摇,皖围撤矣。一闻鲍帅至,不战而退,何耶?”曰:“兵不足也。”余曰:“汝兵随处皆是,何云不足?”又曰:“时得苏州而无杭州,犹鸟无翼,故归图之。”余曰:“图杭州曷不在赴江西之前,而徒行数千里无功,始改计耶?且尔弟侍王在徽,取浙甚便,而烦汝耶?”曰:“余算诚不密,先欲救皖,后知皖难救,又闻鄂兵强,故退,抑亦天意耳。”陈乃乾《阳湖赵惠甫年谱》,《太平天国》(八),页749。李秀成在《自述》中也承认:当时正逢盛夏,“所招之兵,俱未经战,是以未敢与鲍军开兵”。加之李世贤新败求援,李秀成正好保存实力,与其弟图浙,扩展地盘与势力。可见,山头与派系利益是李秀成一直对“合取湖北”消极避战的主要根源。(五) 回师江西7月19日,李秀成击败湘军道员刘于淳于靖安,使之退往新建、乐化,并率军进逼南昌。同日,李元度派营官吴兰蕙等进犯义宁州之官溪。21日,李秀成率军退出义宁州。《官文、胡林翼、李续宜奏》,《方略》卷269,页7—8。25日,李秀成军攻克新昌县,26日,又占上高县。30日、31日分军进攻万载县之螺杯岩、斗门等处,均被击退。8月7日李元度由义宁督率5营“进规新昌”,会合万载团练,“分路并进”,太平军遂退出新昌。《毛鸿宾奏》,《方略》卷270,页19。同日,又退出奉新、上高两县。李元度等“乘势直进”,8月14日逼近瑞州府,会合新昌各营夹攻瑞州太平军。李秀成闻鲍超军南渡援赣,为避免与其交锋,即统全军退出瑞州府,撤向临江一带。《官文、胡林翼、李续宜奏》,《方略》卷272,页8—9。先是,曾国藩得悉李秀成回师江西,即于7月檄驻皖北宿松之鲍超渡江,回援南昌。8月7日,抵达九江,准备堵截李秀成兵团。8月24日,鲍军由瑞州“拔赴丰城,过河兜剿”。是时,李秀成军自临江府过河,屯扎樟树镇,试图三路北攻南昌。29日,李秀成亲率大队渡过赣江,围攻丰城,以便顺流而下,直到南昌会齐。其宗弟李恺运、李恺顺两军却被鲍超军阻于对岸,而后,两军接战于丰城对岸西北地区。鲍超遣军分路进击,大败太平军,斩杀约7000人,二李退回樟树镇。李秀成以劲敌当前,自丰城樟树镇撤军东趋抚州,围攻府城。其时连刮四五天大风,鲍超军不得过江,故未即追之。《李秀成自述》,《太平天国》(二),页815—816;《鲍超军丰城大捷折》,《曾文正公全集·奏稿》卷14,页15—16。李秀成大军渡过赣江以后,即至临川县境围攻抚州府,知府钟峻等“登陴固守”。9月8日,鲍超逼近城下,李秀成乃解城围,自安仁北渡,东趋许湾,至贵溪、双港、湖坊、河口一带。其时,曾国藩见救援安庆太平军“多而且悍”,遂调鲍超回援,旋知安庆“业已克复”,鲍军重新折回,9月18日再抵抚州。是时,李秀成军已于河口收编了脱离石达开东归之童容海、朱衣点、黄添理等部及天地会约20余万人,“蔓延数百里,层层筑垒,意图回窜,并分股窜往弋贵、广信一带”。9月24日,鲍超驰抵贵溪。26日,行抵双港,击败李秀成军,先后占领双港、九思、岩同、河口、湖坊等处。李秀成撤向铅山县,屯兵北门外,并与守城太平军“相为犄角”。鲍超军随之即来,分路进扑铅山,9月27日,陷城,又乘胜占广信府。《曾国藩奏》,《方略》卷273,页13—16。李秀成见安庆已失,救援莫及,且劲敌当前,转战江西前景黯淡,遂改变初衷,全力图浙。冀以浙江的成功,弥补安庆之失,并进一步经略江浙基地与敌军抗衡。四中路各军战况(一) 李世贤转战皖浙1860年9月下旬,李世贤率部协助杨辅清部攻下皖南宁国府,随即南下,10月2日,进至丛山关、楼下。李元度遂派兵由绩溪堵截。3日接战,李世贤力挫敌军,并于6日占领绩溪。8日,李世贤督率4万余人进攻徽州,大败李元度所统湘军3000人及来自祁门的湘军援兵3000余人,乘胜于9日占领徽州。12日,又占休宁。曾国藩急忙檄调鲍超、张运兰、左宗棠等分兵防守,以遏李世贤进军。《曾国藩奏》,《方略》卷252,页21—24。10月16日,李世贤突然率军由徽州折回浙江,似欲开辟基地,等待李秀成、刘官芳等部行动。10月20日,太平军进占严州府,阵斩清副将封九贵。严州系全浙咽喉,“上连衢郡,下通杭垣”,瑞昌、王有龄立即调兵遣将,全力反扑。《瑞昌、王有龄奏》,《方略》卷253,页19—20。10月24日—26日,已革提督张玉良分兵数路,反攻严州,连日激战,没有进展。《瑞昌、王有龄奏》,《方略》卷254,页1—3。之后,李世贤出击,大败张玉良,西占寿昌,东占桐庐。11月16日,太平军撤出二城,转取新城。20日,占领临安,22日,进占富阳。《瑞昌、王有龄奏》,《方略》卷255,页10—12。随后又克余杭。11月25日,李世贤由余杭塘进逼杭州,但被击退,《瑞昌、王有龄奏》,《方略》卷255,页25—26。遂率军北走,转而围攻湖州,仍被击退,乃引师西入皖南徽州。此时,李秀成也进兵皖南,开始实行中路进兵以救援安庆的战略决策。(二) 杨、黄进军赣北失利太平军攻克苏常以后,杨辅清率部经江苏宜兴进入皖南,于1860年6月23日占领广德,29日弃之,进攻宁国府。曾国藩根据清廷旨意,于9月中旬派张运兰由祁门取道旌德,前往救援。与此同时,李世贤亦自浙江进入皖南,协同杨辅清围攻宁国府,并于9月26日攻克府城。12月初旬,杨辅清率部自宁国府循长江南岸西进,于12月8日开始围攻建德。同时,黄文金亦率数万人自芜湖西来会师,两军协同进攻,15日,占领建德,湘军普承尧部败退至江西彭泽,旋又退至湖口、九江一带。杨、黄乘胜长驱直入,分兵两路:一路西进彭泽、湖口、都昌,一路南下鄱阳、浮梁、景德镇。而建德系安庆与曾国藩祁门大营之交通孔道,建德一失,大江南北湘军联系受到威胁。因此,曾国藩即派副将唐义训、沈宝成、朱声隆等部会攻建德。守城太平军猝不及防,弃城而走,12月28日,湘军重占建德。《建德县失守旋经克复折》,《曾文正公全集·奏稿》卷12,页66—67。黄文金、李远继则率主力进入赣北,于12月20日攻占彭泽,22日,李远继又占浮梁,切断祁门大营粮道,此举危及曾国藩全军存亡,影响甚大。因此,曾国藩焦虑异常,急忙调兵遣将,拼命反扑,终于如愿以偿,摆脱了困境。建德失守后,彭泽、浮梁、都昌等处,又相继落入敌手。《近日南岸军情贼势片》,《曾文正公全集·奏稿》卷12,页69—70。其时,左宗棠奉旨返湘募勇6000名,1860年11月初左军驰抵江西景德镇一带,屏蔽祁门曾国藩大营左翼,俨然成为湘军中的一支新劲旅。12月9日,左宗棠亲诣祁门面谒曾国藩,会商军事全局,旋又回景德镇驻防,力保祁门粮道及后路,并对黄文金、李远继西进构成极大威胁。在左宗棠湘军进逼下,12月25日,李远继率部退出浮梁,西占饶州府。1861年1月5日,黄文金、李远继率军2万余人自饶州分兵五路进攻景德镇,因左宗棠督军力拒,未能得手。7月,复攻浮梁,仍被击退。8月,鲍超自休宁经祁门来援,黄、李两部更不得利,撤退至枧田街、曹家渡等处。2月18日,鲍、左两部与太平军战于景德镇西北之洋塘、谢家滩。湘军分兵三路猛攻,太平军亦以三路力拒,双方鏖战4时,太平军损失惨重,伤亡4000余人,黄文金亦身受重伤,余部只得退回建德、彭泽。《官军扼守景德镇会剿洋塘大捷折》,《曾文正公全集·奏稿》卷13,页11—15。一部占据建德县城,大部据守金家村、黄麦铺一带,“意图抗拒,复犯景镇”。3月7日,鲍超商调皖南镇总兵陈大富率部列阵于建德城外,牵制城内太平军,自率所部湘军及左宗棠军一部,兵分三路向黄麦铺齐进,鏖战3时之久,再次大败太平军,重占建德县城。黄文金等部乃继续东撤,退至芜湖休整。《官军破贼黄羊麦铺饶九境内肃清折》,《曾文正公全集·奏稿》卷13,页24—25。于是,援皖第三路进入赣北之计划遂告失败。而曾国藩祁门大营之后路及粮道乃得以畅通无阻。(三) 曾国藩的危机与生机李世贤自浙江湖州回师皖南徽州以后,即与刘官芳所部联络,转战于祁门附近。1860年12月26日,李世贤自休宁、屯溪攻破江湾王梦麟营盘。27日,又破上溪口杨名声营盘,30日再克婺源县,逼近曾国藩祁门大营。同时,刘官芳、古隆贤、赖文鸿一军亦由北路进兵,12月26日,自黟县破禾戍岭。28日,破羊栈岭,29日,复破新岭。《近日南岸军情贼势片》,《曾文正公全集·奏稿》卷12,页69。是时,曾国藩祁门大营已陷于太平军四面包围之中:西南的浮梁、景德镇一带有李远继部,东北的黟县山岭间有刘官芳等部,东南的休宁一带有李世贤部,而且,南面尚有李秀成大军进抵婺源。曾国藩势薄力单,岌岌可危,他在信中哀叹:“自十一月来,奇险万状,风波迭起。文报不通者五日,饷道不通者二十余日。”《致四弟》,《曾文正公全集》(四),世界书局版,第181页。但是,太平军的进攻并不顺利,刘官芳部自黟县卢村向祁门进逼时,为鲍超、张运兰等部所败,不得不退出羊栈岭外。据守休宁城之李世贤部“因鲍超回剿景镇,张运兰一军退驻叶村”,遂“步步逼犯,由蓝田扰及小溪一带”。1861年1月4日,被湘军张运兰部击败,退守蓝田。1月6日,李世贤统率万余人,自休宁兵分二路进攻黟县渔亭,南、北两路均被击败,渔亭仍未得手。《黟县官军胜仗折》,《曾文正公全集·奏稿》卷12,页83—86。刘官芳部退出羊栈岭以后,屯于石埭一带。2月15日,太平军分兵二路,攻破大洪岭、大赤岭,击败都司曹贵、副将黄惠清。进至距离祁门仅40里的历口,曾国藩大营极为危急。16日,江长贵督队击退大洪岭之刘官芳军,北路情势稍有缓和。17日,太平军继续向祁门进逼,前锋已至距离祁门仅20里之石门桥,副将唐义训即分兵三路迎战。太平军受挫,败退至武陵岭外。18日唐义训复分三路再败太平军于大赤岭外。刘官芳退出大赤岭,祁门形势乃得缓和。《逆匪分犯大赤大洪二岭迎剿获胜折》,《曾文正公全集·奏稿》卷13,页17—19。李世贤由于攻打祁门未果,乃于3月8日率军自休宁进占婺源,准备绕道江西,切断皖南湘军粮道。16日,李世贤自婺源清华街进至石岭、岩田一带,“意图由甲路分犯浮梁、景德镇”,但被左军游击王开琳和知府王开来等击败。此后几天,太平军复攻甲路,均受挫折。21日,李世贤率军自婺源中云经黄沙进入江西乐平,复被左军击败。22日,太平军转败为胜,在婺源甲路击败王开琳等部,左军向景德镇后退。《官军分剿婺源乐平大股窜匪折》,《曾文正公全集·奏稿》卷13,页32—35。李世贤乘胜进军,于4月9日攻占景德镇,阵毙陈大富等多人,迫使左宗棠败退乐平。《景镇失陷陈大富阵亡请恤折》,《曾文正公全集·奏稿》卷13,页42—43。李世贤军威大振,他判断,曾国藩粮道梗塞,必不能长久支撑,于是即挥师进军皖南,企图一举攻克祁门大营。此举震动甚大,皖南3万湘军大为恐慌,曾国藩预感危险来临,紧张筹划,力图摆脱覆亡的危机。4月11日,曾国藩调派祁门、黟县防军9000余人“齐集休宁,大举攻徽”。次日,又驰赴休宁,亲自指挥进攻。13日,湘军自休宁分兵两路,“西路以副将唐义训为主,副将沈宝成、同知朱声隆等辅之”;“北路以开归道张运兰为主,副将娄云庆、参将杨镇魁、张应超等辅之”,分扑徽州。但14日、20日两次进攻,均被太平军击退,湘军只得退回休宁。《进攻徽州未能得手折》,《曾文正公全集·奏稿》卷13,页39—40。22日,太平军乘胜自徽州进攻休宁,围困曾国藩大营。27日,曾国藩被迫自休宁退却,回到祁门。至此,曾国藩企图依靠自身力量,解救祁门之危,并打通浙江粮道的计划归于失败,在绝望中,他写下遗书部署后事,其幕僚们也惶惶不可终日。适时,传来了左宗棠在江西景德、乐平一带大败太平军的消息,曾国藩才感到“心绪略舒”,宛如绝路逢生。先是,左宗棠在景德镇受挫,暂退乐平的不利形势下,及时总结了失败教训,严格整顿军队,不久,即组织反攻,卷土重来。4月15日、17日左军于乐平桃岭两败李世贤军后队李尚扬部,迫使李世贤中止东进祁门,转攻乐平。19日,双方再战于龙珠桃岭,李世贤力挫左军副将崔大光、游击黄少春等部。22日,又乘胜进攻乐平,但是此时左宗棠已“饬各营傍乐平县城东南,加修外壕,周十余里,令南乡团练入城固守,以作疑军”,湘军则分守外壕。太平军逼近时,左军即以“排枪轰击”,太平军“屡却屡前”,奋勇环攻,与左军相持至夜,并以民房“穴墙开炮”,但仍被击退,未能攻克该城。23日,李世贤集中兵力,由城东北绕攻城西,左宗棠倾力抗拒,以攻为守,分三路越濠出击,拚死力战,大败太平军,李世贤败退至高桥小溪,“人马自相蹈藉”,损失惨重,伤亡约四五千人。经此大败,李世贤所部元气大伤,不能再战,遂全军东返浙江。《官军破贼乐平鄱景浮乐一律肃清折》,《曾文正公全集·奏稿》卷13,页47—51。至此,李世贤、刘官芳部所担负的进军赣东和攻击曾国藩祁门大营的战略任务都已不能完成,五路援皖的战略决策遂告彻底破灭。中路军是最有希望攻取祁门、消灭曾国藩而取得救皖战略胜利的。无论在形势、兵力、军械等方面都占绝对优势,并且以强大兵力屡挫湘军突围,将曾国藩包围于祁门,前锋几乎攻至曾国藩大营。但是由于中路诸军缺乏相互配合,彼此独立,没有统一的战略指挥。因此,在曾国藩、左宗棠数万湘军的顽强抵抗下,不能同时行动,分进合击祁门,各军始终徘徊于祁门一带,终无结果。随后,又在湘军的反攻下,节节败退,丧失了一举攻破曾国藩大营的良机,使曾国藩一次又一次逃脱了在皖南覆灭的命运。如果李秀成统一指挥,李世贤、黄文金、刘官芳等军协同作战,曾国藩的末日就会降临,安庆的命运也可改变。然而,史实恰恰相反,以中路诸军援皖的失败为标志,五路援皖战略决策已经失败,战争重心也随之转移。敌对双方都倾注了全部力量,围绕安庆展开了最后的角逐与决战。五陈玉成、洪仁进援安庆(一) 决战之前五路援皖战略决策失败,安庆更形危急,陈玉成只得率军直接救援安庆,并奏请天王组织援军支持,与湘军展开战略决战。1861年4月下旬,陈玉成在德安、随州、黄州、蕲州留守3万余人以后,自鄂回皖,率领3万人经宿松、石牌,于4月27日进抵安庆集贤关,逼近围城的曾国荃部湘军。安庆形势随即发生变化,围城湘军反而被包围,构成内外夹攻之势。陈玉成旋又檄调留守天长、六合一带的吴定彩、黄金爱、朱兴隆等率军西援助战。4月29日陈玉成与城内守将叶芸来分别扎营于菱湖南北两岸,连夜筑垒18座,并以小艇沟通往来。同时,洪秀全诏干王洪仁、章王林绍璋自天京率兵直接救援安庆;定南主将黄文金也率部自芜湖西援。5月1日洪仁、林绍璋等会合活动于桐城、庐江一带的吴如孝部,共2万余人,随后扎营新安渡、横山铺、练潭一带,连营30余里,拟由马踏石过河,与陈玉成军会师,共解安庆城围。面对太平军的强大攻势,曾国藩惊呼:“所有安庆官军曾国荃等各营,城贼扑之于前,援贼扑之于后,势殊危急。”他决定全力以赴,消灭陈玉成兵团,上疏声称:“贼以全力救安庆,我亦以全力争安庆。……必须攻破狗酋,迅克安庆,大局乃有挽回之日,金陵乃有恢复之望。”《近日军情片》,《曾文正公全集·奏稿》卷13,页54。于是,精心调配兵力,准备决战。早在1860年8月8日,曾国荃就逼近集贤关,旋即进屯关内,以主力围攻省城,而以朱洪章一军扎营于城西,不久移营至菱湖附近,3营互为犄角。而后,曾贞干又带兵勇参战,杨载福则统带水师控制城南江面,承担接应和运输的重任。而在皖北战场,多隆阿、胡林翼、李续宜三支劲旅,分路攻守,承担拒援与预备队的任务。曾国藩身居祁门,一直视安庆为根本,一面苦劝曾国荃坚守待援,谓“安庆一弛,不可复围”,一面竭力筹调援军为助。不久,为就近指挥安庆战事,曾国藩决计退出祁门,移营东流。为此,他留下张运兰全军驻守休宁,朱品隆防守祁门,江长贵、唐义训、沈宝成等分守各处岭隘,以牵制皖南各处太平军。1861年5月10日,湘军大营移扎东流。同日,鲍超所部6000人也自景德镇奉命开往皖北,于5月15日进抵石牌。胡林翼又调派总兵成大吉5000人赴援安庆。针对太平军齐集安庆的局面,胡林翼在分析陈玉成和洪仁、林绍璋南北两路援军的强弱和特点以后,提出了一个“南迟北速”的作战方针,谓:“打璋、宜速,打狗宜迟、宜持重,关内外无米粮,迫而蹙之,彼必求战,彼求战而我应之,必大捷。”《致曾观察》,《胡文忠公全集》下册,世界书局版,第993页。先打弱敌,再歼强敌,胡林翼准备各个击破。至此,双方援军均已到达,于是,安庆战事更趋复杂、剧烈,双方军队,互相围攻,内线外线,犬牙交错,重重叠叠,一场决战揭开帷幕。(二) 救援失败1. 洪仁玕等连续失利根据胡林翼的战略方针,湘军决定先打洪仁、林绍璋、吴如孝等部援军。1861年4月30日,多隆阿和总兵雷正绾一军万人,进扎安庆高路铺,援应围城湘军。5月2日,多隆阿饬雷正绾等由下路出击练潭,参将穆正春等由中路出击横山铺,参将佘福象等由上路抄击后山埋伏之太平军,又令温德勒克西等各率马队由金神墩攻袭太平军后路。湘军“分途而进”,“前后夹击”,大败太平军,洪仁等联军退回桐城。多隆阿首战告捷。3日、4日黄文金自芜湖率领太平军七八千人北渡,会同林绍璋等部及捻军2万余人赴援安庆,并在天林庄筑垒20余座。《官文、胡林翼、李续宜奏》,《方略》卷263,页7—9。5月6日,多隆阿亲率兵勇与太平军接战于新安渡,多隆阿从左右两翼进行包抄,副都统金顺则率领马队从香铺街截出,再次击败太平军,使之被迫退回天林庄。同日,太平军又以五六千人攻打挂车河敌军,协领穆图善即派副将石清吉等各率所部,分兵三路迎击,鏖战3时之久,太平军又遭败绩。11日,多隆阿乘胜进攻,令新安渡13营进犯天林庄太平军,洪仁等联军在敌军逼迫下,无法与陈玉成部会合,乃退出天林庄,转赴桐城东面之孔城镇。《官文、胡林翼、李续宜奏》,《方略》卷266,页1—2。至此,湘军胜利实施了先打弱散的第一步方略。洪仁等联军编制仓促,系临事抽调组建,到达前线时间不一,黄文金则是在洪仁于练塘、横山铺遭败绩后驰到,援军士气沮丧。多隆阿不使太平军有休整之机,连续进攻,又大败黄文金,因此,联军遁往桐城东路,与陈玉成兵团隔绝。看来,东路援军兵力不足,素质也差,不是湘军敌手。唯一可恃的主力是李秀成,此时,他正在江西迂回转战,远离安庆战场。没有李秀成兄弟的倾力参战,难以改变安庆前线力量对比,洪仁、黄文金的连次溃败预示着进援行动的结局不妙。2. 陈玉成进援受挫再看陈玉成进援战况。他亲率马步各队自毛岭东至萧家扎营20余里,又在安庆城北菱湖北岸筑垒10余座。安庆守将叶芸来也在菱湖南岸增垒5座,并遣船只渡湖,与援军相往来。5月1日,曾国荃商调蔡国祥全营炮船由东岸驶入菱湖,并派曾贞干、萧孚泗各营出濠护卫炮船。陈玉成遂率大队来攻,中路牵敌,右路包抄,将萧孚泗困在核心,曾贞干见状,即派张胜禄带队增援,救出萧营。2日,杨载福又调舢板入菱湖助战,南北湖面交通受阻。曾国荃与杨载福会商,以为必须抢占东路湖边港口,作为水师安泊之所,并可制太平军南北交通。5日,遂派周万倬等营至东路筑垒,陈玉成亲率大队连番猛攻,湘军以一半拒战,一半筑垒,相持一昼夜。是时,洪仁、黄文金相继失利,多隆阿大军及鲍超、成大吉两军旦夕将至,实施第二步拒援计划,企图围歼陈玉成兵团。英王预感前后受敌,乃于5月13日—15日陆续退屯集贤关外,意欲摆脱困境。16日,曾国荃率亲兵至关外察看地势,欲与援军约期夹击太平军。将近太平军营垒时,陈玉成率军分数路来攻,因疑其为诱兵,恐遭山后埋伏,遽止不前,失去围杀曾国荃的宝贵战机。此时城内守军粮食早已缺乏,集贤关内外也无粮可征,陈玉成兵饥将惫,难以持久。相比之下,正如胡林翼所云:“我军米粮军火不绝,狗逆关内关外,城内城外之贼必难久支十五日。……贼无粮而我有粮,贼不能久而我能久。”《复多都护》,《胡林翼书牍》,卷40。陈玉成亲督大队继进,毫无结果,洪仁等联军受阻,于桐城东路知安庆城围暂时不可解,遂于5月19日留靖东主将刘琳、李四福等防守集贤关外赤冈岭4垒,及关内菱湖北岸13垒,“以为死守待援之计”,而自率五六千人由冷水铺绕道马踏石凫水东赴桐城,以便与洪仁等会商再战事宜。以上均见《官文、曾国藩奏》,《方略》卷266,页28—31。多隆阿闻讯,即派温德勒克西、金顺、雷正绾等率兵追之,与陈玉成军殿后之黄金爱部相遇于马踏河边,败之,斩杀千余人,黄金爱受挫以后,自率数百人逃往桐城。3. 陈、洪会师,挂车河会战败退5月20日,陈玉成率部撤抵桐城,与洪仁、林绍璋等会晤,共商救援安庆方略,随即联合再行进兵。5月23日,陈玉成与洪仁、林绍璋、黄文金、捻军孙葵心等联军3万余人,自桐城挂车河至棋盘岭,列队筑垒,大举反攻。多隆阿决定“乘其布置未定,先发制人”,当即派出马队多起,分路设伏。24日,陈玉成亲率陈时永等4000人出挂车河之左,洪仁督率7000人自雉鸡塔、江家桥出挂车河之中,林绍璋、孙葵心共率万余人由麻子岭、棋盘岭出挂车河之右,分三路直趋安庆。多隆阿即督全军分兵五路迎战,又以温德勒克西、格通阿马队为伏兵策应,两军决战,太平军全师败北,营垒尽毁,损失千余人,被迫退回桐城。《官文、胡林翼、李续宜奏》,《方略》卷266,页4—7。4. 集贤关失陷,陈玉成兵团精锐被歼同时,曾国荃见陈玉成大军已去,立即包围集贤关,“唯作长濠围之,以断其去路,则不攻而自困”,派兵筑长濠将菱湖北岸13座营垒围定。《官文、曾国藩奏》,《方略》卷266,页31。5月20日,鲍超、成大吉两军共万余人进抵集贤关外,并立即围攻关外赤冈岭4垒,湘军声势更盛。杨载福督同总兵王明山等4营舢板和参将周万倬步队绕入石门湖登岸,前往会攻,刘琳勇猛出击,湘军死伤八九百人。《曾国藩日记》,咸丰八年四月十二日条。此后,湘军不敢强攻,遂改变战术,在赤冈岭附近修筑炮台数十座,从6月2日开始,不断猛烈轰击。7日,湘军用大炮轰倒垒墙数丈,守军犹踞垒不出。8日鲍超、成大吉派队四面包围赤冈岭,又遣人入垒传呼诱降,因孤垒无援,太平军第二、第三、第四垒守将朱孔堂、傅天安、李四福、贾仁富等所率3000人,被诱乞降,湘军入垒,悉数生俘,斩杀2800余人。唯刘琳率军死守第一垒,顽强抵抗。9日,成大吉“奉调拔营,回援鄂省”,鲍超仍率军继续围攻刘琳之垒。是夜三更,刘琳被迫率众弃垒突围,东至马踏石,因溪水泛涨,不能渡,鲍超率马步追赶,俘太平军600余人,刘琳率部沿河而下,意欲觅船偷渡,敌军水师彭楚汉、赵三元等率勇包抄而来,适逢民船1只,刘琳等200余人遂弃马登船,水师哨官颜海仙飞船赶到,当场杀伤、生俘太平军多人,刘琳也被解赴杨载福大营,惨遭肢解。《曾国藩、胡林翼奏》,《方略》卷267,页8—11。赤冈岭4垒守军4000人均系太平军百战精锐,为陈玉成兵团主力,卒被全歼,陈玉成兵团损失巨大,难期复振。刘琳系陈玉成兵团一流骁将,连曾国藩也颇器重之,尊称他为“琳先生”、“翁”,因此,他的慷慨就义,勇将李四福等惨遭杀戮,使安庆决战败局无可挽回。这样,双方力量对比急剧恶化。陈玉成亲赴天京恳请洪秀全继续调兵援救安庆,但是,李秀成远在瑞州,李世贤败于乐平,太平天国兵势衰微,已无有力部队可调。况且,李氏兄弟不愿参加安庆会战。因此,陈玉成呼救不应,孤军无援,安庆危在旦夕。洪秀全、陈玉成把希望寄托在李秀成进攻武昌上。当李秀成挺进湖北,逼近武昌时,湘军已经发生震动,胡林翼离开太湖,于7月10日抵武昌,布置防守。可惜李秀成并无攻打武昌之意,在稍受挫折以后,即撤兵而返,放弃了进攻武昌、打乱湘军图皖计划的良机,结果,加重了陈玉成的压力,使敌军可以全力围攻安庆。5. 安庆城外据点失守在湘军步步进逼下,太平军仍顽强抵抗。安庆守将叶芸来凭借菱湖南岸5座营垒,内与安庆北门犄角,外与北岸13座营垒相贯通,“以拒官军”。7月1日夜,吴定彩率军攻敌横濠,被同知曾贞干所部击败。而后,曾国荃派营官凌阴庭等率军直逼北门城下,横扎6营,以断太平军接济之路;曾贞干又派李祥和驻守斋坛桥,以截水路太平军粮道。7月,菱湖北岸营垒与安庆守军数千人攻打北门、西门敌营,被凌阴庭、彭毓橘等击败。是夜,北岸太平军因粮草已尽,纷纷争渡入城,又遭湘军水师轰击,伤亡甚多。曾国荃、曾贞干等遂率队出濠轰击,“陆师各营齐队围攻,巡湖水师各营又从水面抄击”,太平军不能敌,菱湖南北两岸营垒均被敌军水陆攻陷,吴定彩率余军退入安庆城内。《官文、曾国藩奏》,《方略》卷268,页27—29。至此,安庆城外据点、阵地皆陷,孤城陷入湘军重围,面临最后的血战。第三节安庆失陷与进军西北一安庆失守(一) 湘军攻陷安庆自1860年9月以来的战局表明,不仅太平军“合取湖北”、间接解安庆之围的战略决策归于失败,而且直接驰援安庆的努力又告败溃,陈玉成兵团主力丧失,无力再援。因此,形势极度恶化,安庆争夺战进入了最后阶段。是时,安庆被湘军围困已至1年以上,粮食、军火告罄,出城降敌者与日俱增,孤城失陷已成定局。陈玉成在进攻挂车河受挫以后,6月27日,会晤杨辅清于皖北无为州,约其出兵共解安庆之围,是为最后一次救援安庆的战役。7月下旬,杨辅清率军自皖南宁国府出发渡江,经无为州西进,会合陈玉成军,绕道六安、霍山、英山、宿松,“希图攻扑太湖,为救援安庆之计”。8月6日,联军进攻太湖,为清军总兵胡裕发等击退,乃于7日取道小池驿、黄泥港东进至清河、三桥头、高楼岭,直至马鞍山,势欲会合桐城太平军,“图解皖围”。多隆阿急派马队赴马鞍山堵截。同时,林绍璋、吴如孝率领六七千人,自桐城西趋挂车河,黄文金亦率五六千人,自吕亭驿一带绕至鸡公庙、麻子岭,以为策应,三路大军进援安庆。多隆阿亲率马步各营迎战,鏖战3时之久,击败太平军。8月17日,陈玉成、杨辅清率军分路来攻,又被击败,乃退入桐城。《官文、曾国藩奏》,《方略》卷273,页2—4。8月18日,曾国荃督曾贞干、程学启攻破安庆北门外3垒,断绝守军北路交通。8月21日—24日陈玉成、杨辅清等部约四五万人陆续进抵集贤关内,并于关口、毛岭、十里铺一带扎营40余座,城内守军亦列队西门,遥相呼应。25日,陈玉成、杨辅清亲督各军,分10余路,自集贤关内扑攻安庆围师后濠,其攻打西北一隅者,尤为凶猛。曾国荃督率各营固守营壕,待太平军逼近时,枪炮齐发,太平军伤亡甚众。26日,两军再战。27日,陈玉成、杨辅清复督队来攻,破湘军第一层壕。曾国荃亦亲督兵勇增修营垒,太平军猛扑10余次,不克,伤亡3000余人,乃收队。此后,8月28日至9月2日太平军每夜都轮攻敌军后濠,并在菱湖北岸陆续修筑了10余座营垒。9月3日夜,又发起猛烈进攻,同时暗用小船运米入城,但被水师副将蔡国祥截获,未得入城。至此,城内米粮枯竭,援军又不能至,军心进一步涣散。9月4日,清军在菱湖南北两岸扎营4座,并与水师联络,致使安庆城内外交通完全断绝。同时,曾国荃所挖北门地道竣工。是夜四鼓,湘军于北城用炸药轰塌城墙,纷纷登城,攻入城内,会同长江水师,两路夹击,肆滥屠杀,死者万余人,除文将帅张潮爵乘小船逃脱以外,叶芸来、吴定彩也殉难,安庆守军全军覆没,9月5日,巷战结束,安庆失守。《官文、曾国藩、李续宜、杨载福、多隆阿奏》,《方略》卷273,页12—16。陈玉成、黄文金,杨辅清等各部援军,退师集贤关外,各回原地。于是,前后历经两年之久的安庆保卫战,以太平天国的惨重失败告终。清廷闻捷,大加封赏,官文、曾国藩“调度有方”,分别赏以太子太保衔、太子少保衔,赏胡林翼以太子太保衔,并给骑都尉世职,李续宜赏穿黄马褂,杨载福、多隆阿赏以云骑尉世职,《方略》卷273,页17。曾国荃因围攻安庆“智勇兼施”,赏加布政使衔记名按察使,并赏穿黄马褂,曾贞干以同知直隶州尽先选用。《方略》卷273,页22。不久,曾国藩亦进驻安庆,胡林翼回武昌后,呕血甚多,9月30日死于武昌,被清廷追赠总督,予谥文忠,李续宜、彭玉麟分别升为湖北巡抚和安徽巡抚。《方略》卷274,页17。(二) 湘军围城拒援战略评议纵观曾国荃所部湘军围困安庆,历时两年之久,主要采取长围久困的战略方针,不攻坚,不出战,唯坚守营垒,密困安庆。湘军不仅有效地围困安庆守军于城内,使之终不能出,迫使陈玉成多次进援,又以重兵拒援,逐次消灭陈玉成兵团主力,成功地挫败了太平天国进援行动。曾国荃控制长江,以陆师构筑长围,不仅封锁安庆守军,而且阻遏援军突破包围圈,使湘军在有利工事上攻坚拒援。这样,尽管太平军援军多次发起攻击,试图与城内守军会合,打破敌军围困,但是终因内外联络不便,接济又断,未能沟通解围。安庆终于沦入敌手。二天京上游重镇相继失陷1861年9月安庆失陷以后,曾国藩即由皖南东流进抵安庆,筹划进军金陵和围歼太平军。为巩固后方,他决定先肃清长江一带的太平军,随后沿江直压天京,一举歼灭太平军,即所谓:“用兵之道,可进而不可退,算成必兼算败。与其急进金陵,师劳无功而复退,何如先清后路,脚根已稳而后进。”《遵旨通筹全局折》,《曾文正公全集·奏稿》卷15,页34。因此,湘军攻占安庆后并未直接进攻天京,而是乘胜肃清后方,先后攻取天京上游的许多重镇。(一) 清军肃清后方安庆失陷以后,陈玉成遂统军由石牌撤退,绕道宿松,抵达鄂北黄梅,循皖、鄂边界北进,原拟到鄂北德安、襄阳一带招兵,以图恢复。无奈大败以后,军心散乱,兵将怯于远征,纷纷由六安州而赴庐州,陈玉成对此无法强行,也即取道英山、六安,前往庐州。《李秀成自述》,《太平天国》(二),页820。此后,陈玉成所部则成为与天京及江南太平军完全隔离之孤军,独立转战于皖北。同时,杨辅清、黄文金等部援军则退回皖南。湘军乃趁太平军撤退之时,迅速抢占各地,以巩固后方基地。9月6日曾国荃、多隆阿督军平毁集贤关内外太平军营垒。而后,多隆阿又令候补副都统穆图善进取桐城,9月7日太平军被迫退出桐城,撤向庐江县。《官文、曾国藩奏》,《方略》卷274,页8—9。9月11日署知县陈元泰力复舒城,守将皈天燕被俘杀。《贾臻奏》,《方略》卷274,页35。9月17日庐江守军又退走。光绪《庐江县志》,卷5,《武备》,《兵事》。多隆阿督率温德勒克西等向西追击,9月12日占领宿松县及湖北黄梅。同日彭玉麟水师与署知州李瑜步兵会攻,占领蕲州。9月15日又占湖北广济。《官文、胡林翼奏》,《方略》卷274,页9—10。9月9日杨载福督派总兵王明山、黄翼升等率水陆各军攻陷池州府。《曾国藩奏》,《方略》卷274,页10。9月16日王明山等攻占铜陵。《曾国藩奏》,《方略》卷278,页11—12。先是,湖北德安府太平军于5月5日出城袭击清军舒保、金国琛军,不利。17日舒保、金国琛率军反攻,小胜。20日太平军由北门乘雾击敌,旋退入城。《官文、胡林翼、李续宜奏》,《方略》卷267,页15—17。相持四月之久,终因孤立无援,力不能敌,遂于8月16日放弃德安府,北走应山,经河南东归舒城、桐城。《官文、胡林翼、李续宜奏》,《方略》卷272,页17—19。是时,骆秉章已统湘军道员刘岳昭等部近万人,行抵沙市,以鄂北军情紧急,乃应湖广总督官文之请,留刘岳昭所部4000人在鄂驻守。5月12日湖北随州太平军分三路攻击刘岳昭军,但被击退,此后久不出战。6月12日又出数千人在西门濠外添筑土垒,刘岳昭率军来攻,则退入城内。《官文、胡林翼、李续宜奏》,《方略》卷267,页17—18。德安陷落以后,官文等先后调派舒保马队及都司刘继桢进攻随州,并与刘岳昭部相会合,设计引诱太平军出城,随即马步合力攻击,于11月3日攻占随州府。《官文、李续宜奏》,《方略》卷277,页8—9。余部退至河南固始丁家埠,后又投入苗沛霖军。自陈玉成率军西援安庆以后,留下赖文光驻守黄州,至此,湘军开始进窥黄州,李续焘、彭玉麟督率水师扼截城内守军,相机攻击,成大吉等马步各队驻扎上巴河,多隆阿亦率马步各队在蕲水曹家河会合迎战,9月28日蒋凝学令刘维桢设计引诱太平军出城,随后伏兵四起,枪炮齐施,大败太平军,黄州遂被敌军攻占,《官文、胡林翼奏》,《方略》卷274,页13—14。赖文光率部东走。从此,湖北全省复归清廷统治。(二) 无为失陷在初步巩固后方基地以后,曾国藩仍然采取稳健政策,决定进一步巩固皖北,举兵坚守庐江,占领无为。据守两城,既可阻遏陈玉成救援东路,又可以此作为进攻裕溪口、运漕镇、西梁山、巢湖之基地;而太平军如失无为,则南北联络必断,并失去了一个重要的粮食供应地。因此,双方都注重此地。太平天国调派顶王、朱王率军驻守,又于泥汊口、神塘河筑垒,以为犄角,阻遏清军水师进犯。湘军攻陷庐江以后,即准备攻打无为州,10月4日,曾国藩派候补知府陈、记名总兵李宝贤带安庆陆师6000人自庐江进向无为,是为先锋军。5日又以候补道刘连捷带2000人驻守庐江,曾国荃亲率萧孚泗等陆师会同王明山、黄翼升水师,自安庆顺流东下,督攻无为。是时,陈玉成已自鄂省回抵庐州,10日至三河,筹划阻遏湘军东进。12日刘连捷抵庐江,与陈玉成对峙牵制其东下,以掩护进攻无为之湘军。18日敌军抵泥汊口,“陆师修垒,水师分扎要路,以枪炮火箭火弹近贼垒轰之”。19日又开挖堤埂,大力轰打,守军恐湘军合围,断其退路,乃于是夜向无为州撤走。曾国荃复带水陆各营进攻神塘河,王明山以大炮置两岸,昼夜轰击,22日夜二更守军又被迫撤向无为州。23日天尚未亮,湘军即齐逼无为州城下。先是无为州将领马玉堂妻子在安庆城内,曾国荃执而不杀,以密谕约降献城,马玉堂答应投诚,然而22日阴谋泄露,顶王、朱王将马玉堂锁拿,其部下在城中哄闹,人声鼎沸,适逢敌军突至,几路夹攻,万炮齐轰,当天守军即由北门退出,无为州城又沦落敌手。随后,敌军乃进逼运漕镇。运漕镇位于无为、含山之交,外濒大江,内通巢湖,自1853年以后,即成为太平天国储粮处,从上接济安庆、庐州,从下接济天京,为太平天国南北之锁钥。是时由巨王洪和元、佐将何雅林率领五六千人及炮船数十号驻守。26日曾国荃会商王明山派水师3营至黄雒河,以堵截巢湖出路,并亲率水陆各师进取运漕,守军炮船先败,继而陆军亦卷旗向铜城闸撤退,运漕镇则陷落。11月1日黄翼升、陈派水陆各营进犯东关,亦被攻陷。《克复铜陵县无为州等处折》,《曾文正公全集·奏稿》卷14,页36—39。由是庐州、三河粮运皆绝,太平天国逐渐陷入困境。至此,双方的形势再度发生转变。太平天国失守安庆以后,基本上处于束手无策的状态,听任湘军从容备战,步步进逼。陈玉成由于受到革职处分,以致“心烦意乱”,“坐守庐城”《李秀成自述》,《太平天国》(二),页820。。其北之定远又被袁甲三利用奸细攻陷,守军于1861年12月25日撤向庐州。陈玉成更形孤单,成坐困之势。湘军距天京仅200余里,而李秀成不顾整个战局的逆转,正率大军攻打杭州。可见形势对太平天国十分不利。相反,曾国藩却乘机率军步步进逼,先后占领了天京上游许多重镇,又嫌以曾国荃一军分守安庆、枞阳、庐江、无为、运漕等处尚形单薄,别无进攻之兵,令曾国荃回湘添募6000人来皖,替守各城,抽出现在守兵进攻巢县、和州等处,并与扬州水陆各军联为一气,规复江南。《曾国藩奏》,《方略》卷278,页10—11。11月3日曾国荃回抵安庆,与曾国藩会商增募兵勇进攻天京大计。8日回湘募勇。此后,湘军暂时停止进攻,转而休整部队,增兵募勇,调整部署,为一举攻下天京而积极准备。1861年11月清廷发生辛酉政变,慈禧、奕执掌大权,更加信任曾国藩,11月20日命其统辖苏、皖、赣、浙四省军务,所有四省巡抚、提、镇以下各官,悉归节制,并以杭州将军瑞昌帮办军务,左宗棠驰赴浙江帮办浙江军务。1862年1月30日又委以曾国藩为协办大学士。从此,曾国藩即以全力围攻太平军。三陈玉成殉国与余部进军西北(一) 庐州易帜1. 陈玉成孤守庐州陈玉成自安庆退守庐州以后,以为清军已经攻陷舒城、桐城,必将进犯庐州。鉴于所部兵力仅有数万人,防守庐州已觉单薄,而且还要兼守巢县、和州、通江一路,维持粮食接济。他决定进兵北方、西方数省,广招兵力,规复皖省,屏蔽天京。对此,当时唯有部将赖文光持异议,谏议:“当兹安省既失,务宜北连张、苗,以固京左,次出奇兵进取荆襄之地,不出半年,兵多将广,可图恢复皖省,俾得京门巩固,此为上策。”但是,陈玉成并未采纳此策,除了派马融和、捻军张乐行所部进至淮河以北以外,复于是年冬令扶王陈得才、启王梁成富、遵王赖文光、祜王蓝成春等率军远征河南、陕西。庐州守军更形单薄,不足拒敌,故而赖文光谓:“此乃英王自取祸亡之由,累国之根也。”《赖文光自述》,《太平天国文书汇编》,页558。远征军派出不久,陈玉成于1862年2月15日忽奉天王圣诏,命其与扶王陈得才“进兵取粮”,乃于即日致书陈得才,命其与其他三王商议,从速发兵至下游正阳关一带,接应陈玉成军。然而此时,陈得才等只留少数军队围攻颍州,大军已经远离颍州,挺进皖豫。书系托人转送,被清军截获,未能到达四王处。《陈玉成致赖文光等书》,《太平天国》(二),页744—745。2. 清军合围庐州是时,荆州将军多隆阿率军于2月15日、17日等日由舒城移扎,进至距庐州三四十里一带地方,步步为营,渐次逼城。庐州守军四五万人“分踞四乡”,“窥伺我军营垒”。2月22日总兵雷正绾率领所部移扎二十里铺,副都统温德勒克西等各率马队进扎大蜀山。23日总兵石清吉移扎十八里冈,庐州守军乘机由西门、得胜门出攻而退。守军先于得胜门、西门外修筑石垒4处,设买卖街,并在城东大兴集筑卡4处,长宁河、中庙一带亦筑垒4处,为巢县、巢湖至庐城水陆运粮要路。“垒卡之外,均浚宽壕二三道,环列木城,密布枪炮,意在坚守不战”。3月1日雷正绾等焚毁买卖街。2日夜雷正绾复率队驰抵大兴集,烧毁4卡,天明以后敌军各营齐队直下长宁河、中庙,守将浦详甫率众乞降。4日石清吉等各率所部分攻西门、得胜门4垒,陈玉成急忙派军出援,不胜,西门、得胜门4垒亦被毁平。《官文、多隆阿奏》,《方略》卷294,页18—20。同时,袁甲三督派副将徐等前往庐州城北曹家、古堆、横店等处扎营,整顿地主团练,又令驻防定远之总兵吴秀调拨参将张景春一军,再由临淮抽拨大队派总兵张得胜统带,前往联络多隆阿军,会合夹攻。《袁甲三奏》,《方略》卷293,页22—23。3日深夜袁甲三、都司褚开泰约合附近民练攻陷庐州北面之梁园。10日又攻占梁园附近之香积寺。《袁甲三奏》,《方略》卷294,页13—14。9日新任安徽巡抚李续宜,从武昌亲到安庆督师,策划进攻。《李续宜奏》,《方略》卷295,页19。陈玉成督军固守庐州,力拒攻敌,处境日益困难。27日袁甲三督派总兵张得胜进窥店埠,而店埠系攻打北路营盘之要道,太平军在此苦心经营,“修筑石城,引水为壕”,故而“力难攻拨”。不料守军杨某受练总许宗芳引诱,开门缉盗,不战而退入庐州。总兵张得胜乘势率军直抵城下,冲入石城,攻陷店埠,守将卜某战死。《袁甲三奏》,《方略》卷296,页13—14。庐州府城遂陷清军合围之中。3. 陈玉成撤离,庐州失守陈玉成见多隆阿、袁甲三等率清军围困庐州,于2月23日分发三道紧急文书,向各方求援,要陈得才、马融和、张乐行等返回庐州,“面议一切军机”《英王陈玉成命沃王张洛行派兵来接书》,《太平天国文书汇编》,第200页。。然而此时张乐行、马融和正在督军围攻颍州,陈得才等已进入河南,苗沛霖已经再次降清。而且,陈玉成的三道紧急文书,中途均为清军截获,未能到达。而后,陈玉成又以军事紧急,屡次致书陈坤书统军北援,仍未到达。而陈玉成对此全然不知,仍然闭城固守,三月不出,以待援师。此时,陈玉成已陷于孤立无援的绝境。李秀成军与清军苦战于上海,李世贤据守浙江,杨辅清、黄文金、刘官芳等则在皖南各处与湘军曾贞干、鲍超等部对峙,均不能分兵救援庐州,而陈坤书与洪春元由西梁山、九州渡江作战,又屡屡失败,更不能援救庐州。至于陈玉成所派陈得才等部,乃先后进入河南,消息隔绝,一时难以东返。因此,庐州已不能久守。庐州郡城既大又坚,护城河身甚宽。陈玉成自率四五万人,“婴城固守、倚水为险”,清军很难近逼城下。多隆阿计划挖放河水,以便攻城。1862年3月26日遂令总兵雷正绾率领所部列队东门、南门、得胜门沿河一带,佯作攻城之状;又饬副将朱希广、陶茂林等督兵驰赴东门,总兵石清吉率领五营驰赴西门,均距城里许埋伏,以防守军抄袭后路,再饬所部亲兵4营“多带锹锄,更替挖堤”。自3月27日至29日“连夜出队,决放河水”。陈玉成侦知敌军挖堤放水,乃派兵七八千人由东门、西门分路进攻,均遭袭击,乃知清军有备,旋退入城。袁甲三已派总兵张得胜率勇5000余人驻扎横店,距城10余里。《官文、曾国藩、多隆阿奏》,《方略》卷300,页9—10。已受清廷招抚的苗沛霖派人劝诱陈玉成赴寿州,整军再起,而陈玉成对此竟毫无防备,遂有以后之惨祸。4月26日至5月1日,多隆阿饬总兵雷正绾等进逼庐州南门,“近河沿筑营,扼其要害”,又增修炮台,以大炮昼夜轮番轰城,并将云梯暗运城下,派总兵石清吉、佘福象等营分别列队西门、水西门、得胜门、南门、小东门。5月8日,总兵张得胜也带队至距北门半里处,与多隆阿等会合,合围庐州。《袁甲三奏》,《方略》卷302,页18。又饬雷正绾率队攻打大东门外太平军3座营垒,而后,雷正绾等督率兵勇“拔毁木城四道,填壕架梯而上”。12日夜,陈玉成率军攻打东门清军,希图救援该处守军,旋即循城向板桥河而去,雷正绾、张得胜等率军追击,陈玉成即将板桥河浮桥拆去,向寿州一路奔去。清军由西门、南门、得胜门等处缘梯一拥而上。13日,庐州府城失陷。《官文、曾国藩、多隆阿奏》,《方略》卷303,页26—27。王宗椹天义陈朝旺为多隆阿俘获。4. 陈玉成中计被俘就义,皖北基地沦丧5月15日,陈玉成率导王陈仕荣、从王陈得德、王宗统天义陈聚成、主将向仕才、王宗虔天义陈安成及其亲随20余人统率之余部约三四千人,自庐州至寿州东津渡,距城5里。苗沛霖称病不出,令其侄苗景开前往下蔡一带,设计引诱陈玉成等入城。苗景开一至寿州,即令已叛降清方的余安定开门迎接,陈玉成入城,见余安定伏谒道左,深信不疑,亲率将士二三千人袒怀入城,余部尚在城外,苗景开待其进城,即将吊桥撤去,陈玉成心生疑惧,顿欲出城,苗景开会同署寿春镇游击朱佩会齐兵练,突起拘执,陈玉成等乃被俘获,不久即被解赴颍州胜保军营,其在城外部众又被苗沛霖分散各队调用。《胜保奏》,《方略》卷303,页18—20。沃王张乐行、主将马融和闻庐州失守,陈玉成被俘,即连夜出师,筹划营救,不果。陈玉成被解至胜保大营以后,胜保高坐令跪,答曰:“尔本吾败将,何向吾作态。”又曰:“吾今日死,苗贼明日亡耳!尔犹记合肥官亭,尔骑兵二万,与吾战后,有一存者乎?”胜保默然,予之酒食,劝降,陈玉成道:“大丈夫死则死耳,何饶舌也。”佚名《陈玉成被擒记》,《太平天国史料考释集》,页204。胜保乃解之赴京,至河南延津,得清帝旨就地处决,不必解京。6月4日在河南延津县西教场陈玉成惨遭杀害,敌枭取首级,由总兵博崇武解赴李续宜军营转传楚皖各营。《郑元善奏》,《方略》卷307,页28—29。陈玉成系太平天国后期主要将领之一,英勇善战,屡建战功,他的牺牲和庐州失陷,乃是太平天国运动之巨大损失。从此,太平军在皖北战场的防务全部瓦解,整个西线形势急转直下,曾国藩则能率军东下,不复有后顾之忧了。洪仁谓:“英王一去,军势军威同时堕落,全部瓦解,因此清军便容易战胜。”《太平天国文书汇编》,页555。(二) 余部远征西北1861年冬扶王陈得才、启王梁成富、遵王赖文光、祜王蓝成春等奉命自皖北庐州出发北上,远征西北招兵。1862年1月6日进至淮北颍上县,10日即向颍州府进攻。2月12日陈得才等留军围攻颍州,自率大队由颍州西趋,会同河南捻军首领杨方衡部攻打河南新蔡县。《郑元善奏》,《方略》卷292,页34—35。在此陈得才、蓝成春分军西进,而留赖文光、梁成富一军继续围攻新蔡。陈得才一军离新蔡后,即向汝宁府方向进军,4月2日全军抵达确山县,3日又至泌阳沙河店。《郑元善奏》,《方略》卷297,页4—5。8日前队围攻南阳府,旋又撤围向镇平县一带挺进。《郑元善奏》,《方略》卷297,页26—27。留下梁成富、赖文光一军,屡攻新蔡不下,3月27日夜间,撤围西去。《郑元善奏》,《方略》卷297,页27—28。4月2日进抵确山、泌阳,不久又赶上陈得才、蓝成春所部,联合共进。4月9日四王合攻南阳府城,不克,11日转而西至内乡,由此进入陕西境内。从此开始了远征西北的行动。第四节安庆失陷原因及其后果(一) 安庆失守之严重后果在长达两年之久的安庆保卫战中,尽管太平天国领导集团动员了数十万兵力,并制定了“合取湖北”、五路救皖的战略决策,与清军进行了反复激烈的争逐和搏斗,但是,这一会战仍然以太平军的失败而告终,安庆沦于敌手。这是太平天国后期战史上的一个转折点。太平天国由于安庆失陷,形势每况愈下,湘军乘胜肃清了皖省太平军,先后攻陷天京上游一系列的战略重镇,随后以高屋建瓴之势,长驱直下,进逼天京,太平天国后期战事更趋恶化。洪仁称:“我军最重大之损失,乃是安庆落在清军之手。此城实为天京之锁钥而保障其安全者。一落在妖手,即可为攻我之基础。安庆一失,沿途至天京之城相继陷落,不可复守矣。安庆一日无恙,则天京一日无险。”《洪仁自述》,《太平天国》(二),页853。清军也认为,攻陷安庆“为东南军务一大转机,从此势如建瓴,功成破竹”《方略》卷273,页9。。(二) 安庆会战失败之原因太平天国失守安庆,教训极为深刻,其失陷原因既有战略上的失误,又有会战指导思想上的错误。其一,就战略而言,太平天国始终处于被动保守地位,一切随湘军的转变而转变。湘军主帅曾国藩早在1859年、1860年就制定了攻取安庆的图皖战略决策,同时为了使这一战略决策付诸实现,他所统率的湘军可以抗拒清帝的诏旨,也可以在太平军的积极进攻下而死攻安庆,寸步不让。相反,太平天国领导集团直到湘军进逼安庆以后,才意识到安庆的战略重要性,为防守安庆制定了“合取湖北”、五路救皖的战略决策。但是,这一战略方针的执行却蒙上了失败的阴影,五路大军屡屡受挫,被迫放弃了救皖的战略方针。而且,在许多具体战役的攻守中,湘军可以为了某一城市的得失、战役的胜利,或进或退,始终掌握着战争的主动权;而太平天国则不然,常常不能完成预定的战略行动,也不能作出灵活的反应,因此,缺乏战争的灵活性。成为安庆保卫战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其二,尽管在湘军围攻安庆步步升级的情况下,太平天国领导集团制定了救皖策略,但是在这一策略的执行中,各部太平军缺乏相互配合、联系和统一行动。相反,他们在战争行动中,各自为战,互不统属,相对独立,这种分散、孤立的状态,导致了太平军战斗力的削弱和消息的隔绝。因此,表面看来太平天国动用了数十万兵力,而实际上力量并不十分强大,在敌军的反扑下,连续退却,最后救皖计划也无法实施。其三,由于各部太平军主要将领的势力范围,各有不同,导致了救援力量的单薄。陈玉成的势力范围多在皖北,他历来注重皖北战场,因此,在安庆会战中倾注了大量兵力,积极救援安庆。而李秀成的根据地主要在苏南一带,他图谋通过进一步开辟苏南根据地,扩展自身的力量,因此,较多重视苏南战场,对西援救皖不很热心,以后在洪秀全的严责下才引师西援,也主要是为了招兵买马,扩充势力,以致西进行动相当迟缓,而且在安庆危急时刻,他所拥有的数十万大军却在稍受挫折以后,由鄂返赣,未作战略上的配合,其结果导致了整个战局形势的严重恶化。其他诸路如李世贤、杨辅清等部也大体如此。其四,各路救援大军大多不很坚决,害怕硬仗。陈玉成率部曾经进逼武昌,震撼了整个皖鄂战场,但是在巴夏礼的恫吓之下,中止了进军,以致功败垂成。同样李秀成所部也是如此,从而丧失了进取武昌,截断清军后路,在根本上打破或打乱敌军围攻安庆的战略决策之大好时机,导致了救援安庆的失败。而且,李秀成、李世贤两部还有进逼祁门、直捣曾国藩大营的良机,但是他们仍然未能把握。正是由于太平军主要将领对救援安庆不够果断、坚定,以致数十万人马长途跋涉,疲于奔命,未从根本上给敌以震撼,使曾国藩逃脱了多次覆灭的厄运。因此,未能扭转整个战场的被动局面。其五,再析湘军之进军。曾国藩、胡林翼等领导的湘军,在图皖战略决策的指导下,以攻取安庆为首要任务。他们不仅围绕安庆规划了整个进军部署,而且也多方布置了各个战场的兵力任务,相互联系,既有全局性的策略,又有各个战役的具体规划,诸如曾国荃就根据曾国藩的指示,不攻坚,不出战,长期围困安庆,一直是深沟高垒,静待战机。正是这一系列策略、规划的良好结合,才使湘军得以顺利进军,攻陷安庆。第二章太平军进取浙江第二章太平军进取浙江第一节浙江战事之历史回顾一浙江的战略位置和太平军两次入浙(一) 浙江之战略位置与军事布局浙江地理位置非常重要,“负山跨海,夙号奥区,物产丰饶”王定安《湘军记》卷11,岳麓书社1983年版,页157。,向来被称为“东南财赋之区”,为历代统治者垂涎。浙江的杭、嘉、湖,江苏的苏、松、常、镇等七府,“约其土地虽无一省之多,计其赋税实当天下之半”刘锦藻《清朝文献通考》卷13,页7614。。因而,浙江历来是清朝严加控制的地区。清朝驻防在浙江的正规军包括驻防满洲八旗和绿营。八旗由杭州将军、都统统率,共约3000名,分驻杭州和乍浦。绿营兵号称4万,分扎于各府县。杭州将军成为浙江实际上的最高统治者,杭州10个城门的锁匙,都由他控制。清朝通过在各地的驻军制度,构成镇压浙江人民反抗的军事网络。太平军占领南京,威震江南。江南大营负责防堵太平军东进苏浙。向荣虽为钦差大臣,但他并未兼任两江总督,因此对地方行政无权控制,这就给他造成了诸多不便。大营每月需20余万两军饷,更是无处措手,他只得委身向地方督抚请求接济。浙抚黄宗汉建议清廷批准,由“浙江省每月解银六万两,江西省每月解银四万两,广东省每月解银十万两”《向荣奏稿》卷8,《太平天国》(八),页406。。咸丰四年,浙江解往大营的军饷为60万两,江西12万两,而广东130万两全数未解。浙江一省就几占大营该年度军饷140余万两的一半。《向荣奏稿》卷8,《太平天国》(八),页406。造成“金陵军饷专赖浙江接济”的局面。《向荣奏稿》卷10,《太平天国》(八),页516。因此,向荣倾力护卫浙江安全。黄宗汉承认,正是“大营一军在大门外把住”,太平军才未能“侵入内地”。他认为,苏浙接济江南大营军饷,“是第一策”《何桂清等书札》,页128。。可见,江南大营与浙江之间实际上形成了一种互相依存的关系。太平军西征,势力达到了皖赣边境,逼近浙西。黄宗汉采取“外援邻封,内固本境”的防御方针,“严防昌化、淳安两路,并声援徽(州)”《何桂清等书札》,页111。。1854年秋,何桂清接任浙抚,仍“以保邻封徽、宁为要”《何桂清等书札》,页6。,大力督办浙江防务。浙江防务主要由“三防”构成,即“宁防”、“严防”、“衢防”。“衢防”设在衢州、常山一带(也称“常防”),主要“防江西、福建之冲”。“严防”设在严州(今建德)一带,与“徽防”相表里,以“防绩溪、婺源之冲”许瑶光《谈浙》卷1,《太平天国》(六),页570。。三防之中,“最要者莫如宁防”许瑶光《谈浙》卷1,《太平天国》(六),页570。。“宁防”又叫“徽防”,包括皖南的宁国、徽州二府。这是浙江门户,“徽、宁无忧,浙亦无忧矣”《何桂清等书札》,页22。。何桂清与向荣关系密切,把江南大营恃为浙江长城,遂“不分畛域”《何桂清等书札》,页28。地供应军饷。向荣则派提督邓绍良率重兵扼守宁国,兼顾“徽防”,宁国的驻兵共逾万人。《何桂清等书札》,页11。江南大营把浙江的防务纳入了其总体军事部署。浙江也派晏端书、张芾坚守徽州(后晏端书回浙,徽州事务乃由张芾独立主持),使宁、徽联成一片。宁国、徽州虽非浙地,但“宁防”是为浙江而设,粮饷、军火都由浙江负责供给。可以看出,以邓绍良为主力的清军在皖南的防务,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屏障浙西的作用,正如何桂清云:“徽宁虽赖浙保全,其实赖向帅之劲旅冲锋破敌。”《何桂清等书札》,页24。江南大营有双重的军事目标:攻占天京与力保苏浙。向荣攻取天京虽无进展,但太平军也未能进向苏浙。在1856年江南大营溃决后,何桂清上疏为向荣开脱,说:向荣“事事统筹全局,无论何处(紧)急,援师立至,逆匪屡窜徽宁,亦畏大营援剿之兵,不敢深入苏浙,财赋重地均有磐石之安,故能供亿京储,接济粮饷,撑住(柱)至今,皆向荣力也”《浙江忠义录·戴熙传》,卷4。。可见,浙江、苏南一时保全,应归结于江南大营的防堵。咸丰帝还谕令前兵部侍郎戴熙任浙江团练大臣,在杭州设立了“协防局”,举办团练,“修建浚壕”,构筑炮台工事,强化治安。《向荣奏稿》卷12,《太平天国》(八),页644。地方绅士也纷纷举办团练,如在籍道员赵景贤举办团练于湖州,办起团练总局,并于各地设立分局,湖州团练后来成为在浙江对抗太平军的重要武装。可见,太平军要进取浙江,就必须摧毁以江南大营为主力的宁防清军,才能实现自己的目标。1860年以前,太平军曾于1855年、1858年两次入浙,现简单回顾一下其经过。(二) 太平军首次入浙1855年春,九江、湖口大捷后,罗大纲率部在赣广信、饶州发展,对浙西构成沉重的军事压力。但湘军驰援,堵截罗大纲,4月19日,殿前二十六检点范汝杰自皖南婺源增援赣东。5月5日,占领兴安县。次日,弋阳失守,罗大纲走兴安,与范汝杰会合。5月7日,太平军放弃兴安,范汝杰返回德兴。翌日,罗大纲占领广信。5月11日,湘军反攻,攻陷广信。12日,罗大纲转进玉山,兵锋直指浙江衢州,苏、杭震动。闽浙总督王懿德判断太平军意在图浙,奏称:(太平军)垂涎江浙已非一日,现在徽州失守,浙省四路可通,若不厚集兵力,不足以保障。《王懿德奏》,《方略》卷124,页39。他急遣清军驰援,已是缓不济急。5月13日,太平军乘虚进向浙江常山,遭到曹会关、屏风关之清军阻滞,遂绕过二关,从小路进入常山。“衢镇兵溃,台勇乘机抢掠,“饱掠而走”,知府徐黼庭,“在常设防,以舟作寓,舟中有妓”许瑶光《谈浙》卷1,《太平天国》(六),页563。,一闻太平军至,便乘船逃跑。但太平军并未占领常山县城,而由西境七都、球川、黄冈一线于5月15日攻克开化。17日,又入遂安,经白渡、航头出白沙关,18日退出浙江,进入皖南,与范汝杰部太平军再度会合。战史表明,太平军首次入浙并无开拓基地的战略意图,罗大纲只是为了由江西转往皖南而途经浙江,纯属军事过境性质。当时太平天国上游军事重心在江西、湖北,天京、镇江战场也较吃紧,还没有力量经略浙江。而且,向荣对苏浙饷需基地竭力防守,轻取浙江,难以奏效。太平军途经浙江,“于旬日间连陷三城”《方略》卷126,页31—32页。,打破了浙江官绅几年来一直吹嘘的“浙江无事”的神话。太平军入境时,浙东各郡官绅一片震惊。溃散兵勇四处奔逃,闹得混乱不堪。太平军冲破衢防,对宁防和严防也产生了很大的冲击,从此官绅们原有的三防体系坚不可摧的虚骄心理被一片恐惧所替代。他们在太平军离开浙江后,尚心有余悸,亡羊补牢,着手加强常山的防务。原先浙江布防的重点放在“宁防”,自此以后,改以常防为重,许瑶光《谈浙》卷1,《太平天国》(六),页564。福建漳州镇总兵饶廷选奉诏援浙,驻兵常山。向荣也不惜抽调江南大营中的兵力,驻防常山。1858年,安徽、江西的兵勇复往增援,以加强赣、浙、皖三省边境的兵力集结。清廷也加强了在皖南的防务措施,1855年6月28日命添设按察使衔皖南道道员一名,皖南镇总兵一员,首任道员为石景芬,总兵为豫祺。(三) 石达开部东进浙江石达开出走后,率精锐之师经皖南、入江西,于1858年4月15日,进占浙江江山,遂兵分三路:一路向北挺进,22日攻占常山,28日克开化,6月23日一度占领寿昌;一路由石达开率领,围攻衢州,太平军久攻不下,攻坚拒援,多次受挫;另一路由国宗石镇吉率领,活动于处、金地区,进展迅速。7月14日,石达开在久围衢州不克的情况下,乃率部撤围南趋福建。石达开部在浙江的军事活动,引起清廷的震惊,乃以总兵周天受督办浙江军务,江南大营援军持续驰往,挫败了石达开经略浙江的行动。二1860年的浙江战事(一) 李秀成一克杭州1860年初,太平天国决定“围魏救赵”,由李秀成奔袭杭州,攻其必救,迫使江南大营分兵援抗,再围歼大营,以解京围。李秀成于2月10日由皖南广德轻装疾进浙江。29日,与李世贤会师于浙江安吉,太平军旋即在梅溪堵截清总兵李定太,清军溃走湖州。3月3日,太平军乘胜攻占泗安。5日,斩清都司于长兴虹星桥,胜利攻克长兴。之后,太平军分为两支:一支由李世贤率领攻打湖州,以牵制清军;一支由李秀成亲自率领,直扑省城杭州。3月9日,李秀成攻取武康,沿山径小道,潜师深入,如入无人之区。11日上午太平军兵临杭州武林门外,浙江巡抚罗遵殿慌忙向江南大营呼救。江南大营统帅和春、张国梁,急忙派张玉良火速援浙。太平军在武林门外暗挖地道。3月19日黎明,“地雷迸发,城崩数丈”光绪《杭州府志》卷44,《兵事考》,页19。。李秀成督师进入省城,第一次胜利占领杭州,巡抚罗遵殿等文武官员毙命。张玉良等率江南大营援军13万人驰近杭州后,李秀成立即于3月24日主动撤离杭州,经余杭、临安,循天目山,走小路北趋孝丰,与各路大军汇集于皖南,打响了二破江南大营的战略会战,并一举摧毁江南大营。太平天国的“围魏救赵”之计得以实施。(二) 活动于杭、嘉、湖、严(州)等地二破江南大营之后,太平军大举东征苏南,李秀成企图进占上海。为了切断上海周围的交通线,忠王决定进取浙江嘉兴,遂发生激烈的战事。6月13日,李世贤率军进占吴江,次日又攻下平望,兵锋直逼浙江嘉兴。15日,太平军进抵嘉兴,大败清提督江长贵部,清嘉兴知府张玉藻弃城逃跑,太平军轻取嘉兴,由陈坤书、陈炳文等镇守府城,在上海、浙江之间打进了一把楔子。浙江巡抚王有龄不甘心嘉兴丢失,拚命组织力量反扑。是时,从无锡、苏州溃退至杭州的清提督张玉良,“收集溃勇万二千人,编列成军,以图嘉兴”许瑶光《谈浙》卷2,《太平天国》(六),页576。。王有龄为之“造器械,制篷帐,配药弹,筹口粮,雇舟楫”许瑶光《谈浙》卷2,《太平天国》(六),页576。,大力支持张玉良反攻。7月5日,张玉良自杭州逼近嘉兴。之后,多次进犯,均被陈炳文击败。7月29日,清军进犯嘉兴小西门时,太平军出战失利,嘉兴几不能守,丢弃白银、钱物佯退,清军拚命争抢,顿时一片混乱。陈炳文指挥太平军反攻,大败清军,张玉良遁走。太平军终于反败为胜。8月2日,张玉良稍加整顿后,复犯嘉兴,又被太平军击退。15日,张玉良第三次猛攻嘉兴,用炮轰塌城墙5丈,太平军勇猛拒敌,双方相持。陈坤书、陈炳文又向尚在上海的李秀成求援。李秀成于8月24日取道松江、青浦,援救嘉兴。28日,分遣陶金会攻占嘉善(旋退出)。31日,李秀成进占平湖。9月3日,进抵嘉兴。次日,李秀成与张玉良在嘉兴城外连续激战5日,大败清军,张玉良逃往严州。李秀成决定乘胜发展,9月8日,遣李世贤向各县进军。9日,克石门,斩清知县李宗漠。11日,又占据桐乡,18日再占嘉善。陈坤书等也于19日再占平湖。这样,嘉兴终于解围,府境大部分州、县归入太平天国版图,并和苏南基地联成一片,切断了浙江与上海清军的联系。为了牵制浙江清军北援,配合李秀成进攻上海,1860年7月,英王陈玉成部也一度进入浙江北部。7月28日,陈玉成经长兴、安吉占据于潜(5日后退出)。8月2日,进占临安,5日进逼余杭,进至卖鱼桥,军锋直指杭州。次日,陈玉成部进攻杭州,被清总兵刘季三击退。是时,安庆军事吃紧,陈玉成乃于8月9日退出余杭,经临安、孝丰往安徽广德。第二次西征战幕揭开后,李世贤回师浙江,1860年10月16日,自徽州进入浙江淳安。20日,进占严州府城,击毙清副将封九贵。11月11日,李世贤图谋北攻杭州,首先在严州大败张玉良,乘胜扩大战果,西占寿昌,东占桐庐。16日,李世贤占据浙江新城,清总兵刘季三败退富阳。太平军步步逼近杭州,20日,攻占临安,乘胜进攻富阳,斩清副将刘芳贵。21日,克富阳,又斩清总兵刘季三及都司张顺等,兵锋直指余杭。至此,江南大营残余迭次就歼。26日,李世贤扑攻杭州,不克。28日,为了参加西征,侍王北进,迭次围攻湖州府。由于清军城防坚固,乃于12月7日,撤围西去,复入安徽徽州。总的来说,在大举经略浙江前,李秀成兄弟1860年在浙江的军事活动,基本歼灭了江南大营残部主力,浙江清军只剩下屡遭歼击的张玉良兵团尚有战斗力,勉强支撑着防务。这样,1年后,李秀成兄弟进取浙江的军事障碍大为削弱,形势十分有利。第二节太平军克复浙江一太平天国战争重心的转移(一) 李秀成兄弟消极迁延1861年是太平天国战争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一年。这一年,既有安庆的失守,同时又有浙江根据地的新开辟,太平军在天京上游的失败与在天京下游苏浙地区的暂时成功一并到来。安庆是屏障天京的一个坚固堡垒,安庆失守,湘军就可以顺流而下,直捣天京,并危及天京的安全,战争双方都深深意识了这一点。二破江南大营之后,太平天国领导集团犯下了一个无法弥补的战略错误,即他们没有接受英王陈玉成援救安徽的正确建议,而是派忠王李秀成率大军东征苏、常。虽然东征苏、常取得了一定的成功。但是,如果我们认真考虑一下当时的严峻形势,就不难得出如下的结论:东征苏、常不仅超过了预定的一个月,而且更重要的是,由于错过了良机,军事重镇安庆已处在湘军各部的重重包围之中。1860年9月下旬,为了解救安庆之危,天王决定再次借用“围魏救赵”之计,分兵五路,进攻武昌,把战争的烽火引向湘军空虚的后方基地,攻其必救,以调动围攻安庆之敌,使安庆之围不救而解。然而,不幸的是,由于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制约,救援安庆的计划落空。1861年9月,安庆陷落,陈玉成兵团被歼。从此湘军掌握了天京上游的军事主动权,太平天国的战争重心遂由天京上游东移至天京附近及苏浙战场。前已论述,在安庆会战中,李秀成、李世贤兄弟表现消极,给会战带来了严重后果。李世贤本来在“五路救皖”的计划中,承担一路,负责“横渡鄱阳湖,经南昌义宁州入湖北,进攻武昌南面”。但李世贤并未认真执行这一计划,1860年秋冬,所部还活动于皖浙边境,直到1861年春才由皖南进入赣东北,以迎击湘军左宗棠部。侍王有自己的算盘,欲图闽浙以为自己地盘。当他与左宗棠作战,稍遇挫折,即停止援皖行动,于1861年5月3日转而大举入浙,拉开了太平军经略浙江的序幕,并在浙江取得了暂时的局部胜利。李秀成兵团是攻武昌以解安庆之危的南岸主力军。但李秀成对这一计划消极拖延,以致错过时机,不能与陈玉成兵团定期会师武汉,解安庆之围终成画饼。1861年7月上旬,李秀成的数十万人撤出湖北,折入赣西北。当时安庆正危在旦夕,李秀成居然不顾安庆会战,率部东趋,避开湘军兵锋。安庆陷落后,李秀成认为,“安庆既失,救援莫及,江西劲敌当前,不易得手”,乃于1861年9月率大军与李世贤合力经略浙江,把战争重心转向东线。(二) 李秀成兄弟合力经略浙江清廷在江南大营再次溃败之后,不得不重用汉族官僚,把镇压太平天国的重任交付于曾国藩及其湘军身上。1861年6月,清廷命曾国藩署理两江总督,不久,转授实缺,膺任钦差大臣,为前线最高统帅。曾国藩一直把战略重点放在天京上游,即使苏南危急,浙江报紧,也坚持“非皖莫顾”。既然湘军倾力东犯,太平军就必须迎头痛击,力争上游。天王为此整合了战略方针,但李秀成不愿实施,把战略重心放到经营苏浙上。其实,李秀成对力争上游丧失胜利信心,在他看来,上游经济残破,没有大的战略价值。湘军凶悍,自己不是敌手。李秀成两眼盯着浙江,粮食充裕,物产丰盈,可以扩展兵力,再与湘军决战。而且太平军占领浙江之后,就可能攻取上海、宁波等通商口岸,就可以征收关税,与外商贸易,购置新式枪炮和轮船,便于消灭湘军水师。安庆失守,李秀成兄弟攻取浙江,把重兵放到东线。曾国藩乘胜在皖北扫荡陈玉成残部,并沿水路东进,直趋天京近郊,同时,李鸿章、左宗棠分取苏、浙,东线战事逐渐激化。于是,战争双方都把力量集中在天京与苏浙地区,展开最后的决战。二李世贤督师入浙(一) 由赣入浙为了牵制皖赣境内的清军,1861年2月,李世贤率部由徽州进至婺源,并屯兵于青华街。婺源地处皖浙赣边境,战略地位重要,为双方必争之地。当时左宗棠率5000名湘军游击于湘赣边界,以拱卫江西腹地,闻太平军至,即移营堵截。太平军顽强固守,左军乃出预备队增援,并准备乘胜薄城。太平军几不能守,于是主动撤离,主力由中云进抵乐平境内。左宗棠跟踪追至乐平。3月21日,两军在乐平柳家湾交战,左军获胜,太平军败走。4月,李世贤率部进逼江西景德镇,左军溃败,左宗棠匆忙逃至乐平布防。李世贤胜利之后,滋生轻敌情绪,以为左军不堪一击,冒险疾进,率军进攻乐平,企图一举攻城。但被早已严阵以待的左军击败。杜文澜记述乐平之战的情景,说:(左宗棠)以景德镇复陷,拔营赴乐平,三月初五日(即公历4月14日),贼至桃岭塔、窥涌山,为各营击退。初十日(4月19日)复率大股由龙珠、桃岭拥至,我军按兵不为动矣。其懈,奋勇突击,追奔二十余里。十三日(4月22日)伪侍逆李侍(世)贤挑悍贼进逼乐平,连垒十余里。左宗棠督诸军开城出战,人马如疾风怒涛。贼骇愕,不知为计,我军纵横荡决,斩四五千级,烧贼垒二十余座。贼大溃,侍逆易服遁去。杜文澜《平定粤匪纪略》卷11,页10。杜氏所记未免夸大,左宗棠兵力不多,“斩四五千级”,显系失实。但乐平之役确实是李世贤的重大失利。侍王麻痹轻敌,仅派部将李尚扬追剿左宗棠部。李尚扬初战失利,李世贤即率大军援救,但为时已晚。左宗棠乘胜攻陷了景德镇,从而解除了太平军对祁门大营的威胁,策应了主战场安庆的会战。乐平战败后,李世贤主动撤离江西,决定由广信、玉山转取浙江。其时,清军衢防由李定太防守,张玉良则驻兵于严州及兰溪等地。由于徽、宁已于1860年秋被太平军占据,浙江完整的三防体系已不复存在,相反,它陷入苏、皖、赣三省太平军的战略包围之中。无疑,这给李世贤进攻浙江提供了便利。在进入浙江前夕,李世贤先后会合了从石达开处返归的谭体元部以及原天地会谭星、周春、陈荣、林彩新等花旗军,兵员逾10万,实力大增。5月3日,李世贤率大军由七都入浙,击溃清副将郭启举军,占领浙江常山县城,正式揭开大举进攻浙江的序幕。为了宣传太平天国的宗旨,安抚民众,减少进军途中的阻力,并揭露清廷的腐败,李世贤飞檄浙江,谕称:本藩恫在抱,胞与为怀,尝念率土之人民,本中国之苗裔,故于一路师征,不但倾心来归者抚之以德,即临敌投顺者亦待之以恩。……如有团练等事,速宜早早解散,倘若执迷不悟,为匪为逆,抗拒王师,本藩定当遣发雄师,痛加诛剿,决不稍有姑容。《侍王李世贤劝四民诚心向化纳贡投诚谆谕》,《太平天国文书汇编》,页130—132。谆谕突出了满汉民族矛盾,与太平天国兴起初期的东、西王发布的三篇诰谕主旨相似,说明太平天国的主要目标没有改变。太平军以常山为基地,5月4日,即向江山县城进发。由于500名防军调往常山守御,江山防御益形空虚。为了阻止太平军占领江山县城,知县崔拟在距江山县城25里的大陈集众堵击。但崔刚“行至中途”,太平军“大股已由常山而来,拥至西山一带,分路窜进县城”《瑞昌、王有龄奏》,《方略》卷264,页1。。进天义范汝增、宝天义黄呈忠、轮天义练业坤旋即占领江山。与此同时,李世贤分军占领了开化县城及马金街。于是,浙赣边界被撕开缺口,太平军得以长驱直入,向浙江腹地挺进。5月5日,太平军10余万人由李世贤率领分路东进衢州。时闽军总兵曾玉明,副将林文察等军已回福建,衢州只有清总兵李定太部防守,守备单弱。太平军兵临城下,重镇衢州岌岌可危。杭州将军瑞昌、浙江巡抚王有龄忧心忡忡地奏称:(太平军)进逼衢州,该郡文武虽能固守,难保大股不并力再犯。且江常小路北达龙游,南通遂昌,倘仍蹈八年故辙,金处俱属可危,真有防不胜防之虞。《瑞昌、王有龄奏》,《方略》卷264,页2—3。为了保住衢州,瑞昌、王有龄从各地调派2000名兵勇增援,由张玉良亲统大军赴衢州总统诸军,并兼顾龙游、寿昌等地。由于衢州府城易守难攻,李定太拒守待援,各路援军也源源到来。李世贤围攻衢州“六日不下”,遂避实击虚,率军绕过该城,直逼龙游,汤溪。5月26日,破龙游县城,斩知县龙森,翌日又克汤溪,留部将李尚扬镇守。这样,李世贤避免攻坚,改取运动战略,迅速取得效益。大军逼近金华府城,深入浙江内线。(二) 浙中基地的开辟1. 李世贤攻取金华府城金华具有重要战略位置,它“上通衢、处,下接绍兴之诸、嵊,西与严州紧连,其东阳隔台州之仙居,不过数岭……实东浙之腹心也”许瑶光《谈浙》卷2,《太平天国》(六),页578。。李世贤决定攻占金华,作为经营浙中、浙东的基地。为此,侍王采取了南北两翼牵制,西面主攻的战略方针。具体部署是:殷天义徐朗等为北翼,黄呈忠、范汝增、练业坤等为南翼,负责牵制清军,李世贤则亲率精锐从西面进攻金华府城。北翼徐朗部于5月12日占领寿昌,次日又进占龙游、寿昌、兰溪三县交界处的大同镇,以抄袭清军后路。瑞昌、王有龄判断太平军意在谋取金、绍,指出:(太平军)并不直窜严州,而旁犯兰溪,其为垂涎金、绍完善之区,已可概见。《瑞昌、王有龄奏》,《方略》卷265,页2。于是,他们被动反应,速调张玉良率陆师回防下游,遣炮船驶赴严州江面,以及驻泊龙游、兰溪。但均为北翼太平军牵制。南翼太平军乘机转入反攻,自江山湖口出发,进占遂昌、松阳等地,从南面包围金华。金华府城凭恃横跨婺江的通济大桥沟通南北,自明清以来,通济桥就成为金华府的城防要隘。5月26日,清金华知府王桐闻太平军由衢州直趋而来,慌忙奔至兰溪,向张玉良求援。张玉良先遣参将刘元领兵5000名,与金华防兵合营防守通济桥。28日,张玉良亲“率百骑至,议拆毁附城桥,与商绅不合,遽返”李应珏《浙中发匪纪略》,《江浙豫皖太平天国史料选编》,页205。,煞手不管府城防务。金华危如累卵。还未等到南北两翼太平军合围,李世贤就于28日遣其部将刘政宏带精兵2000名,逼近桥南。太平军的突然到来,清军大为惊惶,刘元仓促应战,妄图阻挡太平军过桥。围绕争夺大桥,双方展开激战,清军溃逃,通济桥终为太平军攻下。李世贤军乘胜进攻城府。知府王桐早已逃跑,守城清军也作鸟兽散。太平军迅速登城,占领金华。金华既克,全浙震动。清朝官吏许瑶光惊呼:“浙东之全局坏矣。”许瑶光《谈浙》卷2,《太平天国》(六),页579。面对李世贤的迅猛攻势,浙抚王有龄束手无策,预感末日来临,哀叹说:“此时巡抚,真不如一穷百姓,何苦!何苦!”《王有龄致吴煦函》,《吴煦档案选编》第二辑,页54。但他还要垂死挣扎。金华失陷消息传至杭州,王有龄急忙召开会议,“延省中诸将入宴,问谁肯往金华者?各默默无一言”许瑶光《谈浙》卷2,《太平天国》(六),页579。。谁也不敢去前线送命。这时,江西援浙总兵文瑞因与王有龄私交深厚,乃自荐率3000人救援金华。6月8日至诸暨,但被“诸暨东乡巨匪何文庆所阻”。21日,文瑞才经浦江进驻金华孝顺镇,分兵扎驻五都曹,图谋反攻金华,并请在籍提督余万清率众助战。7月5日,李世贤遣抚天福杨金正出击五都曹清军,清军抵挡不住,溃败至孝顺镇。次日,文瑞逃回诸暨。接着米兴朝又率2400人,吴再升率2200人赴诸暨。两军早就奉檄驰救金华,但沿途消极迁延,在金华失守、文瑞援救失败后,方才挨到诸暨,根本不敢出击。王有龄反攻金华的意图遂告失败。2. 李世贤分兵攻占金华各州县李世贤占据金华后,为了牢固控制府城,决定及时扩大战果,分兵进占金华附近州县,开辟浙中基地。张玉良在兰溪的日子难过。“兰溪民团愤其平日之掳掠,又以为不救金而回兰,詈之且遏之,欲其返队金华。”许瑶光《谈浙》卷3,《太平天国》(六),页595。张玉良不敢进犯金华,被迫暂退严州。李世贤遣部将谭星于6月1日乘虚攻克兰溪,同日,太平军另部攻克武义,威胁温、处。10日,张玉良率部自严州返回兰溪,与团练打内战,纵兵虐民,“欲报民团之仇,纵部曲掳民财,……下令肆杀,老弱妇女无一得免者,……又纵火大焚其屋,七十里皆灰烬”许瑶光《谈浙》卷3,《太平天国》(六),页595。。上游士民避居兰溪者,无不被杀夺。王有龄“慨叹不已,无如何”许瑶光《谈浙》卷3,《太平天国》(六),页596。。11日,殷天义徐朗自寿昌进占小番岭,并击毙敌参将王浮龙,兰溪、寿昌遂连成一片,徐朗、谭星两军“声息相通”,并与金华成犄角之势。兰溪“为金衢关键,水陆咽喉”《瑞昌、王有龄奏》,《方略》卷266,页37。,瑞昌、王有龄急令张玉良前往督师进犯。17日,两军相遇,太平军在敌阵前筑垒3座,欲约寿昌太平军会攻清军。18日,张玉良令副将熊廷芳进攻兰溪县城,副将况文榜等进攻太平军营垒,双方互有伤亡。以后几天,双方又发生数次激战,形成相持局面。为了加强清军兵力,王有龄令饶廷选带七八百名兵勇前往增援。7月3日起,张玉良与太平军再度开战。5日,饶廷选自严州驰抵兰溪,与张玉良在兰河上下互为声援。8日,新任浙江布政使林福祥率兵勇途经兰溪,被饶廷选留住参与会战,兰溪清军云集。李世贤决心组织会战,期间,自义乌率军到达兰溪,亲自主持前线军务。双方会战意图强烈,战事在中旬展开。清军猛攻兰溪,太平军顽强拒守,多次击败清军进攻,直至22日,战火尚未熄灭,兰溪仍然屹立在清军面前,张玉良等一筹莫展。瑞昌、王有龄只得认输,“攻剿兰溪,拒匪叠胜”《瑞昌、王有龄奏》,《方略》卷272,页1。,企图在兰溪突破、遏制太平军进军势头的算盘落空。李世贤乘胜分兵机动,打乱清军部署,捕捉新的战机。7月22日,太平军沿兰溪西岸下攻女埠,复又由三河至大洋。“该处既可东达浦江,又可下驶严州”《瑞昌、王有龄奏》,《方略》卷272,页1。,太平军兵锋直指严州。而严州正是清军薄弱部位,仅有清副将陈步高防守,兵力单弱。26日,太平军轻取严州,旋即退走。果然,王有龄调整部署,派总兵文瑞分扎浦江、义乌,防堵太平军进军宁、绍;令张玉良守严州;饶廷选屯兵诸暨,会集林福祥各军由浦江会攻兰溪。《瑞昌、王有龄奏》,《方略》卷272,页3—4。29日汤溪守将李尚扬等突然占据龙游,衢州再次震动。王有龄等奏请新授衢州镇总兵朱品隆率湘军驰赴衢州,以接替李定太防守。《瑞昌、王有龄奏》,《方略》卷274,页22。9月7日,徐朗自兰溪进攻浦江,文瑞缩回城内固守。王有龄急派闽勇1400名赴诸暨,归饶廷选指挥,又令副将吴再升会同饶廷选滚营前进,以解浦江之围。他甚至跪着送饶廷选远行。许瑶光《谈浙》卷2,《太平天国》(六),页580。饶廷选进兵,遭太平军痛击,两次大溃于郑义门,饶也受枪伤。“时浦江军不敢出,诸暨军屡溃不敢进,金华无望而绍兴又急”,王有龄乃传檄副将杨金榜率1500人驰援,已是缓不济急。许瑶光《谈浙》卷2,《太平天国》(六),页581。文瑞粮尽援绝,于26日突围而出。次日,徐朗占领浦江。30日,崇天安陈荣占领义乌,翌日又克东阳。太平军横扫金华,兵锋威胁绍兴。3. 李世贤遣军机动处州李世贤一面在兰溪阻滞清军,一面令黄呈忠、范汝增、练业坤等在占领遂昌、东阳之后,南进处州。6月19日,南路军在丽水、松阳边界的堰头大败清军,击毙处州知府李希郊,廓清进攻交通线。23日,太平军占领处州府。黄呈忠奉侍王令,撤出处州北上,于6月26日占领缙云。在此前一天即25日,李世贤又令武义太平军东进,占领永康。27日,黄呈忠等与侍王在永康会师。看来,李世贤暂时尚未有经营温、处的打算,南下处州的机动是为了牵制清军,任务完成后,便纷纷北上,集结金华府境。清军趁机复踞处州、缙云、遂昌、松阳、宣平等县。7月5日,永康太平军前往金华,金华南部仅有武义为太平军坚守,以堵截清军北上。于是,李世贤开辟了以金华为中心的浙中基地,与皖南、浙北的太平军声势联络,对杭州地区构成三面围困的战略态势,为以后进规浙江创造了有利条件。李世贤在金华建立了侍王府,后来成为浙中、浙东军政指挥中心。4. 嘉、湖、严三府战事1861年5月至9月,在李世贤经营浙西、浙中,建立金华根据地的同时,在浙境尚有以下几支太平军活动,现分述如下:1860年,李秀成分兵占领嘉兴及其附近部分州县。1861年4月6日,嘉兴守将陈炳文联合枪船进占海盐,9日撤出,17日复据海盐。同日,太平军进攻平湖,被清已革总兵米兴朝等击败。《瑞昌、王有龄奏》,《方略》卷264,页6—7。18日,太平军攻下乍浦,击毙清副都统锡龄阿,并乘胜占领平湖。米兴朝等救援不及,退往洙泾,并会商水师提督曾秉忠将各军屯于金山卫。23日,太平军占领石门。“于是嘉兴唯澉浦城孤存一角”,其余均为太平军占领,许瑶光《谈浙》卷2,《太平天国》(六),页577。嘉兴外围得到了初步稳固。辅王杨辅清也曾在浙江湖州一带活动。5月13日,其部将蓝以道由泗安进占长兴,5月26日至6月2日,太平军四五千人多次图攻夹浦镇,遭清军阻截,被迫于8、9两日退走。清军乘胜尾追,于6月16日攻陷“湖州腹地”长兴,并毁平虹星桥太平军据点。《瑞昌、王有龄奏》,《方略》卷267,页45—46。杨辅清遂退往安徽,机动湖州目标未能实现。6月19日—20日,李世贤留在徽州的太平军由于受敌威逼,分兵退入浙江,“一由昌化窜至东源、富山等处,一由绩溪、威坪窜入淳安县城”《瑞昌、王有龄奏》,《方略》卷267,页48。。太平军威胁当时清军防守薄弱的严州,意欲归并寿昌、兰溪太平军,遭到清军拦截。战史表明,上述各部太平军在浙江边境的机动,牵制和分散了清军兵力,在一定程度上配合了李世贤开辟金华基地的战略发展。三浙江腹地的攻克(一) 从李秀成入浙到占领宁波、绍兴1. 李秀成兄弟规取浙江,攻克严州李秀成据有苏南后,就确立了经略浙江的战略意图。但洪秀全、洪仁、陈玉成都主张力争上游,保卫安庆,催调李秀成大军西征。迫于主命,忠王只得暂时放下浙江,参与上游战事,但他消极迁延,保存与扩展实力,导致安庆会战兵力不足、坚城失守、陈玉成兵团被歼的恶果。安庆失守后,他决心不顾上游,返斾实施进军浙江的既定意图。9月下旬,他率几十万大军日夜兼程,以泰山压顶之势,挺进孤立无援的浙江。自此开始了李氏兄弟共同经营浙江的时期。入浙前夕,李秀成在江西收编了从石达开部返斾回京的大批人马。石达开自“负气”出走后,到处流动作战,屡遭败绩,广大将士深感失望,人心思归,童容海、吉庆元、朱衣点等67位将领率军20万,由广西集体返旆。这支部队能征善战,于9月经湘转战到江西铅山(今河口镇)附近,与李秀成大军会师,统归忠王指挥。这使李秀成势力大为扩展,号称70万将士(即所招士兵30万左右,亲兵10多万及返斾回京的20多万人)。随着陈玉成兵团溃灭,李氏兄弟成为太平天国最大的实力集团,苏南、浙江被他们视为当然势力范围。李秀成兵分三路进入浙江。一路于9月25日由玉山占据常山,一路由广丰进军江山境内。李世贤已经在夏天攻据金华,此时加紧策应李秀成入浙。龙游太平军也四处机动,威胁衢州,牵制与骚扰清军后方,有力配合李秀成正面突破。《庆端奏》,《方略》卷277,页9。第三路太平军于9月28日进入开化县,10月3日抵达遂安。光绪《开化县志》,卷6,《兵防考》,《兵事》。太平军重兵压浙,清朝文武大难临头,只得绝望挣扎。闽浙总督庆端急调总兵林文察统带新募台勇2000人进援江山,已革道员李元度率军8000人自玉山堵截太平军。又飞咨曾国藩,派尚在浙赣边境的总兵鲍超率湘军就近声援,《庆端奏》,《方略》卷277,页9—10。以拦截太平军入浙。但曾国藩意在肃清上游,在赣边采取守势,对援浙反应冷漠,庆端呼救成了具文。李秀成兄弟联手行动,忠王率军进围衢州,侍王则进取严州,从南北两面突破,目标是歼灭浙西清军主力,开拓衢、严、金三府基地。10月5日,李秀成围攻衢州,清总兵李定太顽固力守,连攻6天未下。李世贤同时在严州城外,与张玉良军激战,一时未决胜负。这样,二李分兵均未实现预期目标。只得调整战略,集中兵力,先图严州。11日,李秀成撤衢围,经汤溪、兰溪北趋入严。先二日,常山将士亦弃城赴严州。二李在严州城外会师,磋商军事,向清军发动猛烈攻势。张玉良不敌,由水路驶遁。20日,太平军胜利四克严州,打开了新的战局。根据二李严州会商,太平军开辟了金华、严州一带基地,遂分遣重要将领向浙江腹地分路进军,而以攻克杭州、宁波为战略重点。李秀成进向浙江北部,与所辖苏南领土相连;李世贤则在浙东、浙南经营。之后,太平军几路大军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迅速席卷全浙。2. 范汝增、黄呈忠攻取宁波占领严州后,李世贤即遣范汝增、黄呈忠率军进攻宁波。范、黄的第一个进攻目标是诸暨,“杭州恃绍兴为左臂,诸暨实杭、绍之咽吭,诸暨有失,则绍兴必瓦解,而杭州无独全之理”宣统《诸暨县志》卷15,页16。。可见,诸暨得失,关系着杭、绍的安危。早在李世贤占领金华后,万余清军就云集诸暨,由浙江提督饶廷选、布政使林福祥严密布防,以堵截太平军北进绍、杭、宁三府。《王履谦奏》,《方略》卷279,页5—6。10月27日,李秀成攻取萧山,严重威胁杭州,饶廷选、林福祥被迫率军由诸暨退守省城杭州,清军在诸暨的防守一时相当薄弱。10月29日,太平军乘机轻取诸暨。莲蓬党首领何文庆率众在此起义,被并入黄、范大军的序列。何文庆所部莲蓬党拥有数千信徒,会党成员基本上是穷苦农民,由于他们熟悉浙东地形,在太平军攻取宁波时,起了向导和先锋的作用。接着,太平军兵分两路奇袭嵊县,11月9日克城,由周胜富驻守,以备后应。12日,范汝增克新昌,太平军势力已延及宁波边境。范、黄当即决定以嵊县、新昌为基地,兵分两路,以钳形攻势夹击宁波。即由范汝增率军自嵊县陈公岭走山路攻奉化,从南面包抄宁波后路;黄呈忠、何文庆走塘路经上虞、余姚、慈溪、镇海,从北面进逼宁波。许瑶光《谈浙》卷3,《太平天国》(六),页600—601。范汝曾击溃奉化团练的阻击,11月27日,顺利占领奉化,令吕林德防守县城,又以降将单木兰率铜刀会百余人为前锋直趋宁波。12日初,兵至宁波城下。黄呈忠所部在进攻余姚时,途经清风岭,遇到嵊县北乡地主团练三十六社的顽固抵拒。清风岭“岩石峻险,下瞰深渊”,易守难攻,太平军“徘徊数日不能进”。11月21日,起义民众陈文潮引黄呈忠潜师迂回,分绕渐水岭、孙家岭,抄过清风岭之背,得以避开团练。团练发觉后,即跟踪追击,被太平军击退。黄呈忠旋又击溃谢敬的黄头勇,23日,占领上虞,斩知县胡尧、戴映廷。次日,由余姚起义佃农十八局黄来昌等引导,黄呈忠军克复余姚,兵锋直指慈溪。26日,慈溪知县牟温典借乞求援兵为名遁往宁波,县城空虚,28日,慈溪为义民陆心兰引何文庆占领。12月9日,镇海北乡义民范维邦响应太平军。何文庆进据镇海,何因功被封为志天义。许瑶光《谈浙》卷3,《太平天国》(六),页602。至此,南北两支大军在12月上旬已圆满地完成了南北夹击、围困宁波的战略部置。清朝官吏许瑶光惊叹:太平军“不直走宁波,而先窜陷四围之邻邑属邑,大局包抄,计亦狡矣”许瑶光《谈浙》卷3,《太平天国》(六),页601。。在黄、范两军钳形攻势威胁下,孤城宁波岌岌可危。宁波是浙东的军事重镇,又是重要的通商口岸。许瑶光说:“宁波以新昌、嵊县、上虞为背,以奉化、慈溪为左右手,以镇海为出海之咽喉。”许瑶光《谈浙》卷3,《太平天国》(六),页601。现在太平军已经翦除了宁波的脊背与手臂,控制了宁波出海的咽喉,对府城构成包围态势。而宁波防守的清军不足4000人,《薛焕奏》,《方略》卷280,页8。根本不是太平军的敌手,看来,太平军攻克宁波只是时间问题了。但是,由于宁波是通商口岸,外国侵略者在甬江北岸设有居住区,建立侵略据点,因此太平军进军宁波,外国侵略者将会作出强烈反应。围绕着是否攻取宁波,太平军与外国侵略者进行了一场针锋相对的外交斗争。1861年初,太平天国与英国谈判,达成协议,1年之内不进攻上海。美国要求太平天国同意不进攻所有通商口岸,被拒绝。但美国等列强决定保卫通商口岸,阻止与干扰太平军进入口岸的行动。宁波是它们的重要试验场。4月,嘉兴太平军攻克乍浦,英国驻华海军司令何伯(Vice Admiral James Hope)即于5月8日向舰长丢乐德(Roderick, Dew)发出命令:你要进一步和叛军首领谈判,向他们指出他们占领并破坏宁波,会大大伤害英国及一般外国人的贸易。因此你要求他们不要进攻这座城市,同时你却不要表示使用武力的必要,你只要提醒他们去年上海所发生的事件,说明如果你被迫协助官军防守宁波,他们就无法攻占这个城市。可是你要表示,你本心并不愿意采取这种跟太平天国处于敌对地区的办法,因为我们并不愿意跟他们发生冲突。〔英〕呤著、王维周译《太平天国革命亲历记》(下),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页316。在何伯看来,宁波就是第二个上海。为了维护列强在宁波的侵略利益,何伯训令丢乐德“必须采取一切办法,阻挠叛军攻占该城”〔英〕呤著、王维周译《太平天国革命亲历记》(下),页316。。丢乐德舰长到宁波后,于6月11日给乍浦太平军守将一封威胁性的照会,提出太平军不要进军宁波的无理要求,并以去年的上海事件作为例证,向太平天国进行武力威胁。〔英〕呤著、王维周译《太平天国革命亲历记》(下),页318。侵略者一方面进行外交讹诈,一方面又协助清军防守,丢乐德拟出了八项计划来防御太平军进入宁波,并且还无偿供应清军12门重炮置于城上。〔英〕呤著、王维周译《太平天国革命亲历记》(下),页319。清政府也根据英公使普鲁斯的请求,以银子50万两雇英法兵船代守宁波。中外敌人在宁波公开勾结,准备屠杀太平军,“中立”的伪装被撕得粉碎。由于英国干涉,乍浦太平军守将表示让步,声明没有进攻宁波的意图,英国的讹诈一时得逞。现在,范汝增、黄呈忠大军压境,宁波孤守无援,指日可下。侵略者措手不及,忙于应付。11月28日,何伯特地从日本赶回上海,随即派人赴宁波密谋干涉。次日,英法美三国代表举行会议,磋商对策。眼看用武力阻止太平军进入宁波已不可能,会议乃决定派代表前往余姚、奉化,与黄呈忠、范汝增谈判,劝阻太平军攻宁波。结果,双方妥协,范汝增同意延迟一个星期进攻宁波。〔英〕呤著、王维周译《太平天国革命亲历记》(下),页329。致函英法美三国领事,保证“进入宁波时,勿伤各国人民之生命财产”。12月2日,范汝增也作出同样许诺,保护商业,“且较前更为便利”。同时范、黄在复函中严正声明:“大军将入宁波,誓克此城。”〔英〕呤著、王维周译《太平天国革命亲历记》(下),页322。太平天国有理有节,坚持进军宁波的根本立场,同时,表达了与列强“同守信约,同敦睦谊”的友好愿望。12月9日晨,7天限期已到,范汝增、黄呈忠、何文庆等率3万余人从三面直薄宁波城下,兵不血刃,于1小时之内一举克城。清提督陈世章、道员张景渠由外国军舰护送逃遁。范汝增令陆心兰镇守宁波府,何文庆、范维帮驻守镇海。许瑶光《谈浙》卷3,《太平天国》(六),页602。至此,列强企图阻止太平军攻入宁波的计划宣告破产。英国侵略者后来曾直言不讳地供认:为了清军的缘故,我们除使用武力外,业已用尽一切方法去协助他们防守该城,……由于清朝官吏的卑怯无能,这些方法竟全然无效。〔英〕呤著、王维周译《太平天国革命亲历记》(下),页333。太平军在宁波履行诺言,秋毫无犯,纪律严明,使外国侵略者无衅可乘。这一事实就连英驻宁波领事夏福礼在给英外务大臣罗塞尔的报告中也承认:宁波刻已完全为太平军所据有。我很高兴地说,截至目前为止,城内尚无屠杀焚掠之事。〔英〕呤著、王维周译《太平天国革命亲历记》(下),页334。宁波既克,太平军继续扩大战果,11日,占象山。许瑶光《谈浙》卷3,《太平天国》(六),页602。1862年初,汪文钧率部自镇海进攻定海,太平军屡进屡败,汪文钧英勇牺牲。考察其失利原因,一是由于太平军中新投军农民居多,素质较差,且不习水战;二是由于定海清军防守较强,而且还在镇海与定海之间的金塘山构筑据点,重兵把守,与定海成犄角之势。太平军航海所乘小船,“潮夕掀簸,不能久泊”,许瑶光《谈浙》卷3,《太平天国》(六),页602。因而定海孤城得以独存。使中外联军以此为基地,向浙东反扑。宁波是太平军占领的第一个通商口岸,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其一,粉碎了列强阻止太平军进入通商口岸的图谋,体现了太平天国独立自主的反侵略立场;其二,太平军可以直接获取外界的军火、粮食等物品;其三,太平军也可以抽取关税,使“专恃宁波一府”《吴煦档案选编》第二辑,页49。的浙江清军饷源转入太平军之手。因此,中外敌人不甘心失败,它们一直勾结谋划,准备夺回宁波。3. 李世贤分兵攻占处州在南下浙南、北取绍兴、进军宁波的同时,李世贤亲率大军挺进浙江东南温、处、台三府。10月16日,先头部队自金华再克遂昌,旋下松阳。之后,太平军主力直趋处州府,清署总兵特保带队迎击,大败。10月20日,太平军攻取府城。特保等溃退至城南石帆一带收集残部,企图反扑。翌日,清兵分水陆两路反攻。太平军出城迎战,两军互有胜负。闽浙总督庆端立即派台勇1000名驰援处州,以图克复。《庆端奏》,《方略》卷279,页21—22。23日,天地会“花旗”部队自武义再占宣平。光绪《宣平县志》,卷18,《兵戎》。25日,克缙云。在这前后,太平军分队占领青田。这样,处州大部州县已为太平军控制。4. 占领台州之后,太平军两路直指台州:莲蓬党首领何文庆之子何松泉偕太平军将领余德芸率偏师自嵊县、新昌向台州进发,沿途义民纷纷响应。11月14日,一举占领天台。李世贤亲率主力于28日攻克仙居。两支大军随即向台州府疾进,12月2日,何松泉部攻克台州府城(今临海),李世贤旋至会师。许瑶光在《谈浙》卷3称,世贤“逐莲蓬党出而已踞之”,是否属实,待考。侍王分兵驻守,率大军继续扩大战果。12月7日,黄岩人邱普潮、朱子珊引导太平军进克县城,旋又克太平(今温岭)。12月9日,太平军潘飞熊部自天台占据宁海。至此,台州大部均为太平军所有。是时,清台州知府龚振麟遁至临海、黄岩之间海滨,“阴结团练,以图收复黄岩”。12月12日,团练攻陷黄岩,其势猖獗。18日,李世贤亲率大军讨伐,再克黄岩,知府龚振麟与练首、举人卢锡畴毙命。李世贤稳定局势后,返回金华,令李金恩(一名鸿钊)留守台州。许瑶光《谈浙》卷3,《太平天国》(六),页598。李元徕守仙居,何松泉守黄岩,力图巩固太平天国统治。5. 进军温州,攻城受挫同时李世贤又分遣部将东西两路挺进温州。其时,浙南一带,金钱会异常活跃,攻城略地,打富济贫,响应太平军南进。12月14日,丞相朱奋等攻克玉环厅。但16日清军反扑,朱奋迎战失利,厅城陷落。1862年1月12日,金钱会会众引太平军白承恩部占领青田梅溪,2月17日,进克青田。27日,青田太平军过天长岭由东路进攻温州府。3月初,曾一度攻下府城,但旋被清总兵秦如虎逐走。3月7日,何松泉从西路占据乐清。各路将士集结围困温州近三个月,发动六次大的攻势。由于前线缺乏统一指挥,各路太平军不能整合协调,部队新兵众多,没有攻坚经验,终未攻取府城。至1862年初,温、处、台三府的大部州县悉归太平军控制,兵锋威胁福建。由于李世贤带走主力,驻防太平军只能守住城池,广大乡镇则被团练控制,而且温州未下,清军随时得以卷土重来。因此太平军在浙南的统治极不稳固。6. 陆顺德攻占绍兴当李世贤在浙东、浙南胜利进军的同时,李秀成则挥师北上,直捣杭州。为了攻克杭州,李秀成基于以下两点考虑,决定先占绍兴:其一,绍兴是杭州的左臂,宣统《诸暨县志》卷15。必须先“除浙省之羽翼”,《忠王李秀成给侄容春子容发谆谕》,《太平天国文书汇编》,页193。才能进而东指杭州。其二,绍兴扼宁波、杭州陆路交通要道,而宁波的关税、赋税又是杭州清军的主要饷源。占领绍兴,就可以截断清军补给线,使杭州孤立无援。认天义陆顺德奉命,率部自严州出发,浩浩荡荡向绍兴挺进。1861年10月26日途经富阳之和尚店,买通炮船水勇,夺得渡船多只,顺利渡过富春江。次日,克复萧山县,近在咫尺的杭州立时告警。王有龄、瑞昌慌忙调兵遣将,加强杭州防务。陆顺德声东击西,立即把进攻目标指向绍兴,29日,太平军在钱清击溃清军。溃军遁至绍兴昌安门外,太平军乘胜追击,进抵绍兴门外。一场攻坚战斗揭开帷幕。绍兴清军主要由团练负责防守,绿营兵较少,这与其他地区依恃绿营防守的情形迥异。《忠王李秀成给侄容椿子容发谆谕》记载:太平军占绍兴,“投降者数千”。这数千人应大部分是团练。早在1860年夏,嘉兴失守后,清廷就命在籍右副都御史王履谦接替畏罪自杀的戴熙为浙江团练大臣,“欲以绅助官,以民助兵也”。但王履谦是一位“侗侗而无远识”的官僚,所办团练,“名为全浙,实不过山、会、萧三县。至三县之中,又止府城尚有器械旗帜,招募水龙勇及坊巷游民以登册籍”许瑶光《谈浙》卷2,《太平天国》(六),页583—584。。战斗力有限。但是余姚人谢敬的“黄头勇”,却较强悍。而且,绍兴知府廖守元根据绍兴水网绸密的特点,搜罗40艘水师战船,以加强水路防务。问题是城内的团练与绿营严重对立,大敌当前时,“官绅兵民,水火相争,自相扑灭”许瑶光《谈浙》卷2,《太平天国》(六),页583~584。。新知府廖宗元与当地绅、商矛盾更大,布防措施无法实行。当10月29日清军溃退至绍兴府城时,居民因不堪骚扰,纷纷殴打溃兵,“兵丁”逃逸者、堕水者踵相接”杨德荣《夏虫自语》,《太平天国》(六),页780。。廖宗元闻讯弹压,居民据理力争,并愤怒打死廖的亲兵多人,杨德荣《夏虫自语》,《太平天国》(六),页780。廖宗元也被殴重伤,卧床不起。府城防务无人统筹,内战一直不息,陆顺德攻坚大有可乘战机。10月30日,太平军混杂于溃勇中间,潜入城内,王履谦不加甄别,“犹竟日应薪米安置”陈昼卿《蠡城被寇记》,《江浙豫皖太平天国史料选编》,页255。。这时,楚勇2000人应廖宗元之请前来协助防守,但被王履谦拒之城外。许瑶光《谈浙》卷2,《太平天国》(六),页584—585。11月1日辰刻,太平军对绍兴城发起猛烈进攻,里应外合,一举攻克绍兴府城。守城团勇一哄而散,唯黄头勇与太平军激战于大善寺前,并护送王履谦逃出府城。知府廖宗元自尽,王履谦借口求援,航海逃至福建。许瑶光《谈浙》卷2,《太平天国》(六),页585。太平军占据绍兴,对浙江与上海清军构成致命威胁。江苏巡抚薛焕向清廷告急说:(太平军进占)萧山、绍兴两城,饷道已断,杭湖两郡军火米粮匮乏难支。万一旷日持久,力竭不能保全,则松沪一隅更形孤立。《薛焕奏》,《方略》卷277,页11。清廷拿不出对策,只好将团练大臣王履谦革职拿问。《方略》卷286,页4。于是,李秀成攻取杭州的第一阶段目标胜利实现。忠王谆谕增防绍兴,并乐观地预测:“今绍郡已得,杭郡指日可克。”《忠王李秀成给侄容椿子容发谆谕》,《太平天国文书汇编》,页193。他在筹划进取杭州的第二阶段战略部署。(二) 李秀成再克杭州1. 李秀成进逼杭州,肃清城外清军,合围孤城李秀成在遣陆顺德谋取绍兴的同时,10月中旬,自率主力北上,迭次占领了桐庐、新城、临安等县。10月21日,击溃余姚团练的抵抗,一举克城。华学烈《杭城再陷纪实》,《太平天国》(六),页627。大军于是自西面威慑杭州。李秀成抓住战机,遣少量先头部队向杭州进发,作试探性攻击。杭州清朝文武战守不决,王有龄最后接受“不可远攻,只须待其来而御之”的消极防御方针,未能主动出击这支实力单弱的太平军。10月26日,太平军骑兵几十名从三墩、余杭塘进至杭州城下,数百名清军一战即溃。此后几天,太平军步步进逼,至28日中午,太平军抵达杭州武林门外之卖鱼桥,清军闻警先溃,哨卡遂为太平军所据。华学烈《杭城再陷纪实》,《太平天国》(六),页627。王有龄飞檄各路清军退保杭州。10月28日—30日,副将杨金榜、布政使林福祥、总兵饶廷选、米兴朝、吴再升、曾得胜等先后率军驰援省城。一时,城内外清军云集,为了统一指挥,王有龄令饶廷选总统诸军。饶乃令杨金榜驻扎于城外馒头山,又令林福祥屯军于望江门外以防卫江路,许瑶光《谈浙》卷2,《太平天国》(六),页586—587;华学烈《杭城再陷纪实》,《太平天国》(六),页627。杭州防务渐至严密。11月3日,太平军占据岳坟,欲趋南屏。西湖清军水师断玉带桥,并诱太平军登苏堤,前后夹击,太平军损失惨重,被迫自后山撤至朱桥。11月4日(《两浙庚辛纪略》为5日),太平军自太平门绕至螺蛳门,杨金榜率队出营迎击,太平军另部见清军营盘空虚,乘机由净慈寺后遽袭馒头山清军大营,杨金榜因营盘尽失,走投无路,自刎未死,即被太平军斩杀。许瑶光《谈浙》卷2,《太平天国》(六),页587。太平军一举肃清城外清军,王有龄只得负隅城垣挣扎。7日,提督张玉良搜集溃兵万余自富阳驰援杭州。王有龄把他视为救星,哭着询问张玉良:杭州城“粮路不得通、食且尽,奈何”?这位悍将也拿不出对策,只能许诺“死战”。接着,总兵文瑞、副将况文榜也自浦江突围至杭州。况文榜与张玉良随即合军进攻,陷太平军营垒5座。李秀成旋命将士连夜抢筑营垒多座,杭州十门遂被合围。许瑶光《谈浙》卷2,《太平天国》(六),页586。自此,城内外交通断绝,王有龄、瑞昌已成瓮中之鳖。许瑶光哀叹,清朝在浙江领土丧失殆尽,“斯时杭州,西只存一被困之湖城,东只存一弹丸之海宁”许瑶光《谈浙》卷2,《太平天国》(六),页586。。全省大部已入太平天国版图。李秀成回顾10天来的战况说:“官兵自到杭郡以来,日战日胜。城外妖穴,一概扫平;杀死无数,捉拿者数千,自投者数千。已将该城围困,内外不通,成功在即矣。”《忠王李秀成给侄容椿子容发谆谕》,《太平天国文书汇编》,页193。忠王稳操克城胜券。2. 长围久困,清军饥疲,战力消解面临胜利,李秀成仍然严谨部署最后的战事。一面督军持续进扰城垣,疲劳与瓦解守军斗志;一面遣队拦截清军运往杭州的军火物资,断绝接济,迫使清军屈服。李秀成又派大营将士在凤山及清波门外暗挖地道,以沟通城垣,试图爆破攻城。王有龄发觉,招募民夫于城内外开挖壕沟,并在黄泥潭一带筑土墙建木城,破坏了太平军隧道。太平军复又在海潮寺至凤凰山一带筑木城,并在城中填上泥土,设置炮位,加强火力威慑。王有龄令张玉良收集水陆兵勇,“叠次出攻,内外夹击”,均被太平军击退。11月21日,张玉良送客出营,回营途中,竟被守城清军弹中其右胁,不久伤重殒命。由况文榜接统其军,悍将一死,所部解体。华学烈《杭城再陷纪实》,《太平天国》(六),页627。27日,有福建兵勇请战,王有龄许以重赏刺激。但饶廷选害怕因此激怒太平军,不同意福建兵勇出城挑战,王有龄不允,饶廷选无可奈何,“乃密令部下至天明齐集,放空枪而回”许瑶光《谈浙》卷2,《太平天国》(六),页587。。可见,包括总统各军的饶廷选在内的将领已经丧失了对抗太平军的信心。李秀成并不猛烈攻城,而是长围久困,等待城内粮尽弹绝,坐收其功。这样正中清军要害。“杭州形势雄壮,地利险固,不患于守御之无方,而患于米粟之不继。”佚名《寇难琐记》,《江浙豫皖太平天国史料选编》,页190。杭州合围几十天后,城中60万军民的粮源中断,饥饿蔓延,一片惨景。有人记载:城中粮食渐尽,民情汹汹,中丞(指王有龄)谕藏粟家赈廪同食,犹不足遍给。军士皆哗,令自行搜索,又尽杀马匹,分给每人肉二两,米一盂……然卒无补于饥者,有食人肉者,至于辗转沟洫而后已,计一月内饿死者不下十余万人。佚名《寇难琐记》,《江浙豫皖太平天国史料选编》,页190—191。如此饥军,显然难恃守城。杭州岌岌可危,清廷令海路接济守军,还屡次严旨曾国藩、左宗棠等速援杭州。曾国藩早有盘算,他要沿江而下,直捣天京。左宗棠根据曾的部署在浙赣边界防堵,没有力量援浙,因此对上谕置若罔闻。王有龄更渴望湘军东来,为此,他血书“鹄候大援”四字,向远在安庆的曾国藩发出求救的呼声。王定安《湘军记》卷11,页3。曾国藩早就垂涎浙江,他坐视太平军消灭王有龄,自己再夺回浙江地盘,因此,对异己派系的王有龄血书十分淡漠,却假惺惺地哀叹一番:“遥望武林(即杭州),鞭长莫及,忧灼如何!”《曾国藩末刊信稿》,页2。苏抚薛焕则派员解运军火、米粮由海路驶抵澉浦,换船驶进鳖子,直抵钱塘江口的螺蛳埠。但杭州城外均有太平军营垒,军火军粮不能入城,只得就近解送给驻扎外线的况文榜部。《薛焕奏》,《方略》卷280,页6。以后,薛焕又数次派人接济,不是被太平军截获,就是携粮逃遁。王有龄“挨户劝捐,立重赏选募敢死之士,以期速通饷道”《薛焕奏》,《方略》卷281,页35。。少数亡命之徒以卵击石,迅被歼灭。王只好乞灵神佛。但“此时,佛力亦难救护”佚名《寇难琐记》,《江浙豫皖太平天国史料选编》,页190—191。。12月5日,王有龄挖空心思妄图火攻太平军,令人先置桐油于水龙内,再射入太平军军营内,以纵火焚营。但阴谋为太平军识破。陈学绳《两浙庚辛纪略》,《太平天国》(六),页622。12月10日,童容海派人至清营诈降,浙江布政使林福祥喜出望外,“信而受之”,并给童容海黄金200两,以及火药、铅丸、号衣、红顶、蓝顶、花翎、蓝翎等物。童容海与林福祥相约四鼓时烧海潮寺,以为清军内应。届时,清军见海潮寺火起,依约前往,遭太平军伏击,“枪子如雨”,清军猝不及防,伤亡惨重。接着,太平军又进攻候潮门清军营垒,适敌凤山门空心炮台起火,太平军蜂拥而至,正要登城,清副将曾得胜率部死战,击退太平军。这天下午,文瑞所部驻武林、钱塘、清波门清军,见大势已去,纷纷投降太平军。12月14日,有一徐姓越狱囚犯与李秀成约定,17日黎明开门迎接太平军,可是被王有龄侦悉,王乃斩杀徐姓及同谋兵勇多人。华学烈《杭城再陷纪实》《太平天国》(六),页628。3. 李秀成攻取杭州李秀成见城军民大批饿死,人心解体,为分化敌人,展开政治攻势,多次“射谕入城,分军、民、满、汉,分别言语”,指出清军“肯降者即可”《仿往杂咏》。。清军兵弁为了活命,纷纷投降或逃亡,城内一片慌乱。12月28日,守城清军因数日不食,饥饿难熬,于夜间奔艮山门,俟天明冲出,二鼓后下城,投奔太平军。李秀成乘势于12月29日发起总攻。王有龄见杭州已不能保,欲启开城门,放百姓出城,但被瑞昌所阻,理由是:“弃民是弃城也。”但大势已去,杭州军民自行“夺门而出,一发不可复制”《江浙豫皖太平天国史料选编》,页191。。李秀成乘机督部将谭绍光、邓光明、陈炳文、郜永宽四面越城,一拥而入杭州城。巡抚王有龄、浙江提督饶廷选、处州镇总兵文瑞均毙命,浙江布政使林福祥及米兴朝等被太平军俘虏。忠王因王有龄曾令师爷写信给他,要求他不要扰害杭州军民,遂对王有龄产生好感。杭州城破,忠王亲自到巡抚衙内,准备招降王有龄,但王已自缢身亡。当时,满城未下,杭州将军瑞昌仍在负隅顽抗,坚守不降。李秀成下令停止进攻满城,一面射谕入城劝降,并请旨大赦满人。但瑞昌拒绝,李秀成下令恢复攻势,12月31日,胜利攻克满城。将军瑞昌、乍浦副都统杰纯、关福皆自尽。杭州克复后,海宁州已四面楚歌。1862年1月2日,守将张威邦被迫投降太平军,蔡元隆统军据守州城。《太平天国》(六),页650。占领杭州后,李秀成即着手办理善后事宜,从嘉兴运调米万石,钱20万串前来施赈。因“各贫户无本资生”。李秀成又“借其本而求其生,不要其利”罗尔纲《李秀成自述原稿注》,页263。。太平军入城后纪律严明,对居民秋毫无犯,不少城乡饥民纷纷加入太平军。1862年1月7日,李秀成留主将邓光明(后封归王)、天将童容海(后封保王)等驻守杭州,自统大队人马北趋松沪。时,浙北唯湖州未下,李秀成即令谭绍光率部乘胜进军湖州。不久,湖州府各地战火弥漫。(三) 围攻湖州1. 赵景贤兴办团练,屡挫太平军机动湖州湖州“四面环水,地处洼下,形势险奥”《江浙豫皖太平天国史料选编》,页196。,既是浙北的军事重镇,又是苏、浙、皖三省的重要孔道。湖州一直处在皖南与苏南太平军的威胁之下,是杭州的主要屏蔽。清政府在湖州驻防的主要力量是团练,前福建粮道赵景贤是其首领。早在1853年,太平军定都天京以后,赵景贤就奉浙抚黄宗汉之命督办湖州团练。他“毁家为倡,筹画井井”,于是“人服其能”,湖州团练初具规模。李秀成一克杭州后,王有龄升任浙江巡抚。他与赵景贤“最契”,竭力支持湖州团练,赵景贤也揽下防务,更加卖力地为清廷效力,进一步加强湖州防御体系,“高城深壕”,“聚粮造械”,城外环筑土,召募兵勇,增设乡团,于是湖州城防坚固,“坚守之备悉举”光绪《乌程县志》卷36,页1。。赵景贤还重视江湖防务,设立水师大营,以大钱口为防守重点。同时,又在湖州附近遍设团练,拱卫城防。这样,湖州地主武装盘根错节,遍及城乡,他们四处骚扰,镇压反清起事,气焰极为嚣张。为了消灭赵景贤经营多年的地主武装,李世贤曾亲自两次率军攻打湖州,但都未能如愿以偿。1861年9月,李秀成挥师北上,在进军杭州的同时,派出小股部队轮番进扰湖州外围。李秀成对湖州战略机动的目的有二:一是为了牵制湖州的地主武装进援杭州,二是为大规模进军湖州准备条件。11月9日,当杭州军事日夜吃紧之际,太平军水师自北路进攻位于太湖南岸的大钱口。风起浪涌,太平军战船乘势而进,清军败退西南湾。须臾,风平浪静,水势大跌,太平军战船搁浅,进退维谷,形势急转直下,清军乘势反扑。赵景贤又遣团练夹攻,大败太平军,缴获太平军战船60余艘。11月14日,赵景贤以杭州危急,率大队援杭,至平政、高桥被太平军所阻。光绪《乌程县志》卷36,页6。12月底,杭州失守,赵景贤气焰顿降,对湖州前途表示悲观,叹曰:“此城成孤注矣,势不能守。”光绪《乌程县志》卷36,页3。2. 谭绍光长围久困,攻克湖州为了分化敌人,李秀成于1862年1月6日差降将李元林、李元桂携手谕劝降,赵景贤拒绝投降,并杀害了二李。光绪《乌程县志》卷36,页7。清廷闻奏,对赵景贤大加称赞,并“著赏布政使衔”。赵景贤对清廷的厚爱感激涕零,向主子保证:“效死弗去,以报国恩。”光绪《乌程县志》卷36,页3。劝降不成,李秀成调集几万精兵向湖州发动了大规模进攻。根据杭州战役经验,忠王采取步步为营、稳健推进、长围久困湖州的战略方针。1862年1月14日,太平军攻克湖州附近重镇菱湖。16日,追踪敌军至袁家汇。清军败退入城,太平军兵临湖州城下。光绪《乌程县志》卷36,页7。赵景贤眼见“环湖境数百里尽没于贼,粮少援绝,而寇来益众”,惶惶不可终日,遂沉湎酒色,不问军政,将兵权授于部将熊得胜。《太平天国》(六),页749。是时,湖州府四周乡镇均为太平军占领,只有城北20余里的大钱口仍为清水师盘踞,并与湖州恃为犄角,湖州清军“得出太湖,取间道与上海潜通”光绪《乌程县志》卷36,页3—4。。1月18日,上海运来大米20余石以及军火、物资接济赵景贤。光绪《乌程县志》卷36,页7。显然,要彻底断绝湖州补给线,必须首先拔掉大钱口的清军据点。于是双方在大钱口附近展开了激烈的争夺战。1月26日,太平军乘大雪、河水封冻之机,捕获清军战船10余艘。次日,太平军渡河到达王母来桥,敌北防局团练溃散,是夜太平军乘胜攻占杨家庄。光绪《乌程县志》卷36,页7。以后几天,大雪愈甚,“太湖冰冻坚如平地”光绪《乌程县志》卷36,页3。。1月30日,太湖洞庭山的太平军冒着严寒,“履冰而渡”,突袭清军营垒。清水师战船不能驶动,大钱口遂被太平军攻克。于是湖州府城“内外不通,粮米火药无复接济”。李秀成决定围而不攻,等待城内粮食耗尽,乘便取事。赵景贤更不敢出城,双方相持。光绪《乌程县志》卷36,页3—4。到3—4月份,清军粮食几尽,乃“谋搜民食以饷军”。5月中旬,民食也被搜刮干净,赵景贤乃采纳朱和熙之计谋,以城中三十五铺分隶诸营,以解决清军的吃饭问题。于是清军“穷搜大索,无复顾忌,老弱妇女,皆被酷刑”,无辜的百姓大受战争之灾,饿死者、自尽者达十分之一二。《太平天国》(六),页751页。清廷严旨为湖州大力筹济粮饷,饬令左宗棠迅速进军浙江,并谕曾国藩严催湘军悍将鲍超力攻宁国,尔后取道广德驰援湖州。《方略》卷287,页6。但是,曾、左各有成算,上谕卒不得落实。5月以后,湖州形势更趋恶化,清军士气低落,“营勇日益骄横,或隔水与贼语,或与贼往还”光绪《乌程县志》卷36,页8。。清军守将也首鼠两端,徘徊观望,5月14日,余杭人孙明德率团练出战,举旗于天宁寺,妄图杀开一条血路,抢夺太平军的粮饷、军火,但遭到迎头痛击,伤亡惨重。自此,清军仅存的一点锐气也消失殆尽。5月30日黎明,清将熊得胜归降,依约开东门迎接太平军,届时南门亦开,于是,谭绍光率军胜利占领湖州,赵景贤被活捉,后降于李秀成,知府、知县均毙命。光绪《乌程县志》卷36,页40。赵景贤因顽固不化,次年被幕王谭绍光击毙于苏州。至此,太平军几乎横扫全浙,开辟了较为稳固、富庶的浙江基地。清军控制的地区,唯“衢、温两郡城及定海、石浦、龙泉、庆元、泰顺而已”《江浙豫皖太平天国史料选编》,页208。。李秀成兄弟南北经略,终于胜利实现了追求多时的战略目标,江浙基地联成一片,支撑着太平天国最后的岁月。从局部战区看,太平军取得了重大胜利。可是,从全局看,这一胜利是以天京上游的丧失作为沉重代价的。正当李氏兄弟经略全浙时,湘军已经构成了对太平天国全面战略包围的严重态势。浙江清军系江南大营残兵溃勇,迅速被太平军摧毁。但湘军素质却优于太平军。曾国藩在杭州失守后,立即令左宗棠进军浙江,抢夺地盘,策应天京会战。李秀成兄弟面临着生死存亡的最后决战。第三章浙江的沦丧第三章浙江的沦丧第一节左宗棠进犯浙江一军事态势与曾、左的构想(一) 曾国藩对未来战略布局的构想当李秀成兄弟大举图浙的消息传入北京,清廷因绿营基本被歼灭,只得于1861年11月20日诏命曾国藩统辖苏、赣、皖、浙四省军事,并令曾国藩饬左宗棠督办浙江军务,挽救东南大局。《方略》卷276,页23。但曾国藩认为,援浙时机尚未成熟。湘军自攻克安庆以来,声誉隆起,势力骤增,成为了镇压太平天国的最主要的军事力量。但是湘军所占地盘与它的势力是远不相称的。曾国藩以湘军为工具,自成派系,湘军势力伸张到南方诸省,成为最大的地方实力集团。浙江巡抚王有龄隶属两江总督何桂清派系,何与曾国藩矛盾很深,浙饷不给湘军,曾国藩大为恼怒。他早对浙江以大批银饷供应江南大营垂涎三尺,一直找不到控制浙江的机会。现在清廷令湘军入浙,对曾国藩来说,这当然是一次盼望已久的好机会。他谨慎地考虑援浙的最佳时机。曾国藩坐视王有龄部与太平军互相厮杀,坐收渔人之利。如果过早援浙,湘军虽胜,也不过是客军,地盘仍属王有龄控制,对曾国藩集团并无实惠。当杭州失守,王有龄自杀时,湘军援浙时机业已成熟,必须立即从太平军手中抢夺富饶的浙江,置于湘系集团控制之下。就在杭州被克前夕,王有龄行将灭亡之时,曾国藩密折保举左宗棠为浙江巡抚,取代危城中的孤臣王有龄,他函嘱左宗棠:“经营浙事,全仗大力,责无旁贷。”罗正钧《左宗棠年谱》卷11,岳麓书社1982年版,页79—80。清廷任命左宗棠为浙江巡抚。左宗棠终于实现了多年梦寐以求的政治野心,结束了寄人篱下的屈辱地位,独立组建左系湘军,投入夺取地盘的搏战。但他的实力有限,要想从太平军手里夺得浙江并非易事,必须付出沉重的代价。曾国藩没有把握,疏称:“现在苏浙两省膏腴之地,尽为贼有,窟穴已成,根柢已固。贼数号称五十万……东南大局,收拾愈难。”《曾文正公全集·奏稿》卷14,页74。面对新的军事态势,曾国藩不得不重新调整进犯计划。湘军进攻的重点是天京,按照曾国藩“先剪枝叶,后拔本根”的战略方针,详细地制定了“三面出击,四路进攻”的进犯计划,所谓三面出击就是:① 东面,李鸿章固守上海,并进图苏常,以牵制李秀成部;② 南面,由左宗棠率万余人从皖南进窥浙江,与李世贤部对峙;③ 西面,则由曾国藩直接指挥的水陆湘军,兵分五路向东推进,图攻金陵。湘军与太平军的军事角逐构成了三个主战场,即分别以苏州、杭州、天京为中心的苏南上海战场、浙江战场以及天京附近战场。不过这三个战场并非平行。左宗棠、李鸿章显然是为了进行战略配合,攻击李氏兄弟的战略后方,牵制他们的兵力,战略重点则是直捣天京。(二) 左宗棠入浙,双方力量对比和军事布局早在1860年10月,左宗棠即已率军开赴江西,扼守景德镇,以阻止浙江太平军西进,双方对峙1年多。1862年2月,左宗棠升任巡抚,立即拉开了进攻浙江的帷幕,他把这场战争看作实现自己政治野心的重要阶梯。当时,浙江清军大部被歼,太平军显然居于战略优势。李世贤计划“由处扑温,并欲乘势阑于闽境”。1862年3月,清闽浙总督庆端移驻浦城防堵,疏陈清军在浙江兵力分布态势说:衢防有李定太七千,左抚进攻开化六千,足为声援。江山、常山已派李元度八千扼扎片岭,参将薛师率闽兵千五百在峡口驻守。蒲城一路先经派总兵关长龄等节节防守。江山、蒲城等处小路纷歧,又添募祝善铨等勇三千协防,而龙泉、松阳、政和三路仅有林文察等勇四千,参将杨三益等勇三百,尚形单薄。《江浙豫皖太平天国史料选编》,页208。清军总兵力不到3万人,重点在浙赣边界,闽浙之间单薄,李世贤遂在浙赣边境转入战略防御,并试图抽调兵力进军福建,延伸江浙基地。不过李世贤面临着严重危机,天京渐危,需要支援,浙江处于敌人战略围困之中,太平天国统治极不稳固。因此,李世贤难于自由发展,尤其是左宗棠督办浙江军务后,积极采取进攻战略,迫使李世贤保卫浙江,入闽计划旋即搁浅。相形之下,浙江前线力量对比不利于左宗棠吞并全省的计划,李世贤还控制着力量优势与战场主动权,挫败左系湘军不是不可能。当时,仅李世贤所属兵力约为清军的7—8倍。双方具体兵力分布状况如下表:浙江清军与太平军力量对比表据李应珏《浙中发匪纪略》载,薛师部(闽军)有1500人驻守峡口,后退回福建,故略去不计。祝善铨部3000人散布在闽浙交界处,未列入本表。另,太平军方面,属于李秀成领有的杭嘉湖守军也未列入,仅列属李世贤指挥的将士。清军各路首领人数布防地区太平军各路首领人数布防地区左宗棠、王开化、王开琳8000婺源、白沙关蒋益澧1000(未到)刘培元3200(未到)李世贤洪春元谭星200000开化、遂安、龙游、汤溪、兰溪、金华李定太8000衢州汪海洋10000余杭、富阳李元度8000江山日意格、勒伯勒东1500宁波黄呈忠范汝增20000宁波、余姚、奉华丢乐德1000宁波练业坤(不详)绍兴张景梁、陈世章(不详)定海(受黄、范、练指挥)100000诸暨、义乌、东阳、永康秦如虎(不详)温州林文察2000浙南总计41700总计330000但在素质上,太平军与清军很难评估优劣,因为各部清军参差不齐。若与左系湘军比较,太平军素质低劣。左系湘军训练有素,纪律较严,指挥集中统一,部队精干。李世贤军派系复杂,大致分侍殿将士、洪春元系、天地会系、浙江会党、回朝扶主军等山头,李世贤能够集中指挥的只是侍殿将士,其他派系将领只是依附关系,不易驾驭和控制。尤其是洪春元直属于天王指挥,对李世贤暗中监视。双方互相提防,显然是侍王不能调遣的,而且,各部盲目扩军,新兵居多,未加整训,补给困竭,因此战斗力不强。左系湘军初期入浙,兵力不足,但李氏兄弟在浙江基本采取了战略防御态势,全省分为四个战区,即:金华战区,由李世贤亲自负责防守,主要是浙西、浙中地区;宁绍战区,由李世贤部将黄呈忠、范汝增等负责防守;杭州战区,由陈炳文、汪海洋等负责把守;嘉兴、湖州地区,由李秀成遣将驻守。当时杭州战区与湖州战区比较平静,东北角的嘉兴一带由李鸿章分兵牵制,处于胶着状态。宁绍战区虽有洋炮的轰鸣,但中外联军人数尚少,还不敢大举进攻。金华地区是主要战场。李世贤率20万大军与左宗棠8000湘军对峙激战,关系着浙江的安危。当时浙江境内配合左宗棠进攻的清军还有三支:一是原浙江提督陈世章,宁绍台道张景梁,勾结列强,以定海、舟山等地为据点,进窥宁、绍两地;一是闽军总兵秦如虎、林文察等,进扰温、处两地;一是台州等地区的官绅团练,频繁骚扰太平军占领区。这些势力都严重牵制了太平军的兵力,影响着金华地区的战局发展。值得注意的是,洪秀全此时与李氏兄弟在政治权力和战略指挥上都产生了严重分歧,给浙江战局的前途投下阴影。陈玉成兵团被歼灭以后,李氏兄弟“兵多将众”,经常抵制中枢号令,引起洪秀全的猜忌。为了削弱李秀成的兵权,天王乘他经略浙江之机,封陈坤书为护王,肢解李秀成势力范围。李氏兄弟“其心不服,未有战心,各筹一路”《李秀成自述》,《太平天国文书汇编》,页522。。在大局日益恶化的危急关头,李氏兄弟只想牢牢地控制住苏浙,洪氏兄弟则要调二李保卫天京。二李不敢公开抵拒,只好消极迁延,却又不在东线倾力发动战略进攻。这样,既不能集中兵力与湘军决战,又放过苏浙战场上的弱敌左宗棠、李鸿章。太平军分兵驻守苏浙各地,机动能力逐渐丧失,在占领浙江后只派了少量将士进攻上海,大部分处于无所作为的状态。这就给了三路敌军从容准备、持续增兵进犯的时机。二左系湘军的组建1852年,太平军进军湖南后,左宗棠立即被胡林翼推荐出山,就任湘抚张亮基、骆秉章的主要幕僚,与曾国藩、胡林翼等共同筹划组建湘军,实为湘军主要首领之一。1860年6月26日,左宗棠奉诏以四品京堂候补,随同曾国藩襄办军务。他受委在长沙自募湘军。主要将领皆系湘楚旧部,按照湘军建制设营训练,计有5000人,由王开化总理全军营务,刘典、杨昌浚等襄办。《左宗棠年谱》卷2,页72—73。这样,左宗棠摆脱了幕僚生涯,有了自己的实力,左系湘军开始形成,但并未独立。1860年10月,他率军援赣,充当曾国藩的偏师。及至就任浙江巡抚,左宗棠虽有了象征性的地盘,但还受制于曾国藩的战略指挥。入浙前后。他大力扩展左系湘军。左宗棠多年参与湘军运筹,建立派系武装自然轻车熟路。他与其他湘军将领不同,在体系与指挥权限上,使左系湘军从曾国藩系统中独立出来。曾国藩不能轻易调遣左系兵将。这样,保持左宗棠对左系湘军的绝对控制,左宗棠亲自抓选将、募兵两大环节,严格训练,约束官兵,厚饷以刺激军心。在入浙以后,由于兵力不足,他大力裁减与改造绿营等异己军队,“就存兵力严为挑汰,束以管制”《左宗棠年谱》卷2,页81。,把异己力量整合为左系湘军建制。如李元度的15营裁并为5营,《甄汰安越军存留五营片》,《左文襄公奏稿》卷2,光绪十六年刊本,页11。归自己指挥。同时,左宗棠还把亲信骨干安置到要害职位,刘培元调为衢州总兵,蒋益澧为浙江布政使,左系湘军即由8000人猛增为21万人。左系湘军羽翼渐趋丰满,一个新的地方实力集团逐渐生成。李世贤面临的正是这一强敌。浙江得失关系到李、左的前途命运,双方必然拚力争夺,一场激战迫在眉睫。第二节浙西、浙南防御战一金华及其外围争夺战(一) 李世贤衢州阻击左系湘军犯浙1. 左宗棠督师犯浙,首陷开化进军浙江伊始,左宗棠认真分析了太平军的兵力分布态势,认为先由衢州或金华进犯皆不可取,因为这是李世贤的防御重点。为此,他决定避实就虚,以严州为进犯突破口。他上疏说:此时官军从衢州入手,则坚城林立,既阻其前,金严踞贼复扰其后,孤军深入,饷道中梗,断无自全之理。金华介衢严之中,城坚贼众,臣军若由金华进攻,则严州之贼必由淳、寿一带潜出包抄,亦非妥策。臣军救浙似以依傍徽郡,取道严州较为稳妥。《左宗棠年谱》卷3,页84—86。1862年1月2日,为了进犯严州,他调遣各路湘军集结皖浙边界,以皖南婺源为前进基地,进攻矛头直指浙江开化。知州刘典率军5000人,自江西广信进驻安徽婺源,以阻击乘虚蹈袭湘军后路的杨辅清,同时准备入浙。18日,又令王开来由白沙关扼守华埠,左宗棠则驻婺源指挥战事。同日,开化太平军守将炳天义钟明佳,理天义蓝以道进逼大镛岭、济岭一线,试图堵截湘军入浙。25日,钟明佳进攻大镛岭,被刘典在张村、中村一带击败,钟明佳等退守马金街。2月13日,湘军自安徽婺源分出大镛岭、济岭,大举进入浙江开化。16日,行至篁岸,大败恃险守隘的太平军。钟明佳到马金街后,筑垒数十里,防堵湘军。18日,湘军分道进犯,悉毁太平军栅垒,太平军被迫分走遂安、常山。左宗棠攻陷浙江第一座城池,饬王开来留守。《左宗棠年谱》卷3,页84。2. 李世贤赴衢阻击,初战失利李世贤是太平军在浙西、浙中、浙东的最高军事统帅,坐镇金华。闻开化失陷,立即调集将士驰赴遂安,以图规复开化,他亲率大军直赴衢州,企图截断清军后路。3月9日,左宗棠率军在距遂安城20里处扎营。是夜,湘军三路围攻杨村太平军据点,守军溃败,遂安太平军不战而撤,县城旋即陷落。因李世贤兵临衢州,迫使左宗棠改变先取严州的战略构想,不得不被李世贤牵着鼻子走,左军主力遂自北而南,由左宗棠亲率援衢,遂安则分兵留守,双方战争重点移到衢州。3月15日,湘军行抵常山璞石。其时,总兵李定太驻守衢州,李元度驻防江山。左宗棠援衢后,还嫌兵力不足,急令蒋益澧、刘培元驰援,准备与李世贤会战。李世贤动作迅速,3月19日,自浙江金华、龙游、寿昌兵分三路进至衢州之大洲、金旺一线,分兵据守招贤,以截断江山与常山清军之间的联系。左宗棠急忙自常山水南督队出击,击退招贤太平军。之后,李世贤督师屯于江山竹街毛村。4月11日,李元度由江山进击毛村,太平军遂迂回进攻峡口。13日,左宗棠大军抵江山,传檄广信防军增援。两军于清湖接仗,太平军溃败,李世贤也差点被俘,湘军乘胜追击,分道进攻石门、花园屯。16日,袭破石门太平军营垒7座,但在花园屯遭到猛烈打击,太平军乘胜又收复石门。21日,湘军再度大破石门太平军新筑营垒,并击退自花园屯驰援将士,尔后,又乘胜进逼花园屯。23日,李世贤弃守花园屯,回防龙游、寿昌、兰溪,并分兵进扰遂昌,但被福建清军击退。《左宗棠年谱》卷3,页86—87。李世贤在衢州初战中失利。正当衢、江战事激烈时,严州太平军乘虚反攻遂安。3月20日,太平军分东、北两路攻击遂安城垣,湘军将领王文瑞负隅不出,太平军无隙可乘,旋退去。23日,东路太平军直逼城外营垒,被湘军击走。北路太平军立即乘虚攻城,守城湘军一面堵御,一面分股进袭,挫败北路太平军的攻势。3月28日,因援兵由东亭镇驰抵前线,太平军声势复振,立即再次发动了强大攻势。五六万将士兵临城下,并在城东筑垒试图围攻县城。湘军轮番出击,与太平军冲突,两军胶着相持。之后,湘军分兵由后路包抄,太平军猝不及防,阵线大乱,只得分两路撤离,一由淳安港口至严州,一由济岭至徽州屯溪、休宁。《左宗棠奏》,《方略》卷300,页25—26。初战后,左宗棠移驻常山。李世贤在龙游及衢南建立新的防线,并饬令寿昌太平军于衢州东北一带修筑坚垒,重新威胁衢州。之后,李世贤返金华组织后援,指挥全局战事。他在金华“倚龙游、寿昌、兰溪三县为犄角之势”,构成纵深防御体系。而且,杨辅清声援浙江,率军由淳安威坪、梓潼源、港口一线进向遂安、界首、东亭一线,连营四五十里。遂安湘军不断告急,左宗棠只得把主力北移开化、遂安一带,同时令刘典由华埠、马金街进驻昏口,左宗棠也由常山移营开化,企图打击皖南太平军。5月13日,杨辅清闻湘军骤至,潜师宵遁,重返宁国。左军主力北移,寿昌、龙游一带太平军乘机再度进逼衢州。《左宗棠奏》,《方略》卷305,页12—14。左宗棠南北奔忙,再次返军衢州,往返劳顿,湘军无力进取。2. 峡口会战,李世贤败溃5月31日,左宗棠驰抵衢州。当时李世贤三路进逼衢州,已于北路峡口一带连营30余座,并分兵在杜泽、云溪等村设防;南路于石宝街筑成4垒;东路太平军在大洲、全旺、安仁埠等处各筑数垒,与峡口要塞构成犄角之势。左宗棠面临会战,立即令新到的王德榜等湘军会同刘培元部驻守江山,以防石宝街太平军抄袭其后。左宗棠亲督各军进攻安仁埠,并分兵凭河堵截,以为援应。6月9日,左军进驻云溪。11日,兵分三路进扑里外黄、莲花等处太平军营垒。李世贤遣军英勇抵御,先胜后挫。7月3日,左宗棠兵分三路:刘典自左路进攻里黄、外黄,杨昌浚右路分列艮山、凉亭一带,为机动部队,与中路会攻莲花、洋塘、盈川。刘典行抵童村山,因外黄太平军营垒坚固,不敢冒然进犯,遂顿兵备战。里黄、外黄太平军蜂拥出击,遭到清军的迎击,败退回营。清军乘胜追击,太平军奋勇抵抗。但湘军杨鼎勋部由峡口绕至外黄后山,扬旗而下,抄袭太平军侧后,外黄将士腹背受敌,弃垒败遁。中、右两路清军乘势分道进攻莲花,太平军匆匆撤出营垒。清军追击,扫荡了从盈川到里、外黄太平军营垒30余座。7月5日,湘军由南路继续进犯,衢州东、南太平军不战而撤,退守龙游、兰溪等地。《左宗棠奏》,《方略》卷315,页11—14。李世贤再次进图衢州又遭挫折。衢州两次较量表明,太平军素质不如左系湘军,战场指挥低能不力,多次一触即溃,甚至不战而撤。这一弱点是李世贤连遭溃败的主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