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身说法

《现身说法》是林纾的一部重要作品,它以独特的方式向读者展示了一种深刻的人生哲理和社会观察。作为一位文学家、翻译家,林纾通过这部作品,不仅表达了自己对于生活的独到见解,也体现了他对社会现实的深刻关怀。在《现身说法》中,林纾巧妙地融合了自己的生活经历和社会观察,通过细腻的笔触,将人生百态、世间万象生动地呈现在读者面前。他通过对人物性格的深入刻画、对情节发展的精心安排,以及对语言艺术的精湛运用,成功构建了一个引人入胜的文学世界。这部作品的主题深刻而多元,既关注个体的命运与抉择,也探讨了社会的变迁与发展。林纾在书中不仅揭示了人性的复杂与矛盾,也展现了生活的美好与希望。他的文字既富有哲理性,又充满人文关怀,使得《现身说法》成为一部具有深远影响力的文学佳作。

第一章
一千八百几十年八月十二号,为余生辰,则十岁耳。逾生辰之第三日,而吾之亲邻恒馈我以物事。余于是日之七句钟,方卧于榻上,竟有声破余之睡梦。盖有人以糖纸为拂,以扑苍蝇,适触余额,余为之惊觉。此人即吾保傅,名卡路伊梵。其人绝钝,拂蝇时并坠落吾床外所悬之相片,而死蝇亦适坠吾眉睫之上。余即探手扶欲坠之相片,复探取死蝇,掷之床下,意颇不怿。见卡路伊梵衣宽博之衣,系之以带;冠小冠,其上加穗;履软革之履,以拂四拂室中之尘土。思吾睡方酣,何以扰我清梦,且不赴倭老地亚吾兄之榻驱蝇。彼间蝇多而不为驱,第集吾榻,何也?想吾兄年长于我,而我于辈行中为最少,故惊我亦不之怪。此师傅殊不为人地,今既醒我,则伪为无见。且见其衣此衣,冠此冠,心尤恶之。正郁怒间,见卡路伊梵自赴其榻视表,表沿环以伪珠。观后复近吾榻,厥状乃非怒,言曰:“孺子及尔兄趣起,若母待尔于餐堂矣。”乃坐榻前,自囊中出鼻烟壶吸之,余则尚伪睡不之顾。伊梵鼻端皆烟,则以手自握,格格作声。复以手搔余足心,令痒,曰:“尔胡渴睡,天已非早矣!”余力禁足痒,以首纳之被中,且以足蹴之。心念此人平日固爱我,此时心颇不悦,且呼且笑曰:“卡路伊梵勿扰我!”不期失声而哭。伊梵见状而讶,即曰:“尔何为哭?或得噩梦耶?”伊梵为德国人,性至慈祥,见余哭则大讶。然余之哭乃愈厉,此哭盖因羞而成怒。又见伊梵所著之衣帽,尤不悦,而前此则无是也。已而复视伊梵,忽喜悦不相忤矣。即曰:“吾得噩梦,心惊不可止,遂至失声。似梦吾母暴逝,有人舁之出葬于野。”此语盖余之伪造,以夜梦如麻,无从省记,特造言以欺伊梵。伊梵闻言,竭力劝我,实则余初无此梦也。伊梵遂出,余亦穿衣著袜,余欷犹存,然不哭矣。此伪造之梦,而心中亦恶其妄。少须尼可来入。尼可来,余仆也。其人严洁而敏慧,守礼安分,与吾保傅甚契合。即抱余衣入户,并余软履。而倭老地亚已著靴。余此时尚有泪痕,心颇内愧。是日阳光甚丽,晨起之人,至为喜悦。而倭老地亚亦起。其行事则慕伊梵娜拿。娜拿者,则余姊氏之女师也。倭老地亚立于盥器之前,忽发笑声。此时尼可来执巾及水壶侍侧。其人平日素寡言笑,至是亦冁然曰:“公子勿高声,请就盥沐。”余见阿兄笑悦,即亦大笑。此时卡路伊梵自书室中发声曰:“汝辈盥漱尚未毕乎?”余闻伊梵之声甚庄肃,作塾师之状,即匆匆就沐,手中尚执治发之刷刷其发。
既至书室,伊梵当窗而坐,加眼镜于鼻梁,手执一卷。左次置两书架:一为余置书之用,一为先生。吾书架之上积书殆满,立者倒者,颇无次序。中有两大套,则红色之皮,中述游历之事。其余大小厚薄不一,而位置亦不整。以放学时,师固令余整其书,余以急欲出游,故不之恤。而先生之书虽不如吾书之多,然吾书至杂乱无纪。尚忆架上有三卷:一为法国之书,述栽种白菜之法,然但有书而无皮;次则七年战之史记,一角为火所焚;一卷则论水力之学。先生每日观书,虽费目力,亦所不计。而余亦不见其读他书,但披此三卷,并读北蜂之报纸。其为余所最属意者,则以厚纸剪为月样,立一小柱于案上,以月样之纸加诸柱上,用蔽阳光。自今日思之,则先生之著宽衣,加便帽,灰色之发,垂诸冠后,其情景犹仿佛如见也。先生所据案,读书时以手翻书,其旁置一表,表面画一行猎之人;素巾及黑色之铜壶,列诸案端;至今犹历历也。观先生如是之部署,足验其人之好静而有恒。余当时在楼下,奔逐久久,至登楼,而师则仍坐而观书,其沉寂之容,有匪言可详者。有时则推眼镜于鼻端,闭目凝思,且微笑,然万声俱寂,不类人境,即钟机之动,亦历历闻之。余当门而立,而先生亦无所见,余心怜之。似吾兄弟,皆臻乐境,而师则独居,宁非薄待。且先生自言少孤,谈及身世,令人酸鼻。吾尚记与尼可来言微时之事,艰难万状,几欲奔至其前,与师引手;而师亦爱我,摩抚吾发。余所居屋,壁上四悬舆图。图半剥落,师为补而完之。在第三面之墙,有门可通楼下。上悬二尺:一尺旧矣,即为余之所使;其一新得,则属之先生。门之右次,悬一黑板,自记吾过:大过则作圆圈,小过则书十字。黑板之左方,为余罚跪之地。此地余记之至清。其左为火炉,有小铁门,可以启闭。余跪时,两膝酸痛不可耐。思吾师高据皋比,观书瞑坐,状极舒徐;余则两膝之酸欲折矣。遂开火炉之门,令锵然作声,以悟先生,俾知吾之楚况。有时挖壁作声,亦思有以悟先生也。壁灰为余挖落,坠一巨片,确然在地。余之惊惶,颇甚于罚跪,而先生仍自若不动,如无所闻。以上记余被罚之事也。
至于书室中陈设,则居中有一圆案,案幂之漆已落,四垂之布为小刃劙破,片片作细丝;案旁有圆凳,为白木,不加糅漆,年深为人坐起,油滑异常。右方之墙有三窗。临窗远眺,道路交横吾前,或坦或洼,一一在目。官道之旁,夹以橡树如碧巷。树里人家,短篱相接,情悟同在万绿之中。屋外皆田,作整方形。橡树之左为广场,用以晒禾麦者。楼下小屋,为余家守护之兵房。余窗之左为月台,为吾家二亲乘凉啜茗之地。方先生口授文法,代余改削之时,余以面外向,见月台之上,吾母与家人笑悦之声,一一皆入吾耳。余闻母氏谈笑之声,则恨为塾师羁绊,不能分身与家中人作语。计长成之日,必常与此欢乐之会。余正思及此,忽闻先生骂置之声,以为余书之舛误至多。此时余盼望之思,转易而为懊恼。以上均余追思缅述之言,非言今事也。当余起后,先生即易便衣,衣燕尾之服,对镜自整其领巾,然后引余兄弟往朝吾母。
更多章節請下載APP
海鷗小說APP 海量小說 隨時隨地免費閱讀