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门

《城门》是一本农村题材的长篇小说,通过重庆开州县半坡村的一户农家——向安隆一家人的故事,反映了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发生的巨大变化。这部以小人物来反映大时代的文学作品,反映了我国改革开放四十年来农村发展取得的巨大成就,讴歌了中国共产党心系三农,不忘初心,带领人民消除贫困、改善民生、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决心和举措。

|第一部| 乡村贫困农女望城兴叹
中国是个汪洋大海似的农业大国,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农村、农民整体贫困。城市和城里人,成了“三农”向往的幸福生活和终生奋斗的目标。
城市,工业文明的结晶。
城市,现代文明的摇篮。
人类文明史,无疑是一部城市发展史和城市化进程史。
中国是一个人口众多的传统农业大国,城市化进程相当缓慢,严重滞后。
新中国一建立,国家就曾提出过要逐渐消灭城乡、工农、脑体三大差别,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可随后实行城乡不同的户籍管理制度,加固了城乡二元结构的壁垒,甚至以“亦工亦农”的办法迁居民下乡当农民;以“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理由要知青到农村,用增加农村人口方式来减轻城市负担,确保城市优先地位。
易出难进的城里人更加“金贵”,形成了“泥饭碗”与“金饭碗”的巨大反差。城乡同工不同酬,同命不同“运”,同命不同价;农村人只能世代为“农”,终生难“改嫁”;有的一生贫困,甚至衣不蔽体,食不饱肚,白糖成了奢侈品,盐巴成了稀有物,化肥包装当成衣裤穿。而幸运的城里人,却享受着从摇篮到坟墓的社会福利,终生进入“保险箱”。
农村人长期羡慕那神秘的城市和高贵的城里人,但无资格嫉妒,唯有“望城兴叹”、“望城莫及”、“望而却步”。只因那有形无形的城墙和那有形无形的“城门”,把城乡隔成了两个天地。虽偶有优秀者通过参军、考大学、嫁人方式,从“城门”缝里挤进“城内”,但属凤毛麟角、幸运之幸运!
于是,改革开放以前的农村人从心底发出呐喊:我们的出路在何方?
开州县的资格有点老道,有一千八百多年历史。
县城城区坐落在彭溪河与东里河两河交界的河谷之中,呈东西走向,有长方形的城墙紧紧围抱,面积不到一平方公里。别看它只有全县面积的三千九百五十九分之一,可它是开州县当之无愧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统领着这个农业人口大县。新中国成立时全县人口就有近百万,但绝大多数人对开州县城却是可望而不可即。
向安隆家住的半坡村,离县城只有二十来里地,但他就很少进过城。向安隆的女儿向梦成,尽管在县城读高中,但都没想过进城当城里人——那是想都不敢想的事。
更多章節請下載APP
海鷗小說APP 海量小說 隨時隨地免費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